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言哲學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策略
“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論文大全,翻譯策略。”(Eugene. A. Nida 1982: 16) “就句子的結構而言,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王力,1954)“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區別。(申小龍,1996)
一、國內外對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 年王力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就談到了英漢的形合和意合的現象,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隨后他又解釋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紅樓夢》)“在西洋語里是一種變態,在中國語里卻是一種常態。咱們不能說‘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為在平常的語言里不用連詞的時候比用連詞的時候更多。”但是在書中王力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復雜的句子之間的條文語義關系的翻譯途徑。
19 世紀做出卓越貢獻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宏包特,對漢語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沒有用意合這個詞語,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語言的語法,總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標記和語法規則顯示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隱藏著的,是假定不借助標記和語法規則可以設想的”,而“在漢語里,跟隱藏的語法相比,明示的語法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二、形合意合的哲學文化差異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強的戰勝欲和征服欲。因此,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論文大全,翻譯策略。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哲學,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象對立起來。16世紀理性主義在歐洲盛行,它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同時主張客體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維形式上具有重個體、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鮮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維模式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講形式、求結構上的嚴謹。一般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分析性的,他們習慣于把考察的對象從其所在系統中分離出來,實質原因在于西方哲學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統論傳統,它著力探究的是名與實、形式與物質之間形而上的區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類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推理。邏輯范疇觀使語句中各成分依約定形態按邏輯等級各處其所,進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須具有顯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與其他成分的位次關系,從而使英語等西方語言呈現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國地處較為封閉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外部大自然的壓力,因此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這就促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漢民族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綜合的,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而為一”的整體觀相伴而生。中國哲學注重整體觀,體現的實質在于對事物進行系統評價和綜合把握,使漢民族在思維運用上呈現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綜合性特征。論文大全,翻譯策略。整體思維有整合作用,使我們輕于對句子成分的細微分析,重于對語句的融會貫通,憑著經驗和上下文語境去意會和補充語句的整體內容。因此,中國人重視不同事物間的聯系,注重整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宏觀調控”、“顧全大局”、“構建和諧社會”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出一種重整體、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詞和句法上就是文、質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體、用合一。這一思維模式,反映在漢語這門語言中,就表現在漢語在造句、謀篇上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形態突出外顯,思維通過形態變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為言語形式,過程一般比較復雜,而漢語則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采取詞語直接對接的組合方式體現為言語形式,直接實現思定于言的特點,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馭,呈現出意念主軸的簡約性和便捷性。對于這一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評論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古典漢語具有一種驚人的高雅之美,它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關系,只憑語言本身而不必憑借語法形式來充分表達純粹的思想。他認為漢語的獨特長處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語言都更突出思想內容,將詞與詞的聯系幾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關系之上。
三、形合意合的美學文化差異
《紅樓夢》中對諸多人物體貌、秉性進行描述的語言特征均體現了美學認知層面的問題。
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迎春、探春:第一個肌膚微豐,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
這些語符組合中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美學因子,本身就蘊涵著“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詩性意趣。這些朦朧模糊的詩性意趣必然要求譯者在解碼和重構的過程中對個性加以張揚,從而讓譯者潛意識地體現自身的審美傾向,發揮個人的才情秉賦和語言表現力。然而,基于科學純理性主義的西方美學恐難以勝任此體認和品鑒的功能和作用。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四、翻譯策略
漢語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個小句并列組合, 很少或者沒有相應的連接詞來表明小句之間的時間邏輯關系, 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就叫“意合”;而英語中,小句之間的連接詞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現象就叫“形合”。針對這種翻譯難題,大量使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譯和減譯。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1)從形合語到意合語 (增譯)
①為了語法上的需要
an elephant 一頭大象a pen 一支鋼筆
②為了意義上的需要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長的模特裊裊婷婷地從廳中走過。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增補副詞)
③為了修辭上的需要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the sun has flung 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時已是萬里藍天,太陽把顆顆光彩奪目的鉆石灑向草原,灑向河岸,灑向樹林。(增補形容詞和重復動詞)
(2) 從意合語到形合語 (減譯)
① 從語法角度進行減省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bed! 不早啦,睡吧! (省略連詞as和祈使結構let us)
② 從修飾角度進行減省
有些詞語在英語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翻譯時如保留下來往往使譯文顯得累贅啰嗦。要使譯文表達簡潔通暢,有些詞語必須省去或精簡。例如:
To learn is not easymatter and to app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even harder.學習不容易,應用更不容易。
五、結論
英漢互譯時,無論從綜合型的形合語向分析形的意合語轉換,還是從分析形的意合語向綜合型的形合語轉換,根據需要,譯文有時可以同時以形合和意合的語言來進行處理:
If you don’t let me go, I’ll miss the train.
你不讓我走,我會誤了火車。(意合)
如果你不讓我走,我就會誤火車的。(形合)
參考文獻: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首先,從10項指標來看,他引量和他引影響因子占據絕對量,兩項之和53%(他引量25 %,他引影響因子28 % )。期刊評價指數如果想得到有效提升必須在這兩項上下功夫。他引量指某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他刊某學科論文引用的總次數,包括期刊他引量、博士論文被引量、會議論文被引量。他引影響因子就是該刊前2年在統計當年被他刊某學科的論文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前2年的總數。其實這兩項在內涵上有著一致性,如果他引量上去了,他引影響因子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被引量也與他引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被引量是某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某學科論文引用的總次數。因此,在整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中“他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他引量和他引影響因子這兩項上急需提高,關鍵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在組織高質量的稿源上下功夫。這是提高刊物影響力的根本之道。期刊要想高被引,必須發表大量的高質量論文,尤其是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論文。作者寫論文,最喜歡引用具有學科引領價值和參考價值的論文。讀者對專家的觀點最為關注。二是編輯樹立自覺意識。編輯不僅要有學術素養,而且還應有編輯素養,主動地研究期刊相關評價指標,總結期刊發展規律,合理、恰當地加以利用,提高編輯工作的針對性。
其次,被摘量和被摘率兩項之和是10%。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被摘的檢索工具包括4種二次文獻刊物:}4)《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中國社會科學文摘》,}3}《新華文摘》,}4}《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其實這兩項指標是一個數據兩個角度。如果被摘量大了,那么被摘率肯定就高。二次文獻的復印轉載既是論文學術反響的重要體現,也是評價刊物重量高低的一項指標。因此,論文被復印轉載是作者、編輯共同期待的事情。編輯、作者一道關注具有熱點、焦點的學術問題,共同打造出具有創新價值的論文,以期引起二次文獻機構的關注。同時還應積極向二次文獻機構推薦所刊發的好論文,以便提高工作的主動性。
論文關鍵詞:勸說,語用學,言語行為,綜述
引言《現代漢語詞典》對“勸”的解釋是“拿道理說服、使人聽從。”“勸說”是“勸人做某種事情或使對某種事情表達同意”的意思。勸說是一個古老的研究課題,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就有“勸說難”的感慨,西方國家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建立了以傳授勸說技巧為核心的修辭學。人們已經從修辭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經濟學和廣告學等多維度、多層次對勸說言語進行研究。近年來西方的語用學理論和觀點被廣泛引入到勸說的研究,在界定勸說言語行為的基礎上,對勸說言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對于勸說言語來說,Austin、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預設、禮貌原則與Grice的合作原則和JefVerschueren的順應論等對其有一定的解釋力。
⒈ 社會交往的角度
(1)勸說的言語行為研究
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書中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是指說話者說出的這一個句子;言外行為是指說話者通過這一句話所表達的隱含的真實意思;言后行為則是指這一句話在聽話人方面產生的效果,它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相聯系。Searle發展了Austin的理論,提出了實施言外行為的條件:基本條件、命題內容條件、預備條件、真誠條件。Searle又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 Act),即用一個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完成另一個言語行為。
勸說通過某種交際形式(通常是語言),根據語境、目的和對象選擇相應的策略來實施一種行為,并以此來影響或改變他人的信念或行為方式。所以,勸說就是一種言語行為。(申智奇,2004)勸說者有目的地使用語言作為傳播媒,且指向說話本身,是言內行為;博取勸說對象的好感與同情是常用的有效策略;傳遞某種信息指通過說話實現告知,是言外行為;影響、干預他人或一定群體態度和(或)行為指通過說話做事實現感化,是言后行為。(唐霞,2009)
勸說現象極其復雜,間接言語行為在勸說過程中使用頻繁言語行為,主要可能是因為該行為所體現的勸說力往往受到禮貌原則的制約,表現得較為禮貌、溫和,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激起人們的積極響應。同時也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和適宜條件的制約。徐昌華(2002)認為勸說語可以通過疑問、推量、陳述、命令等間接言語行為達到勸說的交際功能。孫淑芳(2001)也認為間接言語行為(指愿望式、疑問句式、及帶模詞的陳述式)是勸告類言語行為的表達手段之一論文的格式。曹希紳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勸說可以采用間接言語,但是一定不要使對象對勸說內容產生歧義,否則將達不到勸說的目的。張明芳(2002)認為廣告主更傾向以間接言語的形式傳遞信息,因為直接言語比間接言語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質疑和抵觸,而間接言語行為能使消費者對廣告產生積極地評價。王桂琴,劉長慶(2004)運用言語行為有關理論以書面語(印刷)商業英語廣告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探討了廣告語言中的勸說力的問題。他們總結出英語廣告勸說力的實現,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都是普遍使用的,但是直接言語行為(占56℅)多于間接言語行為(占44℅)。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奧斯汀與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解釋了日常語言的一些現象,對勸說言語的特點做了分析,總結歸納了勸說的策略和技巧,但是忽視了對情景與語境的研究。其次勸說過程中不僅需要勸說者實施勸說行為本身,還需要在聽話人中產生一定的效果,當需要對人們的態度、觀點的改變進行解釋時,言語行為理論就顯出了局限性。
(2)勸說的語用預設研究
預設(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早出現于德國哲學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義和指稱》(On Sense andReference )。自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語義學的發展和語用學的興起言語行為,預設就成為語言學家關注的熱點。(何自然,陳新仁,2004)有關勸說的語用預設的研究也在這兩年剛剛開始。預設在勸說過程中發揮著委婉功能、隱藏功能、自我保護功能,從而可以增強語言的勸服力。厲燕(2007)通過實例論證了進行勸說時可以采用潛隱說勸法將重點信息以潛隱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利于達到預期的勸說效果。唐霞(2010)對勸說語篇中的語用預設進行分類,結合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論證了勸說者利用人品預設、過程預設、內容預設和文化預設建立特定的話語假設,實現預設的勸說功能。語用預設所具有的特點和廣告的語言特征有很多相似之處,預設由此可以從不同角度為廣告實現其勸說目的,語用預設在廣告語言中出現頻率很高。張軍益,高曉琪(2009)將廣告語用預設分類,并且論證了預設在廣告成功實現勸說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閆毓芳,楊惠麗(2007),趙宏(2001)運用語言學知識,從語用預設在廣告語中表現出的特征、分類以及功能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說明了不同類型的預設能從不同的角度服務于廣告,為廣告語發揮最大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增強廣告的說服力。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語用預設對于勸說言語的產出過程做出很好的解釋,可是說話人所預設的內容與聽話人所理解的內容之間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語用預設并未解釋勸說言語的理解機制。
(3)勸說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研究
美國的哲學家格萊斯(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包括四項準則,每項準則又包括一些次準則:①量的準則,即給聽話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質的準則,即提供準確的信息;③關系準則,即提供的話語要彼此相關;④方式準則,即講話要有條理,要簡潔。唐霞(2009)認為合作原則對勸說言語具有重要意義,勸說的價值在于促使對方選擇合作并持續合作,贏得合作原則至關重要。張明芳(2002)、高契(2010)等從語用學角度運用格賴斯的合作原則理論分析廣告語言的說服性。勸說的實質在于試圖改變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從本質上說是威脅面子行為。勸說情況也并不像看起來言語行為,說起來那樣簡單。人們不僅選擇使他們能夠成功進行勸說的技巧,而且這些技巧必須幫助他們達到其他目標,即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要與人保持良好的關系。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處于一種尋求認同的情景之中。Leech的禮貌原則能更好的解釋勸說言語行為及策略。唐霞(2009)認為勸說者遵循禮貌原則的“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做到盡量少讓別人吃虧讓自己多吃虧,盡量多使別人受益少使自己受益,從他人的角度和利益出發,隱藏或弱化自我利益和對勸說對象的不利因素,凸顯和強化對其有利因素;遵循“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多用贊美少用貶低,減少雙方的分歧和反感,增加雙方的一致和同情,最終實現勸說目的。黃紳(2007)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多數人在通常的情況下會利用報答的方法來進行勸說,幾乎沒有人使用懲罰這種勸說方法。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對勸說言語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勸說的目的在于試圖改變勸說對象的態度和行為,勸說的方式要被勸說對象接受,在心理上產生好感。因此勸說者要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但是,合作原則在解釋勸說言語行為時有自身局限性。Grice的交際理論基于交際雙方必須合作的觀點之上,而實際上勸說對象對勸說者經常持有敵對態度或沒意識到勸說的存在?,F實生活中勸說者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會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被勸者的性格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4)順應論關于勸說的研究
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的語用綜觀說認為把語用學看作是從功能方面對語言的綜觀比把語用學看作是語言學的一個分科來研究更加科學和完善。順應論是語用綜觀說的核心內容,它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作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根據語用綜觀說和順應論,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描述和解釋語言的使用,即語境關系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的意識程度。在勸說言語產生的過程中勸說者通過不斷地調整、協商、選擇合適的語言,以便達到最佳的勸說效果論文的格式。
目前運用順應論對勸說言語進行解釋的文章并不多見。安美麗(2004、2010)通過對服裝銷售人員的語料分析,運用語言順應論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服裝銷售語言進行了解釋。她把商品銷售中的勸說語言分為:順應物理環境、順應社會規約和順應心理動機。邵廣(2008)以順應論為依據,結合勸說的三要素,研究分析了商品銷售語言如何實現勸說的三要素,形成了商品銷售勸說語言的框架。
順應論提出了新的語言觀和語言使用觀,把語言當作整個人類和個體擁有的一種交際順應手段。(謝朝群言語行為,陳新仁,2007)順應論對勸說言語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釋,是對言語行為理論、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關于勸說研究的補充,加深了我們對于勸說的了解。但是順應論本身具有先天不足,即:“將‘順應’看成一把萬能鑰匙,以解釋所有的言語使用,有運用過度之嫌”(劉正光、吳志高2000)勸說的順應論解釋過于籠統和片面,因此也未能觸及其本質。
⒉ 認知的角度
關聯理論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則的深化。關聯理論把交流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而為了達到交流的成功,對話雙方必須要遵循最佳關聯(optimalrelevance)。運用關聯理論對勸說言語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目前國內有申智奇運用了關聯理論中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分析了商業廣告如何實現勸說的目的。(申智奇,2004)勸說過程中,說話人期望通過勸說性言語在勸說對象的大腦里產生某種效果,比如控制思想,改變態度,誘發或抑制行動;說話人期望自己的意圖能夠被勸說對象識別;最后,說話人期望自己想要的某種效果能夠通過勸說對象的識別而出現。關聯理論認為只要有辦法識別交際者的意圖,交際就是有可能的。斯波伯和威爾遜把意圖看作是一種心理狀態,認為意圖的內容肯定會在心理層面上得到表征,而交際者的意圖直接改變的不是受眾的思想而是認知環境,交際者之間相互認知環境的改變則會影響后續言語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因此,從關聯理論的角度看,勸說者期望通過所傳遞的信息意圖強化或者改變勸說對象的認知環境言語行為,使雙方的認知環境互明,實現勸說對象對勸說言語的認同,產生勸說效果,最終實現其交際意圖。勸說是極其復雜的現象,對勸說的全面研究需要結合人類社會各個學科的知識,正如肯尼斯.伯克認為的那樣:那些由人類學家、人種學家、心理學家等所作的論斷都能對語言學的勸說功能產生影響。關聯理論集合了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觀點,是一種跨學科的理論,其主要觀點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能夠得到各學科研究成果的支持。
小結:從以上勸說言語的文獻綜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國內語用學界對于勸說言語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勸說言語的特點以及語用策略。但是從認知模式、心理機制角度著手的少,因為沒有從其認知本質出發解讀,所以對勸說言語的生成和理解機制的解釋不夠全面。勸說是一極其復雜的人類交際活動,其背后有著特殊的心理認知機制,因此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給予界定將對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勸說言語提供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曹希紳.說勸心理和說勸技巧[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孫淑芳.俄語祈使言語行為研究[M].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自然主編,謝超群,陳新仁編著.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唐霞.勸說言語的語用研究[J]. 長沙大學學報, 2009,23(3).
[6]郜峰.《紅樓夢》勸說語的語用分析[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9,11 (26).
[7]徐昌華.關于勸說語的語用考察[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25(3).
[8]唐霞.勸說中的語用預設[J]. 隴東學院學報, 2010,21(2).
[9]厲燕.預設在說服學中的運用[J]. 語言應用研究, 2007.
[10]張軍益,高曉琪.廣告語言預設的元語用分析[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9(6) .
[11]閆毓芳,楊惠麗.語言預設在廣告語中的應用[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6(2).
[12]趙宏.語言預設藝術在廣告言語中的應用[J]. 貴州大學學報, 2001,2.
[13]張明芳.從語用學角度分析廣告的說服性[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2,2(1).
[14]高契.廣告語說服藝術的語用學探析[J]. 文史, 上月刊 2010.
[15]安美麗.服裝銷售交際語言的語用分析[J].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0,12(3).
[16]杜金榜.司法語篇隱性說服研究[J]. 現代外語(季刊), 2008,31(3).
[17]蔡榮壽,鄧杏華.跨文化交際中的勸說技巧[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27(4).
[18]李冬梅.銷售勸說言語行為的實證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08 , 526.
[19]申智奇.關聯理論對說服行為的解釋[J]. 外國語言文學(季刊), 2004, 4.
[20]邵廣.商品銷售中“勸說言語”的語用特點研究[D]. 大連海事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8年.
[21]商珍.商務語篇的修辭勸說分析[D].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22]孫文娟.從修辭學的角度分析廣告語言中的勸說手段[D].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
[23]黃坤.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勸說技巧[D]. 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24]叢丹.俄漢語勸告類言語行為對比研究[D]. 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年.
[25]唐霞.中美“勸說”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論文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策略
1.引言
英語、漢語兩種語言分屬印歐和漢藏兩個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Eugene. A. Nida 1982:16)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間都用適當連接詞(connectives)組成復句,形式上比較嚴謹,缺乏彈性;漢語則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語序直接組合復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邏輯意義貫穿起來,結構靈活、簡潔,不會引起誤解。翻譯中應該如何處理形合、意合現象?本文擬就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及兩種語言相互轉換的翻譯策略作一探析。
2.國內外對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年王力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就談到了英、漢語的形合和意合的現象,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隨后他又解釋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紅樓夢》)“在西洋語里是一種變態,在中國語里卻是一種常態。咱們不能說‘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為在平常的語言里不用連詞的時候比用連詞的時候更多。”但是在書中王力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復雜的句子之間的條文語義關系的翻譯途徑。
19世紀做出卓越貢獻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宏包特,對漢語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沒有用意合這個詞語,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語言的語法,總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標記和語法規則顯示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隱藏著的,是假定不借助標記和語法規則可以設想的”,而“在漢語里,跟隱藏的語法相比,明示的語法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3.形合意合的哲學文化差異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強的戰勝欲和征服欲。因此,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哲學,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象對立起來。16世紀理性主義在歐洲盛行,它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同時主張客體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維形式上具有重個體、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鮮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維模式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講形式、求結構上的嚴謹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一般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分析性的,他們習慣于把考察的對象從其所在系統中分離出來,實質原因在于西方哲學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統論傳統,它著力探究的是名與實、形式與物質之間形而上學的區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類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推理。邏輯范疇觀使語句中各成分依約定形態按邏輯等級各處其所,進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須具有顯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與其他成分的位次關系,從而使英語等西方語言呈現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國地處較為封閉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外部大自然的壓力,因此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這就促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漢民族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綜合的,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二為一”的整體觀相伴而生。中國哲學注重整體觀,體現的實質在于對事物進行系統評價和綜合把握,使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呈現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綜合性特征。整體思維有整合作用,使我們輕于對句子成分的細微分析,重于對語句的融會貫通,憑著經驗和上下文語境去意會和補充語句的整體內容。因此,中國人重視不同事物間的聯系,注重整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宏觀調控”、“顧全大局”、“構建和諧社會”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出一種重整體、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詞和句法上就是文、質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體、用合一。這一思維模式,反映在漢語這門語言中,就表現在漢語在造句、謀篇上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形態突出外顯,思維通過形態變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為言語形式,過程一般比較復雜,而漢語則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采取詞語直接對接的組合方式體現為言語形式,直接實現思定于言的特點,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馭,呈現出意念主軸的簡約性和便捷性。對于這一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評論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古典漢語具有一種驚人的高雅之美,它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關系,只憑語言本身而不必憑借語法形式來充分表達純粹的思想。他認為漢語的獨特長處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語言都更突出思想內容,將詞與詞的聯系幾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關系之上。
4.形合意合的美學文化差異
古詩詞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美學因子,本身就蘊涵著“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詩性意趣。這些朦朧模糊的詩性意趣必然要求譯者在解碼和重構的過程中對個性加以張揚,從而讓譯者潛意識地體現自身的審美傾向,發揮個人的才情秉賦和語言表現力。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凡事都講求內斂、含蓄。含蓄美,已然成為詩歌作品的一個重要審美原則譯者如何去體味,如何在翻譯中再現原詩的含蓄美是一大難題。例如: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一:Autumn
Crows hanging over rugged old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home.(翁顯良)
譯文二: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m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 )
譯文三:Sky- clear Sand(Tien- ching sha)
Autumn Thought
Withered vines, old trees,crows at dusk;
A small bridge, flowingwater, a few houses;
An ancient road, a lean horsein the west wind;
The evening sun sinking inthe west,
A heart broken traveler stillat world’s end.(Sherwin S. S. Fu)
譯文一(翁顯良譯)采用散文釋義方法,與英國的Arthur Waley相似,屬于表意派(神似派)。該譯文表達更清晰,譯文的基調和關鍵詞更自然,更貼近散文體。所以該譯文的讀者接受度很高。譯文三幾乎完全保留了原文本的形式,而且基本表達了譯本的意義,但該譯文并未顯出明顯的優勢,譯文讀者對該譯文的理解上的接受度遠遠落后于另外兩個譯文。
5.翻譯策略
漢語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個小句并列組合,很少或者沒有相應的連接詞來表明小句之間的時間、邏輯關系,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就叫“意合”;而英語中,小句之間的連接詞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現象就叫“形合”。針對這種翻譯難題,大量使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譯和減譯。
(1)從形合語到意合語(增譯)
①為了語法上的需要
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中沒有量詞,漢譯時就得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增加合適的量詞。例如:
an elephant 一頭大象a pen 一支鋼筆
②為了意義上的需要
英譯漢有時必要增加合適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或是功能相當于形容詞的名詞)或副詞,使譯文意思清楚無誤。例如:
?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長的模特裊裊婷婷地從廳中走過。(增補副詞)
? French managers are Napoleonic and theirmanagement style is imperial.
法國經理人是拿破侖式的人物,有著帝王式的管理風格。(增補名詞)
③為了修辭上的需要
為了使譯文優美自如,活潑生動或是得到強調,有時需要增補適當的描述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或是副詞等)、語氣助詞,或是使用疊詞和四字詞組,或是重復某些詞語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例如:
?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 the sun has flung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時已是萬里藍天,太陽把顆顆光彩奪目的鉆石灑向草原,灑向河岸,灑向樹林。(增補形容詞和重復動詞)
? “In such cases a woman has not often much beauty tothink of.”
“這樣看來,一個女人家并沒有多少時候好想到自己的美貌嘍。”(增補語氣助詞)
(2)從意合語到形合語(減譯)
英語重形合、連詞較多,而漢語重意合、連接詞較少。因此,英譯漢時可在不損害準確傳達原文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將冠詞、連接詞、介詞、代詞等略去,使譯文通暢。
①從語法角度進行減省
?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 bed! 不早啦,睡吧!(省略連詞as和祈使結構let us)
? We have more water than earth on this globe. 在地球上,水比陸地占的面積大。(省略代詞)
②從修飾角度進行減省
有些詞語在英語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翻譯時如保留下來往往使譯文顯得累贅啰嗦。要使譯文表達簡潔通暢,有些詞語必須省去或精簡。例如:
? To learn is not easy matter and to apply whatone has learned is even harder. 學習不容易,應用更不容易。
? The hardest part of any big projectis to begin. 任何一個大的項目最艱難的是起步。
6.結論
雖然英、漢語存在原則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并非是絕對的。相反,不論形合還是意合都是組句構篇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語中也有意合,同樣的,漢語中也有形合。這只是一個量的問題,而非質的問題。此外,同一語言中的不同文體,形合、意合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文學作品中的顯性連接詞比口語中出現得更為頻繁。形合、意合的語言現象較為復雜,有待于我們以后做出更深刻,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華先發,邵毅.新編大學英譯漢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定坤.漢英辭格對比與翻譯[M].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1994.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論綱[M].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專業之一,畢業論文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畢業論文主要是為了檢驗大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與創新能力。畢業論文包括論文選題、收集資料、設計提綱、選擇案例、邏輯論證及反復修改等多個環節,是一項科學、綜合、系統的工作。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也是最為基礎的一步。通過確定選題,能夠確定最終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然后進行資料的收集,由此可見,論文的選題直接決定了課題研究的方向與目標、內容,也決定著采取怎樣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關系到整篇論文的學術價值。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論文選題誤區
(一)缺乏學術價值
畢業論文的學術性是學生是否通過答辯的關鍵,但是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是將一些已有定論的論題進行翻新,根本沒有進行理論創新,畢業淪為依然是傳達一些已經存在的結論性意見。這樣的選題缺乏創新性,根本沒有學術價值,喪失了畢業論文創作的意義[1]。
(二)偏離專業方向
由于漢語言文學的內容豐富,覆蓋面廣,這樣使得學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是不能圍繞專業的主要內容進行,而是將論文難易作為考慮的重點,這樣會造成學生以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離本專業。
(三)選題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專業的單一性,漢語言文學的內容非常豐富,覆蓋面極廣,增加了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難度。研究過于宏觀的選題對知識儲備與理論基礎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學生缺乏這兩方面的能力。學生只是簡單的認為宏觀選題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獻資料,容易湊數字,這樣大大降低了論文本身的質量,是很多通過答辯的。部門學生不懂理論創新,一味的照搬參考文獻的選題及內容,這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論文選題的建議
(一)提高學校對論文選題及指導的重視程度
學校管理者必須提高對論文選題及論文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要不斷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解決問題。由于擴招使得學生的數量急劇的增加,這樣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師資力量與學生數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論文指導工作的難度。因此學校除了招聘專業教師之外,還可以外聘教師進行指導工作[2]。學??梢愿鶕陨淼慕虒W特點對兼職教師進行集中培訓,這樣可以使得兼職教師盡快投入到論文指導的工作中。學校也可以聘請博物館、圖畫館等專業的科研人員到學校進行專業的論文選題講座,為學生的論文選題提供多方面的參考。
(二)選題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畢業論文最關鍵的就是選題,選題需要長期的過程,不是隨便選擇一個題目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學生一定要經過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檢索,然后確定最終的題目。要建立在對某一項學術研究現狀有了一定的宏觀把握基礎上,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結合自身的專業和能力。學生可以通過結合自身的專業與興趣進行大量的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收集,向指導教師請教自己選題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后,再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論文的初步構思。需要注意的是論題的選擇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專業和興趣,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以最飽滿的激情投入到論文的寫作中去,這樣顯著提高學生論文寫作的質量,縮短論文完成的時間。由于不同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不一樣,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導教師要基于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搜集資料,并且對資料進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選題的直接認識,使得學生帶有目的性的進行信息的閱讀,從而發現信息的獨特性,再根據自身思維的特點進行寫作方向的尋找,進而確定論題,這樣的過程使得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顯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結合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選題指導
由于學生數量的增多,很多指導教師要進行多專業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這樣會顯著降低論文的指導效果,學校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將教師與學生兩方面因素都考慮進去。指導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研究項目向學生進行選題的提供,將自己在研究項目時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以此作為學生選題的參考。同時指導教師還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對學生的想法不做過多的干預,只是進行簡單的引導,增加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同中求異。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逐漸增加,導致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學生數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難度。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積極應對數量增多的學生,選題要準確,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家席.基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論文選題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51-154.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哲學領域的一個重大進步與突破。本文介紹了該理論產生的淵源及內容,并重,點探討言語行為理論對邏輯學發展的重大意義。
20世紀50年代以來,語言哲學家對語言的認識既區分了語言和言語,又將語言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來對待,于是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一、言語行為理論產生的淵源
奧斯汀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其學生塞爾修正并發展了這一理論,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嚴密化。在他們之前,弗雷格、馬林諾夫斯基、維特根斯坦等先驅已對該理論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斷。
20世紀初,哲學產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弗雷格首先發起此次轉向,羅素繼承并發展,維特根斯坦完成了這一轉折和過度?!罢Z言轉向”的產生標志著英美分析哲學時代的到來,從內涵上看分析哲學指“把哲學問題置于語言領域并在分析語言手段和語言表述的基礎上解決哲學問題”。從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學又分為邏輯分析學派和日常分析學派。前者主張應發明一種其語法形式在邏輯上是完善的語言,后者則側重分析自然語言或日常語言。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了把交際中使用的語言作為一種行為來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從奧斯汀開始的而是由來已久的。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內容
在《如何用語詞做事》中,奧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他認為,言語是人在特定場合對特定語言的具體運用,包括運用語言的說話行為和所說的話。因此,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奧斯汀區分了兩類不同的話語:施事話語和記述話語,并用“適當與否”、“真假與否”兩個評價標準來區分這兩類話語。
之后,他又嘗試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來處理“說話就是做事”的問題。奧斯汀把作為整體的言語行為分為三個層次,即認為在說些什么時,可能以三種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這三層意義的做些什么分別稱為以言表意行為、以言行事行為、以言取效行為。
以言表意行為指說話這一行為本身,發出一段聲音,組詞成句,音義結合;以言行事行為指在完成“說什么”這一行為的同時,所表達的說話者說出這個話語的“用意”,產生的某種語力,如某人說:“出去!”這句話的同時,就實施了一個“命令”的以言行事行為:以言取效行行為指說話者通過以言表意行為表達自己的用意之后,在聽話者身上(也可能是說話者自己)產生的一定的影響,出現的一定效果。
塞爾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修正、完善、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并利用自己設計的一套人工語言符號來來表述分析他的言語行為理論,將言語行為分為話語行為、命題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即:說出一串語詞(語素、語句)就是實施話語行為;進行指稱和謂述就是實施命題行為。做出陳述、提出問題、發出命令、做出承諾等,就是實施以言行事行為,而這種以言行事行為對聽話者在行動上、思想上、信念上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語效行為。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影響很大,被人們譽為語言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言語行為理論對邏輯發展的意義
在對語言做邏輯分析時,應當考慮語言的使用者、語境及整個背景知識因素,言語行為理論也是以其語用學內容與自然語言邏輯研究相聯結,并以其理論的系統性為不完善的自然語言邏輯研究提供借鑒。
首先,言語行為理論改變了傳統邏輯、經典邏輯的研究方向。傳統邏輯、經典邏輯只研究陳述句,并只從真假角度來研究。言語行為理論用一種新的意義理論來取代長期以來一直占統治地位的真值語義論,對邏輯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言語行為理論擴展了邏輯學語詞研究的范圍。邏輯的特殊性在于它所研究的語詞及由之構成的語句的特殊性。這樣,從邏輯的觀點看,對語詞的研究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奧斯汀發現某些句子的說包含有行為動詞,如愿意、許諾等,并把這些行為動詞進行了分類。塞爾在奧斯汀分類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合理更細致地劃分。最重要的是,塞爾對語用行為句的邏輯分析研究為后來的語用邏輯研究開拓了思路。
最后,言語行為理論擴展了傳統邏輯的研究范圍。言語行為理論是一個綜合和分析、歸納和演繹的統一運用,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用邏輯,為用邏輯的方法解釋生動的言語交際,提供了理論支持。語用推理是語用邏輯的核心概念,它對具體語境的解釋力是傳統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及類比推理等無法比擬的。
一、畢業論文的總體認識
1、概念:畢業論文是有特定的審定標準的論文,對選題、中心論點、資料論據、框架結構、語言表述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2、對象:畢業論文是和專家的對話。不要寫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紹,在最后答辯時同樣要注意,陳述時不要介紹論文內容,而應該注重在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自己的創新點、局限性、不足這些地方。
3、標準和要求:
1)論點明確,要在3-5分鐘之內能陳述清楚自己的論點。論點新穎論文可以達到優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無論分幾個方面說明,都要始終圍繞中心主題。
3)論據充分,扎實。所找的材料要貼切論題,別人的評論、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論爭、以前和現在的對這個論題所研究的結果都可以做論據。
4)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層次。沒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過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華麗,少用修辭手法,文章風格要質樸、清楚,語言要干凈利落。
6)寫作要規范。注釋、引文要高度的嚴格,論點的提出要有依據,要做到學術規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觀點。
4、態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盡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視、思考一切相關的問題,盡可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廣度。
二、寫作時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選題(是至關重要的):決不是隨便選一個題目的問題。選題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過程,是對自己以往學習的一個完整清理的過程。要認真回顧對哪些內容印象更深、更感興趣,哪些是有可能寫的比較好的,可能會接觸哪些材料。題目本身的大小難易不是問題,是并不重要的,關鍵在于怎么寫。怎么寫永遠比寫什么重要,任何半點突破都是有價值的,和別人的差異就是價值。論題舉例:
古典中的現代和現代中的古典(有著哲學思辨的意味)
論錢鐘書知識的圍城
論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詩歌的文體特征
日記(書信)在現代小說中的運用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現象
以上都是論題獨到、論點新穎的例子。下面舉反例:
論藝術美與生活美(論題過大)
論朱自請的散文(論題過大)
論駱駝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論題過?。?/p>
要從某一部作品順帶談一個問題,選擇一個角度來深入的討論。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要帶著問題進行,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兩個問題:
大:收集材料的過程是完成文獻綜述的過程。跟自己論題相關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觀點、已經運用過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觀點,這是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放在論文的第一段來寫。
?。阂獪蚀_的記錄材料的出處、出版社、時間、頁數。
3、提提綱:提綱的邏輯關系、層次感對論文的步驟有直接關系。
4、初稿:初稿盡早盡快的寫,要連貫,一氣呵成,然后再進行修訂。
5、修訂:最后的修改和確定要放慢速度,仔細的斟酌、嚴謹的推敲,反復的打磨。
三、特別需要主要的幾個問題
1、論文的看法和觀點要盡可能的客觀、公允。持之有據,論之有理。有材料來支持,有邏輯性認同,避免隨意性,不要輕易說一些過頭、過大的話,更不要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而貶低其他的觀點。涉及到對應關系的時候更要客觀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