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15:5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功能提升,城市更新,公共空間,黃浦江
國際經驗顯示,濱水地區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參與全球競爭、應對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和功能提升的重要戰略空間。黃浦江兩岸地區是指從吳淞口至徐浦大橋,沿江第一條主干道以內區域,規劃控制面積約74平方公里,河道長約42.5公里,岸線長約85公里。自2002年上海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以來,沿江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土地功能置換、濱江環境整治有序推進。當期,隨上海進入建設“四個中心”和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具備水景、岸線等優勢資源的發展空間,黃浦江兩岸地區將在上海推進結構調整、功能提升、布局優化、環境營造、造福民生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因此,立足于上海城市轉型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需求,研究黃浦江兩岸地區的功能提升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 城市濱水地區的功能轉型與提升
近幾十年來,濱水地區的開發和再開發成為許多城市應對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和全球競爭的重要手段?;仡櫸鞣桨l達國家濱水區的功能轉變歷程,濱水地區轉型與城市結構調整密切相關。在工業化時期,工業革命為港口城市帶來發展機遇,岸線被港口設施和工業侵占,濱水功能與城市功能被分裂。到20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取代水運成為主要運輸方式,內河港口的重要性不斷下降,發達國家濱水區由于港口外遷、舊城衰退、水環境污染、功能單一等原因而被廢棄。但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 許多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和開放空間越來越少,一度被忽視的城市濱水空間因提供了難得的建設用地,而迎來了再開發的歷史性轉變。以商務和游憩活動來復興城市濱水空間的計劃成為許多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像美國的巴爾的摩內港、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內港的開發都是城市濱水空間復興的成功例證。
從國際經驗看,伴隨著濱水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日益融合,未來城市濱水地區的功能趨于多元化,表現為生態功能、景觀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功能、商業功能和旅游功能等多重功能的有機融合。
圖-1 國際濱水區的主要功能
2 黃浦江兩岸地區功能轉換的歷程回顧
黃浦江兩岸地區的發展始終和上海城市功能轉變息息相關。上世紀30年代,黃浦江將上海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帶入了世界重要港口城市的行列畢業論文格式,沿江地區貿易業、金融業高度發達。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里,黃浦江承擔了上海工業發展的支持功能,兩岸地區出于產業功能的需要,建設了大量的廠房、倉庫和碼頭等生產性設施,為上海確立最大工業城市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一時期,由于黃浦江沿岸被大量生產功能所占據,導致了濱水空間與城市生活的割裂,使得城市功能難以向江邊延伸,嚴重影響了城市活力和環境品質。
以功能岸海新一輪發展的焦點和地標,上海開始逐步形成了浦東浦西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布局優化和國際航運大型化的發展,黃浦江沿岸原來以工業和碼頭倉儲為主的功能布局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據統計,2001年黃浦江沿線地區港口及其他對外交通用地近5平方公里,沿線工業倉儲用地超過25平方公里,兩者合計超過30平方公里,占據了黃浦江兩岸大量土地和岸線資源。與此同時,隨著浦東的開發與崛起,上海開始逐步形成了浦東浦西齊頭并進、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黃浦江從一條“城區邊緣線”一躍成為連接城市騰飛兩翼的主動脈。為了進一步推動上海產業結構升級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2002年1月上海正式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綜合開發規劃控制范圍從吳淞口至徐浦大橋,涉及浦東、寶山、楊浦、虹口、黃浦、盧灣和徐匯等7個行政區。由此,沿江地區的整體發展戰略初步形成,黃浦江從傳統的生產、航運功能加快向以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生態休閑為主的綜合服務型功能轉變。根據《黃浦江兩岸地區規劃優化方案》,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結合黃浦江兩岸用地調整和功能開發,改善地區自然生態環境,開辟活躍的公共活動岸線,創造具有強烈都市特征的濱水景觀,形成水與綠的南北向濱江景觀帶和休閑旅游帶,是黃浦江成為“人民之江”。
世博會選址在黃浦江沿岸,無疑對推動浦江兩岸地區功能轉換起到了巨大“媒介”作用。以2008年世博園區展館建設和“迎世博600天行動”的開展為標志,圍繞世博會的舉辦,黃浦江兩岸地區整治與開發建設加速。一方面,配合世博園區內主要場館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世博會范圍內1萬余戶居民和272家企業完成動遷,世博園區及周邊的江南造船廠、浦鋼集團、耀皮玻璃、龍華機場等大型企業也相繼搬遷,由此推動黃浦江中段和南段的土地置換,為兩岸地區功能重塑和空間再造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以“迎世博600天行動”為契機,完成世博周邊區域、黃浦江水域及兩岸縱深地帶的環境整治美化工作。
總體上,自黃浦江綜合開發以來,沿江地區原有以工業廠房、倉庫碼頭為代表的生產功能不斷向高端商務和休閑文化功能轉變。突出表現為:
(1)生產功能逐步向外轉移。相關統計顯示,自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以來,動遷單位約三千家(不含世博園區),完成土地收儲約600公頃站。其中,浦鋼集團、耀皮公司、龍華機場、上海水泥廠、上海鐵路南浦貨站等大中型企業的搬遷,促進了沿江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為沿江產業形態向服務經濟轉型騰出了空間。
(2)高端商務功能日漸凸現。2002年以來黃浦江兩岸共完成土地出讓面積約155公頃,服務于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建設,為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商貿物流業等服務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供給平臺。
(3)城市復合功能初具雛形。黃浦江公共旅游碼頭功能加速提升,老碼頭等濱江文化休閑項目開始發揮功能,外灘英迪格酒店、外灘源、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東方體育中心、古民居等一批商業文化功能性項目加速建設或投入運營。
3 黃浦江兩岸地區功能提升的戰略優勢
從“后世博”時期起,上海城市空間結構加速重組,一方面,發展重心由中心城區加快向郊區新城轉移畢業論文格式,試圖打破長期以來的“單核心”城市空間結構;另一方面,中心城區的各區發展重心逐步向濱江地區,憑借因產業結構調整和功能置換出來的土地資源,黃浦江兩岸地區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黃浦江兩岸地區具備多要素有機融合的獨特優勢
黃浦江兩岸地區是城市建成空間與自然空間的交融地帶,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1)擁有獨特的濱水景觀優勢。黃浦江具有自然生態和景觀功能,通過濱水岸線繼承、調整和再生相結合的改造開發,打造連續、可達和高品質的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可形成開闊、舒緩的濱水空間形態,實現水域、人文、建筑和空間的平衡,有利于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城市的“生態空間”和“門戶”景觀。(2)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黃浦江作為上海的母親河,凝聚著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近代工業文化、航運文化、金融文化、西洋文化、民俗文化等在此繁衍滋生,眾多歷史文化遺存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3)擁有高端的土地經濟價值。黃浦江兩岸地區絕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區,按照城市級差地租衰減規律,屬于城市地價的峰值區,只有土地利用集約化和單位效益產出很高的經濟單位如金融機構、企業總部、大公司的辦公機構等才適合在此配置。基于這種獨特地理位置和“稀缺”的資源稟賦條件,濱水區域既能滿足城市自然生態的需求,又具備商務商業、旅游休閑、城市景觀、文化活動等多種職能,使得黃浦江兩岸地區具有重要的地標意義和經濟開發價值,具備了實現生態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應有機結合的天然優勢。
3.2黃浦江兩岸地區承載著“四個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
黃浦江兩岸地區承載著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外灘-陸家嘴地區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區,以金融服務為核心的高端服務功能已形成高度集聚狀態,集聚了上海3/4以上的金融機構;北外灘地區是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區域,集聚了3000多家航運相關企業,航運功能性機構和要素集中布局,國際航運服務規模和能級得到快速提升。隨著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進入加速提升階段,外灘-陸家嘴、北外灘等重點區域的發展將取得決定性的突破,并帶來以金融、航運、貿易為龍頭的高端商務以及為之配套的其他高端服務業的加快集聚。此外,徐匯濱江、虹口濱江等沿江區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不斷加速。這些重點功能性區域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極大推動黃浦江兩岸地區加速形成以金融、航運、貿易為核心的高端服務功能集聚態勢,進而形成“四個中心”建設與黃浦江兩岸開發互動融合的發展格局。
3.3黃浦江兩岸地區是承接世博后續效應釋放的直接區域
世博園區位于黃浦江兩岸,世博會的成功召開,帶動了黃浦江兩岸地區的開發建設。憑借地理區位便利,在世博后的新一輪發展中,黃浦江兩岸地區將成為接受世博效應輻射的先發地區,世博精神、世博理念、世博經驗的延續以及世博園區后續開發,將引領和帶動黃浦江兩岸的品牌形象、服務功能和國際化程度加快提升。一是世博會展示的綠色低碳理念、人文關懷理念、文化傳承理念等城市發展理念,將在黃浦江兩岸地區開發建設中率先得以實踐,這將極大豐富黃浦江兩岸地區新一輪發展的內涵。二是世博園區的后續開發建設,為黃浦江兩岸地區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極和發展引擎,將極大拉動會展、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并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灘金融集聚帶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聯動、呼應、互補的發展態勢,推進黃浦江兩岸地區的產業升級和功能轉型,進而完善上海中心城區服務經濟的空間布局。
4 黃浦江兩岸地區功能提升的價值導向
與西方國家濱水區域的復興再造有所不同,黃浦江兩岸地區的發展不是以復興衰落的城市中心區為主,而是上海響應時代變革、應對全球化競爭、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進行的經濟社會轉型、空間形態重構和文化特色重塑等過程在空間上的一種反映。主要表現為黃浦江兩岸地區的發展要與城市發展戰略制定、城市整體結構重構、城市功能轉型以及城市形象特色塑造等戰略性活動相伴而行。
4.1經濟價值:響應上海提升服務經濟能級的需求
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總體定位。隨著《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意見》的出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進入加速推進期。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成為上海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2009年,上海人均GDP達到11563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分別達到59.4%和55.7%。按照OECD的標準,一個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畢業論文格式,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0%,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超過60%,則標志著這個經濟體開始邁入服務經濟時代。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上海已經處于經濟形態向服務經濟轉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推進黃浦江兩岸地區的開發建設和功能轉型,是加快城市轉型發展和功能布局優化的重要戰略舉措。依托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和突出的中心區位優勢,發揮外灘-陸家嘴、世博園區的帶動作用,激發城市中心黃金岸線的潛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黃浦江兩岸地區的不二選擇,是對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和推進服務經濟發展的戰略響應。
表-1 上海人均GDP和第三產業發展情況(2005-2009年)
年 份
人均GDP(按美元計算)
(美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
2005
6413
51.60
55.60
2006
7381
52.10
56.75
2007
8946
54.60
53.51
2008
10815
56.00
55.04
2009
11563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范文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爭端的新特點
經濟全球化產生之后,在上世紀8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國際格局上,東德和西德實現了統一、東歐發生了巨變、蘇聯解體,這樣一來,原本的東西對峙因為缺乏對抗的基礎而變得沒有意義。新科技革命之后,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國際社會中,經濟貿易發展成為主旋律。以上世紀80年代為界限,國際貿易爭端發展出了很多的新的特點。
1.國際貿易爭端領域的新特點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最容易發生國際貿易爭端的領域為貨物貿易領域,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爭端領域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貿易領域擴展到服務貿易領域、知識產權領域、投資領域。服務貿易領域之所以會得到快速的發展,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化分工的程度越來越深,由此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所以服務貿易領域的爭端就逐漸的多了起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交易不再是單純的貨物,非貨物也變為交易的對象,由此爭端就擴展到了知識產權領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逐漸增強,促進了間接投資和直接投資的發展?;诖?,國際貿易爭端的領域發生了新的變化,體現出了新的特點。
2.國際貿易爭端內容的新特點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爭端的內容主要是削減關稅壁壘,而在經濟全球化之后,爭端的內容變為拆除非關稅壁壘。國際貿易在八十年代之前,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平穩發展的影響,一直呈現出貿易自由化,因此爭端就主要集中于關稅壁壘上。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國際貿易中,出現了非經貿領域的問題,使得國際貿易爭端的內容呈現了新的特點。
3.國際貿易爭端主體的新特點
在過去,發生國際貿易爭端的主體多為發達國家,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壯大,在爭端主體中,出現了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一般來說,貿易主體之間的貿易量越多,那么發生爭端的頻率越大,反之則頻率越小。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因此發生爭端之后,解決爭端的規則也是由發達國家來決定,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其經濟實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在國際貿易中逐漸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的身影,當發生國際貿易爭端時,發展中國家會利用已有的爭端機制來保護自身的合理利益。由于主體的變化,導致國際貿易的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4.國際貿易爭端原因的新特點
各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水平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導致在國際貿易中會會發生爭端。以農業為例,美國和歐盟的農業都比較發達,但是美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要高于歐盟,在美國與歐盟爭奪世界農產品市場時,歐盟為了取得爭奪的勝利,就制定了一系列出口補貼政策,這樣一來,美國與歐盟之間就發生了爭端。除了經濟水平的差異之外,各國之間的政策、國內法、國際法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在國際貿易中都會形成爭端。
二、WTO解決爭端機制的完善
1.引進否定協商一致原則
在解決爭端的過程中,會遇到程序性或者實體性方面的問題,對于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出席會議的成員國沒有一致的反對,那么該問題的決定予以通過。這樣一來,爭端解決得到了有效的保證,不會因一方的阻止而終止或者拖延。
2.建立統一的爭端解決程序,設立專門的爭端解決機構
在關貿總協定中,國際貿易爭端解決由理事會負責,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后,對這種狀態做出了改變,爭端解決不在由理事會負責,而是設立了專門的解決機構DSB。爭端解決的規則及程序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DSB負責執行,另外,在協定中磋商和爭端解決條款也由DSB來負責。
3.引入自動程序
國際貿易爭端解決由多個階段組成,各個階段都有具體的工作時限,這在諒解及附件中做出了明確的固定,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未磋商出結果或者不理會磋商,那么在進行第二次爭端解決申訴時,就會自動成立有關的專家組。專家組成立之后,會向DSB提出報告,DSB要在60日內通過該報告,這樣的規定是為了阻止其中一方當事人有意上訴。報告通過之后,如果沒有否定一致同意的情況,那么就會引入自動程序。通過自動程序,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預,進而促使爭端得到有效的解決。
4.引入交叉報復
對于中止和減讓的問題,專家組在進行審理時,要與專家組處于相同的部門中,然而,在同一個部門中,中止和減讓比較難以實現,因此,當事人就會用其他的辦法將另一有關協議項下的減讓中止,這就是交叉報復。通過這個做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執行裁決結果。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爭端的應對對策
1.中國要積極地加入國際貿易中
近年來,國際貿易爭端的數量急劇增加,并且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國加入國際貿易后,會產生一定的風險,但是我國不能因此就拒絕加入,反而要積極地加入到國際貿易中。對外開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為了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我國的實力,就需要大力推行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科技、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并積極地吸收先進的東西。不過,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切忌盲目樂觀,要對國際貿易爭端有一個清晰地認識。
2.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亞洲國家的合作
實際上,國際貿易爭端的本質為利益之爭,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達成協作、協同利益。我國也屬于發展中國家,在與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貿易時,由于分工定位趨同導致爭端的發生,對于這類型的國際貿易爭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實行產業升級,或者進行地區間的合作,進而有效的減少爭端。
3.發揮行業協會在避免和解決爭端中的作用
所謂行業協會,是指一種特殊的中介組織,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屬于民間組織,WTO規則無法直接管轄行業協會。在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時,行業協會可以直接或間接代表會員企業參與其中,利用其自身的優勢促進爭端解決。
4.完善我國的產業救濟體系
在WTO中倡導貿易自由,但這并不能說明其一概排斥貿易保護,在法律框架中,設定了許多的例外,主要目的在于允許成員國實施國內產業救濟。有些國家為了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勝出,會采取不恰當的傾銷、補貼措施等,通過法律框架中例外條例,成員國就可以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等。完善的產業救濟體系,可以保證我國的國際貿易,并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
5.培養國際貿易人才
作為國際貿易人才,不僅需要懂得相關的國際貿易知識,還需要掌握國際貿易法律法規、規則,同時還要精通外語,通過國際貿易人才,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我國應建立嚴格的國際貿易人才上崗制度,避免非專業人士上崗,讓其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成分發揮自身的技能。
四、結論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國際貿易爭端。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國要在充分認識國際貿易爭端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貿易爭端應對策略,在國際競爭中有效的增強我國的實力。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范文二:中小企業經濟全球化下的發展路徑
經濟全球化逐漸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的主要趨勢,其表現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全球化產生的重要基礎是貿易全球化。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生產力在二戰以后大大提高,并很快被卷入世界市場當中。世界上國家之間的交易逐漸增多,并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頻繁地進行交易,這樣就使各個國家之間在貿易結構、貿易規模以及貿易流向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許多跨國公司在經營和生產上變得更加全球化。從小的方面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跨國公司的推動。因為跨國公司在規模上逐漸擴大,并且在國際化的生產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范圍內的影響更加廣泛,其重要性程度也不斷提高。第三,世界范圍內的金融聯系更加密切。首先是國家間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并且投資規模逐漸擴大,然后是世界范圍內的金融貿易不斷發展。最后是金融機構變得更加全球化。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區域性的或全球性的金融機構逐漸增多,而國際性金融機構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增強。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很多中小企業在技術水平和相關必備設施上較為落后。由于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較多的資金,因此在相關的裝備和設施上存在著較大的改進空間。還有些中小企業在技術水平上嚴重落后,所用設備也較為陳舊。沒有規范的辦公場所和工具,條件較為落后。
2.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缺陷導致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較為完善的管理結構,并且在公司或企業內部往往都是獨斷式管理。也就是領導一人說了算,這樣就容易使企業的決策缺乏科學性。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較為完善的發展計劃和較為長遠的發展目標,并且也沒有形成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和企業管理制度。有許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式的管理和結構,這樣容易造成企業管理秩序的混亂。
3.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較高的質量和檔次。中小企業的裝備水平決定了中小企業的產品沒有較高的品質。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在管理水平上較為落后,而且極為缺乏具有專業水平的技術人員,因此中小企業的產品沒有較高的質量。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產品大都屬于初加工,沒有較高的產品附加值。所以,很多中小企業相對來說都發展得較為緩慢。此外,中小企業的外部監督缺失也是導致中小企業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4.廣大中小企業在融資上難度較大。由于我國的中小企業沒有完善的信用評價制度和體系,并且在信用擔保體制上也不夠健全,再加上中小企業自身的實力較差、不能抵御較大市場風險等原因,導致我國的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融資難問題。融資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并且也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5.中小企業在經濟指標上不及大型企業。由于中小企業在管理、技術、人員以及設備等方面相對比較落后,因此其經濟指標遠低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當前的產業結構中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技術水平比較低,產品附加值比較低。所以,中小企業的資金利稅率以及產品的銷售率與大型企業相比也有較大差距。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小企業在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上較為落后。
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取得較快發展
1.中小企業自身要不斷努力。第一,不斷增強中小企業自身的實力。要注重引進先進的經營人才,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實現企業的不斷創新。加快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建設,通過電子商務的開展來實現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小企業要想實現大發展,就必須要創新當前的營銷策略,以國際化的市場新觀念來代替傳統的企業推銷和生產觀念。并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特征,再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組織生產并積極開發新產品,從而使企業在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為企業贏得利潤。在當前時期,國際化的品牌確實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就目前來說,名牌經濟的實行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中小企業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才能夠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從而使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取得一個穩定的地位。在實行品牌戰略的同時中小企業還要不斷加大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力度,中小企業要積極鼓勵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和資本參與到企業的分配中來。對于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員工企業要及時予以獎勵和贊賞,特別是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和科技創新人員。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不斷推動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以及成果轉化力度。同時,政府也應當要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
2.國家及社會相關機構應當不斷健全政策體系促進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國家應當設立專門的出易基金以及對外投資基金,從而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去。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現狀,國家要放寬相應的融資政策,放寬中小企業的上市條件。國家要制定關于中小企業實施國際化經營的完善的法律法規,從而對中小企業的利益進行有效保護。然后,積極動員進出口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關于國際貿易的相關訊息,并積極開展一些展覽會和商品推介會。
關于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范文一: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策
摘要:網絡服務層、技術加密層、安全認證層及交易協議層一起構筑了現行電子商務的整個安全控制體系。其中的網絡服務層是電子商務安全的最低保障層,它能夠確保網絡運行的最基本安全問題。
關鍵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
一個國家要想成功的發展電子商務就必須要建立起良好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并且這些基礎設施必須能夠支持不斷發展并口漸復雜化的貿易活動過程。網絡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限制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運用的水平和高度。發達國家的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水平己經遙遙領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息基礎建設還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我國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應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國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開始不是很早并且發展速度相對遲緩。不管是在數據的傳送速度還是在成本費用上及交易網絡安全網絡信息監管等方面,我國目前的網絡通訊設施都不能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提并論,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國很難適應當今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為了使我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趕上時代的前進步伐,我國必須要對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投入,必須分配更多的精力盡快建立起一個高速多功能的安全信息網絡平臺,盡可能地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網絡平臺??刹扇〉姆椒ㄓ校杭泳o對我國的支柱網絡建設,加快對我國城鄉寬帶網絡的建設、加強智能業務網絡和多媒體等通訊網絡的建設,加快我國計算機網、電視網及電話網的三網集成的一體化進程。
(二)加快我國企業信息化進程
在國際貿易的眾多參加主體中,企業占有最核心地位,企業也是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最重要的支柱力量。而保證企業能夠快速高效的進行電子商務的條件就是必須依靠企業具備的高端的信息化水平。我國的企業信息化水平和其他發達國家企業的水平比起來還存在較大差距。這種狀況使得中國企業很難全方位的展開電子商務運用活動。所以我以為,為了加快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加強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勢在必行。具體策略包括企業應建立起高效運作的電子信息化工作系統,研究創制企業信息化具體適用規劃及技術策劃方案。企業應盡早建立企業全方位信息管理系統和內部網絡信息系統,并及時對企業內部的資源進行整理以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電子化管理。同時企業要要注重企業外部網絡的建設活動,這樣就可以對企業外部資源進行最大化的有效利用。通過對供應鏈管理、用戶資源管理等各方面的加強密切企業與供應商以及其與銷售商的聯系來確保企業對市場變化能夠做到及時了解并及時作出反應。
(三)運用切實可行的電子商務運營方式
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能夠將貿易中所需要的訂單、發貨憑據、許可證等口常往來的必須的貿易信息用國際標準化的文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傳遞。這就避免了傳統的紙質文件頻發的高重復率、多錯漏、地效率而高成本的弊病。同時利用網絡廣告來代替傳統的廣告媒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廣告成本;通過視頻會議買賣雙方也可以在互聯網上直接進行溝通交流以及商品促銷等活動;電子郵件和連接因特網的電話的使用和以前的一些傳統工具比如國際長途的使用相比較而言既節省了時間又降低了成本及交易費用。但是在貿易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可供模仿的電子商務運營模式,一些成功的電子商務案例都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起來的,并不具有普遍通用性。因此,每一個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的時候都要根據本企業具體所處的市場環境、客戶關系等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案。企業資源、產品的創新等要素也可以靈活的選擇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電子商務方式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對企業的管理創新及對傳統企業戰略轉型有重要的理論要義和實踐意義。
(四)建立推行電子商務的配套設施
在信息化社會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將所有產品劃分為軟產品和硬產品兩大類。對于那些軟產品而言賣方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在線傳輸形式傳送到買方的手中,比如一些電子出版物、軟件等信息商品的銷售。但是對于硬產品而言卻不可能通過此種方法去實現貨物的銷售活動。
二、改善我國網上支付狀況的對策
在電子支付市場中,企業與企業間越來越多的采用互聯網絡來進行商品服務及信息的交互傳輸,能否快速有效的取得和傳遞信息成為了關鍵因素,企業作為貿易中最重要的角色,往往在選擇貿易平臺的時候會特別注重資金的安全保障,付款是不是方便快捷、交易成果是否客觀有效。如何加強安全建設來消除客戶對電子支付安全所持的懷疑將是中國電子商務支付產業能否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一)加強計算機的安全技術
關于以前所概述介紹的在進行網上交易會出現的種種危險性風險,還有因為這個而出現的安全方面的需要,目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相關領域以及很多與此相關的企業都提供了很多相應的應對辦法,這些辦法基本上可以滿足了人們在因特網上開展交易活動的低級安全需要。在不計其數解決方法中,涉及的主要安全技術有加密技術、認證技術、安全認證系統、安全電子交易協議和其他相關的網絡安全技術等等。
(二)建立科學的電子商務安全控制體系
網絡服務層、技術加密層、安全認證層及交易協議層一起構筑了現行電子商務的整個安全控制體系。其中的網絡服務層是電子商務安全的最低保障層,它能夠確保網絡運行的最基本安全問題。技術加密層、安全認證層及交易協議層是從更高層次來保障電子商務交易數據的安全而專門研究開發出來的。隨著中國電子商務水平的不斷向前發展電子商務過程中的安全認證問題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感覺到,所以我覺得我國應該盡早建成一個統一標準的國家級電子商務安全認證中心,并且早日創制出我國認證中心管理規則和數字證書有關秘鑰管理等條例體系。SET協議是一種源于信用卡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它實質上是一個包含了信息流的多方協議并且能夠記述交易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流信息并能夠對信息的格式進行加密處理及對交易流程等給出確定的概括。
參考文獻
1、突破傳統國際結算方式的藩籬兼論出口信貸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作用梁琦生產力研究1999-11-08
2、談高素質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劉慧芳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1999-08-15
關于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范文二: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模式
摘要:
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漸深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國際貿易融資在我國發展得也很快,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方面占據著重要的作用與地位。中小企業現在已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需要積極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融資領域的發展,開辟出新的發展模式與道路。下面我們將從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國際貿易融資特點方面展開分析,最后,提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中小企業 國際貿易融資 發展模式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市場經濟中占據著較大比例的是中小型的企業,中小型企業數量眾多,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發展國際貿易、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重要力量,為了能夠探索出一條更好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發展模式,首先我們將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現狀做一個分析,明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所處的一個大背景。
一、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分析
首先我們先來對我國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做一個分析,分析現狀我們主要是從三個角度來進行,銀行、中小企業自身以及社會這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將具體地闡述下這三個方面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現狀的影響以及各自存在的問題。
1.銀行對于中小型企業設置的國際貿易融資門檻過高。
我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中企業相比,在市場競爭力方面比較弱,而且自身缺乏必要的信用擔保體系與評價體系,銀行將貸款借給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活動還存在著很多的風險,銀行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傷,銀行在實際的融資過程中,會認真仔細地經過嚴格的層層審批,審批程序過多,就會很容易延誤中小企業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時機,國際貿易融資的標準也隨之提高,這更給中小企業進行這項活動設置了障礙,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的銀行的金融產品多數都比較單一,主要是傳統的融資方式,不能跟上國際金融貿易改革發展的步伐與需要,也不能滿足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需求。
2.中小型企業缺乏相關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
中小企業一般規模不大,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也是比較稀缺的,必要的財務管理制度與信用管理制度也是缺少的,而這兩者是開展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條件要求,中小企業要想發展好自己國際貿易融資事業,企業的相關從事人員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與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事業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并不具備這些要求,另外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以及培訓,不能夠充分掌握一些保理等國際慣例,因而在工作時會遇到困難,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面臨著國際貿易融資困難的局面,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企業自身沒有完善的財務支持與管理系統體系,基本的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3.我國關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法規制定的不健全。
我國在關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做得不夠好,相關的法律不健全,缺少審批的標準與依據。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發展起步較晚,發展比較緩慢,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一些行政干預手段的使用,增加了審批制度的復雜性,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的需求不能得到根本上的滿足。我國對于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熟悉,從而導致我國的法律與國際相脫節,中小企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二、國際貿易融資的特點分析
國際貿易融資是一種跨國際的信貸行為,這項貸款資金主要是用來支持進口貿易的開展,貿易開展的基礎準則是信用。這種信貸行為的特點是:借貸雙方的當事人不是同一國家的,地域上的差別距離更增加了信貸活動的風險與一般信貸活動相比。通常情況下,國際貿易開展時,借款的一方是進出口商,這些進出口商是企業或者是個人承擔信用貸款。也有屬于非個人的信貸機構如銀行或者是政府。國際貿易中經常使用的貨幣類型是歐元、美元以及日元等等,貨幣種類的選擇在融資時是一個非常重要有很關鍵的問題,因為市場處在一個不斷變化動蕩的狀況下,國際政治變化莫測,這些不確定的變化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貨幣匯率的起伏變化,因此國際貿易融資時,應該綜合地考慮這些問題,最后做出正確的決策。國際貿易融資面臨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這種融資方式是以跨國形式開展的,借款人不僅承擔著信貸過程中會出現的商業風險,還要承擔著一些潛在的風險如公司虧損無力償還等。在結算過程中,也會很容易出現欺詐等信用方面的風險問題,這些對國際貿易融資的開展都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的,根據國際貿易融資的這些特點,我們要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積極提出我國中下企業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模式。
三、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新模式分析
上面我們已經分析闡述過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結合國際貿易融資的特點,積極想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新模式,促進我國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下面我們就來具體闡述下如何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模式。
1.完善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體系,開發金融新產品。
銀行在我國的國際貿易進出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銀行要想扮演好其角色,就必須學習借鑒國外的一些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一整套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評估與擔保體系,對于外國的一些擔保銀行服務業務展開必要的調查,了解掌握其他國家的外貿政策、金融慣例等等,主動積極地掌握中小企業相關的國際貿易融資資料與情況,做到為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做出自己的貢獻。另外還要積極地對銀行的金融產品進行開發與創新,傳統銀行金融產品主要是傳統國際貿易融資,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在國際融資方面的新要求,因此銀行必須積極進行結構性貿易融資的創新,按照國際貿易的新要求進行重新組合與創造,結合實際情況,將出口信貸。信用擔保等手段方法結合起來,做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保障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2.提升企業相關專業人員的知識與水平,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
中小企業應該加強對于專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人才的培養,增加自主研發的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多個渠道吸引人才賢士為其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為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專業人才才能更有熱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中小企業也吸收到了新鮮的血液。另外企業還要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財務管理與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財務管理以及財務支持進行規范化與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國際貿易融資評價體系,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監管整個融資的過程,降低減少出口貿易的風險,根據風險的大小對融資類型進行科學合理地劃分,找出解決各自問題的方法。
3.加強國際貿易融資立法體系建設。
完善的法律體系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制定與法律體系建設方面還是不足的,需要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比較成熟先進的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結合我國自身的發展情況與民情,制定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時,需要將國際貿易中的一些國際慣例與國際法要求考慮進去,與其他國家的法律不發生沖突。通過法律的制定與法律體系的完善,將企業的根本利益保護了,也有效地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穩定繁榮發展。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跟上這一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金融發展目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銀行完善國際貿易融資體系,企業積極完善各項制度,我國相關部門加強有關的國際貿易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鐘俊.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J].經濟導刊,2012,(5):32-33.
[2]張曉鋒.試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模式[J].中國商貿,2011,(35):134-135.
[3]景楠.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5,(8):35-36.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性的,還是單一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經濟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注: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 & 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 Asian Models和East Asian 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 Currency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 Institute of.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 and Capital Flows,"Financial Times,25
March,1998;Mckinnon,R.and Pill,H.,"International Borrowing: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World Development,10,1998;Radelet,S.and Sachs,J.,"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Diagnosis,Remedies,Prospects,"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 April,1998.)。
囿于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多元性,很多外國學者沒有用East Asian Model (單一東亞模式)的提法,而是較多地用了East Asian Models(多樣化的東亞模式),以示區別。有的學者把“亞洲四小龍”稱為“亞洲第一層次新興工業化經濟體”(First-tier ANIEs),將東盟三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稱為“亞洲第二層次新興工業化經濟體”(Second-tier ANIEs),或“東亞虎”(East Asian Tigers)與“東南亞虎”(Southeast Asian Tigers),并比較亞洲兩個不同層次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同點(注:Jomo K.S.,Southeast Asia's Misunderstood Miracle-Industrial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ailand,Malaysia and Indonesia,
Westview Press,1997.)。不少學者使用世界銀行的提法“經濟實績優良的亞洲經濟體”(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或“東亞經濟體”(East Asian Economies),也有一些學者使用“亞洲型經濟發展模式”。很多學者贊同世界銀行在1993年出版的《東亞奇跡》報告書中提出的東亞不存在單一“東亞模式”的論點,明確提出,“在世界銀行所涉及的八個經濟體中,至少存在三種模式。日本、韓國、臺灣的模式與城市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完全不同,應視為兩種不同的模式,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這三個東南亞國家可被視為第三種模式?!?/p>
單一“東亞模式”與多樣性“東亞模式”論爭的實質
單一“東亞模式”與多樣性“東亞模式”論爭的實質性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應采取何種理論作為指導;第二,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否與東亞模式有著直接的關聯。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際理論學術界就對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模式”的形成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魯格爾(Kreuger)和巴拉薩(Balassa)的理論為代表的主流經濟理論認為,這五個經濟體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推行了金融和貿易市場自由化,采取現實主義的兌換率和經濟對外國的開放,在實行進口自由化和關稅削減的同時,增加出口(注:Friedman,M.,Free to Choose,pp.54~55,Harmondsworth,Penguin,1980.)。然而,主張國家推動發展論(developmental-state approach)的經濟學家卻強調政府干預的作用。認為“亞洲四小龍”的強政府正是通過采取極其反市場干預的政策,如“選擇贏家”政策(picking winners)和故意“將價格搞錯”(getting prices wrong)政策,對出口部門和國有企業給予特殊的投資、貸款和稅收優惠傾斜政策,擴展了經濟并促進了產業的升級,最終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離開了政府的干預,這些都是難以實現的(注:Amsden,A.H.,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lndustrial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Wade,R.,"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Industrializa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在“亞洲四小龍”經濟取得快速增長之后,東盟三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中國和越南的經濟也相繼得到了快速增長。日本政府與學術界認為,東亞發展中經濟體所創造的“經濟奇跡”都是引進日本直接投資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結果,也是與東亞發展中經濟體模仿和復制日本早期經濟發展的經驗、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強干預分不開的。
課程設計是金融學教學發展的基礎,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
(一)增加金融學微觀方面的內容在金融學教學中,注重對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微觀金融學方面比較不受重視。這與我國金融體系管制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金融運行的績效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觀因素,在金融學課程設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傾向于宏觀理論方面忽視對微觀層面的教學。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領域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微觀層面的金融學理論在金融市場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及時把金融學的微觀內容加入到教學之中。在金融學課程設計時,加大微觀理論的內容的同時,還要注意微觀理論與宏觀理論的相結合,不能因此而忽視對宏觀理論的地位。把微觀理論與宏觀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合理調節兩者之間的比例關系。
(二)強調課程內容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在金融領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適合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更需要參與到全球經濟發展中。只有這樣才能經濟發展中真正培養出人才。所以金融學課程設計要增加國際金融學的內容,比如基本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業務知識,包括已有的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對外結算等課程。此外,在國際規則方面的知識,如國際經濟法、國際慣例、主要國家的金融法律、國際性金融貿易組織及其運作等;國際交流方面,如主要國家金融業傳統、文化傳統、經濟外交軍事政策、國際交往禮儀、國際談判學等等,這些都應該成為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擴大金融學教學的國際視野。
(三)實現金融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金融活動通常以數理模型為基礎,這就需要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掌握數理知識,否則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難進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設計和開發。除與數學關系較為緊密外,金融業務的信息化也是金融發展的趨勢,這要求金融專業的學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計算機技術。因此,課程設計時就要注意金融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促進金融理論的轉化成為市場所需的技術,促進金融的發展。
二、教學手段的現代
教學現代化,尤其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常規手段。在金融教學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體等方式創新教學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是脫離原始的“黑板粉筆”教學,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而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掘金融學教學的潛力。比如,建立金融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及相關的軟件配套設施,比如銀行軟件、證券軟件等進行實踐教學。金融實驗室可以真實地模擬現實市場環境,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股票、期貨交易環境。金融實驗室學生還可以通過互動式操作逐步熟悉現實保險公司的實際工作流程。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金融業務技能。在現代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鼓勵學生在利用網絡資源,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金融教學還應該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多形式的開展實踐教學提高金融學微觀理論的教學效果。實踐性教學可以通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開展合作等實現。也可以開展金融模擬投資競賽和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組織專家講座、創辦自己的金融學術報刊。
三、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教學戰略規劃的重要一環?,F行的金融學教材偏重與理論,對實踐的部分重視不夠。這不僅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降低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設中要注重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之間的平衡關系。此外,在教材建設上要注意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理論成果,將其及時地補充進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設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材建設應與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相結合教材建設要與師資建設同步,這樣才能保證教材建設能夠確實起到作用,發揮出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在師資力量建設中,要對教師進行評估,尤其是對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給予全面了解,從而制定有針對性對方案來提高教師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針對教材就教師的不足之處及時發現,對教師進行培訓、業務交流等來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能夠與教材同步。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根據學校的規劃,也要根據教材的適應性,有針對性地發展。此外,教師隊伍建設緊跟時展,金融學理論的更新換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師具備較新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合理的理論結構,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教師培養上,要切實制定教師培養計劃,通過進修、培訓、參與課題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通過科學的考核獎懲辦法優化教師隊伍。對教師的培養不僅是要從制度上安排,促進他們自身的提高,學校也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為他們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教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二)教材建設需與提升網絡教學環境相適應教材建設立體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體等網絡技術的使用。所謂教材立體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設中,包括核心教材、課程說明、課程大綱、學習指導、學習要點、重要概念、問 題解答、活動建議、教學案例、教學圖片、實驗實訓指導、在線課堂、復習題庫、課程試卷、政策法規、參考文獻、專業期刊、相關網站等在內的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課程立體化教材。通過教材的立體化建設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的先進條件。
(三)教材要注重實踐內容與實踐課的一致性金融學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應用型人才,需要他們能夠對金融市場做出敏銳判斷,對市場業務能夠熟練操作。所以在金融學
教材的建設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材的實踐內容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最佳手段,是純粹的實踐教學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進行實踐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實踐課程的設計上要注重與純粹的實踐課的銜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時,在教材實踐課的設計上要教材結構“模塊化”,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使用時可以將銀行、證券、理財等內容進行模塊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類型的知識模塊,便于選擇性組織教與學,使教材更加實用、適用,職業特點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學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據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進行多元化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改變過去以筆試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對于課內實踐,可以按照考查方式進行考核;對實踐環節,比如商業銀行業務實踐、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之類,采取撰寫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寫作、答辯等方式來考核。
[關鍵詞]石油工程;項目管理;方案優化
[中圖分類號]F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22-0046-02
對于企業而言,一般都存在運行的方向與目的。想要獲取更多的資金收益,就需要不斷擴大企業的運營規模。另外,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石油企業來講,項目工程的管理難度也隨之增高。也可以認為,本質目的在于促進企業發展,利用多種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預案來規定企業自身、對外的標準與觀念,創建多方交流通道,對它們的關系進行協調。對資源進行分配,對人力資源及資金進行優化。上述內容就是石油項目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務。特別注意的是,此處的“石油項目工程管理”并不是對人的管理,而是對企業和組織的項目管理工作。以下簡要對石油項目的管理方案優化相關內容進行探討。
1優化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案的意義
對于企業而言,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水平同企業的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對于理性的企業而言,其資金的投入與營利處于平衡狀態。也可以認為,企業的獲利,不僅是資金方面的獲利,同時也是價值方面的獲利,其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品牌價值;其二,資金收益;其三,人力穩定;其四,技術提升等。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企業的特點,細致考量各類石油項目工程管理的實施方案,從而確保其可以與市場的變化相適應,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為企業創建良好的市場環境。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應對以往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法進行優化與改進,從而實現擴大運營規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的任務。
2企業發展應同社會發展相協調
隨著科技、物流、信息等技術的飛速提升,各個行業逐漸對“地球村”的概念予以重視。企業想要不斷向前發展,就需要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進行改進與完善。唯有如此,才可以與有關行業達成共贏。例如:某民營單位,自房地產行業起始,逐步發展為跨領域的集團規模,涵蓋的內容包含服裝品牌、印刷領域、房地產、金融貿易等多元化內容,如此就需要管理人員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前景有所掌握,增強各個領域的溝通與交流,從而確保集團的發展健康、穩定,資源得以共享。
3石油項目工程管理方案的生命力在于發展
對于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案來講,其是具有生命力的,涵蓋了技術、人文、環境等多項內容。企業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及文化。價值觀,并不是泛指企業內的各項文化行為,而是針對企業內部的員工來講,指的是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創造的統一價值,其是促進企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企業處于各個階段時,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案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其需要同社會相適應,與企業共同發展。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對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指揮、監督等,對資金運作、業務項目、人力資源、科技信息、技術流程、創新標準等進行管理,依據市場的變化而對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案進行優化,進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4石油項目工程管理方案的優化方法
以上文提到的集團企業來講,其在運行期間,可以將流程劃分為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對項目進行調查研究;其二,對項目內容進行規劃設計;其三,開始建設項目;其四,對項目進行資金投入;其五,項目逐步開始運營;其六,對項目內容進行更新;其七,項目開始二次運營;其八,對項目進行再次更新。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對于企業的業務功能來講,其主要包含的內容有:石油項目工程生產計劃的管理;石油項目工程銷售采購的管理;石油項目工程儲備質量的管理;石油項目工程財務統計的管理;石油項目工程人力資源的管理等。
第一,應針對企業真實情況創建石油項目工程管理標準。對企業的運營標準進行設計、控制、優化等,是石油項目工程管理利用分析、控制等方法,對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進而實現對企業長遠發展進行規劃的目的。對于戰略性的石油項目工程管理來講,其重點在于對整體的協調進行優化,并不是僅突出某一部分或某一人員的關鍵性。對于企業來講,全面發揮集體效益是確保優質運營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石油項目工程的管理方案應該同企業相吻合,適應環境的改變,那么,優化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第二,在優化石油項目工程管理方案時,應同各條件密切結合。對于企業來講,其環境、范圍、特征、業務、技術能力、人力資源等都是其優化管理方案的重要條件。市場及社會會為企業制定各種各樣的要求,企業想要在其中得以生存并發展,就需要適應各種要求。如果企業出現改變,則以往的運營模式、范圍、結構、職能等也會出現對應的改變。所以,在優化石油項目工程管理方案時,應同各個條件密切結合。
5結論
總而言之,對于企業來講,對石油項目工程進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那么,就需要對其管理方案進行優化。假如相關人員忽視其建設及優化工作,則會為企業將來的發展造成制約。優化石油項目的管理方案是確保企業健康發展,落實石油項目管理工作的基礎,能夠縮減企業的運行風險,促使企業發展同時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蘇振龍工程施工企業多項目管理中資源優化配置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
[2]楊浩基于OSSP的OA系統軟件項目開發過程研究[J].當代經濟,2011(11)
[3]邵啟德淺析如何發揮進度控制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6)
[4]伍田生淺談石化工程建設的進度控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
[5]楊金工程進度管理中目標工期的確定及進度計劃編制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1(2)
[關鍵詞]生產業發展機制江蘇省
我國“十一五”時期就是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如何更好地發展服務業成為理論界和政策制訂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生產業的充分發展是服務業結構優化的關鍵,而服務業結構優化是服務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也是現階段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生產業的涵義與發展機制
1.生產業的涵義。生產業(生產者服務業)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對生產涵義的具體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觀點一致:生產是市場化的非最終消費服務,是為企業、商務組織和管理機構等在生產、運作中提供的中間投入服務。生產主要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投入,不形成直接的物質轉化,但卻能提高生產、運作過程不同階段產出價值和運行效率。生產業是提供生產的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
2.生產業的發展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綜合各種研究觀點來看,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共同起著作用,形成生產業經由起跑——加速——不斷自我提升而進入上升通道的發展機制。
(1)生產業的發展緣起于需求刺激。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在不斷追求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過程中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的組織形式開始由“大而全”向“專業化”轉變,企業價值鏈不斷扁平化,將非核心職能和生產環節外包出去,從而引起了對生產的大量需求。
(2)知識經濟的興起賦予生產業發展的動力。生產業主要依賴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信息資源的市場化運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培育及運用受到政策的扶助,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產業成為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追逐利潤的成長性空間,而這兩類資本數量的擴張和質量的提升為生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3)日益自由健全的政策體制環境猶如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國家解除了或者放松了對本國服務業原有的經濟管制,為服務業的國內發展和國際轉移營造了自由寬松的環境。同時,在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趨勢下,發展中國家的法制環境不斷健全,這對于以知識資產形態為主的服務業發展而言,尤為重要。生產業主要滿足生產過程中間投入的需求,服務外包是它的一種主要業務模式,自由健全的政策體制環境為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進而激勵著生產業的快速發展。
(4)生產業通過集聚效應和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應自我促進,強化發展。從產業鏈結構上看,生產業是為其他行業提供服務的,這種跨行業的關聯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機制,如生產業為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提供支持,而制造業的發展不斷為生產業提供新機遇。同時,生產業在都市商業圈或工業區的聚集為信息知識及人才等關鍵要素的交流乃至產品的交易都提供了便利,強化了自身的發展。
二、江蘇省生產業發展現狀
考察江蘇省生產業的發展水平,可以從三個方面宏觀把握:吸納就業的能力,發展規模和速度,對經濟的貢獻。
江蘇省生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強。從表中數據來看,江蘇省生產業的在崗職工人數沒有增長的趨勢,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徘徊在百分之十幾;從行業內部結構來看,農林牧漁和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的就業人數逐年減少,計算機服務和信息、金融等行業的就業人數不斷增長,而房地產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行業的就業人數則有增減反復。
江蘇省生產業投資規??焖贁U大。2005年開始生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占行業總投資的一半以上,投資額也不斷增加,這其中漲勢最突出的是房地產業。而為現代生產服務的信息、計算機服務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行業的年投資額僅幾十億元,且增幅不大。
江蘇省生產業產值不斷增長,對經濟的貢獻度卻未有突破。從絕對值來看,江蘇省生產業創造的生產總值是在逐年增長,然而其所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卻無上升趨勢,沒有發揮主導作用。
此外,江蘇省服務外包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據2007年3月江蘇省外經貿廳的統計,全省開展各類服務外包的企業300多家,其中30家獲得CMM/CMMI認證(至2007年年底60家)。2007年服務外包營業收入2.6億美元。這樣的規模尚不足以支撐生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影響江蘇省生產型服務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從生產業發展機制來看,江蘇省生產業是已經起跑而未能加速進入自我提升的發展通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礙了發展機制的運作呢?
(1)從需求角度看,趙成柏(2008)認為目前制造業和服務業共同構成拉動江蘇省生產業增長的兩大因素。雖然是工業大省,江蘇省的制造業仍然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升級發展緩慢,導致對生產需求不足;而源自服務業的中間需求則受限于服務業自身目前的發展水平。
(2)信息知識資源的市場化運作沒有形成穩定有效的機制。信息知識資源市場化運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目前全國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很不完善,給信息知識資源的市場化帶來了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機性,進而影響了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在生產業追逐利潤的穩定性,不利于生產業吸引要素資源。同時國內對服務業的一些保護政策造成生產業市場化程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
(3)生產業沒有形成有效聚集。上海區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服務業集群,如同濟現代建筑設計街的設計服務業集群,吸引了大量國內和國際企業入駐,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金融服務業集群,為上海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江蘇省尚未形成此類服務業集群。常州市津通工業園是江蘇省最為典型的一個生產服務業集聚區,2005年開始正式經營,入園企業52家左右,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稅收1.47億元,其發展規模及產生的集聚效應與上海的服務業集群相比有很大差距。缺乏集聚效應制約了江蘇省生產業自我促進發展的能力。
四、促進江蘇省生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促使江蘇省生產業形成良好的發展機制,至少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業的互動。充分發揮江蘇省良好的制造業基礎,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推動傳統制造業的升級發展,創造更多的中間需求拉動生產業的發展。
2.加強法制建設和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對利潤空間的法律保護使服務供給方能不斷創新不斷尋求發展,規范、誠信的服務能使潛在需求轉為現實。
3.擴大開放程度,強化市場競爭。服務業的加快開放,為江蘇生產企業進一步參與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有利于其吸收國外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強化市場競爭,逐步使行業從政策保護下走出來,在競爭中發展。同時,開放競爭的環境有利于國內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
4.為生產業的集聚創造條件??梢越柚匾_發區和商貿中心的平臺,通過合理規劃和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措施引導生產業的集群發展。一方面開發區是制造業企業的重要匯集地,可與生產業構成產業鏈接,商貿中心可以為生產業提供良好的服務業基礎,另一方面,這兩類區域都是高素質人才和信息知識的匯聚地,又有著成熟的基礎設施條件。
參考文獻:
[1]曹林峰:南京生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徐莉:提升江蘇區域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方法研究[J].江蘇商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