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各地區在發展旅游農業時應展現旅游農業特色,突出表現當地旅游農業的文化內涵,充分開發農民的聰明才智,引導農民獻計獻策,實現旅游農業價值的最大化。但是通過近年來旅游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
1.1停滯于初級經濟效益,缺乏二次生產旅游農業在近年來的發展突飛猛進,得到了旅游消費者的普遍青睞,但是單一的運作模式使得旅游農業只停留在初級消費階段。農民沒有過多的銷售手段使得經濟效益得不到提高,這也致使旅游農業的區分度較低,不能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幾天才有機會吸引消費者前來購買,即使消費者有能力購買更多果實,沒有有效的保鮮或恰當的保存手段,也無法吸引消費者再次消費。
1.2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旅游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交叉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它涉及農業、旅游已經規劃等眾多部門,但目前各部門之間缺少相互的聯系和協調,導致觀光農業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開發,很多地區的觀光農業規劃不合理甚至沒有規劃。[1]結果很容易導致沒有地域特色的農業項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認同。
1.3行業范圍內沒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務在國外農業領域,信息服務是相當活躍的。在英國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農部門、組織、機構都可以稱作信息機構,他們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產生信息,因此他們都是農業信息源[2],他們會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想要達到國外先進水平還遠遠不夠,農民往往通過代代相傳和相互交流獲取農業信息,這就提高了信息的錯誤率也會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產業鏈條式發展旅游農業,除了可以直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外,還可以帶動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飲食、住宿等其他商業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多數旅游農業場所不均勻的散布在城市周邊的郊外農村中,無法提供相應的配套生活設施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器。這就導致旅游農業無力從單純的生產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產業發展和滲透,也就阻礙了擴大旅游農業的經營和規模,使得產業鏈條被禁錮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沒有更多的第三產業服務崗位需求,農民也不會從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1.5缺乏相應的廣告宣傳就目前旅游農業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旅游農業都是以消費者居住地為中心向周邊小范圍擴散,地域分布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過親友、同事之間口口相傳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農業景點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業投資興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組織關系以當地散客和中小學生為主,與旅游組織主體——旅行社關系不密切。這對依靠旅游農業維持收入的農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損失。
2旅游農業在農業信息化推廣中的發展
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促進農業全面發展、保護環境和資源、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2.1充分發揮信息服務的優勢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打造多層次的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成為當前的主要內容。要想使旅游農業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個農村,每位農民身上,僅僅靠技術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分散經營的特點,以及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現狀,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互聯網指導農業生產活動。[3]要形成一個綜合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組織服務隊伍,實施有效的信息服務。
2.2實行信息化宏觀調控,合理規劃通過政府、民間甚至外資等多種投資渠道,建立并完善從省級到村級的宏觀農業信息調控系統,合理規劃旅游農業分配問題。讓信息資源位眾多分散經營的旅游農業者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農業經營水平,減少盲目性給農民們帶來的損失。
2.3加強宣傳,引導旅游農業產業化普及千家萬戶旅游農業之所以一直小眾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宣傳。要加大宣傳特色旅游農業的力度,通過各種媒體的大力宣傳,提高消費者對旅游農業的認識及興趣。通過對旅游農業的特色宣傳,潛意識里引導人們首選旅游農業作為娛樂活動。
1.1農業信息利用能力弱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雖然我國每年都有很多農業科技成果,但是卻并沒有被農戶或是相關企業廣泛采用。數據顯示被采用的達不到10%。這就是信息利用率低的表現。
1.2農業信息網絡效應低在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比較小,這一點就導致了我國農業信息網絡的效應比較低。這一生產模式現狀使得我國農戶的收入受到影響,處于難以得到提升的狀態。
1.3農業信息使用成本高硬件成本較高。當農業趨于信息化時,我們需要通過計算機來獲取農業的信息。但是在我國的農村,很多農戶都不具有計算機這一硬件條件。軟件和服務成本較高。這一成本還要高于硬件成本,農民們在農村上網的費用就比較高,而且網絡在農村并未被普及,那么農民們在信息方面就非常落后。
1.4農業信息服務質量差在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的基礎就比較差,而且其基層對于信息的收集、傳播等都比較缺乏,整個信息網絡的體系不夠完善,信息的來源可靠性就比較差,那么虛假信息或是延遲信息就會帶來一些經濟損失。
1.5農業信息技術實用性不強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將一些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使得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的發展中發揮其作用。然而我國的農業信息技術并未得到完全的開發,那么其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
2農業信息化進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2.1農業信息化意識淡薄
我國農業信息化意識的淡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官員的意識淡薄,他們對于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就不夠完善,甚至于認為我國還不能夠發展農業信息化。其二是農戶的信息化意識淡薄,對于農業市場了解不足。
2.2農業管理體制造成信息的漏損
農業在我國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之一,但是由于多個環節由不同的部門管理,這就非常容易導致信息漏損。而信息漏損主要是體現為農業信息整合性比較差。在我國,針對農業信息的管理,雖然具有很多管理部門,也具有相應的管理系統,但是其效率并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各個部門與系統直接的配合等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除此之外,我國對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工作規劃都比較滯后和盲目,影響了農業信息的傳播。另外,政府并未落實投資,并且在法制方面還比較薄弱,都不利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2.3農業信息標準化程度較差
對于農業而言,其生產周期是比較長的,在整個周期中,難以控制的因素比較多,同時,農業還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一個區域的農業信息是針對于這一區域而言的,并不一定會適用于其他區域。另外,很多農產品并不能保存很長時間,具有易腐爛的特點,那么就需要農業信息時效性強一些,對于信息的采集來說難度較大。
2.4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落后
在我國,對于農業方面的設施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本身其開始發展就比較滯后,再加上后期發展過程中,仍然著重使用人工和牲畜,這樣的生產方式就比較落后。同時農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載體也并未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步,仍然使用紙質載體,這樣就使得信息較少。2.5信息人才缺乏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依托于很多因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資源。在信息采集方面,需要具有市場經驗的人才,并且其需要明確科學管理以及處理方式。而在農業操作方面需要對農業技術以及操作都非常熟悉的人才。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很多管理人員缺乏技術,技術人員不懂管理,使得信息化進程受阻。
3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3.1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要提升政府農業信息化的意識,讓政府帶動個人。政府需要做到降低農民們使用信息的成本,以鼓勵農戶加強農業信息化,同時也需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并加大對相關教育方面的投資;要提高農戶的農業信息化意識,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方式,還需要對新的農業信息技術多加了解和應用,加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全社會農業信息化意識,僅僅是政府和農戶提升信息化意識還是不夠的,因為農業信息化涉及到各個領域,只有整個社會都提高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才能夠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3.2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要以市場為導向,逐漸建立起規范的技術標準;要建立起統一的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加速農村電視網的建設,以確保其網絡的使用;要建設信息基礎設施的保障體系;還要給予一定的技術保障,使得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進行應用。
3.3農業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
(1焦作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開大學商學院,天津300071)
摘要:信息是情報科學研究的對象,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核心。隨著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兩者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多,但是兩者之間的研究卻很少。為探究情報科學對現代農業信息化的影響,文章對情報學原理中的離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關性原理、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對數透視原理6 個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進行探討,以期通過情報學的角度更好地組織、序化農業情報信息,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情報信息需求。
關鍵詞 :情報學;原理;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224
0 引言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1]。隨著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信息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生產要素[2]。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信息系統、信息網站的大量出現,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廣大農民對生產信息、銷售信息、生活信息的獲取能力和運用能力,使他們由過去的主觀臆測、盲目生產與銷售,轉變為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利用農業科學技術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3]。
但是不可否認,中國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農業信息化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情報學是一門以信息、知識和情報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在網絡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情報學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為研究對象,具體地講,它研究網絡環境下數字化信息的生產、傳遞及其效用的發揮[4]。在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引入情報學相關原理,吸取情報科學中的精華取長補短,對于更好的組織、序化農業信息,提高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在現代農業中的利用效率,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加的情報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 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
情報科學是以信息、知識和情報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伴隨著情報科學的不斷發展,情報科學逐步向信息科學和知識科學延伸。王知津[5]認為情報科學是研究知識與知識活動規律的科學,它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并以知識為中心。當代情報科學真正的價值在于為知識的有效利用和知識共享創造便利條件,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則是如何更好的開發信息資源、改善信息資源的管理,并因此提高生產中的信息科技含量,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傳統農業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緊密的聯系起來。楊寶祝[6]認為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領域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開發利用各種農業信息資源,培育和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全新生產力,應用于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去,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減少農業流通損耗,加速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完整過程。當一個國家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附加值達到或超過農業總產值的50%時,就認為農業實現了信息化,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來解決農業問題,是當前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最好途徑[7]。
2 情報科學對農業信息化的影響
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多,當從不同角度去研究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更容易打破慣性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隨著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交集越來越深入,農業信息中的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的媒體,都可以當做情報科學中的情報源進行處理,運用情報技術進行分析,從而從大量的農業信息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農業情報信息。農業情報信息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將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8]。
在美國,農業信息化邁入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及網絡技術的應用階段,特別是在農場的生產和控制等管理過程中,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為農業生產和研究帶來了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9]。在日本,借助于公共電話網、專用通訊網和無線尋呼網等開發出來的農業技術情報網絡系統,使個人計算機和大型數據庫系統、互聯網網絡系統、氣象情報系統、溫室無人管理系統和高效農業生產管理系統等聯接起來,可以讓用戶做到隨時利用入網的各種數據查詢自己需要的信息[10]。在中國,閻莉莉[11]認為中國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基礎之上,情報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情報和信息情報產業將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量。涉農情報信息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必將在國內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 情報學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情報學的研究范圍被外延到農業領域,農業信息情報將會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情報學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是一門發展中的新科學,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運用信息、知識和情報,目前以成為一門涉及自然、社會和技術的交叉學科。馬費成[12]認為情報學有離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關性原理以及情報交流獲取的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對數透視原理,并在這些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論述了它們對于構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作用與影響。筆者從情報學的角度看待現代農業信息化,有利于2 個學科之間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業情報信息的分析、提煉水平,使農業情報信息增值,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情報信息需求。
3.1 離散分布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農業信息、知識和情報在農業各領域內是以離散的狀態分布的,并趨向集中。所以可以研究如何甄別出農業信息最集中地區域,以便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優質的農業信息。被認為情報學基本定律的Bradford 定律在農業信息中同樣可以應用,如農業中某一類科學論文大約會有2/3 發表在少數幾種期刊中,而剩余論文則分散于大量其他的期刊中,同樣,農村按人口的分布和按收入水平的分布也可以得到類似的分布。這種在離散分布的基礎上表現出向核心區域集中趨勢的表現,在現代農業各領域中具有普遍的意義。
3.2 有序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人類創造時的有序性和科學體系發展時的有序性決定了情報結構是有序存在的。農業科學是一門累積性特別強的自然科學,當新信息進入農業信息系統時,為了防止信息增多導致的系統混亂,必須要對信息進行人為的整理和組織。情報學有序性原理在農業中的體現,并不是說它能在農業信息系統中自動形成有序的信息結構,而是說可以利用情報學有序性原理對農業信息結構的規律進行研究,建設更有效率、更方便的農業信息系統。例如,在情報生產過程中,無論是網絡鏈接系統還是RSS的知識信息聚類,都是情報結構有序性的體現,而這些在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農業信息系統中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
3.3 相關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用戶如何查找想要的情報信息,一直是情報學研究的重點。在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情報學的相關性原理同樣是農業情報信息有效檢索和組織的基礎。任何情報信息的檢索系統都是通過對相關情報信息的有序組織,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的,沒有相關性,就無法獲得想要的情報信息。而農業信息體系具有的累積性、交叉性、時效性和國際性,使得農業情報信息無論是在橫向的各知識領域之間,還是在縱向的不同級別之間,都存在著極強的相關性。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農業信息的處理也由最初簡單的存儲和排序,逐步向信息的歸納、分析和推理等方面發展,情報的相關性原理隨著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4 易用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人類交流和獲取信息總是趨向最便捷的方式,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發源于語言應用領域的齊夫定律所提出的省力法則在現代農業領域也具有普遍性意義。例如,農產品生產、存儲和加工的地點選擇,農業氣象情報的獲取途徑,使用農藥化肥的方式等,都適用齊夫定律的省力法則。而在農業情報信息方面,則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用戶對情報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情報信息獲取途徑的便捷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而對情報信息的質量要求,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電視和廣播能夠成為農民信息需求最主要信息源的原因。所以,在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中,要考慮到不同情報信息渠道對于不同用戶來說易用性是不同的,合理的利用情報信息的易用性原理,能夠使得農業情報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3.5 小世界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世界上任意挑選出2 個人,最少通過幾個人能讓2個人聯系上?網絡中任意2 個節點,最少通過幾個節點能讓相關信息通過?小世界理論認為通常這個數字是6[13-14]。也就是說,無論世界再大、人口再多、網絡結構再復雜,人際間的情報信息傳遞總是能實現的。隨著現代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的數量呈指數型增長,這時準確、有效、快捷的農業信息檢索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在農業信息生產、獲取、傳遞和利用的過程中,在各類農業信息網站、網絡目錄、網頁和用戶之間增加有效鏈接,優化情報信息的傳遞路徑,就可以通過有限的路徑將用戶和信息聯系起來,同時也增加了農業情報信息的易用性。
3.6 對數透視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對數透視原理研究的是外界物理刺激在人類感官系統中的反應機制,普遍存在于人類對各學科專業領域的認識研究,例如,早期的地心說就是對數透視對物理對象帶來的認識扭曲。在農業信息中,信息的分布是均勻的,但距離用戶時間和空間較近的農業情報信息則會優先被獲取,并占用戶信息感知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說農業信息用戶獲取的最多的情報信息來自于農業領域。但現代農業的信息化是不可能脫離其他學科領域而孤立發展的,對數透視原理揭示了農業信息化在物理空間和認知空間的差異,通過對數透視原理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物理空間的農業信息和進入認知空間的農業情報信息之間的差異,為農業信息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
4 討論
農業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農業信息都是農業信息資源,只有經過序化與組織的農業信息在農業信息化中才是可用的。情報科學的研究范圍包括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遞等相關技術,在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加入情報科學的相關元素,對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幫助將會是巨大的。在當前,隨著農業經營主體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和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轉變,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系統,這就迫切需要提供整合加工好的農業信息[15]。然而,在如今農業信息化領域,全國已有2200 多個農業網站,此外還有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應用、決策支持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專家系統等信息化成果,這些信息平臺擁有龐大的農業信息,但只有經過加工處理過的信息才能成為農業信息資源,因此情報科學能夠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報科學是一個具有跨學科思維研究的學科,目前在語言學、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中的某些領域已經有了很深的聯系[16]。同樣,情報科學在農業信息化的領域內,也有很多交叉相關的地方,在當前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情報科學對農業信息化的意義不言而喻。但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相關研究非常少,筆者也僅是從情報學基本原理的角度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能引起相關學者對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思考,但文章沒有涉及到情報技術在農業信息化方面的應用,需要接下來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旭強.試論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227-229.
[2] 趙穎文,樂冬.中國農業信息網站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農學學報,2011(4):54-57.
[3] 譚玲玲.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4174-4176.
[4] 王知津,張桂玲.網絡情報學初探[J].情報科學,2002,20(11):1121-1125.
[5] 王知津,陳芳芳.從情報科學到知識科學[J].情報科學,2007,25(9):1281-1286.
[6] 楊寶祝.以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產業化[J].中國農業信息,2013(3):33-35.
[7] 高萬林,張港紅,李楨等.關于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關系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66-470.
[8] 蘆天罡,李顯友,高曉紅等.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思考[J].農學學報,2011(4):58-61.
[9]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美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和特點[J].中國農業信息,2013(5):44-46.
[10] 楊藝.淺談日本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及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5(6):60-62.
[11] 閻莉莉.情報信息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業網絡信息,2007(7):42-44.
[12] 馬費成.論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體系構建[J].情報學報,2007,26(1):3-13.
[13] Travers J, Milgram 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 Sociometry,1969(32):425-443.
[14] 劉植惠.大世界悖理與小世界現象[J].重慶圖情研究,2006(1):3.
農業經濟論文3000字(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研究論文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發展水平會給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也推動了農業信息互通的進行,切實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解決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問題;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基礎產業,這種情況長期內都不會發生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給我國的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能夠切實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想要提高農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必須做好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1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新時期,我國農業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1.1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的認知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若是農民能夠認識到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不但能夠將信息化技術更好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還能夠檢驗技術成果,幫助研發人員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問題[1]。但是由于我國農民知識水平較低,其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農民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和應用信息化成果,這也給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造成了較大阻礙。
1.2農業信息化資源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
我國農業生產緊跟國家的相關指令,農業經濟信息化服務系統也已經建設得比較完善,但是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沒有及時處理系統中的那些有效信息,這也導致了農業資源并沒有得到較為合理的利用,這也影響了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資金投入比較少
想要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水平,足夠的資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不但需要農民提高其認知,還需要安裝農業經濟信息化的設備,只有這樣農業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才能夠得到合理的發揮。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政府在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還比較少,很難滿足相關設備購買和安裝的需要,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也很難得到較好的發揮。
1.4農業經濟信息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
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的是農民,不同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讓農業經濟信息更好地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服務,便必須增加農業經濟信息獲取的途徑,讓農民都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當前,我國農村提供農業信息的能力還較差,農業網站報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類的信息,沒有綜合性地分析當前的市場情況,這也導致了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1.5專業技術人才欠缺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當前而言,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對于農業經營也不夠了解。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從事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員,擁有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知識的??坪捅究飘厴I生低于5%,絕大多數人都是畢業之后自學的相關技術。并且工作的時候,相關人員也僅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采集和相關的信息,并沒有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這也導致了農業信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終會給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更好地進行造成影響。
2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對于我國農業發展非常重要,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筆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夠給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2.1重視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民是農業建設的主體,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重視農民素質的提高。首先,必須做好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和廣播等形式來提高宣傳的力度,讓農民真正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加大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投入,定期的開展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關的講座,從而切實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識。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給農民提供一些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實踐中去的機會,通過圖書館和文化站來做好農業知識普及工作。
2.2做好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通過當前的技術來進行資源的整合,將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可以進行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這個平臺來進行農業信息的共享,將平臺和農業信息的作用真正的發揮出來。還應該科學的引導農民群眾,讓其主動積極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其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2.3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設備
我國農業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的時候,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力,而在農業生產中,將先進設備運用進去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做到這點,政府必須增加資金方面的投入,確保農民能夠購買和使用這些設備,為了幫助農民更好地使用這些設備,還需要做好培訓工作,激發農民對于信息化的興趣,確保其能夠準確合理地使用這些先進的設備,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政府還必須完善資金監管制度,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夠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去,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的情況。
2.4做好信息技術研發工作
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分析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要,并從問題和需要出發進行科技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存在的問題[4]。首先,政府需要將自己的作用發揮出來,政府必須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更好的進步,并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其次,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在考慮到農民實際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須積極地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行新時代農業工作人員的培養。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將多種培訓形式運用進來,幫助農民切實提高其知識水平,確保其素質能夠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其次,需要重視專門技術人才以及專門管理人才的引進,并通過高薪或者政府補貼等形式將人才留住。最后,必須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從而解決專業農業人才欠缺的問題。
3結語
農業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先進技術的作用發揮出來,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國家農業想要發展得更加快速穩定,便必須全面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資金,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加大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將農業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讓其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
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試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論文
摘要:文章論述了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分析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并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
1、引言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的發展是困擾我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難題,也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核心。國家和政府對于農村的發展也持續不斷提出各種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時期提出的農村發展戰略之一,具體要求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而分析新農村的各項建設要求,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問題。
2、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要求下,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經濟發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發展,農民對于先進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先進設備的應用也十分頻繁,對于市場信息也比較關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二是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這是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農業現代化體現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也體現出了經濟發展的規律,相對于傳統發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和挖掘市場,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發展,在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同時關注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發展邁向新臺階。三是工業化生產,主要是農業合作經營制度的提出,提升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產業機制的進步。在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產品出現標準化生產,而且表現出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民的收入。
3、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
3.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比較落后
一是傳統的小農戶經營模式不適應現代化農業大規模生產的要求。當前農村地區表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的情況,導致農村本身的勞動力缺乏,還大都是年齡較大的勞動力,具有豐富種植經驗和技能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這就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比較落后,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地區出現大量的農田閑置問題,利用率不高。
二是農業生產企業發展水平不高。這應當是大部分農村地區遇到的難題。對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要想實現集群式發展,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領,有品牌產品優勢。但很多農村地區都不具備這些優勢,雖然有自己的農業生產企業,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無法帶領小型農戶之間形成合作組織,建立命運共同體,實現風險和利益共享,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3.2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聯結機制水平較低
農業生產也離不開金融領域的支持,對很多農村地區,金融產業也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當前農業經濟經歷多年的發展,已面臨轉型升級,但是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缺乏資金的支持,導致農業生產存在一定阻礙。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金融體系的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形成有效的產銷聯結機制,無法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3.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難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硬件設備支撐,導致農業種植效率和質量都不高,無法實現有效的發展。比如很多地區的水利設施比較老舊,不能正常運營,給農業灌溉等帶來一定困擾。
3.4農業科技創新力不足
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發展對于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腳步進行發展,不能積極進行自主創新,科技的力量難以發揮,無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資金有限,對于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小,也存在一定阻礙。
4、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4.1健全農業發展新機制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詳細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農業發展新機制。一是要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目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不斷流失,農業方面的勞動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礙。因此要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提高閑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確土地開發和利用的責任方,提高服務水平,強化土地流轉登記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對該機制進行創新,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完善相應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強化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土地承包檔案管理體系,針對不同用途的農村土地進行分類管理。
二是發展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當地的農業發展資源,實現集約化經營,可以有效聚集資金和技術,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進行產業水平的提升。政府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對農戶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土地流轉承包市場的運行規范化,同時積極促進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發展,將農戶集中到一起,發揮集體的力量,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提升。
4.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中對生態文明提出詳細要求,這意味著進行農業發展要注意綠色和環保。因此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關注這一點。還有,當前農業發展更重視糧食作物的生產,限制了農業產業的擴張,使得收入較低,新時期要積極進行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綠色農產品等,提升農產品競爭優勢。二是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新時期,農村地區需要注意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這樣既可以提升農業收益,也可以保證收益的穩定性。
4.3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地區還要完善適應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建設水平,對老舊的基礎設施及時更換,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運維一體化管理,創新農業生產環節的因素。比如灌溉,選擇新興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效率,節約用水,比如滴灌。還要強化先進農業設備的使用,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形勢,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工作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注重機械設備的日常保養和維護。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技術成為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業信息化按生產過程分為了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化,產中信息化是其中極其復雜重要的一個過程,從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生長過程信息化以及產品管理信息化3 個方面出發,詳細論述了農業產中信息化的3 個主要環節及其辯證關系,對于厘清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農業科技運用于農田實踐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農業產中信息化;生產過程信息化;生長過程信息化;產品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3-0132
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現代村鎮服務業技術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簡介:高萬林,男,1965 年出生,四川廣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業信息化技術。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 號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Tel:010-62736755,E-mail: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3-26,修回日期:2015-04-2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Gao Wanlin, Zheng Yuan, Tao Hongyan, Li Peipei, Hu Hui(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cessant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griculturalin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pre-production, mid-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midproductioninformationization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their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help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 and speed up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Key words: Agriculture Mid-production Informatiz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Growth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0 引言
中國農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很低,尤其在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作為農業信息化重要內容的計算機應用,在總體上處于低水平。農業數據庫總量不足,容量普遍較小,標準化程度很低,互通互聯操作的比例也很低,計算機應用系統發展不夠充分、平穩,沒有形成生產經營管理支持系統和農業宏觀調控的完整體系[1]。農業信息網絡不發達,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信息時效性差。信息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缺乏既懂農業科學技術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級人才[2]。信息技術產品和信息服務產業化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對信息的需求。
當代世界正由工業化向信息化時代邁進,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光纖和衛星通信技術的帶動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農業是生產生命物質的國民經濟的基本產業,是受自然因素與社會諸多因素制約的弱質型產業,因此這項產業格外需要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支持[3-4]。農業信息化就是培育、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應用于農業領域的過程[5]。
現代農業是包含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經營的大農業概念。農業信息化按其生產過程可分為:產前信息化、產中信息化、產后信息化,筆者在此主要討論的是產中信息化,產中信息化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包括生產過程、生長過程以及產品管理的信息化(見圖1)。
1 生產過程信息化
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是指農業生產領域信息化,包括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及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的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之一[6-7]。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從耕地、播種,到采摘、包裝等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控管理,對種植養殖的全過程進行嚴格記錄[8]。農業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包括專家系統、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衛星遙感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9],農業信息技術使宏觀性農業資源環境的檢測管理更加準確、可以及時準確地進行氣象和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可以在網上進行農產品買賣,可以使農作物播種、施肥、灌溉、噴藥等更加科學、合理、準確,使農作物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10-11]。
從信息化的角度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電子化、網絡化、數字化等形式的監控與管理,有效地將生產過程各階段的信息加以采集和,對于確保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作用[12]。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13]。
1.1 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
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包括農田基本建設信息化;農產品的儲存內部環境因素變化的監測、調節和控制等完全使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畜禽柵舍飼養環境的測控和運作完全實行自控或遙控等。經過30 年以上的發展,中國的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已初見成效。截至2010 年底,電信網已基本覆蓋全國,農村電視機普及超過了100 臺/百戶,電話接通率已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數據庫建設發展迅速,已建設大型涉農數據庫100 多個,占世界涉農信息數據庫總數的10%左右,引入了世界4 個大型農業數據庫[14-15]。
1.2 農業技術操作全面信息化
農業技術操作全面信息化包括農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動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信息化、畜禽飼養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動化等。利用精準農業的手段[16],根據作物生長情況和土壤肥力的空間差異,調節作物管理,實時診斷耕地和作物長勢,在充分了解大田生產力的空間變異的基礎上,以平衡地力、提高產量為目標,實施定位、定量的精準田間管理,實現高效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和改善環境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借助于農業專家系統[17-18]中相關資料的全面性和專業性,啟用系統中農作物栽培及生產管理系統、病蟲害防治系統等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1.3 農業管理信息化
農業管理信息化。一是覆蓋縣、鄉、村的信息網絡,保證及時了解市場、政策信息;二是研發適合區域農業情況的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等;三是通過信息網絡作為渠道,獲取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和質量的目的。
利用虛擬農業的手段模擬農產品生產組織的流程,并根據模擬的結果,對生產方案進行評價,降低生產消耗,提高生產效率。
2 生長過程信息化
生長過程的信息化是對農業生產中生物的生、老、病、死整個過程進行的信息化。生長過程涵蓋了從作物從播種發芽開始到收獲結果的過程,牲畜甚至農業微生物的從孕育到死亡的過程,對生長過程進行信息化是一個長期并且龐大的工程,同時它也與生產過程的信息化交織重疊,共同完成生產與生長過程的信息化。
2.1 植物生長過程信息化
采用地理信息技術、決策系統技術等,結合農作物生長環境,如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化肥農藥使用情況等,繪制電子地圖,抽取化肥、水分等信息給專家支持系統,可以實現植物生長過程的信息化管理[19-20]。在設施農業中,利用遙感技術和作物生長模型,建立農作物生長動態監測系統,對農產品長勢進行監測[21]。在作物生長模型、遙感信息及氣象信息的主要農作物長勢綜合監測評價指標與模型的輔助下,提高農作物生長監測的精細化程度,實現農作物生長的多時效、定量化、全程性的測評與估產,提升作物生長動態監測的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22]。
2.2 動物生長過程信息化
包括畜禽育種及養殖過程、肉蛋奶生產過程、飼料生產過程、養殖場管理、疫情監測及防治等,應用集傳感器、智能監測與控制、移動通信等于一體的設施化養殖系統,實現動物生長過程的信息化[19]。對畜禽生長過程實現信息化和自動化,通過埋置于家畜體內的微型電腦及時發出家畜新陳代謝狀況,通過計算機模擬運算,判斷家畜對于飼養條件的要求,及時自動輸送飼喂配方飼料,實現科學飼養;建立作物及牲畜的水肥營養診斷系統,保證其充足的養料[23]。
3 產品管理信息化
農產品管理的信息化,包括農產品的收獲過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利用信息技術對農產品進行管理等。利用現代化手段統計農產品數量并及時跟蹤其物流情況,如利用RFID 技術進行農產品數量和信息的記錄統計,這也為下一階段產后信息化的實現做了較好的準備工作。
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農產品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當前客觀條件的制約,中國的農產品管理仍然處于嚴重滯后的水平。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信息化建設的完善,農產品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這就使得農產品信息化和風險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4]。建立農產品管理信息系統,對農產品分門別類,并進行數量統計和質量檢測,將所得的數據存入系統并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共享,收集和加工管理過程中有關信息,為決策提供支持,給農業管理帶來了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幫助農業計劃管理可以增加產值,減少管理費用,減少消耗。同時,在財務管理、作物生產存儲管理及制定銷售計劃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25]。
4 結論與討論
產中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關鍵一環,直接關系到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水平。生產過程信息化、生長過程信息化和產品管理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3 個主要環節,三者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區別。生產是農業的首要環節,生產過程決定生長過程的效果,生長過程又反過來指導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的最終結果就是農產品,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是農業生產過程和生長過程的效果反映,可根據農產品的產量高低、質量好壞來評價和調節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和生長過程信息化。加強農產品的管理,有利于降低損耗和浪費,促進集約型農業的發展。
農業生產過程由于其時間跨度長、不可預知的因素眾多,更需要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目前,數字技術、3S 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使得農業經濟增長從依靠物質投入轉移到依靠信息勞動上來。產中信息化主要考慮如何通過信息技術科學種(養)以期達到最高產量和最佳品質的問題。開發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領域的農業專家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便攜式農業信息系統等,加快農業科技運用于農田實踐。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的作用,積極推進和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林毅.淺淡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72-73.
[2] 白碩.論農業信息化與農民增收[J].農村經濟,2003(6):57-59.[3] 石元春.農業信息化現狀與趨勢[J].農產品市場周刊,2005(34):8.[4] 農澤.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前景[J].農業裝備技術,2004(4):1.
[5] 高萬林,李楨,于麗娜,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257-261.
[6] 張志慧.中國農業信息化問題初探[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J].2004(4):108-112.
[7] 潘運國,張連揮,于素華.農業生產領域信息化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1(9):5-6,86.
[8] 賀少云.農業生產中自動化信息技術的應用[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3(4):178-179.
[9] 王輝,程雪,李玉霞.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河北農業科學,2009(7):145-147.
[10] 張瑞玲,張銀麗.信息技術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6):1877-1878.
[11] 楊洪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619-620.
[12] 鄭洋.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信息采集與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13] 宋燕.信息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及其發展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3):15,22.
[14] 周婷婷.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研究綜述[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5(1):95-102.
[15] 王儒敬.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分析與展望[J].2005 年“數字安徽”博士科技論壇,2005.
[16] 謝美峰.海南省農墾集團信息化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D].???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7:1-20.
[17] 畢小明.專家系統及其在中國農業中的應用[J].科技廣場,2006(5):115-116.
[18] 高大明.網絡化、組件化的玉米專家系統的研究與構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0.
[19] 郭作玉.用信息化推進農業現代化[J].農機科技推廣,2013(5):60-65.
[20] 詹嘉放.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階段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0(2):231-234.
[21] 張紅衛,陳懷亮,周官輝,等.農作物生長動態監測技術綜述[A].第27 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現代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2010.
[22] 李武杰,王文濱,李叢軍.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22(2):3-4.
[23] 王登輝,高曉云,李煥仁.淺析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21):5-6.
為了適應新形式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決定在我國設置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正式啟動我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教育,開辟了應用型碩士培養的新領域。近年來,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教育為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是一種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旨在向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及相關部門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使他們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的訓練,所授學位的標準主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上的要求。因而,農業推廣專業學位不同于學術性學位,學科口徑更寬卻更加注重務實訓練。從2009年開始,我國就在不斷加大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增招專業學位研究生,調整增量(新增碩士生招生計劃,主要用于專業學位碩士生招生,基本不增加招生),調整存量(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將原有碩士生招生規模,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調出,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等措施最終達到結構調整的目標。2010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整個碩士生招生比例已提高N25S,20¨年計劃達~U30%以上,爭取~J2015年提高到50%以上”。在這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農業推廣碩士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信息化領域不斷成為各高校新增的農業推廣碩士領域之一。農業信息化領域的課程體系構建是各高校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文在分析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現有課程體系的缺陷和不足,進而提出一些粗淺的改進意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該領域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2.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現狀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特點的具體課程框架,農業推廣碩士的課程體系在保證統一的培養規格、符合總體培養目標的同時,還需要兼顧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共性特征,不同領域知識和能力要素組成等,培養單位的學科專業特色以及區域、行業、產業的特殊要求。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公布了一個(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農業信息化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按照該指導性培養方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進行設計。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按領域設置,突出專業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的培養;在領域主干課中應有1門運用本領域的主要理論和技術解決農業推廣實踐問題的案例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寬廣性、綜合性、實用性和前沿性。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12個月的實習實踐訓練。現行的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由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以及領域選修課程三部分組成。公共學位課程使農業推廣碩士與其他種專業學位類型相區分,這一部分為既定內容,須嚴格按統一要求執行。公共學位課程包括外國語(2~3學分),政治學(2~3學分),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2學分),農業科技與“三農”政策(2學分),農業傳播技術與應用(2學分),總學分數為10-12。領域主干課程使培養領域之間相互區分,這一部分也為既定內容,須嚴格按統一要求執行。領域主干課程包括農業信息化導論(2學分),農業信息化進展(2學分),農業信息獲取與處理(2學分),農業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學分),農業應用系統開發(2學分),總學分數為lO。領域選修課由各培養單位自主設置,根據培養目標、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條件自行確定,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32學時。領域選修課反映出不同培養單位的特色與優勢,使得人才培養規格在不同的培養單位之間有所差異。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全日制農業信息化領域設置的選修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技術(2學分),VisualBasic(2學分),數據庫技術與應用(2學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2學分),網站設計與開發(2學分),科技論文寫作(2學分),科技文獻檢索(1學分),要求學生選修的總學分數為6~8。
3.農業信息化領域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缺陷
在農業信息化領域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我們發現現有的課程體系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課程設置方面統得過嚴,管得過死。目前,教指委對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作了統一要求,雖然這樣很好地保證了該領域比較一致的培養規格,但是這兩部分總學分達到了2O以上,留給培養單位自主設置的領域選修課程空間太小,自由度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培養單位的特色與優勢,更難談及使人才培養規格在不同的培養單位之間有所差異。
第二,領域主干課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脫節。全國的農業信息化領域主干課程是統一的,但這些課程卻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師資培訓。這必然會導致這些課程在不同培養單位的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個別課程的教學甚至達不到當初設置該課程的目標要求。
第三,課程的實踐性不足。專業學位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特定職業崗位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能更集中體現相關領域的實踐需求。雖然指導性培養方案中強調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從事不少于l2個月的農業推廣實踐,并結合實踐進行論文研究工作,但是沒有明確對課程的實踐要求,在“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32學時”的限制下課程的實踐性也是有局限的。
4.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針對農業信息化領域現有課程體系的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粗淺的建議:
第一,壓縮公共課程學分,重新論證領域主干課程,補充選修課。首先,課程設置建議根據知識體系體現綜合性,即在課程設置上拋棄“學科中心型”的舊觀念,應適應科學知識綜合化的趨勢,增設綜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學科課程,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的課程體系。其次注重課程的創新性。課程體系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農業信息化領域也要特別重視課程內容的更新,積極地把科技文化的新成就吸納到本領域的課程中,并開設一些代表未來社會科學發展方向的課程,從而使課程體系更加具有靈活性。最后還需要培養單位立足學科優勢補充選修課,開設有利于主體個性發展的課程,開設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
第二,學大綱和教學指導。對統一要求開設的課程可以試編統一的教學大綱或教材。通過組織各高校相關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吸取各高校相關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并融入教學大綱或者教材中去。其次可以統一分批對各高校相關課程教師進行教學培訓,或者挑選一批教學效果顯著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錄像,將這些資源共享給各高校的相關教師進行網上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和學要求的目的。
論文摘要 闡述數字農業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數字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業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識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強、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并對數字農業的建設進行了展望和設想。
在我國2000年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將數字農業放在農業信息技術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談談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存在的問題和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以供參考。
1對數字農業的認識
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數字化技術,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其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有的學者認為[2],數字農業是“數字地球”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正如“數字地球”的概念一樣,數字農業這一概念體現了數據和技術的綜合集成。數字農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字農業,即信息化農業,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等)、農業過程(生產、管理、儲運、流通等)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數字驅動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狹義的數字農業,是以農業空間信息機理為基礎的、以“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系統空間信息技術體系。
事實上數字農業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綜合概念。近年來,與數字農業技術體系有關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的側重點,成為極其活躍的科技創新領域。數字農業是一項集農業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對地觀測、數字通訊、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現代科學體系,是由理論、技術和工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數字農業是對有關農業資源(植物、動物、土地等)、技術(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開發利用等)、環境、經濟等各類數據的獲取、存貯、處理、分析、查詢、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總稱。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高級階段,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進行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使粗放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梢灶A言,數字農業及其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必將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必將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與網絡體系不健全;已開發的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系統、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作物品種資源管理數據庫系統、農業土壤系統分類數據庫系統等大多不涉及空間維度,難以適應當前對空間數據信息的需求;對于來源多種多樣、格式也不盡相同的各種數據的實時性、地域性、綜合性處理還需作出很多努力。
2.2農業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許多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業從業者,知識老化,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利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利用農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加工處理的技術人員缺乏,當前,就連最基本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談不上能夠滿足數字農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
2.3農業信息化效益不明顯
數字農業還剛剛起步,在國內總體上尚處于探索階段,實用性、普遍性的技術應用還很少,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
2.4農業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為了完成某種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種農業數據往往格式與結構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中。因此,未來建立在網絡上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要具備獲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儲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所謂的WebGIS能夠協同處理來自不同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數據[2]。
3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州在數字網絡建設、原始數字化數據積累、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其處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起動發展數字農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鑒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4,5],提出建設臺州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就是要在臺州已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臺州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直觀形象的農業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視頻體系,實現農業信息的現代化綜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徹底改造臺州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州農業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農業信息
在國家、省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各級農業部門為依托,建設中央一省一市縣信息骨干網絡系統,形成一個功能完善、性能優良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并與其他網絡互聯,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農業資源和經濟信息網絡系統。
3.2信息表達要直觀、形象,并要實現信息系統的聯網
把市內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鎮、行政區劃等基礎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水肥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氣象、病蟲害、農民知識、鄉鎮企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各種農業信息以圖形圖像等直觀形象的可視化電子地圖與相關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視頻系統上進行顯示和表達,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逐步做到與省級、國家級類似的信息系統進行交互式查詢等。
3.3強化對科研、管理等的服務工作
通過對基礎地理信息和農業專題信息的空間分析、網絡分析和追蹤分析等,實現農業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在全市三維農業電子模型上,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高效、直觀、形象地為農業工作的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1] 蔣建科.“數字農業”帶動農業現代化[J].農資科技,2003(5):41.
[2] 薛領,雪燕.數字農業與我國農業空間信息網格(Grid)技術的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4(4):4-7.
[3] 曹宏鑫,王家利,鄭宏偉.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村信息化[J].農業網絡信息,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