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金融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9世紀以來,由于歐洲及北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各國對金融服務的跨國需求開始大大增加。國際性的融資、保險、外匯交易活動規模在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國一些城市日趨擴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倫敦城,由此形成最早與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企業集群一倫敦。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與投資在世界許多地方進一步滲透。1945年以前,地區性國際金融集聚區已達數十個,二次大戰結束后充當過國際金融企業集群(包括地區性的)的城市有: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東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巴拿馬等等,其中相當大部分是70年代后開始建立或重新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士,對外開放其金融市場,歐洲許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度并不大。雖然歐洲一些金融城如倫敦正在慢慢復蘇其國際金融運作,但總體上跨國融資活動規模增加有限,國際金融集聚趨勢此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隨著許多發達國家開放資本賬戶和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跨國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自然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企業集聚區,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開始迅速擴張外,在政府推動下又新建了一批區域性金融集聚區,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同時在較為自發的狀態下,東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區也開始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聯合提供金融服務,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集聚,這導致一批地區性和全球性金融企業集群的出現。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企業高度集聚格局。如倫敦已擁有18%的全球銀行借貸額、33%的全球外匯交易額、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額,以及決定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市場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貨市場。目前三大國際金融企業集群集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60%、國際銀行貸款的40%、國際債券發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類金融機構600余家,其中銀行114家、投資銀行53家、保險公司132家、保險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證券公司61家、期貨公司32家、財務顧問53家,逐步明確了其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區借助于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和區位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目前擁有金融機構210余家,其中70余家為全球100家最大型銀行,其資產總量已達到7137816百萬港元。伴隨著金融企業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的金融企業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隨著金融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首先,金融產品形式上出現了多元化。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創造,比如資本期貨市場、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這些產品的出現既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又是各金融機構不斷合作的結果。其次,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性。一方面,客戶需要實現快速、方便的資金轉移、資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和貨幣資金直接聯系,而交易的頻繁性要求一筆資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金融產品存在,這客觀上對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產品供給者獲取“租金”的利益驅動。區域金融企業在自身利潤最大化和內外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有動機通過同一種金融產品構成不同的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跨線提供,進而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金融產品復合性特征的強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場化的急劇擴張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對金融企業提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從根本上說是復合性金融產品需求強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另一方面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的發揮,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業的空間集聚和發展壯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而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全球經濟“馬賽克”現象。正如Birkin-shaw所說,如果看看美國的硅谷和倫敦的金融業集群,就會發現這樣的集群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大量高質量的外資。這兩個集群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集群的發展通過外部企業的加入增強了領導能力和升級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增強機制,提升了集群的競爭能力,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農村金融區域;非均衡性;影響因素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的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在我國各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差別,使得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出現非均衡性,農村區域金融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不管在區域金融發展的效率上還是結構上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在各個地域之間,區域內部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一因素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嚴重失調,同時也對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分析。
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當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影響因素主要有發展制度上的弊端、發展環境方面的弊端以及扶持力度方面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對其進行詳細的探討:
(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制度上存在弊端
在我國農村金融區域的發展制度具有非常濃重的政府色彩,各農村金融區域在各地政府的統一強制安排下正在進行金融改革。這是一種壟斷性的做法,對地區在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上的差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造成各地區金融發展出現一定程度的非平衡性。這種由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是由政府執導的,脫離了以微觀經濟主體金融需求為基本點的原則,是一種為政府利益而制定的金融制度,
(二)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環境的影響
雖然當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的整體環境來看,還是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因為西部農村地區沒有完善自身的農村信用體系,貧困地區人們的誠信意識也較為薄弱,再加上信息的獲取成本較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也較為落后,導致了農村區域金融發展環境得不到完善和進化;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能力較低,且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比較單乏,落后的金融服務體系并不能較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時間一久,這樣的發展環境會對農村金融區域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使區域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從我國區域整體結構來看,也可以看到地域差異也是較大的,可以看到東部沿海的金融區域發展環境相較于西部地區占據明顯優勢。
(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的影響
在農村區域發展過程中,政府行為對其差異性的形成有著關鍵性作用,主要體現在中央政府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中。在對各個區域的扶持過程中,因為東部地區有較為明顯的經濟優勢,所以扶持作用較為明顯。政府也在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實施相應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較弱,這是中西部農村金融區域至今仍然還較為落后的主要原因,使得農村金融區域差異化不斷加大。
二、平衡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機構
我國普遍存在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狀況,為了能使區域和內部的發展差異盡量縮小,政府應該將自身的作用和優勢全面發揮出來,對各地區金融性機構進行相應的扶持,特別是對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更應該加大扶持力度。為了能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應該進行金融中心的培養,并提升其引導性作用,然后以金融中心作為基礎,向四周進行引導性輻射,實現完善金融機構的目標。
(二)實施差別化調控政策
因為有地域以及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異。我國東部地區的資源條件較為豐富,發展水平也遠遠超過中部和西部地區。而且國家對各個差異化區域實施了統一金融政策,造成一些地區的發展條件受到限制,這并不利于縮小地區間發展差異。據于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先對各地區的區域差異性進行充分考慮,再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能滿足各地方區域發展需求的經濟金融政策,使政府的市場經濟調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實現金融調控的彈性化,最大限度縮小金融發展差異。
(三)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
造成各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市場化程度差異。所以,應該加快中西部市場化建設,通過對中西部資源優勢的利用進行市場開拓,以此來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市場觀念意識。另外,為了使整個市場經濟的競爭力得到加強,應該實現股權結構的多樣化,并鼓勵中部和西部地區進行個人私有制經濟、基金經濟等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培育多元化競爭主體。同時,為了能使各群體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應該對市場機制進行完善,加強農村信用社改革,堅持合作金融思想觀,使農村信用社對金融發展的正面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總結
在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的出現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各地區政府應該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對各個區域進行相應金融體系的構建,實施差別化的區域金融政策,建立一個完善的金融機構,使周邊貧困地區的金融發展得到帶動,以此來促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發展。這樣一來,就能使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得到減小,并促使農村金融區域而得到協調發展,進而推動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郭棟 張雨佳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梁富華,陳業海.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4.
[2]謝玉梅,徐瑋.農村金融發展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影響實證研究——基于2006-2011年的經驗數據[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3]胡敏,劉益民,劉紹均等.當前農村金融支農能力弱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亟待關注[J].武漢金融,2016.
【關鍵詞】經濟區域劃分
一、引言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合理劃分經濟區域,無論是對國家經濟政策的決斷,還是對經濟的更好協調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外對于經濟區域劃分的研究起步較早。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區域視為一個聚合體,可以減少所掌握和處理的事件,這有助于描述區域?!泵绹劝l達國家進行經濟區劃方法主要是聚類分析法。國內學者對于經濟區劃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國生產力分工的區劃模式。劉再興(1985)把全國劃分為六大一級經濟區;胡序威(1994)將全國組合成六大經濟區;鄒家華(1996)提出了七大經濟區的劃分;厲以寧(2000)給出了現行的中國經濟區域打破省、市、自治區的界限,以專區或縣為單位的區域劃分結果;在《中國發展研究報告》(2003)一書中,作者將中國大陸劃分為經濟區。顧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經濟區;楊建榮(1996)中國分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國建設“九大都市圈”的設想??偟膩砜?,在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
本文在對經濟區域劃分時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確定各省市綜合競爭力的分值,再用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劃分,最后確定最佳方案。
二、經濟區域劃分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評價體系設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省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很難用一兩個指標全面地反映出來。因此,需設置相應的具體指標來反映各方面的具體效果,從而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的計算與合成,必須以公認的科學方法為依據,這樣才能證明分析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選取、相應指標量化的計算與合成、體系結構的建立應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數據資源要便于獲取,準確可靠,盡量利用現存數據和已有的規范標準,以便于計算。
2、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構建原則,主要從經濟發展、金融發展、基礎設施以及能源優勢四個方面,通過12個單項指標構建省市綜合競爭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數=(運輸線路總長度/地區土地面積)*(貨運量/貨運周轉量)②資源綜合優勢度=(資源數-地區數-資源排名之和)/(資源數?鄢地區數-地區數);資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氣。)
三、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的方案設計
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中國是國內地區間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經濟和社會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中國國情的基本特征。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東部沿海省市在全國所占比重過半,并且增長速率也比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約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經濟區域劃分的原則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中國的區域劃分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地域相鄰。在空間上應互相毗鄰,自然條件相近。保持行政區域的完整,同時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積聚地區的經濟發展,保持民族自治區的完整性。(2)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各成員在經濟上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社會結構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組織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每個經濟區至少應給有一個作為經濟中心的城市。(4)規模適度。每個區域的成員個數不宜過多,規模過大則不利于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3、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的具體方案設計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方案設計的總體思路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個層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離聚類的方法遵循以上劃分的原則得出經濟區域劃分的結果。之所以沒有采用把四個層次的因子綜合計算得出綜合得分的方法是因為把四個層次的因子綜合計算得分的時候,由于像GDP這樣的因子在諸成分分析計算時所占的比重較大,這種計算方式會忽略所占比重較小的因子如:自然資源的對衡量省市實力的影響,但是這個因子在衡量省市實力的時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層次計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經濟發展、金融發展、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得分。
本部分共選取了全國31個省市作為樣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對原始數據的分析采用SPSS14.0軟件實現。數據的標準化最常用有兩種方法,一是平均數法,一是中位數法。這里就截面數據而言,采用平均數法,并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從表二所描述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看出綜合競爭力評價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個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決定的。對照該表,我們建立了由兩個層次的因素所構成的綜合評價因素集,即第一層次的因素集為U={U1,U2,U3,U4},第二層次共有4個子因素集,它們分別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對上述指標的數據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獲得樣本的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貢獻率和正交因子旋轉矩陣(詳見附錄),樣本數據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層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離聚類方法,根據以上劃分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弊端,我將中國大陸分為如下七個區域:
第一組:新疆,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西,青海,寧夏
第二組:,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
第三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組:廣東,福建,海南
第六組:山東,江蘇,浙江,上海
第七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
以上各組的中心城市分別為:西安、重慶、北京、武漢、廣州、上海、沈陽。這里有如下幾點說明:一是由于內蒙古省東西綿延距離較遠,結果把該省分劃為東西二部分,分別與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為一組;二是傳統觀念上認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將該省與西北部的省份結合在一起,組成新的經濟發展區域;三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河北省理論上的結果應與湖南、湖北等省份劃分在一個區域,但考慮在現實發展中,中部地區的區域面積過大,不利于其發展且河北省本身就與北京、天津二個直轄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確定最后結果時將該省與北京、天津組合成一個新的區域,以北京為中心城市。
四、結論
鑒于目前關于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國經濟區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基礎上,以一個全新的視角-金融角度,對我國經濟區劃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建立了經濟區劃的理論和方法模型,并經過實證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區域的一種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區域經濟通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9
[3]侯景新:尹衛洪《區域經濟分析方法》[M],商務印書館,2004.12
關鍵詞:利率,可支配收入,匯率,原因,可行性
一、區域性分散利率的概念及發展區域性分散利率的重要性
1、“區域性分散利率”的概念。
利率是承諾的收益率。不同的借貸,有不同的利率。區域性分散利率是一個創新名詞,是指利率還可根據國家在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適時作出調整的一種利率。把利率進行區域分散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同程度的損害。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建立的最大理念就在于貨幣的融通,以達到資本的增殖。由于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貨幣流通頻率也會呈現多樣化,因而可能導致金融系統存在很大差異。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實行根據不同省份,不同行業類型的分散型的利率。這種利率本身來說針對性較強,但是這種一對一的特殊利率首先并沒有運用到每個省份,而僅僅是運用到極個別的省份,所以局限性還是很大。其次,在各個區域內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生產總值差距不大,只要實行區域性的利率也可以達到根據不同的經濟梯度運用不同的資金的目的。
2、區域性分散利率的重要性。
在市場調節作用明顯的任何一種經濟中,利率對于經濟決策和經濟活動,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利率一方面影響人們的儲蓄傾向;另一方面,又影響人們的投資傾向。論文參考網。利率和匯率、通貨膨脹率一樣,也決定著金融資產和有形資產之間的合理分配。 然而,在各發展中國家中,利率在其經濟決策中的重要性是有差別的。原因在于各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各異,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的分離程度不同,國家或地區對于資本的流入、流出掌握得也是有松有緊。論文參考網。利率受市場經濟影響,市場經濟越社會化,利率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強?!∫虼?,實施區域性分散利率就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性。
二、實行區域性分散利率的可行性條件
1、東、中、西部可支配收入呈現多樣化導致創立區域性分散利率制定具有可能性。居民的富裕程度對該區域的儲蓄和投資具有決定作用。利率作為最直觀的杠桿,就是具有調節居民儲蓄和投資的職能。家庭擁有的閑散資金越多,進行家庭金融決策的靈活性的可能也越大。[1]
表一: 東、中、西部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來源 (2007年)
——以T市H區政府為例
一、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從整體經濟到實體企業的發展都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世界經濟形勢的風云變幻帶來的嚴峻考驗,出于保障經濟形勢平穩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經習慣于在宏觀層面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各項政策調控,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特殊形勢下更會采取強有力的政策調控措施支持企業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正確貫徹落實好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將其快速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從微觀層面直接幫助企業克服各種困難,創造和抓住機遇,使企業在確保生存的同時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緊迫和實際的課題。
本論文試通過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機形勢下,T市H區政府如何貫徹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實際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業發展,及其取得的經驗和效果進行概括總結,力爭具備一定的指導性。
研究解決上述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在現實意義方面,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經濟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全球性大范圍的經濟波動對我國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地方政府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等特殊形勢,采取何種政策措施幫助企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將會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對其進行研究總結尤其重要;二是中國幅員遼闊、國情復雜、地方差異巨大,中央政府的決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導性和原則性。當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逐級傳達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實際落實上級指令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適應自己區域特定情況的操作辦法,調度區域經濟,在金融危機等特殊形勢下直接扶持企業發展。那么,總結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實際、適應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操作辦法,現實意義十分巨大。
在理論意義方面,我們可以發現,研究國家層面經濟調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對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觀層面扶持企業發展進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沒有形成一套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發展的相關理論。本文即嘗試從上述角度進行研究,力爭為相關理論的形成做出一些貢獻。同時,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及其指導下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應對危機的非常舉措和直接干預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機特殊情況下聯系十分緊密,明顯有別于我們普遍倡導的政企分開等發展方向,由此將會引出金融危機形勢下對政企關系的重新界定。
二、論文基本理論、核心概念及相關文獻綜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必然從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職能角度出發,因此本文以公共經濟學、政府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相關理論為支撐,并作為概念框架來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疇是由政府經濟學研究衍生的,具體指金融危機特定經濟形勢下地方政府如何從微觀角度發揮服務企業職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關系、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等。
通過有目的地查閱相關文獻,我們認為,國外與國內從宏觀角度研究把握政府與企業關系的文獻比較豐富,成果比較豐碩,特別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分析社會轉型期如何理順政企關系的文獻很多。同時,結合地方政府職能和施政特點,從微觀角度研究其施政過程中如何具體為企業發展服務的文獻較少見,更少有對社會主義國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業發展的研究,沒有一套具備較強操作性的規范實施辦法,更沒有形成具備一定借鑒意義的相關理論及概念。對此,本文在克服相關文獻較少的困難,盡量搜集查閱相關資料的同時,更多地采用聯想推理、邏輯判斷、數字比較等方法對涉及問題進行原創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論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創新
本論文研究思路(邏輯進程)主要是:首先,概括總結金融危機形勢下國家采取宏觀調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結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區政府為實例,綜合分析研究基層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所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的目的、實際操作辦法及其效果。最后,試歸納總結出具備一定借鑒指導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點的金融危機等特殊形勢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思路辦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經濟學基本方法論外,主要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實證分析與規范經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包括定量統計分析法、試驗方法等研究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進行調研,掌握企業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務其生產經營的政策措施,并通過準確的統計數據分析,對企業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產經營效果變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得出結論。
本文具備以下特點:一是選題原創,比較符合時勢,具備較強現實意義,創新性總體較強;二是論文縱向跨度較大,從宏觀經濟走向、中央政府調控到地方實體企業發展形勢、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闡述,從政府經濟學相關理論到地方政府對促進經濟、服務企業的施政嘗試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層面、角度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順應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形勢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級行政區為研究實例,采用資料真實客觀、鮮活;五是提出觀點、得出結論在當前具有較強的借鑒性、實用性、推廣性。
四、論文基本框架結構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
第二節 選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和理論貢獻
1.2.1選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2選題研究的理論貢獻
1.2.2.1金融危機特殊形勢下對政企關系的新界定
1.2.2.2對地方政府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辦法進行總結
第三節 選題研究的創新點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整體架構
第二章 政府與企業關系概述
第一節 研究政企關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關系的理論意義
2.1.2 研究政企關系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二節 政企關系基本概念和理論
2.2.1 政企關系研究的歷史脈絡和趨勢
2.2.2 政企關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論
第三節 我國政企關系特點
2.3.1 我國政企關系的復雜多樣性
2.3.1.1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
2.3.1.2政府與三資企業的關系
2.3.1.3政府與中小企業的關系
2.3.2 我國政企關系的發展變化性
2.3.2.1改革開放前政企關系發展特點
2.3.2.2改革開放后政企關系發展特點
2.3.2.3金融危機特殊形勢下政企關系特點(比照美國凱恩斯主義)
2.3.3 改善我國政企關系的途徑
第三章 中央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宏觀調控政策分析
第一節 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觀調控的歷史演變和現實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趨勢
第二節 21世紀初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其對我國企業發展的影響
3.2.1 21世紀初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到來
3.2.1.1 金融危機的起因及發展趨勢
3.2.1.2 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預經濟)
3.2.2 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發展的影響
3.2.2.1 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
3.2.2.2 金融危機也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第三節 中央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宏觀調控政策
3.3.1 金融危機形勢與我國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應對金融危機宏觀調控的具體政策(財政、就業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效果及發展趨勢
第四章 金融危機形勢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實例分析—以T市H區為例
第一節 地方政府施政特點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環境特點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點
4.1.3 地方政府落實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節 T市H區區域發展背景概況
4.2.1 T市H區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和規劃定位(具備濱海新區特殊背景)
4.2.2 T市H區區域快速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 金融危機形勢下T市H區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實踐
4.3.1 金融危機對T市H區企業發展的影響
4.3.2 T市H區政府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具體實踐
4.3.2.1 扎實開展基層調研并制定落實中央調控政策的實施方案(從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角度,結合區域發展規劃)
4.3.2.2 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從政府經濟調節職能角度)
4.3.2.3 努力擴大內需消費(從政府經濟調節職能角度)
4.3.2.4 潛心打造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公平環境(從政府市場監管職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業人員就業、分配和生活水平穩定(從政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職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優勢直接扶持企業發展(分為正常服務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區政府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過程中的特點和創新
4.3.4 T市H區政府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觀察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措施的歸納總結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遵循原則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的具體操作方法
第二節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發展相關問題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的發展趨勢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業的相關理論研究
結束語
關鍵詞:金融信息,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服務
1金融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構架
金融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構架有系統安全、物理安全、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和管理安全。畢業論文,網絡安全。
1.1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
系統安全指的就是網絡結構的安全和操作系統的安全,應用系統安全等等。畢業論文,網絡安全。網絡結構的安全就是指網絡拓撲沒有冗余的環路產生,線路比較暢通,結構合理。操作系統的安全就是指要采用較高的網絡操作系統,刪除一些不常用卻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用,對一些用戶的信息和口令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和限制。應用系統的安全就是指只保留一些常用的端口號和協議,要嚴格的控制使用者的操作權限。在系統中要對系統有一些必要的備份和恢復,它是為了保護金融系統出現問題時,能夠快速的恢復,在金融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要對其內容進行備份。
1.2金融信息系統的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就是要保證整個網絡體系與信息結構都是安全的。物理安全主要涉及的就是環境的安全和設備的安全,環境安全主要就是防雷、防火、防水、等等,而設備的安全指的就是防盜、放干擾等等。
1.3金融信息系統的應用安全
金融信息系統的應用安全主要就是指金融信息系統訪問控制的需要,對訪問的控制采用不同的級別,對用戶級別的訪問授權也是不同。收集驗證數據和安全傳輸的數據都是對目前使用者的身份識別和驗證的重要步驟。而對于金融系統中數據資源的備份和恢復的機制也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故障發生后第一時間恢復系統。
1.4金融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
金融信息都是通過才能向外界的,而通過采取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的加密來實現通信的保護,對網絡中重要信息進行保護。而對網絡進行入侵檢測也是必要的,通過信息代碼對進出的網段進行監控,來確保信息的安全性。畢業論文,網絡安全。對系統也要進行不定期的部件檢測,所是發現有漏洞要及時的進行補救。
1.5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
金融系統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網絡,也運行著很多的網絡,對金融系統進行信息管理,就應該設置安全的管理中心,要集中的管理,嚴格的規定和確定明確的責任和控制,確保金融系統可靠的運行。
2金融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措施
2.1設置安全保障的措施
對于任何未經允許的策略都嚴格的禁止,系統允許訪問的都要經過眼的認證才能進入下一步,重要的金融信息要經加密的措施進行傳輸。要通過網絡安全策略對金融信息系統的網絡設置防火墻,用來保護各個金融節點的信息安全,允許授權用戶訪問局域網,允許授權用戶訪問該局域網內的特定資源;按業務和行政歸屬,在橫向和縱向網絡上通過采用MPLSVPN技術進行VPN劃分。
2.2使用安全技術和安全產品的措施
為了金融系統有個安全可靠運行環境,遵循金融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策略,要在金融信息系統中安裝一些安全技術和安全的產品。將金融信息系統劃分為不同的安全區域,每個區域都不同的責任和任務,對不同的區域要有不同的保護措施,即方便又增強了安全性。在金融想嘔吐中安裝一道防火墻,用來防止不可預見的事故,若是有潛在的破壞性的攻擊者,防火墻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對外部屏蔽內部的消息,以實現網絡的安全防護。應該在金融信息系統中設置入侵檢測系統,要對網絡的安全狀態進行定期的檢測,對入侵的事件進行檢測,對網絡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在金融信息系統中安裝防病毒的系統,對有可能產生的病源或是路徑進行相對應的配置防病毒的軟件,對金融信息系統提供一個集中式的管理,對反病毒的程序進行安裝、掃描、更新和共享等,將日常的金融信息系統的維護工作簡單化,對有可能侵入金融信息系統的病毒進行24小時監控,使得網絡免遭病毒的危害。定期的對金融信息系統進行安全評估,對系統中的工作站、服務器、交換機、數據庫一一的進行檢測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向系統提供報告。安全的評估與防火墻的入侵檢測是相互配合的,夠使網絡提供更高性能的服務。畢業論文,網絡安全。
2.3金融信息管理的安全措施
在管理的技術手段上,也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金融信息系統是相對比較封閉的,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業務邏輯與操作規范的嚴密是重中之重。因此對于金融信息系統的內部管理,加強領導班子對安全管理的體系,強化日常的管理制度嗎、,提升根本的管理層次。
2.3.1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
如今我國更加重視信息安全的發展,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的穩定。在金融信息系統的內部要建立安全管理小組,安全管理小組的任務就是要制定出符合金融發展的安全策略。管理小組由責任和義務維護好系統的安全和穩定。
2.3.2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辦法和法規,主要就是抓住內網的管理,行為、應用等管理,進行內容控制和存儲管理。對每個設施都要有一套預案,并定期進行測試。畢業論文,網絡安全。
2.3.3 加強嚴格管理,加強登陸身份的認證,嚴格控制用戶的使用權限,對每個用戶都要進行信息跟蹤,為系統的審核提供保障。畢業論文,網絡安全。
2.3.4加強重視信息保護的等級,對金融信息系統中信息重點保護,對重要信息實施強制保護和強制性認證,以確保金融業務信息的安全。也要不斷的加強信息管理人才與安全隊伍的建設,加大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各種會議、網站、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加大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尤其是加強企業內部人員的信息安全知識培訓與教育,提高員工的信息安全自律水平。
3結語
隨著金融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金融信息系統的規模逐步擴大,金融信息資產的數量急劇增加,對網絡與信息系統實施安全保護已勢在必行。目前互聯網的應用還缺乏一定的安全措施,這樣就嚴重的影響和限制了金融系統通過網絡向外界提供服務的質量和種類。因此,各個金融信息系統都必須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護措施,構建一個安全的合理的金融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盧新德.構建信息安全保障新體系:全球信息戰的新形勢與我國的信息安全戰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李改成.金融信息安全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方德英,黃飛鳴.金融業信息化戰略——理論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4.
關鍵詞:區域金融;金融產業成長;量性指標;質性指標
中圖分類號:F1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1-0133-04
金融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的組織體系,是創造價值的實體,通過金融產業各部門的組織和運作,可以集合并優化要素使用,實現更高的合力效果。同時,金融產業是開放性的、具有推動力的產業,在與其他產業的相互關聯中,促進和導向其他產業的革新與發展。本論文基于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多重考慮,將金融產業成長的研究落實到西安區域,對西安金融產業成長的時序特征進行研究,希望對加快西安區域金融產業成長有所貢獻。
1. 區域金融產業的內涵
區域金融產業問題的研究還屬于相對新穎的領域,其理論分析涉及區域經濟理論,金融發展理論與金融結構理論,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金融制度學等相關經濟理論。
金融產業本身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外延廣大。金融產業的內涵即行業,指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類似服務的經營單位的集合,涵蓋了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基金業等五大行業,以及其他未包括在內的金融組織,如典當、金融租賃、財務公司等。金融產業的外延指行業集合而成的經濟部門,是強調相互聯系的各業,加上銜接各行業的市場的集合,是由金融機構、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市場、金融中心等組成的開放系統[1][8]。
金融產業成長的概念是金融成長概念在中觀領域的延伸,是將金融研究落實到產業層次,對金融成長概念加以發展提出的。金融產業成長既表現為一種量的增長,量的增長就是金融資源(金融資源是金融價值體的總稱,它是相對于實物資源而言的)存量與流量相對規模的擴展;也表現為一種質的發展,質的發展就是在注重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和人力資本全面開發的前提下,由金融體制變革帶來金融產業本身結構升級優化,引起導向經濟要素空間配置效率提高,二者融合具有生成、導向和支撐經濟向高級化發展的趨勢[3]。
2. 金融產業成長的衡量指標
金融產業成長是金融產業量性成長與質性成長的有機統一體,其衡量指標由量性成長指標與質性成長指標構成。
2.1 金融產業成長的量性指標
金融產業成長的量性指標即規模指標,主要表現為金融產業規模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擴張[7]:一是金融產業生產能力的擴張,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總量、金融企業規模及數量、金融商品種類及交易額、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等;二是金融產業的區域擴張,具體表現為金融企業及金融市場的空間擴散,即金融企業突破地域界限形成分支網絡及金融市場融資的有效直徑擴大;三是金融產業組織擴張,一方面表現在金融產業內企業向集團化、大型化、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金融產業組織的市場控制力即產業集中度提高,這可通過金融產業規模集中度指標來衡量。
2.2 金融產業成長的質性指標即結構指標和效率指標
2.2.1 金融產業成長的結構指標
結構指標包括產業結構指標與空間結構指標。產業結構指標主要包括:金融體系結構、金融市場結構、金融商品結構、金融產權結構、金融資產結構等。金融產業成長的空間結構是金融產業區域擴張和金融組織擴張的結果,可通過金融資產的空間分布和金融組織的空間結構來衡量。金融產業成長的空間結構指標不僅描述了區域金融產業成長的地域差異,而且指示了金融資源的地域流向。
2.2.2 金融產業成長的效率指標
金融產業的效率可從宏觀效率、微觀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三個方面來衡量。(1)金融產業宏觀效率是對金融產業宏觀功能實現效果的考察。金融產業宏觀功能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作為貨幣政策的主體,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二是金融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對前一方面可通過具體金融政策落實后政策目標的實現情況來表示,此外,貨幣乘數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標。而金融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可由金融產業對社會儲蓄的動員效率、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及投資對實體經濟的推動效率來反映。(2)金融產業微觀效率指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的效率,包括經營效率和發展效率。其中經營效率指標主要通過業務能力和盈利能力表現出來。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的業務能力主要體現在所提供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務對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資金的清算速度、資產的增長率等方面。金融產業的發展效率指金融企業或機構的潛在競爭能力,可通過金融產業創新能力、資本增長能力、設備的現代化配置及更新能力、人員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力等體現。
3. 西安市金融產業的時序特征
3.1 對西安市金融產業成長階段的判斷
根據以上金融產業成長衡量指標的分析,可以通過考察西安市金融產業產值在區域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金融產業在區域產業系統中的地位,來確定金融產業成長所處的階段。表1列示了2001~2006年西安市金融產業產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根據所得數據,西安市自2001年以來,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保持了平穩、小幅度增加的態勢,同時,金融產業增加值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卻呈現出了平穩、小幅度的下降趨勢,這種趨勢也同時出現在金融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的變化上,見圖1。如果以金融產業成長的階段性來考察,則西安金融產業成長的整體水平在近幾年來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進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略有回退。這種情況的出現,應該是與我國以及西安金融體制改革進程有關,并且體現了我國金融產業成長區域差異程度較大這一客觀因素的作用。因為,以2002年數據為參考,我國金融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6.5%,占GDP比重為5.7%,均高于西安。而北京金融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5.3%,占GDP比重為15.5%;上海金融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1.1%,占GDP比重為11.6%,這兩項的比重指標都遠高于全國水平。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西安金融產業成長尚處于低級階段,金融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較小,而我國相對發達的地區目前已處于金融產業成長的中級階段。但無論從國家宏觀經濟總體規劃還是西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設計來看,金融產業成長都已被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先部門和傳導中樞,西安金融產業成長已經擁有和具備了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
3.2 對西安市金融產業成長區間的判斷
確定金融產業成長區間需要考察金融產業功能實現中量性成長與質性成長的貢獻份額。首先考察西安市金融產業成長中兩種成長形式的基本情況。限于資料收集的范圍以及論文篇幅,本文只選取量性成長與質性成長的部分指標加以說明。
3.2.1 西安市金融產業量性成長指標
金融產業量性成長指標即規模指標,主要體現為金融產業生產能力擴張、金融產業區域擴張和金融產業組織擴張。本文以代表生產能力擴張的規模指標――金融機構數量、資產規模等業務指標來說明西安區域金融產業的總體規模情況。
(1)銀行業
200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 066.16億元,比年初增長13.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2 344.77億元,比年初增長9.9%。其中,中長期貸款增長28.7%,短期貸款下降2.0%。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 085.54億元,增長4.5%;現金支出6 893.38億元,增長5.0%;現金凈回籠192.17億元[9]。銀行業經營效益提高,存款增速趨緩,儲蓄存款出現多年少有的少增現象;貸款保持平穩增長;貨幣回籠減少;銀行業改革繼續深化。
(2)保險業
截止2006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19家,保險機構297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68家。全年保費收入52.5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財產險保費13.32億元,增長19.4%;人身險保費收入39.19億元,增長16.0%。全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11.81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其中財產險、人身險分別為6.41億元和5.4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56.0%[9]。2001年至2006年的保費收入、保險公司資產總額、保險密度、保險深度等指標可以充分反映西安保險業的長足發展,如圖2所示。根據圖2顯而易見,2001~2006年,西安保險業保費收入和人身險收入增長速度很快,保費收入從2001年的16.5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52.5億元。西安市的保險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金融產業中的主要力量。
資料來源:根據西安統計局2001~2006年度統計報告數據計算整理[9]。
(3)證券業
2001年西安證券交易額為900億元,而到2006年西安證券市場證券交易總量2 730.5億元,期貨交易額1 572.6億元。2006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17家,上市總股本41.59億元[9]。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證券市場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不僅證券市場的規模更加擴大,而且交易日趨活躍。其重要標志是反映證券市場容量的重要指標――證券化率(證券市值/GDP)的提高。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一項研究,1995年末發達國家的平均證券化率為70.44%,其中美國為96.59%,英國為128.59%,日本為73.88%。而到了2003年,美英日三國證券化率分別提高至298.66%、296.54%、209.76%,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該項比率也分別達到112.4% 、119.83%和240.82%,而中國同期僅為36.49%,西安證券化率為21.6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我國及西安證券化率較低,但各種跡象表明,不論從占各類投資方式的比重看,還是從占金融資產的比重看,整個金融部門已經出現了證券化趨勢。
3.2.2 西安市金融產業質性成長指標
金融產業質性成長指標包括結構指標和效率指標,本文分別選取其中部分指標加以說明。
(1)西安市金融產業成長的結構指標
①企業融資結構
企業融資結構變化能夠說明金融市場結構。融資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主要通過股票、企業債券和基金等,間接融資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從增量考察我國企業融資結構的變化,以西安企業間接融資為例,如圖3 所示。
從增量看,我國融資結構變化中,貸款增量在2001~2006年期間表現為穩定增長。貸款余額由2001年的1 186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 344.8億元,其中2001年到2002年增長最快為37.4%。2003年到2006年間接融資增長率有所下降,而直接融資增量則呈波動性上升。這種趨勢符合國際融資方式變化的總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西安統計局2001~2006年度統計報告數據整理[9] 。
②證券籌資額與貸款余額的比例變化
證券市場籌資額與貸款余額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來源結構的變化。表2列示了西安市這一指標在2001~2006年間的變化以及與全國平均水平、北京、上海水平的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北京、上海和西安統計局2001~2006年度統計報告數據計算整理[9][10][11][12]。
根據表2,西安市證券市場融資與貸款余額的比值在2001~2006年間雖略有起伏,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說明西安證券業對經濟的支持作用逐漸增強,證券業與銀行業之間的對比關系略有改變,這種趨勢與全國總體趨勢相近。
③保費收入與存款余額的比例關系變化
保費收入與存款余額的比例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保險業與銀行業的相對結構。表3 列示了西安保費收入與存款余額的比例關系及區域比較情況。
根據表3,2001~2006年間,西安市保費收入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保持了上升態勢,說明西安金融產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化,社會閑置資金向保險市場的分流部分越來越多。從橫向比較看,西安區域的這一指標值已經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并且超過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這說明西安雖然在金融資產規模上與發達地區有很大差距,但在結構方面并不落后。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北京、上海和西安統計局2001~2006年度統計報告數據計算整理[9][10][11][12]。
(2)西安市金融產業成長的效率指標
金融產業的效率可從宏觀效率、微觀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三個方面來衡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選取經濟增長的金融成本指標為代表。經濟增長的金融成本指標相當于GDP增長率與貸款余額增長率的比值。
如表4 所示,西安金融成本指標同全國金融成本指標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在2002年以前經歷了下降階段,自2003年開始出現上升趨勢。這說明西安金融產業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強。另外,從橫向比較看,西安各年的金融成本指標值都明顯高于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雖然2003年這種差距已經減少至貼近。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北京、上海和西安統計局2001~2006年度統計報告數據計算整理[9][10][11][12]
根據西安區域金融產業成長各項指標的整理與對比,可見西安區域金融產業成長水平不高,處于成長的低級階段,盡管量性擴張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質性調整仍存在較大欠缺。
4. 基本結論
從上述對金融產業量性成長與質性成長指標的說明中可見,西安金融產業在近幾年的時間中經歷了規模的顯著擴張和結構的不斷調整,生產能力迅速擴張,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金融創新日新月異,金融效率日漸提高。可以說,從量的層次考察,西安金融產業成長雖未取得一個較高的水平,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從質的層次考察,無論是金融體制的變革狀況、金融結構創新程度還是金融市場的發育水平,都與量的擴張極不對稱。這樣,偏離效應的作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支配金融產業成長過程。但從成長區間上來判斷,西安金融產業成長尚處在量性成長階段,同時質性成長在金融產業功能實現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對金融產業進行規范和尋求創新空間是西安金融產業進一步成長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杰. 中國金融成長的經濟分析[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17-27,32.
[2] 王廣謙.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46-147,152.
[3] 李木祥,鐘子明,馮宗茂.中國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196-197,199-200,201-202,164.
[4] 張鳳超.金融產業成長及其規律探討[J].當代經濟研究,2003,(10):68-72.
[5] 于尚艷. 我國金融產業成長及衡量體系[J]. 經濟縱橫?2005,(6):52.
[6] E. M. Hoover& F. Giarratam,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NewYork: Alfred A. Knop lnc, 1984.
[7]Bencivenga Valerie and Bruce Smith.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95-209.
[8] 張作榮. 金融產業成長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996:23.
[9] 西安統計局網站xatj.省略 [DB/OL].
[10] 北京統計信息網bjstats.省略 [DB/OL].
[11] 上海統計網stats-sh.省略 [DB/OL].
[12] 中國人民銀行網http://pbc.省略 [DB/OL].
[作者簡介]殷仲民(1955- ),男,西安理工大學金融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場與投資。
秦華麗(1983-),女,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場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