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3: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層體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社區化服務;探討
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形式,具有很多的優勢,如:有專門的體育場館、體育器材,有受過專門訓練的體育教師等。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完善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對體育場館進行有償性對外開放,不但可以解決教職工的福利問題。而且還可以解決體育場館自身的維護費用。當今,國家把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了改善教學環境和設備,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使學校的體育場館條件不斷改善,如果這些規范的場館、良好的設備僅僅用于體育教學,那么它們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對資源的浪費,優良的體育設施應服務于全體民眾,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它們的價值。
一、國內外關于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一)國外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喬教授編著的《現代社區體育論》一書對社區體育的定義、構成要素等進行了研究,認為社區體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為了加強相互間的聯系和作用,產生和鞏固社區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環境和設施進行的體育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總稱。為了提高學校體育設施的使用率,為市民提供參加體育活動的便利條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學校的體育設施在晚上和節假日向公眾開放。美國的家長普遍關心體育,每到節假日經常自愿到體育中心當義務工。日本在1976年頒布了推進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的法令,現有97.7%的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很好地解決了社會體育對體育場館的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法國在《體育法》中明文規定“所有學校體育設施,應充分利用,向各類使用者開放?!痹谟?,1973年興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學不僅將餐廳、運動場向大眾開放,甚至將大量教室開放,形成數理、科學、戲劇、語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學習。英國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區使用計劃”的首要目標是:盡可能開放教育機構的體育設施,要求在學生放假或放學回家后,必須向社區開放,最大限度地使用體育設施。美國1927年就有32個州通過法律規定“社區可使用學校的建筑作為社區中心”。為了開展社區體育活動,政府與校方聯合制定了計劃,使學校設施盡可能多地向社區居民開放。
(二)國內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1 國內社區體育的發展及研究
我國社區體育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經歷了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性研究,管理和發展性研究三個階段。第一,社區體育基礎理論研究階段(1990―1995)。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江蘇省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分會為代表的學術團體。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會學研究所為首的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研究社區體育作為城市文化與戰略措施成為研究對象,從而揭開了社會體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獨立地對社區體育開展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國學者編著的第一本《體育社會學》專著問世。1991年國家體委在天津召開了“全國部分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其主要內容是對社區體育概念做討論。1993年11月舉辦首屆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征集了7篇有關社區體育方面的論文,此后社區體育研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1994年6月中國社會學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出臺,對社區體育性質、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強。1996年底的首屆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將社區體育作為發展和體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動了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發展。1997年體育社會學開始納入國家社科專項研究,是體育界眾多學術組織中的第1個。1998年,盧元鎮的《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呂樹庭等人的《體育社會測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屆體育科學大會上群眾體育專題報告會上,有關社區體育的論文占50%,從而形成社區體育的研究熱潮。第二,應用性研究階段。主要包括社區體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結合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為社區體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參考依據。20世紀90年代以后,它與體育管理學、體育哲學、體育文化學等學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頻繁,尤其與體育經濟學相結合來討論中國體育社會現象更是一個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來從事其他領域研究的學者轉而研究體育社會學,還常常帶有原來學科的痕跡,跨學科研究的現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發展性研究階段。隨著我國社區體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區體育中的應用,社區體育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熱情不斷增長促進了社區的管理問題的研究。與此同時,我國現有的經濟水平的制約,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與人民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的矛盾,使我們不得不尋找解決社區體育設施的最佳的發展方向。
2 國內學校體育場館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體育場館設施分布情況如下;體育系統的場地占有量僅為全部場地的2.34%,而學校系統的占有量為67.17%,工礦、鐵路、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占有量為16.5%,而中國有70.76%的城鄉居民還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場院等非正規體育場所鍛煉身體。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群眾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鍛煉身體的迫切需求與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開發學校資源,特別是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對社會開放,將會有利緩解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學校的這些場地設施除平時教學訓練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閑置,即使是平時上課期間,有些學校的場地設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東在《體育預測學》中指出,我國未來體育將是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相互交融互為依存。當終身體育成為現實時,學校、家庭、社會,體育融為一體互為開放,為人們創造更為有利的體育條件,社會體育將依靠學校體育師資、場地、器材來發展,學校體育設施全天向人們開放,形成與社會體育設施共有、共用、相互開放,相百補充的局面。
二、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現實狀況
(一)社區體育的現實狀況
盡管我國基層社區體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其管理系統尚未形成一個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協調有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而推動整個系統運轉的運行機制。隨著各類基層社區體育組織的發展,標志著社區體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組織基礎的初步形成。雖然舊的“單位制”基層社區體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體制尚未得以確立,
使得各類基層社區體育組織的管理權限不甚明確,管理職能難以協調,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別是缺乏橫向聯系與合作,尚不具備獨立運作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我發展的無序性。致使其在場地、經費、管理人員、指導者和較大規?;顒拥慕M織上,不得不依賴于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的幫助與支持。在調查中發現社區的管理者基本就沒有和學校領導者進行過接觸,缺乏溝通聯系,導致彼此之間的獨立發展。
(二)學校體育的現實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擁有體育館的數量比例很少,擁有的場館設施的數量比較多。特別是在調查中發現每個學校都有田徑場和籃球場,而且大多數的學校的田徑場地又多是塑膠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體育活動之首的是散步、跑步,這為學校場地的開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學校體育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物質基礎資源,是社區體育開展活動、培訓、輔導最為理想的依托。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養護資金的來源,大多數都是國家撥款而且數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維持設施養護的最低支出。有些場館由于年久失修,許多功能已基本喪失,國有資產被閑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又必須走“以館養館,以場養場”的道路。合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對社會有償開放,并把收入款項再投入體育場館設施養護中,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也會有效緩解資金來源困難的局面。
三、結語
(一)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具備補充周邊社區體育的有利條件
(1)不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學校具有非常優越的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其場館設施可以滿足學校的平時正常教學秩序,平常晚上放學后和節假日時間學校場地處于閑置狀態。(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視日常的體育鍛煉,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與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了居民的鍛煉熱情,社區體育需要學校體育場館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最大限度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