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交通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港口、航空、鐵路等對外樞紐布局基本形成,對外運輸能力顯著增加。展望后10年,上海將進入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即由中心城向區域、城鄉統籌發展,機動化水平加速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社會參與意識全面提升的新發展階段。其發展趨勢如下:(1)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郊區新城建設,使得交通統籌區域范圍進一步擴大“四個中心”建設要求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統籌交通發展,在區域層面實現區域設施的規劃銜接、運輸管理機制的統籌,內外交通的整合。郊區新城建設要求在市域層面實現由中心城為主向郊區及城鄉一體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更要重視交通先導作用,研究合理的開發強度和拓展模式。(2)交通需求總量剛性增長,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四個中心”的建設,拉動城際交通快速增長,預計2020年對外旅客吞吐量(含社會客車)11億人,較2010年增加1.3倍。貨運交通量13.4億噸,較2010年10.9億噸增加30%。如果延續目前的人口增長趨勢,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可能會接近3000萬人,出行量達7300萬人次/日,較2010年增長45%。機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機動車保有率170輛/千人,道路交通量2.1億車公里/日,較2010年增加60%。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長,必將進一步增加交通基礎設施的運行壓力。(3)用地、環境、社會等外部因素影響程度日益增加,對交通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交通用地供給的潛力越來越小。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市建設用地規模需控制在2981平方公里之內,而2010年全市建設用地面積已經達到2851平方公里,且年均仍保持40平方公里的增幅。地下空間的開發及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將成為主導。隨著能耗控制指標的日益嚴格、PM2.5空氣質量標準的提前實施,節能減排對交通運輸發展的約束影響日益增加,交通發展面臨挑戰和轉型。此外,交通問題已經日漸上升為社會公共問題,必須將社會民生需求作為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考量,評估政策措施的社會影響。
上海交通發展面臨的若干重大問題
(1)交通與用地協調發展問題未來上海城市空間拓展模式呈現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人口隨著郊區新城和大型居住區的建設逐步外遷,但另一方面中心城的開發規模仍在增加,崗位集聚功能進一步強化,向心交通壓力持續增加,受用地供給和交通容量限制,交通與用地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圖1)。面臨宏觀層面的城鎮體系布局和交通體系的戰略性整合發展問題。既有的郊區交通體系在通道容量和出行時耗等方面均無法適應城市空間拓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論證中心城的合理開發量、人口與崗位的統籌布局、郊區新城的發展模式及郊區交通體系的構建完善等重大事宜。此外也要在中微觀層面,關注地塊開發中的交通與用地容量匹配及開發模式等操作性整合問題。(2)城際交通與貨運交通發展問題隨著“四個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城際交通、貨運交通重要程度日益增加,而既有的城市交通綜合管理仍以中心城客運交通為主要抓手,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外交通與市內交通整合不夠。對外樞紐集疏運時間過長,隨著高鐵的開通運行,市內交通集散時間往往超過城際旅行時間,此外主要通道內外交通功能混雜,省際交通信息缺乏互通。二是貨運交通發展問題日益嚴峻(圖2)。市區道路依然實施貨車限行政策,與當前城市物流快速發展的趨勢不適應,產生大量客改貨、電動車配送行為。此外公路為主的集散模式,導致大型集卡運輸對公路造成較大的壓力,并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安全隱患。(3)城市客運體系持續優化完善問題目前上海已經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交通方式結構,但受小汽車、電動車的快速發展,以及公交自身服務水平不足影響,交通結構優化依然問題突出。一是軌道交通高峰擁擠、地面公交效率不高,降低了公交吸引力。目前上海大部分軌道線路高峰發車間隔超過3分鐘(北京地鐵高峰行車密度大部分線路在3分鐘以內),高峰擁擠區段運力不足,服務水平下降。公共汽電車運行可靠性差,網絡布局層次不清晰,路權管理缺乏保障,運行速度低。二是既有車輛控制政策面臨新挑戰。若延續既有車輛額度政策,中心城路網將在“十二五”末達到飽和,需要進一步研究新的車輛發展政策,并擴展停車管理、環境治理等車輛使用管理政策。此外,隨著郊區新城規模不斷擴大和功能提升,原先開放式的滬C牌照政策,日益面臨郊區新城內部道路交通擁堵的挑戰,需要創新郊區牌照的管理政策。三是電動車的發展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十一五”期間,電動自行車的出行比重提高近10個百分點,達15%,增速明顯高于小汽車和公共交通。截止2011年底,電動自行車規模已經達400萬輛,全日出行量約700萬人次,大量的超速、超重的超標車輛的行駛及物流配送功能的強化,導致交通安全事故頻發,干擾正常交通秩序,且對城市方式結構的優化產生較大的影響。(4)綜合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問題交通綜合管理越來越受到來自能耗、環境、社會公平等方面的約束。一是交通能耗管理要求高。對外交通行業作為交通用能大戶,其發展模式面臨轉型。公共交通也面臨客運需求增加和能耗控制的兩難處境。二是環境質量關注度越來越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造成空氣污染物主要因素,也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隨著PM2.5指標將納入空氣質量監控,將進一步嚴格機動車尾氣排放管理,并可能對使用提出一定的約束性要求。三是交通安全問題依然突出。近年來,由城市快速發展引發的施工車輛交通事故、超標電動車違章行駛、軌道交通安全事故等現象頻發,雖然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呈下降趨勢,但交通事故總量仍較大,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交通文明宣傳力度需要加強。行人交通文明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低碳交通出行理念尚未建立,需要更加重視市民交通文明的建設。
未來上海交通發展的若干思考
世博會交通組織管理的相關經驗依然對后續的城市交通管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堅持以交通引導用地的聰明式增長。未來上海面臨更大層面的交通與用地統籌問題,必須在構建合理的城鎮布局體系的基礎上,設定不同區域合理的人口、崗位規模,并根據不同區域的時空出行服務目標,優化交通設施和運營服務。(2)堅持以集約化交通理念應對城市化地區的交通擁堵問題。以人為本的交通客運組織管理是在有限交通設施供給能力下,解決更多交通出行需求的唯一途徑。未來的上海面臨更快的機動化發展趨勢,只有堅持小汽車使用和管理“雙控”政策,完善公交銜接配套交通設施,并持續提升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才能進一步提升交通出行方式的集約化水平。(3)堅持以減少交通外部影響為目標提升交通品質?;谖磥泶髿猸h境、能耗控制等相關外部約束因素影響漸強,交通發展必須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在交通節能、交通排放控制、交通能源消費品種結構轉變等方面要有突破,并建立與治理交通擁堵相關聯的配套政策。(4)堅持以信息化、法制化為抓手,完善交通管理。未來綜合交通管理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數據和信息支撐,交通政策的出臺也均必須得到有效數據的支持,才能滿足公眾社會參與意識增強的民主性要求。此外交通發展要充分滿足多層次的需求,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其他社會成員利益為代價,要設法提高所有方式的運行效率,并兼顧社會公平,這就需要法治環境支撐。
我國未來交通發展可能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以小汽車為主導的機動化快速發展與城市有限資源、環境容量之間的沖突,這一矛盾的出現與城市化、社會和經濟現代化密切相關,因此交通擁堵的緩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交通發展模式將由注重償還歷史欠賬的被動模式轉向適度超前發展的主動模式,在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的同時,更強調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資源配置優化、交通系統整合和綜合管理。城市交通發展在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的同時,更強調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資源配置優化、交通系統整合和綜合管理。
二、觀念的調整-支撐可持續發展的交通設施體系
交通設施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要改善人類居住區的社會環境,如促進交通文化的理念創新;改善經濟效益,如通過交通設施拉動關聯經濟的增長;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如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對道路實行建設項目的交通影響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評價,如對外交通樞紐、公共交通樞紐、各類停車場、各類貨物流通中心、道路節點改造、交叉口渠化、交通控制等的建設規模和項目開發性質達到要求,進行嚴密的交通影響分析。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分析,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導作用,對區域社會經濟空間形態發展的引導;支持作用,提供區域空間的基本支撐框架;保障作用,對于地震等災害的救援來說,交通網絡是最基本的生命線。對于交通系統的后臺支撐作用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認識: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制約下,傳統的交通系統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必須通過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加以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們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促成交通系統結構的變化和技術的變化,除了傳統的道路本體設施以外,應該增加交通監控系統、交通信息系統、交通誘導系統、交通環境保護系統、自動收費系統、交通安全及事故處理系統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及采用了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等進行技術改造,形成一個綜合的交通信息系統,從而為人們提供道路網上的交通阻滯、交通事故、運行時間等情報,并提供公共交通的情報,幫助人們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恰當的出行時間、合理的交通路線,促使交通出行分布在綜合交通網絡上進行合理分布,以減輕整個交通網絡的負擔。而現代化的交通監控系統作為道路交通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應以平滑交通流為直接目標,并由此產生減少廢氣排放、減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三、科學研究的深入-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
由于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支撐道路交通建設的科學研究內容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傳統技術的比重正在下降,新技術學科的研究內容正在迅速得到關注,并正在得到逐步應用。對于交通領域來說,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的建設目標是通過將土地利用與交通運輸規劃相結合、確立減少交通需求的發展模式、發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鼓勵非機動運輸方式等手段,建立并促進人類居住區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這是我們對可持續發展概念下交通建設的主要研究方向。交通網絡的可靠性研究是在這一大體研究方向上一個值得展開的領域,特別是在城市道路網絡規劃中更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個新的城市化過程,在城市布局規劃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對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預防和救援問題,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后,道路交通系統對于城市的救援與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已被國內外多次地震災害血的事實所證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受災地區的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在經歷了這場特大的教訓之后,研究地震災害情況下保障道路交通也成為了一個研究熱點。由于災害情況下道路交通系統功能對于城市系統總體功能的恢復具有重大影響,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夠在抗御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發揮作用的交通網絡。在災害情況下,特別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們(特別是其交通行為)往往失去有效的組織性,這種分散無組織的行動有可能造成交通網絡總體機能的喪失,因而對于城市救災保障交通系統設計中需要考慮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供需關系,以及對應的交通保障方法。類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災、水災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
四、制度的延續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交通制度是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對交通的一種調節手段,其作用是將各種交通方式的出行布局與使用進行最優化控制與引導。為支撐我國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合理引導交通模式的轉變,需要對各個交通子系統進行合理的引導,公共交通、靜態交通、道路系統以及交通制度。
1、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最大化平衡票價體系
2、區域差別化停車收費機制
3、道路擁堵收費機制
五、管理的細化-可持續發展的手段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給予關注的問題,人類應該較為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消費觀念,其中交通消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過停車管理、稅收管理等多種手段實現對交通方式的調節,鼓勵減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較少資源消耗的模式。交通管理應進一步細化,達到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要求。
1、公共交通服務管理
通過服務管理促進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提高,形成以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車為補充的多層次、立體型、銜接順暢、城鄉一體化的公共交通網絡。公眾服務的管理在道路交通綜合系統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包括信息服務、救援服務、管理服務等。
2、城市道路網絡管理
加強管理促進快速通道網絡構架的形成,完善干道網絡,提升中小街道系統銜接能力,系統加強節點轉換能力;形成功能明確、銜接合理、等級匹配、高效通暢的道路網體系;強化對外交通系統與城市交通的銜接,鐵路樞紐、公路樞紐、航空樞紐銜接順暢,立體換乘無縫銜接,各個樞紐合理分工、方便銜接,發揮綜合運輸效益。
3、停車設施建設管理
進一步加強停車設施建設,協調動態和靜態交通,停車需求得到控制,保持道路暢通和良好的停車服務水平,構筑區域差別化的停車系統,實現停車設施供應與需求保持平衡。
一、我國城市交通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1.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的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土地利用規劃,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相互結合、相互反饋做得不夠。交通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放在道路網絡上,對影響交通發展的政策因素考慮不足,造成在規劃實施中對于政策的變化無所適應,規劃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應變能力。
2.城市交通政策和法規制定相對滯后,缺乏預見性和超前性
由于在城市交通行業管理體制上的分割,使得交通政策和法規缺乏應有的協調,難以對交通發展中的問題作出快速反應,錯過了解決交通問題的大好時機。這種狀態還造成城市交通發展政策和法規往往從某一部門主管的渠道制定,對于關系到交通綜合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無人系統地進行研究。
3.道路容量不足
雖然道路建設不斷增加,但交通擁擠沒有明顯緩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車輛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道路建設增長的速度,并且大多數新增道路均在市區邊緣和新區,市中心區的交通仍然處于緊張狀況。
4.交通方式結構不合理
我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自行車等個體交通方式的出行比重較大。例如南京市公交出行比重1986年為19.2%、1997年降為8.2%,自行車出行比重1986年為44.1%、1997年升為57.9%,摩托車出行比重1986年為0.3%、1997年升為2.2%。根據1999年對武進市區居民通勤方式的抽樣調查,乘單位班車上下班的居民占17%,乘公交車的占13%,乘小汽車的占2%,騎摩托車的占21%,騎自行車的占36%,步行的占11%。步行和公交的比例太低,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比例太高,交通方式結構不太合理。
二、武進市城市道路交通問題和特征分析
武進市城市交通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我國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相類似,由于武進市是新建城市,又緊鄰常州市區,因此,武進市道路交通還有如下特征:
(1)武進市區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城區,公建、居住、公用等設施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不少居民工作單位在武進市區,但居住地卻仍在常州市區,早晨從常州市區至武進市區上班,下午則從武進市區到常州市區居住,是典型的潮汐交通。
(2)武進市區公交才剛剛起步,與常州市區公交的銜接還很不完善,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低,目前主要依靠單位班車,運營成本較高。由于用地布局較分散,設施配套不全,致使步行出行不方便,居民的步行出行比重非常低。
(3)與常州市區交通的銜接還需進一步改進,武進市區對外交通大多要穿過常州市區,常州市區的對外交通也有一部分要經過武進市區,對常州市區、武進市區的干擾都較大,對外交通系統還不夠完善、便捷。
(4)主干路系統已基本形成,但與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統尚不完善,路網的比例結構不盡合理。停車場數量少、面積不足。
三、武進市城市道路交通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城市化的挑戰
“交通問題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先決條件,交通對城市化的觀念變化起到了催化作用”。武進市所處的蘇錫常地區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且高度城市化地區之一,武進市域城市化水平近十年來以每年增加1.4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武進市區城市人口增長速度更為迅速,據預測,武進市區城市人口將由1998年的13萬人增至2020年的28萬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武進市區將面臨更為復雜的交通問題,迫切需要建立高效、新型的城市交通系統。
2.機動化的挑戰
1998年武進全市擁有各類機動車19.8萬輛,近十年來,機動車年平均增長速度約為18%。隨著《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逐步實施,出行者將面臨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國內汽車市場;同時加入WTO后,又將面對世界上一個個成熟的現代跨國汽車產業集團。在武進市,汽車進入家庭的速度將加快,機動化水平將迅速發展,這將必然對城市交通產生深刻的影響。
3.市場化的挑戰
我國目前正處于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這種轉變對城市交通供求關系、政府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思路和對策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市場經濟模式下,出行者對交通工具、線路的選擇除考慮時間性、舒適性、方便性和靈活性外,還會將交通運營的成本作為選擇的重要依據。政府部門必須利用市場經濟機制,通過價格杠桿對城市交通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四、武進市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
1.必須滿足實現城市現代化目標的要求
一個交通擁擠不堪、交通秩序混亂、交通事故不斷的城市顯然不是現代化城市,因此,道路交通是城市現代化的基礎,道路交通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實現城市現代化總目標來進行。
2.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發展建設必須以人為本,道路交通的發展建設也不能例外。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選擇、交通線路的布設、交通設施的建設、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3.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就是要求在推進交通系統建設與發展的同時,重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在加強交通路網擴張的同時,注意對交通系統的監督;交通系統供給在滿足近期需求的同時,又能符合城市社會經濟生態復合系統長期持續發展的整體需要。
4.必須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的方針
為實現城市規劃目標,武進市必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堅持將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的方針,加強城市交通的系統化、科學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統運輸效率;加強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減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
5.城市道路交通與城市用地布局應協調發展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交通網絡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脈,而城市用地則是她的肌肉和膚體。一個優秀的城市規劃必須充分體現城市交通與用地布局的整體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城市才能健康成長。
五、武進市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對策措施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機動化挑戰,解決武進市城市交通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滿足城市新世紀發展和居民高水平出行需求的需要,實現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武進市城市交通發展的相應對策措施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導人們采取科學的交通行為,理智地使用(不濫用)道路交通設施的有限資源(把限制汽車增長及出行的措施看作“交通需求”的主要措施,是對“交通需求管理”基本概念的一種誤解)。
(1)道路網容量
在長期實踐中,無論從總體交通管理角度、城市交通規劃角度還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的角度,人們越來越感到僅僅依靠傳統的交通工程所提供的道路路段、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已遠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對路網容量可以從土地資源、時間資源的角度來考慮,如大家所知,車輛在行駛中要占有一定的道路凈空長度,在一次出行時間內以動態的方式只占有一次,每輛車出行使用的車道長度又可提供給其它車輛重復使用。因此,城市道路網的時空總資源可定義為Cv=L·T,式中L為城市道路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有效總長度,T為城市車道有效營運時間。與此同時,車輛的時空資源消耗Ci=hi·ti,式中hi為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平均車頭間距,ti為車輛的實際行駛時間。
由此可定義路網容量為:
C=maxCv/Ci
據此,考慮高峰時間和全天的實際出車率,即可測算出規劃的道路網可容納的車輛數、路網的飽和度等,以此確定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標和路網規劃的合理性。
根據計算,武進市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城市道路網,在交通服務水平為良好(路網飽和度為0.8)條件下,路網可容納的機動車數為15萬輛標準小汽車、非機動車數為20萬輛自行車,基本可適應武進市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路網規劃基本合理。15萬輛標準小汽車、20萬輛自行車可作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標數。
(2)交通需求控制
我國城市機動化剛剛起步,建立一種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發展戰略,這對于城市今后的繁榮和發展,防止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選擇。
a.機動化速度應與道路交通設施增長速度基本同步。在加快道路交通設施建設步伐的同時,采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措施,使機動化進程保持一個適當的速度,與道路交通設施的發展相協調。
b.利用現代科技進步來轉移交通需求。如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數據傳輸技術等,實現網上購物、網上辦公、彈性工作制、高速快捷的數據傳送等,即可降低和轉移交通需求。
c.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借助系統的信息和智能,司機對交通狀況了如指掌,管理人員對車輛的行駛情況也一清二楚,及時給出行者提供交通狀況信息和最佳出行方案,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也因而避免交通的更嚴重阻塞,以達到科學交通行為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
面對城市機動化進程和發展小汽車這一新問題,應有新的思維和新的方法,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只講發展和只講限制,都是不全面的。要全面系統地研究,要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努力克服機動化和小汽車發展過程中將遇到的困難,使其得到應有的、合理的、健康的發展,使得機動化和小汽車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相協調一致。
在制定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應有:①發展的觀念。只有通過發展,逐步實現城市和國家的現代化,問題方能解決。機動化和小汽車要發展,城市也要發展,要通過城市的發展,適應城市機動化進程和小汽車的合理發展。對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和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資金給予必要的保證。②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近期的發展建設不要為遠期的發展制造障礙,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遠期的發展留有余地。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念。通過市場機制,調控汽車工業的發展,調控機動化進程和小汽車進入家庭的步伐,促進城市相關設施的配套建設;同時政府也應當實行必要的宏觀調控。
(1)客運交通
武進市城市客運交通的發展戰略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適度發展小汽車交通,合理引導自行車交通發展,控制發展摩托車交通,嚴格禁止燃油助力車,創造條件鼓勵步行。
a.公共交通
由于公共交通等集約化運輸對環境影響最小并能做到資源最佳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公共交通是我國城市交通的基本國策,應從政策、資金和技術措施等方面積極扶持公交的發展,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務水平,做到高效、便捷、準點、舒適。城市規模越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則公交的比重越大。要做到公交的行政管理與運營分離,由多家獨立經營的國有或私有公司來承擔公交的運營服務,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計劃,協調管理,根據其服務質量和客運量進行適當補貼。
根據武進市區緊鄰常州市區的特點,武進市區的公共交通除考慮自身的需求外,還應特別考慮與常州市區的銜接問題。常武地區由北部緊鄰長江的新港區至南部的武進市區約有26公里長,至規劃期末人口約160萬人,因此,遠期或遠景整個常武地區應考慮發展大運量快速軌道公共交通。
采取與城市公交入股、控股或委托經營等方式,逐步取消單位班車。
武進市區公共交通承擔的出行量所占比重,2010年達到20%以上,2020年為25~30%。公交線路網密度規劃期末應達到2.5Km/km2以上,萬人擁有公共汽車的數量,2010年達到9輛(標臺)左右、2020年達到12輛(標臺)左右。
b.摩托車和燃油助力車
摩托車載客能力小,安全性差,廢氣和噪音污染嚴重;不易管理,對城市交通干擾大,因此,在城市內應有計劃地控制其發展。對于燃油助力車,應嚴禁在市區內銷售和行駛。
在武進市區內,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摩托車承擔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12%以內,2020年控制在6%以內。
c.自行車
自行車機動靈活,可直接到達目的地,無污染,最適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自行車現在是而且將來也還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保持合適的自行車出行比重,既是現實需要又對城市整體發展有利。但是,自行車載客能力太小,與公交等交通方式相比,占用的道路面積太多,不能完全適應未來的交通要求,對于自行車交通應進行正確引導,采取政策措施將一部分自行車出行量合理轉移至公共交通,逐步降低自行車出行的比重。
在市區內,自行車承擔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控制在35%以內,2020年控制在30%以內。
d.小汽車
小汽車的發展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關注,其發展也是必然趨勢。當然我們講發展小汽車,并不是說我們馬上就能達到美國的水平,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有小汽車,這里面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問題,也有城市的承受能力問題。因此,除繼續改善道路交通條件,調整城市布局結構外,對小汽車應采取適度發展的政策。
根據國務院《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預測,考慮到武進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道路的路網容量,在市區內,小汽車承擔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為12%左右,2020年為18%左右。
e.步行
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僅節省出行者的時間和費用,并可鍛煉身體,同時對城市交通的影響也最小。因此,應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使居民盡可能地就近生活、就近工作,完善步行設施和步行環境,逐步提高步行出行的比重。
在市區內,步行承擔的出行量比重,2010年達到20%以上,2020年應達到25%以上。
(2)貨運交通
規劃期內,城市貨運交通全部實現汽車化,嚴禁其它貨運工具在市區內銷售和行駛。貨運汽車應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集裝箱化方向發展,貨運交通應避開交通高峰時間,大力開展夜間運輸,避免貨運汽車白天經過市中心區和交通擁擠路段、夜間經過居住區。
3.城市規劃的對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市域城鎮體系
由于城市機動化和小汽車的發展,可以縮短城鎮之間的交通時間,有利于城鎮體系的發育完善,因此,應利用機動化和小汽車的發展,以“時間”換“空間”,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確、交通便捷、發育完善的武進市市域城鎮體系,以減輕中心城鎮的交通壓力。
(2)通過城市規劃來控制交通需求的總量
交通的需求產生于城市規劃的土地利用規劃,而城市的土地利用與開發又以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前提。機動化和小汽車的發展意昧著交通量的迅速上升,我們一方面要提供更完善的道路網絡和交通服務設施以適應這種變化,另一方面則應從根本上控制交通需求總量的增加。一個好的城市規劃,應該使其用地布局和整個交通系統規劃設計相結合,通過合理的布局,使得整個城市的交通需求總量最小,減少無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一些本來較長的機動車行程也許可以用短的步行行程來代替,可以使人們在交通上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錢就能解決問題。這應該說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最經濟的辦法,雖然一個好的城市規劃不能消除所有無效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不可能將所有的活動都控制在步行距離之內,但是一個不好的城市規劃所帶來的交通問題將是嚴重的,甚至是無法解決的。
(3)建立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
城市應有迅速便捷、網絡性強的城市干路系統和支路系統,在重要的大城市還應有四通八達的快速干路系統。城市快速干路和主干路與對外交通系統應有便捷的聯系,組成完善的交通系統,使得進出城交通順暢,且不干擾城市內部交通,以保證城市的活力。快速干路與對外公路交叉、快速干路與快速干路交叉、快速干路與主干路交叉、重要的主干路與主干路交叉時應預留立交用地。支路系統主要通行自行車,自行車有優先權;在干路系統上,汽車應有優先權。汽車與自行車應盡可能地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分離。
武進市城市快速路間距可為4000~8000米、紅線寬40~60米,主干路間距800~1200米、紅線寬36~60米,次干路間距400~600米、紅線寬24~36米,支路間距200~300米、紅線寬15~20米。干路網密度應達到3.5~4.5Km/km2,城市道路網密度應達到6~8Km/km2。
(4)建議調整道路交通規劃的規劃指標
由于城市交通機動化和發展小汽車等因素,現行的有關道路交通規劃的規劃指標標準偏低,根據國外城市的經驗和國內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定量評價分析的結果,建議武進市城市干路面積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14%左右,人均干路面積為15m2左右。城市公共停車場(庫)的面積指標建議按人均1.0~2.0m2的標準規劃,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布置,同時公共建筑、住宅等必須按有關標準配設相應的停車場(庫)。
4.城市交通建設投資的對策措施
投資是交通發展的根本,城市交通要發展就需要投資,資金短缺是城市交通目前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必須建立穩定的城市交通建設投資渠道,從政策上將城市交通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長期的、穩定的支持,才能保證城市交通的健康發展。
(1)建立城市交通建設投資基金
一是在車輛稅費改革中,將車輛的購置稅、燃油稅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城市交通建設基金;二是將城市建設維護稅費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城市交通建設基金;三是將城市土地的出讓金、交通建設的附加稅費等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城市交通建設基金。
(2)鼓勵城市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開辟多種渠道籌集交通建設資金
根據近年來在城市交通建設資金籌集中積累的經驗,盡快制定城市交通建設利用外資、發行債券、集資、BOT或利用其它方式籌集資金的管理條例。
(3)鼓勵銀行、私人財團和其它金融機構參與城市交通設施的投資
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銀行、私人財團和其它金融機構投資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保護投資方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1995年。
2.趙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中國面臨的挑戰,《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
3.周溪召、李朝陽:大城市交通發展的研究,《規劃師》,1999年第1期第15卷。
4.“北京宣言: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城市規劃》,1996年第4期。
5.黃富民:小汽車的發展對道路交通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影響及對策措施,《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
6.錢林波等: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特征演變與分析,《江蘇城市規劃》,1999年第2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軌道交通;建造運營成本
作為文明歷史發展中的嶄新時代,城市的誕生宣告了人類生存方式的徹底變革,也由此開創了城市建設與規劃的初始形態。今天,伴隨全球化的大潮,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人口遷移與國土城市化過程,充滿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實踐,越來越體現出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交通是現代城市規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各方面處于跳躍式發展的人口大國,科學地制定切合實際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規劃,意義尤其重大深遠。
本文以當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重大選擇作為切入點,對如何解決軌道交通與現存城市公交系統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如何經濟、優化地建造與運營城市軌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1軌道交通是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的重大選擇
城市交通規劃面臨的一切問題起源于三個基本因素:人口劇增、城市化加謎與出行方式機動化。為此,規劃者們必須在各種可能的決策方向之問慎重取舍。國外專業雜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載文指出,全世界人口從1950的25億左右增長到2000年60多億,只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預計再過30年將達到80億以上。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了1億3千萬農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過去二十多年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出行方式機動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國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見慣的“出門難行路難”問題。專業人士稱之為嚴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擁擠。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為步行、自行車、摩托助動車、小汽車與公共交通國內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經歷過從步行、自行車到摩托、小汽車大體相同的發展過程。但是,當人類普遍進入小汽車時代后,美國和歐洲選擇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態。美國以小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數呈現分散、蔓延的形態。歐洲大陸則十分重視公交、特別是軌道交通,大城市通過軌道交通將市中心、近郊生活就業區與遠郊衛星城鎮連結起來,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態[1]。軌道交通系統的誕生,使城市的發展從中心聚集型向離心分散型轉變成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職住分離”現象。應該承認,私人小汽車和軌道交通是目前發達國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兩種交通方式,分別突出地體現著更優的生活質量與更高的運輸效率。改革開放前,這兩種交通方式在我國大城市中的數量少到幾乎可以忽視不計的程度,近年來,它們已分別邁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表現_出強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會活動的多樣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決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選擇的出行方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適用的范圍內發揮出最大優勢口[2]。我國的城市交通機動化正處于起步狀態,自行車等非機動車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導方式。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人民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多層次、立體型多元化的交通體系,是我國數量迅速增長的大城市的唯一發展方向。在此目標之下,科學規劃的軌道交通理論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擁擠現狀,決定了各級政府部門在宏觀決策過程中,理當重點考慮規劃在環境系統、資源系統、社會系統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統[3],這方面國內刊物近來論著頗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復贅述。以下謹從技術與經濟的角度,探討進一步解決軌道交通建設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加速走向它的現實可行性。
2軌道交通需重視與城市公交系統的和諧
一般而言,軌道交通規劃工作的核心內容是要充分實現路線選址與轉乘配套兩者的最優化,與現有的公交系統在各個環節上達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補充協調運作。
首先,城市軌道交通是一項涉及面廣泛復雜、需要許多專業協調配合的大型系統工程,必須與城市建設發展中長期規劃密切結合起來進行。作為城市規劃的有機構成部分,軌道交通的規劃與整個城市交通的線網規劃實為一體。為了避免客流稀少,線路走向應盡可能合理,否則,小客流低運量必然導致軌道交通無法發揮預期的骨干作用。總之,結合城市的總體客運需求合理規劃布局,是保證城市軌道交通主導地位的必要條件。當然,這種合理布局要充分考慮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間總體規劃。北京地鐵線明顯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軌道交通網絡形態與市區道路棋盤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體現了保護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這方面類似的例子,還有南京地鐵1號線采用高架方式從中華門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慮了地下車站與周圍環境、高架線路與地面景觀的協調需要。
其次,在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編制城市公交綜合規劃時,要十分注意加強交通換乘樞紐的建設,將軌道交通與現有的常規公交體系統一安排、有序調整,保證輕軌、地鐵等軌道交通與城市公共汽車、出租車、輪渡等多種交通工具的方便轉接,以及與機場、火車站、港口等其他運輸場所的順利銜接。前文所舉的歐洲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面對小汽車交通的沖擊,紛紛尋求一種新的交通發展模式,在通向郊區的沿線地鐵站大量修建小汽車停車場,引導小汽車乘客換乘后進入中心城區,使軌道交通的大運量優勢得以發揮。國內方面新近建成的上?;疖嚹险荆瑒t成功地將鐵路與兩條城市軌道交通與幾十路近、遠郊公交汽車線的零距離換乘需要融入規劃設計中,成為一個值得學習借鑒的樣本。
最后,我們不能不充分注意軌道交通與整合改善城市常規公交之間的互動關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軌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體系形成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公共汽車/電車仍將是人們出行使用較廣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據我國許多城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規模及交通總量需求,常規公交的整體地位短期內變化不大。但是,常規公交系統效率低下的現狀應該在逐步發展軌道交通的過程中加以綜合整治與改善。除了科學制訂線網布局,修建港灣式??空九_,合理編制車輛運行圖,建設服務查詢顯示信息系統等具體措施外,從規劃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優先使用權的思路也有待于細化落實。
近來,在軌道與公套發展背景如何建設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BRT)引起了專業規劃人員的高度關注。BRT是一種利用現代化大容量專用車輛、在專用道路空間快速行駛的一種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軌道交通的運力與快捷,建造和運營成本又相對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現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統,在某些人口規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慮作為軌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國務院81號文件出臺后,國內許多城市馬上把發展BRT項目推到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前臺。北京市新近編制的中心城區公共汽/電車廠線網規劃中包含了18條BRT線路,總長約300多km,在強調機動性與可達性高度協調的前提下,首次將BRT作為一個功能層次融人公交線網整體結構中。此外,昆明市在園藝世博會期間開通的國內首條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專用道,即將升級為規范的現代BRT系統。杭州根據城市發展模式與空間功能布局制訂的中遠期公交規劃,也確立以軌道與BRT為骨干,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首條28kmBRT今年已基本開通。
3軌道交通應解決低成本建造運營問題
作為城市中最大的基礎建設項目之一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巨大,京、滬、穗前幾年修建地鐵的綜合造價平均每千米超過了6億元人民幣。顯然,大多數國內城市的經濟能力很難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決軌道交通的造價問題,城市軌道交通難以實現。綜合考慮軌道交通的建造與運營費用,筆者以為解決成本問題擬應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認真思考。
3.1軌道交通的用地空間應體現預留漸進原則
一般軌道交通建設成本中,包括拆遷費用在內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因為某些國家無償劃撥方式而改變它的社會成本性質。為了降低這方面的成本,許多城市在已經完成的公交總體規劃中,都為軌道交通的線路場站建設預留了用地空間。然而,線路建設的具體時機取決于城市發展的不同進程,某些線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因此,如何既能適應逐漸增長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預留土地空間,是低成本發展軌道交通中必須慎重規劃考慮的現實問題。在巴西的大多數城市里,市政當局大都在軌道交通近期沒有開發的走廊上發展前文介紹的快速公交,將BRT專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為了降低軌道交通項目的初期投資與運營費用[4]。實際上,北京2005年全線通車的第一條BRT線路,正是敷設在預留的M8軌交走廊上,完全滿足了近期單向8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經濟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間,不僅需要作為城市規劃中發展軌道交通的指導原則加以確立,更應當具體落實在軌道交通系統工程的每一個子項目的設計圖紙上。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到2020年將建成800km左右軌道交通線,如果全都繼續采取目前的集中供電模式,屆時僅該項子系統就需建造50多座主變電所。
暫且不論一座主變電所動轍上億元的巨額投資,僅建造變電所及電纜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資源就將十分驚人。有鑒于此,最近上海相關部門已組織專家進行優化方案論證,將2020年前全網18條線路原先計劃建造的51座主變電所減少為39座,更可節約投資10億元人民幣以上。
3.2軌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體現經濟合理原則
世界城市軌道交通近百年的歷史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發展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地鐵輕軌、導軌、有軌電車、郊區鐵路、磁懸浮等多種選擇模式,線型電機牽引系統則被公認為最有發展前途的一種在我國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現有條件低成本發展軌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上海的明珠輕軌一期有3/4長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鐵路內環線,這對武漢等其他一些存在廢棄或利用率很低的鐵路既有線路城市,不啻是一種有益的啟發與示范。另外,東北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還存有部分有軌電車線路[5],在此基礎上統一規劃發展現代軌道交通,應該也能夠達到節省一部分費用成本的目的。
其實,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還在于脫離國情片面追求豪華檔次。表現在規劃設計上就是大量采用類似于公共汽車系統的高線網密度、小站間距、低負荷強度。需知,軌道交通本質上屬于快速大量運送中長距離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為它輸送客源,達到大運量高負荷。由于低線網密度、大站間距模式能夠明顯提高運行速度、縮短旅行時間,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價,而且還可以降低運行成本。正因為如此,將BRT系統規劃為軌道交通線路兩端的延伸段,或選擇“軌交+BRT”的混合網絡模式,都有助于達到適當降低軌道線網敷設密度的低成本目標。
另外,國內軌道交通運營成本高的部分原因,還與計劃經濟遺留下的傳統思維方式與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關。直到今天,許多城市在申請軌道交通立項時,每條線路都規劃有獨立使用的車輛段、控制中心、主要變電站,這套小而全的空間與管理體系必然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在軌道交通十分發達的日本,高速交通營團運營管轄著8條線路總長183.2km,但是所屬16個車站統共只設置了1座綜合控制中心。反觀國內,即使在資源共享程度較高的上海地鐵系統,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軌道交通運營協調及應急中心。
3.3軌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體現因地制宜原則
如前所述,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不應盲目追求高標準,該建地面、高架的絕不鉆入地下、該建輕軌的絕不建地鐵,因為后者的造價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對地鐵建設成本影響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車站底板的埋置深度與車站建筑高度是決定造價大小的兩個關鍵因素。因此,合理設計基坑深度與車站建筑高度對降低總成本的意義,無論如何也不應低估。
如果說軌交模式、建造標準的選擇較多地影響到土建工程造價部分,軌道工。程總造價的另外一半(45%~50%)則取決于技術裝備等硬件的建設、購置、安裝費用。以地鐵車輛為例,目前國產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費用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構成技術裝備主要部分的車輛、牽引、供電、信號的國產化水平。這方面,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鐵為我們提供了很有說服力的例證。據有關雜志介紹,該項目通過車輛項目的合同談判與國產化方案的慎密調整,大大減少了進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進口設備的國際運輸成本,在成功實現70國產化率的情況下,車輛項目合同價從最初的每輛約135萬美元降低到116.5萬美元,與設計概算相比節約投資4000多萬人民幣。
當然,軌道交通總體上屬于公共產品領域,單純的票務收入遠遠不足以償付開通后的日常性運營支出,中長期的財務收支平衡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需要艱難應對的挑戰。筆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鐵總收入中,票務收入約占60,其余409,6中廣告與物業管理各占一半[6],這一香港較為成功的地鐵和物業綜合發展經營模式,今年初已通過成立合營公司引入北京地鐵4號線的管理,各方都期待著它能為國內軌道交通建設運營展示一種令人鼓舞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鄒勝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總體交通結構優化[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6,6(2):108.
2DavidBAYLISS.世界范圍的城市交通可達性現狀(英文)[J].TRI雜志(交通版),2006(2):17—18.
3樊穎瑋.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J].交通與運輸,2006(2):67.
4全永棠,孫壯志.關于BRT與軌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6,6(2):117.
一、 優秀論文一等獎(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問題分析》(毛應梁,上海金融學會;張吉光,上海銀行);
2、《新資本協議下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銀行課題組);
3、《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及管控機制研究》(潘文波,張中朝,深圳銀監局);
4、《西方銀行業營銷體制的演變和借鑒》(金麟,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5、《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和規模效率變遷的實證研究:SFA方法的運用》(彭琦,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王勇,交通銀行蚌埠分行);
7、《授信業務的風險定價模型與實踐--基于中國商業銀行新部分戰略視角的研究》(李亞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二、優秀論文二等獎(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商業銀行并購研究》(門慶成,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2、《放貸小企業:游走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陸顥,交通銀行南通分行);
3、《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以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毛金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4、《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及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的啟示》(丁寧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丁溧,大連銀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場創新突破口:對發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思考》(張夢鎖,王大賢,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分析》(徐昶,西南財經大學;劉小差,交通銀行成都分行);
7、《關于流程銀行及其構建策略的思考》(馮靜生,安徽省銀行業協會);
8、《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董事會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欒雪劍,交通銀行總行);
9、《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一點思考》(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教學學院);
10、《論完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周珊,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將“SS-C-P”框架引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李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交叉銷售與價值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中的藍海》(毛瑜,復旦大學;許慧,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13、《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初探》(張磊,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14、《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王鵬,馬寧,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15、《優化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張衛,王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本刊向所有應征者表示衷心感謝,我們將對上述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
關鍵詞:城市交通,交通規劃,交通環境,交通污染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重視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交通對城市生活質量和環境的影響已日益凸現。解決好城市交通對環境的副作用,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改善城市交通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協調城市的良性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按照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需要將環境保護引入城市交通規劃過程,改變傳統的以滿通需求、解決交通問題為唯一規劃目標的規劃方法[1]。
1.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現狀
城市道路交通的狀態直接影響到環境問題,與機動車行駛的噪聲、路面狀態、道路交通擁擠程度,道路兩側環境等關系很大,機動車尾氣排放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紊亂,交通擁擠關系更是密切。
1.1現狀特點
我國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現狀,歸納起來是車多路少,道路容量不足,交通堵塞趨勢惡化,交通環境污染加劇,公共交通有所發展,機動車增長迅速,私人小汽車迅猛發展,摩托車逐漸受到限制,自行車出行比例有所下降,軌道交通將承擔重要角色[2]。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區交通問題加劇,更有惡性循環的趨勢。
1.2交通不暢的原因
交通不暢的原因歸納起來是,城市道路系統不能適應機動車迅速增長的需要,城市道路設施建設不能與城市發展同步,同時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區域交通與區內交通協調不力,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缺乏大地區范圍的思考,交通管理落后,政策與體制尚不不健全,相關的科學技術研究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軟件建設落后。種種原因導致了現在我國城市道路交通擁擠不堪,環境惡化等問題。
2.城市道路交通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
城市道路交通對環境的主要影響有空氣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土壤和地面的污染以及道路對周圍景觀的影響[3];除此之外還必須考慮道路交通對動植物、人文環境以及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其中,機動車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對城市生態環境危害最大。尾氣污染具有滯留性,短期不易消除,同時其對人體的危害又具有長期性,容易導致癌變。
尾氣污染就現狀來看已經非常嚴重,引發尾氣污染加劇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與車輛本身的技術有關,二是與車輛運行狀態有關。其中,城市交通的影響因素非常大,交通管理,交通控制,道路系統等等均與機動車尾氣的排放關系密切。交通量的迅猛增長,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失調,對小汽車的使用管理政策模糊,皆會導致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的加大。因城市規劃、城市布局不合理、道路系統紊亂,引發城市交通聚集,導致交通擁擠,使車輛經常處于非正常行駛狀態,經常處于啟動、制動和怠速狀態,增大了排污量。
3.城市交通環境問題的對策
從治理交通污染的角度,應當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多點開花,互相協調,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控制交通污染的整治體系,將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
3.1城市道路系統優化
我國城市道路網格局多已形成,調整難度非常之大,應建立完善的軌道交通網,以彌補道路網的不足。碩士論文,交通環境。。同時應打通道路網結構中的不良節點,優化結構,消除蜂腰、瓶頸地帶,改善布局,合理建設與調整停車場的位置,實現動靜交通協調發展。道路系統的建設與優化會刺激交通量的增長,為了城市的生活環境,應當在城市道路建設達到一定容量之后,停止新道路設施的建設,改而采用其他手段改善城市交通。碩士論文,交通環境。。同時,道路的改造和修建,其功能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而不是以小汽車的需要為主。道路的修建是有限度的,達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應當通過控制交通總量,加強交通管理限制小汽車的使用,降低小汽車的方便性,阻止交通量的繼續增加。以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
3.2交通總量控制
道路的修建會刺激交通的生成,因此靠修建新的道路來解決交通問題,是沒有出路的,必須進行交通總量控制。碩士論文,交通環境。。
① 機動車擁有量控制。可以主要從車輛擁有稅、車輛定額配給、停車庫配建指標、車輛的標準和等級等多個方面考慮,從而減緩車輛的增長,為基礎設施的改善贏得一定的時間。
② 機動車使用控制。主要可以采用非經濟手段、基本價格手段、地區價格手段和利用停車以靜制動加以控制。對于交通總量來說,機動車使用的控制要比機動車擁有量的控制更為有效,使用的不便會消減小汽車的潛在購買欲,同時減少了出行。
3.3交通結構優化
交通方式結構優化的目的是引導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轉化,向污染更小的交通工具轉化。
3.3.1發展公共交通與公交優先
在完全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當公共交通的舒適性、可達性、價格等與小汽車相比,有相當競爭力的基礎上,才能奏效。現階段,人們之所以不愿意乘坐公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換乘麻煩、車輛擁擠、環境差、車速慢、效率低等。因此發展公共交通的重點在于解決可達行、效率、舒適性、方便的問題,同時,有意識地擴大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出行的時間差、價格差和服務水平的差距,鼓勵車輛共乘,限制小汽車的使用,從而提高公交的競爭力。此外,仍需加快公共交通基礎建設的步伐,為公交優先創造良好的運行條件,給予公共交通充分的優先權,加大城市規劃中公共交通規劃的力度,優先考慮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擁有方便、快捷有相當競爭力的常規公交網。碩士論文,交通環境。。
3.3.2保護自行車與行人交通
從確保人身安全的角度來講,行人、自行車是需要特別保護的弱勢群體。自行車和步行是一種環保的交通方式,盡量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提倡鼓勵步行、自行車交通的發展,對于解決交通環境問題,有相當的作用。一般而言,自行車適合出行距離在0.5~3公里之內的短途交通,大于5公里以后則應讓位于公共交通。因此應加強自行車在短途運輸中的作用,為其提供良好的出行條件。在自行車出行量較大的地域范圍內建立自行車為主的道路網絡,自行車專用道等。
3.3.3 發展電氣化交通
電氣交通以電為動力,屬于零排放。碩士論文,交通環境。。產生電力的能源可以有多種來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電氣化交通電力驅動,無污染,噪音小,是解決交通污染的高效交通方式。碩士論文,交通環境。。軌道交通成為公共交通的骨架[4],可以大大緩解城市交通的污染加劇、交通擁擠等問題。
3.4交通系統管理與交通控制
充分應用新的智能技術,實現交通管理與控制的現代化,積極引進智能交通技術。實現城市交通流的良好運轉,盡量實行交通流的無阻礙流通[5]。然而,在交通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一個運轉良好、高效、通暢的城市交通系統,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交通的順暢會吸引小汽車交通的增長,最終必然導致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交通管理上的各種手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但對于最終的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來說,只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因此,對交通流的控制必須同其他的綜合措施相結合,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3.5宏觀政策建議
城市交通中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只有上層建筑有了突破之后,具體措施才可能得到有效實施。為此必須對行政管理體制、小汽車的發展政策、立法執法、宣傳教育、科學技術、交通相關政策、市場手段等宏觀領域進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對策。
4.結束語
交通環境問題的解決往往和交通擁擠、交通事故等交通公害問題有著一致性,而且其對于整體的城市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任何單方面的對策都很難起到相當的作用,只有相互協調起來,才能有大的效果??偠灾?,只有整體的綜合治理對策才能更為有效的解決城市交通引發的環境問題,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阿玲.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可持續交通規劃[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6(04S):21-22.向凱,
[2]李國芬,葛文璇,楊濤.淺析城市道路的使用對城市環境的影響[J],山西建筑,2007,33(17):343-344.
[3]龐威,劉慶武.交通公害與環境保護[J],中國科技信息,2005(5):103.
[4]顧群,顧尚華.大城市發展快速軌道交通的深遠意義[J],城市公共交通,2004(4):22-23.
[5]劉殿仁.城市交通管理與交通規劃的一致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3):178-180.
論文關鍵詞:烏魯木齊,機動車,尾氣,環境空氣,相關性
1.前言
烏魯木齊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也是全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烏魯木齊的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迅速。烏魯木齊市的機動車輛保有量增長迅猛,截止2008年,烏魯木齊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達251,446輛[1],每年還保持著大于10%的增長速度。快速增加的機動車在給廣大市民工作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由于車輛水平、燃油質量、道路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機動車尾氣污染已成為城市重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且分布集中,烏魯木齊城區空氣污染類型已逐步由煤煙型向煤煙和機動車混和型污染轉化。因此,對機動車尾氣污染的控制與治理,將成為改善全市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任務。
城市道路建設滯后于城市擴張速度環境保護論文,造成交通擁擠,機動車輛怠速時間增加,使車輛每百公里耗油量升高,單位里程排出的污染物增多。低空排放的NOx、CO、PM10和CmHn濃度持續上升,車輛噪聲也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這些都是影響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進行烏魯木齊市交通污染現狀研究,制定市區交通污染綜合防治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域情況簡介
烏魯木齊市市區地形起伏較大,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為平緩的沖積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自然坡度12‰~15‰,海拔680~920米。烏魯木齊市城區的東南為老城區,而新城區位于城區西北,整個城區布局呈狹長分布,紅山和雅瑪里克山在城區中央形成瓶頸,最窄處僅800米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由于地形限制和城區發展程度不一,烏魯木齊市整個道路網絡呈狹長谷狀,網絡連通性差,南北道路坡度較大,城區南部的老城區交通比較擁擠。
與其他類似規模的大城市相比,烏魯木齊市的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系統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根據2002年的調查,烏魯木齊市各類公共交通(不含出租車)的日平均運量達170萬人次,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占全市出行總量的30%左右[2]。
表1 烏魯木齊市2004-2008年機動車保有量變化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公路運輸工具
164631
167302
182132
211563
233503
251446
民用汽車
141232
142418
153471
179830
210292
225980
載客汽車
78316
78740
96027
110953
129237
151730
摩托車
11577
11547
12001
1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