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1 00:44: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基礎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深入研究農村中小學教師特別需要具備的品德和能力
地方師范院校必須立足于地方,關注地方基礎教育,研究農村中小學教育和教師的特殊性,特別是要研究農村中小學教師需要具備的獨特素質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適合農村基礎教育需要的師資。為此,我們從基礎教育的實際入手,制作了《河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現狀研究》調查問卷,設計了“你覺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需要特別具備哪些品質和能力”、“你在教育教學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等問題,借助學校“國培計劃”培訓班和到貧困地區頂崗支教的實習生,對河南省的周口市、商丘市、南陽市、信陽市和駐馬店市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本校實習、支教歸來的部分學生進行了交流和訪談。通過調查和訪談,我們歸結出農村基礎教育對中小學教師的品德和能力有如下特別要求:品德方面的要求。第一,要特別具有一顆善良、熱愛學生的心和高尚的人格;第二,要特別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甘于寂寞;第三,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為自己的故鄉出把力的心愿;第四,工作要特別勤奮、努力、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第五,為人要正直廉潔,淡泊名利,不攀比;第六,要甘為人梯、默默苦干;第七,要具有勤儉節約、樸實無華的品質。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具有應對大班額管理、跨課頭多和超負荷工作的能力;第二,要有較強的做學生思想工作的能力,有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堅定信念的能力;第三,有較強的與學生、家長溝通的能力;第三,善于激發學生潛能、賞識學生的能力;第四,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靈活運用多種教法的能力;第五,要特別有耐心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基礎薄弱、紀律性差、生活無自我約束力、性格偏激等問題的能力;第六,能說普通話并具有積極在農村中小學中推廣普通話的能力;第七,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平和的心態;第八,有從生活入手說教結合、管教結合的能力;第九,有強烈的求知欲且多才多藝。
著力探索改變農村基礎教育優質教師資源匱乏的方略
周口師范學院作為周口市唯一的高等師范院校,是周口及其周邊地區高素質中小學教師的重要培養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根據農村基礎教育對師資的獨特要求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培養師范生,使師范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地并真正地成為適合農村基礎教育需求的優秀師資。農村基礎教育的獨特性,要求施教者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為了提高師范生的師德修養,學校首先把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之中,用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實激發學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邀請優秀校友返校作報告,“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是周口師范學院加強師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各教學院、系在新生入學之初和畢業生離校之前,邀請往屆扎根基層并有所作為的優秀畢業生回校作報告并與學生座談交流,講述他們在基礎教育第一線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通過交流,在校師范生對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獻身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勇氣和決心。在此感召下,學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畢業生自愿去農村從教,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點而深受地方農村中小學的歡迎。其次,學校還特別重視引導學生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認識到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導致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問題。比如,目前正在深入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各項改革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能否轉變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曾經說過:“課改成也在教師,敗也在教師。”因此,想要提高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質量,關鍵是要轉變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為此,要使立志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師范生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人才觀、教學觀和知識價值觀,實現從單一的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推行“(4-X)+X”人才分類培養模式。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列為眾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根據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和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性要求,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增強師資培養的適應性。首先在教師教育類專業實施“(4-X)+X”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其中的X由不同專業的特點確定,一般介于1到2之間)。在前4-X年階段,基本實現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的融合。既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要使學生初步具有從事教師職業的能力。后X年是分類培養主要階段,根據教師教育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要求,設計多樣性的教學內容,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建立多樣性的教學質量及學習效果評價機制。使畢業生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較強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此模式經周口師范學院數學系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試驗,成效顯著,師范生每年參加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均取得優秀成績,師范生就業率高,并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為此,學校擬在2012年招收的各專業新生中,全面推廣實施“(4-X)+X”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凸顯教師教育特色,設置教師教育類課程平臺。周口師范學院的辦學定位是師范性、地方性、教學型院校,因此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生的必修課。
傳統師范教育的一個很大缺陷就是僅僅面向普通教育對師資的要求,沒有考慮到農村中小學教育對師資的特殊要求。針對此種情況,學校在2012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在教師教育類專業開設凸顯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師職業技能的教師教育課程平臺,改變傳統的教育類課程“老三門”狀況,必修課分為教育理論基礎、學科教育基礎和教師職業技能必修課,同時增加教師教育類選修課程,加大教師教育類課程比例。該平臺課程是依據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以服務基礎教育為導向的,它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強化教師教育類學生職業理想教育和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為地方基礎教育培養優秀教師和教育行政工作者奠定了良好基礎。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與環節,提升學生從教技能與技巧。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實踐育人意識,明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強化實踐教學,建立與理論教學相互貫通、相互結合的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協調與全面發展。為此,學校提出重視平時的教育見習,認真抓好為期一學期的教育實習;開展校內多種形式的教師技能訓練、比賽等活動,包括講普通話、書寫技能、課件制作、網頁設計、教學技能、攝影攝像,等等;加強與中小學校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促使師范院校與基礎教育的“共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校外教學技能大賽,鍛煉隊伍,培養能力。同時,學校還要求學生在參加教學實習的同時,應根據各自專業或相近專業特點完成好其他相關實踐環節,如課程設計、畫展、演唱會、專業調研報告、教研論文、專業技能證書考核等。近年來,學校還通過承擔“國培計劃”,接受農村教師脫產置換研修的方式,選調優秀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頂崗實習。通過頂崗支教,了解農村孩子性格特點的差異,探索適合農村孩子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對策,使師范生具備到農村中小學從教的思想和能力,為日后參與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打下良好基礎。#p#分頁標題#e#
師范院校的教師群體是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教學中的第一位重要因素,因此,師范院校要實現培養目標,提高培養質量,必須注重提高師范院校教師群體的教育專業化水平,否則,用舊觀念教育新形勢下的學生,必然會成為教學改革的直接障礙。為此,學校首先以省級教學團隊為引領,通過建立團隊合作機制,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的交流,引導教師成為“理論+實踐”型的專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加大兼職人才引進力度,把本地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拔尖人才聘為學校的專業發展指導教師,聘請中小學優秀教師進入人才培養過程等,從而推進本校教師的教育專業化發展。其次,學校要求教育學科教師,走進中小學課堂,虛心向中小學教師學習,充分了解中小學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高教理論,提高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如教育科學系在周口市六一路小學建立了教育研究基地,形成合作伙伴關系,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每學期雙方開交流會2~3次,專題研究會1~2次,聯合申報研究課題10余項,零距離地掌握了基礎教育狀況,也幫助中小學教師提高了校本研究的能力。再次,重視并加強精品課程建設,通過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導論、教學論、教學系統設計、數學教學論等精品課程,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理論,對教師教育專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支撐作用。
一
鐘祖榮1984年7月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入職北京教育學院,從事教育學、人才學、學習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早在大學時期,他就對教育專業產生濃厚興趣,而長期的教學和研究,經常到中小學與一線教師接觸的經歷,也使他對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熱切的關注。
“北京教育學院要成為校長教師培訓的人才高地、知識和創新基地,培訓要實現科學化、專業化、人文化、信息化”。從教師到校長培訓部門主管,再到分管學歷教育和教師教育培訓的副院長兼任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術評議委員會副主任,鐘祖榮恪守學院的辦學宗旨,他以一種樸素的、扎實的風格進行著不懈的追求。
緊跟國際教師教育標準化的趨勢,教育部正式啟動了“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育機構資質標準”等的研究項目,著手構建教師教育標準體系。鐘祖榮很興奮,這與他在幾年前的思考和探索相一致,那時,在學院的支持下,鐘祖榮牽頭“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確定了“研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課題,這在全國具有前瞻性意義。
2009年,在鐘祖榮的帶領下,課題組以北京市教師專業發展情況為基本依據,開展優秀教師素質形成過程研究和教師成長階段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歷時一年半,完成了78萬字的優秀教師訪談分析報告,提出了優秀教師素質特征、教師發展六個階段理論。
鐘祖榮強調:我們的研究必須體現獨特性。他提出“力求在兩種形式之間互補,分為專業基礎和專業實踐兩大部分”“注重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分學科、分階段、重指導”的思路。百余人的團隊,一年多的再次研究,終于拿出了9本初稿。經過相關領域專家的多次論證審核,獲得了通過。據此,鐘祖榮和學院李晶教授一道起草標準研究制定說明,成稿過程中,他又一本一本審讀、一字一字推敲、一問一問溝通,終于在2012年推出了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等9個學科領域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面世,受到上海、廣東等省市教師培訓機構特別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廣泛好評。以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為首的評審專家們指出,該書在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師培訓指導方面,有著很強的應用意義。
二
如何使教育學院在首都乃至全國教師專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鐘祖榮認為,唯有加強研究、加強開發、創新驅動。因此,他對教育學院的重點學科建設、培訓的研究開發等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全情的投入。
2008年,他受命研制學院的重點學科建設規劃。針對校長教師培訓的需要,他從學院學科建設的特點出發,提出繼續教育的學科分為教師培訓和校長培訓兩個系列,從培訓、人才、實踐、基礎理論四個層面構成學院的重點學科結構布局,設計了20個重點學科,形成了以校長培訓學、教師培訓學、校長學、教師學、學科教育學、學校管理學等為重點的有特色的學科群。
抓住難點熱點,集中團隊智慧,深度思考,敢于創新,這是鐘祖榮的研究和實踐的特點。2008年,鐘祖榮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開展了對教師培訓模式研究。他借鑒有關理論,提出了教師培訓評估的五層次模型,即即時反應、學習效果、工作表現、組織績效、社會效益,教師培訓的評估及質量保障進一步深化,起到了質的促進作用。2011年,鐘祖榮提出的教師發展分為“適應期、熟練期、成熟期、骨干期、專家期”的“五階段”理論以及分崗位、分學科、分學段、分層次的培訓體系建議得到采納,有關觀點寫進北京市教委《關于“十二五”時期中小學部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2012年,鐘祖榮承擔北京市教委委托的課改項目《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系統對策研究》,他在研究方法上進行了改進,通過大量數據,建立了負擔數據模型,其對于學生過重負擔來自哪里的解釋是獨一無二的,據此提出了“系統減負”以及基于對“負擔”進行差異性分析的“差異減負”等觀點。目前課題成果正在北京市4所小學進行實驗研究。
十余年間,由鐘祖榮主持的部委、省市級科研項目達10多項。其中7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最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科研項目對基礎教育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如“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的系統對策研究”“特級教師的現狀、評選及管理完善的研究”“教育家成長規律研究”“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中小學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等。
三
民盟中央從2007年開始農村教育燭光行動。2008年,民盟中央通過鐘祖榮的溝通協調,委托北京教育學院對中西部10個省份的50位培訓者和骨干教師進行培訓,優質的培訓教育資源得到更大范圍的輻射。同年,作為民盟中央“燭光行動”專家顧問組成員,他受邀在民盟中央“民盟燭光教育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鐘祖榮還多次隨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等到甘肅定西、江西新余、湖北恩施等偏僻農村,圍繞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情況及教師培養機構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撰寫的報告轉化為全國政協的提案。
學校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陳向明.學校發展計劃與學校自主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馮大鳴.英美澳教育管理前沿圖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黃燦明.學校發展規劃個案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4]布倫特.戴維斯Brent.學校發展規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陳建華.中小學發展規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楊天平.教育戰略規劃與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7]倪梅.參與式規劃與學校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陳向陽.學校發展計劃基本原理與操作規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李澤林,何龍,呂曉娟.《重塑學校新家園:學校發展規劃與實施》[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教育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11]吳清山,林天佑.教育新辭書[M].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學校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雷云飛.學校發展規劃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市第十九中學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0
[2]童康.學校發展規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
[3]王天曉.學校發展規劃問題研究——以戰略型領導為視角[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張敏.學校發展規劃執行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5]俞偉娟.學校發展規劃與學校發展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6]曹鑫海.中小學發展規劃制定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7]王俊霞.“學校發展計劃”的實施及其效果研究——以積石山縣農村小學為個案[D].西北師范大學,2005
學校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拱雪.SWOT在北京市小學學校發展規劃制定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2010(7):22-26,41
[2]張鳳山.編制學校發展規劃的原則[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8(6):21-23
[3]高厚榮.從組織環境談高校后勤文化建設[J].高校后勤研究,2012(5):100-101
[4]許小華.關于學校發展規劃的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3(2):218,220
[5]楚江亭.關于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有關問題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24-26
[6]王俏華.國外學校發展規劃功能及過程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7):40-43
[7]諶啟標.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規劃[J].教育導刊,2005(4):4-6
[8]張作功.加強學校發展研究促進學校持續發展[J].當代教育論壇,2008(3):8-10
[9]李家成.論學校發展規劃在學校變革中的價值實現[J].當代教育科學,2004(16):28-30
[10]邱向理.破解學校發展規劃制定之難點[J].中小學管理,2010(12):17-18
[11]趙德成.區域行政推動下的學校發展規劃[J].教育研究,2013(3):54-58
[12]李雯.如何制定學校發展規劃?[J].中小學管理,2005(11):10-12
[13]趙德成.實踐中的學校發展規劃問題與建議[J].中小學管理,2010(11):4-6
[14]姚美琴.學校發展規劃: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管理,2005(11):8-9
[15]孫軍.談學校發展規劃的文案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2(5):17-20
[16]陳玉.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與管理優化[J].北京教育,2012(6):16-17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勞動教育就被列入基礎教育的課程表。進入新的世紀,我們對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對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提高的價值認識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覺悟。但由于升學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學校、家庭不重視甚至輕視勞動與技術教育,導致我們的學生勞動觀念單薄,勞動認識片面,勞動態度消極,勞動習慣不良,勞動技能低下,許多農村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不但不愛勞動,而且輕視勞動,少數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進入社會后往往難以獨立生活,“高分低能”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實際,我校決定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特色項目應運而生,學校開發了《勞動與技術教育》校本課程分冊――《烹飪》,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在真正的身體力行中愛勞動、會勞動、善思考、能創造,通過把勞動技術的教育與道德情感教育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健康和諧個性的養成。
二、烹飪課程開發的理念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勞技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小學的一個必修的基礎性學習領域。烹飪課程充分體現了手腦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原則。在強調其基礎性、探究性、參與性、實踐性等特征的同時,我們尤其要重視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諸實施。
1.動腦與動手結合。烹飪領域的學習是以操作為基礎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即建立在操作學習基礎上的知識、技能、態度、方法與習慣的綜合性學習。
2.以項目為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烹飪教學以項目為載體(如:進行一項設計,完成一件產品、一個任務、一樣制作等),先后展開“決定――計劃――實施――檢驗”這一系列教育過程。
3.以學生為中心。這是真正貫徹項目引導教學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飪教師要扮演另外一種角色,即由原來單純的講授,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建議者。學生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小組式、伙伴式或個人式。
4.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課程的設計以當地的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的大小環境為基本背景,選取其中對學生發展有益、對未來生活有用的內容(如:環保觀念與行為措施)來組織教學。烹飪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學習領域充分開放。烹飪課程其鮮明的生活性、現實性特征要求教學應盡可能走出課堂,走向社會。
三、烹飪課程實踐的措施
烹飪貴在實踐,在黑板上學炒菜,是絕對不能體驗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術的。要真正實施烹飪教學,必須要有充實的設施設備,才能保證以實踐為主要特征之一的勞技教育特色的健康運作。
加強領導。成立勞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學?!杜腼儭沸1菊n程開發及實施管理領導小組,確定一名分管負責人,把《烹飪》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推進列入學校的工作計劃,從實際出發,多方面、多途徑組織和實施。根據勞動與技術教育指南,結合本校實際,落實課程計劃。積極、穩妥地組織學校教師和相關人員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飪》教育校本課程,使其內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上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編寫教材。我們除了以省編勞技課教材為主要內容組織教學外,還結合學生實際和本地經濟發展實際,根據安全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遷移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時代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編寫了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烹飪教材。
設置課程。根據江蘇省課程設置的要求,我們依據中德合作項目要求開設、開全、開足課時,從地方課程中拿出一節課,每周比我國現行課程計劃多1課時,即每周2節勞技課,且連排,烹飪課3-6年級學生每月到烹飪專用教室實踐一次,實行小組合作、探究式上課,烹飪課是我校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培訓師資。為培訓勞動師資,我們一方面選送骨干教師到省勞技師資培訓中心短期進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訓,學校定期舉行專題知識講座,并以市級課題“學校、家庭、社區力量的整合促進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研究”為核心,定期舉辦勞動教育學術沙龍,編印教師勞動教育論文專集。同時還邀請校外廚師到校對勞技教師進行烹飪指導,我們對教師提出了“專一會二學三”勞技教學基本功要求。近兩年來教師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勞技專題論文或獲獎40多篇。烹飪課教學故事《幸福的感覺》發表在中央教科所主辦的《勞動與技術》上。
裝備教室。校內裝備了“三室一廳”(烹飪室、縫紉室、農具室、勞技成果展覽廳),德方資助使得我校的烹飪教室設備日趨完善,走進烹飪教室就如走進具有本地區現代化的家庭廚房,電飯煲、、電冰箱、微波爐、電磁爐、消毒柜等應有具有,學生操作臺由原先的5組增加到10組,滿足了小組教學的需要,學生興趣極高,社會影響極好。
實踐基地,充分挖掘學生豐富的閑暇時間來進行勞動與技術的學習與實踐,“學校學習――家庭實習”將成為勞技學習的主要途徑與方式。學生在烹飪課學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買菜、洗菜、炒菜,讓辛勞了一天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歇歇,學生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而且逐漸幫持家務、養成孝敬長輩的美德,培養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德,體現我校勞技思想的內涵――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溢美。
[關鍵詞]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湖南理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組成員:彭時代、劉創、徐振祥,湖南岳陽414000
[中圈分類號]G65;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6―0138―04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培養全部由高等師范院校承擔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個相對開放的師范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師范院校通過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紛紛向綜合性院校發展,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師范專業還很大程度上作為辦學特色予以保留。這種地方性綜合院校主辦師范專業的體制成為新時期我國師范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地方綜合性院校辦學模式復雜化和培養目標多樣化的背景下,師范專業學生素質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的重視。特別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就是明天基礎教育教學的質量。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有知識、有能力、能實踐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包括地方綜合性院校在內的師范教育主辦者的共識。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發揮地方綜合性院校相對而言在學科門類、辦學規模、學術層次上的優勢。依托綜合性院校中占優勢的學術資源和師資條件,為師范專業素質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專業從原來比較單純的教育性專業融入現在的學術水平較高、學科空間較大、師資力量較強的學科群之中,師范專業的學生有條件參與非師范專業的專業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學習,打破了傳統師范教育中封閉性的教學體系,提高了師范教育的教學層次。特別是地方綜合性院校較為顯著的學術性發展目標能夠開闊師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強師范生研究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增加他們的學習實驗和社會實踐機會,有利于促進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由于地方綜合性院校具有多學科、高水平、強師資的優勢和長處,容易實現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學科互補、交叉影響和有機融合,有利于師范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
(二)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相對師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教育實踐技能的培養被忽視,師范教育被綜合性院校多元的發展目標所淡化,師范教育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給素質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管理統一化與師范教育專業化目標之間的矛盾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分散在許多專業性學院或系部中,各個學院要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和條件來安排和組織師范教育活動,全校沒有一個統一的負責組織和管理師范教育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的部門或單位,師范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標準比較分散。再加之綜合性院校重視學術上的成就與科研成果,很難對師范教育的專業化要求予以特別的重視或保證。學校的許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運作,都可能難以照顧到師范教育的特點。師范教育的特點難以在學校的宏觀管理制度中得到體現。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一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教育課程的設置與教師隊伍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中,課程建設的重點轉向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服務的內容上,師范性課程被相對淡化,師范性教育類課程無論開設門類還是課程時數都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許多綜合性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從來都沒有從事過師范教育,有許多人甚至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對于師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比較模糊,造成了其在辦學思想、教育目標、學生培養標準和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忽視師范專業學生和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差別,不加區別地同等對待,使師范專業特點被湮滅,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加強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意義
教師擔負著傳播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學生,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因素,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素質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特別是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一)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是克服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弊端的現實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在推進師范教育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發展,發揮綜合性院校學術資源和師資優勢,促進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樣也面臨著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給師范教育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曾多次參與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的修訂,他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給教師素質培養帶來的一些問題表示了深切關注。他曾撰文指出,“本來國家提倡開放型培養師資,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質量,讓一些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也來培養師資”,但是事實上綜合性大學沒有做好準備,也還沒有提出培養師資的要求;“師范院校轉為綜合大學是歷史必然,但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應該說,這三個條件在我國基本具備,但還不充分”。這些都說明在當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專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體制中,必須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以克服現實體制中的弊端,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師培養需要。
(二)當前師范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隨著師范院校向綜合性院校轉型,收費并軌、自主擇業,師范專業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無實;再加之教育崗位待遇不高,直接導致師范專業生源質量不高和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普遍在二本學生中招生,一般僅達到當地最低錄取控制線?!敖逃坑嘘P負責人坦言:種種因素導致師范生生源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鄙促|量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有的學生考入師范專業后,因為個人素質基礎等原因,根本無法適應師范教育的專業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師范素養等方面根本無法滿足教師職業的需要。教育專家顧明遠也對此頗有同感,
“總以為現在不包分配、就業困難,教師職業比較穩定,報考師范專業的學生會多起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青年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當教師”。
(三)當前中小學教師素質的現狀迫切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關于目前所培養出的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狀況,顧明遠教授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現在的師專生,卻是高考隊伍中較差的一部分學生,只達到??频匿浫》謹稻€。師專的專業分科較窄,學習的課程缺乏小學教育應有的科目。小學教師需要的是寬廣而不是專深的知識,而且他們最好在藝術方面有所專長,會唱善跳,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但是師專的學生都來自高中畢業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師生,藝術素養和技能都不如中師生。再加上高等學校那種專業的導向作用,不利于培養小學教師。不論??茖W校還是本科院校,強大的導向是報考研究生。在這種導向下,教師教育的質量是難以保證的。許多小學校長反映,現在??苹虮究飘厴I的小學老師反而不如中師畢業生那樣適應小學教育?!庇捎诂F在綜合性院校在培養目標上的多元化直接導致了師范專業學生師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師范專業學生受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影響,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計算機等過級考試上,忽視了對基本師范技能的提高,相當多的畢業生表現出對基礎教育現實的不適應。“教師是一種崇高的職業,需要對學生有熱情,需要有點奉獻精神,這種勉強為之的人怎么能成為高水平的教師?”
(四)基層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不斷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為偉大時代賦予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現代基礎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教師的課程觀、課程意識、課程技術以及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時代對人文精神的呼喚,有賴于現代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以及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這些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作為地方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搖籃,必須不斷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成
知識、能力、素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培養出未來合格的人民教師,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構建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和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發展現狀,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師范人格訓練。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師范專業學生嚴謹求實、依法從教、樂于奉獻、甘為人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思想,培養他們“愛教育”的情感,使他們熱愛教育事業,以積極的情感獻身教師職業。
(二)師范技能訓練。適應基層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強化師范專業學生對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培養他們的課程設計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使他們掌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師范業務能力。
(三)人文素質訓練。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人文底蘊豐厚、學科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學生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素養和自然科學素質培養,形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兼容并蓄的知識結構。
(四)藝術素質訓練。了解國內外優秀藝術文化傳統,形成師范專業學生的良好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提高藝術修養,掌握基本藝術技能,培養他們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個性,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研究性學習能力訓練。針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研究性學習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主動探究、自主學習、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六)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樂觀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貧、甘于奉獻的思想,善于調整、勇于經受挫折的意志,與學生、學生家長、領導及同志友好協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完善自我個性修養。
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改革課程體系。優化素質教育課程結構。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課程結構體系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素質的培養。在師范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應構建素質教育課程五大模塊:教育理論課程、教育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人文藝術素養課程、其他自修課程。(1)教育理論課程主要是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心理學、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教學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教學技能、微機教學、教育科學方法等。(3)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綜合性院校教學中實踐面廣、實踐教學體系較為完整的優勢,把師范專業學生教育實踐課程納入學校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培養學生從教職業道德、師范實戰技能,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校內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學模擬、中小學生活動組織等;校外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教育實習、送教下鄉、義務家教等。(4)人文藝術素養課程主要是擴大師范專業學生的人文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藝術技能。課程主要包括:大學音樂基礎、大學美術基礎、電影藝術鑒賞、戲曲藝術欣賞等。(5)其他專業課程主要是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學科資源的優勢,師范專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非師范專業課程的選修學習。完成相關課程學習考核,可獲得相應課程選修學分。以上五類課程的實施形式分成三類,包括:必修課、選修課、指定選修課。必修課力求精益求精,選修課力求面廣,指定選修課力求實用。這些課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貫穿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全過程。
(二)強化實踐教育,提高師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實踐指根據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需要,從學生入校起安排實踐訓練,做到專業實踐教育與課堂教學并重,學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齊頭并進。一年級主要是觀摩性的專業教育見習,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明確教師職業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了解、感染學生施教情緒。二年級主要是學科性教育實踐,如結合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參觀、考察、調研等,學生邊進行課程理論學習,邊進行專業實踐。三年級主要進行崗位模擬實踐。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我組織臨時教學隊伍,學校安排帶隊教師,以送教下鄉等形式進駐學校,組織假期學生教育輔導,學生進行試講、自我評課活動,強調學生自我教育、相互啟發;另一方面,在三年級學期
末最后兩個月時間,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試教活動,師范專業擬定模擬教案、班級活動模擬方案、課堂模擬講課,教師指導,讓學生了解教師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職業要求,形成職業理性認識。四年級主要開展頂崗實踐,撰寫畢業論文。四年級一學期組織學生進行為期約四周的教育頂崗實習,直接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帶隊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教師雙方指導,讓學生處于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職業體驗。頂崗實習完成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職業體驗,再組織學生開展畢業生教育論文寫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體會。
素質實踐教育主要是根據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特點,充分發揮地方實踐資源優勢和綜合性院校的學科、專業、師資等方面的優勢,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師范專業學生從進校開始,就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利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青年志愿者活動,深入城鎮、農村、工廠、學校,開展社會調查、扶貧幫困、科技社服務等活動。師范專業學生還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組建科技活動社團,參加各類科技活動競賽,師范專業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與其他專業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專業融合與素質提升。
關鍵詞: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所謂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相對于內地高校,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展較晚,如何讓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培養跟上全國的步伐,如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創新、完善培養模式,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發展現狀
1.在職培養和全日制培養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的培養方式比較靈活,分為在職和全日制兩種。在職人員以業余時間學習為主,在每年的10月份參加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全日制專業碩士在每年年初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海南師范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時間是兩年,比學術碩士少一年,這樣可以更早走上教育實踐崗位學以致用。“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研究生在鄉鎮及以下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三年,并在職學習研究生課程,第四年到海南師范大學脫產集中學習一年,畢業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2.培養模式
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注重理論化,不重視實踐,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專業碩士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海南師范大學在2009年獲得了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資格,不斷擴大專業碩士的招生規模。海南研究生教育與內地比還有較大差距。
3.招生比例和招生專業
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招生比例和招生專業都在逐年增加。海南師范大學從2010年開始從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招收農村教育碩士,每年招收50人,2010年和2011年共招收100名農村教育碩士,2012年改招特崗教師在職攻讀教育碩士,錄取了48人。到2012年止,文學院共招收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計133人,加上學科教學數學、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大約200人。
二、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1.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較晚,與內地有很大差距
全島只有海南大學和海南師范大學招收研究生,海南師范大學2009年獲得教育碩士培養資格,2011年開始招生,到今年(2012年)才完成兩屆招生,可見海南專碩培養的先天不足。
2.教育規模不大
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總體上還不是很大,形式也比較單一,涉及的職業領域與學位類型也不是很多,不能滿足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對于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利的。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有教學管理、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數學、“碩師計劃”、特崗教師在職攻讀的方向設置,可見專業設置覆蓋面還不夠寬泛、全面。
3.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于海南的專碩剛起步不久,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的設置、教學方式等還是仿照、借鑒學術碩士培養模式。
三、海南師范大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建議
1.培養目標的改革
在學位層次和地位上,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是在一個級別上的,不同的是培養目標,專業碩士應該突出自主性、研究性、實踐性的培養。海南師范大學的“碩師計劃”和特崗教師在職研究生就是很好的培養模式,結合了農村教師的實踐和理論的培養,并且他們都是在職的。特崗教師在職研究生第四年到海南師范大學脫產學習,這樣的培養目標具有很好的針對性。
2.培養方式的改革
培養方式的改革包括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學位論文選題及研究、質量考核等各個環節。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的教學實踐課組織工作有待加強,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實踐經費沒有到位。值得指出的是,筆者作為教育碩士研究生參加了較多學術講座,這些講座對于專業的培養是不無裨益的。
3.課程設置的改革
專業碩士的課程應該按照本專業領域的培養目標來設置,加大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比例和數量。結合海南省的特點和人才市場的需要,利用國內外最新技術,設置有操作性、實踐性和有特色的課程。作為海南省培養教師最重要的師范學校,海南師范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有所創新,可以結合海南豐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張曉明.論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意義.現代教育論叢,1998(2):1.
[2]楊寧.我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04-29:27.
一、為教師的專業閱讀提供專業支持和條件保障
村小條件差,專業圖書少,制約著教師的專業閱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通過圖書裝備工程為學校配備各種專業的圖書,為教師的專業閱讀提供專業支持和條件保障。組織專家實地考察村小專業圖書需求現狀,制定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目,再按照書目將圖書配備到學校、教研組。
二、讓教師認識到專業閱讀的重要性
在一些中小學中,有相當一批教師很少有時間讀“課外”書,整日被“正統”的作業、或教科書、或工作壓力所包圍。教師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參,對專業閱讀認識不足。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要師生互動,聯系實際生發、擴展。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貯備,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教師只有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課堂才能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地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松地施教。
專業閱讀可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苯處熜枰獙W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青年教師不進行專業閱讀,就不能更快地掌握教學藝術,老教師不進行專業閱讀就很難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給學生富含生命營養的長流水,教師先要有澎湃的長江水,這就要求今天的教師努力尋求專業化知識的源頭活水,反復不斷地讀書。
三、閱讀要與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一是將研讀教育名著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提高教師職業使命感;可以指導教師選讀《幸福教育論》、《愛的教育》、《教育的55個細節》、《教育漫語》、《反思教育習慣》、《師德與教師職業生成》、《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作品。二是將研讀教育名著與強化教師專業素質相結合,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水平;可選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效教學方法》、《教師人文讀本》、《教育過程》、《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新教育之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百問》等作品。三是將研讀教育名著與改革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選讀《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新課程的故事與解讀》、《優秀教師的課堂藝術》等作品。四是將研讀教育名著與研究解決素質教育重點難點問題相結合,深入探索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如選讀《讓孩子們我育我學——學生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全新實踐》、《素質教育》等。
四、專業閱讀需要專家引領
讀書實踐工程的本質追求是喚醒教師的職業責任,啟迪教師的實踐智慧,激發教師的專業自覺,促進教師主動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專家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