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就業前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勞動關系專業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主干課程:管理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統計學、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學、勞動關系學、勞動關系管理、勞動法律制度、比較勞動法制(雙語)、勞動爭議處理、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國際勞工標準、工會組織與工會學、勞工運動史、勞動心理學、職工民主參與與公司治理。實踐教學:本專業結合教學要求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組織學生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爭議、集體談判等模擬,并且到相關部門進行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等。
勞動關系專業就業前景
勞動關系專業的就業前景還不錯,一般來說,勞動關系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政府機構、工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勞動關系崗位,企事業工會;就業服務機構的咨詢、輔導、培訓人員;勞動執法監察員、勞動爭議仲裁員及勞動司法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咨詢公司、民辦非企業機構研究、認證、監察、培訓、咨詢人員;街道及社區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工作人員。
勞動關系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政府機構、工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勞動關系崗位,企事業工會;就業服務機構的咨詢、輔導、培訓人員;勞動執法監察員、勞動爭議仲裁員及勞動司法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咨詢公司、民辦非企業機構研究、認證、監察、培訓、咨詢人員;街道及社區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工作人員。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聯網/電子商務;
3 金融/投資/證券;
4 教育/培訓/院校;
5 貿易/進出口。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人事專員、招聘專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人事專員;
會計碩士≠會計學碩士
會計碩士簡稱MPAcc,2009年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25所院校開始培養全日制雙學位會計碩士。但是因為會計碩士是專業學位,很多人認為是會計學碩士的山寨版,即使對報考會計碩士有想法的考生也心存疑惑。其實,從培養目的上,可窺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專業。會計碩士培養目的是系統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具備會計工作領導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而會計學碩士主要以培養具備科研能力的人為主。除此之外,兩者還有以下區別。
1+1導師制
會計碩士側重實務實踐,會計學碩士側重理論教學,這樣就直接導致了教學模式、授課方法上的不同。會計碩士在教學上偏向研討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學習,會計學碩士則是通過老師授課,個人課后理解并消化知識體系為主。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會計碩士的課程體系中包含了很多實務研討課,關于實踐工作中的熱點問題的解讀課程也很多,比如財務與會計實務問題研討、基于財務視角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以及納稅籌劃等,對以后的工作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性。除此之外,學校會經常邀請經管類的實務人士做一些啟蒙講座,提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引發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思考。而會計學碩士的課程則一般是以理論為基礎,包括財務會計原理和管理會計研究方法論等課程,整體要求學生在理論層面上有所提高,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等,為此特意在每學期都安排了各種課題。
在導師方面,會計碩士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聯合培養制度,每一名會計碩士的學生都會配有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校外導師,分別負責學生的學術方面和社會實習方面。通常來講,校外導師來自于各個領域,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級經理人,大型國企的財務部門主管和一些企業的財務總監,這些校外導師根據學校的要求在每個假期安排學生實習、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而會計學碩士只有一個校內導師負責科研和論文指導。會計碩士一般都采取自籌方式培養,上學期間獎學金偏少;而會計學碩士則是以公費和委托培養方式為主,自費情況較少,并設置大量的獎學金。在學制方面,會計碩士學制一般兩年,會計學碩士三年的居多。
職業認證的“豁免”
國際上的一些注冊會計師協會會給予會計碩士一定的優惠政策。例如,被稱為國際會計行業的黃金證照ACCA(英國特許會計師協會)給予會計碩士畢業生免考14門課程中的9門的優惠政策。另外,CIM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的香港會計師公會)對MPAcc有快速通道免考協議。該快速通道免試政策主要面向MPAcc畢業生和順利完成第一年學習的在校生。申請人憑學位證書或學校出具的第一年課程學習的證明即可參加快速通道考試。通過考試者即可獲得CIMA管理會計高級文憑,CIMA職業資格11門課程的部分課程免考和豁免部分考試費用。相對比,會計學碩士則沒有相關的社會認證。
校外導師“照顧”實習
相對比會計學碩士而言,會計碩士對實習更加注重。會計碩士的培養方案意安排了實習學分作為考核要求,而且所占比重頗大。因為會計碩士是兩年制,時間相對緊張,很多學生會選擇在寒暑假完成實習。其中大多數實習機會是由上文所提到的校外導師提供的,另外一部分是學生通過社會招聘方式自己應聘的。作為會計碩士的學生,一般實習首先會選擇一些投資銀行、咨詢公司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另外,也可以考慮一些內資銀行和大型企業。一般而言,以普華永道為首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外企都會選擇在每年的6月、9月分別開始暑假和寒假的實習招聘;而更有吸引力的外資銀行和投資銀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或者中信證券投資都會提前一年進行實習招聘。
對于會計學碩士,實習也是必要的,但是并沒有強制要求,也沒有校外導師提供便利的機會,大部分都是靠自己應聘得到的機會。
兩科比四科好考?
會計碩士考試科目分別為管理類綜合聯考和英語二,很多考生都覺得會計碩士考試科目減半,理所應當地認為會計碩士好考。真實情況是這樣嗎?這就需要詳細了解管理類綜合聯考和英語二的具體考試形式了。管理類綜合聯考,是借鑒國外商學院研究生入學考試GMAT的考試形式和核心理念來考查學生的一種綜合能力測試,該科目分為三部分,數學、邏輯和寫作,分值分別為75、60、65,滿分200。這門考試的特點是時間緊、題量大、要求準確率高。需要強調的是邏輯這一科目,邏輯題旨在考查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和周密,題目有信息量大的形式特點,這是新出現的考試形式,值得注意。
在此舉例說明,讓大家初步了解一下何為邏輯題。例如一道經典的邏輯推理題:某刑事案件,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謀;?。鹤靼傅牟皇俏?。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如果上述斷定為真,那么以下誰是作案人員,誰又說了假話呢?
是否覺得很像智力測試題?邏輯題的特點就是這樣,用模擬環境來考驗邏輯思維。
至于英語二,是為了區別學術型碩士的考試科目英語一而命名的,前身是MBA入學英語考試。由于這樣的背景,也就決定了考試中出現的閱讀材料,一般都是關于管理、股市或者經濟現象的,更加考查考生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英語的能力。
從2012年開始,會計碩士、工商管理等幾類專業學位碩士初試不再考查思想政治理論,而由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在復試中進行。雖然這一調整將減輕考生的迎考壓力,考生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向其他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準備中。但是對于考試變化,考生們應意識到,這意味著會計碩士的考研強調更多的是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不只是會死記硬背。隨著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那些圍繞考研科目作應試準備的考生,所能獲得的錄取幾率將越來越低。
由此看來,調整后,雖然考試的科目減少了,但是難度并沒因此降低,只是和會計學碩士在考試側重方面有所區別。
就業口徑寬,企業均需會計人才
如今,社會對經管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會計人才,無論什么行業、什么單位都需要,因此社會對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相矛盾的是,我國的就業報告顯示,會計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不高,很多學生還被用人單位挑挑揀揀,其主要原因是高端人才的稀少。那么,會計碩士的就業前景如何?
會計專業人才市場供與求平行上升,但基礎低端人才供大于求,高端人才供不應求。據調查,目前全國大部分院校、科研院所都開設會計專業,在校學生人數較多。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導致了一些院校并沒有開設會計專業的能力就進行招生,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功底并不強,僅僅學會了會計專業的皮毛而已,屬于低端人才。而這些年來社會上一直宣揚會計專業畢業生好找工作間接導致了該專業的學生不愿進行深造,高端人才培養無法持續。高端人才的缺失引發了企業招聘的不滿,進而惡性循環,近一步造成了低端人才供大于求、高端人才供不應求的現狀。
短期內,對于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仍舊處于很高的水平,大部分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產業結構如何調整,凡是有企業的地方就一定需要會計人才。尤其是近幾年,我國將要開啟一系列新的計劃進行經濟復蘇,更加需要高水平人才。同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專門技能。
從上述情況看,會計碩士的就業前景相對樂觀。由于會計碩士培養理念、方法的一些變革,使得該專業畢業生很適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其主要的就業方向如下。
1.國企或內資銀行
如果你的會計專業知識掌握還不錯,又比較傾向較為穩定規律的生活,就業時可以多關注這些單位。在應聘時,個人實力和專業能力成為關鍵性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這些企業會有很大的人際關系壓力。
2.外企、外資銀行或證劵公司
這類企業既包括像寶潔公司一樣的外企,也包括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公司。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中國的金融企業會更加國際化,金融人才的需求量勢必會增加,銀行成為很多會計碩士畢業生的新寵。對于很多人來說,在銀行里工作是一份很穩定很體面的工作。至于外資銀行,則要求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足夠強,且能承受足夠的壓力。
3.會計師事務所
不少會計碩士畢業生都選擇了會計師事務所,一般而言,事務所能讓考生學到在企業10年甚至20年也學不到的東西。如果你對專業知識掌握得已經很熟練,且感覺能適應經常出差加班的工作,可以選擇事務所。但是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事務所的工作強度很大,但正所謂,一份付出,一份收獲,會計師的薪酬也是很可觀的。
4.公務員
近幾年,國家機關每年都要招考經濟管理類崗位公務員,崗位空缺很大,對很多畢業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對公務員這個職業有較濃厚的興趣,可以在每年畢業前參加公務員招考考試。歷來公務員考試都非常火爆,競爭激烈,考生需要謹慎考慮。
5.高校教師
如果畢業之后有志當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考生可關注高校的招聘公告,但是教師每年有至少三個月的帶薪假期,還可以享受穩定的福利待遇,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在選擇高校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學校的前景,而不要只看重暫時提供的某些條件。建議大家選擇在學術上對自己發展有幫助的學校,初入職場時,待遇不必作為就業選擇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教師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才可以勝任。一般高校教師都要求有博士學位,甚至要求海外學習經歷。從這一點看來,想要成為高校教師除了自身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外,教育背景也很重要。
1.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素有“中國工商企業管理的搖籃”之稱,是我國最重要的企業管理教育和研究基地。商學院會計學科是我國北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會計學科,學術積淀深厚,實踐基礎扎實。該校擁有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MPAcc項目的成功經驗,同時該校與海外多所知名學府有密切合作,是我國教育部第一批設立MPAcc學位的試點學校之一,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
另外,中國人民大學又在蘇州設立了蘇州校區,專門成立國際學院研究生部,也對MPAcc招生,由于區位等因素蘇州校區的競爭力相對要小一點。
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商學院之一,中國商學院綜合排名前五,也是京城四大(北大、清華、人大、貿大)之一貿大的工商管理學院,被稱為中國最為國際化的商學院,是國內最早引進西方工商管理教育體系的管理學院,也是我國教育部第一批設立MPAcc學位的試點學校之一。學院長期堅持引進原版教材,且90%以上的教師可以直接用英語、雙語和原版教材授課,教學特色突出鮮明。
3.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是目前在全國高校中會計學科辦學規模最大的高級財會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有財經領域的“黃埔軍校”美譽,在國內會計、審計和財務學科建設中居于領先地位,尤其是雙導師制度,在該學校得到很好發揚。
會計學院于2004年成為全國首批21所具有“會計專業碩士學位(MPAcc)”辦學資格的試點院校之一。會計學院連續幾年獲得財政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教學質量評估第一名。會計學院長期同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ACCA)、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英國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香港會計師公會以及四大國際會計公司等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友好合作關系。
該學校的會計碩士有多種學習方式,例如分別招收可以周一至周五上課的應屆生,同時招收周末學習的在職人員。
4.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國內會計學界有很高的聲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首批開設會計碩士的學校之一。通過開展海外合作,學院相繼與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澳大利亞國家會計師協會(NIA)建立了合作關系,國際化教學開展順利。央財與香港城市大學、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聯合建立了“中國會計教育與研究中心”,進行相互間的資料交換、人員互動和合作研究。在科研方面,上海財經大學是財經類院校的翹楚,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驗證。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職生學習行為現狀的調查。以及對現狀的分析。從教學實踐方面提出幫助學生樹立價值觀、培養專業學習興趣的觀點。
近幾年,在中職校園里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嘆息聲“現在的中職生真難教”。這句發自同仁內心的感嘆不僅僅是無奈,也是當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中職生學習現狀不容樂觀,令人堪憂。長此以往,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那種簡單的說教、批評的教育方式早該被擯棄,只是一味嘆息更不能改變現狀。我們能做的就是追根尋源,分析原因,找出對策,才能改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學生學習行為現狀,為了提高教學實踐水平,圍繞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我對本校會計班的40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一是入學動機調查,“你為什么要選擇職業學?!?,調查結果:分數低,成績差。沒辦法的人數占到50%以上,想學技術的人數占到近乎40%,混日子的人數占到7%。二是學習行為調查,發現學習上的不良現象有:不聽課、討厭老師、上課不帶書,經常遲到、早退,上課吃東西、隨意進出,上課說話、睡覺,玩手機、MP3,抄襲作業、請人作業,不交作業、偏科,考試作弊等。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第一,一半以上的學生最初選擇職業學校的動機基本上是無奈之舉。真正想學一技之長的人不到50%,當然只是來混日子的也很少。這些似乎可以啟示我們,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比較強,活潑、沖動、熱情,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第二,學習行為存在很大問題,忽視或者任其發展,情形必將越來越惡劣,具體分析如下:
1、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分數決定升學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選擇職校本為無奈之舉。他們對專業和職業并不會有較多的考慮,他們的專業有許多是由老師或家長代為包辦的,這種包辦的后果造成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也不關心自己的就業前景。
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我認為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學習觀,以如何激發與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專業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加強入學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生剛入學的一個月里,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與其相關的個性測試與咨詢、開展職業調查,制定理想檔案。使學生明確學習什么?為什么學習?結合一些職校生成功事例,為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樹立信心,以“成功者”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為未來工作而學習,可以大大激發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勢,轉變觀念,增強自信。
二、加強專業教育。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做好新生入學前的專業教育。會計專業新生入學后要做的第二項工作就是進行專業教育,一方面可由專業教師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現狀、學生畢業的方向等情況進行介紹;另一方面可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返校與新生進行交流,讓新生明白沒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是不能適應工作的。
2、公布教學計劃,讓學生心中有數。樹立學習目標。由專業課教師在講課前組織學生學習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所學課程及教學進程,明確奮斗目標。
3、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現場觀摩,對會計環境形成感性認識。在開課前可由實習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的財會部門進行參觀,觀摩實際單位會計核算處理程序,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通過課前的教學準備,使學生對會計專業有了一個粗略的感性認識,進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為學好專業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引導啟發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要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是“導”,是啟發、是引導,當好“導演”而不是主演。此外,每次課堂講授完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進行釋疑解答或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訓練,從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簡單重復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
轉貼于
2、運用案例教學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中教師仍然是主導者。學生是參與者,案例教學法應用生動的案例再現現實經濟生活,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性教學。為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培養目標,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這一過程在會計模擬實驗室由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分組完成、也可以到校外實訓基地完成或者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抓住學生喜歡動手的特點,強化技能訓練。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技能競賽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會計技能競賽,競賽的內容有珠算比賽、點鈔比賽、會計憑證的編制和日記賬的登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知識問答,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給與獎勵和表揚,讓學生在參與中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風采,在他人給予地認同感中,逐步找回自己,樹立自信,在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興趣,強化了專業技能。
五、關心愛護學生,與他們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排除厭學情緒。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愛學生,用心與他們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多一些鼓勵,少一點批評,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多些微笑、多謝賞識和贊許,多溝通、多了解,把愛傳遞給學生,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學生就會把關愛化成學習的動力,不斷提高學習會計的興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中職學生在學習方面是弱勢群體,教師不可能使人人成才,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掌握了科學的教育規律,一定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夏南紅.淺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成才報道,教育周刊,2005(2005/05/11)
[關鍵詞] 專業認同感;學業拖延;相關
【中圖分類號】 B8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4-014-2
一、前言
學業拖延是指學習者知道應該立即或按照計劃執行,卻自愿推遲,以致沒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同時產生主觀不適感的行為。學業拖延是大學生學習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影響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多個方面。
專業認同感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大學專業設置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有的專業是學校的重點專業或名牌專業,這些專業往往能夠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同,也是大部分學生專業選擇的目標,這些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專業認同感;而有的專業卻是新興專業,設置較晚,且實力較弱,這些專業往往不能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同,只有較少的學生會選擇這些專業,甚至部分學生被調劑到該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認同感較差,即本專業受到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程度。
基于上述內容,本文考察如下問題:1、大學生專業認同感現狀;2、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現狀;3、大學生專業認同感和學業拖延的關系。從專業認同感角度提出改善學業拖延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以某大學四個專業的學生為被試,每個專業各抽取兩個班的學生,共400人。發放400份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99份,有效回收率為74.75%。有效問卷中,男生94人,女生205人,金融系89人,會計系87人,勞經系56人,應數系67人。在該大學中,金融系和會計系是重點專業,而勞經系和應數系是新興專業。
(二)研究工具
1.學業拖延量表
采用Laura J.Solomon&Esther和D.Rothblum(1984)共同編制的PASS(學業拖延)量表,其中包括撰寫學期論文,復習迎考,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學業上的行政事務:填表格、選課、登記注冊等,列席性事務:輔導員(班主任)開會、與老師見面等5部分內容,共15個條目,該量表的信度為0.832。計分方法為每一部分的前兩題相加得到的分數為該被試的拖延總分,最低分為10分,最高分為50分。其中10-20分為低拖延,20-40分為中拖延,40-50分為高拖延。
2.專業認同感量表
根據古南輝對專業認同感與圖書館學教育的關系以及李國珍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調查的研究,結合被試所在學院的實際情況,整合成專業認同感量表,包括對所讀大學、專業的滿意程度,在學習本專業時的狀態,以及本專業對自身影響等4部分內容,共18個條目。量表信度為0.778。計分方法:其中,專業認同感總分為各題得分的加總,最低分為18分,最高分為90分;專業滿意度總分為量表中第16、18、19、21題加總得分,最低分為4分,最高分為20分,其中4-8分為低認同,8-16分為中認同,16-20分為高認同;專業認識總分為量表中第22、23、24、25、26、27、28、29題加總得分,最低分為8分,最高分為40分。
三、結果分析
(一)專業認同感及學業拖延現狀
研究表明,現今的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普遍為中低程度。其中,專業滿意部分的平均得分金融系為12.82,會計系為12.69,勞經系為13.21,應數系為11.23,相對來說,應數系的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認同感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比較不認同自己所學的專業。
從總體上看,各系學生的學業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處于中度水平,金融系為26.11,會計系為26.52,勞經系為26.50,應數系為28.34,相比之下,應數系的拖延情況較其他系別稍顯嚴重一些,只有一小部分為低拖延。
(二)專業認同感與學業拖延的相關分析
為了考察專業認同感與學業拖延的關系,對專業認同感量表中的專業認同感總分、專業滿意總分以及專業認識總分分別與學業拖延的總分及其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1)專業認同感總分與復習迎考、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與學業上的行政事務、列席性事務存在較顯著相關,撰寫學期論文不存在顯著相關;(2)專業滿意度總分與復習迎考、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存在較顯著相關,與撰寫學期論文、學業上的行政事務、列席性事務不存在顯著相關;(3)專業認識總分與復習迎考存在較顯著相關,與撰寫學期論文、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學業上的行政事務、列席性事務不存在顯著影響;(4)專業認同感總分與學業拖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專業滿意總分與學業拖延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而專業認識總分與學業拖延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負相關。
(三)系別、專業認同感、專業滿意度與專業認識總分對學業拖延的預測作用分析
以系別、專業認同感、專業滿意以及專業認識為自變量,學業拖延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總體來說回歸模型對學業拖延的預測效果均比較好。其中,(1)系別的多重測定系數R2=0.017,表明約有1.7%的學業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釋,y=23.758+0.749*x,從相關分析結果(t=2.260)可以看出系別對學業拖延有正向預測作用,從方差分析結果(F=5.107,sig=0.025)可以看出系別預測學業拖延的模型與數據擬合度非常好;(2)專業認同的多重測定系數R2=0.039,表明約有3.9%的學業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釋,y=34.433-0.152*x,從相關分析結果(t=-3.417)可以看出專業認同感對學業拖延有負向預測作用,從方差分析結果(F=11.678,sig=0.001)可以看出專業認同感預測學業拖延的模型與數據擬合度非常好;(3)專業滿意的多重測定系數R2=0.021,表明約有2.1%的學業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釋,y=22.253-0.300*x,從相關分析結果(t=-2.480)可以看出專業滿意對學業拖延有負向預測作用,從方差分析結果(F=6.152,sig=0.014)可以看出專業滿意預測學業拖延的模型與數據擬合度非常好;(4)專業認識多重測定系數R2=0.014,表明約有1.4%的學業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釋,y=29.361-0.149*x,從相關分析結果(t=-2.064)可以看出專業認識對學業拖延有負向預測作用,從方差分析結果(F=4.259,sig=0.040)可以看出專業認識預測學業拖延的模型與數據擬合度非常好。
四、結論
(一)系別對大學生專業認同感和學業拖延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系別影響專業認同感,新興專業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較低;而重點專業中,學生的認同感較高。這和前人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李國珍等人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研究發現,自愿選擇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愿意再次選擇本專業的要比其他情況的多,而且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被培養起來的學生認同感會更高。古南輝在研究中也發現,專業認同感、專業吸引度和專業期望值都是大一的新生最高,所以說大一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在形成專業意識之前進行引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在新生入學時,應對學生進行專業認同感強化訓練,可以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或者通過不明顯界定名牌專業與邊緣專業,提升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歸屬感。另外,學生也比較關注自己所學專業能否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在學生未清楚了解自己專業之前,學校應該也有義務告知學生該專業的就業前景,并以鮮明的數據呈現就業是否可觀。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系別影響學業拖延程度,新興專業中,學生的學業拖延程度較高;而重點專業中,學生的學業拖延程度較低。從總體上看,各系學生的學業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處于中度水平,而在撰寫學期論文、復習迎考、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列席性事務、學業上的行政事務等方面,大部分學生存在著較高的拖延程度。本研究和前人研究(王娟碩士論文)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在日常的教育中,應該針對拖延性較高的行為對學生進行行為改進及教育。
(二)大學生專業認同感與學業拖延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中發現,專業認同感與學業拖延總分,以及不同類型的學業拖延之間呈顯著相關,對復習迎考的相關性表現最為顯著,專業認同感總分、專業滿意總分以及專業認識總分與學業拖延的皮爾遜積差相關系數也顯示專業認同感總分、專業滿意總分以及專業認識總分與學業拖延都是呈負相關的,從而可知,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復習迎考的拖延程度,若學生表現為高認同感,則在復習迎考上的拖延程度表現為低拖延。因而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也可以減少其在撰寫學期論文、復習迎考、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列席性事務、學業上的行政事務上的拖延現象。這說明,若學生對就讀的學校滿意程度較高,則拖延相對較低,所以學生在高考后填報志愿時,應選擇自己喜歡的、滿意的學校,并且在選擇專業時,應選擇自己相對了解的,喜歡的專業,因為被調配的專業也許學生完全不了解,也不喜歡,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滿意程度,進而引發高學業拖延的現象。即使很不幸的被調劑了,學生也應該培養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專業的高認同感可以幫助自己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靈芝.中學生學業拖延現狀的調查研究[J].文教資料,2007.
[2]李國珍.徐乃斌,雷明珠.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本專業認同感的狀況調查-以武漢市為例[J].社會工作,2008.
[3]王娟.大學生與碩士研究生拖延行為的比較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市場調研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此指導思想引領下,在中國經濟大環境的帶動下,蘇州市依托“緊鄰上海”的地域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積極地外資引進等條件,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業發展迅速,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產值總量大幅度提升的現狀。作為高知識密集、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人才資源的意義尤為重大。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為此,需要積極開展專業人才市場調研與分析,以期“穩把脈、準人藥”,結合學校自身條件打造出“招得進、留得住、學得好、出得去、用得上、干得穩”的金融專業人才。
為認清蘇州金融市場對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需求現狀,我們做了一次市場調研,調查對象主要是蘇州大市區各行業主要是金融行業各單位的工作人員,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進行。金融行業各單位的調查樣本容量隨機抽查107人,其他行業各單位的調查樣本容量隨機抽查89人,通過郵寄調查表的方式進行。實際發放問卷共196份,其中金融行業各單位107份,收回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為94. 39%;其他行業各單位89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為89. 89%。
調查問卷項目設計及數據統計分析主要圍繞以下項目:(1)高職類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2)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職場必備知識、技能,與當前不足;(3)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崗位推薦;(4)對金融行業各單位開展校企合作的意向搜集;(5)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研究,反思當前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通過調研問卷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高職類金融專業應切實落實好“雙證制”,把相關從業資格納入必過內容
從問卷中發現,該批從業人員在入職前的求學期間,有74%的人員已獲得至少一張的資格證書;而從事金融行業工作的金融專業人員,該比例高達95%。并且在已獲的證書中會計從業、證券從業、銀行從業三類資格證同時分列一二三名,其中會計從業資格在從事金融相關工作的金融專業人員中,已獲的比例也近62%,該批人員也有近半數獲得了證券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的獲取率則不足1/4。這種現象應該與預期就業方向有很大關系,由于會計工作的使用范圍較廣,從業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從業的機會也較大,故該證書的實際率較強;而銀行的從業范圍較狹窄、門檻較高,且從業人員的流動性相較而言較弱,故該證書對就業人員的吸引力也就減弱了。
二、高職類金融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需被重視,可結合證書來保障
在對高職金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中,無論任何行業都普遍認可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認可率達80%,同時有半數的人認為閱讀能力也需重視。而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認可度,金融行業則高于非金融的行業,前者的認可度為近1/2,后者則為1/3。對英語證書的要求來看,社會還是普遍認可大學英語四、六級,其次為全國英語等級和商務英語證書。但金融行業單位對英語的要求更趨專業化,商務英語等級證書的認可度更高于全國英語等級證,但對行業英語等級(金融/會計)證書的認可數只近前者的一半。普遍的,大家對高職學生的口譯或翻譯證書并不做要求。這說明商務英語等級證書在行業內被普遍認可,此結論對英語課程的開設具有導向性。
三、高職類金融專業應注重培養、加強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特別是“創新力”;同時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市場競爭力
高職畢業生從業過程中也有突出優勢。其中,適應力、業務水平、執行力、溝通力排名靠前。但相比較而言,金融高職學生的執行力和溝通力在同等學力各專業畢業生群體中表現不佳。并且,總體而言,金融高職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如何刺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打破常規,突破傳統的授課方式。比如,可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課題,以小組團隊競爭的方式展現成果,引發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刺激其求知欲和表現欲。
四、高職類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實務、操作性工具課程為主,管理基礎類為輔
無論是是否從事金融專業工作,相關會計操作能力、單位金融業務操作能力、理財業務操作能力這三者都被從業人員認為是對工作有幫助,只是在金融專業領域對此結論的認同度更高,有將近66%的人有此共識。同時對于高職類金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中顯示,OFFICE軟件的是必學、必會的,拓展開來思考,高職類學生則更要熟練該類軟件的操作。對于財務軟件的操作,有半數以上的人認為也很重要。對于被大家一致忽視的五筆錄入的技能,金融行業對此也有較明顯的需求傾向。調查問卷顯示,金融高職學生初次就業的崗位,無論是否金融行業單位,主要都是一線業務開展、維護或客戶引導接待的工作,從事團隊管理的人員幾乎為零。總結以上分析,高職院校在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時應較多突出實務基礎、操作或工具課程,管理基礎類課程為輔助。
五、切實落實好高職金融類專業學生的崗位實習工作
崗位實習是高職類學生從課堂走上工作崗位的重要過渡階段,實習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日后崗位上得工作質量。學校作為人才的打造、輸出機構,其培養水平通過畢業生在工作中的表現被立即驗證。學生是否被用人單位所認可,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社會認知度及其今后長久的發展,更為嚴重的也關系到一個孩子的一生。而此于專業人才的打造對象――高職類院校則尤為突出。所以高職類院校必須切實落實加強校企合作,注重校園教育與企業實踐的無縫對接,達成長期有效的崗位實習共識,邀請正式工作人員進課堂,引導實習學生上崗位,同時建成標準化的崗位實習評價體系,形成一套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崗位實踐課程。
六、專升本、轉本或直本是高職類金融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行業的工作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金融專業畢業的學生日后絕大部分從事的是金融相關工作,并且在該領域的人才競爭相對激烈。雖然從蘇州地區各行業普通就業人員文化水平而言,本科與大專水平的占多數,且這兩類的比例水平相當,但是,就金融行業的從業專業人才而言,本科文化程度則以絕對優勢占據一半以上的席位。且調查問卷顯示,對于金融高職學生的就業前景而言普遍認為一般般或較好。就這點表明,高職類金融專業學生專升本、轉本或直本是大勢所趨。
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或修改的建議:
第一,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建議:專業基礎知識扎實,適應經濟金融管理、服務一線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第二,對課程設置的建議:公共基礎課為必修課,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本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群為必修課,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必須具備的基礎理論和知識。主要包括財政與金融、會計學基礎等。專業課分為必修課和限選課。必修課主要包括金融禮儀、財政與金融、鍵盤錄入技術、經濟法、商業銀行業務、銀行信貸實務、市場營銷、銀行會計、等;限選課包括財經應用文、國際金融等。
第三,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本專業以“理論教學+實驗實訓+全面鍛煉”的培養模式安排教學。遵循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尺度,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設置貼近職業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的課程,營造仿真的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安排一定比例的實驗、實訓內容,配備專職的實訓指導教師,保證實訓課的效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利用課外教育及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進取精神及適應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留學生:雖然國內研究生一直處于擴招態勢,但報考人數也在不斷攀升,競爭仍非常激烈;國外讀研一般都是申請制,當然競爭也同樣激烈,除了語言能力外,他們還比較注重申請者本科階段的GPA成績。那么,國內考研和出國讀研究竟應該怎么選?選擇出國讀研的都是哪類人?
張淑娟:要在國內考研和出國讀研中作出理性的選擇,我們就必須要對兩者的優劣勢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比較。
先說國內考研,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學費與生活費相對較低,而劣勢部分則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國內考研競爭日趨激烈;第二,文憑的含金量和學歷受企業的認可程度越來越受質疑;第三,欠缺實際操作的訓練和職場實踐機會。
再說國外讀研,其劣勢主要體現在學費與生活費成本較高,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能夠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讓思維更加廣闊,而且國外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水準,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和實際操作能力;第二,國外碩士學位采用申請制,而非殘酷的一考定前途,而且申請國外研究生,可選院校以及專業也多,各國每個院校對學生要求不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合適的留學方案,因此申請難度相對較??;第三,國內的研究生學制通常是2-3年,以3年居多,而國外的研究生學制一般是1-2年,兩者相比,赴國外讀研可以比國內的同齡人早1-2年碩士畢業,開始職業生涯。
綜上所述,學生應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學習目標以及職業規劃,結合國內外讀研的優劣勢,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目前,中國主要選擇出國讀研的人有三類:第一類,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有更高的學術追求,希望到國外接受更好的教育;第二類,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由于國內研究生尤其是熱門課程的競爭非常激烈,導致錄取率低,而國外有些優秀學校采用寬進嚴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深造的門檻,符合他們的需求;第三類,是明確想讀研,出于雙保險考慮的學生,做國內和國外讀研的兩手準備。
留學生:目前,比較熱門的留學目的國有哪些?它們在學制、費用、申請條件及方式上有何不同?
陳軍:研究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國依然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第二梯隊是新加坡、法國和中國香港。第三梯隊就是韓國、日本、德國等。
學制上來說,一般是1年或者2年,但是也有個別項目,例如范德堡大學金融項目是9個月,以及澳洲有一些項目是1.5年的。在四大最熱門留學國家里,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生項目多以1年或2年為主,英國基本上都是1年制,澳洲有1年、1.5年以及2年之分。
費用上來說,因為學制不同(1年或2年)、專業不同(例如法學研究生學費普遍偏高),以及學校地理位置不同(大城市生活費用更加高)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具體費用很難一概而論。但是均攤來說,最貴的是美國,1年大概需要40萬人民幣,要是你讀的是一個2年的項目,大概下來需要80萬。而最便宜的當屬香港研究生,1年總的費用是30多萬。
申請條件上來說,除了普遍需要的文書(簡歷、推薦信、個人陳述或者小論文)、本科成績單、語言成績(IELTS或者TOEFL)之外,一般還分為需要考G(GMAT或者GRE)派以及不需要考G派。一般美國、加拿大、香港都需要考G,而英國跟澳洲更多的是不需要考G。當然也有例外,如很多美國的法學專業就不需要考G,而英國倫敦政經大學的金融項目卻需要提供GMAT成績。
申請方式上來說,以前還分為網申以及紙申,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現在絕大部分學校都采用網申方式。最簡便的一些項目,從申請到錄取都只需要通過網絡操作即可完成。然而也有很多的項目,申請階段是需要寄送學校官方成績單以及存款證明的。甚至還有個別的學校,如今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會計項目,遞交網申之后,連推薦信都要密封寄送過去,實屬罕見。
總的來說,因為國家不同,學??偭糠倍?,所以學制、費用、申請條件及方式這些都很難一概而論。這也是為什么申請工作是一門非常細致的活,以及對從業者專業性要求極高的原因所在。
留學生:對申請讀研的學生,國外院校一般會對平均成績、相關語言考試成績等有所要求。如果學生現在已經在讀大四或者已經畢業,沒辦法再改變平均成績,那是否就意味著他要與申請失之交臂了呢?
陳軍:語言成績的話,還是很多項目會有最低分要求的。比較常見的有要求雅思最低7分,托福最低100分。這也很容易理解,語言是學習的基礎,學校會認為一個學生的語言成績必須達到某個成績才能夠勝任課堂的學習。但是對于GPA和G考這些,絕大多數學校是沒有最低分數要求的。
對于那些成績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一方面得客觀承認這會對申請有所影響,另外一方面,要知道國外大學的錄取從來都不是一刀切的,硬件條件只是占了他們整個錄取標準的一部分,當然具體占多少,不同學校會有不同的標準。舉個例子,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金融項目給我們的答復就是:test scores account for about 40% of the whole admission review while the other 60% rest on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nt's sof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nalytical skill, communication skill, motivation to pursue his/her goal. 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硬件條件只是占了40%,其他60%是考察你硬件之外的軟性技能。所以申請者一定要通過文書體現出你申請學校所看重的能力。
陳軍: 糾結于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情況,大部分發生在高、本申請階段。研究生階段的話,很少有學生會特別在乎公立大學或者私立大學:一是因為學費的差距沒那么明顯;二是研究生階段,私立大學的教育質量普遍比公立大學更加好。
研究生階段的話,“中國式標準”的特點是非??粗鼐C合排名,簡單說就是美國看US News,英國看TIMES,澳洲看“”。雖然在業內,注重排名的選校方式經常受到質疑,但是我認為選??磁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US News以及TIMES的綜合排名,它們的基本規律就是排名越前,名氣就越大,中國人的熟悉程度就越高。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國企業招人時普遍也是參考綜合排名。連用人單位都參考綜合排名,學生以及家長如何能夠不參考呢?
所以,我的個人建議是,對于職業規劃是畢業回國的學生,為了滿足中國企業喜歡名校的情結,可以適當看重綜合排名。但是對于那些想要留在美國工作的學生來說,其實更加重要的還是看重專業排名(例如TFE排名)以及local frame。
專業排名方面,喬治亞大學的市場營銷碩士,該項目在research 這方面絕對是美國先驅,地位就類似西北IMC。碩士生通常是在導師的帶領下一起做項目,這些項目都由一些大公司所贊助的,例如Coca-Cola、IBM 、 Microsoft,所以學校把名字都改為了Coca-Cola Center。整個項目非常緊湊,就業前景也是所有項目里面最好的。但是這所學校的綜合排名是60位,在中國的名氣遠遠不如排名前30的紐約大學和排名前10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假如要回中國就業的話,你可以選后兩所,假如你想要留在美國工作,那就必須是喬治亞大學了。
local frame方面,大家都知道《越獄》里面的天才Michael Scofield,他在劇中的設定是Loyola大學畢業的。為什么是Loyola University?因為這學校在波士頓就有著非常好的local frame。但是它的排名卻一直徘徊在綜合排名100之外,2017年也只是勉強躋身99名,所以又有多少中國學生會知道或者選擇它呢?但如果說你畢業之后是打算在大Boston地區就業的話,那這所學校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留學生:根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學生普遍好讀商科,平均每10個申請出國讀研的中國學生中,就有7人選擇商科,這7人中又有5人選擇金融。在專業選擇上,你認為這種功利性值不值得提倡?
張淑娟:實際上,商科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屬于熱門專業,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在專業選擇上會有就業問題等比較現實方面的考慮,這樣無可厚非,而且有些學生確實對商科很感興趣。對此,我個人的意見是:第一,不提倡不考慮學生特點,盲目跟風地選擇熱門專業。
第二,在專業的選擇上,應結合多方面的考慮,選擇一個真正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專業。
郭梅晉:商科普遍被認為未來就業前景和預期收入都不錯,然而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某些商科的專業,比如Marketing 和Business,其實就是中國大學里的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這一類的專業門檻相對比較低,不少海外的大學專門開設這類專業就是為了招收國際學生。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在辦理出國留學這件事情上并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導致在專業選擇上不知所措,一般的中介顧問也沒有能力為學生做規劃,在沒有明確的職業人生規劃的前提下,學習一個(自以為)相對輕松,也不會太水的專業已成為很多學生的無奈之舉,因為“商科”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會吃虧進可攻退可守”的專業選擇了。
留學生:很多學生是在經過幾年的大學學習,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后,才選擇跨專業出國深造的。對這類想要轉換專業的學生,你有何建議?他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陳軍:第一,一定要找合理的專業轉。因為研究生畢竟是小眾學位,你想轉但是不一定有這樣一個專業讓你轉,例如你想學外貿,國外就沒有這個專業。第二,大部分的專業是會有背景要求的,也不是你想要轉就能夠轉的,例如法學研究生碩士就要求你本科必須是法學專業。第三,假如真的要轉專業,必須提前了解要轉專業所需要的學術、活動以及實習等等要求,并通過學習(修讀第二專業、輔修甚至旁聽等等)、活動等體現出你已經具備目標專業所必備的素質。
留學生:國外研究生都是如何給導師“打工”的?學校一般都會提供哪些實習機會?
陳軍:國外某些專業或者學生會有機會協助導師進行課題研究、實驗,為導師的項目做一些基本的工作,輔助導師編寫論文,等等。導師也會給這些學生對應的payment,所以學生一般都會戲稱教授是他們的boss,他們是給教授“打工”。
實習機會的話,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策規定。以美國為例,學校一般會安排在畢業前后進行2種實習,分別是CPT和OPT。CPT安排在畢業前,目的是鍛煉學生去相關公司工作的能力,為以后的實習打下基礎;OPT安排在畢業之后,OPT的工作內容要求與所學專業領域相關。另外,很多大學會跟企業有合作,課程設置里面就涵蓋了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的機會。
留學生: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教育體制與我們有著很大的差別,美國大學本科階段許多學生會參與co-op計劃,提前接觸到實習和本專業的實操,無論是對以后的實習還是就業都大有裨益。而研究生的課業壓力遠遠大于本科生,許多國內畢業的本科生去到美國念碩士,光是完成作業就要每天看書到凌晨,更別說找時間去融入美國社會了,結果往往只能匆匆應付完學業,所以一度有“研不如本”的說法。對此,你怎么認為?
陳軍:研究生學位是屬于職業導向性的學位,所以單純從學術上來說,一兩年的研究生學習肯定是比不上四年的本科學習的。但是研究生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你能夠花更短的時間跟更少的金錢就拿到學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職業規劃更加清晰,學習起來更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學生:其實無論是在國內讀研,還是出國讀研,學生們最終的目的還是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尤其是在留學“精英化”逐步向“大眾化”擴展的今天,他們怎么才能將出國讀研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呢?關于就業他們該如何給自己定位?
張淑娟:赴國外讀研,除了專業方面的學習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它可以提升邏輯思維、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進而將自己出國讀研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為此,我認為學生應該在國外讀研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與做好遠景規劃,要立志在研究生階段積累到盡可能多的收獲和成果;第二,要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加深思考深度;第三,要培養科研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至于未來就業的定位,我覺得留學生應清楚認識到:雖然他們與國內讀研相比,會具有一些優勢,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競爭依舊會很激烈。因此,在國外留學時,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職業有初步的規劃,并定好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結合自身特點、興趣與特長等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陳軍:第一,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有選擇性地去讀。要注重對于職業相關的最前沿的知識或者技術的學習。第二,注意專業領域上人脈關系的培養,這個可能短期看不出效果,但是對于你長期職業規劃是有直接幫助的。第三,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夠達到native的水準,這樣才能確保以后的晉升不會因為英語而受到限制。第四,盡量在畢業之后留在國外工作一點時間,一段國外的工作經驗會給你一個更高的平臺。
就業的話,建議學生應該擺正好心態,從找到自己興趣或者適合自己的工作開始,把目光看長遠一些,畢竟對于很多行業來說,只有經驗跟學術完美結合才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留學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赴海外讀研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移民,他們出國后在這方面可享受哪些待遇?
張淑娟:每個國家的移民政策與移民項目有所不一,因此,基于留學國家的不同,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在移民的選擇上將有不同的待遇。
[論文摘要] 從高職院校面對會計專業人才市場的新變化和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構建了基于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優化師資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等方面展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理論界對高職??茖哟蔚臅嬵悓I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主要從分析原有培養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層次的培養模式比較、人才市場對高職??茣媽I人才的需求導向、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研究、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開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
一、傳統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研究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簡單說就是如何達到“培養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有機統一”。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存在的問題是:定位過低、定位過窄、缺乏前瞻性。陳靜認為當前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過分強調理論的普遍性和指導意義。目前高職院校理論課程設置上基本與本科相同,理論課程占的比例相當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踐環節。第二,培養目標中沒有突出面向中小企業。第三,培養目標中沒有突出會計專業能力。第四,盲目設專業。高職會計教育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沒有能體現出其教學的特色。還有人認為??迫瞬诺呐囵B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符合市場對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會計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設置模式缺乏創新
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大體分為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兩部分。韓宗賓、李榮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仍然把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根本沒有擺脫知識的系統性、學科性、完整性的制約,實施的課程也只是中職或本科課程模式的改版”。受會計教材的影響,會計課堂教學在內容的組織上一般也是以會計法規、會計理論的講授為主,以實務操作為輔,結合案例講解較少;或者集中進行會計理論的講解,等理論講完后再集中進行會計的實踐教學,人為地割裂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特別是由于我國近幾年來會計新業務不斷涌現,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卻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嚴重滯后,學校教學與會計工作崗位實務嚴重脫節。
3.會計教學方式落后,會計學習方式僵化
會計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師根據章節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課本知識,但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課程的一個總體認識。顯然此種方法不僅不利于會計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喪失。教學方式大多采用的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課堂信息量少,授課效率不高,教學過程缺乏立體、形象的感官刺激,這就更加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的機械式教學方法,只強調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培養,而不重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傳授了理論知識,但卻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甄別、運用、創新這些知識。
二、人才市場對高職??茣媽I人才的需求導向研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據中國財會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營銷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國新聞網公布的國家工商總局最新的一項統計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已達到300萬戶,同比增長20%,增加近35萬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全國私營企業每年至少增加了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中小企業也需要合理的人才結構,需要很大數量的高職生從事生產和管理,高職生到基層、生產第一線從事技術實施和技術轉化工作是大有可為的。所以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成為了中小、私營企業人才需求的主體。
2.學歷需求分析
過去,企業在招聘人才時盲目跟風,過分看重學校的名氣,在招聘時明確要求“985”和“211”院校的畢業生,片面地追求高學歷,要求必須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但是實際上名校高學歷并不代表高能力?,F在,用人單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趨于理智,人才浪費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學歷不再是評價畢業生唯一的準繩,企業更為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只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學歷也不是企業考慮的首要條件,這就為一批有能力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在我國經濟不斷推進,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和職業更加多樣化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只有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需求結構分析
有關數據統計表明,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數比中高級職稱及其他高證書的人數多。目前在人才市場上,初級會計人才已相對飽和,甚至過剩,中高級會計人員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競爭的對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來看,中級會計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級會計人才如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緊缺就更嚴重了。另外,在企事業單位中(尤其是中小企業)從事基層會計工作的人員基本素質普遍不高,??埔韵碌膹臉I人員比例接近半數,他們的知識難以迅速更新,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式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諸如會計電算化、基本的會計系統維護等。因此,在需要補充高端會計專業人才的同時,我國更需要補充一批精強能干、微機操作能力強、知識更新快的??茖哟蔚臅嬋藛T。
三、高職??茖哟螘媽I人才的“能力本位”職業能力研究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會計學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一決高下,就必須具備企業青睞的獨有的職業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自身的職業能力呢?
1.專業能力
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在求職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有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從實踐中不斷提高。另外,會計學只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也應相當熟悉。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一個信息的社會,會計工作是實踐知識的應用,因此,還要學習財政稅收、經濟管理(稅收、金融、財政、管理、國際貿易、經濟法規等)、企業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會計基礎規范熟練操作會計流程,會計業務核算能力、會計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財務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等。
2.職業化水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與實施,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新會計準則體系體現的是導向原則,對某些問題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別是某些特殊情況,沒提供準確的定義或方法,而是給出許多可供參考的方法,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這使得會計活動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管理藝術。因此,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具體業務時,需要一定的職業判斷。
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是會計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企業對高職生的職業道德普遍比較看重。會計人員要有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現,時刻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能及時的進行自我心理調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要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迎接挑戰,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職業道德雖不具有強制性,但卻是所有會計從業人員最大的共識和其執業的重要因素。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建立在會計專業基礎上的一種判斷,它是會計人員面臨不確定會計事項的情況下,按照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依據企業自身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料,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邏輯分析能力和職業經驗,采用準確的會計處理原則、方法等對會計主體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合法合理的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會計人員經常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因此要求會計人員要時刻保持冷靜,戒驕戒躁,以較強的責任心和優秀的品德來抵制這些誘惑。
3.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溝通的管理能力
“全員營銷”意識的深化,會計工作有自身的會計準則和工作流程,同時會計部門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部門,與企業內部的計劃、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眾多部門以及與外部其他企業之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微妙的關系,能否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影響到會計人員工作成果的好壞和未來職業的發展,企業要求會計部門的人員應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和溝通的能力,工作時不僅能處理好辦公室內的日常賬務工作,與本單位本部門和本單位其他相關部門人員處理好關系,還要能在企業與外界發生聯系時發揮作用,要與工商、稅務、銀行、審計等部門進行廣泛的聯系,如替企業辦理工商年檢、稅務登記及納稅申報、參與向銀行籌資、配合做好外部審計等,具備很強的平衡協調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溝通的管理能力既是會計人員的基本素養,也是職業生涯發展的必然要求。
4.計算機軟件應用和外語應用能力
首先,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使會計行業也改變了傳統的運作模式,信息化、網絡化是會計工作的工具,會計人員必須學會電腦操作,會運用相關軟件,學會制電子表格,學會網絡互聯等。據調查顯示,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部分或全部的會計電算化。因此從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水平和會計電算化技能的要求來看,對學生除了要求他們熟練操作計算機外,更應重點培養學生對會計軟件的操作、運用、二次開發以及軟件和硬件的日常簡單維修、維護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財會人才應該應掌握外語,要懂得國際會計慣例,要看懂外語賬目,熟知國際經濟運作規律。當然,大中性企業和外資企業在這方面要求更高些。但所有的企業均認為會計人員應粗通一般英語,一般企業對此要求不太強烈。對高職高專而言,外語能力的培養或許不是第一位,或者說還不是最重要的,但從企業發展需求看,會計專業英語的教學應該被重視,注重對學生進行會計專業英語的讀、說能力的培養。
四、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研究
當前各個高職專科院校面對會計專業人才市場的新變化和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主要從修訂和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優化師資結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等方面展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修訂和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改革后的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如下特點:首先,去向明確,面向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型企業;其次,重視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的更新,著眼于綜合素質的提高;最后,強調會計專業的職業性。與本科院校相比,我們確定的培養目標,突出目標崗位能力,突出服務對象;與中專學校相比,對各目標崗位的理論知識要求提高,要求學生應該具備以下素質: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論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身體心理素質;具有高等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應用能力,通過相應的外語、計算機等級考試,達到大學專科的文化水平;熟悉現代企業的供應、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業務流程,具有現財與核算的觀念;掌握會計核算、成本核算、財務預測與分析、財務管理的知識與能力;能夠熟練地操作財務軟件并取得財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證書。
2.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除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專業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學術梯隊建設,會計專業帶頭人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雙師型”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和提倡教師通過不同渠道進行業務進修,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聘請專家定期進行培訓,以彌補年輕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傊⒁恢Ю碚摶A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模塊化教學
按照會計崗位技能要求,進行模塊化教學和實踐是應用型教學改革的方向。根據會計專業的崗位能力需求確定課程內容,然后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模塊。這樣,每個模塊都是獨立的教學單元,每個模塊又相對完整,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完整的教育、學習和評價單位。這些教學模塊既可按照教材章、節設計,又可按照課程內容歸類設計。
通過模塊教學的實施,就把比較抽象難懂的會計基礎知識,通過分解轉化為單項技能訓練,再把每一項專業技能模塊科學地排列起來,形成各自的教學流程圖,易于學員掌握基礎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特別是能顯著提高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4.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
針對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現狀中教學設施落后、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置不合理等情況,應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一方面在會計專業教學體系上增加或突出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模塊。另一方面加大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會計模擬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保證校內實習質量;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加大院校與外部企業交流合作的力度,力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同時要加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是當前應用型高職院校面對的緊迫任務,必須解放思想,面向崗位,面向市場,面向未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認真研究學科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徐雙榮.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j].現代教育科學,2006,(5).
[2],張小紅.略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