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內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進入21世紀之后,科技資源共享的立法逐步得到重視。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就明確指出,要“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享與建設,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絡”。政府相關部門也制定和了配套文件,對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提出了要求。
鑒于國家的要求,市場對設備共享的呼聲日益強烈,我國各省市、各高校都根據自身特點出臺了各自的共享管理辦法,這些管理辦法主要集中于對大型科學儀器的共享管理辦法。但是,我國在這方面還沒有統一的、一致的標準,各地的管理辦法零散、不一致,且分布不均勻。以上管理辦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共享制度的空白,然而由于其制度還不夠成熟,處于試行期,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儀器的共享,滿足社會的共享需求,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我國科學儀器管理與共享現狀分析
我國一般性通用儀器設備較多,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相對較少,且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業的儀器設備均有閑置現象,但中小企業儀器設備資源嚴重匱乏。
目前,在科學儀器共享方面,我國已經探索建立相關的資源數據庫和管理系統。從1997年開始,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地方開始了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陜西、湖北、吉林、沈陽等8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試點,在試點帶動下,已經發展到了目前包含7大區域、31個省市的全國性網絡,基本形成一個三級共享體系,儀器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從1998年開始,科技部聯合中科院、教育部、總后衛生部、地方科技廳(委)等有關部門、單位和地方,以共同投資、專管共用、按出資比例分配機時的共建共享模式開展了大型科學儀器中心的建設,目前已建成15個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物質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主要設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春、西安、武漢等幾個經濟、社會和科技活動相對比較發達的城市。經過10余年的建設,大型儀器中心對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支撐了國家一流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進一步掌握我國科技資源的狀況,促進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科技部、財政部又啟動了中央、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重點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通過調查掌握了3.5萬余臺單臺原值在50萬元以上科研儀器設備的運行和共享情況。
但長期以來,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學儀器等固定資產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閑置現象,雖然部門及地方儀器擁有單位都采用了一定的方式來加強共享,然而總的來講,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共享觀念淡薄,缺少制約激勵機制,設備維護經費不足,缺乏穩定的實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國外科學儀器共享現狀
1國外科學儀器共享政策環境
科學儀器設備是重要的科技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促進開放共享是各國普遍重視的問題,各國均不斷加強對國有科學儀器資源的共享管理,通過簽訂項目合同、法律約束、履行服務承諾等方式,從源頭設計,實現國有科學儀器資源在一定范圍內的開放共享。如美國依據國家資產管理的法規對科研儀器設備進行管理,規定項目承擔方的共享服務義務;英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管理規定,對申請條件、方式、收費等內容有詳細的規定;印度按項目資助方式進行籌劃和管理大型科研儀器共享設施;日本規定大型科研儀器只要向社會開放,基本都是免費的,但根據使用目的,在特定情況下也進行收費,如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對其3套大型設備(HUMANCALORI-EMETER,骨密度測定裝置,運動設備安裝研究設備)制定了“研究設施/設備相互利用等推進辦法”,規定屬于國、公、私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因研究需要,可以申請使用這些儀器,使用前需要提交“共同利用申請書”,并收取一定的電熱費、數據分析人工費、專門指導費等。
2國外科學儀器資源管理機構
國外科學儀器的管理機構也不盡相同,本文分別總結了英國、美國、印度等國家的科學儀器管理機構。英國的國家實驗室研究理事會(CCLRC,theCouncilfortheCentralLaboratoryoftheResearchCouncil)是英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中心,負責向英國政府建議建設科學儀器,或購買重大科研儀器設施,以及建設或購買所需要的費用額度。
經政府批準,科技辦公室(OST,OfficeofScienceandTechonlogy)將向CCLRC下撥相應的經費,CCLRC具體負責建設、維護和運行管理英國所有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CCLRC通過為英國各相關研究機構提供大型科研設施來支持其科研工作。美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施通常都設在國家實驗室和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中心,國家實驗室和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中心一般歸聯邦政府的一個或幾個部門擁有,以合同的方式為聯邦政府部門進行項目研究,項目所需的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的購置計劃及審批管理是由負責項目管理的聯邦政府部門負責。印度國家大型科研儀器設施有兩個主要的管理體系,一是政府科技部門所屬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的大型科研儀器設施中心,簡稱科技部體系(DST體系);另外一個是高校體系,即大學撥款委員會下設的校際中心(UGC體系)。
3國外科學儀器產權歸屬
國際上普遍重視科學儀器,尤其是大型科學儀器的產權歸屬,通過研究發現,國際上對于科學儀器的產權歸屬基本分為兩類,一種為視不同情況產權歸屬分類進行處理,另一種為所有產權均歸國家所有。美國的產權歸屬基本屬于分類處理,日本、韓國、英國的相關儀器產權均歸國家所有,日、韓、英在產權歸屬的具體規定和操作層面也不盡相同(見表1)。
促進我國科學儀器管理與共享的政策建議
我國科學儀器,尤其是大型科學儀器資源極為短缺,受體制機制制約較多,管理人才結構不合理。我國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有償定點地開展中國特色的儀器設備共享與管理,建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儀器設備公共管理與服務體系。
1進一步利用網絡化優勢,打破地域限制
目前,我國科學儀器共享方面結合信息化等網絡條件開展了一定程度的共享,建立了資源數據庫和共享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并且已經先后在陜西及西北區域、廣東及泛珠三角區域等多個省或地區進行了試運行,系統應用狀況良好。應繼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更大范圍的共享管理。根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實際狀況,可考慮分層次共享開放大型儀器設備,先從單一的院校(或科研院所)內部共享擴展到對本省市共享,再擴展到本區域乃至全國,最終建立國家大型儀器設備中心,促進產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試點建設科學儀器共享模式
根據行業和共享方式的不同,試點探索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形式的科學儀器共享模式,引導各地根據自身特點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儀器共享模式。本文通過調研與文獻研究認為,可試點嘗試以下幾種不同的科學儀器共享模式。
(1)大學資源開放模式。依托高等院校重要科學儀器,大力促進科研院所科技資源與相關產業相結合,促進跨院校間及院校對企業的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科研的創新和發展。
(2)行業資源集聚模式。由政府主導采用市場化模式運作,主要是針對產業領域的共性問題,對需求比較大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凝集效應。
(3)孵化器模式。為創業企業提供公共支撐和專業服務、扶持創業企業順利成長,主要功能是成為儀器資源的整合器、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4)中介機構整合資源模式。由政府扶持成立的,專門針對某一類科學儀器的整合,而不是僅僅針對某行業的科技資源進行整合。因此,此種整合模式將對特定區域所有需要此類科技資源的單位提供支持,適用范圍較廣。
3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運行管理機制
設立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基金,主要用于補貼承擔開放共享任務的大型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費用,鼓勵或支持院?;蚩蒲性核慕處?、科研人員充分利用納入開放共享的大型儀器設備去完成所承擔的科研課題。用基金資助部分和自己交納的部分經費,支付相關儀器設備的測試費用,使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大型儀器設備所在機構則通過收取設備維護基金和勞務酬金得到補償,這樣可以實現多贏的局面:使用者利用該基金的資助完成科研課題,大型儀器設備機構通過開放共享,實現多開機多得經費,而院校或科研院所則可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了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約束方面主要明確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責任。
管理部門對各單位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做不定期的檢查,同時結合資源調查數據加強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申購評議工作,對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使用和運行情況不佳的單位,管理部門可視情況予以警告或通報批評,取消相關單位新購儀器設備資格,情節嚴重的,會同其他相關部門追究責任人的責任。
4探索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管理權轉移機制
探索由財政性資金投入形成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產權統一歸國家所有制度,國家成立專職大型儀器設備管理機構評估設備申購單位資格條件,評估通過后由國家統一購買,設備申報單位負責該設備的管理及開放運行服務,并享有優先使用權,國家專職大型儀器設備管理機構制定專門的評價指標對大型儀器設備的運行和共享情況定期進行考核評估,考核結果不達標的,取消對該儀器設備的管理權限并移送至其他有資質單位,且在以后時間段內限制該單位對其他科學儀器設備的申購資格。
5建立大型科研儀器有償服務機制
一、專業技能:
(一)本人從事臨床腫瘤內科工作17年,每年從事臨床工作40周以上、參加臨床一線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進行專科腫瘤內科查房12次。(二)開展了腫瘤內科工作模式,熟練掌握輸液港植入術、腫瘤射頻消融術、腫瘤穿刺活檢術、深靜脈穿刺術置管術、心肺復蘇術、心電監護技術等。住院總醫師期間曾多次組織參與急危重癥(如失血性休克、過敏性休克、輸液反應、多發性復合性重型外傷等)的搶救。(三)本人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任職期間以第一負責人從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癥生存質量的臨床研究(2012年度順德區醫學科研立項課題)的研究,已順利結題及專業核心論文2篇。以主要負責人身份從事支持性照顧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的療效觀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關項目)課題研究,并順利結題。以第一負責人從事主持索拉非尼聯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藥蛋白P-糖蛋白(P-GP)表達的影響及療效觀察(2017年佛山市醫學科研立項課題)科題研究,目前階段研究中。任現職以來先后在國家或省級發表專業論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為第一作者)。參與全院疑難病例會診32人次,幫助解決較復雜疑難醫療技術問題。(四)根據病人需求及專業發展,將國內外最新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如:腫瘤消融術,超聲引導下淺表淋巴結活檢術、輸液港置入術、超聲引導下肝臟腫瘤活檢術及無水酒精瘤內注射、超聲引導下腎造瘺術等技術,于2016年做為科室骨干協助科室順利通過廣東省癌癥“無痛“病房創建,得到患者和院領導的肯定和贊賞。(五)每年帶教實習生20余人次,得到廣大學生的好評。對下級醫師進行核心能力培訓,每年專題授課5次。 二、業績成果:(一)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圓滿完成工作任務,曾被評為順德區團員。多次被評為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帶教老師、年度先進個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衛計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一),項目進展順利并按計劃進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三),項目進展順利現已結題。主持2012年佛山市順德區衛計局科研立項,本人為項目負責人(排名第一),項目進展順利已結題。本人任現職以來以第一作者共發表學術論文5篇。
開拓創新,為??平ㄔO創造價值。本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進修后,從腫瘤治療方面得到一次躍的發展,學習到各腫瘤學CNNC指南正規治療,從疑難疾病少見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發表各核心雜志論文多篇,發表有關腫瘤化療,靶向治療及并發癥上有獨特創新理念。
第二、 不斷摸索,在晚期癌癥上為減輕患者痛苦為主,提高生存質量,在我科,本人開展專業技術水平,如肺穿刺活檢術,輸液港置入術、經皮肺腫瘤穿刺注化療藥觀察,經皮肝腫瘤穿刺無水酒精注藥術,晚期癌癥各內科治療,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等治療。開展病例數的300例,并積極學習癌癥疼痛正規處理,得到病人的肯定。為當地群眾帶來福音,為他們在本地區治療腫瘤提供方便。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原名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始建于1949年,2000年與吉林大學合并,正式更名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該醫院是一所國家衛生部直屬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景色秀麗的新民大街,南與朝陽公園相連,北與文化廣場相望,建筑面積為36萬平方米。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全國愛嬰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53個臨床科室,11個門診科室,11個醫技科室,1個轉化醫學研究院和13個重點實驗室,其中神經內科是東北三省唯一一個國家重點臨床科室及國家神經內科培訓中心。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創建于1953年,在老一輩學科帶頭人、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和神經病理學專家劉多三教授的領導下,歷經60余年的風風雨雨,現已成為吉林省最大的神經內科診療中心,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神經內科之一。該科室在診治腦血管疾病、靜脈系統血栓、癡呆、朊蛋白病、脫髓鞘及周圍神經疾病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目前,該科室共開放住院床位250余張,擁有醫護人員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2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自成立以來,該科室共為全國培訓神經內科醫師800余名,培養神經病學醫學博士169名,醫學碩士201名,為我國神經病學的發展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人才。
吳江醫生簡介:吳江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委、東北三省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吳江主任1978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她擅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和危重病人的搶救,尤其在診治腦血管病、顱內靜脈系統血栓、老年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吳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吳階平醫學研究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楊弋醫生簡介:楊弋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副主委、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全國中青年專家、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主委、吉林省中西醫結合青年委員會主委、東北地區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楊弋院長200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曾赴加拿大薩省大學進修,回國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頭暈、頭痛及各類腦血管疾病,尤其在診治腦出血、腦動脈狹窄、進展性卒中等腦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楊弋院長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大學醫療成果二等獎、吉林省青年科技獎等多種獎項及吉林省衛生系統有突出貢獻中青年技術人才、吉林省高??蒲写好缛瞬?、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等光榮稱號。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的前身是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國家衛生部直屬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經開區仙臺大街126號,占地面積為24.29萬平方米,共開放住院床位3178張。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白求恩杯競賽最佳單位”、“首批長春市職業道德建設示范單位”、“吉林省文明服務單位”、“長春市創建文明城市最佳單位”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顯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風濕免疫科、腫瘤血液內科、放射治療科、感染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等48個臨床、醫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國家衛生部重點學科,是長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之一。該科室創建于1962年,擁有包括多功能纖維鼻咽喉鏡、鼻內窺鏡、多功能微波治療儀、超聲霧化儀、純音及阻抗測聽儀、中耳分析儀、腦干電位儀及多功能射頻治療儀在內的國內一流診療設備。近年來,該科室開展了以喉癌、鼻神經外科疾病為重點的頭頸腫瘤外科診療服務,每年收治省內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醫療成果獎,在省內外均具有極高的聲譽。
朱冬冬醫生簡介:朱冬冬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吉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頜下腺腫瘤、上頜竇癌、舌癌、口底癌,擅長進行小兒扁桃體腺樣體的手術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治療。他在東北地區率先開展了鼻內窺鏡下視神經管減壓、腦垂體瘤摘除、嗅母細胞瘤切除及顱底修復等微創手術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開展此類手術的專家。
董震醫生簡介:董震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學位委員會主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鼻變態反應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副總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擅長診治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別市立醫院(新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于1978年12月定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00年6月與吉林大學和白求恩醫科大學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自強街218號,占地面積為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萬平方米。該醫院擁有精良的醫療設備,包括飛利浦256排CT、西門子1.5T核磁儀、數字平板減影血管造影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全飛秒激光治療儀、銳影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等高精尖儀器設備300余臺。同時,該醫院還不斷加大投資,用于改善就醫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在日益激烈的醫療行業競爭中,吉林大學第二醫院以雄厚的實力、齊全的設施、一流的服務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成為一所國內外知名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近年來,該醫院多次榮獲“全國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目前,該醫院共設有43個臨床科室,6個醫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內科為吉林省臨床重點??疲情L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內科之一。該科室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該科室現已成為長春市最大的心內科診療中心,擁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監護系統、Marquette運動平板系統、心臟監測儀、EP-Workmate多導生理記錄儀、心臟除顫器、Medtronic心臟起搏器、呼吸機、心導管室、數字減影機(DSA)、射頻消融儀、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儀、傾斜試驗機、高壓注射器等國際一流的診療設備。目前,該科室擁有醫護人員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10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
李淑梅醫生簡介:李淑梅醫生現為吉林省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心臟病診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生物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吉林省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李淑梅主任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她擅長心律失常、心衰、心臟驟停及冠心病的診治。近年來,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衛生廳新技術一等獎、吉林省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委醫療成果獎等多種獎項。
楊東輝醫生簡介:楊東輝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學組成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學會青年委員。楊東輝主任1992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英語醫療專業,曾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心臟研究所進修,回國后一直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和緩慢心律失常的診治,擅長做有創和無創心臟電生理檢查、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及起搏器植入手術。近年來,楊東輝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長春中醫藥大學(原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2008年,該醫院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師資格認證基地、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以及全國中醫中風急癥醫療中心。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位于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工農大路1478號,建筑面積為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為2.9億元,共開放住院床位1000張,擁有在編職工近千人,其中有享有盛名的國家級名老中醫、終身教授4人,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205人,吉林省及長春市名醫17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74人。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全國百佳醫院”、“最佳三級甲等中醫院”、“全國杏林示范中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眼科、針灸科、推拿科、急診科等38個臨床科室及放射線科、電診科、檢驗科、病理科、內鏡科等8個醫技科室,其中中醫兒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是長春市最好的兒科之一。該科室創建于1958年,于2007年1月被確定為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疲瓯淮_定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平ㄔO單位,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獲得全國及吉林省“巾幗文明示范崗”、“全國青年文明崗”、“優秀護理團隊”等榮譽稱號。該科室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發展專科特長,穩定研究方向,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注重突出中醫特色,長期以來逐步形成了對小兒反復感冒、肺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過敏性紫癜、斜頸、腦癱、遺尿、厭食、腹瀉、抽動癥、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疾病的診療特色,并整理總結出一系列完善的診療方案。
本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網絡媒體收錄。
為充分發揮期刊的資源優勢,提高刊物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形成辦刊特色,為國內各行業的發展決策提供服務,構建以國家科技發展研究、行業系列政策和發展現狀為主的專業研究平臺,本刊特增加了“科技創新報告”欄目,現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和在校大學生進行廣泛征稿。凡符合此欄目刊發標準的文章,我刊將免費刊發!
征稿標準
征稿對象
凡是國內科技領域從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機構科研人員,高校教師及其科學技術相關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以及專業從事科研報告調研及撰寫的人員均可向本欄目進行投稿。
征稿范圍
該欄目主要征集以下內容的論文:
企業百家科技創新報告(企業);
科學百科科技創業報告(科學家、院所);
百家院所創新發展報告(科研院所);
百家院校創新發展報告(高等院校);
百家行業創新發展報告(院所、協會學會);
全球創新發展報告(國際研究組織);
中國創新發展報告(中科院、中信所);
科技創新調研報告(行業或政府部門);
科技創新研究、調研、項目等報告。
征稿要求
論文應包括題目、作者、單位、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及注釋、參考文獻等要素。
論文字數不低于5000字。其中,標題一般不超過25個字,摘要400字左右。
來稿文章為Word排版,宋體小四號書寫,正文內盡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來稿文章必須提供詳細的聯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
志社對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備底稿。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號樓A座503室
聯系電話:010-82619981-623 傳真:010-82616015
[關鍵詞]E-print系統 預印本 后印本
[分類號]G311
E-print最初主要是待發表的論文預印本(Pre-print),后來擴大到期刊論文、圖書的章節等已發表的論文(Postprint)。荷蘭一網站就采用E-print兼指Pre-print和Postprint。E-print系統是一種促進研究成果及時的網絡學術交流平臺,它通過作者自存檔方式收集各種形式的學術論文的電子版本,經由互聯網提供給全球用戶開放獲??;也可以利用《開放存檔計劃》(OAI)實現系統互操作,向信息增值服務者提供收錄E-print的元數據記錄,使其能夠基于元數據開發各類信息增值服務。
本文研究對像為包括國內外比較著名的6大E-print系統在內的13個系統: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簡稱預印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簡稱論文在線)、奇跡文庫(簡稱奇跡)、中國科技(簡稱)、Cogprints、arXiv、DMF、RePEc、HTP、CERN、E-LIS、BBS、BioMed。
1 數據統計
1.1 注冊前的閱讀瀏覽功能
經調查,除以及Cogprints的部分資源外,其他的E-print系統都無需注冊就能瀏覽閱讀網上信息。
1.2 注冊中的機檢名稱及注冊方式
E-print系統主要有四種注冊方式:①郵箱名注冊(郵箱);②用戶名注冊(用戶名);③郵箱聯合用戶名注冊(郵箱及用戶名);④發送注冊請求后由郵箱返回用戶名和密碼(郵箱分配),如表1所示:
在這些系統中,只有三個國內系統(、預印本、奇跡)使用用戶名注冊的方式,且注冊時均無重名檢測功能。
1.3 注冊后的發文功能
各系統注冊后的發文功能如表2所示:
1.4 信息服務功能
各系統的信息服務功能如表3所示:
1.5 信息組織功能
各系統的信息組織功能見表4。
2 國內E-print系統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2.1 國內E-print系統的問題
?數量太少。中國最早的E-print系統是2003年創建的奇跡文庫,國內E-print系統發展時間不長,與國外相比數量偏少。
?系統內文獻數量、類型及質量不足,缺少對會議文獻、技術報告、講座、教學課件、音頻與視頻資料等灰色文獻資源的收集;由于資格認定的門檻較低,論文質量參差不齊。
?系統各種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善,表現為注冊過程中的機檢名功能欠缺;檢索功能不強,如缺少參考文獻、相關文獻、主題詞、關鍵詞、被引情況的鏈接,不能滿足用戶相關文獻的獲取需求,缺少評價文獻質量重要的定量指標(被引情況);個性化服務方面缺少檢索策略保存與Alerts訂制功能,用戶無法跟蹤感興趣的科研新論;文獻檢索結果顯示功能不足;輸出功能下載格式較低級,影響其信任度;系統文種版本的單一等。
2.2 國內E-print系統的發展策略
2.2.1 發揮“后發優勢”,鼓勵建立E-print系統 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作為非盈利性質的系統,如何籌集所需資金是關系其存亡的關鍵因素。根據中國國情,完全依靠政府買單有些困難,而僅僅靠個人維持也相當困難,如由個人發起的奇跡文庫就時常面臨資金困難。筆者認為,作為施惠于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工具,E-print系統運作的中堅力量仍需依靠科研工作者自己。具體可由學校及科研機構從課題基金經費劃出一定比例作為系統的維護資金,由圖書館負責系統創建及維護。此外,還可借鑒網絡搜索引擎的運作模式,不但維持自身的運作,而且創造巨大的商業利潤。
其次,系統的建立和維護需要遵循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原則,發揮后發優勢。國外電子預印本系統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遵循了相同的OAI協議。國內電子預印本系統的建立、維護和停辦期待規范化管理,如系統停辦后由誰接管其論文并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期待有關政府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的協調解決。
最后,要有效開展各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避免盲目建設。有效地開展機構電子印本文庫建設過程中的合作,不但能夠解決現有機構電子印本文庫資源的共享利用問題,而且對于我國大規模地建設機構電子印本文庫,充分整合和共享我國科研資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2.2.2 加大宣傳力度,穩步增加系統的文獻數量 首先,通過宣傳提高E-print系統在國內科研學者中的認知度,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就在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部門進行了大力宣傳和推廣。此外還應解決以下實際問題:①版權問題。由于允許用戶不受限制地瀏覽、批量下載和打印論文,對論文的版權保護措施不得力,許多作者擔心自己提交的研究成果受到版權侵犯,因而主動提交論文的積極性不高。對此,學界正積極努力探討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策略,希望不久能出臺這方面的法律法規。②成果認可問題。國際學術界對E-print系統已廣泛認可和重視,如SCI基本上認同類似E-print系統的開放期刊的學術性,美國等還專門針對E-print系統修改了出版發行方面的有關規定。但在國內,E-print系統中發表的論文并沒有獲得有關部門的成果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人員向E-print系統提交論文的熱情。
其次,通過宣傳提高E-print系統在國內出版商中的認知與接受度,讓他們認識到E-print系統的發展并不會影響他們的利益。Key Perspectives 2005年5月的報告指出,美國物理學會和物理出版公司均無法證實arXiv系統存在的14年間給其期刊訂購帶來了任何損失;“保留所有權”對出版社并沒有太大的益處,相反可能會由于授權受阻減少交易機會,把E-print系統作為不花錢的廣告同意作者將文章存^,卻可能擴大期刊影響。
2.2.3 加強論文的質量控制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①用戶注冊階段的嚴格認證。要求注冊用戶提供真實的個人信息,通過對作者學歷、專業背景、所屬研究機構等的限制來保證質量。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通過郵箱名注冊的方式,郵箱的唯一性保證了注冊用戶的唯一性。②適當的同行評議及評審制度。如arXiv系統要求新用戶被其他在該領域有一定活躍度的用戶認可才能發文。③完善的統計與用戶評價功能。E-print系統的論文質量可以從定性與定量兩個方面來評價,前者包括引文量、點擊率、下載量及各種排序功能等,后者主要有用戶評價,包括打分、星級評價與文字評價等幾種形式。完善這兩方面的功能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論文的質量水平,同時也促進和激勵發文者提交高質量的論文。
2.2.4 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完善系統各方面的功能
?瀏覽及檢索功能方面,可綜合各系統長處,如采用分類與主題相結合的方法,每類子目錄下設有瀏覽最新1天、最近5天、快速搜索等功能;設立引文查找與鏈接、相關論文瀏覽、作者和服務商鏈接、集成檢索、參考文獻鏈接、圖片查看等功能。
?個性化服務方面,增加檢索策略的保存和A―lerts訂制功能。Atom/RSS功能即所謂的新聞聚合功能值得借鑒。
[關鍵詞]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現狀;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謝乾豐,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2006級博士生,云南農業大學教師,北京100083
[中圖分類號]T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7―0127―04
目前,國內設有“冶金史”碩士點的高校有兩所:北京科技大學與鄭州大學;設有博士點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學(以2007年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為準)。當然,從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單位或個人還有許多,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館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專家華覺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學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較早,它是目前國內從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機構與權威機構之一,現在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為原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史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為冶金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先生擔任顧問。該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在冶金史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為中國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綜國內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實地考察、抽取樣品~實驗分析一文獻印證一得出結論”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領域所謂的實證性研究方法;從其研究所涉及的內容來說,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類,處于內史的研究階段。
實踐證明,在科技史研究的歷程中,內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領域與首要關注點,這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因為人們認識事物,首先總是從認識其本身而開始的。瀏覽一下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學史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從其創刊伊始直至1999年,該刊所公開刊登的科技史學術論文絕大多數都是屬于內史的研究范疇,即駐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論證的階段,特別是在其20世紀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論文,幾乎概莫能外,而對于與科技史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則很少涉及。這是我國國內科技史研究初創時期的研究大氣候、大環境、大氛圍,所以這也必然影響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氣候、小環境、小氛圍,或者我們也可以這么說:正是由于眾多的猶如冶金史研究一樣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氣候、小環境、小氛圍,而最終形成了當時國內科技史研究的現狀。其實,目前國內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氣候、大環境、大氛圍仍然還裹足于內史研究的階段,還處于蹣跚前進之狀態。然而,放眼國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們早已走出內史研究的圈子,而關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關的一切外在因素――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哲學等等。例如蘇聯物理學家赫森1931年發表的《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和默頓于1938年發表的《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其實就標志著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轉向。前者后來發展為以貝爾納為代表的科學學,后者發展為以默頓為代表的在西方有著重大影響的科學社會學。這兩者都把科技的發展作一種外在的、社會學的理解,從而開創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領域,而且此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眾多的偉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貝爾納的《科學的社會功能》、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等等,成為科技史研究領域的經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謂的貝爾納學派;而以默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或稱之為默頓學派,除默頓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學界的規范結構》和《科學發現的優先權》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還有本?戴維德的《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戴安娜?克蘭的《無形學院――知識在科學共同體的擴散》以及科爾兄弟的科學界社會分層研究等;同時,從其中還發展出了所謂的“后默頓”傳統,即以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它的出現,不僅在科學社會學領域取得了話語霸權,而且在科學社會學界、科學哲學界、科學史界乃至更廣泛的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外史研究的轉向,能給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廣泛的研究視野與研究領域。其實,國外除了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科學技術之外,從哲學的視野來研究科學技術也是碩果累累的。從邏輯主義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后現代思潮;從石里克、卡爾納普波普庫恩、費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勞丹、夏佩爾這一連串如雷貫耳、耳熟能詳的“主義”與名字中,我們確實感到了我國科技史研究的滯后。于是乎,我國著名的科學史家劉鈍先生提出了新世紀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再建制化”問題,按筆者的理解:“再建制化”問題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機制的繼續提高與完善之外,更應該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實證明,作為一門連接文理學科的跨學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經歷了目前縈繞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種“目前中國科技史似乎沒有什么可以再搞”的夢魘之后,我們的研究視野、研究領域必須跨出內史的門檻,走向與科技史密切關聯的社會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關的領域,從而探討它們之間的直接或間接關系,尋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與發展領域,并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如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開創新的研究思路,走向與外史研究相結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這也許是目前國內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內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冶金史研究的學術論文,還大都遵循“礦冶遺址考察、抽取樣品一實驗分析一文獻印證一得出結論”之研究范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疇,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冶金史(history of 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認,這種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曾為國內冶金史研究的進步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國際冶金史研究同行學人的高度贊譽。然而,作為對人類文明三大標志之一的冶金技術的研究卻拋開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因因素而進行純冶金內史的研究,視野確系過于狹窄。因為科技史本身發展的歷程表明:任何一項科技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它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政治變革、文化思想等密切關聯。因此,今后開展冶金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還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許是其在新世紀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領域。
筆者認為,今后國內的冶金史研究除繼續從事所謂的內史研究之外(這種內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隨著國內科技考古遺址的逐年發掘、新的礦冶遺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對它進行內史性的研究與考證),還可以而且是必須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研究:
1.中國古代冶金史與中國古代文明的關系
冶金技術的發明作為人類文明出現的三大標志之一(其他兩項標志分別是文字的發明與城市的出現),它在促進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的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其實也是一部冶金技術不斷迭進的歷史。從早期的銅、鐵、錫、鉛等的冶煉而造就的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青銅器文明到今天現代化的鋼鐵冶煉而形成的鋼鐵文明等,一直滲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聰明才智。在此期間,中華民族冶金技術的許多次世界領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這一領域的獨步天下的豪氣。因此,通過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史的形成、發展與興盛的歷史進程。
2.冶金史與各個朝代的社會生產力之關系
人類從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青銅農具特別是鐵制農具,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為這不僅使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領。與此同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冶金技術的發展,所以冶金技術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相促進、互相發展。因此,如果割裂這種聯系而只是單純地研究各個朝代的冶金技術的發展情況,確實有一種歷史的單薄感。
3.冶金技術思想(史)研究
中國是一個擁有濃厚哲學思維與歷史文化積淀的國度,一部中國文明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思想史。作為時代中人,不論之于達官貴人抑或是從事被稱為“雕蟲小技”的如從事冶金技術操作的卒與徒,都不能不受到社會思潮或思想的浸,而這種影響的結果,便是體現于他們勞動產品或技術產品中的各種各樣的技藝或工藝。例如常見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銅器上的饕餮與夔龍紋飾,這一方面給人以威嚴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溝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體現出超越現世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銅器的紋飾從那些威震一時的饕餮、夔龍等種種神靈,已經變成了搏斗、武士刺虎、婦女采桑、弋射飛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題材開始大量涌現,這其實表明了人的價值開始被認識,社會生活的內涵成為青銅器紋飾的一個重要母題。這種變化,其實體現了中國古代從以神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價值思想觀念的變化。此外,中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道教、宋明理學等等傳統思潮都曾對中國的冶金技術有著深厚的影響。例如灌鋼技術的發明,就與中國古代“和”的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天工開物?五金?鐵》記載:“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生熟相和,煉成則鋼?!痹谶@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煉成則鋼”這一簡潔有力的語言,不僅是對這種灌鋼工藝所作的生動描述,同時也是用“和”的哲學思想對冶煉技術所作的精辟總結。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們通曉了生鐵與熟鐵的各自屬性,同時又受到“和”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因此通過多年的親身實踐后,發明了“灌鋼”這一工藝技術,這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4.冶金史與社會政治之關系
綜觀中國古代冶金史的發展歷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有也有其低迷的時期。這其中與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識形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宋代的礦冶業之所以如此發達,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對礦冶業的重視的國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對礦冶業的鼓勵開發的告發政策、礦產品的售賣政策以及對礦冶業的管理政策等,都為宋代礦冶業的興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礦冶管理政策的失誤以及當時國外近現代冶金技術的引進等原因,導致了中國冶金技術在清末的逐漸衰弱與萎縮。
5.中外冶金技術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發展與其同類其他事物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交流與聯系一樣,中國的冶金技術也必然與國外的冶金技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論是駝鈴聲聲的塞上古道之絲綢之路,還是碧波蕩漾的海上絲綢之路,都曾帶去了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同時也捎回了國外先進的冶金技術??萍冀涣魇费芯勘砻鳎褐袊糯⒗畤摇⑷毡?、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確實存在著冶金技術的交流。例如梅建軍教授認為:由砷銅的存在及銅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區在齊家和四壩文化階段同新疆及歐亞草原地帶存在文化上的聯系及相互影響。所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豐富我們的視野,同時也可以澄清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起源問題。
6.多學科多視野的綜合研究之路
因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個邊緣性、交叉性的學科,這也就決定了對它的研究必須采取多學科多視野的綜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礦、冶金、材料、歷史、考古等多學科的知識和物理及化學組成分析研究手段與方法,因此這不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改進知識結構,同時多學科的結合,更是開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徑”。在現階段,冶金史研究與考古或者說是科技考古結合得較為緊密,依靠這種結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對古代銅鏡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機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實,從更廣泛的學科綜合來看,冶金史研究還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即除了傳統的“礦冶遺址實地考察一實驗分析一文獻考證一結論”的研究思路之外,我們還必須吸收或借鑒其他學科的優勢方法,例如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價值及社會價值之綜合取向,從而拓展我們的研究領域與研究空間。例如從民俗學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個非常新穎且充滿生機的研究領域。在此方面,對西南民族地區的銅鼓研究就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研究領域,但目前對銅鼓的研究,也還處于銅鼓制造技術、銅鼓金屬成分分析等方面,從民俗學的視野進行研究尚待來日。
7.對國外冶金技術進行研究
由于語言的限制、文獻的不足以及金屬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國內冶金史的研究幾乎沒有涉及對國外冶金技術的相關研究,然而在國外,卻有相當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對中國古代冶金技術進行研究,這除了與中國古代的金屬器物流失海外而給國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實物考證之便之外,還同他們有著充足的研究經費密切相關。所以,目前國內冶金史研究的這種現狀,也就決定了國內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難與國際同行進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對話與交流,這種狀況其實也是國內目前整個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對近現代的冶金技術進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國科技史研究的一貫傳統,也是其研究特點,所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國家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近幾年來力倡對中國近現代科技史進行研究。例如從2000年底開展了“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綜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叢書》的面目出現,但其中缺失中國近現代冶金史研究這一環節,因此作為冶金史研究者,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這一歷史性任務,從而補上這一缺失的環節。
9.對冶金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礎理論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從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論框架
關鍵詞 一稿多投;學術不端;學術論文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41-0201-02
1 論文“一稿多投” 實為學術不端
在我國,受特殊的歷史、現實因素的影響,對于學術論文“一稿多投”這一現象是否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上一度存在分歧。就目前來看,國內絕大多數主流媒介已認同學術論文“一稿多投”為學術界的腐敗現象。依據中國科學院于2007年的《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所給出的7條認定標準,其中已明確“一稿多投”就屬于第4條“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包括將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個出版機構出版或提交多個出版物發表……”。學術論文的“一稿多投”有悖于發表倫理,即增加了科技期刊編輯部的重復勞動,導致資源浪費,還占有并妨礙其他作者的機會和時間,構成了對讀者的欺騙行為,浪費了讀者的寶貴時間,故應嚴加防范和制裁。然而國內也有持不同觀點者認為“一稿多投”合理合法,合乎國情(絕大部分為學術論文著作者),理由則是認為“一稿多投”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根本宗旨[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著作權人自發出稿件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可以看到,該條文只是規定了期刊社處理來稿的期限,超過期限未通知作者的,作者則“有權”將同一稿件另投他刊。然而目前國內的實際情況是各大科技期刊的稿源量都較大,而編輯、審稿人員的確很有限,是否能確保做到30日之內給作者錄用與否的答復實為難點。那是否能利用《著作權法》的條文規定為借口,將一稿多投的責任轉嫁給科技期刊編輯部未按時間回復作者呢?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一稿多投行為導致的后果,科技期刊是最大的受害者,不僅浪費了編輯部的人力、物力、財力,還使期刊的權威性受到質疑,最終也影響到了在此期刊上的作者利益。
2 “一稿多投”的形式
雖然目前國內各大科技期刊三令五申,嚴打“一稿多投”這一學術不端現象,但屢禁不止,并有逐步加重的苗頭。要真正應對“一稿多投”現象,就要對其主要形式特點進行了解。
《科技學術規范指南》中指出了5種一稿多投的形式,即完全相同型、肢解型、改頭換面型、組合型和語種變化型。而筆者結合工作經驗,認為主要分以下三種情況:1)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溝通欠佳,分別投向不同科技期刊;2)中介投稿;3)作者故意為之。下面對這三種情況作具體說明。
2.1 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溝通欠佳,分別投向不同科技期刊
此類情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作者間未及時相互溝通引起。以筆者遇到過的真實情況舉例:第一作者為應屆畢業生,因學校要求科技論文在規定的時間內見刊作為準時畢業的條件,于是完成初稿后匆忙投稿至某科技期刊,同時交由其輔導老師進行修改,但未告知論文已投稿。由于學生和輔導老師之間缺少溝通,輔導老師則在完成修改后為其另投了其他科技期刊(姑且排除是主觀刻意另投因素)。
2.2 中介投稿
所謂中介來稿,即針對學術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中介網站,甚至學術論文,同時向幾個科技期刊投稿,并對作者收取中介費。
2.3 第一作者故意為之
此類情況中的第一作者多為應屆畢業生或即將評升職稱者,因急于求成,為提高文章的錄用率,抱著僥幸心理同時投向幾家科技期刊。也有作者由于對自己的稿件缺少自信,對科技期刊用稿的質量要求缺乏判斷,于是同時多方投稿。投稿后看哪家刊物最先審回或哪家刊物影響力大就發表哪家,投向其他刊物的就做撤稿處理。
3 加強“一稿多投”的防范和處理
科技期刊編輯部在稿件收稿、審稿、刊用過程中,都要保持對學術不端現象的靈敏度,在此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不能掉以輕心,加強對學術不端現象的防范和
處理。
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認為要防范“一稿多投”應對三個階段進行關注:收稿時、審稿中及刊用前。
3.1 收稿時進行
收稿時通過CNKI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萬方論文相似性檢測系統、維普的通達論文引用檢測系統、ROST反剽竊系統(學術論文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等系統進行檢測。如采用CNKI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進行檢測時,通過的文章會顯示“√”,而有的文章會顯示紅色的三角形驚嘆號(“!”)標識,提示該文已提前被檢索,并有檢測時間。這樣的文章,有可能是作者被前一個期刊拒稿后轉投,也有可能正是一稿多投。這樣的情況下,一般可直接和作者聯系,明確告知一稿多投的嚴重性,同時要求作者提供相關證明。然而,由于各檢測系統收錄的文獻量有所差異,而雜志社一般常用一個系統,導致檢測不全。建議各期刊每次檢測時至少使用兩個系統進行檢索,提高學術不端稿件的檢出率。對于國內的英文期刊,一般都與國際出版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可利用turn it in、CrossCheck、Safeassig、愛思唯爾(Elsevier)的PERK等英文檢測系統進行檢索。
編輯對于重復率在30%以上的文章就應該提高警惕,仔細比較相關文章,因為極有可能是作者采用所謂的“反學術不端軟件”進行了改頭換面以規避學術不端軟件的檢測。當然,也不能僅根據率超過60%即認定為學術不端,可能是實驗方法比較類似,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相關領域的審稿人嚴加把關,編輯部多次核實。
一方面將來稿采用系統進行檢測,將學術不端扼殺在源頭,不要進入審稿、編輯流程,以免浪費編輯部的人力、財力;另一方面對發現的學術不端行為要進行嚴厲處罰。如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黑名單”里的作者兩年內或終身不予發表其文章;通報作者單位,對其進行教育和警告。然而很多學校、機構擔心學術不端事件影響到其聲譽,因此避而不提,認為是一種最省事的方法。對于發現的學術不端現象,編輯部應該及時與作者單位的領導層溝通,告知學術不端的嚴重性及對學術的危害,從領導層面給與肇事者壓力,嚴打學術不端行為。
對于中介來稿,一般隱蔽性強、等待周期短、論文格式比較規范,確實較難分辨。疑似中介來稿,編輯部也可采取相應措施,如審稿前適當收取審稿費,加強版面費管理,更新審稿流程,縮短發表周期,加強學術道德宣傳,合理懲罰學術不端作者,同類期刊建立聯盟,共同規避中介投稿[2]。
3.2 縮短審稿周期
對于科技期刊編輯部來說,隨著收稿量的增大,編輯部的工作量也增多,稿件是否錄用無法及時告知作者。學術期刊編輯應站在作者的角度,增強責任意識,利用現代化的辦公系統,加快稿件處理流程,縮短審稿時間,盡量在承諾的審稿期限內完成審稿,盡快明確告知作者稿件的錄用情況。不予錄用的稿件,應盡快給與書面退稿的通知,給予作者另投他刊的機會;經審稿錄用的稿件,應盡快安排發表,不要拖延過久。
3.3 刊用前再次審核
對于已經通過初審后的文章,經編輯加工后擬刊出前,再次采用系統進行檢測。有編輯部對收稿時、刊用前兩個階段分別,都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學術不端現象,因而及時將稿件做退稿處理[3]。對懷疑一稿多投的文章,可在作者投稿后即收取審稿費,經審稿錄用的文章盡早收取版面費,再進行編輯加工和排版等后續工作。
只有對作者進行一定的制約,才能有效制止一稿多投的現象。對此筆者強烈建議國內科技期刊可借鑒國外著名刊物對此不端現象的處理方法,在征稿須知中明確規定一經發現一稿多投、抄襲、剽竊等不道德的學術行為后的處理方法,以達到提前警告的目的。如《Nature》對已經發表的一稿多投文章的處理方案:聯系作者單位和基金資助機構;發表聲明;雙向鏈接原文,并提醒此文章存在剽竊行為;PDF的每一頁都印上一稿多投的標記;視剽竊程度決定是否正式撤稿。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AIAA)和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處理原則為:1)對所有相關作者的當前投稿都予以退稿處理;2)永久或期限性地拒收所有相關作者署名或掛名的稿件;3)如果作者是學會會員,可能取消會員資格[4]。鑒于國外著名科技期刊這些措施在實踐中被嚴格地貫徹和執行,必然使違反規定者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也極大地營造和保障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當然,除了對作者及科技論文稿源方面加強防范外,科技期刊編輯部在面對和處理“一稿多投”現象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職責。包括宣傳、約定、回復、發現、教育、處罰責任[5]。加強對作者的宣傳,在期刊的醒目位置刊登告示,明確申明一稿多投、學術不端行為的惡劣性及嚴厲打擊的措施,提高作者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對于審稿和編輯工作,則應盡量縮短審稿周期,在承諾的期限內完成審稿工作,告知作者錄用與否。只有公平、公正地處理稿件,建立起與作者間的長期信任關系,建立起固定的作者群,才能切實有效減少學術不端、一稿多投的情況發生。有同行認為[6]同類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合作來有效防范一稿多投:互贈期刊、刊登下期要目、通報稿件信息、共享審稿專家、發表聯合聲明、聯合退稿、聯合曝光、聯合拒收稿件。
4 面臨的新問題
近來,在無所不能的網絡上已經出現了“知網學位、學術不端、反抄襲、修改經驗秘籍”,這些不由讓人對如今的學術氛圍不寒而栗。另外隨著國內英文刊的興起,有些作者會將研究成果先投國內期刊,經過審稿、大修,對文章結構、語言等各方面進行編輯加工潤色后,未經國內期刊編輯部同意,將修改過的文章轉投國外期刊,甚至SCI雜志,以提高錄用率。
科技期刊呼吁采取相關政策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標準,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要發揚“蒼蠅老虎都要打”這種反腐敗的精神與學術不端斗爭,讓每個人都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也不想造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一稿多投”這一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詹啟智.一稿多投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J].出版發行研究,2010(2):52-55.
[2]劉婷婷.識別中介來稿,避免一稿多投[J].編輯學報,2013,25(6):562-563.
[3]冷懷明,劉洪娥,欒嘉,等.避免科技論文重復發表和一稿多投的機制與實踐[J].編輯學報,2007,19(6):457-458.
[4]金偉.學術期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的防范與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3):39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