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素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因人而異的藝術素養培養模式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力和興趣,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點,以尋求正確的發展方向。
1.學校情景式教學。
積極發展和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大力改進職校美術教學方式,加強師資力量,提高美術教學設備質量,組織多種形式且與藝術素養有關的各種課外活動,定期做好教學后期的總結和檢查,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創造能力。
2.內外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積極地將課外活動引入美術教學中來,實現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外活動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大力發展研究型、興趣型、綜合型等多種形態的藝術教學體系,將傳統美術專業知識的教學與藝術素養的培養相結合,推動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比賽培訓等課外的柔性藝術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培養藝術素養中能夠達到虛實結合、剛柔并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藝術素養融入課堂的培養模式。
教師在進行美術專業知識的教學時,可以適當的增設一些有關藝術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例如《美學》、《藝術考察》等。并將這兩者之間的聯系發掘出來,講解給學生聽,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更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進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藝術素養的培養,例如多媒體網絡技術、電子白板等。
二、綜合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資源,促進職校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美術知識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在進行美術教學的時候,要積極而又充分的考慮美術教學的真正目的以及美術課堂所具備的特點?,F階段,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極具探究精神和創造力以及藝術素養高的新型人才,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符合現當代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是美術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趨勢之一。所以,積極促進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整合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資源是加強教學資源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更能有效的促進藝術素養的全方位發展。教師要立足于當今社會發展背景,將我國傳統的文化融入到美術教學之中,將美術教育作為橋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美術專業知識以及與美術有關的內容,并將其進行科學的綜合,逐漸形成以美術教學為主體,其他學科為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角度的進行思考和學習,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能夠做到全面的認識美術,將美術教學的特征、美術表現出來的相異性、美術發展的規律等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不同的學科資源有聯系的放在一起進行詳細的分析,例如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幾何圖形為基礎創作的。這就有機的結合了數學和美術兩種學科的知識。
三、加強學生美術修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首先,理論知識豐富美術修養,為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奠定了基礎。在職校美術教學課堂中,我們要關注的是對美術的學習和藝術熏陶的作用。教師應當避開傳統教學模式,泛泛的理論知識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要積極挖掘美術教學中的亮點和藝術魅力,并將其呈現在課堂之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美術教學的課堂中感受藝術的發展、學習我國和外國的各個美術學派的風格和特點、了解藝術發展的主流方向,在美術作品中感悟美、欣賞美,為培養藝術素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在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教師也要積極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其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作品的創作。美術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在美術教學的課堂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將學生帶入“美”的世界中去,讓他們將自己的實際生活同美聯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繪畫方式將這種體驗表達出來。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感知、通過自己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斷提升,藝術素養也在不斷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發現藝術的美,在課堂外培養藝術素養。美術教學不能只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教師要積極的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到各種與美術相關的活動中去,去觀看畫展、參加美術比賽、拜訪一些名家傾聽繪畫心得,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不斷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
四、結語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大部分活動旨在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和感受能力。繪畫和美工對幼兒有極強的吸引力,他們會全身心投入,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在幼兒美術教育中不僅有審美情趣和價值培養,活動延伸中如教室環境布置能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影響很深遠,是對幼兒藝術能力的啟蒙性開導和指引,是引導幼兒藝術能力發展的重要標桿,起著導向性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藝術素養
幼兒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呢?1.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師給幼兒藝術素養發展的啟蒙性指導,所以教師的藝術素養如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帶領幼兒萌發藝術新芽。2.教師要給幼兒藝術創作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幼兒藝術素養的萌發需要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如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師不能壓抑和扼制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更不能妄加批評幼兒的藝術作品。因為從另一方面說幼兒有可能是教師的藝術指導老師,因為幼兒的創造力是充滿童真的。3.運用多種感官活動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教師不能局限于從一個方面挖掘幼兒的藝術特質,更要從多方面發展幼兒的藝術特質,如從多種感官活動入手,充分調動幼兒的藝術特質,發揮幼兒的創造力,為幼兒藝術萌芽發展做必要的準備。4.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給予幼兒藝術創作的信心。幼兒對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但是會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藝術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充足信心,讓幼兒自信地創作各種藝術作品。對藝術作品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褒獎,如此幼兒藝術素養才能多方面提高。5.開展綜合活動,多方面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綜合活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繪畫活動的結合,欣賞活動和舞蹈的結合,美工同繪畫相結合,這些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在實際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多方位考慮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為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剖析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意義
公共藝術教育是在學科綜合專業基礎和公共藝術專業方向基礎課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分別對各種公共藝術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進行研究和學習,涵蓋公共藝術本體形態、藝術形式、創作形式、創作觀念、方法、技巧及審美意識等綜合內容。自從我國教育部在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印發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很多高校陸續開設了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為主的選修課,如《音樂欣賞》、《藝術導論》、《舞蹈賞析》、《影視鑒賞》等。同時藝術理論的研究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但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開展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這就需要系統的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現階段的問題,為今后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有效的平臺。
二、期刊論文、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現狀分析
(一)論文檢索結果統計分析
2015年4月20日,筆者在知網中通過對“公共藝術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檢索到期刊論文1097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17篇;關鍵詞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82篇;主題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有413篇。學位論文260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3篇;關鍵詞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0篇;主題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6篇。以同樣的方式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進行檢索得出以下結論。
根據表二我們不難看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論文在2012年處于高峰狀態,隨后的兩年研究數量有所下降,應該說在2010-2014這五年期間從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從穩步上升到略有回落的現象,說明學術界的研究從狂熱的探索到進入思考的狀態,為迎來新的一次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做準備。
(三)公共藝術教育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年度研究熱點主題詞統計
期刊和學術論文的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主題詞所概括出來的,所以筆者檢索高頻率出現的四項主題詞來統計研究的熱點問題。
由表三可以看出,5年間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著重在課程、功能、教學、改革四個方面。
(四)公共藝術教育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研究分支學科的統計通過對高校藝術課程的開設情況統計,可以對研究者的研究領域有所了解。
通過表四可以看出,對于公共藝術教育中藝術教育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達到66.3%,其次是音樂教育,占23%。對于美術、影視、舞蹈、書法的研究顯然較弱。這明顯說明普通高校學生對藝術教育和音樂教育更容易接受,對于美術、影視、舞蹈、書法的藝術門類接受能力也較弱。
三、2010年-2014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現狀剖析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從1995年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了,從最初的確定公共藝術教育概念,到近些年來的各項深入研究,無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但是發展的同時也有著不斷地嘗試、不斷的探索與不斷的創新。通過對2010年-2014年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統計分析,筆者總結出三個方面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第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在“美育”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予以加強
邵陽學院姚武認為:全國的公共藝術教育大多還停留在提倡豐富學生文娛活動方面,對于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湖南理工學院徐振祥認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在提高學生個體文化藝術素養和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第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科目、教材和課程教學內容需得到統一;
中國美術學院教師曲琳琳認為:各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據學校自身的師資量、教學水平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增強了課程設置的隨意性。陜西警官職業學院仲晴晴認為:公共藝術課程設置,需要分層次、選修必修兼有、統編教材。河池學院曾宏華認為公共藝術課中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沒有找好課程定位。南通職業大學唐勁松認為:公共藝術課程應該是藝術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增強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原則。
第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需加強。
河南大學王新認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師應精通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能,掌握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文化價值觀。
鄭州師范學院韓若男認為:有很多非藝術專業領域的教師也由于種種原因承擔了藝術類課程,最終將導致藝術教育的嚴重偏差。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
鹽城師范學院潘龍瑞認為:公共藝術教育專職教師少,教師的自身素質也同樣存在的不同的差異,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
參考文獻:
[1]陳亞偉.陜西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J]品牌.2014.12
1.課程設置與簡介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的課程設置為55-65學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時間完成全部課程。每個學校學分、課程設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專業演奏、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四大類。(1)專業演奏鋼琴專業演奏課分為兩種類型,即每周一次的與教授一對一的專業學習課,以及studioclass演奏課,每次為2小時。演奏課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課班級的所有學生到場,學生自愿報名演奏和討論交流,每位學生演奏結束之后,老師會讓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每位學生都可以獲得各自展示的機會,從而積累演奏經驗、提升心理素養、鍛煉語言表述能力。另外,鋼琴系每個月都會舉行兩次pianoforum鋼琴演奏討論會,每學期每位學生必須在討論課上演奏一次,由除專業老師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對演奏進行評論講解,全系的學生都要求出席并參與討論。(2)高級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高級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課程是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研討課程,從各個歷史時期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主要針對曲式結構分析以及音樂理論的深入研究: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維也納古典;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上半葉;自二戰以后。或者每學期指定一個作曲家,從和聲曲式、歷史人文各個角度對作品和作曲家進行透視分析,上課方式以學生討論為主,小班授課,通常不超過20人。教授出題并作引導,研討的題目內容形式都很廣泛,課程選擇并無專業限制,作業是以提交論文以及課堂陳述報告為主要方式。(3)副修專業鋼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專業可以從演奏方法與實踐、音樂歷史研究、音樂理論研究、鋼琴音樂教育中選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與實踐是為鍵盤和弦樂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時期(1600-1750)以及古典時期(重點放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早期的音樂作品)樂器的構造,裝飾音,數字低音、節奏、顫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論的學習與論證,學生還需分組用古樂器(比如古鋼琴、羽管鍵琴、大鍵琴、管風琴等)或現代鋼琴進行課堂示范演奏與陳述報告。鋼琴音樂教育課程分為兒童鋼琴教學以及成人數碼鋼琴實驗室教學法兩個學期。后者主要針對音樂學院鋼琴副修學生的集體課教學法。主要講述如何充分的了解運用實驗室里的儀器與設備,幫助學生在鍵盤和聲技巧、即興演奏創作、視唱練耳、鋼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選擇音樂理論或音樂歷史作為副修專業的學生除了按照第(2)項里的規定修完原有的學分,還需按副修學分的要求,額外修滿這兩門課程的課時。(4)重點必修課程方法與研究是所有音樂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課,課程目的是指導音樂研究生學會應用基礎和正確的研究技巧,主題包括如何利用訪問圖書館資源和在線數據庫;論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襲的問題;批判性閱讀和寫作;以及對不同音樂版本的研究,了解它們的編集,比較各自的優缺點。所有這些知識都是為之后的博士畢業論儲備。碩士研究生的課時是2學分,DMA學生為4學分,他們將進一步學習如何規劃和寫作大型的學術研究論文。所有DMA學生將必須在課程結束時提交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并進行陳述。鋼琴文獻與作品研究是針對鋼琴專業研究生必修的課程,以對鋼琴音樂有重大貢獻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為線索,縱覽了17世紀中期到21世紀當代的鋼琴文獻,宏觀上對不同時期的鋼琴藝術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內容包括的體裁風格、音樂特點歸納總結、不同音樂風格形成下的時代背景,詳細論述和賞析每個時期的作曲家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分析.
2.評價體系在完成所有課程后,學生首先需要確定答辯委員會教授組成員(4-6位),要求包括專業表演、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四個方向的教授,以及論文導師。其次學生需參加博士研究生資格考試并通過之后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檢驗博士生在其研究領域內的綜合基本學識理論(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職業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確保其有完成接下來博士論文研究和實踐的基本能力。綜合基本學識理論考試分為筆試和口試兩個環節,出題內容必須包括專業演奏、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這四個方向??荚嚂r間分為兩天四個時間段,每位教授會給出兩到三個問題,閉卷當場作答,主要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荚噯栴}涵蓋了幾乎所有音樂時期的知識以及作品,例如:討論20世紀初期法國的鍵盤音樂,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詳述各自的作曲風格以及運用具體的作品進行論證。音樂理論的教授會給出五個左右的譜例,讓考生判斷屬于哪個時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詳細論述分析原因??谠嚩ㄔ诠P試完成后的兩個星期內進行,博士候選人除了回答答辯委員會的提問,還要提交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并進行陳述。對于鋼琴演奏專業的研究生來說,職業技能考試是以資格審查音樂會的形式進行,鋼琴系全體教授出席進行審核并決定是否通過。美國博士研究生資格考試有著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過將無法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學位進程。這也體現了美國藝術類博士培養極為苛刻嚴謹的標準,成為博士候選人僅僅是完成博士學位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中,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生需要舉辦三場獨奏音樂會并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音樂藝術博士論文可以通過三種形式提交:200頁以上20萬字的研究論文;100頁論文連帶一場和論文有關的projectrecita(l論文項目音樂會);50頁論文連帶兩場lecturerecital(演講音樂會)。形式多樣的論文提交形式,提倡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更適用于演奏專業的候選人。
二、對中國鋼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國鋼琴演奏專業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從2005年起,開始面向全國招收藝術碩士研究生,此為音樂演奏專業目前國內的最高學位文憑。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演奏專業)的國家,從設立到現在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它整個系統的規范合理性、大量豐富的研究資源、眾多在各領域匯集的一流的師資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精英教育體系。因此積極借鑒美國高校在專業培養模式上的成功經驗和成熟體制,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對提高我國鋼琴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上文論述中,已介紹了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的專業培養模式的各個方面,在接下來的比較探析中,筆者通過研究中國主流音樂學院音樂碩士(鋼琴演奏專業)的培養方案,綜合分析美式先進體系的優勢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進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美國音樂藝術博士課程設置的連貫性、系統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個教育培養模式的精華所在,其主要優勢體現在重點突出,環環相扣,構架嚴謹,搭配合理這幾個方面。專業核心理論架構穩定成型,專業選修課程陣營強大,專業副修課程特色鮮明,專業方向(演奏)課生動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課程系統架構確實值得國內各高校藝術專業關注并借鑒:基礎理論課+方法課+諸門能夠讓學生掌握具體研究過程的專門研究課+演奏實踐課+副專業課。這樣的設置不僅使學生在課程選擇時靈活性很大,對于拓展視野和深度也能夠起到幫助作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使得學生在整個專業知識的學習體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質研究素養和專業視角,在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課業學習中,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綜合能力,設置目標完成進度的執行能力無疑都得到更好的鍛煉和發揮。國內目前鋼琴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模式主要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課程方向齊全,可是每個方向中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的數量和種類較為單一。宏觀、普適課程居多,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細化、深入研究課程缺乏。同時也存在課程結構設置比例不合理,內容缺乏前沿性等問題。(1)美國研究生階段倡導的研討導修課程模式值得借鑒,教授開課命題,如“德彪西音樂的風格研討”、“美國當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學生在既定的范圍內自由命題,做課堂研討、開題報告、陳述展演、論文寫作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與本專業相結合的情況下,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2)應加強如“鋼琴文獻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與實踐”“、方法研究”等鋼琴專業學生所需的實踐理論課程的開設。目前,國內除北京、上海幾所重點院校外,開設這幾門課程的藝術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論,學會搜索與研究是研究生階段一個重要歷程,也是學位論文寫作的重要依據。(3)注重跨學科領域交叉課程的發展也任重而道遠。在國內主流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課程設置中沒有對副修專業的硬性要求,單一的主修專業使得學生只能完全專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適用的知識儲備,畢業之后在就業市場上其綜合能力和就職空間受到影響。
2.創新培養機制目前國內各高校音樂藝術類鋼琴專業研究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后,學位培養考核模式為舉辦音樂會以及學位論文的提交。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考核手段單一,認定標準刻板,缺乏激勵主動性學習等。針對表演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在學位論文提交形式多樣化上的創新和改革無疑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參考美國的經驗,可以將傳統的論文答辯改為論文+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邊講邊彈,生動地將論據以演奏的方式呈現,并穿插對論點的陳述與講解,全方位的將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終極的音樂表現形式演奏當中去,在整個學位論文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評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風格把握等多項音樂素養都會得到本質的提高。此外,藝術碩士學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對課程完成情況的檢查以及學分等級的測評,并無統一的對于碩士階段所學課程以及本專業綜合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的考核。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為了保證學位獲得者的質量水平所規定的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已成為美國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環,它不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選手段。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在完成規定課程后,舉行綜合專業理論知識考試(筆試或口試),多次不合格者將不被授予碩士學位,在保證學位質量的同時,考核的形式多樣化也促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得不以理解參悟應用為目標,搭建條理清晰,脈絡詳細的知識體系,為今后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3.開拓多元化教學形式在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除了專業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強,還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針對以表演為核心的理念,采用靈活教學方法,逐漸完成從單一向多元化綜合性學科布局,獨立和封閉的教學方式向開放互動教學的發展與轉化。國內的表演專業課程采用的是一對一教學形式,美國音樂學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這兩種模式可以作為將獨立封閉的教學方式向開放互動教學方法轉化的起點。專業授課教授希望與學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個高度探討作品,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這種新穎有效的課堂模式上,學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過相互展示評析克服表演的緊張,在相互切磋的氣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藝術情感。單一封閉式教學容易使學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頸。其次,專業理論課的課程多種多樣的形式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發。課堂講授,討論班組、文獻閱讀課、演講展示、試聽鑒賞,無論哪種授課形式都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課程內容隨學科發展而不斷變化,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前沿動態。
三、結語
KAQ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為解決“專才教育”無法走出社會對人才需求轉型的困境問題而展開的注重以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專博結合,力求優化吸納世界各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培養模式。目前,藝術專業學生的技法課與其他課程設置比例大致是13:1。技法訓練是技能技巧訓練,也是能力的訓練。我們用90%的時間完成了教育教學三分之一強的教育目標,之所以說三分之一強,是因為專業技能課程也包含與技能相關的知識。那么其他知識與素質的形成依賴于什么?更確切地說,KAQ型藝術人才產出的健全的教育環境究竟在哪?
美國教育家貝斯特認為:“嚴格的智慧訓練,有賴于優良的教學?!庇纱宋覀儾浑y想到:學生智慧的形成與嚴格的訓練有關;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形成與優良的教學分不開;優良的教學與嚴格的訓練之間存在辯證關系;智慧與知識之間存在差別;優良的教學需要優良的師資和生源;合理的課程結構是優良教學的前提;不斷優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是優良教育的必要構成;培養學生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其智慧。顯然,知識和能力是“智”的構成因素,素質是“慧”的近義詞。這與KAQ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義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KAQ型模式為社會培養當下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其培養重點為在知識與能力基礎上的綜合素質的形成。素質是以一個人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操為基本框架的職業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等非智力因素。KAQ型人才是德才兼備,會做事、會做人、有學問的人才,與傳統意義上的專才教育以及由自由教育演變而來的通才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均存在思想、人文情懷、心理和生理上的極大不同,也與智慧型人才存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藝術院校的培養重點圍繞藝術技能的嚴格訓練展開,藝術理論課程往往從師和生兩個角度被嚴重邊緣化。然而,藝術理論不僅是學生習得專業基礎知識、能力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培養藝術院校師生素質的手段。我們的困境在于,師生技法能力的提高和藝術理論素養培養之間不能建立必然的生成關系。
一些藝術院系師生把理論課程定位為在課堂上進行傳授知識的形而上的、空洞的、乏味的、抽象的、難以理解和消化的、幾乎無用的課業。由于這種消極的定位,藝術院系的師生難以實現產學研結合,難以實現合理的課程建設,難以實現必要的規范化管理,難以進行科研認定,也難以在藝術院系形成健康的培養KAQ型人才的教育環境。正是這種潛在的心理定勢在作祟,藝術理論課程被封閉于狹小的課堂空間,藝術理論在培養KAQ型人才方面應有的績效也被抹殺了。我們的困境是:如何讓理論課程從課堂講授教學的誤區中走出來。
有研究者認為,要想讓學習者習得理論知識,并且樂于習得,通過理論教學緊密聯系技能訓練是對空洞的理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方法之一。事實上,藝術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始終來源于技能實踐,同時,藝術理論對技能的形成和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而所有的藝術理論論著也均以豐富的藝術實踐過程和成果作為理論來源的依據與例證。但僅僅將理論課與技能課相聯系的做法,無非是還原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功,并不能改變教學培養方向,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理論與智慧、理論與素質的轉化關系,而我們要解決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作為一名藝術專業的學習者或從業者,其對技能和理論保持必要的興趣是教學和學習的根本責任所在,失去了基本責任,還從事什么藝術活動?拒絕或回避理論習得等于截斷了獲取智慧的途徑之一,等于用一條腿走路,用一只眼睛觀察世界,這樣便失去了自我建構完善人格的理論指導和機會,或許會陷入終身的自我完善困境。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困境是:對學習理論不感興趣的學習者、即便把理論教學和技能聯系起來也依然回避理論的學習者,他們需要和那些主動學習理論的學習者一起,形成KAQ型應用人才必要的理論素養。
針對藝術理論課程在構建KAQ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所面臨的以上困境,筆者擬提出以下對策:
我們從貝斯特的觀點中得出優良藝術教育的首要條件是優秀的教師實施優良的、嚴格的訓練。優秀的藝術教師首要解決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一個人若沒有思想便形同行尸走肉,而一名教師若沒有思想,便會想到哪教到哪。“對學科本體的無知,對審美與視覺經驗的缺失,必然會使未來的教師流于平庸與淺薄。而對教育科學諸如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知識領域的欠缺必將使教學喪失應有的深度與廣度?!?專業知識素養(理論、技能)、人文素養和相關知識素養是一名KAQ型教師的必備素養。藝術專業的教師首先要樹立KAQ型教師的自我建構意識;其次,要下定轉變以教師教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決心。否則,無論多么完善的藝術理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材和教育理想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KAQ型藝術人才培養產生的教育環境問題。
由此,KAQ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思路,就被定格在教學過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變兩個方面:閱讀、做筆記、討論、辯論、釋疑、寫小論文、答辯、互評與點評。把藝術理論課程中教師講、學生聽講轉變為課前自學并做讀書筆記(存疑、提出問題并解答)、進行質疑(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辯論,課堂消化難點、理解疑點與提升認知(釋疑),撰寫論文(能力檢測與能力形成)、答辯(外化為素質)、評價等一系列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惫粽f:“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把學習興趣還給學生,把探究與創新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師則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涵養素質的引導者、答疑者、協助者和指引方向的朋友。教師要轉變為激發學生展示自我能力和形成素質的機遇創造者,而不是發揮教師自我能力壓制學生表現機會的演講者和表演者。課程體系和教材更多影響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的速度,卻難以和形成應用型能力與素質相互關聯。因為傳統教學方法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不關注學生如何學,不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在新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由學生主宰,教師是課堂的守護者和組織者。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討論、辯論,在課下完成小論文,再通過課堂答辯與互評,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系,這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會激發師生產生進一步拓展與專業相關知識的欲望,比如自主發掘地方性美術資源、探究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積極參與參觀、外出考察等。這最終會達到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進入高等學府的學子巳經基本具有了閱讀、做筆記、討論、辯論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他們進入高等學府的目的是獲求更多的知識、形成更高的能力和更全面的素養,在于進一步完善作為完人所必備的各項素質。大學四年后,如果我們驀然發現,學生的素質居然停留在中小學階段,這是生源的問題嗎?顯然不完全是。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指責當時流行的“注入式教學”是迫使學生“用別人的眼睛去看,用別人的腦筋去使自己變聰明”的做法,其“結果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知識”。在今天看來,如果繼續用注入式教學思路統領我們的課堂,那不僅使學生沒有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力匱乏、素質欠缺,最終會變成“滿載書籍的傻子”、技法嫻熟的瘸子,無法適應快速變革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藝術學科中,音樂專業屬于一個分支,而鋼琴專業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學生具有較為薄弱的寫作能力,進入高校前,文化課成績相對不高。學生往往只重視訓練演奏的技巧與技能,在學習《音樂教學法》、《中西方音樂史》和《藝術概論》時,不具備較高的學習熱情;導致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不具備扎實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同時文字訓練的功力欠缺;在寫作畢業論文時,覺得難以駕馭。而當前的教育環境和方式,又使學生在平時沒多少時間去練筆。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又主要采用灌輸式,這樣勢必會造成學生欠缺寫作能力。
二、提高鋼琴專業論文質量的措施
(一)提高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畢業論文能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培養,對學生運用各種技能和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的能力進行檢驗,進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由于鋼琴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學生當中,普遍存在著輕理論知識的學習,而重視訓練技能和技巧。如果一個人不會用文字去表達,而只會演奏,他就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音樂科研工作者或者是音樂教師。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并非是簡單的寫作,而是通過這個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對資料的利用、整理、搜集和使用,學會圖書館中文獻資料的檢索,作為一個系統的實踐機會,能對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更好的了解。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并在實踐中運用這些專業知識,進而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結合實際,對選題合理選擇
對文章的價值和內容起決定性的關鍵環節,就是選題是否合適和正確,它對于論文的成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首先,選擇畢業論文的題目,應與培養目標相符合,這樣才能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檢驗;其次,要遵循適中的原則來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在學校期間,學生僅僅是掌握鋼琴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彈奏技巧,但在深度和知識面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這樣題目的選擇上,宜窄不易寬、宜小不宜大,需要盡量與本專業的實踐和相關知識相結合,對科研與教學的統一性予以體現;最后,學生所確定的研究領域,應是自己感興趣的,有強烈研究欲望的,這樣就容易獲得寫作上的成功。
(三)夯實專業基礎,使寫作能力獲得提升
鋼琴專業的學生不僅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更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培養人文素養知識和專業的理論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對學生鋼琴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進行啟發,有意識的講授科研知識。同時在一些欣賞課、教法課和音樂史課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對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進行訓練,如對觀點的闡述,對問題的論證、對論據的運用和對材料的組織等。同時,在一些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上,要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多給學生留一些思考題,能對相關課程進行融合,并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強化,主觀能動性增強,進而使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四)對音樂論文寫作基礎課程進行開設,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
針對鋼琴專業的學生在寫作論文時實踐經驗和寫作技巧欠缺的現狀,應對音樂論文寫作基礎課進行開設。對鋼琴論文從選題、整理和搜集資料,論文提綱和初稿的撰寫以及修改和答辯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講授。使學生能對論文撰寫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的掌握,對答辯和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能夠靈活的解決。
(五)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充分發揮教師指導作用
使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提高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師生結構、職稱、學歷和年齡相對合理,能對學生的畢業論文有足夠的精力去指導;其次,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從論文題目的審定,相關參考資料的閱讀和搜集、題目的確定、提綱的擬定以及寫作初稿和終稿,都要發揮促進啟發、監督指導的作用,使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語
鋼琴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既是檢驗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大學生初步嘗試研究實踐和工作設計的過程。為了使鋼琴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獲得大幅提升,就要對學生論文寫作技巧提供有效的指導。學生應高度重視論文寫作的重要性,既要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又要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鍛煉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寫作水平,這樣會對論文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初昌雄,周輝.大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1).
[2]鄭琳.大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存在問題及對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04).
[3]黃春梅.本科畢業論文不宜取消--對武漢四所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撰寫現狀的調查[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
[4]張秀丹.論新形勢下大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與文獻檢索知識的運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7,(07).
論文關鍵詞:高校書法教育 文化精神 培養機制構建 初探
論文摘要:中國書法是使用毛筆書寫漢字并使其保持豐富表現力的藝術。這門藝術在幾千年的演變史中積累了大量典范之作,在駕馭線條和結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技巧。但是,當前書法教育中體現文化的意識比較淡漠,文化精神的缺失問題在書法創作和教育領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符合書法對人的文化性發展的總體要求。本文將從技法實踐和審美認識兩大層面對高校書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養機制的構建進行初探,為高校藝術教育的文化性培養提供某些參考。
書法是從日用書寫與傳統語言觀中孕育出來的文化現象、藝術現象,對它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中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機制,對書法才能、形式感受機制的研究可以為當代藝術教育、藝術創作提供不竭的靈感。這些,都是當代書法必須牢牢抓住的東西。[1]根據書法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的技法訓練和人文修養兩大方面的運行關系,將當前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的不當培養機制簡要區分為:過度偏重于書法技法、只注重技法訓練而文素養缺乏的“技術派”;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但技法薄弱、無實際動手能力的“理論派”;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養的“江湖派”;較高層次的書法教育教學領域里忽視文化精神培養的“偏激派”。 進而以區分其分屬文化精神和書法家的不同層次。
根據以上所列四大類存在的不良現象,從重視書法文化精神的規定性出發,深入研究書法藝術相關的各項能力構成和人文素質構成及其相互促進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和施行書法藝術文化精神培養的全面發展機制。
一、進行較高哲學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訓練機制
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傳統哲學有其深切的內在聯系,書法的形式和審美構成一直都在深刻思考和力圖體現人的心靈、精神與大自然的同構關系,并施行在人的自我修養和生活實踐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書法創作和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中國書法審美理想最終要統一到中國的哲學的審美觀賞上來,哲學思想和思維集中地體現著人的智慧層次,書法創作和審美活動離不開某些智慧的參與,也時刻反映著智慧的含量。在高校書法教育中應注重學生較高哲學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訓練,具體實踐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1)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習研究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孕育著深邃的哲學思想,滿含著智慧的生發和滋養。中國書法的形成和產生就在于書法本身所必然反映的東方哲學思想,這是其之所以成為藝術并超越藝術的根本原因之一。書法的線條變化規律、空間聚合法則、氣韻自動特性無不時時反映著書法對于天地萬物總則和時空轉換的本質特征。因此,在高校書法教育中開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習研究課程使書法學習者對書法的思考升華到高度的哲學思想的探究,從而獲得東方文化精神的充分滋養。
(2)對書法藝術美學的學習研究
書法藝術美學是書法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學科,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書法藝術美基本要素、美的基本特征、美的產生因素和美的創作原理的重要課程。建國后中國藝術界對于書法藝術美的研究和探討實際上是建立在運用西方美學分析法則對中國傳統書法研究理論進行現代與古代審美思維想結合的學術基礎之上的,因此,相對于單純的傳統美學闡述和西方美學理解而言更為完善而科學合理。因此,在高校書法教育中應開設書法美學的學習研究,指導學生從美學的高度審視書法技法理論和審美理論,從而獲得對書法藝術美的內在規律的深刻認識。
(3)“因形象義”、從圖形到表述遷延和理解能力的培養
視覺藝術美的闡述原理認為,視覺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腦可以產生種種具體而生動的感覺和可供進一步思考的理性意識,成為人的精神領域里不可或缺的審美 材料。這實際上闡述的是中國傳統藝術理念“因形象義”的現象。書法是集中反映這種理念和現象的典型藝術門類,對書法“因形象義”特性的反復體會和感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從圖形視覺形象到義理表述遷延的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其對書法藝術內在規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人文素養培養機制
近代書法家陸維釗曾深刻地指出,古往今來從無沒有學問的大書家,……學書者必須把主要精力與時間用在鉆研學問、提高素養上。當代書法研究學者邱振中認為,作為書法家應該具備的“修養”,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特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部分。[2]人文素養是一個大概念,幾乎涵蓋關于人的所有修養。
1.德品精神培養:從本質而言,書法是表情達性的藝術,如果書法家性情淡泊、心境清虛、情操高尚,在藝術實踐上必易于達到較高的境界。雖然二者之間并非必然的一致,但道德情操對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必然的影響,因此,書法與道德品行相關。對人的德品的要求是文化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校書法教育中不可缺少相關德品教育的課程相鏈接。
2.學識精神培養:書法與學識相關,學識對于書法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勤學善學者學識淵博,有獨見卓識,在技法嫻熟的基礎上下筆自然不落俗套、不同凡響。因此,對于學識的追求是文化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書法教育應重視學生綜合學識的提高,開設相關課程指導學生逐步體悟到學識之于書法藝術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具有重視和提高學識的精神。
3.閱歷精神培養:書法家除了讀書博學之外,必須擁有深厚的人生閱歷。 “飽覽前代奇跡”,潛心研習歷代名家名跡,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提高鑒賞能力,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自然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此外,書法藝術不僅是技法問題,重要的是學書者在掌握了書法的基本功之后應不斷向他人學習,向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經受種種磨煉,在繁復人生歷練中洞曉天下之理,才能在書寫時得心應手、筆隨意轉,使主客觀融為一體,從書法技巧進入到藝術的最高境界——道,這時的書法將神妙莫測、筆墨神采煥發出自然萬象之美,這是無數書法家畢生苦心孤詣追求的理想境地。
4.著述精神培養:文字著述對于任何出色的藝術家都是一項重要的人文素養。書法家有必要將自身的藝術見解和收獲訴諸文字以供探討與交流,或者出于書法藝術自身表達的需要而利用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進行創作,這就需要具有較高層次的文字處理能力和語言功夫的修養。高校書法教育中應該加強有關書面表述能力的訓練,教育學生將寫作作為自身藝術思考和總結的必要方式而加以重視,培養學生較高的文字著述能力,切實推行文化精神訴求能力的教育機制。 轉貼于
三、技法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眾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門藝術,首先必須建立在相應的技術基礎之上。從本質上說,技法是屬于物質的,是藝術審美產生的基礎。技法實踐能力的訓練方式和理念滿含著書法作為特殊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物質表現形式,也是表現精神的必然形式。
針對當前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著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但技法薄弱、無實際動手能力的“理論派”、和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養的“江湖派”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技法低劣徘徊不前的現象,應極力倡導技法訓練意識,將其重新放到書法藝術修養的基礎性重要位置。
在課程設置上體現集中訓練、長期訓練和強化訓練的特點,并將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或者可以按照書體演變史的發展進程來安排技法訓練,或者可以按照風格特征的需要來安排技法訓練,或者將這兩者參插交織在一起進行訓練。這樣才可能切實實踐對書法基本技法的總體訓練,從根本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筆法、字法和章法能力,為達到更高的體現個人風格和情調、神韻和氣息的審美追求奠定堅實的技法基礎。
四、與相關專業領域的有效結合機制
隨著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書法被放在和文學、美術、音樂等藝術門類同等的位置上。在目前中國高校專業設置里也有相當數量的高校根據具體辦學條件設立了書法專業,進行專門書法人才的培養。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與教學思想問題,如僅僅是從弘揚傳統藝術的立場強調書法的重要性,沒有施行對書法與當代藝術、學術、教育等關系的思考,在培養人才上目標不明確,也難以找到 切實有效的機制,更談不到建立一個科學而嚴謹的教學體系。[3]在當前高校教育中書法已經被作為一門專業而成為較為獨立的專業教育領域,書法的文化性決定了與其他諸多相關專業領域進行有效結合的必然性。
根據書法文化的規定性特征,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相關專業領域與之想通的文化精神聯系,開設相應課程與之鏈接,相互參照、相互砥礪、相互促進。內容包括如上所述的共同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思考、基本的美學原理和圖式表意規律的思考、共同蘊含的各種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以及分別在具體的技法運行和形式表現諸多方面的某些想通之處的對比訓練和思考等等。如“書畫的密切聯系,乃發生在書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覺、成為美的對象的時代,這依然是開始于東漢之末,而確立于魏晉時代”。[4]在具體教學中,堅持先理論后實踐再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堅持以書法文化精神的培養為主要內容,堅持以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精神的綜和培養為總體目標,切實把書法藝術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對整個華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文化精神培養機制。
綜上所述,高校書法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培養機制是一個較為長期的系統建設工程,需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將某些相關專業課程在共同的文化表現和精神訴求的層面進行有效連接,堅持技法訓練和理論研究并重,指導學生完成從物質層面的技術完善到精神層面的文化審美的認識飛躍,同時又將認識投入到具體的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完善,從而真正有利于高校藝術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切實培養。
注釋:
[1]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86
[2]邱振中書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