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開展設計性實驗是我院實驗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近年來帶教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本文既提出了完成設計性實驗的基本步驟和要求,又著重談及了存在的問題與注意事項。
設計性實驗就是采用科學的邏輯思維配合實驗方法和技術,對擬定研究的目的(或問題)進行一種有明確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又稱探索性實驗[1]。開展設計性實驗是我院實驗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教學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在教師適當的指引下,完成從實驗設計到實驗操作、書寫論文式的實驗報告的全過程,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嚴謹的工作、科研作風和培養創新精神,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筆者就近年來帶教設計性實驗的實踐談一些體會。
1完成設計性實驗的基本步驟、要求
1.1基本步驟
1.1.1查閱文獻與立題在開學初或上一學期末向學生公布開展設計性實驗的計劃,并由帶教教師集中進行有關科研課題的選題和設計的知識講授,給定學生實驗的研究方向,比如從藥理學的角度,可有影響血壓的藥物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究等心血管藥理學研究方向,由學生聯系課堂所學或將要學的書本知識,查找相關資料,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質,自行完成實驗設計初稿。
1.1.2實驗方案的設計與開題實驗設計初稿經帶教教師根據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進行審閱、篩選,對無合適內容者可進一步給定題目,在教師的引導下繼續查閱文獻、完善設計,再以實驗小組為單位撰寫開題報告,經教研室教師論證、把關,對實驗設計、技術路線進行修正,保證實驗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可行性。
1.1.3實驗實施與結果分析按照修改的實驗設計方案和操作步驟,學生自行準備實驗藥品、配制試劑、調試實驗儀器等,在帶教教師和實驗教輔教師的監督、幫助下認真進行正式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實驗結束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整理、統計處理數據,分析實驗結果。
1.1.4論文式實驗報告的書寫與評分最后按照科研論文的格式與要求書寫實驗報告,可先每人寫一份,鍛煉每個同學的歸納、總結、綜合分析能力與寫作技巧,由帶教教師進行初篩、適當提出修改意見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寫出相對較好的小論文式的實驗報告(如果教師時間較緊,由實驗小組討論推選較好的報告,或也可直接以實驗小組為單位撰寫),再由帶教教師審閱、評分。
2要求
2.1由于學生是從實驗準備到實驗操作的完成的主要角色,學生應嚴格遵守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不損壞實驗儀器設備,保持良好的實驗秩序和清潔的實驗環境;實驗過程中愛惜實驗動物,注意發揚人道主義精神。
2.2實驗從頭至尾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生要有集體責任感,注意樹立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發揮集體的智慧。
2.3作為設計性實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驗要有創新性又要保證可行性,切忌脫離現實條件,對不符合設計的抄襲方案將取消實驗資格;對不能及時立題的學生小組將分散、參與到其他小組實驗。
3存在的問題與注意事項
3.1學生方面
開展設計性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的素質與創新教育,但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基礎和相對較強的自學與歸納總結等能力,還要保證不影響正常課程的學習,這對于從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的課程學習到完成設計性實驗的學生來說有個適應過程。這在學生自己立題進行設計上就表現得很突出:關于“影響血壓的藥物的研究”實驗設計初稿,有的學生寫的和實驗手冊近乎完全相同;關于“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究”有的學生寫的是他人科研論文的縮寫版,根本談不上個人的設計,更不用說實驗的創新性。所以開展設計性實驗應針對學生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于基礎好、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在實驗的創新上下工夫,從文獻的查閱到論文式報告的書寫,強調科研的色彩“濃”些,甚至可以讓他們參與到教師的部分科研課題或本學科在讀碩士研究生的實驗課題,來完成自己的設計性實驗;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則可以著重于在原有的實驗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內容、改進或摸索新的實驗方法和條件以獲得更理想的實驗結果。比如在機能實驗課中“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對家兔血壓的影響”實驗基礎上,進行“不同給藥速度對擬腎上腺素藥物調節家兔血壓作用的影響”,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索在此血壓實驗中“給藥速度”這一影響因素的具體影響程度和效果。另外,在剛開設設計性實驗課的學生中,也可以先在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較好、善于思考、思維活躍的學生中小范圍開展設計性實驗,再讓這些學生起帶動作用,逐步擴大學生范圍。
3.2教師方面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要將設計性實驗開展好、逐漸增加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比例,很顯然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地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不僅要熟知本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實驗原理,善于捕獲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國內外新知識,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及時進行知識更新,還要熟悉所用的實驗儀器設備、具有較強的實驗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作為教師還要注意加強角色的轉變,在帶教設計性實驗過程中,要把握好引導、指導的尺度,既要循循善誘,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而絕對不能代替學生完成實驗。另外,從指導查閱文獻到論文式的實驗報告的批閱與評分,需要帶教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要保證設計性實驗完成的質量,就要求教師有更加高尚的師德和嚴謹的教風。也許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完成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做個“顧問”,一定要有做顧問的資格與能力,又要有做好顧問的技巧。
3.3選題方面
如何既保證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保證實驗選題的創新性與可行性,可以說是在設計性實驗教學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設計性實驗的選題要考慮實驗室的條件,盡量選擇本實驗室能開展的項目進行設計。作為本科學生一般缺乏科研經驗,完全由他們自選題目,往往不是缺乏創新性就是沒有可行性,所以我們主張選題由帶教教師結合本學科教師的科研成果與研究方向,或結合本科實驗課教學內容,先給學生擬定實驗方向,通過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立題設計,再經過教師對實驗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設計性實驗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對學生的自選題目又不能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對于學生中較好的自選題目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比如我們在學生的設計中發現我校2004級某本科學生,經7年的自學中醫,潛心鉆研了某中藥復方用于降壓治療,自己就這一復方寫的“中藥復方治療高血壓的實驗研究”,已經在我們教研室老師的指導下有望申請校級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
3.4管理方面
作為一項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開設設計性實驗還面臨著重要的管理方面的問題。(1)一項設計性實驗的完成較以往的實驗教學歷時較長,教學管理部門應結合教研室對設計性實驗的計劃,從教師的教學工作到學生的課程學習做好統籌安排,從而有利于設計性實驗的開展。比如機能實驗中心的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在實現資源共享、課程適當整合后,使用率比較高,要從教學安排上滿足設計性實驗的需要。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上,讓其先完成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項目,使學生在實驗的理論、操作水平和技能上有較大的提高,具備獨立設計比較復雜的機能學實驗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性實驗[2]。甚至涉及到圖書館的管理配合,應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資料。(2)開設設計性實驗,使教師的工作難度、工作量都明顯增大,學生也付出很多,管理部門應采取適當的傾斜與鼓勵政策,保證教學質量。比如對學生而言,實驗設計好、實施成功、論文式實驗報告書寫優秀者,可以在年度評優時給予適當加分。其實,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個別平時理論考試成績優秀、能得到一等獎學金的學生,在完成設計性實驗上,卻缺乏活躍的思維,實際的綜合能力并非同樣優秀;而某些理論考試成績并非十分突出的學生,卻從文獻查閱到最后論文式實驗報告的書寫上都表現得很出色。這就間接反映出加強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從管理方面給予一定的鼓勵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開展設計性實驗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有助于實現培養跨世紀的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不過各級各類院校的設計性實驗教學都還不夠成熟,如何深入、持續進行此教學、逐步增加設計性實驗比例是我們將要面臨的艱難課題。但是我們堅信在各級教師的努力探索、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通過該課程實現教學相長,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必然會是一種非常好的實驗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酒店的設計因經濟環境、客源結構、管理制度等的轉變而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呈現了動態化、可持續的發展趨勢。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計理念的變化
酒店社會形象由注重標志性而趨向社會服務性,其空間組織由封閉型趨向開放型,服務項目由綜合性趨向特色與個性。裝修風格由單一趨向多元化,由只注重社會效益趨向更注重經濟效益。
(二)服務項目的變化
1.客房
作為酒店主要服務項目之一的客房,其類別由過去雙人標準型客房為主趨向由含有單床間,雙床間、靈活的三床間、商務套房等多元型客房組成,客房平面形狀,面積大小也更趨多樣化。
2.餐飲空間
餐飲空間是酒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酒店變化最大的項目。過去酒店餐飲主要以住店客人為主,并較多的考慮“涉外”因素,普遍要求咖啡廳、正式西餐廳,封閉式酒吧等設置,因此,脫離了中國日益開放的國情,影響酒店餐飲經濟效益。
(三)服務功能的變化
星級酒店已脫離過去僅僅“涉外”的封閉狀態,而面向全社會,其服務功能呈社會化、大眾化的趨向,酒店餐飲、通訊錄健休閑、娛樂購物等都有市民參加,市民的婚慶、高考、會友等光顧酒店客房也是常事,而酒店客人也常依托社會設施進行多樣化消費,使之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另外,由于酒店客源結構的變化,不同客源需求不同層次的市場,要求市場定位和分工更加細化,使其服務功能更加專業化,服務功能多層次化。
二、星級酒店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人性化的設計準則是星級酒店設計的主要方向
酒店是當地社會和商業人士聚集的場所,表現地位,顯示財富。在大量高檔材料的堆砌之下,裝修的豪華掩蓋了對消費者身心的關注與呵護。隨著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浮躁逐漸被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所代替,并勢必成為星級酒店動態化設計的主要方向。因此,酒店設計應為“舒適性設計”,滿足客人的精神追求,營造更為溫馨的環境氛圍,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變的本性;擯棄繁瑣奢華、彰顯財富的設計手法,體現文化內涵,以更親近自然的設計語匯體現設計文化,反映創新意識。
(二)體現生態價值觀是酒店動態化設計的技術準則
酒店設計認真實行綠色設計的原則。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圈內不可再生資源建立循環資源系統,積極利用再生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光、太陽能,積極組織被動式的自然通風,節約能源,加強天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積極開發和使用真正環保型的裝飾材料。
(三)追求全新的時代氣息是酒店設計的生命力
概念是設計的原動力。時尚的設計則反映出時代氣息。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技術、的層出不窮,為設計行業追求全新的時代氣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語匯;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繼續運用反映著人類追尋淵源,親近自然的情懷,金屬和玻璃等富有時代特點的新材料,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時代情趣,也傳遞著豪華、穩定、氣派、永恒。當今信息時代的到來,改善著全人類的生活模式,而酒店設計中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室內環境的整體品質。
(四)尋求地域文化與國際審美情趣的有機結合是酒店設計的文化取向
酒店設計既是一項建筑活動,又以酒店形象反映一種文化氣量。由于其存在于某一地域環境之中,主要服務于某一人類群體而呈現其地域性。設計中容入地域文化,追求個性化理念,彰顯獨特風格是做好酒店動態化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高星級酒店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服務空間,在面向世界的社會環境中,建筑文化的外來元素逐漸滲透于傳統文化內涵之中,并與其重新整合形成相對統一的國際審情趣;高星級酒店室內設計是最能反映和代表當地潮流的一個領域,也成為時尚性的重要載體。
三、星級酒店設計的技術措施
(一)將星級酒店融入城市聚居的大環境
建筑學科涵蓋了城鄉規劃、建筑設計、景觀環境規劃、室內設計等諸方面,是研究人類聚居環境的綜合性學科。星級旅游酒店的動態設計需要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相結合,更需要立足于建筑學科進行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做好酒店的動態設計,需在更為宏觀的角度上去深入了解酒店所在城市的聚居總體環境,去研究酒店在這總體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將來發展趨向,這是做好的酒店動態設計的關鍵。
(二)在星級酒店設計中引入“城市廣場”的理念
追溯人類城市建設發展史,“城市廣場”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今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使功能綜合,設施齊全的酒店越來越成為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酒店客人消費的多元化依托于社會環境的支撐,而酒店經營者也希望借助社會消費來提升酒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酒店設計的空間安排與人流組織上引入“城市廣場”的理念;在保證酒店客人活動相對獨立的同時,公共活動空間向社會開放,組口血未干社會人流便捷地到達各個服務項目。另外酒店作業城市廣場,應注重與城市大環境的“銜接點”與“綿延帶”的處理。酒店的各種動線的出入口即是與城市環境的“銜接點”,而人們視覺上,心理上與城市空間的交流面即是“綿延帶”。
(三)組織“可持續發展”星級酒店的空間構架
星級酒店作為一棟(組)建筑,在其物質生命周期中會發展、變化、其服務項目會有增減,服務內容也會有調整,各個裝修周期中裝修風格流派紛呈,作為星級酒店動態設計,必須組織“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構架。首先以交通流線為脈絡,動線即客流、物流、服務人員交通流線要分明且流暢;其次各功能空間按其內容和服務對象,組織各功能分區成為單元,要分區明確,布置合理。
1.指導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影響。目前高校教師的主要來源是高校畢業生,這部分教師所占比例較大。盡管他們具有較高的學歷,但均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缺乏實際動手能力,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能力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質量下降。
2.畢業設計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為設計而設計的傾向,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脫離實際,通常只是為了方便學生進行設計,從而對工程條件進行不恰當的簡化。這樣即便學生在某一方面進行詳細的設計,但設計方法單一,考慮實際問題不全面,不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畢業設計成果缺乏展示平臺,沒有進行社會轉化的機會,更產生不了行業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
二、提高巖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畢業設計(論文)監管機制。學院作為畢業設計質量(論文)監管的二級單位,對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進行統一管理。資環學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管理辦法,認真制定本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細則,將監管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環節,嚴把質量關。主要監管的過程包括:⑴畢業設計(論文)準備工作、選題監督;⑵學生開題、實習調研落實情況檢查;⑶平時學生、指導教師出勤情況檢查;⑷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⑸學生進行預答辯情況檢查;⑹答辯、成績評定;⑺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指導效果總結。在建立健全了畢業設計(論文)監管機制基礎上,學院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每個過程都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目前,我校已經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并與企業長期進行合作,利用社會資源來提高在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定期派專業教師到實習基地進行業務實踐或掛職鍛煉,直接接觸實際工程,邊實踐,邊學習,能夠掌握最新的技術和設計方法,把行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學之中,這對于那些毫無實踐經驗,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來說,是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最有效途徑。所以說,對于新引進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之前,學校應先派他們到實習基地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技能訓練,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
3.畢業設計(論文)應緊密聯系工程實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教師的科研工作,讓學生參加實際題目的設計,使他們處于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的真實社會活動中,為其提供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鍛煉機會。畢業設計(論文)的設計方案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將畢業設計成果進行社會轉化,能夠產生一定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的熱情,從而能夠主動學習不怕困難刻苦鉆研。學生通過參與實際工程的設計能夠掌握更多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規范,縮短了理論與實際工程間的差距,提高了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總結
畢業設計論文致謝詞(一)
通過這三個月來的忙碌和學習,本次畢業論文設計已接近尾聲,作為一個大專生的畢業設計,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在這里衷心感謝指導老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的支持,讓我按時完成了這次畢業設計。
在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在此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xxx老師給我悉心的幫助和對我耐心而細致的指導,我的畢業論文較為復雜煩瑣,但是xxx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圖中的錯誤。除了敬佩xxx老師的專業水平以外,他的治學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并將積極影響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我才得以解決畢業設計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同時感謝我院、系領導對我們的教導和關注;感謝大學三年傳授我們專業知識的所有老師。他們是xxx、xxx、xxx、xxx、xxx……謝謝你們嘔心瀝血的教導。還有謝謝我周圍的同窗朋友,他們給了我無數的關心和鼓勵,也讓我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此次畢業論文的完成將變得困難。他們在我設計中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感謝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最后,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謝謝他們給了我無私的愛,為我求學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
畢業設計論文致謝詞(二)
畢業設計即將結束,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之下,學生對于道路設計有了更多新的認知,對路基路面設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對路基路面綜合設計的整體脈絡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徹。通過畢業設計,學生對自己大學四年以來所學的知識有更多的認識。
畢業設計,幫助我們總結大學四年收獲、認清自我。同時,還幫助我們改變一些處理事情時懶散的習慣。從最開始時的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到方案比選,確定方案,再到著手開始進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線排水的設計,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銜接緊密,其中任何一個步驟產生遺漏或者疏忽,就會對以后的設計帶來很多的不便。
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資料搜集能力在設計中也得到提升。畢業設計中很多數值、公式、計算方法都需要我們去耐心地查閱書籍,瀏覽資料,設計中需要用到輔助設計軟件的地方,也需要我們耐心的學習。掌握其使用的要領,運用到設計當中去。最后匯總的時候,需要將前期各個階段的工作認真整理。
畢業設計結束了,通過設計,學生深刻領會到基礎的重要性,畢業設計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檢驗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果,更多的是畢業設計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磨練學生的意志與耐性,這會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
畢業設計論文致謝詞(三)
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一:色彩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表現
摘要:藝術設計創作是具有兩重的屬性,一方面,是藝術設計創作屬于藝術的范疇,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創作還具有實用的功能。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達是表現創作者的一種對社會和對周圍的感知過程。分析認為,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也架起了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橋梁,色彩的表達也體現了色彩的情感需要,色彩的表現更是文化需求的一種詮釋。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作;色彩表現;審美
所謂藝術設計創作其實就是用藝術表現的形式,通過審美的表現來結合社會、文化、市場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作在設計中。一般情況下,藝術設計創作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是具有審美的功能的,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其實還是具有使用功能。因此,作為藝術設計來說,是為人的精神和物質文化而服務的,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的結合,也是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的產物和過程。實際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很重要的,色彩是通過人的眼睛,腦和大眾日常的生活經驗綜合運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在光的作用下的視覺的效應。這種視覺的效應是創作者對周圍感情的認知,也是對感覺的一種向往。創作者在進行藝術設計創作的時候,也需要通過色彩的表達來表現自身內心的感覺和自己內心的喜好,而色彩也是最好的一種表達內心的過程。實際上,藝術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和表現就是一種顏色的搭配,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這種藝術的表現是千變萬化的,通過藝術設計者的創作把色彩表現出來,再通過大眾用眼睛來體會周圍的環境,色彩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在人類的視線中產生相應的各種各樣的效果,帶給大眾不同的體會,也會反映大眾的美感認知、情緒波動和自身的審美的情緒。因此,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
一、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風格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體現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把握創造的精髓。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品,在創作設計中都是用色彩來體現風格的,作為色彩設計來說,就其自身的內涵有很多不同的風格的,比如由鮮艷、強色的暖色調的色彩配成的藝術設計創作的風格表現和由冷色調配出來的風格就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暖色調的色彩風格都是給人以明快的感覺,也可以突出藝術設計創作的主題。其實,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生動的色彩設計可以詮釋創作者那一刻的心情,以及呈現給觀眾,觀眾也可以了解作者的風格和作者想表達的主題,這種色彩的風格的體現是很直觀的,直接在色彩的表現中表現了出來。另外,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內涵的體現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濃厚的色彩直接對創作作品的內涵顯示就起到了重要的凸顯作用。
二、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現
在現實中,人們的感知的色彩是通過現實的眼睛來直觀的反映和體現的,一般情況下,視覺器官在感知色彩的時候,都是伴隨著其他器官而產生的綜合性的知覺和感覺的意識活動。所以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創作者使用色彩其實代表的是一個整體的形象和過程,包括了客觀的創作者的印象、記憶、聯想和情感的體現,只有綜合的豐富這些元素和內容,才會在藝術設計創作中體現出良好的色彩的效應。比如,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創作中,同一類的色相或者色調的配色方式其實在畫面相一致和顏色相一致的情況下,很難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但是如果色調反差很大的話,色調的落差又正好突出明顯的顏色,畫面是否豐富,色調是否統一其實帶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情感的需要,淡雅的紫色配上大雁的黃色,這樣的情感需要其實就是一種色彩情感的體現。也體現了創作者當時創作階段的心情,給觀眾也表達了自己的傾訴和追求。所以,色彩的配色是一種情感的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要特別關注色彩設計配色的反差和魅力,善用色彩的配色來賦予顏色的內涵和豐滿顏色的內涵。
三、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文化表現
在藝術設計創作中,不管是商業的設計還是個人的愛好創作,實際上都是一種流行和文化的反映,色彩的表現是一種模仿和流行,色彩可以帶來追隨和認可。實際上,藝術設計創作者在色彩表達的時候,可以把色彩和同一色調的事物明顯的表達出來,比如在平面設計中,可以通過平面設計的色彩表達方式直觀的反映色彩中的流行的文化,在設計過程中,在思維上就可以演繹細微和微妙的色彩感受力。眾所周知,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普通的魅力的顏色再加上黑白灰顏色,不同的顏色的搭配和屬性就會呈現不同的創意和表現。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過程中,在對色彩的感知過程中,實際上不能忽視眼睛第一時間的即視的感覺,要從文化魅力的角度來體現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文化是一種流行,也是一種魅力,色彩的表達是文化流行的元素,也是引領設計的一種新潮,色彩給人的文化表現,給人一種文化的流行,藝術設計創作的色彩一旦擁有了文化的氣息,也必將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是流行的文化的體現。綜上,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力量是很強的,直接反應了創作者的風格和情感和文化力,因此,藝術設計創作中,色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設計創造者最直觀的視覺表達,突出了創作的表現力。在藝術設計創作者創作的時候,必須根據色彩的實際情況和創作作品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色彩的搭配和分析,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用色彩來感知創作者的思想和空間。因此,色彩是直接聯系創作者和觀眾的橋梁,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的表現是直觀反映創作者和觀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呈現。
參考文獻:
[1]侯履暉,論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色彩表現,現代裝飾(理論),2012年5月
[2]吳志華,色彩通感在審美活動中具有的價值,南昌大學,2012年8月
[3]徐燕,論色彩在中西現代油畫藝術中的情感表現,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4月
[4]周小娟,淺析藝術設計中的設計色彩表現,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月
[5]杜森,現代海報設計中的色彩表現,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3月
藝術設計論文范文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
摘要:文章重點針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進行分析,以便從中得到啟示。
關鍵詞:明清;環境藝術
中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合了我國傳統設計理念和西方設計理念,風格多種多樣,有中式、歐式、簡約、田園等,不同的設計風格彰顯著別具一格的設計理念。其中,我國的傳統設計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因此,文章重點對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風格進行研究,這對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指導意義。
一、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總體思想在于“道”,大到園林別院,小到客廳臥室,“道”之思想始終存在。古人云:“園總之奇在變化萬千、獨藏與道之衍一,雖窮變亦在氣中,頑石水榭樓臺閣角,無不與氣通?!逼渲械摹皻狻本褪侵浮暗馈?,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雖然環境藝術千變萬化,但是每一種都要與“主人的氣”相互溝通,通俗來看這是因人制宜設計理念的表現。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理念在于“藏”,既能“藏拙于巧”,又能“藏靈于愚”,具體表現在“不漏”二字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沒有唐代的夸張、宋代的活用,但是就“不漏”二字而言可謂登峰造極,最著名的莫過于皇家別院與園林的設計。每當我們看到故宮、天壇等設計,總會感慨其氣象萬千,但如果仔細挖掘,則能夠發現其設計材料種類雖少卻精、顏色雖少卻重,總體設計理念并不張揚,但是在穩重的表象下藏著設計者根據皇家氣象別具一格的“不漏”思想,既不讓人感覺到夸張,又能襯托出皇家的威嚴,這是化繁為簡、去偽存真的“簡”的思想。明清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方針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的地域進行不同的設計。如,北京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大氣,江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別有洞天,西北地區的設計方針在于方便使用,因地制宜思想成為當時的主要設計理念,任何設計都不可能脫離當地的地域風情、民俗習慣。因此,明清環境藝術設計針對不同的地域風格、人民生活水準、業主,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即追尋上述的“道”“氣”“藏”“不漏”等思想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尤其是在1570至1620年間,由于當時民間思想更為開放,在這一段時間內基本打破了“士農工商”的階級理念,建筑設計標準也隨之被打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的設計思想得到普及。明清的環境藝術設計內涵在于與人結合、與“道”結合、與時結合、與地結合,不拘泥于形式。
二、明清陳設思想的內涵
與整體環境藝術設計相比,明清的陳設思想更為復雜。明代陳設在于“自然”,沈津為《長物志》寫序說:“幾榻有變,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泵鞔年愒O布置根據主人經濟狀況的不同有一定的區分,但是總體講究“自然”,陳設擺放的位置、款式、數量都有一定的規格。如,明代的書房陳設標準要有長桌、筆格、筆筒、筆洗、古硯、水注、糊斗、鎮紙等,根據文人的地位和經濟狀況,這些事物都要有不同的款式規格。又如,明代的臥室陳設要有榻床、滾凳、小幾、花尊、定瓶、鼎爐等。清代的室內陳設講究簡約,沒有固定的要求,在設計理念上,設計者根據自身喜好可以對室內物品進行增減,其總體標準在于簡約實用。同時,清代的漢族設計理念與滿族設計理念相互雜糅,所以清代的陳設思想也融入了一定的少數民族風情,更貼近自然。明清兩代的陳設思想有一定的不同,但總體而言,陳設與主人的地位相適合這一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室內的陳設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地位、品節、風格,如讀書人的客廳講究市聲不入耳,俗軌不至門。客至共坐,青山當戶,流水在左,輒談世事,便當以大白浮之。室內外布置為“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樸;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講究自然、情趣、意境。
三、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
明清兩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都以尊崇主人的地位、身份為根本,配合“道”“藏”“自然”等思想在細節上進行一定的變化。這一思想理念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啟示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設計根本在于襯托業主的氣質,配合地域、民俗等客觀條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業主的個人品格和思想觀念;第二,設計的根本在于結合當下社會風氣融入藝術氣息,因時制宜地進行設計變通;第三,設計根本在于在繁復中彰顯簡約、自然,自然含有素樸、本性、本質之意。一些人常常注重繁復的設計風格,卻忽略了自然的特性,也忘記了從簡單的事物中體驗快樂的感覺。因此,要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則必須回歸簡單的設計風格。明清環境藝術設計更多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將環境與人看作一體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因此,若想將這種自然的設計理念運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則必須基于時代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語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受時代影響較大,并且受文人思想與社會風氣的影響較大?,F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延續明清環境藝術設計與陳設思想,將其設計理念用在具體的設計中,如此才能傳承傳統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思天,郝翰.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陳設藝術.現代裝飾(理論),2015(1).
[2]肖一倩.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手段、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3]趙杰.關于植物造景的分析.安徽農學通報,2008(16).
[4]王朝暉.園林綠化與生態景觀結合的意境美.黑龍江現代建筑,2014(14).
藝術設計論文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1.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3篇
2.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3.包裝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土地制度,主體功能區,區域性土地政策
一、引言
迄今為止,我國依然維持城鄉分治、政府壟斷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制度。一方面,造成農村與城市土地分屬不同法律約束,由不同機構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場和權利體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農地變為建設用地,就要通過政府征地,任何單位建設用地都要使用國有土地。這種制度使政府成為農地變為建設用地的唯一決定者,成為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唯一供應商。改革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但是政府同大型國有企業壟斷上游資源一樣,對土地的壟斷卻進一步強化。中國經濟由投資拉動的現狀,是與大部分投資由銀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動金融密切相關的。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對土地的壟斷權,不僅是地方政府賴以生存和維持運轉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啟動經濟增長的特殊激勵結構。政府征地、賣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擴張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資越便利,政府稅源越多。這種增長方式的弊端已在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價格形成機制、社會和諧、政府行為諸多方面彰顯出來。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其宗旨是約束地方政府行為。但是,土地調控的閘門在中央,而土地閘門的把手還在地方,加上地方財政嚴重依賴土地及其相關收入的現狀得不到改變,地方政府就有將閘門把手擰開甚至放閘的沖動,進而使中央政府的土地調控效果大打折扣,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嚴峻挑戰。必須對現行土地制度進行根本改革。
本報告強調了以建設主體功能區為契機進行國土規劃的必要性,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建設中制定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則,并按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設計了相應的土地政策。
二、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土地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以進行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契機,開展國土規劃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劃中,有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五年計劃,有以土地利用管制和耕地保護為主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以滿足城市化發展的城市建設規劃和鄉村規劃。這幾個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各自為政,相互沖突,導致規劃的效力大打折扣。經濟發展規劃以GDP等增長指標為主導,決定一個地方在一個階段的經濟面貌,也決定地方領導的政績,因此,往往成為主導性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直接與一個地方的城市化程度相對應,而且城市外延的擴大也決定一個地方城市政府的財政能力,加上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城市建設規劃方面,出現2-3年各地就進行一次規劃修編,也就不奇怪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給定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程度的前提下,對一個地方土地利用結構、土地轉用和耕地保護量的指標性規劃,但是,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大大超過預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改革后的第一個土地利用規劃是1997年編定的,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對經濟發展預期明顯過低,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大滯后,越來越失去其權威性,甚至在一些地區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國土開發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以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為支撐,逐步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國土開發規劃體系。以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為契機,把國土規劃提上議事日程,從可持續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對國土進行全面規劃,實行科學的國土開發和保護,對于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土地進行科學布局,以《國土規劃法》的形式予以明確,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減少行政干預,減少下位法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二)有利于空間合理布局,形成區域梯度發展
改革二十多年來,區域之間的調整,土地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發展打破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區域朝著均衡方向發展,而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全國遍地開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時的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集體的土地自辦企業,解決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除了比鄰港澳的便利外,也得益于當時廣東比較靈活的集體土地進入市場的辦法,據調查,這一區域50%以上的建設用地屬于集體建設用地,這就大大降低了企業創辦的門檻,為招商引資創造了大大便利。90年代末以后,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盡管已面臨新《土地管理法》的嚴格管理,但這一區域80年代鄉鎮企業大發展時,留下了大量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為長三角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土地空間。
隨著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高度工業化,土地稀缺性大大提高,產業轉移勢在必然,中部和西部局部地區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要充分考慮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一,土地要素的角色和功能應有所差異。在優化開發區,由于土地稀缺性十分高,如果繼續沿襲政府獨家控制土地、低價供應土地支持工業和大比例行政劃撥用于基礎設施土地的思路,不僅導致土地的不集約、節約利用,而且也不利于這些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匹配發展;重點開發區域將扮演承接優化開發區產業轉移的重要角色,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當借鑒優化開發區起步和發展階段以靈活性和創新性支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經驗,避免建設用地完全通過征用的傾向,給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開辟一個通道,將對優化開發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是以環境保護為主,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則應以強調補償機制的完善為主,通過補償和轉移支付,縮小這兩個區域與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差距。因此,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建設中,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區域性的土地政策,將有利于區域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區域之間協調發展。
(三)建立和健全補償機制,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區域共同發展
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之所以形成各地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地方不抓經濟,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就會不斷拉大,地方政府收入也上不來。
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由它們之間的工業化、城市化程度決定,而工業化、城市化程度的差異又帶來政府獲得的土地收入的差距。一個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越高,居民購買力越強,房地產業越活躍,土地市場也越發展,政府土地收入也越高。反之,一個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程度越低,居民購買力越低,房地產業不發展,土地市場也無法發展,政府土地收入也極其低微。這是這一輪經濟發展背后政府收入狀況差異的真實寫照。
盡管我們力圖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解決地區之間的平衡,但由于地區之間差距的根源在于預算外收入的差距,一個地方的產業不發展,尤其是地方可支配的收入上不來,光靠財政轉移支付,無法帶來地方富裕和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的好轉。
解決的辦法是,根據主體功能區的區域劃分原則,對于能發展的區域(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在土地政策、尤其是建設用地指標有所放松,支持優化開發區域城市化的進程和重點開發區域的工業化進程;對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除了已經實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外,在財政上專辟生態和環境保護基金,給予補償;除了中央財政渠道外,還應探索區域之間發展權機會損失補償機制,即由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獲得了發展權的區域向被限制和禁止發展區域進行發展權補償,辦法包括建設用地指標可交易,建立政策性移民專區等等,讓限制和禁止發展區域享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讓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享受優良的環境,形成全局范圍的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
(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稀缺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我國上一輪經濟發展中,政府通過壟斷土地供應主導經濟發展進程,這種增長模式,雖然保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度,但也帶來政府經營土地和金融的高風險,農民權益受損,土地的粗放利用,形象工程林立,環境惡化,土地腐敗。
我國經濟已進入追求增長質量和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新階段。土地盡管在區域發展中還將扮演重要角色,但土地啟動經濟成長的機制必須要有根本改變。那就是,要減弱政府對土地的行政配置和獨家壟斷,發揮市場在土地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價格機制反映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引導土地的更集約、更節約及更有價值利用;將財產權在土地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擺在重要位置,讓土地所有者農民集體分享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土地價值增值的成果,促進社會和諧和政治穩定。
具體而言,在優化開發區,土地政策的重點是,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對土地征用和供應的壟斷,誘導目前過量的基礎設施用地和工業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將一些對農民財產性補償的個案探索上升到地方普適性做法,并形成地方規章,對農民土地權益實行合法保護。在重點開發區的經濟起飛階段,一定要吸取優化開發區的經驗教訓,改變靠土地招商引資和以土地抵押從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思路,真正發揮市場在配置土地資源中的作用,既通過價格機制保證稀缺土地得到最優利用,又通過健全市場和農民土地產權保護,降低企業創辦門檻,實現農民土地權利對土地級差收益的分享,為實現城鄉統籌和共融提供制度空間。
三、主體功能區的土地政策設計
(一)優化開發區的土地政策
1.優化建設用地供應結構,促進城市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1)改變優化開發區土地供應目前工業用地比重過高,城市商業等三產用地比重過低的局面。應著力研究發達國家和地區同等經濟發展水平下,城市用地與工業用地的比重關系,提高土地的集約度和利用效率,推動優化開發區從過于依賴工業增長向依賴城市三產發展的轉變,促進城市集聚效應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2)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業和房地產用地的市場供應量,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具體途徑是,將建議(2)中提到的減少的行政性劃撥用地,轉用于通過市場方式供應于經營性用地,以及將建議(4)中提到的工業性協議用地減少的部分直接通過市場方式供應轉用于城市經營性用地。
2.強化市場在建設用地配置中的作用,探討政府逐步退出壟斷土地供應的途徑。(1)嚴格限定行政劃撥用地的用途和比重。目前行政劃撥用地的用途過于寬泛,占地過多,既浪費土地,又易滋生腐敗。建議對建設用地中劃撥用于公共設施建設的比重做出嚴格限定,清理一些以公共利益名義實際是營利性的用地。進行某些公共用地按市場價賠償的試點。減少行政劃撥的公共建設用地的用途和比重進行嚴格限定,尤其是作為所謂提升城市品位的大廣場、大馬路、豪華辦公樓等做出嚴格限定。(2)著手制定“公共利益征地否定式目錄”,明確規定以盈利性為目的的用地不得征用,土地的征用必須堅持《憲法》和《土地管理法》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對土地實行征收和征用”的原則,改變目前只要是經濟建設需要就實行征用的做法。為了解決“公共利益”在法律上難以準確界定的情況,建議出臺政策明確規定,只要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用地,即可判定為非公共利益,這類用地不得通過征用獲得,并列出不屬于公共利益用地的名錄,作為將來國土部門監察的重要內容。(3)限定政府儲備土地為存量土地,嚴禁征用農民集體土地納入土地儲備范圍,明確土地儲備中心主要通過對存量建設用地的收購和收回以獲取土地。
3.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把盤活存量作為土地政策的著力點。(1)出臺政策統一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空閑置。抓住當前土地資產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以盤活閑置土地為目的,由國務院盡快出臺關于處置國有閑置建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的規定,對閑置用地的界限、類型、范圍、期限,金融機構抵債土地繳納閑置費、土地收回和相關稅費等作出明確政策規定。同時,加強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加大土地腐敗的處罰力度,進行土地保有環節的稅收征收試點,提高房地產商持有土地的成本,防止土地投機。(2)對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的確權進行分類處理,在政策上既要給出路,又要防止違法用地合法化。對“無證用地”、“歷史用地”要視情給予專項指標支持和減免稅費,由登記機關直接按歷史用地進行確權發證。屬于舊廠房改造,須根據有關規定完善用地和規劃報建手續后方可進行。對違法用地的舊廠房拆遷,應視情給予補償。為防止地方借改造之機擴大集體建設用地范圍,建議國土部門在珠三角地區進行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確權試點。(3)尊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構建利益共同體。政府應主要從舊物業改造帶來的產業升級和物業的稅收中受益,土地價值升值的絕大部分應留給農民集體;在物業改造中,尊重農民意愿,盡可能保持土地的集體所有;對于需要政府和社會資本介入的大型物業改造項目,要保留合理比例和位置較好的物業給農民集體,讓農民集體長期享有物業出租的收入。
4.實行功能區內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1)由城市建設用地區域向對口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區域支付土地復墾費用。(2)在建設用地掛鉤過程中,城市區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給原騰出建設用地的農村區域,作為工業和城市發展用地;(3)城市區域應向騰出建設用地吸納一定比例的人口進城,這部分進城農民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4)對于整理出的閑置建設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
5.以主體功能區的范圍界定耕地占補平衡,逐步實行功能區域之間的耕地保護與補償機制。(1)在優化開發區,既要阻止稀缺土地資源被大面積圈占,又要解決建設用地后備資源的供應瓶頸。以浙江為例,土地嚴管前,浙江省已有各類開發區規劃面積1521平方公里,啟動開發面積484平方公里,僅占32%,大量土地未被利用。但是,受制于建設用地的按計劃指標控制與管理,再過5到10年,浙江的一些城市將面臨無地可用的窘況。2000至2004年,全省建設用地平均年使用量約50萬畝,最高年份達70萬畝。土地嚴管后,2005年國家下達的建設用地指標16.5萬畝,加上已獲批準可使用的折抵指標共20多萬畝,大量已批項目等地開工。建議對優化開發區域的現有農保率作出調整,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2)在劃定功能區之后,為了協調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可以考慮改變目前以省為單位實行耕地占補平衡的辦法,改為以功能區域為單位,實行耕地占補平衡。(3)建立農田保護的地區補償機制。鑒于區域之間以及同一地區不同縣市之間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程度的差異,它們占用基本農田的量也不一樣,各地只能通過縣內、地區內、省內基本農田指標的置換,解決經濟發展用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平衡,這種做法一直沒有得到中央認可。隨著經濟發展,這種做法將越來越普遍,甚至出現跨省平衡。建議出臺功能區域之間就基本農田指標異地置換的原則、方式和補償機制等出臺有關政策,這樣既可以解決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地區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大的地區獲得一定的貨幣補償。
6.進行土地財產稅改革試點,培植地方政府可永續利用的地方稅源。(1)啟動土地財產稅改革,讓城市政府有永續的收入來源。根據各國經驗,土地財產稅一般作為地方政府主要稅種,可以成為地方政府可持續性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操作上先易后難,合并稅種,統一征收,分步實施。建議將與土地財產相關的稅費由多個部門征收,改為只由稅務部門征收;將現行的各種土地稅費合并為三個稅種,即土地占用稅、土地保有稅和土地交易稅。土地占用稅是對土地農轉非行為的征稅,將現在的耕占稅、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有償使用費合并征收,體現保護耕地的目的;土地保有稅是對持有建設用地者的征稅,基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隨著經濟發展必然升值的情況,可由中立的土地評估機構公布一個地區一定時期的土地價格,稅務部門根據地價上漲的情形對土地持有者征收一定比例的土地保有稅;土地交易稅是對建設用地的交易行為征稅,既讓地方政府可以獲得穩定的稅源,也有利于土地轉向最有價值的使用。(2)在土地財產稅改革探索階段,盡快出臺土地出讓金納入地方預算管理實施辦法,并明確土地出讓金由地方使用,中央不參與其利益分配。中央可明確規定,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繳入地方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有利于這筆資金的規范有效使用。但是,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預算資金管理是年初進行預算,年終審核,而土地出讓金是政府出讓土地所得,它是一種政府壟斷下的市場行為,當年計劃出讓多少土地可以由有關機構控制,但出讓金多少則受市場左右,土地出讓金如何納入地方預算管理要有具體實施細則。二是,中央在土地出讓金預算管理的規定中,應規范和提高土地出讓金的使用效率,決不可成為主管部門在摸清地方家底后分配地方土地收入的契機。
7.嘗試工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進入市場,讓農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成果。(1)嘗試政府放棄對工業用地的壟斷供應,讓農民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工業用地市場。建議政府放棄對工業用地的壟斷供應,讓農民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工業用地市場,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民分享土地級差收益,使稀缺的建設用地按市場價格配置到更有價值的使用。廣東省政府積極推行以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的做法,值得推廣。(2)給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經濟發展用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建造標準廠房、鋪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實踐證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級經濟壯大,在農村公共財政缺位的情況下,土地出租收入成為農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來源,而且土地分紅也成為發達地區農民分享土地級差收益的重要途徑。建議中央出臺專門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辦法、收益分配原則等作出具體規定。(3)保護農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獲取收入的權利。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受益最大的一塊是利用宅基地蓋房,獲取出租收入。鑒于現行法律中對宅基地的權屬沒有明確規定,出現政府侵占農民宅基地或農民在現有宅基地上超規定蓋房的雙重局面,因此,必須在法律上明確宅基地為農民財產的同時,對宅基地的申請、使用與出租等作出明文規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舊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為名,侵犯農民宅基地權利。
(二)重點開發區的土地政策
1.逐步加大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警惕和防范政府經營土地風險。(1)改變建設用地指標過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在重點開發區,政府在建設用地上行政配置資源的色彩濃,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大。在一些省份,2/3以上的建設用地指標被集中使用于省會城市和少數幾個中等城市,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應該予以改變。(2)在重點開發區,地方政府也借鑒優化開發區的做法,實行政府土地儲備和獨家經營土地,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發育不足,土地出讓收益不理想,政府經營土地并非一本萬利,應減少政府獨家供應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將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儲備。(3)在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用地比重過高,帶來供地結構的不合理,也影響土地收益,應當予以改變。
2.嘗試工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維持我國制造業的全球優勢。審慎評估政府壟斷工業用地“招、拍、掛”對我國工業化的影響,讓農民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市場。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政策的出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壓低地價招商引資行為,但也會提高重點開發區的工業用地的成本。我國現在正處在工業化的關鍵階段,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和工業向重點開發區轉移,都有賴工業化繼續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優化開發區的經驗表明,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農民直接將集體建設用地以出租、出讓、轉讓等形式供應給企業,既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用地成本,又保證了農民可以長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可以獲得企業稅收和土地使用費。推廣地方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的做法,有利于大量中小企業到廣大重點開發區域落戶,促進制造業向重點開發區域的轉移,繼續保持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3.維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和國有土地的“同地、同價、同權”。(1)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國有化趨勢應該有所遏制。在法律有待修改的情況下,要用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這個龍頭。規劃就是法律,一切用地以規劃為藍本,不能突破規劃,也不能利用政府權力隨意修改規劃。防止地方利用村改居、市改區、區域調整、城市化改制等所謂創新,變相大面積圈占農地。(2)在制度上確保建設用地兩種所有制的長期并存。我國憲法確立的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并存,有利于維護我們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的長期穩定。但是,由于現行有關法律造成城市化的同時土地就必須國有化的現實格局,建議在憲法中可考慮修改以城鄉分割來劃分兩種土地所有制的提法。不僅要賦予農民農地農用時的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而且要賦予農民在農地轉為建設用地時的土地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3)給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經濟發展用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建造標準廠房、鋪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實踐證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級經濟壯大,在農村公共財政缺位的情況下,土地出租收入成為農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來源,而且土地分紅也成為發達地區農民分享土地級差收益的重要途徑。建議中央出臺專門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辦法、收益分配原則等作出具體規定。(4)保護農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獲取收入的權利。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受益最大的一塊是利用宅基地蓋房,獲取出租收入。鑒于現行法律中對宅基地的權屬沒有明確規定,出現政府侵占農民宅基地或農民在現有宅基地上超規定蓋房的雙重局面,因此,必須在法律上明確宅基地為農民財產的同時,對宅基地的申請、使用與出租等作出明文規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舊村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為名,侵犯農民宅基地權利。
4.盡快制定規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法律,結束集體建設用地大量非法流轉的局面。(1)應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集體土地應與國有土地一樣,可以出租,出讓,轉讓,抵押;可以獲得與國有土地具有同等權利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證》;農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的絕大部分收益;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必須符合規劃控制,依法取得。(2)所有非農建設用地的安排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必須在規劃的控制下,按年度用地計劃實行農用地轉用,依法進行土地登記,辦理轉用手續,取得轉用證書。(3)要對所轄地域的非農建設用地作一次認真普查,制定出補辦轉用手續的最后期限和罰則,使所有非農建設用地必須依法取得,禁止私下流轉的土地黑市;建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交易市場。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依市場原則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入市場進行交易,這一過程不改變集體土地所有權性質,任何建設用地使用者都可根據市場公平交易的原則,與集體土地所有者或建設用地使用者進行等價交換。土地使用權價格應該是市場價格。(4)加強集體土地收入的管理,確保農民成為土地流轉收益的主要獲得者。在土地產權上,嚴格界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在土地權利,在流轉收益分配上的關系,要加強對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收益資金的管理,將土地流轉收益最大程度地運用于農民的社會保障,以保障農民的長遠生計。
5.進行功能區內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1)由城市建設用地區域向對口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區域支付土地復墾費用。(2)在建設用地掛鉤過程中,城市區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給原騰出建設用地的農村區域,作為工業和城市發展用地。(3)城市區域應騰出建設用地吸納一定比例的人口進城,這部分進城農民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4)對于整理出的閑置建設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
6.以主體功能區的范圍界定耕地占補平衡,逐步實行功能區域之間的耕地保護與補償機制。(1)在劃定功能區之后,為了協調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可以考慮改變目前以省為單位實行耕地占補平衡的辦法,改為以功能區域為單位,實行耕地占補平衡。(2)建立農田保護的地區補償機制。鑒于區域之間以及同一地區不同縣市之間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程度的差異,它們占用基本農田的量也不一樣,各地可以通過縣內、地區內、省內基本農田指標的置換,解決經濟發展用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平衡。(3)隨著經濟發展,跨省耕地動態總量平衡將不可避免,建議出臺功能區域之間就基本農田指標異地置換的原則、方式和補償機制等出臺有關政策,這樣既可以解決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地區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大的地區獲得一定的貨幣補償。
(三)限制開發區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態保護的財政和地區補償機制。(1)國家財政專門設立生態保護基金,作為對限制開發區域保護環境的補償。(2)繼續維持10-15年的退耕還林補償政策。這一政策在其他區域可以停止,但是對于限制開發區域必須繼續,這對于生態修復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3)國家出臺政策,建立發達地區向限制開發區域的環境補償辦法。
2.加大林權、草場權屬改革,增大當地人口從林業、草業中的獲利。(1)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業經濟效益;(2)林地權屬的長期化;(3)解決草場的“公地悲劇”問題,解決草場界定中的技術和產權問題。
3.對于資源性利用的產業發展予以土地政策的支持。限制開發區不可能完全脫離工業化進程,帶來當地人口致富,應該支持當地資源性產業的發展。在建設用地指標上,改變完全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對于限制開發區內一些縣發展資源性產業給予一定的土地指標。
(四)禁止開發區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態保護的財政補償機制。由于本區域主要是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資源的保護具有國家公共品的特性,因此,必須建立限制開發區域的土地和資源保護的受益主體已經超越本地區人口,因此,必須由中央財政專門設立生態保護基金,作為對限制開發區域保護環境的補償。
2.繼續執行退耕還林和生態修復補償政策。前些年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對于禁止開發區的生態恢復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考慮到這些地區的生態正處于修復期,當地農民還沒有經濟能力承擔后續功能,繼續10-15年的中央財政支持相當關鍵,因此,這一政策對于禁止開發區域必須繼續,這對于生態修復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不僅如此,在實施主體功能區以后,由于禁止開發區主要承擔生態功能,中央財政應對本區域生態修復以后的維護設立專門資金。
作為一種現代設計形式,海報屬于一種平面設計,和蔚縣剪紙具有一定的共性。剪紙可以展現出故事情節,通過一張一張的剪紙作品,可以展示一組一組的畫面,這些不同的畫面聯系起來就可以組成一個故事,完全符合海報設計的要求。同時,剪紙的造型設計和色彩搭配也為海報設計提供靈感。例如,前兩年,一家汽車生產企業在召開新年新車會的時候,就使用一組蔚縣剪紙作品作為室外海報進行宣傳。這個海報應用的是剪紙的表現手法,展現了一組一家三口手牽手上街購物的溫馨畫面。第二幅是一對恩愛的情侶在一個餐廳里用餐的美好畫面,流暢的剪裁成為一種現代前衛的表現。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最后一幅是該品牌新車型的剪紙表現形成,體現出新車型既適合溫馨和諧的三口之家,也適合正處在熱戀之中的情侶。這個作品在當年的會上得到強烈的反響,剪紙作品作為一種海報形式在室外進行展出,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蔚縣剪紙應用到海報的設計之中,將給人們帶來新的視覺享受,這種傳統的剪紙和現代的平面設計相融合,給人以新的視覺體驗。
二、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的服裝設計追求的是時尚,很多時尚就是別人想不要的一些美學設計。蔚縣剪紙作為一種具有不同色彩的剪紙作品,更具有藝術表現力,更加符合時尚的定義,將一些蔚縣剪紙作品應用到現代服裝的設計之中,將給設計師很多設計靈感,使古典美、東方美、本土化和國際化接軌。剪紙元素中的鏤空設計將完美地表現出服裝設計的美感,女性服裝若顯若無的鏤空設計是一種藝術享受。另外,將“北京福娃”、“富貴牡丹”等剪紙圖案印在現代的服裝上,是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結合,給人一種新的視覺享受。
三、現代的室內裝修中的應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買到了自己的房子,新房入住前肯定要進行裝修?,F代的裝修風格很多,有歐洲古典式、現代前衛式等多種形式,現代室內裝修應用蔚縣剪紙的設計元素,將出現不同凡響的效果,剪紙設計屬于一種平面設計形式,現代室內裝修也需要平面設計,例如電視墻的設計、進門玄關的設計等等都需要平面設計,剪紙的表現形式將完全滿足這種設計需求,而且蔚縣剪紙的鏤空和不同色彩表現形式給現代室內裝修設計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產品外包裝的設計應用。蔚縣剪紙有別于其他的剪紙,其色彩鮮艷,給人一定視覺沖擊力,猛看可能是色彩不搭,但仔細看來,這種色彩搭配既協調又統一,具有強烈的中國地方特色。如果這種中國風格的民間藝術與現代產品完美結合,將有利于現代產品進一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完美的結合主要是產品外觀設計人員主動發現蔚縣剪紙美妙所在,同時發掘現代產品與蔚縣剪紙的契合點。這是蔚縣剪紙應用在現代產品外觀設計的關鍵點。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