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3: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人才培養規格要求
1.1 素質結構要求
(1)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覺悟和道德品質,熱愛祖國和人民,擁護黨的領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識強;具有個人誠信和團體意識;熱愛環境保護事業,注重職業道德修養。
(2)文化素質。
了解中華文明和外國歷史文化,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文學藝術欣賞能力,具有現代意識和傳統美德。
(3)專業素質。
掌握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具有多學科綜合分析的能力,具備求實的專業精神、創新意識、嚴謹的科學素養和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
(4)身心素質。
具有自我鍛煉的意識,不畏艱難的氣魄,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1.2 能力結構要求
(1)獲取知識的能力。
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較好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較強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應用知識能力。
具有較強的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識別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專業領域內綜合實驗能力。
(3)創新能力。
在本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實驗能力、科技開發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識結構要求
(1)工具性知識。
熟練掌握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方法論、科技方法、科技寫作等方面的知識。
(2)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具有基本的文學、歷史學、哲學、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政治學、藝術、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3)自然科學知識。
具有較扎實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4)經濟管理知識。
具有基礎的管理學、經濟學知識。
(5)工程技術科學。
了解工程測量、投影理論及制圖基礎、電工與電子學相關的工程技術科學知識。
(6)專業知識。
具有全面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包括環境學、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環境工程、環境工程設備基礎、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微生物功能和應用、環境監測原理和方法、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2 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包括如何度量、保護和提升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度,實現科學發展。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通過設計適當的知識體系為載體來進行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強化知識結構的設計與建設,使每一個知識模塊構成一個適當的訓練系統,合理區分專業共性知識要求和特色培養要求,滿足“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環境工程專業知識體系由以下6個知識領域組成,見表1。
其中第1~5為通識課程和基本理論知識,第6為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核心知識。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核心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由環境學、環境生態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設備基礎、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微生物功能和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知識領域組成。
專業核心知識主要針對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工程施工與經濟等8個方向,以8個課群為中心組成不同專業方向的核心專業知識。
3 實踐教學內容及體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課程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是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和培養創新能力、實際能力的重要保證。環境科學專業實驗/實習教學體系構建依據以下幾項原則:科學性,即體現科學嚴謹的作風;先進性,即緊跟學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識;實用性,即實驗/實習教學必須滿足社會對環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實驗/實習教學應包括基本技能、素質訓練和創新培養等內容,基本技能訓練必須過程完整、內容完整,即包括單個實驗、集成實驗和社會實踐等;開放性,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不同的課程實驗或相關科研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考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能力。
(1)課程實驗。
課程實驗和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課程實驗可以彌補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創新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向學生傳授實驗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儀器儀表的原理、測量方法、操作規范、數據分析等;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包括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實驗設計、故障排除等。
根據性質將實驗分為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
公共基礎系列實驗: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計算機基本操作等。
專業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微生物實驗、環境生物實驗、環境工程實驗/環境污染控制原理實驗、環境分析化學實驗等。
(2)實踐性教學環節。
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基本內容包括環境監測實習、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環境規劃課程設計、環境工程課程設計等。
(3)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是一個科研、教學與實踐結合最為密切的環節。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可以從科研任務或者社會實踐中選擇規模適當、相對獨立的題目,與特定的科研小組、社會部門、企業單位等密切結合。優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學三年級或更早階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中,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也鼓勵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與專業相關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
轉貼于
和創業競賽活動。
畢業實習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法,進入工礦企事業單位環保崗位,時間為8周;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在18周內完成。
4 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
一、教學目標與內容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涵蓋了生物、物理、化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是不斷惡化的環境和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這就需要眾多的高素質環境科學工作者去發揮他們的作用,從而改善并解決相關問題。環境科學與工程是以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主[1]的課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能熟練應用英語查閱英文資料并交流的復合型人才受到不斷追捧。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應用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它不同于單純的專業知識學習,也不同于一般的雙語教學。因為它基于環境專業基礎知識,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模板和英文教材可以參照。如何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練獲取英文專業信息,如何使得環境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能迅速查閱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文獻,是本課程的教學目的。為此,作者根據專業英語課堂的講授反饋,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二、專業英語教學實踐
(一)科學選擇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教材的語言難易程度、內容的先進性和學術的權威性等因素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專業英語課沒有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供選取,因此,如何科學選取教材就成了專業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根據老教師推薦,結合自己查閱分析,最終我們選定了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最新版教材。該書的正文及閱讀材料均選自原版英文書籍、國際會議論文集、專業期刊等,體裁較廣,內容豐富,比較適合本科生專業英語的學習[1,2]。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深化,課堂教學的動態呈現愈來愈明顯。因此,教師需要精心備課,才能合理編排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要精心制訂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在精心設計教學目標上下深功夫,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每堂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落實到各項教學目標的制訂中去。另外,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確定可行的教學目標,使各層次學生各有所得,共同進步[3,4]。其次,要弄清每堂課講授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只有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既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又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專業英語課程的講授中,筆者選擇性地講解了水、氣、固廢及環規中具有代表性的章節??紤]到專業英語課程的對象多為高年級學生,為了培養學生查閱科技文獻的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及培養研究生學習的興趣,筆者開設了文獻講解專題。利用展示的英文文獻,介紹英語科研論文的基本結構,每一部分的作用和要求,對緒論的寫法要求和邏輯進行重點介紹。
(二)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簡單的“翻譯法”來講授專業英語課程的知識,即按選定的教材內容給學生逐詞解釋,逐句翻譯,學生不是獨立“學”會,而是被教師“教”會。因此,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往往淪為記錄的工具,嚴重缺乏學習能力的培養,無學習樂趣。長此以往,課堂的效能將逐步減弱。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校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必須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從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困擾,開辟新的教學模式。
1.我們可以采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引入直觀的圖片、畫面、聲音等。如在介紹大氣污染物時,引入霧霾天氣的圖片及對比,說明PM2.5。學生也經常反映:希望老師加入圖片,特別是和他們生活學習相結合的圖片,不僅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促進問題的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我們要設置任務情境。如在授課前根據備課提綱,給出每段問題,先引導學生了解問題之所在,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文的講授,即由任務驅動開展課題內容的講授。教學實踐表明:設置任務情境的教學方法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作為專業選修課,專業英語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樣化。如加大平時課堂考核的次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等。通過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講授,考核方式的多樣化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與緊迫感,寬松的期末測試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優化課堂氛圍,強調學生主體作用
如前所述,大多數教師采用簡單的“翻譯法”來講授專業英語課程。因此,該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教師,缺乏主觀能動性。為了使專業英語課程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積極創造自學的機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逐步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轉變。
在專業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競賽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因此,筆者將全班同學分組,作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布置,比如讓學生進行英漢互譯,翻譯最差的組將接受作業最好的小組的懲罰,或者表演節目以活躍氛圍。同時,將專業詞匯以題庫的形式進行競賽,以激勵學生有效學習。
三、結語
培養既精通專業,又具有較強英語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是高校專業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有很強的專業性,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其專業特點,考慮實際的教學對象和目標,科學合適地呈現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才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保證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和科學文化知識同步增長。
參考文獻:
[1]陳梅芹.《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探索[J].廣東化工,2009,36(6).
[2]劉鳳,任百祥,滕洪輝,等.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改實踐與探討[J].廣東化工,2013,40(21).
[3]謝靜靜.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教改實踐探討[J].價值工程,2011,(17):218.
[4]張翼,李正元,鄧留.化學類本科生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一些反思與心得[J].化學教育,2013,(7).
作者簡介:張婭(1981-),女,江蘇揚州人,工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功能材料的研發。
目前,很多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專業英語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很多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然開設有專業英語課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語基礎較差,在專業英語的學習上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隨意性太大,不利于學生的系統學習和提高。考慮到以上問題,有些院校的培養方案取消了專門的專業英語課程,改為專業英語文獻精讀,由研究生導師指導完成。然而,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有限,對學生無法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導師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即過于重視實驗研究,而有意無意忽視文獻閱讀。由此可見,改革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為該專業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一、課程體系的設置
目前,許多高校分別開設有專業英語課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語教學。這兩門課程各有側重,《專業英語》側重于教授基本的專業術語和英語表達方式,文獻精讀用于培養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數院校均設置有《環境科學進展》等專業提高課程,用于讓研究生對于學科當前的最新動態有所把握。在筆者看來,這三門課程應該并存,形成互補。建議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設《專業英語》課程(36學時,2學分),待學生掌握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英語基本詞匯和表達方式后,于第二學期開設《環境科學(工程)》進展雙語課程(36學時,2學分),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專業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于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和進展有所了解,強化其專業知識。第三學期則開設《文獻精讀》課程(2學分),以講座和討論的形式,貫穿整個學期,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學時安排
(一)《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建議選用英文原版教材。以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vis&Cornwell,FourthEdition)為例,建議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如下:
Chapter1Introduction/引論(4學時)
Chapter2Hydrology/水文學(4學時)
Chapter3WaterTreatment/水處理(5學時)
Chapter4WaterQualityManagement(5學時)
Chapter5WastewaterTreatment/廢水處理(6學時)
Chapter6AirPollution/空氣污染(6學時)
Chapter7NoisePollution/噪聲污染(2學時)
Chapter8SolidWasteManagement/固體廢物管理(2學時)
Chapter9HazardousWasteManagement/危險廢物管理(2學時)
(二)《環境科學(工程)進展》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建議選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權威雜志上最近3~5年的文獻,內容建議涵蓋如下領域。
1.大氣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內容包括大氣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與主要大氣環境要素的關系等。
2.水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Advancesinaquatic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6學時),內容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pollution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體中的遷移轉化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水體大量與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術(Removalofmacro-andmicro-pollutantsfromcontaminatedwater)等。
3.土壤環境科學進展(Advancesinsoilenvironmentalscience,6學時),內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來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sources,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oil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歸趨(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persistentpollutantsintheenvironment,6學時),內容包括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與歸趨(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heavymetalsand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aquaticandsoilenvironments)。
5.環境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environmentalremediation,6學時),內容包括水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aquatic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soil)。
6.綠色化學與低碳工業(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6學時)。以全球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為出發點,介紹綠色化學和低碳工業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應用前景(Beginn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warming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introducingthestate-of-artachievementsandapplicationsin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該課程內容應該與研究生的具體研究方向密切相關,兼顧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體內容由指導教師確定,但是應滿足如下要求:應該閱讀不少于10篇英文文獻;應選擇頂級學術刊物的綜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進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于本學科方向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形成鮮明的認識;應該滿足精讀的要求,即對于專業詞匯應該掌握;對于難句、長句,應該學會分析其句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應該能夠提煉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熟悉學術文獻的寫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學方式
(一)《專業英語》的教學方式
以漢語講授英語詞匯及語法現象為主,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提問和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二)《環境科學進展》的教學方式
采用雙語教學?;脽羝ㄗh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師講課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建議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7∶3。使用英語提問并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鼓勵學生與教師的相互呼應。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方式
一學期內,應組織不少于5次的學術講座,講座應該以學生為主,學生主要使用英語講述其所閱讀的文獻,全體碩士生及其導師參與討論、點評,指出其不足之處,促進學生進步。
四、結語
如何提高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是當前許多高校面臨的一項挑戰。以往的經驗已經表明,單次英語課程的教學,對于研究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幫助有限。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設置自成體系的多門課程,結合互相補充、互相助益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對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專業英語水平,應該是十分有益的。
關鍵詞: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8-174-02
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中,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獨立學院。獨立學院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有不同于母體高校大學生。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2005年出現在獨立學院的全新專業,探索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
將大學生創新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企業實習和國家創新體制內容相結合,鼓勵學生申請各個類型級別的創新實驗研究項目,參與到不同的創新實踐中去,調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體措施如下:
(1)將大學生創新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鼓勵學生申請與課程相關的創新實驗研究項目,調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顯著。通過創新實驗,對于鞏固和驗證理論教學的知識點和豐富理論教學體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對于書本的知識可以從知識的受體轉變成為發現和掌握知識的主體,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顯著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2)創造“以學為本”的課程教學方法。以學生素質決定授課難易程度,以學生興趣確定教學方法,以學生接受程度檢驗教學效果。學生通過自己所喜愛的形式接收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和學生組成有機和諧的知識傳授和探討團隊,教師從領隊轉變為向導,指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使得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感受發生質的飛躍。
(3)根據課程實際情況,聯系工程實際,創造工程具體形象教學法,以工程實例為課程內容主線,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工科的專業核心是利用工程技術的手段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工程實例的講授,使學生得到工程現場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在教學環節積累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培養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技能。
2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通過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學科專業創新研究實踐項目、企業創新研發實踐項目等創新平臺的搭建,構成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載體和硬件條件,其主要內容如下:
(1)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平臺。該項目組織主體為國家各級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學生參與該項目需要進行院、校、省、國家四級選拔,層層申報擇優錄取,通過不同級別立項的項目,可以獲得相關的資助和榮譽獎勵。這個平臺為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主要載體。
(2)學科專業創新研究實踐項目平臺。該項目是教師在進行專業課程講授時根據課程相關內容結合專業研究熱點方向,以學校專業實驗室為硬件支撐所確立的學生參與的創新研究實踐環節。學生可以通過該環節的創新實踐,對于所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派別學說進行實驗驗證,并且可以大膽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利用實驗的設計、實施和實驗結果的佐證,來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該創新研究實踐環節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不畏權威、實事求是的學習研究的精神和素質。
(3)企業創新研發實踐項目平臺。在確定專業培養之前的首要工作是認真確定本專業的用人單位主體,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切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在用人單位進行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生產中實際難題,結合學生的實習輔以教師和生產技術人員的指導,將學生的企業實習以解決企業創新研發實踐項目為核心,通過該創新實踐環節可以解決企業生產實踐中的難題,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前了解了企業環境積累了工作經驗,為學生踏入社會適應社會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3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應用經驗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經過不斷摸索和應用,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取得了許多應用經驗,總結歸納為如下:
(1)以創新項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國家大學生創新
實驗計劃項目、學科專業創新研究實踐項目、企業創新研發實踐項目等創新平臺的搭建,提供大量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創新項目,這些項目極大的吸引本專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將學生吸引到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各種創新項目中來,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掌握知識的水平。
(2)以創新過程鍛煉學生的能力。通過參與各種創新實驗項目,學生可以身體力行地體驗創新過程的每個階段,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然后轉化為實際的實踐環節和手段,并且這些解決方案和手段必須是前人未曾嘗試過的。通過這樣的創新過程鍛煉了大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文獻檢索、團隊合作、動手實踐、表達交流、撰寫論文等諸多能力,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能力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3)以創新成果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大學生參與到本專業的各種創新實踐環節,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不懈的努力,取得豐碩的創新成果,獲得各種的獎勵和榮譽,反過來回進一步激勵取得成果的大學生,成就感和榮譽感可以轉化成為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大學生在創新的道路和專業學習深造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會不斷創造出驕人的佳績。而對于未參與到創新實踐環節的學生來說,取得成果的同學無疑對于自己是莫大的鞭策,好勝心和榮譽感會驅動他們也投身到創新實踐的道路上來,從而對于全體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創新成果的激勵作用是全面性的,效果非常顯著。
4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的實施成果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激勵教學模式經過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近五年的實施,取得豐碩的實施成果:
(1)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平臺層面成果。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共243名學生,其項目共入選國家級創新比賽12項,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8項,嘉庚學院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4項。
1.環境學科新發展
環境問題是新千年全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聯合國制定的新千年發展目標包括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性別平等等八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并指出實現這些目標所面臨的五個巨大挑戰,即:不平等和社會排斥、失業、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全球治理困境、戰爭與沖突帶來的威脅,其中就有一項與環境學科緊密相關。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通過一批大學和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從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這就要求要積極引導和支持高等院校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活力。對于環境學科而言,推動環境學科躋身世界一流是學科建設長期目標。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的環境學科?特別是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環境人才?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目前國際上對環境學科發展趨勢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不同尺度環境問題的交互影響,即全球變化與區域環境質量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局地的土壤污染、流域的水體污染、區域的大氣污染、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臭氧層破壞在整個環境體系里是交織在一起的,有的時候在學科研究和課程劃分上是分開的,但真實情景中卻是分不開的。另一個方面是不同介質環境污染的復合作用,即大氣-水體-土壤跨介質復合污染。以氮循環為例,排放到大氣里的氮氧化物,通過光氧化等反應,形成了硝酸鹽等二次污染物,通過干、濕沉降可以進入水體和土壤,通過硝化和反硝化反應又會形成一氧化氮和氧化亞氮等氣體再次進入大氣,所以整個過程是循環的、不可分開的過程。應該說我們的環境課程體系也正在逐漸體現這兩大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來看,環境機制與成因研究往往孕育著重大科學突破。例如,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破壞平流層臭氧的化學機制與成因;20世紀80年代,
《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正式簽署;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觀測到臭氧層空洞開始逐漸變小,臭氧層正在得以修復。在此過程中,Paul Crutzen,MarioMolina,Shewood Rowland三位科學家做出了卓越貢獻,共同分享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曲久輝院士曾提出國際環境研究三大科技難題:第一個難題是環境變化的生態響應――從分子水平上來考慮問題;第二個難題是復合污染的健康效應――在人體水平上研究人與污染物的互動;第三個難題是環境中物質轉移轉化的定向調控――在單電子水平上考慮問題。未來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大量的環境人才儲備。
目前來看,跨介質復合污染是國際前沿和焦點。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提出的21世紀優先領域,將“環境監測與生態系統”“化學品和環境”列入其中;歐盟第七科技框架計劃(FP7)的10個主題,包括了“環境和氣候變化”;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近期重要方向也包括“環境健康”。根據統計,2009-2013年跨介質復合污染研究在Science、Nacre和PNAS上分別發表了116、133和142篇論文。因此,突破前沿問題需要多學科融合,來最終解決環境質量改善問題。從介質方面來講,越來越難以單一劃分大氣、水體、土壤,所以要解決跨環境介質協同問題;從科學研究和Q策治理方面來講,要解決好成因研究、效應分析、過程控制,所以要將科學、工程與管理學科相互融合。
從我們國內來看,環保事業的強勁發展是學科建設的長期穩定驅動力。環保部和工程院2009年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提出一個宏觀的判斷:我們正在經歷污染減負的階段,將要迎來濃度下降的階段,再往后還要經歷30年左右的時間,逐漸走到生態改善的階段??梢钥隙ǖ卣f,在這個過程中,主力軍一定是我們課堂上的學生,培養優秀環境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人才培養新動向
面對新的環境問題,環境人才培養也存在諸多挑戰。一是環境人才的需求結構進入快速變化期,結構性過剩與高素質人才短缺同時存在。傳統知識和技術不能有效解決當前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由此引起的健康/生態風險,需要有新的建設方式、工程手段和運行管理模式。二是更加綜合性、系統性地提出了新的寬與專的關系,也為多樣性和特色發展帶來了機遇。環境人才簡單劃分為科學與工程可能不太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環境學科,充分發揮環境學科的多學科融合的特點。
同時,環境專業內涵擴展對課程體系也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環境學科課程體系的跨學科融合(如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與政策)主要集中在基礎課程,例如大一、大二的生物、化學、數學、地學等課程;而新的環境學科課程體系的跨學科融合重點在于形成新的環境學科方向,如分子環境生物學、環境地球科學等。
我們可以看到,國際頂尖大學目前高度重視圍繞環境的跨學科融合。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共設有5個院系、9個學科方向來支撐其環境教學體系。其中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系提供了環境保護與資源、環境科學、分子環境生物學、社會與環境專業4個學科方向,農業與資源經濟系提供了環境管理與政策學科方向,工程科學系提供了環境工程科學學科方向,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提供了大氣環境、環境地球科學學科方向,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提供了環境工程學科方向。再如,斯坦福大學一共有3個院系提供了7個方向的課程來支撐環境教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提供了大氣/能源、土木工程(已獲ABET認證)、環境系統工程,地球、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提供了地球系統學、能源工程,法學院則提供了環境法實務、環境與資源相關法律和政策。這些新的環境學科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均為各自高校的環境學科與該校的優勢學科融合而成。
東京大學農學院的環境與資源科學部分別從森林環境與資源科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國際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與經濟4個方向提供環境教學方面的支撐;同時,東京大學科學院的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工程院的市政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系統創新系,分別從地球環境科學、環境與衛生工程、水圈與環境工程、全球循環系統等方向開設課程。
劍橋大學強調環境學科與地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融合。其工程院的土木工程系設有地質技術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兩個方向,地球科學與地理學院的地球科學系和地理系分別設有氣候變化與地球一海洋一大氣系統、環境系統與過程方向,植物科學系設有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方向,動物學系設有水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兩個方向,土地經濟學系設有環境、法律和經濟方向。
由此可見,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跨介質的特性驅使,導致了科學研究的發展牽引了課程體系的發展,這個特征是非常明顯的。下面介紹幾所高校的案例。
案例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環境生物學
分子環境生物學方向包括環境與人體健康(35門課)、全球變化與生物學(23門課)、生態(34門課)、生物多樣性(23門課)、動物衛生與行為(22門課)、昆蟲學(10門課)等6個子方向。每個子方向課程建設體現高度的學科融合特點,涉及多達10個以上的學科參與課程設計和建設,大學高年級階段有豐富的跨學科/交叉性課程可供學生選擇。
以全球變化與生物學子方向的課程設置為例(見圖1),其中外圈是學科,第二圈是課程,中間是分子環境生物學的全球變化與生物學子方向。可以看見包括大量的關于資源、碳循環、全球環境等問題的課程,分別由地理、土木工程、經濟等相關學科參與設計與建設,打破了學科壁壘。
案例2:斯坦福大學的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科融合
斯坦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強調建筑環境、大氣/能源和水環境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能夠相互融合借鑒的課程體系(見圖2)。
從國際動向來講,基于“問題導向”的環境科學研究推動形成新的課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征。環境專業來源于多個母學科,不同母學科衍生的環境專業各具優勢和特色,突出優勢,辦出特色,這是當前和今后國際環境學科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推動力。
二、具有國際競爭力環境人才培養的挑戰和思路
1_環境學科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環境學科的發展,在視野上正由常規尺度向微觀、宏觀尺度拓展,在模式上正由末端治理向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轉變,在技術上正由傳統技術向高新技術、信息技術轉變,在工程上正由點源治理向面源治理、環境修復、景觀建設拓展。同時,污染物種類、濃度與組合的綜合性、復雜性,污染物的地域特征、時間特征,污染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多樣性,導致污染控制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環境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要求具備寬厚、系統的專業理論基礎,以及良好的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注重素質、綜合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2.環境問題全球化趨勢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和影響國家對外形象的重要因素,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合作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國際社會締結環境相關的國際條約和其他協定500余個,其中區域性條約/協定300多個,全球性條約/協定100多個,涉及化學品和廢物、氣候變化、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核與輻射安全等重大環境問題。國際環境安全問題逐步深化,環境公約履約已成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強化全球環境治理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我國環境人才,需要深入了解國際科技發展和國際環境履約的水平和動向,具有國際競爭能力。比如說:在全球環境治理方面,需要h境法學、環境管理、環境科學領域專業人才,參與國際環境談判和環保合作,建設多層次國際環境保護網絡,支撐國際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公約制定方面,需要環境法學、環境政策、環境科學、環境工程領域專業人才,參與國際環境治理法律體系建設,明確國家環境責任,維護國家環境安全;在環境公約履約方面,需要環境政策、環境工程管理、環境科學、環境產業技術專業人才,參與履約機制建設和環境公約執行,研發推廣最佳可行技術/最佳環境實踐,提升國家履約能力;在環境公約評估和修訂方面,需要環境管理、環境法學、環境技術專業人才,參與國際公約履約成效評估,促進國際環境責任落實,推動國際環境公約發展。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履約壓力持續增大,深化環境治理國際合作,加快國家立法建設,切實提高履約能力,建立資金、法制、科技、宣傳、執法等完備的環境履約機制,對環境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重構我們的課程體系,需要高度關注學生國際競爭力的綜合能力培養。
3.國際工程認證助推環境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培養
1989年由來自美國、英國等6個國家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發起和簽署了《華盛頓協議》,所有簽約成員均為本國(地區)政府授權的、獨立的非政府專業性團體,中國于2016年成為正式成員,目前是18個正式成員之一?!度A盛頓協議》主要針對國際上本科工程學歷資格互認,確認由簽約成員認證的工程學歷基本相同。畢業于任一簽約成員認證的專業的人員均應被其他簽約國(地區)視為已獲得從事初級工程工作的學術資格。
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工程技術評審委員會)成立于1932年,前身是職業發展工程師委員會(ECPD),是由工程專業人士組成的非營利性認證機構。目標是提高和改善全球在應用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教育水平,形成一個在以上四個領域內保障教育質量和激發創新的世界領導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協議的美國代表即為ABET,這意味著ABET的專業鑒定已獲得同等的國際認同。
《華盛頓協議》和ABET認證是國際公認的權威工程認證體系,我國目前已經對接并正逐漸融入這些認證體系。需要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基于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體系,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以ABET為例,其評估體系主要特點是從評“教”轉為評“學”;核心是系統收集、審查能展示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發展的所有信息(作業、試卷、實驗報告、口頭報告、畢業設計、學生評價、校友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來評價培養計劃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直接、間接、定量、定性地來進行評估;動態地看數據,評估是否已利用這些信息來進行持續的改進。
通過國際工程認證,能夠提升環境人才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工程問題能力、肩負社會責任的能力、交流能力、預測產業全球影響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洞察社會變遷的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真正實現學生多維度的綜合能力提升,培養其國際競爭力,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做出貢獻。
三、創新性環境人才培養的思考
1.培養創新性環境人才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方面是如何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跨學科融合的新型環境學科方向。環境學科本質上是交叉學科,來源于多個母學科,不同母學科衍生的環境專業各具優勢和特色。那么,我們不同學科背景院校的環境專業如何突出優勢,體現特色課程、特色教學模式?
在考慮問題上,其他學科可能更多地考慮局部,而環境學科更多地考慮全部;在工程問題上,其他學科往往只考慮單元,而環境學科必須考慮系統。那么,環境專業人才教育究竟是“專業通識教育”,還是“專才教育”?如何和今后的“大類招生”相銜接,如何協調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環境學科具有開放性、交叉性,但是我們需要厘清自己的學科知識骨架。如何不斷總結、提煉環境學科形成的成熟的、具有共性的專業基礎理論,形成環境學科的通識教育平臺?
第二個方面是如何加強環境學科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我們現在加入了《華盛頓協議》和ABET認證體系,將來我們的環境人才需要真正走向世界。如何在工程實踐能力、國際環境事務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效提升?
以上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轉變理念,不斷探索。
2.培養創新性環境人才的幾點建議
(1)轉變育人理念,實施“三位一體”教育。現在的教育體系注重傳授學生知識,同時兼顧一定的能力培養;未來創新人才除了應具備知識和能力外,還必須注重自信心、獨立性、志趣、人格、價值觀的培養。因此要轉變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向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轉變,培養更加綜合、更加_放、更加大氣的創新性環境人才。
(2)加強交叉融合,發展新型環境學科方向,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性環境人才。要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豐富學科理論體系,加強課程內涵建設,形成環境學科課程特色。不同母學科衍生的環境專業應各具優勢和特色,突出優勢,辦出特色,才能發展壯大。不同層次(研究型、應用型等)、不同類型(工程、科學、管理等)、不同特色(環境-健康、環境-地學、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法學等)的環境專業應建立不同的人才培養使命和目標。
關鍵詞;職業資格 環境工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b)-0158-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我國的環境工程與環境科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在80年代逐漸形成規模,90年代隨著大學擴招得到快速發展[1]。鑒于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受到人們廣泛關注。隨著全社會對環保事業投入的持續增加,越碓蕉嗟拇笱相繼開設環境相關專業,據統計全國有300余所大學開設環境工程(科學)專業。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分工與行業劃分越來越專業化。我國的執業資格制度也從無到有,并從1994年開始制定一些行業的職業資格標準,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項的專業技術執業制度。職業資格證一般包括從業資格證和執業資格證。從業資格指一般沒有強制性的規定,用人單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決定。而執業資格是國家對于一些專業進行強制規定,必須達到符合行業標準的人員才可以從事。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國際交往的頻繁,我國也必將實行一項在歐美社會已經深入實行的制度――資格準入制度,并進一步規范所有的勞動力和人才。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各方面要求均紛紛與國際接軌。各行各業都出現各式各樣的職業資格證,大學生如果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在就業時就具有很大優勢。因此在很多大學生中出現了考證熱。這反映了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取得各類執業職格證書。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學校也積極鼓勵并獎勵學生們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這也十分符合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通過備考職業資格證也會讓學生們容易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升他們的個人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企業。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應用型、工程本科教育應當適應社會潮流,轉變思想,改革教育體系,將職業資格考試融入本科教學工作之中。
1 存在問題
1.1 教育與需求脫鉤
環境專業被視作朝陽專業,但在就業市場上環境專業特色表現差強人意。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環境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6%,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只占20%,這兩個數據并不突出,與非環境專業大致持平,與該校環境科學“特色”專業不相匹配。環境專業本科學生畢業后首選考研或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其次才是考慮進各類環保公司。大學培養出的本科生與社會需求的環保專業人才間尚有一定差距。由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壓力不斷增大,因此急需對當前環境工程(科學)專業的本科教育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
1.2 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向紊亂
環境工程最初來源于各建筑工程學院土木系,給排水專業,50年代設立環境衛生專業,70年代有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的后起之秀復雜得多,很多環境專業往往來源于地質專業、勘探專業、化學專業、生物工程甚至經濟管理專業。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共設置了4個二級學科和3個特設學科,拓寬了環境保護類專業的范圍[2]。各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大致如下,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學、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及評價、環境監測、環境信息系統、環境管理與環境法、生態學等課程;環境工程專業基礎課: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技術、環境微生物、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環境工程原理、工程流體力學、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環境法學等課程。落實到各高校,其課程體系設置,培養大綱各取所需,參差不齊。專業基礎課程選擇具有明顯的專業背景和學科傳統,與社會和就業市場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分屬兩個一級學科,但在具體操作時二者在培養方向和教學大綱上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
2 職業資格考試導向
2.1 職業資格考試對職業選擇的激勵作用
近年來,隨著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再加上以往沒有就業的,就業壓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廣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就業是高校、畢業生和家長都要面臨的一個難題。
由于空前激烈的競爭,使畢業生們在職場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隨著企業間競爭加劇,用人單位對技術型人才越來越關注,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F在單靠手中的畢業證書是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的,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很難找到一個理想職業的崗位。在職業與專業技能之間職業資格證書就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社會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使畢業生在社會上可以充分運用專業技能找到合適的職業,不必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艱難選擇。應用型本科學校面向職業資格的應用型教學可助推學生刻苦學習,掌握一技之長。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職業資格證書就是體現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證明。
2.2 職業資格考試對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啟示
環境工程(科學)畢業生能參加的職業資格考試大約有3種:環境影響評價師、環保工程師、給排水工程師[3-4]。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分4個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注冊環保考試分為基礎考試(主要內容涵蓋了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工電子技術、工程經濟、工程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與分析、環境評價與環境規劃、污染防治技術和職業法規一共15個科目的內容)和專業考試(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法規和標準、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程實踐、水污染防治工程技術、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實踐、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技術、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g、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實踐、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實踐一共9個科目的內容)。參加專業考試的人員必須在基礎考試合格,并符合專業考試報名條件相關規定時才可報考。在專業考試合格以后,才能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證書》。
注冊給排水工程師考試同樣分為公共基礎科目和專業科目兩類。公共基礎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數學、普通化學、材料力學、理論力學、計算機應用、流體力學、工程經濟、電工電子技術。專業考試又包含專業基礎和專業科目。其中專業基礎科目包括:水處理微生物學、水文學、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學和供水水文地質。專業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給排水和給水工程。通過對環境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與大綱和環境影響評價師、注冊環保師、注冊給排水工程師的具體要求進行對比,發現目前環境專業本科的專業大綱和培養目標基本包括考注冊環保師和注冊環評師所需知識,但是和注冊給排水工程師所需知識要求差異較大,而且難度也較大。
注冊工程師考試針對的是有工作經驗的工程師,而大學環境工程(科學)培養的是預備工程師??疾飙h境影響評價師、注冊環保師、注冊給排水工程師考試大綱和考試試題,可以發現,資格考試水平普遍高于環境本科專業對畢業生的要求。環保工程師和給排水工程師考試專業科目屬于典型的應用型、實踐性的科目,這對本科課程建設具有啟發作用。環境影響評價在本科階段顯然深度不夠,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經常修改,教材多年不變,內容滯后;環評考試教材的核心是環保部頒發的大氣、水、固廢、噪聲、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由于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經常修改,環評考試教材和大綱幾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冊環保和注冊給排水強調工程應用和工程實踐,環境工程本科課堂教學偏重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傳授。
2.3 職業資格考試對環境工程本科教學內容的導向
本科教學大綱中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一般可分為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學生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熟悉即要求他們能夠理解并簡單應用;了解僅要求他們具有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廣泛知識[5-6]。注冊環保、給排水、環評工程師考試要求高于本科教學大綱,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大多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關人員要能夠在具體工作中運用基本原理并能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學校在編寫與這幾個證書有關的教學大綱時,密切注意這些考試大綱的要求,力求達到將相應的內容列入各相應課程的教學大綱之中。在教學中將設計和計算作為環境工程平時考核的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實踐意識,引導學生由死背書本向注重實踐能力方面轉變。在考試題型上,也力求多結合環保工程師職業資格專業考試上面的考試題型方式,如增加相應客觀題型,內容主要以案例計算為主。并適當增加綜合性和應用性的考題,為學生今后參加相應的證書考試打下堅實基礎。環保專業考試輔導用書和各年考試試題是水、大氣、固廢、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輔導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為例,普遍感覺缺乏習題或習題陳舊,而環保專業科目考試提供生動的素材,稍作修改可應用于考試測驗。環保專業考試案例可作為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的樣本。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筆者認為對當前的人才培養教學大綱進行不斷修訂和充實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事實,可考慮以下方面:(1)順應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及時修訂大綱和課程體系。(2)教學方法的改革。轉變課堂灌輸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環境本科人才。(4)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環境影響評價,水、大氣、固體廢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實際工程經驗,而且環評、環保工程師考試也非常偏重于這些方面的實際問題進行命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各類實習等是學生熟悉和深入理解這些工程實踐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因此,對這些相關實踐類課程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課時上的保證。(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應通過鼓勵和獎勵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培訓和掛職培訓,以提高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提升教師的理論結合實踐水平。
3 職業資格考試和本科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各類職業資格注冊工程師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考試針對有實踐經驗的從業人員,普遍要求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本科畢業并從事本專業5年以上,這無形加大了在校生參與考試的難度。其次,注冊考試的激烈競爭程度是另一考慮的因素,事實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參加這類考試的計劃,且主要是預備考研的同學;為了更貼近證書考試,需要學校以及任課老師更多地在課程設計、大綱編寫和制定、教學內容和考試考核形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教師只有通過注冊給排水、環保、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考試,或在生產設計第一線培訓或掛職一定時間才有資格滿足“雙師”教師資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國家對職業資格證書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2016年,隨著簡政放權,降低行業準入門檻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基礎上,國務院再取消招標師、物業管理師、市場管理員、插花員等47個事項。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項職業資格,國務院分6批取消的職業資格將高達319項。至此,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總量比本屆政府成立之初已減少50%以上。這一系列清理職業資格考試措施降低了“考證”熱,客觀上給環保類職業資格考試帶來一定沖擊。
參考文獻
[1] 楊芳,顏世發.融入環評師職業資格考試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1,13(1):84-85.
[2] 劉輝利,游少鴻,朱義年.基于職業資格制度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101-102.
[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執業資格考試專業考試大綱[Z].
[4] 環境保護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Z].
>> 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探析 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 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教學改革與探索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初探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討 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環境工程設備》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環境工程專業實習的主要問題及改革探討 環境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環節改革研究與實踐 環境工程專業中《工程力學》教學改革探索 醫學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 環境工程專業《CAD制圖》教學改革與實踐 環境工程專業化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環境工程專業分析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環境工程專業《流體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淺析環境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 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 張文生, 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l(1):77-80.
[3] 張寶剛, 馮傳平, 匡穎, 等. 卓越工程師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式初探[J]. 中國地質教育,2013 (4):9-12.
[4] 職友集[EB/OL]. http:///trends/yjs/huanjinggongcheng/school/.
[5] 百度百科:環境工程專業[EB/OL]. http:///view/145918.htm?fr=aladdin.
[6] 張東, 賈保軍. 環境工程專業實習教學與改革[J]. 黑龍江教育, 2008 (6):65-66.
[7] 金杰, 吳克, 蔡敬民, 等. 應用型院校生物與環境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J]. 生物學雜志,2010, 27(2): 96-98,39.
[8] 張學洪,王敦球,徐建平,等. 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創新型環境工程人才[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 29(7): 1-4.
[9] 唐勇奇, 黃紹平, 劉國繁, 劉建強. 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例[J]. 教育探索, 2010 (12): 71-74.
[10] 江長勝,郝慶菊,肖廣全,等. 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生產實習的改革與實踐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2(28): 82-84.
[11] 嚴素定 ,王代芝 ,唐大平. 基于高師環境工程專業“三大實習”工作的經驗和建議[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 32(2):102-104.
[12] 李松, 宋照亮, 陳清華, 等. 基于創新動手能力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環境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的改革與探討[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 35(8): 186-188.
[13] 郭新超. 環境工程專業三類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 66-69.
[14] 郝吉明.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C].大學環境類課程論壇論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