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3: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課本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國際思潮已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此背景下,課外教育越來越成為各國建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和內容。開展課外語文教育,可以使學生通過獨立的活動,廣泛地、綜合地、跨學科地運用知識,可以把知和行結合起來,形成知、情、意、行辨證統一的過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師應確立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自主地位,通過各種形式發展語文課外教育。
課程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學校教育中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小學教育是一個由多學科組成的教學體系,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其他學科也同樣存在,可是為什么州門把眼光總是投向語文教學呢?因為語文是“百科之母”這決定了語文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工具性和能力性的學科,還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關系著學生心靈塑造的教育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它肩負著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任務。要想學好語文,光靠語文教材和教師課堂上的講授是不夠的,必須注重課外知識的積累。
而長期以來,新興的素質教育仍然沒得到重視,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學校辦得好壞的最重要尺度還是每年的“中考”、“高考”,大多數學生語文試卷能考八九十分,而在社會生活中卻缺乏交際能力,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在生人面前往往臉紅口吶,手足無措。這和我們提倡的所謂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劉國正指出的:“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F在有一種現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孰不知,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31296.html" target="_blank">課本只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如是說。這也告訴我們,不要唯課本論,不要把課本當作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師只是把“例子”, (課本)講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徹,卻不讓學生去接觸生活實際,不善于運用所學書本知識去指導實踐,從實際生活中采掘大量鮮貨的知識,不去做適量的“習題”,那么學生也不可能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闭n堂教學側重知識的傳授,如果忽略了向學生提供得到生動的直觀機會的特定作業方法,教師盡是以語言的抽象方式進行教學,教學就會枯燥而令人生厭。在這種情形下,記憶力代替了思維力,而這種記憶力是通過機械地帶強制性地背誦教科書的詞句,人為的培養起來的。學生受到的教育只停留于觀察事實,他要在發展自己思考力上不斷得到鍛煉。
所謂課外語文教育,也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由教師或學生自己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獲取教科書以外的知識,發揮特長,增長才能。語文課外活動不僅僅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無法為課堂教學所替代的獨立的教育活動。一般來說,語文課外活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課外語文學習活動,具有目的性,在時間上表現為某個特定的具體的課程;另一種是課外其他語文活動,指日常性的,社會性的語言文字運用活動。
素質教育體現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既是對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都得到良好的培養。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外語文教育呢? 我認為要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在語文活動過程中,應確立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自主地位,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商量規劃,自己去組織實施,自己動腦筋動手獨立完成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增強學生自我發展意識。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把脫了在課堂教學中很容易滋長的依賴心理,自己獨立閱讀書刊,查閱資料,編寫出版刊物,排練,演出課本劇,訪問各行各業先進人物,深人社會實踐調查,填寫調查報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在這種實踐中,會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歡樂。”教師如過多的具體要求,過多的檢查督促,管得過細過死,都不利于課外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
1 拓展延伸不應是課堂教學的固定環節。整體感知—文本分析一拓展延伸一度是很多公開課的固定模式。拓展延伸成了一堂語文課的固定板塊,不管教學目標,不顧文本分析是否透徹,教師總會在課堂教學的后半程機械地開展拓展,為延伸而延伸,把拓展當成了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必要環節。仿佛沒有拓展就不是一堂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了。語文課堂陷入模式化、程序化、公式化。
2 拓展延伸不應對人文性“一邊倒”。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課堂上的拓展大多是對教材人文內涵的豐富及深化,屬于“道”的范疇。如教蘇教版“珍愛生命”專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史鐵生與海倫·凱勒的事跡外,我還給學生講霍金的故事,讓學生學會堅強,敬畏生命。這樣的拓展的確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但卻淡化了對文本語言的咀嚼品味,對親情、生命的感悟,這種只顧“道”丟掉“文”的拓展,鈍化了學生語言的“觸角”,人文熏陶也成了空中樓閣。
3 拓展延伸不應是展示才華、顯示新意的“賣點”。有教師在教學賀鑄的《橫塘路》時,僅花15分鐘分析詩歌本身,接下來的30分鐘就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拓展開去,補充了無數寫愁緒的詩句,讓學生朗讀、比較。整節課容量很大,學生還沒來得及體驗、思考,又轉到下一首詩了。教師的詩歌儲備充分地展示了出來,但學生除了走馬觀花的看詩讀詩外什么也沒有獲得。這樣的拓展增加了課堂容量,而對文本內容的關注和用時變少了,有喧賓奪主之嫌。
二、語文課堂拓展亂象成因分析
1 對拓展教學的形式過度追捧使語文課變得程序化、公式化?!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在課內外的學習與運用中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由于對拓展的片面理解,有的教師上課時一味地追求形式,對課本解讀淺嘗輒止,草草收場后投入形式上的拓展,大談課外,闊論感受。這種游離于文本的課堂教學形式機械,內涵空洞,造成了文本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
2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理解有偏差,因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點。首先,教材的導向對語文課程性質有主次之分。針對新課程編寫的“蘇教版”教材不再以文體歸類、按單元編排,而是以主題為基本結構單位,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彰顯著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教材的特點對教師的課堂拓展有著引領作用,為了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角度出發設計教學目標,語文課堂難免陷入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誤區。其次,“授人以魚”要比“授人以漁”簡單容易。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拓展既能在廣度上鋪陳開來,又能在深度上挖掘開去,便于操作,容易開展。而在語言、工具性方面的資源開發相對難度較大。它要求拓展資料既有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生長點,又能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審美與探究的能力,還要具有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附加值”。孰易孰難,一目了然。再次,對“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斷章取義使拓展脫離教材,漫無目的。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例子說”的斷章取義造成了語文教學中拓展的盲目與混亂?!敖滩氖莻€例子,它的作用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重點在后半句。能力如何培養?首先要研究這個例子,立足課本確立教學目標。然后通過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達成教學目標,拓展延伸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
三、提高語文課堂拓展的有效性
上文已經就語文課堂拓展亂象及其成因進行反思,冷靜思考以后我們不免要提出語文課堂到底應該如何拓展的問題,下面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拓展的有效性做一些探討。
1 拓展要精心選點?!包c”即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拓展點。拓展點一方面由教學目標決定,即語文課堂拓展的目的是更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一切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的拓展都是無效的。如教學劉禹錫《陋室銘》時以讓學生想象“陋室”的環境并進行口頭描述為拓展內容,就背離了課文“托物言志”的本質特點。如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執教《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拓展方法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黃老師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文章內容和通過不同注釋、版本的比較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針對這一目標,運用注釋比較、文本比較、對比誦讀、語言整合等多種拓展方法,從文字理解、結構分析、主旨領會和語言積累等多個角度學習課文。另一方面,拓展點的選擇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要。具體說就是立足于學生情感上感興趣、可接受、樂于參與的拓展點進行拓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獨立拓展、積極思考、勇于表達、努力創造的熱情,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語文拓展必須考慮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精心選點,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性的前提。
2 拓展要緊扣“語文”。緊扣“語文”,即語文課堂拓展要有語文味?!墩Z文課程標準解讀》也指出:“語文課程中建立跨領域的學習平臺,應注意立足于‘語文’,而不應該是漫無目標的大雜燴?!币簿褪钦f教師不能隨心所欲,為了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而任意拓展教學內容。如教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撇開體會文本中感悟生命的語句,而大量的拓展閱讀寫母愛的文章,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如講解《六國論》時,無視文本論證有力、結構謹嚴的議論文特征,而對六國的歷史淵源大談特談,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我們須牢記語言的文本性,讓語文姓“語”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拓展方式的誤用,影響的不僅是語文教學,還可能包括學生的素質。緊扣“語文”,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性的原則。
3 拓展要抓準時機。所謂“時機”就是最適合進行拓展的時間點。以最常規的“作者介紹”為例,曾經聽過兩位教師執教的同題異構課,教學內容是季羨林的《幽徑悲劇》。“作者介紹”是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體會情感、挖掘立意的拓展性內容。但是能否抓準時機來用好這一材料,課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位教師對“作者介紹”環節的安排較常規,在授課伊始就對季羨林先生作了全面地介紹;第二位教師把對季老的介紹放在了課堂討論的最后環節,在學生解讀文章結句“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并且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后,教師才亮出了季老“學術泰斗”“東方學大師”的知識分子身份,在此基礎上挖掘季老作為知識分子的思考、擔當,明確季老要做文化、文明的護衛者、守望者的決心。不止于此,第二位教師還拓展了同為知識分子的屈原和魯迅的擔當,作為文本探討的結束。拓展的最佳時機即是學生最需要拓展的時間點,最有利于文本分析的時間點,最有助于思考的時間點。語文課堂拓展與文本解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它既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萬不能把拓展變成機械的按部就班,而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靈動安排。抓準時機,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可行的策略。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的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二者是一個統一體,相互依存,不可機械割裂。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卻往往把這兩者對立起來,片面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這是當前語文教學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2.過分強調標準化考試而窒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課本本身帶有模糊性、多義性,大至課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話、某個詞語的含義都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過分強調標準化考試,必然造成死記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過分強調寫作技巧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的培養
作文教學本應強調平時的觀察、積累、思考,并鼓勵學生用富有個性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實、準確地表達出來。但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現在的語文只強調寫作技巧的訓練:只要求文章觀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謹,能自圓其說、取得較好的分數就行。
二、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重視發散思維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對學生單向傳授知識,把學生當作知識的灌輸對象,其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前人知識與經驗的“應用型人才”。但是,這樣的模式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必須重視發散思維的作用,沒有發散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造性的萌芽產生。
2.重視直覺思維的培養
直覺思維是建立在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知識積累基礎之上,運用直觀透視、空間整合和關系模式匹配方法所作出的判斷。直覺思維能力不僅與自然規律的發現密切相關,對于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3.重視形象思維的培養
形象思維是對形象信息傳遞的客觀形象體系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創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重視形象思維,首先,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時,還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其次,充分利用閱讀教學,訓練學生形象思維方法。第三,要加強對右腦的訓練,開發形象思維潛能。這一點應該是所有老師的責任,語文老師更是責無旁貸。訓練學生形象思維方法,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4.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
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創造性目標的最終實現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的指引、調節與控制,光靠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創造性活動是不可能完成的。
5.重視辯證思維的培養
辯證思維是指能運用唯物辯證觀點來觀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觀規律,重視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能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思維加上生活經驗積累和敏銳的觀察,能解決一般人不能解決的難題,如曹沖稱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知人論世”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拥谋疽庠谟陉U發“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還不滿足就要“尚友”古人。但對于古人僅僅“頌其詩,讀其書”是不夠的,還要“知其人”,“論其世”才能達到“尚友”的目的。這里的“人”朱熹認為當作如下解讀:“論其當世行事之?E也。言既觀其言,則不可以不知其為人之實,是以又考其行也?!睉斃斫鉃椤盀槿恕?。所謂“知人論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時代和社會的影響。
在古詩詞教學中,“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這是古詩詞的特點所決定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過了解詩詞的創作年代、題目內涵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和思想感情,我們可以更好地賞析其作品。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古詩文,往往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創作的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推究作品背后作者創作作品時的世風、世情及作者的個人境遇等情況,才能真正領會作品深刻的內涵,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知人論世”作為一種批評方法,側重于“作者、作品”的考察?!爸苏撌馈钡乃悸肥鞘紫日撌酪灾鋺驯В缓蟀盐兆髌返牡滋N,最后對語言表達的得失做出評價。
二.“知人論世”對中學詩詞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是我國傳統的文學理論批評方法。魯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雜文二集》里對此有經典的闡述:“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彼戎该髁宋覀儗ξ谋狙芯坎蛔愕膯栴},也指出了“知人論世”的好處。我認為知人論世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對學生來講,有些詩歌的思想內容本身就不好理解,如果教師不順勢引導,知人論世,學生很難想到其隱含的深意。比如姜夔的《楊州慢》,該詞通過揚州的今昔對比,將戰亂帶給民眾的黍離之悲抒發的淋漓盡致。語文教師在講解這首詩的過程中就要給學生導入一些背景知識,簡要介紹揚州之前的繁華以及由于國家戰亂帶來的衰敗,作者觸景生情,借古諷今。如果離開了國家戰亂這個大背景,僅僅讓學生讀出姜夔目見揚州的感受,這首詩歌的教學是不完整的。
學生在“知人論世”的方法指引下,可以更快速把握詩歌主題,從而為鑒賞詩歌的內容和寫法鋪平道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選取不同時期和不同際遇的典型作品,結合詩人的為人處世、理想抱負等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從中感悟到“文如其人”的道理。比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大家,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歷史階段、人生際遇中,會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喜怒悲歡、不同的理想抱負等等。
(二)有助于明確作者的情感傾向
作者在創作詩歌的時候總是會把自己的情感傾向注入其中,即“詩言志”,但由于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個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作品不會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就需要我們仔細推敲。陶淵明的《飲酒》雖簡單,但通篇沒有提到一點隱居之情,但為什么我們還是能窺探出他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因為學生之前有對陶淵明的認識,知道他是山水田園詩派的鼻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如此,作者的情感傾向就迎刃而解了。
(三)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寫作手法
有的詩歌作品意旨深遠,作者往往采用多種寫作手法含蓄地表現自己內心的想法。有的通篇都是比興,這就需要我們知人論世來考究作者最初的意愿了。比如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通過比興的方法,以豆自喻,表現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感情,也說明了曹丕的狠毒狡猾以及曹植的聰明沉著。這里我們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可以推斷出作者運用比興的緣由。只要我們“知人論世”,就能揭開它的本體。
綜上所述,“知人論世”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是對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作品,即便是對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文學作品而言,“知人論世”法也一直彰顯其獨特的、深遠的無限魅力。
三.“知人論世”在中學語文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語文課中,詩詞教學占有很大的比重。入選語文教科書的詩詞大都文質兼美,既是語言訓練的好材料,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教育的好載體?!爸苏撌馈笔窃娫~教學的一種方法,本文結合中學語文詩詞教學的實際,談談對“知人論世”方法運用的幾點認識。
(一)“知人論世”是詩詞教學中的一種基本方法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舆@段話的原意雖是闡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這里卻涉及了“人”(作者)、“世”(背景)、“書”(作品)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爸恕笔侵冈陂喿x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性格志趣及創作動機等;“論世”是指聯系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去考察作品的內容。
許多作品須與作者及作者所處的時代結合為一個整體,才會被參透和詮釋,我們在閱讀和批評文學作品時要想領其要旨、真正讀懂,就必須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語文課中詩詞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作家的語言和寫作技巧,還要學習作家的人品,深入挖掘主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知人論世”是詩詞教學中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知人論世”是深入理解詩歌的重要因素
“知人論世”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兩千多年來一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的中學語文課堂,特別是古詩詞教學,它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存在。這是由古詩詞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古代的文學作品往往追求含蓄、委婉,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裝、用典等各種表現手法,使得文學作品不容易理解。所以,理解詩歌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知人論世”是深入理解詩歌的重要方法。我們常說詩如其人,讀詩如讀人。從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寫作背景反?^詩歌,也能讀到許多文字之外的內容。例如讀杜子美的詩,介紹杜甫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艱難生活,讓學生能更真切地體會“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羈旅之苦;讀柳三變,柳永屢試不中,仕途坎坷,被宋仁宗以“且去填詞”四個字打發了一輩子的人生遭際,讓學生更能讀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里的滿腹惆悵;讀易安居士,李清照遭遇國家之變,喪偶前后的人生對比,讓學生更能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蘊含的無限愁情產生情感共鳴。
可見,“知人論世”是解讀文本的有效且重要的因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若能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將有助于學生把握文本思路,領會作者的感情,激發學生深入探討主題思想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知人論世”法的運用誤區
1.過多過細介紹作者,不懂取舍。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曹操的《短歌行》時,講課之前,完全棄文本于不顧,先大談特談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接著洋洋灑灑介紹曹操作為文學家的形象,從詩歌內容講到作品風格,從個人創作講到建安文學,過多地涉及其他領域,喧賓奪主,從而沖淡了文本的價值。筆者認為,在學習曹操的《短歌行》時,“知人論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首先要對教學目標有明確的定位,切不可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況且一節課時間有限,如果要詳細介紹作者曹操,恐怕一節課都講不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取跟文本有關的部分,有針對性地介紹,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鼓勵他們課外進行拓展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語文和用語文,是語文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開展課外閱讀,把語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是時展的需要,是語文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學生成長的需要。
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愛讀書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形式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一是以講誘導法,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給學生建立一個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他們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向往。每周的閱讀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經典名著,用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他們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二是以身示范法,每次讀書時間,叫師也和學生一起讀書、做筆記,教師要用自身閱讀的狀況、頻率、習慣等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外閱讀。三是賞識激趣法。為了學生能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教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過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二、課內閱讀指導與課外閱讀輔導相結合
學生個體之間的讀書興趣、讀書習慣、讀書方法等必然存在差異,也有正誤之分。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讀書指導。課內教師通過閱讀指導和課外閱讀輔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針對性,對學生的讀書習慣、讀書方法進行有效的引導,提高學生讀書的品味。
三、教師推薦閱讀與學生自主閱讀相結合
根據素質教育“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教師在對學生的讀書習慣、讀書方法等方面進行輔導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需要,請學生自主選擇,決定自己讀什么書,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在此過程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以往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擔憂化的閱讀與多形式的閱讀相結合
閱讀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個人行為的方式進行的,我們可以把這種單一化的閱讀方式與多形式的閱讀活動結合起來,如十分鐘隊會進行讀書自由交流;進行新書介紹;把學生引進閱覽室;還成立了書友會。此外,把閱讀變成聽故事、講故事,把閱讀活動辦成主題班會、專題黑板報、個人小報、班級壁報、征文比賽、舞臺表演等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也促使學生廣泛地閱讀材料,把個人的情趣引導到讀書上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的質量和效率。
五、教師要進行有效性指導
為了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教師統一做必要的指導,充分地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相應的讀書活動。
1.“書?!?。我們總結歸納出讀寫有機融合的一個系列方法――《書?!?,其中包含:古詩鑒賞、古文評讀、名言感悟、名人傳記、好書推薦、好文交友、詞語盤點、句段點評等。
2.讀書小報競賽。
3.共寫“班級日記”。各個班級堅持寫“小班日記”,記錄班集體中發生的事情,既讓學生學以致用,又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歷程,并相機進行教育。
4.班級讀書會。定期舉行班級讀書會,可以是向同學推薦新書或文章,也可以是師生交流讀書心得、講故事、知識問答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了解我國燦爛文化,并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六、推薦好書,使之多讀
當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有益身心健康、有思想教育作用、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書籍,讓他們多讀多看,掌握更多知識,獲得更多信息。
如學習了《生死攸關的燭光》后,我向學生推薦了時期的英雄故事《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學習了《刻舟求劍》《鄭人買履》后,向學生推薦了《寓言故事》。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又收到了鞏固課本知識的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生課外閱讀對自己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寫作,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這就要求小學生在課外閱讀當中要收到較高的閱讀效果,“蜻蜓點水式”的閱讀習慣就失去了課外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切實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就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習慣上“明思想”“明意義”“明方法”“善記憶”。在閱讀的過程中“明事理(文章中心)”“明思路(寫作順序、文章結構)”“明情感(作者思想感情)”,這樣才真正地達到課外閱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包南麟主編.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