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7 18:1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評價方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從畢業論文寫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畢業論文寫作和指導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張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討論了畢業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發現和證實的兩個過程,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八個問題或規則。
怎么樣才能實現使學生具有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的能力呢?除了學生從教師的課堂教授過程中領會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學校、以及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外,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設計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本科各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作為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兩年教育部和學校也都提供資助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畢業論文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工作,不是寫教科書,不是寫文獻綜述,而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是發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侗本└咝7枪た祁悓I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對畢業論文提出三個評價基元。第一評價基元,是評價選題質量,要求選題體現本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本要求,選題要能夠解決本專業的某個理論、方法或應用研究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第二評價基元,是評價綜合運用知識、文獻、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基元,是評價論文或設計項目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吨袊ù髮W本科生畢業論文評分標準》對畢業論選題提出了科學性、創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了論證充分、論據確鑿和邏輯性的要求,對論文的寫作和文獻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現行科學論文標準的要求。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后在各種崗位上會面臨接受領導和客戶交給的工作委托,撰寫調研報告、寫計劃書和專題研究報告等。所有這些委托都向我們培養的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挑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高等學校應當給予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或科研創新項目活動就是這種重要的給予之一。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是直接嘗試用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更是直接嘗試鍛煉和展現自己科學素養能力的極好機會。
學生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也是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在檢查教師對畢業論文的評語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選題判斷有誤,把寫教科書的選題、寫文獻綜述的選題、把超出自己專業能力的選題,都作為合格甚至優秀的選題批準開題,甚至成績也評為優秀;一些評語不能判斷畢業論文在立論、分析、寫作和文獻評論等方面的問題,評語抽象籠統,優缺點缺位等等。這種現象不僅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存在,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也是存在的,有時甚至還很嚴重。這些都反映了教師本身有待于改進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管理層有待改善對論文評閱環節的控制。當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成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挑戰時,實際上也折射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培養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和整體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師閱讀和評論學生的畢業論文除了是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職業責任所必需之外,還有兩個有利于教師的“利己主義”理由:一是,檢查和鍛煉、提高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閱學生論文中所得到提高的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門委托的各種評閱工作。二是,學生選題的多樣性、資料和證明的方式多樣性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指導和評閱學生的論文實際也是我們從學生那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和好機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應用性的。“問題”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諸如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或差距,績效與標準或目標的差距,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與差距,傳統理論與新觀點的矛盾,以及情況的突然變化等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論(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方法論。經濟學畢業論文或研究項目的進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自覺地對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先后經歷了三波反思和爭論,經過這一系列的爭論,公共管理研究已經進入了方法論的多元化階段,但是目前中國大陸關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探討卻存在以下突出的問題: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單一化,無法回應公共管理實踐的多樣性。目前國內相關文獻在介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時候,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仍是主流,通論性教材往往側重介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科學”研究的部分,主張公共管理研究的任務在于尋求公共管理客觀事實中的經驗性因果聯系,通過變量之間關系的尋求,發現公共管理的一般規律。[1]與此相關,目前國內的公共管理碩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PA)教育亦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等作為核心課程或主干課程,這些課程的主導方法也是實證主義,難以凸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事實上,公共管理研究是科學發現、技術設計(政策設計、制度設計、組織設計、機制設計等等)、公共評估、詮釋和批判的統一,需要實證的、詮釋的、批判的多元方法論的合理使用和組合,闡明多元方法論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的邏輯,才可能有效地反映公共管理實踐的多樣性。
2.程序性方法與實質性方法之間存在鴻溝。公共管理實質性方法是形成公共管理理論的哲學基礎、邏輯和價值觀,是公共管理知識成果中蘊含的,形成公共管理知識的途徑。公共管理研究的程序性方法則是公共管理研究過程中設計和實施研究、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程序、步驟和技術。公共管理實質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沒有截然的界限,但是側重點是不同的,前者側重研究的邏輯,后者側重研究的操作性程序和技術。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文獻中,程序性方法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體系也較為成熟,比如:蓋爾•約翰森(GailJohnson)[2]等人所著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著作。這些著作以選題、文獻綜述和理論建構、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為經線,以定性和定量研究為緯線,共同編織起公共管理學的程序性方法論體系。不過,很少有文獻探討實質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之間的對應關系,這導致了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很多困惑,比如:當我們從事一些屬于技術設計類、詮釋類、批判類、評估類的公共管理問題研究時,大多數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著作難以提供有效的指導,甚至用實證主義的研究規范和標準衡量這些公共管理研究成果,造成了研究的方法論標準“缺位”和“越位”的現象,形成了方法論標準的單一化和有些研究沒有有效方法論指導的尷尬局面。
3.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實務和咨詢方法脫節。公共管理研究作為使用科學方法探討公共管理問題答案的活動,包括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公共管理實務、公共管理咨詢三種基本形態。但實踐中,三者脫節的狀況較為嚴重:從事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的學者們撰寫大量的論文,充斥著繁雜的統計數據和生僻的詞語,往往被束之高閣。公共管理咨詢提出的政策建議,往往與學者們的高深研究難以接軌。造成這種脫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對三者統一的“公約數”缺乏堅實的理論共識。事實上,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公共管理實務和公共管理咨詢的“公約數”是解決公共管理問題。公共管理學術研究重點關注科學發現類、評估類、詮釋類和批判類問題。公共管理實務是公共管理實踐問題解決的過程,其本質是公共管理者運用適當的途徑———諸如戰略設計、政策制定、機制設計等———彌合公共管理主體需求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雖然公共管理實務以公共管理學術研究提供的相關知識為基礎,但是公共管理實務的方法論框架是技術設計的方法論框架,與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框架存在本質的差異。公共管理咨詢所使用的方法論框架并不是單一的方法論框架,往往通過綜合運用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和實踐問題解決的方法論框架,為顧客提供知識、技術、理解等方面的知識和服務。
4.公共管理方法的學術關注度失衡?!肮补芾矸椒ā币辉~可以做廣義理解和狹義理解。廣義的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領域中思維方法、行動方法、研究方法的總稱。狹義的公共管理方法則指公共管理實踐或公共管理實務活動的方法,屬于行動方法的范疇,即公共管理主體進行公共管理活動過程中使用的認識工具(比如戰略管理中SWOT分析模型、鉆石模型、利益相關者分析)和行動工具(全面質量管理、合同外包、憑單制等等制度、機制、程序、手段和技術等管理手段)的總稱。目前國內已經出版了一批側重研究公共管理行動的技術、手段和工具的著作。但目前關于公共管理學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著作仍然較少。公共管理“思維方法”的著作更是少見。這導致了公共管理思維方法、行動方法和研究方法學術關注度失衡的局面,有必要從新的角度入手,尋求公共管理方法的共同基礎,提高公共管理學科認同度。
5.公共管理知識生產缺乏合理的標準和規范。20世紀80年代以來懷特(J.D.White)[3],佩里和克雷默(J.L.Perry&K.L.Kraemer)[4],斯托林斯(R.A.Stallings)[5],斯托林斯和費里斯(R.A.Stallings&J.M.Ferris)[6],貝利(M.T.Bailey)[7],亞當斯和懷特(G.B.Adams&J.D.White)[8]等人開展了對公共管理博士論文和期刊論文的主題、研究方法、質量標準等方面的評估研究。中國臺灣學者孫同文(1986)[9]、江明修(1986)[10]、詹中原(2003)[11]、吳穎年(2006)[12]等學者對臺灣地區的公共管理論著亦做了文獻評估分析。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內陸很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反思和探討公共管理知識生產的規范、標準和方法論問題。比如:張成福(1996)對中國公共行政合法性危機的關注。[13]周志忍(2004),郭小聰、肖生福(2006)等人探討了中國行政學學科和學科整合問題。[14]袁達毅(2002)、馬駿(2006)、劉亞平(2006,2008)、何艷玲(2007)等人對中國公共行政“危機”進行了分析。[15]張夢中和馬克•霍哲(2001)[16]等人對公共行政期刊論文或博士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嘗試提煉出已有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學術規范??傊?,公共管理知識生產尚未形成兼顧多元方法共性和個性的標準和規范。實證主義的學術規范,只適合于對部分公共管理研究成果進行評價,還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納入實證主義研究的方法論傳統,需要深化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認識,在公共管理多元方法的框架下,建立多樣化、合理、適宜的公共管理知識生產標準和規范。上述五個問題可以歸結為:公共管理多元方法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是什么?怎樣才能有效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多元方法論,從而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邏輯合理性?隨后本文將從問題類型學入手,闡明基于問題類型學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以期對這兩個問題提供合理的答案。
二、公共管理問題類型學
在科學研究中只有那些專業共同體和整個人類的知識積累都尚未解決或無法回答的疑問才算是研究問題。問題可以定義為:“某個給定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人或機器)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差距?!盵17]問題是一個反映了主客觀矛盾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概念。科學研究從何開始?一直是哲學和方法論研究的一個關鍵主題。波普爾在《猜想和反駁》一書中總結道:“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盵18]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幾乎每個公共管理理論的提出和發展,都是從特定的公共管理問題開始的。問題作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反映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認知矛盾。雖然諸多科學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學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論,但是科學史和哲學史的發展歷史表明,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從方法論層面上開展對“問題”的研究,探究什么是問題、問題的重要意義、問題的結構、問題的類型。“問題”成了不同流派科學哲學家交鋒對話的聚焦點,他們對問題認識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以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哲學分支領域“問題學”。[19]目前“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學界的共識:解決問題是公共管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核心;問題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問題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計劃的依據;問題指導公共管理研究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問題包括哪些類型?每種類型公共管理問題對應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尚無一個完美的答案。類型學(typology),或稱作分類學(taxonomy),指研究者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一維度的簡單概念,然后由簡單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從問題的定義———“某個給定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人或機器)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差距”———出發,根據“差距”的本質特征對問題進行類型化的劃分。按照近代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Hume)揭示的事實和價值二分的原則,我們可以將問題中所含的“差距”分為“事實性差距”和“價值性差距”兩個維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標圖定位公共管理問題的各種類型。在圖1的二維坐標中:(1)縱坐標所示的純粹涉及價值差距的問題屬于詮釋類問題,對詮釋類問題的解答,往往使用詮釋主義的方法,形成詮釋類知識。詮釋類知識通過挖掘、闡發、建立和確證一種價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2)橫坐標所示的那些純粹涉及事實差距的問題是科學發現類問題,科學發現類問題往往使用實證主義的方法,探索經驗世界的狀態、發展、變化,尋找經驗世界中存在的聯系。(3)橫坐標和縱坐標構成的平面中的問題既含有價值因素又含有事實因素,可將這些問題分為技術設計類問題、批判類問題和評估類問題。
1.科學發現類問題。科學發現類問題是人類主觀認知與經驗事實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主觀認知之間、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而引發的疑問。對科學發現類問題的回答,往往使用實證主義的方法論框架,最終將產生對客觀世界描述、解釋和預測的知識。提出科學發現類問題的途徑包括:尋求經驗事實之間的聯系和一致的解釋,證實假說和現象的可靠性、尋求理論體系內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個理論和假設的不一致性,學科理論方法的移植等。
2.技術設計類問題?!皩崿F特定目標的最優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屬于技術設計類問題。技術設計類問題包含事實前提和價值前提兩個基本因素。技術設計類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實前提下,確定合理的價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價值前提下,尋求實現特定價值的優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時間(時間段、歷史、現狀等等)和空間(國別、地區、部門等等)中進行目標比較、約束條件比較、環境參數比較、手段比較找出當前問題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戰略與政策、體制與機制、措施與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3.評估類問題。該類問題與科學發現類問題的相似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對事實、行為和態度的描述和解釋。但不同的是,評估研究在對事實、行為和態度進行描述時,是建立在與特定標準進行比較基礎上的描述和解釋,比較的標準可以是客觀的標準也可以是主觀的標準。評估至少包括三個要素,即標準(criteria)、證據(evidence)和判斷(judgment),評估類問題的本質是根據經驗證據,尋求特定標準和經驗證據之間的關系,并對這種關系進行評判。
4.詮釋類問題。詮釋類問題是闡發、確立和建構社會現象背后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詮釋研究嘗試回答文化、價值和精神領域的“應該怎么樣”的價值問題,與人的目的、自由和人際之間的共識和規則緊密相關。公共管理領域,人們一般通過公共管理的歷史詮釋、文本詮釋、話語詮釋和行動詮釋來獲取詮釋類問題的答案。
5.批判類問題。在批判研究者看來,現實社會并不是實證主義所謂的純粹的經驗的堆積,而是主體被“異化”的世界,需要改變客觀世界,將主體從“異化”中解放出來。批評研究以矛盾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看待和分析現實,其目的是改變世界。批判問題的提出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行動取向,批判研究本身就是改變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問題類型的劃分,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和公約數。
三、以公共管理問題類型學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體系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是對公共管理研究中使用的各種、各類、各層次方法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的系統化梳理。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維度??梢越梃b亞瑟•霍爾(ArthurD.Hall)提出的系統工程三維結構(時間維度、邏輯維度和知識維度)對研究的方法體系進行刻畫。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時間維度即公共管理研究依次進行的過程,包括選題、文獻綜述、研究設計、研究實施和研究成果發表等環節。公共管理研究的邏輯維包括方法論、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三個層面。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知識維度是提出和解決公共管理問題的思維背景、認知背景和實踐背景。凡是對公共管理問題解決有啟發的知識都可以納入這一維度,而不論該知識的學科界限。
2.問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公約數。從問題學的角度來看,在研究方法體系中,問題是連接研究邏輯維度、時間維度和知識維度的共通點。首先,不同的方法論流派對問題的性質、問題的地位、問題結構看法不同,就會形成研究過程的差異。比如:詮釋主義將問題看做是意義呈現的過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交互作用貫穿在研究過程的始終;實證主義將問題看做是歸納和證實的過程,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中立觀察是研究的起點,對結論的證實或證偽成為研究的終點;批判理性主義將問題看作是主觀和客觀的不一致,研究過程是始于問題,提出探索性答案,然后驗證,再提出新問題的過程。其次,不同的問題類型對應不同的方法論框架。(1)對于科學發現類的公共管理問題,通常使用實證主義作為主導的研究方法論框架。(2)對于技術設計類的公共管理問題,通常運用技術設計所特有的最優化方法的邏輯,這種邏輯是“一種特別的命令邏輯?!薄笆紫龋疾鞚M足外部環境限制的所有可能狀態,然后,從此集合中找出滿足目標的其它約束條件、又使效用函數最大化的特定狀態?!边@相當于把目標約束條件及最大化看作新的“自然法則”并把它加到其它自然法則上進行邏輯運演,運演結果中的值被看成“應當”取的值。[20](3)評估類公共管理問題會同時涉及價值因素和事實因素,在實際評估中,對事實和價值因素的處理方式不同會導致評估研究中實證主義、詮釋主義和批判主義的分歧。(4)詮釋學、現象學、建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非實證主義方法論是解決詮釋類問題的常用方法論。(5)批判類問題則主要使用批判主義、批判實在主義、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方法論。最后,研究知識通過研究問題與研究邏輯緊密相關。研究知識只有與特定的研究問題相聯系,才有可能納入特定的研究活動。(1)背景知識驅動問題的產生,各學科知識為問題解決提供可能的答案,并促進新知識的產生。(2)既有的理論引導研究的進行。既有的理論在研究中不僅僅對問題的產生和問題的解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以理論框架、研究途徑、研究范式等形式引導資料的收集、資料分析、假設檢驗、分析性歸納等過程。
3.以問題類型為基礎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總體特色。以公共管理問題類型為基礎,將問題作為溝通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公約數,這種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公共管理問題形態差異決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公共管理學術、實務和咨詢從本質上講它們都是一種解答問題的活動,只是三者所解答問題的類型、問題的難度、問題的指向等方面存在差異。從難度上來講,公共管理實務活動中的問題可以使用已有的常識,或者對已有的知識進行簡單地綜合就能加以解決。如果問題的難度超出了常識和已有知識簡單綜合的范圍,那么就需要訴諸公共管理咨詢或公共管理學術活動加以解決。公共管理咨詢提供一個或多個可供選擇的較為固定的答案,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則對問題進行探索性的回答,提供階段性的答案。從問題類型來看,公共管理學術研究活動側重解決科學發現類問題;公共管理實務工作者側重解決技術設計類問題;公共管理咨詢則重點闡明將公共管理一般原理轉換為具體操作政策條文的基本原則??傊?,在問題解決這一點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三種形態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存在有機的聯系,它們在知識生產體系中司職側重不同,共同構成了公共管理知識深化的遞進序列。
第二,公共管理問題類型的劃分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第一步。公共管理活動中同時包含了事實因素、價值因素和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公共管理研究可能是科學問題亦可能是技術問題、評估問題、詮釋問題和批判問題。不同問題類型在問題結構方面存在根本的差異,因此對這一問題求解的方法論框架也會存在根本的差異。如果用解決詮釋類問題的方法去解決科學發現類問題,應該無法獲得求解答案,因為他們的求解目標和應答域都不一樣。因此,準確地定位公共管理問題類型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第一步,制約著公共管理研究的方向和路徑。
第三,公共管理問題類型決定了公共管理方法論的選擇。研究方法論的差異是研究哲學層面的差異,不同的研究方法論以不同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為基礎,不同的方法論產生不同屬性的知識,不同屬性的知識亦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論獲得。比如要獲得詮釋類的公共管理知識,就需要以詮釋學的方法論作為研究的哲學基礎,使用現象學、人類學、民族志等質性研究方法展開研究。如果要獲得規律性的實證知識,則需要使用實證主義作為研究的哲學基礎,使用實驗法、調查法等實證方法展開研究。如果采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去解答詮釋類問題,就犯了研究問題和方法論不匹配的錯誤??傊?,公共管理問題類型決定了公共管理方法論的選擇。
第四,公共管理問題類型決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設計。公共管理問題的類型,決定了公共管理問題的結構,并進一步決定了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思路、求解路徑、求解方式、求解結果以及對求解結果的評價。公共管理研究設計作為研究的藍圖和規劃而言,需要對問題的結構、問題的求解和問題求解結果的評價加以詳細的闡述。按照問題類型的差異,可以將公共管理研究設計分為科學發現類的研究設計、技術設計類的研究設計、評估類的研究設計、批判類的研究設計和詮釋類的研究設計??傊?,正確的定位公共管理問題類型是選擇相應公共管理研究設計類型的前提。
第五,公共管理問題類型的劃分溝通了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的鴻溝。公共管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美國的教育學科分類中,就將公共管理類學科劃入職業性的應用性學科范疇。盡管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者和公共管理實務者往往是不同的群體,但是并不意味著,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可以分離,并不意味有純粹的公共管理理論,或者純粹的公共管理實踐。實際上,將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融合起來的橋梁就是公共管理問題,對公共管理問題類型進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尋找到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溝通的具體的、歷史的、特殊的通道。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工作者,還是從事實務的工作者,都需要有問題意識,根據問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獲得問題的答案。從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問題最終解決的過程來看,理論工作和實踐工作是緊密連接、相互滲透、相互啟發的過程,問題及其問題的類型是溝通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橋梁。
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并不是在研究和思考之后進行的最后活動。學術論文的寫作是迂回的,研究、思考和寫作經常交織在一起。你在研究結束之前就可能寫了很多東西,甚至可能在還不確定寫什么之前就開始寫了;你可能先寫個草稿,然后再擬定論文大綱,并看看需要填加哪些素材和論據;你可能開始寫草稿,卻突然決定進行完全不同的任務,之后又重新寫草稿。事實上我們總是只有在紙上寫下我們工作的成果后,我們才知道我們真正想要說的是什么。
經濟學學術論文一般分為四個部分:摘要、導言、主體和結論。但是我們一般不按順序寫,通常都是從內向外寫,從最核心的模型和計量實證開始,逐漸將論文向外擴展。導言和結論往往被放在最后寫,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核心的論述結論,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在導言和結論中進行概括和總結。但是為了清晰,我們按順序介紹一下論文各部分的寫法。
一、摘要(Abstracts)
摘要通常只有一個自然段,濃縮了該論文的主要要點和特點。摘要一般要說明該論文研究的問題以及研究該問題的價值,所使用的方法和數據,主要結論及本論文的貢獻。寫摘要有助于我們集中思路。
二、導言(Introductions)
導言說明了所研究問題的歷史和理論背景,對本論文的研究領域進行了解釋,引導讀者進入論文的主題。一般而言,寫導言可以遵循以下四個步驟:宣布主題;對前期研究進行回顧;指出前期研究存在的問題和遺留的空白;說明本論文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對研究的空白進行了補充或如何對研究的問題進行了回應。在導言結束之時,可以對論文的組織結構做簡要介紹,讓讀者預先就能了解論文的脈絡。導言應該寫得簡潔并要點突出,多余的鋪墊往往是沒有必要的。導言有的時候只有一個自然段,有的時候也可以長達1000多字或更多,這取決于論文的復雜程度。
三、主體(Main Body)
(一)文獻綜述的寫法
學術論文的主體部分須先進行文獻綜述,說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課,論文因此是嚴謹和誠信的。你需要對文獻進行嚴謹地分析和梳理;將你的研究放置于其他人研究的背景中;在文獻綜述的過程中強調你的研究貢獻。
1.首先要從整體上對文獻進行評價。相關研究豐富與否?研究關注的主要是方法論方面的問題、數據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迄今的研究主要是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或二者兼具?這些研究是集中在一系列相似的問題上嗎?這些文獻在主要議題上是否取得了共識?
2.應當針對主題進行綜述,而不是按照作者流水帳式地記敘。例如,探討數據的主題,探討方法論的主題或者有關結論的主題。
3.評論迄今研究的價值和缺陷。
4.解釋你的研究的貢獻。即使你在導言中進行了說明,在這里也不妨再次強調。
(二)論述——提出觀點(Claims)、理由(Reasons)和證據(Evidences) 觀點的提出要依據若干理由,而理由是由證據支撐的。所謂觀點就是論題,是一個主張或一種解釋,而不是對事實的陳述,因此需要得到支撐。觀點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存在理由。理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認為某個觀點合理。但是如果僅僅提供理由是不夠的。理由必須得到證據的支撐,所謂證據就是反映事實的信息,例如統計數據、數理模型和其他文獻的結論。 經濟學的論述有其獨有特點,即提供并支持一個命題,這與其他學科是不同的:
1.經濟學論證是將一種經濟現象付與經濟分析。
2.經濟學論述使用經濟學假設、概念和理論來解釋或理解所探討的經濟現象。
3.經濟學論述使用某些證據來對假設進行支撐,這些證據可分為四類:
(1)假設、理論和教科書中的概念。
(2)定量數據。
(3)計量。計量是對命題檢驗的方法。
(4)經濟模型。經濟模型是數學公式,用來對經濟作簡化的抽象,描繪經濟主體決策過程。模型是部分地基于經濟假設、理論和概念而建立的。
(三)論據(Evidences)的寫法
1.模型
如果論文只是使用簡單的回歸分析,那么模型可能只是回歸方程和經典假設。復雜些的論文可能會設立一個經濟模型,報告最優化的一階條件并對其進行解釋。如果是計量模型,則應說明計量方法以及選擇該方法的理由。設立模型不管是理論模型還是計量模型,都應把假設前提交代清楚,并解釋這些假設背后的經濟直覺。特別是在理論模型推導經濟主體的行為或決策過程中,一定要闡明主體決策的假設前提。模型中使用的符號應盡量標準,最好是直接能從符號中判斷其所代表的變量。學會使用上標、下標和希臘字母。你應該說明模型的來源,是你自己設立的模型還是援引自其他的文獻。
2.數據
數據首先應當指明來源;其次應該對數據源作總體描述,例如樣本量,時間期限,搜集樣本的方法等;應對數據來源的質量做出評價;對可能影響分析結果的數據特征進行說明,例如數據是否有偏,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現象;解釋你如何處理數據或構造新數據;說明你是怎樣選擇樣本的,例如你是否剔除了某些觀測值。
3.在表格中報告數據和結果
我們通常在表格中報告數據和結果,關鍵是我們應該報告多少數據和結果。著名建筑師米斯×凡德洛說過一句話“Less is usually more”(“少即多”),意思是簡單的東西往往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享受。這也同樣適用于數據結果的報告。在報告計量結果時我們通常犯的錯誤是直接把軟件執行結果粘貼過來,這樣會淹沒你想要展示的重要信息。因此,我們應該重新編輯軟件輸出的結果,例如,把多次回歸結果編輯在一張表格中,刪除無關信息只報告相關信息。
4.對結果進行陳述
我們不能把數據和計量結果寫在表格里展示出來就算完了,我們必須在文中對其進行描述,因為,表格并不能自己為自己說話。首先,你要明確地把表格介紹出來。通常只需要寫一句話,告知讀者存在這樣一張表格,并簡要提示其內容(往往是表格標題)。介紹完表格后,你就可以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重點說明了。你應該明確地告訴讀者表格中反映的重要事實。但是你無需對表格中所有的信息都重述一遍,而是應該對數據進行解釋并指出數據中隱含的意義。你要明確什么才是你最想讓讀者從表格中了解到的信息。
四、結論(Conclusion)
結論和導言是遙相呼應的,可以說結論是倒敘的導言。在導言中你引導讀者逐步勾勒出你的研究主題,在結論中卻開門見山地歸納你的研究主題。但是結論并不僅僅是導言的鏡像,結論應該涉及一些超越本論文的議題。也就是說,一方面結論應該對論文進行回顧;另一方面,還應對議題進行展望。結論部分使你有機會以簡潔、清晰的方式總結你的論據,注意不是要你一字一句重復你所說過的。在結論部分你可以提出進一步的質詢,擴展你的思路,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結論部分有助于回答這樣一些問題:讀者為什么應該關注你的論文?為什么你的議題很重要?
以上,我們對學術論文各部分的撰寫方法展開了討論,最后讓我們引用英文論文表達方面的技巧建議,以結束我們的討論:
原則1:Keep your complete grammatical subjects short.
原則2:Express key actions as verbs.
原則3:Begin sentences with “old” information.
原則4:End sentences with new information.
原則5:Make the subjects of your sentences the person, place, or thing that the sentence is about.
思維屬于人類的理性認識,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于語言材料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性的反映。思維方法則是指思維的基本程序和使用的基本手段。會計理論是關于會計的一種理性認識,它同其他的理論研究的思維方法一樣,一般有三個層次:
(一)方法論。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會計理論方法的最高層次。的認識論是會計理論研究的指導。具體地說,就是要把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革命能動的反映論當作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同其它學科一樣,方法論在會計理研究方法體系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方法論是哲學思維或哲學方法論在會計學家意識中的體現,又是從哲學角度對會計現實和會計理論的審視,是提供會計學家認識會計的方法模式,這種模式被潛移默化地內化為會計學家的思維方式或方法意識,構成他們觀察、思考會計現實情況的視野,最終凝固成為會計學家對某種理論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和認識論轉化為方法論并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互為條件、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共同形成為把哲學轉化為方法論的“合力”??梢赃@樣認為,每一個會計理論工作者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在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論的指導。
(二)基本方法?;痉椒ㄊ俏覀冋J識會計時所運用的最一般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按照其特點和階段的不同,又劃分為思維的基本方法和思維的技術方法。
1.思維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形象思維法和抽象思維法。在進行會計研究時,首先必須按照具體的會計科研課題進行調查和搜集有關的資料,并通過觀察到的事實來判定調查地點和資料渠道的取舍。由于觀察一般要從感性認識開始,通過感性認識對事物作出判斷和評價,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豐富的資料后,才能為會計理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從這點來看,觀察法是思維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法,包括聯想法和想象法。聯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具有表面性、隨意性和猜測性。想象法是指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思維方法,具有形象性、概況性和創造性。會計理論研究同樣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即不局限于現有的會計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抽象思維法,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法。形式邏輯方法是一類程序化很高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較、分類、類比、移植、歸納、、綜合、概括、證明和反駁等一系列方法。這些方法在人們的意識中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固定下來,具有普遍有效的公理性。辯證邏輯方法是形式邏輯方法的與深化,它是從客觀對象的內在矛盾入手,來分析和解決思維的矛盾運動。辯證邏輯方法不僅承認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方法在人類思維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將它們看成是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的方法,將每對關系看成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抽象思維方法在會計研究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會計研究的各個領域運用得最為普遍。會計研究成果的提出,或是從大量具體的事實和資料的研究中得出(歸納),或是為解決具體問題而運用一定的會計學知識推出(演繹)。會計研究成果,除了要接受會計實踐的檢驗外,還要在邏輯上前后一致。此外,分類與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在會計研究領域大量采用,在許多會計學術刊物中,隨處可見這些研究方法的蹤影。
2.思維的技術。包括數學法、假說法和系統法。數學是關于量及其關系的,是抽象、推導和的工具。從思維角度上說,數學又是嚴密的思維體系?;顒油瑯与x不開數學方法的運用,即運用數學概念、邏輯和方法對會計實踐的運動,進行定量化的研究,將會計領域中的相互關系、相互制約的因素用數學模型表示,仿照數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構建會計理論及方法體系。例如會計理論中的資本資產計價模式,會計收益與股票價格的關系,均需采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即建立數學模型來表達。假說是對的一種測性或可能性的說明,它適用于一切進行理論研究的領域。假說的提出,不僅了、綜合、比較等邏輯的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應用聯系想象的方法。在其完成階段,則演繹推理的作用十分突出,即從已確定的觀點出發,通過演繹的程序,廣泛地解釋已知的經驗事實。假說法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以全面運用的方法。將假說法引入會計研究領域,便形成了會計研究的實證法。實證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說,然后通過綜合運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數學法、調查法和演繹法等以證明假說的現實性。在西方會計界,實證法的運用十分廣泛,這種實證的運用,拓寬了會計研究的領域,從而豐富了會計理論的,同時便會計研究也具備了可以核查驗證的特點。系統法在科學研究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研究會計實踐與會計環境的相互關系、會計實踐各組成部分的關系、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的相互關系、會計學與科學及會計學與科學各學科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系統法具有其它研究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無法代替的。
19世紀德國大學引入了一種重視科學研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英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宗旨是,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并重的開放式培養,這種模式培養出了大量適應市場的專業化職業型人才。英國大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第一,寬進嚴出,全日的和業余的同一標準。第二,規模培養,淡化導師因素。第三,淡化教材,倡導學生博采眾長,重視能力培養。第四,治學嚴謹,學習效果評價獨特。第五,重視研究方法,強調第一手調查研究。法國大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育“高”“精”“尖”的人才,并且每年他們為此,認真仔細挑選優秀教師,甚至專門引進國外一流名師,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課業管理以及就業指導等方面都是嚴格按照培養目標進行管理。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特點:培養目標多元化、培養過程專業化、課程設置靈活化、質量管理嚴格化、培養目的社會化、培養趨勢國際化。
二、國外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示
(一)理論基礎
1、重視基礎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A理論課程的優化設置,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可以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學術感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術感知能力,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準備扎實的理論基礎。
2、重視研究方法論的教導。我國研究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存在研究方法過時,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學校課程過于側重于思想方法論的培養,而對具體研究問題中應該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的指導不夠,一般是來自于導師的言傳身教,而很多導師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向單一,采用的方法論也比較單一。導致學生接觸面窄,選擇復雜多變的研究方法的機會就少。
3、重視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綜合學習。國外高校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與否。學校提供的更多自主學習空間,能促使學生學術靈感的爆發。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建立諸如此類選修課系統,但是對于選修課的管理方面存在比如寬容管理,對學生課業要求低等問題。所以我國在重視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管理。而對于像工商管理這樣的綜合性學科,不僅僅要精通本專業領域的重點知識,還必須了解諸如金融、投資、企業運作等方面的知識。
4、靈活設置課程,適應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每個人學習同一門課程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收獲,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國研究生課程設置應該多元化,能滿足不同個性的研究生的學習需求。
(二)學習能力
1、重視自主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存在老師要求學生、迫使學生學習的普遍情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不高。同時存在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給老師的授課帶來了一些挑戰。為解決上述問題,授課教師一方面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授課內容,一方面應該變幻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2、重視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學習一定要多閱讀文獻資料,包括外文文獻。而工商管理學科,本身是一個理論性學科,更應該在多閱讀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發現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三)優化管理
1、提高培養過程中的淘汰率。我國目前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呈現出“嚴進寬出”的局面,許多學生為了能進入大學,發揮了巨大努力。但是進入學校以后卻是忙于各種其他工作,荒廢了學業,畢業論文也是在導師的催促之下敷衍了事。而許多高校為了保護學校名聲以及來年的招生,往往寬松處理。
2、淡化單一導師因素,吸取眾家之長。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一般是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導師制,鮮有導師組負責制的模式。一個或幾個學生均是來自于一位導師的真傳,學生受一位導師的影響較深。這種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而失去了變化性。而且可能存在學生和導師的思維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一方面導師的指導學生的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導師的指導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成長。為拓展思維,擴大知識面,可以采用導師組集體指導方式,便于研究生吸取眾家之長。
3、提倡自主選題,提高論文質量要求。論文代表著研究生完成學業的成果,因此無論是選題還是后續的寫作均十分重要。目前我國許多高校教師喜歡給研究生畢業論文提供選題,而學生沒有通過自己的大量文獻閱讀構建理論基礎,為后續寫作遺留了大量問題。故現今研究生的培養應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同時提高論文的質量要求。
4、提升研究生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水平。研究生授課教師及時把握學科前沿動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研究生提供接觸最新知識的機會,引導研究生做出最新的、最有價值的學習與探索,將對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長久深遠的影響。只有在新的理論、新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才能提出更新、更先進、更適合現代化教育的理念。
5、信息化的管理,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信息化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也應該結合信息化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信息化的硬件和軟件的配備,教育教學資源的信息化變革。為適應創新型管理的需要,研究生的教育教學管理應該大量利用信息化資源。
6、競爭激勵機制與淘汰機制并存。隨著我國本科、研究生的擴招,學生培養質量問題堪憂。為了適應學生畢業以后的工作需要,我們應該逐漸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同時引入淘汰機制。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培養學生面向現實經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書本或者理論上,而應該結合實際。理論在于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會促進理論的完善。工商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如此,培養模式不僅要有理論性而且還應該有探索性。
2、建立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善大學的科研條件,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理論性強,比較枯燥,如果輔之以企業實際操作,將更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升學生的鉆研能力。(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
一、 小論文試題的基本特點
1. 能力要求專業化
歷史學可以分為史實的考證、史事的理解、理論概括、史學評價四大能力層次,《考試說明》也規定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大能力要求,而歷史小論文的寫作就是屬于史學評價層次范疇,要求同學們具有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要有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學科能力,這種最高層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同學們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歷史試題對能力的要求顯然具有專業化傾向。
2. 考查內容固定化
2010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0題第3問是“對材料三中的恩格斯的歷史認識的評價”,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1題是“根據這段材料選擇觀點進行歷史評論”,2011年江蘇歷史卷第22題第3問是“根據材料中歷史學家陳旭麓關于生產方式變化的歷史認識進行評價”,顯然小論文考查內容都是以固定的、有范圍的、具體的史家和史著的歷史理論作為依托材料,創設新情境,讓同學們對固定的材料所涉及的重大史學理論和認識觀點進行概括、提煉,形成邏輯嚴謹、闡釋有序、主旨明確的歷史小論文,所以試題考查內容呈現固定化特點。
3. 考查形式多樣化
雖然2010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0題、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1題、2011年江蘇歷史卷第22題考查內容的呈現都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這樣共同特點,但考查內容呈現的具體形式各有特色:2010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0題其實是傳統的材料問答題,是“老樹開新花”,嫁接新高考命題意圖;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1題是一種創新題型,具有開放性特點,能夠考查同學們從不同視角發現、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同學們的能力要求最高;2011年江蘇歷史卷第22題是史學探究題型,考查同學們探究能力和史證意識,也是一種創新題型,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第41題和2011年江蘇歷史卷第22題這兩種呈現形式將是歷史小論文命題呈現的主導題型,因此試題考查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征。
二、 小論文試題的備考對策
1. 做題方法科學化
做任何題型都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掌握做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做題效果,做歷史小論文題型也不例外,小論文通常由主題觀點、論點、論據三部分組成,有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結論的邏輯順序,所以做題第一步要從史家和史著的歷史理論材料中閱讀、提煉要評析的觀點,確立小論文要闡述的主題;第二步根據主題內涵具體分解為若干具體小論點,選擇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等其中某一史學范式作為評論視角,論證主題內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維框架;第三步聯系自己所儲備的史實來支撐每一具體論點,做到論從史出,史實與論點之間有嚴謹的邏輯順序,構成嚴密的因果關系;最終以清晰的思路來進行全文闡釋,思維要有層次性、邏輯性、整體性。
2. 新史學范式運用常態化
歷史學就是歷史理論學,不僅新高考教材編寫滲透著新的史學范式,而且新高考命題者也越來越關注史學前沿理論,而歷史小論文題型是這些新理論的最好呈現形式,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整體史觀等新史學范式,它們是認知歷史和詮釋歷史的不同視角和方式,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和闡釋歷史,有助于我們更為真切、全面、辯證地認識客觀史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觀歷史本體的不同面,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以體現評論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個性,所以在備考復習中要領悟新史學范式理論內涵,運用不同新史學范式理論對重大歷史事實進行分析,理解其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運用不同新史學范式理論構建、整合新的知識體系,串聯構建中外歷史發展的清晰主線與整體框架,為將來歷史小論文的撰寫提供史識、論點、論據。
3. 歷史思維和史證意識培養化
撰寫歷史小論文通常需要具備很強的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事實,分析歷史思維、挖掘歷史智慧的能力,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較、評價、歸納、論證等歷史學科學習的思維能力,也包括歷史的眼光、觀念和方法,是史學素養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歷史學的本質要求。但較強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同學們在備考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歷史概念內涵外延的理解、以新史觀范式為指導、以主題專題通史形式構建縱橫交錯的宏觀知識體系、以學術前沿、熱點焦點問題來聯系歷史,著力培養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強化自己的歷史實證意識,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使自己的每一個歷史認識和判斷都有堅實的史實作為支撐,形成史實越確鑿、豐富、充分,由之得出的歷史認識就越全面、辯證、有說服力,真正做到論從史出,做到史實與論點之間符合嚴謹的歸納邏輯,構成嚴密的因果關系。
關鍵詞:交際理論 應用語言學 前景
引言
應用語言學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很多人覺得基于交際理論的應用語言學并不具備獨立性的特質,僅僅是一些語言學上的理論應用,因而沒有實質性的價值。還有觀點認為應用語言學只是語言教學上的另一種形式或視角,并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于應用語言學的認知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但是,持以上觀點的人們對于應用語言學的理解都不透徹,只看到了表象,沒有客觀地對應用語言學給予正確的評價。本文借鑒了一些前人的研究,對應用語言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整理,主要討論了應用語言學的定義、范圍、方法論及發展前景等內容。
一、應用語言學的定義和研究范疇
我們在研究應用語言學時,應該對其中的實質問題有一個深層次的把握,而首先放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對于這門語言學應該如何進行一個定位。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至今沒有達成共識。在語言學領域,學者將應用語言學主要分成兩個版塊:一個是狹義上的,另一個則是廣義的。廣義上的應用語言學指的是該學科上的研究成果在不同領域上的運用,又或者是在現實生活中為人們解決各類語言上的問題;而狹義上的語言學就指的是語言教學。應用語言學是一門應用型的語言方面的學科,我國的學者在很早之前就對該方面的問題有所關注,基于交際理論的應用語言學是建立并且將語言學科進行進一步完善的理論體系,是研究語言的方法、原則和一般性的規律。應用語言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語言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滿足不同領域的發展需要。而關于領域語言,一些學者也在自己的論著中有所提及。學者于根元認為:“這種理論對語言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應用語言學在名字更改后的一種候補,它與語言上的研究具有對稱性,是相關聯的。”關于這個語言學科究竟是否應該更改名稱,目前還尚在研究和爭議當中,所以對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和探討,還應該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應用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獨立于其他學科之外的,同時涉及多個不同的領域,范圍比較廣。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語言教學、規劃,語言的本體、學科建設和廣義上的社會語言學等幾類。應用語言學雖然與其他學科相比是獨立的,但是它與其他新興學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應用語言學還有一定的延伸。我國對語言學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如今有了很大的進步,將這門學科與相關理論進行一個完整的結合,不僅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同時也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如今,很多應用語言學家們越來越開闊的眼界,與時俱進的研究理念,促使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空間也越來越廣。由此衍生了很多新的領域,如統計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實驗語音學和病理語言學等。
如今隨著對基于交際理論的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深入,應用語言學中的本體語言學將同更多與該領域相關的方面發生關系,其語言學的內涵將會更加豐富更加完整?,F在可以肯定的是,應用語言學并不是一門可以包含所有門類的學科,真正可以包含所有的學科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的。我們也不能在應用語言學上強加一些本不屬于該領域的東西,而應該遵從實際,遵從真理,尊重該門學科的實質性意義和重大的作用。應用語言學包含多門語言學學科,并不只是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主要是社會和語言的關系,在應用和理論上有所區分,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應用社會語言學或者社會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除了這兩種區分外,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社會語言學由社會學和語言學相結合而組成,但是,這種結合并不只是單純的機械上的相加,而是從原則和理論上的相互融合。每一門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應用語言學也是如此,作為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每一個結構都有著固定的研究范圍,在這個范圍里,可以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二、基于交際理論的應用語言學的現狀研究
應用語言學的起源較早,早在19世紀末,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就提出了應用語言學這個術語和相關概念,但應用語言學真正投入到實踐中卻是在20世紀40年代。1946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成立了相關的學院,之后雜志《語言學習》面世出版,而雜志上的副標題,用的是應用語言學雜志。有了這些鋪墊,應用語言學課程便應運而生,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也跟著建立起來,研究該門學科的學者熱情大漲,相關文章相繼。我國現如今有多所高校都相繼開設了應用語言學的課程,并且招聘了多位專家來校任教,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很多國內學者對應用語言學比較關注,在研究前人的論著時,也通過自身的理解出版了一些優秀的應用語言學研究相關的論文。劉涌泉、喬毅所撰寫的論文《應用語言學》、桂詩春教授的《應用語言學》、王宗炎編纂的《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等,都對我們進一步研究應用語言學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很多優秀的論文還發表在一些有名的雜志上。上海外國語出版社共出版了19本《應用語言學》叢書,這些著作的出版對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有著重大影響。應用語言學在我國出現較晚,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和研究還相對落后,但是,我國應用學語言的研究發展很快,這也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只要經過努力最終一定會達到更高的標準。
三、交際理論中應用語言學的方法論研究
無論什么樣的理論最終都需要有方法論進行指導,應用語言學作為一種語言學學科,在歷經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之后,越來越成熟,相關理論也已經得到了更多學者的認可,他們在尋找相關研究理論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著相關的方法論。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應用語言學這門學科,在那時,便開始建立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并進行相關的方法論研究。如今是21世紀,該門語言學學科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階段,研究的方法也更加科學更加全面,很多學者對其發展速度嘆為觀止。言學家在進行該門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時,需要先對西方相關方法論進行了解和研究,切不可盲目前行,以防最終走上錯誤的道路,同時,還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語言氛圍,結合傳統的理論思想,將我國的語言研究推向更高的位置。理論的性質決定方法論的特殊性,應用語言學自身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主要分為四種,一種是綜合性的,一種是實踐性的,一種是創造性的,還有一種是靈活性的。其中,綜合性的應用語言學領域較為廣泛,所以應該結合多種方法綜合進行使用,就應用語言學的具體方法來看,這種方法可以是動態調查,也可以定性分析或者綜合實驗,也可以是這些方面的一個整體結合。靈活性的應用語言學有各種研究方法,針對不同的范圍和不同的特質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這些方法都必須是適合的,而且還不能照搬。創造性的應用語言學需要自己想方法,并沒有現成的方法論來供學者們研究,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創新。實踐性的應用語言學主要是針對語言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種研究方法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方法論的運用是為了讓語言學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得到更有效的解決,而不是單純性地為了研究而研究。所以,我們在進行語言學科的研究時,一定要對其方法論進行深度的探索和思考,不僅是為了滿足該門學科的總體建設的需要,同時也為了滿足應用語言學不斷發展的需要。
四、應用語言學的發展前景展望
從應用語言學在我國的發展過程看,這是一門服務于社會的學科,我們在研究和運用的同時,不僅能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性問題,還能引導著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走向正確的軌道。但是,盡管它的貢獻巨大,發展勢頭良好,我們也要清楚地明白目前該門語言學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還需要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而我國應用語言學的發展與國際上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因而所面臨的挑戰也越大。21世紀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年代,各個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而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學科整合和學科分化的時代。新世紀的語言發展與以往有所不同,這種發展更加適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我們一定要緊緊地跟隨時代的腳步,將語言學同相關學科進行結合,只有不斷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讓應用語言學這門學科更好地發展起來。
結語
應用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門學科在不斷的實踐中有了越來越好的發展,有人將應用語言學看作是宏觀語言學或者邊緣語言學,也有人將其看成是語言學的應用研究。隨著這門學科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研究該領域的人相比之前大大增多,新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從這個角度出發,應用語言學理論在深化該領域研究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語言教學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正是我們對其展開研究的最大目的。另一方面,學者們在應用語言學研究上從未中斷的爭議也屬于一種好的現象,沒有爭議就沒有進步,在學術界,只有學者們不停地爭論探討,學科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所以,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將應用語言學與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識進行一個有機的整合,從而推動應用語言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嘉璐.中國語言學現狀和展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教程[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
[3]于根元.中國現代應用語言學史綱[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