時間:2023-03-20 16:1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程研究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無論是期刊摘要還是學位論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簡明概述論文重要內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發現研究等重要內容。摘要是論文要點的濃縮,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讀者的興趣。因此,英文摘要作為學術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論文作者們的關注。作為文章在網絡上,尤其是各大網絡文獻庫中首先展現給讀者的重要部分,對于讀者是否會進一步閱讀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v觀研究生碩士畢業論文英文摘要不難發現,許多摘要存在語法錯誤、時態混用以及摘要內容不完整等諸多現象。本文通過抽樣數據重點分析碩士研究生論文摘要存在的問題,為碩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寫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現狀
碩士研究生論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內容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討論。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摘要屬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論文作者應該用簡潔、明確的語言讓讀者通過閱讀摘要就能對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過程以及研究結果等有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通過我們對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碩士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寫作,而是基于漢語摘要的翻譯,而且大多數翻譯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譯以及有道翻譯等網絡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寫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語言問題以及結構問題,語言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大量語法形態錯用,文不達意,意思表達不完整甚至錯誤。為了調查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寫作情況,本文隨機抽取CNKI數據庫博碩論文子庫的工程科技、農業科技、醫藥衛生科技、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經濟與管理科學學科領域各40篇,共200篇碩士畢業論文的摘要進行摘要寫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時態使用、語態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語步的出現情況,以求發現碩士研究生論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研究生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對策。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碩士畢業論文英文摘要進行數據統計發現,目前國內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時態和語態問題以及內容結構的問題。
(一)時態的使用
研究結果表明,碩士研究生論文英文摘要中明顯出現濫用一般現在時態的現象。由于碩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語篇中時態的相應知識,在進行摘要英文寫作時,大多數學生們不考慮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們最為熟悉的一般現在時進行英文摘要寫作。
摘要寫作通過英語時態體現出其簡潔的語言特點。時態方面常用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少用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進行時態、將來時和其他復合時態。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寫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專門針對英語非母語的學生撰寫的寫作教科書,此書經多次再版,現已多次再版,書中指出一般現在時通常在背景和討論部分出現頻率較高,在方法和結果部分出現頻率較低;而一般過去時在方法和結果部分出現頻率較高。學術論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學科領域里的熱點研究。研究背景是現已存在的事實,因此多應使用現在時態,通常包括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現在完成時的使用把過去發生的或過去已完成的事情與現在聯系起來。而一般過去時態多出現在對于實驗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結果部分通常應使用一般現在時進行說明。總之,摘要是以經濟客觀、準確嚴密的語言表明論文作者的主題大意或所研究的問題及方法,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正文輪廓,突出正文的重點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現在時,當然也沒有必要用大量過去時態回顧過去事實或用將來時態預測未來。
(二)語態使用情況
由于受到漢語摘要表達方式的影響,樣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動語態頻率遠高于被動語態的使用。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論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動主語,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稱代詞it作為主語進行摘要寫作,甚至一些論文根據漢語省略主語的習慣,對英文句子進行無主語處理和翻譯。非施動主語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開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稱作為主語”,而且在論文寫作教學中許多教師也過多強調盡量避免第一人稱的使用。但是縱觀國際重要SCI, SSCI, EI期刊論文的摘要不難發現“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動形式的出現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稱主動語態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強調作者的觀點,以及團隊成員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動語態是學術寫作的特點之一。由于被動語態不強調動作的施動者和執行者,可以用于表達作者的客觀態度,受到許多國外學者的青睞。但是碩士研究生論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動語態出現頻率并不高。對比其中文摘要發現,主要原因在于漢語論文寫作中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從而導致英文摘要被動語態的低出現頻率,而非碩士研究生主動語態意識的提升。
(三)摘要內容結構
認為學術論文摘要是一種獨立的語篇,其范式、結構、體裁大都遵循英美學術界通行準則,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論文摘要的四個語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結構模式。后來,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陳述結果—呈現結論的五個語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結果-結論五語步結構模式,這個摘要語步模式越來越受到論文作者以及期刊編輯部的認可。
我們對于收集的200篇碩士研究生論文英文摘要進行結構分析,發現如表1所示的各學科領域的摘要語步數量以及百分比: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醫藥衛生科技類的碩士論文英文摘要的各語步占比較高,人文社科類碩士論文的研究結果語步是五個學科領域中出現比例最小的;背景語步和方法語步的整體比例較大,結論語步的占比較小。大多數抽樣的碩士論文的背景語步過于冗長,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的方法語步多為論文研究內容的概述,其展現形式多為首先……,其次……,最后……等,這一結論和人文科學的特點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也體現出了人文科學對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視。
四、對于英文摘要寫作的教學啟示
綜上所述,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英文摘要存在著時態、語態使用不規范,摘要內容結構不完整的現象。這一現象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研究生論文寫作教學,尤其是英文論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許多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不重視英文論文寫作;一些學校開設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課程,但是教師并不強調有關英文論文的語法特點以及結構特點,鮮有教師在教學中基于SCI,EI期刊論文進行英文論文寫作教學,而且也不強調學生寫作中的摘要語步意識,現有的英語論文寫作教學往往忽略論文的體裁特點以及語篇特點。
作為重要的銜接手段,科技語篇中時態的選擇,以及語態選擇都是語篇連貫的重要體現。同時,語步模式決定了論文的層次結構,以簡練的形式濃縮了論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時態、語態等語法特點以及語篇結構都應成為論文英文摘要寫作教學課堂的重點部分,進而提高研究生的語言基本功以及英語謀篇能力。我們認為在研究生論文寫作課程的講授中應加強學生的英文摘要的語言規范性意識,教授給學生分析科技或專業性文章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術論文的英文行文特點。教師應結合國際通行的摘要寫作規范以及影響因子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論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對于學生的英文摘要寫作進行規范,進而提高學生的英文摘要寫作能力。通過大量有效的語言輸入提高研究生正確的語言輸出能力,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語論文寫作能力的。
【參考文獻】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5]操林英.國際科技期刊材料類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范式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06):1109-1112.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科技查新;嵌入式教學
一、引言
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時認為,“信息素養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涌現,信息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素養也有了更為深廣的內涵。2015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中對信息素養的定義為,“包括對信息的反思性發現,對信息如何產生和評價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并合理參與學習團體的一系列綜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養不僅包含對信息的檢索、獲取、使用、傳播、共享、評價等能力,也包含了對信息及知識內容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是無法達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則能事半功倍。
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信息素養教育現狀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過網絡調查和電話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對廣東省10所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調研結果顯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信息素養教育主要是以文獻檢索課為主、以專題講座和培訓為輔的傳統模式,還很少開展嵌入科研和教學的信息素養教育;在被調研的18個高校圖書館中,18個館均有面向師生的關于數據庫使用方面的專題講座或培訓,有17個館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有12個館開展了新生入館教育,只有廣州大學圖書館進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養的深度實踐。
三、廣州大學圖書館以研究生開題查新為載體的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
(一)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工作的開展??萍疾樾率侵敢苑从巢樾马椖恐黝}內容的查新點為依據,以計算機檢索為主要手段,以獲取密切相關文獻為檢索目標,運用綜合分析和對比方法,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做出文獻評價的情報咨詢服務[2]。研究生在論文選題到開題報告撰寫的過程中,對選題方向、實施方案等的修正調整都是以文獻檢索、獲取、研讀、綜合分析對比為基礎的,為研究生提供論文開題查新服務可以將信息素養各種能力的培養嵌入到學生的科研和學習中,是實施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廣州大學圖書館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服務與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務的不同之處在于,研究生不僅僅是項目委托人,而是要參與到完成報告的每一個環節,是完成報告的主體,查新員的定位是指引和輔導,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二)研究生論文開題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廣州大學圖書館先后為來自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生物學院和數學學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論文開題查新服務,指導研究生熟練使用檢索工具、全面準確地收集文獻、深度閱讀并綜合分析文獻,進而調整選題方向、提煉創新點、優化研究方案,顯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學位論文質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導師的指導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關院系的肯定和好評。(三)經驗總結和方案優化。廣州大學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踐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兩點:(1)采取了合作式教學,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的開展是基于圖書館與相關職能部門、院系以及研究生導師之間的緊密合作。圖書館在開展研究生開題查新服務前,有針對性地推廣普及科技查新服務,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關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處擬定了《廣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查新暫行規定》,要求理工類研究生申請學位論文開題前必須提交開題報告和科技查新報告,各相關院系也在研究生開題前積極配合圖書館安排學生參加開題查新培訓,開題查新過程中查新員與研究生導師之間也有頻繁的互動交流。(2)采取了體驗式學習。不同于傳統文獻檢索課與應用剝離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中檢索、評估、使用等技能的學習是依托也貫穿于具體的研究任務(論文開題)中,老師的教學是問題導向式的,學生的學習是深度體驗式的,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廣州大學圖書館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也存在兩個局限有待改進(圖1虛線框部分):(1)因廣州大學圖書館沒有開設文件檢索課,學生的檢索技能較差,導致個性化輔導環節效率較低,存在很多重復性講解,可充分利用圖書館既有資源,比如推送數據庫使用培訓、各種專題報告、微課資源、慕課資源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共性問題,從而提高輔導效率。(2)因人力資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戶反饋系統。開題報告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服務的結束,重視用戶反饋,提供追蹤服務可使信息素養教育具有可持續性,同時也能累積數據、及時發現問題、指導優化現有流程和模式。
四、啟示
【關鍵詞】創新 研究生培養 團隊
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研究生擴招帶來的突出問題就是導師數量不足,使得一個導師帶的研究生過多。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組和團隊的模式進行研究生的培養,以優化師資結構和資源配置,滿足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解決研究生擴招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強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學本科教育的延續,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研究生教育規模、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已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問題。研究生創新能力訓練和培養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培養、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建立。
為了適應我校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的需要,為培養高素質的面向21 世紀實用高科技人才,我們依托甘肅省“通信與信息系統”重點學科,吸取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究生培養的經驗,精心組建了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指導團隊,結合一級學科體系結構的特點以及多年教學和科研的豐富經驗,對信息與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養進行了大膽改革與創新,并付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養效果。
我們在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中,提出“四個轉變”的指導思想,形成以研究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 組建團隊和梯隊,變“單人指導”為“團隊指導”
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生指導工作,我們在培養小組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組建了“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指導團隊,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講師形成研究生培養梯隊。團隊碩導中有教授5 人,副教授3 人,博士3 人。整個團隊和梯隊年輕、充滿活力。各位教授專業特長各有側重,有的理論研究功底深,有的實踐經驗豐富,形成了年齡結構合理、特長優勢互補、專業知識強強聯合的團體,為研究生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團隊成員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煉,不斷總結提高,培育創新成果,幾年來積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獎勵8 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7 項;申請專利2 項;出版著作10 部,其中國家級出版社8 部;100多篇,其中SCI 檢索2 篇,EI 檢索20 余篇。
二 探索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多元培養”替代“單一培養”
我們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以多種方式和多種手段來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完善團隊研究生研討會制度
以前我們聯合組織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討論會已經堅持了多年,后來又吸收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研究生培養經驗和管理模式,將原來的研究生討論會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打破了導師界限、年級界限和專業界限,由多位導師組成了研究生指導團隊,共同公開組織定期研究生研討會。每周布置專人進行專題講座,報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將演講稿用電子郵件發給所有與會人員,以便讓大家有準備地進行探討,交流心得體會,學習相關專業發展新動向。通過專題講座和研討,不僅使每一個研究生得到準備專題講座文稿、演講的鍛煉機會,還促進了研究生自主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能力,開闊了研究生的視野,營造了啟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學術研究氛圍。研究生研討會制度不斷完善,落實到位,活動內容豐富多彩,5 年來,記錄在案的研討會已成功組織了200 余次,專題講座進行了170 余次,其中導師專題報告20 次,外請專題報告10 次。
2.組織研究生課題小組
根據科研項目將研究生分成項目小組,每個課題小組3~5名研究生,由導師根據研究生具體情況分組,或由研究生通過查閱文獻和相關資料自己申報課題分組。分組時盡量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發揮研究生個人特長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每個小組指定組長負責,定期進行討論和研究,用集體智慧來攻克難關。
3.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現場實習,主動為研究生牽線搭橋,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能力。目前已經有50 多人到現場實習,其中16 人通過實習經歷與實習單位簽訂了工作。
4.指導研究生參與教學工作
指導研究生參與本科生教學工作,如幫助導師批改作業、輔導質疑、實驗指導、輔導本科生畢業設計,積極承擔成教教學工作等。通過各教學環節的實際鍛煉,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統學習的能力。
5.引導研究生發表高質量論文
引導研究生及時總結科研工作,撰寫高質量論文,積極參加國際會議,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獎勵制度。5 年來本團隊指導的研究生共70 余篇,其中EI 檢索5 篇,國內核心期刊20 余篇。
6.鼓勵研究生獨立申請課題
鼓勵支持研究生獨立申請和承擔科研項目。在甘肅省組織的2008 年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活動中,本團隊指導的研究生共有6組同學組織參加了科研項目申請,3 組申請成功。其中二組獲得甘肅省第七屆“挑戰杯”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7.指導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
本團隊成員指導研究生積極參與多項科研課題,絕大多數研究生都參與了導師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過參加調研、收集資料、寫論文、參與課題研究、輔導本科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工作,促進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研究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指導中獲得省級一等獎。
8.利用多種手段加強聯系
充分利用現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網絡、電子郵件、QQ、MSN、飛信以及博客等現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種聯系方式加強與研究生的聯系,頻繁、方便的與研究生聯系,及時對研究生的疑問、意見和問題給出回應,實時地解決問題。
9.研究生論文選題嚴把關
注重研究生小論文和大論文選題的把關與指導。要求研究生從研一開始有目的地進行學習,由導師根據研究方向和科研項目提出一些研究題目,在滿足研究生培養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時,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對研究生論文選題進行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指導,以便促進研究生個性發展。要求研究生論文盡可能地保持連續性,突出專業特色,把握本學科專業的發展趨勢,立足于較高的起點和學科發展的前沿,結合實際應用,使研究內容盡可能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本團隊指導的研究生論文選題70%以上來自科研項目,其余來自新技術研究。
10.全程調研畢業研究生
對畢業研究生進行全程跟蹤調研,加強與畢業研究生的聯系,了解研究生畢業后的去向、工作現狀,對學校工作的建議與要求,以便及時調整后繼研究生的教學和培養。
三 探索研究生教學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
1.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了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多樣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采用“互動式”“討論式”“研究式”“質疑式”教學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地位上,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的焦點由關注教師怎樣教轉到關注研究生怎樣學上來,使研究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讓研究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的信息傳輸上,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在教學管理方式上,從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轉變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為主。組織研究生在學習中進行討論,這是一種交互性強、鼓勵研究生積極發表意見的參與式教學方法。通過討論,研究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審視自己的觀點,在與他人的交鋒中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批判思維能力。研究生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解別人的觀點,培養研究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2.變“面向培養結果”為“面向培養過程”
在研究生教學培養目標上,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知識能力并重、促進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在研究生教學內容上,加強理論教學與科研實踐互通,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不斷跟蹤新技術發展,拓展教學科研新內容。在研究生教學實踐中,根據現有實驗室設備資源,因地制宜。在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過程中注重教與學的互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現場學習,如學校的計算機中心、電話信息中心、鐵通端局、實驗中心、聯通CDMA 和GSM 基站等地,請現場技術工程人員為研究生介紹實際運行的設備和網絡組成,使學生將書本的理論知識與現場的實際相結合,提高了研究生現代通信網及交換技術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水平。注重對研究生學習過程的跟蹤,對學習過程實施全程考核,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保證學習質量。建立從學習、討論到總結,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多視角、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從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四 結束語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的較高層次,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肩負著特殊而重要的歷史使命。幾年來,我們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既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又具有專業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方案,打破單一培養模式,突出研究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打破導師界限、年級界限和專業界限,由多個導師一起公開組織定期研究生研討會,交流學習中的心得體會,討論學習方法,介紹相關專業發展新動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難題,集中集體智慧攻克難關。通過這樣的研討會,低年級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級的研究生學習,盡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在學習交流中,擴大了每個人的知識量,因為一個人學到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學習將能多倍擴大每個人的知識量。這樣的研討會已經開展了幾年,有多人參加,已畢業六屆,研討會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參加者的認可。
關鍵詞:儀器儀表工程;專業碩士;校企合作;聯合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86-02
一、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特點
按著國家確立的儀器儀表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結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實際,國內有學者提出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影響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有:知識結構、實踐環節、科學方法、個性培養、管理工作[1];也有學者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提出,培養具有創新活力的未來工程師需要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未來工程師應該依靠工程師與科學家共同培養。應該探索工程型科學家與科研型工程師合理配比的雙師型師資結構[2]。西方發達國家與國內創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國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特點可概括為:重視基礎理論,強化學科間滲透;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具體的學術標準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學術自治和社會監督[3]。為了保證實現培養目標的同時,突出專業研究生實踐開發特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東北石油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同啟動了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針對儀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業務素質培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集中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為確保研究生具備從事本專業設計開發所必需的扎實理論基礎和優化知識結構,結合實際建立了一套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第二,為確保研究生歷經嚴格的專業訓練以提升其研發能力,建立了嚴格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第三,為確保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二、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事關研究生培養質量。根據國家儀器儀表工程碩士學位標準,為了保證學習基礎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前沿技術與現實需求結合的培養特色,構建課程體系要明確本專業的辦學定位,即掌握儀器儀表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關工程技術,了解本學科的歷史、現狀和國際上的學術動態,掌握一門外語并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專業理論基礎,能較熟練運用相關專業技術從事儀器儀表工程開發或實際應用。要求學位獲得者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門知識,具有解決儀器儀表工程領域實踐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在明確辦學定位基礎上,結合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研究確定課程體系。具體課程規劃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必修環節和選修課四個模塊。按著培養方案要求每人修業不低于30學分,該課程體系突出現代傳感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虛擬儀器技術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據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選定選修課程,也可以根據課題需求和自身愛好跨專業選課,研究生有權自由選擇集中修業或跨學年修業。研究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并榮獲獎勵的可以置換智能儀器設計實踐學分。
三、“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
針對儀器儀表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歷經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為主體、導師為引領、平臺為基礎、項目為依托“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創新設計的主體,更是受教育的主體。其知識結構、理論基礎、思維模式、實踐技能等內在素質和研究態度、工作熱情、勤奮程度等外在體現都是決定學位論文質量的內在因素,這些都需要導師對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經常予以高度關注。為此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采用了雙導師制,研究生在校理論學習期間,主要由高校的導師負責理論學習指導和綜合素質考核,進入企業從事課題研究過程中主要由企業的導師負責指導開發實踐。無論校內還是校外均以任務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給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獨立研發空間。事實證明,這更有利于發揮學生自主創新思維。
第二,充分發揮導師的引領作用。雙導師作為創新培養體系的特征體現,在導師和研究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學”關系,導師即要當好向導,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使學生在探索創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導師又要當好伴侶,從思想層面上陪伴著學生,使學生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進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單。目前儀器儀表專業聘請校內導師12人、企業兼職導師5人,采取兩種選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內教授擔任主導師,企業高級工程師為副導師;其二是由企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導師,校內年輕的副教授擔任副導師。無論哪種方式,主導師都要負責培養計劃的制訂并提供論文研究課題,副導師配合主導師完成對研究生的指導任務。雙導師配備原則主要考慮主副導師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夠真正形成理論研究與實踐開發兩者優勢互補。除此之外,有計劃地引進和培養青年后備人才,將青年博士列入后備導師團隊,形成導師梯隊。近五年本學科引進博士5人,在職培養博士7人,在讀博士12人,這些對于強化導師隊伍建設至關重要。
第三,加強平臺基礎建設,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平臺為研究生研究課題和創新實驗提供實驗條件。目前儀器儀表專業主要依托油氣田控制與動態監測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和黑龍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儀表工程研發中心,并與大慶油田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設計培養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課題并結合生產實際精選研究生論文研究項目。校企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都是源于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項目等課題。其主體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產測井及計量儀器儀表的現代傳感器研制。
四、“一個面向、三個結合”,實踐創新能力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為了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與措施,突出體現一個面向、三個結合為特色的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培養模式。其中,一個面向特指儀器儀表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面向油田生產實際;三個結合特指具體研究開發與本專業研究方向密切結合、與高級別科研項目密切結合、與先進實驗裝置密切結合。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形式上體現為理論學習階段在校內,實踐開發階段在企業。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的內涵要充分利用儀器儀表工程學科特有優勢,發揮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作用,按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與油田生產測試及標準計量密切結合的儀器儀表研發課題密切結合,形成儀器儀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校企聯合共同培養的教育模式。
具體操作上,第一,堅持論文選題與油田生產實際相結合。東北石油大學電子科學學院與大慶油田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設計培養基地,因此,只有選擇面向油田生產實際與儀器儀表工程相結合的課題,才能將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聯合培養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導師科研團隊參與高級別項目研究: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中雙導師制的具體落實,集中體現在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培養,而雙導師之間的分工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研究生而言,必須深入導師科研團隊參與高級別項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寬闊的視野面對技術領域高深問題,在實踐中更有效地鍛煉和培養自身的科研開發能力,快速提升思維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開發現場親歷創新實踐。只有深入開發現場才能深入了解企業需求,進而才能進一步實踐創新。測試的核心技術是傳感器技術,油田測試領域的傳感器有其鮮明的特色,必須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實現井下各參數的測量,必須適應井下的惡劣環境。因此,只有深入企業了解生產實際,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現代傳感技術及儀器研究,以提高測試水平,更好地為油田開發服務。否則,其研究成果將無法與生產實際對接,自然也無法參與創新設計。
通過三年儀器儀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及合作企業的生產實際,尋求出一條有效路徑,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構建了一套科學的課程體系;明確了以研究生為主體、導師為引領、平臺為基礎、項目為依托“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突出體現儀器儀表專業研究面向油田生產實際、與本專業研究方向密切結合、與高級別科研項目密切結合、與先進實驗裝置密切結合的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手段與措施。盡管因合作企業突出的行業特點和自身的企業文化,致使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更多體現出個性化的特征,但仍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今后,將繼續深入研究和不斷實踐,使得接續研究成果有更加廣泛的應用性。
參考文獻:
[1]高潔,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新觀察,2009,(9).
[2]王鈺,康妮,劉惠琴.清華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
[3]張莉,柴寶芬.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10,(1).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簡介:劉祥樓(1963―),男,黑龍江訥河人,東北石油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多維信息處理、生物識別及虛擬儀器工程研究。
相對于本科學生而言,研究生教育僅僅停留在基礎課程、專業課知識的鞏固、論文的寫作方面是不夠的,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其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在完成了本專科教育以后,已具備了進行科研方面和創新能力培養所必備的專業素養。與重點大學相比,普通院校研究生的培養通常更加注重研究生小論文和大論文的完成情況及就業問題,專業知識和前沿科技水平更新速度較慢,特別是學生做大項目和實際課題機會很少,大部分研究生只是在實驗室里用計算機軟件模擬比較虛的研究,一些研究生只是簡單分析別人已有的成果或者用軟件驗證已有的結果,因而也造成有水平的學術成果太少,學生創新能力得不到較好的鍛煉。[1-5]
一、阻礙地方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1.研究生課程設置
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大部分都是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學位課的學習,用剩余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畢業論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歷來是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部分地方院?;A學科授課時數達到45%以上,專業學位課程只占35%~45%,而且大多數專業課程缺乏與實踐結合的教學環節。
2.研究生導師存在的問題
導師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最關鍵的外部因素,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直接受導師素質的影響。研究生導師只有站在學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科技發展動態,才能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究生。近幾年隨著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數量越來越多,致使導師隊伍嚴重缺乏。一些普通院校降低了研究生導師隊伍的門檻。另外,個別研究生導師的科研項目偏少,科研經費明顯不足,導致很多學生并沒有直接參加科研課題,只是紙上談兵,缺少真正進行科研的機會,不能將理論知識和科研實踐結合起來。也有個別導師雖然自身學術能力很強,但只顧忙于自己的社會活動和科研課題,對學生的培養缺乏責任心,對所帶的學生采取放任的方式。這樣必然會造成所培養的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研究生招生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以一定的速度增長。另外,我國研究生招生以考試為主,且只考數學、英語和政治。至于專業課,一些學??碱}的重復率很高,并不是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在面試階段由于時間有限很難判斷其研究能力,并且部分院校招生困難,生源不足,報考地方院校的往往是本校中等的學生或本三的學生。還有一些跨專業的考生只匆匆學習了很少兩門考研的專業課,基礎知識可想而知,根本沒有創新的基石。這樣的學生,其創新能力可想而知。
4.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的問題
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國外多采用寬進嚴出,如美國博士生的淘汰率為30%~40%,日本大約為45%,而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和國外研究生教育正好相反,屬于“嚴進寬出”型,研究生學位答辯通過率在95%以上。[6]我國研究生在攻讀學位過程中都需經過“開題報告—中期考查—論文答辯”幾道關。對于不負責任的導師來講,這些過程明顯存在著“走過場”的問題。真正對論文質量進行公正評價的是盲審制度,但需盲審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太小。一部分研究生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在寫作論文時根據能找到的資料盲目堆砌或四處剽竊別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干脆直接移用別人的論文,更有甚者直接高薪聘請“”代勞。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7-9]
二、提高地方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1.調整和改進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給學生發展個性提供足夠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導師與研究生任課教學老師在創新意識培養方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徑。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根據專業的特點設置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基本體現基礎課程的前沿性和專業課程的適用性,增設跨學科課程,增加一些專題課程,以利于培養學生的探討、分析和研究能力。特別是鼓勵學生針對感興趣的內容自己備課、給同學講一次課,老師給予補充和更正。對部分有特殊才能和專長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可適當改變,實行個性化培養和個性化處理。比如我專業開設了強化傳熱技術、化工設備流場仿真分析及應用、化工設備有限元分析及應用、化工設備現代設計、流體機械結構創新設計等課程,使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2.強化導師隊伍建設
研究生導師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為此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能力,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遴選和聘任要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格控制研究生導師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導師必須有一定的科研經費,并要求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課程選擇、培養過程等方面要特別重視,激發研究生掌握知識、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熱情、科研欲望。采取措施激勵優秀導師脫穎而出,比如只要獲得國家級項目就直接被聘為研究生導師。同時,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導師不能再擔任研究生導師。
3.改革研究生招生和質量管理方法
(1)改革研究生面試制度,加大研究生面試成績比例,延長面試時間,以重點選拔具有創新潛力的人才。
(2)為保證課程體系的完善和落實,在選用國內優秀教材的同時還要引進部分國外原版的優秀教材,對于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定期舉辦學術報告講座。在研究生課題進行過程中,研究生要定期向課題組匯報研究進展,所有研究生要參加并且提出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獲取他人工作的指導。
(4)為了保證評閱的公正性,所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均采用盲審評閱。
4.建設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和實踐平臺
為不斷滿足新形勢下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人才素質提高的要求,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變封閉式培養為產學研聯培養模式,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話動,我專業和河北陽煤正元化工集團、河北博宇節能設備有限公司、石家莊東方石油化工機械廠等企業簽訂了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和實踐平臺,為我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中試研究、技術服務等工作提供便利條件。研究生要積極參與指導教師和學校的科研課題,成為導師的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讓研究生負責整個課題或子課題的實施,以便更好地激發科研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研究生論文結合這些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闡述,提高了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是研究生參加科研實踐鍛煉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為研究生建立了創新平臺,營造了創新氛圍,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5.營造培養創新能力的氛圍
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離不開必要的外部條件和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研究生多參加學術交流,建立研究生信息和學術交流論壇,舉辦各種形式的論壇、校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講座。設置優秀研究生論文獎、優秀學位論文獎等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開拓創新的課外科技活動,資助優秀碩士生參加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研究生在參加上述活動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這必然會使得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語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影響到研究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高校研究生培養如何改革創新以適應現代化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研究課題。各地應當從實際出發,努力探究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采取多種措施在各個方面促使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海亭,郭彥書.強化工程實際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2):13-15.
[2]彭培英,崔海亭,韋玉堂.以科研促教學 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8):14-16.
[3]夏登峰,江寧,劉宏建.淺談研究生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1,(5):146-147.
[4]錢存陽.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障礙與對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1-53.
[5]鄭冬梅,王悅.構建研究生實驗教學體系,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46-148.
[6]李孝紅,崔文國,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與改革[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11(4):76-79.
[7]李福華.實行開放式研究性教學,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5):18-20.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業,在機械工程領域已經招收了大量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一大批應用型高層次人才,但在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培養條件差異化較大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當于國內一流高校和各種強大資源,其硬件條件(如實驗條件、經費支持、信息資源等)和軟件環境(師資力量、管理體系、研究氛圍、校企合作、公共關系等)處于相對劣勢。但另一方面,與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更為重視工程碩士培養,在導師選聘、學生待遇、學習環境上或能提供更有優越的條件,且政策層面更加靈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屆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為例,共29人,學院在授課方式、生活學習條件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并為每位研究生配備雙導師,研究生論文全部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碩士培養條件往往呈現很大的差異性。
2.生員質量參差不齊
(1)知識背景各異:由于機械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涉及材料、機制、電氣、測控、管理等諸多學科,生員專業差異性大、畢業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該領域的生員背景知識差異較大。
(2)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工程碩士研究生大多來自地方大中型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一線及管理部門,具有極為豐富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經驗,但絕大部分人員離開高校較長時間,加之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精力學習本領域的前沿理論,存在一定知識陳舊現象,且英語、計算機等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
(3)學習積極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參加工程碩士學習的學員絕大多數都是是單位的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擔任重要的行政職務,往往很難保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
3.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協調一致
地方高校機械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企業、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1)企業迫切需要學校培養出創新能力強、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為企業創造大量經濟效益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難將上述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培養方案并落實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受以往慣性影響,往往會傾向于更為重視研究生的理論及學術水準提升,未能有效與企業溝通,協調一致,從而難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3)絕大多數學員都是抱著很強的求知欲來學習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學習過程的艱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響,往往會降低自己的要求,演變成為僅僅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而學習,把獲得更高層次的學位而有利于自身發展作為學習目的。
4.過程管理不夠建全和完善
工程碩士研究生往往是企業的技術、管理骨干,承擔著繁重的科研、生產、管理任務,而工程碩士培養過程又是“進校不離崗”,因此在碩士生培養階段的學員往往在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投入精力上會出現工作與學習之間的沖突;此外,學習內容與學員自己的知識背景差距大,學習難度大;同時,導師往往在學校承擔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難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實際培養中往往沿用學術型培養模式,學院負責研究生的理論課教學、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工作,企業很少能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往往造成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與研究生的培養脫節。另外,“雙導師制”是針對工程碩士特點而實施的,但由于學員是在職學習,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學校導師往往很難像指導學術型研究生那樣細致指導,企業導師則往往是業務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難以抽出有效時間進行科學指導,從而使得工程碩士指導過程出現空檔。5.評價標準難以把握工程碩士培養是為工業企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內容側重于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畢業論文中應強化解決工程問題的新思路、新設想、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而校內指導老師往往沿襲以往慣例,重學術水平輕工程應用、重理論輕實踐,如何客觀科學地評價工程碩士論文質量仍需要進一步厘清,因此對工程碩士論文客觀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提高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質量的探討
針對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的現狀和區域內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師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學在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養體系,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針對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實踐能力”、“強化應用能力”、“提高綜合能力”及“夯實基本素質”原則,學校、企業單位、學員(導師)三方面結合協商制訂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在具體實踐中,開學前邀請研究生院主管領導、企業專家、部分導師和學員代表進行溝通,根據生產、開發、制造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經現場專家、導師的交流和學員的面談后,學員可以結合自己從事的具體工作,選擇合適的課程滿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課方式,強調靈活性和實用性
湖南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大都來源于本地大型工業企業,生產任務繁重,學員無法脫產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確立班主任責任制,每個班級配備1名碩士生導師為固定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和聯系。(2)多時段集中授課。由班主任提前調研,確定合適授課時間,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學員。對于因特殊情況未能參加授課的學生則利用周末、節假日進行單獨補課。(3)現場授課。對于部分距離較遠的學員,湖南科技大學采用教師現場授課。如學校多次組織相關教師到學生較為集中的企業等進行集中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強化校企合作,深化“雙導師制”
湖南科技大學針對“雙導師制”進行了以下改進:(1)師生雙向選擇:入學前組織師生見面會,加強交流,保證學員、校內導師、現場導師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視論文開題。由學位分委員會統一組織、集中管理、集中審核、嚴格把關。(3)加強中期考核。由校內導師和現場導師組成評議組,互相檢查監督,保證論文質量。
4.加強管理,保證質量
為保證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湖南科技大學建立了研究生院、學院、導師三級管理體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嚴把生源質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學生理論水平、科研能力、綜合素質,嚴把招生質量關。(2)學院負責日常教學管理。課程教學是工程碩士教育的核心環節,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方式上有效結合學員實際工作內容、突出個性,實行學分制和選修制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考核方式采取讀書筆記、筆試、研究報告、綜合分析等多種方式。(3)導師負責督促研究生學習、培養過程。由專家組集中組織學生開題、期中檢查,答辯過程由導師初審、預答辯、匿名評審等環節組成,確保研究生論文質量。
三、結語
1.規模的急劇擴張1991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始試點,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對象主要是行業內的在職人員。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近年來,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專業碩士傾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發展。2010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比例已達到24.67%。2011年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將近13萬人,其增幅超過了16%。2013年專業碩士招生比例已達到40.3%。2014年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占整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42%,預計很快我國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比例將達1:1。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單位近幾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國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共有509個,占我國博、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67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0余個。如工程碩士在2010年有128個招生單位,2011年就達到了361個,是2010年的2.8倍多。
2.專業學位類別迅猛增多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幾點意見》,開啟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在我國設置和試辦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六種專業學位。十年后,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通過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我國第39種專業碩士——審計碩士。目前這39種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設置,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
3.制度化、規范化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國家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力度是清晰可見的,相關政策文本的出臺,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更為制度化和規范化。比如在《關于構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工作納入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合格者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執行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有關管理和就業政策。這就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制度化規定,有了保障。
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展背后的困境
1.社會認同度低一方面,傳統的“學術至上”的觀念認為高校是培養學術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家長、社會公眾大多不知道什么叫專業學位研究生,很多人把專業學位定義為“次等”的學位,缺乏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確的理解。由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認可。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往往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產生歧視,在升值或者評級的過程中因為專業學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規模的專業碩士教育,其含金量與認可度在社會上還有一個檢驗認定的過程,還有一個認識接受的過程。
2.照搬學術學位模式現階段,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幾乎照搬學術學位的培養模式,弱化了職業性、實踐性。在課程設置體系上,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52.9%的同學認為只有一到兩門課與學位專業不同,有4.18%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完全相同??梢姡鄶蹈咝I學位與全日制的學術學位課程設置接近90%的相同,相當多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是對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的“復制粘貼”,只是調整、刪減部分課程,增加實驗課,或是給基礎理論課增加配套的實驗模塊,沒有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獨特的價值導向和教育規律。在專業實踐環節上,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濃重學術性,多數高校忽略了實踐環節的建設。以傳授知識為主,不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實用性、技術性、實踐性,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靈活性、多樣化和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地區對人才規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單一目前高校對于學生評價方式還是停留在基本的畢業論文和平時的情況。這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純理論分析過于學術,缺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知識的創新和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單一傳統的評價方式不能客觀評價專業學位研究生。
4.培養質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一方面,考生在選擇考研報考方向時,大多數都是以學術型學位作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報考情況,雖然報考人數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達到報考趨勢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的過程中,很多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沒有被原報考的學術型學位錄取后或是在學術型學位復試淘汰后調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梢姡床患岩婚_始就制約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⑵導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導師的專業訓練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目前,高校導師的學歷層次和學術能力大幅提高,但他們缺乏社會歷練,社會實務經驗不足。高校導師在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偏向理論知識,滿足不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有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并沒有落實“雙導師”,落實了“雙導師”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內和校外導師的職責不夠清晰明確,校內導師幾乎不參與學生實踐,校外導師作用發揮甚少,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教育相互分離。通過對某高校2014屆550篇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進行調查,真正實施“雙導師制”,共同指導研究生論文的僅有15篇,占該類論文總數的2.7%。師資隊伍缺乏經驗,“雙導師”在實際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出滿足社會要求的高質量人才。⑶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F階段,我國尚未建立起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適宜的質量評價標準,表現為論文指導和答辯中的學術型傾向和實習的敷衍塞責,多數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趨同,特別是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指標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和保障機制,以至于有些學生沒有經過嚴格、規范的實習及生產實踐,只是完成了畢業論文,或者同學術型研究生一樣在校內實驗室完成專業實踐。正是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評價標準尚不明晰,質量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不具有實質性的銜接,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在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進入和勝任職業崗位。
三、走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徑
1.從政策和宣傳上,提高社會認可度⑴國家政策及時跟進。一方面,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專業學位起步晚,國家的相關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內容不夠及時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感受不到國家政策對于專業學位的重視,自然對其認可度不高,報考存在相當大的顧慮。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在不斷改變,國家的政策不能一錘定音,需要隨實際情況而變更。每年的專業學位報考人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及其家長對于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就業扶持的分析。⑵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宣傳工作。利用媒體、網絡等渠道大力宣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優勢,促使社會各界人士全面認識專業學位,顛覆學術學位能力優于專業學位能力的傳統觀念,加強社會各界對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觀念上的重視程度。學校在招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發放資料、招生視頻等介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長和社會大眾全面了解專業學位的過程中產生認同感。
2.創新培養模式高校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框架,優選教學內容,突出課程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案例教學、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完善課程教學評價標準,轉變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培養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著重考察研究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高校應積極聯合相關企業,建立穩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實踐基地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明晰各方責任權利。明確研究生實踐內容和要求,健全實踐管理辦法,加強實踐考核評價,保證實踐質量。促進實踐與課程教學和學位論文工作的緊密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強化學位論文應用導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學術知識與經驗知識的統一,所以仿效學術學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專業學位的獨特性,考核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考核,建議適當地增加實踐技能考核的比例,將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相結合。目前以學位論文或者畢業設計的考核中,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要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行業應用價值。專業學位論文應反映研究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可將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發明專利、文學藝術作品等作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表現。專業學位論文應與學術學位論文分類評閱。在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