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
時間:2023-03-16 16:01: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傳統元素;家用紡織品;圖案設計
一、傳統圖案元素運用到家紡設計的意義及前景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現代藝術設計呈現“傳統文化與地域化”的特征。我們的傳統藝術積蓄著種種豐沛的可以借鑒的設計元素,這就是泱泱華夏幾千年文化的智慧結晶,并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無可取代的藝術瑰寶。重新審視我們的家紡圖案設計,從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根源入手,對中國傳統圖案進行創新理解并探尋家紡圖案現代設計新的方法,賦予圖案新的的內涵和審美,將中國的圖案打上“中國”烙印。
對傳統圖形的傳承與創新也就是在傳統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為其注入新的內涵,使其顯現出新的功能、新的意義,成為具有新的審美或實用價值的形態。不是對其進行照抄照搬,而是進行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造性運用。把傳統圖形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同時也體現民族特性。
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合與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傳承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能深層次地理解內在的意蘊,轉化成設計師內在的修養,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融合傳統與經典的設計樣式和造型手法,真正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那是傳統性注入新鮮血液的想法、革新、我們理解自己制造新風格的傳統魅力為基礎。中國的發展現代性纖維設計的必要,那是設計文化在世界豐富詞匯的重要方法。
二、圖案創作中的元素提取及寓意表達
在以往的紡織品設計中出現了一種將傳統與現代元素生硬地結合在一起,生搬硬套,結果設計出的作品牽強附會既沒有美感也不具有現代流行時尚感。對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認識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沒有把傳統經典的設計樣式和造型手法巧妙并深入的融入到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之中。
西南少數民族裝飾圖案大都蘊含著深層的象征意義,這些含義不單單是一種觀念的外在化體現,同時也寄托了少數民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中少數民族圖案元素的提取運用,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和色彩,更在于蘊含在這些圖形背后的深刻象征意義。這些內涵的所在才使得少數民族傳統圖形圖案得以傳承發展?,F代人同樣對美好事物心存向往,總希望萬事如意,歲歲平安。
比如,壯族的圖騰“青蛙”的內涵。壯族是有著多種圖騰崇拜的民族,除了對始祖母洛甲(姆六甲)以及布洛陀等的崇拜外,壯族人民對龍、鳥、青蛙、牛、大山、森林等也都有著非常虔誠的崇拜,而青蛙崇拜只是多種崇拜之一。
壯族人民認為青蛙是他們的保護物。壯族人民在慶典的時候使用表面飾有青蛙的銅鼓,這從慶典這方面來講,是為了壯族人民熱烈慶祝當季的五谷豐收,而五谷豐收也是由于他們的保護神靈青蛙捉蟲護禾的結果。青蛙作為一種圖騰符號表達的是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期盼和祝福。
對少數民族傳統圖案與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的融合與創新,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來歷以及其代表的意義。也就是說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最應該關注的是少數民族傳統圖案文化的神韻。現代紡織品圖案設計的作品應當把握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失其神韻,而是以傳神取勝,則設計作品才會變得更豐富,更具內涵和時尚性。
三、圖案創作中的色彩搭配與情感傳達
由于歷史環境、文化背景、宗教習俗、信仰不同等,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代表色。但縱觀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色彩,大多為濃郁低沉、強對比和高純度。靛藍色和紅色為其主要色彩。強烈的對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銀、紅黑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裝顯得更加輝煌艷麗且不失渾樸大方的氣質。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發明了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
紅色在民間象征喜慶吉祥。結婚穿紅色嫁衣、新年貼紅色春聯掛紅色燈籠、燃放紅色鞭炮。所以紅色在中國是幸福、歡樂、吉利的象征。所以,直到今天,“中國紅”、“中國藍”也成為中國在國際時尚象征的代表色,具有獨特的國際標識性。
壯族的服飾色彩主要以青黑色為主要色調。這也與壯族的民族圖騰有關。壯族的民族圖騰主要有青蛇、青蛙、烏鴉等,此類神獸的顏色均為青黑色。他們認為青色和黑色是一種神圣的顏色,具有驅邪祈福的作用。此外,由于壯族的印染工藝扎染所限制,靛藍色也是其非常重要也最常見的色彩。
紅色。紅色是壯族的吉祥色,常常與新婚、新年有關。壯族人民認為紅色能夠表達出美好的愿望和喜慶的心情。同時,紅色也有驅邪除病的含義。
白色。白色是壯族最忌諱的顏色。通常白色用于置辦喪事。因此他們認為白色代表著不幸和死亡,是壯族不吉利的顏色。
四、圖案創作中的組成形式的再創作
將傳統圖形圖案再創作的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概括歸納的手法。用簡練、概括的方式將自然界和生活中紛繁復雜的自然形象進行藝術歸納和調整,使得紋樣的形象更加突出、表達精煉,從而呈現出高度概括又可以反映所描繪事物的形態和神韻特征。②重構組合。把不同風格、形態等的少數民族紋樣造型有目的有意味的重新組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豐富圖案造型的語言表達和藝術想象力。現代大部分家紡圖案設計的許多作品也成功的借鑒了這種藝術變化手法,從而使得所創作出的畫面達到全新的令人滿意的效果。③抽象夸張。將具有典型特征的元素通過提取或錯位疊加的手法進行有創意的夸張變形,組成一個具有全新審美意味的圖形圖案,使其更加具有藝術感染效果。
總 結
中國傳統圖案藝術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和璀璨奪目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中國的傳統藝術獨特的文化特色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東方魅力。只有深刻發掘探究傳統紋樣元素的內質,才能更恰當地繼承和創新經典。深刻發掘和總結傳統圖案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圖案藝術變化手法且妥善運用到現代家紡圖案設計中,就能開拓出更廣域的創意思路,以進一步推動現代家紡圖案設計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雨思.當代家居用品與中國傳統圖案在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1.
[2]諸葛鎧.圖案設計原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3]常沙娜.應該堅持傳統圖案教學[J].裝飾,1997(3).
[4]王傳龍.中國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D].重慶大學,2009.
[5]田青.文化——紡織品設計的靈魂[J].裝飾,2003(9).
我們為何青睞“藝考”
3月15日,北京電影學院在網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專業方向考試合格考生榜單。作為最受關注的藝考學校,這所學校的專業考試每年都會成為藝術考試的焦點。今年更是出現了1.8萬人報考的“盛況”。這無疑使人感受到了藝考的灼熱程度。據了解,近年來,高等藝術專業考試持續升溫,藝術專業招考比例超過了百里挑一。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考藝?這當中,有確實具有藝術天賦從小熱愛并決心從事藝術行業的,也有文化成績平平以至于臨時抱佛腳把藝術考試作為大學敲門磚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準備參加藝考的學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在高考前臨時“改行”學藝,把藝考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在一些高考聲樂、器樂、表演、繪畫輔導班中,以前沒有任何表演、音樂、美術基礎,只是為了參加藝考而突擊學習的人很多。
隨著藝考隊伍的不斷壯大,藝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競爭激烈,藝術專業錄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電影學院,今年報考者有1.8萬人,只錄取450人,遠低于一般文、理科專業的錄取率。全國參加藝術考試的學生,每年呈30%以上的比例增長,而錄取率僅百分之一左右,這就注定了大部分學生當“陪考”的命運。藝考從“高考捷徑”變成了另一座“獨木橋”。
【素材分析】
就在人們感嘆高考大軍一天天萎縮的同時,這高考大軍的一個分支——“藝考”部隊卻在日益發展壯大。這支壯大的隊伍可分為兩類:一是愿意投身藝術的,一是以此為高考敲門磚的。其實即便真正“熱愛藝術”,也要分清是愿意為藝術而獻身,還是被藝術界的一些“明星”獲得的名和利所引誘。倘是后者,這藝考終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敲門磚”而已。參加藝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藝考工具化、功利化。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斷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藝考不是對藝術的向往而是對藝術的褻瀆。
【速用片斷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藝考熱持續高溫,藝考的虛火越燒越旺,這引起了教育界和藝術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擔憂。因為眾多考生“赴湯蹈火”,其動力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好處,想借此先跨進大學的門檻,為將來掙得一個飯碗。
旨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的藝術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長的急功近利和培訓班的推波助瀾卻使藝術教育應試化傾向愈來愈明顯。其實,藝考本是為了發現具有藝術天賦或能力的人加以培養,不是為了造就大批的“藝考者”。著名學者余秋雨曾在公共場合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輕易選擇藝考,這是一場以生命作為成本的殘酷游戲。”當投入與得到不成比例或懸殊太大時,家長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這樣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斷2】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著一夜成名的傳奇,期待那些發生在普通草根、鄰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奇跡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繹,這樣的明星夢讓他們“奮不顧身”。不少業內人士每年總要給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潑冷水”,除了提醒他們藝考并非成名的捷徑,鮮花與掌聲的背后,明星們其實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們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為了名利而來,藝術之路就一定行之不遠。那些沒有藝術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報考藝術院校,因為藝術本身是很純粹的東西。沒有一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縱然進得了藝術院校的大門,也難以叩開藝術殿堂的大門。
【速用片斷3】論據充足
“藝考熱”誰最得益?那些培訓機構和帶教老師。大凡有過藝考經歷的人都知道:藝考之路是用金錢鋪就的,無論對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為了提高專業課的成績,許多家長除了讓孩子在學校正常學習外,還不惜血本讓他們利用一切節假日參加培訓機構的培訓或接受“名師”輔導。因此,每到節假日,在汽車站、火車站或飛機場,只要稍加注意,都能看到他們外出學習的身影。正因為如此,也催火了藝考輔導培訓行業。藝考專業課輔導教師的水平良莠不齊但都普遍費用不菲,一般每小時數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說還有那些昂貴的樂器和繪畫材料。只要走上藝考這條路,花費絕不是幾萬的事,所以說“藝術之路金錢鋪就”毫不夸張。難怪有人說:藝考除了少數成功的考生外,最大的贏家是一些培訓機構和帶教老師。
【素材示例2】
當翻拍經典成為習慣
近年來,翻拍經典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像《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茶館》等一批傳統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紅色經典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洪湖赤衛隊》《江姐》《山間鈴響馬幫來》也紛紛“推陳出新”。一時間,經典翻拍劇幾乎占據了熒屏的大半江山。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開拍的電視劇中超過50%是各類翻拍劇。似乎,中國的電視劇近兩年“沒什么新鮮玩意兒”,只講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經典劇有群眾基礎,有品牌效應,投資不會少,收視不會差。所以影視公司跑馬圈地,紛紛傍上各類經典劇??擅恳徊糠膭o一例外都會引起大量爭議。觀眾不滿,覺得導演亂改經典。經典翻拍完,觀眾開始拍磚了。導演委屈,覺得觀眾雞蛋里挑骨頭。制片方說,時代在進步,觀眾的口味不該停滯在20年前,應該與時俱進。觀眾卻強調,不是我們陳腐懷舊,是你們做出來的東西太差了,讓我們不得不懷念當初的經典。
影視劇只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類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盡力規避風險,尋求最高利潤。從這個角度來說,片商們一窩蜂傍上經典劇也無可厚非。但是影視劇又不只是商品,它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在商品之外還應具有文化的靈魂。少了這靈魂,文化便沒有人“聞”了。
【素材分析】
經典可以翻拍,因為一部文藝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那些經典的影視作品也完全可以進行藝術再創作,推陳出新。翻拍經典必須創新,但這種創新應當有一條底線——即對原著的尊重。為了提升影視劇的收視率而刻意添加低級庸俗的枝節,甚至對名著進行曲解乃至篡改實在是對名著的一種不尊重,甚至是一種戲弄。這樣的翻拍,只能讓觀眾誤解了原著,客觀上造成了對經典名著的歪曲,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褻瀆。本著尊重原著的態度,而不是惟收視率是務,應當成為翻拍名著的影視編導們恪守的準則。
【速用片斷1】材料新鮮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電影資深研究專家黃會林認為,名著改編始終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亞的戲劇被不斷重排一樣,它是一個時代藝術傳承和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重拍或改編必須遵守一些準則,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懊猿蔀槊怯幸巹t和道理的,如《西游記》本身雖然也是對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某種創造性演繹,但它的細節早就經過讀者和時間的千錘百煉,它是符合邏輯也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標準的?!?/p>
黃會林說,在改編名著或翻拍經典的同時,尤其要對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謂現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對名著一定要強調“尊重”,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創作者只有心懷敬畏,才可能鑄造經典。翻拍經典,切勿把經典“拍翻”。
【速用片斷2】材料豐富
當年的《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游記》都拍得很好,劇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都已被定格成一種經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翻拍劇脫離原著,故事情節夸張、雷人,讓人很難接受。經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線索、想象力和敘事方式,經典名著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們是永遠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經典不可復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僅僅是在娛樂觀眾,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戲以及女性服飾、造型,看了直讓人搖頭驚呼“少兒不宜”。劇中人物對白也越來越現代,翻拍劇還讓林黛玉“裸死”,讓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戀”,讓孫悟空愛上唐僧……原著已經被改編得面目全非,觀眾是云里霧里——“經典”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斷3】見解新穎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經典。而我們這個時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經典,我們呼喚真正原創經典的出現。文藝工作者不應該滿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謂的翻拍、重拍,而應該不斷地去創作、去創新,根據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創作出真正的經典。盡管經典不斷被翻拍,但是,經典已經不是以往的經典了,經典離我們其實很遙遠。我們的劇作人員應該有勇氣去創作經典,不斷將經典奉獻給觀眾,而不是在尋找中重復炒作。時代需要經典,觀眾需要經典。
經典應該是一種能夠喚起受眾記憶、引起受眾討論、激發受眾想象、承載受眾爭鳴、讓人感受到振奮和勵志、最終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悅的作品。現實生活中題材很多,文藝創作完全可以從現實出發,不斷創新,推出新的經典。
【佳作示例】
文章亮點:語言生動,文句有表現力
等 待
■王北辰
等待,綿長細軟的時光才禁得住的字眼,青驄馬舴艋舟才載得動浮得起的年華,在新世紀的鐘聲里悄然間灰飛煙滅。匆匆的步履、趕早搶先的喧囂已將它擠兌得無處容身。
倘若張愛玲那一聲“出名要趁早”早上數千年喊出,姜子牙在渭水上釣到的只怕會是一汪清水。如今風頭正勁的蔣方舟同學可謂是得了張女士的真傳。
7歲出書,15歲加入地方作協,18歲高考,清華降60分錄取。戰果輝煌,步步搶先。蔣媽媽傳授的育女心經是“時不我待,不求最好,但求最早”。的確如此,縱觀蔣同學的成長經歷,果真如搭乘了神舟八號,極速成長,一飛沖天。等待,似乎成了弱者的專利,早被爭強好勝的人們棄置在了一邊??烧l關注過,蔣方舟極速成長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迷惘,盛名之下又有怎樣的重負,孤獨成長中又有怎樣的寂寞與彷徨?一味地趁早搶先從不停歇,即便是一個成年人尚且倍感煎熬,對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又該是怎樣的苦痛?
可是很少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社會對天才兒童的特殊重視驅使著一批又一批的父母將自己的子女推進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我家孩子一歲就能說話,你家孩子三歲就識得百字,他家孩子才五歲就能寫作……放眼神州,各種胎教課堂、嬰幼兒早教輔導、各類兒童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早已沒人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成長!家長們浮躁的心中早已拋卻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一門心思地揠苗助長。他們將孩子一個個送進各類培訓中心,以為是在為讓孩子跑得更快助上一臂之力。殊不知,沒有了游戲的童年是多么的蒼白,沒有了伙伴的時光是多么的孤寂,沒有了撒嬌、沒有了童趣的孩提時代是多么凄涼……縱使贏在了起跑線,輸掉的是永遠無法找回的幸福的童年時光!試問:一個童年不完整的人如何去感受幸福,而一個沒有幸福感的人又如何成為國家的棟梁?
成長不是一杯速溶咖啡,而是一壺余韻悠長的碧螺春。急不可耐地大口灌下,只會覺得苦澀無比甚至會燙傷舌頭。唯有安心地等待,在茶香氤氳中細品,才能品嘗出這杯清茶的百般韻味。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閱讀推廣
推廣方法
分類號G252.1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6.06.012
2009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了閱讀推廣委員會,倡導圖書館人順應信息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千方百計推動閱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已從以往自發的、局部的、補充式和應景式的服務,發展成為最能體現圖書館核心價值、最具活力和最受歡迎的圖書館時代潮流。高校圖書館努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閱讀推廣的方法與形式,使閱讀推廣活動更為豐富多彩。沈陽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沈師大)圖書館堅持持續發展的理念,面向創新,走出了具有本館特色的閱讀推廣之路,使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成效顯著。2016年榮獲中國圖書館學會“2015年全民閱讀先進單位獎”。這里以沈師大圖書館近兩年開展的閱讀推廣工作為例,探討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創新的路徑和方向。
1.整合多方資源,拓展推廣主體
1.1設立閱讀推廣部
沈師大圖書館十分重視閱讀推廣工作,面對紙質圖書借閱量及新書利用率逐年下降的情況,2015年4月,正式成立了閱讀推廣部來開展閱讀推廣工作。閱讀推廣部由副館長主管,抽調館內精干力量分別成立資源組、影視組、基地組和社團組4個小組。資源組負責紙質資源推介;影視組負責經典影視推介;基地組負責對接院系開展系列活動;社團組負責組織學生。每個小組專司其職,協同所在部門制定閱讀推廣計劃,策劃方案,共同開展閱讀推廣活動。這種“矩陣型”的機制有利于減少閱讀推廣工作的專門人員的數量,同時充分發揮各館員的才智,通過不同部門人員的合作,鍛煉了他們相互合作和溝通的能力,帶動了全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這項創新服務工作的參與熱情。
1.2組建閱讀推廣人團隊
為使閱讀推廣工作進入常態發展的軌道,2015年策劃組建了閱讀推廣人團隊。即在全校師生群體中,通過公開招聘、院系推薦、專家邀請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從學術宗師、教師、輔導員、圖書館員、學生五個層面聘用閱讀推廣人。首批閱讀推廣人團隊的架構是:首席閱讀推廣人賀紹俊,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當代文學評論大家;青年教師王力春,沈師大國學達人,“蘭亭書院”和“子矜國學會”創辦者;金星老師,法學博士,“鯉魚讀書沙龍”主持者;魏澤、劉君杰老師,輔導員,大學生的良師益友;胡永強老師,館員,“好書角”和“新書架”負責人;蘆金梅老師,館員,“讀者協會”負責人;學生閱讀推廣人3名。共聘任了10位閱讀推廣人。2016年讀書文化節期間,圖書館聘任了第二批閱讀推廣人。在面向全校師生繼續選撥的同時,將視野擴大到社會,聘請了國內知名作家鮑爾吉?原野、《光明日報》遼寧記者站站長畢玉才、沈陽著名企業家劉奇。這些閱讀推廣人均熱愛閱讀、善于閱讀、熱心公益、志愿分享,樂于參與推動全民閱讀的事業。他們是各個層面讀者的代表人物,在擔任閱讀推廣人之前,就一直致力于閱讀推廣事業,用實際行動和高尚人格影響并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正式擔任圖書館閱讀推廣人之后,開展了讀書沙龍、專家講壇、經典書目推薦、真人圖書分享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這些閱讀推廣活動交相輝映,以點帶面,聯接一體,凝聚無窮力量,不斷喚醒讀者閱讀的熱情。
1.3發揮學生社團的引領作用
早在2010年9月,圖書館成立了“讀者協會”,屬于本校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發組織而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閱讀活動的社團組織。讀者協會打破了年級、院系和學科的界限,吸收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閱讀的活動。目前,讀者協會的規模逐步擴大,并打造了三大品牌活動:即每周二晚的“共讀一本書”讀者沙龍;每周三晚的HT英語角;每周四晚的真人圖書館活動。除此之外,還不定期舉辦閱讀演講、讀書征文等競賽活動。讀者協會不僅只是圖書館內的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它擔當的是全校乃至校外大學生閱讀推廣的使者;不僅給自己創造了閱讀的機會,同時還發揮了影響、傳播、感染身邊人熱愛閱讀的引領作用,將他們的閱讀理念分享給身邊的同學們。讀者協會成為圖書館讀推廣活動的重要推動者。
1.4聯合學校職能部門協同工作
沈師大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工作,一直堅持“一個核心,多方合作”的思路。所謂一個核心,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對讀者進行閱讀推廣的核心作用,推廣主體主要是圖書館;多方合作,是指充分地發揮全校有關部門的力量,包括校黨委宣傳部、學生處、教務處、校團委、校工會以及各院系等相關部門。例如,每年舉辦讀書文化節,活動以圖書館閱讀推廣部為主導策劃,由圖書館閱讀推廣人團隊、學校職能部門、學生社團以及社會力量等幾方面共同參與。讀書節的開幕、閉幕儀式,學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處長以及各學院領導,都能到場指導活動、參與活動,并給予專項活動經費支持。這已成為沈師大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的力量源泉。
1.5爭取社會資源助力閱讀推廣
沈師大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時,不囿于校內資源,主動尋求與社會媒體等部門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借鑒、借力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與遼寧省圖書館合作開展“120周年特展”“戰火中的鏗鏘玫瑰――抗日巾幗英雄圖片展”。其次,與民間讀書會合作,如與“子矜國學會”合作,聯合開展讀書沙龍活動。其三,聯合社會志愿者,開展真人圖書館活動,如與“盛京文華工作室”“遼沈海歸精英聯盟”等合作,分享閱讀理念以及學習、求職經驗。其四,與社會媒體合作,豐富閱讀推廣活動的內容,如邀請《環球時報》首席記者谷棣做客真人圖書館,分享海外采訪經歷,與《時尚生活導報》聯合打造小學期生活課堂。其五,與實體書店合作,邀請熱銷圖書作者,如漫畫大師王澤、劍橋男神鄧楚涵等,與大學生讀者品讀作品。其六,面向社會聘任具有一定影響力,并且樂于參與閱讀推廣工作的人士,如知名作家鮑爾吉?原野、《光明日報》著名記者畢玉才、沈陽著名企業家劉奇。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帶動和指導讀者閱讀。
2.創新推廣形式,深化活動內涵
2.1閱讀推廣常態化
為了使閱讀推廣工作常態化,圖書館將閱讀推廣活動劃分為讀書季、畢業季、迎新季、文化季四個時段。①讀書季(每年的4月到6月),歷時兩個月,圍繞當年讀書節的主題而開展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2015年讀書節的“書香伴春日?閱讀正當時”,開展活動20余。②畢業季,一般是結合大四學生即將畢業的時段,開展各種閱讀推廣活動。如“‘學長開講’真人圖書館”“考研?聽我說”“‘書海留痕’借閱記錄私人訂制”“送你可以帶走的圖書館”等。③迎新季,是在新學期新生報到后,圍繞“新生如何利用圖書館”所開展的入學教育活動。如“最美的遇見?沈師大圖書館初體驗”“大學那些事兒?新生推薦閱讀書目”“夢想時光機?寫給四年后的自己”“左圖右書?圖書館卡通形象征集”等多項活動。④文化季,基本貫穿于整個下學期,圍繞系列主題內容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如2015年文化季以“閱古讀今?中國傳統文化品鑒之旅”“向忱講壇:做好中國人,共圖中國夢”“特藏珍品古籍展”“中國傳統文化影片展播”等為主題,開展了10余項活動。
2.2活動形式創新化
閱讀推廣活動只有具有特色和不斷創新,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圖書館在以書展、圖片展、影展、報告、交流、競賽等傳統閱讀推廣形式的基礎上,融入游戲、微旅行等充滿樂趣的流行元素,同時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拓展推廣渠道,達到引領閱讀的效果。創新型的活動如:①讀書季中的“向忱講壇”:邀請《亮劍》的責編董保存大校、孔子傳人孔祥林、明明德教育基金會辦公室主任劉奇、錦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魏金國等開講。②真人圖書館:后勤史館徐文濤大校講“重溫革命記憶?延續紅色精神”;十年徒步中國的雷殿生老師講“信念的力量”等。③各種展覽:舉辦“硝煙中的紅色記憶”著作展、“戰火中的鏗鏘玫瑰”圖片展、“戰爭中的崢嶸歲月”影片展。④競賽:舉辦“書海尋徑,辯途爭霸”主題辯論賽、“品一抹古韻,繪一路人生”讀書計劃大賽、“以書為友,以書會友”大學生讀書愛書推薦活動。⑤走讀:2015年讀書文化節期間帶領大學生走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張氏帥府、滿鐵奉天公所舊址等10余處文化建筑,探尋歷史遺跡、增強愛國情懷。⑥游戲:舉辦“尋找遺失的代碼”活動,設計“深入敵營”、“爭分奪秒”等七個環節,帶領讀者穿越戰火紛飛的年代。參賽選手需通過尋找線索、檢索數據庫、預約學習空間、使用移動圖書館等多種考驗,在游戲中尋找檢索與閱讀的秘徑。⑦新媒體平臺推廣:開展微信好書推薦、微信美文朗誦?聆閱等,讓閱讀無處不在。
2.3強化專業閱讀
專業閱讀是大學生讀書的重點,必須加以重視和強化。圖書館以信息素養教育為平臺,通過信息檢索比賽、論文寫作大賽等活動開展專業性閱讀推廣。主要活動有:①第六屆本科生信息檢索技能大賽,首屆論文寫作大賽。②“快樂聽講座,輕松拿學分”的新功能體驗系列、論文寫作指導系列、資源推廣系列活動。③2015年秋季資源檢索與利用培訓,一是新功能體驗系列:走進蘋果,走進lOS、3D打印的世界、多媒體制作入門、視頻編輯技巧、光與影的世界、攝影技巧培訓、Photoshop入門。二是論文寫作指導系列:word的排版與設計、論文開題與立項前的文獻調研、文獻管理軟件、論文寫作與投稿指南、論文相似性檢測知識、國研網。三是資源推廣系列:包括圖書館資源與服務介紹、中文電子期刊、中文電子圖書、外文電子期刊、原文傳遞服務與免費學術資源、移動圖書館。同時,配合大學生主修專業,不斷評介、推薦經典新書,開展文獻傳遞和指導閱讀。
2.4深化主題閱讀
注意克服多主題推廣的分散性,經常開展圍繞一個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有益于打造內涵豐富、持續性強、常規化的“深閱讀”活動。圖書館陸續開展了“莎士比亞作品”“魯迅作品”“創新?創業”“國家珍貴古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等主題閱讀活動。如2016年10月,為紀念中國工農勝利80周年而開展的“讀史?鑄中華魂”主題閱讀活動:①制作了“紅色追尋?不忘初心――紀念勝利80周年專題”大型宣傳展板,分為“史料憶往昔”、“細讀鑄魂魄”、“影像說故事”、“答題尋足跡”等部分;②舉辦“讀史詩”主題書展,歌德電子書專題同步上線;③影音鑒賞空間推出“書影暗香”讀好書賞佳片活動,同時播出中央電視臺的八集大型文獻紀錄片《》;④請本校教授李福巖做“”專題講座;⑤推薦宣講家網站、中國知網等各大網站推出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紀念勝利80周年專題》等網站紀念活動;⑥舉辦“答題尋足跡――跟著老,重走路”主題知識有獎競賽。用文字和圖片再現史料中記錄的歷史,追憶中國工農這一偉大壯舉,讓大學生重歷那艱苦卓絕、硝煙彌漫的歲月,將精神內化于骨髓、血脈之中,腳踏實地去丈量屬于自己的路。通過一系列的主題閱讀活動,有目的地解決某個問題的深入閱讀,主要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好地履行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3.推廣數字閱讀,重新定位職能
3.1聚焦數字資源建設
加強數字資源建設是全媒體時代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沈師大圖書館從1996年購入第一張清華同方學術期刊光盤起,就沒有停下數字資源建設的腳步:①數字資源采訪經費比例已超過紙質資源,2014年度圖書采購經費中數字資源已占到58.95%,2015年度電子資源已占到62.86%。②2005年率先實施學科館員制度,深入各院系為教師推送數字資源是其重要職責。③啟動“送數字資源到教師書房”行動計劃,為近千名教師安裝了VPN,使教師在家里也能訪問數字資源。④圖書館一樓裝置了兩塊大屏幕,全天播放當日數字新聞。⑤2011年10月開通了東北第一家移動數字圖書館。⑥先后建立了沈師大文庫、沈師大機構知識庫。⑦各個樓層均設置了液晶電視機、博看自助閱報機、歌德電子圖書借閱機等。⑧開辟以ipad、kindle閱讀器為主的數字閱讀專區。⑨開辟以電鋼琴、電留聲機為主的數字音樂圖書館。⑩為全校師生代辦國家圖書館的讀者卡,使他們可以遠程使用國家圖書館的175個國內外數據庫,以補充館藏數字資源的不足。全面營造數字閱讀氛圍,實現了數字閱讀的品牌化、立體化、專業化,讓數字閱讀無處不在。
3.2打造數字閱讀空間
近年來,人們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方式呈現出數字化、多樣化、碎片化的趨勢。閱讀環境的打造是讀者閱讀習慣養成的必要條件。閱讀推廣就要從打造數字閱讀環境人手,開展以數字資源為切入點的閱讀推廣活動,再造學習共享空間。沈師大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啟動于2012年,首先從理念、機制、管理、文化、服務方面進行全新定x與設計,具體方案是:一個空間、二個平臺、三個中心、四個定位、五個支持和六項舉措。完全打破傳統概念與格局,歷時3年,完成了大流通改造,建立了一站式服務模式。全力打造了經典誦讀、讀者研討、語言交流、創意展示、書畫作品欣賞、微課錄制、音樂欣賞、多媒體制作、寫作指導、新功能體驗、影音欣賞、信息素養等12個學習研究共享空間,營造了很好的數字閱讀環境,實現Wifi全覆蓋。將圖書館變成了人員、技術、設施和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動態空間,成為全校的學習中心、教研服務中心、知識中心和文化中心。統計顯示,學習共享空間一學期的預約數量已超過1萬人次。數字閱讀空間的打造,旨在圍繞學校的發展戰略,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著力建設一個更加開放、舒適、便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智慧型圖書館,提供給讀者的是新環境、新形象、新服務、新體驗。
3.3搭建閱讀互動平臺
一切有利于大學生個性閱讀的因素都是構成閱讀互動平臺的要素。沈師大圖書館已將館員、讀者、圖書之間的三維互動,看成是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的基礎和必備功能。閱讀互動平臺的主要特點是:①開館時間每周不低于90小時,假期每周開放5天,網上資源服務每天24小時開放。②設立網上咨詢臺、網站地圖,開展書評、論壇、征文、辯論、競賽等活動。③網站設有資源薦購、問卷調查、讀者協會、圖書薦購、金點子、交流互動、特別推薦等欄目活動。④2009年創辦了讀者服務工作簡報――《圖苑知訊》,成為讀者與圖書館溝通的新渠道。⑤2010年開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共廣播3000余條,現有粉絲3100余人;2013年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現有粉絲15544人,共推送消息822條。⑥2013年,自主開發“沈陽師范大學信息素養教育自主學習平臺”。圖書館強大的互動功能,讓閱讀變得更簡捷、更有趣味性,在把握自主原則、對話原則和整合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閱讀互動平臺,將閱讀、評論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發現、探討、爭辯中張揚個性。
3.4提升數字閱讀能力
在全媒體時代,掌握數字閱讀能力很重要。圖書館除了打造數字閱讀體驗空間外,從入館教育、通識課程、專題講座、嵌入式教學、網絡課堂等五個層面提升大學生的數字閱讀能力。①通識課程:從2007年起開設本科生“文獻信息檢索”通識選修課,累計課時2640學時,受教育人數達3781人;2009年開展嵌入式教學,目前共嵌入30門課程,與11門課程保持長期嵌入合作。2015年共開展嵌入式教學42次,接受教育的有1329人次。累計開展300余場嵌入式教學,受教育人數達8200余人;開設研究生“文獻信息檢索”公共必選課,截至2015年,共授課21個班次、630學時,受教育人數達936人;編寫信息檢索教材3部。②專題講座:2011年開始以“微講座”模式,向院系教師推薦最新數字資源以及數字資源獲取的新方法等;2012年設立學科館員日,深入到院系現場解答,解決教師移動閱讀、遠程訪問、資源使用、文獻傳遞政策等問題;2015年12名學科館員舉辦新功能體驗、論文寫作指導、資源推廣三大系列的22個主題的50場培訓,參與讀者1500余人。③組織競賽:2010年以來連續6年舉辦本科生信息檢索大賽,如“讀秀杯”“中國知網杯”“超星杯”“博看杯”“萬方杯”等賽事。從2014年起,連續兩年舉辦研究生信息檢索大賽。④策劃活動:嵌入四季活動中,讀書季:讀書嘉年華之“移動閱讀體驗”;畢業季:“送給你一個可以帶走的圖書館”;迎新季:“迎新游園會”;文化季:“音沁墨香”經典短劇大賽。在提升大學生數字閱讀能力的活動中,堅持經典閱讀與數字泛讀并存、淺閱讀與深閱讀互存、碎片化閱讀與整體性閱讀同在,千方百計地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4.廣辟傳播渠道,蔚成閱讀風氣
4.1設計活動宣傳品
圖書館開展各項閱讀活動,都非常重視對活動的宣傳報道。我們根據閱讀活動的主題、規模、時間等情況,將閱讀活動分為特別活動、專項活動、常規活動,進行動態性宣傳報道。每次開展特別活動或專項活動,閱讀推廣部人員都要認真確定宣傳標語,精心設計海報、展板,并加工細作,做好活動的深度報道。如“奉天烽火?盛京記憶”“修典傳世?復古流芳”“閱古讀今”“紅色追尋?不忘初心”等大型活動都制作了2×8米的大型展板,配有活動介紹和圖片,擺放在圖書館大廳,每天映入讀者的眼簾,起到宣傳和引導閱讀的作用。對于圖書館每天的常規,如培訓、講座、好書角、新書架、每周晚間的所有活動,都有宣傳板、海報、通知之類的宣傳報道,常規動態性報導無處不在。為閱讀推廣活動營造氛圍、造勢給力,確保閱讀推廣取得實效。
4.2微信、微博平臺推送
圖書館開通了微博、微信這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了與讀者之間更好的溝通與管理模式。微博、微信平臺自開通以來利用率一直很高,它的特點是任何閱讀活動信息都在不間斷推送,比宣傳品更為方便自如,這種微服務方式廣泛宣傳閱讀推廣活動,其信息特別引人關注,既能讓讀者掌握活動信息,又能吸引讀者參與其中,如推送的“尋找遺失的代碼”“好書推薦”“沈師校長林群推薦書目”“首席閱讀推廣人賀紹俊教授寄語”“放假了,把圖書館帶回家”等,都有大量的點擊數據。2015年3-7月的推廣數據顯示: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信息231條,關注人數9094人;微博推送信息419條,粉絲總數1987人。讀者可以通過客戶端組建的個人社區,實現即時分享,具有不可替代的宣傳效果。
4.3網頁、大屏幕滾動播報
圖書館大廳二樓高處,面對人口左右安裝兩塊約1.5×4米的大屏幕,一塊用來“當日新聞播報”,全天候播報全國新聞;一塊用來播報通知,為閱讀推廣工作的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舉辦業界大型會議、專業培訓班、外請專家作學術報告、邀請名人作真人圖書館等特別活動或專項活動,都要在校園網主頁的校內新聞、校內廣播站、圖書館網頁及館內大屏幕等載體上通知報道。大屏幕是滾動播報,每天的重要活動無遺漏,與其他宣傳形式兼播并舉,為讀者提供即時性、多形式的宣傳報道。這種方式向讀者不斷傳達著信息,讓更多的讀者及時地獲得最新信息,是一種完全無紙張的環保宣傳,展示著一種動態美,并且不會引起讀者的不滿,不會產生抵觸心理,實現宣傳與信息交流就在身邊的效果。
4.4學生組織的口碑相傳
在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引導下,沈師大校園內自發的學生社團越來越多,如“讀者協會”“子矜國學會”“黨建協會”“春芽公益社團”“晨星文學社”“鯉魚讀書沙龍”“陽光直播室”“古生物博物館志愿者協會”“導游風采學會”等,都是積極發揮正能量、促進閱讀學習的學生組織,每次搞活動都離不開圖書館,與圖書館有密切聯系,對圖書館的各項活動都具有很高的認同感。故而,它們的負責人都很關注圖書館開展的各項閱讀活動,通過他們的口碑相傳,各種信息在教室、寢室、食堂等空間不脛而走,在學生中間形成共識,這種源自于學生的傳播力量不可低估,尤其在網絡快速普及的今天,口碑相傳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
5.注重用戶體驗,堅持實效為王
5.1注重信息的對稱性
沈師大圖書館十分重視用戶的閱讀體驗,格外關注閱讀推廣的實際效果,努力摒棄“應景”式的閱讀推廣方式。為改變圖書館比用戶占有信息多、用戶處于信息劣勢地位、閱讀推廣信息單向推送的信息不對等現象,注重以用戶為中心,探索互動性、參與式的閱讀活動形式,各項活動積極征求和采納用戶的推薦與建議,實現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往返活動,達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溝通。如成立的閱讀推廣人團隊,會實現各個層面的傳播、倡導和引領作用;搭建的交流互動、讀者問卷調查、圖書薦購和讀者座談會等,以及2013年自主開發的“沈陽師范大學信息素養教育自主學習平臺”(獲遼寧省文化廳2010-2012年度圖書館應用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各種互動平臺,都是為了體現自主原則、對話原則和參與原則等,讓每個參與主體都擁有盡量完全的信息,實現雙方信息的對稱性,讀者才能真正成為“上帝”,閱讀推廣才能真正有效。
5.2提升用戶的滿意度,提升閱讀推廣的實效
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充分體現信息對等,調動了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讀者踴躍參與,活動效果才能顯著提升。2014年度新采進圖書的利用率較上一年度提升了12%;2015年5月讀書文化節期間,圖書的借閱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25%;專題推薦圖書的借閱率近70%,如“職場加油站”專題書架推薦圖書120本,借出92本,借閱率為76.7%;2015年讀書文化節參與閱讀活動的人次創新高,達到6300余人次。2015年開展了社會“游學閱讀”活動,舉辦了大學生畫展、大學生書法展、雕塑學院畢業作品展、國學會“子矜社”創意書簽展、大學生服裝設計展、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大學生攝影作品展、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動植物標本制作校內選拔賽作品展等專業競賽活動。由于圖書館的閱讀推廣進入常態化,閱讀推廣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熱情,得到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信賴和贊賞,2013年以來的6次讀者調查問卷顯示,讀者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全方位服務的滿意度均達到99.99%甚至百分百,大學生們回饋的都是感動、滿意和贊揚。
5.3重視推廣的實效,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對于檢驗和評價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圖書館不以自我感覺良好來定論,而是從圖書館與讀者雙方角度來設計閱讀推廣活動的評價體系,活動有沒有實效,讀者評價起決定作用。每項活動都及時總結和開展讀者調研,了解讀者對推廣活動的實際感受,調查讀者需要什么樣的閱讀推廣,進而選擇正確的令讀者信服的理論與實踐路線,并探索長效機制和持續發展機制,保障閱讀活動具有時效性、創新性、發展性和較高性價比。因此,沈師大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在理念、創意、策劃、口號上更勝一籌,往往讓讀者高度認可,得到讀者的踴躍配合。正如讀者評價的“書畫、光影、文字、真人圖書,閱讀原來不止一種可能。圖書館的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讓我們體會到:閱讀,原來是如此純粹而充滿樂趣的一件事情?!绷碛凶x者借用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曾經說過的話:“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來贊譽母校圖書館。沈師大圖書館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圖書館打造成每一位讀者的天堂!
5.4閱讀推廣工作的社會影響
沈師大圖書館經過不懈努力,閱讀推廣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創造了具有本館特色的閱讀推廣品牌,并在社會上產生了反響。
(1)案例獲獎:2015年“閱燃星火?共享書香――閱讀推廣人行動計劃”實踐案例,榮獲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新華書店協會主辦,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等多家單位承辦的“出版界圖書館界全民閱讀年會”征集案例二等獎;2016年9月榮獲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辦的首屆“閱讀推廣青年論壇”最佳音視頻獎。2015年“奉天烽火?盛京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地域文化閱讀活動,榮獲“遼寧省首屆閱讀推廣案例大賽”一等獎,同時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舉辦的“首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二等獎。這是業界對沈師大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鞭策。
(2)專題報告:2015年7月,王宇館長應邀在第四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議上作題目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規劃與設計”的報告,介紹了本館閱讀推廣系列工作的經驗。2015年11月,吳瑾副館長應邀在遼寧省圖書館學會舉辦的“遼寧省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工作培訓班”上作了“沈陽師范大學閱讀推廣人行動計劃”案例分享報告。2015年12月,王宇館長應邀在遼寧省圖書館學會主辦的數字化閱讀研討會上作了“打造數字閱讀環境,提升數字閱讀能力”的專題報告。2016年初至現在,王宇館長應邀先后在全國各種閱讀推廣會議上作關于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報告,如“圖書館數字閱讀的實現路徑”等專題報告10余次。這是業界對沈師大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鼓勵。
(3)科研成果:在館領導的帶動下,2011年以來圖書館共獲得相關方面的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如遼寧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服務研究”(L12ATQ001)、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遼寧文化軟實力與圖書館全民閱讀研究”(L13ATQ003)、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東北振興視閾下高校圖書館多元化閱讀服務研究”(20171slktyb-163)等,在核心期刊發表專題論文近20篇。由中國社會科學等出版社出版《全民閱讀新常態發展策略探索》《全民閱讀從創新發展中走來》《全民閱讀發展簡史》等相關著作5部。這是出版界對沈師大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認可。
關鍵詞:傳統吉祥文化;文創產品設計;吉祥紋案;吉祥造型;吉祥色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創產業開始嶄露頭角。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始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其中,和文創產業密切相關的是文創產品。文創產品即文化創意產品,是指將某種特色文化、創意和工藝技巧融入產品,并利用新產生的附加價值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文化產品。文創產品蘊含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涉及旅游業、制造業、家具、農業甚至體育產業,范圍廣泛,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創產品是蘊含文化的創意產品,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通過文創產品進行文化傳播可以讓民眾更容易接受、更難以忘懷。人們對于文創產品的這種情懷源于中國傳統觀念中追求“本根”的需求,其中,人們對于吉祥文化的訴求十分強烈,因為傳統吉祥文化深入人們的生活,被人們廣泛熟知和喜愛。將吉祥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文創產品設計,用文創產品為民族文化代言,可以使文創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
一、傳統吉祥文化的概述
“吉祥”一詞不斷發展,而與之有關的傳統吉祥文化也很早就出現了。吉祥文化的興起,主要由于當時人們不安定的生活狀態,和他們對災難、鬼怪、疾病、死亡的恐懼。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便開始把某種特定的圖騰當作祖先去敬仰。古人將克服這種恐懼的希望寄托在某種臆想的神靈、強大的鳥獸和具有護佑作用的物品上,并且輔以某種咒語、顏色、符號紋樣,使其變成可感知的精神寄托。原始先民相信用吉祥紋樣裝飾過的器皿是神圣的,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紋樣符號表示對吉祥的祈盼,是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些圖案一般出現在石器、陶器、青銅器上。圖案的實體大多是某種動物、植物,還有一些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人的認知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同時也造成了吉祥文化的改變。古人的寄托除了避邪禳災之外,還有繁衍生息和祈福納吉,吉祥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文字、語言和物體等是吉祥文化的傳播媒介。如,動物圖案中的蝙蝠、鹿、喜鵲等,植物中的梅、蘭、竹、菊等,傳統紋樣中的如意紋、盤長紋、蓮花紋等,這些都被賦予了幸福、富貴、祥瑞的寓意。吉祥文化用寓意、諧音、象征等方式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諧音是借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表示吉祥含義,如,“瓶”諧音“平”,表達平安;“雞”諧音“吉”,表達吉祥。寓意是以物托意,如,蝙蝠具有幸福的寓意,而石榴和西瓜具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象征是隱含之意,如,用銅錢表現富有,松鶴表現延年益壽,等等。吉祥文化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借助陶瓷、漆器、建筑、雕刻、織錦、刺繡、年畫、剪紙、服飾等載體進行傳播,表達內心美好的期許。吉祥文化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傳統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吉祥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深層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吉祥紋案、吉祥造型以及吉祥色彩的象征性語言承載著中國豐厚的傳統民俗文化,對現代文創產品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應用價值。文創產品設計可以運用這些吉祥寓意傳播傳統吉祥文化,滿足消費者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
二、文創產品設計中吉祥文化的設計策略
傳統吉祥文化資源豐富,其內涵和精神是民族靈魂的體現。現代文創產品設計將吉祥文化中的吉祥紋案、吉祥造型、吉祥色彩和吉祥寓意運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中,展現吉祥符號背后的深刻意蘊,可以讓文創產品成為傳統吉祥文化的傳播媒介。1.吉祥紋案的應用文創產品設計中融入吉祥紋案是文化意識形態和哲學觀的體現。吉祥紋案是對吉祥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能夠直觀、準確、快速地傳達某種信息,使觀者不必特意揣測其中隱藏的吉祥含義。這種直接的表達方式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得以運用,吉祥紋案常被運用在文創產品的裝飾、造型和包裝設計等方面。在文創產品上應用吉祥紋案,可以增加文創產品的文化氣息,同時使其更具吸引力?!俺鯊q”文創品牌的背包設計就將鋪首銜環、壯錦紋和祥云紋等民族吉祥元素裝飾用于背包設計。背包的銜環設計成漢族傳統建筑門飾中具有驅邪意義的鋪首元素,將野獸首銜環置于包上,用于表達避禍求福的意愿,祈求神靈猛獸保護自己的安全。壯錦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壯錦紋有很多吉祥紋案,展現了壯族吉慶祥瑞的生活狀態和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壯錦紋,銅鼓紋、豐收鷺鳥、盛世祥福等吉祥紋案也被“初弎”品牌的文創設計師所采用。將這些吉祥紋案裝飾于背包上,是對傳統吉祥文化元素的再創作,增強了產品的趣味性,也是傳統文化的時尚化設計的成功案例。“李寧”運動品牌的一款極具中國韻味的休閑運動鞋——“狂繡”的設計將吉祥圖案裝飾發揮到了極致。運動鞋的鞋面用代表吉祥如意的鯉魚鱗紋做裝飾紋案。鞋后跟和鞋舌大膽使用彝族刺繡工藝,繡圖本身紋案為彝族象征多子多福的吉祥圖騰——馬纓花。鞋舌部分的花朵包裹著“李寧”的LOGO,具有吉祥的寓意,較好地展現了“李寧”運動品牌形象。文創設計將這些充滿先民智慧和祝福的吉祥紋案融入文創產品的裝飾設計,使吉祥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實現人們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對傳統吉祥圖案裝飾性的應用要考慮設計美學,注意不能用簡單的貼標簽式設計,設計要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審美要求和情感需求。2.吉祥造型的運用文創產品設計中用吉祥紋案進行裝飾,可以美化產品并傳達吉祥文化的內涵。但裝飾設計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是一種較為簡單的設計方式,對于吉祥符號的運用還可以在產品造型上予以實現。將傳統吉祥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符號與文創產品的造型融合,這樣的文創產品更具吸引力。錘煉傳統吉祥紋案,然后運用分散、重組、重復等手法對吉祥符號進行創造并運用在產品造型設計中,可以展現出符合時代的新造型?!懊芳{雪”時尚生活品牌將生活、文化和藝術完美結合,設計出富有吉祥寓意的骨質瓷小喜鵲茶壺套裝,其靈感來源于喜鵲和鵲卵。生活中,喜鵲被看作一種報喜鳥,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征。設計借助喜鵲和鵲卵輕巧靈動的造型賦予產品吉祥含義。茶壺的外形設計簡潔、流暢,壺把形似喜鵲的尾巴,壺嘴微微上揚,栩栩如生,如同立在枝頭的喜鵲正在報喜。茶杯似鵲卵狀,烘托吉祥的氛圍。茶托造型被設計成鳥巢形態,為茶壺套裝錦上添花。中國結中紅色的盤長結圖案象征長長久久、永不分離。設計師Cristina為自己婚禮設計的喜帖,設計構思巧妙,用一根象征愛情的紅繩連接喜帖,具有吉祥文化的內涵。喜帖中間設計一個松松的結,將喜帖打開的同時,紅繩結也開始變緊,象征千里姻緣一線牽,代表美好的愛情。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應用吉祥寓意可以向使用者傳達美好的祝愿,從而實現某種精神上的互動。文創產品設計將吉祥文化植入其中,既要符合常理,又要具有吸引力,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疊加文化元素。對于傳統吉祥圖案在文創產品造型設計中的應用,要兼顧產品的功能、結構和美觀。3.吉祥色彩的應用色彩可以象征吉祥寓意,傳統吉祥文化中的吉祥色彩來源于古代文化思想。古代,等級不同的人使用的顏色是不同的?;始矣蒙季?,色彩之間對比強烈,而平民用色則偏向簡單、樸素,這些在建筑和器皿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始业钠髅蟠蠖嘁悦鼽S色為底,勾畫龍鳳等圖案,如清代出土的瓷器;達官貴人所用器皿多以白色裝飾,勾畫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居多;普通人所用器皿的顏色多為黑色和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吉祥色彩逐漸演變出比較豐富的顏色體系。吉祥色彩一般是純度高、暖色系的顏色,展現出對比強烈、美而質樸的風格。其中,紅、黃、藍、白、金、銀色成為吉祥色的主要顏色。紅色尤其受到我國人民青睞,給人以活力、喜慶、吉祥、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吉祥寓意,是民俗文化的象征顏色之一。色彩可以傳遞產品的信息,諸如功能、風格和情感等,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恰當運用吉祥色彩,可以快速、準確地傳達設計主題,使作品富有感染力。文創產品設計中常常運用吉祥色彩傳達吉祥寓意。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八旗人物系列設計作品中,小巧、可愛的士兵趴在敞開的福袋口邊期待收納福氣,畫面非常飽滿。作品運用紅、黃、藍三種經典吉祥顏色搭配,加上飄動的福字收口掛牌,具有匯聚福氣的吉祥寓意。故宮的文創產品——“剔紅梔子花圓盤圖”文具設計,將傳統的經典藏品進行打散、重構、再設計,黑底紅圖,賦予普通鉛筆吉祥寓意。設計讓傳統之美再現于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與使用體驗。文創產品中融入吉祥色彩,傳達吉祥寓意,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也可以打造系列化文創產品的視覺形象。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設計者應該靈活掌握吉祥色彩的特點,將這種特點應用到設計中,從而在增強產品美感的同時,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文化是文創產品的靈魂與核心。吉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為人們所廣泛熟悉和喜愛的文化,對其傳承并創新具有重要的民族價值。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提取吉祥文化元素,結合現代設計手段,將其用于產品裝飾、造型和色彩設計,可以在強化文創產品設計感的同時,展現其背后的吉祥文化內涵。將傳統吉祥文化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不僅能形象地傳播傳統文化特色,還能促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利用文創產品為載體繼承并創新吉祥文化,從而豐富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晶晶.吉祥圖案與傳統文化之間關系之我見.美術大觀,2010(10).
[2]錢舜.吉祥圖案的象征性語言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藝術與設計,2009(7).
[3]周飛.論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現代設計價值.裝飾,2007(3).
[4]楊廣銀.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諧音造型.文藝研究,2009(7).
[5]閆學玲.談傳統吉祥圖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山東紡織經濟學報,2010(2).
[6]董雪蓮.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與應用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傅小龍,章靚.中國吉祥圖案融于現代餐具設計探究.包裝工程,2016(10).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標志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伴隨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經過多層篩選、考驗最終流傳下來的元素,主要有傳統紋樣、圖案和符號等。標志不僅是簡單有效、讓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并輕松記住的記號,還是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元素和企業文化精神的符號,產品標志已成為人們交流、傳遞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標志”的解釋有兩層意思:一指表明某種特征的記號或事物;二指表明某種特征。傳統文化元素是人們千百年來勞動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演變過程中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料,對標志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顏色、形式、形態、精神四個方面。
一、傳統顏色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
顏色作為標志設計的視覺要素之一,是標志設計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顏色應用于不同的標志設計。中國傳統色彩體系是一個珍貴的設計資產庫,傳統的用色習慣作為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保留下來,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顏色對中國人有著不同的心理暗示,如,紅色代表喜慶、團圓,在中國春節等節日一般以紅色調為主;而與紅色互補的綠色代表了青春、和平,綠色在當代標志設計中通常用在財政金融、衛生保健等領域。這種影響在歷年的經典標志設計案例中得以體現。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是一個類似橢圓形的刻有運動員向前奔跑、迎接勝利圖案的中國傳統印章,圖案以象征中國并具有強烈感彩的中國紅為基調,體現了顏色對標志設計的影響。
二、標志形式上對傳統的巧借
形式借鑒傳統是為了打造民族共融景象的新篇章,追尋民族與現代的集合點?!靶巍辈皇呛唵蔚膹椭?,而是對傳統風格的創新。這種創新提煉和使用傳統元素營造現代美感。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數不勝數,如書法、漢字、印章等元素,它們都代表中國本土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中,借鑒中國傳統形式將其融入當代設計的標志不計其數。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采用中國古錢與“中”字的基本形。這里“中”字形的設計受中國漢字的影響,喻示天方地圓,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字,呼應了中國銀行的主題。標志簡潔大方,流線型的線條設計給人簡約、親切的感受,這個標志設計把中國漢字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三、建立在傳統形態上的標志
“形態”與“形式”不是一個概念,形態側重于表示形象和神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會用傳統的圖案或者形象喻示一個事物,表示對這個事物的稱贊和美好的向往,“取形表意”就是這個意思。傳統元素不僅能夠充實日常生活,還有趨利避害的作用,通過對傳統紋樣的描繪、變革、重組,以體現設計者的感情。把傳統文化元素的形態與現代生活結合,賦予其新的時代感和生命力,是當代標志設計的主題。中國聯通的標志由盤長紋演變而來。迂回往復的線條象征著現代通信網絡,喻示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迅達暢通,同時也象征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標志中的上下相連的“心”展示著聯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聯通公司永遠為用戶著想,與用戶心連心。
四、精神元素使標志更具傳統文化內涵
雖然傳統文化元素所蘊含的精神表現在標志設計中是無形的,卻能讓人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論是饕餮這種別具一格的紋樣,還是陰陽五行學說,都是現代設計可借鑒的精神遺產。鳳凰衛視的臺標設計就采用了陰陽學說,圖標設計將傳統紋樣——鳳凰以一個中心基點向四周旋轉,展示鳳凰衛視未來的發展前景,這就形象地解釋了傳統精神對標志的影響。靳埭強的設計作品特別能體現出以上這幾個方面,他的設計并沒有復制原型,而是進行提取和再造,讓標志更具有中國人的個性、特色,更加順暢地融入世界。因此,陳漢民在評價靳棣強設計有限公司的標志時說:“我認為靳先生這一設計之所以成功,一是民族性和現代感的結合;二是標志注重理念,內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聯想;三是形象具有可變異性,而且應用得很好,當然,這首先是原始主題的功勞。”
五、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消費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產品標志設計為了適應人們的需求,也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而更新、發展。目前來說,標志設計主要呈現這樣的發展趨勢:一是形式上由繁瑣到簡約,如特步的標志;二是從二維平面趨向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三是從靜到動,這一演變使標志從呆板轉向活躍,更加生動形象;四是由具體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五是重視標志設計的文化內涵。無論是什么樣的趨勢,其目的都是讓人們的傳播、溝通變得更容易。標志設計通過借用那些原始符號進行現代標志象征性的設計,加以變革、重組,使其既有傳統的外形又有現代設計的意味。同時,設計者在辯證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時,也需要融入其他優秀文化,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兼容并存。
參考文獻:
[1]姜松華,姜茜.中國漢字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研究.包裝世界,2009(5).
[2]王靜.傳統圖案在廣告畫面中的應用.北方文學(中旬刊),2013(5).
論文摘要:“五色觀”是我國古代在色彩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它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為我國古典色彩關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原始時代的人類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創造了歷史性色彩最純粹的形式。最早發現的原始美術物是距今二萬年前的洞窟巖畫,標志著人類已經用色彩裝飾自己的居住場所,其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用色鮮明濃烈,飽含著原始人類特有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在我國黃河中游發現的石器時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淺穴中,由紅、黃、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們祖先對色彩的掌握和運用邁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戰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進入啟蒙階段,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古典美學思想已經形成,并不斷地推動著“目觀為美”簡單樸素的低層次色彩美感認識向高層次色彩審美認識的發展。幾千年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色彩對民族精神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記錄著民族精神的全部過程。中華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體系就是世界獨特的“五色體系”。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五色觀”及其色彩文化內涵,有助于中華民族在全球一體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鮮明的民族色彩個性。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傳統的經典色彩已經面臨數字色彩的挑戰,人類的色彩活動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弘揚民族色彩文化,開拓豐富色彩表現語言,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一、“五色觀”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民間色彩“五色觀”的形成是繼承遠古人類對單色崇拜,結合中國人自己的宇宙觀——“陰陽五行說”,并與構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節、方位、五臟、五味、五氣逐漸發展而來的。
據史書《周禮》記載:“畫績之事雜五色”,這是目前我國最早關于“五色觀”色彩理論的記載,由此也奠定了我國傳統色彩的美學觀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觀”,“三色觀”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時間。在我國洛陽二號殷人墓發掘四幅繪有紅、黃、白、黑的四色畫幔,就充分地證明了我國當時的帛畫已初具“五色”的豐富性。
在中國歷史上關于“五色觀”的記載還有:
《尚書》:“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于繒帛也?!?/p>
《老子》:“五色不亂,孰為文彩。”
《莊子》:“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茍子·勸學》:“目好之五矣?!?/p>
《禮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p>
《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何謂“五色”?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眲⑽跻苍骶唧w解釋,他在《釋名》中談及他的觀點:“青色為主,生物生長之色;紅色為赤,太陽之色;黃色為光,日光之色;白色為啟,如同化水之色;黑為晦,如同昏暗之色?!?/p>
西周時期,已經提出了“正色”和“間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間色也?!遍g色是正色混合的結果,正色即原色,它與間色和復色相對應,所謂“正色論”即“五原色論”,亦即赤、青、黃、黑、白五原色構成的“五色體系”。古人從色彩實踐中發現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純正的顏色,必須從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來,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卻可得到豐富的間色。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五色廣泛流行,“五色體系”的確立標志著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色彩審美意識,已從原始觀念的積淀中獲得獨立的審美意義。
五色體系的建立對于推動古代色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色彩藝術的繁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發現和色彩混合規律的掌握,大大豐富了色彩的色譜和藝術表現力。從此,人們從原始的自然單色概念中解放出來,走向色彩藝術創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裝飾應用更廣泛地進人社會生活,并注人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化內涵,如商周時期奴隸制等級制度和宗教禮儀非常嚴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標志,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以維護其統治階級的利益。此外,在繪畫和建筑活動中也都有所體現和劃分。據《禮記》記載,“木盈,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土黃圭?!奔吹弁醯姆课葜佑眉t色,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黃色。除了統治階級對“五色觀”的推動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還源自于民間,燒陶與冶銅術的發明,使色彩得到廣泛地應用。從大量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發掘出土的墓室壁畫、帛畫、紡織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銅器上豐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國的色彩科學技術與色彩裝飾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我國古代進人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以后,色彩藝術觀更趨于成熟。《左傳》對此有明確的論述:“天有六色,發有五色,征為五聲,生五疾。”古人把“五色”與“五行”聯系在一起。何謂“五行”?《尚書·洪范》載:“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奔此⒒?、木、金、土五種自然物質,被視為產生萬事萬物本源屬性的五種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臟等包括“五色”均配屬其中?!拔迳笔巧时驹粗?,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結合生百物,五色結合生百色,五色論完全符合五行論的理論。陰陽五行思想,流行頗廣,影響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勝的理論滲透到社會、政治、軍事、天文、地理、醫學等各領域,并指導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等一切活動,以后經過不斷發展、推廣,幾千年的文明,一以貫之,鑄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
二、中國傳統禮教對“五色觀”的影響
儒家色彩觀從“禮”的規范出發,最終實現“仁”的目的,極力維護周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為正色,把其它色定為間色,并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分別代表君臣民上下關系,色彩裝飾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孔子斥責齊恒公“惡紫奪朱”,實際意義是認為間色紫奪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奪正為不“仁”,違背了禮字規范。他認為“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傳統中國畫據此發展形成了“計白當黑”的繪畫理論。《禮記·玉藻》記載:“衣正色,裳間色”。鄭玄注:“謂冕服玄上繅下”。孔穎達疏:“玄是天色,故為正。臻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說:“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才,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雖有賢才美體,無其爵不敢服其服?!薄逗鬂h書·服制》也載:“尊工貴工,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p>
孔子極力提倡中庸哲學,“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觀念在色彩上體現為“文質彬彬”的適度的色彩裝飾??鬃釉凇墩撜Z·雍也》中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彼^“文質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裝飾的形式美,“質”即實質,內部精神的內容美,“彬彬”即配合適宜??鬃诱J為文勝質不美,質勝文也不美,過分的外部裝飾則嘩眾取寵,名不符實,缺少裝飾則平淡乏味無興趣?!拔馁|彬彬”最初是孔子對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進而被解釋為藝術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現在色彩上必須符合“配合適宜”的審美價值標準。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學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國色彩藝術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家雖然沒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從儒家審美的“比德”觀念中得到啟示。茍子的以玉比德說:“子貢問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運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一。(《茍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論水玉之美:“視之黑而自,精也~鮮而不垢,潔也~茂華光澤,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質與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負載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質的道德意義,成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從此,“以玉比德”成為后世廣泛認同的社會觀念,藝術被儒家賦予了人格意韻。乃以自然事物比擬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從儒家色彩的觀念看來,色彩之所以美,是因為色彩的裝飾暗示人的美德,從色彩的裝飾中可以發現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這種類比思維方式對中國色彩藝術形成特定的象征意義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無疑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我國戲劇臉譜色彩斑斕,不同色彩化妝賦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紅色表示忠勇,黃色表示剛猛,黑色表示剛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詐陰險。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響民族色彩觀念。如:中華民族崇尚紅色,是因為紅色象征喜慶、吉祥、莊嚴的品格。人逢喜慶,都要用紅色來裝飾;新娘穿紅色禮服,新郎佩帶紅花。人走運了,稱為“紅運”;受上級重用者為“紅人”;古代稱美麗女子為“紅顏”;相傳神農氏為炎帝,炎者紅也;劉邦興漢,自稱“赤帝之子”,正是因為“紅色”的類比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義。
儒家色彩美學思想把色彩美與“仁”、“德”、“善”融合一體,在當時是先進的理念,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中國的色彩觀受道家的影響要更多一些。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對于藝術的態度,不同于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藝術的社會功能,將藝術與禮樂結合,而道家與墨子為代表的“墨家”“非樂”的觀點相接近,否定藝術。如老子把社會的爭亂歸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藝術活動與享受,他認為藝術帶來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毀壞.給社會造成災難。莊子反對藝術的態度比老子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認為“文滅質,博溺心”.“文”帶來了感覺的退化和的增加,“博”則破壞了心地的純潔,帶來了爭名奪利和虛偽奸詐,竭力鼓吹“無為~無欲”“無知”,只有拋棄音樂樂器,毀掉文章彩繪,才能恢復耳目聰明,實現盛世理想。老莊一方面否定藝術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應該肯定道家對自然美的認識,比起儒家將自然的審美束縛于倫理禮義之下的見解,顯然有了一大進步。
由于道家主張淡泊無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極而眾美從之”(《刻忌》),體現在藝術上追求無色之美,以無色之感為最美,所謂“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對雕琢,反對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凈之美的色彩觀對中國繪畫色彩觀,特別是對文人畫家的色彩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淮南子·原道訓》載:“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這里的“自”為“無色,無形”。它與“無色中的青、黃、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學概念。前者為虛無,后者為色彩的視覺形象道家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而無是最基本的,無就是“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有無相生,虛實相宜。按照道家的這一觀點解釋,自(無色)和五色應該是統一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但是無色是本質,“五色生于無色”。五色與自(無色)相生、相和。
道家選擇黑色為道的象征色彩,認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為玄,因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產生萬物的功能,顯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當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將黑列為眾色之首,并選擇黑色作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陰陽高于萬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對黑色的審美態度直接影響到中國繪畫的色彩美學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國繪畫中的造型地位。
關鍵詞:旅游資源;區域比較;大別山區域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5-1235-06
一地的旅游開發很大程度上與周邊區域存在密切的空間互動關系,做好區域比較研究,有助于清醒認識旅游發展現狀,把握旅游資源總體情況;認識周邊地區旅游資源的不同特點,從而對各自區域的旅游發展準確定位;有利于發現自身資源的個性與特色,突出資源開發的重點與亮點[1];有助于旅游開發區域協作,優勢互補,聯合發展,這也正是區域比較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大別山旅游開發及其研究急劇升溫,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大別山以一個整體區域與全國其他10個連片特困地區一起作為今后10年國家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將獲得特殊支持,由國家旅游局牽頭編制旅游規劃。近三年鄂豫皖三省全國政協委員持續聯名提案,呼吁將“大別山區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程廣華[2]、劉漢成[3]、羅芳等[4]運用區域旅游相關理論,結合大別山區域旅游現實基礎分析,提出大別山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的戰略對策。李月華[5]、劉宏明[6]、陳麗軍等[7]眾多學者對大別山區域內的某一縣市旅游發展進行研究或對大別山區域內某一種特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均體現出區域協調聯動、通力合作開發的思想。大別山過去的獨自為政的旅游開發和各抒己見的討論研究發展到基本定型階段,目前開展區域旅游資源的比較研究和聯動開發更有適用性和針對性。本研究旨在為大別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選擇。
1 大別山區域四市的界定及其基本情況
1.1 大別山區域四市的界定
大別山位于我國東部地區,東西綿延約380 km,南北寬約175 km,是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橫跨安徽、湖北、河南3省,現有45個縣(市、區),總面積約8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3 400多萬人。
由于隨州隸屬于大別山區域的旅游資源等級低、數量少,而黃岡、信陽、安慶、六安四市轄區全部包含在大別山區域內,四市的國土面積69 689 km2,占大別山全域面積的90%左右,四市的人口總量2 933萬人,約占大別山全域人口總量的87%,黃岡、信陽、安慶、六安四市是大別山的核心區域,故本文選取此四市進行旅游資源的比較研究,其區域的層次和級別同級,旅游產品同級,具有很強的可比性(表1)。
1.2 大別山區域四市的基本情況
大別山位于南北交界,不僅交通便捷,人文風情獨特,而且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組合度良好。黃岡、信陽、六安、安慶市是大別山最核心的四座城市,風格顯著,各具特色。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部,位于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湖北省會武漢山水相連,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信陽市地處河南省南部,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全國交通樞紐城市,且山川秀美,生態良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為“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后裔之封地,是大別山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沿海輻射中原的戰略要沖。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及“八省通津”之美稱,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圣地”的美譽。
作為一個集山區、老區、貧區、傳統農業區為一體的特殊地區,大別山區域經濟總量較小、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協調性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12年我國人均GDP為38 852元,四市均低于全國水平。按從高到低的順序,四市201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次為安慶、信陽、黃岡、六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次為安慶、六安、信陽、黃岡,農村人均純收入依次為信陽、安慶、六安、黃岡,說明安慶和信陽二市經濟發展較黃岡和六安好(表2)。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大別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關注,大別山旅游業呈現出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2年六安市國內旅游人數達到3 100萬人次,增長26.7%(全國增速10%),旅游總收入248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全國增速14%)。全年接待海外游客79 622人次,增長20.7%;其中,旅游外匯收入6 890萬美元,增長21.2%。這兩項指標全國總體并無增長。大別山旅游業后發優勢顯著,增速遠高于我國當年旅游業總體發展速度。大別山四市2012年國內旅游人數從大到小依次為安慶、六安、信陽、黃岡,而旅游總收入依次為安慶、六安、黃岡、信陽,對于、全年接待海外游客的數量和旅游外匯收入依次為安慶、六安、信陽(由于數據過小,黃岡沒有獨立統計海外游客數量,黃岡和信陽均為獨立統計旅游外匯收入),由此可知,四市中安慶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較好,其次為六安,信陽和黃岡則較差。
2 大別山區域四市旅游資源比較
區域比較是地理學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礎,國內外地理學研究采用此法者甚多。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比較在我國的研究已經從經歷了單純的定性描述,到缺少橫向可比性的主要旅游資源評價,再到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學者高言鈴[8]、張洪等[9]均根據人文類、自然類和綜合類三個類別選取研究地內相對較高級別的旅游資源,采用絕對數量、人均密度和地均密度的指數法和位序得分排列法,對研究地的旅游資源豐富程度和競爭力強弱進行比較研究。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大別山區域四市實際,采用以下指標和方法進行研究。
2.1 指標的選取
由于大別山區域四市地域范圍較大,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單體繁多,資源單體的調查、選取指標體系、建立比較系統難度較大。再考慮到旅游者在大尺度旅游空間決策行為中表現出傾向于選擇級別較高旅游點作為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也大都流向內地的中心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更多級別較低的旅游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10]。且高級別旅游景區景點依據世界或國家有關規定,按照統一標準,由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批,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目前大別山區域四市還沒有世界遺產和世界生物保護區等世界級資源。鑒于以上原因,在結合本地資源特點基礎上選取自然類、人文類、綜合類三個大類以及4A級及以上景區和紅色旅游資源兩個特殊大類進行比較,共11種主要旅游資源,分別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表3)。所選主要旅游資源有不少是重合的,即一種旅游資源多重身份的現象,這種重合是旅游資源品位高和多宜性的客觀反映[11],會對評價結果起到加強的作用。
從五大類來看,四市人文類旅游資源共有54處,數量為五大類之最。全國4批353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市共有7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兩批249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四市就有18個,這跟四市歷史悠久且處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不無關系。此外,共49處的4A級及以上景區中4A級就有47處,而5A級僅2處(六安市和安慶市各1處),黃岡市和信陽市目前仍處于空白,可見四市景區的綜合吸引力強度仍較弱。將四市獨立來看,每個市仍然是人文類旅游資源數量最多。將四市比較而言,自然類和人文類主要旅游資源安慶市最多,綜合類和4A級及以上景區六安市最多,紅色旅游資源數量最多的是黃岡市,11種主要旅游資源的總數六安最多,信陽最少,安慶和黃岡處于中等且數量相當。與表2旅游經濟指標對比可知,資源數量與旅游經濟發展無明顯正相關。
2.2 比較方法
第一步,為消除面積、人口因素對旅游資源評價產生的誤差,先根據四市旅游資源絕對數量、面積和人口,計算出每種旅游資源的地均密度和人均密度。其表達式如下:
ys=T/S(1)
yp=T/P(2)
其中, ys為地均旅游資源密度,yp為人均旅游資源密度,T為旅游資源總量,S為地區總面積,P為地區人口總量。
第二步,為消除量綱,方便比較,利用已計算出的旅游資源的絕對數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數據,繼而采用指數法來求出每大類中每種旅游資源絕對數量指數、地均密度指數和人均密度指數。
δx=[■]×100(3)
δx是指本組中排序第x位的指標指數值,f(no.1)是指該組中排序第一旅游資源量化指標值,f(no.x)為本組中排序第x位的旅游資源量化指標值。
以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例,信陽市3處,數量最多,設定其數量指數為100,黃岡、六安和安慶均為1處,則計算得數量指數均為33。信陽市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地均密度為1.59處/萬km2,黃岡、六安和安慶每萬km2分別為0.57處、0.56處和0.65處,信陽市在各旅游區中國家自然保護區地均密度指標排序第一,地均密度指數100,計算的黃岡、六安和安慶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地均密度指數分別為36、35、41。其他類型密度指數依此類推。本評價體系共11個主要旅游資源的基本類型,每種旅游資源3個量化指標(數量、地均密度、人均密度),共33組量化指標。指數越大,旅游資源越豐富。
第三步,依據指數得分高低對以上五種類型的旅游資源進行綜合排序,對四市的旅游資源進行相對比較。
2.3 比較結果
由表4中大別山區域四市主要旅游資源指數計算結果可知:
黃岡市五大類旅游資源指數累計分值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紅色旅游資源(548)、綜合類旅游資源(108),表明黃岡市紅色旅游資源最豐富,綜合類旅游資源最少有。黃岡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指數小計為300,是本市也是四市中豐富程度最高的。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指數小計均為0,是黃岡市的空白。
信陽市五大類旅游資源指數累計分值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自然類旅游資源(580)、主要4A級及以上景區(70),表明信陽市自然類旅游資源豐富程度最高,而主要4A級及以上景區最缺少。信陽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指數小計為300,是本市也是四市中豐富程度最高的。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5A級旅游景區指數小計均為0,是信陽市的空白。
六安市五大類旅游資源指數累計分值中最高者為4A級及以上景區指數累計(560),表明本市旅游資源等級較高,且較高等級者豐富,其他四大類型豐富相差不大。六安市11種主要旅游資源中有三種指數小計均達到300,分別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它們是本市也是四市中豐富程度最高的。國家風景名勝區指數小計為0,是本市的空白。
安慶市自然類旅游資源指數累計720、人文類旅游資源指數累計600,本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且自然類更甚,分值遠遠高于其他三市,可見四市中安慶市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安慶市11種旅游資源中有六種指數小計均達到300,分別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這六種在是本市也是四市中豐富程度最高的,再次說明了安慶旅游資源在四市中的絕對豐富地位。安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指數小計為0,說明安慶市旅游資源也存在自身的弱項。
從表5中大別山區域四市主要旅游資源指數得分排序(可知,安慶市總體旅游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六安市,第三為黃岡市,最后為信陽市。無論是自然類、人文類還是綜合類,安慶市指數得分值均排名第一位,這三類旅游資源豐富程度最高的城市都是安慶。安慶市較弱的是4A級及以上景區,最弱為主要紅色旅游資源,今后應加強旅游景區的開發和建設。
六安市4A級及以上景區豐富程度最高,黃岡市主要紅色旅游資源指數排名第一,說明六安市旅游景區建設方面做得最好,黃岡是大別山紅色旅游區中紅色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六安市的人文類、綜合類和主要紅色旅游資源均排序第二位,最差為自然類資源,四市中排名第四。
信陽市除自然類排序第二以外,黃岡市除排名第一的紅色旅游資源外,其他資源排序這二市均排在第三和最末尾,旅游資源總體豐富程度較其余二市差。
3 結論
比較可知,四市旅游資源的總體豐富程度高低依次為安慶市、六安市、黃岡市、信陽市。安慶雖為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但作為大別山紅色旅游區核心城市之一,其特色不足,且景區等級有待提高。六安市旅游總體質量中等,且自然類資源豐富程度最差,然景區建設程度較高,值得借鑒。黃岡市資源豐富程度一般,景區建設程度也不高,卻是四市中最“紅”的城市。信陽市資源豐富程度和景區建設均最差,自然類旅游資源較為突出。
安慶和信陽二市經濟發展較黃岡和六安好,以上結果與四市經濟發展情況對比,可知經濟發展與旅游資源豐富程度之間的關聯性不高。安慶和六安旅游業發展較信陽和黃岡好,四市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高低排序甚至與四市旅游總收入排序完全一致,可見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與旅游業發展呈現高度關聯。
結果表明,旅游業發展要以旅游資源為基礎,大別山連片集中開發已為大勢所趨,基于現有旅游資源條件,準確定位旅游資源開發方向和旅游業發展目標,促進區域合作、聯動開發是本文進行比較的最終目的?;诖髣e山四市主要旅游資源比較的實際狀況,各城市旅游業發展可采取以下思路:
安慶市在自然、人文和綜合三個大類旅游資源上的豐富程度最為平衡且整體競爭力最強,可依托天柱山和黃梅戲兩大老品牌的基礎上,打造花亭湖等多個新品牌,并與大別山其他地市的品牌產品進行組合,促進復合性旅游目的地的建成;六安市綜合類旅游資源,尤其是水利旅游資源及紅色旅游資源在四市占有明顯優勢,因此可集中優勢資源樹立水利資源品牌和聯合四市打造大別山紅色旅游品牌旅游區的發展;黃岡應深度挖掘大別山區域各市的相近因素和紅色旅游資源的內涵,促進區域聯合,力爭通過深度聯動開發把黃岡建設成全國著名紅色旅游品牌,樹立大別山紅色旅游的龍頭;信陽可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資源,利用雞公山和茶文化品牌,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提高旅游產品的品味,展現信陽山水文化的魅力,將其打造成為成為國內外知名旅游勝地。
總之,大別山區域四市應立足于各自的定位,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以紅色文化為紐帶,加強區域旅游聯合,增強區域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全國著名的大別山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 陳 烈,孫海燕.旅游資源開發的區域比較研究――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3,(1):126-130.
[2] 程廣華.大別山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戰略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0(3):85-88.
[3] 劉漢成.大別山旅游合作與資源整合開發研究[A].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湖北省商業經濟學會.第六屆中國中部地區商業經濟論壇論文集[C].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湖北省商業經濟學會,2012.
[4] 羅 芳,夏慶利,鄧高燕.大別山區域旅游競合機制的博弈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2):46-51.
[5] 李月華.黃岡綠色生態旅游與紅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研究[J].生態經濟,2010(2):109-111.
[6] 劉宏明.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利用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5):54-56.
[7] 陳麗軍,鄧高燕,汪季石.黃岡市紅色旅游聯動開發的模式選擇[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235-238,242.
[8] 高言鈴,嚴艷.河南省旅游資源競爭力區際比較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8(6):144-147.
[9] 張 洪,潘 輝,張 潔.安徽省旅游資源競爭力區際比較研
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