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園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知識經驗不同,教師在選擇、投放、變換游戲材料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1.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階段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境中的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這就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其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所以,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和同伴的游戲活動都能有效地激發他們游戲動機,幫助他們展開特定的想象。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較差,在使用物品進行游戲時“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使他們在模仿同伴的游戲時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戲材料,若同樣的玩具材料不足時,就容易發生爭搶。因而成人在幫助他們開展游戲時,要注意給他們提供各種形象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以引發他們開展游戲的愿望。為避免爭搶玩具,在一個時期內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在種類上可適當少一些,而同類物品在數量上應多一些。
2.中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使其想象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盡管他們主動選擇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兒在選擇角色后能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如在“娃娃家”中,“媽媽”先喊“娃娃起床”再給他洗臉,喂飯。“汽車司機先把車開到北京,再開到上海,最后開回蘇州”等。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把游戲開展下去,為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3.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擴展和加深,直接經驗不斷豐富,其想象變得活躍起來。在有主題的角色游戲中伴隨游戲情節的逐漸展開,材料本身就能夠刺激幼兒游戲的欲望。
大班幼兒的想象不僅在內容上豐富,連貫,而且能夠充分地通過活動和玩具材料來展現自己的想象,使游戲活動表現出濃郁的創造氣息。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游戲的要求結合教育意圖而投入游戲材料。例如,“菜場”游戲進行到一半,來了一位“顧客”要買肉骨頭,可“菜場”沒有現成的肉骨頭賣,怎么辦呢?游戲似乎只能終止,或者“顧客”改買別的菜??墒?,這位“顧客”是因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醫生”說要熬肉骨頭湯給她喝。情急之中營業員靈機一動,拿起一團橡皮泥,壓扁,再搓成條,然后把橡皮泥的兩端捏圓,于是,肉骨頭就有了,“顧客”高興地買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義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戲材料應功能豐富,應用靈活
想象,創造是幼兒角色游戲的特征。從角色游戲中看出,幼兒對于成品玩具或教師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對于成品玩具,幼兒只會問“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對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兒就會問“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來干什么?”因此,我們將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紙,筆,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綿塊,彩帶,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動室里。鼓勵幼兒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想象,創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從低級往高級發展的。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號物。如中班幼兒在開展“醫院”角色游戲時,開始提供藥瓶,聽診器,針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漸減少。先將聽診器拿走,幼兒就會去尋找類似圓形物的插片,瓶蓋等,再用一根繩子串上,變做成了一只聽診器。接著拿走針筒,幼兒會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兒將各種紙做成菜,將紙棍做拐杖等。這樣既促進了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又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超級秘書網
三、游戲材料應具動態性
1.材料的流動性。幼兒游戲材料要以幼兒的實驗為基礎,具有可變性。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豐富,游戲材料也要相應地變化。而適當變化游戲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電話,一家有籃子,一家有茶杯。這樣,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東西,就必須想辦法:a去尋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別家去“借”。d去超市購買。這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長,轉變家長觀念,只有教育觀念現代化了,才能談得上教育行為的現代化;只有家長從思想上認識到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他們才能積極主動的想方設法去加強家庭美德建設。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促進家長家庭美德建設觀念的轉變、提升:
1、舉辦美德知識專題講座。邀請專家來園作有關家庭美德建設方面的講座。使其認識到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涵和外延,增強家庭美德建設的意識和自覺性。講座后再與家長做進一步的溝通,幫助其進一步認識到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讓家長意識到家長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的榜樣作用,以期轉變有的家長言行粗魯,不重視文明舉止行為,讓家長自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傳欄進行家教知識的宣傳。結合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典型事例,適時推出每期的家教宣傳欄,使宣傳欄成為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陣地。
3、加強集中學習,使家長能夠較為系統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訓。把家庭美德教育納入家長學校的必修課程,結合省編家長學校教材,定期開展活動,使更多的家庭能夠了解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明確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4、不定期的推出重點討論話題。針對家庭美德建設中存在的普遍誤區,及時推出討論話題,讓家長帶著自己的美德建設心得和困惑參加,在討論中明確事理,在經驗交流中,學人之長,糾正錯誤做法。
理解源自于溝通,溝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長與教師、家庭與幼兒園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間隙、上門家訪、電話家訪、家園聯系冊等溝通方式的基礎上,積極建立完善網絡溝通渠道,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兒園網站,通過這些有效的溝通渠道,家園共同探討培養孩子傳統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讓教師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況,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長的教養態度;讓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在園表現,雙方對幼兒的情況都心中有數,消除誤解,達成教育一致。
2、辦好家園通訊,為家長及時提供信息,輸送養料。與移動公司合辦的家校通使與家長的溝通變得更加快捷,通過家園通訊向家長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先進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兒園新風尚等,以此逐漸滲透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家長的整體素質,尋求家長教育觀念和幼兒園教育觀念的協同發展,有效避免教育觀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園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樣示范
1、發揮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榜樣作用。開展家長工作時往往都是老師講,家長被動的接受,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老師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權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開展家長工作時,應該避免老師一言堂的做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而且說服教育的效果,遠不如現身說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開家長經驗交流會,在家長中樹立典型,成立優秀家長講師團,讓家長來引領家長、幫助家長,鼓勵家長把自己的好經驗、好做法講出來,發揮家長互相學習、相互影響、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幫助家長及時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教訓。
2、 發揮家長對幼兒的榜樣作用。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很多時候,孩子的不良品質正是在家長的嬌縱下形成的,可以說家長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視,有些家長行為不文明,對家中的老人不夠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還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二)利用文學作品,學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傳統美德故事。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美德故事、傳說、兒歌等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孔融三歲讓梨、司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詳的經典教材,通過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進家庭美德建設。例如:開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長和幼兒共同搜集有關尊老敬老的故事,一來可以讓幼兒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習古人的敬老美德,二來也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突破現有資源的局限性,讓更多幼兒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華。通過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讓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歷史上許許多多展現美德、令人感動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從偉人、名人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正是他們以及許許多多平凡人的閃耀著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匯集成了傳承中華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勵幼兒創編美德故事、兒歌。要求幼兒和家長一起嘗試創編有關文
明美德的故事、兒歌,小朋友和家長也都樂此不疲,相繼創作出了許多有趣又有意義的兒歌。例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創編的《回家歌》:媽媽下班回到家,
進家門,問聲好,
拿拖鞋,歇歇腳,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媽媽媽媽辛苦了!
通過創編,瑯瑯上口的兒歌不僅讓幼兒在傳誦的同時深受教育,也激發了大家的文學創造力,增強了家庭成員的文學修養。
1、開展書香型家庭評比活動。重視書香型家庭建設,每學期開展一次書香型家庭評比活動,倡導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在全園開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讀書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和家長之間互相推薦好的篇目進行分享閱讀,促進教師和家長共同提高?!俺h每個家庭讀一本美德故事書,講一個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個一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設意識明顯增強,幼兒的文明禮貌行為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2、開展優秀家庭美德建設論文評選活動。向廣大家集家庭美德建設論文,組織有家長代表、教師、專家組成的評比小組進行評審,評選出的優秀家教論文,予以表彰。作為每學期評選優秀家長的條件之一,激勵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好家庭美德建設工作。
黔東南州屬多民族聚居地,以苗族侗族人口為主,苗族人口略多于侗族人口。為了解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情況,課題組選取了6個苗族聚居縣和4個侗族聚居縣,以每個縣不低于5個鎮以下的農村幼兒園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與專家和一線老師集體備課、聽課、觀察、說課,評課的方式進行調查實踐實驗,在以德育、言語技能、生活常識、手工與藝術、游戲與體育作為教育內容,將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教育教材,分別進行觀察并聽課,重點將幼兒的注意、興趣作為觀察指標。
(一)課程活動的設計在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
應用于幼兒園活動的實踐設計上,課題組把著眼點放在幼兒的文化根基上。幼兒的文化根基包括文化的本質基礎和與外來文化的交融,前者包括本土文化傳統和日常行為規范,后者包括外來文化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并傳承下來的習俗與文化,為少數民族幼兒提供了一個既定的文化環境,這成為現代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的根源,它既是幼兒教育的豐富資源,也是該文化拓展和創新的起點;同樣,在當下經濟、信息高速交流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幼兒生活的文化環境復雜,相互的碰撞也較之以往更加頻繁,幼兒的具體行為時時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文化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會轉化成幼兒的日常生活內容。因此,在進行課程活動設計時,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框架下,以德育為中心,將德育融入各種課程中去。
(二)課程活動的實施課程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沒有既定模式,存在多變性和隨機性特點。在課程活動的實施上,首先,我們以主題活動為主要實施方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授課,來實現民族文化應用到幼兒園課程中;其次,通過無意注意的安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貼畫或者創設實景,讓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的活動中;再次,在幼兒的自由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游戲,將傳統體育與游戲融入學生的活動中。當然,各個課程不會孤立存在,在教育目標上也會有交叉。比如,在言語技能活動的設計上,在侗族地區農村幼兒園,選擇這樣一首兒歌:Xebcjiucweexnyuit,jusjiusweexmadc。(十支一捆,九支一把)Sampyancweexilbah,jusyancweexilmade。(三家做一把,九家做一捆)Ouxjunghdoux,lixjunghlongc。(飯同甑,語同心)Aemcsiicjanl,kuanpsiicqingk.(苦同吃,甜共嘗)Junghjiucnaemxnyaldahseecbangl.(共住一條江,有事大家幫)Douhdinlbedl,kuedpdinlaiv.(要像鴨腳板連成一片,不像雞腳爪分成杈杈)……在該課程的設計上,以發展語言技能為教育目標,重點是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思想,在兒歌歌詞中,又融入了生活常識,比如動物的認識,都是幼兒日常能見得到的東西,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雙語雙文的結合使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少數民族幼兒因漢語水平低下的理解缺陷。
(三)學習效果觀察通過觀察
分別對比現代課程活動和民族課程活動,在54人的班級中分別將注意的保持和興趣作為指標,注意的保持是在充分使用教具的情況下,盡量排除可導致幼兒注意轉移的干擾因素,幼兒的注意保持貫穿于整節課的學生人數;興趣主要是學生與老師互動的人數以及課后的檢查與反饋?,F代課程對于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無論是注意的保持方面還是興趣上,都稍低于民族課程,而這些特點在小班中尤為突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代課程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脫節。比如在大班認識標志時,斑馬線、紅綠燈甚至寬敞干凈的柏油馬路這些內容都與農村幼兒的生活嚴重脫離,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從而難提興趣,因此注意保持時間較短;其次,現代課程在進行教授時,都是通過多次重復讓學生強化記憶,這種方法下,多數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個短時記憶,這些教育內容回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難以再現,不能轉變為幼兒的生活行動;第三,民族課程較現代課程而言,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參與的欲望,他們能通過經驗習得參與到老師的教學中去。以游戲課為例,存在于民間的一些傳統游戲通常會世代相傳,雖說在細節上會有一些加工和改動,但大體上都沿襲著相似的內容并有著固定年齡的參與人群,將這些傳統的游戲融入幼兒園的課程中,課后幼兒能夠在社區、村寨得到拓展和實踐,這有利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活動的反思民族傳統文化
應用于幼兒園課程活動相關的研究并不罕見,但通過對現有的研究進行分析,內容上多是以民族藝術作為素材引進課堂;研究的形式都是一種理論研究;研究的人員多是幼兒園一線的教師。當然,一線教師在幼兒園的課程活動研究上,最具有發言權。但是,現有幼兒園教師總體水平偏低,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的理解上缺乏較高層次的理解,因此,在提出的建議與意見上缺乏宏觀思考。因此,將民族文化資源引進農村幼兒園活動,除了要有一線的直接經驗外,還要有立體的教育理論思考。
(一)進行意識生態的多元文化教育
對話“多元文化教育生態”是北京大學錢明輝教授率先提出來的,是用生態學視角來討論社會現象。錢明輝教授認為,這種方法的獨特之處在于關注個體與整體之間包括時間與空間的關系,能有效避免孤立看問題的弊端,一反過去只重視時間而忽視空間的做法。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生態意識培養,能有效避免其他視角造成的“兩極”對立,即過度開放接收,重視多元一體而忽視了多元共存;過度重視本土又會讓民族文化陷入孤立和封閉。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生態化,社會整體的聯系和不斷交流和變化狀態能將人們視為習慣的局限性揭示出來,能夠引起人們對新的目標和結構的重新構想,從而得出一種最適合的社會形態。多元文化教育對話是一種對話教育,是一種平等的、互動的關系,而不是壓迫和強制。進行教育對話,其目的是對面對的問題進行客觀辨識,堅持價值中立,實現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中國一體多元的少數民族格局,由人口最多的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每一個民族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起來,每一個民族身上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每一個個體都有著某種文化特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格局中,只有通過對話才能聽到來自不同群體的多種聲音,在對話中發現訴求,才能學會分辨,學會存疑,從而學會提問、學會表達。此外,通過對話,群體之間學會寬容、理解、接納,才能實現和諧共處,才能增進潘光旦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安定和諧局面。進行生態意識的多元文化教育對話,能改變人們不再簡單地從國家主義和地方主義、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二元對立來看待問題,在進行課程構建的時候,就不再從制度化知識和非制度化知識的不平衡中尋找支點,而會站在一個較高的視角去審視國家、社會、文化、民族的整體性,從而發現生態學意義上的關聯。
(二)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文化的構建與傳承
幼兒園文化是指幼兒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為其成員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樣的價值觀體系、行為規范和共同的思想作風的綜合,表現為幼兒園的“綜合個體”。進行幼兒園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首先要解決的是剝開文化的外衣,尋找到文化的核心,即價值觀。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抑或是個人,要走發展的道路,都離不開文化,文化具有凝聚力的作用,是發展的核心動力。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要想在現代教育需求下健康發展,就必須走“民族文化興園”之路。當然,在起步低、底子薄的農村幼兒園,要形成自身的文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要清楚地認識到,幼兒園文化絕對不是簡單的買校服、唱園歌。幼兒園文化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外部文化,二是內部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外部文化是幼兒園的空間物質形態,包括環境、設施;內部文化也可以稱為精神文化,包括價值觀、園風、園精神等,內部文化是幼兒園的靈魂和精髓;制度文化是規范和保障,包括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是全體師生共同認可的規范體系。在三種文化中,外部文化是基礎、內部文化是主導、制度文化是關鍵,三種文化相互依存同時也相互制約。進行幼兒園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要有明確的辦園宗旨,要以高品質的教育質量作為追求目標,要以育人為中心出發點,以民主、開放、科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幼兒園管理。此外,還要注意主流價值觀的傳承與弘揚。這要求教育管理者和幼兒園管理者要有清晣的文化觀,以誠信、合作、共贏的態度引領團隊文化,加強對幼兒園教職工的培訓與教育,不斷踐行主流價值觀,讓幼兒園文化成為師生的行動指南。
(三)開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園本
課程重構幼兒園課程,必須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則下重視幼兒文化的開發,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民族意識,在以本民族口頭文學、歷史人物、自然地理、風俗習慣、藝術、信仰等素材為藍本的基礎上開發園本課程。要充分重視少數民族幼兒的生活經驗,使用少數民族幼兒最容易理解的教育方式,在進行主流文化與民族本土文化教育時要始終堅持“對話”,開發出具有典型民族特點又不失現代性的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幼兒園園本課程,不是單一的內容那么簡單,最為重要的是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實施幼兒園園本課程,其多元文化特點要求教育方法必須以多樣性、生活性為主,具體實施時首先應該在園本課程目標下進行文化分析并設立主題統整課程內容。眾所周知,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單以民族文化納入課程中,沒有進行加工、整合,沒有充分認識學生的年齡特點就進行傳授,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應該在園本課程基礎上,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的民族文化內容,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設立中心主題來引領園本課程;其次,幼兒園本課程應該以活動為主要途徑展開,在縣級以上幼兒園,活動引領課程基本已是一種常態,但是在農村幼兒園,大多采用的是小學式的教學手段。開發園本課程時,要把教育手段和方法寫入課程中,仔細考量學生的文化心理和學習方式,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以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形成自身的經驗體系。
(四)培養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師資
當下,大中城市的社會轉型已基本完成,在民族地區,隨著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加快,農村幼兒園家長進城務工也越來越多。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農村的有線電視、網絡、廣播也深入多數人家。在這樣一個格局之下,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層次的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高求。作為核心部分的幼兒園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發展的需要對幼兒園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進行教師培養培訓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教師學歷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等等,但是對于廣大的農村幼兒園,因為面積大、學前教育需求大、辦學分散等客觀因素,盡管國家不斷加大投入,但是對于不斷增加的需求,現有的條件仍然遠遠滿足不了農村幼兒園的發展需求。培養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師資,在客觀條件面前,不能等、靠、要,要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教師培養培訓路徑。所以開展地區間的學習對話是一條重要途徑。在傳統教育系統中,教師看似是核心角色,但真正擁有話語權的不是教師,而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學者,幼兒園教師始終處于知識權威的底層,特別是農村幼兒園教師。開展教師培養培訓的地區間對話,是將教育的話語權交還給教師,通過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園與園,師與師之間的對話,形成靈感的交織,讓思維產生碰撞,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流。所謂地區間的學習對話,是在既定地理區域內,通過教育活動、實踐、幼兒園發展等各個方面,就一些問題與同行們討論,從對話中汲取他人經驗,表達自己的疑惑,探索解決辦法,從而得到提升。開展對話有直接對話和間接對話兩種,可在園內和園外進行,對話內容可由橫向和縱向進行,橫向是跨越地區界線的對話,縱向是在教育各個領域內的人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直接對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口流,間接對話是就某一問題參閱教育專著、論文以及網絡的評論等等。總之,進行地區間的教師自主對話是讓教師充分表達、敘述、傳遞經驗,從而學會理解、思考、回應,這個過程顯示教師作為幼兒教育中的一個核心中軸,在幼兒教育發展中的努力、探索和提升。
三、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實踐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環境布置是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的第一表現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蒙臺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庇變簣@的環境是鮮活、生動的教科書,它通過幼兒感知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傳統文化內容創設融入到環境布置中去,在吸引幼兒注意的同時,也豐富幼兒的知識,讓幼兒對傳統文化有個初步的了解,增加兒童對文化的認同感,比如烘托節日氣氛的紅燈籠、一幅書法作品等等,創建豐富的園墻文化。
幼兒園可以通過區角游戲的創設讓幼兒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比如56個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傳統小吃坊等等。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園日?;顒又惺瞧渥哌M幼兒園的基本表現形式。幼兒園一日活動是幼兒從早晨入園開始到下午離園結束,緊緊圍繞幼兒所進行的各項活動,包括用餐、午休、游戲、學習、戶外活動、盥洗等。這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比如用餐儀禮、餐點介紹、尊重師長、課堂教學、戶外活動等都可以融合傳統文化因素。北京有一所幼兒園的課外活動中大班做武術操,一招一式都特別簡單、到位,既強身健體,又可以在活動中品味中華武術,久而久之,文化的種子便在幼兒小小的心靈中扎根生長。
主題活動是宣揚傳統文化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最豐富最易增強認識的形式。節日文化、特色文化、道德講堂等等,都可以走進幼兒園,老師和幼兒一起布置,一起參與,一起收獲。鄭州市實驗幼兒園開展的《快樂新年》主題活動包含了布置新年新教室、一起包餃子、新年唱大戲、新年同樂會等活動,在“新年唱大戲”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接觸了河南的傳統劇種——豫劇,更了解了中國傳統民樂,從中感受到本土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萌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民族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探索實踐的過程。在基本的日常活動中逐步引導幼兒接觸、了解、熟悉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幼兒園應該主動尋求新的途徑和手段,采取多形式結合的方式,豐富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傳承文明的國家,我們甚至應該以舉辦傳統文化主題幼兒園的方式,采用中國式傳統建筑風格,普及傳統文化教育。
“卓越”幼兒園教師的內涵,是卓越的學識素養,更是卓越的從教精神;是卓越的專業基礎,更是卓越的實踐能力。我們提出“尚師德、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以達到國家對卓越幼兒園教師的要求。尚師德:追求高尚師德。師德是從教的基礎。良好師德是合格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要求,而高尚師德則是卓越幼兒園教師的首要條件。尤其是在當前社會“虐童”事件時有發生的背景下,強調教師的師德更顯緊迫和嚴峻。由于幼兒園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幼兒園教師的師德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從信念層面來看,需要有篤實的專業信仰、務實的專業精神、樸實的專業態度;從情感層面來看,需要愛幼兒、愛幼教,對幼兒教育事業有熱情、有責任、有理想;從行為層面來看,需要踐行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幼兒園教師的培養,首要的任務就是師德教育,不僅要在平時有機滲透師德教育內容,更要通過相關的課程設置將其顯性化。厚基礎:強調寬厚基礎。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從知識深度上看具有啟蒙性,而從知識范圍上看又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不同于中小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科與整合,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提倡圍繞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統整性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各個領域的發展。顯然,幼兒園教育需要的是全科型教師而非分科型教師。這就決定了幼兒園教師的知識結構具有廣而全的特點,不僅要有基本的藝體技能,還要有堅實的專業素養;不僅要有教育理論素養,還要有寬厚的人文科學素養。傳統培養模式中那種重藝體技能、輕教育理論素養和人文科學素養的做法不能勝任卓越教師培養的要求。只有做到厚基礎,才能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強能力:提升多元能力,重視研究能力。幼兒教育的工作不是看護幼兒,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能力,也不僅是會唱歌、跳舞、講故事。幼兒教育的對象處在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的發展水平、學習特點與其后的小學、中學階段有明顯的差別。這決定了幼兒園教育更需研究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的一切教育工作均需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因此,幼兒園教師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了解幼兒、教育幼兒的能力。首先,幼兒園教師需要有研究能力,成為研究型的教師。通過研究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特點,研究有效支持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方法、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將自身的教育實踐真正建立在研究證據的基礎上。其次,幼兒園教師需要有教育教學能力,成為有實踐智慧的教師。要能將理論、觀念、研究證據轉化為實踐操作策略,從教育實際出發,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實施班級管理,溝通家園關系。第三,幼兒園教師還需要具有自我發展能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教師。不僅要能實踐,還能對實踐進行反思;不僅關注自身的實踐,還能與同行進行合作與交流。在反思和合作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經驗,實現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重融合:注重多維融合。幼兒教育是關系到個體和人類未來的實踐,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乃至腦科學等各個學科的發展都有可能對幼兒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當代中國處在社會文化急劇轉型的時期,中西文化價值觀念激烈碰撞,各種教育理論和觀點百花齊放,這些對幼兒園教師素質以及幼兒園教師培養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重融合的思想,就是不僅要使未來教師具有多方面的知識素養基礎,更要具有融合和開放的態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多學科的融合。在教師培養中體現多學科的融通與互滲,幫助學生將多學科的視野融會貫通,并將其轉化為對教育實踐的影響力。其次是中西視野的融合。既要向學生介紹國際研究前沿的新理論、新進展,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本土的幼兒教育家和幼兒教育思想,在貫通中西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既要讓學生接觸與了解理論的多樣性,更要讓學生體會與認識到實踐的復雜性和生動性,避免紙上談兵。
二、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具體目標
根據“尚師德、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同時秉承兒童教育家、南京師大學前教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陳鶴琴先生開創的研究精神和實踐精神,本專業設定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素養全面、學識寬廣、有持續發展潛力并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既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論,也是基礎實、善實踐、留得住、干得好、能引領的研究型幼兒園教師。以“研究性”和“實踐性”為核心,構建了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目標體系。
(一)具有高尚師德
研究兒童、了解幼教是師德培養的起點。通過參與幼兒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學生應能:
1.熱愛兒童,對兒童和幼教抱有研究的精神和態度;
2.熱愛并享受幼兒教育工作,愿意終身從事幼兒教育事業;
3.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
(二)具有全面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素養,并能運用于幼兒教育實踐工作中
藝術、人文和科學素養作為卓越幼兒園教師的基本素養,既是一種個人素質,也是教育實踐的保證。學生應能:
1.具備基本的美術、音樂、鋼琴、舞蹈等藝術能力和素養,并運用于幼兒園藝術教育實踐中;
2.具備全面的人文和科學素養,興趣廣泛,知識面廣。
(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專業素養,以及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教育學科基礎知識是學生專業素養的基礎。它既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教育理論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從事幼兒園教育實踐的理論支撐。學生應能:
1.掌握教育學科基礎知識和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
2.具備初步的教育理論素養和理論興趣;
.具備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組織和評價能力,勝任幼兒園各項教育工作。
(四)具有基本的幼兒教育研究素養,以及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的能力
幼兒教育研究方法的初步訓練,既為學生進一步從事學術性學習打下必要基礎,也是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必備的能力。學生應能:
1.初步掌握幼兒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獨立開展畢業論文研究;
2.初步形成對幼兒教育實踐問題的敏感性,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專業品牌打造綜合措施
1.把專業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養愛幼兒、愛幼教、具有“鶴琴式”研究精神的卓越幼教人
通過《專業入門指導》《陳鶴琴與中國幼教》等課程,讓學生了解南師幼教的歷史與傳統,了解幼兒教育對人生發展的意義,了解中國幼教對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學生從接到錄取通知書開始,第一個任務就是閱讀陳鶴琴先生的著作。要用老一代南師幼教人的專業、敬業、樂業、創業的精神,激發學生對幼教專業的熱情。通過我系教師的言傳身教,把老師們對工作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對研究的執著傳遞給學生。我系擁有江蘇省“巾幗文明崗”、江蘇省優秀黨支部等稱號,是一支凝聚力強的隊伍。要通過師生互動的活動,積極向學生傳遞正能量。通過豐富的實踐類課程,讓學生廣泛接觸幼兒、接觸幼教,在實踐中體驗到與幼兒相處、從事幼教工作的快樂。
2.以寬厚的知識素養為基礎,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業教師
在課程設置上,通過公共課程、博雅課程、藝術課程等基礎素養類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的政治觀念、信息技術素養、人文科學素養、藝術素養等,增強學生發展的后勁。利用現有的院級“學業發展中心”,發展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素質。學業中心可供學生擴展知識提升能力的途徑包括:
(1)學涯室:設有學業設計室、職業探究室、舒心交流室和樹德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
(2)技能坊:主要設計了書法技能、演講與朗誦技能、舞蹈技能、信息化技能、手工坊等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活動,每個學生可以參與多個工作坊。
(3)實踐園:組織各類社會性調研活動,分層次的實踐訓練項目,跨專業專題訓練項目,面向各類教育機構的社會性學習活動。
(4)學術苑:組織各領域專家主講的教苑講壇,以學生自己為主的教苑沙龍,開辦學生自己的雜志《教育家》。此外,各類學生社團,組織讀書會、理論沙龍、工作坊,拓寬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對于具有學術潛能和進一步深造需求的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科拓展課程,使其接觸學術研究的前沿。
3.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培養以研究能力為核心、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研究型教師
幼兒教師組織講述活動課時,幼兒的講述能圍繞一定題目展開、用詞正確、詞語搭配恰當,做到條理清楚、前后連貫;同時,要求講述內容豐富,用詞生動、形象,講話的聲調、語速、停頓能根據內容有所變化。
幼兒講述活動需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則。有效性是指,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對于教育對象——幼兒而言,有效教學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對于教育者——教師而言,有效教學則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技能和專業水平。
二、幼兒園講述活動的現狀
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幼兒講述活動發展不平衡,組織活動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觀念認識還存在誤區,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講述”就是“談話”。概括來說,幼兒園講述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1、幼兒語言教育重視課堂語言活動,忽視了對幼兒日常生活中隨機語言的開發;2、幼兒語言教育重視知識以及詞匯的灌輸量的多少,忽視幼兒語言講述的訓練;3、幼兒語言教育中重視規范化、多媒體的應用,忽視體驗性的講述活動;4、幼兒語言教學重視整體觀念,抑制了幼兒講述活動的個性培養。
三、講述活動中的有效策略
1、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幼兒積累語言.練習運用語言的重要途徑。
良好的語境環境有利于幼兒感知事物、語言發展和心態平衡等,還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創設融洽的氣氛,讓幼兒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就說,從而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為××小朋友過生日、開商店、學習之類的游戲,發展幼兒語言,讓幼兒在愉快和諧、輕松的氣氛中,通過模仿一些角色可以有效的訓練講述語言,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怯場心里,也有效的訓練了幼兒的語言思維,檢驗了幼兒臨場講述的能力。
請××小朋友表演節目等,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有了發揮才能的機會,即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又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而我作為教師,在游戲中積極鼓勵幼兒尊重幼兒和幼兒交朋友,熱情地與幼兒交談,創設寬松的環境,使幼兒有更多的機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2、通過師幼互動加深對講述內容的理解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主體,生動有趣的游戲,是培養幼兒感知事物,發揮想象,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
比如:幼兒在玩“開商店”的創造性游戲,當售貨員的幼兒語言表現得相當積極,見到顧客時,很有禮貌地說:“請問您要點什么?”“我的商店剛剛進到一些花布,您要不要看看,價格很便宜?!碑旑櫩驼f:“謝謝,再見”時,售貨員會很有禮貌地說:“歡迎下次再來”等語言。通過觀察、模仿等游戲活動,增強了幼兒的語言講述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幼兒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過師生互動,幼兒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狀、色彩、動態,教師又及時進行啟發誘發,使幼兒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語言練習機會,從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水平。幼兒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的語言意識逐漸增強,產生了比較強烈的表達愿望,思維比過去敏捷了,口語表達能力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另外,講述活動需要師生互動中培養孩子善于傾聽。培養幼兒有意地傾聽,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要學會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懂、聽得準確,然后才能正確的模仿——說。我們應積極的為幼兒創設聽的環境,如:聽故事、兒歌錄音、聽別人講故事、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叫聲......讓幼兒聽后模仿、想象,并說一說這些聲音像在說什么。這樣能夠發展幼兒的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聲音的結構分析。
3、提供豐富的材料激發幼兒講述的興趣
要使幼兒成為主動的講述活動者,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必須得到足夠的尊重。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將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作為講述活動的情境,支持和促進幼兒的講述活動;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把期望幼兒講述活動轉化為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講述活動。如:在為幼兒講《春天》的故事時,應先告訴幼兒:“春天來了,人、動物、植物都有一些變化,請你在來幼兒園的路上或去公園玩的時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變化,以后講給大家聽。”幼兒帶著問題回家,仔細觀察肯定會仔細觀察、查找,當老師講完故事之后問:“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動物的變化,你看到的春天還有什么變化?”“小燕子飛來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樹變綠了、小朋友脫去了棉衣....”
4、在日常生活中誘發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動中每一個積極因素,鼓勵幼兒親自去看、去聽,激發幼兒說話的欲望。如下午吃點心時,是用圓形的小糕點,在幼兒認識香噴噴的糕點是圓形的時,可以即興提問:什么東西也是圓形的?什么東西是香噴噴的?幼兒紛紛回答出:皮球是圓形的,火車輪子,汽車輪子是圓形的,還有太陽鈕扣等等也是圓形的。說蘋果、松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噴噴的;
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要做到:讓幼兒想說——用鼓勵地方式,互相激勵的方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讓幼兒敢說——即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來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讓幼兒會說——也就是把要是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得生動、形象些。
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學校和家庭的合作,能開啟兒童的生命智慧、塑造良好的個性與人格。然而從幼兒園教育實踐來看,幼兒園與家庭教育不合拍,幼兒園缺乏家庭教育科學而有力的結合等諸多問題已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在辦園歷程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幼兒園教育必須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將指導家庭教育作為家園合作的重要內容,這是幼兒園發展變革的應然使命,是兒童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家庭教育指導的模式與策略需要反復地實踐與提煉。近年來,我園人格教育的特色辦學延伸出母育學校、“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等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經驗。基于此,“十二五”我們對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實施效能分析與評估,對教師、家長、甚至社區等不同群體進行了多層次的調查研究,發放了近千份調查問卷,對真實的現狀、問題、發展不斷審思:何種家園合作模式能改變幼兒園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瓶頸?促使家長教育觀念向行為能力方向提升的抓手在哪里?如何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互補作用?2012年,我們開始了新的嘗試與探索,采取課題式的合作教育方式,建立課題研究,幼兒園與家長共同參與完成。我園課題《幼兒園節日活動中家園合作共育的實踐研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真實實踐為活動背景,將家庭和幼兒園和諧融合,形成“發展共同體”,共同承擔課題管理,建立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體交叉”結構,科學合理架構課題的管理網絡,聚焦教育內質,通過共同育人、和諧互動、協同研究的實際教育情境,實施有效的問題研究,幫助家長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深化幼兒園指導的品質,讓人格教育走向深入。
二、設計實施:多元創新的操作路徑
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方案是實現整合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使其發揮整體教育效能的基本保證。我們依托課題,與家長共同設計方案,梳理凝練,歸類設計,構建立體多元的操作框架,建立起互動式的雙向通道;創新聯系途徑、將家庭教育指導的觸角延伸至各類家長群體,將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幼兒園的整個運作體系中。
(一)活動專題指導
我們所提出的“活動專題指導”特指以家園合作為形式,以節慶活動為主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的家庭教育專題指導方式。任何的家庭教育指導都需要真實教育情境的親身體驗與積極互動,才能得以理解與提升。因此幼兒園以橫向10個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傳統節日如:重陽節、婦女節、植樹節等;8個節慶活動如:園慶、杜鵑花節、科技節、動漫節、畢業慶典等)、縱向18項主要家庭指導系列內容來編織“活動專題指導”較為系統的實施網絡。在此過程中,課題采用多種文本活動指南、活動互動、教育體驗等方式幫助家長感悟教育,了解兒童成長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同時針對不同的家長群體,開展不同類別的活動專題活動,豐富指導形式,增強家長參與合作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使活動專題指導在家長資源的充實下,更富有意義。
(二)社團專項指導
社團專項指導主要以促進幼兒個性發展與自主學習為目的,指導家長開展滿足幼兒發展與興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式。我園所提出的社團專項指導是基于前期家庭教育的調查,我們發現家長對于幼兒個體所表現出的科學探索、健康運動、親子閱讀等諸多興趣需求存在科學指導困難,家庭教育內容單一等問題。他們積極尋求學校教育的專業指導,來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與方式、家長的指導策略、學習方式的拓展等,來優化家庭對兒童學習成長的教育支持。對于家長的需求,開設了“親子閱讀社團”“歡樂足球社團”“創意寶貝社團”“小科學家社團”等具有活動指導張力的社團形式,充分借助幼兒園學科組的專業研究優勢,定期向各年級部的家長、幼兒開放,家長可根據自己需求自愿報名申請,由幼兒園統籌安排,學科組共同設計家庭教育指導方案。在活動中,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不同的互動形式(講授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幫助家長打開適宜幼兒學習發展的教育視野。
(三)班主任跟蹤指導
兒童的成長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作為幼兒園,在實施人格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堅持對家庭進行跟蹤指導尤為重要。每個兒童都是個性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成長軌跡與發展速度各不相同。為了使班主任及時依照兒童的變化,幫助家長調整教育措施,我們每個班級、家長與班主任都建立良好的溝通反饋機制,如:活動信息反饋單、面對面溝通對話、網絡交互平臺、微信實時互通方式等。及時應對兒童具體生活情境中發生的問題,通過交流與分析,幫助家長理解兒童行為,有效地實施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在幼兒園實施指導中,就有諸多翔實記錄的指導家庭教育的案例:《榛榛的足球夢》記錄了一名膽小懦弱、患有腿疾的小男孩,在他的臉上沒有一絲微笑,教師撥開籠罩全家的陰霾,讓他從陰暗角落、拐著腿自信邁向綠茵場,立志當一名足球運動員的故事;《自信的“小精靈”》敘述了一位屢遭學校勸退的“問題兒童”,教師重拾父母的教育自信,使其一步一步成為無錫市“小精靈”的故事。這些班主任跟蹤指導,有針對性、有效地指導家長如何看待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如何與孩子溝通,怎樣鼓勵孩子等等,從而不斷積累針對各種兒童不同的指導經驗。
(四)特色效能指導
過去的家庭教育指導始終強調家長轉變觀念、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發現相當一些家長,往往他們有著美好的愿望,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卻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鑒于此,我們認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活動上,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導的效能訓練,只有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了解兒童的能力、協調與孩子關系的能力、有效促進幼兒學習興趣的能力、發現問題的應對能力、合理評價兒童的能力等等),才能體現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效性。因此,我們在諸多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中,嘗試著在家庭教育指導中引入個案、行為訓練、家庭治療等特色效能指導。如:“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項目特色指導,重點圍繞發現的特殊兒童個案,學校聯動家庭、取得兒童行為干預中心的專業支持,開展一系列集體心理輔導活動、兒童行為訓練等指導活動,幫助家庭掌握相關指導技能、采取有效的教養方式方法,強化家庭指導效能。如:“兒童助教體驗”效能指導,教師承擔兒童助教家長及邀約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活動前教育指導——互動活動——現場評估——反饋分析”等環節,在真實的活動情境、多元的互動中,來提升家長的現場指導能力、增強指導的實效性。
三、內涵延展:積極有效的價值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