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消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汽車金融;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1引言
國外汽車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論文在消費信貸方面已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適應當前汽車工業發展的步伐。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國內汽車消費信貸在貸款主體、風險管理水平、市場秩序等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的落后現狀,嚴重制約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從而帶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2國外汽車消費信貸的特點
國外汽車工業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轉化為一個完整的“融資—信貸—信用管理”的運行過程,這為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國外汽車消費信貸已經比較成熟。本文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消費信貸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費信貸的特點。
2.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多樣化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汽車金融公司、銀行、信貸聯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車融資銷售方面,以美國為例,汽車金融公司占39%,銀行占26%,其他機構占35%。在國外,銀行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的優勢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機構所取代,因為其他機構相較于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具有更明顯的競爭優勢。它們更多的是與汽車公司的利益緊密相關,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銀行往往出于風險的考慮,會逐步收縮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相反,其他機構由于與汽車公司的利益休戚相關,不但不會減少信貸規模,還會以零利率的汽車貸款換取汽車銷售的增長。其次,在經營的專業化程度方面,其他機構也比銀行具有更多的優勢。風險控制、業務營運等方面,其他金融機構都形成了一套獨立和標準的業務系統,不僅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全面
隨著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擴張和競爭的加劇,畢業論文金融服務公司的業務范圍也逐步擴大,應消費者的要求,設立了產品咨詢、融資、租賃、保險、零部件供應、維修保養、新車抵押和舊車處理等領域,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汽車生產銷售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為客戶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險、維修、燃油的同時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國,客戶不僅可以獲得汽車貸款服務,也可銷售各種形式的汽車租賃服務。
2.3風險管理比較完善
目前,國外在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不僅降低了信貸的風險,而且也擴大了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從而促進了汽車銷售的增長。為降低汽車信貸的風險,國外已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汽車信貸社會服務體系: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抵押登摘要:我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的落后現狀嚴重制約了汽車產業的發展,開展個人汽車消費信貸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比較分析中外汽車消費信貸發展狀況,找出影響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發展的制約因素,最后,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一些相關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汽車金融;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1引言
國外汽車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論文在消費信貸方面已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適應當前汽車工業發展的步伐。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國內汽車消費信貸在貸款主體、風險管理水平、市場秩序等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的落后現狀,嚴重制約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從而帶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2國外汽車消費信貸的特點
國外汽車工業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轉化為一個完整的“融資—信貸—信用管理”的運行過程,這為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國外汽車消費信貸已經比較成熟。本文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消費信貸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費信貸的特點。
2.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多樣化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汽車金融公司、銀行、信貸聯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車融資銷售方面,以美國為例,汽車金融公司占39%,銀行占26%,其他機構占35%。在國外,銀行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的優勢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機構所取代,因為其他機構相較于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具有更明顯的競爭優勢。它們更多的是與汽車公司的利益緊密相關,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銀行往往出于風險的考慮,會逐步收縮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相反,其他機構由于與汽車公司的利益休戚相關,不但不會減少信貸規模,還會以零利率的汽車貸款換取汽車銷售的增長。其次,在經營的專業化程度方面,其他機構也比銀行具有更多的優勢。風險控制、業務營運等方面,其他金融機構都形成了一套獨立和標準的業務系統,不僅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全面
隨著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擴張和競爭的加劇,畢業論文金融服務公司的業務范圍也逐步擴大,應消費者的要求,設立了產品咨詢、融資、租賃、保險、零部件供應、維修保養、新車抵押和舊車處理等領域,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汽車生產銷售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為客戶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險、維修、燃油的同時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國,客戶不僅可以獲得汽車貸款服務,也可銷售各種形式的汽車租賃服務。
2.3風險管理比較完善
目前,國外在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不僅降低了信貸的風險,而且也擴大了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從而促進了汽車銷售的增長。為降低汽車信貸的風險,國外已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汽車信貸社會服務體系: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抵押登為了降低汽車消費信貸違約所帶來的風險,往往會要求保險公司開辦履約保證保險[2]。然而,保險公司這時既要承擔車貸保險的風險,又要承擔道德風險,巨大的風險則是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這種情況下,銀行極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從而延緩了汽車銷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盡管《貸款通則》、《擔保法》針對消費信貸有一些介紹,但還沒有形成汽車消費信貸的相關立法、司法、執法成套的法規。這就造成了商業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無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違約,會出現耗時耗力、執行難的局面。相對于汽車消費者的權益盡管受到現行《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的保護,但是與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完善,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4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的對策分析
(1)在汽車消費貸款方面,應該打破銀行一家獨汽車市場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有關統計顯示,從發達大的現狀,當然單純采用國外的措施(商業銀行退出大部分市場份額,讓汽車專業金融公司占居主導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國應根據現實國情采取適當可行的方法。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合作打開市場,利用銀行資金充足的優勢,把資金貸給汽車金融公司,由汽車金融公司做貸款零售,銀行與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車信貸服務質量方面,應盡量涵蓋汽車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過程,同時還要開展購車儲蓄、融資租賃、汽車消費保險、信用卡、汽車旅游信貸等業務[3]。這些舉措不僅推動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也有利于汽車銷售的迅猛發展。
(2)汽車消費信貸必須建立在以個人信用管理為業務核心的基礎之上,要具備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個人信用管理技術和辦法,從而保障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體系應分為貸前、貸中、貸后三部分。貸前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個人資信水平、財產狀況、收支狀況調查與評價;貸中的工作主要是個人信用狀況監控,觀察是否及時的償還貸款,財產狀況有無重大變故等;貸后工作則是對個人信用風險處置,并對其結果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車貸險的風險廣泛復雜,單憑保險公司的能力是遠遠不足的,而由于貸款銀行的業務比較多,在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學的方法是加強多方合作。貸款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經銷商三者形成一個聯盟,共同擬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風險,共享利益。這樣就可以借助銀行資金的優勢、保險公司人員的專業、經銷商的擔保,減少風險,化解危機,維護汽車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穩定[4]。
(4)應進一步建立與汽車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貸款人發生違約行為時,能夠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英語論文健全的法律制度應該對個人的信用制度、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等進行嚴格的規范,對消費者的還款行為的監控責任也應進行明確。
5結語
汽車消費信貸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它不僅可以調節汽車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購買力、擴大內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我國汽車市場而言,我國己經形成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發展個人汽車消費信貸對于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玉泉,卞江生.論保證保險[J].保險研究,2004(5):1-6.
[2]吳勇.淺談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出路[J].重型汽車,2004(3):1-4.
【論文關鍵詞】資本邏輯現代性消費文化文化形式
【論文摘要】現代性消費文化是圍繞著消費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和方向、以文化形式顯現出來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由此資本邏輯成為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從資本邏輯的視角看,生產與消費的脫節造成資本增殖的失敗,因此資本必須要在文化上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來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結合,從而在深層上保證剩余價值的實現和資本再生產的循環,現代性消費文化正是由此生成。
一、“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界定
消費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它是以利潤為目標、以現代市場為方式批量生產消費性商品的文化樣式,它不會出現在“前現代”或“傳統”所標識的自然經濟形態中,也不是現代社會中仍然殘存的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性在于:它只能在買與賣的交換關系中才能實現自身的文化樣式,正是經過了“買賣”關系的中介之后,消費文化與傳統文化產生了質的區別。如果說傳統文化往往還保有純文化的形式,為了文化而文化、為了藝術而藝術,那么現代消費文化則根本不打算掩蓋自己與利潤的關系,它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通過公司行為去組織消費品的銷售,并以利潤的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不僅使得以自給自足為特點的傳統消費模式因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消費欲望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存優勢和存在根基,而且使得像電影、書籍、報刊、比賽等精神產品徹底地商業化,成為了只有在買賣關系中才能存在、才能呈現自身的文化商品,這樣就把消費文化的生產從根基上拖進了資本的運行軌道中,資本屬性成為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性。
很明顯,資本定義了消費文化,決定著它的存在基礎、運行原則和發展方向。所謂現代性消費文化,本質地來說是圍繞著消費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和方向、以文化形式顯現出來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可以再明確地將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性質歸納如下:(1)對商品符號意義和象征意義的消費成為現代日常消費的主導模式,消費已經成為文化現象(消費的文化理解)。(2)消費是人們據以認知自身和現實生活的意義源泉,是現代人自我認同和自我表達的主要形式,由此生存具象化為消費模式,消費成為建構他們自身及其日常生活的現實力量(生存方式和行為原則)。(3)無盡的文化形式為無限的消費需求和欲望提供了最合適的表達渠道,從而使資本最大限度地增殖自身得以可能(資本規定性)。(4)文化的公共性保證了某種特定消費模式的可推廣性,這一點使得資本能夠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制造出與某種消費模式相適應的特定消費欲望(消費文化的可推廣性)。
資本邏輯是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本質規定,資本決定著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既然如此,就應當在資本邏輯的視域中考察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生成路徑,這樣才能探尋到現代性消費文化的深層根源及其生成過程,從而把紛繁復雜的消費文化表現形式融合為統一整體,對現代消費文化問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當然,本文只是此種研究方向的一種嘗試。
二、生產與消費的脫節: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
資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只有獲取剩余價值,利潤才能得到保證,資本再生產才能持續進行。這意味著資本必須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無論處于何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會產生怎樣的自然后果和社會結果。資本把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事物都要收編進自身的增殖體系中,把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變成資本增殖機器的環節,使一切事物都要實現資本化。資本從本性上來說不承認任何限制,它的擴張過程打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疆域,最終的必然結果就是世界市場的形成、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的世界化?!安粩鄶U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边b遠萬里的人們由于資本的紐帶作用而發生相互聯系,資本把整個世界建構成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現代性世界,一切都處于錯綜復雜、無窮無盡的資本因果聯系中,一切都由于資本而獲得了自己的呈現形式,這正是馬克思所強調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爸挥羞@樣,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資本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世界的通約,由此造就了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本質同一的總體性世界。
資本所造就的總體性世界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內在有機的統一體,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持續欲望會不斷地沖破社會有機的生存外觀,致資本再生產于不可能,這就是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脫節,或生產與消費的脫節。資本運動的生產過程是資本增殖自身的過程,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依賴市場交換過程的順利進行,否則資本就無法實現自身;同時,資本的本性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家會想方設法壓低工人工資以獲取最大化的剩余價值,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以將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轉化為再生產的資本,而資本的擴張必然導致消費品規模的擴張,由此造成了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以限制消費為前提的資本擴張,導致的結果卻是消費品規模的擴張,從而破壞了資本再生產的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從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貨幣的轉換稱為“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p>
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在現實層面上表現為商品向貨幣跳躍的失敗,這就違背了資本增殖的本性,必然為資本所不能容忍。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積累的重心在生產資料的生產上,生產性消費是剩余價值實現的主要途徑。因此,盡管資本家盡可能地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壓低工人的工資,但這并不妨礙資本獲取剩余價值。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向日常生活領域的擴散,生活消費品的生產逐漸成為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發現和刺激日常生活的消費需求就成為了資本再生產的關鍵條件。但是,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本性決定著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壓低工人工資,這樣工人的低工資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低消費狀況,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成為資本自身前進的障礙,資本必須要尋找到合適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方式正是以泰羅制科學管理原理為理論基礎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2O世紀初,美國工程師泰羅面對企業中普遍存在的怠工現象,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思想,以代替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經驗方法。他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一個人把生鐵裝上車的過程可以分解如下:(1)從堆上或地上把生鐵鏟起來(一分鐘的百分之幾);(2)帶著所鏟的東西在平地上走(每走一英尺所需的時間);(3)帶著所鏟的東西沿著斜板走上車(每走一英尺所需的時間);(4)把生鐵扔下(一分鐘的百分之幾)或放在堆上(一分鐘的百分之幾);(5)帶著空鏟走回原地(每走~英尺所需用的時間),從中不難看出,泰羅制科學管理的精髓是動作、時間的細分和標準化,通過計量工具的精確化,工作被拆分為“一分鐘的百分之幾”和“一英尺”的細微動作,這就是由泰羅所開創的勞動形式化和合理化。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層面,美國實業家、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福特充分吸取泰勒制科學管理原則,創立了旨在高效率生產產品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例如,將汽車的部件徹底標準化,并在流水裝配線上批量生產。生產過程強調同質產品的一致性、標準化和大量生產,每個工人從事單項任務,工作高度專業化,按照比例付酬。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促進了工人工資的增長,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大眾有效需求的增長,第一次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有機結合,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資本邏輯的二律背反。
為什么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二律背反問題呢?這是因為,資本家發現,如果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足夠多,但是,如果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價值觀不及時更新的話,那么人們的消費模式就跟不上手中貨幣的增長速度,由此而來工人工資的提高對于有效需求的培養就不會發生實際意義,這時特定的消費價值觀的培養成為了資本再生產的關鍵環節,這一點尤其在以“靈活積累”為特征的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中得到了確證。
福特式生產方式需要長期和龐大的固定資本投資,在人們需求穩定而且單一的情況下,它確實能夠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產品成本。然而問題在于,一旦需求出現不穩定、多樣化的情況,福特生產方式因同質產品的批量化生產而致的僵化、單板的弊端就體現出來。2O世紀7O年代的石油危機及其隨后的美國汽車工業的下滑,是福特主義生產方式衰退的標志性事件。伴隨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衰退而來的是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前者一些不具備的特點,如更加關注特殊化的產品,關注產品的用戶化,風格和質量尤其受到重視,較短的生產周期,富有彈性的生產過程。為了適應并引導消費大眾的需求,資本一方面改變生產過程的內部環節,另一方面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消費者身上,研究如何才能制造出花樣繁多的新的消費需求。因此,資本必須要在人們的價值觀,即文化上發揮指導和引領的作用,才能進一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結合,從而在深層上保證剩余價值的實現和資本再生產的循環,現代性的消費文化正是由此生成。
三、文化形式:二律背反的解決途徑
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歷史意義,它不僅使得日常消費品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從而資本能夠進入消費品生產領域,而且通過改變社會的整體精神氣質,深刻地改造了大眾的消費模式,使得大眾不再以“需求”為尺度自然地進行自己的消費,而是以潛在的“欲望”為導向主動地建構自己的消費,這就是流行于西方社會并向全世界擴散的消費主義。所謂消費主義,是指不是為了實際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追求被文化形式所不斷制造出來的欲望的滿足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它具體表現為把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消費更多的高檔商品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并以此作為生存意義的源泉和人生價值的尺度。消費主義所表征的是人們被刺激起來的消費欲望,而欲望滿足的意識必須在一定的文化價值系統中才能獲得合法性。
欲望往往被看成是純粹主觀的個體事情,其實這種自然主義看法深深掩蓋了欲望的根本的社會性質?!拔蚁胍撤N東西”至少表明:這種東西與某種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想要”本身就與人們愿意及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管是否被意識到,它都作為顯性意識的前提進入到了每個人的意識深層,這正是文化進入個體身心的過程。因此,首先是具有價值取向的文化系統在人們的各種需要和欲望中確定哪些應當得到滿足、滿足多少和怎樣滿足,哪些需要和欲望是必須加以控制和禁止的,現實生活的人們才能去追求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生活方式本身是相對的文化范疇、社會范疇,而消費主義企圖把追求無盡欲望的滿足說成是自然的和普遍的,無疑具有了意識形態的性質,這就把理論的觸角深入到了為某種利益格局做合法性辯護的現代性消費文化系統。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已經得到滿足,資本要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必須要通過廣告、電視、電影、宣傳等各種文化手段和文化形式向大眾推銷適合于資本增殖的生活方式,因此,現代性消費文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無止境地追求欲望的滿足,“資產階級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因而它是無限的要求?!蹦_醴一旦消費者的消費愿望經欲望中介后達到無限的層次,那么資本增殖就具有了可靠而持久的保證,這其中發生關鍵作用的杠桿便是消費文化對大眾生活方式乃至個體身心的影響和重塑。
感恩節的傳統是在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慶祝,但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卻在1939年宣布該年的感恩節在11月23日,這一小小的改動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僅僅是源自俄亥俄州百貨公司老板小弗雷德·拉扎勒斯的建議,在他看來,這樣做會使“圣誕采購”旺季延長一周。布爾廷斯評論道:“這次羅斯??偨y宣布對感恩節的日子作小小的調整,乃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它既揭示了美國圣誕節的實質,還表明感恩節這一古老的節日也轉變為一個美國消費性節日了?!笔聦嵣?,圣誕節和圣誕老人的形象本來也都是美國式的傳奇或神話,圣誕樹和圣誕賀卡也都是美國商業神話的副產品。只有想象一下,在1948年左右,美國每年都會銷售2800萬棵圣誕樹和15億張賀卡,它和經濟的關系是多么緊密。
[論文內容提要]文章結合我國目前的體育消費水平現狀,提出要加強農村體育環境建設,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強化體育健身意識,因地制宜、開展野外體育產業等特色項目,構建多元化農村體育發展模式,從而為提高我國農村體育消費水平,促進農村體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消費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占全國人口70%的農民,體育消費額僅占體育消費總額不到30%。因此,從理論上分析,提高農村體育消費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一、體育消費水平的含義
體育消費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體育實物消費資料及體育服務消費資料的數量,可用價值單位(貨幣)來表示。體育消費水映人們實際消費的體育消費品數量的多寡和質量的高低。
二、我國農村體育消費水平現狀分析
據有關資料統計,1997年、2001年,我國城鄉體育消費水平分別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項消費支出中處較后位置。盡管這種“平均數”的計算結果,能說明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有所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不得不承認自身的差距。然而,突顯的問題在于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問居民收人差距較大,農村居民沒錢買健康。
第二,缺乏場地、器材、指導員等必要的體育資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勞動和家務,使得農村居民無暇顧及體育健身。
第四,農民具有人員分散,不易組織的特點。
三、提高我國農村體育消費水平的建議
3.1強化體育健身意識
3.3.2研發適應農村居民使用的小型體育用具與器材
體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重要基礎和物質保證。據對在職和非在職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學生的不完全統計,在不參加健身運動的諸多因素中,體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這充分說明,體育器材在健身事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市場上不斷出現占地面積小、功能有針對性、價格適中的體育健身器材,很受社會的歡迎。據有關資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購買率不足15%,而占地面積小、價格在千元以下、操作靈活、可折疊的健身類和娛樂類器材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這是健身器材市場銷售的主流,為大多數健身者所認可。健身器材的種類應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消費者的需求,以家庭為覆蓋面,在價格、造型、體積上適應農村居民的消費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計劃更深入、持久、有序地開展下去。
3.4開展野外體育產業等特色項目
我國蘊藏著豐富的戶外運動資源,這是我國農村居民的天然的運動場。我國的湖泊、水庫面積達1072萬公頃,當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多種水上運動。我國的森林面積9491萬公頃,山地面積320萬公平方公里,可以開展野營、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項目等體育活動。我國的河流流域面積95.5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海岸帶面積28萬平方公里,可以開展游泳、劃船、沖浪、野營、沙灘排球等體育活動。
3.5構建多元化農村體育發展模式
3.5.1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模式
通過農村學校體育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終生體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斷地增加農村體育人口,而且還能為當地培養體育人才,帶動當地體育的全面發展,這無疑是農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途徑。
3.5.2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
以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一方面,在現有的小城鎮,要充分發揮鎮級政府在發展小城鎮體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種政府體育組織、社團組織,培養體育積極分子和體育骨干,宣傳和動員小城鎮內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各種社會團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建立地方性的競賽制度,特別是在農閑時組織鎮所管轄的村級體育活動,以形成體育發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體育納入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將農村體育事業費和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真正實現體育與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
3.5.3民族體育發展模式
我國農村的很多地區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良好的體育傳統、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內容和方式。因此農村體育的發展要充分利用這些民族體育資源,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培養民間的各種組織機構,根據不同民族的傳統和特點挖掘、整理和推廣這些民族體育文化,特別要利用各民族的傳統體育節日盛會,組織和開展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民族體育項目競賽,既使民族傳統體育節日盛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建設的助推劑,又能充分發揮競賽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當地民間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
3.5.4體育旅游發展模式
西部農村地區應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當前人們追求健康、回歸自然、追求新穎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標定位,把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打造各種精品體育旅游線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區各民族、各地區傳統的節日,開拓體育旅游資源;在西部地區各旅游景區、度假村等開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險、野外生存、極限運動等符合當地氣候、地形地貌特的體育活動項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積極承辦國內、國際具有影響力的比賽和競賽,如近年舉行的“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邀請賽”,通過參觀比賽和參與競賽活動積極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3.5.5體育扶貧發展模式
在繼續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加大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外,還要以最貼近農民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體育需求,主要采用形式:(1)對一些慢性病和地方性疾病多發的地區,聯合衛生部門,根據當地疾病特點,有針對性地傳授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案,以減少因病致貧的人數;(2)聯合希望工程,解決貧困山區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器材和師資問題,使貧困地區學生都能參與體育;(3)聯合婦聯、殘聯、共青團、農民體育協會,通過體育自愿者形式,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為農村地區的老年群體、弱智兒童、殘疾人、婦女等傳授體育知識、健身方法,真正使體育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我國正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關于全民健身工程的進展狀況,國家體育總局兩次公布的調查結果,給了這項標志著中國社會進步與文明程度的系統工程以實事求是的評價。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兩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從未參加體育活動的城鄉居民分別為65.70%和65%,其中絕大多數為農村居民。因此,強化農民體育健身意識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傳鼓動的力度不夠,國家關于開展農村群眾體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關部門的行政意識、工作方式、宣傳途徑的原因,使這些政策措施宣傳沒有很好地展開。全民計劃化了兩年的時問做宣傳鼓動,但仍有60%以上的農村居民不知曉,距“家喻戶曉,人人參與”的要求深遠,足以說明我們的宣傳乏力。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細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傳鼓動工作。國家關于農村體育的許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說在嘴上,要讓農村居民“家喻戶曉,人人參與”,就要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要有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3.1.2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
我國農村居民為增進健康而關注體育活動少,而把食、宿擺在第1、第2位,而把體育活動擺在第5位。資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問題突出。理想的體育運動是實現健康的途徑,現代醫學和體育科學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起到以下作用:(1)預防心血管??;(2)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4)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6)控制體重與改變體形;(7)延年益壽。
3.1.3樹立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氣
農村居民有其生活、勞動特點,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應堅持與生產勞動、文化活動相結合,堅持業余,小型,多樣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科學文明的原則,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開展農村居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個人活動可不拘一格,貴在堅持。集體活動應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學性,定時、定點組織開展。同時加強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教育,引導農村居民參與,提高體育健身意識。
3.2強化各類基層組織的作用
由于農村客觀上存在場地設施少、時間難以協調統一等實際困難,農村群眾體育工作是一個動員面廣、涉及面寬的工作,在發揮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的職能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鄉村民兵、婦聯、農協、共青團、文化站、鄉村醫院、鄉(鎮)企業工會等組織的積極主動配合,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體育比賽和表演活動,擴大體育的影響,提高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做到齊抓共管,共同搞好農村體育工作。
3.3加強農村體育環境建設
3.3.1改革體育場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
我國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約有70%集中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因此,在滿足學校教學需要的同時,有必要向農村居民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此舉也將大大節約對體育場地設施的投資,提高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率。我國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的問題上,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本著國家補助一點、學校收取一點的原則,在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向社會有償開放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
3.3.2研發適應農村居民使用的小型體育用具與器材
體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重要基礎和物質保證。據對在職和非在職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學生的不完全統計,在不參加健身運動的諸多因素中,體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這充分說明,體育器材在健身事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市場上不斷出現占地面積小、功能有針對性、價格適中的體育健身器材,很受社會的歡迎。據有關資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購買率不足15%,而占地面積小、價格在千元以下、操作靈活、可折疊的健身類和娛樂類器材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這是健身器材市場銷售的主流,為大多數健身者所認可。健身器材的種類應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消費者的需求,以家庭為覆蓋面,在價格、造型、體積上適應農村居民的消費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計劃更深入、持久、有序地開展下去。
3.4開展野外體育產業等特色項目
我國蘊藏著豐富的戶外運動資源,這是我國農村居民的天然的運動場。我國的湖泊、水庫面積達1072萬公頃,當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多種水上運動。我國的森林面積9491萬公頃,山地面積320萬公平方公里,可以開展野營、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項目等體育活動。我國的河流流域面積95.5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海岸帶面積28萬平方公里,可以開展游泳、劃船、沖浪、野營、沙灘排球等體育活動。
3.5構建多元化農村體育發展模式
3.5.1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模式
通過農村學校體育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終生體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斷地增加農村體育人口,而且還能為當地培養體育人才,帶動當地體育的全面發展,這無疑是農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途徑。
3.5.2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
以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一方面,在現有的小城鎮,要充分發揮鎮級政府在發展小城鎮體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種政府體育組織、社團組織,培養體育積極分子和體育骨干,宣傳和動員小城鎮內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各種社會團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建立地方性的競賽制度,特別是在農閑時組織鎮所管轄的村級體育活動,以形成體育發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體育納入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將農村體育事業費和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真正實現體育與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
3.5.3民族體育發展模式
我國農村的很多地區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良好的體育傳統、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內容和方式。因此農村體育的發展要充分利用這些民族體育資源,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培養民間的各種組織機構,根據不同民族的傳統和特點挖掘、整理和推廣這些民族體育文化,特別要利用各民族的傳統體育節日盛會,組織和開展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民族體育項目競賽,既使民族傳統體育節日盛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建設的助推劑,又能充分發揮競賽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當地民間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
3.5.4體育旅游發展模式
西部農村地區應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當前人們追求健康、回歸自然、追求新穎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標定位,把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打造各種精品體育旅游線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區各民族、各地區傳統的節日,開拓體育旅游資源;在西部地區各旅游景區、度假村等開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險、野外生存、極限運動等符合當地氣候、地形地貌特的體育活動項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積極承辦國內、國際具有影響力的比賽和競賽,如近年舉行的“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邀請賽”,通過參觀比賽和參與競賽活動積極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體育文化產業體育消費水平消費意識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人們健康意識和體育意識的增強,以及體育運動生活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深入,人們對體育文化產業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體育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不可忽略的增長點。尤其是這幾年,人們在體育上投入的金錢和時間都有了明顯提高。人們不光是對于體育產業的實物(體育服裝鞋帽以及運動器材等)消費在提高,對于體育信息消費(體育期刊,觀看比賽、表演、展覽等),以及參與型的體育消費(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等)的需求更是大幅增加。
一、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現狀
體育產業發展綱要(1995年~2010年)中指出我國體育產業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體育主體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如對體育競賽表演、訓練、健身、娛樂、咨詢、培訓等方面的經營;第二指為體育活動提供服務的體育相關產業類,如體育器械及體育用品的生產經營等;第三類指體育部門開展的旨在補助體育事業發展的其他各類產業活動。根據以上可以得知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參與體育活動與觀賞運動競賽而對消費資料的使用與消耗。從狹義上講即是直接的體育消費是指參與體育活動與觀賞運動競賽過程中對體育服務產品及與體育消費直接有關的實物產品、精神產品的消費。廣義的體育消費指一切與體育活動有關系(聯系)的個人消費行為。比如在觀看體育比賽過程中購買飲料,去外地觀看體育比賽的交通費、食宿費等等。歸納為兩點就是實物消費和精神消費兩大類。
1.實物消費
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中主要以實物消費為主,主要有運動服裝鞋帽、健身器材設備、體育書刊雜志、食品飲料等。經調查表明以運動服裝鞋帽等體育實物消費資料的比重占體育消費支出的81.5%,而用于觀看比賽,參加娛樂活動的勞務性消費比重僅占體育消費支出的10%左右,體育書刊磁帶占7.1%;其他消費品占2.4%。運動服裝鞋帽等體育實物消費占到這么大的比重主要還是人們的消費心理沒有改變,因為大部分人的經濟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消費結構還沒有脫離傳統,運動服裝鞋帽兼具運動和日常穿著,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們在進行體育消費的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對生活的改變,所以這種比例分成也就正好表明了現在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層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費,因為去買這種運動服裝鞋帽的人民未必會投入到真正的體育運動或鍛煉中,那后續的一些帶動消費就不存在。其次就是少數人購買小型的健身器材,為什么會選擇這些小型健身器材,是因為這些器材占用地方小,人們在家中就可以進行鍛煉,達到健身的目的,而省去了一些去場館的費用。當然后者會比前者在體育消費上面的力度大。但是這些都只是前段消費層次。
2.精神消費
體育消費中的精神消費支出主要是指:觀看體育比賽、表演、展覽,體育文化資訊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勝利召開,足以體現人民觀賞體育賽事的熱情,因為以往我們對于體育運動盛會的認識大部分人還是健身,為國爭光的一種理念,但是通過這次的召開,人們發現了體育運動中給人們帶來的不光是健身,為國爭光,還有一種協作、高興、放松的心情。這類消費相對實物消費而言層次較高,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會追求精神享受,這類消費的增長于是發展比較快,在廣州,人們用在觀看體育消費占整個體育消費支出的12.4%。隨著經濟的發展,運動水平的提高,觀賞型消費支出會增大。
上述外還有相關的延伸消費如體育彩票和體育勞務消費,體育彩票就不用論述了,體育勞務消費是指人們用貨幣購買各種與體育活動有關的體育勞務或服裝的體育消費資料的消費,也稱參與型體育消費,如為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等所支付的各項費用,隨著我國工作制度的不斷改變,人們的閑暇時間相對增加,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為了追求更佳的生活質量,必將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運動的實踐中來,這類體育消費也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二、影響體育消費的因素分析
滿足體育消費的體育產品泛指能夠滿足人們參與、觀賞各種競技運動、健身運動需要的一切有形、無形的東西。花錢觀看體育賽事,是一種興趣的追求、情緒的宣泄、心理需要的滿足。事精神層面的消費。如果一個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與情感需要的滿足程度越高,那他不斷地產生這種特殊購買行為的可能性便越大。同樣,當消費者花錢參與到體育鍛煉或者購買與體育相關的服裝及其器材時,他的這種購買行為讓他或她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愉悅及對身體健康的希望??梢?體育產品的核心是它能滿足人們的某些需要。中國人口數量多,對體育產品具有消費欲望的潛在消費者在中國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為獲得“健康”、“活力”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觀賞競技體育實現心理與情感的滿足則日益成為當代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造成我國體育消費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
1.收入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對體育消費的投入
根據恩格爾定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收入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率越大。隨著民民收入的增加,在全部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會下降,而用于文化娛樂(體育)消費方面的支出會逐漸上升。當較低層的需要初步得到滿足以后,人們就會追求較高層次的需求,那么,體育需求是處于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階段,它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需求,所以,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于擴大體育消費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2.體育場館開放程度及服務水平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我國體育場館和設施數量少,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規定單位的體育場所要向社會開放,雖然這個規定給人們的健身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因為這些體育場所歸各單位管理,場館的管理維護、運轉等投入由各單位負擔,所以,為了場館能正常運營,場館的管理者就必須考慮到利益和效益,健身的價格又不能定得過高,會對人們的健身活動有影響,又不能解決場館的日常開銷問題,所以,有的場館出租場地經營非健身項目以達到收支平衡,實際上用于健身的場地縮小了?,F在我國在場館建設和管理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大的城市和地區設立比較大的健身中心和文體娛樂中心,從而彌補一些體育場館不足的問題。那么,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經營觀念和經營模式的轉變,體育消費市場存在著的問題會逐漸得到改善。
3.傳統消費觀念的根本改變及對體育功能的重新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等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而對于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這種體制帶來但就是們對體育的認識始終局限在鍛煉身體、培養意志、為國爭光的觀念中,而體育運動,以及賽事中的娛樂性沒有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迫切,在體育消費過程所帶來的快樂、成功與協作的感受會對人們傳統的消費結構造成一定的沖擊。體育消費結構以實物消費資料為主逐漸轉向體育賽事及資訊等無形消費。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影響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因素還有多方面的,其中有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否有閑暇時間等影響體育消費,因此,在人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進行全民體育教育,加強全民健身意識是擴大體育消費的主要措施。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體育需求的提高,加上體育消費市場管理的不斷完善,體育消費市場必將擴大和發展起來。
三、總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我國居民的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建設和發展體育市場,引導和激勵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任務。研究認為,今后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將遵循需求上升規律,發生實質性的趨優變化。特別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為標志的各類大型體育賽事近年來紛紛涌進中國,我們的生活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和體育、特別是市場行為的競技體育走的很近。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在進行這類體育消費的同時,有理性消費觀的指導,避免出現盲目消費和超支消費等問題。而目前的國內賽事和體育機構,應該從培養國內賽事的體育消費群體開始,真正把公眾作為賽事成功與否重要組成部分,使公眾具備體育消費的習慣,從而面對來勢洶涌的國際高水平賽事的時候,能夠理性消費、正確消費,從而通過合理的體育消費形成蓬勃發展的體育市場和體育消費系,使體育消費成為我們提升生活質量、實現小康社會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張巖張尚權李澤潤:體育運動經濟問題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馬柏湘王進梅:我省城鎮居民體育需求心態的調查與研究[J].體育學刊,1996,(3)
【關鍵詞】信貸消費;消費安全;個人破產;信用監控;機會均等
何謂信貸?金融學認為,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廣義的信貸即銀行信用,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它包括商業銀行存、放款、結算等各項資產負債業務。狹義的信貸僅指銀行貸款[1]。這一定義顯然過于狹窄?!逗喢鞔蟛涣蓄嵃倏迫珪穭t認為,信貸是一方(債權人或放貸人)向另一方提供商品、貨幣、服務和有價證券,另一方(債務人或借款人)依約定償還的交易行為。這一定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信貸消費”之“信貸”。因此,信貸消費是經營者一方向消費者提供為生活目的之需的貨幣、商品、服務或有價證券,消費者依約定時間、方式遲延償還貨幣的消費交易行為。因此其既包括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放發的消費信貸,也包括其他經營者的賒銷。從時間上來看,包括不定期付款和分期付款。就信貸消費的法律關系而言,主體一方是經營者,包括商業銀行、零售商、服務提供者、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等,另一方是消費者;其客體是貨幣。信貸消費具有信貸性、債性、信用性、國家干預性、宏觀調控性等特性。信貸消費作為啟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至今并未產生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國信貸消費存在諸多問題,消費者不敢、不能或沒有機會信貸消費,因此,加強信貸消費立法,從法律上消除信貸消費的障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目前我國信貸消費存在的問題
信貸消費在我國剛剛產生,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對信貸消費都知之甚少,幾乎毫無經驗,因而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
1、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缺乏安全感
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或服務時,面臨著多種風險,如生理風險、金融風險、功能風險、心理風險。消費者自然想讓風險最小化。但是,因為信貸消費作為一種新的消費交易行為,大多數消費者對此毫無經驗可言,因而,進行這種購買帶有更大的風[2]。其次,提供信貸消費的經營者比較復雜,除對諸如國有商業銀行外,消費者對其他經營者(如零售商等)的資信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而,對經營者存在不信任感;再次,隨著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入,人們原有的一些福利在調整,而且醫療改革、教育改革等多種涉及人們切身利益的改革未來發展形勢不明朗,預期消費中不可知因素太多。加之職業的不穩定性加劇,一量收入減少,發生支付不能,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如生存權能否得到保護?多大程度的保護?諸如此類的問題沒有明確。最后,信貸消費合同一般是由在經濟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經營者事先擬定的格式合同,其可能將預定的合同條款強加于消費者,從而排除雙方就合同條款進行協商的可能性。經營者完全可能利用格式合同處心積慮地保護自己的權利,而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諸多因素使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產生不安全感,感到風險太高,畢竟消費安全是消費者關心的首要問題,“如果感到風險很高,消費者自然不會購買?!保?]。
2、信貸消費條件太苛刻
對于消費者來說,我國目前信貸消費條件太苛刻,一是信貸消費付款期限較短,小汽車一般為一年,住房按揭一般是10~20年,最長的也僅30年。這要求消費者必須有高收入,以北京市為例,目前能夠享受信貸消費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公司或行業內的高薪者,其家庭月收入多在5000元以上,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每月近2000元的還貸費讓他們有心無力[4]。以成都市為例,目前一般家庭的月收入1200~1500元,要支付上千元甚至數千元的信貸款是不可能的。僅此條件就將絕大多數消費者排除在信貸消費之外,無怪乎信貸消費難形成規模,從而拉動經濟發展,另外還有諸如職業、年齡,甚至戶籍等條件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1)我國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用評價和監控制度,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信用存在擔心;(2)經營者懼怕提供周期更長的信貸,總希望能盡快地收回債權。以住房按揭為例,我國目前最長的也僅30年,而發達國家在十五年前就推出了長達140年之久的住房按揭。有人認為是因為我國消費者收入太低,實質上,收入高低只是相對于信貸付款而言,如果周期更長,相應的定期支付的還貸款也就越少。
3、信貸消費機會不均等
信貸消費機會均等是指消費者在同一信貸消費條件下,享有同等的獲得信貸消費的機會。這是法律平等、公平價值在信貸消費問題上的體現。其中的信貸消費條件根據信貸消費的特征,只能以消費者信用、償債能力為依據。而目前我國信貸消費存在的機會不均等,主要是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監控制度未建立起來,對不同戶籍、職業、年齡等的消費者的信用難以長期持續監控,經營者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常常還將職業、年齡、戶籍等作為信貸消費條件,從而造成不同職業、年齡、戶籍的消費者享有的信貸消費機會不同,如成都市一些銀行規定,教師可以不需擔保而貸款2萬元;1999年末,成都市一些銀行暫停對外地人的住房按揭。此外,信用評價不科學,信貸消費條件不公開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可能受到歧視,且無申辯機會。
二、我國信貸消費的法律對策
加強信貸消費立法是消除我國目前信貸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的基本對策,這是由法的功能所決定的。通過立法,應當建立健全下列一些主要的法律制度。
1、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
債權讓與,即債權人讓與,是指不改變債的內容,債權人將其債權移轉于第三人享有[5]。近代各國民法均承認,債權原則上得為讓與。我國《民法通則》191條也規定債權人可轉讓債權,但該條要求經債務人同意。《合同法》第79條則規定,債權人可以自由地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我們認為,信貸消費之債權轉讓,應當與一般之債權轉讓有所不同,其一是受讓人資格應作限制。因為信貸消費之債的關系乃建立在雙方當事人的信用的基礎上,因而應當保護債務人不因債權人將債權轉讓于他人蒙受交易便利或交易安全之損害,否則,會增加交易成本,必然會降低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安全感。因此,受讓人應當是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金融公司等),因為金融機構布局、交易規則、資信等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保證交易安全,可以消除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不安全感。但是如果債權人、受讓人的債權得不到保護,那么,其就不愿轉讓債權,因此還必須對轉讓方式予以限制,一種是金融機構間債權的轉讓與繼受,雙方根據持有債權的時間合理公平分享利益和風險;第二種是貼現,即提供信貸消費的零售商等非金融機構,將信貸消費票據(這里指廣義的票據)或合同予以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低于票據或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將貨幣兌付給轉讓方。這個比例即為貼現率。這兩種轉讓方式有利于保護債權人利益,從而使債權人樂意轉讓債權,而不致于對消費者強行索債;同時由于債權人可隨時將債權轉讓而收回資金,因此,也愿意提供更長期的信貸,有利于降低信貸消費條件和成本。
2、個人破產制度
個人破產指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按照破產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養人的生活必需費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況下,將其財產拍賣,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債權人的一項法律制度。破產制度的社會意義在于維護民事流轉與商事交易的安全;對債務人而言,可以保護債務人,保障債務人及其所供養人的基本生活,同時,可以使誠實而遭遇不幸的債務人從債務的深淵中解脫出來,去創造一個新的生活。因而日本法把破產法稱之為“更生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正因為如此,個人破產制度可以鼓勵消費者信貸消費。但是,如果經營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那么經營者將不愿提供信貸消費或提高信貸消費條件以阻礙信貸消費,因此,個人破產制度還必須保護債權利益。實際上從債權人角度來說,個人破產制度“可以使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人不得不傾其家產、盡其所能,切實承擔起償債責任,克服那種拍拍胸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不要拉倒,一筆勾銷’的社會現象,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最大可能地得以實現。”[6]但從我國目前來看,由于個人信用監控制度不完善,市場經濟不成熟,個人對自己信用的輕視,對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立法和執法的不完善,為了使經營者提供信貸消費的積極性不受到遏制,平衡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應當強化立法和執法,加強對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的查處,并且將惡意信貸消費、破產欺詐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追訴時效延長至4~10年。
3、格式合同的監管制度
為防止經營者利用格式合同損害消費者利益,各國法律建立了對格式合同的監管制度。主要有三種體制,一是對格式合同條款的審查制度,此方式旨在事前預防;二是對格式合同的監督制度,這種方式強化對整個交易過程的監督;三是由專門機關統一制定一些普遍適用的格式合同條款,這種方式也旨在事先預防。這些監管方式“有利于克服狹隘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局限,保證一般契約條款的公正性?!保?]我國合同法對格式合同作出一般規定,但未規定監管制度;而一些特別法,如《保險法》則規定采第三種監管體制。實際上,單純的事前預防是不夠的,應將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濟結合起來。因此,將第三種體制與第二種體制結合起來,作到對重要的格式合同條款由專門機關統一制定,對所有格式合同由相應的機構進行日常監督。同時,在相應的機構中,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代表,才能保證所有格式合同的公正性,及時糾正對消費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條款,確保信貸消費安全。
4、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監控制度
消費者的信用評價可采用等級制或得分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要公平地評價和長期持續監控消費者的信用,首先應當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系統。評價系統應包括下列因素:消費者的職業狀況、收入狀況、銀行帳戶的大致數額和地點、賒帳或其他債務、付帳習慣、婚姻狀況、訴訟、交易記錄及品質、習慣、道德等因素。還應當確定這些因素彼此間關系,在評價系統中的權重等。其次,建立專門機構評價監控和經營者自己評價監控體制。專門機構是獨立于特定經營者的信貸消費服務機構,它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經營者與客戶或用戶)的關系,它根據客戶的要求提供信用報告而獲得酬金。經營者自己評價與監控則由經營者根據自己的評價系統和方式來評價和監控。再次,建立合理的信息收集程序制度,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專門機構信息收集一是自行調查,如采訪鄰居、朋友、同事以及調查過去交易記錄等;二是與客戶形成互動關系,客戶將消費者的有關交易信息提供給專門機構,專門機構將對消費者的評估結論和監控情況提供給客戶,客戶再把有關信息提供給專門機構,如此循環。經營者的自行評價與監控一般都根據過去經驗的統計,或作主觀評估。在合理程序中必須建立對消費者的不利信息通知制度,也就是在消費者的信用報告中,如果某些信息(包括過時信息)對消費者不利,可能會對信用評價結論產生不利影響,則應將這些信息通知消費者,消費者有權對其作出解釋或予以糾正。專門機構的評價與監控是通過大量客戶與機構長期持續互動,從而占有大量的動態信息,對任何消費者的評價系統標準相同,因而評價結論更公正,保證不出現歧視。經營者的自行評價與監控的信息來自自己與消費者的交易記錄,信息占有量較少,且可能不持續,因而評價的科學性很值得懷疑。因此,應當建立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專門機構作為消費者信用評價與監控的重要制度。通過科學的評價與監控制度,可以對消費者的信用作出公正評價,從而消除經營者對消費者信貸經營的擔心和確保消費者信貸消費機會均等。
5、.信貸消費機會均等制度
為保證信貸消費機會均等,應當建立公平的信貸消費條件,提供信貸消費的經營者關心的是消費者信貸能否順利得到償還,而保障消費者清償債務的是信用和清償能力。因此,信貸消費條件主要以消費者的信用和清償能力為條件,而不得以性別、學歷、種族、宗教、民族、膚色、年齡、婚姻狀況、戶籍等作出歧視性規定。美國的《信貸機會均等法》、《B條例》對此作的明文規定,可資我國借鑒。其次,信貸消費條件應公開?!瓣柟馐亲詈玫臍⒍緞?,公開信貸消費條件,可以監督信貸消費條件是否有歧視性條款,同時建立消費者的申訴制度,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受到歧視,有權向有關組織或機構提出申訴,直至訴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立法,建立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個人破產制度、格式合同監管制度,消除消費者對信貸消費的不安全感。建立對破產欺詐和惡意信貸消費民事訴訟時效延長制度,信貸消費之債權讓與制度,科學的信用評價和監控制度,使經營者愿意提供更長期限的消費信貸,降低信貸消費條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制度和監控制度,信貸機會均等制度,消除信貸消費機會不均的障礙。從而使大多數的普通的消費者敢于并且有機會、有可能獲得信貸消費,信貸消費才可以逐漸成為規模,真正拉動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婁祖勤.《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年出版,P1~2;
[2][3](美)J.布萊思.《消費者行為學》,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年出版,P39、39;
[4]張玉玲,李曉露.“知識分子眼中的‘信貸消費’”,載《光明日報》,1999年8月23日第6版.
[5]王家福.《民法債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P69.
一、履約保證保險的法律性質
履約保證保險業務是一項非凡的財產保險業務,它是指保險人為被保證人向被保險人提供保險產品而成立的保險法律關系。當借款人不按期歸還借款本息時,保險人需向被保險人賠付所有未還貸款本息。
其幾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下圖表示:
投保人向保險人支付保費,購買以銀行為被保險人的履約保證保險;
銀行審查借款人還款能力及履約保證保險保單,發放借款;
一旦出現保險事故時,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付保險金。
從法律角度看,即根據法律規定或當事人雙方約定,投保人承擔支付保險費的義務,換取保險人對其因保險事故的出現所導致的被保險人的損失負責經濟補償或給付的權利;相對應而言,投保人的義務和權利分別是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因此不難看出保證保險合同具有雙務性、有償性、諾成性和射幸性的法律特征。
履約保證保險不同于借款合同的保證擔保
由于保證保險是從《擔保法》中的保證制度演變而來的,是保證制度與保險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故從外在表象上存有諸多的共性和相似成分。如:均具有擔保的性質,最終是為了保證被保證人的利益不受損失;均是事先以書面形式,即合同設定幾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當條件具備或不具備時,承擔相應的責任;均具有一定的期限性,即在有效期限內承擔法律責任。正是由于上述共性的存在,實踐中產生履約保證保險項下的糾紛時,則往往使不同利益主體對糾紛定性產生不同理解和熟悉。至此,明確兩種法律制度的區別則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雖然兩種制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其本質上的差異才是其根本所在。
其一,法律性質不同。保證保險是一種損害補償手段,而保證作為一種擔保方式則是一種債權保障方法。因而,保險合同能夠獨立存在,而保證合同只能是依附于主合同的從合同,附屬于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不能獨立存在。對保證合同而言,不僅它的存在、消滅以主合同為前提,并且其效力和應承擔的責任也受主合同的影響,即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而對保險合同來講,雖然也要以被保險的合同債權存在為前提,但這只是有關當事人簽訂保證保險合同的原因或依據。保證保險合同作為一種獨立的合同,它的效力不受產生被保險債權的合同效力的影響。
其二,責任方式和責任性質不同。保證責任有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責任之分,且一般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而保證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承擔的是一種獨立的合同責任,只要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危險事故發生,保險人就應當承擔賠付責任,不存在責任種類及先訴抗辯權的問題。
其三,對債權人的保護方法不同。保證保險屬于事后保護,保險人依據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對被保險人進行保護,是基于事先收取固定費用為前提的,主要是對保險范圍內且屬已經發生的損失進行補償。承擔責任的前提是:投保人必須已繳納保費;危險事故屬事先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必須是已經發生的事故,而非將要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保證擔保則是依據債權人與保證人的合同約定,當一種事實或行為發生或債務人不作為某種行為時,利用保證人提供的信用對債權人進行保護,集事先保護和事后保護于一體。
此外,履約保證保險與保證擔保的區別還體現在二者主體范圍、當事人權利義務、解決爭議所適用法律不同等方面,在此不再贅述。
履約保證保險不同于一般的財產保險
履約保證保險作為一項“非凡”的財險業務,非凡性主要體現在:保證保險所承保的風險是個人“信用”,即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危險事故,并非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而是針對被保證人信用不良造成的主觀性危害,而這在一般財產保險合同中是被列為除外責任的,即基于投保人故意行為所形成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予理賠。
履約保證保險不同于信用保險
信用保險與保證保險都是以信用風險為標的的保險,均是從保證制度演變而來的,但二者同樣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主體和適用范圍上的不同。信用保險中,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只能是債務人的相對人,即債權人;而保證保險中的投保人既可以是債權人,也可以是債務人,被保險人只能是債權人。在適用范圍上,信用保險的應用領域要小于保證保險。
履約保證保險不同于侵權損害賠償
兩種行為中均發生了經濟上給付的法律后果,但二者同樣存在根本差別。履約保證保險下,保險人理賠義務的發生緣于投保人的信用不良,即保險事故的發生并非保險人的行為所致。保險人之所以要承擔補償損失的責任,是因為法律規定或保險合同約定的義務;而侵權損害賠償中,賠償責任的產生則是以侵權人自身的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發生為前提。其承擔責任的依據主要是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間的約定。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區別是:保證保險中,保險人承擔的僅是損失補償的責任,即保險事故造成損失就補償,未形成的損失就不補償;在約定范圍內,損失多少補償多少。而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則可能包括目前尚未發生的損失部分。
二、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如何更好地利用履約保證保險
自1998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出臺《個人住房貸款治理辦法》、《汽車消費貸款治理辦法》及《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規定,要求各有關金融機構提高對消費信貸重要性的熟悉,抓
住這一業務發展的戰略性機遇,把消費信貸業務作為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目前,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已成為各商業銀行重要的資產業務,并作為調整銀行信貸結構的重要內容開展起來。在保證保險這一金融產品應用于個人消費信貸之前,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中擔保環節的操作模式大致是:個人住房消費貸款,以所購房產設定抵押并辦理財產保險,此外還要求房產商提供全程或階段性的保證擔保及回購承諾,并開立保證金專戶,以按揭額的一定比例存入相應款項;汽車消費信貸中,同樣除設定所購車輛的財產抵押擔保外,還需汽車經銷商提供信用保證。應當說,這種業務操作模式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而隨著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數量不斷增長、業務品種的日益齊全及治理機制的科學化、制度化,這一業務已逐步完善和成熟起來。履約保證保險在有效鎖定風險的前提下,大大簡化了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操作環節和手續,但同時第二還款來源的籌碼全部落在了保證保險上。所以,銀行怎樣有效利用保證保險,充分維護自身資產質量,以及如何完善保證保險手續,合理合法轉嫁授信風險,則是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探討的問題。
銀行應從維護自身權益角度出發要求對保險合同中未約定或約定不明條款予以補充、修改和變更
這一問題實質上是保險合同是否可由當事人通過協商方式進行變更的問題。有人認為,保險合同是標準合同、是符合合同,即指一方當事人對于另一方當事人事先已確定的合同條款只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不能就保險單所確定的條款進行修改。但筆者不認同這一觀點。我國《保險法》第十八條對保險合同應具備的主要條款做出了詳盡的規定,第十九條、二十條則又明確賦予當事人“可以就與保險有關的其他事項做出約定”、“可以變更保險合同有關內容”的權利。所謂“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歸根結底是雙方當事人就共同事業而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即一種“合意”的書面體現。保險合同以標準合同的形式出現,是由“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中一方主體相對特定,而另一方主體不特定的業務特點所決定的,絕非表示保險人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在權利義務上或法律地位上有主次、輕重之分。所以,換言之,對保險合同中的任何條款,只要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社會及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均可通過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協商進行修改、變更和補充。
以書面形式明確約定保險責任、保險賠付的范圍
在肯定了上述問題后,隨后便面臨第二個現實問題:保險責任及保險理賠的范圍。出于對自身利益的維護,保險人當然愿意盡量縮小保險責任的范圍,而增加免責條款,降低保險賠付的金額。但作為銀行而言,信貸資金的安全與否,除依靠借款人誠信履約外,則主要仰仗于保險人的如期如數賠付了。為順利實現這一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則須在投保初期作好有關保險責任、保險賠付范圍的協議工作。如前所述,保證保險合同中保險人承保的風險,并非危險事故或不可抗力,而是針對債務人信用不良造成的主觀危害。因此,保險人對于投保人故意所致損害不負賠償責任的基本法則,不能在保證保險中適用。以汽車消費貸款舉例來講,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人應當約定:只要借款人連續三期或累計六期拖欠貸款本息未予償還的,就由保險人負責賠付。而不論這一保險事故的發生是債務人客觀上沒有能力履行還是主觀上不愿履行所致。所以,銀行應盡量以貸款本息費是否已按期收回作為衡量保險事故的標準與保險人訂立補充協議,而不宜以債務人違約行為的發生原因作為尺度進行約定。
同時,在免責條款的設定上,銀行應爭取只限于法定免責事由,而不宜任意擴大。值得注重的是,除法定免責事由外,對被保險人因違約或違反法律而導致的損失,被保險人的相對人可資援引的約定免責事由造成被保險人的損失,保險人是不承擔賠付義務的。
此外,實踐中還應注重對保險賠付的范圍約定。仍以汽車消費貸款舉例:若債務人已連續三期未予還款,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此情形已屬違約行為,銀行有權提前收回借款合同項下的全部貸款本息。而此時保險人賠付的應是全部貸款本息呢,還是僅賠付應還未還的已逾期貸款本息部分?筆者認為,這要取決于保險合同中當事人如何約定。若就此問題未做出明確約定,則保險人僅賠付已逾期部分的貸款本息更符合保險的法律特征,即對已形成的損失進行理賠。但若反之,保險人則只能依約進行全額賠付,這恐怕也可稱其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集中體現吧。所以,銀行在此間期待獲得怎樣的賠付,應以書面形式與保險人、投保人明確約定。
確定合理適度的保險金額
保險金額是指保險人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人的最高限額。銀行貸款發生逾期后,則產生逾期利息、復利,若向債務人依法進行追償,則還可能產生訴訟費、執行費、律師費等實現債權的費用。而保險人對履約保證保險的保險金額大多僅限定為貸款本金及合同期內正常貸款利息。如此一來,則將罰息和費用部分拋除在外了,意味著銀行將有一小部分權益無法通過保證保險獲得實現。而這在債務人亦無力還款的情形下,則只能作為壞賬損失進行核銷了。所以,確定合理適當的保險金額將直接關系到最終債權的實現程度。實踐中,有的銀行在辦理此類業務時,是以貸款本金及正常利息之和的110%作為確定保險金額的依據,保險人也太多能夠接受。筆者認為,這種作法是較為可取的。經測算,正常貸款本息之和的10%基本可將罰息及部分費用涵蓋在內了。
履約保證保險應與其他財產險種相獨立
實踐中,一些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約定:如投保人未能如期續繳車損險、盜竊險、第三者責任險等險種的保費時,已一次性繳納保費的履約保證保險同時失效。該條的設定,對保險人有效提高其他財險的保費收入固然意義重大,但對銀行而言,則可能利益受損。銀行已督促借款人一次性支付了履約保證保險三年的保費,全面履行了投保人的義務,而在出現保險事故時理應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至于車損險、盜竊險等未及時繳納保費,保險人免除的應是該險種項下的保險人義務。因此,上述條款的設定有違老實信用、公平互利的原則。對已簽訂此類保險合同的銀行,應積極行使權力、避免此條款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筆者認為,應區分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處理:對已出現逾期的貸款,銀行應在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等險種到期前及時向保險人提出履約保證保險項下的賠付申請;對貸款償還正常但車損險等險種即將到期的,應積極督促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繳存下年度保費,否則有權以違約行為進行處理,要求其提前歸還所有貸款本息。
選擇實力雄厚的保險人開辦保證保險業務
在動物性食品中,從營養、保健和安全角度考慮,兔肉可謂首屈一指。
1.1高蛋白兔肉以高蛋白而著稱。兔肉的蛋白質含量高于其他肉類。以干物質計算,兔肉含蛋白質高達70%,在家養的動物中是最高的[1]。不同肉類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見表1。
1.2高必需氨基酸兔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目前家養動物中是比較高的。兔肉與豬肉、羊肉(背最長?。┖妥须u肉比較,主要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是最高的,必需氨基酸總量,兔肉是35.95%,而豬肉、羊肉、肉仔雞胸脯肉和大腿肉的含量分別為26.97%、30.25%、42.54%和30.13%,兔肉分別是他們的133.30%、118.84%、84.51%和119.32%。其中賴氨酸分別是他們的142.17%、121.65%、91.12%和121.86%[2-3](見表2)。
1.3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指Omega-3脂肪酸,人們簡稱ω-3,主要包括α-亞麻酸及其衍生而來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是人類的必需脂肪酸。研究發現,兔肉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在家養動物中含量最高,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兔肉為0.85,而豬肉、羊肉和牛肉的比例分別是0.58、0.15和0.11,因此說,兔肉是理想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4](見表3)。
1.4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兔肉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較豐富[5-6]。其中磷、鉀和硒的含量是家養動物肉中最高的。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B2也是最高的。因此,兔肉對于人體保健是有益的,尤其是兒童、婦女、老弱病人的適宜食品(見表4)。
1.5高消化率兔肉肌纖維細嫩,膠原纖維含量少,消化率高達85%,高于其他肉類(豬肉75%,牛肉55%,羊肉68%,肌肉50%)(見表5)。
1.6低脂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變,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富貴病逐漸增多。人們將其歸罪于高脂肪飲食。尤其是與豬肉攝入過多有關。兔肉在目前家養動物中的脂肪含量是較低的,略高于雞肉而遠遠低于豬肉、牛肉和羊肉。與這3種肉類比較,兔肉中的脂肪含量相當于他們的36.51%、61.66%和54.28%(見表5)。
1.7低膽固醇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因此,人們在膳食結構中,盡量減少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在家養動物的肉中,兔肉的膽固醇含量是最低的[7]。與豬肉、牛肉、羊肉和雞肉比較,分別是他們的35.71%、42.45%、64.29%、65.22%~50%。同時,兔肉的磷脂含量較高,磷脂和膽固醇的比值高。食用兔肉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的可能性,因此,兔肉是老人、動脈粥樣硬化病人、冠心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見表5)。
1.8低能量由于兔肉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其能量含量是家養動物中較低的。因此,常吃兔肉不易發生肥胖(見表5)。
1.9安全系數高到目前為止,在家養動物中,唯一沒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僅僅剩下家兔;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發生的眾多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未發現與兔肉有關。因此,兔肉是目前最安全的動物性食品之一。由以上可知,兔肉是優質的動物性食品,代表了當今人類對于動物性食品需求的方向。人們將兔肉形象地比喻為“保健肉”、“美容肉”和“益智肉”,常吃兔肉可以健壯而不肥胖,身體苗條、肌膚細嫩,有利于大腦的發育,提高智商。被西方一些國家的運動員、演員和歌唱家們所青睞。由此可見,中國俗語“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有其內在的科學依據。
2肉兔消費市場瓶頸分析
既然兔肉如此高的營養,對健康如此有利,安全系數位于家養動物食品之首,為什么國人消費兔肉地域非常局限。除了四川、重慶、福建和廣東以外,絕大多數省份的消費量寥寥無幾?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筆者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2.1對兔肉的營養特性的宣傳力度不夠絕大多數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兔肉,缺乏對兔肉消費的正確認識。一些食品加工企業對兔肉的宣傳,往往被消費者理解為商家的營銷手段。
2.2傳統習慣和莫須有的“傳說”一種食品的消費習慣是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既有地域特點,也有時代特征。比如說,我國絕大多數地區消費豬肉比較普遍,無論人們如何宣傳豬肉高脂肪、高膽固醇、高能量,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但是,國人對豬肉的青睞難以改變,居民對豬肉的消費變化無幾。對于兔肉來說,除了少數省市已經形成了消費習慣,但是對于多數地區來說,習慣難以在短期內養成。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村,流傳這樣的傳說“婦女不能吃兔肉,否則生下小孩是豁嘴唇”。此言難以考證是誰的發明,但流傳甚遠。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還與環境因素有關,在婦女妊娠前3個月內,當母體的生理狀態受到侵襲或干擾時,就可能影響胚胎頜面部的生長發育,如營養缺乏、感染、藥物因素、物理損傷和吸煙等[8]。是否唇裂,與吃不吃兔肉風馬牛不相及。
2.3兔肉自身的某些不足兔肉盡管有“保健肉”、“葷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一系列的美譽,但自身的某些不足對于其市場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一,不香。兔肉被稱作中性肉,沒有什么香味。因此,與什么肉配合煮燉,就呈現什么肉的風味;第二,發柴。煮熟后的兔肉干瘦,柴瘠,口感不佳;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姜穎等[9]的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質存在,且該腥味物質與組織結合緊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這對兔肉的食用價值和養兔業的發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世人有關兔肉腥味產生原因的說法不一,從對兔肉的分析中,可初步確定的腥味物質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張振華等[10]人在兔肉腥味來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指出,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熱后所產生的一種令人嫌忌的特殊氣味,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對此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兔肉的“腥味”對其消費產生不良影響。
2.4兔肉烹飪技術知識普及不足由于兔肉的特殊結構特點和化學特性,絕大多數地區的消費者,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調。因此,按照常規豬肉的加工方法制作的食品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因此,烹飪技術不過關也是兔肉消費市場狹窄的原因之一。
2.5兔肉加工相對落后盡管近些年我國兔肉加工業開發出了許多產品,但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適合家庭消費的成品和半成品、方便食品不多,影響兔肉的消費市場和消費量。
3發展對策
3.1加強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中國畜牧業協會兔業分會為了加大兔肉的宣傳,將每年的6月6日定為“兔肉節”,并在全國不同區域設置主會場和分會場,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對于兔肉的宣傳和兔肉加工知識的普及產生積極影響。但僅僅一年一次的兔肉節的有限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僅僅幾家兔肉加工企業的參與更是身單力薄。進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持久地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逐漸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定勢,澄清以往對兔肉的錯誤看法,把不認識兔肉變成逐漸認識,把認識變成喜歡,把喜歡變成消費,把被動消費變成主動消費。
3.2強化加工能力,提高科技含量西南科技大學的兔肉加工專家李洪軍教授在各大超市及淘寶網上的兔肉產品做了一次全面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兔肉產品都是兔肉干、肉絲或肉丁,口味上主要有五香和麻辣兩種。暴露出我國兔肉產品單一的問題,因此,需要繼續開發一些新的兔肉產品,而新產品的開發需要有一些新的技術作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我國兔肉相關理論研究的落后阻礙了兔肉加工這一新興行業的飛速發展[11]。對此,應提倡鼓勵開發分割系列產品、即食兔肉產品、小包裝兔肉休閑食品。可以嘗試向西式兔肉制品方向發展[12],將酶工程、發酵工程、超高壓技術等實用高新技術與傳統工藝方法相結合,優化兔肉生產工藝,使我國兔肉工業在研究開發上盡快和國際同行接軌[13]。另外,還可以通過加大天然調味料的開發利用,促進兔肉制品風味的獨特化、美味化、差異化。以期充分利用兔肉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品的檔次,創造企業利潤[14]。令人興奮的是,我國一些地方特色兔肉制品,區域性消費深受歡迎,比如四川廣漢縣的“纏絲兔”、開封的“風干兔肉[15]”、陜西“油皮全兔”和“脆皮全兔”[16]、河北張家口懷安縣的“柴溝堡熏兔[17]”、河北保定清苑縣的“書璞兔肉火鍋”。此外,河北保定市是全國兔排消費量最大的城市,五香兔排的消費量平均每天1~2t。這些地方性特色產品的開發,對于促進兔肉消費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3針對性科技攻關,解決兔肉自身不足兔肉是優質動物性食品,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兔肉的消費。要針對這些不足開展攻關研究,比如,解決兔肉“土腥味”和“膻味”,“不香”和“發柴”等問題,開發出適合不同區域大眾口味的產品,引導兔肉消費。在兔肉的研發方面,既需要更多科技人員的廣泛參與,也需要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關企業的大力配合。
3.4開發大眾消費食品,引導兔肉日常消費目前我國開發的兔肉產品,以禮品或以休閑食品形式為主。而大規模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把兔肉產品變成居民的日常消費形式,才是解決中國兔肉生產的永久性消費出路。首先,要向大眾傳授兔肉烹飪知識和技術,讓他們學會如何做出好吃的兔肉菜肴;第二,要開發一些方便的半成品,減少消費者制作兔肉菜肴的前期復雜工序;第三,健全銷售網絡,方便大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