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倫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alent Competition become the cor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How to retain talent is the key. Business ethics has become a spiritual power f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about business ethics and employee loyal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to improve employee loyalty.
關鍵詞:企業倫理;員工忠誠度;行為忠誠度;態度忠誠度
Key words: business ethics;employee loyalty;behavioral of loyalty;attitudinal loyalty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047-02
0引言
現代社會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的主題既是資源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要占據管理上的優勢就必須擁有高質量的人才。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并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管理上必須以人為本,重視人的需要和利益,尊重人、關心人,創造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氛圍,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來許多學者已經對企業倫理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關系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而有關企業如何以道德的方式對待員工,吸引員工融入企業的研究卻相對欠缺。本文從企業倫理角度出發,探討企業倫理與員工忠誠度的關系,以期為激勵員工、降低員工離職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企業倫理相關論述
企業倫理(businessethics)也稱商業倫理, 是指蘊含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及生活中的倫理關系、倫理意識、倫理準則與倫理活動的總和。[1]
1.1 企業倫理研究的層面企業倫理研究的主要問題可劃分為三個層面,即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層面上的企業倫理主要探討企業中的單個人之間作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同事、供應商和消費者這些單個人的倫理關系;中觀層面主要研究各種經濟性組織,如公司、廠家、工會等等之間的關系;宏觀層面主要研究社會或制度層次上的倫理問題和倫理責任。[2]其中,微觀層可再分為三個層面:觀念層,規范層,行為層。本文從人本倫理管理的方面微觀層面來研究。
1.2 企業倫理的功能企業倫理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內部,是企業良好運行,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信譽的重要保證,同時對社會倫理的進步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①激勵功能,即企業通過合乎倫理準則的人性化的管理規章制度的制定,對企業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激發員工的興趣和潛能,為企業奉獻自己的能力,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②約束功能,即企業倫理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和準則,對企業員工的行為和企業自身的行為實現控制,以避免非倫理行為的出現,從而使企業經營活動遵循倫理準則,實現目標的最佳化。③凝聚功能,即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形成企業文化力、增值企業無形資產。④導向功能,即對企業員工的在行為方式和行為效果有引導作用,讓員工明白企業提倡什么行為,反對什么行為。⑤輻射功能,企業通過自身講求企業倫理,規范了企業形象,促進了企業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企業的經濟績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那么該企業的倫理思想就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從而帶動了全社會倫理的進步。[3]
2員工忠誠度的內涵及作用
2.1 忠誠度的內涵員工忠誠度又稱組織承諾,是指員工對其所屬企業的目標、象征和宗旨理解、認同和投入程度。對于員工忠誠度的定義主要有態度忠誠論、行為忠誠論和綜合論三種觀點。一是態度忠誠論,主要從員工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傾向方面加以考察。二是行為忠誠論,主要從員工表現出來的對企業的一系列具體行為加以研究,注重強調對企業的貢獻標準。三是態度和行為綜合論,該觀點認為忠誠度是員工對企業行為忠誠和態度忠誠的統一。本文認為,忠誠是員工對企業的行為忠成與態度忠誠的有機統一。
2.2 員工忠誠的作用員工對企業忠誠度的高低既反映了企業管理的好壞,又關系到企業的成本和利潤。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員工忠誠度每提高5%,客戶滿意度能夠提高1.3%,進而企業的銷售額能夠增長0.5%。這些數字表明了員工忠誠給企業帶來的效益。[4] 忠誠的員工因在企業工作時間較長,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工作流程深思熟慮,積累了較多經驗,工作效率較高,能夠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懂得如何處理與顧客的關系,爭取更高的顧客保持率,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銷售額和持久的利潤。當員工忠誠度降低,選擇離開企業。企業為了填補離職員工的空白,需重新招聘、培訓新員工,從而增加招聘和培訓成本;新員工在上崗試用期內,企業要從中擇優錄用,又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而員工忠誠可讓企業減免招聘、培訓及監督、指導成本。
3企業倫理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
忠誠是由個人的思想和情感控制的主觀變量,在具有理性和獨立思考的人面前,一味運用權力來控制員工是不可取的。權力是一種強制性影響力,可以控制員工的一些行為,卻無法深入到員工的內心世界。[5]雖然管理者不能運用強制的手段來增加員工的忠誠度,但是可以通過改變員工思想,進而改變員工的態度和行為。綜合以上分析,構建不同企業倫理層對員工忠誠度影響的理論模型(如圖1),以解釋和論述企業觀念、規范、行為與員工行為忠誠和態度忠誠之間的關系,以及相應要素之間的影響路徑。
3.1 觀念與員工忠誠度觀念在本文是指企業的信念及價值觀,即企業對員工持有怎樣的態度。倫理問題的思考實際上是圍繞著員工如何對企業講道德,如何建立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而對于企業應該如何以更道德的方式對待員工方面的關注相對欠缺。[6]一個講究倫理道德的企業,首先要有尊重、理解、信任、關心員工的觀念。這樣企業才能創造一個和諧、融洽、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氛圍,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員工,會感到心情舒暢,在物質需要滿足的同時,精神需要也同樣到的滿足,從而員工愿意付出勞動力回報企業。員工從行為上忠誠于企業。 觀念層是企業倫理觀的核心,它滲透在企業倫理所涉及的各個關系中。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員工對自己的行為就能自覺的調整,支持從事符合企業價值觀的工作,從而態度上也忠于企業。因此,我們得出以下命題: 命題1:倫理觀念能提高員工的行為忠誠度;命題2:倫理觀念能提高員工的態度忠誠度。
3.2 規范與員工忠誠度倫理規范對員工的思想意識發生作用,直接影響并改變著員工的思想觀念。倫理規范與制度不同。盡管實存的制度能在某種程度上約束員工行為,表現在現實中是員工的行為忠誠,員工為滿足生存需要而工作,由于害怕失去工作而忠誠企業,但不一定保證態度忠誠。因此,企圖依靠制度的強制性來提高員工的忠誠度不現實。并且制度越多,員工的越感到受拘束,離職率會上升。如果行為主體沒有認同制度,沒有建立與制度要求相適應的精神品質,則制度只是一個空殼。而賦予倫理的制度即倫理規范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BREWER MB,BROWN RJ(1998)指出高忠誠度的員工在處理單位內成員之間的問題時通常堅持單位內的規范和信條。規范就是企業制度所承擔的倫理功能,這些功能一般包括:凝聚功能--通過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使制度中所內涵的倫理精神對員工產生感召力,從而使規范產生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員工的行為表現為留在企業;演示功能--規范的具體運作過程實際上是某種倫理觀念的演示過程,如公平、正義、人道等觀念都可能在制度的運行中具體體現出來,從而對員工起到倡導這些觀念的作用;調節功能――按規范所遵循的倫理精神來調節企業與員工的利益關系,使之達到某種默契和和諧;約束功能――將觀念用規范明示出來,使員工具有制度所認可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境界,達到行為與態度的統一。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命題:命題3:倫理規范能提高員工的行為忠誠度;命題4:倫理規范能提高員工的態度忠誠度。
3.3 行為與員工忠誠度講究倫理的企業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建立公平的考核制度、對員工注重情感管理等。本文從公平和關愛兩方面來闡述,研究倫理行為與員工忠誠度的關系。首先,從公平角度。公平性是重要的激勵因素之一。組織對員工給予的責任、職權、薪水、待遇、晉升、提拔的速度等行為所造成的公平性,對激勵員工的工作動機有重要的影響。倫理行為表現在外就是要加強程序公平性,提升員工的工作動機。如果一個企業的制度、程序是公平的,員工就會愿意留在企業,因為他的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態度上也是積極的。其次,從關愛角度。關愛員工就是管理者要關心愛護員工,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去創造各種條件來幫助員工實現自己的愿望,滿足員工的需要。 “社會人”觀點強調了經濟利益并非刺激員工積極性的唯一動力,而心理方面的激勵能夠使管理者與員工更好的合作并提高勞動生產率。美國著名的管理心理學家杰姆哈里斯博士(1996)出版的《讓員工熱愛你的公司》一書中的思想認為EL(Employee Loyalty)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或忠誠度,并指出應通過關心、愛護員工,從而獲得員工對企業的忠誠。關愛員工是企業管理者對員工的道義責任,也是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管理者關愛員工才能以心換心,才能做到感情相通,心靈共鳴,相互親近。[7]當員工體會到工作的樂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他們就會在行為忠誠的基礎上形成態度的忠誠,從而感恩企業?;谝陨险撌?本文得出以下命題:命題5:倫理行為能提高員工的行為忠誠度;命題6:倫理行為能提高員工的態度忠誠度。
本文從企業和管理者的角度,構建了一個體現倫理層次與員工忠誠度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但是,由于獲取相關實證資料上較困難,有關命題缺乏大量數據和實證研究的支持,還有待于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4結語
我國企業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和人性化水平還不高,西方企業的管理理論和實踐對我國企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因此,中國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與國際經濟接軌,就要了解各國通用的倫理準則,把管理建立在科學的人性論的基礎之上。注重員工的情感歸屬需要,將管理與倫理相結合。運用倫理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為提高企業員工忠誠度,為塑造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提供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梁燕,王華,吳含粉.企業倫理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9,19.
[2]戴木才,孫麗虹.管理倫理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2001,(04).
[3]王景峰.基于企業倫理的產業競爭分析模型[D].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4]王東霞.淺談企業員工的忠誠度[J].經濟師,2009,(05).
[5]梁燕,王華,吳含粉.企業倫理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9,(19).
關鍵詞:營銷倫理;營銷道德;營銷倫理失范
一、營銷道德評價的倫理學研究
(一)我國傳統商業道德思想。我國傳統商業道德源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儒家文化,儒家倫理中的義利觀是其主要思想基礎?!傲x”指道德規范,要求人和企業自覺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則指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所謂“義利觀”,即如何來認識和妥善處理義與利問的關系或矛盾,應用到商業領域就是“見利思義”的商業經營理念,“取之有義”的商業行為準則,“先義后利”的經商戰略和“重義輕利”價值判斷??偨Y我國傳統商業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誠實守信的顧客觀,講究貨真價實,買賣公平,一諾千金;勤儉敬業的自律觀,講究勤奮節儉、敬業自律;以和為貴的競爭觀,講究和氣生財、辦事不成仁義在;樂善好施的社會責任觀,講究樂善好施、扶貧濟困。
(二)西方道德評價的一般理論。西方倫理學家依據結果或過程的標準,將道德評價分為功利論和道義論。功利論是19世紀西方頗有影響的倫理學觀點,從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開始,經過人的本性是利己還是利他的長期爭論,由英國哲學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邊沁系統地建立了其思想體系,最后由約翰·斯圖阿特·穆勒進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為的后果是否給大多數人帶來幸?;蛐в脕砼袛嘈袨榈牡赖潞侠硇裕鋸娬{把行為的后果作為判斷行為道德與否的依據。與功利論相反,道義論認為某一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取決于該行為本身內在的正當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創者伊曼努爾·康德、英國哲學家威廉·D·羅斯及美國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約翰·羅爾斯等。道義論強調評價行為的道德與否是基于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引致的結果,而行為本身的道德與否取決于該行為是否遵守了義務,這些義務是由人們的直覺和經驗歸納出來的。
(三)西方營銷道德評價的具體理論。西方三大營銷道德判定理論主要包括顯要義務理論、相稱理論和社會公正理論。英國學者羅斯在1930年出版的《“對”與“善”》一書中,系統提出了關于“顯要義務”或“顯要責任”的觀念。所謂顯要義務,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環境中人們自認為合適的行為,主要包括六條基本的顯要義務,即誠實、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惡。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稱理論,認為應從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綜合判斷營銷行為是否道德。目的指從什么出發點來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實現的過程及此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為所引起的結果,包括行為人意欲達到的結果,也包括不為行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為人預料到的結果。社會公正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在1971年提出,該理論從一種稱作起始位置的狀態出發,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公正系統,這一系統所適用的倫理準則是力圖使弱者利益得到增進,或至少不會因強者的剝奪而使弱者變得越來越弱,并認為正當的行為就是重視和尊重人的各種基本權利或與自由的正義原則相一致的行為。
以上有關營銷道德評價的倫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思想淵源,分別從各自角度提出了企業營銷道德的評判標準及應有的社會責任等道德觀念,不僅成為早期商業倫理的主要評判準則,更為現在的企業營銷倫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礎。
二、營銷倫理本身的綜述性研究
(一)國外營銷倫理理論綜述。國外學者對營銷倫理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理論研究同實證分析相結合,側重從倫理角度分析營銷戰略與決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綜合應用倫理學、市場營銷學、組織行為學等多門學科的方法。美國喬治頓大學的N·克瑞奇·史密斯與哈佛大學的約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營銷倫理》一書系統分析了營銷中的倫理現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歐洲學者相關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爾徹特·盧安編輯的由30位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寫的《企業倫理學》及英國西蒙·韋布利的《公司原則和企業倫理章程》。另外,國外學者還建立了許多研究企業倫理及營銷道德的研究機構,并在學校開設了營銷倫理的相關課程。
(二)國內營銷倫理理論綜述。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對現代企業營銷倫理的研究。謝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業加強營銷道德建設,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應當重視對企業營銷道德的研究。專門探討營銷倫理的論文約有100多篇,有影響的專著有六本:《宏觀市場營銷研究》(甘碧群,J994)、《企業營銷道德》(甘碧群,1997)、《市場營銷倫理》(王淑芹,1999)、《企業營銷中的倫理問題研究》(寇小萱,2001)、《營銷倫理》(王方華,周祖城,2005)和《道德營銷論》(高樸,2005)。我國學者對于營銷倫理的研究,主要從營銷倫理失范現象的表現、營銷倫理失范的原因及營銷倫理失范行為的治理三方面進行探討。在營銷倫理失范現象的表現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認為營銷不道德現象主要體現在商品生產及銷售中的假冒偽劣現象,競相降價帶來的惡性競爭及欺詐消費者等行為。近年來國內學者大都認為營銷組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失范現象,趙銀德(2004)就提出了營銷策略組合中的倫理挑戰。另外,鄭冉冉(2005)重點強調了市場調研方面侵犯他人隱私、弄虛作假等營銷倫理失范現象,劉秋民(2006)認為在產品售后服務中同樣存在道德問題。在營銷倫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國、毛瑞鋒(2006)經過深入的理論分析提出營銷倫理失范的客觀經濟基礎是商品市場信息不對稱,重要原因是市場競爭體系和政策法規環境不健全,社會文化基礎是文化環境和企業文化建設,主觀原因是企業領導者個人的道德素質低下,企業內部管理不完善為營銷倫理失范準備了土壤。朱麗葉(2006)進一步將以上原因分為企業外部環境因素及企業內部環境因素。在營銷倫理失范行為的治理方面,我國學者提出以下幾種方法:加強法制建設;加強新聞媒體、行業監督作用;樹立社會市場營銷理念;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等等。另外,閻俊、陶平(2003)從政府、行業、社會、企業四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營銷倫理失范行為的具體措施。三、營銷倫理的應用研究
國外營銷倫理的應用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研究范圍拓展到新興的服務營銷、綠色營銷和一些特殊行業的營銷領域,如保險營銷、銀行營銷、醫療營銷、藥業營銷等,研究方法注重實證研究,為規范性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支持。九十年代營銷倫理向跨學科的研究方向發展,多個學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論也被引入到對營銷倫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術進步所導致的新營銷倫理問題的出現,學者又將其擴展到跨文化營銷、網絡營銷和數據庫營銷等領域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營銷倫理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網絡營銷、保險營銷、跨文化營銷、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及產品包裝等領域的相關研究。劉向暉在2003年分析了網絡營銷倫理失范的負面影響及產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網絡營銷中不道德行為的對策,2005年他又提出網絡營銷倫理水平的兩維模型并探討了企業網絡營銷倫理戰略的不同選擇及企業制定網絡營銷倫理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各種因素。陳璟菁(2006)對保險營銷倫理失范現象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建立了保險營銷倫理決策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提出我國保險營銷倫理建設的對策措施。何偉俊(2001)分析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營銷的反倫理現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構市場營銷倫理體系的對策。張喜民、(2005)分析了跨國公司在華市場營銷的道德問題,并提出如何約束和規范跨國公司在華營銷行為的設想。馮巨章(2006)主要從跨國公司營銷中的倫理問題及其具體表現形式來分析跨國公司在我國營銷倫理失范現象。田劍(2006)重點分析了跨國公司營銷倫理問題的成因。施祖軍(2005)結合綠色營銷的定義及特點,闡述了綠色營銷三個主要的倫理涵義。李珂、李綱(2006)對體驗營銷中的倫理沖突及其誘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體驗營銷的倫理意義。劉安民、羅秋明(2002)提出產品包裝應反映市場營銷倫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韓曉莉(2006)詳細論述了違背產品包裝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營銷倫理道德的包裝原則。
四、營銷倫理研究現狀的評價
現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具備什么樣的經營理念、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應具備什么樣的責任意識并在實踐中身體力行,這既是現時代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又是時代對當代企業提出的要求。
1.企業生態道德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浩繁的系統工程,所牽涉的層面非常復雜,它的順利進行依賴于眾多條件的支持。穩定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地位或作用已經逐漸凸現出來,所以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首次寫入黨的政治報告,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發展?!吧鷳B文明是文明的一種形態,是高級形態的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的進步,它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經濟一一社會與生物圈協同進化的文明?!?。
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環境形勢仍然嚴峻,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產生,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相當嚴重。
未來幾十年,工業化的程度還將繼續深化,如果只是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調整,或僅僅是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內“加大力度”,很難徹底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德國當代經濟倫理學家P·科斯洛夫斯基于1987年寫道:“經濟的發展需要重新奠定經濟倫理學和倫理經濟學理論的基礎?!蓖ㄟ^對生存危機的反省,人們很容易在觀念上過渡到人類自身應對擺脫危機承擔責任的問題上來。再進一步追問,我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承擔責任的,或者說通過什么方式來自覺地把責任承擔,這時我們也不難想起倫理道德對現實責任的承諾。
現時代的經濟倫理觀念有其共性的一個方面就是它沒有認識到經濟在人類所有的制度結構中僅僅只占了一部分。而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曾指出,這種把屬于整體之一部分的經濟,置于絕對優先的地位,是現代的一大錯誤;如果放任這種經濟的孤立發展就會使得人類在地球上喪失生存權利。企業的經營行為雖屬于經濟范疇,又由于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系統中進行的,因此它與生態環境系統必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企業責任對象的范圍應當從人拓展到生態環境中去,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納入道德思考的范圍,將經濟活動、生態智慧和倫理關懷融為一體,最終轉變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模式,走向一條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性道路。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必須把生命聯合體的利益作為道德的終極目標。
2.企業生態道德責任是迎接國際挑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社會責任運動浪潮,這一運動要求企業在贏利的同時,承擔環境保護等生態責任。在國際貿易中,各國貿易保護也都紛紛將環保作為一種有效措施來限制其市場準入,并將其發展為一種綠色貿易壁壘。他們通過對進口產品制定環境檢測標準、限制沒有環境標志的產品進口、審查進口產品生產中對環境的影響等,來保護本國工業免受進口產品的沖擊。因此,只有強化企業的生態責任意識,才能保證其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才能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忽視綠色產業的發展,盲目開發出口產品,放松對產品安全和污染標準的監督檢驗工作,沒有形成相應的管理體系,許多產品并不符合環保標準,難以與先進企業進行競爭。環保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個重要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規則壓力和商業競爭發展,使得企業的競爭不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企業化時代里的企業所需要承擔的倫理責任達到特別重要的程度。這一切正如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指出的那樣:企業責任的內涵遠遠超出了經濟的范疇而拓展到了生態、就業、信息、政治和道德等領域。由此看來,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對于我國企業的挑戰“與其說是核心競爭力的挑戰,不如說是核心價值觀的挑戰;與其說是經營行為的挑戰,不如說是倫理品質的挑戰?!逼髽I的生態道德責任意識決定企業的競爭實力。
企業應有其自身生態道德責任,其原因不是因為生態道德價值觀本身,而是因為它能指引企業邁向成功。企業生態道德責任品質直接關系并影響著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重要的“道德資本”,是企業參與競爭所應具備的條件??梢?,企業只有強化生態道德責任意識,促使企業盡快獲得參與國際競爭的通行證,才能使我國企業煉就自身競爭優勢,企業產品才能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從傳統的不贏即輸、水火不容的敵對關系轉向現代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以共謀利益的“雙贏”或“多贏”。
3.企業生態道德責任是企業倫理文化建設的需要企業文化最初形成于組織創立之初,伴隨企業的成長,企業文化中較深層面的價值觀、道德準則和較淺層面的行為準則就形成了,正是基于此點它具有凝聚、導向、激勵、約束、規范等重要的特性,成為指導企業發展的觀點和經營的理念。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特倫斯·迪爾教授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阿倫·肯尼迪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他們在1981年7月出版的《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中,以豐富的例證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而然的約定俗成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并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帶來了這些企業的成功。可以說,我國有相當多的企業都沒有能夠建立一套與現代商業競爭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體系。有的企業雖然提出了一些企業精神、價值理念,但往往由于缺乏務實精神,使之成為擺設,成為空洞的說教,或者流于形式;有的企業雖然規章制度嚴明,但企業沒有明確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倡導,從而導致企業缺乏活力、死氣沉沉或一盤散沙。我國企業與今天的市場競爭不相適應的恰恰是文化體系。海爾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它始終把環保作為其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保護人類環境,預防環境污染”作為自己的經營理念,“清潔生產,綠色標志,綠色運動”,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我國唯一一家全部產品整體通過綠色產品論證的企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場占有份額連續增長。
不難看出,一個企業持怎樣的倫理價值尺度,不僅最終將影響到企業的生命周期、企業自身的組織不斷學習能力、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地位與作用,而且對于人類的未來和我們賴于生存的地球環境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作為企業處理與利益相關者關系行為準則與規范的企業倫理逐漸顯化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企業生態道德責任乃是企業履行與利益相關者長期隱含契約的內在要求。
二、企業生態道德責任的內容有哪些
我們認為,對于企業生態道德責任的基本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工業化進程中,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和人的發展關系上,人們往往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甚至簡單地把經濟發展等同于物質增長、GDP增長,忽視了人文、資源和環境等其他重要尺度與這一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觀點相聯系并構成支撐的,是片面強調利用和戰勝自然的狹隘觀念。早在19世紀末就受到恩格斯的批評。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對都我們進行報復?!蔽覀兠客白咭徊蕉紤涀。骸拔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循環經濟思想正是針對現存工業生產方式給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的危害和困境而提出的。循環經濟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求企業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綜合利用資源,力爭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它通過技術更新,積極采取無污染或只有輕微污染的新工藝和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使產品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能重新使用或出售。即通過自然資源一清潔生產一綠色消費一再生資源這一生產流程來推動技術創新沿著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循環經濟的方向邁進。這樣,既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又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同時還要使經濟發展符合生態效率,追求物質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廢物產量的最小化。
由此,企業可以通生產模式轉變,它從三個方面履行了生態道德責任:一是對環境的起碼責任,即通過降低資源消耗量,使生產成本下降,從而不污染環境。二是積極責任,通過減少污水廢氣排放、主動進行固體廢棄物處置。三是理想責任,開發綠色產品,實施綠色營銷,倡導綠色消費,促進和改善環境。提高企業信譽,全面提高企業競爭力”這樣就完全改變了“環境保護不經濟”的觀點,從而。這樣企業不僅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更為重要的是使環境保護為企業可以并樂于接受樹立新的行為準則?,F代企業應當克制自己對環境無限制的索取,勇于承擔治理環境的道德責任,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維護和諧發展、代際公正現代經濟理論認為:企業的發展取決于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自然環境的諸多力量的平衡。因此,企業在發展戰略上,要將生態保護上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發展的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規律,結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承載能力,按照國家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的要求確定企業在具體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格局。在具體的經營活動上,調整企業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具體的實施上,要實行最優化的生態保護措施。清潔生產取代過去那些污染嚴重的落后的工藝和技術;生態成為建設項目能否批準的首要考慮因素??偟膩碚f,作為資源的消費者和產品棄物的生產者的企業,從人與自然關系出發,確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糾正企業經營中損害生態的不正義行為,發展可持續經濟。
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經濟組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它為了自身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又必須保護生態環境?,F代化的發展必須求得一種合乎公正或正義的發展。這種公正性既表現為實現人類代際問的公正,同時也要求代內之間的公正。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子孫后代的需要,必須承認后代人同當代人一樣也擁有一樣也擁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他們的這些權力也應當受到尊重,不能因為他們現在沒有發言權就剝奪了他們的權利。當代人在實現自己需要的過程中不能損害后代人滿足其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根本條件。
3.培育生態道德意識,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態損耗強度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有效保護、改善環境為內容,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成了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基礎。第二,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作物質保障。企業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它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也往往依賴于各種企業的發展,并且人類對自然的作用更多是通過企業這個中介組織實現的。我們可以說: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最終的落腳點是企業與自然的和諧。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于企業的要求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修正工業文明弊端。企業在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構建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企業首先承擔起生態責任,我們才真正邁出了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第一步。企業應成三個方面積極承擔生態道德責任:一是經濟發展的方式要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三是生產方式上要發現消費者的需求、滿足其需求,而且要對其需求進行引導,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從反面的角度看,企業若不承擔生態道德責任,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只能是空中樓閣。若作為基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產生了動搖,會對社會發展和社會關系和諧構成挑戰,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資源環境分配不公會加重社會不公;若不能很好地實施“分配的環境正義”和“參與環境的正義”,作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核心的“公平正義”會遭受侵蝕;生態環境的破壞會降低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則不再名副其實。
三、企業如何履行生態道德責任
企業經營行為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而生態環境的發展則需要得到最大的護,二者經常發生矛盾。作為現代企業生態道德責任建設來說,其本內容就是協調好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使它們達到和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企業價值目標上確立生態道德責任
生態道德是關于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合,它總是通過協調現實的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來發揮其約束或導向作用的。這具體表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利益導向上,按照生態道德的基本要求來確定企業的利益取向。美國的H·R·鮑安在其所著的《實業家的社會責任》中寫道:“其社會責任是說,實業家有義務制定對今天的社會目標和價值來說有益的方法和政策,并據此開展其活動?!逼髽I在這一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利益最大化的對象就不僅僅是股東與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利益,更應該包括生態環境與子孫后代的利益。因此,企業形成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的義務觀,把利益平等原則從人和社會擴展到生命和自然界整個生態系統。作為規范企業行為的生態道德,它以生態人道主義、生態整體性、生態永久性為原則,把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滲透到企業價值觀念、活動決策、生產和銷售等各個方面,形成企業的自我約束力。第二,在管理理念上,不斷拓深“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以人為本”的這其中“人”的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它不僅僅是指企業內部成員,還包括企業以外的人和社會;其二,它還包括后代的子孫“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要求企業積極主動地設定自身生態環境的目標,自覺承擔生態會責任。這就避免了企業做出“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破壞根基,自毀家園的事情來。
在這一核心觀念層的指引下,企業經營行為表現為:它是在一定的倫理價值觀的指導下受制度規范的影響而產生的具體行為。穩定、持久、健全的企業倫理行為可以促進經濟秩序和經濟運行的穩定健康發展,它為企業提供行為動機基礎意義支撐、價值導向和合理的目標。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可以保證企業能營造積極向上、充滿生氣的精神范圍。生態道德可以為經濟行為主體提供科學準確的經濟預期,減少個人組織和社會獲取信息進行決策選擇的成本;降低宏觀經濟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2.提升員工生態道德素質
“從經濟的角度看,所有企業的運作過程,都是通過員工的生產行為統一表現出來的結果。同時對員工行為的分解有助于分析其中任何可能的缺點,并進行改善;而對員工行為的多角度反復整合,則有利于提高產品品質或開發新品種從倫理價值角度看,對員工工作行為的分解和整合,既是對作為個體的每個員工倫理規范的反省或檢測,也是對作為集體的全體員工的教育。這種分解和整合可以延伸到員工的其它生活領域,從而促包括企業倫理在內的社會倫理水平的提高?!鄙鷳B倫理學的發展要求企業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要求形成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但是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它要實現的是對企業員工的改造即實現素質的轉換和再造,以此體現出道德的屬人的規定性。正如彼德斯·沃特曼所言,“員工做出不同凡響的貢獻,從而也就產生有高度價值的目標感這種目標感來自對生產、產品的熱愛,提高質量、服務的愿望和鼓勵革新,以及對每個人的貢獻給予承認和榮譽”。
企業生態道德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企業可以通過實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選用綠色材料、制定綠色生產流程、實施清潔生產采用綠色包裝、制訂綠色價格、開展綠色促銷重視國際標準和產品認證工作等,使承擔生態責任的理念滲入到企業的每一個行為。池田大作也認為,廣泛普及倫理意識,使正確的價值觀念扎根于每個人的精神之中,并把它傳給子孫后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再構人類與自然的均衡通過這些方式,企業才能錘煉自己的隊伍,形成自身獨具的風格,這樣培育出來的企業生態道德理念才能深深植根于廣大員工之中。具體來說,門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培養員工的生態道德素質。一方面,企業自身培育環保人才、建立環保技術創新的獎懲制度。另一方面,廣泛開展生態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3.企業生態道德責任的系統工程
決定企業經營行為的生態道德環境的出發點是消除企業經營中反人性、的行為,并努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正如日本經營倫理學會會長水谷雅一說:“經營倫理學的出發點僅在于消除因只偏重于‘效率’和‘競爭’的思維方式及依此進行的企業活動給人或社會帶來的弊病?!鄙鷳B道德環境建設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使現有的生態道德環境得以改善。企業的道德環境的改善。
首先需要企業從自身做起,由此產生的輻射作用將引領著整個道德環境趨于良性化發展。生態道德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營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它包括企業價值觀、倫理觀的基本內涵和外在表現。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及其員工共同具有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它主要包括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經營理念等,體現了一個企業的價值定位,反映了企業內部衡量事物的根本標準。
其次,企業應根據環境的變化建立合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新型的管理制度中企業的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的信息是透明、公開的,每個人都有獲得此類信息的平等機會與權力,每一個員工不僅僅要了解自己工作中涉及到的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情況,更要了整個企業發展對社會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同樣具有可持續性的情況,并且有決策參與權。
再次,企業實施生態道德責任審計制度?!巴ㄟ^環境審計,對于本企業的環境狀況進行客觀的自我檢查與評價,及時發現并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出現的環境問題,有助于企業的投資決策、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的評審,從內部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有利于企業自主調整其經營活動。”最后,這些制度或管理的真正到位,歸根結底要通過輿論和教育,引導員工的情感和意識,形成員工正確的生態責任意識,并使之內化為員工信念。惟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向著綠色化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P·科斯洛夫斯基.倫理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6.
[4]歐陽潤平.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倫理品質[J].倫理學研究,2003,(5):28—32.
[5]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Bowen,H.R.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BusineMan.HarperBrothers,1953.
[9]陳紅兵.現代企業倫理制度建設[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0—34.
[10]池田大作,B·威爾遜.宗教與社會[M].成都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1][日]水谷雅一.經營倫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12]鄧翠華,陳墀成.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企業生態責任[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28—31.
[13]唐一之,李倫.SA8000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解讀[J].倫理學研究,2008,(1):28—31.
摘要:在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銷售人員忠誠度對企業效益管理的影響。首先分析國內外對于員工忠誠度研究情況進而探討出銷售人員忠誠度對于企業效益管理的影響。其次總結出研究的新趨勢即銷售人員忠誠度在一些企業中有下降的趨勢。最后得出結論提高銷售人員忠誠度對于提高企業效益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員工忠誠度;銷售人員忠誠度;企業效益管理
1研究意義及背景
目前我國很多員工忠誠度存在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員流失率,消極怠工和人為泄露企業秘密等。其中銷售人員的流失現象更為普遍,主要表現為銷售人員由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大量流向中外合資和(或)外商獨資企業,以及銷售人員在中外合資和(或)外商獨資企業之間頻繁變換工作單位。對此,企業應分析銷售人員忠誠度下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提高銷售人員的忠誠度。銷售人員的忠誠度又直接影響到顧客的忠誠度,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因此,對銷售人員忠誠度與企業效益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員工忠誠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傾向于通過量表調查進行實證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2.1.1員工自身素質
從員工個體層面來看,影響忠誠的因素包括員工任職期限、年齡、性格等,但各項素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強度還沒有一致的研究結果,而且分歧極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員工的年齡和任職期限均與忠誠程度呈正比。第二,FerdrikcRecihheld(2001)發現某些員工天生就更傾向于對企業忠誠,因此提出企業應設法尋找合適即與組織目標一致、愿意與企業的雇員,并設法留住他們,即在招聘員工時要考察員工性格、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文化適應力。Geo飛eM.10gna(1954)的觀點和Ferdriek不謀而合,他認為提出員工自身是否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是影響員工忠誠的關鍵,因為使命感能夠幫助員工體會工作的意義,這種使命感滲透到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員工忠誠度。第三,BrinaScharg(2001)從道德的層面提出:任何人本身就有對企業有忠誠的需要,個人道德水準不同,忠誠度也不同,企業應該激發和培育員工的忠誠。以上三個個體因素的研究對企業的招聘和后續管理有積極的影響和意義,也是目前許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忽略的方面。
2.1.2領導者素質
Mcugimless(1998)認為領導者具有良好的管理誠信將有助培養和提高員工忠誠度。Jacqueline和Mihonfield(2002)認為領導者的溝通戰略是影響員工忠誠度的關鍵因素。FerdrcikRecihheld在《忠誠法則》(2001)一書中也強調了領導者個人素質及言行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他認為領導者是否意識到員工忠誠的重要性,是否重視培育員工忠誠度,并在制訂經營決策時堅持忠誠原則,把員工等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影響員工的忠誠程度。FerdrikcRecihheld建議領導者選擇良好的溝通渠道,把忠誠的觀念傳播到企業各部門,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
2.1.3企業文化和群體關系
RogerHemrna(1999)提出企業文化是影響員工忠誠度的重要因素,因為企業文化能夠在員工與員工、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并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依賴感,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價值。這一點對新一代年輕的雇員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及自身價值的實現。GeogreMolgna(1984)提出管理者與下屬親密而穩固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員工忠誠度的提高,而這種親密關系的建立則有賴于管理者有意識的管理行為建立和強化。Allen(1998)和FerdriekReiehheld(2001)在文章中提到了信任對贏得員工忠誠度的重要性。Yul-Timwong等(2002)學者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信任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
2.1.4員工參與和溝通機制
Dvad(1989)在對紐約TPF&C公司的實證調查結果顯示員工參與和溝通能夠增強其忠誠程度,ness(1998)認為有效、公開坦誠的交流是員工忠誠度的重要因素。FerdrikcRecihheld(2001)也談到類似的觀點。AlnaD·Smiht(2002)提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運用語音信箱、電子郵件等科技手段傳遞信息,但員工忠誠度是無法由這些只注重內容的碩士學位論文溝通方式獲得的,只有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和交流機制才能使員工體會到人際情感交流,因此主張公司必須有意識地采用人際情感溝通方式以培育和提高員工忠誠度。
2.1.5員工職業發展
Davidw·Rhodes(1989)在對紐約TPF&C公司的實證表明調查能否獲得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是影響員工忠誠度的重大因素。DvaidFgainaoCi993)則認為面對裁員和機構改革,員工和企業需要重新構建心理契約的內容,讓員工意識到企業不會承諾一生不變的保證,但卻可以為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幫助,他提出企業可以向員工提供獲得“雇傭能力”的機會和所需資源,以員工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代替傳統的工作安全感,培育員工忠誠度。
2.1.6薪酬福利和工作安全感
蓋洛普(Gall即)公司1991年對美國7千名員工進行的實證調查結果顯示薪酬與員工忠誠度成正比。
Mcugi(1998)則認為為了培養和提高員工忠誠度,員工的工資必須根據績效發放,同時福利政策應該比較靈活,適合員工的實際需要。Brinaschrga(Z001)強調工作安全感是影響員工忠誠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對藍領的裁員在降低其忠誠度的同時也會降低其他未被裁員的員工尤其是管理層對公司的忠誠。一項在經濟蕭條裁員時期對財富500強公司686位經理進行的調查也證實了他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這些裁員風暴下的幸存者對公司的忠誠在過去的幾年中有所下降。盡管他們平均年齡37歲且至少擁有碩士文憑DavidW·Rhodes(1989)在對紐約TPF&C公司的實證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2.1.7企業倫理價值因素
Esnavaelnmie(2002)等認為企業的倫理價值觀及企業內部的倫理狀況對員工忠誠度有顯著影響,當員工面臨新的工作機會時,往往根據個人對某些企業的構想和聲譽進行決策,而且員工更愿意到倫理狀況好的企業工作。sheauboreck(1994)的研究表明組織公平感是影響員工忠誠度的重要因素。
2.2國內研究現狀
對員工忠誠度形成過程的分析可得:較高的員工忠誠度是員工期望得到滿足的結果。國內學者對于員工忠誠度影響因素的研究也都主要從企業對員工期望的滿足程度著手,但國外學者的研究內容更為豐富,不僅考察了薪酬福利等物質因素,也探討了員工自身素質、職業發展等工作因素,更提升到組織倫理價值觀的高度。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薪酬福利和員工職業發展上。除許小東的研究包含組織公平感外,唯一討論組織內部信任的研究者黃熾森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
內容的差異不僅反映了員工需求、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意識和研究者關注重心的差異,更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還未完全的表現。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心理期望逐漸由物質期望向精神期望轉變。經濟全球化使世界逐步發展成為單一的經濟空間,企業社會責任(CoarteSoealiReonsibili,yt簡稱CSR)運動的興起和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推行也迫使國內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員工權益的滿足和全面發展提供各種機會和條件。因此,從企業道德管理層面考察員工忠誠度的影響因素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新課題。
3發展趨勢
如今,國外一些成功的企業,如美國的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國家農場保險公司等,紛紛采用了一種“忠誠管理”的經營模式,創造了驕人業績。在我國,盡管一些企業也己認識到“皋于忠誠的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實現顧客滿意并創造顧客忠誠,但遺憾的是,這種認識基本上仍停留在“顧客忠誠”的階段,忽視了“員工忠誠”,忽視了忠減的員工給企業所帶來的效益?;谝陨系默F實背景,為企業提高銷售人員的忠誠提供依據,并且通過對空調行業中企業銷售人員忠誠度與企業效益管理的實證研究,為企業制定有效的留人政策提供了一些實證性的依據,使得該留人政策不儀能夠留住優秀的人才,解決目前企業所面臨的銷售人才危機問題,而且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益管理水平。
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因此《會計職業道德》也是會計基本從業資格證必考的科目之一。近年來會計專業碩士(MPAcc)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如何培養未來各行各業的中高層財務人員,如何有效開展職業倫理教育,是當前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一、我國會計專碩職業倫理教育發展現狀
1.會計職業倫理課普遍缺失。有數據顯示,美國高校開展各行業職業倫理教育已經非常普遍。上世紀80年代,美國商學院的倫理教育非常普遍就已達到90%[2]。當前我國高校會計本??苾H有16.3%的學校開設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或會計倫理課程,且多為選修課。筆者的調研也發現,除高院校較重視職業倫理教育之外,普通高校職,甚至一些名校、重點財經院校本科階段也無此課程;或曾經為必修課,逐步蛻變為選修或專題講座形式。本科階段的缺失,加之跨?R檔目忌?,使得到會計專業碩士(簡稱會計專碩)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更顯重要,然而當前針對會計專碩的職業倫理教育的研究論文屈指可數,也顯得重視不夠。
2.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課程發展歷程。我國會計專碩發展初期并無職業倫理課,各校以專題講座、選修課等多種不同形式存在,之后經歷了短暫的必修課階段,課程名稱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也有部分學校為《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內容上大同小異;目前MPACC教執委將其定位為選修課,課程名稱為《會計職業道德》。
該課程內容并無特別統一規定,教師可自行設計,內容從課程名字基本一目了然。相比較而言,職業倫理教育的課程不容易上得精彩,一般被認為就是不做假賬。到了碩士生階段,再上此課,很容易產生疲倦感,難以引起足夠重視。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內容如不與時俱進的拓新和深入,也較難打動學生。
二、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內容拓展
1.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內容拓展必要性。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否繼續“老調重彈”?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職業倫理教育需要深入。高校會計碩士培養,與??啤⒈究婆囵B不同,最終目的不是培養出納或記賬員,或僅僅是熟練操作會計信息系統。這些研究生今后(或已經)直接參與到企業的財務運營,或從事審計、投融資工作,或成為事財務負責人、財務主管及財務總監,成為企業總經理的左膀右臂;作為今后的(或已經是)各行各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參與中高層經營管理工作,需要宏觀的視野,遵守其所在的各行各業的運營倫理規范,幫助其所在單位開拓新的領域。因此,碩士階段,僅僅教育他們“不做假賬”、“不偷漏國稅”是完全不夠的。對其職業倫理培養上,應是在上述基本職業倫理基礎上提升和擴展,正確認識財富觀,樹立社會責任感。
同時,會計職業特點要求其對各行業倫理道德有所了解,需要對整個社會經濟運營有更深入的領悟。
2.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拓展內容。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以及會計行業特點,都決定了其職業倫理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入拓展,除了常有的誠信經營、(上市)公司避免財務舞弊等相關內容之外,具體還可從以下幾方面擴展。
第一,從不同行業入手的案例型倫理教育。會計工作將深入到各行各業,因此在學習階段,需要對各行業經營的倫理、投融資的倫理觀等都有初步的認識。因此在會計碩士職業倫理的教學中應涵蓋不同行業倫理基礎及案例分析,從而開拓對職業倫理的理解。本人教學中曾嘗試案例圍繞民生行業及工程建設行業倫理問題展開,起到較好的效果,亦可讓不同行業的在職學生交流其所在行業倫理問題。
第二,生態文明背景下的職業倫理要求。在當前重視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重視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擴展會計專碩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觀念,并進一步學習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等政策,才能高瞻遠矚,在國內國際的投融資管理中,游刃有余。
第三,引入中華優秀傳統財富觀教育。我國自古就有著豐富財富觀倫理思想和實踐。以《大學》為例,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人并不反對愛財,君子可以愛財,只要通過正經的職業,正常的渠道來取得就可以;再如如何看財富與道德的本末關系:“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探究了散財、施財與慳吝與人心的關系。又如財富在流轉過程中的規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如果是不正當渠道取得的財富,也將以悖理的方式流走。通過中華財富觀理論與正反案例結合的教學實踐,年輕學子都認識到修身、齊家、經營企業的一脈相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發掘探討。
三、共建全民道德環境,減輕財務人員職業壓力
會計是“好找工作的職業”、“越老越吃香”,然而與錢打交道的職業,風險與收益并存。也承受著內外并存的壓力與誘惑。在會計的職業生涯中,遭遇相關“難題”并不少見。有統計顯示:54%的會計從業人員會主動指出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84.4%的人認為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常使他們處于兩難境地。在一些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單位,財務人員承受各種外在的職業壓力,比如,來自上級或客戶的壓力,幫上司找張發票報銷一些不太合規的業務,超標的送禮、吃飯等,亦有在商業零售企業,顧客要求財會人員開出非實際購買商品的發票;還有客戶要求的事務所出具“漂亮”的報表審計報告;或為本企業發展爭取空間需要盡可能降低稅點、稅基……有的是上司要求辦的,有的是“為了企業經營的需要”,有的是希望留住客戶的。
在教學中,我曾讓學生們結合案例討論:當財務人員遇到外界壓力,甚至可能“丟飯碗”時,你將會如何?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同學堅決地表示絕不同流合污,不以惡小而為之;有的同學認為先勸說上司,說明后果嚴重,實在不能達成共識,就辭職,換到正規守法、制度健全的企業去工作;也有同學表示,先是勸說上級,實在不行就是迫于壓力照上司要求的做,但要說清楚講明白自己的本心是不要做假賬,立場是分明的,這樣做是被迫而為,因而出了問題,自己不承擔責任;也有同學表示,工作這么難找,這種事到處都是,領導上司讓怎么辦就怎么辦吧!違心地做這些事,實在是難過,昧良心,但又要生存??!一些學生表示,實習中接觸到一些財務人員,他們已經對這樣的事情見怪不怪,令他們驚訝又擔憂,也在擔心自己日后是否也會這樣司空見慣。
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財務人員出現問題都是外在環境壓力造成,受到誘惑的內因是主要的。當然,個人較難改變大環境。對此,會計專碩的學子們無不認為:倫理教育除了對職業者本身教育之外,還應涵蓋整個社會,需要整體共建倫理道德環境。應讓全民認識到:造假的惡性循環,進入互害的社會,害人終害己。
四、結論與建議
首先,會計專碩的職業倫理教育內容,從常規不做假賬、誠信經營等,應擴展到解各行業經營倫理;并且關注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該拓展思路亦可為經濟管理類碩士的職業倫理教育提供參考。
其次,不分專碩和學碩,全面推廣碩士生的職業倫理公共必修課教育,這是提高各行業職業倫理、提高全民倫理素養的要求。
論文摘要:文章論述了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即價值導向性、自律性、責任性、協調性和人本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有著二重性,其一: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和范疇,有著豐富的內涵,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行為;其二:作為一種社會倫理意識,在圖書館的管理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點在另二篇論文中已經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就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1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性
倫理道德作為協調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價值體系,給人們提供善與惡的價值尺度,制約著人們的意識行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管理道德作為倫理道德的一種,在社會各部門的管理過程中,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圖書館的管理道德同樣要求以價值觀來引導圖書館員,影響館員的思想和行為,要求館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實現自身價值,改進和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館員要熱情為讀者服務,仔細解答讀者的各種詢問,滿足讀者的各種要求,使館員的管理服務得到讀者的認可,也就實現了館員的服務價值。我們認為,價值觀的導向性可分為兩層含義:
(1)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觀念,創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服務價值。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圖書館本來是一切讀者的圖書館,為了達到更好的利用效果才出現了圖書館館員這一社會職業。所以,讀者既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應該說,真正領導我們的是讀者。因此,在圖書館工作中,圖書館館員應該避免其身份上的“施舍”架式,語言上的“質詢”口吻,服務上的“輕蔑”態度,立場上的“恩賜”觀點。從館長到館員,從藏書工作到讀者工作應該真正表現出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思想,關注讀者需求,尊重讀者文獻利用規律。管理道德價值的導向性要求館員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把日常繁瑣的服務手續進行簡化,代之以簡單可行的方式進行管理,達到管理目標的服務價值。例如:我館五樓閱覽室,原來對每一位進入的讀者要換牌押證,離開時交牌取證。這一管理方式既繁瑣,又浪費時間,特別是晚上閉館時排起了長隊。我館改變了這一做法,規定進門時看一下證即可,出門時不用掏證,省時、省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讀者一致好評。
(2)運用輿論機制,以價值觀為導向,引導
館員按照管理目標,向良好的業績方向努力、發展,創造新的業績,在工作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例如:我館規定開架閱覽室架位上的書錯架率不超過6%,但在管理道德價值觀引導下,館員們都認真自覺地順架、上書,使錯架率保持2%以下,做好了工作,創造了優秀業績。管理道德的價值導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強制執行的,而是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持,通過內心信念的轉變而調整的。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同時借助社會輿論的作用,在讀者和館員中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讓社會良好的道德習慣來制約每一位圖書館員的職業行為,在服務管理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2管理道德的自律性
在現代社會的圖書館(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里,館員的文化層次較高,很多館員具備多種技能。這樣,館員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機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館員以道德的自覺性來約束自己、管理自己、監督自己。其途徑是通過自己內心的信念、社會輿論的導向、傳統習慣等鞭笞假、惡、丑,崇尚真、善、美,使館員有一個明確的理性判斷,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達到自我控制的理性目標。例如:在工作中,館員主動發揮自己的多種技能,去改進和創造新的服務環境,加速圖書館的數字化、自動化建設。而不是利用館里的設備、器材為自己服務,謀取私利。又如,工作繁重忙雜時,不叫苦,不喊累,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碰到不講理的讀者無理指責時,不發火,不罵人,耐心勸導,以理服人。這些,都是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起著重要作用。
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員的職業情感。一名圖書館館員對自己的職業是熱愛和喜歡,還是冷淡和厭惡;是榮耀和高興,還是羞愧和苦惱,直接決定著他在圖書館工作中采取何種行為方式。圖書館應盡力培養圖書館員的職業情感,增強其樂業、敬業、勤業、創業意識,使之忠誠、熱愛圖書館事業,刻苦鉆研,熟練掌握圖書館學專業基礎理論和業務技能,具有為圖書館事業獻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務中實現職業自律。
3管理道德的責任性
管理道德的責任性就是明確要求把遵守倫理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責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規范,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種責任性有時還要在經濟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犧牲。當然,它并不排斥在履行道德規范責任時,所獲得的正當的經濟利益。它也鼓勵從事既有較高社會道德價值,又能獲取較高經濟利益的管理活動。圖書館的管理活動和社會其他管理活動一樣,經常因遵守了道德規范,而必須以付出經濟利益作為代價。雖然付出了這種代價,但盡到了管理道德的責任,從而在良心上得到寬慰。例如:我館的電子閱覽室,讀者上網是要收費的,它是我館職工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電子閱覽室是供教師、學生學習而設置的,其主要用戶是學生。但有些學生不自覺,一上網就長時間玩游戲。如果單從經濟收益來看對圖書館有利,但是,我們的館員從管理道德的責任出發,一旦發現,就馬上制止,如果重犯,就取消其上網資格,寧可少收上網費,也不能任其繼續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放任不管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也違背了管理道德的良心、責任,這就是管理道德的責任約束著館員的管理行為。
4管理道德的協調性
圖書館的管理道德能夠協調館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能夠協調與社會各種組織的關系。在良好的管理道德的協調下,圖書館就能夠建立起互助合作、積極進取、穩定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使館內每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管理道德協調著館長、館員、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同事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使館員與讀者平等相處,館員熱情地為讀者服務,讀者也能虛心地接受館員的監督、指導。圖書館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管理道德是與社會倫理道德相一致的,圖書館管理道德認為“真”、“善”、“美”的行為,也一定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真”、“善”、“美”的要求。圖書館的這種“真”、“善”、“美”的行為作為社會倫理道德的內在要求,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外在作用,它能夠協調與社會多種組織的關系。這種“真”、“善”、“美”的行為越多,其發揮的協調作用就越大。因此,圖書館管理道德能夠協調與社會的多種組織關系,促進圖書館與社會共同發展、進步,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5管理道德的人本性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人本性,作為一種新的管理道德觀念,是指在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中把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綜合考慮人的能力、特長、興趣、心理狀態等情況,全面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和文化建設,科學地安排館員的工作,目的是充分開發其自身的潛能,給其創造發揮其特長的機會。不僅如此,還要經常關心館員的工作情緒和心態,減少他們的精神壓力,排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營造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和諧安定的工作環境,從而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進而促進圖書館的和諧、發展和進步。
管理道德的內在要求使圖書館在制定工作條例和行為規范時,必須表現出人性化傾向。在執行這些條例和規范時,也要受到人性化的制約。館員和讀者作為自然人,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圖書館是由館員來管理的,其管理目標是靠館員來完成的,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因此,圖書館在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工作條例時,首先要了解館員的需求欲望和困難,因而制定出來的條例和制度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帶有人文性和倫理性。領導尊重、理解和支持館員的工作,在人性感情上給予必要的投資。如:我館把每一位館員的生日統計上來,給每一位館員過生日;考慮到值夜班人員的安全和乘車難等困難,晚上專門發一班車,把每一位館員送到家門口。這種做法溫暖了職工的心,使館員們在其他方面能夠體諒館里的困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圖書館管理道德的這些特性,調整和制約著館員的管理工作,調整和制約著館員與讀者的關系。從而促進著圖書館的改革與創新,促進著圖書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當然,圖書館管理道德的特征不只是這五點,本文只想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所述的這幾點也不一定確切,望圖書館的同仁們各抒己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王學義.企業倫理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118.
論文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和運用對傳統的“股東至上主義”觀點提出了挑戰,文章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分析了在利益相關者理論下公司治理理念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加強和改善公司治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公司治理由于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隨著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核心的公司治理實踐的發展,公司治理伴隨著“公司的觸角”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經濟領域的各個角落,公司治理以及公司治理所衍生出來的企業社會責任、公司公民、商業賄賂和企業倫理等問題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弄清公司治理與構建和諧社會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對發展與完善和諧社會理論體系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
利益相關者的理論萌芽最早起源于多德(Dodd)與伯利(Berle)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論戰。但利益相關者作為一個明確的理論概念則是由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于1963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對一個公司來說,存在利益團體,若沒有他們,公司就無法生存,這些利益團體就是所謂的利益相關者(stakerholders)。利益相關者的思想一經提出,就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和討論,迄今為止,關于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就已近30種之多。米切爾(Mitchell,1997)歸納了其中的27種,并將之分為三類:一是最寬泛的定義,即凡是能影響企業活動或被企業活動所影響的人或團體都是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部門、相關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周邊的社會成員等;二是稍窄的定義,即凡是與企業有直接關系的人或團體才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團體、社會成員等;三是最窄的定義,該定義認為只有在企業中下了“賭注”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邏輯下對公司治理的分析
傳統的“股東至上主義”認為,企業是資本家的企業,因為企業的財產是由出資者投入的資本形成的,這些資本以物的形式沉淀下來,構成企業信用擔保的基礎,從而出資者承擔了企業的剩余風險,那么理所當然的應享有企業的所有權,在經濟學上就表現為股東權益最大化構成企業的終極目標。
楊瑞龍、周業安(1997)認為這種以股東權益為唯一標準的看法是基于物的財產權的認識。所謂財產權就是對所擁有的實物資產具有占有、使用、處置及收益等一系列權能,如果有產者把他們的實物財產投入到公司,那么公司財產的一切權益均屬于股東。而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組成的一個系統,股東僅僅是資本的提供者,除此之外,供應商、貸款人、顧客,特別是公司職工對企業都做出了專門化的特殊投資,他們是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企業經營對他們的影響和對股東的影響一樣,因此,公司經營是為公司利益相關者創造財富服務,而不僅僅是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為此,就應當讓利益相關者享有公司所有權并參與公司治理。
威廉姆森則認為,公司治理框架中應該給那些向公司提供了“專用性資產”的人的位置,其中也包括雇員。美國普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萊爾(MargritM。Blair)強烈主張利益相關者應進入公司治理,其觀點是:公司并非簡單的實物資產的集合,而是一種法律框架結構,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企業財富創造性活動中做出特殊投資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投資并不僅限于股東,供應商、貸款人、顧客,尤其是企業雇員往往都做出了特殊的投資,這些投資的價值在極大程度上依賴與那家公司的持久的關系。認識到公司是一種治理和管理者專業化的制度安排,會促使人們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雇員、貸款人、供應商或者其他人都可以做出專業投資,這些投資與股東們的投資一樣面臨完全的風險。所有在企業從事的業務活動中做出特殊投資的各方,都事先假定并期望他們能從企業內部這些資產的聯合運用所創造的利潤中獲得相應份額的收益。波特也提出了與此類似的主張,認為應鼓勵長期職工所有權,鼓勵公司董事會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應該給予主要顧客、供應商、融資顧問、職工和社區代表等在董事會的發言權。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在現實中推動了公司治理理念的變化和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
199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310法案》通過,從而使利益相關者理論成為當今企業和社會至少某一方面的主旋律。該法案指出,利益相關者享有公司治理的權利。各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中所擁有的權利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股東是公司的發起人,是公司治理的原始動力;企業管理者擁有公司的經營控制權,是公司治理的關鍵;雇員是公司的勞動力資源;債權人是公司發展的資金提供者;供應商是公司產業鏈中的供應鏈;顧客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外部依賴者;政府是公司稅收政策的制訂者;他們共同參與公司治理。
在中國,由于缺乏利益相關者的意識,很多公司把本應公司內部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轉嫁給社會并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公司內部權利制衡手段的欠缺也導致企業經營的效率低,從這個角度而言,公司不僅要追求股東的利益,而且還要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對中國企業來說,構筑一個由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共同治理機制是至關重要的。
公司利益相關者是和諧社會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是處理好社會活動主體之間以及社會活動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實現他們之間關系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所覆蓋的主體范圍包括在一個國家生活的全體國民和其他人的社會活動主體與生態環境的總和。如果把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引入建設和諧社會的范疇,那么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處理好所有的社會活動主體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而言,公司治理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具有較高程度的重合度,公司利益相關者是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子集。
公司治理中的和諧社會建設問題
(一)公司內部利益相關者間的和諧
股東、董事、高管人員和員工作為公司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協調他們之間及其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這也是傳統的公司治理理念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委托理論認為,隨著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須建立“股東-董事會-高管”為核心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有效防范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實現公司的有效和諧運作。進一步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僅是公司治理改善的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公司內部利益相關者和諧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公司與員工的關系問題,公司與員工間的勞動關系問題一直是公司內部治理的一個主要問題,員工在公司中的地位、管理層與員工的關系、員工是否享有企業剩余索取權以及員工的工作環境、報酬等問題在中國越來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情況先出現了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對立。
特別是隨著員工自我意識的增強,員工要求參與公司管理以及獲得公司尊重的要求將日益強烈,妥善解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實現公司治理內部和諧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一個方面。
(二)公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和諧
公司的正常運營和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解決好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需要解決好公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即解決好公司的外部治理問題。公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以及生態環境等,公司與這些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已經被歸結為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角度而言,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為滿足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的內在要求,對職工、供應商、消費者和社區居民等所承擔的一種義務或責任。哈羅德•孔茨認為,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就是要認真考慮公司的一舉一動對社會其他主體的影響。最近幾年興起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的研究和實踐,在使企業社會責任朝著可操作的方向前進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在這方面影響較大的是SA8000,即社會責任標準。SA8000作為一個社會責任方面的認證體系,明確了社會責任規范,即明確提出了如何規范公司與顧客、供應商、環境、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SA8000對于建設公司及其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引導和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公司治理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無論是協調公司與內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還是協調其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都屬于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部分。因此,當前公司治理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公司治理,本身就是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促進,公司治理自然地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同時,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處理公司利益相關者之外的社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時,公司治理中的一些理念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M].重慶出版社,2004.
[2]李維安,王世權.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研究脈絡及其進展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