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從這些特點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信息技術與人文因素的相互融合。1.發展性。如今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來看,很多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提出,發展和應用都使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明顯的隨著時展而發展的特點,不得不承認的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當今任何一門學科都未曾有過的。2.綜合性。綜合性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又一特點,與其它學科單一知識或僅幾門關聯知識不同,信息技術涉及范圍既包括基礎學科,又包括邊緣學科,比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哲學、美學、文學、數學、物理、機械、電子、工程、光學、生物學……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還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計算機科學性,而具有一定的文化課性質,需要人文因素的滲透。3.工具性。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與其他工具性學科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是人類通用的智力工具,可以通過這門學科的工具性特點,把它與其它學科的學習相融合,特別是一些人文學科中,使學生在擁有信息技術的同時又能提高人文素養。4.應用性。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這種應用性可以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一個有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的人,需要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社會責任感,應用到具體實踐當中,而這中間的橋梁就是人文素養。
二、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
人文素養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是體現在多方面的,結合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人文因素與高中信息技術的關系來看,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提高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量非常龐雜的時代,各種信息需要我們去辨別,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人文素養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滲透,可以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學生不會在信息技術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例如:在互聯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抵制某某產品的極端活動,一些抵制行為是愛國的表現,但有一些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為之,因此人文素養在信息辨別上的作用能使學生具有辨別信息的能力。2.避免因信息技術而造成情感弱化。需要承認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強了人與人交流,便利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因信息技術的優勢而拉近了人與人的溝通,但信息技術歸根結底還是機械化,技術化的產物,當中缺少人文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說是對信息技術機械化、技術化的一種彌補。3.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人文因素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信息技術學習的第一課講述比爾•蓋茨的成功歷史和經驗,以一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勵志故事帶動學生學習的欲望。4.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高中時代的學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一門學科的教學中不能僅僅教會學生一門知識或一門技術,還要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正確的地方。例如:熊貓燒香的病毒制造者李俊,他擁有很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卻沒有將自己所學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正確的地方,反而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破壞了社會的和諧,這是最典型的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沒有給予及時的人文素養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5.避免過度依賴科學技術而忽視自我意識。目前的信息技術正以一個非常高速的狀態發展,在取得了較大進步的同時,一些消極的思想也隨之出現,過度注視信息技術而忽視人的自我意識,對于一些工具性,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如信息技術,人文素質的教育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三、總結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強調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由此帶來的道德和法律問題也越來越顯突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文中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從培養良好習慣、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等方面介紹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信息技術;德育;滲透;防范意識;協作精神
德育是指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強調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否也應該進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結合自身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在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很多人認為,信息技術與德育似乎不著邊際,但事實上,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全員參與,從校長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課教師,人人都育人,處處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們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更應該樹立以德育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滲透到課堂中去,時刻了解學生的需求,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有針對性、有意識地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到教學中去,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如此,由于信息技術比其它學科有著無可比擬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優勢就能在德育教育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1.2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從多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網絡一方面提高了人們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和困惑。網上的不良信息,泛濫的網絡游戲,讓一些學生犯上了“網絡成癮癥”,他們沉迷于網絡,不僅耗費了時間、精力,還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和人際交往,有的甚至走上了不歸路。那到底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正確對待青少年使用網絡這個問題呢?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遠離網吧、網絡游戲和不健康網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2在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2.1規范課堂教學,培養良好習慣。
學生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規范學生的行為,教育學生要遵守機房規則,愛護機房設備,正確規范地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
2.2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德育思想。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從教材實際和學科特點出發,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感覺老師不是在刻意的說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舉幾個例子:我在講授《視頻信息的加工》時,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文明校園、文明課堂”的情境,課題由一段視頻引入,視頻內容是在學校拍攝的一些學生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然后讓學生在體驗視頻信息加工的同時,心中充滿對校園生活的熱愛,從而自覺準守學校規章制度。在母親節期間,我特意設計了教學內容———《制作電子賀卡》。在賀卡上畫上精美別致的圖案,寫上感人肺腑的話語。通過這份特殊的母親節禮物,一方面表達了學生對母親的敬愛,另一方面教育學生知道金錢來之不易,知道家長的艱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同時也很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習Windows的種類及發展時,介紹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成功之路,向學生講解知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遠大志向,要用知識和技能造福于人類。
2.3加強網絡教育,增強防范意識。
在教學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網絡,網絡上的各種信息魚目混雜,有很多不良信息,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渴望友誼和交流,網上聊天給了他們傾訴的空間和對象。但是網絡并非一片凈土,對于這些天真單純、涉世不深的中學生,稍不留神就會掉進網友設好的陷阱。有些學生沒有防范意識,對網友公開自己的學校、年級、年齡,甚至家里的電話號碼。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會給那些不懷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當然,我們并不排除網上有良知和溫情的存在,但是畢竟網絡由于其虛擬性,可能會比社會更復雜,如果不善于識別善惡,抱著僥幸的心理,那么受傷害的總是自己。對此,要教育學生,在網絡上個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識。
(2)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
。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學生并不真正會利用網絡,他們有可能花大量時間去網絡聊天,或去玩網絡游戲,更有甚者,對網絡中的一些黃色、暴力的信息難以抵擋。有學生對“黑客”充滿了神秘感,對制造混亂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自主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通過教育與引導,增強學生對信息的甄別力和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讓學生明白網絡世界也要遵守人際交往準則,既不能阻礙信息交流、傳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破壞網絡安全甚至危害社會。
2.4培養優良品質,激勵學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質可以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依賴性太強,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難,就缺乏耐心,放棄努力,以致無法完成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學生證明繼續努力的意義,使學生明白其實他們已經離成功不遠;也可以發揮榜樣的作用,讓取得成功的學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體會,感染身邊的同學;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言語暗示訓練,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打算放棄時暗示自己繼續努力,直至順利完成任務。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激勵學生立志成才。比如: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史,使學生明白我國計算機發展還很薄弱,讓學生看到差距,產生危機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立志為國爭光;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時,可以介紹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國人自己開發的、適合于中國人使用的、優秀的文字處理軟件等。使學生增強民族自尊,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3總結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從教材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利用多種活動形式,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將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教書又育人,努力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為培養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馮亮 單位:巴楚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新要求;課程教學
江蘇省從2008年3月開始實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它是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過關性考試重在通過考試考察考生的整體達標水平,考生通過測試以后才具備填報高考志愿的資格。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度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反映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信息技術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1]。但隨著這項測試開展時間的不斷增加,應試教育的影子隨之出現,很多學校忽視信息技術課程的系統教學,采取考前大規模集中機械訓練的方法提高考生通過率。這種教學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過率,缺乏培養考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課程大綱和新課改的要求背道而馳。針對這種現象,《2015年江蘇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說明》在2014年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專門提出“適當增加了一些體現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內容”[2],即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不僅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將注重現代信息技術領域中的熱點和新興話題,緊跟時代潮流,體現時代特征,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學要更加注重將現代信息技術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創新能力,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目標。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F代信息技術是以電子技術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為核心,以通訊技術(信息傳遞技術)為支柱,以信息技術應用為目的的科學技術群。隨著科技進步的飛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多元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網絡化、虛擬化等特點,信息技術應用新成果不斷涌現,已經引起了社會各方面各領域的深刻變革,快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也快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以應用和提高信息素養為目的的學科,勢必要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2.信息技術課程的自身發展需求。從國家教委1982年決定在清華大學等5所大學附中試點開設BASIC語言選修課開始,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發展已經歷時30多年,從“文化論”到“技術性學科”,再到“信息素養”,其演變發展始終沒有脫離整個社會變革的趨勢,并且始終受到世界信息技術潮流的影響[3]。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就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學習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為特征的基本學習領域之一[4]。3.課程教學去應試化的改革要求。自從將信息技術課程納入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科目以后,信息技術課堂就被貼上了“應試”的標簽,而隨著考試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識點相對固化,信息技術課堂也的確日趨應試化。很多學校不重視平時課堂教學,只抓考前的復習應考階段對學生進行集中訓練,即使信息技術基礎不好的學生,經過兩個多月或者再長一點時間的集中機械式訓練后,也能順利通過考試。在集中訓練期間,應試化跡象暴露無遺,教師往往已經無暇顧及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背誦考點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強化操作題的操作步驟,缺乏對知識的梳理與反思,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如此這樣,會讓學生、家長甚至學校和教師都認為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只需應付過關即可,這與新課標要求的信息技術課程要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完全背道而馳。正因如此,信息技術課必須要體現時代性與發展性,將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體現在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中。
二、課程教學的新思考
1.不唯應試論目前很多學校為了倉促應試,組織學生進行大規模集中機械式訓練,僅僅在機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術自身獨特的技術人文和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未能得到體現,不能培養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和利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們不能再唯應試論,而應該尊重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律和培養目標,注重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探索、注重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升華。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不斷出現新的技術、新的方法和新的問題,同時也是一門工具學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在應試背景下,學生遇到新的問題就會感覺到無從下手。而摒棄應試化,就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養放在首位,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在遇到新問題時就會主動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中得出的各種結論,從而達到課程培養的目標。2.不唯教材論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學科,除了理論知識以外主要是信息技術工具的應用和實踐,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應用軟件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很多教師急著教學生某些軟件的操作方法,學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師的步驟去模仿操作,學生不能體會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做不到學以致用。學業水平測試所提出的軟件考查要求不僅僅要求學生學會使用這些軟件,同時還注重對信息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同時也越來越體現時代特征、緊跟時代潮流,越來越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熱點和新興話題,而信息技術課程教材中涉及的軟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種原因存在滯后性和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要突破教材限制,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新的資源,同時注重拓展課內知識、延伸課外知識,帶領學生多關注熱點、關注新生事物、緊跟時代潮流、從信息的模仿者轉變為引領者[6]。3.不唯單一論因受應試的影響,每節課教師習慣演示操作過程、學生習慣模仿練習,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課堂變成單一的案例教學課堂?!缎畔⒓夹g課程》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既有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大量技能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程目標的實現。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掌握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和新媒體時代的教學特點,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力求圍繞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習氛圍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結合移動學習、創客教育、翻轉課堂,綜合采用自主探究、啟發教學、分層教學、分組合作等多元教學方法,保護學生創造潛能,激發學生創造欲望。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課程已經不是一門單一的課程,既是基礎知識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又是工具學科,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也注重體現課程的發展性,強調與其他自然科學的融合,引領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中的熱點和新生事物。所以我們要從學業水平測試的新要求中反思我們的課程教學,更好的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學科地位,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目標。
作者:劉元慶 單位:徐州市教育局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11年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說明[M].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2]江蘇省教育考試院.2015年江蘇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說明[M].江蘇: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3]羅艷君.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發展歷程概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9).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1(2).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任務教學法;應用
中國分類號:G434
在傳統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延續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模式,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呈現的信息,在操作中也多是模仿性動作,主動性不強,加之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思想束縛,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以任務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從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過渡,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施任務教學法的意義
(一)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任務教學法以任務為教學導向,要求學生按照有關要求完成相應的任務,以任務作為目標,圍繞著任務展開相應的教學,使學生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有關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角,教師只是指導者,如此一來,學生的主體作用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二)有利于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光憑自身知識儲備和已有能力難于達成任務要求,往往需要同學的配合,需要與同學相互合作才能實現,這使他們在實現任務過程中逐漸培養起合作學習的精神來。
二、任務教學法在職高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的策略
(一)任務和情境真實性
首先,在任務教學法的實施中,擺脫了以書本(教材)為中心的模式,而立足于生活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任務與生活密切相關,不僅要利于學生的探究,也要具有教育價值。如以報紙的編輯為例,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就是真實的某一份報紙的編輯,需要在探究中掌握版面設計(表格的應用),藝術字、圖片的插入和格式化、文字方向和設置、字符底紋、下劃線、刪除線、著重號等基本技巧。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任務教學法不再依托教師講,學生聽,而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相互合作探究,特別是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通過相互協調、分工,共同來完成任務。如上述的報紙編輯的任務中,學生在完成中可以分為不同的小組,分別負責文字錄入、美工、校隊等。
(三)面向任務過程評價
任務教學法擺脫傳統教學以結果為主的評價模式,而以任務過程為主要評價體系。換言之,任務教學法更注重對學生在任務過程中的參與和完成度的評價,而結果只作為過程的一個體系。在評價方式上,也注重從上機考試這一模式走向完成任務的模式過渡。
二、任務教學法在職高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環節
(一)創設情境--呈現任務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計出和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使任務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以《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的Word2000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需要學生掌握文字錄入、圖片插入、文字排版、新建文檔、保存文檔等具體任務。教學中,教師將學生模擬為某一公司職員或是某一報紙編輯,而教師就是該公司或該報社的負責人,教學中,教師通過給學生具體的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完成。在情境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呈現出具體的任務,如以某以科技論文的編輯為任務,具體任務可為設置字體、段落格式設置,特殊符號插入,表格編輯和格式化,頁面設置,公式錄入等。
情境創設的優點在于學生從純教學的束縛中走出來,而以生活實踐為背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任務中。
(二)確定問題--明確任務
當教師在情境中呈現出任務后,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學生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認識任務。如上述的科技論文的編輯中,對字體的要求為標題為小二、黑體。,正文為小四,宋體,段前段后0行,行距為1.5倍行距;頁面設置為上下2厘米,左右3厘米,縱向打印,紙張選擇為A4等。在教學中,這些具體的任務教師需要逐條進行明確。通常任務教學法中的具體任務可采用“索引”的形式進行明確。如字體有和要求,頁面設置有何要求,插入圖片有何要求。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務
學生“領”到任務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爭論、補充、修正,找出并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以電子賀卡與名片制作為例,交流討論中,小組要分別對文本框、圖片的選擇進行討論,一方面是在選擇圖片的形式和內容上,二是在操作流程上。在合作交流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小組成員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限定在一種方式上,同時,教師在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任務教學法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學生本身受知識結構和經驗的限制,在解決問題中,或多或少地會碰到小組討論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以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如圖片編輯中,如何制作水印圖片,如何處理圖片和文字之間的關系等,這都需要教師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
(四)師生合作--任務評價
該階段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總結評價,而是反饋提高。首先,當小組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品和任務要求進行對比評價,評價中主要是從過程和整體結果兩方面進行,即學生是否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按相應的要求和方法來完成了任務,是否有創新。作品整體完成效果如何,在完成任務中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等。正主要是讓學生就任務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從反思中認識自己的作品。其次,教師要通過對作品的反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學生在作品中表現除了對文字的編輯中字體設置不對,要幫助學生找到操作中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最后,要以實踐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上述的名片制作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張名片。
在新課改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學模式的革新來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這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任務教學法的實施不僅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也有積極意義,教學中還要不斷探究,讓任務教學法成為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殺手锏。
參考文獻:
[1] 鐘雪花.淺談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1(03)。
[2] 于霞 陳素美.淺議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 現代閱讀. 2012(14)。
論文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科技創新,總是步人后塵,經濟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縮短差距。因此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創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過后天的有目的培養才能獲得。如何有效的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一個難題。
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如何培養創新能力成為各國教育界探究的難題。高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進入高中課堂已有數年,但其真正作為考試科目得到重視也就這兩年的事情。西方國家早已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上個世紀就已經把信息技術列為各學齡段學生的必修課,信息技術對于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深知任務的艱巨,那么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這門技術性課程引導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先談做
高中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就需要學生們多練習,多動手才能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做(即練習)成為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經歷的,最基礎的一個階段。做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要他們學會動腦的做。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老師應該充分挖掘他們的自學能力,這不僅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教學進度與整體教學設計的需要。如:在教授信息這一節時,需要介紹microsoft frontpage網頁制作軟件。雖然網頁制作在初中階段有所涉及,但只是介紹了一個皮毛,而且很多農村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只是一個擺設,同時又經歷了這么長時間,學生們幾乎已經忘記,回頭復習frontpage的知識是理所當然的。如何來復習呢?如果把frontpage的所有功能及一些簡單的操作都和同學們復習一遍,這至少需要兩節課時間。這不僅與高中教學進度不相符,也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相違背。如何運用有限的課時量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性的將一些常用功能介紹給學生,其它一些功能自己去探研。現在的機房都已經具備了上網功能,可以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摸索。網絡就是一個良師益友,搜索引擎就是一個百事通,要讓學生學會使用這些資源。這不僅解決了學生的難題,同時還復習了搜索引擎的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研學習的能力。
二、再談想
學而不思則罔,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就必須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反思,去總結,去想。想這個環節在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反思,去探索呢?信息技術課本身就是集操作、探索、娛樂于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多重神秘性,它是集多個學科知識 為一體的復合學科。電腦本身對中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物體。中學生天生具有那種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一個愿望。這些原因促使我們的學生不斷的去探索新知識。怎樣利用學生的這種激情,將這些潛在的激情挖掘成為信息技術學習的動力呢?要做到這點,教師自身必須具有過硬的基本功,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F在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信息技術課,經過了長時間的學習后,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知道計算機是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但對計算機的具體工作過程還是充滿了好奇感。我曾經對一個年級的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超過半數的學生希望能自己動手打開計算機讓他們看一看。這種學習的熱情是不應該被 抺殺的。于是在具體學習高中信息技術必修第二章之前,我特意留利用學校的廢舊機房給學生上了兩節系統安裝課。這兩節課讓同學們親身體驗了一下電腦內部的組成,并且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安裝了一次系統。系統安裝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系統安裝前后電腦的變化。這兩次課以后,同學經常會問的“系統是怎樣安裝的,是不是像安裝qq軟件一樣”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因為有了這兩節課的導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第二章搜索引擎的使用時,同學們很快就明白了,原來我們使用的我的電腦,ie瀏覽器等軟件都是在系統安裝時自動安裝的。這些軟件只是一個工具,只有安裝了這些軟件,我們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計算機里的資源,才能上網瀏覽網頁。
這兩節課的安排,不僅滿足了學生的一個好奇心,滿足了他們自我價值實現后的自豪感(有些系統安裝的快的同學,主動的下來指導其他同學)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以后學習中,同學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習新知識,他們更多的懂得了去理解,去反思,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溫床。
三、最后談創新
所謂創新能力是人們革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等。創新能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創新激情、創新思維、科技素質。創新激情決定了創新的產生,創新思維決定了創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質則是創新的基礎。
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體格的強健靠的是運動,思維能力的培養靠的是多思考。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從多方面來作手,而這些解決方法都是思考中得來的,不斷的思考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動畫的簡單制作一節時,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完了移動動畫的制作,同學們在老師的激發下,已經非常想自己動手來實現移動動畫的效果,這時不妨提出:要是實現形狀變化的動畫應該怎么做呢?同學們立即緊鎖眉頭,動腦思考起來。學生們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一定會有所發現,創新思維在這樣的碰撞中應運而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科技素質就是學生創新的器,因此扎實的基本功是學生們所必備的,而扎實的基本功是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的。這又回到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結構上來,主要以學生的練習為主。
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富強民主的關鍵,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做,想,創新的關系,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思考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也只有獲得了創新能力,我們的祖國才會變得更加富強、民主。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m].中小學信息技術雜志社
論文摘要:本文對目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一些詬病做出了具體、深入的分析,并結合《圖像信息的采集與加工》這一節的實際教學,提出了一些設想和設計方案。希望本文能促使計算機與高中課堂教學達到有機結合,更好的實現教育信息化。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近兩年,我國轟轟烈烈地開展新一輪課程改革。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實現個性化發展,還可以明確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為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提供必要保證。信息技術課程是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設置的,既體現科學精神,又強化人文精神,隱含著課堂教學應以“人”為本,以“生”為根的教學觀點。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與計算機應用水平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計算機的日益廣泛化和普及化,很多家庭都配置了計算機,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也很早地接觸并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技能,并且有小學和中學也開設了信息技術這一課程,所以,現在的高中生對信息技術課程都有很高的熱情和非常濃厚的興趣。但迫于高考的壓力,最終還是以所謂“主科”科目的成績來錄取學生,而基本不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及操作能力進行考核,所以各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課時進行壓縮,給考試的學科讓路,或者干脆不開設這一課程。即便是很多開設相關課程的學校,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時,還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缺少激情和活力而枯燥無味,也就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熱情和較大興趣。(二)教師的授課知識與課程內容更新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前沿學科對教師的知識要求非常高,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補充和更新專業知識,跟上社會的發展的節奏。但是就目前來說,由于一些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問題,對教學工作持敷衍態度,使得這部分教師的知識更新很難跟上信息化教育改進的速度;同時也迫于高考的壓力,一些教師很少有時間去充實和提高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這一矛盾還將繼續存在。
三、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精講精練,講練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強調對學生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做到精講,拿出更多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鞏固練習,理解提高。(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由于學生接觸計算機時間、興趣愛好和領悟能力均不同等原因,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也有所不同,故在教學中,可嘗試分層次進行教學或者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因材施教。如:對于沒有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從漢字的輸入等比較簡易的上機操作開始教起;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從電腦繪圖等要求較高的技能操作方面進行引導教學,這樣就會使他們都能有所提高并順利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和操作訓練。(三)創設情境,提高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現象進行情境創設,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和興趣。例如依靠優美的背景音樂和形象逼真的動畫效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談《圖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以當前應用的教材來說,本次課程的授課重點是本節內容中對于數字化圖像的收集與后期制作。這節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十分嚴密,應該考慮設置一些文學教育主題內容來巧妙實現教學的目的。大多數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通過電腦中自帶的一些繪圖工具來畫畫,這些操作包含的都是些很簡單的圖像繪制命令和基礎性的美術知識,因此這個課程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對于數字化圖像收集方法的理解,其次是對于Photoshop軟件具有初步的操作能力,最后是進一步掌握圖像和文字等的編輯技巧。
對于學生能力的目標則是:首先達到學生具備自主利用多媒體工具表述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在技能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精神層次方面的目標是:首先,通過圖像的制作使得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加強學生自身的滿足感和自信心。但是這個課程難點較多,需要逐一對難點進行攻克。
由以上的研究發現,本次課程的教學方略應該是:備課預習、目標跟蹤和團隊聯合相結合的方式,還要在教學中穿插情景教學的方法。例如,為了讓學生對教學目標有個直觀的初步了解,我先用大屏幕播放幾幅未經改動的圖片,這些圖片包含了不同的主題,如微笑著面對世界、環境保護、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等,讓學生觀看圖片并從中得到啟發,隨后播放運用本節課技能修飾過的照片,讓學生對比原圖和最終效果圖,分析出達到這一標準需進行兩步加工的結論,即主題文字加工和卡片效果加工。
在課程將要結束的時候,我對整堂課進行點評,最后我們制作的圖片信息跟我們事先要表述的內容相符合,從而完成了課程的基本目標,并且在這個基礎上,也讓同學們各自的想法得到了發展和發揮。我們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方式,鼓勵他們進行自我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這也是新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也要跟上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步伐。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學方法,逐步研究新形勢下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策略,加快信息化教學在工作中的深入實施,從而為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芹.數字化圖像的采集與加工教學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MOOC;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1-0060-03
一、研究背景
本課題以網絡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應用為研究切入點,選用目前在頗具影響的網絡課程開發平臺(如Moodle、超星MOOC等)作為研發平臺,旨在建立紅橋區信息技術學科的開放性網絡課程,能夠創設信息化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大量的信息、學習資料、課件工具等數字化資源組合成網絡學習資源平臺,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伙伴,為信息素養的提升提供可能,并從系統內部解決教師、學生、課程資源、學習內容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
考慮到學習者的認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網絡課程的開發和應用主要集中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
二、研究現狀
1.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后,發達國家在發展信息化教育方面積極研發課程管理系統(CMS),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種CMS,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有Blackboard、Moodle、e-learning等12種。自2012年以來,MOOC席卷全球,比較著名的三大MOOC體系是Coursera、Udacity、edX。這些課程管理系統已經屬于網絡課程設計的第三代產品,除了可通過網頁給學習者提供教學材料、有關教育網連接以及提供學習者通過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欄、網上練習和測量進行異步雙向交流外;還實現了通過網上交談室、電話會議、視頻會議或MUDs(MOOs)系統進行同步雙向交流的功能,在世界上都有廣泛的應用。
國內課程管理系統的應用分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平臺和引進國外的平臺兩種。國內有代表性的網絡課程開發平臺有BluePower、Vclass、K12網絡課程制作平臺、中教育星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等,比較著名的MOOC系統有網易云課堂、淘寶同學、超星MOOC等。國外引進的比較知名的網絡課程中,開源、易用的Moodle課程管理平臺應用已在全國各地開展多年,Moodle課程管理系統開始在中小學推廣普及,但還需要有一個熟悉、應用、發展、普及的過程,特別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
2.現狀分析
就網絡課程管理平臺的技術條件而言,上述的這些平臺基本都能滿足開發網絡課程的需求,但網絡課程的開發和應用,既要符合課程設計的一般要求,又與普通的課程設計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網絡平臺的、具有開放性的、可以進行同步雙向交流的網絡課程管理系統。因此目前我國網絡課程開發及應用的主要問題不是課程平臺的開發,而是課程內容開發和應用:
(1)任課教師與課程開發脫節
目前的網絡課程,大部分是任課教師負責教材編寫,而網上課程的設計、建設則由技術人員負責。這導致網絡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一是計算機技術人員不能將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需求正確、全面地反映在技術實現上;二是教師不能自主地、及時地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進行修改,影響了教師教學創新性的發揮。
(2)重教學內容呈現,輕學習環境設計
目前大部分網絡課程設計延續了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的“教”和“知識”的傳授,網絡課程成了教材的搬家,缺少情境的設計,沒有讓學習者進行小組協作、角色扮演、師生互動、討論的環節。沒有總體規劃設計的學習環境,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缺乏教學活動設計
在網絡教學中,由于教師與網絡課程設計的脫節,一些網絡課程平臺缺乏網絡教學活動設計的環境支持,已經開展的網絡教學大多缺乏教學活動設計。
(4)教學效果不理想
大多教師更愿意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開發的網絡課程的質量不高,缺乏針對性,沒有充足的教學材料和學習資源。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組采用行動研究法、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來具體研究。實行四個“相結合”,即理論研究、實證分析及區域實驗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綜合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教育科研單位與學校相結合。
充分發揮研究人員的優勢,確??腕w的科學性并努力有所創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門的職能作用,試點校要具有代表性,組織健全,工作扎實。組建項目合作組,開展內部的學習、研究活動。采用教育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同步進行以保證資源庫的教學性和實用性。
本課題研究有我區5所高中校參與,并設置了子項目。
四、研究成果
1.理論研究成果
開發網絡課程所遵循統一標準是教育部的《中國網絡教育技術標準體系(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CELTS-42)》提出了課程的4級編目規則:一級是學習領域,包括語言與文字、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的學習活動等9個領域。二級是學科,在每個學習領域之下,都包括若干個學科,例如:語言與文字領域包括語文、英語等學科,自然科學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等學科。三級是課程內容。四級是學習主題。
第一級和第二級是國家的統一規定,第三級和第四級可以由課程開發者依據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自行定義。開發網絡課程,實際上就是在遵循國家統一標準的前提下,進行課程內容和學習主題的制作和編輯。從學習領域,到學科,到課程,再到學習主題,呈現了一個樹狀的結構。樹的根是學習領域,由學習領域枝蔓出學科,由學科而枝蔓出課程,再由課程而枝蔓出學習主題。反過來看,從學習主題,到課程,到學科,再到學習領域,事實上又可以呈現一個反樹狀的結構。某一個學習主題可以是跨課程的,跨學科的,甚至跨學習領域的。因此,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學習主題的實施者,有著相當大的主動權,真正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引領者”的理念。
由于學習領域和學科是國家統一規定的,而課程的主要載體――課標和教材,也是國家和地方統一規定的,因此教師所開發的課程主要應是校本課程,或國家級課程的校本化,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提出三級課程體系的建設要求,而且也符合基礎教育開發網絡課程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開發校本課程可能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因此,建設網絡課程可以選擇將國家級或地方級課程進行校本化處理,這種課程建設模式十分有利于課程內容的及時調整、更迭,也更加體現了課程建設的靈活度和和個性化。
2.實踐研究成果
考慮到課程管理平臺的功能與拓展,課題組在研究初期選用了Moodle作為區級網絡課程開發平臺,后期又嘗試在超星MOOC平臺上開發課程。
(1)基于Moodle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
Moodle,即面向對象的模塊化動態學習環境,是由澳大利亞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開發的一個免費的、開放源代碼的課程管理系統(CMS),也被稱為學習管理系統(LMS)或虛擬學習環境(VLE),不僅符合社會建構主義理論體系,而且基于web2.0、適合移動互聯網應用。
Moodle具有強大的課程管理功能,可以設計包括視頻在內的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還可以組織討論、作業、測驗、Wiki協作、程序化教學、互動評價多種類型的學習活動,為網絡課程設計與管理提供了技術環境。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大量的信息、學習資料、課件工具等數字化資源組合成網絡學習資源平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課程教學,能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創設情境,建構促進有效教學的信息化環境,較好的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育理念;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伙伴,為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可能。
課題組依托區教育科研寬帶網和數據中心,于2013年建立了基于Moodle的區級網絡課程管理平臺,面向全區信息技術教師開展調研,并利用教研時間開展相關培訓;在信息技術學科全市教研中,推出基于Moodle平臺的展示課,并為各區縣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開展Moodle平臺的構建、應用、課程開發等相關培訓。2014年面向全區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征集網絡課程設計案例,將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基礎模塊教材全部章節制作為網絡課程,并在課程管理平臺上,供全區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使用。
(2)基于超星MOOC的信息技術拓展課程
超星MOOC是市教研室引進的課程管理平臺,具有學習、作業、討論、資料、拓展、統計等模塊功能,支持移動客戶端。由于有技術團隊的支撐,對于課程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技術要求低、容易上手。
課題組于2015年初,組織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該平臺上開發拓展類網絡課程,這套拓展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載體、以微課程為主要教學內容,目前共開發了7個專題,分別是:用Flash創作網絡表情動畫(4課時)、Flash趣味編程(5課時)、創意空間之圖像合成(4課時)、Photoshop創意大講堂之照片后期處理(6課時)、虛擬現實應用――全景新視(6課時)、零基礎學習網站制作(6課時)、Scratch創意編程(10課時)。主要用于高中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使用。
(3)基于MOOC的教學應用模式研究
MOOC的主要特點是:整合多種社交網絡工具和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源,形成多元化的學習工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得課程易于使用,突破傳統課程時間、空間的限制,突破傳統課程人數限制,能夠滿足大規模課程學習者學習。MOOC與微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法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高中信息技術MOOC的應用過程中,課題組對這三者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基于MOOC的教學應用模式。如圖1所示。
傳統的課堂,通常在課內講授知識,課外(一般是課后)完成練習、作業等。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把課內、課外要做的事情翻轉過來,即課外(一般是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課內教師組織討論、交流、答疑,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作業、或其他任務。
在翻轉課堂的模式下,學生在課外依靠什么來自主學習知識呢?最典型的是微課程,當然還有其他學習資源。如教材、預習案、學習資源等。微課程,是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所做的視頻教程,時間通常在5-10分鐘。觀看微課程,可以照顧到不同進度的學生,學得快的看一遍即可,學得慢的可以反復看。
當微課程形成系列的時候,例如一個單元、一本教材的知識點都做成了微課程,將它們到一些學習平臺上,平臺還提供了開展討論和完成作業考試等功能,這就成了MOOC。
事實上,“翻轉課堂”是一種教學法,實現這種教學法需要“微課程”作支撐,當微課程形成系列之后,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就是“MOOC”了。
五、后續研究計劃
1.拓展研究領域
目前,紅橋區高中信息技術MOOC的開發與應用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下一步將繼續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升級改造MOOC系統,探索課程開放性實施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科的發展,實踐教育教學新應用。既解決本學科新課程實施以來遇到的困惑,也帶動其他學科教學的試點應用,同時在教師培訓中嘗試應用。相繼推出面向紅橋區基礎教育全學科全學段的MOOC平臺,以及面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MOOC平臺。
2.延伸研究內容
完成網絡課程管理系統的資源池化技術升級,實現彈性擴展、安全可控和智能管理。深化網絡課程管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提升基于網絡教和學等功能應用的智能化,滿足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教學需求,滿足資源應用的個性化需求。堅持開放性原則、推進資源建設的標準化,探索資源應用的新型運作模式,有效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參考文獻:
[1]姚倩.Moodle在線教學平臺的研究與應用[J].電子科技,2010(6).
[2]孫柏祥.基于Moodle的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與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5).
[3]李士艷.國內外MOOC的發展及其特點[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
[4]張~.我國MOOC發展現狀及展望[J].軟件導刊,2015(1).
[5]劉丹,黃冠.MOOC環境下混合學習模式效果研究[J].軟件導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