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管理培訓效果評估關鍵指標
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培訓效果評估。關于“培訓效果評估”的概念,雷蒙德·A·諾伊教授認為,就是指“收集培訓成果以衡量培訓是否有效的過程”;而英國的管理服務委員會(MSC)將其定義為“用來判斷培訓是否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培訓是一個由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設計、培訓實施和培訓效果評估組成的系統,如果說前三個環節的開展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的話,培訓效果評估卻遠遠落后于培訓的腳步。長期以來,企業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后沒有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大大降低了培訓效果,進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而企業不重視效果評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學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
效果評估是對各評估指標的信息綜合,評估結果是否客觀、準確,首先依賴于被綜合的對象——各評估指標的信息是否準確、全面和有代表性,評估指標的選取和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綜合評估的結論。因而,選取什么指標來刻畫管理培訓的效果,是本文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采取的指標選擇方法是文獻資料的提煉和專家訪談。
一、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相關研究綜述和指標的初建
(一)關于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研究
目前,我國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研究相對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研究。如周勇、張燃(2001)提出培訓效果評價的幾個方面:培訓力度,技術適用度,效益增長度。晏秋陽、曹亞克(2002)提出員工培訓評估指標分為兩大類,硬指標和軟指標。王魯捷、鐘磊、孫啟霞(2002)認為培訓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包括成本—效益評估指標和顧客滿意度指標兩大類。陳衛(2006)提出了包含對培訓項目的評價、對培訓教師的評價……受訓者的工作態度總體表現、人力資源績效指標、運行指標等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熊敏鵬、楊小東(2007)根據Kirkpatrick的四層次評估模型設計了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反應指標(如培訓對象的滿意度等)、學習指標(如推銷知識、輔導技能、選材技巧等)、行為指標、結果指標(如培訓成本、組織發展的狀況等)。肖娟(2007)將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分解為:反應類(對培訓感興趣、培訓內容對工作幫助程度等)、學習類(知識學到程度等)、收益類(培訓對企業的貨幣價值貢獻率)、戰略支持類(人員流動率等)。
但管理培訓,由于其培訓的特點,效果評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員工之處,因此,效果評估的指標也有其獨特之處。雖然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但還是為我們提供了指標設計的依據。
1.WilliamH.Clegg的觀點?譹?訛。美國學者WilliamH.Clegg(1987)對639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者認為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重要性排序應該是:工作績效的改善、學員對培訓的反應、學員知識的增長、學員技能的提高、學員態度的改變、企業運作績效的提升、對課程設置的評價、對課程講授的評價、對后續課程的需求程度、對培訓活動組織情況的評價、企業經理對課程的推薦程度、學員的激勵程度、學員的參與程度、培訓項目成本等。
2.國內學者的觀點。蕭鳴政(2004)教授提出評估的指標與內容表現為過程評估與成果評估兩個方面。
管理開發的過程評估指標包括完善的管理開發規劃、相關的配合措施和適當的評估與追蹤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規劃包括:確定HRD需求、建立管理開發的客體與對象、課程設計、教育培訓技術的選擇與確定。相關的配合措施包括:師資的選擇、對被開發者的了解、時間場地的安排、管理開發前后的相關措施。適當的評估與追蹤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導向的評估內容指標、評估規劃內容。成果評估指標包括內部成果與外部成果兩個方面。內部成果包括:被開發者的意見與滿意度、學習成就評估。外部成果包括:被開發者在崗位工作中的變化、對組織整體的影響與效益。
陶祁、王重鳴(2006)在管理培訓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訓效果評估中可使用適應性績效作為培訓效果的效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據此,開發出了包含壓力和應急處理、創新解決問題、崗位持續學習、人際和文化適應四個因素,共25個項目的適應性績效問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訓課程的啟發性、培訓課程的實用性、學員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的感染力與課堂氣氛、教師講解的邏輯性與清晰度、學員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的掌握情況、學員的人際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的增強、員工滿意度的提升、制度執行力的提升等22個評估指標。
(二)基于文獻研究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初建
在整理總結了大量有關培訓效果評估、管理培訓效果評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培訓過程理論、綜合性培訓模型和層次培訓模型為依據,從管理培訓的目的、需要出發,結合管理培訓的特點,本文預選出符合指標體系構建目的和原則的三大類、七種、29個有代表性的指標,其指標定義、來源和理論基礎如表1所示。
二、基于專家訪談的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的完善
結合研究內容,本次訪談目的在于了解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目的、需求,管理人員培訓的特點以及他們所關注的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并通過訪談對已匯總出的評估指標進行修訂,使得評估指標更加具有針對性、操作性。
專家訪談的對象共7人,由三部分組成:(1)企業管理或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2)管理培訓領域的培訓師和組織者;(3)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這部分對象的數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并對培訓評估問題有較深刻的認識或實踐經驗。
專家訪談主要問題:
(1)能描述一下貴公司的的發展戰略嗎?如何將該戰略應用到管理人員的培訓上呢?(2)近年來,企業開展了哪些針對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活動?能具體描述一下嗎?您覺得效果如何?您覺得效果不錯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業在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時通常會使用哪些評估指標?您覺得有效嗎?(4)我們已總結出了一些評估指標(如上所述),您認為它們是否重要?(5)您認為是否有其他的評估指標需要加入?
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和評估指標提煉。
最后,匯總訪談結果,結合評估指標篩選原則,對已總結出的指標項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具體結果是:增加了“體現管理人員學習特征”的指標“被培訓者的課堂參與程度”;將原來的“培訓需求與戰略”指標細化為“培訓目標明確”、“培訓目標與組織戰略目標一致”、“培訓計劃完善且有針對性”、“培訓需求分析有針對性”四項;增加了“培訓手段先進性”、“企業員工積極性”、“企業員工流動率”、“企業市場份額”等指標。
三、管理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的確立和關鍵指標的描述
總結上述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的研究結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訓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三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18個四級指標。如表2所示。
(一)培訓準備類評估指標——培訓需求與戰略
在企業實踐中,每個企業的情況是不同的,必須根據企業不同的定位來評估培訓對企業發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標體系。培訓的預期效果和培訓重點的確定來源于對企業目標的正確認識。培訓需求分析是整個培訓管理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它決定了培訓能否瞄準正確的目標,進而影響到能否設計與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因此對培訓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訓準備階段的指標的設計就確定為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需求與戰略的聯系進行論述。包括:培訓目標明確、培訓目標與組織戰略相一致、培訓計劃完善且有針對性、培訓需求分析有針對性。
(二)培訓過程類評估指標
1.課程內容。管理人員培訓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因此,課程內容設計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滿足企業和被培訓者的實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培訓的效果。本文中,課程內容類評估指標涵蓋了對課程的啟發性、實用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三個方面的評估,主要通過管理人員自身的學習感受來進行評估。
2.手段和方法。該類評估指標設計為:培訓方法的多樣性、培訓手段的先進性,主要用于評估管理人員開發培訓中培訓方法能否與內容相符合。如對知識類培訓時,可采用講授法、專題講座、研討法;對提高和開發綜合性能力的培訓時,可采用案例研究法、頭腦風暴法、模擬訓練法、敏感性訓練;對行為調整和心理訓練時,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為模仿法、拓展訓練法。同時,還要重視手段的現代化。
3.師資的選擇.教師是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引導者。培訓教師的組成可以內外結合,既包括高校從事企業管理的學者、從事企業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也應有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領導者,甚至企業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員。教師的感染力、教師的責任心、教師的專業水平等情況都會直接影響管理人員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這三個指標成為評估師資選擇是否恰當的依據。
4.培訓的保障。這一類指標用于評估培訓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的情況,其中,教材與相關資料的準備情況、教學環境與設備情況這兩項會對培訓效果的遷移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培訓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培訓組織工作是否到位,則會影響到被培訓者、甚至是所在企業對培訓的滿意度。
5.管理人員的特點.本文提出的培訓效果綜合評估體系,是基于戰略績效和學的,因此在評估指標設計別設計了“被培訓者的課堂參與程度”這一指標,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員培訓能否遵循成人學習的特點,充分調動成人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訓結果類評估指標
1.個人學習效果。在效果評估系統中,個人學習效果分為知識的效果和技能效果兩種。知識效果指的是通過不斷學習和經驗的積累獲得的智力上的進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員在某一個專業領域中,通過學習和經驗獲得的產生績效和最佳效能的行為。由于管理人員的職業角色和素質要求,對管理人員培訓效果的評估指標就側重在是否達到決策能力的提高、組織協調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的提高、持續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組織績效效果。組織績效的提升是幾乎所有培訓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主最關心的目標,但管理培訓對組織績效方面的影響往往不會那么直接、快速地從這些指標中體現出來。因為管理人員培訓的目的是通過個人管理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以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計分卡這一戰略管理工具、績效管理工具,設計了管理人員培訓效果評估的組織績效指標:學習與成長類,內部流程類,客戶指標類,財務指標類。
參考文獻:
1.RichardA.Swanson,ElwoodF.HoltonⅢ,FoundationofHumanResourceDevelopmentEISBN:1-57675-075-2,Copyright2001ByBerrett-KoehlerPublishers,Inc
2.[美]賴爾·約克斯著,胡英坤,孫寧譯.戰略人力資源開發[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雷蒙德·A·諾伊.雇員培訓與開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熊敏鵬,楊小東,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培訓效果評估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7(6)
6.陶祁,王重鳴.管理培訓背景下適應性績效的結構分析[J].心理科學,2006(3)
7.王魯捷,鐘磊,孫啟霞.企業培訓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培訓,2002(12)
8.周勇,張燃.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培訓評價模式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1(8)
9.晏秋陽,曹亞克.企業員工培訓效果評估模式的探討[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0(S)
10.陳衛.企業培訓的績效評估[D].碩士論文,2006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影響因素對策與措施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對我國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與此同時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并沒有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而同步發展這就使國際金融的不穩定性日顯突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頻繁爆發使人們認識到全球金融一體化使金融監管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挑戰。
一、金融全球化的內涵
金融全球化主要是指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地區性的傳統業務活動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性的業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業務、金融資產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與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但對金融全球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術界不統一。其定義主要是從核心論、趨勢論、過程論、一體化論等幾種理論來表述。其實質反映了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和過程、是世界各國或地區金融活動趨于一體化。它具有廣泛的內涵,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具體來說,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業跨國境發展而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點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對我國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特點如下:
1.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是金融全球化的規則制定者和主要獲益者
發達國家及其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是金融全球化的規則制定者和主要獲益者。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于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則經常處于被動的、受制約的地位,面臨著“邊緣化”的威脅,較少地分享到金融全球化的利益,而較多地受到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
2.跨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擴展和全能化運作
從影響金融全球化的因素看,除跨國生產、貿易、投資和科技進步等實體經濟因素對金融全球化的推動外,跨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擴展和全能化運作也為金融全球化構造了微觀組織基礎,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和日益激烈的金融競爭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持和發展動力。
3.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并存
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蕩。
4.電子商務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交易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隨著電子商務、電子貨幣的普及,網絡銀行和網上交易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將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同質性。
三、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影響分析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也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中國為實現工業化,需要投入巨額資本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外資的引入為中國緩解資金短缺的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帶動了技術的擴散和人力資源的交流。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當多的資金流向了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并帶動了技術的擴散和人力資源的交流。
(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由于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和金融體系較為完善,金融風險控制機制嚴密。這為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借鑒。同時,金融全球化還提高了國內外金融業間的競爭程度,迫使中國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創新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資本運作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雖然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能給自身帶來長遠利益。但由于中國市場經濟建立較晚,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業贏利能力和金融風險控制機制不強。如果外國金融機構大規模進入,勢必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金融體系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巨大沖擊。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制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國際游資形成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有充分的金融自由度和開放度。金融的全球化,一方面掃除和減少了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障礙,使資本可以迅速而自由地從一個國家流向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市場流向另一個市場;另一方面,利率、匯率管制放開為各類金融產品價格大幅波動開辟了道路。加之目前國際上尚未對投機資本提供必要的約束機制,若有風吹草動,國際游資就會從所在國大量撤走,從而引發嚴重的金融動蕩。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國家對信貸機構管理不嚴,銀行內部控制也相對薄弱,缺乏嚴謹的收益衡量和風險評估制度,致使信貸資金分配不當,流入高風險的部門,從而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資產。利率變動的不確定容易導致銀行利息支出的增加高于利息收入的增加,存款利率的上升使銀行存貸之間的利差縮小,從而使銀行收入下降。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金融全球化意味著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與獲利。出于獲利的需要,國際上許多金融資源被無序、過度開發,金融投機性凸顯。加之現代金融交易工具發展迅速,在極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巨額資金的交易與轉移,其去向不確定性很大。這就給中國的金融監管與調控帶來嚴峻的挑戰,也削弱了其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
四、中國金融的對策與措施
1.建立真正的市場主體和競爭機制,提高中國金融的競爭能力
提高中國金融的競爭能力,國有銀行必須建立國家控股的多元化產權制度,進行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
首先,我國國企改革和政府行為是與國有銀行產權制度改造密切相關的外部條件,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所存在的問題,是造成國有銀行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兩者產權同構,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不斷惡化。為此,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國企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建立好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培育市場競爭機制和競爭能力、維持金融秩序、鼓勵金融創新、加大監管力度,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對國有銀行內部進行治理,建立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不僅有助于解決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資本金,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而且對國有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造,建立經營權、所有權和監督權分立的制度框架,可以形成科學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使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獲得制度上的保證。
2.加快國有金融機構產權制度的改革創新步伐
(1)轉變政府金融管理職能,實現金融創新
轉變政府金融管理職能,將政府的金融管理職能轉向創造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和提高宏觀調控有效性。消除歧視性政策,放寬市場進入標準,按照統一的市場監管原則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展開充分競爭,通過金融創新提高競爭力。
(2)大力開展金融信息化建設,打造金融創新的微觀基礎
我國金融機構之所以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金融機構本身產權不明晰、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是重要內因。為此,必須加快國有金融機構產權制度的創新步伐,通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打造金融創新的微觀基礎。目前,金融機構的創新突破口應主要圍繞金融工具、金融業務和金融電子信息化展開。針對金融工具的有限性,可利用股票市場的先發優勢,適時發展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針對負債類業務多于資產類業務,積極發展票據和國債回購市場,推進金融資產的證券化進程。針對金融效率對交易和清算手段的依賴性,著力進行金融電子信息化建設,使金融運作基于電子化的平臺而獲得質的飛躍。
3.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
(1)完善金融監管的法規體系,加強風險防范
首先要轉變金融監管政策的基礎和方式。金融監管手段必須以法律為基礎采取間接手段進行,通過嚴密的法規約束當局的金融監管行為,在日常監管中基本取消行政命令式的監管辦法。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重合規性、輕風險性的問題。合規性監管偏重于事后化解,這種方式較為被動,糾正成本也很高。風險監管則是根據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以及內部管理的評價,提高監管要求,注重于事前防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風險帶來的損失。為了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健運營,監管重點要更多地關注銀行機構及其資本所將承擔的最大風險,要加強對銀行的資產質量、管理水平、盈虧等經營狀況的風險性檢查,建立風險預警和危機處理機制。有效的金融風險預警是確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國,實行金融風險預警,關鍵在于建立一套規范有效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危機處理機制是化解危機、減小損失的最后防線。金融活動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誘發金融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聯合監管防范體系是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的有力保障。
(2)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隨著金融機構之間交叉業務的增多,需要監管主體之間加強合作。中國目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各自擁有各自的監管范圍。盡管監管機構高層之間有定期會晤制度,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但是,在監管的實施當中仍能存在著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還需三個監管主體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及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監管成本,提高金融監管效率。此外還要及時解決分業監管中的政策協調問題,協調銀行、證券、保險對外開放及監管政策以及交流有關監管信息等,最終實現協同監管制度化。
4.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提高中國的金融監管水平
與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其內容主要包括:參加金融監管的國際性組織,進行金融監管的雙邊或多邊合作,對跨國銀行進行聯合監督以及推廣應用金融監管國際規范等。要加強與跨國金融機構的母國監管當局及時進行信息溝通,對不符合監管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要堅決予以阻止。對流進與流出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資本,建立相關的動態跟蹤數據,與相關國家實現數據互換,使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的流動置于國際監視之下,為政府間多邊監管合作及救助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厲以寧:全球化與中國經濟[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6)
[2]馬琳:中國如何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沖擊[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
[3]阮翠霞:淺析金融全球化成因[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01)
[4]譚保華王微:淺談金融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機遇和風險[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5]樊綱:21世紀的金融全球化和國際金融改革[J].中國外匯管理,2000,(1)
[6]焦繼軍:金融全球化的風險與中國金融控制[J].安陽大學學報,2003,(04)
[7]黃燕茹:金融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金融風險防范[J].河南社會科學,2002,(06)
[8]吳珊娜:我國金融業開放中的風險分析與防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02)
1.1HoneywellTPS系統數據采集依據TPS系統的網絡特點,只能采取從上位機(GUS)讀取數據,而且需要購買授權,經過調研,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數據的抓取。網絡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第一種:在需要讀取數據的GUS站上安裝Honeywell公司的TPNOPCSERVER軟件,并進行硬狗授權,該狗安裝在GUS站上,只對單臺GUS站授權,但是如果某工段需要讀取的數據兩臺如超過1000點,只用單臺GUS,會大大增加LCNP的負擔,甚至會導致該GUS崩潰。如果需要從兩臺GUS上讀取數據,就要再增加一個授權,投入成本較高。第二種:采用Matrikon公司的MatrikonOPCforHoneywellTPS軟件,在需要讀取數據的GUS站上只需安裝TCPProxy即可,在接口機上要安裝的OPCforHoneywellTPS,并在接口機上采用硬狗授權。對連接到OPC接口機的GUS站沒有限制,只要是來自同一NIM即可。該軟件更經濟一些。
1.2HoneywellPKS系統數據采集PKSC300系統服務器提供OPC服務,所以OPC接口機可以直接與服務器進行通訊,采用接口機軟件,建立OPCServer。HoneywellOPCRedundancy用于PKS系統冗余服務器之間的切換。對于PKS系統由兩個冗余的服務器A和B,運行時,一主一備。主備是相對的。工作和維護時,需要在服務器A、B之間進行切換。OPC服務是由主服務器提供的,不固定在服務器A或B上。
2SCADA平臺
根據系統功能要求,采用SCADA系統架構,SCADA系統(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即數據采集與監控。SCADA系統主要由人機界面(humanmachineinterface)、遠程終端控制系統、可編程控制器或DCS、通信網絡等部分組成。SCADA系統是一個可以監控及控制所有設備的集中式系統,其中大部分的控制是由遠程總端控制系統(RTU)或是PLC、DCS進行,主系統一般只作為系統監控層級的控制,數據采集(Dataacquisition)由RTU或PLC進行,包括讀取傳感器數據,依SCADA通信需求傳送設備的狀態報告。數據有特定的格式,控制室中的操作員可以用人機界面了解系統狀態,數據也會傳送到歷史記錄器(Operationalhistorian),以便追蹤趨勢并進行分析。SCADA系統的開放式架構比較容易和第三方的設備連接。許多網絡化的SCADA系統可以借由以太網來訪問,具有C/S或B/S結構,可以實現Web訪問。
3能源管理系統
依據SCADA架構的模式,對該企業能源管理系統的邏輯結構和網絡結構均采用三層,客戶端采用C/S、B/S相結合的方式,C/S結構提供胖客戶端(只讀客戶端),B/S結構提供瘦客戶端(Web客戶端、大屏幕),SCADA系統應用平臺需要有自己的實時數據庫,并能夠轉化到關系數據庫里,實現對數據的歷史存儲。方便管理生產數據,記錄查詢報警信息和趨勢,從而方便對能源進行管理,能夠開發出自由格式報表。
3.1系統邏輯架構系統主要包括三層架構:展示層、應用層、數據層。系統組件則涵蓋了客戶端、關系數據庫、實時數據庫、應用服務器、Web服務器等多項組件。實現客戶端對數據的趨勢、報警、自由格式報表的查詢功能。
3.2系統網絡結構控制室合并采用三層網絡體系結構: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如圖4所示。第一層為數據的接入層,它可以把控制系統的數據從工作站或CPU采用OPC協議或其他通訊方式通過匯聚交換機傳給OPC接口機。第二層將多個控制系統的數據匯聚到一個OPC接口機上,整個系統將有60個左右的OPC接口機,匯聚到OPC接口機上的數據采用OPC協議通過核心交換機傳給SCADA系統的集群服務器。第三層為核心層,它有服務器集,還有只讀客戶端、Web客戶端和大屏幕顯示等,是功能實現和最終用戶使用端。
3.3系統核心——集群服務器負責連接匯聚層設備、廣域網接入設備等,構成局域網主干,提供較高的骨干網絡帶寬和高速的核心交換。核心層設備采用雙核心模式,互為備份;兩臺核心交換機之間,采用2條千兆鏈路相互連接,利用鏈路匯聚技術將這兩條千兆鏈路綁定成一條高速的邏輯鏈路,從而在雙核心交換機之間能源管理構成全雙工4Gbps的交換帶寬。服務器采用集群服務器,包括群服務器有PHD、HMI服務器、歷史服務器、Web服務器和數據服務器等。HMI服務器:需要在服務器上對各個控制系統的流程圖進行重新繪制,對現有控制系統流程進行優化、整理,繪制出實用簡明的流程,使用戶能在客戶端或大屏幕上瀏覽。歷史服務器:需要通過接口機讀上來的數據,從實時數據庫轉到關系數據庫,可以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等數據庫軟件建立關系數據庫,可以將數據存放到歷史數據中,方便報表的開發,歷史數據的查找。數據服務器:為用戶提供實時的數據信息,同時實現報警、趨勢等功能。
3.4匯聚層核心——OPC接口機負責數量龐大的接入層設備的匯聚。本方案涉及系統有84套控制系統,涉及數據量在20000點,OPC接口機采用兩層網絡結構,與控制系統相連的和核心交換機相連的要求不在同一IP段內,每臺匯聚交換機通過千兆光鏈路分別與兩臺核心交換機連接。
3.5監視終端——客戶端直接連接各個終端設備,提供終端用戶的快速接入能力。提供胖客戶端(只讀客戶端)和瘦客戶端(Web客戶端、大屏幕),對于Web客戶端采用兩層網絡接口,連接服務器的采用局域網IP,連接以太網的采用另一段IP,都能夠訪問到現場的儀表數據。
4結語
畢業論文
論維西旅游資源優勢及其開發對策
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維西,歷史悠久,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區,又是迪慶藏族自治州所轄的傈僳族自治縣,是迪慶香格里拉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西素以動植物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厚、飲食文化獨特而著稱,有“橫斷山中綠寶石”、“天然杜鵑花園”、“靈靈家園”、“蘭花之鄉”等美稱。
金沙江、瀾滄江流經維西境內,怒江離維西縣境僅十幾公里之遙,與金沙江、瀾滄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夾兩山,兩河入兩江的地勢??h境內從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較典型的立體氣候植被帶,蘊藏著較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地貌奇觀。境內大江滔滔,峽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瑩透明,構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觀。
全縣三大景區中,瀾滄江景區以峽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為代表;塔城景區以滇金絲猴、熱巴、藏傳佛教、生態為代表;保和鎮以古樂、蘭花、杜鵑、傈僳族對腳舞、飲食為代表,三個景區集中展示了維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特別是葉枝阿尺木刮、塔城熱巴、永春地腳舞、維西古樂,可謂是民族民間藝術寶庫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維西通往蘭坪、中甸、麗江、德欽的公路有5條,有一個旅游開發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點接待單位。有1600余個接待床位,100余個標間,三條旅游黃金線路和一批通過嚴格培訓的導游隊伍和服務人員。
歷史上,居住在境內的各民族長期和睦相處、互相依存、互為影響,因而在宗教、民俗、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現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維西各族人民長期融洽相處的結晶。
繼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設香格里拉文化州”戰略目標之后,為了使維西旅游業順利步入21世紀,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在分析了維西旅游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出了一定對策和建議。
一、維西旅游資源的特征
維西素有“蘭花之鄉,金絲猴家園”,“橫斷山脈中的綠寶石“的美譽。這里山河壯麗,自然風光優美,擁有北半球最南端終年積雪的高山,茂密蒼茫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使維西成為自然風光的博物館,再加上維西眾多的歷史古跡、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為維西增添了無限魅力。
從維西旅游資源的分布、構成、景觀質量及特征、開發程度、社會情況等來看,可將維西旅游資源的特征概括為以下7個方面:
1、多樣性
維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資源構成復雜多樣、豐富多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有立體氣候;有雄偉壯麗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還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種奇異典型的地質現象、豐富的礦產礦床及動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絕壁、急流險灘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險;還有數量和品種多樣的礦泉供人閑逸療養。而雄奇壯偉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的區位,形成維西旅游資源組合的多樣性。
2、奇特性
通過維西眾多的景觀與州內外相似或同類景觀比較,得出這樣的結果:維西許多地區地學景觀都具有奇特性,構成旅游資源優勢。
3、地域性
維西旅游資源分布極為廣泛,除塔城、保和鎮、葉枝、永春、攀天閣等鄉鎮的旅游景觀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瀾滄江沿岸的維登、中路、白濟汛、康普、巴迪等鄉鎮旅游資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當程度的集中。全縣各鄉鎮幾乎都有景點,并各有特色。但是,各類旅游景觀資源的分布卻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葉枝兩大旅游片區的顯著差別,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維西的民族旅游資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云南有51個民族,維西有13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節日、服飾、村舍建筑,構成了維西旅游資源的一大特點和優勢。
5、融合性
在維西,不同的地學景觀與各異的動植景觀、氣象景觀和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風情組合,形成風格、特色不同的景區,各類景觀相輔相成,互為依托,體現出極高的組合性。
6、生態性
維西生物旅游景觀極為豐富獨特,素有“橫斷山中的綠寶石”、“靈靈家園”、“蘭花之鄉”等美譽,不少動植物類型觀賞價值極高,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較好,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主題,成為香格里拉一大生態旅游景觀。
7、潛力性
維西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旅游資源豐富,但絕大數未加以開發利用??衫煤屯诰虻臐摿€很大。例如:位于維登鄉境內的新化湖、葉枝鎮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處于未開發狀態,應不斷補充內涵,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潛力。
二、維西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為把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迪慶州委、州政府,維西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決策,加快了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的步伐。
目前,維西已開發和建設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景旅游區和旅游服務設施,基本上形成了以縣城保和鎮為中心的三大旅游線路,重點建設了縣城、塔城鎮、瀾滄江流域為中心的三大旅游區。目前維西旅游資源開發已取得了喜人成績的同時,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
1、資源總體開發程度不高
當前,維西服務設施還不配套,景觀資源的開發較單一,造成資源特色的浪費,開發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2、行業管理差
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盲目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相當部分環境質量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上乘,且具有科學考察價值的重點旅游資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層次的開發,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業管理不當,造成景觀的破壞和景點的重復建設,大大損害了維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護意識差
開發過程中資源的保護意識差,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現象仍然存在,人為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
4、開發資金不足
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資金來源不穩定。旅游資源的發展建設本身就具有建設周期長,資金消耗大的特點。而目前維西縣旅游開發的資金基本上由政府劃撥,盡管政府也建立了發展旅游業的基金,分年度劃撥,但仍是杯水車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項目因資金問題而擱淺,其開發速度遠不能與迅速增長的游客需求相適應。另外,由于資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礎設施欠帳太多,制約著維西旅游業的發展。許多景觀資源,由于地處邊遠地區,交通設施落后,可進入性差,導致這些頗有價值的景觀鮮為人知。
5、環境管理差
許多景點,由于環境管理差,有損于維西旅游形象。雖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抓環境衛生,但成效不大。臟、亂、差現象仍然存在,損害了高質量的旅游資源,造成游客滯留時間較短。
6、宣傳力度不夠
維西諸多的名勝風景旅游點,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多年來一直鮮為人知,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而維西每年的旅游宣傳資金較低。
此外,諸如資源開發規劃人才匱乏,地方政府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的認識不足、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約維西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對策及建議
針對維西旅游資源的特征及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吸取多年來的經驗教訓,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1、轉變政府職能,加大開發力度。
“十一五”是維西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堅持社會、經濟、生態全面發展,充分轉變政府職能,組織力量對維西縣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評價,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加大開發力度,立足于充分發揮維西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和人文旅游源優勢及區位優勢。
2、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資源開發的政策和法規,使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工作有法可依,對違反法規的開發行為和破壞資源的行為進行嚴厲懲罰,保證資源開發工作順利進行,使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工作走向正軌。
3、積極倡導生態旅游,做到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積極倡導生態旅游,使生態旅游進入人們的生活,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做到以旅游帶動資源開發,以資源開發促進旅游發展,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做到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4、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開發。
加強以自然旅游資源優勢為基礎的資源開發利用,同時注重人文旅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并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開發,對那些市場潛力大、功能開發齊全的旅游地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對尚未開發的旅游資源多渠道進行開發,對已開發的旅游資源應不斷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內涵。
5、廣辟財源、多方集資、落實旅游資源開發、建設資金。
維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必須貫徹利用內資和引進外資相結合;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建設資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籌集社會資金,廣辟財源,多方集資,解決維西旅游資源開發資金不足的難題,在西部大開發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堅持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開發維西旅游資源,應樹立長遠觀念,為子孫后代保存珍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不要只顧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資源開發一項、見效一項、保護一項,使維西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健康協調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和旅游區域,以“蘭花節”、“闊時節”為契機,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之機,實現維西旅游業的持續增長和強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國星:《香格里拉—維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維西縣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靈性香格里拉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外事旅游局:《維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規劃(草案)》,2005年3月。
論文提要
二十一世紀,旅游作為新的產業,以無煙工業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發展。國家確定迪慶為我國中西部旅游開發重點地(州)之一。隨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成功申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設“旅游經濟強省”和迪慶州建立“旅游支柱產業”等戰略目標的確定,為維西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此,結合維西實際,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維西旅游資源的優勢及其開發對策,以供有關人士參考。
一、維西旅游資源的特征。
1、多樣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態性;7、潛力性。
二、維西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源總體開發程度不高2、行業管理差3、保護意識差4、開發資金不足5、環境管理差6、宣傳力度不夠。
關鍵詞: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借鑒
中圖分類號:F830.9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6-1770(2006)09-030-03
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7月14日統計顯示,到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9411.15億美元,同比增長32.37%。中國外匯儲備自2006年2月底就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位。據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6月底日本外匯儲備達8648.8億美元。因此我國9411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額仍為世界第一。我國外匯儲備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以來,就一直處于迅速增長的趨勢(見表1)。外匯儲備充裕,有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提高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貨幣的信心,也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防范金融風險,維護國家安全。然而,巨額的外匯儲備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構建更為市場化的儲備管理體制。本文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儲備體系的簡要介紹和比較,給出了中國應如何改善其外匯管理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新加坡、挪威:多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
新加坡和挪威的儲備管理體系,是由財政部主導或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共同主導,由政府所屬的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的多層次儲備管理體系。
1.新加坡的儲備管理體系
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采用的是財政部主導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控股(Temasek)+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體制。新加坡實行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戰略,所謂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就是在滿足儲備資產必要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儲備單獨成立專門的投資機構,拓展儲備投資渠道,延長儲備資產投資期限,以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水平。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新加坡經濟增長強勁、儲蓄率高、以及鼓勵節儉的財政政策,新加坡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新加坡政府在對經濟前景進行評估之后,確認國際收支平衡將保持長期盈余。為了提高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政府決定改變投資政策,減少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投資的低回報的流動性資產,允許外匯儲備和財政儲備投資于長期、高回報的資產。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銀行,是根據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1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匯儲備中的貨幣資產,主要用于干預外匯市場和作為發行貨幣的保證。新加坡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負責。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負責固定收入證券、房地產和私人股票投資。它的投資是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和長期回報。淡馬錫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企業。淡馬錫原本負責對新加坡國有企業進行控股管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淡馬錫利用外匯儲備投資于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產業,至今公司資產市值達到1003億新元。
就對外匯儲備積極管理而言,發揮主導作用的為新加坡財政部。GIC與淡馬錫所管理的不僅僅是新加坡的外匯儲備,也包括了新加坡歷年累積的財政儲備(主要由GIC管理)。GIC和淡馬錫都為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
2.挪威的儲備管理體系
挪威外匯儲備的管理采取的是財政部和挪威央行(NorgesBank,以下簡稱NB)聯合主導下的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十挪威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市場操作部(NBMP/MOD)體制。挪威也實行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戰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凈出口國,隨著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長,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財政部對石油基金的管理負責,但石油基金的管理運作被委托給挪威央行。就財政部而言,其責任主要在于制定長期投資策略,確定投資基準,風險控制,評估管理者以及向議會報告基金管理情況。而挪威央行則是按照投資要求具體進行石油基金的投資操作,以獲取盡可能高的回報。
成立于1998年的NBIM,是挪威央行下屬的資本管理公司,它的成立奠定了今天挪威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基本架構。它不介入一般的銀行業務,其主要任務是履行其作為投資管理者的職能,發揮其作為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對外匯儲備進行積極管理。2000年NBIM進行了小規模的指數和加強指數投資。從2001年起,一些組合已經開始投資于股票,2003年開始,又投資于沒有政府擔保的債券,從而使基金資產組合更加多元化,投資的持有期限較以前也有所延長。挪威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市場操作部主要負責外匯儲備的流動性管理,其職能類似于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儲備管理司。
除上述國家外,韓國也建立了財政部+韓國銀行+韓國投資集團(KoreaInvestmentCorp.)這種多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
二、美國、日本:雙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
美國和日本采取由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共同管理外匯儲備的管理體系。
1.美國的儲備管理體系
美國的儲備管理體系由財政部和美聯儲共同進行,美國的國際金融政策實際上是由美國財政部負責制定的,美聯儲則負責國內貨幣政策的決策及執行。在外匯儲備管理上,兩者共同協作,以保持美國國際貨幣和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事實上,從1962年開始,財政部和美聯儲就開始相互協調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具體的干預操作由紐約聯儲銀行實施,它既是美聯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國財政部的人。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財政部擁有美國一半左右的外匯儲備,而美聯儲掌握著另一半。
美國財政部主要通過外匯平準基金(theExchangeStabilizationFund)來管理外匯儲備。其管理過程是:1.早在1934年,美國《黃金儲備法》即規定財政部對ESF的資產有完全的支配權。目前ESF由三種資產構成,包括美元資產、外匯資產和特別提款權,其中外匯部分由紐約聯儲銀行,主要用于在紐約外匯市場上投資于外國中央銀行的存款和政府債券。2.ESF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與美聯儲進行貨幣的互換操作從而獲得更多的可用的美元資產。此時,ESF在即期向美聯儲出售外匯,并在遠期按照市場價格買回外匯。3.ESF所有的操作都要經過美國財政部的許可,因為財政部負責制定和完善美國的國際貨幣和國際金融政策,包括外匯市場的干預政策。此外,美國《外匯穩定基金法》要求財政部每年向總統和國會就有關ESF的操作做報告,其中還包括財政部審計署對ESF的審計報告。
美聯儲主要通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來管理外匯儲備,并與美國財政部保持密切的合作。其管理過程是:1.美聯儲通過紐約聯儲銀行的聯儲公開市場賬戶經理(theManageroftheSystemOpenMarketAccount)作為美國財政部和FOMC的人,主要在紐約外匯市場上進行外匯儲備的交易。2.美聯儲對外匯市場干預操作的范圍和方式隨著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而變化。這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聯儲更多的是關注黃金市場上美元能否維持平價,而不是外匯市場。第二階段是1971年之后,浮動匯率制度開始形成,美聯儲開始積極干預外匯市場,當時的主要手段是和其它國家央行的貨幣互換方式。第三階段是1985年《廣場協議》之后,美聯儲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很少使用貨幣互換,而是采取直接購買美元或外匯的方式進行。
2.日本的儲備管理體系
日本財務省在外匯管理體系中扮演戰略決策者的角色。日本的儲備管理體系由財務省負責,根據日本《外匯及對外貿易法》的規定,財務相為了維持日元匯率的穩定,可以對外匯市場采取各種必要的干預措施。而日本銀行根據《日本銀行法》的規定,作為政府的銀行,在財務相認為有必要采取行動干預外匯市場時,按照財務省的指示,進行實際的外匯干預操作。
日本銀行在外匯管理體系中居于執行者的角色。一旦開始進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所需資金都從外匯資產特別賬戶劃撥。當需要賣出外匯時,日本銀行主要通過在外匯市場上出售外匯資產特別賬戶中的外匯資產來實現;當需要買進外匯時,所需要的日元資金主要通過發行政府短期證券來籌集。通過大量賣出日元、買進外匯的操作所積累起來的外匯資產又構成了日本的外匯儲備。日本銀行的外匯市場介入操作通常在東京外匯市場上進行,如有必要,日本銀行也可向外國央行提出委托介入的請求,但介入所需金額、外匯對象、介入手段等都仍由財務大臣決定。日本銀行主要通過金融市場局的外匯平衡操作擔當,以及國際局的后援擔當兩個部門來實施外匯市場干預。其中外匯平衡擔當負責外匯市場分析及決策建議,并經財務省批準,而后援擔當則負責在財務省做出決定后,進行實際的外匯交易。
除了美國和日本采取雙層次外匯儲備的管理體系以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其它國家和地區也采取同樣的管理體系,如英國、香港等。
三、中國:單一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
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是由央行依據《中央銀行法》,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進行儲備管理,實際上是由央行獨立進行戰略和操作層面的決策,在儲備管理體系中財政部沒有發揮主導作用,也沒有成立專門的政府投資公司進行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因此屬于單一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各主要經濟體的實踐表明,存在由財政部決策、央行執行的雙層儲備管理體系;和由財政部主導或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共同主導,并且建立政府所屬的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這種多層次的儲備管理體系。
目前由央行獨立進行戰略和操作層面的決策當然會帶來靈活性,但也會帶來弊端。一是使得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沖突無法避免,央行從2002年開始發行票據對沖外匯占款,目前央行票據占外匯儲備的比重已從2003年的19%上升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近90%,央行貨幣政策日益嚴重地受到匯率政策的牽制,往往難以取舍。二是巨大的儲備規模決定了其運用必須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而單純從央行角度進行相關決策,缺乏達到和實施上述戰略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儲備管理的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的儲備管理體系。
四、各國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對我國的借鑒
1.采取積極的儲備管理戰略
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基本目標是要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以保證儲備資產購買力的穩定,這與傳統外匯儲備管理的流動性、安全性目標存在本質的不同。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主要考慮資產的長期投資價值,對短期波動并不過分關注,但對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貨幣構成、風險控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在中國外匯儲備數量不斷增加,外匯儲備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更應該學習新加坡和挪威,采取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戰略,以減少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在世界發達國家,外匯儲備的一般金融資產性質越來越明顯,增值已成為了一項義務,我國目前經營的原則應當迅速由“零風險、低收益”向“低風險、中收益”轉移。拓寬投資領域,改革投資機制。外匯儲備具有同一般金融資產性質相同的一面,在增值投資方面,我國應當積極研究儲備資產的增值盈利方式,在投資領域中,不止局限于存款、債券,還可以選取一部分資產,運用國際通行的投資基準、資產組合管理、風險管理模式進入房地產、股票市場,增加儲備資產的盈利能力。
2.建立統一的儲備管理體制
中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是多目標多層次的。這種多層次、多目標的儲備管理,除了需要統一的戰略設計,也要處理好體制上的分權與集權的問題。國外的儲備資產雖然歸屬于多個部門,如新加坡的外匯儲備分散于GIC、淡馬錫和MAS,但是由于新加坡政府特殊的權力結構,可以有效保證外匯儲備管理分權基礎上的有效集中,特別是參與積極管理的GIC和淡馬錫,在新加坡政府首腦的直接掌控之下,既有明確的功能分工又有相互的密切合作,非常有利于貫徹政府的經濟政策和戰略意圖。中國政府的結構和權力配置與新加坡不同,特別是與未來外匯儲備積極管理有關的政府職能分散于若干不同的部門手中。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目標和政策,彼此之間目前的政策協調也并不順暢。甚至在同一部門內部,尚有事權劃分不清的問題。因此,要將這些部門統一在共同的使命之下,并使有關部門進行良好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對現有體制進行重新的規劃整合,則體制內部的矛盾,將極大阻礙管理目標的實現。
一、風險管理的內涵及特點
風險管理是20世紀初興起的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一門新興管理學科,它是指經濟單位透過對風險的認識、衡量和分析,選擇最有效的方式,主動地、有目的、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最小的成本爭取獲得最大的安全保證的管理方法。目前,國際風險管理領域存在諸多的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標準,但都與美國COSC)委員會(由反欺詐財務報告全國委員會發起的一個組織)正式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rment,簡稱ERM)緊密相關,ERM框架已成為當今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標準。雖然,ERM框架是基于企業風險管理需要總結和提煉的.但風險管理本身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在不同的組織之間具有一定共通性,借鑒企業風險管理的這一方法論,對于稅務機關建立健全稅收執法風險體系,全面改善稅收執法風險防范和控制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協調風險容量與戰略、增進風險應對決策、抑減意外和損失、識別和管理多重的和貫穿于組織之中的風險、抓住機會、改善資源配置等六個方面。風險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上,分別是目標、風險管理要素和管理層級:目標包括四種類型,即戰略、經營、報告和合規:風險管理要素包括八個方面,即內外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管理層級包括管理決策層、職能部門、業務單位和分支機構四個層次。各管理層級是風險管理主體,風險管理要素是必備條件,目標是要努力實現的對象,各個管理層級都要按照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為四個目標服務。其中,八個要素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
1.內外環境。內部環境包含組織的基調,它為主體內的人員如何認識和對待風險設定了基礎,包括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容量、誠信和道德價值觀,以及他們所處的外部環境。
2.目標設定。必須先有目標,管理當局才能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潛在事項。企業風險管理確保管理當局采取適當的程序去設定目標,確保所選定的目標支持和切合該主體的使命,并且與它的風險容量相符。
3.事項識別。必須識別影響主體目標實現的內部和外部事項,區分風險和機會。機會被反饋到管理當局的戰略或目標制定過程中。
4.風險評估。通過考慮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來對其加以分析,并以此作為決定如何進行管理的依據。風險評估應立足于固有風險和剩余風險。
5.風險應對。管理當局選擇風險應對一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擔風險一采取一系列行動以便把風險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限(risktolerance)和風險容量以內。
6.控制活動。制定和執行政策與程序以幫助確保風險應對得以有效實施。
7.信息與溝通。相關的信息以確保員工履行其職責的方式和時機予以識別、獲取和溝通。有效溝通的含義比較廣泛,包括信息在主體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流動。
8監控。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全面監控,必要時加以修正。監控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結合來完成。
綜合分析ERM風險管理框架的主要內容.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持續地流動于組織活動之中:二是風險管理涉及各個層級及其人員,并由他們實施;三是強調風險管理與發展戰略目標必須相協調,并最終融入組織文化之中;四是強調風險管理貫穿于組織運行的各個方面,涉及治理、管理和操作等所有層級;五是風險管理不是單純的內部控制,而是要形成主動管理風險、風險組合發生的觀念,并依靠整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來控制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六是管理風險就必須把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容量之內,并積極把風險轉化為發展的機會,以創造更大價值。應該說,ERM風險管理框架的這些內容對于當前我國推進包括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在內的稅收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二、我國稅收執法風險管理情況及存在問題
回顧我國稅收法治化建設的歷程,不難發現,隨著依法治稅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各級稅務機關在增強法治意識、健全制度建設、完善管理手段、強化監督制約和提高隊伍素質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有力地促進了防范和控制稅收執法風險工作的開展,并于實踐中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其中有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稅收執法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工作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由于沒有科學的方法論作指導.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框架體系,實踐中的許多措施顯得較為零散.有的效果也差強人意。這些問題必須引起各級稅務管理者、決策者的重視。筆者嘗試運用ERM風險管理框架理論查找當前稅收執法風險防范和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改進稅收執法風險管理確定工作的重點。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在內外環境方面。(1)在一些領導和稅務干部頭腦中,稅收執法風險意識不強,有的認為風險管理等同于強化監督.或僅在發生失職瀆職事件后進行問題補救.缺乏把風險管理貫穿各項稅收工作的主動精神、整體觀念、系統意識。(2)現行稅收制度體系結構不完善、科學性不足,法律級次偏低、法律法規銜接不夠,且考慮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多,考慮稅收執法風險容量不足,造成稅務機關執法依據不完備,執法者掌握和運用難度偏高:征管體系自身的風險防御能力不足,給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留下了較多隱患。(3)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尚未作為一項工作職能明確納入各級稅務機關的工作范疇,沒有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研究、推動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工作,這與稅務機關所面對的日益升高的執法風險形成了鮮明落差。(4)稅務干部的法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有待加強.執法風險的防范意識有待增強。(5)稅收執法的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2.在目標設定方面。(1)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基本上還沒有被納入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視野,成為稅收改革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目前尚缺乏對稅收執法風險管理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定義。(3)對于當前稅收執法體系所能承受以及未來可以承受的風險容量未進行過充分的測量,也還沒有科學有效的測量機制和方法。
3.在風險識別方面。(1)對稅收執法風險發生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具體行政行為方面,而對其內在的影響因素分析與理解不足。(2)對于稅收執法風險特別是潛在風險的識別尚無科學、系統的方法和手段。(3)對于如何及時、有效地洞察發生幾率較高的稅收執法風險還缺乏針對性強的措施。(4)對于稅收執法風險與機會還缺乏辯證的認識和理解。
4.在風險評估方面。(1)稅收執法風險評估機制尚未建立健全,對如何從制度上確定風險評估的主體、程序、標準和評估結果的應用缺乏系統的操作辦法。(2)風險評估缺乏科學方法論指導,基本停留在經驗判斷階段,還沒有一套科學的模型作為評估依據,沒有形成科學的評估方法。(3)對稅收執法風險的評估主要停留在固有風險層面,對采取防范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剩余風險缺乏評估和管理的意識。
5在風險應對方面。(1)稅收執法風險的應對策略設計不足,沒有一攬子防范和控制稅收執法風險的措施及其適用要件的確定辦法。(2)缺乏整合的風險應對觀念,對稅收執法風險的應對基本停留在一事一議、一案一策的階段。(3)對稅收執法風險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夠。
6.在風險控制方面。(1)受到人力資源相對不足和執法任務快速增長的影響,稅收執法權的職責分離存在設計的科學性不足和執行的難以到位問題。(2)稅收征、管、查、審等環節內部及相互之間的互動機制尚未建立健全,導致信息不對稱和協調配合不夠,降低了執法風險的防控能力。(3)稅收征管質量考核、工作人員業績評價與稅收執法風險控制缺乏有效銜接。(4)稅收執法的自由裁量權存在有的裁量要件細化不夠,運作程序不規范,過程不夠透明,缺乏配套制度約束:有的自由裁量權運行缺乏跟蹤指導,預警機制還不健全;自由裁量過程的責任分解不夠科學.責任追究機制尚不完善。
7.在信息與溝通方面。(1)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稅收執法人員不能全面、及時、便捷獲取各種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規定信息的問題。(2)稅務機關專業化運作與信息高效共享之間仍然存在矛盾,相關的制度機制和手段需要進一步完善。(3)稅務機關與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稅務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稅收執法風險防控和業務交流工作需要加強。
8在風險監控方面。(1)稅收執法管理信息系統的業務監控范圍還不夠全面,系統指標設計的科學性還有待提高,相關的申訴、復核、追究制度仍需完善。(2)稅收執法風險的內部監控尚未實現信息化、動態化、日?;#?)外部監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還需繼續完善。
三、借鑒風險管理理論改進我國稅收執法風險管理的建議
風險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稅務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要有效防范稅收執法風險,就必須盡快轉變長期以來逐漸固化的觀念和思維定式,加快建立健全稅收執法風險管理體系。ERM框架強調,認定一個主體的風險管理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八個構成要素是否存在并得到有效運行,如果構成要素存在并且正常運行,那么就可能沒有重大缺陷,而風險則可能已經被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量范圍之內。為此,筆者圍繞風險管理的八個構成要素提出以下改進稅收執法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風險管理環境
內部環境是整個風險控制框架的基礎,決定了風險管理的基調,體現了認識和對待風險的態度。稅收執法活動直接關系國家利益,涉及千家萬戶,風險不是一次性的“突發事件”,而是一種“常態”。因此,風險管理不應只被視作“非典型性”工作,而應作為一項常態性的工作,納入日常稅收工作體系中去,全面強化風險管理。
(二)科學規劃風險管理目標
結合當前稅收工作實際,現階段建設稅收執法風險管理體系應初步確立六大目標:一是更有效地協調稅收執法風險的承受能力與稅收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選擇;二是更有效地提高各級稅務機關應對稅收執法風險的決策、組織能力;三是更有效地提高稅務執法人員處置和應對稅收執法風險的素質和能力;四是更有效地識別和管理多重的和貫穿于稅收執法過程的各種風險;五是更有效地把握改進稅收管理的機會;六是更有效地促進稅收執法外部環境的改善和納稅人稅法遵從度的提高。
(三)提高風險評估能力
首先,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稅收執法風險評估的制度建設,明晰風險評估的主體、程序、標準和評估結果的應用方式,確保長期的、動態的跟蹤和評價稅收執法風險的發生狀況、防控體系運作情況。其次,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基于案例分析稅收執法風險的表現形式和形成原因,找出風險形成的規律,一方面估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一方面估計風險發生所產生的后果,建立起風險指標體系,區分不同的風險級別,計算風險分值,并分別按照不同風險度進行警示。第三,采用科學方法開展風險評估。(1)要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2)要做到防范稅收執法風險和納稅人遵從風險相結合。第四,重視剩余風險的評估和防范。剩余風險是稅務機關采取了防范措施后,仍然殘余的風險,是相對沒有采取措施來改變風險的可能性或影響的固有風險而言的。如在改進稅收執法管理和強化稅收執法監督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稅收制度變化、稅收執法環境特點、執法人員素質等因素導致的發展和變化情況,預設應急策略及措施,做到持續改進。
(一)存貨計價變更進行盈余管理
新會計準則的存貨計價方式上不再包括“后進先出”法,而“后進先出”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是,當物價上漲時降低企業的當期利潤,而當物價下降時恰恰相反。它以最近購進的原材料價格作為成本核算的基礎,與歷史缺乏對比下,這也為管理層提供了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對其的取消,也就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減少人為調節利潤的可能性。
(二)資產減值損失轉回進行盈余管理
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和轉回是重要的而且高效的盈余管理手段,舊準則在這方面沒有限制,導致管理層可能出現某些年度大力計提資產減值,然后在其他年度予以轉回,從而將利潤在不同年度進行分配,上市公司也可以利用這一手段避免退市。而新的會計準則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資產的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上予以禁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利用此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三)公允價值操縱進行盈余管理
公允價值的手段也是操縱利潤的手段,尤其是在長期股權準則實施后,被廣泛地運用于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新準則在這個方面給出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企業合并中出現的支付對價與賬面凈值的差額直接調整資本公積,而不是通過利潤進行調整;另外在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諸如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等計量時,也有著嚴格的限制,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價值公允且可計量,否則不得采用。
(四)企業合并會計處理進行盈余管理
從企業合并方面,舊準則下,企業可以通過收購業績良好的公司或者出售業績不好的公司來達到改善當年不良業績的情況,從而進行盈余管理。但是新準則下,不管是股權大小,只要母公司能夠實際控制,都需要納入母公司當年的合并報表的范圍,從而不能通過收購或者出售子公司的形式來進行盈余管理。
(五)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關聯方由于利益相關,是最容易進行盈余管理的實體了。關聯方在進行交易時,其交易對價不如市場其他交易那樣的公允設定,從而達到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目的。新的準則下,擴大了關聯方范疇的界定,凡是與企業利益相關或者受其以及其近親屬實際控制的都屬于關聯方范疇,再對這些交易價格等進行控制,非公允的計入資本公積,只有公允的才計入當期損益。這樣一來,就極大地限制了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二、新會計準則滋生的新的盈余管理方式
(一)固定資產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
新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固定資產會計估計的變更,主要運用未來適用法進行計量,由于固定資產的價值相對較大,一旦有證據表明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這對企業未來的利潤和納稅影響將是巨大的,并且,這一影響不是短期,而是可以影響未來許多年。所以,利用固定資產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不僅效率高,而且影響范圍大,是一個良好的盈余管理手段。
(二)政府補助核算進行盈余管理
政府補助時常涉及的金額較大,它分為資本性補助和費用性補助,對于前者,需要記入遞延收益予以以后年度攤銷,而對于后者,直接在當期記入損益。但是這二者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顯,所以給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三)利用無形資產攤銷年限和方法或開發費用資本化調節盈余
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只局限于直線法,攤銷年限也具有可選擇性,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則不予攤銷。所以,企業可能會通過調節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或方法來進行調節盈余。例如減少攤銷年限和加速攤銷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潤,反之,可以降低利潤,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此外,新準則還運行無形資產開發費用資本化。規定公司內部的研發費用分為兩個階段處理:研究階段的支出屬于費用,于發生當期計入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只要符合準則規定的條件就可予以資本化。企業可以通過研究和開發時點的劃分來擴大或縮小資本化與費用化的金額。這就增加了企業立于無形資產攤銷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空間。
(四)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新的準則規定,對于債務重組的利得或損失應該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并且計入當期損益,并且由此增加的利潤只需要進行披露。對于出現財務困境的公司,可以利用債務重組,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損益表中,相比于重組之前,可能能夠直接扭虧為盈,從而避免退市等風險。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