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消費安全大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食品安全 新聞 報道 媒體 綜述
在“三鹿奶粉”、“蘇丹紅”硝煙未盡,老百姓對餐桌食品仍然提心吊膽的時候,2010年,食品安全事件又接踵而至,“地溝油”、肯德基的“橡膠門”、圣元奶粉的“早熟門”……媒體對這些事件進行了大力地報道。新聞學者們對于這些報道進行了細致地研究。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食品安全”、“新聞”、“媒體”、“報道”等為關鍵詞,選取2010年發表的論文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整理,對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及研究理論進行總結,以期為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范圍
在選取的22篇關于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中,有的是著重于事件報道本身,選取當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研究,如《以訛傳訛成就麥當勞“橡膠門”》①;有的是著重于媒體本身,對某媒體整體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如《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分析》②;有的是著重于探討媒體責任及表現,套用理論研究媒體食品安全報道優缺點,如《框架理論視野中的食品安全報道研究》③。
從統計篇數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者更希望通過對報道的分析,進而用理論解釋研究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應如何作為,承擔何種責任。
二、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目標文獻的分析整理,2010年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報道本身的分析研究
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媒體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刊發大量的報道,這些報道能否做到及時、準確、公正?王寧④和李蕊⑤通過定量分析為主要方法對《人民日報》關于“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從中探尋主流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議題設置、報道體裁、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特點和不足。趙欣⑥搜集了2008年9月12日―10月23日《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通過標題、欄目、報道內容等分析《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特征,認為在此次報道具有貝斯沃斯和凱莉提出的“典型的食品危機”報道的特征以及新聞報道中存在著“新聞螺旋”的觀點。
也有學者對不同媒體的報道進行對比分析,李⑦選取《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作為樣本,對兩報的報道數量、報道類型、報道主題、消息來源及版面編排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李妍⑧選擇《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于關于食品質量安全危機的高密度跟蹤報道為研究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其主題進行盡可能詳盡的分析,研判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政治制度背景下,兩家報紙在報道角度、報道手法及報道影響方面的不同。
趙等⑨以飲食、營養、食品為關鍵詞檢索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數據庫,共檢索出1982-2008年間相關新聞報道943條,他們分析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對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關注程度、關注重點及其在近年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認為中央電視臺有關食品安全新聞報道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當前相關領域的現狀,但媒體關注的熱點與公共衛生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之間有所偏差。于⑩選取自2007年3月起至2008年12月,《紐約時報》關于中國消費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共計217篇。通過對所選取的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他認為,中國應該加快建設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相適應的話語權系統,改變中國在許多與自身有關的問題上面臨的話語權困境,讓世界聽到更響亮的中國聲音。
2、對報道引起反應的研究
媒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引起的影響,是研究者的關注熱點,大量的文獻都是關于此類的。
危瓊⑾認為,近年來報紙對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報道,已經由單純的曝光逐步呈現出理性色彩,并且呈現出多元化的報道趨勢。她通過對《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兩份不同性質報紙相關報道以及其它媒體部分報道的研究,認為媒體在處理和報道此類事件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其表現不僅關乎社會公器角色的實現和環境監測功能的發揮,而且關乎事件的解決和社會的穩定。
然而更多的是對食品安全報道不當的批評。門玉峰⑿在其《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體適度監督作用研究》一文中列舉了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不當炒作的5種表現:報道內容失實、混淆關鍵概念、夸大問題程度、解釋說明不夠、和以訛傳訛。他分析了媒體在對食品安全事件進行報道時出現問題的主客觀原因,主要有媒體自身的原因,媒于信息通道的末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和危機公關意識以及評估機構沒有被納入常規的食品安全體系。這些非適度性的問題,給企業和行業造成了損失,同時也為社會和公眾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010年的2個食品安全事件“橡膠門”和圣元奶粉的“早熟門”最后都被確認為偏差,這不得引起新聞學界對于媒體食品安全報道結果的深思。
張彬⒀在《守望者還是終結者――試論面對食品安全,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一文中感慨,“作為媒體人,筆者曾不止一次目睹了食品安全事件毀掉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事件。當無良老板、企業得到應有下場而大快人心的同時,那些枉受牽連損失慘重的誠實守信者往往只能默默承擔。都說媒體是懲惡揚善的有力武器,但面對著一家家消失的‘百年老店’,黯淡的‘質量明星’,我們除了扼腕,也不得不思考,這真的是我們想得到的結果嗎?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是在鉛字、鏡頭、鎂光燈下被刻意夸大、掩蓋甚至扭曲了的。筆者看來,媒體應該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利益的守望者,而非終結者?!?/p>
3、對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責任的探討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總則第八條,賦予了新聞媒體重要的使命: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并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馬志紅⒁認為,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上,媒體該發揮的作用有:(1)發揮信息傳遞功能,及時對環境進行監測和預警。(2)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催促政府企業履行相應職責。(3)發揮社會協調功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張超⒂更加強調報道的時效性,他認為新聞輿論監督的及時、時宜和長效是保證其起到積極社會效果的要件之一。只有在媒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和監督下,民眾才能吃到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
溫錦清⒃詳細探討了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報道,他從三個方面著手論述:(1)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社會的媒體監督力度和反應速度已超過了監管部門,從而成為最及時最有效的監督;(2)在食品安全報道上,媒體要做到理智和有分寸。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3)要解決食品安全報道中出現的問題,既要依靠媒體的輿論監督,又要強化政府、企業、評估機構以及公眾的積極作用,建立一個運轉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傳播體系。媒體方面要加強新聞自律,正確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要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炒作;要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
三、食品安全報道研究所選用的新聞理論
對于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不少學者都采用了“風險社會理論”,如黃旦⒄,郭麗華的《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中國食品安全報道――以2006年“多寶魚”事件為例》,該文從風險社會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寶魚”事件為例,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會變成了食品安全的報道問題,這里面既有因果關系的難以確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無法測量,把責任全歸之于媒體是不公平的。同時,中國的媒介在報道食品安全時,也必須改變觀念,從自以為是的監督者成為客觀公正的“雷達”。
也有學者借用“框架理論”的成果,蘭州大學的萬麗麗⒅基于框架建構理論,采用內容分析和文獻分析的方法對以《人民日報》、《河北日報》、《蘭州晨報》、《東方早報》為代表的報紙媒體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11月11日之間對于“三鹿問題奶粉”的報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結語
食品安全大于天,做好食品安全報道也至關重要。本文期望通過對2010年相關研究的整理綜述,對于后來的研究者能有所借鑒??偟膩砜矗@些研究肯定了食品安全報道對于社會民生的有益之處,認為大多數媒體發揮了“社會觀察者”的功能,但是也對報道失誤所帶來的弊端進行了分析與批評。同時,更多的學者運用新聞理論進行分析,也正試圖尋找一條完善食品安全報道之路。
參考文獻
①孫尉翔,《以訛傳訛成就麥當勞“橡膠門”》[J].《新知客》,2010(8):20-21
②陳都,趙士林,《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分析》[J].《今傳媒》,2010(5):76-78
③張晏,《框架理論視野中的食品安全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10
④王寧,《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呈現:現狀、問題及對策――以〈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2010(4):32-35
⑤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報道特色及優化建議――以〈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0(6):37-39
⑥趙欣,《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特征及“新聞螺旋”――以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0(3):69-70
⑦李,《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比較兩家報紙頒布前后的報道內容》[J].《新聞愛好者》,2010(3):18-19
⑧李妍,《由三鹿奶粉引發的食品質量安全危機報道》[J].《新聞愛好者》,2010(2):57-58
⑨趙,衣,李可基,《中央電視臺有關飲食營養和食品安全新聞調查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8):4-7
⑩于,《涉華消費品安全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0
⑾危瓊,《食品安全事故報道的趨勢透視――理性色彩和多元化關照的回歸》,2010(10):95-96
⑿門玉峰,《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體適度監督作用研究》[J].《中國商界》,2010(4):9-12
⒀張彬,《守望者還是終結者――試論面對食品安全,媒體所扮演的角色》[J].《輕工標準與質量》,2010(2):55-57
⒁馬志紅,《食品安全中媒體的監督作用》[J].《消費導刊》,2010(8):317
⒂張超,《從食品安全談新聞輿論監督的時效性》[J].《才智》,2010(26),172-173
⒃溫錦清,《食品安全報道和輿論監督》[J].《新聞戰線》,2010(4):85-86
⒄黃旦、郭麗華,《媒體先鋒: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中國食品安全報道――以2006年“多寶魚”事件為例》[J].《新聞大學》,2008(4):6-12
⒅萬麗麗,《國內報紙媒體對于食品安全的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智慧商圈;虛實融合
商圈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的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 taller)最先提出來的,其核心即商品和服務中心地理論。根據他的理論,商圈指的是以商業的中心地為圓心,以其服務所能輻射的距離為半徑而形成的區域。商圈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包括中心商業圈、次級商業圈和邊緣商業圈。
一、什么是智慧商圈
智慧商圈與傳統商圈的區別主要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而具體什么市智慧商圈,似乎目前并沒有一個公認的解釋?;蛟S每個人、每個經濟發展階段、每次技術革新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本文從商圈開始討論,一探什么市“智慧商圈”。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有關“商圈”的文獻,共獲得11026條記錄,其中有記錄的是從1992年開始,至2008年文獻數量呈現遞增趨勢并達到最高值。這個變化也正好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情況相吻合。2010之前的研究主要在如何規劃和建設商圈,而之后的主流研究轉向了如何實現商圈的可持續發展之中,電商也在此時被頻頻提及。同時,通過檢索“智慧商圈”獲得113條結果。
龔義濤(2014)提出,智慧商圈應該是以智能化設備為基礎,對將商圈客流轉化為用戶,并針對用戶的行為軌跡提供個性化、快速便捷、互動性強的服務,同時使商家的營銷策略更加高效。張子卿(2014)的論文中重點提到,智慧商圈是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去取代獨立線下銷售的模式。而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而形成的個性化推薦系統將會成為智慧商圈的重要服務環節。彭晨偉(2017)基于行車大數據,利用云計算、Hadoop大數據處理平臺等技術對商圈理論進行優化,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應用。孫杰,徐少明(2016)指出智慧商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信息技術為技術,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滿足消費者、商家和政府三方需求,形成服務更加智能、信息更加精準、平臺更加開放,能夠實現各個組織的創新共享。
二、智慧商圈的探索
王駿、金煉(2017)指出智慧商圈應該包含免費的無線Wi-Fi網絡、基礎的電子政務、便民服務、O2O電子商城、商圈社交網絡、商家服務中心、二維碼應用、停車引導等功能,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為基礎,構建涉及生活、營銷、管理、服務、環境、商務等內容的智慧平臺。戚爾達(2015)提出智慧商圈以實體商圈為基礎,各相關單位要制定統一標準,打通各個環節,通力合作,找準自身位置,并積極整合信息產業資源,在實現內部資源優化的同時,提升商圈服務品質和輻射能力。
通過文獻發現,智慧商圈在基礎功能的建設上的要求并沒有太大區別。首先是急速免費Wi-Fi,滿足用戶的互聯網急速接入體驗。商圈客戶統一的會員信息管理系統。每個商鋪都應是一個信息者,通過公共的信息平臺,積極商業信息,同時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查詢和在線咨詢服務。私家車進入商圈是否能根據智能交通系統快速停放車輛。商圈的各類服務是否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在線快速預訂。同時,客戶的消費行為是否可以跟蹤,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加適宜的產品或服務。了解每個客戶的個性特點,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專業服務。未來的智慧商圈,將會成為一個能為用戶提供健康、時尚、文化、旅游、社交、刺激、新鮮的快速服務平臺。
我國智慧商圈仍處于初級的快速發展階段,以美團網為主的團購平臺,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主的移動支付平臺,以淘票票、大麥等為主的專業在線訂票平臺,以O2O、摩拜為主的共享單車等智能化服務平臺都在不斷刷新人們的消費感受。這些新出現的,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化服務軟件,為智慧商圈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三、傳統商圈與智慧商圈
1.傳統商圈的弊端
(1)傳統商圈商業信息冗余繁雜
泛濫的廣告信息將會使人反感,就算有需求的客戶也會在眾多競爭信息中產生疑惑。商家經營中難免會有廣告需求,當前商家也很難拋棄傳統的商業宣傳。構建智慧服務平臺,通過合理引導的方式,將客流指向更匹配的消費渠道,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信息的產生。
(2)商品找尋成本高
傳統商圈為客戶提供商品和服務時,商品和服務的物理空間與消費者往往存在距離,而搜尋過程往往是漫長而枯燥的。消費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往往找到的并非是最想要的那一個。
(3)交通混亂
商圈是客流、物流、車流匯聚的中心區域,交通壓力巨大,不同道路、停車位、人行通道會出現流量不均,導致擁堵的現象發生,影響商圈平穩運轉,也易導致安全事故發生。
(4)商業信息孤立,服務片段化
傳統商圈的每個商家都獨立經營者自己的行業,商圈內商家信息無法共享,導致客戶可能產生的消費行為白白流失。
2.智慧商圈能夠帶來什么
(1)快速的個性化服務
客戶在傳統的服裝選購時,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判斷服裝是否漂亮,是否合身,而這個過程往往會出現合身的不漂亮和漂亮的缺尺碼,從而浪費大量的時間在無效的選購過程。這個過程盡管讓客戶花了更多時間成本在服飾的選購上,有助于成交,但同時重復性的試穿過程,極大的增加了店員工作強度。同時,客戶在同樣的時間內無法選擇到更多的商品,對其精力和體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會員管理的功能,對會員用戶的基本體型信息進行管理,可以有效消除這種盲目的選購過程,讓客戶把大量時間用于商圈的互動休閑和逛街聊天之中無疑是更有價值的。
(2)商業經營更合理
往往一個商圈需要哪些類型的餐飲,需要多少,什么位置更方便,這些數據都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從而導致經??吹揭粋€繁華商圈中的店面,老板換了一撥又一撥,裝修整了一遍又一遍,大量的重復性施工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智慧商圈,可以實現商圈內消費用戶的統一管理,并收集用戶的需求信息,并對商圈內的商業店面和服務的統一管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避免出現商圈的設計和發展完全隨意的情況。門店應該作為現場體驗、服務對接、物流節點、售后支持等功能,線上通過商圈的統一管理平臺,為商圈內的商戶提供統一的數據管理和分發,為線上平臺提供各種app服務。
(3)公益性的服務設施
書店,作為商圈內最重要的文化服務窗口,智慧商圈書店之類的公益設施能夠極大提升商圈的吸引力。書店作為僅僅靠幾本熱賣書的收入來維持經營是十分困難的,可以結合商圈的文化特色,實現與其他商業店鋪的文化r值交流平臺。通過合作的方式,以智慧平臺平臺數據為依據,由其所惠及的商家來買單。
四、智慧商圈建設的三大中心任務
1.滿足消費者的體驗
(1)個
當人們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精神需求將會成為主導。同理,人們在習慣批量化生產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時,感受到的快樂感將會降低。選擇個性化的產品或者服務將會成為未來人們宣揚自身獨特價值的標志。當商圈沒有對客戶的消費信息進行存儲記憶的功能,就無法快速識別每個消費者的區別,這些個性化服務也將很難實現。
(2)情感互聯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會令人疲乏,人們需要一個舒適的精神家園。智慧商圈,應該是一個有靈性的地方,為到來的客戶提供情感互動的條件。這種情感互動,可以是與某人、某物,也可以是商圈里某個角落,不同時空的對話。當客戶進入商圈,服務人員如何歡迎來訪親友一樣對待客戶。這些是通過智能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實現的。
(3)文化交融
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值得留戀的,一個商圈,應該有一種能感染人的氣息。每個商店,不應只是簡單的在節假日各自推出的打折活動。一個有文化氣氛的商圈,應該是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商圈應是一個獨特的,多元化的文化場所,每個人都能在里面找到歸屬。
2.滿足管理者需求
(1)政府及管理部門
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在對傳統商圈進行管理時往往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在處理一些事情時也常會因顧全大局而損害一部分人的合理利益。通過商圈內的各種信息數據的分析,制定更加精準的政策措施,將會對商圈的發展更有意義。
(2)商圈的管理運營
商圈管理方在進行商圈運營管理時,有限的人手往往無法將對每個細節進行精細管理,從而導致服務水平不高。通過智能商圈平臺,廣泛的數據采集和先進的智能服務系統,代替大部分人工,可以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并降低運營成本。
(3)經營者的風險控制
商業開發的過程往往存在風險。一個新的項目策劃和建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商機卻稍縱即逝,如何快速的進行商業布局,達到“快速進,適時變,果斷退”,這些是需要大量的動態數據進行支撐,可以有效降低經營者的商業風險。
3.實現資源的集約化管理
準確的市場策略將會降低商業風險,也會減少經營中的無用支出,提升商戶的資金利用率。智慧商圈不僅能夠在提升管理效率時減少人力成本,同時,商戶在經營中,合理對接智慧平臺,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同時,智慧信息平臺可以對接各種公共基礎設施,降低其利用率不均的情況。
五、虛實融合的智慧商圈
O2O(Online to offline)指的就是線上虛擬平臺與線下實體經濟相互融合的一種模式。消費者可以在線上進行對實體賣場中的產品進行篩選和購買,也可以從實體進行體驗后轉到線上進行購買。移動互聯網成為連接消費者和商家的一個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商家可以將線下消費行為引導到線上完成,互聯網成為商家的交易服務前臺。通過這樣的虛擬服務前臺,可以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商家的及時的服務。
從智慧商圈的發展現在來看,虛實融合目前最熱門的發展方向是團購、優惠券、移動支付等涉及交易過程。從發展順序看,實體客戶轉到線上給傳統經營者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實體商家開始轉型做線下實體與線上虛擬相結合的方式。直至現在,虛實融合發展的賣家開始積極探索將實體消費者導入到線上平臺進行交易的新模式。線上交易可以有效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及時快速的服務。商家也更加注重自身在線上平臺的用戶評價情況,這極大的提升了商家的服務品質。
全球最大白電企業海爾集團在全國的城市商圈廣泛開設了自己的專賣店。而傳統的專賣店很難進行統一管理,服務中也出現很多無法有效銜接的問題。而“虛實融合”的提出卻改變了這一切,虛網指的是互聯網,當然移動互聯網也越來越多的被普通消費者所接受。實網指的是營銷網、服務網、物流網,通過這三網的融合,讓用戶能夠更加省心的接觸到產品本身,虛實融合將會為客戶提供一種極致的消費體驗。同時,商家也不再擔心消費者實體看,線上淘。大型家電也能做到,送裝一體,而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到接貨和安裝的過程中。通過傳統的服務網絡為基礎,以互聯網為手段,虛擬和實體的網絡整合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安心的服務。
六、結語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網上購物體驗,但是傳統商業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慧商圈不是將網上的人硬拉到現實中消費,已不是將實體的客戶單純的誘導到線上買單。智慧商圈應該是一種更加健康的、合理的、體驗舒適的消費模式。智慧商圈的建設可以極大的提升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的情況,讓發展更有方向。
參考文獻:
[1]龔義濤.智慧商圈--購物中心未來之路[J].信息與電腦,2014(7):36-39.
[2]張子卿.智慧商圈中個性化推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4.
[3]彭晨偉.基于行車大數據的商圈建設研究與分析[D].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2017.
[4]孫杰,徐少明.五角場筑夢智慧商圈生態鏈[J].上海信息化,2016(4):52-54.
[5]王駿,金煉.重慶聯通攜手永川區政府打造智慧商圈項目[N].人民郵電,2017-05-08(007).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9-0065-04
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趨勢。
一、研究的背景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網民中學生群體是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占比為 26.8%,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到10.4%。大學生是我國網民中的重要群體,網絡不僅是他們學習的一種便捷工具,更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方式。在網絡時代,傳統的思維行為方式、心理素質、知識傳播方式等都面臨著極大的沖擊,都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心理發展和道德觀念等。網絡的特性使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變得異常復雜,使教育的構成要素、組織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校學生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必須在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現實應用中,開啟學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
學者普遍認為,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既給高校品德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檀江林等著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重點分析了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新路徑與評價體系;對信息社會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內容、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張光慧著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研究》(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勢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有機鏈接,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羅洪鐵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專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戴黍著的《互聯網與高校德育――網絡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考察》(新疆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羅家英著的《網絡影響下高校德育模式變革與構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和相關論文等分別從網絡文化建設的視角、心理學的視角、和諧校園建設的視角等對網絡品德教育進行探討。[1-6]
信息技術與組織理論認為,信息技術對組織及其決策的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信息技術可能會通過三種不同的途徑對組織及其決策產生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理論解釋,即技術決定論、社會建構論和互構論。[7]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是互構理論,認為信息技術對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和其他部門及其主體的影響是信息技術與這些部門和主體相互構造的過程,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引入會對學生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或主體的內部結構調整做出反應,另一方面學生工作部門和其他部門及其主體會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形態進行修正、改進和創新,信息技術能否有效地提升學生管理和服務的績效主要取決于信息技術與這些部門和主體如何最優化結合。
二、信息技術推動學生管理創新的實現機制
信息技術的引入為高校學生管理與服務轉變方式、提高效率創造了空間,同時也為品德教育創新探索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新機制。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引入、教育手段的虛擬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學生管理的范圍已從有形向無形轉變,管理的基本理念已經從“管理為主,服務為輔”轉向“服務為主,管理為輔”,管理方法已經由單一轉向多元化。信息技術的使用將促成學生管理工作系統的重構,促成管理效率的提升,為學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平臺,促成教師和學生間的平等互動,并為學生管理創新提供相應的實現機制。
1.信息技術可創造富有特色的網絡文化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正深深影響著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工作的發展。網絡的虛擬性、快速性、便利性、綜合性的特點對于人類道德普遍價值體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機遇的開始,也是挑戰的來臨。高校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網絡所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適時地進行分析總結,并解決產生的新問題。信息時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三個層面的社會里,即人類大社會、校園小社會、網絡虛擬社會。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修養和高雅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進而能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網絡時代大學生人類道德普遍價值體系教育必須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堅定大學生對民族復興的信念,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自覺與自信。同時,發展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網絡文化。要以校園網為載體,發揮網絡傳播優勢,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出一個富有時代精神、秉承優良傳統、崇尚良好學風、弘揚遠大理想的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
網絡的蓬勃發展為充分展示人的個性提供了平臺,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個性發展原則要求個性發展必須與全面發展相統一,這為網絡時代大學生人類道德普遍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理論參考。我們要按照二十一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結合人類道德普遍價值體系教育內容組織品德教育活動內容,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使人類道德普遍價值體系教育內容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開放性。
2.信息技術可促成新型學生管理系統的構建
傳統的學生工作管理系統包括一個大學生從招生入校開始到畢業離校整個大學生活中全過程資料的完備管理。[8]具體包含學生信息及班級建設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學生宿舍管理、評獎評優管理、學生資助管理、學生品德教育管理、學生社團活動管理、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就業管理、離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學生在校期間各個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9]
在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開發信息數據資源的進程中,管理部門需要依據學生教育的需求積極開展基礎數據庫建設,并逐步形成覆蓋學生管理各層面的各類數據庫。依托這些數據建立數據分析、動態監測、決策支持等應用系統,可使學工部門充分掌握學生培養各個層面的信息,以便及時為學生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撐。例如學籍管理系統、學生選課系統等都需要中間性基礎數據庫的支撐。[10]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開發其它各類信息數據資源,建設相應的數據庫,為其它學生管理應用系統提供基礎支撐。當前,在高校學生管理與服務中還存在著公共教育資源覆蓋率過低,信息公開率低等現象。在新型學生管理系統的構建中,利用信息化的獨特作用,可促進學生管理的優化升級。傳統的人工管理過程將被基于網絡的信息化應用系統所代替,教師和學工人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學生事務,使教育與管理過程運行更加流暢和便捷。此外,通過有效存儲管理過程數據,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強了管理的規范性。
3.信息技術可促成學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過對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和逐步擴展,能夠使學生教育與管理的各個層面的信息實現數字化,數據采集實現準確化,數據管理實現統一化,數據利用實現共享化,徹底改變過去數據采集不夠精確、數據之間關聯性不強、數據運用不方便等弊端,可為學工等相關部門提供精準、及時、便利的數據信息服務,并為學生教育、服務措施的制定、學生成長動態的監測提供有效支持。
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以信息化為學生教育管理創新提供支撐,也體現了信息資源的整合、管理機制的協調、綜合效用的發揮;借助綜合電子數據交換平臺,交換和整合校內各部門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從靜態管理到動態管理、從單項管理到綜合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滿足當前對網絡時代學生管理與服務的需要。通過網絡信息交換平臺,實現聯網共享,系統掌握學籍、就業、教育等各項基礎信息,克服現實中的各種壁壘,建立省內乃至全國的信息聯網,實現跨區域的服務,使異地入學、學分互認在技術上成為可能,確保信息動態準確,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術對數據和過程的管理,使傳統的人工管理所無法實現的工作和效率成為可能,實現管理的高效率、科學化、精細化和人性化。
4.信息技術可推動教育者和學生構建互動機制
信息技術強大的交互功能,有助于暢通施教者與學生的溝通渠道。利用信息窗口,建立教師、各級管理部門與學生溝通的有效渠道,是實現有效交流、了解學生、發現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服務理念,利用網絡信息窗口,各類管理服務信息,提供各類管理服務,也是高校實現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學生的個性彰顯,公開、公平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躍。在這一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臺,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學風民意調查,即時了解分析學生群體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意識,進行定期的教學質量、管理效率的分析,并結合對不穩定因素的動態了解,綜合利用網絡監控,結合傳統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夠建立三維安全防范系統,預防學生中極端事件的發生。信息技術的引入,還能為規范、搭建學生自我管理系統提供可靠平臺。比如,建立學生自治自律和信息公開平臺,形成學生自主進行學風建設和自我管理的便捷通道。
三、信息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創新中的應用
1.學生管理創新中信息技術引入存在的問題
(1)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創新
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來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十分有限,特別是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缺乏創新。一方面,缺乏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學生歡迎的生動活潑的網上互動和現代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工作中來,諸如網絡互動等現代服務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能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思想品德工作方面得到發揮;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仍然沿襲傳統的面對面或單向性正面灌輸的模式,尚未樹立現代信息教育理念。一些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與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新時期新條件下,進行大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不能駕馭這一新型的工具。這都使這種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信息化加快與校園基礎設施薄弱存在矛盾
以信息技術帶動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進程,并加速學生管理創新,需要具備相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首先,在硬件條件方面,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具備一定規模,需要加強移動互聯網、4G技術的推廣應用。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從廣度和深度上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生活方式。高校中無線寬帶網(3G+WLAN)、光纖通信網絡雖然早已成熟并普遍應用,但在使用效果和服務質量上還存在著明顯不足。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軟件條件方面,但還不能適應信息化的發展要求;移動互聯網已進入快速發展期,正在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利用新的傳輸工具進行傳播交流日趨頻繁,特別是短信、網絡和微博、微信的應用,使信息傳播的速度、范圍、途徑等與以往比都出現了顛覆性的改變。另外,高校普遍還未真正建立起綜合信息網絡,信息采集環節措施十分薄弱。因此,以網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信息化為基礎,深入地提升學生管理與服務水平,已成為高校迫在眉睫的現實需求。
(3)信息技術潛力發揮不充分
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校園信息網絡建設管理中的應用還不夠深入,為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和信息查詢等無紙網絡化辦公和學生管理,就必須通過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對電子流程管理和服務進行集成,以便整合校內各部門需要和擁有的信息資源、關鍵數據;還應在更深層次中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進行管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學生能力。當前,在校園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學工處(或學生工作部)建立學生管理系統,教務處負責教學管理,建立學生學籍管理系統,財務處建立學生消費管理系統,圖書館負責學生圖書資料借閱管理系統。學校管理中的各業務部門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建設管理方式,導致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偏低,各信息平臺交互功能不完善,整合資源能力較弱,并使各部門內部及各部門之間信息系統資源的整合不夠有效,信息與業務流程銜接上不夠緊密,造成網絡和信息系統出現自我封閉、條塊分割、信息隔絕等現象。甚至有些部門盡管采用了先進的信息系統,但對信息資源的搜集還處于無序或無效狀態,從而導致信息資源極為分散,加之缺乏相應的整合與管理,使運行效果不理想。
(4)校園信息安全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信息安全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校園信息管理參與者并不重視信息資產所面臨的威脅,或者將信息安全認識局限在IT方面,尚未形成明確、合理的信息安全措施去指導組織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風險防范的教育培訓還很欠缺。同時,重安全技術、輕安全管理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有時信息安全還要越來越多地面對隱私保護和道德問題,這些也給學生管理創新帶來挑戰。
2.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管理創新的思路與方法
(1)樹立信息化支撐學生教育管理創新的理念
信息技術提供的自動化功能和通信功能,有助于構建各類管理應用系統,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技術強大的通信和交互功能,有助于暢通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各類應用平臺,開展管理機制創新和應用,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和服務水平,讓網絡成為傳承人類道德普遍價值的新手段。高校要重視網絡平臺的建設,開展以人類道德普遍價值教育為主題的網上論壇、網上交流、網上辯論賽、網上教學等活動,在校園博客、論壇中將人類道德普遍價值貫穿于新聞的報道,通過大家的相互交流、對話和積極滲透,倡導積極、健康、文明、進步的價值觀,不斷改進和提升網絡平臺,強化民族精神,增強網絡的宣傳力和影響力。
(2)拓展大學生心理素質,疏通大學生更好地接受品行道德教育的渠道
網絡時代,多元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更容易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擊。大學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階段,在心理品質和特征上表現出許多過渡狀態。因此,價值觀教育應通過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生活態度及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其對健全人格價值觀的心理認同感。大學生人類道德普遍價值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高校全員都要行動起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打造學生立德成才的環境,形成健全人格價值觀教育的合力。
(3)整合網絡資源,拓寬網絡教育課堂,占領網上教育陣地
網絡被稱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是開展大學生品行道德教育的網上陣地,要做好大學生網絡品行道德教育就必須首先建設優質網站。在這些網站中,不斷宣傳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讓大學生主動尋找先進文化,發揮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是有效開展網絡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徑。
網絡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品行道德教育的授課特點,通過整合網絡資源,可以將品行道德教育課搬上網絡,首先可以通過網絡整合品行道德教育課的內容,思政課教師可以及時將網上熱點問題搬到課堂上,運用相關的知識理論來進行實事分析和解讀,從而達到品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時由于網絡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可以不斷拓展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徑,將品行道德課搬到網路上,根據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以安全、動態、互動的形式呈現教育內容,克服了課堂教學的單一性,通過內容和途徑的拓寬,網絡品行道德教育才能更好發揮其作用。
四、結束語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首先,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的基礎上,借助于信息技術與組織理論,構建出信息技術促進大學生教育與管理創新的實現機制。
其次,分析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品行道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指出我國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管理創新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教育理念缺乏創新、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信息技術潛力發揮不夠充分、信息安全處于起步階段等諸多薄弱環節,據此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支撐學生管理創新的思路與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術為學生管理創新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手段,信息技術必將為高等教育創新提供更多的支撐和活力,為提高我國教育現代化水平發揮獨特和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檀江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12:180.
[2]張光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9:210.
[3]Thersa Heintze , Stuart Bretschnei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tructuring in Public Organizations:Does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f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Commmunications, and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 10( 4): 801- 830.
[4]Leon J.Osterweil,Lynette I.Millett,and Joan D.Winston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Electronic Services Provision: A Strategic Assessment[M].Washington,D.D.: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7:121.
[5]丁元竹,張強,張歡.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007).
[6]劉國軍.網絡輿情發展視閾下的社會管理理念和方式創新[J].中國國情國力,2012(3).
[7]李國鑫,王雅林.基于技術與組織適應性的信息技術績效模型探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6).
[8]吳挺.淺談新信息化環境下的學工系統的設計思路[J].軟件,2013(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