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化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從管賬型到服務型轉變
傳統會計產生于企業的個體性需求,受制于“會計主體”假設的束縛,導致會計信息首先為企業個體的目標服務,從而具有企業個體物品的屬性。然而,企業大系統從屬于社會經濟這樣一個更大的系統,要想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高效運行,企業必須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向社會經濟活動決策者提供反映每個社會活動參與者的客觀可靠和決策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即向社會經濟活動決策者提供社會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公共財務會計信息。彼得•德魯克,這位管理大師中的大師曾說過,“一個重視貢獻的人,為成果負責的人,不管他職位多卑微,他仍屬于高層管理者”。會計信息需求的社會化對會計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則是會計人員具有貢獻精神。因為只有重視貢獻的會計人員,他的注意力才能從自己狹隘的部門、專業及技能轉移到整個機構的經營業績上來,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企業產生效益的地方。這就必須使會計人員意識到企業會計系統基于對外功能所提供具有“廣告宣傳”作用的“可信”的財務會計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經濟發展對會計提供的信息需求,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出發,提供滿足社會經濟大系統要求的“客觀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以及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信息。會計人員必須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察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投資者、債券人、政府部門等,他們做出決策需要的客觀可靠的財務信息是什么,而不再是拘泥于財務報表,會計人員應該更加重視披露中其他財務報告。
(二)從管賬型到決策型轉變
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在諸多復雜的環境中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具有統攬全局的能力,且冷靜、果斷、睿智型的會計型人才。這就要求會計型人才能從傳統的管賬型人才向決策型人才轉換。作為一個決策性會計人才則應站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來看待企業的現狀,并且看到的是企業發展的趨勢而不僅僅是現實,從而在宏觀決策與微觀決策中始終掌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并為企業做出正確的指引。CEO的職能不應只局限于財務方面,而應廣泛地參與到人才管理﹑組織變革和組織建設中去。CEO應密切參與到公司戰略、運營以及績效的策劃和管理中,處于領導地位的CEO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再僅僅是業務伙伴,而應成為積極主動、富于創新、獨立自主的變革推動者。會計職能不應該再局限于微觀世界(會計的記錄與報告),而是從戰略者的角度出發,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出發,為企業作出決策和管理。
(三)從管賬型到管理型轉變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持續全面趨同的形式下,企業面對著全球經濟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越來越需求與國際接軌的高端財務人才。企業所面臨的商業機會與企業可以雇傭到的合格管理人才之間的不平衡變得日趨嚴重?,F在能夠提供決策支持、幫助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推動企業整體績效的提升的管理型會計人才成為企業間爭奪的寶貴資源。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大大減少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會計人員的要求已經是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財務會計專業知識的掌握,而是能夠對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創造性的運用,以幫助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為企業創造財富。會計工作的重點應該由核算轉變為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和財務管理,實現會計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經濟全球化導致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趨勢下,企業面臨激烈的經濟挑戰,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核算型的會計人才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此外,數據化浪潮的沖擊下,核算職能已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實時完成,我們應該站在戰略的高度,成為推動企業整體績效提升的管理型會計人才。
二、信息化環境,會計人才能力框架的構成
信息化時代會計人員工作方式的轉變和工作重心的轉移,對會計人員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時代,會計人員不僅要求具有已有的專業知識,如會計、財務、審計、管理等,而且還必須懂得與這相適應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一)專業能力
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會計專業人員不僅具有傳統會計的執行能力,如日常業務會計核算、稅務知識等,同時還應具備新形勢條件下所要求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和掌握決策支持、財務戰略、資本運營、公司治理、業績管理、風險管理、并購重組等專業知識能力,并具備會計軟件和管理軟件的信息查詢和決策知識。
(二)方法能力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管理工具的應用,會計人才不僅要學會學習,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還要培養創新精神,提升自己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化時代,會計人才的學習力主要表現在快速獲取、分享、使用、創造新知識能力以及對新的會計管理軟件的運用能力。創新力要求會計人才不僅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具備探索創新意識和敢創造性提出具體業務問題解決方案,還能根據單位所面臨的環境提出創新性的發展思路。
(三)社會能力與職業操守
新形勢下不僅要求會計人才具有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社會能力,同時還應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意志品質、價值取向等要素。這些要素關系到會計工作質量高低、會計信息真假的社會問題。
三、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管理工具的應用,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化,新形勢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會計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會計教育必須針對新形勢,分析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和會計服務市場的變化走向,明確今后會計人員的培養目標和素質要求,改革會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培養渠道,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科技發展、市場競爭和經濟管理要求的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
(一)明確培養目標
高校會計學教育應以傳承為目的和主要特征的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向創造教育理念轉變,著力培養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設計中,應圍繞打好基礎、培養創新這個中心任務,積極創造硬件條件,營造科技創新氛圍,以培養務實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完善課程設置
首先,要拓寬課程設置。高校財會類專業應著眼于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包括會計知識和管理學科內其他學科知識的復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的復合、與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復合。其次,要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各高校會計學專業應在管理會計課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案例教學、角色模擬、實驗室教學等實踐性課程,以激發其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
(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與形式
1.教學缺乏有效性在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過度依賴新引入的信息技術,沒有將它們與課程實現有效進行整合,甚至出現了占用學生學習時間、偏離教學目標等現象;也有一部分教師不應用新引入的信息技術,還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通過交流得知:他們不理解新技術與原有信息技術的區別(例如新引進的平板電腦與原有的電子白板),甚至認為新技術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
2.學生課內外學習割裂學生在課內是數字化學習,課外卻又采用傳統的學習方式,課內外學習不銜接,降低了學習效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些學校會出于設備安全性的考慮,禁止學生校外使用;一些學生自主性差,校外的學習過程中缺乏監管,容易做些與學習內容不相干的事情,如玩游戲、看小說等,因此家長會反對學生在校外利用電子設備進行學習;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本身就不接受數字化的學習方式,在校外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學習方式。
3.缺少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和統一標準的教學平臺缺少教學資源和統一的教學平臺已成為制約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因素。過去一段時間里,學校已經自主開發了一些教學資源,一些企業也參與了教學資源的開發,但是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另外,還有一些資源來自網絡的共享平臺,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實踐中還發現,教學平臺的建設缺乏統一標準,相互之間不能聯通共享,阻礙了不同學校之間的師生交流,也造成了資源孤立和重復建設。
4.缺乏質性的學生評價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時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用學生某階段的學習成績來作為其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這種評價方法不僅違背了新課標的宗旨,也違背了學習規律。當新的技術或理念引入到教學中,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會呈現U字型變化,前階段的下降是師生為了適應新環境,在心里進行概念理解和知識建構的過程,是后階段學習上升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會隨之變化,因此,在進行學生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長期學習成績的量性變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質性變化。5.學科教學缺乏平衡在調查中發現,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試點學校絕大部分將新信息技術僅應用于科學、地理等小學科的教學,很少用于語數外等主學科。而在主學科的教學應用中,非重點學校占了大多數,重點學校大都會選擇在小學科中進行教學改革的嘗試,這源于家長的壓力和對教學質量的考慮。學科應用之間的不平衡導致實踐結果的偏差,影響信息化教學成果的推廣。
二、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的問題存在于教育信息化系統的多個層面中,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從三個層面合力解決。
1.政府層面
(1)協調信息化建設中各要素的共同發展信息化建設要實現硬件建設、資源建設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硬件建設往往走在資源和平臺建設的前面,政府應采用相應措施提高資源和平臺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在資源建設方面:需要建立標準的、開放的教育資源管理機制,推廣信息技術標準的應用;加大對教育資源資金的投入力度;鼓勵優秀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資源的建設中。在平臺建設方面,政府要建立平臺開發標準,鼓勵企業參與到平臺的建設中,建立學校平臺開發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協調學校工作,以實現各平臺之間的流通共享。
(2)組建一支結構合理、目標明確、通力合作的學科核心團隊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高效推進的關鍵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學科核心團隊。學科是教育改革活動的承擔者,是中小學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學科建設說到底是人的建設,組建學科核心團隊能夠形成合力,對教育改革和實現教師跨越式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牽頭組建包括電教工作者、學科專家、一線教師、信息技術專家等人員在內的學科核心團隊,打造創造性的研究共同體,起到控制實施風險。幫助試點學校教師開展研究、指導教育資源建設等作用。
(3)實行基于績效技術的培訓在開展培訓之前,政府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開展培訓,例如根據調研結果開展關于提高教師意識觀念的、信息技術水平的、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水平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建立透明、公正、嚴格的考核制度,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考試考核;在培訓結束后,要追蹤教師的培訓效果,確保教師能夠將培訓中的內容真正融入教學。此外,政府還要充分調動各級教師培訓機構、電教部門、學校以及相關機構的作用,展開本地和遠程相結合的培訓活動,使培訓方式多樣化。
2.學校層面
(1)組建合適的課程實施隊伍在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的初步階段,應該組建合適的課程實施隊伍,包括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管理者應該由有熱情和有管理能力的教學工作者組成,主要負責課題計劃的前期制定、組織實施、過程監控和協調溝通;在組建教師隊伍時,大部分學??紤]的是信息技術能力,而忽略教師的教學經驗。我們認為應綜合考慮教師的教學技能和信息技術能力,挑選相對獨立、自主的學生組建實驗班級,當然,在此之前要與其家長溝通協調。
(2)開展多層次、多方式的課題交流研討活動學校應為教師創設有利于知識共享、信息交流的課題研討環境和條件,以便于他們相互借鑒經驗,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具體措施包括:定期開展各學科之間的課題交流會,開展不同學校和年級的課題交流會,及時總結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交流會;組織教師觀摩校內外的精品課程和示范性課程;開展教學展示和評比活動;定期提供專家指導,實現學科教師和專家學者的互動;組建關于課題的網絡學習型社區,方便教師之間的實時交流等。各個學??筛鶕陨項l件開展相應的課題交流研討活動,以最大化地實現經驗共享和思想碰撞,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3)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前面提到,完善的激勵機制可以維持師生的創造活力和創新熱情,保證信息化教學長久高效的開展。激勵機制包括直接激勵和間接激勵。直接激勵主要包括對課題中表現突出的人員視情況進行物質獎勵,給予先進榮譽稱號,計入業務工作量,作為教師年度考評、晉升、評優的條件等。間接激勵主要包括提供校外參觀培訓機會,給予教師特許時間進行課程開發的學習和鉆研等。學校應該實現直接激勵和間接激勵的有效結合。
3.教師層面
(1)提升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整合能力教師要通過培訓學習和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媒體的特點和學情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媒體交流方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情境,來實現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深層次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方面。首先,教師要能夠區別課程的“傳統型內容”和“學習型內容”。前者是課程中預先計劃的、顯性的和確定的內容;而后者是課程中具有情境性和開放性的學習內容。其次,教師要能夠根據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皞鹘y型內容”在傳統課堂上可以被很好地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習者自主學習,反而會打破固有的知識體系結構,不僅難以發揮新型教學方式的作用,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在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學習中恰好相反,通過教師或網絡提供的豐富學習資源,讓學生參與到具體情境中,圍繞問題進行探索、反思和協商,形成一個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要做好教學內容的設計工作。媒體交流方式設計方面。信息技術提供的教學媒體不僅能夠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便利,還可以為學生開展多種學習活動提供很好的支持。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要能夠根據學情設計合適的媒體交流方式。教學方法設計方面。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師在做此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教學目的和任務。例如,如果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就可以選用練習法和實習法;如果是讓學生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選用討論法和談話法。其次,要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例如,教師在使用探究法引導學生探究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搜索工具進行資源的獲取,使用知識建模等工具進行任務建構和作品創造;在講授法中,教師可以用視音頻等資源來形象地表征知識點以減輕學生認知活動的難度,用評價工具等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實時做出教學調整。學習情境設計方面。信息化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增多。而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因此教師要具備設計合適的學習情境的能力。學習情境的設計首先要有針對性,即要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其次,要有基礎性,即要與學生的學習起點和知識結構一致,能夠使他們的觀點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聯系,從而順利過渡到新的學習環境中;再次,要有誘導性,即能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最后,要有生動性,形象生動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記憶,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2)適應角色的轉換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情隨時轉換角色。在研究前沿性知識技能時,要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困難,充當促進者的角色;在教學開始前,要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設計教學環境,充當服務者的角色;在和學生一起進行問題探究時,要充當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在進行面授教學時,要有條理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習,充當學習導師的角色。
(3)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時間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可能會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生也會開展多種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反思時間,可以讓學生適時回望學習經歷,總結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及時修正學習策略中的不足,形成反思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使思維精確化、概念化;幫助學生尋找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通過學生的反饋,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回顧和診斷,調節并完善教學過程。
目前全市中小學有信息技術教師54人,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達到了40人,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年輕。通過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研究活動,舉辦網絡備課活動,通過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施(上課)的教學案例課,以快樂學習、合作學習和項目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和上課能力,突破信息技術課重視操作的教學局限,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改變原有封閉、固守的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民主、和諧、科學、快樂的教學氣氛。
通過教研、培訓、網絡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強了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白山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吉林省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使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在整體上有一個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課題引領教師開展網絡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以教育信息化為切入點,整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結合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子課題研究。開展吉林省教育資源庫試點——信息技術課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師研修論壇板塊*),上傳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教案)500多課時。全面規劃××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技術框架,組建××教育區域性教師網絡研修模塊(*),規劃48個學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網絡研修的技術管理,組織9名信息技術教師申報吉林省教育信息網信息員并得到聘用,對吉林省教育社區網站進行全面管理,在技術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開展網絡研修工作,為課題結題做好材料收集與過程管理工作。
為加強我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工作,舉辦了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遠程建立網絡空間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技術規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注冊個人空間、管理個人空間、在空間信息、建立并管理學校圈子(博客群組)、在吉林省教育論壇主題信息等網絡技術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遠程網絡技術能力,為各校開展網絡研修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博客),自主開展網絡研修活動。
三、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和學校網站建設全面發展
開放農村遠程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加強機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內及設備的清潔,注意防火,及時關閉電源。加強學校計算機系統維護和網絡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機房及部室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研究網絡環境和學校網絡辦公環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網加強××市教師進修學校網站建設(*),合理規劃欄目,豐富模塊內容,集成教育新聞資訊、教師網絡研修、教師研修論壇、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為一體,及時學校公開的教育教學信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市教師進修學?!毕嚓P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網站收錄,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學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網自助建站系統(*)建立全市中小學校網站體系,創建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網、××教育督導網、××市教育科研網為信息與網絡研修為主核心網站,全面規劃全市28個教育網站體系,集教育網站\個人空間\教育論壇為一體,整合教育新聞資訊\教師博客日志\教育論壇主題,初步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網站+空間(博客)+論壇”技術模式,指導全市中小學校建立網絡研修網站,為全市中小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教師網絡研修的技術含量。
四、教師信息化教育取得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組織的“惠普杯”中國教育信息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上給予指導。論文圍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資源整合與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這個主題,結合當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涉及到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信息化建設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網絡研修等方面,科學總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61名教師的57篇論文參加評選,獲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論文一等獎24篇,二等獎33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二等獎2篇,三等獎6篇,優秀獎9篇,17篇論文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論壇??珍?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吉林省賽區選拔賽中,我市有30名教師參加競賽,有33人獲一等獎,3人獲優秀獎,獲優秀指導教師獎3人,××市外國語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
關鍵詞 隱性知識;職教師范生;知識管理;障礙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問題的提出
“隱性知識”由英國學者波蘭尼于1958年在《個體知識》一書中提出,指從實踐和經驗中領悟得來的,無法用語言表述,難以被學習、模仿和記憶的知識[1]。雖然教師的隱性知識及管理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在對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范生培養中,隱性知識還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有效運用?,F有師范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緘默性、情景性、個體性、實踐性等特點的隱性教育知識的存在,將師范教育視為一種系統化顯性教育知識的外顯傳遞、掌握和應用過程。
職教類師范生是師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體。基于為職業教育服務的特點,職教師范生不僅需要具備普通師范生的師范技能,還必須具備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教育經驗。因此,對于職教預備師資的師范生來說,隱性知識有其獨特特點和地位,應給予高度重視。當前,職業學校正處于教育改革的高速發展期,對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現狀的研究,既契合了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對知識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提升職教師范生培養質量。因此,本研究擬從隱性知識管理流程的角度,結合職教師范生的成長環境,系統考察隱性知識管理現狀并著重分析其障礙點,以期為提高職教師范生的知識管理意識和水平提供實證依據。
二、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現狀調查
為了解當前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現狀,參考索妤[2]編制的教師隱性知識管理調查問卷和張瑤[3]編制的高校師范生個人知識管理調查問卷,并進行精煉與改編。從知識管理流程角度,將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分為獲取、存儲、分享、運用、創新等五個維度,在每個維度上均設置3個題目。問卷共15個題目,每個題目均描述一個教育隱性知識管理的日常表現或態度,如“我喜歡通過與同學交流獲取教學經驗”,請師范生判斷該描述與自身現狀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級評定法,從“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計1~5分,分數越高代表職教師范生的隱性知識管理能力越強。
研究選取全國八所獨立設置、專門培養職教師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進行調查。受調查師范生共467人,年齡在17~26歲。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級學生人數分別為128、120、124和95人。
(一)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獲取現狀
在隱性知識獲取上,設置的3個項目分別考察師范生對隱性知識獲取的態度和獲取途徑。表1為不同年級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獲取上的表現差異。
由表1中三個項目的平均數可知,學生對隱性知識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平均得分為3.91,表明對隱性知識價值比較肯定;在研究教學名師生活或成長史上,學生得分為2.66,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與同學交流獲取經驗上得分3.73,表明該途徑采用較多。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隱性知識獲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項目1上,一年級學生得分高于四年級(t=2.862,p
(二)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存儲現狀
在隱性知識存儲上,設置的3個項目考察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存儲方式和途徑。表2為不同年級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存儲上的表現差異。
由表2中三個項目的平均數可知,學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儲隱性知識方面作出積極的自我評價,平均分為3.55分;在參加教育講座并做筆記方面,學生得分為2.86,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團隊合作中積累隱性知識上得分為3.78,表明該途徑使用較多。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隱性知識存儲情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顯示,項目5上,三年級學生得分高于二年級(t=2.487,p
(三)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分享現狀
在隱性知識分享上,設置的3個項目考察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分享方式與影響因素。表3為不同年級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分享上的表現差異。
從表3中三個項目的平均數可知,學生隱性知識分享的意愿較強,平均分為4.00;在影響隱性知識分享的因素上,學生比較贊同學習滿意度和同學信任度會影響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別為3.78和4.02。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隱性知識分享情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顯示,項目7上,三年級學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級(t=2.365,p
(四)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運用現狀
在隱性知識運用上,設置的3個項目考察職教師范生對隱性知識運用的態度。表4為不同年級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運用上的表現差異。
表4中三個項目的平均數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體來說,學生對隱性知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情況評價較高。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隱性知識運用情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顯示,項目10上,一、二年級學生得分高于四年級(t=2.650,p
(五)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創新現狀
在隱性知識創新上,設置的3個項目考察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創新的表現與影響因素。表5為不同年級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創新上的表現差異。
從表5中三個項目的平均數可知,學生隱性知識創新在創作教育論文上表現中等,得分為3.07。在影響隱性知識創新因素上,學生比較贊同和諧人際關系或學校激勵機制會影響隱性知識創新,平均分分別為4.23和3.82。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隱性知識創新情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顯示,項目13上,三年級學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級(t=2.214,p
整體來看,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表現出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師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隱性知識的價值。在有關隱性知識意義的題目上,職教師范生均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平均分為3.98分。在當前師范生的培養中,大多只重視教育顯性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傳授,忽視對隱性知識的挖掘與提煉。本調查顯示了隱性知識在對于師范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也建議各類職業師范院校,應進一步提高師范生對隱性知識的意識,并著力培養其積累、提煉與分享隱性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級師范生的表現存在差異。在隱性知識意義和人際溝通相關的項目上,低年級學生的評價高于高年級。低年級學生可能出于熱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隱性知識的價值,也積極評價合作性活動和人際關系的意義。在隱性知識的理論學習和積累上,高年級學生給出更高評價。這顯示出高年級學生更加理性和務實,在以理論學習和深入思考為主要途徑的理論提升中表現出更大優勢。三是人際關系是影響教育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要因素。調查中與人際關系相關的項目均得到了學生更積極的肯定。師范生隱性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分享往往是通過交流討論、觀察模仿、實踐體驗等人際互動活動實現的,良好的人際溝通不僅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活動平臺,也創設了積極、愉悅的心理氛圍。因此,學校應多為師范生創設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學經驗的活動機會,促進隱性知識在團隊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職教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點分析與對策
從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角度來看,隱性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獲取、存儲、分享、運用、創新等五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本調查顯示,師范生在上述環節中的表現有優有劣,整體來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需要重視的是,在與理論學習和專業思考相關的維度上,師范生的得分普遍較低。因此,下面專門對本研究中學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項目進行分析。這些項目也反映出學生在隱性知識管理上的障礙點。
(一)研究教學名師生活或成長史的不足與對策
項目2“我研究過教學名師生活史或專業成長史”屬于隱性知識獲取方面的題目,平均得分為2.66,是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點之一。對教學名師生活史和成長史的研究,歷來被認為是隱性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擁有自身特殊的成長背景、生活方式、個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隱性知識建構的基本素材。吳文勝指出,研究教師生活史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激發職業成長的承諾與動力,推動個人對發展新方向與策略的探尋,同時也有助于了解教師專業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師個性我、社會我和專業我,促進自我超越[4]。
從教學名師生活、成長史研究的年級差異來看,三、四年級師范生整體優于一、二年級。說明高年級師范生經過師范教育后,在這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有所增強。教師應結合師范課程教育,向學生傳遞對教師名師生活和成長史研究的意義,并傳授相關的研究策略。如吳文勝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個維度包括:梳理人生閱歷、回顧成長經歷、認知關鍵事件、反思價值取向、重塑專業自我。而劉京京和申國昌則倡導從橫向和縱向兩個層面構建教師生活史的研究結構[5]。橫向方面包括教師課堂教學生活、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生活等內容,縱向方面則包括教師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嬗變歷程。優秀教師的成長歷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經驗和智慧。應倡導師范生多閱讀教育名家的傳記類書籍,主動研究教學名師的生活史或專業成長史,從中得到感悟和啟發。這種研究有助于師范生對自身職業成長歷程的探索和實踐,促進師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認知真實、生動的教育歷程,增強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度、價值感和責任意識。
(二)參加專家講座并做筆記的不足與對策
項目5“我經常參加專家教育講座并做筆記”屬于隱性知識存儲方面的題目,平均得分為2.86,反映出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點之二。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劇。師范生也必須與時俱進,隨時準備好擴展和更新知識,為將來成為一名知識型、學習型教師打下堅實基礎,而專家教育講座則是幫助師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長前沿知識的重要途徑。周曉霞,陳虹漩認為,經過精心準備的各類講座能夠介紹各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發展態勢,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信息儲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6]。專家教育講座能夠幫助學生擴展教育視野,促進教育隱性經驗的生成。而在講座中做筆記則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在記筆記時并不是簡單地記錄下講座內容,而是需要依據講座的類型、內容、特點和自身需求,主動對講座中傳遞的教育信息進行積極建構。
從參加教育講座和做筆記的年級差異來看,三、四年級師范生整體優于一、二年級。一方面,高年級學生在校時間更多,相應能夠獲得更多參加教育講座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級學生體驗了教育講座的收獲,更愿意通過這種方式去學習和拓展自己的知識。根據周曉霞等的研究,當前高校講座的不足表現在:講座質量參差不齊;講座計劃性和導向不強;講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講座宣傳不到位;講座面臨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沖擊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戰等[7]。為使師范生通過聽專業教育講座和做筆記促進隱性知識的生成,學??梢詮囊韵路矫嬷指倪M: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講座;優化講座質量以達到深度和廣度的有機統一;加強對教育講座的宣傳力度;培育濃厚的教育講座文化等。在為師范生提供數量多、質量優的專家教育講座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科學地記筆記,鼓勵學生多寫“體會式”和“反思性”筆記。
(三)創作教育論文的不足與對策
項目13“我能運用隱性知識創作有價值的教育論文”屬于隱性知識創新方面的題目,平均得分為3.07,是師范生隱性知識管理的障礙點之三。師范生在隱性知識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現為對隱性知識的獨立反思和理論鉆研層面,而教育論文創作的不足正是這個方面的體現。學生雖然有很多實踐活動機會去感受和體驗隱性知識,但在對這些知識的進一步抽象、提煉和表達上還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的觀點,隱性知識管理的實質是基于隱性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組織、融合和提升,進而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其間包含了隱性與顯性知識之間交替轉換的“外在化―組合化―內在化―社會化”等四個階段[8]。因此,隱性知識顯性化并上升到理論層面是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要階段,教育論文創作可視為這個階段的外部表現。而本調查顯示,這正是師范生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褚遠輝和輝進宇指出,教育論文的內容是記載教育科研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構新的教育理論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9]。因此,論文的撰寫必須建立在自身的實際教育活動以及對相關教育理論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學生的教育實踐經歷,也體現出他們對教育現象的分析和思考。從創作教育論文的年級差異看,三、四年級師范生整體優于一、二年級。一方面,高年級師范生經歷了師范教育和教學實踐環節,對教育活動有更多的實際感受和體驗,同時在教育理論知識上較低年級學生也更為豐富。另一方面,高年級學生大多接受了學術論文寫作的相關訓練,更擅長于教育論文的創作和撰寫。撰寫教育論文,有助于師范生透過教育現象分析教育本質和規律,進而生成更有價值和創新性的新一輪教育隱性知識。借鑒桂建生的觀點,建議師范生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加強教育論文的創作,以促進對隱性知識的深層次獲取。其一是對教育實踐和經驗進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強對教育本質和內在規律的深刻分析和認識;其三是有意識地運用相關教育原理或理論來解決教育實踐問題[10]。
總之,職教教師的特殊性和專業化發展對知識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隱性知識的有效生成、積累和構建,可以促進職教師范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鞏固和完善教育知識體系。對上述三個項目所反映出障礙點的分析表明,職教師范生在隱性知識的理論積累、鉆研和提升上主動性不高,行為頻次較低。相對而言,師范生更愿意在人際交流、團隊合作和教育實踐活動中去獲取、分享和運用隱性知識。而在研究成長史、聽講座、寫論文等需要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獨立完成、潛心鉆研的學習途徑上,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師范生則明顯表現出不足。因此在隱性知識管理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師范生以“靜”的方式去學習,著力提升在體驗之余的獨立思索,行動之后的自我反思,實踐之上的理論積累。
參 考 文 獻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學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管理調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3]張瑤.高校師范生個人知識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4]吳文勝.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來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09(4):48-51.
[5]劉京京,申國昌.學校教育生活史:教育歷史的形象再現[J].教育學術月刊,2013(8):21-24.
[6]周曉霞,陳虹漩.校園講座與大字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戰下高校講座的境遇與出路[J].高校輔導員,2013(8):55-57.
[8][日]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著.創造知識的企業[M].李萌,高飛,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關鍵詞]金融專業 教學 素質教育 實施
何謂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立場說,素質教育是力求培養人性的全面的與最佳的品質以及促進健康個性形成的教育,而“應試教育”則是加速人性異化并導致不健康個性產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態的教育。高校金融專業,承擔著培養懂專業、懂外語、懂理論,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責任。金融專業高職高專教育應主要按照社會的實際需求,以能力為本位來組織教學,即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能力作為組織教學的出發點、教學過程的主線、質量考核的主要標準。從未來新世紀的特點考慮,我們培養的人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如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創新素質等。切實加強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質的教育,加強意志、溝通、協調、管理、競爭等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實施真正意義的全面素質教育。
一、充分利用電子化、信息化教學手段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網絡化的環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應該能夠熟練地運用現代電子和網絡技術來獲取信息、反饋信息,并做出相應決策和創新。針對金融網絡化的發展趨勢,要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手段來培養金融人才,信息網絡化對金融教學的含義不僅僅在于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熟練掌握金融理論的人才,在新的經濟時代,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追求情息、運用新信息、傳播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從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這種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復使用的電子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訓練中才能培養出來。
二、建立科學規范的課程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衡量,反過來又對學習和教學組織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與其他學科大同小異,許多高校的金融學科長期以來也是采用以期末筆試作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評價尺度。為了克服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病,必須改革課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依據,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當然,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學歷培養層次,考核的方式和內容、重點應該是不同的。
本科生層次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課程的學習上,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綜合運用能力、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學習態度與投入狀況等。例如中央財經大學的“貨幣銀行學”課程設計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復合式”的考核體系,將平時考評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量化指標與非量化指標相結合、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相結合、專業考核與素質考核相結合,設置了分值結構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內容多元化的考核體系,特別加強了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綜合評定課程的學習成績,努力提高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這種考核方式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獲得不斷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變化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在碩士研究生層次,可以采取課程學習與研究能力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學術學位的碩士需要以撰寫學位論文和答辯為最終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碩士和專業碩士可以不必寫作學術論文,而以案例分析、設計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為最終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等多種形式不同權重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成績。
在博士研究生層次,考核的重點應該以研究和創新能力考查為主,課程學習為輔,即使是對課程學習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進行個性化考核,重點考查其學習態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學、基礎是否扎實、思路是否正確,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和權重應該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創新或突破。
三、挖掘專業課教材中的素質教育素材,融素質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專業教學占學校教育的絕大部分時間,融素質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應當注重在金融專業教學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專業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科學性都很強,專業課程的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但是,專業課程并不是沒有素質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師深入到專業知識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豐富的素質教育教材,結合課堂教學,加以引導,就能進行能力培養,提高知識傳授質量。此外,可以在金融專業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內容,不僅使學生明白科學原理的來龍去脈,而且加深學生對價值觀、人生觀的思考。如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貨幣的產生、發展、定義,讓學生討論“金錢是萬能的嗎?”通過學習,學生知道貨幣產生于商品交換之中,貨幣的形態經歷了實物、金屬、紙質、電子貨幣的演變。不管是何種形態的貨幣,它的基本職能都是交換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有很多東西像健康、愛情、親情,用金錢是買不來的。也有學生認為沒有錢,愛情、健康就沒有經濟的保障。爭論的結果是:我們要建立正確、健康的金錢觀,學會掙錢,學會花錢,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錢的腳下。筆者認為這樣的討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趙 巍 古龍高: 國際化趨勢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2]葛開明:建立面向市場的金融專業實驗的實踐與探索[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 2007,(04)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進入了關鍵時期,中小學教育正快步走向信息化、網絡化,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利用網絡資源教學和學習是如今教育發展趨勢。網絡環境下的教育也越來越呈現出獨特的、明顯的優勢。不僅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大發展,為學校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促進了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專業化的成長。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適應21世紀的信息社會和教育改革。學校到底應當培養怎樣的人,這是信息時代的教學所急需解決而不可回避的問題。由于信息知識的總量急劇增加,且半衰期愈來愈短,知識積累型人才也顯得更為重要,信息社會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檢索、獲取、分析與處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教育,不再只是灌輸和傳授書本知識與技能,不再只是促進背誦、寫作業和考試,教育將深刻改變自己的目標和職能。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質變。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處理的能力和終身能力的培養。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將給教育帶來勃勃生機。當前很多學校都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但是,有的仍停留在純技術的運用和探討上,教師應該不僅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為學生的學具,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構建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此種學習環境正是信息社會中的教育環境。教師在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師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已經明顯不足,教學內容不僅難以涵蓋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課堂教學方式也無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技能。實施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因此它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首先改變了備課的方式,從原來的手寫走向鍵盤輸入,從純文本方式實現超文本方式,教師可以進行電子備課,可以集教案、教學素材(課件)、課堂練習、作業等多種資源于一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教師備課資源的共享。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改變了教學的手段,增加了教學信息量。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教學內容集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有人說:一個人被一個社會所淘汰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失去了再學習的能力。不錯,今天的時代,絕不是有了大學文憑就可以終其一生的時代。大學學歷不過是一種歷史,它不代表今天,更不代表明天。學習應是一生的事情,即“活到老,學到老”。這種終身學習的觀念對一個教師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教師面對的學生是富有時代氣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主張,會用自己的雙眼看世界,如果教師僵化了自己的思想,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又怎能為人師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環境不斷完善,教育手段不斷更新,逐步信息化、網絡化。所以說教師必須每天學習,不僅要了解學習的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而且還要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掌握學習技巧、策略,最終學會學習。做到學要寬廣,學有所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一、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觀念陳舊滯后,難以發揮教育作用。雖然國家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實現校園信息化,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于在中考、高考當中所占的比重。他們關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質”。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理論匱乏,信息素養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缺乏了解,難以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有些學校管理者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到位,只注重硬件建設,不注重綜合應用,更談不上信息化建設中的理論水平及技術水平。
硬件配備失調,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在我國西部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落后,計算機普及率低,網絡設施不健全,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西部地區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據調查,相對而言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均存在學校人數多,計算機數量少的現象。
信息技術欠缺,整合力度明顯薄弱。校園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家長,服務于社會。學校應建立基于ODBC數據源接口的網絡辦公系統,整合網絡資源,最大力度實現校園無紙化辦公。應根據現實使用需求,給用戶分配級別權限,不同級別對應不同的使用權限,這樣更方便學校各部門進行不同級別的管理與維護,從而高質量、高效率地為各個部門日常辦公、通知、文件學習、WEB信息、信息傳遞等服務。
信息資源匱乏,沒有建立完善的資源庫。好多學校在平時積累了一批基于網絡的教育教學資源庫、素材庫和社會急需的網絡課程與教學課件。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資源庫的整合不夠完善。其二是資源的可用性較差。其三是資源的更新較慢。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資源。
二、學校應建立基于web的校園管理系統
鑒于以上認識,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嘗試應用創新的方式構建基于Web的學校管理系統,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體系,以此整合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為一線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促進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下面對學校管理系統做以簡要介紹:1、教務管理模塊。教務管理模塊應根據本校實際,建設適合于本校的教務管理模塊,應有較強的拓展功能,主要完成學校教務處事務管理工作。2、學生學籍管理模塊。學生學籍管理模塊主要應由新生入學、學生基本信息、內在外學生信息管理、畢業生信息等功能組成,同時也應有較強的拓展性。3、學生成績管理模塊。學生成績管理模塊的建設應對當前學期全校所有班級的每次考試的各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快速獲得標準統計和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標準差和分數段統計等分析統計數據。主要有任課教師單科成績管理:即任課教師對所教班級的當前學期各次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和管理,還可以做到由平時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通過給定的比例計算出學期總評成績,并獲得學生的成績曲線。4、教工管理模塊。教工管理模塊建設應包括教工基本信息管理:教工的基本信息、個人簡歷、家庭情況、獎懲紀錄、任職情況、業務活動、文章發表情況、業務進修情況、先進事跡以及工資信息管理。教工基本信息查詢、統計:按姓名、性別、工作部門、民族、職務、婚姻狀況等信息對教工信息進行查詢統計;按部門、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學歷、政治面貌等不同標準對全校的教職員工進行查詢統計。5、校園資產管理模塊。校園資產管理模塊主要包括:一是固定資產管理,主要內容有校園固定資產的登記、折舊、報廢、遺失等標準固定資產報表管理。二是實驗設備管理。主要按照部門、年級組、科目等信息對實驗設備進行登記、折舊、報廢、遺失等管理。6、校長查詢模塊。校長查詢模塊主要包括教工信息查詢、綜合測評、學生學籍信息查詢、學生基本信息、成績、獎懲等情況進行綜合統計查詢,同時還應包括對學校固定資產、實驗設備等校產進行綜合統計查詢。7、圖書管理模塊。圖書管理模塊應包括圖書入出登記庫、借閱管理、圖書查詢、編目管理、讀者管理等功能8、學生家長查詢模塊。學生家長查詢模塊應具有學生基本信息、學生成績、學生在校情況、學生榮譽、學生職務等信息的查詢功能。9、資源管理模塊。資源管理模塊建設中的教育資源不僅要有教學素材,還要有一些教學輔助網絡程序;不僅要有純教學資料,還要有教學課件、教案、試題、教育論文和電子圖書等;不僅要有文字、圖片等普通的靜態資源,還要有視頻、音頻、動畫等實時播放的動態資源。資源庫中如果積累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就可以極大地方便教師和學生選擇合適形式的資源為教學和學習服務。10、校園信息模塊。校園信息模塊主要有校內新聞、行政辦公通知信息、教學信息、課外活動信息等功能。11、系統維護模塊。通過以上模塊的建設,整理并且規范了學校日常工作包括的大多數主要事務,實現了學校日常辦公、教學和科研管理及家?;悠脚_的需要??紤]到學校日常工作需要的方便、快捷性,學校管理系統工作流程也與之要基本相似,并且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到系統的擴展性,為在職教師提供系統拓展功能,并根據學校的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以更方便的窗口面向學校。
在開發學校管理系統時,要根據學校情況,結合實際,對系統數據庫的主要存儲過程、系統的數據庫創建,以及數據庫的連接等進行設計,在數據庫操作上要使用存儲過程實現對數據的安全操作,要將安全控制集中到主頁面去處理,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安全定制,在用戶角色的分配管理上,操作任務權限應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