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術后護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老年急腹癥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我院在2002年3月~2007年6月內收治60歲以上的老年急腹癥患者44例,占同期病區的20%以上,現結合文獻就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齡60~82歲,平均65.8歲,急性闌尾炎13例,其中化膿壞疽性闌尾炎8例,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18例,其中膽囊穿孔伴腹膜炎4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傷性腸破裂4例;外傷性脾破裂3例。
2護理體會
2.1溫度的調節老年人對外界的溫度適應調節功能較差,特別在嚴寒酷暑季節,老年患者從手術室返回病房后,由于溫差較大,常易引起血壓心率的變動,造成機體內環境的紊亂,故應及時給予做好保暖和降溫措施,以避免發生術后并發癥。
2.2肺部感染老年急腹癥術后并發肺部感染較多見,特別是高齡肥胖、營養不良、有吸煙史或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者更易發生術后肺部感染。對老年患者術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術后早期取半臥位,按時協助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對痰液量多而黏稠者,盡早使用蛋白溶解藥和支氣管擴張藥物進行霧化吸入,鼓勵患者間斷做深吸氣運動,最好做深胸式呼吸,有利器官分泌物的排出,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1]。
2.3胃腸道功能老年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胃腸蠕動的恢復及排氣一般較中青年人慢1~2天,患者有結腸脹氣時,可做肛管排氣,鼓勵和幫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運動,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和排氣。2.4血管的護理手術后由于血管壁的損傷,血液淤滯及凝血成分的改變,老年患者易發生靜脈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要早期下床活動肢體,必要時給予熱敷和局部的按摩。
2.5切口愈合方面切口裂開亦為老年術后常見并發癥,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肺部感染咳嗽患者在護理中應注意預防,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平時應給予腹帶保護,及時給予維生素、白蛋白、抗生素等藥物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6其他方面護理術后進食階段的全身治療和基礎護理較為重要,要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和能量的供應,及時配合??漆t生處理并發癥,輸液過程中應嚴格掌握輸液的速度,預防輸液輸血反應及靜脈炎的發生,加強口腔護理及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同時更要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的發生。
3臨床護理評價的效果
觀察指標①產婦給予不同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②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③首次下床活動時間。④泌乳始動時間:指胎兒、胎盤娩出后至產婦自覺乳脹,擠壓有清淡乳汁流出。⑤泌乳量:乳量充足:產婦哺乳前自覺脹大或手法擠壓有大量乳汁噴出,哺乳時有下乳感,哺乳后變軟,母乳喂養后新生兒滿足、不哭鬧、安靜入睡,每天更換6次及以上尿布,大便1次/d。乳量不足:擠壓乳竇有少量乳汁排出,產婦喂養前無奶脹,喂奶時間長,喂養后新生兒哭鬧,有覓食動作,不能安靜入睡。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產婦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比較。
2兩組產婦首次下床時間、泌乳始動時間、排氣時間比較。
3兩組產婦泌乳量比較術后72h觀察組產婦泌乳量充足率達97%,對照組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討論
24h恢復普通飲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術后早進食是加速康復治療的重要措施[3]。剖宮產術前,產婦禁飲禁食時間已達數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部分產婦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試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之后選擇剖宮產,術前即已出現脫水、口渴、焦慮、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狀況,若術后常規禁飲食,會加重產婦的不適感,降低機體抵抗力,影響術后康復及泌乳。對照組口渴、饑餓、焦慮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诳收f明體內水分已經失衡,傳統應對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增加補液量,加快液體滴速,則會加重產婦心臟負擔。盡早經口補充液體和食物可有效解除口渴、饑餓以及由此引起的疲勞、焦慮、煩躁等,提高機體對創傷的耐受力。術后禁飲食是預防誤吸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術后產婦神志清醒,咳嗽反射正常,側臥位進食,即便嘔吐,發生誤吸的可能性極小。惡心、嘔吐與低血壓、神經沖動傳入、手術操作、患者精神因素、阿片類鎮痛藥的使用及術后疼痛程度有關,與飲食無關,觀察組首次進飲食時間術后30min26例,術后2h74例,24h內均恢復普通飲食,無一例發生誤吸,兩組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嚴重腹脹1例,給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封閉后緩解,未出現腸梗阻相關癥狀。說明剖宮產術后不禁飲食,早進普通飲食是安全的。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6,1月~2008,10月使用鎮痛泵進行鎮痛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16~72歲,平均44歲,其中子宮頸癌6例,乳腺癌4例,直腸癌5例,胃癌3例,前列腺增生14例,闌尾炎20例,腸梗阻15例,膽石癥13例。
1.2方法80例術后患者采用硬膜外鎮痛泵,由麻醉師完成整個藥物配制,鎮痛泵安裝及拔除等。藥泵以每小時2ml速度勻速給藥,停留48小時拔除,硬膜外導管及鎮痛泵術后觀察72小時,每4小時1次記錄患者疼痛緩解、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惡心嘔吐、腸蠕動的情況。
2結果
全組病例,疼痛被有效控制,睡眠良好,術后恢復順利,發生不良反應7例,其中惡心嘔吐4例,尿潴留2例,腹脹1例,經采取適當治療護理措施后,均完全緩解,鎮痛效果為95%。
3護理
3.1使用鎮痛泵前向患者宣教
術前向患者說明使用鎮痛泵的必要性,說明鎮痛泵術后止痛效果的確切性和安全性,根據患者不同的文化層次,講解鎮痛泵的優點,尤其要說明鎮痛藥不會影響術后傷口愈合,不會成癮,同時教會患者簡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以消除其顧慮。
3.2術后觀察
術后觀察鎮痛泵的接頭是否脫落,穿刺部位有無紅腫,協助患者翻身時不要牽拉,防止管道脫落。保持管道通暢。局部每天更換無菌敷料。由于可抑制呼吸,因此手術后要注意觀察呼吸情況,尤其是老年人,且術后1~4小時,可給予鼻飼吸氧。觀察體溫、脈搏、血壓。并記錄。
3.3生命體征監測
3.3.1呼吸止痛藥藥物對呼吸有明顯抑制作用,必須重點觀察術后6h患者情況,患者常規吸氧12~24h,注意呼吸頻率、幅度,并適當降低止痛藥的濃度,對原有呼吸系統疾患的患者應提高警惕。
3.3.2血壓患者術后出血發生率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藥的降壓作用,可使血壓降低,所以術后應密切監測血壓變化,補足血容量,維持血壓穩定。當血壓較基礎血壓下降20%時,應暫停使用鎮痛藥。
3.3.3體溫由于術中麻醉,大量輸血、輸液等因素,術后可出現體溫降低、寒戰,因此,術后返回病房應立即測量體溫,低于35.5℃時,應每30min測1次,加強保暖措施。但禁用熱水袋,以防燙傷。
3.3.4嗜睡鎮痛藥有強鎮靜作用,使用后患者易出現嗜睡現象,應加強巡視。如患者出現嗜睡、表情淡漠,R<10次/min,SpO2<90%,則應立即停止使用術后鎮痛藥,報告麻醉醫生按醫囑給予相應的處理。
3.4惡心嘔吐的護理
對惡心嘔吐病人采用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及時清理嘔吐物,避免不良刺激,同時保護好傷口,可協助病人或囑病人用手按壓傷口,減少傷口壓力。
3.5尿潴留的護理
術后為防止尿潴留發生,我們在術后48小時才拔除留置導尿管或在鎮痛結束之后拔除尿管,同時堅持做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訓練,拔除尿管后囑患者多飲水,盡早自行排尿。
3.6觀察腸蠕動情況
因鎮痛藥物有抑制腸蠕動恢復的毒副作用,故應向患者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防止褥瘡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腸蠕動,有利于腸功能的恢復。
起床時不要太快,以防性低血壓而暈厥??梢暂p輕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本組中有1例出現腹脹,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囑家屬適當按摩足三里穴,以促進腸蠕動,盡快排氣。
3.7皮膚護理
常由蕁麻疹和診引起皮膚瘙癢,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并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后使癥狀緩解。
4小結
通過對術后使用鎮痛泵的患者的臨床觀察和護理,鎮痛泵進行疼痛治療能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及時發現鎮痛泵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的發生,以便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王國良,張美云,鄭鵬,等.強力寧預防嗎啡硬膜外術后鎮痛并發癥的觀察.中華麻醉學雜志,2005,23(2):86.
[2]彭小梅,劉學蘭,黃秀萍.術后留置鎮痛泵的護理。實用臨床醫學,2003,4(5):123.
本組一共115例食管癌患者,男患者78例,女患者39例;年齡在37~74歲,平均年齡為55.1±11.5歲。本組患者在臨床上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進食梗阻病癥,其病程為2~6個月,平均病程為2.5±1.5個月。本組患者食管病變的長度為1.4~8.2cm,經過病理診斷之后證實本組患者均患鱗狀細胞癌。本組的115例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內吻合術治療,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護理?;颊咴谑中g之后,平均拔除胸引流管的時間為8.5d,進食時間平均為11.0d;在手術之后,本組患者中有25例發生了肺部感染,10例患者發生吻合口瘺;但經對癥治療之后恢復健康。
2臨床護理
2.1手術前的護理
2.1.1心理護理
醫生確診該病之后,針對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實事求是或者是有所保留的告知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并且還要向患者介紹其圍術期的相關知識,促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同時還要在日常生活上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盡最大的能力幫助患者消除心理的恐懼、擔心、害怕,為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1.2飲食護理
食管癌患者要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含有較多維生素的流質性的食物再根據患者的臨床實際需要適量的補充一些液體、電解質等,為患者的腸道提供一些營養支持。
2.1.3呼吸道護理
針對有吸煙習慣的患者要說服其戒煙,并指導患者在手術之前要鍛煉其呼吸功能、膈肌呼吸以及縮唇呼吸;指導患者鍛煉有效的咳痰方法,出鑰匙采用深吸氣、病豬呼吸,用力咳嗽的方法;3次/d。
2.2手術之后的護理
2.2.1患者的護理
本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在手術之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主要是包括常規吸氧、心電圖監護監測;患者的最佳主要取去枕下平臥,頭要偏向一側,這樣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的通暢,還可以給予患者放置口咽通氣管,一直到患者麻醉清醒為止。同時還要密切的關注患者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異常表現。患者在手術結束直至完全清醒之后需要將床頭太高15°~30°,這樣有助于進行引流;切記:引流管以及引流瓶的位置要低于患者的胸腔,避免出現逆流而導致感染?;颊咴谑中g之后24h進食完需要直立位30min,當睡眠的時候床頭要太高15°~30°;此外,護理人員還要鼓勵患者交替改變臥位,并且還要進行適當的活動,這樣可有效的避免壓瘡的發生。
2.2.2咳嗽、咳痰及呼吸功能鍛煉
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鍛煉有效的咳痰方法:采取坐位或者是側臥位,雙手護胸,輕輕的按壓切口咳痰;咳嗽:叮囑患者深呼吸之后再咳嗽,主要是避免咳嗽消耗其體能,導致患者加重缺氧。膨肺訓練:患者在放松的狀態下深吸氣,促使膈肌上抬,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緩緩的將氣體呼出去。霧化吸入:若是患者的痰液較為黏稠不容易咳出,那么患者的家屬需要通過霧化吸入方法幫助患者稀釋痰液,促使患者咳出痰液。
2.2.3飲食的護理
患者在手術之后2h需要進行30°的溫流質食物,并鼓勵少食多餐[2]。待24h之后方可進食半流質的食物,并且要叮囑患者細嚼慢咽,同時還要告知患者每次進食時盡可能的少量吞咽,以降低對食管的刺激,避免出現阻塞;之后在慢慢的進食正常食物。切記:患者在禁食的時候要采取半坐位最佳。
2.2.4引流管的護理
放置引流管的要妥善的固定并還要保持引流管的暢通,同時還要注意胸腔內的引流管是否出現扭曲、脫出等異?,F象,此外還要觀察患者胸腔內的引流量、引流物的性質、顏色以及患者是否出現情緒化、尿量、血壓等是否出現異?,F象,這樣有助于及時的發現患者是否有出血現象以及是否出現食管吻合口瘺或者是乳糜胸并發癥等的發生,并且還能及時的做出正確的處理。
2.2.5胃管的護理
協助患者固定好胃管的位置,避免出現扭曲、折疊,有助于保持胃管的暢通,且還能密切觀察胃腸減壓的量、性質等;切記:不能隨意的將胃管拉出或者是進行牽拉,防止發生吻合口瘺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通常情況下,胃腸減壓管要在內保留3~5d,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的張力,還能加快其的愈合;護理人員要定期的擠壓管道,并且還要對胃管進行沖洗(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有助保持胃管的暢通。
2.2.6一般護理
患者在手術之后可能出現疼痛反應,需使用芬太尼、嗎啡等止痛藥進行止痛;要適當的調整輸液的速度,避免太快會加重心臟的負荷,出現肺水腫,太慢導致水、電解質發生紊亂;定時要使用溫水插洗切口,并給予患者全身按摩、鼓勵多活動,避免發生壓瘡等。
2.2.7相關并發癥的護理
防治吻合口瘺:手術之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通常發生在手術后的5~10d之內,因而要密切的關注患者的是否出現高熱、呼吸困難、胸部劇痛、脈搏加快等異常癥狀;判斷患者的吻合口情況需口服亞藍甲;患者若是出現吻合口瘺需進行胸膜腔引流,且要選擇合理的抗生素、補充足量的熱量、營養等進行處理。本組中有10例患者發生了頸部吻合口瘺,經治療護理后痊愈。肺部并發癥:主要是因為排痰不暢發生肺部感染,本組患者中有25例出現肺部并發癥,通過抗生素治療、引流、有效的咳痰等治療護理,治愈。
[摘要]目的探討胸部腫瘤患者術后的護理配合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80例胸部腫瘤患者術后的護理配合情況。結果本組術后除1例可疑出血和1例乳糜胸;4例出現低氧血癥;3例肺部感染;3例引流管引流不暢經胸穿抽液外,其余恢復良好。結論開胸術后護理上密切配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充分合理吸氧,有效鎮痛,加強術后呼吸道管理,充分引流,可減少并發癥,早期拔管,減輕痛苦,有利術后恢復。
[關鍵詞]胸部手術;并發癥;護理配合
開胸手術是外科較大手術,損傷較大,病情較重,術后常規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由于麻醉及手術的刺激,患者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常導致并發癥的確發生,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胸外科2005年7月~2006年8月行胸部腫瘤切除患者80例,其中肺癌行單肺葉切除50例,雙肺葉及全肺切除5例,食管癌行根治術24例,膈肌腫瘤1例。年齡45~82歲,男65例,女15例。
2結果
80例患者順利通過手術治療,切口恢復良好,1例術后可疑出血,1例乳糜胸,4例低氧血癥,3例肺部感染,2例引流管引流不暢,均經及時發現,處理得當,取得較好療效。90%患者的引流管于術后48~72h順利拔管,其余患者也于術后5~14天拔除引流管。
3護理
3.1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及時發現出血和乳糜胸。術后患者回監護室,便于觀察和護理,常規采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的情況,以便掌握病情變化,及時處理。正常情況下胸腔閉式引流管的引流量應<80ml/h,開始為血性,以后顏色為淺紅色,若引流量>80ml持續觀察4~6h未見減少,引流液血紅蛋白>60g/L,床邊胸部X線示凝固性血胸顯影,有呼吸循環障礙,則診斷為胸腔內活動性出血,需再次開胸止血[1]。本組1例肺癌合并肺結核術后患者,5h內引流量為400ml,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至70/50mmHg,經立即輸血補充血容量,使用止血藥及抗休克處理,血壓回升,引流量逐漸減少。出血量較多時護士應經常擠壓引流管,以免發生堵塞現象。術后除胸腔內出血外還可能出現乳糜胸,本組1例乳糜胸發生于術后第4天,引流管中有淡黃色乳糜樣液體排出,因引流量不多,每日150~300ml,經保守治療,術后14天拔除引流管。
3.2加強術后呼吸道管理,防止低氧血癥及肺內感染麻醉及手術的刺激使肺泡分泌增加,纖毛運動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受阻,術后傷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2],同時由于手術及留置胸管可使肋間肌及膈肌運動受限,呼吸功能進一步受到影響,使肺組織彈性回縮減弱,肺泡及支氣管內積聚分泌物,并逐漸黏稠而難以咳出,因而術后易致低氧血癥及肺內感染。故術后加強呼吸道的管理尤為重要。本組病例均采取綜合護理措施。(1)吸氧。術后給予常規低流量吸氧3~4天。(2)本組均采取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循環功能穩定后抬高床頭15°~30°,術晨第一天協助患者坐起,抬高床頭,背后墊一軟枕,使患者舒適,除利于通氣,也是很好的引流。本組45例經吸氧血氧飽和度仍<95%,改半坐臥位后,血氧飽和度迅速>95%。(3)呼吸系統綜合護理措施是保持呼吸道衛生,術前戒煙、深呼吸訓練預防感染,術后加強口腔護理,按時翻身叩背,鼓勵有效咳嗽排痰、引流等。本組術后第一日晨起行霧化吸入,每個護士要熟練聽診肺部、拍背、協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對無力咳嗽或怕痛不敢咳嗽的患者,護士一手按壓傷口另一手中指按壓胸骨上窩,刺激總支氣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嗽。本組病例4例老年無力咳嗽致低氧血癥患者需行氣管鏡吸痰,3例致肺部感染的老年體弱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護士的呼吸系統綜合護理措施外,其余均由護士協助排痰成功,使肺復張良好,大大的預防并減少了低氧血癥及肺部感染的發生。
3.3保持引流管通暢開胸術后引流管的護理對術后早期恢復非常重要,充分的引流,排除積液積氣,早期拔管,減輕患者的痛苦。手術后要經常擠壓排液管,以免管口被血凝塊堵塞,擠壓方法:護士站在患者術側,雙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10~15cm,擠壓時兩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閉塞,用前面手的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擠壓引流管,使擠壓力與大魚際肌的反作用力恰好與引流管的直徑重疊,動作要快,這樣能使氣流反復沖擊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塊堵塞管口,然后兩手松開,這樣由于重力的作用胸腔內的積液可從引流管中排出來,這樣反復操作。如果患者發生活動性內出血,應不停地擠壓引流管。本組1例內出血的患者因始終保持引流通暢,能準確、及時反映病情,為搶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避免了再次開胸止血的痛苦。本組2例術后第2天出現引流管堵塞現象,均為術后害怕疼痛不配合護士的胸部體療,定時變換引起,故術后2~3天內,根據病情適當給以鎮痛,有利于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效咳嗽和休息。同時耐心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早期活動,有利于引流,預防術后并發癥,早期拔管,從而減輕痛苦。而全肺切除患者的胸腔閉式引流管,平時夾閉,由主管醫師根據患者胸內積氣積血量及氣管的位置可作短時間開放。氣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術后患者了解縱隔位置、判斷胸腔內壓力的標志,故護士應將觀察的結果及時反饋給醫生,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
胸部腫瘤患者開胸術后的護理,要求護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心理護理知識。本組病例因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術后順利恢復,引流管能夠早期拔除,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神經外科;術后感染;護理;應用效果
術后感染是神經外科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神經外科手術屬于比較特殊的手術,手術部位比較特殊,因此一旦發生感染癥狀后,很容易引發其他不良癥狀[1],甚至對患者的后期康復、生命等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神經外科手術后,需要及時開展抗感染、消毒處理等工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2015年03月~2016年10月的神經外科患者60例,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各30例。男37例,女23例,護理組年齡25.58~74.1歲,平均年齡(57.58±7)歲。對照組年齡25.61~574.3歲,平均年齡(57.63±7.02)歲。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護理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干預方式,第一,持續質量改進管理[2]。成立小組,由護士長全權管理,小組成員選擇本科室的護理人員,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以往病例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料進行查閱和認識,對術后引發的感染癥狀、感染部位、影響因素等及時加以認識。感染常發部位比如顱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癥狀,針對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及其他不良反應提前做好預防改進工作。第二,管理措施。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工作開展時,有很多方面需要引起注意,并且做好管理工作。首先,手術室環境管理,手術室空氣質量低是引起手術感染率上升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影響因素[3],因此提升患者及其術后的衛生程度,降低排菌量非常必要。同時在手術開展的整個階段,需要做好患者的衛生管理,降低排菌量,對于緊急手術患者,手術開展前需要快速對患者擦拭身體以及其他工作,提升患者的清潔程度。其次,護理也非常關鍵。對于腦脊液漏患者,需要做好護理和切口護理工作,采用常壓引流方式,同時將引流袋裝置在切口平面下方,避免引流袋回流而引起顱內感染等癥狀。加強對患者身體功能運動和指導[4]。再次,引流護理。腦室外引流過程中,需要對引流瓶的高度加以科學控制,避免腦脊液回流而引發感染癥狀,同時需要采用一次性的引流瓶和引流管,避免上下插入操作時,導致引流受阻,同時可以通過輕微的進行左右旋轉來降低感染發生率。在具體引流操作時,采用擠壓引流管方式來對組織碎塊阻塞情況加以改善,避免引流管堵塞,從而引發顱內感染等不良反應癥狀[5]。最后,導管更換。對于緊急情況下的置管操作時,由于情況危急,因此消毒工作開展不到位,因此必須要在兩天內及時更換導管,采用薄膜敷料將導管妥善固定,對于疑似污染病例能夠及時加以更換處理,降低靜脈藥物刺激作用,避免引起靜脈炎等不良反應癥狀。同時也需要做好尿道管理,經常會出現一些細菌進入尿道的情況,可以利用膠帶將導管有效固定到腹部位置,降低尿道感染發生率。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由于神經外科手術比較復雜,手術時間一般都比較長,容易引起腦脊液漏等情況,導致感染風險增大,因此整個手術開展前后必須要做好抗感染護理工作,給予持續引流處理,提升手術成功率。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組的術后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大小分別是20.00%(6/30)、100.00%(30/30),其中分別出現了顱內感染患者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其他感染癥狀患者2例,對照組的術后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大小分別是40.00%(12/30)、83.33%(25/30),兩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指導護理工作實施,能夠針對神經外科手術后容易引發的感染癥狀開展對癥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術后引流、導管、手術環境、等各個方面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操作,從而可以降低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癥狀發生率,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于醫護工作開展的滿意度。因此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指導護理工作開展后,可以有效預防神經外科術后感染癥狀,提升護理療效。
參考文獻
[1]李千紅,劉瑞,盧秀萍,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神經外科術后感染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418-1419.
[2]陳喜鳳.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在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后感染護理中的應用療效[J].醫學信息,2014,11(23):606.
[3]田瑞霞.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神經外科術后感染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8):186.
[4]阿依古麗•奧巴克,阿爾達克•阿吾巴克.持續質量改進在神經外科患者術后感染中的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0):180.
本組患者124例中,男44例,女80例。男性最大年齡90歲,最小27歲,平均年齡70.45歲;女性最大年齡94歲,最小38歲,平均年齡69.56歲其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70例,人工股骨頭置換28例,人工膝關節置換21例,人工肩關節置換5例,手術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及氣管插管麻醉,本組病例中1例發生術后切口皮下感染,經治療后出院。
2護理干預
2.1術前訪視
接到通知單后,巡回護士在術前1d下午到病房訪視患者,進行認真的評估,詳細了解病情以及各項化驗檢查報告結果,尤其是要了解血壓、血糖[術前空腹血糖控制在(7.1±1.2)mmol/L]的控制情況以及患者的營養狀況,詳細詢問是否有長期使用激素史,發現并積極治療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口腔及皮膚軟組織等部位的感染,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對手術的心理恐懼,對患者存在的顧慮,耐心細致的做好解釋,同時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術前宣教,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配合度,使患者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
2.2縮短術前住院時間
以防止醫院內固有致病菌侵襲患者,減少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的幾率。
2.3術前皮膚的準備
術前3d連續沐浴,有條件者可采用抗菌皂沐浴,以降低皮膚表面的細菌,對病情不允許沐浴的患者,應根據手術類型對手術部位進行清潔,如手術區需要備皮時,應采用正確的脫毛方法(在去手術室前用電動剃刀去毛),避免因表皮損傷刮痕導致傷口感染。
2.4手術器械
所有手術器械全部由供應室集中清洗、滅菌,以保證手術器械的清洗滅菌效果,嚴格管理外來器械,外來器械在手術前1d送至供應室,按常規進行水洗、酶洗、清洗、干燥。以防手術工具遺留蛋白質,最后進行高壓蒸汽滅菌。
2.5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在術前0.5~2h內用抗菌藥物,可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細菌的藥物濃度,達到最佳預防感染效果。如果手術時間超過3h或失血量>1500ml,術中應給予第2劑量抗菌藥物,使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后4h,這樣能有效防止切口感染。
2.6確保手術室環境潔凈
本院人工關節置換安排在百級手術間進行,術前1h開啟層流,關閉手術室前后門,保持手術間正壓狀態,如為接臺手術,手術室空氣必須自凈30min以上。術前將手術所需物品準備齊全,以減少進出手術間的次數,限制進入手術間參觀人數以及在手術間內頻繁走動。據WHO調查,手術室含菌量與切口感染發生率呈正相關,當空氣中浮游菌種達到700~1800cfu/m3時,切口感染幾率將明顯增加,若<180cfu/m3時,感染危險性大大下降,因此進入手術室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手術室要求更換手術室的衣褲、鞋、帽、口罩,保證手術間的潔凈。
2.7嚴格執行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
2.7.1加強手衛生管理
手術人員的外科洗手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最有效、最簡單、最經濟的措施,因此手術人員應嚴格執行外科洗手、手消毒制度,本院院感科每月不定期進行外科手采樣,督促手術人員認真執行手消毒,保證洗手、手消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醫護人員手部所攜帶的病菌進入到患者的切口中,從而降低患者切口發生感染的幾率。
2.7.2加強無菌物品的管理
手術前應認真檢查無菌包的名稱、包裝有無破損、潮濕,嚴格核對無菌包有效期和包外指示膠帶、包內無菌指示卡是否符合要求。對植入物材料嚴格檢查包裝是否完整、有無消毒標志、是否在滅菌有效期內,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器械臺鋪巾應保證達到6~8層,為防止空氣中細菌逐漸沉降到暴露著的無菌器械臺上,暫不用的器械可用無菌巾覆蓋,減少空氣污染。
2.7.3加強無菌技術的管理
術中嚴格的手術區皮膚消毒,手術人員戴雙層手套,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鋪單后用3M手術抗菌貼膜粘貼切口周圍皮膚,植入物使用時應用專用器械或無菌敷料夾持,不能直接用手接觸,沖洗術野創面,用脈沖沖洗最佳,最后正確放置切口引流,用止血抗菌敷料覆蓋創口。
2.8提高手術配合技巧,縮短手術時間
在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創面充分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細菌在切口中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手術時間的延長也會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下降,進而增加內源性感染的幾率。因此手術人員具有熟練的手術技能、細致的操作,徹底的止血,安排技術熟練的護理人員參與手術的配合,要求護理人員不但要熟知手術步驟,而且要熟知醫生的習慣,嚴格按無菌要求傳遞器械,提高傳遞效率,縮短手術時間。
2.9術中加強患者的保暖
人工關節置換術時間長,術中長時間低體溫可導致患者凝血機制障礙,也可使患者多種免疫功能無法發揮正常作用,還會導致能量消耗的增加,是手術切口感染重要原因之一。本院手術室在術前將被子放進恒溫箱,待患者進入手術間后給蓋上,也可采取提高空調溫度、術中使用保溫毯等措施,術中盡量減少身體的暴露等。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