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地方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參考文獻是體現作者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同時也是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那么小學教育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要怎么寫呢?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論文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教育畢業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黃路陽、郇紅.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定位和培養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齊宗.高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6.
[3]黃麗.淺談數學教學中良好軟環境的營造[J].中學教研,2000(8),13~15.
[4]劉久成.建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04(1):88~90.
[5]李玉.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J].繼續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課堂教學臨床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劉興杰.臺灣小學教師素質培養及其啟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4):6~9.
[8]劉瑞瓊.高職高專英語教師教學素質提高與自我發展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9):69.
[9]劉聰.區域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現狀及提高對策[J].新課程學習,2010(12):191~192.
[10]蔣亦華.我國小學教師培養路徑的現代特征與實踐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5):26~28.
[11]榮鴻利、王麗麗.論小學教師專業素質[J].教師園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課程改革與小學教師專業素質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專業精神——教師的必備素質[J].中小學管理,1997(4):13~15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彭玉琨,張捷,賈大光.教育平等理論內涵分析與促進教育平等進程策略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1998(06)
[1]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06)
[2]都陽,JohnGiles.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沖擊對家庭教育決策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6(04)
[4]岳昌君.教育對個人收入差異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4(S1)
[5]孫志軍.中國教育個人收益率研究:一個文獻綜述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科學.2004(05)
[6]張紅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機制: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經濟增長與政府行為選擇[J].管理世界.2004(04)
[7]林光彬.等級制度、市場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04)
[8]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04)
[9]董先安.淺釋中國地區收入差距:1952-2002[J].經濟研究.2004(09)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張丹.我國地方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
[2]馬越越.低碳約束下的中國物流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
[3]范丹.低碳視角下的中國能源效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4]顏敏.能力偏誤、教育溢價與我國工資收入差異[D].東北財經大學2012
[5]黃萬陽.人民幣實際匯率錯位測度、效應與矯正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
[6]孟軍.能源節約、碳減排與中國經濟增長[D].東北財經大學2013
[7]潘祺志.我國工業能耗強度變動與節能路徑選擇[D].東北財經大學2010
[8]張有緒.品牌資產模型與測度方法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9
[9]徐勇.中國國內旅游業發展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開設的美術教育類課程偏少
培養目標模糊高師美教院校發展長期受到美術院校的影響,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高師美教走上了全面開課的軌道,但課程設置幾乎套用美術院校的課程模式,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教育類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量較少,不能突現出高師美教的師范性特點,這也導致了高師美教培養目標的不明確,以至于出現有些教師是以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培養藝術教育家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偏差。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
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
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爱厴I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
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蚪M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
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
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畢業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爱厴I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三、結語
[關鍵詞]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湖南理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組成員:彭時代、劉創、徐振祥,湖南岳陽414000
[中圈分類號]G65;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6―0138―04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培養全部由高等師范院校承擔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個相對開放的師范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師范院校通過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紛紛向綜合性院校發展,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師范專業還很大程度上作為辦學特色予以保留。這種地方性綜合院校主辦師范專業的體制成為新時期我國師范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地方綜合性院校辦學模式復雜化和培養目標多樣化的背景下,師范專業學生素質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的重視。特別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就是明天基礎教育教學的質量。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有知識、有能力、能實踐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包括地方綜合性院校在內的師范教育主辦者的共識。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發揮地方綜合性院校相對而言在學科門類、辦學規模、學術層次上的優勢。依托綜合性院校中占優勢的學術資源和師資條件,為師范專業素質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專業從原來比較單純的教育性專業融入現在的學術水平較高、學科空間較大、師資力量較強的學科群之中,師范專業的學生有條件參與非師范專業的專業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學習,打破了傳統師范教育中封閉性的教學體系,提高了師范教育的教學層次。特別是地方綜合性院校較為顯著的學術性發展目標能夠開闊師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強師范生研究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增加他們的學習實驗和社會實踐機會,有利于促進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由于地方綜合性院校具有多學科、高水平、強師資的優勢和長處,容易實現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學科互補、交叉影響和有機融合,有利于師范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
(二)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相對師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教育實踐技能的培養被忽視,師范教育被綜合性院校多元的發展目標所淡化,師范教育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給素質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管理統一化與師范教育專業化目標之間的矛盾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分散在許多專業性學院或系部中,各個學院要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和條件來安排和組織師范教育活動,全校沒有一個統一的負責組織和管理師范教育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的部門或單位,師范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標準比較分散。再加之綜合性院校重視學術上的成就與科研成果,很難對師范教育的專業化要求予以特別的重視或保證。學校的許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運作,都可能難以照顧到師范教育的特點。師范教育的特點難以在學校的宏觀管理制度中得到體現。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一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教育課程的設置與教師隊伍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中,課程建設的重點轉向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服務的內容上,師范性課程被相對淡化,師范性教育類課程無論開設門類還是課程時數都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許多綜合性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從來都沒有從事過師范教育,有許多人甚至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對于師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比較模糊,造成了其在辦學思想、教育目標、學生培養標準和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忽視師范專業學生和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差別,不加區別地同等對待,使師范專業特點被湮滅,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加強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意義
教師擔負著傳播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學生,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因素,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素質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特別是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一)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是克服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弊端的現實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在推進師范教育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發展,發揮綜合性院校學術資源和師資優勢,促進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樣也面臨著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給師范教育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曾多次參與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的修訂,他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給教師素質培養帶來的一些問題表示了深切關注。他曾撰文指出,“本來國家提倡開放型培養師資,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質量,讓一些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也來培養師資”,但是事實上綜合性大學沒有做好準備,也還沒有提出培養師資的要求;“師范院校轉為綜合大學是歷史必然,但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應該說,這三個條件在我國基本具備,但還不充分”。這些都說明在當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專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體制中,必須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以克服現實體制中的弊端,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師培養需要。
(二)當前師范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隨著師范院校向綜合性院校轉型,收費并軌、自主擇業,師范專業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無實;再加之教育崗位待遇不高,直接導致師范專業生源質量不高和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普遍在二本學生中招生,一般僅達到當地最低錄取控制線?!敖逃坑嘘P負責人坦言:種種因素導致師范生生源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鄙促|量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有的學生考入師范專業后,因為個人素質基礎等原因,根本無法適應師范教育的專業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師范素養等方面根本無法滿足教師職業的需要。教育專家顧明遠也對此頗有同感,
“總以為現在不包分配、就業困難,教師職業比較穩定,報考師范專業的學生會多起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青年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當教師”。
(三)當前中小學教師素質的現狀迫切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關于目前所培養出的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狀況,顧明遠教授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現在的師專生,卻是高考隊伍中較差的一部分學生,只達到??频匿浫》謹稻€。師專的專業分科較窄,學習的課程缺乏小學教育應有的科目。小學教師需要的是寬廣而不是專深的知識,而且他們最好在藝術方面有所專長,會唱善跳,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但是師專的學生都來自高中畢業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師生,藝術素養和技能都不如中師生。再加上高等學校那種專業的導向作用,不利于培養小學教師。不論專科學校還是本科院校,強大的導向是報考研究生。在這種導向下,教師教育的質量是難以保證的。許多小學校長反映,現在??苹虮究飘厴I的小學老師反而不如中師畢業生那樣適應小學教育。”由于現在綜合性院校在培養目標上的多元化直接導致了師范專業學生師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師范專業學生受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影響,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計算機等過級考試上,忽視了對基本師范技能的提高,相當多的畢業生表現出對基礎教育現實的不適應?!敖處熓且环N崇高的職業,需要對學生有熱情,需要有點奉獻精神,這種勉強為之的人怎么能成為高水平的教師?”
(四)基層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不斷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為偉大時代賦予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F代基礎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教師的課程觀、課程意識、課程技術以及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時代對人文精神的呼喚,有賴于現代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以及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這些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作為地方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搖籃,必須不斷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成
知識、能力、素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培養出未來合格的人民教師,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構建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和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發展現狀,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師范人格訓練。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師范專業學生嚴謹求實、依法從教、樂于奉獻、甘為人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思想,培養他們“愛教育”的情感,使他們熱愛教育事業,以積極的情感獻身教師職業。
(二)師范技能訓練。適應基層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強化師范專業學生對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培養他們的課程設計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使他們掌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師范業務能力。
(三)人文素質訓練。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人文底蘊豐厚、學科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學生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素養和自然科學素質培養,形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兼容并蓄的知識結構。
(四)藝術素質訓練。了解國內外優秀藝術文化傳統,形成師范專業學生的良好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提高藝術修養,掌握基本藝術技能,培養他們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個性,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研究性學習能力訓練。針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研究性學習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主動探究、自主學習、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六)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樂觀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貧、甘于奉獻的思想,善于調整、勇于經受挫折的意志,與學生、學生家長、領導及同志友好協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完善自我個性修養。
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改革課程體系。優化素質教育課程結構。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課程結構體系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素質的培養。在師范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應構建素質教育課程五大模塊:教育理論課程、教育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人文藝術素養課程、其他自修課程。(1)教育理論課程主要是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心理學、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教學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教學技能、微機教學、教育科學方法等。(3)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綜合性院校教學中實踐面廣、實踐教學體系較為完整的優勢,把師范專業學生教育實踐課程納入學校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培養學生從教職業道德、師范實戰技能,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校內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學模擬、中小學生活動組織等;校外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教育實習、送教下鄉、義務家教等。(4)人文藝術素養課程主要是擴大師范專業學生的人文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藝術技能。課程主要包括:大學音樂基礎、大學美術基礎、電影藝術鑒賞、戲曲藝術欣賞等。(5)其他專業課程主要是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學科資源的優勢,師范專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非師范專業課程的選修學習。完成相關課程學習考核,可獲得相應課程選修學分。以上五類課程的實施形式分成三類,包括:必修課、選修課、指定選修課。必修課力求精益求精,選修課力求面廣,指定選修課力求實用。這些課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貫穿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全過程。
(二)強化實踐教育,提高師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實踐指根據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需要,從學生入校起安排實踐訓練,做到專業實踐教育與課堂教學并重,學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齊頭并進。一年級主要是觀摩性的專業教育見習,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明確教師職業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了解、感染學生施教情緒。二年級主要是學科性教育實踐,如結合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參觀、考察、調研等,學生邊進行課程理論學習,邊進行專業實踐。三年級主要進行崗位模擬實踐。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我組織臨時教學隊伍,學校安排帶隊教師,以送教下鄉等形式進駐學校,組織假期學生教育輔導,學生進行試講、自我評課活動,強調學生自我教育、相互啟發;另一方面,在三年級學期
末最后兩個月時間,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試教活動,師范專業擬定模擬教案、班級活動模擬方案、課堂模擬講課,教師指導,讓學生了解教師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職業要求,形成職業理性認識。四年級主要開展頂崗實踐,撰寫畢業論文。四年級一學期組織學生進行為期約四周的教育頂崗實習,直接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帶隊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教師雙方指導,讓學生處于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職業體驗。頂崗實習完成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職業體驗,再組織學生開展畢業生教育論文寫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體會。
素質實踐教育主要是根據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特點,充分發揮地方實踐資源優勢和綜合性院校的學科、專業、師資等方面的優勢,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師范專業學生從進校開始,就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利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青年志愿者活動,深入城鎮、農村、工廠、學校,開展社會調查、扶貧幫困、科技社服務等活動。師范專業學生還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組建科技活動社團,參加各類科技活動競賽,師范專業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與其他專業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專業融合與素質提升。
關鍵詞: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確保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順利落實,課程設置情況科學與否十分關鍵。自南師大首個小學教育專業開辦以來,小學教育專業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課程設置也基本成型[1]。但根據當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來看,課程結構依然亟待調整,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也難以滿足新時期對小學教師素質所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必須結合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理性地分析所存在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思路與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促進專業教師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結合當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國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并未制定統一的設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結合自身情況自主進行課程設置。本文以某高校為例,探討了該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該校設立小學教育專業較早,目前該專業分別了設置了文、理兩個方向,其課程設置在同類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課程設置情況
當前該校小學教育專業各課程一共2499個課時,學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見習兩周修2學分,畢業論文共5學分,實習8周修8學分。根據課程類別而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選修類,專業必修類、選修類課程四種。根據總課時情況,必修類一共2035個學時,學分一共115。而選修類464個學時,一共26學分。對于公共必修類課程而言,開設英語、政治、體育、計算機基礎四門課程。教學大綱及要求與其他專業相同,而計算機基礎第1學年開設,英語、體育為第一、二學年開設,政治課前三個學年均開設;對于專業必修課程而言,根據學科的不同也存在差異性,文科學時1208,理科學時共1210,學分數均為68;對于公共選修課而言,必選課程包括十個,任選課不同學期可供選擇的課程不同,一共180個學時,10學分;而對于專業選修課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課程,共284個學時、16個學分。就課程內容而言,課程包括通識類、教育類、學科類三種類型。以文科課程而言,通識類課程共53個學分,如政治、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必修課和統一要求的選修課;而教育類共32個學分;學科類共56個學分。
(二)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根據該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課程內容結構方面實現了通識類、學科類、教育類課程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課程內容的廣度、深度,實現了高教共性、師教個性、小教特性的有機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發展。課程內容方面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設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學、教研方法等課程,課程內容自成體系,內容愈發充實,加上加強了教育類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現代教育知識,便于其更客觀、理性地審視教育教學問題,幫助其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但應注意的是,該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很多問題:必修課多、選修課少。根據所開設課程體系,必修課占絕對性地位,選修課學分僅占總學分18.6%。這表明雖然該校小教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彈性,但仍很小。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需要提供條目分明的選修課,如此方可確保留出足夠的時間、空間,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需求及興趣研修對應課程,促進其個性化發展。通識類課程結構不科學。小教專業課程設置中,通識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但該校課程結構中,雖然通識類課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語、計算機、體育以外,其他均為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類課程,自然及人文科學課程未有充分體現。教育類課程缺乏應有的可行性、針對性。該校小教專業教育類課程多為分科或綜合程度較低的課程,各課程教學過程中多關注課程內在邏輯,不關注理論提升,導致與小學教育的具體需求不一致。實踐活動不足。該校小教專業課程設置中,未充分考慮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雖然設置了教育見習、實習、論文等,但由于見習、實習時間短無法得到充分鍛煉,不利于理論及時轉化為實踐。綜合課程不完善。該校綜合類課程仍然薄弱,為了順應科技發展的要求與日趨多元化的問題,必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學校必須增設綜合類課程,如合科、融合課程等。
二、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策略
結合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必須明確課程設置與建設的指導思想,即體現現代化教育理念,順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體現新時期對新型教育的要求,促進小學教師的專業化、規范化發展,逐步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新型課程體系。
(一)課程模塊的科學劃分
總體而言,為了完善小教專業課程設置,必須進行模塊劃分。一方面,應結合小教專業所要體現的專業共性,完善包括綜合素質、通修課程在內的通識類課程,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小教專業所應體現的師教個性,設置學科及教育專業雙專業教育[3]。此外,應結合小教專業所應體現的小學特性,增強實踐類活動,增設一系列完善的實踐類課程。具體而言:對于公共必修課程而言,應結合傳統政治、英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對課時的比重、內容等進行適當調整,減少政治課時,并積極輔以豐富的隱形課程活動作為補充;對于英語課程而言,應增設專業英語,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詞匯、閱讀、外文資料評價等知識,增強課程的針對性,順應小教專業要求。就計算機而言,應在精選內容方面增設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等一系列內容,提高學生的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施教水平。對于專業必修課程而言,為了順應綜合培養的要求,必須取消文理分科,統一進行設置,以滿足綜合培養與發展的需求。對于專業選修類課程而言,應在這類課程中體現文、理的差別。一方面,應增加此類課程的課時、學分比重,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對現有課程科目進行調整,將文理專業選修課進行綜合整理,確保專業發展的深度。此外,對于教育類選修課程而言,必須全面體現小學教育特點。4)對于公共選修課程而言,應轉變傳統的封閉式情況,充分發揮綜合類高校的條件,結合各學科統一進行選修課組織,增加課時、學分的比重,將傳統必選類轉變為任選,便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就業要求。此外,需要將多個模塊進行整合劃分,如分為素質教育、文修類、心理類、藝術類、專業類等。
(二)確保課程的貫徹、實施
課程設計與完善后,關鍵是貫徹和實施,如何將課程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是重點,這也是實現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就小教專業課程設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確課程結構的合理性,確保課程價值的實現、課程預期目標的實現以外,還需要在課程設置改革基礎之上,突破傳統課程實施方法,增強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從師技能。具體而言,可從如下方面著手:提高課程管理水平。一方面,應注重設置專業的課程顧問,為學生的科學選課提供專業化指導。由于新課程體系提高了選修課比重,雖然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很多學生面對復雜的課程體系不知如何科學選課,致使課程目標、培養計劃無法順利實現。因此,需要設置課程顧問開展專業化選課指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隨著專業層次的提升,必須注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結合小教專業教學要求,掌握小學教學的要求與發展情況,加強理論思考、實踐探索,同時,還應聘請優秀小學教師、教研人員來校授課、講座等,提高學生對于基礎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各學科教師應注重將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加以結合,積極優化教學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討論式、探究式、學導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分析、處理,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注重授“點”不授“面”,為學生留出足夠時間進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討式、開放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啟發、討論、案例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豐富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應注重打破高校的“墻圍”,帶領學生深入小學開展教學觀摩、研討,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教學能力,通過微格教學等方式開展模擬實踐與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模式,培養學生專業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應注重將論文研究作為課程進行全面實施。通過論文的研究、撰寫過程,培養學生科研意識與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確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三、結束語
一言以概之,小學教育專業進入高校師范體系的時間仍然很短,無論各方面都仍處于探索時期,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小學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校必須加快構建科學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注重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了解“做學問”前必須學會"做人”,這樣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實現由“教書匠”朝著“教育學家”的方向轉變。
參考文獻:
[1]盧兵,王智秋,楊圣佐.構建北京市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11):392-395.
[2]戚萬學,魏薇,路書紅.高師教育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3(06):233-238.
[3]紀國和.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協調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13,14(09):193-197,257.
自《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得到了不斷的更新,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也可看到中小學音樂的教學仍存在較為薄弱的地方,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落后的現象仍然存在,甚至有1部分教師還步入了教學的誤區。在以“學科為本”的觀念下,現有音樂課本的理論等內容過于專業化,適合學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使學生不易接受。如何使我們中小學音樂教學更能貼近學生,以達到素質教育之目的,我們應加快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提高師資質量,加大音樂教育的投入,為現代音樂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惟其如此,我們的音樂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目標;課程改革;思考
ABSTRACT
一、努力建設高水準的實驗基地和高素質的指導教師隊伍
學校成立了實驗室建設工作委員會,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關于加強實踐教學的意見》《周口師范學院實驗教學管理規程》等規章制度;開設含有實驗、實訓的課程近300門,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80余門,近三年實驗開出率均保持在98%以上,開出的實驗項目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均保持在65%左右。學校逐步加大實驗室對學生開放的力度,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實驗室開放暫行辦法》,對實驗室開放事宜作出明確規定和具體要求,并提供專項經費保障,激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每個學年度均通過項目評審的方式進行立項,資助大學生實驗室開放項目,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驗、自主設計創造條件。
學校重視實驗教學指導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實驗教學隊伍,較好地滿足了實驗教學的需要;制訂專項計劃補充實驗室管理人員,配備專職實驗員60余人,并鼓勵理論課教師兼職指導實驗;通過設崗聘任、教師考核、職稱評聘等機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實驗室建設、管理和教學工作;由教授、副教授領銜,以任課教師、實驗技術人員組成的實驗教學隊伍,滿足了實驗對指導教師數量和知識結構的要求。此外,學校還實施學生擔任實驗助理員制度,為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提供了機會和場所。
二、扎實做好實習、實訓工作
學校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專業教學實習管理規程》《周口師范學院教師非教育專業教學實習管理規程》《周口師范學院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生教育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生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實習、實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從2009年開始,學校將教育實習時間定在第七學期并延長至一個學期,對實習與實訓環節的目的與內容、形式與手段、要求與考核等在實習規程中提出明確要求,同時也為實習、實訓環節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
實習、實訓采用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師教育類專業形成了見習和實習四年不間斷的教育實習模式。學生通過課前十分鐘演講、說課比賽等在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展開不間斷的見習活動。學生實習分三個階段:校內實習一個月,由校內指導教師對學生備課、講課等環節進行指導,鍛煉學生的基本功;校外實習兩個半月,學生深入實習基地,由校內指導教師和基地指導教師同步指導,讓實習生真正走進課堂;返??偨Y一個月,歸納總結實習的收獲與不足。對非教師教育類專業的學生,除了安排綜合性實習之外,還有一定量的課程實習、考察、實訓等。
學校結合專業特點,探索教育實習新途徑。從2010年開始,結合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項目,開始探索“頂崗實習”模式。教師教育類學生到中小學頂崗實習,既保證了中小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使學生在實習活動中得到鍛煉。2011年至今學校畢業生參加頂崗實習的人數每年保持在300名左右。為保證實習質量,學校為每一名本科生選派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同時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或熟悉實習、實訓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基地指導教師。
另外,學校還不斷加大實習、實訓工作的探索力度。2012年學校與周口市教育局合作,成功申報獲批了省教師教育創新示范區,并獲得資助經費50萬元。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學生實現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近年,學校不斷探索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方法、新途徑,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學校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將軍訓、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不斷探索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方法,開辟新途徑,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近年,學校平均每年社會實踐活動立項30余項,完成調研報告20余篇,開展了追尋紅色足跡、關愛農民工子女教育、科技支農、環保調研、文化宣傳、基層創業、典型尋訪、創業見習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另外,學校還積極與社會聯系,選派學生骨干分別深入各縣市團委、知名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學校積極搭建校內社會實踐平臺。目前,學校有大學生社團80余個、校內社會實踐平臺數十個,廣大學生通過這些平臺,既鍛煉了自身實踐能力,又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成效十分顯著。
四、高度重視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
畢業論文(設計)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教學環節和重要途徑。學校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規程》《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標準》,從工作流程、管理過程、總結評價等環節對畢業論文(設計)與訓練進行規范。要求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既要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又要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在歷城區、港溝教辦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室的正確領導下,教導處全面貫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計劃,全面落實學校工作意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師生、學校的共同發展。
一、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1、繼續開展教師讀書活動。
結合學校"讀好書,寫好字"活動的開展,大力加強教師讀書活動的開展,并將活動落到實處。學期初,學校為每一位教師購買了閱讀的書籍,老師們制定個人的讀書計劃;學期中,教師們撰寫讀書反思論文參加學校的讀書論壇活動;學期末,教師撰寫讀書總結。學校鼓勵教師建立教學博客,將學習與寫作相結合,將學習與反思相結合,將學習的收獲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來。
2、教研活動中開展學科微課題研究。在微課題研究中,各教研組的教師們加強理論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反思開展研究。
3、開展新一輪小學教師基本功提升工程。
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歷城區教研室的培訓活動,并組織參加培訓的教師及時在校內對全體教師開展反饋性培訓。每位教師根據學校教師基本功的實施方案和辦法,制定個人學習計劃,開展即興演講、課堂教學、課件制作、作業與試卷設計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學習活動。
二、加強教學工作的常規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認真落實《歷城區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價方案(試行)》,不斷提高課程實施水平,落實三級課程管理。規劃學校課程體系,積極開發學校特色課程,并將學校校本特色課程開發與綜合實踐、美術、體育、地方課程等課程相結合,積極開展國家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研究。
2、各教研組認真學習歷城區教研室下發的各科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評價方案。通過學習加強對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教學輔導、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等教學常規的落實。教導處加強常規教學工作的檢查,每次檢查有記錄,并且每次檢查后及時反饋。
3、借鑒市區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各學科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基本規范,開展高效課堂研究。通過"教科研活動月",開展了課堂教學研究。
4、教研組每學期初制定教研計劃,每月有教研總結。每次教研活動在嘗試"確定主題——制定目標——設計方案——實施研究——總結提升"的基本途徑和方法下,將教研活動落到實處,開展教研活動的課程化研究。
5、完善學生評價方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各位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開展無分數評價。9月份,學校組織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學科質量診斷與評價及課業負擔"測試活動。10月份,學校迎接了歷城區教育局的檢測工作。
三、積極承辦各項活動,促進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