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責任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于“議”中尋找教學起點
從思想性來分析,這篇文章可以劃歸為思想類議論文,這對學生的理解來說更有難度,前提是讓學生知道需要學什么。因而,教學的起點問題最為關鍵,教師也只有明白教學的起點,才能真正放手,讓學生根據已知與未知,開展討論學習。從本質上講,這也是這篇議論文與其他文體不同的一個點。
按照三要素,“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是課文的中心論點,這是學生的已知,但此處學生需要探索的是“高貴”二字。那么,這個“高貴”與其他“高貴”有何不同呢?也許正如作者所說,這個“高貴”不是身份高貴、地位超然,而是指精神有品質、靈魂有思想。教師從這一點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去挖掘文章的內涵,那么其目的便白然水到渠成。同樣,對于論證方式來說,也有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是幾個例子,有名人的與普通人的;不知道的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有無數的例子,作者為何單單列舉這幾個例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結合例子可知,這三個例子分別代表了“高貴”的三個方面,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以此為起點,一環接一環,讓論點連著論證方式,從起點到課堂結尾,引導學生在尋找這個“線”的過程中進行合作探究。
二、于“讀”中還原行文思路
對于議論文來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說服讀者。無論提什么觀點、說什么道理,或者舉什么例子,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說服讀者。從邏輯學來說,這是一種歸納或演繹。當然,雄辯才是真正的特點,表現在行文思路上就是論證的過程要特別清晰。因而教師在教學議論文時,更需要把握其問題特點,引導學生誦讀,從而讓其真正明確寫作內容。
作者從偉人與普通人兩個角度進行選材,最后指出青少年要有“純正追求”的美好愿望。學生不難理解這樣的具體結構,但對于整篇文章而言,就需要學生更多地關注文中的“局部”“細節”,即一段話甚至一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第二小節這兩句話:“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薄霸谒磥?,相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來揭示這些事例中深層次的道理。其實,要真正達到與作者的思想吻合,最根本的還需借助誦讀。“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這句名言告訴我們,理解的關鍵還是品讀。姚鼐也曾說過:“放聲疾讀,只久之白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彼f的雖是讀古文,但對議論文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只有讓學生讀,大聲讀,才能使其對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取得更深層次的認同。
三、于“思”中關注寫作意圖
相比散文,議論文則更多具有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它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法國思想家蒙田這樣說過:“物質的匱乏容易救治,而靈魂的枯竭無藥可醫?!币虼?,讓學生聯系課文品讀、思考、感悟,這才是根本。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時,需要分析作者的立場、作者的觀點。這樣層層深入,才能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
一、依據中學生特點,合理組織教學
初中階段是人生極為重要的時期,也是關鍵時期。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也應有進一步發展。各門學科都要求學生發展自覺觀察力,但是初中學生在觀察復雜事物或現象時,往往看不到事物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他們的注意力發展較為緩慢,記憶也停留在機械的記憶表層。想象多為有意識、有目的,想象中創造成分日益增多,情感發展正處于轉折期,對意志、品質的理解往往還欠全面正確,心理發展與現實存在很多矛盾。根據以上中學生諸多特點組織學習好議論文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掌握議論文結構;2、體會文章中論點、論據和論證;3、把握議論文語言;4、效仿優秀文章的練筆。
二、課前組織預習、認真備課,把握課堂前奏
學生對剛接觸議論文會發現有很多與其他文體不同點。例如,議論文重在說理,有一定的層次感。論點、論據、論證井然有序,語言嚴謹、準確,但又不乏生動性等特點。因此,課堂預習時,一定要把握學生對這些新事物好奇心理,有組織預習。
三、教會找論點、論據和論證的方法
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找論點,看一看作者主要觀點是什么,對某一問題看法是什么。找論點方法很多,首先可以在文題中找;其次在文章開頭找;再次在文章結成尾里找。有的文章在論據表述中突出論點。相繼論點以后找論據,看作者用什么方式表述的,是用道理論述的,還是擺事實講道理。論證主要是過程和方法。
多管齊下 殊途同歸
教師撰寫作文評語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環節。而中學生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不穩定性,在寫評語時一定要善于挖掘出掩蓋在文字背后的學生的情感、態度并加以評價,用真心、誠心打動學生。我在平時撰寫作文評語時,十分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語言來看,評語更加注重感情的交流
教師不僅在作前指導中貫徹了“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這一原則,而且在作文的評語中,也最注重“真情實感”。這種作文評價觀充分體現了語文教育對人本主義的重視。作文評語就是一個體現――教師對學生作文中所表現出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態度。
例如,一個學生的作文寫自己怎樣收養了一只被別人遺棄了的小貓,表現了一種對孤獨可憐的動物的深切同情。我的評語就寫道:“小貓的遭遇真可憐,它在雨地里發抖的樣子和凄苦的叫聲,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F在它終于有了一個體貼的朋友了,我真為它高興。”我認為評語不應該是對學生作文作冷峻的評價,而應該是對學生內心感情的理解。只有這樣的與學生心心相通的評語,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作文的價值,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有些語文教師平時很少寫作,對于文章的構思和寫作過程已經陌生,他們在“精批細改”時往往以單一的標準來評改,輕視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被剝奪了,思維活動被忽略了,激情被抹平了,剩下的只能是不見成效的令人頭疼的寫作。
所以,我們寫評語時要滿懷深情,尊重學生的不同語言表現,多一點商量,多一點鼓勵,多一點熱情,如“瞧你這枝生花妙筆把公園寫得多美呀!”“再讀讀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老師多想在你的作文里看到生動的表情和對話”……
二、從內容上,評語更加重視對寫作過程的考查
我國學生的寫作往往是一個封閉的、靜態的過程,主要途徑是課堂作文:教師當堂命題,學生當堂寫作,然后是當堂收卷。教師評價作文一般分三步走:1、讀通全文,在原文點畫圈注:品味精妙的詞句,改錯字錯詞,找病句.2、精心點評:開篇是否新穎精練;選材是否扣題;語言是否流暢; 結構是否完整等等 3、總批:有何建議。 客觀上講,我們在寫作數學評價上只注重結果,是人為地在學生頭腦中事先劃定一個框框,禁錮和限制學生對生活的自由表達。寫作結果是很重要,但如果把它擺到第一位,可以說沒有把握寫作評價的關鍵。
我認為作文評價關注的不是寫作的結果,而是學生寫作的過程,如考查寫作前學生搜集了哪些資料,考查學生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考查學生是否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評價導向,促使學生既要奔波于圖書館查資料、奔波于社會搞調查,又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成文,還要排版設計,打印裝訂。
三、從方式來看,作文評價更加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我國傳統的作文評價方式是教師的“一言堂”,好與不好由教師定。這種評價方式從某種意義上養成了學生的惰性,也淡化了學生的寫作責任意識。
為提高評價的客觀性,特別重視整合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力量。
(1)家長的參與在客觀上形成了家庭與學校的合力,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例如,在學生寫作《童年時代的回憶錄》這一作文之前,先在《家長通知單》里請求家長談談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感想,并勉勵孩子繼續進步。學生的作文完成以后,教師常常請求家長對孩子的作文予以評價。這樣,就建立了教師、學生、家長共同評價的體系,在學生作文后面設立“同學評”、“家長評”、“老師評”幾個欄目。同學和家長的意見可以不拘形式,既可談對作文思想內容的看法,也可以談對作文詞句和章法的看法,不求全面,有什么感覺就寫什么感覺。老師的意見則可以全面些,并有一定的綜合性。這種多元化的作文評價方式,促進了作者和讀者之間感情的交流,給學生以多方面的反饋,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文章的優缺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寫作興趣。另外,由于教師評改作文的任務被多方面分擔,吸收了多方面的意見,教師更有可能跳出就文論文的怪圈,給學生更多的交流、指導。
(2)讓同學之間互相修改作文,互寫作文評語; 讓家長監督孩子是否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讓老師對學生作文過程及結果進行終端評價。
關鍵詞:時評閱讀;作文教學;閱讀質量;思維訓練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文化日益進步,青年們更應有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豪邁情懷與深刻思想性,可是基礎應試教育的威壓、落后的教育觀念給我們培養出了無數唯唯諾諾的“考試機器”,有著獨立見解、思想深刻的高中生實在為數不多。更為可嘆的是,那為數不多的有思想、有才情的學生也不敢放棄高考的誘惑。他們在高考作文中根本不敢暢所欲言,也不敢表達一點點不同的見解,原因是一輩子只有一次,輸不起。
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應指導學生“考慮不同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可見,作文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教會學生寫框架式的議論文,更要加厚學生的知識積淀,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引導他們走向更開闊、寬廣的天地,讓學生寫出真實而富有靈性的好文章。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的思考性、思辨性的培養,如何能讓學生帶著應試教育的鐐銬跳起洋溢思想性的舞蹈則更是我們一線教育者的必修課。為了上好這一課,筆者認為應從時評閱讀中汲取思想的火花,從而使學生的作文靈動閃耀。
一、時評閱讀之路歸正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表n愈的一句話則揭示得更為形象,他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币簿褪钦f,“耕”是“獲”的前提,“學”(閱讀)是“文”(寫作)的基礎?;谙荣t的認知――閱讀,是寫作的根基。因此,許多學校還開設了閱讀課,以擴充學生的閱讀儲備,更有教師印發大量時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但是時評閱讀之路的尷尬無可避免:對時評閱讀足夠重視,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時事閱讀之路,是否應堅持走下去?時事閱讀之路,路在何方?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剖析作者的思考,揣摩體味作者的語言運用,培養語感,這種‘揣摩謀篇’的教學能夠有機地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成為我國語文教學的特色,獨步于世界教壇?!迸诵潞拖壬泊罅粲跽Z文教學應由“閱讀本位”過渡到“作文本位”。這都啟示我們:時事閱讀,應以作文為基點和歸宿,揣摩時文作者的語言與思想,從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如何引導學生進入一種高效率、高素質的閱讀狀態,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沖擊學生的思想,引發學生的思考,帶來議論文寫作的高效益,則是時評閱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線教育教學的工作的筆者做了初步探索,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易到復雜,由單一到多樣,逐漸展開。
1.課堂內外,互為補充,使時評閱讀有系統性
首先,以課文為基點,縱向挖深度。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但舞臺卻很寬闊,時文閱讀能為教材學習做好鋪墊和延伸工作,如,配合《我與地壇》的教學,可以補充史鐵生《合歡樹》《秋天的懷念》,讓學生更好地體味史鐵生與母親之間細膩、感人的親情,同時課外補充史鐵生《命若琴弦》《史鐵生的坦蕩辭世是一個示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生命、對人生的態度。
其次,以時文為線,橫向拓廣度。
當學生通過課文基點積累了若干個作家點后,筆者認為還需要為他們架構起一張時文之網,在橫面上進一步延伸,并形成系統。如,配合《將欄桿拍遍》這個知識點,可以補充《讀柳永》《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看到梁衡對于宋詞大家的評論,補充《跨越百年的美麗》,讓學生領略梁衡對“美麗”的全新解讀,體悟永恒的生命哲學;在功利化之風愈加濃厚的當代,補充龍應臺《給河馬刷牙》、魯樞元《從陶淵明看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幫助學生構建起個人的精神家園。
2.讀寫并舉,互為促進,使時評閱讀有內容性
首先,引導學生撰寫摘要和讀后感。
其次,借助時評閱讀,提高學生議論文語言的駕馭能力。
最后,撰寫時事評論文字,形成“百家爭鳴”的氛圍。
現階段的時文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幾乎各種媒體中都活躍著它的身影。為學生撰寫時事評論文字提供了有效范本。筆者嘗試:在每學期初布置任務,將全班45人劃分為6個時事閱讀小組。每周由時事閱讀小組組長確定時事主題,并選派一位學生在周一課前五分鐘講述時事新聞或熱點事件,并對此概括感悟或評論,這些感悟評論或是自己有感而發或摘錄借鑒時文,再由該學習小組選派兩名學生就該事件繼續提出看法,也可由其他組成員來評議駁論、爭議商榷,形成“百家爭鳴”的研討氛圍,使得學生懂得許多社會知識,看清紛繁世相背后的實質,學會科學、理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師生對話,互為提高,使時評閱讀有愉悅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保ò秃战稹对妼W與訪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強調了閱讀的根本在于多種聲音對于文本的相互溝通、相互對話、相互交流與融合,如此才能形成一種建設性解讀,同時也可以放大學生的閱讀愉悅性與積極性。
二、時評閱讀助寫作走向深刻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是議論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條件。而時文閱讀將讓學生從蕪雜的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去偽存真,揭示問題產生原因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在對話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高度立論、深刻透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議論文語言的鮮活靈動、素材的時代氣息。如此看來,時文閱讀將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大幅提高。而如何引導他們在具體寫作時帶著高考的鐐銬展現精當獨到的議論分析能力,則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經過初步嘗試,發現一條可操作之路。
第一步:引述時事材料。在議論文開頭,抓住時事關鍵,簡潔概括至80字以內。如《底氣》開頭:“天安門廣場邊,一個新造的孔子塑像被豎起?!蓖瑫r在引的同時要扣住論題,提出論點。如,上文《底氣》中有:“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打造中國的文化底氣,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當下的迫切的需求?!?/p>
第二步:分析材料,4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氣》,首先分析先秦文化因為開化了世界文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底氣,接著質疑當今中國文化向先秦文化尋求底氣的原因,再次分析先秦文化成為當今中國文化底氣帶來的弊端。這樣層層剝離分析、評論,縱向論證,深入挖掘,使議論文有了論述力度。
第三步:聯系現實,2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氣》承上過渡,自然聯系到西方文化底氣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而非單獨的文化名人。搜集典型論據,扣題論證,并提出怎樣真正鑄就當今中國文化底氣的措施。
第四步:總結全文,100字左右?;乜鄄牧?,升華總結,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蘊。如上文《底氣》結尾:“回首悠悠五千年,孔子老先生孤獨地站在歷史的起點,他瘦弱的肩膀撐不起一個民族的脊梁。重塑中華文化底氣,你我需共同努力?!?/p>
當然,文無定法,此四步只是筆者一點小小心得,有很多細節尚需要斟酌。
1.選擅長之文體
文章有體,正如人有各種服飾一樣,中山裝不會類同于西裝。高考作文一般不限文體,考生可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某一文體,即選擇適合自己發揮的文體。如擅長形象思維的考生可選記敘文,擅長抽象思維的考生可選議論文。要考慮自己有無與該文體相應的寫作素材。如,寫議論文,有沒有相關的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寫記敘文,有沒有相關的生活故事;寫說明文,有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寫散文,有沒有這方面的感情積累和語言積累;寫雜文,有沒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質。
從實際情況來看,運用最多的文體是記敘文和議論文。臨考時特別要注意議論文中反復點題、敘述事例的篇幅以及記敘文的敘述順序、細節描寫。另外,最好不要選擇詩歌、戲劇、寓言、調查報告等文體,這些文體看似新穎,但遠比常見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的寫作要求高得多。近年來的高考閱卷統計也表明,詩歌、戲劇等類體裁的佳作并不多見,相反,還存在很大風險。再就是,切不要把幾種文體簡單地糅合以為就是創新,結果寫成了“四不像”,“四不像”作文評分比較低。
2.找熟悉的風景
我們提倡中學生作到“我以我手寫我心”,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這跟俗言所說熟悉的地方無風景正相反,考生的考場作文就是要在熟悉的土地上種好自己的莊稼。我們的考場作文是用文字書寫我們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感受,一般而言,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明顯超出了中學生的生活范圍,應慎重選擇。如寫“科幻”類文章,應在相關領域具有相當的知識積累與“專業”特長才行。若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知之甚少,又不擅長合理推想,那么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胡編亂造。
考生朋友們,我們熟悉的風景在哪里呢?
課文拾貝。課文里那么多的事例、人物,就是我們作文選材的后花園,是我們最豐富,最熟悉的材料寶庫。
自身經歷。家庭啊學校啊社會啊各個生活場景的所見所聞所感,盡管相對來說,中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窄,但對有心人來說,也夠了。
與時俱進。關注社會熱點,多讀書報,注重觀念更新。有這樣內容的作文一定寫得真新深。
引經據典。名人名言,古詩名句,科學定理等等。
選自己熟悉的生活領域才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才能真摯感人。
3.表健康之思想
《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章要“感情真摯、思想健康”,這要求作文中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傾向必須健康積極,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紙鲎魑氖且岄喚砝蠋熆吹?如果其中充滿了抱怨與敵視,充斥著消極和頹廢,除了讓人反感之外還有什么益處?人都喜愛美好的東西。堅強勇敢、積極進取、充滿朝氣、熱愛生活,這些就是美,能讓人分清是非,求真向善,積極進取,永不退縮的文章就是美好的。
當然,并不是說寫作文就不可暴露“陰暗面”,“激濁揚清”也是為文者的一種責任。關鍵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考生對“陰暗面”的態度是明確的還是曖的。具體來說,守住如下幾條底線:
人性倫理底線。那些珍愛生命,尊老愛幼,真誠善良,樂善好施,以及能喚起人的良知的人性倫理觀是美麗的。
社會公德底線。像寬容奉獻拾金不昧同情弱者,見義勇為,歌頌正義詛咒邪惡等等。
民族尊嚴底線。一個不熱愛自己民族背離自己民族的人,談不上起碼的人格。中學生有責任弘揚愛國精神和民族傳統。
時代主旋律底線。如改革開放主題、和諧社會主題、和平與發展主題等等。
4.設好感之開頭
一、引導學生走出寫作的誤區
誤區:“文以載道”,必須有鮮明正確的立場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允許寫身邊沒有多大社會意義的瑣事,更不允許寫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煩惱與痛苦,甚至在文章中做個人感情的宣泄。
恐怕大多數教師都不會再墨守“政治標準第一”的成規,然而其影響還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傳統的“文以載道”在我們這些中年教師心目中,仍是一條金科玉律?!拔哪茌d道”固然不錯,而讓學生通過作文暴露一下自己內心中一些解不開的“心結”,也絕對不是壞事。
二、作文要有高度:
要想成為一名好的中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只讓學生苦練、自己埋頭批改是不行的,投機取巧、走模仿的捷徑更不行。教師必須了解語文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了解作文教學的最新動向、發展趨勢及內在規律。作文教學改革并非一定要提出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只有在實際的教學中減輕學生的負擔,教給學生實用的寫作技巧,再加上精心批改,從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才是成功的教學。當然,要想作文不僅僅停留在寫得清楚明白這個基本的檔次上,就必須進行“拔高”訓練。其實,作文難教,就難在“拔高”上。因為就整體而言,由于學生重理輕文,都存在著視野狹窄、課外閱讀甚少的局限,即使聰明過人的學生,對語文的投入也難免“吝嗇”,課外閱讀與較差的學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這樣,“拔 高”訓練的實施,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打好基礎,適當提高。
老師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到了初三高三,本應產生質的飛躍的學生作文卻沒有產生飛躍。縱觀現在的命題形式,可以說,話題作文就是為學生作文松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在作文的自由王國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從而寫出有文采、有個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來。然而事實上,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極易成為四不像。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打的不牢靠。
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該急于對學生進行話題作文訓練,而要扎扎實實地讓學生練好基本功。記敘文是基礎的基礎,教師要以此文的訓練為主,讓學生能熟練地運用記敘文所適用的各種表達方式。記敘文最能鍛煉、也最能體現學生的寫作基本功。所以,記敘文練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議論文是中學作文的另一個重點訓練項目。雖然現在的教科書對議論文的訓練不是太多,但是議論文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等,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嚴密的論證體系,所以,也會有不少成功的習作是議論文。其他諸如說明文等應用文體也要進行嚴格有序的訓練。各種文體都訓練到位了,就不可能出現四不像的話題作文。
(二)認識閱讀的重要性。
每一本談作文的書都會告訴你,要寫出優秀記敘文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而要觀察,必須深入到實際生活 中去,才能有所收益。這是常識,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正確的經驗。
老師們都很清楚,觀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謂的“行萬里路” ,也難免會掛一漏萬,有大量觀察不到的東西。何況,學生功課那么繁重,哪里能有專門的大塊時間去觀察生活呢?但只把觀察僅僅定位在現實生活中是畫地為牢。
人的經驗的獲得,一部分來源于直接的生活經歷,而相當大一部分來源于間接經驗,即汲取別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因此,完全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親身經歷體驗一番。所以要寫好作文,大量的閱讀必不可少。但要想閱讀大部頭的名著,到了高中,閱讀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被功課壓得連法定假日都不能休息。過高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只能要求學生閱讀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說的名篇,經常閱讀一些優秀報刊,為了有利于作文教學的操作,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妨寫什么樣的作文就找什么樣的范文來讀。我甚至把過去學生寫得好的作文保留下來,作為范文讀給 學生聽,讓學生討論其優劣,取長補短,取得啟迪。
對于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主要精讀中學生寫的作文或有針對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閱讀水平都相應提高之 后,再進而閱讀水平較高的佳作。實踐證明,因人而異指導學生閱讀,效果較好。使我們不必行萬里路而達到行萬里路的效果,我們甚至可以在國際互聯網絡上,與相隔何止萬里路之遙的人交談。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我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也能看到世界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生 活,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動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學生不僅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媒體報道的各種事件,只有做到對生活的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
(三)多讀古典文學,感受中華文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在中國文學史上,任何一部著名篇章的出現,都有中國古典文化精粹的影子,任何一個文學大師的誕生,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
【關鍵詞】作文教學;三個階段;側重點;描寫;思索;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初中作文教學共分三年教學,也就是作文教學有三個階段,認清這三個階段的特點、要求和聯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F將我的看法與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歡迎大家指正。
一、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主要是在小學水平的基礎上訓練提高記敘表達能力。要求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所以初一作文還是訓練描寫能力。包括人物描寫和場面描寫。
人物描寫主要是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這些描寫主要是突出、強調中心。比如學寫母愛的作文,如果把描寫母親具體對我的勸導、教育、關心的語言展現出來,就能突出、強調母親的關愛。又比如《背影》課文中通過買橘艱難來突出父愛這個中心的動作描寫,就能使人印象深刻。而不能表達中心的就要惜墨如金了。
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時間、地點,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要有意識地在作文中增加景物描寫,以此使文章增加文采、韻味。
當然,為使文章中心突出,初一還要教會學生圍繞中心選材、圍繞中心敘述、圍繞中心定詳略等技巧。要會運用聯想和想象,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進行擴寫、續寫、改寫訓練。
這些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初一的學生剛剛十二三歲,他們能學會觀察社會、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就不錯了。他們的分析、評價能力還有欠缺。如果這時要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發表具體評論,就有點兒難為他們了。
所以,初一的作文一般都是以“我”為中心,寫“我”的所見所聞。所以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比如考人物的作文題目有《我的母親》、《我的老師》、《我的同學》、《我的榜樣》、《我們班的明星們》、《母愛》等,考事件的有《我們班的二三事》、《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我最快樂的一天》、《第一次》等。
二、初二作文
初二作文仍然是在初一作文的基礎上訓練表達更完美。所以從大處來說,初一和初二的作文教學可以合并在一起。稍有不同的是初二作文的視角更廣泛,深度會更大,主要表現在對生活現象的分析、發現和感受上,也就是說,在具體描寫上和初一要求一致,或者更具體。在抒情、議論上開始要求學生掌握運用。
這樣的教學是由于初二的學生認知能力比初一有明顯進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分析評價能力也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映在作文題目上,就可以看到??嫉念}目是《發現》或者《它使我懂得了》、《這就是美》、《幸?!?、《生活變了》、《我長大了》、《心中有——》《在——的路上》《我學到了——》等帶有我的看法、我的思考一類的記敘文。
三、 初三作文
初三作文應該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類文體,但教學大綱規定初中生能寫簡單的議論文、說明文,所以初三側重點還要放在記敘文上。議論文、說明文按基本要求,只要訓練一下常規寫法,練習主要是隨著課文教學進行。
議論文可以按提出論點、分析論點、證明論點來寫三大段:一般在第一大段提出論題或論點,在第二大段通過舉事例、講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第三大段圍繞現實提出希望。這種寫法簡單實用,可以使學生很快掌握。作文練習主要練習的是舉事例和講道理的寫法。
說明文作文教學是學會交代清楚說明對象以及對象的特點,主要訓練運用說明方法的能力。要著重練習實用說明文,比如說介紹家鄉的一個建筑物,一種名吃、特產、物品,以及去車站旅游景點路線說明,等等。
因為中考對說明文作文要求不高,所以說明文作文練習主要是放在平時講課過程中,隨著課文教學進行專項練習。不必進行大的、專門的練習。
但在初三,記敘文的要求會更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對記敘文的能力做一個系統的復結:寫好題目;用一種比較適合自己的寫法來記敘,比如小標題式,欲揚先抑,對比等。此外,還要練習優美詞句、修辭手法的運用等,使學生的文章層次清楚、寫法新穎、詞句優美、富有文采、立意深刻、形成特點,并且會修改自己、他人的習作。
所以記敘文教學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重點。各種描寫訓練要貫穿初一到初三三個階段中。既要有課堂上的小作文練習,又要有大的專題練習,更要有不同階段的專項側重點來練習。
對初三學生來說,不但要在初一寫好記敘文,初二有所思索的基礎上,還要學會在初三表達自己參與改變社會的意愿。而改變社會、提高社會就要首先改變提高自我。所以初三中招考試經常圍繞人的素質出題??家恍┯嘘P提高素質的話題。既可以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文體、內容、寫法,又可以使學生提高自我素質,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服務。
【關鍵詞】作文教學 以學定教 個性 生本
作文在高考中比重很大,但作文教學受師生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筆者原先也是把重點放在批閱和課堂集體評講上,費時多成效卻不大。究其原因在于沒有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需求,沒有喚醒每一個學生學習動機、責任與高期望。以學定教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并依據學生的學業發展評價和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根本目的。
根據以學定教理念,筆者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學,不足之處很多:忽視學生的層次差異,評講課上以滿堂灌為主,師生互動少;忽視學生接受能力有限,總想多講些內容,學生思考空間少;忽視知識的掌握需反復實踐,習作后修改少。總之,很多時候的作文教學成為亡羊補牢和缺乏個體針對性的過程,是主體缺失、情感缺失與技術缺失的綜合。由此,筆者在觀念上和教學上都做了一番改進。
一、找準教學起點是改進作文教學的前提
教學起點是指學生在從事新的學習活動時,原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發展水平及對新的學習的適應度。對教學起點的精準把握,可以使教學計劃更有計劃性和針對性,有效避免隨意性和淺層性教學。
因此,知曉學生現有的作文水平、寫作興趣和寫作習慣就成了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即便在教學過程中,也視其發展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比如新接某高三班級后,筆者了解到學生議論文寫作現狀:①觀點尚能鮮明正確,但獨到深刻不夠;②舉例典型性尚可,但不夠充分;③部分學生不能區別議論文的舉例和記敘文的舉例;④觀點加事例居多,對論據的分析議論少,剖析問題不能透徹深入;⑤怕寫議論文到“談之色變”程度;⑥喜讀書看報寫隨筆少。了解情況后,筆者計劃在高三上半學期重點訓練議論文,并將以上的不足分解到四次作文中,每次只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只要訓練重點能達標,就給八十分。兩三次訓練后,學生體會到寫作小有成就的快樂,參與度、熱情度明顯提高了,并產生進一步寫好作文的愿望。
難怪有老師認為:“要優化教學,必須立足學生的‘學’,研究教師的‘教’,必須以學生學什么(學習內容)確定怎么教(教學方式),以學生學得怎么樣(學習基礎)確定教什么(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學生怎樣學(學習規律)探討怎樣教(教學規律)。”教師只有在根據學生實際已掌握的知識水平等基礎上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才能體現出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才能讓課堂教學成為高效課堂。
二、全面依靠學生是改進作文教學的核心
教學過程中,能真正做到依靠學生來教學的并不多。以學定教就是要求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狀態,真正恢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把自己看成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作文教學要全面依靠學生,必須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傳統的作文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對寫作沒興趣,沒自信,往往消極被動,甚至懼怕。針對這種學情,筆者除繼續推薦范文閱讀評價外,還不厭其煩打印并評析所有優秀片段,并將其集而成冊。學生普遍受到鼓舞,都有自豪驕傲之處:“我沒有太陽,但我有月亮;我沒有月亮,但我有滿天的星星;我沒有星星,但我有無數的螢火蟲的尾巴。”
每兩周一次的小作,筆者改為每周一次自由表達的隨筆,這個舉措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在一次隨筆作業中,有一位作文困難生點評諸葛亮,認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敬,但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卻不夠明智,是不顧蜀國實際而勞民傷財,實則辜負劉備的知遇之恩;評論曹操時,不僅看到他猜忌狠辣殺人如麻,也敬佩他知人善用高瞻遠矚,還關注到他統一北方興修水利的功績。另外一位作文困難生寫他和后媽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是非恩怨:他不滿后媽沒有工作整天上網卻讓勞累一天的爸爸做飯,向親戚朋友了解自己是否談戀愛,查看手機和電腦尋找蛛絲馬跡;后媽總質疑自己在學校是否認真,看不慣自己作業拖拉懶散。筆者指導他們稍作修改,成為課堂作文《忽略》的范文。這兩個學生寫作信心大增,其他學生的寫作自信也被激發,開始樂于寫作了。
作文教學要全面依靠學生,還要使學生變苦寫為樂寫、能寫。以學定教在作文教學上并不是要降低學生在發展方面的要求,哪怕是作文困難生,而應當根據學生現有的作文水平來選擇、組織和隨學情調整寫作內容,并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幫助其提高寫作水平。那些靠布置簡單題或故意打高分來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增強自信心的,其初衷雖是好的,但這種方法只能奏效一時,不利于長期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惫湃嗽疲骸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筆者也由此引導學生:只要多觀察,多閱讀,多思多寫,寫作就不困難。同時,筆者通過一些實例教會學生靈活變換素材使其切題,有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比如,就高曉松酒駕入獄一例,指導學生寫《隨》就選取他當作穿越到從前過父輩清貧的日子、細讀《大英百科全書》等材料來表現隨遇而安主題;《喧囂與寧靜》就寫其出獄時問外面蹉跎與否、希望廣大朋友以他為戒等來對比入獄前后的心境;《展現真彩》就抓住他在獄中翻譯馬爾克斯《昔年種柳》、為紀錄片《我的抗戰2》制作主題歌、教孩子寫詩掀起作詩潮等事展現其男兒本色。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善于明確每一個學生能達到的高度,并善于把學生引入一種力所能及的智力活動中,提升學生寫作的參與度,使其體驗到寫作成功的快樂,并產生進一步閱讀和寫作的愿望。
三、全方位對話教學是改進作文教學的關鍵
以學定教讓教師注意到了學生的層次差異,但現代教育幾乎都是班級授課制,在限定的時間和空間里,要讓天資和基礎有較大差異的學生同時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顯然是一組矛盾。但班級授課制無法拋棄,就只有改良。改良的主要指向就是要在班級教學中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差異,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技能,最終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在作文教學中,除找準教學起點和激發學生習作的熱情和增強自信外,課堂上主要采取全方位對話教學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達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能。以往的作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幾乎就是接收器,沒有多少機會思考和表達,寫作積極性遭扼殺,現在采取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自我對話等形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新的世界、新的他人以及新的自我相遇,產生新的思維火花。為此,筆者作文批改由以前的細致化改為粗放化,只從面上了解習作情況,思考好引導方向和有針對性地設計好幾個問題,同時根據習作情況將學生分好對話小組。成功實施對話教學的關鍵在于圍繞訓練目標、重點,設計好相應的作文評價量表,常規的要求每次必提,以求日積月累,另一方面關注單次作文重點目標的達成狀況。(附一次議論文訓練評價量表)
?搖?搖在課堂上,對話小組對照作文評價量表,由教師講評方法引領,激發興趣,交給方法,采取同伴互改寫評語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評改能力。針對學生習作后很少修改,推出樣板升格作文,以指導學生學會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在這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我對話以多種的方式得以有序地、充分地展開,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和發展。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最高層的需要是自我實現需要。教育最終的指向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課堂上的全方位對話一改以往教學上的單方面接受知識的做法,而是促使學生自我對話的產生與進行,促使每一個學生自我認同并自我發展。對話的最終目的不是外在的知識與能力,更不是附著在學習者身上的知識與能力,而是學習者本人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實現,實現人的全面解放,這就較好地減少了集體授課帶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