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病保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國內外對重大疾病的界定災難性衛生支出
在國際上一般有3種定義:一是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屬于重癥疾病;二是在特定時期內,家庭衛生支出超過原來所界定閾值;三是家庭用于醫療衛生的個人現金支出超過其可支配收入一定比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提出,當一個家庭的衛生總支出占其穩定收入(扣除生存必需品支出)的比例達到或超過40%,可認為該家庭發生了災難性衛生支出。
在大病保險覆蓋的病種范圍上,各國雖然各不相同,但均是按照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研究確定覆蓋范圍。最初開展重大疾病保險的南非,將心臟病發作、惡性腫瘤、腦中風和冠狀動脈搭橋作為四大核心疾病,約占申報案例的70%~90%。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的重大疾病商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雖各不相同,但前六位主要的重大疾病多為: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中風、冠狀動脈搭橋、腎功能衰竭和主要器官移植。對于新農合框架內的大病醫療保障制度,不少研究均認為發展新農合大病保險應科學選擇覆蓋的病種。孫梅等通過實際數據測算,認為國家衛生部提出的20類大病并不適合作為試點,建議優先選擇疾病診斷明確、效果可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白內障、子宮肌瘤和闌尾炎等。孫紐云等通過測算提出開展大病保險可以優先選擇的60種疾病。王海立通過總結山東省實施大病醫保試點工作的經驗,提出應逐步擴大保障的病種范圍,將耐多藥肺結核、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腎病綜合征等納入保障范圍。本研究在分析病種情況的基礎上,對按費用補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2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浙江省某市開展大病保險的情況進行了現場調研。該市在2014年正式開展了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2014年該市參合農民43.6萬人,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16106元(2014年大病保險起付線),新農合籌資800元/人,其中,30元作為大病保險的籌資額。2010年開始,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要求,開始推行尿毒癥、重性精神病的大病保障工作,2014年擴展到22種大病,報銷比例為70%。2014年開始,該市大病保險從按病種實施進入到按病種與費用同時實施。管理模式為委托第三方承辦,即委托保險公司管理,管理費用為基金總額的6%。通過對樣本地區住院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對樣本地區重大疾病保障工作的實施效果進行了統計分析。2014年起,該市實行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由于該地區大病報銷實施時間尚短,因此,采用2013年數據進行比較。2013年22種大病的實際報銷人數3299人。2013年達到按費用補償的大病保險設定的起付錢標準的患者1543人,其患者及大病保險補償前平均個人自付費用的主要分布情況。
3討論與建議
3.1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障
制度規定的22種大病的患病率普遍較低研究結果顯示,22種大病的住院人數占住院總人數的比例為7.9%,費用占總住院費用的11.7%,其中最高的是肺癌,占2.3%。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均不足1%,有些疾病甚至沒有住院病例。訪談中新農合管理者提出,在新農合大額費用患者中,外傷、呼吸道感染、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費用要普遍高于22種疾病。
3.2具體報銷范圍沒有準確界定
報銷范圍較寬泛和隨意在按病種補償的具體實踐中,疾病診斷目前在醫院的HIS系統中多以ICD-10作為標準。建議對大病病種所涉及的報銷范圍使用ICD-10編碼進行界定,并且將范圍界定到ICD-10編碼下的三級編碼。如腦梗死在ICD-10編碼中應屬于I63范圍內,但不應包含I63中的所有項目,例如I63.908頸動脈梗死,I63.909椎靜脈梗死在部分地區不被納入報銷范圍內。
3.3現有22種重大疾病的病種組合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體表現在:一是從政策運行以來的驗證來看,納入保障范圍的大病發病率和人均費用均不高,與政策預期效果不符。二是目前病種的納入缺乏以實證基礎進行的動態測算和論證,沒有退出和納入的變動機制。三是各地在新農合籌資和大病的疾病譜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統一采用22種大病作為保障病種不利于各地有針對性的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也不利于充分發揮新農合基金的效用。為此,應先明確大病病種篩選原則,并根據實際數據進行測算和篩選。通過對相關政策文件和文獻的研究發現目前較被認可的篩選原則包括醫療費用高、對健康危害大、發生頻率高、預后效果好及社會影響大等。利用這些原則,可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對疾病進行篩選,測算最優化的病種組合,對大病病種進行適當的調整。
3.4大病醫療保險費用補償制度
銜接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大病保險按費用補償各地普遍采用了二次補償或補充保險的形式來開展,也就是說,在新農合基本保險中對22種大病進行保險后,再對超出費用標準的醫療費用進行補償。該方式適用于目前大病保險開展的試點階段,可避免對基金造成過大壓力。但就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來看,新農合的大病保障模式應以按費用補償為主。因此,應做好按病種補償與按費用補償的過渡,以保障參合農民的基本利益。
3.5避免重復報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關鍵詞】高等教育 畢業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最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畢業設計(論文)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般文科稱為畢業論文,理科稱為畢業設計。
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給定的畢業論文任務,撰寫符合要求的畢業論文。具體地說,在知識要求方面,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使得理論認識深化、知識領域擴展、專業技能延伸;在能力培養方面,學生應學會依據課題的任務,進行資料的調研、收集、加工與整理,正確使用工具書,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撰寫技術文件的能力,掌握實驗及測試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綜合素質要求方面,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樹立正確的工程觀點、生產觀點、經濟觀點和全局觀點。
完成畢業論文,普遍的流程: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在學生做畢業論文過程中,指導教師肩負起指導查閱資料、篩選資料、修改論文等作用。
近年來,學生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總是不多,平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論文固然難以令人滿意,有些成績好的學生的畢業論文也不盡如人意??疾鞂W生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發現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不夠。學生不重視畢業論文,以應付心態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畢業論文寫作時間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完成畢業論文之時,正值畢業之際,學生面對就業。由于就業形勢亦不樂觀,因此,學生都承受著一定的就業壓力,他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求職、面試,甚至到用人單位應聘實習。而在完成畢業論文期間,學生不用上課,更無需考勤,對畢業論文只好匆忙應付。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投入時間少,精力也不夠,論文質量自然難以保證。
二、質量欠佳。畢業論文普遍存在抄襲現象,應付式完成論文,導致論文質量不高。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大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本校2004、2005、2006三個年級本科生的論文寫作現狀進行調查。實際發出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75份,有效問卷265份。69.1%的同學認為身邊存在較多或很多抄襲現象,然而在發現抄襲現象后,卻有47.7%的學生覺得正常,13.7%的同學甚至當作沒有發現,這說明大學生論文抄襲現象比較嚴重。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成績偏差,論文質量不容樂觀。
如何防止畢業論抄襲呢?
在教務處的指導下,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經管系率先將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以畢業實習報告的形式替代。學生根據在頂崗實習期間的崗位和工作職責,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形成畢業實習報告。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畢業論文過度抄襲。
以下是經管系營銷0901班某學生的畢業實習報告綱要。
實習報告題目:論電話營銷———深圳陽光保險公司實習體會
摘要
關鍵詞
1.實習單位簡介(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1.1公司簡介
1.2主營業務(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兒童保險,意外保險,教育金保險,大病保險,理財保險等多類保險業務)
1.3運作模式
2.實習崗位簡介
2.1部門簡介(電子商務部)
2.2工作流程
2.3崗位職責(跟蹤服務、維系CRM、開拓渠道)
3.實習所感
3.1實習困惑(團隊協作/人際關系的處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付出與收獲的比例)
3.2實習心得(抗壓力增強、看待問題多元化、脾氣性格有所收斂)
3.3未來計劃(潛心學習電話銷售技巧及客戶關系維系、嘗試不同崗位)
用畢業實習報告代替畢業論文,能在實際教學中,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減少論文抄襲。因為沒有沒有同實習單位同崗位的實習心得,學生能夠獨立的思考如何去完成本次實結,主題明確,接近生活和工作,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的興趣,極大程度的避免了照搬照抄。
論文摘要:本文從明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目標入手,依據公共經濟學原理,提出了構建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框架的思路,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體制及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的城鎮和農村醫療體制等方面的內容。
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及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目標
(一)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
醫療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所謂“公益”,泛指公眾的、公共的利益。公益事業是一種行業性質的界限劃分。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共同需要,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體現廣大人民和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福利性是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屬性,體現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承擔一定社會分配職能的特性。
(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目標
本文所指的醫療衛生資源是開展醫療衛生保健活動所使用的社會資源,即社會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總稱。
1、實現全體人口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目標。
2、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NI標(MDGs)中的人口和衛生健康發展目標
3、實現與小康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醫療保障目標。
4、普及醫療衛生教育,實現全民健身和建立高效、靈活、接近患者的醫療衛生體系。
二、對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和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的劃分
(一)對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劃分
對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進行劃分,即運用公共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界定醫療衛生產品的性質,原則上可將其劃分為: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如有些公共衛生服務,公共場所衛生等監督監測。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如私人保健。
(二)對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的劃分及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需求組合
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權利和義務規范,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可以劃分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要與非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政府應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要,而居民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由個人負擔。
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的城鎮和農村醫療體制
(一)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鎮醫療體制的建立
1、從醫療服務的供給來看,主要實現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從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方來看,要建立完善的城鎮醫療保險制度。
(二)區分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因地制宜的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1、對中國農村貧困地區舉辦合作醫療的政策建議。第一,各級政府應將衛生工作放在與發展經濟和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多方籌資,明確政府支持的力度、水平和目標人群。中國農村貧困地區舉辦合作醫療,籌資是一大難題。正常年景下,農民個人籌資1.5%一2%,各級政府用1%一1.5%的財政收入支持合作醫療是可以承受的。在多方籌資中,明確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水平不僅是合作醫療籌資的穩定來源,而且是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三,堅持“以家庭為單位,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主要理由是,如何建立貧困地區農村的健康保障制度還有一個探索的過程不宜過早的進行合作醫療立法或采取強制性措施。第四,建立合作醫療“籌資風險基金”使合作醫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建議由鄉(鎮)政府財政每年撥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加上歷年合作醫療結余資金的部分或全部,逐年累計,形成合作醫療“籌資風險基金”。第五,擴大合作醫療籌資統籌面,增強互助供給和抗疾病風險的能力。合作醫療應盡可能做到鄉辦鄉管。在全面開展合作醫療的縣,可以逐步向以縣為單位的社會統籌與以鄉為單位的互助供給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增強抗大病風險的能力。
2、對農村發達地區舉辦合作醫療保險的政策建議
合作醫療保險是合作醫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社會統籌和抗大病風險是其主要特征。這一制度適合農村發達地區采用。
第一,加強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立法。
第二,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以村集體為單位參加?!白栽冈瓌t對社會醫療保險來講就不適用了,這將造成逆向選擇,不能廣覆蓋、風險分擔和使抗風險能力降低,以及籌資標準不斷提高,最終失去社會保障的意義。因此合作醫療保險應當采用凡符合條件的參保對象,經民主討論,少數服從多數,以村集體為單位自愿參加。
論文摘要:文章主要以當前農村醫療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提出新型合作醫療背景下農村醫保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對建立健全農村醫保制度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與闡述。
自我國2003年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在政府部門的領導與作用下,加大建設試點力度。經過新農合制度的運轉,緩解了農村的就醫壓力,但是農村醫保制度仍存在缺陷亟待解決。
一、農村醫保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農村參保意識差
在新型合作醫療體系下,政府發揮組織、支持、引導作用,提倡農民自愿參加與集體籌資相結合的方式,主要以“大病統籌”為主,構建農村醫療的互助共濟體系。但是農村醫保并不像社會保險一樣明確規定投保時間,對農民的連續投保沒有限制,農民沒有參保意識。雖然以自愿參加為原則,但是政府卻每年下發參合任務,鄉干部以行政手段干預農戶參加,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民的參保意識差,為了完成任務,只好由鄉村墊付參保費用,而農民也只有在生病時才會核報,否則只好由鄉村承擔全部費用。另外,由于農村醫保的限制條件較多,看病時需指定醫院,對農民十分不便,弱化了農民的投保動機。
(二)醫療保障模式過于單一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收入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已不再滿足于過去“掏小錢、保小病”的簡單合作醫療模式,這種“溫飽式”的合作醫療已經失去了對農民的吸引力。而對于由于突發、大額的患病風險而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損失,又很難得到醫療保障與醫療救治。這種情況與農民的看病需要嚴重不符,弱化了農村醫保制度對農民的保障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及醫療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合作醫療提供的低水平服務也不再受用。
(三)缺乏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保障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而由于理論欠缺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因此國家保障法律尚未形成,造成農村醫保制度的建設與落實不能得到法律后盾的有力保障。而由于法律配合的欠缺,造成一些農民不認可醫保制度,由于怕承擔經濟風險,因此不愿意加入到醫保中,增加了農村社會保障普及工作的難度。
二、建立健全農村醫保制度
(一)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以當前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展來看,需要我國政府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村醫保政策,以法律法規形式明確提出各級財政部門應負擔的比例,落實政府責任,并將農村醫保的覆蓋率情況,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中,加大政府對農村醫保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級政府將新型合作醫療的資金與社會醫療救助資金整合,共同設立“農村醫療保險基金”,并結合上半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狀況,制定負擔比例,實現長效性增長機制,減少農民的繳費負擔。二是促進醫保制度的嚴格落實,惠及當地所有農民,以政府監督職能,督促當地的個體雇主或者企業繳納職工醫保,并將勞務輸出人員納入當地醫保制度中,確保所有企業盡到社會責任。三是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宣傳力度,只有讓農民群眾認識到醫保的重要性、優惠性,才能真正得到他們的支持與擁護,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因此,各級政府可通過下發文件、廣播、報紙、電視、宣傳欄等多種方式向農民介紹參加醫保的好處,讓農民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了解相關醫保費用籌集、醫藥費使用和報銷等內容,提高健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參保自覺性。
(二)實現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而統一的合作醫療保障模式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因此,農村醫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必須加快構建政府、農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以滿足不同農村發展情況對農村醫療服務的不同需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推廣并宣傳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這主要由于在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均收入與治療支出能力普遍偏低,而實現“廣覆蓋、低水平”的初級合作醫療,是滿足農民就醫的根本保障;在中等發達農村地區,重點推廣“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因為在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民,具備少量的醫療支付能力,但是“大病致貧”現象仍存在,這將是醫療改革的重點;在東部沿海等發達農村地區,基本建立完備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接下來應全力構建新型合作醫療的各項制度與服務網絡,由于經濟條件良好,當地農民提高了對商業保險的認識與需求,通過制度的完善,可滿足不同層次的醫保需要。
(三)建立健全農村醫保的法律法規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通過立法實現的一項強制性制度,其具體落實必須有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近年來,雖然我國新型合作醫療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農村醫保中尚缺乏有效的法律體系保障。因此,加快法律法規建設勢在必行:一是建立與農村社?;鹣嚓P的監督法律。社會保障資金作為農民看病的根本保障,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私自挪用,做到??顚S?。二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農村合作醫療法》,提出農村醫保制度的具體落實方法。另外,應該認識到,除了提出基本的立法之外,強化執法力度才是實現農村醫保法制建設的根本,否則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將失去立法的真正意義。因此,只有加大法律的落實力度,才能讓法律成為保證農民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牛妍.以構建農村醫保制度推進“新農村建設”[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
2、許海虹,姜巖.發達國家農村醫保制度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3、顧昕.當代中國農村醫療體制的改革與發展趨向[j].河北學刊,2009(3).
論文摘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及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針時當前農村社會保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一、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自我保障的觀念淡薄,大多數的農民還指望家庭和土地養老,年輕力壯時掙點錢浪費在埋葬老人、給兒子娶媳婦等事情上,遇到天災人禍或者自己老了生活卻沒有辦法。
(二)城市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二元化,農社村會保障水平低、覆蓋面小。城鄉經濟和社會的二元結構,決定了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也必然是二元性的。從總體上來看,城鎮已初步建立起水平較高且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金已基本實現了社會統籌,建立了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基金模式,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女職工生育保險,都在原有的制度上進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廣大的農村,仍然是以國家救濟和鄉村集體辦福利事業為主的社會保障,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進行了改革試點以外,其他保險項目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優撫、“五?!?,還是救災、救濟,者提以特定的農民為對象的,數量也很少,大多數農民并沒有享受社會保障。這種非均衡的二元保障政策,直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人口在社會保障資源享用與權利分配過程中的不平等,農民往往在醫療、教育和就業保障方面遭遇排斥和擠壓,無法分享到應有待遇,致使農村社會保障的發生體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層次。
(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緩慢,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嚴重依賴于土地。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他們處于絕對貧困線與相對貧困線水平。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特困群體的救助主要是采取季節性救助,各地也根據實際,開展了農村特困群體定期定量補助及臨時困難補助等辦法,使得部分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補助面不寬,補助金額有限,對特別困難的農村家庭只能是杯水車薪。1994年開始,民政部在山東、廣東、江蘇、上海、廣西、山西等地進行了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然而由于農民實際收人難以確定,在試點工作中遇到種種問題,致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緩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得依賴土地獲得最低生活保障,而這種土地保障只能發揮低水平的保障功能。
(四)農村養老保障的社會互濟性低、保障能力弱。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采取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為輔、國家投入為補充的形式。這使國家和集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同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以交費的方式籌集資金,并且由農民根據自己的繳費能力和保障需求自主選擇繳費標準,在實際開辦過程中,大部分農民由于采納了最低標準,受益期時領取的養老金過低,不能有效地保障老年生活。而自由交費原則,使養老保障制度缺乏約束力和強制力,農戶參保行為上普遍存在逆向選擇。許多農戶出于自利的動機而選擇不交費,導致基金規模和覆蓋人群無法擴大。人均領取年養老金極少,投保農民受益很少,很難起到養老保障作用。
(五)農村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使農民看病可以報銷,增強了農民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但是隨著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后醫療需求的釋放和增長,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淮低,不能有效減輕農民的疾病負擔。國家規定的合作醫療標準是,中央財政補10元,地方財政補10元,個人交10元,每人年籌資30元。由于籌資水平過低,基金有限,受益面大,補助額度小。目前的合作醫療能夠為病人提供部分資金幫助,但還遠遠不能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合作醫療資金的相又婦意定性與群眾不斷增加的醫療服務需求呈現出不適應性。從各試點縣看,在資金總額不變、住院人次和費用不斷增加的情形下,要保持補償標準的穩定性、連續性,必然面臨資金透支的風險。要規避風險唯有降低補償標準,這又勢必造成補償強度大起大落的問題?;鶎佣c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薄弱,無法應對和滿足農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同時推行醫療合作各部門政策存在矛盾。比如,對于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各職能部門的觀點不一,民政部規定,為了建立合作醫療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向農民收取一定的費用。然而,在農業部等五部委頒布的《減輕農民負擔條例》中,“合作醫療”項目被視為“交費”項目,列為“農民負擔”不應當征收。這一政策與中央政府支持發展合作醫療的政策相沖突,致使許多地方放棄合作醫療制度的重建。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對策
從當前的情況看,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實現“生有所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當前在農村社會保障各項制度建設中,應重點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建設。
(一)增強社會保障意識。突破思想障礙,統一思想認識,更新觀念,增強廣大農村干部與居民的社會保障意識是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條件。
通過宜傳教育,使廣大農民認識到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既是社會主義優越J險的體現,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需求。認識到由低層次的家庭自我保障進而轉變為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在今后將主要不是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而是按權利與義務對等、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由社區積累和個人投保為主來籌集保障資金,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增強自我保障意識。具體宣傳發動時,可以從以下三點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種方式宣傳農民受益事例。二要通過補償公示來宣傳,特別在村一級要定期向農民公布補償兌現情況。三要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醫保政策(如: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義務、審核結算流程等)。通過宣傳能夠使醫保各項規定家喻戶曉,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打消各種顧慮,提高參加新農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實行低保制度既是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建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科學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淮。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需考慮維持農民基本生活物質需要、當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人、地方財政和鄉村集體承受能力以及物價上漲等因素,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大體上包括因缺少勞力、低收人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因災、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及無法定撫養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另外對于在城市化過程中,一次性出讓土地的農民和失地農民,首先應該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因為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農民因為國家基礎建設的需要失去了土地,而土地作為農民唯一的社會保障載體,一旦失去,將無所依靠,因而應給予他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已經進城落戶并將土地一次性出讓的農民,已經屬于城鎮居民,而且在失業期間不會有任何經濟來源,應該將他們納入低保范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對于還未進城落戶的失地農民,他們的情況比已經進城落戶的農民還差,真正屬于“種田無地,上班無崗”,更應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由地方財政解決他們的低保收入來源。
論文摘要: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滁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遭遇到前所未的挑戰,主要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財政收支中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壓力較大、農民收入低繳費能力弱、現行社會保障體系管理不完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等方面。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農民保障制度四個方面闡述完善滁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措施。
黨的十六大提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鞭r村社會保障不僅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難題。積極探索并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使其適應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已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
一、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進展
滁州市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約447. 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約97. 60萬人,農業人口約349. 77萬人,常住人口約412萬人。1992年由民政部門試點農村養老保險,1994年全市逐步推行,全市2區2市4縣共設立6個農保機構(瑯娜、全椒除外)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編76人。2004年累計參保人數達75031人,年末領取農村養老金人數444。多人,累計農?;饾L存結余3150多萬元,其中2090多萬元存四大銀行,770多萬元購買國債,50多萬元存省農?;疬\營中心,170多萬由地方財政托管,農?;鸸芾矸蠂艺?,運行良好。截至2008年底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已達6. 23萬人;參加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 1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32.4%;農村傳統救濟人數3534人,比上年增長4.4%;全年城鄉醫療救助4727人次,比上年增長31.9%;2005年農村五保戶供養率達100%供養人數2. 82萬人。
截至2007年,滁州市農村人口344. 33萬人,參醫療保險人數302. 45萬人,參保率87. 8 %。 2008年覆蓋全市所有市縣,覆蓋率達90%以上。
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步伐,近年來滁州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了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是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和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二、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制約因素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滁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招商引資、實施東向戰略、對接“長三角”、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處在“戰略機遇時期”和“矛盾凸顯時期”并存的階段。這期間,社會保障事業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社保工作艱巨
未來5年,主要矛盾仍然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受經濟結構變動和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滁州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約176. 7萬人,男勞動力占50.5%,農村從業人員約159. 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90.4%。其中,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占74. 3%;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占14.0%;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占11. 7%。在51. 9萬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從事在建筑、采掘、制造業等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55. 5%;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42. 9%。并且,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占17.5%;21-30歲占32.9%;31-40歲占32.8%,年輕人社保意識淡薄。另外,在農村勞動力資源中高中文化程度13. 7萬人,占7.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 5萬人,只占0. 8%。勞動者技能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數量少、技能水平低,與發展經濟,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多元化經濟形式帶來多樣化的就業方式,靈活就業群體的擴大對就業、社保管理和勞動關系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2.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壓力較大社會保障屬于純公共產品,其特性決定了政府在社會保障中一般都要承擔相當的財政責任。社會保障支出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一項主要的支出項目,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一般占20-50%,發展中國家也達到10%左右。根據《關于滁州市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稱,2008年全市財政支出完成810328萬元(含省追加支出),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人完成556102萬元,地方收人完成286367萬元,地方收人中稅收收人完成220572萬元;非稅收人完成65795萬元,一般財政收人只占當年財政總支出35.3%,從絕對差額,收不抵支高達500多億;從財政補貼支出來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6679萬元,占當年財政支出18. 1%。以滁州市南憔區自2008年起每年預算中按上年末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累計余款總額3%予以補貼為計算標準,全市僅養老補貼財政支出就占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近30%??傮w來說,在這種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下,要求財政再擠出財力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很大困難,使得各級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難以有所作為。
3.農民收入低,繳費能力弱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是社會保險,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五個險種組成,其社?;鹩蓚€人、集體和國家三方共同承擔。因此投報人個人也要承擔相應的繳費義務。但滁州地區農村收人水平偏低,盡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相臨市差距也大。從農民現金和消費支出對比看,2008年上半年全市農民現金收人2216元,其收人來源主要種植業,約有32%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貨幣工資,但同時生活消費支出也達1969元,扣除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子女教育費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上漲,農民現金純收人低下,繳費能力有限,客觀上制約了社會保險制度在農村的廣泛開展。
4.現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現行社會保障管理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未形成救助等級評價制度和缺乏具體助評標準,如特困救助、災害救助、貧困生救助等評定。下級往上報時有意夸大數字,上級核定過于主觀,隨意性較大;核定救助對象時,無明確操作標準,實踐中“人情救助”的現象大量存在。二是各項救助制度之間存在重復覆蓋的情況,不同制度對保障對象的甄別標準不同,實際中有的農民享受多項的救助保障。三是社會保障組織管理機構不健全,社會保障管理權力分散,政出多門現象嚴重。由于各部門所處地位和利益關系不同,在社保工作管理和決策上常常發生沖突。甚至不少地方出現了挪用社?;?、違規投資、亂收管理費的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5.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現行保障制度乏力
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加快,諸如社會福利,養老保險等一系列老齡化社會問題凸現。目前城鄉之間差別較大,城市中的老人一般都能享有退休金和公費醫療,農村地區的老人沒有這些良好的條件,生活上存在諸多困難和不便。200。年安徽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比例11. 02 %,達到650萬人,絕對數字十分巨大。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000萬,全省75. 56%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目前,我國農村以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遭遇兩難境地。根據搜狐網2008年兩會調查顯示,66%的農村居民選擇依靠子女來養老,選擇商業性養老的農村居民僅占1. 2%,選擇在民政養老機構養老的也只有5. 2%截至2008年底,滁州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1. 52 %,比國際標準高4. 52個百分點。2008年末,全市各類福利院158個,福利院床位10265張,這些床位數僅為老年人口的1. 95%,而且養老機構普遍規模小、設施簡陋。我們不難發現,農民的養老,醫療等問題依然是個大問題。
三、健全滁州市農村杜會保障制度的構想
滁州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地級市,農業人口約占全市人口的78%。雖然近年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認還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還缺乏許多必要的保障,農村養老問題、看病問題、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間題等都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直接影響著滁州市未來社會的建設。因此,要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各項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全市框架相對統一、待遇大致相當、覆蓋全體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使農民“貧有所扶,困有所幫,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1.建立農民個人積累、國家和集體補貼配套,全市農民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多元協調的社會保障模式是社會保障的目標。社會保障涉及到包括政府、社會、個人等各利益主體。建立健全把廣大農民包括在內的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到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參加,凡年滿18-60周歲、戶籍在本市的農村公民和未能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非農村公民,不受性別、職業限制,均可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具體參保對象為:農村務農人員;外出或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未能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非農村公民。養老保險待遇保證領取期為10年,不足10年死亡者,保證期內的養老保險金未領取部分,根據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領取;參保人領取養老保險金超過10年者,其養老保險金按原標準繼續領取至死亡止?;鸹I措主要來源參保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區財政養老保險費補貼;農保基金收益。參保人可以根據自身年齡和經濟條件,選擇養老保險金按月、按年或一次性大額參保的繳納方式和繳費標準,建立個人統籌賬戶,由各級財政管理,補貼比例隨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各級財政根據農民繳費的一定比例進行補貼,納人財政統籌賬戶。有條件鄉鎮、村可以對參保農民另行補貼,增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吸引力,鼓勵農民參保。
2.逐步完善“大病統籌”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目前,滁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由中央、省、縣(市區)和個人分擔,參合農民每年個人繳費不低于10元,中央財政每年對參合農民補助人均20元,省級和地方財政每年對參合農民補助人均20元,實行大病統籌帳戶和家庭帳戶相結合。大病統籌帳戶主要用于住院醫藥費用、慢性病門診費用的補償等。家庭帳戶按每人每年5元標準從基金中提取,用于門診費用報銷。按照年人均50元的籌資標準,確定了100-500元起付線和封頂線1. 5萬元。但是,實踐中,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主要有:一是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建立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新型合作醫療模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醫療組織為基礎,鄉(鎮)合作醫療組織為重點,一定范圍(如大病及康復醫療合作)的縣(市)聯合的多級合作醫療體系;整合衛生資源,改善村級健康服務的籌資和管理。二是完善“新農合”的實施方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合理確定報銷范圍、起付線、報銷比例和封頂線;健全醫療救助制度,通過民政和扶貧部門資助貧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照顧貧困人口的特殊情況。三是完善籌資機制,加大對協調機構、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的市縣、鎮、村三級管理服務機構監管力度,規范臺賬務管理制度以及醫療服務制度,確?;鹬С觥⒑献麽t療正常運作。
3.建立健全以“應保盡?!睘榛尽V覆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8年滁州市貧困人口約13. 95萬人,占全市農業總人口的4%。病殘、農戶素質不高、家庭負擔較重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大多數貧困人口如因病殘、受災、子女上學、缺勞動力等致貧的,開發式扶貧難以使其脫困,自身又無力獲得經濟收人增長,對這部分貧困人員救助的惟一手段就是醫療保障和社會救助。結合全國各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做法,根據滁州市縣實際情況,逐步嘗試建立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具有農村常住戶口的農村家庭,年人均純收人低于最低保障線的,均屬保障對象。低保對象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五保戶,主要是農村中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二困難戶,主要是因家庭成員在勞動年齡因常年有病基本或者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困難者、或家庭主要成員因病、災死亡,其子女不到勞動年齡或者是在校學生,生活特別困難者等;三是一般低保戶,主要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標準的困難群眾,低保標準線由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據各市縣區當年農民人均純收人1/3設定。低保對象采取自愿申請,縣鄉村民政部門三級審核審批,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低保對象實行等級動態管理;保障金標準即在保障對象家庭現有收人的基礎上由縣鄉地方政府和村集體分擔一定比例補足至現行最低生活保障線。
4.繼續完善失地農民補償安置辦法,逐步建立失地農民生計生活保障制度
當“神醫”的第一步要宣稱專治被人們視為不治之癥的大病,晚期癌癥、截癱之類是“神醫”最擅長的,也最保險,因為這種病的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治不好是正常的,不會被責怪,碰巧“治”好了一兩個,就會引起轟動,有了口碑。至于普通疾病則應該留給普通醫生去治,治不好有損“神醫”的威名,不屑去治。
“神醫”還要有人生的傳奇,要么有顯赫的出身,比如是“太醫”的后代,家藏祖傳秘方;要么出身卑微,但有過一番奇遇,或得到高人指點,或刻苦自學,終成大器。人們既仰慕名門之后,也敬佩創業的英雄,不管你選擇哪一種出身,在人們的心目中都不是等閑之輩。
僅有傳奇經歷還不夠,還必須有能證明自己專業資質的頭銜,如洋博士文憑、教授職稱、院士稱號。國外有許多專門為中國人培養博士的大學,一句外語不會也沒關系,只要交了學費,博士文憑很快就會寄來。這些大學雖被某些人蔑稱為“野雞大學”,但名頭往往都特別大(比如冠以“國際”“世界”“聯合國”字樣);或與國外名牌大學只有一字之差,一不留神就看錯了。院士稱號同樣可向國外及港澳那些專門面向中國人的新興“科學院”索取。至于教授職稱,是可以自封的。
天下號稱能治療不治之癥的人太多,為了能讓自己脫穎而出,還要標新立異,專門與主流醫學唱反調。即使治療的方法是簡單的拍打、揉搓,也要一口咬定不是按摩,而是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新療法,創建一個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醫學新體系。這有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學術專著和專家的鑒定為證。
現在許多人都已知道國內學術腐敗嚴重,論文和學術專著交了錢就能出,鑒定的專家也是能收買的,所以“神醫”還需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想在國際學術期刊是不可能的,但有許多途徑可讓自己成為轟動世界的“神醫”。簡單的辦法是說一段自己如何揚威海外、鎮住國外專家的故事,這不需要成本。復雜的辦法則要花點錢,如申請美國專利,只要是別人沒提過的新觀點新方法,專利員都會讓你過;獲得布魯塞爾尤里卡博覽會金獎之類的獎狀,這些展銷會是交了錢就能參加,參加了就能獲獎的;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許多國際會議是交了錢就能去那里指點江山,合影留念的;擔任某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當然,這個國際組織要靠自己去注冊。更復雜一點的,還得多花些錢,雇一批老外當演員,拍一段錄像供回國放映。
找到領導、名人為自己捧場,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領導、名人對醫學成果并無鑒別能力,但領導、名人是各個方面的權威,當然也是醫學權威。領導、名人的肯定不僅能讓普通公眾崇拜,而且也相當于給了自己一把闖蕩江湖的尚方寶劍,工商、藥監部門都得讓三分。
最能讓人信服的還是患者的現身說法。找幾個托兒,編造一冊患者病例,這種手法太低級,在網絡時代容易露餡。讓真實患者出來表演,就不怕記者、網民的追蹤調查了。只要看過的患者足夠多,就不難找到幾個能言之鑿鑿地證明自己的神奇療效。即使是不治之癥,也有相當數量是誤診,其實患的并非不治之癥。即使真是不治之癥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可以自愈,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更容易自愈,而籠罩在“神醫”頭上的種種光環,正是強大的心理暗示。讓癱瘓患者當場站起來走路,看似讓人震驚,但也并非不可思議,因為有的癱瘓患者的功能實際上已經恢復,只是還有心理障礙而已。這樣的患者的確可以讓“神醫”手到病除,只要碰上幾個,就可以吹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