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畢業生就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次調查對象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2001級至2010級畢業生。針對畢業生的個人情況、在校時情況、工作發展狀況以及對母校的建議等方面,共設44題。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放電子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35份,回收率為67.5%,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紤]到每一年級的問卷回收數量不同帶來統計結果的偏頗,故我們對畢業生樣本采用分類統計的方法進行,力求全面客觀。
(一)對畢業生就業意愿的調查研究
在是否考研的選擇上,過半的畢業生在畢業后選擇就業,2001~2003年期間的畢業生對于繼續深造的熱情相對較高,2008年金融危機后畢業生畢業后選擇考研的人數又有所上升。大部分的金融學畢業生將發展地區選在河南省內,有近三分之一的金融畢業生就業地點選在生活條件好、發展空間大的大中型城市。部分金融學畢業生選擇中西部城市,這與政府近年來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有關。在工作機構的選擇上集中在國企、民營、事業單位以及國家行政機關,說明工作的穩定性以及福利待遇的完備是畢業生考慮的首要條件。
(二)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調查研究
證書獲得量最多的是英語四六級證書和國家計算機等級證書。專業方面的證書,銀行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和保險證相對較多。對于就業政策關注度,上大學之前就關注就業政策的學生僅占到5.2%,可見大學生對于就業信息、就業政策的關注度仍有待提高。獲得獎學金的次數能體現學生的進取心及學習能力。近兩成的畢業生獲得3次以上獎學金,近一半的畢業生拿過獎學金,說明大家對于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較好。
(三)對畢業生自我認知的調查研究
對比分析得出,畢業生認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而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能力卻是工作態度,其次就是專業技能以及工作經驗。大部分畢業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經有較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企業所能提供的薪酬距離大部分人對未來的期望仍有一定距離。
二、影響金融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本文假設大學期間的課程設置以及職業規劃對就業狀況有影響,將課程設置、職業規劃定義為自變量,將就業意愿與就業能力定義為因變量,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對相關因素逐個分析和解釋。
(一)課程設置
通過對課程設置與是否考研、就業地點、就業單位分別做單因素方差分析,課程設置對于就業意愿影響不是很明顯,但在均值上兩者存在一定差異。注重實驗實習以及基礎知識的畢業生更加傾向于考研,說明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畢業生未來是否選擇直接就業有一定的影響。注重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的畢業生中相較其他畢業生有更多的人選擇去大城市就業,可以看出實踐能力的以及課外創新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對于未來就業地點的選擇。注重畢業設計及論文的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在事業單位、國家行政機關等相對穩定有保障的機構工作。
(二)職業規劃
通過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意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選擇就業的意愿隨著規劃程度的減弱而減弱。通過對職業規劃與政策關注度做單因素分析,得出的結論較為明顯。有職業規劃并且基本按照規劃發展的畢業生在上大學之前就開始關注就業政策。從均值分布上可以看出這一點的顯著性,考慮到樣本的數量,應該更加謹慎的認為,兩者間的關系強度不是很強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對職業規劃與所獲獎學金次數單因素分析的結果,并沒有顯示越是有職業規劃的畢業生獲得獎學金次數越多,兩者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三、金融學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有待提高
專業類從業資格證的持有相對較少,其中較多的是證券從業資格證。此外,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比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生時期仍比較安逸,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對于就業壓力感知力差,對就業政策也就缺乏準確的了解和認識。在金融學剛畢業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中,經驗不足,缺乏職業技能占這兩項占比重比較大,說明大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訓的不足。目前畢業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對崗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對企業用人標準不太了解,工作經驗不足、缺乏職業生涯規劃。
(二)大學生自我認知與企業需求存在差異
在對以往工作不滿意的調查中,近一半的人認為與自己期望差距過大。大部分畢業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經有較大的提升,但與其對未來的薪酬期望仍有一定距離。以河南省為例,近年來河南省的經濟快速發展,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對求職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部分金融機構對于大學培養出的金融人才持有懷疑態度,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在于文憑證書,而是更加看重高精尖的專業素養以及具有競爭力的英文水平,甚至包括精通電腦操作以及法律知識。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未形成有效對接,很多職位沒有合適的人才填補仍處于空缺狀態。
(三)課程設置及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在影響就業的因素當中,自身素質對畢業生就業影響最大,其次是就業觀念,學歷層次對就業也起到一定的影響。目前畢業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對崗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對企業用人標準不太了解,工作經驗不足、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由此看來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單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課程設置對于就業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職業規劃對于畢業生就業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促進金融學畢業生就業的建議
(一)大學生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應該對于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認識,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專業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尤其是專業方面創新意識的培養,多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灌輸。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是工作多年的畢業生仍有人在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問題上感到困惑。在畢業之際做好進入社會心理準備。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其對自我認識不足、工作期望過高有關。提前關注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對自己準確定位,對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有效的減少面臨就業時的困惑與不安。
(二)專業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在專業課的設置上應切合實際,以就業為導向將專業培養課程進行調整。當下,用人單位對于金融學畢業生的質疑,計算機、法律、數學專業畢業生與金融學畢業生造成就業壓力,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重視課程設置與改革。金融學越來越傾向于融合發展,離不開數學、科學以及人文自然知識。高校應當重視對金融學人才在數學研究領域的深度培養,教學期間看重學生對于問題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注重突出能力的培養。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大數據時代的引領下,現代信息技術是金融學專業長遠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學生應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金融學的教育必須融入高精尖的信息化教育,加強金融學與時代背景的融合,優化金融學教育。
(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完善
國家的擴招帶來大批高中生為了升學而選擇音樂專業,如今各大高校招生大部分設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筆試主要進行理論知識考核,面試主要展示專業水準展示技能,兩個環節分別占一定的比例,而學生大多不能做到專業和理論兩方面都強,但高校依然為了升學率而招生。音樂專業學生大多數從高中階段就被列為特殊群體,文化課普遍比一般學生差,才選擇的學習音樂,又因為專業學習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音樂本身又要求學生較為活潑,不能靜下心來看書,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圖書館的數據采集就可看出,音樂系在圖書館看書的占比一直是排在全校系別的倒數,也就很少有學生能在進入大學后能積極的鉆研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弱,也就導致了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而這又和如今的市場需求背道而馳。導致畢業后很難勝任基礎音樂教育工作。
二、緩解音樂生就業率分析
(一)專業教育的引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系學生多是以聲樂或者器樂專長而考入學校,這樣在學生入學時就已經客觀的產生了偏科現象,所以這樣不利于培養出合格的教育型人才,多數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單一的專業技能,導致嚴重的偏科,所以院校在大學生教課方面,準確制定音樂生的培養目標,其次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和學習習慣上端正學習態度,明確自身的學習目的,通過制定各種激勵機制,促使大學生由傳統的習慣性學習思維方式,向開放性的學習方式轉變,建立準確的學習方式,并促使其向復合型學習轉變,比如在聲樂生中加強鋼琴的培養,而不是讓學生覺得鋼琴只是一門湊學分的課程,以此來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步伐,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綜合型人才。
(二)就業培訓指導在大學生課程中就業指導以及就業培訓是不被重視的一項,我系的就業指導以講授的形式存在,另外在該方面的教育師資不夠完善,學生剛進入大學是以專業為主,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后,關鍵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更好的建立就業觀,了解本專業的具體現狀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自身的職業規劃需求,通過開展相應課程使學生就業觀更加健康趨于實際,讓學生把就業觀和社會需求的客觀實際相結合,調整好自己的固有的過高的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發揮自己的特長,結合目前社會的需求和職業前景,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套就業方案。其次學校應加強就業心理干預,在大學生就業選擇時面對的困難和心理變化,提早進行干預和培訓,而不會產生在學生面臨就業時的各種心理不成熟。
(三)政府政策同時高等音樂學生大多數選擇一線大城市的現況,政府可以采取相應的政策進行調控和引導,政府可以繼續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養模式,使得畢業生在畢業后回到原單位和原地區就業,還有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補貼,鼓勵畢業生畢業選擇山區偏遠的新疆內蒙和縣級市鄉村工作。政府搭建良好的簡歷信息服務平臺,在現今互聯網高速發展和發達當下形成信息共享,形成畢業生和企業的信息聯通。其次政府在當下經濟也飛速發展下,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相應的地方政府對畢業生創業提供社會資源,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務和技術培訓。
三、結語
(一)自我認知——自我認知不清,存依附心理“你認為你的競爭優勢在于?”29%的學生選擇不清楚,28%的學生選擇社會關系,19%的學生選擇專業能力,24%的學生選擇工作能力。此項結果顯示部分學生對自己認知不清,茫然地混日子,抱著“到時再說”“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極心理。另有不少學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不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努力上,不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而把希望寄于托關系走后門上面。
(二)就業意識——就業意識不強,缺乏就業危機感“你是否經常上學校的招生就業網,了解最新招聘信息?”43%的選擇偶爾,42%的學生選擇沒有上過,11%的學生選擇根本不知道,5%的學生選擇經常?!澳闶欠駮⒓釉趯W校舉辦的大型、專場招聘會?”61%的學生選擇看情況,22%的學生選擇會,17%的學生選擇不會。高校就業網站是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就業信息、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及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等畢業生就業工作實現的重要平臺,但是在上面兩項調查中,我們卻發現只有少數的學生經常關注學校的就業網站和就業信息,而大部分畢業生卻對這一重要信息資源視而不見,這說明當下的美術師范生就業意識不強,缺乏就業危機感。
二、解決美術師范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途徑
(一)制定合理的大學職業規劃大學職業規劃的有無,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更直接影響到求職就業。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樹立輕薪酬重提高能力的就業觀美術師范畢業生在求職時應對薪酬有理性的預期,不要期望過高,影響正常就業。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應該認識到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應更多地考慮選擇能學到知識、鍛煉能力的就業崗位,不要過分看重薪酬,同時也要明白隨著自身實際工作能力和績效的提高,薪酬自然會達到合理的預期。
(三)樹立“先生存后發展”的就業觀應屆的大學畢業生因社會和工作經驗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因此,必須打破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舊的擇業觀,要樹立不斷進取的職業流動觀念,畢業后不必急于在短時間內找一個固定的“鐵飯碗”,不妨降低起點,只要條件基本認可的用人單位接納,就先找一個暫時工作,實現就業,走進社會。這樣既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又可以在流動中發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求得發展。
(四)樹立到基層到邊遠地區的就業觀近年來,東南沿海城市及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所需普通人才已漸趨飽和,而基層、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比較大。對畢業生而言,如果只是想留在城市、發達地區就業,那么就業的路子會越走越窄,只有不怕吃苦,勇于到基層、邊遠地區、農村貧困地區,才更可能多的尋求到理想的就業。
(五)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美術師范生能不能順利就業,不能只歸咎于外部因素,更不能依附托關系走后門,而更多的應該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美術師范生應改變重專業輕實踐的觀念,多參加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例如學校舉辦的素質拓展活動、各種級別展覽、社會實踐等。此外,美術師范生如果想在不見硝煙的就業大市場上成功“銷售自己”,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接收、處理就業信息的能力,及求職技巧,思想品德,人際關系資源等綜合素質,事實證明這些專業外因素對美術師范生求職擇業的影響越來越大。
1.1護生在就業相關方面的態度畢業后準備從事護理工作者占68.75%,打算盡快改行的占21.09%,想繼續深造的占7.81%;對自己就業前景的態度很有自信的占37.50%,比較焦慮的占13.28;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中個人能力占68.75%;就業單位條件中選地理位置的占39.06%,選收入高的占29.69%;醫院等級的選擇中三甲級占67.19%;54.69%護生選擇期望的月薪值2500~3000元。
1.2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選擇護理專業主要原因是個人興趣者占45.31%,選擇好就業者占28.13%,選擇父母意愿者占17.97%;對護理專業的滿意度中現在比較滿意的占52.34%,不滿意的占25.50%;認為護理工作中比較難實現自己的價值者占39.06%;認為護士的工作壓力是擔心出現錯誤者占60.15%;若允許重新選擇專業,選擇護理專業者占35.16%,堅決不選者占20.31%;認為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原因是辛苦者占45.31%,是醫護地位不等者占27.34%,是不受人尊重者占18.75%;對就業態度教育的看法中認為有必要者占46.88%,很有必要者39.84%,沒必要者占7.81%,見表2。
1.3護生今后對待工作的態度在醫院你對病人有無一種溫柔友善的感覺中完全可以者占51.56%;護生與醫生及其他工作人員合作是否愉快中一般者占52.34%,很愉快者占37.50%;有79.69%的護士在出現工作差錯時可完善自己,迎難而上。
2討論
2.1護生對就業方面的態度本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畢業生都能理性地面對就業,選擇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占大多數(68.75%),反映她們對當前的形勢有較清醒的認識,就業心態逐漸成熟。但仍有21.09%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導致選擇了改行,一方面反映了學生追求的多元化、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就業模式,另一方面因與自己的預期選擇專業不符,護生難以產生專業認同有關。因此護理教育者應該清楚護生選擇護理學專業意愿的差別,在后續的專業學習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思想教育,不斷引導和干預,培養專業興趣。同時護理教育者應注意職業信息的傳遞,尤其是專業發展的傳遞信息,從而提高專業興趣[1]。本調查結果顯示,37.50%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但仍有13.28%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前景不甚了解,導致對前景的擔心和焦慮。護理教育者應進一步了解護生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她們必要的指導和心理支持。本調查還顯示,大部分護生認為就業的重要性在于培養自己的個人能力,選擇個人能力的遠遠超過選擇單純學習成績和選擇社會關系的護生,這說明大多數護生認為綜合能力是必備的,她們認識到強化自己個人能力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她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努力提高綜合能力而完善自己。在護生今后工作的醫院等級選擇上,絕大多數選擇了三級醫院(67.19%),經濟收入與就業單位的地理位置也成為影響擇業的重要因素。護生就業時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發展的空間和單位發展前景,一方面反映出護生較為注重自身發展,同時也表現出就業選擇非理性的一面。提示學校和護理教育者在護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中應將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業的優惠政策及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及時傳達給學生。
2.2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選擇護理專業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遵從父母意愿而選擇護理專業者,多是考慮到護理專業就業機會多,工資相對較高,這對護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與自愿者相比,她們的職業態度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搖動,部分護生還存在對護理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本調查顯示,學校對護生就業態度教育方面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護生分別占39.84%、46.88%,對護理專業非常滿意的護生占25.78%,比較滿意的護生占52.34%,不滿意的護生占25.50%,說明護生的專業思想不牢固,對專業不夠了解,需要持續地進行專業指導和教育,學校和護理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護生對護理專業重視的程度對培養護生積極的專業態度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顯示45.31%的護生是因為辛苦而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而且20.31%的護生堅決不會再重新選擇護理專業,原因是認為護理工作中比較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護生占39.06%。65.63%的護生認為就業的主要途徑還是繼續進行學習,增加知識提高綜合素質,這比其他因素都高得多,因此應重點加強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心理因素、專業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和自信心等。
2.3護生今后對待工作的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37.50%的護生認為有信心處理好今后工作中與患者及其他醫護人員的關系,有52.34%的護生認為與其他醫護人員的關系處理一般。有調查顯示人際關系處理不良可影響護士的工作態度。因此,護理教育者在學校教育期間應注重護生人際溝通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幫助護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培養其良好的職業態度奠定基礎。本調查中,79.69%的護生在發生工作差錯時能夠完善自己,迎難而上,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學習,積累經驗,但12.50%的護生在工作中害怕進行護理操作,說明護生對自己的自信心低,各項護理操作不夠熟練。
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教育;模式;思考
大學生就業工作十分重要,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而就業教育無疑是就業促進工作中的重點與抓手。就業教育的目的是激發畢業生主動性,積極了解就業形勢,調整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做好畢業、就業準備,盡可能縮短擇業期;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在就業教育中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畢業生對院系組織的就業教育活動參與度不高,學生的認可度也不高。在關系學生未來命運的大事上,尤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什么學生會呈現這種態勢,急需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與研究。
一、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教育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就業教育工作的開展,但在就業教育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部分學生參與性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的現象,“一頭熱”現象明顯,許多學生工作者往往發出“現在的學生到底怎么了”的感慨,我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較深入的調研,分析如下:
1.就業教育組織問題
(1)針對性不強。就業教育應當根據教育對象、教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實際工作中,一套就業教育方案用幾年的情況很多,沒有針對性的就業教育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吸引力不強。就業教育需要不斷創新,包括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載體、創新形式等,在調研中學生對就業教育評價“形式不夠活潑”“互動性不夠”等出現的最多。
(3)活動質量不高。也存在一些教育活動形式主義,走走過場,活動品質不高,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4)活動安排不合理。一般我們開展就業教育活動多為講座,而且對學生往往是一刀切——全體學生必須參與,而部分學生可能根據沒有這樣的需要,比如選擇升學的學生。
2.學生問題
(1)主動性不夠。學生對學校依賴過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少主體意識與主動性,缺少系統思考,無計劃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自主發展缺乏基礎與動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心理壓力大、浮燥、功利傾向。大學生敏感、集中反映時代特征,在競爭壓力下一些學生容易限于功利目標,表現為猶豫不決、迷茫困惑,有的學生甚至選擇逃避。往往出現重物質輕精神、重眼前輕長遠的功利傾向;出現急躁、浮躁、煩躁、焦躁的狀況,甚至引發心理問題。
(3)學生的逆反心理。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對教育活動比較逆反,包括對活動的形式、組織的時間段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影響,也有青少心理發展特點的影響,更有學校組織就業教育水平的影響。貫徹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就業教育水平,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意義非凡。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教育新思考
1.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就業教育工作的關鍵。要充分研究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情情況與需求,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意識與習慣,變“要我參加”為“我要參加”,只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業教育現狀才能有較大改觀。
2.積極構建學生就業教育新體系。除了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就業教育主陣地作用外,充分拓展就業教育內涵,以工作過程“六步驟”為導向構建就業教育新體系。工作過程“六步驟”分別為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驟”既是工作過程,更是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可以構建就業教育體系,實現就業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就業教育要滲透到學生的整個學業生涯,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從新生報到的入學教育開始,就貫輸正確的就業理念,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與職業生涯規劃,扎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思想,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素質,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人素質與身心素質,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自信心。
4.個性化的指導與服務。學生個體差異比較大,不能用一個模式教育所有的學生,針對特殊學生采用更具個性化的教育或服務形式。設立就業咨詢工作室或就業咨詢坊,更大范圍地開展“一對一”的就業輔導工作,貼近學生學習、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真誠理解學生,真情引導學生,真心關心學生,真正相信學生??咳宋年P懷、道德情感,靠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務,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信。
5.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輔導員、班級導師是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力量,參加職業指導師培訓,用更專業更科學的理論指導我們的工作,培育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教育隊伍,可以實現就業教育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官員、企業高管、人力資源經理、律師、校友等也是我們開展就業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善于運用各方面力量開展就業教育工作。
6.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就業教育工作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推陳出新,就業教育工作更需要創新。創新才有活力,創新才有動力,只有創新的理念與精神來能開展創新的就業教育,才能使就業教育更具生命力。
三、構建高職畢業生就業教育的新模式
要形成就業教育的長效機制,必須建立科學的就業教育體系,以下是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建立的就業教育體系,供大家參考。
1.總體設想
第一,建立就業教育的組織管理體系,由系主任、系書記共同擔任就業教育的負責人,教研室主任、輔導員、班級導師、部分學生代表共同參與;
第二,建立就業教育框架與體系,明確工作開展的各要素:時間、地點、對象、內容、形式、責任人。
第三,建立就業教育的質量控制體系,加強質量控制,及時了解教育效果及學生評價,并為就業教育方案調整提供依據;
第四,深入開展就業教育工作研究,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學生情況,提高就業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斷提升就業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2.具體安排
根據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安排及學生情況,以工作過程“六步驟”為導向,構建了高職畢業生就業教育新模式。高職畢業生就業教育分6個步驟(見表1):
3.其他事項
(1)配套《畢業生就業需求調查表》《畢業教育活動反饋表》《畢業生跟蹤調查表—學生卷》《畢業生跟蹤調查表—企業卷》;
(2)配套《畢業生就業服務手冊》,做到人手一冊,內容包括求職指南、就業手續辦理指南、常見問題解答、畢業教育方案、畢業教育簽到表、及畢業生心得等;
(3)畢業教育內容涵蓋就業現狀分析、畢業生就業數據解讀、職業規劃、職前輔導、創業輔導、心理輔導、法律輔導、招聘會等,畢業生可根據各自情況自行確定若干項目參加,要求學生參加至少4個項目。
(4)評估階段要結合過程檢查資料形成《畢業生畢業教育調查報告》,明確提出改進思路與措施。
(5)問卷調查可以通過網絡調查平臺開展,實現無紙化調查,而且提高了數據整理與分析的效率。
(6)重視校友庫、企業庫資源建設,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服務就業教育。
四、高職畢業生就業教育的效果
通過近2年的實施,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的就業教育形成較成熟的體系,步入良性循環發展,從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中也得到了驗證。2006年至2009年,用人單位對學生平均滿意度逐年上升,2006年為86.5%、2007年為90.9%、2008年為91.3%、2009年為93.2%,4年期間,用人單位對學生滿意度提高了6.7%。學生畢業后異地工作比例明顯下降,與2008年69%數據相比,2009年數據下降到42.7%。大部分學生都能理性分析,端正態度,把握機會,順利找到工作單位,2009年1次即落實工作單位人數占60.1%,高于2008年的56.3%,跳槽率2009年較2008年下降了3.9%。專業不對口比例下降,2009年僅12.5%的,而2008年該比例為31.8%。在平均工資與福利下降的情況下,畢業生對目前崗位滿意卻升高,不滿意率從去年的10.1%下降至6.6%。2009年自主創業學生數達10人,創業率創新高達3%,2008年自主創業學生為8人,2007年為5人。
參考文獻
[1]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信息獲取權
高職畢業生信息獲取權,包括信息公開、信息及時、信息全面。畢業生的就業信息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有很重要的關系,只有就業信息通暢,才能為畢業生找到屬于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的有權獲得全面準確的就業信息,了解用人單位的資質,以后的發展空間等。
(二)就業指導權
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權就是學生有權從學校獲得就業的指導,這種就業的指導,學校應該安排一些專業的就業顧問或者有這方面能力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再就業指導中,要積極結合各專業和學生的個人情況對學生的就業提供合理化的建議,還應該對當前就業的相關政策進行解讀。
(三)就業推薦權
高職畢業生享有就業推薦權,包括如實推薦、公正推薦、擇優推薦,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只能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來取勝。高職院校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要積極向用人單位進行優秀學生的推薦,這樣就能很好地調動在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就業選擇權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有選擇權,畢業生只要符合就業的條件,就有自主擇業的權利,在于用人單位簽訂意向時,任何的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干涉和侵犯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權,這種干涉就是不能將個人意志強加給畢業生。
(五)待遇公平權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有待遇公平權,很多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會遇到用人單位待遇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如女生再就業過程中就會越到這種就業難的問題,這種待遇的公平是畢業生再就業過程中最需要維護的權益。這就應該要求用人單位保持公平,在用人過程中盡量做到開放、公正。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法制環境
現有立法不利于保護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就業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監察的法律法規沖突導致監管左右為難,就業監管權限劃分不清,勞動保障部門對高職大學生就業階段遭遇的權益侵害存在監管缺位的情況,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缺少強制措施。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社會環境
高職畢業生的總體人數居高不下,當前社會很多的企業提倡精簡和增效,導致就業率的下降,畢業生面臨更多的競爭。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專業需求不均衡,很多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并不與社會需求吻合,導致某一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可能面臨集體的“畢業后失業”。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學校環境
學校的就業促進措施側重方向出現偏頗,很多學校以當年畢業生簽訂多少就業協議為就業指標,忽略了高職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法律保護等諸多問題。學校缺乏在學生就業法律知識的指導和法律意識培養,教師的法律專業知識比較薄弱,導致高職院校保障畢業生就業權益的隊伍很難對畢業生法律權益進行保護。
(四)高職畢業生就業的自身環境
很多高職畢業生的社會經驗缺乏、工作能力薄弱、對家長和學校的依賴性強,在和用人單位的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另外,大部分畢業生不重視法律知識的學習,開設的法律基礎課在學習、考試的過程中也完全依靠死記硬背,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強。
三、保障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相關對策和措施
針對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合法權益受侵害的客觀現象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在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方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高職畢業生就業法律權利的保障。
(一)讓學生明確就業權益的內容和保障的原則,形成自我保護
高職畢業生權益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畢業生自我保護,讓學生明確就業權益的內容和保障的原則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對高職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時,就應該讓畢業生對國家相關的就業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了解,掌握相關的就業信息,正確明了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就業權益的內容和保障的原則,形成自我保護。如就業過程中的就業平等權、自主擇業權、信息獲取權、就業指導權、勞動權益受保護權等等。畢業生的權利是就業的前提,而就業過程中的義務也是畢業生必須要做到的,讓學生知道并掌握就業權益的內容,了解就業過程中每個階段容易遭遇的法律問題,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就業權益受到侵害的風險。另外,畢業生應自覺遵循有關就業規范,如不顧單位需要,堅持個人無理要求,無正當理由超過一定期限不去就業單位報到,其他違反畢業生就業規定等。畢業生在工作中還應該接受用人單位的制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的行為不違反就業規范,不侵犯用人單位和其他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在畢業生遇到就業權益侵害時,畢業生要積極進行自我保護,尋求用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法律相關部門或者學校進行權益的保護,法律相關部門或者學校在對學生就業權益侵害進行維權時,要以保護高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就業為前提和原則。
(二)構建與完善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法律保障體系,形成就業主管部門的保護
要建立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法律保障機制,完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形成就業主管部門的保護。就業主管部門要通過不同的監管,視不同的就業權益侵害個案規范相應的就業規范,來保障畢業生的就業權益。畢業生就業權益的法律保障體系對實現高職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有很重要的作用,體系內的服務人員要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為促進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提供幫助。就業主管部門可通過制定適應當前社會和畢業生的就業規范來保障畢業生的就業權益,要對侵害畢業生就業權益的行為采取措施進行相應的處理和抵制。如對侵害畢業生就業權益的用人單位,要積極進行調解,對于調解無效的可以取消其錄用畢業生的資格,上級主管部門也應該對侵害畢業生就業權益的個案,認真分析研究,做好所有涉及高職畢業生就業法律、法規、政策甚至學校規章制度,就可以及早預防和排除這些高職受到侵害的問題。
(三)保障與落實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具體手段,形成學校的保護
保護畢業生就業權益不受侵害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除保證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推薦外,還應該及時的跟蹤畢業生的就業,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待遇、工作量等問題,由學校出面和用人單位進行協商和抵制,來維護畢業生的就業權益。對于一些就業協議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學校要主動和用人單位進行溝通,更改就業協議中的相關規定,保障畢業生的就業權益,還可以規定學生的就業協議必須要通過學校的審核,方能作為編制就業計劃的依據。如在對高職畢業生進行招聘會時,就要形成保障和落實高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具體手段,要求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主動出示相關的資質資料,在招聘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畢業生鑒定規范的就業協議,對畢業生的個人信息妥善保存,保障畢業生的權利和義務。
四、結語
大學生就業必然受到宏觀形勢、高校以及畢業生個人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加大了畢業就業壓力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9.8%,2002年達到了15%,2005年達到21%,2010年達26.9%;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階段。普及高等教育無疑對進一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使我國高等教育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滿足我國家庭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求要,正確引導教育消費,擴大我國內需,拉動GDP增長發揮積極的作用。到目前每次高等教育擴招都伴隨著教育質量不同程度相對下滑。由于學生數量擴大,高校的教學設施沒有跟上配套,師生比越來越高,課堂容量增大,教師的學科結構性短缺,同時、目前高校存在注重科研而忽視教學,活躍在大學講臺上的多半是青年教師,但凡稍有教學經驗、學術造詣者,要么承接科研項目,徹底脫離教學崗位,要么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無暇顧及學生。對學生能力培養不足,致使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從而造成畢業生質量下降,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由于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倍增,而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并沒有隨之增加。因此,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隨這增大。
(二)高校培養及社會用人存在的錯位目前,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預測和規劃,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及專業設置確定的依據并不充分,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例如,一些專業設置過多,招生規模大,而另一些專業設置較少,招生規模小,造成一些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另一些專業供不應求。內在原因是,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三方面——高校、政府、和社會之間缺乏相互反饋、相互制約的過程。從國家來看,制定的高校招生計劃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變動等情況考慮不夠,加上招生計劃本身的缺陷,致使確定的高校招生人數準確性不高。同時高等教育自身規律也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從招生到就業需要四至五年時間,招生時社會熱的專業,到畢業時也許就不再是社會緊缺的專業,專業調整總是滯后于市場的變化,不可避免地造成畢業生就業時的結構性矛盾。目前,企業的用人標準普遍偏高。比如不少單位片面強調專業對口,要有實踐經驗,綜合素質高;政治上要求是黨員、學生干部,技能上要求英語必須通過國家四、六級等。不論企業大小、崗位高低,能用大專生的非要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非要研究生,認為畢業生學歷越高越好,出現了“大材小用”、盲目攀比的現象。依據某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就業相關問題調查問卷的統計,38.7%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少工作經驗”,37.5%的單位認為大學生“專業技能不過硬”,普遍認為大學生培養費用高,不愿投入時間和本錢去培養大學生。同時、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一些用人單位公開提出不要女生,使得許多女大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有些企業寧可要一些條件差的男生,也不要優秀的女生,一些艱苦的崗位就更談不到接收女大學生,這些都造成了女大學生就業更難的現實。
(三)畢業生自身擇業觀念存在的問題從某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針對單位和畢業生的調查意問卷統計結果看(如圖2,3),單位和畢業生之間分別存在不同的顧慮。雖然各高校加強了就業指導,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能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評價自我,不能以大局為重,沒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存在期望值過高,互相攀比,強求平衡;有的茫然無主,猶豫不決;有的稍遇挫折就灰心喪氣;還有的畢業生不敢面對就業,坐等觀望。這些都是畢業生自身原因造成就業難的問題。
(四)我國人事體制改革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我國早在1993年就提出打破“統包統分”的局面,實行大學生繳費上學,畢業時國家不包分配,畢業生自主擇業。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策上逐步放寬,取消了就業流向等方面的限制,并將過去政府和高校的指揮調配的職能,轉換為指導和服務,引導畢業生按照市場需求就業,逐步建立起以高校為主要場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然而,目前國家實施“自主擇業”制度,是說對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也不包當干部。但包分配的“就業計劃”和包當干部的“干部”關系以及戶籍制度,仍然像“緊箍咒”一樣地籠罩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面,畢業生不管是去國有單位還是非國有單位,統統都要列入就業計劃,辦理干部管理關系和戶籍關系。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近年來畢業生到非國有單位工作的比例已經增大到50%以上[3],很多大學生畢業時,對于“戶口”“干部關系”越來越淡漠。國家實行自主擇業政策,非國有單位的用人機制沖擊著目前的人事制度,人事體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五)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發展存在的問題畢業生就業市場還需進一步完善。人事部門的指標是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就業計劃也就相對應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畢業生應聘就業,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事情,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隨時聘人隨時要求畢業生上班。但很多畢業生實際就業是在7月份畢業以后,而畢業生要按照規定在這期間找工作、簽協議、定計劃,甚至有些單位要求畢業生實習或馬上上班,如果畢業生不能實習或上班,則可能失去工作機會,而這些都和學校的教學、教務規定發生很大的沖突。致使就業計劃和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協調,暴露了就業計劃時間性限定的弊病。特別是現在就全國而言,就業市場開始的時間不一,早的在畢業前一年的十月份就開始,晚的要到四、五月份。學生為找一個較為理想的單位,有的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開始參加供需洽談會,一直要到四、五月才能定下來;用人單位也在滿天飛,今天參加這個市場,明天參加那個市場。就用人單位而言,確立用人的時間也不一,早的在上年底就確定,晚的要到五、六月,這也使得一部分學生被掛在那里,找也不是,不找又不放心,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二、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一)調整專業結構,設置符合社會的需要高等院校要做到人才的培養要符合市場需要,就必須密切注視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的發展變化,認真研究社會發展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求、就業形勢及其用人趨勢,從而確定高校自己的辦學層次、學科設置和教學內容,并做好提前預測、提前設計和培養。高校要結合自身管理體制的改革,發揮自身辦學的主動性,地方高校要適應當地經濟建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加快專業自身的現代化,創新開設經濟建設急需的學科、專業;在學科設置上要更加緊密地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要根據社會用人需求來開設專業、確定招生規模。高校要在發揮自身優勢、保持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和科學預測社會人才需求的發展變化,適時調專業設置和整學科結構,拓寬就業口徑,培養出能力突出、適銷對路、就業范圍廣的專業人才。社會人才需求量小,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專業,要及時地調整甚至停辦,要盡快地轉變根據自身條件、師資力量開設專業的辦學觀念,而是要根據就業需求情況來調整招生計劃。
(二)狠抓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增強競爭力、嚴格把好“出口關”學生質量是高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只有在保證畢業生質量的前提下,高校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不斷地提高辦學質量是保證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根本點,才能培養出社會急需的高水平人才。要使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使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一直保持良好勢頭,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必須在學生質量上狠下功夫,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不斷提升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既要注意加強學生理論素養、基礎知識和基本知識的教育,更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既有很強實踐能力、又有很強實踐能力及比較扎實的基礎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培養能力、增長知識、鍛煉自我的有益形式,是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不同特點,通過各種渠道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一是通過講座的形式向學生講解就業形勢、就業知識和技能;二是通過組織開展《首屆簡歷制作大賽》、《模擬面試大賽》等活動形式,提升學生的面試實戰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人際交往和相互協作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四)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平臺、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當前要求高等院校必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探索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方法。畢業生就業工作意義重大,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和信譽,更關系到學生甚至一個家庭的前途和命運,高校要加大各方面投入,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建立長期穩定而又不斷發展的實習和就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