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史料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選取史料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牢記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很多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忽視,加上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不高,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高中歷史教學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師要創新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加快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進程,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學,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史料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基本素材,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歷史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朝代的興亡交替中學習到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歷史規律進行進一步推廣,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毫無用處的。相反,從歷史史料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是可以被運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極大地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相對于傳統歷史教學,史料教學法除了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教學,還加強了對學生需求反饋的重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另外,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的歷史教學方式,史料教學以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總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發生在身邊的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使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更能吸引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推廣,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史料教學是以歷史史料為對象,對其進行分析并總結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一)選取合適的史料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更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面對數量龐大的歷史史料,高中歷史教師不能一概而論,隨意挑選,而是應該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選取有代表性、有針對性的歷史史料。只有這樣,才能夠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歷史材料蘊含的客觀道理。選取合適的史料,對高中歷史教學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對史料的選取不當,不僅僅會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產生影響,還容易打亂學生聽課的節奏,降低學生的聽課效果,破壞一直以來構建的歷史知識網絡。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史料教學過程中,史料的選取至關重要。此外,高中歷史教師還可以恰當地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技術,使得授課過程更加形象、生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
(二)適當進行提問和解讀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核心就在于對史料的解讀,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選取的史料進行詳細地解讀、分析,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事件發生的全過程。與此同時,高中歷史教師還應該對史料的文化背景和古人的行為習慣進行講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史料中蘊含的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古人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做出的決定,讓學生真正理解史料中的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會發生等。在進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提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點的提問,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更好的吸收,還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的活躍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走神的現象,而且能夠讓學生時刻與教師的授課思維保持一致,使得課堂更加高效,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边@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歷史可以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社會的發展都有著指向性的作用。當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希望廣大從事高中歷史教育的客觀工作者,能夠盡快地掌握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核心,并在史料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經驗在推行過程中融會貫通,勇于創新,最終達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增強學生歷史素養的教學目的。
作者:程飛 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東源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朱知銳.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分析[J].讀寫算(教研版),2014(18):318-319.
[2]駱洪乾.淺析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J].新課程(中學版),2010(11):250-251.
本學期,我們歷史組圍繞教研組計劃和歷史學科“一科一案”落實教研活動,現將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做一個簡單總結。
一、圍繞主題,落實常規,突出特色,加強教研組建設
(一)落實教學常規,優化教研效益
1、強化理論學習,注重師德建設:開學時先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學科素養方面的學習。加強師德教育理論、教育法及國家有關教育政策的學習,在教育教學總嚴格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履行教師職責,為人師表。
2、注重經驗積累,開展專題講座:圍繞課堂教學開展專題講座,本學期圍繞今年高考高三兩位教師進行專題講座。
3、分類別聽評課,推進聽課效益:以徒弟和師傅為抓手,以備課組長和老師為主體,以教研組長和老師教師為輔助開展了各類聽評課活動,有助于教師相互取長補短。
4、注重學情,各有側重:高一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習慣,夯實基礎,突破學考;高二一輪復習,構建體系培養歷史思維品質;高三抓好復習關鍵,打造高效課堂,整理好高考真題,高效訓練,學法指導。
5、參與遠程教研,彌補資源短缺。參與自治區高中歷史“基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探索與實踐”活動,共聽了三節優質課和兩場專題講座,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先進學校老師課堂教學設計的睿智和新穎,也感受到了老師自身素質對高效課堂的重要性。
6、優化資源庫,打造共享模式:完善歷史學科的教學資源庫,查找相關資料,并做到資料共享,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題教研,彰顯學科特色
1、凝練課堂模式,有效推廣示范。在上學期分年級探索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進行了總結提升,通過組內示范課、匯報課進行推廣示范。高一:情境導入——情景教學——升華主題——課堂小結——課堂練習。高二:情境導入——基礎回顧——主干梳理——高考熱身——課堂小結。高三:情境導入——(單元體系構建)——主干梳理——重難點突破(橫向、縱向關聯)——強化高考真題——小結歸納。
2、研究新教材,構建新體系:為適應新高考,我們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活動就是提前熟悉部編版課程體系,構建必修2本、選擇性必修課程3本的知識體系,開展部編版教材研究。目前我們已經組內分享了部編版教材電子版,利用教研活動先梳理《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目錄,然后對整本書進行了單元知識體系構建,對《中外歷史綱要(上)》這本教材整體結構有了初步認識。
3、以活動為載體,突出學科功能。開展“建黨一百周年獻禮”活動:2021年5月12日我們組在風雨操場開展“銘記黨史 筑夢”歷史紅色經典演繹大賽。本次活動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主線,以經典演繹為形式,分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國篇、強國篇五個篇章來演繹歷史、弘揚紅色文化,豐富學生黨史學習形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紅色文化意識,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發揮歷史學科對學生人格和心靈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訓,加快技術融合課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訓和運用,針對重難點或者黨史教育進行制作微課,公開課、釘釘課、錄播課教師都會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作為支撐,鼓勵青年教師使用其他類型的技術教學。比如我組青年教師王妮媛在本次經典演繹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廠、迅雷下載等手段幫助我們完成視頻剪輯、字幕呈現,消音、去水印等多種需求,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錄制黨史微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自身優勢,收集黨史豐富史料,并針對黨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微課。
二、注重專業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
1、注重業務讀書,強化做題:組內老師利用線下休息時間閱讀專業方面的書籍,比如魯莊閱讀《大國崛起·歐洲篇》,李建平閱讀《中國大歷史》,開闊視野以提高專業知識,以年輕教師參加二模和所有教師參加三模為契機,強化高考真題(2018——2019年)和老師做高考真題的能力,高考結束后我們正對今年高考真題進行了初步討論,大家普遍認為今年文綜偏難。
2、針對有效課堂,打造精品課:本組圍繞教學模式在組內開展示范課,依托和田地區“智慧云”平臺,我組在組內群策群力之下推薦了趙陽和李建平兩名教師上了示范課并上傳了相關資源。
3、開展“紅色活動”,強化育人功能:加強老師紅色教育意識,在組內集體學習“學習強國”中的“黨史故事”、“紅色映象、“文獻紀錄片”等資源,促進教師紅色素材的積累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題為突破口,加強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區教學論文大賽,促進教師教學經驗積累,強化科研意識、創新意識,努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5、申報了地區級課題,撰寫了申報材料。
三、優化課堂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1、發揮集體力量,優化備課方案:加強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相結合,落實集體備課,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探究,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整體的備課質量和教學質量。
2、以模式為突破,開展課例研討:圍繞“教學模式”組織教師結合《我的模式我的課》進行交流討論并結合總結出來的課堂模式進行高一教學課例的討論,不斷探索國語授課形勢下歷史學考課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3、注重學習過程,落實筆記作業:三個年級的學生都要求做好筆記,養成聽課就要動筆做記錄、做批注的好習慣。教師按要求跟進學生作業批改和講解。
4、遵循學科特點,注重學法指導:各位老師給自己所帶班級學生分別進行了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發揮援疆教師資源優勢,引領本地教師轉變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