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企業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實踐能力;企業文化
中文圖書分類號:G 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是高等教育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是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的熱點、難點和重點之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由教育部發起,旨在為未來各行各業培養各種類型優秀的工程師后備隊伍,是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而做出的戰略部署,也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1,2]。
2010 年,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成為“卓越計劃”首批實施高校之一。目前已有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工程與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高分子材料以及制藥工程等八個專業加入教育部的“卓越計劃”。計劃實施三年來,在國家示范校企實訓基地的建設、產學合作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3]。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實現專業課程的“學以致用”,如何注重培養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以及如何使大學生更快的適應企業環境等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將阻礙“卓越計劃”向縱深推廣,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培養目標的實現。筆者對我校上述八個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從課程建設、實踐環節等方面開展了問卷調查,對存在的問題展開剖析,以期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提升“卓越計劃”的培養質量。
一、如何實現專業課程的“學以致用”?
目前,四年制本科“卓越計劃”主要采用了3+1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主要是理論課程,累計1年在企業實踐和完成畢業設計。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雖然將原來三年半的理論課程壓縮至三年完成,但是81%的同學還是認為能夠適應目前“卓越計劃”課程的難度和進度。這表明我們“卓越計劃”的課程設計整體上的合理的。針對“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相較于普通班課程,我們增強了卓越班課程的實踐性,但是仍37%的卓越班同學反映,專業理論課程與企業實際生產聯系還不夠緊密。同時,又有44%的卓越班同學感覺自己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理論知識匱乏。因此,如何實現專業課程的“學以致用”,或者更具體地說,如何將課本上的知識點串聯在企業的實際生產中是目前“卓越計劃”課程改革的難點。從課程設置來看,美國“卓越計劃”的模式以生產過程的順序來穿插組織課程教學;而歐洲模式則體現企業需求的特點, 以若干模塊組成為教學系統[4,5]。這兩種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專業課程教學與企業生產相互銜接,有機結合,授課方式不拘泥于教室或企業。而目前國內的一些卓越課程體系為了便于實現時間上統一安排,將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完全分離,忽略了理論性課程與實踐環節的交叉與融合,造成課程體系與工程實際脫節,違背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初衷。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弊端的原因是學校為了便于教學時間和空間的統籌安排,僅依賴原有的教學計劃“閉門造車”,既不深入行業企業(用人單位)調查,在課程改革和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又缺乏引導企業的介入,現行的卓越課程改革往往是學校單方面進行。有時即便有企業參與,但由于企業沒有話語權,致使企業需要的內容往往沒有“改進去”,這嚴重打擊了企業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進而對“卓越計劃”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因此,只有突破現有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構建一套科學的、多元化的、富有彈性的合理課程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實踐環節有機銜接。同時還需通過大力引進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企業工程師和管理者,在擔任專業課程教學、參與課程大綱的編寫以及課程計劃的研究的同時,協調在企業實踐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形成提高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的內動力和外動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如何注重培養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在“卓越計劃”培養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1年的企業實踐和畢業設計。因此,在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您愿意在企業參加六個月至一年的企業實踐嗎?”。95%以上的受訪學生表示愿意,他們認為學校為他們提供了走進企業進行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通過認識實習、頂崗實習以及畢業設計,使他們對企業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能夠嘗試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但是仍有36%的學生認為目前的企業實踐階段不能很好的培養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遇到實際問題是無從下手。這就說明我們在企業實踐培養過程中雖然延長了企業學習時間,但只注重“量”,而疏于“質”。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內指導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不強,而企業導師理論水平不高,二者沒有進行有效的合作,在學生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無法正確引導學生。此外,學生在參加實踐、實習活動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敷衍了事,實踐教學質量大打折扣,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要培養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高校教師自身的工程教育能力。高水平的具有工程教育能力的教師是培養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重要保證。我國高校教師類型主要有: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三大類。缺乏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型師資隊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師資隊伍。這嚴重制約了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以政策為導向,一方面鼓勵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增強工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轉變原有的高校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將對教師的評聘與考核從側重評價其理論研究和,轉向評價教師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過程與創新成果等方面。
二是確立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實踐環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實踐活動使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性、成就感和價值感,不能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激情、主動性和持久性,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和被動性等。在認識實習和頂崗實習過程中,教師應開展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等啟發式教學,對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使知識點具體化的同時,把行業發展的熱點、存在問題與難點等向學生作引導性講解,提倡學生發表見解和開展爭論;培養學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畢業論文也是實踐成果的重要體現,在調查中發現,仍有71%的大學生愿意選擇與企業相關的科研型課題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這樣導致學位論文形式單一,與學術型研究論文區別不大,實踐意義不強。因此,需要制定相應激勵政策(如設置企業畢業論文獎、企業畢業論文基金等)鼓勵學生在企業完成調研報告、案例分析以及工程數據分析等非學術型論文,形成人人重視實踐,人人參與實踐的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使學生更快的適應企業環境
在被問及“企業實踐過程中您感到不適應的因素是什么?”,52%的同學選擇了工廠條件差,實習太累。一方面是由于學校與企業環境的巨大差別,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實踐期間兼有“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受到企業制度的約束,行為和思想沒有在學校那樣自由,也容易出現心理波動或其他不良情況。這些不良的心理活動如果不及時疏導,就不能幫助同學在心理上較為輕松和順利地融入企業環境,可能加劇學生對企業實踐的抵觸情緒,使得實踐效果沒有保障。此外,學生在企業實踐感到不適應的因素還表現為:對企業的規章制度不大了解,執行起來不到位;對員工行為規范不甚了解,為人處事違反規則;與企業員工關系不融洽,溝通困難,不被團體接納;對企業的習俗禮儀等隱性文化更是捉摸不透,無所適從。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源于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對企業文化缺乏認同感。因此要增強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性,高校在企業實踐階段應加強對學生的企業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更快的適應企業環境。
四、展望
“卓越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各個試點院校、試點專業在培養方案制定、產學研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豐富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讓全社會對人才給予重新的定位與思考。同時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是高校面臨的嶄新的重要課題和長期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是正常的。高校應該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驗與實踐教學等方面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形成合力,注重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創造有利于計劃實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此外,企業沒有法定的育人責任和義務, 怎樣調動企業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 保證校企合作的穩定性以及企業學習階段的效果, 也是國家和學校在政策與制度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Z].教高函[2010]7號,2010.06.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3]郭文莉.轉型與建構:行業背景地方高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25-33.
[4]張文生,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1):77-92.
[5]溫納·安德烈斯.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與特色培育
——以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為例[C].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首屆中德論壇(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ractice of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WU Yi-bo, GUO Wen-li, CHEN Fei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Abstract:“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aims to train a group of high-level engineer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e innovative. In this paper, college students who attend the training plan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so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such as how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practi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how to adapt to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and some strategies aiming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practical ability; corporate culture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加強實踐教學,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實踐教學工作的落實和實施質量,關系到專業和課程設置的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目標能否實現。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這對于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分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改革、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本文重點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作一簡單闡述。
一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具體體現,它是將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創新項目、社會實踐等)通過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實踐技能。
為了在教學目標中體現課程性與綜合性,在教學內容上體現理論性與技能性,在教學方式上體現多樣性,在教學方法上體現有效性,我們通過整合課程體系,構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該體系由三大模塊構成:通識教育實踐模塊(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文獻檢索實踐、工程訓練、大學物理實驗、大學數學實驗等);專業教育實踐訓練模塊(包括企業文化認識與體驗、專項技能訓練、計算機輔助設計集中訓練、專業綜合實訓、專業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綜合教育模塊(包括資格認證、學科競賽、科技學術活動等)。形成了由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應用性實驗、認識實習(企業文化認知與體驗)、專業實習、專項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組成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二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實現實踐教學課程目標
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例如,調整課時比例結構,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數,減少重復性的驗證性實驗,增加應用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實驗課程,逐步減少和取消課程實驗。分層次開設實驗,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向設計性、創新性實驗轉變,由單一性實驗向綜合性、應用性實驗轉變,形成適應現代教育理念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三改革實習、實訓內容,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對實習、實訓內容進行了改革。例如,在大學第二學期和第四學期分別安排為期一周的《企業文化認知與體驗》課程(即認識實習),通過進行企業觀摩及企業工作人員介紹,使學生了解企業工程文化、企業工程環境及管理體系;完成工程職業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質量、環境、安全及服務意識教育;了解企業生產與社會需求的關系;了解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專業規范、標準等。通過實踐,增加一線體驗;養成良好工作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初步了解產品生產過程的材料加工技術。
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安排在第七學期,為期五周,它是根據專業方向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指導教師聯合選擇零部件或產品案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到企業實施驗證。學生通過案例實踐,初步具備了專業基礎知識在產品設計、生產、質量評定等環節中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具備了工程技術人員應有的基本素質。
專業實習課程安排在第七學期,為期四周,它是學生深入企業,接受技術人員和生產一線工人指導,參加企業培訓,參與企業生產,全面熟悉企業生產流程中各個相關技術環節。在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指導下學習產品設計、工藝制定、質量評定、生產組織、現場管理等內容。熟悉專業知識在工程中的應用,熟悉主要生產設備的操作流程,全面了解企業文化、管理體系;具有全方位工程實踐工作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及實踐技能。
畢業頂崗實習課程安排在第七學期,為期十周,它是學生輪流到企業不同崗位進行實習,深入參與企業實際生產的具體工作。學生通過在企業指定崗位進行實習,獨立完成該崗位應能完成的工作。全面深入體驗企業工程文化,完成工程職業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質量、環境、安全及服務意識教育。熟悉生產過程,熟悉生產過程中相關專業規范、標準等,可能的話結合崗位實際,確定畢業設計的選題。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操作,協助解決生產中所遇到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主要設備的操作方法和維護知識,進一步提高所學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提升溝通協調能力,通過一線實踐,養成良好工作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
四改革畢業論文(設計)內容,滿足行業需求
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性,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要求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和內容盡量來源于企業或教師的科研項目,并實行企業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現畢業頂崗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一體化。這樣既有利于調動企業助學的積極性,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滿足行業需求,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養目標與實際相脫離的現象,使學生真正達到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煉、素質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選擇課程內容實施企業人員授課,加強實踐教學內容建設
依照現代工程技術的綜合性特點和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建設,選擇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內容,聘請企業具有實踐能力強、理論功底深的高級技術人員進行授課,這對于培養學生實踐意識,強化學生動手能力,了解社會行業實際需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讓學生到指定企業,由企業高級工程師進行理論授課和現場實踐,使學生結合現場工程環境及背景的認識,加深對專業課程基本理論的理解,了解與課程密切相關的生產原理、工藝及設備。企業授課的考核方式為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校內指導教師合作命題,以筆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方式進行考核。
六積極組織學科專業技能競賽,加強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學科專業技能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內容。我校積極創造條件和爭取機會,在課外組織安排一些與社會實踐相關的競賽項目,如全國大學生周培源力學大賽、創新杯新材料大賽、金屬材料技能大賽、熔盛杯焊接技能大賽等。學科專業技能競賽緊緊圍繞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大力拓展學生第二課堂,營造良好的科技學術氛圍,通過老師指導、學生自學等形式,用生動有趣的競賽項目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綜合素質和團結協作能力。
七積極組織素質拓展和科技創新活動,加強綜合性工程素質培養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學生綜合性工程素質的培養,把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產業環境中,進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培養。我校根據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定位,把綜合素質培養作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圍繞素質拓展和科技創新兩部分內容開展。素質拓展主要通過專業資格認證和校園文化活動等環節體現,例如國際焊接工程師資格認證和校園文化節活動等??萍紕撔聞t通過科技學術活動和參與科研項目來體現,例如有計劃的聘請校外知名學者或專家來校進行學術講座、大學生申請創新創業項目等。綜合素質培養既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又是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有效補充。通過組織素質拓展和科技創新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總之,實踐是創新的先導和基石,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必須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探索,注重社會行業需求,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為實現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聶其元,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芻議[J].華章,2011(29).
[2]劉潔,等.以提高就業力為目標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
[3]張姿炎.注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社會競爭力[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3).
[4]房學軍,馬鐵成,谷秀梅,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大連工業大學為例[J].遼寧教育研究,2008(12).
論文關鍵詞:職業發展教育 大學生 企業 社會
論文摘要:在我國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迅猛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方式變革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討了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職業規劃不明確,不系統;社會用人機制和配套用人機制不夠完善。提出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策略,分別從高校、家庭、大學生自身、政府和企業五個方面來論證,明確了各自的角色和任務。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發展教育是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簡稱,它是就業指導工作與職業指導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全面的職業發展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工作世界與職業社會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意識,強化他們在就業中的主體意識,從而在求職擇業中能夠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順利進入職場或變換工作實現工作向職業、職業向事業的順利轉變。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目標不明確,不系統。畢業之前的大學生處于幻想之中,沒有緊迫感,對未來職業發展缺乏設想規劃。而畢業的大學生也體會到夢想和現實的落差。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大很多大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上有前后矛盾的現象,表明大學生對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只知道理論而缺少實踐和操作。
(二)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模式、就業指導和服務等方面不科學。高校逐步成立了有關的指導機構,但是,高校的就業機構不夠完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還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就業指導老師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缺乏對社會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發展系統的全面掌握,服務意識和質量不到位等等。
觀念和實施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效果。
(三)社會用人機制和配套用人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職業準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動置換機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畢業生不協調,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畢業生跨地區就業的渠道不暢,限制了畢業生的流動。到西部就業、到基層就業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我國人才流動呈現出不合理的狀態。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策略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學生本身、家庭、學校和企業都有責任把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做好,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
(一)從高校角度,要做好一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全新體系。包括思想政治管理體系和大學生職業發展服務體系。把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貫穿到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高等學校必須從新生入手,給予全程化的職業發展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行業、認識企業,了解就業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并進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確定職業目標。第二,職業發展教育課程化。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分別進行系統化的教育,按照職業探索、職業定向、職業準備和職業安置四個階段的客觀規律,把職業發展教育融入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同時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專業、興趣等方面的不同,結合政府政策、社會需求、企業發展等,合理的進行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提升自己的職業核心競爭能力。第三,引入企業文化,構建新型的校園文化。在職業發展教育中要引入企業文化,讓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學校要及時了解用人單位的要求,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來培養大學生,進行“需求管理”,并把管理延伸到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讓優秀企業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很好的結合,這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從家庭角度看,讓家長參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有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確立合理就業價值取向的重要條件,也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進行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應及時和家長聯系和溝通,讓家長了解大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和存在問題等,使家長可以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和職業能力發展狀況。
(三)從大學生角度,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力。大學生從進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要主動的學習,了解自己,合理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學業。追求興趣并嘗試新的知識領域,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把握機遇、創造機遇,認真制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良好的職業發展能力是企業看重的重要品質,也是大學生成功進行職業規劃的條件。
(四)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要給大學生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證大學生的權益,同時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創造一個積極的合理的社會氛圍。讓大學生在一個穩定、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企業,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學校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同時反饋大學生使用中的建議和意見。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學生綜合評定法案等,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真正為社會所接受,學以致用。使學校教育與行業發展、市場需求相協調,實現高校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王榮發.職業發展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尚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徐晶.關于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
[4]賈慧.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本土化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5.
[5]于祥成.大學生生涯輔導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6,1.
[6]張競乾,朱玉濤,謝帆.論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2.
[7]趙北平,雷五民.大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8]蘇星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5.
論文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 大學生 社會化
論文摘要: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是大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我們理解人的社會化是指一個從出生,從一無所知的生物個體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社會群體之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校園文化是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中介”,也是橋梁和扭帶,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活動文化的總和。社會對高職大學生的要求,就主要是通過高職校園文化來實現的,所以,高職校園文化在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如何加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進行了思考。
無論是高職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實現人的社會化,而文化與教育又是緊密相聯的,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我們在絕不能忽視校園文化在人的社會化中的作用。人的社會化的過程,既是個人不斷地適應社會的過程,也是社會不斷地訓化影響個人的過程,是個體需要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人生過程,是畢生的任務。青年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也是世界觀、人生觀成熟的關鍵時期,校園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高職院校重點在于培養高等技術實用型人才,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及行業發展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和普通高校有所區別。但對于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與普通高校卻往往是相同的。
一、校園文化是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中介”
人有兩種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每個人都是這兩種屬性的有機統一。個人首先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是一個自然人。但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在于他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他的社會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人一旦離開母體,就要受到社會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這種熏陶與影響的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
社會化的內容雖然紛繁復雜,但歸納起來,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教導基本生活技能,包括從小訓練兒童走路、吃飯、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和長大以后走向社會所需的謀生能力——職業技能;二是教導社會規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習俗、紀律等社會規范;三是指生活目標,解決“人為什么活著”、“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等問題;四是培養社會角色,即使人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能承擔各種社會角色,最主要的是職業角色。但社會化的內容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會隨著人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少年有少年的社會化內容,青年有青年的社會化內容,老年有老的社會化內容。學者哈維斯持在1953年提出了青年期的十個“發展課題”,基本上概括了青年期個體所能接觸的所有領域。他的十個“發展課題”是:學習與同齡男女的新的交際;學習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認識自己的生理結構,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機體;從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獨立地體驗情緒;有信心實現經濟獨立;準備選擇職業;做結婚與組織家庭的準備;發展作為一個市民的必要的知識和態度;追求有社會性質的行為,而且實現它;學習作為行為指針的價值與倫理體系。
青年大學生稱得上是青年群體的典型代表,因此,這十個“發展課題”也基本包含了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活動文化的總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就主要是通過校園文化來實現的。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作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反映的社會文化和文化氛圍深刻地制約、影響著人的活動方式,“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它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2]但是,社會文化對人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則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文化的“折射”表現出來,如社會文化對企業中的工人和干部的影響,是通過企業文化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文化就是社會文化作用于青年大學生的“中介”。這種“中介”作用,主要在于它把社會對青年學生的要求、社會的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等體現在自己的文化結構中,以外顯的或內隱的行為模式,潛在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價值
觀念和行為方式,從而培養出社會所期望的并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
校園文化既然是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中介”,當然就是實現社會化的關鍵所在,要使社會化順利進行,盡可能的避免“非完全社會化”現象的產生,就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其“中介”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重視校園文化總體建設,將離散型轉變為統合型,發揮文化的多功能作用。從團體心理特征上看,校園文化可以分為離散型與統合型。所謂離散型校園文化,是指校內大多數成員分散占有幾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其中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具備統合性的能力,都不占主導地位,“群龍無首”,類似“散兵游勇”,給良好的校園形成帶來巨大的文化形態上的困難。這種離形型校園文化有許多不良的作用,如基本成員由于價值觀念不同,因而行為體系產生派系斗爭,鬧不團結,校園出現較大的內耗,嚴重地影響文化功能的發揮。而統合型校園文化則不同,它是指學校大多數成員共同占有的某種文化,處于主導地位,集中反映學校的主流,表現為一種良好的校風。這種統合型文化特征是:一是具有獨特風氣,使校園文化高度集中于一種作風,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二是具有普遍性,可以左右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這種統合過程一般認為,前期表現為輿論、教育、發揮規章制度、組織是一種文化向它以外的其余人提出統合,統合部分不斷增多,表現為統合中的小幅度多頻率;最后階段是多數統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良好的校風。校風是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的集中反映,是學校的學風以及其他作用等一系列行為習慣的總和,它依靠群體規范、輿論、內聚力等對集體成員產生強有力的約束作用。所以,高職學校的校領導、系領導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必須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將離散型轉變為統合型,領導發揮文化的多功能作用,促進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
要實現從離散型到統合型的轉變以,其途徑首先在于抓校風建設,只要良好的校風一旦形成,離散型也就自然轉成了統合型。
抓校風建設,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高人們對校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校風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職院校目前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有的學校之所以辦不出特色,沒有個性,就在于忽視了校風建設。校風的作用有其內在的科學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學校的校風形成了該校集體的心理定勢,集體中的多數成員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態度,個人都要受到群體中他人的影響。學校中多數人的一致態度,必然成為影響所有成員的巨大力量;而一事實上的行為規范,一旦成為學校多數人的共同行為方式,就將通過模仿、暗示、從眾、認同等心理機制,使少數行為方式不同的個體抑制其違反行為規范的言行,從而與周圍的心理境環協調起來。
2.校風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的校風,必須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相適應,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只有這樣,良好的校風才能成為集體成員的共同要求,共同行動,并且在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3.校風建設的途徑。校風建設的途徑多種多樣,一般有:制定校風建設規劃;整頓領導和機關工作作風;整頓學風;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推動校風建設;加強校園境環建設等。 轉貼于
(二)加強校園文化主體的自我教育。校園文化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和職工,由于學生占絕大多數,所以,加強校園主體的自我教育,實際上主要是加強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識的形式之一,它是指最大限度地體現大學生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活動。加強自我教育,是青年大學生“個性發展”(社會化)的有效途徑。A·N·柯切托夫認為:“自我教育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受教育者自我管理的活動過程,這種活動使受教育者根據生活目標和信念來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干?!盵3]其中的“生活目標和信念”,就是社會對青年大學生的要求,亦就是社會化目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心理基礎在于接受社會化所灌輸的規范而滿足其得到別人贊許的需要,在自我教育的社會過程中逐步地接受理智的控制。
加強自我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一般有:
第一,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青年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人,它能把“知”與“行”統一起來,一方面加深對社會的認知,了解國情、省情、鄉情,明確意識到國家、社會對自己政治思想、遵紀守法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要求,使他們在實踐中產生實現這些要求進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動機,從而使他們獲得勤奮學習、刻苦鉆研、銳意進取的動力;另一方面,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個人找到正確的參照物對自我進行認知,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
第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大學生擬定個人的自我教育計劃。學校應盡可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加入到活動中去,并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擬定自我教育計劃,使之成為自我分析監督的有效形式,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要隨意產生沖動,學會自我激勵,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全起來。
(三)強化校園文化外顯模式。從校園文化結構來看,可以分為外顯和內隱兩種模式。外顯模式大致包括:哲學、政治、法律、歷史、藝術、風俗、社會制度、行為規范、語言體系等,都有明確的外殼形式,并以文字等符號系統或人的具體行為作其載體。內隱模式則較為簡括,它主要包括價值觀念、情感系統、思維方式等。外顯模式與內隱模式的顯著區別在于是否具有具體形態,是否為人的感官所直接接受。它們二者共同構成一個文化整合。
(四)強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全方位的校園物化環境(校容、校貌、校舍建筑、設施和環境布置)、氣氛(校風、系風、班風)、教師素養、人際關系、教學秩序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復合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面向企業生產管理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其生產一線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必須立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社會行業及企業的人才需求作為辦學的目標,面向就業市場,面向生產第一線,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有的放矢地培養專業對口人才。由于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所以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在什么樣的環境氛圍里學習和鍛煉。
所以,加強和重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注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積極引進企業文化進校院,解決好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碰撞產生的積極效應,從而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快速對接,這對校園文化向企業的輻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畢業生盡快適應社會適應企業適應工作具有深遠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每個社會都有它的一套特定的行為模式,社會文化對每個成員都要以它自己的模式對其施加影響,同時,必須給社會成員提供能適應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價值觀與倫理觀,提供生活目標與行為準則,以鼓勵他們去實現社會期望,調節人際關系,規范人的行為,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由此可見,社會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將社會規范傳授給社會成員。而社會規范則是文化外顯模式的重要內容。所以,要使青年大學生盡快掌握社會規范,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得不斷調整校園文化的內部結構,強化其外顯模式。
由此可見,校園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校園文化是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中介”,在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尤其要加強校風建設,以便促進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以及經濟市場化運作不斷深入,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越來越廣泛,大學生群體不僅僅在就業方面成為備受關注的群體,由于其巨大的消費潛力,同時也是不少商家的目標客戶群體,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主體。本文在分析大學生購買行為類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外觀設計、提高產品性價比及融合品牌文化與消費者文化的營銷策略。
一、大學生品牌消費潛力分析
根據中國教育部統計顯示,2008年我國各類大專院校在校總人數已逾2000萬,其中主要以17--22歲的本科生為主,他們大都出生在“80"以后,而且越來越多的“90"后也開始涌人大學校園:一方面,他們生活在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和較好的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境條件優越,并且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在校大學生提前步入社會,如做兼職等,所以他們的消費能力相對而言比較強。據調查統計,月可支配收人(包括家長提供和自己收益)在800-1600元的在校大學生占50%-55%;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有著獨立思考與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逐漸趨向于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追求個性化與極強的自我表現欲,他們追求新異,能夠敏銳的把握時尚,希望有一種物質能夠代表自己的價值觀,更有甚者希望通過這些物質的東西體現自己的價值以及追求。這樣就使得這個充滿活力的年輕消費群體尋求與自己價值追求相匹配的即企業文化相當的產品作為日常消費的對象。
品牌不再是單純的區分不同產品的標識,而是和質量、包裝、價格一樣,成為大學生消費考慮的一個屬性。最新的調查表明:80%受訪大學生選擇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名牌產品。追求名牌,成為大多數大學生的共同觀點,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與消費觀念。此外,越來越多的適合大學生消費的品牌不斷沖擊他們的視野,使他們不由自主的參與到品牌消費的行列。
二、大學生購買行為類型
約37%的大學生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真正制約他們選擇品牌的因素,大學生主要是依靠父母提供的資金支持,月收入基本上是在400-1200元之間,相對來說收人水平比較低,受此影響,大部分大學生在購買產品時最主要考慮的因素便是價格。
約23%的消費群體注重品牌本身,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與消費觀念,大學生購買品牌商品,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滿往、尊重以及價值實現的需求,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群體的一員,得到他人的尊重,從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所歸屬。
約20%的大學生側重品牌產品的質量,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是企業發展、品牌形成的基本保證,一個產品質量都不可靠的企業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更得不到消費的認可與依賴。
近20%的大學生消費群體認為時尚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這類消費者把品牌消費看成是彰顯個性的一種途徑和手段,他們追求符合其獨特風格的個性符號,以此向周圍的人展現自我形象。他們是“個性解放”的領導者,追求與眾不同,喜歡標新立異。其個人消費品從服裝、飾品到其他用品都會盡量選擇與別人不同以此來表現自己的個性。
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消費群體拍三選擇品牌時更注重自己的價值追求與品牌的文化內涵相一致,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屬性的滿足,更是情感的寄托,這也是品牌競爭已超越品牌標識與名稱的競爭而表現為品牌所蘊涵的價值之爭的主要原因。這類消費者選擇品牌產品是為了體驗蘊涵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如可口可樂所宣揚的那種年輕與活力。
三、針對大學生市場的營銷策略
根據對大學生品牌消費購買因素的分析,可以把大學生消費群體進行細分,尋找需求差異,為企業確定最大現實和潛在利潤的營銷策略,通過企業管理者和營銷決策者的整合營銷策略來實現企業的最大利潤。
1.企業應該重點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以獲得最高的性價比,拓寬市場。由于約50%的大學生消費者認為價格是真正制約他們選擇品牌的因素,所以作為大學生這個無收人的或收入受到限制的特殊群體,他們比較看重性價比,在選購運動裝的時候,會比較看重運動裝的質量等產品固有的屬性。針對消費者偏好功能性品牌,強調經濟性能,企業應該把訴求重點放在功能性利益的傳達上,在產品的定價方面要適度,既不能太高,讓消費者不能承受,也不能太低,太低的定價消反而讓消費者覺得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2.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企業應加強產品的外觀設計。調查發現,即使是運動裝,也有近200/的同學比較看重服裝的款式和花樣,他們喜歡通過品牌塑造的獨特形象向世人展現其獨特的個性。針對他們的接受能力很強,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速度較快等特點,企業除了對產品的本身設計要夠新穎外,品牌的傳播也要盡可能從感官尤其是視覺和聽覺方面對目標群體進行沖擊。對企業品牌的立意要求獨特新奇、別具一格,盡顯與眾不同之處。要使品牌具有品牌個性,必須在品牌創意時賦予品牌以組織聯想、情感共鳴和自我表現的內容來親近顧客,保持自我獨特的感性品牌地位。
>> 反感性廣告構成因素研究 論領導組織成本及其構成因素 品牌價值構成因素的實證研究 品牌競爭力構成因素研究綜述 房價構成因素分析 新蒙商企業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不同栽培措施對濟麥22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穗肥對雜交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打頂時間與方法對甜蕎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播期對弱春性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秧齡對早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鷹嘴豆品種(系)籽粒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分析 脲甲醛緩控釋肥對夏玉米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栽培模式對江淮地區馬鈴薯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大麥重組自交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相關和回歸分析 播期對棉花品種產量、品質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無機房電梯構成因素分析 中國房價構成因素分析 加工番茄產量構成因素分析 競技體育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因素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 3 ] 陳沛.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J].人力資本,2007(6):91.
[ 4 ] 黃瑞顏,伍昭嫦.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搜商培養的再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15):6-8.
[ 5 ] 龔花萍,胡春健.基于行為模式的大學生搜商塑造與培養[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2):87-90.
[ 6 ] 王媛媛,張曉光,王華.高校信息檢索課教學與大學生搜商培養研究[J].學園,2014(13):73,97.
[ 7 ] 于新國.網絡數字信息資源的8種強行下載獲取方式[J].科技文獻信息管理,2013(3):8-11.
[ 8 ] 徐正林.研究生師生關系網絡輿情之管窺:基于搜索引擎搜索結果的分析[J].學園,2012(6):78-82,69.
[關鍵詞]弟子規 人際交往 規范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出生之日起,人就通過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建立關系,人不能脫離他人、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美國學者卡耐基指出:在現代社會,人們事業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如何進行有效得體的信息交流和人際互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點。在眾多實踐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規》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單位甚至是外企,將它作為員工培訓的手冊,以構建和諧的個人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弟子規》源于《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對孩子的言語、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兜茏右帯吩麨椤队柮晌摹?,原著由清代學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學者賈存仁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并把書名改為《弟子規》。
現代人際交往是否有規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現代人人際交往的水平,從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弟子規》能給我們現代人際交往怎樣的啟示?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近年來關于《弟子規》和人際交往兩方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欲從先人的智慧中尋找現代人際交往的規范。
一、《弟子規》研究
(一)《弟子規》解析
隨著《弟子規》日漸受歡迎,市面上各種解讀本成為暢銷書。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鐘茂森的《細讀弟子規》、蔡禮旭的《細講弟子規》,還有各種兒童讀本數十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將《弟子規》搬上央視百家講壇,其講解內容已編著成書《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該書以《弟子規》原文為基礎,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穿插上百則故事和案例,講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行為規范,闡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等思想對于現代人的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以追求人生的幸福為起點,以社會現實為案例,講解如何在現實當中進行明智的選擇,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從而建立自己內心的和諧,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鐘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講整理而成的《細讀弟子規》,結合自身經歷逐字逐句講解落實《弟子規》中的效用,強調個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提倡“人皆可以為堯舜”。
(二)《弟子規》的當代意義
《弟子規》是匯集了儒家思想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精髓提煉出來的做人行為規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拾中華文化,學習儒家經典,用《弟子規》中“孝悌”“謹信”“泛愛眾”的做人規范指導當今人們的生活,能夠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規可循,樹立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弟子規》受到廣泛追捧,很多學校用它來教育孩子,很多單位甚至是外企,將它作為員工培訓手冊,舉辦了很多大型講座論壇,成為廣為學習和交流的典范。綜合現有研究文獻、一些人的學習感悟或者親身實踐,《弟子規》的現實意義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個人成長、成功的價值?!兜茏右帯分袑⑿ⅰ?、謹、信、泛愛眾、親仁和學文等思想融入其中,從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和實踐《弟子規》,不僅能夠洗滌心靈,修身立德,樹立個人崇尚孝順、仁愛、謙遜的內在品質,從行為方面,培養個人良好的人際交往規范,即如何對待父母、尊長、領導、朋友等等處世之道,成為個人立足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取人生幸福觀的最佳讀本。
第二,對當代教育的價值。良好品德的培養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規》認為父母要教育子女盡孝悌之道,就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感恩教育,讓受教育者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體驗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把報答別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這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愛之心,只有學會關心別人,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才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溫馨與和諧;其三,要培養子女誠實守信,見賢思齊,謹言向善。這些行為規范與準則對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極好的教育意義,對改正當前青少年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大有裨益。學者張慧玲認為,《弟子規》是圣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于家庭教育,并且還適用于各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學習和效仿。很多學者一致認為當前的學校教育應遵從“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先訓,加強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稖\談與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指出,當今我們在落實國家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時,往往以智育為先,忽視了對學生“德”的教育。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大學都是以分數高低論英雄,忽視了對孩子怎樣做人的教育。大學生之前的學習絕大部分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對德(即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的學習比較欠缺。大學是他們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學階段的學習,為他們補上這一課是有必要的。《弟子規》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意義是要在學校的思想教育當中加強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對企業管理的價值?!兜茏右帯凡坏哌M了校園,同時走進了企業。不少企業內部推行《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用《弟子規》進行現代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廣東正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匯通匯利公司、浙江春暉集團等都從《弟子規》中得到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兜茏右帯返男?、忠信等教育,能夠使員工之間、員工和領導之間建立友好和睦的關系,有利于團結互助、執行和諧的企業文化;《弟子規》中的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學文等思想指導員工的日常行為,不但能夠培養德才兼備的員工,而且以此標準為客戶服務,處理企業外部關系,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北京匯通匯利公司結合現代管理學、儒學,從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倫理與社會責任、激勵管理、管理溝通與組織沖突解決、核心競爭力五方面,提出“在企業中落實家道”的觀點。認為,《弟子規》是基于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構建的基于中國人心理行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這對中國企業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兜茏右帯返默F代意義在于它有助于治國安邦、興家旺興,彌補西方管理理論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處,并將較為抽象的中國儒商管理理論具體化。
第四,《弟子規》對于建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弟子規》包含了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處事應遵循的一切道德規范,通過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實現個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誼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諧社會就在眼前。劉碧珠認為德治的效用在于動員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使社會成為友愛和諧的社會。人和、家和、國和是國家興旺的前提與基礎。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則在于興邦?!兜茏右帯窂娜吮竟芾砣胧?,即自我管理,通過主體人的自我認識、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努力來實現對自身的身體、心靈、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個人私欲,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弟子規》教育是治國安邦之根本。
第五,對研究當代人際交往規范有重要的啟示。在現有關于落實《弟子規》行為規范的資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門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匯報團在全國巡回演講五十多場的光盤和聲屏之友,如《家和萬事興》《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書刊,即實踐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或者講述的學習《弟子規》后自身改變及家庭和諧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淚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這些實踐的案例對于研究當代人際交往規范有重要的啟示。
二、人際交往研究
(一)人際交往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詞條“人際”釋為“人與人之間”,詞條“交往”釋為“互相來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際交往”屬于心理學范疇,注重交往的心理狀態和建立的心理聯系。
鄧卓明認為,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包括動態和靜態的兩種含義。動態的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物質和非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即通常意義上的人際交往;靜態的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系,即人際關系。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薛振田認為,“人際交往是人們運用一定的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求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p>
從組織行為學角度看,吳遠認為,“人際交往就是交往主體在一定的情境和條件下,通過某些交往行為,作用于交往對象,從而達到人際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際交往的五個要素:交往主體、交往條件、交往情境、交往行為和交往對象?!?/p>
綜合以往研究者對人際交往的界定,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是一種信息溝通方式;是一種滿足心理需要的過程;是人的一種外在行為表現。
(二)現代人際交往規范
21世紀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會。社會的特點是不僅變化速度快,而且呈現市場化、服務的專業化,社會的巨大變革對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作為現代人,行為交往方式應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也就是說,人際交往是否有規可循,有范可依?在學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張向東博士認為,“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適合于自己特點的規范和禮俗,沿襲多年,經久不衰。隨著現代化信息社會的到來,人際交往日趨頻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區之內,在空間和地域上有極大超越。我們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際交往規范,以促進世界各族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好往來?!睆埾驏|博士結合中國傳統禮儀,總結出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有以下四點:1.熱情、禮貌;2.誠實、信用,即中國古代倫理道德規范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團結,它們既決定著交往的動機,也直接影響其結局。而賈士祥認為,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是溫、良、恭、儉、讓。溫,即和厚,指為人性情溫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個和易、正直的人;恭,莊靜也,即莊重而不輕浮,敬重而不傲慢;儉,節制也,意為約束、限制、節制,指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感情和欲望加以約束,限制和節制,而不是事事以我為中心,為所欲為,傲慢無度。劉桂鳳認為:正確、規范的人際交往就應該奉行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正、服務群眾、貢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墩撃觽惱硭枷氲娜穗H交往原則》一文講述了墨子以“兼愛”“非攻”為核心的人際交往原則:一是平等相愛原則;二是互利互惠原則;三是寬容大量原則;四是守信重諾原則。周向軍在《人際關系學》一書中將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歸納為十一條,一是擇善原則,二是調衡原則,三是積極原則,四是真誠原則,五是理解原則,六是守信原則,七為人道原則,八是平等原則,九是互利原則,十是相容原則,十一是文明原則。
此外,很多講述人際交往藝術、技巧的文章和書籍里也涉及一些現代人際交往規范,比如在熊宗誼的《與人共舞》中講求愛是相處的藝術。凡事有度;《卡耐基處世的藝術》中所講真誠、尊重、贊美、愛等其實也都涉及現代人際交往的一些基本規范。但這些資料書籍中所講僅在技巧層面,并沒有形成規范的層面。
三、《弟子規》為現代人際交往規范提供借鑒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如下一些問題:
其一,近幾年,雖然社會上掀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人們日漸認識到《弟子規》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但是對《弟子規》的研究文獻當中,感性的文章比較多,如學習感言、社會觀察隨筆、采訪文章等,學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數,所以《弟子規》有哪些現實意義和價值,如何發揚和運用《弟子規》中的精髓有待學術界做更深層次的研究討論。
其次,關于人際交往規范的文獻,雖然古代早有學者論述,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進入科技迅猛發展的變革時代,對于當代人際交往規范的研究文獻不僅比較少,而且闡述比較籠統和零散,沒有具體說明人在所處的五倫關系中,每一個角色應如何扮演,其行為依據什么規范才能承擔起該角色的職責;更沒有詳細敘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應如何交流與溝通,即雙方交往時遵守什么規則可使雙方的關系更和諧、更融洽。這些問題不僅關系著人自身的和諧、家庭的和諧,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
總之,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人際傳播與溝通的過程,簡言之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者非語言系統進行接觸、表達、溝通、交流、情感抒發,從而建立相應人際關系的過程。如果從傳播學的角度探討人際交往的規范,并以《弟子規》中描述的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范為例,進一步探索現代人際友好交往的法則,不僅有利于傳承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而且對推進文化創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毓秀(著),賈存仁(修訂).《訓蒙文》改名為《弟子規》[M].清朝.
[2]張慧玲.《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黨瑞清,趙曉明.淺談《弟子規》與大學生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2010.11.
[4]吳珊珊.《弟子規》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論壇.
[5]王承進.從《弟子規》看企業道德管理[J].HR經理人,2009.07.
[6]劉碧珠.從匯通匯利公司的實踐看《弟子規》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
[7]鄧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審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山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9]吳遠.組織行為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10]桑偉林.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J].2010年3月.
[11]張向東.人際交往基本規范[J].
[12]賈士祥.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溫、良、恭、儉、讓[J].學理論.
[13]劉桂鳳.要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道德規范教育[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鐘小紅.論墨子倫理思想的人際交往原則[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軍.人際關系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莊市商業聯合會.家和萬事興-道德特刊[J].聲屏之友報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家庭百科報-幸福特刊[J].2010年8月,總第501期.
[19]莫勁奔.《弟子規》的當代意義[J].讀書,2009年第8期.
[20]杜維超,蔡志良.《弟子規》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培養思想及其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黃曉華.《弟子規》《三字經》不能丟[J].海南日報,2009年3月.
[22]楊萬霖.《弟子規》: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龍江史志,2010年8月,總第225期.
[23]鄭秀芬.《弟子規》中的儒家文化傳統及現代價值[J].新聞愛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釋商”胡小林:生意場上,何必焦慮?[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從熱讀《弟子規》說起[J].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趙紅衛.論《弟子規》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管理觀察,2008年11月.
[27]畢琳,任欣.儒家思想對人際傳播活動的規范[J].青年記者,2010年12月中.
[28]劉集賢.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J].新聞導刊,2006年4月.
[29]王維坡.一本《弟子規》引領德育路――西烏旗信用聯社企業文化側記[J].錫林郭勒日報,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巖.人際交往的社會學構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31]李寧.現代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J].寧夏大學學報,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技巧[J].刊授黨校,2006年9月.
[33]羅素.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34]王長飛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J].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的有效性問題研究[J].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36]陳慧.人性修養與人際交往――《菜根譚》對現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現實意義[J].社會科學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規范•原則――人際交往話層次[J].現代交際:P25.
[38]王義堂.友善――人際交往的道德規范[J].人民日報,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