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0 08:2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我國工業建筑的成就
全國解放以來,我國工業建筑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建筑無論是在量還是在質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出現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
1.1.1新興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
高新技術在向生產力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更多的工業建筑類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斷涌現,諸如高新技術產業區、科技園、軟件園、創業園等。這些新興的工業園區都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除了生產建筑之外,還有完善的辦公、娛樂、科研等多種功能的輔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設計了優美的廠區環境,把生產、工作與生活設施綜合起來,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體現了企業精神和城市現代風貌。
1.1.2工業建筑的廠房設計向大跨度和“彈性”大空間發展
為了滿足企業改建、擴建的生產需要,工業建筑的廠房設計向大跨度和“彈性”大空間發展,廠房內部空間環境引入人性化的設計,保護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產效率。
1.1.3工業建筑結構類型趨向多樣化
大開間、大跨度的柱網形式,型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預應力結構、空間網架結構、輕型鋼結構、桁架結構、懸索結構、空間膜結構等結構體系以及壓型鋼板墻體和屋面體系等廣泛應用于工業建筑。
1.1.4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視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藝落后而廢棄的工業建筑其建造質量仍能滿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因時代變遷而出現的眾多舊工業建筑,重視對其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為我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老工業基地的一些工廠企業通過調整生產結構、挖潛改造,重新煥發青春,如長春一汽大眾新廠。舊城中的老廠有的易地重建,有的舊貌換新顏,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場坊的改造,將已廢棄的工業遺產盤活,現已改造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時尚之都。
1.2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
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現代工業生產的模式也在發生變革,已從早期以加工業為主,轉型為以電子信息工業、化學、生物、金屬機械工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即從勞動密集型轉型為技術密集型。在全球范圍內可持續性發展觀念和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都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建筑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在當今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3]:生態、節能、省地、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人類工程學的應用以及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的趨勢;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趨勢;文化性趨勢。
2.3我國工業建筑與國外的差距
與過去相比,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建筑在觀念方面、體制方面、技術方面和教育方面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4]。這里固然有各專業工業設計院在“以工藝為主”的思想指導下,建筑師們普遍認為工業建筑僅僅在工藝流程之外依附結構“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對工業建筑創作缺乏熱情等原因,但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教育界對工業建筑教育的忽視卻更值得我們深思。
2我國高等院校中的工業建筑教育
工業建筑設計水平就是建筑師技術水平的體現,而建筑師的技術水平與學校教育、在職培訓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嚴重忽視工業建筑教育的問題。因此,如何盡快全面提高我國工業建筑的整體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解決我國高等院校的工業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2.1我國高校建筑院系工業建筑教育的現狀
2.1.1課程開設方面
國內大多數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視或完全忽視了工業建筑的教育。據統計,在我國設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過60所,但在這些院校的建筑學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業建筑設計原理的講授和相關的課程設計。根據調查,只有重慶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中南大學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開設了工業建筑設計原理這門課程。長期以來,高校建筑教育對工業建筑的忽視造成了優秀工業建筑設計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我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水平的提高,導致我國工業建筑創作思想領域一直處于比較低沉的局面。
2.1.2教學師資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備工業建筑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師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實踐經驗,現有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工業建筑教學的需求。
2.1.3教輔教材方面
與工業建筑相關的教材嚴重匱乏,現有的教材內容舊,技術落后,所講述的創作思想遠遠滯后于當代建筑理論的發展,已不能滿足當前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課程的教學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紹國內外優秀的工業建筑作品,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業建筑中的應用等相關的參考書籍寥寥無幾。
2.2加強工業建筑類型特色教育,培養寬口徑設計人才的建議與對策
2.2.1加強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
建筑教育的教學計劃及大綱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拓寬專業,增加社會適應性,構建以學科為基礎,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為途徑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訓練,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建筑設計人才。
2.2.2重視工業建筑教育,加強學生對工業建筑的全面認識
通過建筑歷史、設計原理、材料構造、工程實踐等環節,讓學生了解工業建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對工業建筑設計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科技新知識解決工業建筑的整體性、綜合性、靈活性等問題,加強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綜合性知識的學習,處理好工業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間的相互關系,進而訓練其發展思維,鼓勵其獨創性,以彌補傳統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2.3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思想
工業建筑能耗在社會總能耗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無論舊工業的改造還是新工業的開發,工業建筑始終與城市規劃、環保、節能、地理環境、經濟、文化、人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來實施,使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可通過在建筑設計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可持續建筑理論教育,鼓勵學生關注環境,探索高舒適、低能耗建筑設計,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生態、藝術、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理念。
2.2.4重視工業建筑生產和生活區域的環境設計
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思想,重視工業建筑生產和生活區域的環境設計。隨著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生產工藝、管理高度科學化及人們經濟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產條件、勞動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工業建筑設計中,也應更多地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設計上表現為注重營造室內外環境。
2.2.5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學科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采取“請進來帶出去”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校開設工業建筑設計課程時,聘請設計院具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結構工程師、暖通設備工程師來學校給學生講授各學科與工業建筑相關的知識,并結合設計院現有的工業建筑項目給學生布置課程設計題目,讓學生“真題真做”;學校與設計部門聯合建立實習基地,畢業設計時將學生分派到設計院去,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工業建筑設計的相關原理,加深對工業建筑相關規范的理解和執行,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在設計中的跨學科交流和協作能力。
2.2.6建筑教育是終身的教育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能隨時吸取新的創作思想,運用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整合專業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才能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取得創新和發展。
3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工業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得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工業建筑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回顧我國工業建筑發展的歷史,我們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認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在設計理論、技術、教育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吳良鏞先生在《北京》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來建筑事業的開拓、創造以及建筑學術的發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發展與新一代建筑師的成長”[5]。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國工業建筑創作的整體水平,應對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挑戰,在此,我們建議高校建筑院系重視和加強工業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師、建筑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工程界有經驗的工程師,都來參與我國高校建筑院系的工業建筑教育事業,共同開創我國工業建筑設計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摘要:闡述了我國工業建筑的現狀以及信息時代下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指出了我國工業建筑設計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結合我國高校開展工業建筑教育的現狀,分析了產生差距的原因,呼吁重視工業建筑的教育,并對我國高校工業建筑教育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信息時代;工業建筑;建筑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崇新.變身、平臺、再生-圖說1933老場坊改造過程[J].工業建筑,2008,38(10):4-7.
[2]費麟.中國工業建筑面臨新世紀挑戰[J].新建筑,2004,(03):4-10.
[3]袁淵.現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勢探析(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大學.2005.
1.1創意產業園的設計要素整體設計主要針對廠區的物質要素和社會要素兩個方面。其中,作為承載城市記憶的物質要素尤其重要。
1.2不同類型的保護與再利用方向
主題博物館模式。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創業產業園模式、工業博覽和商業共同發展模式、綜合開發模式。其中,成都東區音樂公園采用的是“創意產業園”模式。
1.3東區音樂公園的整體研究
首先,原有廠區建筑群體存在著:未加規劃建筑布局帶來空間整合方面的困難,多樣的建筑風格帶來形式設計上的難題;室外公共空間的缺失讓功能轉變困難等問題。因此要化零為整,就其體量、尺度、材質、比例、造型等等思考。3.3.1外部交通系統與停車系統城市道路系統:東區音樂公園西北面是主要交通干道:建設南路,其人流量和車流量都較大。基于這兩點,設置了次入口,而其西南方向和南面都是次要交通要道,人流量和車流量相對較少,道路氛圍也相對安靜。
1.3.2場地內道路系統園區內的交通系統基本沿襲原有的廠區交通系統,中央大道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沿路加建了許多商業空間并且設置景觀以及休憩場所。改造策略:1)保留架空管道,用于敷設各種水、電、氣管道;2)拆除廠房雨篷,形成開放的商業街區;3)加建商業殼體,激活道路空間。
1.3.3場地內停車系統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交通與停車的設計過程中,園區內道路基本按原廠區道路布置,寬度為6m~7m。主要的兩個人行及車行的入口和廣場均設在東側和西側的城市支路上,并在用地范圍內專設出租車停靠站。東側規劃路處開有地下車庫的出口,以及行人與地下車庫的入口。
1.3.4室外活動空間與設施針對原有的工廠室外開放空間缺失的問題,其重點再設計是必要的。一般意義上的開放空間是指園區內的公共外部空間,它包括室外活動場所、景觀系統等,是提高全區空間使用品質的一個重要要素?,F在就東區音樂公園有代表性的音樂廣場進行分析。音樂廣場是園區中室外活動場所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原來這一塊區域是工廠的廠房,因其保護價值不大,而新的園區又需要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場所,因此拆了新建。新建的建筑群以一種圍合的組合方式在中央營造出一個廣場,良好的廣場與建筑群的尺度比例讓人感覺視野是開闊的,并且還設置了舞臺,作為全廣場的視覺中心??梢哉f是全園的核心地帶,并且也帶動了其邊界空間。圖3是室外場地人群分布圖,顯示出整個音樂公園室外活動場地人群的分布情況以及聚集程度,其中人群最密集處為音樂廣場。
1.3.5建筑小品與環境景觀設施作為點綴和錦上添花的要素,創意產業園內的環境和景觀施及建筑小品主要包括休閑設施、方便設施、花池、花臺等綠化設施及燈具、雕塑等景觀小品。電子管廠搬遷后遺留了大量的廢棄設備和工業原料。這是一個主要生產電視機電子管的廠,其大跨度的廠房,代表著當時先進技術的電子管等等構筑物和設施設備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甚至比廠房更能作為承載時代記憶的載體。對這些設施、設備的符號化整理將使園區極具特性,同時,也能大大地節省景觀環境塑造方面的投資。
1.3.6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紅色年代的印記之一的“紅色標語”和貼畫等的保留,讓使用者及參觀的人們無形中聯想起幾十年前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所發生的故事。符合成都地域特色的“方言”被恰當地安置在園區建筑物的立面上。
2建筑角度: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保護再利用研究
2.1功能需求與變革
現代的創意產業園區的功能愈發趨向功能的多元化、復合性。東區音樂公園本身不僅作為創意產業的聚集地,為個人或者機構提供工作場所,還應該從城市的角度考慮到市民的使用情況。其主要的功能空間有以下幾種:1)展示交流空間:在東區音樂公園中,配置相應的畫廊、展覽廳、表演場等空間。2)創意工作場所:這是園區的基本功能,是產業的物理載體。3)娛樂休憩空間:主要表現方式可以是設置公共空間,例如廣場,有演出的時候,大量聚集的人群在廣場中央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4)商業空間:商業空間是體驗園區服務性的空間,提供各種商業設施以及公共休憩的空間。如音樂廣場設置的咖啡吧、音樂吧等。
2.2建筑外部形象重構
2.2.1形象設計通過實地調研園區以及和設計團隊的充分交流,總結出了東區音樂公園的保護策略。按照建筑的價值大小,可利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對園區的定位,將其進行了分類。對于外觀有保留價值并且史感強烈的建筑采取的策略:1)在保證功能使用良好的情況下,少改動外觀,只對其在結構上配合抗震加固,稍加調整或復原。2)在保留建筑整體工業歷史感完整前提下,稍微配置現代時尚工業元素。對于外觀保留價值弱的建筑,采取主體結構保留,對其立面進行較大程度的再設計。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中,這類建筑占據了一小部分。東區音樂公園前身成都紅光電子管廠所生產彩色電視生產車間(如圖4所示),由于其缺乏建筑的工業特征,再利用時作為各無線音樂媒體在成都的主要工作中心,其立面設計上運用紅磚加強歷史厚重感,增強了其可識別性,同時紅色時代要素的運用讓其與整個廠區風格相協調。對于新建建筑采取的策略:保持整個工業園區風格的延續性,在原有工業建筑中提取出典型要素,進行抽象—賦予的思路,力求使設計的新建筑在契合原有的風格、肌理的基礎上又能體現新時代的特性。東區音樂公園中典型的代表是音樂廣場,原紅光電子管廠內該處是一棟藍色的廠房。由于其在工業價值和文化價值上保留的意義不大,以及其地理位置處于廠區的核心地帶,若是新建構一處公共場所,其作用更大,因此,設計者決定對該處采用完全更新的策略。該廣場經歷了拆除—新建—配置相應空間和設施的歷程。在建筑單體的設計上,采用了統一的紅磚作為貼面,保留肌理的延續。而在窗戶設置上,摒棄了工廠廠房“小高窗”的設計,采用大面積的玻璃,為室內爭取更多的采光。這也是該建筑群是新建的標志之一。即便如此,在材質、肌理上的沿襲讓新建的建筑仍然與整個園區的氣質相符合。
2.2.2細部處理在對工業建筑的保護再利用中,僅僅注重建筑的實體結構和建筑內部空間環境的更新,而忽略其工業特征的保留,必然會導致人們對熟悉的場所及相應的行為方式的認知缺失,進一步導致文化傳承的斷裂。因此在單體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中也應該盡可能地保留工業建筑的特色。其中,工業建筑的構件(如架梁、柱等)和建筑立面的細部(如窗、材質等)是重要的保護要素。對它們的保留無疑增加了建筑空間的工業歷史片段,使城市記憶獲得保存和延續。
2.2.3窗在建筑立面上,因為建筑工業特性明確,因此策略是基本保留?;疑乃鄩γ?,雨滴流過的痕跡,無不昭示著建筑歷史內涵的深厚。因此,只是在外部加建了多個鋼質的廣告牌位。直接與原有建筑立面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原有建筑的附屬設施之一,原建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鞏固。保留了原有窗戶的尺寸和韻律,用新材料工藝修飾窗戶,同時加入的立面的景觀燈,也是以相似的尺寸和韻律融入立面設計。在保留工業特性的同時也加入了時尚元素。
2.2.4材質原有工廠立面的清水混凝土、紅磚等材質得到了保留。一部分是直接保留,一部分用現代的方式重新詮釋。在園區西入口進門的一處建筑立面,遠看是簡潔的抹灰,非常有工業時代的特征,但是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重新設計的。其材質仍然未改變,但是形式上,則是做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并特意印有紋理。
2.2.5構筑物構筑物作為原有廠房極具工業特征的代表,最大程度得到了保留。但是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對于其構筑物例如梁、管道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固。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工業記憶的載體,是技術進步的表征。同時,由于毫無修飾,人們更能直觀地看出兩者強烈的對比。一個是傳統結構,一個是新技術的產物,不得不引人深思,技術的進步推進著時代的進步,而時代的進步又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溫床。
3結語
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爆發至今,社會發展和城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無時無刻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業建筑是為滿足工業生產需求而建造的各種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總稱,包括進行各種工業生產活動的生產用房及所需的輔助用房。從傳統觀念上看,20世紀建造的一批工業建筑給人們以簡單實用、造價低廉,且有大、笨、粗等基本印象。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傳統廠房逐漸被現代的工業建筑所代替,現代工業建筑更加具有公共建筑的屬性。現代的工業建筑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建筑內部生產空間的技術要求更高,如荷載、潔凈、照度、溫度、濕度等的控制;建筑內部輔助空間更加人性化和公建化,盡可能的考慮人的舒適性;建筑的外觀要求和標準也更高,外立面材質更加和公共建筑接近,更加突出企業文化和形象。因此,建筑師應該把握現代工業建筑的特征和趨勢,重視現代工業建筑的設計。原來只注重經濟、功能、安全的工業建筑設計,現在開始關注社會、城市和群眾的精神生活;原來工業建筑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滿足生產工藝需求,造型的生成也由主要工藝流程所決定,現在設計師應該有更多的參與度和主動性。
2工業建筑的公共屬性
隨著社會發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基礎上,工業建筑的設計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目前,我國的工業建筑設計也在這樣的發展大潮下越來越淡化了與民用建筑之間的界線,工業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公共建筑的特性。
2.1平面布局人性化
工業建筑設計中通常強調的是經濟、適用、安全。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對工業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為本,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工業企業形象。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后,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因此工業建筑的設計在主要關注工藝設備的同時,應該更多的關注人的需求,關注人的行為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工業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工業生產的要求,人們通常在工業生產中面臨較為繁重的工作強度和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因此在進行平面布置時,除了合理布置工藝生產流線,滿足工業生產要求的同時,更應該兼顧人流流線的布置。合理組織人流流線有利于順利開展工業生產和減少流線交叉。另外,根據工業生產的特殊性,合理設置必要的輔的空間,如會議室、協調室、休息室和衛生間等。根據需要設置休息中庭、餐廳、活動室、淋浴間等空間,這些輔助空間應該和生產區之間分隔和分區,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機會和放松身心,營造溫馨的工作氛圍。塑造良好的環境,人性化的工作空間可以讓人身心愉悅,提高工作效率。
2.2立面設計藝術化
工業建筑不僅應在平面布局中體現人性化,還應成為企業文化形象的實體標志。工業建筑設計越來越注重闡釋產品和品牌的內涵,特別是時尚產業對外部造型、空間、立面材料等元素更加重視,力圖表達出產業的特點和精髓。設計師必須充分發掘和塑造獨特的企業形象,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實現工業建筑與文化環境的整體協調,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工業建筑的新形象、新趨勢。建筑造型設計中要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經濟的材料,推敲門、窗、墻的比例關系,讓建筑的每個構件都能有機地組合在整體造型中,形成統一的建筑藝術形象。
2.3生產工藝現代化
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產業改造升級,工業建筑從內容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現代工業建筑中,生產工藝的自動化、信息化等進步,常常把生產操作環境與人的作業空間分開,這樣容易滿足生產工業和工作人員對環境的不同使用要求,使工人的工作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內部空間更加簡潔明快、工藝流線走向清晰、標識明確。加大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既可節約生產面積,減少能量消耗,又可確保工作的環境質量。工藝生產分區更加明確,工藝要求更加精細化,對于潔凈度、溫濕度、噪聲等要求更加精細。同時,結構、設備和電氣等相關專業設計也更多借鑒民用建筑設計方法,使工業建筑方方面面均有了公共建筑的特性。
3堅持節能和綠色優先
在公共建筑中,節能、綠色的理念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但是,節能、生態、綠色、環保等概念如何真正融入到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對于工業建筑而言,現階段建筑師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加強自身對節能、生態、綠色、環保的認知與意識,同時積極將這些良好的意識向用戶、向社會宣傳與推廣,實踐到自己的設計中去。
3.1工業建筑的節能設計
一個工業廠區節能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前期的規劃設計階段就考慮建筑節能生態策略,注重節能、生態、綠色、環保等概念的引入。由于工業建筑的多樣性等問題,工業建筑一直沒有像公共建筑一樣,制定《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但是,工業建筑如果完全不去考慮建筑節能也是不現實的,目前工業建筑應該在考慮自身建筑特點的同時,參考《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設計。同時,節能技術和材料的選用與優化對保證節能目標的實現最為關鍵。在建筑節能領域,新材料、新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工業建筑常常走在公共建筑的前面,大膽嘗試新的建筑材料,但對于哪種更適合要經過分析對比和科學論證。
3.2綠色工業建筑設計
2013年8月8日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并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標準提出綠色工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提供適用、健康、安全、高效使用空間的工業建筑。并且對建設項目的場地提出要求,因此新的工業建筑應該注重生態和綠色。我國的人均用地十分有限,土地資源寶貴,因此土地應該高效利用。工業用地在城市規劃中占有很大比重。工業廠區的規劃建設需要占用大面積的土地資源,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更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對工業廠區的規劃、工業建筑的設計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先行的原則。盡量保護原有地形地貌,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即使規劃必須改變原有的地形地貌,也要盡量不去改變原有的地形走勢,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環境。有的工業廠區原有地貌較好,有著良好的植被和林木。眾所周知,成片的喬木與相同面積的草坪相比,它們的制氧能力相差20倍以上。所以在工業建筑的建設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良好植被資源,特別是林木資源是十分必要的。
4注重細部設計
好的工業建筑設計應該考慮參觀者的動線和感受,應是關心社會、展現美、注重創意、愛護環境的綜合設計,這樣的工業建筑設計可以帶給更多人啟迪和教育。因此在細節設計上必須多加考慮和斟酌。
4.1建筑室外環境的細部設計
路易斯•康曾說過:“你不能將一棟建筑放在與其所處環境完全沒有呼應的場地中,永遠應該想辦法使它們互相產生聯系”。工業建筑要考慮與城市的關系,外部空間應該放置于周邊的大環境中去考慮,結合周邊的建筑、交通、文化等因素,美化并充分利用室外空間環境。工業建筑廠區的總圖布局在規劃設計上一般更加注重合理的分區,便捷的流線。工業建筑的進廠和離廠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因此,工業建筑應該按照這種規律性的活動來對廠區進行規劃設計。一般在廠區內的廠前區更加注重企業形象的突出,在綠化和環境設計上已經和公共建筑一樣注重品質的要求。廠區主入口,是空間序列的起點,是外部空間設計的重點,按照人流活動規律突出企業文化和形象設計。在生產區注重方便和實用,注重人流和物流分開,道路交通合理方便。對于工業建筑單體的外部立面應該考慮與周邊建筑協調,有利于企業文化的突出和可識別性,從將建筑分為結構和表皮的角度,傳統視角我們僅僅滿足結構,而當前更加注重建筑的表皮。另外,廠區邊界如圍墻、大門等與城市街道直接相連,在設計中應力求協調、美觀。
4.2建筑室內空間的細部設計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設計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既能夠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建筑風格、環境氣氛和地域特征等因素。工業建筑的室內空間可以粗略的分為生產區室內設計和輔助區的室內設計。輔助區的室內設計已經和公共建筑十分類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加注重人性關懷。因此很多企業給設計師提出同一問題,設計應該更多地關注在輔助區的室內設計中傳達企業文化和藝術價值。對這類建筑來講,空間處理主要集中在中央入口大廳和電梯廳等交通位置和內部辦公空間。入口大廳及中庭空間等交通位置人流量大,同時也為使用者提供洽談、交流的場所,所以是輔助空間建筑設計的重點。將辦公、會議和休息等空間在細節上精心設計,重點處理門廳、走廊等細部共享空間,減少人們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感和壓抑感,讓工業生產的人們得到身心的放松和休息。在建筑內部插入內院、中庭、回廊、庭院等空間,可增加人們融入自然的感覺。這些空間的營造,既有建筑功能要求,又有建筑藝術要求。比如在建筑室內和室外空間上采用臺地、下沉廣場等微景觀處理手法,起到隔聲降噪的目的;在內部空間上,多引用建筑色彩學的方法,達到提升建筑品質和愉悅身心的目的。用舒適的環境提高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企業形象。這些都是現代工業建筑新的發展方向。生產區的室內設計常常受到工業建筑的性質影響,如空間大小、溫濕度、采光、隔音吸聲等影響。這些建筑的室內設計首先要滿足這些基本工藝要求。在滿足這些基本工藝要求的基礎上,工業建筑總體的室內設計更加注重簡潔、明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注重細節設計,體現人性關懷。從工藝設備的設計布置階段就要考慮工人的操作和休息等因素??傊鶕唧w工業建筑的自身特點,滿足工藝要求,是室內空間設計的根本。另一方面,應該充分考慮人性化的特點,滿足人的使用要求。同時,建筑師應該和各專業密切配合,提高建筑室內空間的藝術品質。
4.3建筑色彩
建筑的色彩受到建筑功能、地域特點、傳統文化、和氣候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傳統工業建筑一般以灰、白等為主,注重保證安全的信息的傳達。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提高,工業建筑色彩多注重個性的表達,采用醒目顏色,直接用金屬表達,增強個性和標識性特點的建筑已經非常普遍。其色彩和公共建筑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而當前更加注重反映高科技的特點,反映科學技術的發達,金屬、玻璃、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層出不窮,材料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建筑色彩的發展。工業建筑的色彩最根本的是尊重整體大的環境,融入其中,注意色彩協調搭配。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建筑師一方面應該在實際工程中采用創新技術,另一方面更應該關注安全、適用、綠色等因素,創作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和反映時代特點的建筑。
5結語
博世是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從事汽車技術、工業技術和消費品及建筑技術的產業。近幾年博世汽車技術正在大舉進入中國,投身于迅猛發展的中國汽車工業。長沙博世研發中心的設計秉承“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體現德國文化簡約而嚴謹的理性特征,重視技術的藝術性,強調設計的邏輯性和建造的標準化。在滿足不同使用要求的同時,創造出宜人、時尚的人文空間作為此設計的根本出發點。
一、以形態簡約為第一訴求
形態簡約,反對裝飾是理性主義建筑于造型和風格的第一訴求。理性主義簡約的主體形態表達,強調的是形制的秩序性與構造的嚴謹性,不僅如此它還被賦予了個體情感的訴求。
(一)建筑原型簡約,輪廓清晰明了
本項目除了辦公功能外,還有部分研發試驗的功能。因此建筑形體處理遵循功能需要,形式上審慎,采用平面橫向展開的方式。因建筑覆蓋率相對較大,故層數控制在主體部分不超過五層,統帥全局,成為整個造型的主體,底層通透挑檐及柱廊把附屬部分自然融和。整個建筑輪廓清晰明了,線條硬朗而干練,穩重卻不失創造,通過強調體塊間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形成了具有明顯可識別的規律和秩序,顯現出典型的工業設計理性的功能主義特征。
(二)景觀營造內斂、宜人
景觀的營造,摒棄繁瑣的裝飾,利用有限的空間打造出宜人的景觀小品,旨在進一步強化空間的邏輯關系。在西側主入口處,結合地形設計了層層疊落的裝飾景墻及水池,景墻采用了灰色花崗巖,與建筑色系合為一體。接待廳的屋頂設計了種植層面,作為退臺綠化的延續并與退臺綠化形成一體,營造了一個宜人的辦公室外環境,使人不僅能看到遠處的綠化植被,還可以欣賞近處的花草樹木。景觀的表現與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在建造里有藝術,使用里也有藝術。
二、以“功能理性”為原則
以“功能理性”為原則的理性主義建筑的設計,是基于環境、空間、需求等因素的邏輯推理過程。設計師通過研究因素問題尋找合理的設計思路。
(一)總體布局理性組織,建筑與場地高程完美結合
根據博世公司及當地規劃部門的要求,結合場地的實際情況,為了與整個廠區的總體規劃相協調,故呈板式東西布置。(圖2)原有基地為一山丘坡地,而大樓選址位置是有較大高差錯落的坡地,北側城市道路至南側廠區道路約有6米的高差。因此,如何結合地形完成建筑的合理布局成為設計的首要問題。經過與外方設計師及業主的各種可能性分析、比較,最后確定,西側為廠區主停車區域,一層門廳接待區;北側距城市道路較近,設置實驗室主入口;南側一層僅設產品展示廳及動力房。平面布置簡潔合理,坡地上附房門廳的位置承上啟下,內部空間方正有序,使各空間便利而高效。設計結合基地的特點,在總平面布置了個不同體量的功能空間,并使之與環境成為有機的整體,看似隨意的構圖卻頗藏匠心,體現了一種構造的邏輯。
(二)功能分區明確,流線設置清晰
功能分區明確,各區域空間在平面布局上即相對獨立,又便于聯系,接待區迎向外來主人流方向,結合地形設置在二層辦公樓與一層產品展示區的中部,標識性強,使服務路線短且便捷,與研發樓其他功能有機結合,利于管理。物流入口在建筑的東北側,離城市道路近,既隱蔽又方便日常設備的進出。次入口接合接待區、產品展示區,內部辦公人員人流流線設置有序,富于空間秩序的美感。動力區體現服務空間,分設在一層及頂層,使之對辦公樓的影響最小化,并考慮今后的用地儲備空間,及設備進出的隱蔽性,將其設置在建筑東南側。各種人流和物流明確、清晰,使得建筑內部功能合理有序,提高了使用品質。(圖3、4)
三、以高品質的建造技術為重點
理性主義對于技術的關注集中體現在了建造細部的構造手段和細部構造使用的合理性??_苯茵·博施說過:“建筑的理想主義最后是在細部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現,在慣用的整體處理手法已枯竭之后,細部可以提供建筑物生命力與令人驚訝的發現?!盵1]由此可知細節對于建筑的體驗至關重要。因辦公樓為東西向布置,建筑物墻體采用高反射率的銀灰色鋼板,可避免大部分的熱輻射,同時在鋼板后又襯了100毫米厚的巖棉保溫材料,確保冬季的保溫節能效果,外窗均采用了斷熱鋁合金型材及中空鍍膜玻璃,很好的減弱了西曬對建筑節能的影響。外立面增加了智能百葉系統,通過對照度的感應和太陽照射角度的計算自動控制百葉的開度,可以遮擋太陽直射,節約空調費用。因此,在防止陽光直接射入室內的同時,盡可能保持良好的視覺效果,讓自然光反射到室內天花板,增加室內的角度。[2]在外立面的細部設計中,給光控百葉及外墻保溫、外窗等三個結合部位進行了縝密的細節研究與嚴謹的施工控制,在保證室內取得合適的光照度的同時,有效達到節能低碳和調節室內光線的目的,實現了功能與外觀設計的高度統一。(圖10-13)
四、以現代化工業材料為載體
工業建筑以材料為載體,使建筑本身更加真實、簡潔、有力。借助材料的質地,不需要過多的修飾,純粹地展現材料本身獨有的表情和性格,與整個建筑融為一體,成就了渾然天成的工業建筑氣質,這便是工業建筑的理性之美。
辦公樓設計的初衷是為創造具有鮮明特點,體現博世精神品質的研發辦公樓,進而使之成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建筑之一。經反復考量,整個建筑大量采用鋼板、玻璃及鋁合金板等現代化工業材料。底層接待區及展示區輕盈而透明。在立面處理上,外墻飾面材料的多種選擇給人以視覺過渡漸進的感受,力求通過現代材料及精致做工的結合來體現工業廠區辦公樓的氣質。不同材料及形體的互相穿插運用突出建筑的層次與質感,立面主體部分材料的處理靈活采用玻璃幕墻、鋁板幕墻與波浪鋼板進行間隔與交隔,銀灰色波浪鋼板很好的駕馭了整個建筑的格調。鋁框玻璃幕墻外的光控鋁合金百葉較好地體現了節能與裝飾的復合功能,裝飾鋁板選用了深灰色及門斗處的“博世紅”,結合廊柱設計,在材料的尺度選用上也進行了細致的考量及反復推敲,建成后的效果也給人畫龍點睛的感覺。(圖7-9)
五、理性主義在工業建筑發展中的意義
長沙博世研發中心項目設計體現了建筑“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經濟、人文、和美學層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它對現有資源的節能環保和提高能效的建造技術,將綠色建筑的概念變為現實,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意義。
(一)提高了建筑的綜合經濟效益
長沙博世研發中心辦公樓的設計形態簡約,空間整體,布局規則,有效地縮短了工程的建設周期,合理地控制成本造價,把更多地財力投入到新技術的應用中。另一方面設計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術,提高了建筑的綜合效益,從而使其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在越來越多的建筑追求形式花樣,盲目求新求異,鋪張浪費、損害環境、浪費能源的今天,這種“反對浪費”、象征“節制”的理性主義“風格”,已經受到大眾和社會的認可,也進一步說明了理性主義建筑社會需求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二)秉承“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設計將自然環境、建筑與人造小品緊密結合;在結構細節的處理上嚴謹、細致,秉承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創造出宜人、舒適和時尚的建筑環境,使企業人產生歸屬感,體現人文關懷,從而轉化為更高的工作熱情服務于企業。
(三)打造生態人與建筑的生態和諧
建筑外墻采用了節能環保和提高能效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使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將綠色建筑的概念變為現實,打造了人與建筑的生態和諧。在自然資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情況下,這無疑顯示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意義。
(四)回歸理性主義
美學特征工業建筑的理性美,其一是審美的回歸,當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變化的時候,理性美的社會認同,已經使它成為文化上的進步,并上升為一種美學的原則。長沙博世研發中心,以清晰、完整的空間、適宜的結構形式和精美的細部處理充分證明了理性主義簡約、嚴謹、邏輯性和秩序性的美學特征。在建造中通過功能、結構、材料、技術手段所表現出的美是將建筑語言轉化成了技術理性美。這種理性之美的思想對工業建筑的設計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六、結語
英國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著眾多的工業建筑,它們是英國城市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些區域在二戰后衰敗、甚至廢棄,成為英帝國衰敗最直接的象征。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政府積極推進城市復興運動,對歷史建筑實行登錄制度,限制任意地拆遷行為,也加強了對19世紀工業建筑的保護。英國歷屆政府對其工業建筑的再利用都十分重視,1987年,政府頒布了為便于工業建筑再利用而采取的使用類別規則。規定在保護區內將建筑類型從一般工業級或者倉儲級轉變為商業級(ClassB1),不需要規劃許可。使用類別規則這一舉措為舊工業建筑尋找新的用途打開了方便之門。英國舊工業建筑的保護及再利用可根據其工業產生和發展的區域性特點,分為工業鎮保護及再利用、港口碼頭改造、鐵路沿線工業建筑改造等。薩爾泰爾鎮(Saltaire,WestYorkshire)是一個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鎮,是19世紀的慈善家提多斯•薩爾特(TitusSalt)為安置工人所建造的。現在這個小鎮已被整體改造成休閑娛樂區域。區內的原主廠房SaltMill被改造成大型購物場所(見建筑視窗)和藝術畫廊(見建筑視窗)。區內其他建筑則被改造成了零售、展覽和咖啡休閑空間(見建筑視窗),而一些小型輕質波狀屋頂的平房則被改造成區內設備用房。
18世紀隨著對美洲貿易的快速發展,英國中部以利物浦(Liverpool)為代表的城市濱水地段進入發展的最盛期。阿爾伯特碼頭(Albertdock)綿延七英里,20世紀初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隨著工業調整,阿爾伯特碼頭于20世紀50年代就徹底廢棄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整個碼頭區域內的建筑被登錄為I類建筑,廢棄的碼頭逐步被改造成高標準的國家展覽區和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文化核心(見建筑視窗),區內由倉庫改造的泰特美術館(TateGallery)(見建筑視窗)為碼頭復興亮點。1835—1892年建設的老大西主線(theOldGreatWesternMainLine)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鐵路綜合工程,沿途留有眾多歷史建筑群、橋梁和隧道,被視為征服自然的象征,被盛贊為“上帝之精彩鐵路”。對于這樣一條具有特殊意義的鐵路線的保護,英國采取了節點式線性保護方式。而從斯威登鎮紛繁的鐵路線(見建筑視窗),可看出它無疑是大西線的重要節點。由于鐵路的興建,斯威登從默默無聞的小鎮一躍成為熱鬧的集鎮(見建筑視窗)。斯威登鎮鐵路沿線工業(SwindonRailwayWorks)建筑改造服務于普通百姓,對工人新村進行加建和修整美化,將原大西線鐵路工人宿舍改造成為鐵路博物館(見建筑視窗),將原市政廳改為舞劇院(見建筑視窗),將原火車發動機廠改造為購物中心(見建筑視窗),該購物中心將許多原鐵路工業繁榮時代的遺跡和文物保留了下來,并使其與新的購物環境有機結合。這些對原有鐵路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得當地人的生活條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同時也賦予小鎮獨特的魅力。
我國舊工業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方面的不足
對比英國的舊工業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我國現階段在該方面的工作仍存在問題。觀念的轉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前面提到的英國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改造的成功,就是將城市復興同其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文化相聯系,這種城市文化存在于其港口興衰的歷史中。工業革命時代“港口”的城市背景,賦予了碼頭從創立開始就具有的歷史價值,而碼頭的再度繁榮會讓人們重拾對城市文化的敬仰和追憶。反觀我國,一直以來社會觀念習慣把農業時代的文化遺存作為文化遺產來悉心保護,而將那些能夠反映城市發展道路的舊工業建筑,視為城市和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包袱。直到近些年,我國才開始意識到它們對于喚醒城市記憶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保護和利用觀念上的滯后,是造成我國舊工業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相對落后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當前,處理舊工業建筑的方式雖不再是“一拆了之”,但還缺乏統一規劃、統籌考慮的過程。
英國在進行舊有工業建筑保護及再利用過程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將舊工業建筑以集群形式加以保護和利用。從保護利用單體工業建筑,到保護整個工業區域,形成“點、線、面”的保護利用模式。很多單體舊工業建筑本身在歷史、社會和科研上的價值并不突出,但它們所構成的工業建筑群則有著很高的綜合價值。這就要求決策者在對舊工業建筑進行保護及更新時具有全局觀,在對其中的單體建筑進行保護及利用時,也要全面、整體的考慮,要保持和延續舊工業建筑群的協調和統一。保護并不是讓舊工業建筑成為孤立于世的一種紀念物,而應是讓舊工業建筑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積極地融合到現代生活當中,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續。在對舊工業建筑進行保護與再利用的實踐中,不僅要系統、整體地看待舊工業建筑本身的建筑實體資源,還要積極重視其所在環境中的人文元素。在英國,對原有工業建筑生產氛圍的保留也是其成功的一方面。如英國阿爾伯特碼頭改造和斯威登小鎮的保護與利用中,大量與舊時工業活動相關的物品被保留了下來(見建筑視窗),使之成為喚起人們對歷史回憶的環境小品。在斯威登鎮上還有當地的老工人們為來訪者講述發生在那里的工業故事(見建筑視窗),延續著一代又一代人對那段工業歷史的回憶。我國當前在進行相關方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時,對建筑實體重視度較高,而對人文層面的內容則重視不夠。缺乏對人文元素的關注,忽視了人們對舊工業建筑的情感觸發和延續,不利于保護與利用的全民性參與氛圍的形成。
舊工業建筑保護及再利用模式
在各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實踐中,工業遺產保護性再利用的重點是應用于商業文化休閑設施建設。典型的保護及再利用模式主要有兩種:社會型綜合開發模式,主要是指從社會需求、社會公益出發對舊工業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同時發掘和延續舊工業建筑的非經濟性價值。對舊工業建筑進行原址保護,或改造為博物館進行陳列展示,是在工業遺產保護中較為基本和常見的方式。原址保存或將其中的某些構件、遺存置于博物館中,是保護具有歷史價值舊工業建筑的最優選擇。主題公園模式是針對范圍較大,工業建筑遺存較為分散的情況下,對有較高社會和歷史價值的舊工業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的模式。有些工業建筑遺產的環境特征鮮明,可以利用場地環境本身的形狀、坡度、綠化、設備、機械構件等工業遺存,以及周圍鄰近區域的歷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為工業遺址公園,以此對場地內的工業建筑物、構筑物遺存或某些工業設備遺存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如德國西部魯爾區的北杜伊斯堡工業主題公園(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p#分頁標題#e#
它是德國北杜伊斯堡的一個后工業景觀公園,由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PeterLatz)與合伙人于1991年設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紀念過去的工業。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所在地。原廠于1985年廢棄。公園設計與其原用途緊密結合,將工業遺產與生態綠地交織在一起(見建筑視窗)。如奧地利維也納GasometerCity。該商業綜合體由4個儲氣罐改造而成。這些儲氣罐于1899年興建,曾是維也納城市煤氣供應的主要來源,也是當時奧地利先進科技的象征(見建筑視窗),直到1986年才真正“退休”?,F在這里成為維也納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也代表了強調資源再利用的環保理念(見建筑視窗)。GasometerCity分別由讓•努維爾(JeanNouvel)、藍天組(CoopHimmelblau)、曼弗雷德•維德爾姆(ManfredWehdorn)和維爾汗姆•荷爾茲博爾(WilhelmHolzbauer)設計,在保存完好的4個高70m,直徑60m,內部體積90000m3的碩大儲氣罐內建造(見建筑視窗)。這種對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僅在西歐國家十分普及,在中國的一些城市里,也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如上海1933老場坊、上海八號橋、天津長江道C92創意工業園、北京798等。當藝術家邂逅舊廠房、舊倉庫時,他們沒有隨意地破壞,而是著力于原有區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完成了對這些近代工業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
工業建筑自身價值及保護再利用的對策
基于歷史保護目的的再利用模式,主要指前面提到的博物館模式。這一模式通常應用于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或科技價值的舊工業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用較為先進和專業化的保護改造手法對其進行再利用。在整治和改造建筑實體的同時,對建筑空間進行重新整合,并對其中的構件和構筑物進行有選擇的保留,從某種意義上講,使之成為一件訴說歷史的展品。通過這種模式,我們可以對這類建筑遺存做到最小干預,最大利用。基于精神紀念的再利用模式,為了留住對某些歷史事件的記憶、保留懷舊感或進行歷史教育,而對舊工業建筑進行再利用,除指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館模式之外,還包括主題公園模式等。該模式主要應用于歷史社會價值及美學價值較高的舊工業建筑或構筑物,對原有舊建筑的現狀要求不高,利用較為靈活。這種模式使得許多功能性較差的工業建筑遺存煥發了青春。該模式主要應用于具有較好社會價值以及一定歷史價值,且所處城市地理位置較為重要的舊工業建筑。基于盈利為目的的再利用模式,大多表現為將舊工業建筑轉化為出租式辦公、創意工作室、娛樂中心、酒吧以及大型商業綜合體等。由于以盈利為目的的這種改造,大多會依據新功能和新需求對原有工業建筑作出較大調整,所以,大多在歷史保留要求較低的舊工業建筑中應用。該種模式在充分利用舊有工業建筑的同時,又節約了成本,且投資周期較短,由于舊工業建筑存在時間較長,周邊環境條件較為成熟,故區位優勢較為明顯。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共生思想
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環境污染和地價上漲等多方面原因,位于市中心的大量傳統企業逐漸遷至郊區,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些郊區的工廠再次成為城市局部的中心區。由于這些廠房見證了城市文明的發展,因此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任意將其進行拆除或改造,必然會對“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將其進行合理地改造再利用,延續城市的工業文脈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經驗和理論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既有舊工業建筑改造已經成為建筑改造的熱點,按照其改造后使用功能分類有創意產業園類、博物館類、公園類、辦公室類、住宅類等,其中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的數量最多,占到總體建筑改造比例的42.5%。因此,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創意園主要以發展創意文化事業為主,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產業。由于其創意的特殊性需要一種無拘無束的大空間,這就與舊工業廠房的原始結構空間不謀而合。繼北京798創意園成功改造后,掀起了國內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類改造的新熱潮。但在現有的創意產業園改造中存在著對舊工業建筑破壞嚴重、整個創意園區缺乏活力、創意產業園區改造手法同質化的現象,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引入共生思想來解決上述問題。
1.共生思想的基本內容
共生思想最初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間通過各種方式共生、共存緊密結合在一起,后來逐漸由黑川紀章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共生思想極力反對現代主義機械論過于注重科學和技術,而忽略了文化、材料、宗教、藝術等感性因素,極力主張一種有生命力的建筑。共生思想注重強調建筑與異質文化相融合,設計出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共生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共生、內部與外部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以及異質文化的共生。
2.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
(1)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是指建筑在改造或者轉換中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并且在改造轉換中存在著可以改造的“契合要素”。即舊工業建筑創意園類的轉換中存在“契合”要素,這就是改造的重點。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包括了所有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元素,即找出對立雙方可相互轉換的要素,這些因素主要包含建筑自身要素和建筑技術兩個方面。建筑自身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的內外部空間、建筑的結構、建筑的立面、建筑形態等。如在北京798創意園的改造過程中,建筑外部墻面的標語雖然已經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創意園的改造中卻仍能表現出當年獨特的歷史記憶,這兩者存在著可以轉換的中間領域。這些存在的可以轉換的契合要素,就是我們在轉換中實現共生的必要條件。(2)創意產業園的圣域圣域論主要強調的是“文化自尊心”,它主要提倡的是一種對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尊重,每個國家、民族、人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圣域,并且都應該得到尊重,就像“米”對于日本人來說應該得到尊重,而對于美國人來說它只是糧食。在舊工業建筑的保護中,有重要歷史記憶或者價值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日本人對米的態度一樣,應該對其進行最大可能的保護或保留,就是應該值得尊重的圣域。因為它不僅滿足簡單的使用功能,而且能對心靈進行慰藉和回饋。但是相較于歷史和文化性比較弱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黑川先生所提到的美國的“米”,這種建筑就不是我們改造中所注重的圣域,在改造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其實際應用價值,最大可能地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使用潛力。如上海市國際時尚中心的改造設計中,由于原工廠車間的建筑容積率過大,不能滿足于當代創意園區的發展需求,設計師首先根據《上海市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將具有較大歷史價值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更新保護,使整個廠區獲得了歷史的回饋,拆除了在中心廣場的幾個歷史價值較弱的舊工業廠房來適應新的功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紡織廠區的歷史風貌和記憶。(3)創意產業園中的“道”的復權東西方的城市規劃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西方城市的規劃是以廣場為主,著重建造一種高大的廣場形象,而東方城市的規劃中則著重去強調一種“道”的文化。街道是存在于密閉和開敞空間之間的中間領域,即黑川先生在建筑設計中所提到的“利休灰”。共生思想倡導一種流動的、共存的、有生命力的街道空間。在舊工業建筑改造過程中的“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創意產業園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城市和外部環境的“道”;二是指創意產業園內部規劃過程中建筑與環境的“道”。這就要求在舊工業建筑的改造過程中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內部環境規劃角度、建筑底層業態布局、建筑內外部空間共生等幾個方面去考慮,來營造一種富有活力的“道”空間,通過“道”空間來統一協調產業園內各部分,達到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內部外部共生和建筑與人的共生,延續舊工業建筑的歷史記憶并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價值。就如在北京798創意產業園(圖1)改造中,在內部建筑和環境的處理上注重了“道”的空間,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共生,在改造中藝術家注重了底層空間的開放,并且還引入了咖啡和西點等小型休閑空間。室外的參與性休閑空間和大量的藝術性雕塑,大大豐富了先前冰冷的街道,是一種近人的空間尺度設計。而與之相對應的大連市15庫(圖2)改造項目中就存在著“道”空間缺失的問題,在建筑與內部環境的處理上采用了簡單的幾個“片”式的金屬構件,毫無“道“空間親近感,建筑的整個外部空間顯得冰冷,毫無生命力。
3.共生模式的建立
基于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并且結合改造實際,將從三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改造的共生模式,然后由“共生模式”指導具體的改造實踐(圖3)。共生思想中的圣域主要是指建筑改造中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即舊工業建筑的場所精神,需要構建出舊工業建筑保護評價體系,對舊工業建筑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進行評估,確定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實現建筑與歷史的共生,并通過實例進行驗證分析。共生思想中“道的復權”主要是強調一種“道”的建筑,即“道”是建筑中處于封閉和開放中的一種灰空間。這種空間能夠促進人與人的交流,道主要引申為兩個方面即規劃角度的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和創意園內部環境兩個方面,運用共生的思想分別處理好“城市的道”和“創意園內部的道”,實現建筑與人與城市關系的共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主要是針對現代建筑中“二元論”的觀點,對立的雙方中存在著這些共通領域即舊工業建筑轉化中的主要契合因素。將中間領域引申為兩個方面,即建筑自身的共生與建筑與技術的共生,建筑自身的共生分別從建筑空間、建筑結構、建筑立面等因素,建筑與技術共生主要是從舊工業建筑建筑生態技術方面進行論述。
4.結語
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相較于拆除新建有其特殊性,因此現代建筑設計理論并不能夠完全指導設計。通過對共生思想進行解讀并延伸到具體改造設計的各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產業園類共生模式。用共生思想去協調建筑改造中新與舊、異質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可以進一步完善舊工業建筑的相關設計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韋恩•奧圖,唐•洛干.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第一版.王勁方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94,
[2]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第一版.覃力譯.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劉析諦.面向展覽建筑的舊工業建筑更新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關鍵字】工業建筑;可持續設計;發展趨勢;舊工業建筑
工業建筑作為當代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具有獨特的形象和技術特征,它是當代工業文明和技術沒學的具體體現。工業建筑作為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是工業生產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城市、社會正常運轉的保障。由于很多新興產業出現在城市中心位置,對城市形象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工業建筑設計中,必須根據生產、文化、環境、產品以及技術因素,對形象、空間、技術進行創新,在不斷研發新型施工材料的同時,對可持續性設計進行探討,進而不斷深入可持續性設計,促進工業建筑發展。
一、工業建筑可持續性設計原則以及發展趨勢
(一)工業建筑可持續性設計原則
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當今經濟、人口、社會、資源、環境相互協調,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構成威脅的發展道路。從上個世紀工業時代車輪出現,人類逐步走向富裕和文明,由于這些發展是以能源消耗、土地吞噬以及環境污染為代價,在短時間內,讓中世紀的田園意境逐漸變成濃煙滾滾的工業園。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圍的環境危機以及能源危機出現,讓人類逐漸認識到,在無止境的資源索取中,必將受到自然環境懲罰;因此,工業建筑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優化能源利用情況,滿足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
在UIA(國際建協)和UNESCO(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定義中,從最高廣義方面來講,可持續性涉及生態系統、社會以及任何一個不斷發展的系統都將在將來社會中得到有效利用,不會由于重點資源耗盡而降低。同時,在上個世紀美國公園出版社《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中列出了建筑設計的六項原則:在推動建筑空間靈活使用的同時,使用被動能源策略,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降低建筑體量,讓建設資源降到最低;通過樹立建筑材料循環使用、蘊含能量意識,不斷增強技術公眾意識,根據建筑功能具體要求,延續文化脈搏;通過加強地域性、地方性理解,使用恰當的技術,盡量避免環境破壞以及建造過程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二)工業建筑可持續性發展趨勢
1、生態發展趨勢
未來的世界作為注重環保、生態,不斷追求整體科技、自然以及人類協調發展的社會,粗放型、傳統性工業對自然環境、城市發展造成的惡化、污染已經得到了良好的遏制。目前,由于工業建筑各種生態環境的探討,逐漸從物理論建筑研究上升到創作設計中,和建筑創造聯系在一起;在這種環境中,工業建筑城市環境節地、設計、節能、防止污染以及環境保護等相關問題得到了有效制止。通過實踐應用,在新世紀發展中,根據生態學再生、共生原則,不斷整合生態循環特點,成為工業建筑發展重要方向。
2、節能化趨勢
節能作為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最明顯、最普遍的特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建筑營運低能耗以及建筑材料工業建筑過程低能耗,為了保障這兩點要求,建設單位必須具有濃厚的節能意識。通過正確分析工業建筑節能設計建筑工藝、暖通、給排水、電力等多個綜合性課程,在各個專業密切配合的同時,根據整體設計力量,不斷獲取節能成果;通過自然采光、太陽能以及新產品利用,從根本上保障工業建筑節能目標。
3、潔凈化、和諧化發展趨勢
在工業建筑中由于不斷產生的廢棄污染物,對城市環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合理設計中,必須根據污染物排放要求,充分利用回收以及處理系統,從而實現環境保護、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等具體要求。例如:發達國家對工業建筑實行的“3R”指標措施,在這過程中“3R”是節能和降低環境負面影響(Reduce)、重新使用(Reuse)、循環(Recycle)的縮寫;“3R”措施作為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內容,對建筑材料、建設用地采暖空調能源、資源循環使用以及節約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再生和循環使用。
當今社會作為和諧發展的時代,在工業建筑設計中,必須根據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相關因素,突破傳統單一節能技術造成的局限,從而不斷需求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平衡、和諧。
二、工業建筑可持續性設計以及舊工業建筑改造
(一)工業建筑可持續性設計
1、技術手法
隨著物質文明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建筑逐漸向大面積、大跨度、大體量、大空間、多層高層空間、輕質材料、輕型結構以及輕巧造型方面發展,從而為可持續性設計提供了更高廣闊的空間。在材料選用中,一般采用金屬裝飾板、剛才、玻璃、金屬吊燈等可以重復使用的材料,不斷研發新型建筑材料;在技術使用中,根據地熱、太陽能以及工藝余熱,在處理工藝廢水的同時,收集雨水,進行循環利用,通過有效防止環境污染,從根本上保障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
2、設計手法
在工業建筑設計手法中,設計手法主要指建筑布局、合理用地,在和綠化有機結合的同時,保障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在城市規劃和廠區建設中,城市環境和工業建筑必須建立在社會、景觀、生態系統之中,通過有效協調景觀、氣象、地理、社會環境,保障生態因素始終和城市發展符合。在廠區內部環境建設中,廠區作為很小的系統,必須合理布置公共設施,在集中管理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設置綠化防護距離。在建筑內部環境設計中,由于工業生產過程經常散發著濃重的有害蒸汽、氣體、粉塵等,一旦控制不力就會對人體健康以及空氣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在內部控制設計中,必須結合生態、節能、擴建需求,使用經濟健康的施工材料。
(二)舊工業建筑改造
根據實際數據顯示,全世界固體垃圾,35%來源于建設工程,包括建筑生產材料以及施工過程必須的工藝過程。因此,在工業建筑可持續設計中,必須有計劃的增強改造更新,盡量使用能夠重復利用的資源,減小污染。在新建中,根據建筑能源、拆卸能源以及基礎設施費用,降低城市環境污染,減輕施工能源、城市交通壓力。
對于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資源性礦區,由于經濟不景氣、產業落后造成的影響,改造無法涉及比較獨立的工業區,在建設投入、環境發展不足的情況下,大多采用機械、冶金、重工業、化工等傳統產業。因此,在清理污染物、污染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使用現有資源,通過認真評估性能價值,探索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新措施。
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對以往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進行反思,它是21世紀工業建筑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工業建筑設計中,必須根據綜合性分析結果,重視精神層面的可持續,在充分利用舊工業建筑改造作用的同時,選用最佳的能源技術,優化功能組合,促進工業建筑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鐵軍,袁淵,王雪松等.工業建筑中的可持續性設計初探[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5,27(1):8-11.
[2]段麗瑛.工業建筑的可持續性節能設計——建筑物采光口上的遮陽措施[J].工業建筑,2009,39(10):9-12.
[3]段麗瑛.工業建筑的可持續性節能設計----建筑遮陽系統[C].//2008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工業建筑專業學術委員會年會暨第七屆工業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