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學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教學改革 創新
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總體經濟運行的規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如何對總體經濟產生影響的科學,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來對現實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課程本身的理論性強,而民辦高校校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傳統的教學模式及考評體系下,很難保證保證教學的效果。
一、宏觀經濟學課程特點
(一)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抽象且復雜
作為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宏觀經濟學沿襲了微觀經濟學的抽象分析方法,通過提出嚴格的假設前提,去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環境,而這種抽象的理論分析對于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前導課程只有微觀經濟學的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宏觀部分中的大多數理論模型及公式推導也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高等數學的基礎,這對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二)圖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給初學者造成不小的困擾
宏觀經濟學理論可以通過平面圖來形象直觀的反映。但一個最終結論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圖形來推導出來,這就使得學生花費很多時間來研究這些復雜的圖形,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僅僅為了應付期末考試而去記住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圖形,這對整個宏觀經濟知識體系的掌握并沒有太大的用處。
二、民辦高校宏觀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教學模式被動,手段單一,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在當前的經濟學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教學手段也多以板書為主。多媒體雖然在教學中有了較多的應用,但板書仍是主要的教學手段,授課的直觀性不強。教學模式上,傳統的講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輸教育”無法將課堂知識與實際問題有效銜接?,F在很多高校講授經濟學課程的老師,雖然嘗試了許多輕松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創新,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時量少、貼合我國經濟情況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學生的理解
我校宏觀經濟學34學時的課時安排量,相對于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顯然比較緊張。而宏觀經濟學圖形展示及公式推導又需要耗用較長的時間,學生也要有充足的時間來自己練習及消化所學知識。因此,要在規定的課時下完全吸收課堂所講的內容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且從當前教材的選取上來看,教材中與我國經濟相關的案例較少。這樣導致了課堂上主要講理論與我國的宏觀經濟實踐缺乏緊密結合,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本課程學習的現實價值,很難學以致用。
(三)學生及教師考評方式也影響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諸多環節 ,但無論是教務處對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評價, 還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都主要依據評教分數或考試分數 , 這種評價方式也會使老師和學生都忽略了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學習。事實上 , 宏觀經濟學的許多經濟學理論都是從社會實踐中抽象出來進而又用于解決社會問題的。
三、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及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引入探討式教學方法
與板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對教材的重點進行歸納和梳理,然后將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內容、精彩片段、財經熱點等,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展示,激發學生對宏觀經濟學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宏觀經濟學中有大量的復雜圖表和數學推導過程,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不僅可以節約教學環節所用時間,還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感受的更生動具體。
宏觀經濟學本身就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維過程同結果同樣重要。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必須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所有的教學活動通過小組小組集體行動來完成,其次引導小組關注經濟熱點,并組織小組討論、小組比賽,教師最后點評,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學課時量,應積極推廣案例教學。
由于學生本身基礎薄弱 , 而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知識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運用又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如果要實現本科階段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那么在教學安排上適當增加課時 ,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課時量增多的同時,教學進度也放緩了,教學內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貼合中國實際的經濟熱點案例供學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強經濟學理論的實用性,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
改革成績的考核方式,將課堂表現、小組參與度、及自主性思考納入考核范圍。首先將課堂表現和參與互動的情況納入總成績中,對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情況進行全過程跟蹤考核,這部分成績可以占總成績的 20%。其次,從學期初就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整個學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組為單位,實時跟進小組完成任務的程度、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小組排名的上升情況業,對這部分的考核決定小組成員的集體分。第三,根據實時的經濟熱點問題,布置各小組成員思考,并形成小論文,這部分的考核要拉開檔次。最后,結合期末試題,綜合考核每個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還需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以提升宏觀經濟學的整體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紅蓮,張紅程. 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體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 6) .
[2]趙棟強.“西方經濟學”教改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 22) .
宏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是深入學習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運用宏觀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對整體宏觀經濟運行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導實際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發達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論總結和實踐依據,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整個理論體系包羅萬象,從國民收入的核算到國民收入的決定,從產品市場的均衡到貨幣市場的均衡,從財政政策到貨幣政策,從通貨膨脹到充分就業,從經濟增長理論到經濟周期理論,整個課程的內容涉及到大量圖形、表格數學模型和專業術語,同學們在掌握其主題和結構、以及把理論運用于實際經濟現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近幾年,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在教學方法、方式的成效,如采用案例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專題研究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等。但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很多,不僅有老師的“教”,還有學生的“學”。因此,為了有效地把握和教授宏觀經濟學這門課,有必要根據實際的調查,系統分析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以及相應對策。
一、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學目標的明確性學習是一項主觀能動性很強的活動,要將學習者本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并且發揮到極致,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明確學習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宏觀經濟學課程建設,把明確教學目標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首要任務。只有教師明確了教學目的,學生才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教的行為,才能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學的行為。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就是從明確教學目的開始。在學習開始之前,我們設計問卷就設計了這一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在學習之前,78.5%的同學認為“宏觀經濟學是一門一定要學好的功課,為以后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強化了這一觀點;學習之后我們再調查,發現持有這一態度的同學比例提高到83.5%。而學習前后認為“宏觀經濟學偏重理論性,與實際工作沒有直接指導作用”的比例從13.3%下降到8.8%。在對同一類型的另一個問題“你認為宏觀經濟學對哪些人群有用?”的調查中,同學們在學習這門課程前后的認識比較一致,認為宏觀經濟學是走進經濟學領域的一塊“敲門磚”、進一步學習金融學等學科的基礎、對于經濟類工作都會有影響。由此可見,學生在學前就非常清楚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性,主觀上是想努力學好這門課的。這樣,為提高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做了思想上的總動員。
(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度,對于有效教學來說十分重要,宏觀經濟學因為其理論體系的龐雜,數理公式的晦澀而使同學們覺得枯燥乏味,同學們感興趣的是和實際生活相關的經濟知識。在“通過學習宏觀經濟學,你最希望能達到下列哪種學習效果?”這個問題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是怎樣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占到總人數的58.3%,其次為“什么樣的舉措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所占比例為21.2%。另外,在學習這門課程后,調查發現,同學們喜歡教師在課堂上介紹一些趣味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案例,大約62.7%的同學都選擇“經濟生活中的趣事”和“國內外經濟活動中的重大事件作為講解案例的內容。
(三)教學手段的多元性教學資源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授和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顯現的或潛隱的條件,例如,圖書館的館藏圖書,網絡平臺的知識共享等。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豐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調查發現,當同學們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到困難時,學習前大概有44.6%的同學認為他們會通過網絡解決、42.7%的同學會翻閱相關圖書資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實際采用的方式依然是求助網絡和圖書館,在所有調查的同學中,高達81.8%的同學是通過網絡解決困難、79.6%的同學是通過翻閱相關參考資料、網絡和圖書都利用的同學占63.9%。由此可見,網絡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重要性。
(四)課堂教學的互動性采用學生希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于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容易為學生接受?通過調查發現:在學習宏觀經濟學之前,56.2%的同學希望老師采用案例教學,有無課件都無所謂;20.4%的同學希望老師多和學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8.9%的同學是希望老師能夠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在黑板上手寫板書,同時講解;對于老師授課的課件,僅有14.9%的同學希望越詳細越好。在學習之后,48.9%的同學認為如果老師在課堂中采用和學生互動的啟發式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由此可見,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是提過教學效果的一個有效方式。
(五)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實踐性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學科問題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也就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式。通過調查發現,在學習宏觀經濟學時,92.2%的同學希望老師多講些實際中的經濟案例,僅有5.9%的同學希望側重講解計算方法,對于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考試習題,也是同學們希望老師講解清楚的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案例,去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效果提高的主要表現
(一)考試成績對比分析2009—2010學年,第1學期與2011—2012學年第1學期,分別進行了宏觀經濟學考試。從考試的結果上看,學生的成績分布是符合標準正態分布的,說明兩次考試成績都是真實可信的,符合試卷設計的要求。對比兩次考試的成績的衡量指標(見下表)可以發現:教改后一個學期的平均成績、及格率以及最高分均比教改前的一個學期高,說明卷面效果有所改善;進一步對比分析兩次考試的卷面答題情況,可以發現:前一個學期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部分做的較好,簡答題和計算題答得較差,后一個學期判斷題、計算題答得較好,填空題、案例題和選擇題答得較差。從試卷的設計上看,教改后的試卷難度要大些,一是題型多,教改前只有五道大題,教改后增加一道大題。并且每道大題有兩道以上的小題。從題量上看,教改后題量增加了。不僅如此,另一方面教改后試卷的難度也增加了,教改后增加了填空題代替判斷題,明顯難度增加了不少。此外,教改后用混合選擇題代替了教改前的單選題也進一步增加了試卷的難度。按道理,教改后卷面成績會大幅度下降。但實際上從各項指標分析,只有最低成績略有下降,其它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說明了學生學得比教改前扎實,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教改取得的效果。#p#分頁標題#e#
(二)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學習前我們設計了一些教學目標,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對比學習前后的主要指標,我們發現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87%的同學懂得了宏觀政策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77.9%的同學明白了物價上漲的原因,69.7%的同學認同宏觀經濟政策能夠改善百姓的生活,57%的同學知道了如何正確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基本滿足了同學在學習之前希望在宏觀經濟學的課堂上知道的知識。
(三)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宏觀經濟學網絡教學平臺,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同學普遍反應良好。調查發現,10.8%的同學認為宏觀經濟學網絡教學平臺在交流項目設計、交流方式設計、交流頻率控制以及交流內容設計方面做得都比較好,尤其是在交流內容設計和交流項目設計方面。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了網絡單元測試。調查發現,33.3%的同學認為這種測試對鞏固所學知識、理解所學內容、督促復習和期末考試準備都有幫助,其中81.1%的認為對督促復習有幫助,74.4%的同學認為對鞏固所學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還設計了宏觀經濟學“熱點問題和案例討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81.3%的同學認為,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經濟活動、73.5%認為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50.5%認為可以補充書本知識、40.6%認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認為熱點問題和案例討論達到了上述四方面效果的同學占總人數的22.8%。
三、改進和提高的措施
根據宏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結合實際調查中的客觀信息,針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提高教學效果:
(一)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選擇學生比較偏好的實際案例,如國內外經濟活動中的重大事件、經濟生活中的趣事來輔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經濟理論,增強經濟學原理的現實感,培養學生將所學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
(二)重視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是宏觀經濟學教學的輔助手段,學生能夠在網上自學、自測、與教師相互溝通,也可以自主地進行探索性學習,進而調高學習效率,提高自學能力。加強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在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交流項目時,要突出網絡學習的自主性,在設計交流方式時,重視平臺使用的交互性;繼續在教學中加入網絡單元測試環節,及時鞏固和強化課堂知識;對于熱點問題及時尋找切合的案例,組織同學在線討論,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包含四層涵義:(1)培養目標;(2)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的整個教育過程,即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3)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4)與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簡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標+過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國的一類大學本科、二類大學本科、三類大學本科所設置的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是不一樣的。
首先,培養目標不同。一類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學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寬厚的基礎理論以及寬廣的專業口徑,能在高校教學和科研等專門領域、學科、崗位上能做出較大貢獻和發揮較大作用的并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類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主要培養介于學科型與技能型、技藝型之間的人才,即要求學生既掌握較寬厚的基礎理論、較寬廣的專業口徑,同時又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三類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主要培養技能型、技藝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礎理論以夠用為度,但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具有較強技能、技藝,能夠在工作現場或生產一線工作的高級工商管理技術專門人才
其次,課程設置不同。課程的類別、數量、課時的安排應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選擇與確定,尤其是根據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中如何處理技能知識(學生畢業后工商管理實踐所要求的知識)與理論知識(學生報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識)的矛盾。一類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論課程的學習,在基礎的和認為關鍵的知識點的分布上,大膽地做相關的拓展和延伸,以實現符合應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識點、線、面、體的結合,為學生的理論素養打下堅實基礎;二類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除了強調課程中的管理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體現適用性,要緊跟市場腳步并引導市場潮流選取合適的部分組成教學內容大一、大二主要學習的理論課,包括:管理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國際企業管理等課程,大三、大四設置專業特色課程模塊如: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等,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進行選擇,然后學習所選模塊設置的專業課,并根據所選模塊安排相應的實習、實訓環節;三類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教材建設要了解實踐對理論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設的投入,同時應從行業需求、職業資格入手,分析行業所要求的能力體系、能力單元和教學領域,并將能力標準轉換成科目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應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素質為基礎,并以職業崗位群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需求為依據,建立相應的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學時和課外培養課程學時,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教學方式、方法不同。一類本科工商管理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以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自高自學能力,通過聘請專家進行講座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二類本科工商管理通過聘請企業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指導實踐課程使學生更好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試驗室的建設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彈性學制的實施在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的個性化;三類本科工商管理重視實踐課程的教學,授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實習單位現場講授相關課程,并指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以培養學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勵學生參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己朔绞綉鶕n程的特點、學生的培養目標進行確定。一類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試或課程論文的形式,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及應用情況;二類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通過實習報告、實訓報告或在實訓基地的實際操作情況給予相應的分數;三類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學生到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實際操作來進行考核。
一類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應采用學科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1.學科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1)教學方式、方法
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識、科學素質、科研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為此,在發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開展以學術活動為核心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在具體操作上,一是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程,要求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撰寫小論文或課程論文,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研討會、報告會;二是由老師確立學生研究課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學??梢越Y合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的內容組織課外科研成果競賽活動,每年規劃一批學生參加科研課題,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開展科研訓練,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嚴謹求實,不畏艱難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工商管理是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均有密切關聯,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而學校也應為學生學習提供激勵,如定期舉辦各種讀書知識競賽、大學生辯論賽等。
沒有標準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課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經營者對同一個企業也會得出不同的戰略設想。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也不會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應該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戰略好些,哪些戰略更好些。這樣學生就不會被條條框框束縛住,通過暢談,探索更好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覺得不僅僅是在學習,而且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參與科研工作。讓學生們逐步能認識到無論是學習或是研究工作,“錯誤”決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斷地探索,不怕犯錯誤,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而科研創新的成果,沒有多少次的失敗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學校開設“經濟論壇、企業家論壇”。經濟論壇通過聘請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來校作講座,介紹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科前沿動態,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擴大學生的視野。企業家論壇通過邀請有影響、知名度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董事長、總經理向學生介紹他們的創業史,學生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現實問題,使學生了解社會,了解企業,認識企業家的基本素質和企業對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基本要求,學校還可以將受聘的企業家所在企業作為教師和學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選出所講授課程(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要求學生的閱讀量在40萬~100萬字之間。期末考試前,根據閱讀要求,組織一次開卷考試(允許帶閱讀筆記),成績的20%計入期末總成績。要求學生選擇一本名著進行評議,寫出書面報告,作為平時考核成績。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廣博的工商管理專業知識。
二類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一般采用介于學科型與技能型、技藝型之間的人才培養模式。
2.介于學科型與技能型、技藝型之間的人才培養模式
(1)教學方式、方法
聘請成功的企業的高中級管理者為學生團隊的實踐導師,指導企業調查與實踐。學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團隊(每個團隊7~8人,成員構成要求差異化,團隊負責人民主產生。)。每個團隊由導師組中的一名導師負責具體聯系,團隊保持充分的彈性,可根據教學實習、實訓的內容和各種需要隨時進行調整。
加大實驗室建設的力度。在實驗室中可以利用軟件,模擬企業的動態經營平臺,學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參與到企業的各種活動中去,完成其選定的一項任務,還可以開展了模擬企業資源計劃配置的ERP沙盤課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開發,更好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推行彈性學制。學生在各模塊學習期間,根據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學習情況,可以提前修滿學分而提前畢業,也可以推遲畢業。彈性學制可以適應學生的不同情況和學習要求來安排教學,在保持必要的統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學的個性化要求,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1教材同質化,教學內容選擇無統一標準
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學領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各種不同財政學教材也相繼出版。但是這些教材并未有針對性地區分不同層次高校的需求,導致教材同質化。而各高校選擇教材時往往容易忽視應該賦予學生怎樣的知識結構這一問題。任課教師,尤其是沒經驗的年輕教師,在使用涵蓋內容不同的財政學教材時,不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導致教學內容無統一標準和明確的范圍。
1.2教學內容選擇上不能體現不同專業特點
財政學是一門跨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由于財政學教學內容對專業設置的針對性不強,使得教師不能在授課時既體現各專業掌握財政學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專業的特性。例如,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多了解國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結合現實熱點來分析,但教材內容只限于理論介紹,不能針對專業突出重點,缺乏理論與實踐連接的點。
1.3偏重理論知識講授,忽視實踐教學環節
目前,學生對財政學這門課程積極性并不高,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既抽象又不太實用的課程。這與任課教師在內容選擇上重視理論知識,忽視了與實踐相結合有關。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授課時加強理論知識講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的培養。很多教師在授課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點少,加上學生很少會主動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實問題,這樣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學內容過多與教學時間有限的矛盾
財政學教學內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個內容:基本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國債與國債制度、預算管理、財政政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問題。一般財政學課程只安排短短幾十個課時講授,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1.5財政學授課與其他學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數教師在財政學授課時,僅單純地從財政學傳統理論來組織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深入講解,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展示財政學的實踐發展脈絡,也無從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2獨立學院財政學教學內容改革的相關建議
作為獨立學院開設財政學課程,在授課時需要結合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改革。
2.1規范和明確教學內容
財政學主要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首先必須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界定政府的職能范圍;其次,在此基礎上研究實現政府職能的財政支出內容,進而研究財政收入,最后,通過國家預算展開各項財政活動,以提高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發揮財政政策的經濟調節作用。根據這樣的思路,高校財政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①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公共產品理論;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概念、財政職能;③財政支出理論及我國的財政支出與政府預算;④財政收入理論及我國的財政收入(稅收、國債及政府投融資制度;⑤國家預算管理體制、多級政府與政府間的財政關系;⑥財政政策與宏觀調控等。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弱,任課教師應該適當側重一些重要理論的講解并補充相關知識。
2.2教學內容選擇突出專業特色
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專業及特點,合理安排授課內容,在體現該課程公共性的同時,將專業特性也體現出來。對于財稅專業的學生,學習財政學的要求比較高。在授課中應將重點放在基本理論的講授上,例如公共產品理論、財政收支理論及政府間的財政關系等。為了避免內容重復,可以將一些實務性、制度性的內容留到后續的專業課程講解。對非財稅專業的學生而言,授課時應該以財政政策與制度介紹和業務操作為主。不同專業側重點也應該不一樣。例如,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要側重于財政基本理論和運行機制的講解,并適當增加稅收實務方面的內容;而對于工商管理類的學生,可以從管理學的角度考察財政,側重于財政管理機制的構造和操作等知識講授。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著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與實踐型人才的目標,財政學授課時應該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這便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只就教材的內容來講理論,應該把實踐有效地融入課堂中。例如對現行的稅收制度、現行的財政體制、財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銜接理論和實踐,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同時,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著綜合素質較高的特點,對現實中的實踐問題比較感興趣。教師在講解理論的同時,補充相應的實踐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分析能力。例如,結合當前政府管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進行專題闡述:人口老齡化問題、資源環境問題、“上學難”反映的教育問題、“看病難”反映的醫療問題等。
2.4根據教學時間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時間的剛性很強,處理教學內容與時間矛盾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而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標準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財政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度
教師在講授財政學的理論內容時,應該不斷融入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在未來經濟工作和社會工作方面的視野,使其看問題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別是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更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知識貫通。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的角度來融合:①運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來分析比較公共定價和自然壟斷行業的定價;用消費理論中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分析稅收的經濟效應;運用宏觀經濟學中的IS-LM-BP模型來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問題。②將管理學中的“決策”“、計劃”、“組織”、“創新”等職能應用于財政收支管理、預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運用管理學原理來理解財政管理的創新。③可以嘗試從社會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從財政的公共性特征,沿著“信仰-權力-表達-幸?!边@條哲學線索,去分析個體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稅費形式將收入轉移給政府等問題。④財政的講解不能缺失歷史脈絡,可以說中國歷史是一部財政改革史,教師可以利用財稅改革的歷史經驗與規律來分析改革深化的財政之路。
2.6其他建議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3-0027-04
《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配置與利用的一門學科,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目前關于如何進行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然而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并結合實際教學過程進行追蹤型實證數據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見。本課題組成員,緊密結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以湖北省獨立院校和高職院校為考察對象,立足湖北實際,在吸收和借鑒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研究。
一、傳統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以調查問卷、座談會和走訪等方式,對湖北省十幾所應用型高校部分教師及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各專業大學生就西方經濟學教與學的情況進行了調研,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忽視思維方法訓練
西方經濟學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因而思維方法的訓練至關重要。調查中,80%的教師反映由于教學學時有限,而思維方法訓練費時費力,因此教學過程一般是按教材章節順序進行,雖然教學進度表或教學日歷中也安排了部分內容的思維方法訓練環節,但往往因影響教學進度,無法進行拓展訓練。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應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選取缺乏專業針對性的通病。調查表明,所有經管類專業都開設了經濟學課程,但??粕话阒辉诖笠幌聦W期開設西方經濟學,由于課時有限,不能全面供述。有的學校只是針對不同專業設定不同的教學總學時,但沒有針對不同專業設置有側重點的教學大綱,導致每個專業在開設本課程時,都是從微觀經濟學第一章按部就班的講授,每個專業對于本課程的區別只在于由學時不同而導致的截止章節不同。有些專業的本科生如市場營銷專業、酒店管理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只開設微觀經濟學,金融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只開設宏觀經濟學。事實上,作為經管類專業核心基礎課的經濟學課程對學生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學生必須在全面了解經濟學體系和相關原理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因此對能力要求、課時安排、開課學期等均有特殊要求。
(三)教材選用不當
在被調查的十幾所院校中,大多以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為教材,該教材經過五次調整和修改,相對比較成熟,內容也比較完善。但是,對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這套教材內容較多、案例偏少,對數學知識的要求較高,不便于自學,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另外有少數學校用本校教師自編的教材,這類教材相對來說實用性較強,但往往會出現知識性錯誤,弱化了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重視程度。
(四)實踐課時形同虛設
當被問及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如何進行時,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西方經濟學課程有實踐環節,教師也表示西方經濟學實踐環節缺乏指導規范、執行要求和考查標準,無法開展實踐教學。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大多數教師在講授西方經濟學課程時,采用“單向”教學模式,與學生沒有互動與交流,也很少提問和討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忙于記筆記,沒有時間思考,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但教師講授的時候往往過分依賴多媒體,部分教師的多媒體制作不清晰,加重了學生聽課難度。
(六)注重知識傳授輕視作業訓練
為了節約教學成本,大多數應用型高校普遍采用合班授課的方式,因人數過多,授課教師只能關注理論教學的進度,難以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授課。而人數過多又直接加重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布置作業,但批改次數在2~4次不等,普遍偏少。由于不能全批全改,部分學生對作業不夠重視,通過練習而消化理論知識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證。
(七)考核方式不科學
目前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的考核都比較簡單,最終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組成,一般分別占30%和70%。其中期末考試通常采用標準試卷考試的方式,很多學生到期末考試時突擊背書甚至背習題,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一)編寫適合應用型高校特點的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是體現高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課題組成員通過各種教材研討會平臺,形成了該教材的研究團隊,并出版了針對應用型高校學生的適用教材。
在授課之前,教師要將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及知識體系圖等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前了解課程的知識架構及各章節的地位和作用[1]。如將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知識體系繪制成表格,打印后發給學生,加強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理解。
(二)實施模塊化教學,加強專業針對性
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進行差別化教學[2]。以國貿、金融、市場營銷及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具體見表1。
(三)采取四步教學模式,培養創造性思維
第一步,教師教學時由情景式案例導入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第二步,進入理論知識講授環節,再結合案例分析講解,推導出原理。第三步,結合實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必要時推薦一些有趣的書中某些具體篇幅給學生課下閱讀,如郭凱的《王二的經濟學故事》等,讓學生通過閱讀更深入地理解經濟學相關原理。第四步,課下利用網絡等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這樣,由現實案例到理論學習,再到實際生活,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四)豐富教學手段,活化教學方式
教師將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特別是針對某些需要借助圖形才能真正分析推導出結論的問題,如微觀中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分析和宏觀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分析等,帶領學生一起作圖,邊講邊畫圖。積極開發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外出進行經濟觀察,如營銷專業的學生開展市場調查活動、金融專業學生進行家庭理財方案的自我設計等。
(五)考核方式多樣化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行動態全程跟蹤,學生的課堂發言、討論、提問和課后閱讀、習題、網絡交流等都計入平時成績。另外,課題組隨機選擇6個班級施行新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由出勤、課堂提問討論等表現)30%,課后閱讀拓展(根據學生自愿提交的讀后感或小論文)30%,期末卷面測試40%。
三、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效果
課題組從六所獨立學院選取了24個班級共1056名學生作為樣本,并將他們按班級分成兩組,第一組12個班共計530人,堅持傳統教學方法,第二組12個班共計526人,進行教改試驗,其中第二組在考核方式上又有所區別,從中選取6個班(稱之為革新組)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經過對全體學生的問卷調查,整理出有效問卷1010份。調查表明,實驗組學生比接受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高出17.9個百分點。
擔任樣本24個班教學任務的共計7名教師,且盡量地按照各自所任教班級對半開的方式進行分組請學生進行網上評教,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同一教師所任教班級中,實驗組評教得分普遍高于傳統組,實驗組評分的標準差也明顯低于傳統組,說明實驗組學生對本課程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傳統組,且平均數的代表性強于傳統組。
調查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實驗組學生大部分能保持對本課程的學習熱情,課堂參與度明顯高于傳統組。而且對經濟現象和經濟形勢的關注程度也明顯高于傳統組,經常自覺地瀏覽重要的財經網站,且對經濟學類書籍的閱讀量和借閱頻率明顯高于傳統組。
從考試總評成績看,實驗組比傳統組高分層次(80分以上)的學生比重高出8.8個百分點,不及格人數比重低3.8個百分點。
四、反思與建議
吸引學生參與是關鍵。教師要想辦法增加課程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特別是要重視第一堂課教學,欣賞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肯定探索與創新[3]。
教師的學識與付出是保障。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與課下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相對傳統教學而言,創新性教學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教學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已,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
校方支持是動力。創新性教學對教學軟硬件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學校必須在教學設備和環境方面增加經費投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4]。另外,應加大對創新教學方式的教師和優秀學生的獎勵力度,鼓勵教學探索。
方法多元化是手段。教師要經常性地變化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使學生消除倦怠情緒,保持持久熱情。
網絡平臺是途徑。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如通過校園網絡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綜合訓練、模擬考試等,通過E-mail傳送有共性的學習疑點、進行答疑等,通過QQ共享課件和筆記等。
參考文獻:
[1]蒲應,鄭春慧.從宏觀上準確把握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22):278-281.
[2]楊慧力,劉玉平,王杰.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實證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8):172- 174.
[3]藍寶江,李培祥.生活事例、學術笑話與西方經濟學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2(9):45-47.
[4]劉志彪,王國生.美國名牌大學經濟學教學的特色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1999(12):64-69.
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XU Yan-lan, YAN Xiao-bing
(Wuhan Institut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關鍵詞]:金融金融學金融學教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金融學是一門具有特殊地位的學科,具有極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業全面開放,中國金融業不但面臨著外資金融企業在國內的強大競爭壓力,還必須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顯然,當前形勢下國家必須加大培養適應未來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來的金融業從業人員不僅要懂現代金融實務,熟悉國際金融市場慣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資管理和金融企業管理,能夠進行金融創新產品設計,通曉英語、計算機、法律、電子商務等相關知識。金融網絡化與工程化的發展,給新世紀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我國的金融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傳統金融產業,特別是傳統銀行業基礎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將原目錄中的“貨幣銀行學”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合并為“金融學(含:保險學)”專業,既反映了這樣的認識,也是當前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而現代金融學教育的開展還面臨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高校培養的大多數金融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經濟和國際競爭的需要,最終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業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的高校迫切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學教育模式,在和國際接軌的同時改革金融學教學方法,根據自身情況探索和創造出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學教育體系。
一、國外金融學教育的特點
盡管西方各國不同高校的金融學本科教程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亦有共同點,例如都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寬廣而扎實的理論基礎(既包括通識教育的知識,也包括專業理論基礎),同時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特別是面向實際工作的能力,強調本人學識和能力的增加與對經濟和社會做貢獻兩者的結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學教育特別強調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不少西方國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上各種組織不同層次的需要”或“能夠在爭取良好的職位時有足夠的競爭力”作為培養的目標提出來,這其實真正體現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實質目的。而反觀我國高校的金融學教育,正是由于這個目標不夠明確,才會過多的給學生灌輸一些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無用的知識,而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實現自我價值。
多數西方國家的大學都認同本科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因此,它們的教學計劃都十分注重通識教育,即培養學生廣泛的文化意識,這當然也會反映在金融學這樣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的學科中。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會要求金融系學生在頭連年里學夠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類的基礎課程,甚至還需要學習文學、寫作、數學、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課程部分和金融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主要由經濟學類、金融類、會計類、管理類及市場營銷類等課程組成,其金融學專業課程包括金融會計、公司金融、投資學、衍生證券和金融中介機構等。這樣的教育模式強調基礎和能力的培養,輔以良好的教學,就能把學生培養成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與國內金融學教育的一個很大不同在于,國外大學的金融學專業都是以微觀金融,即金融市場、投資和公司財務為主,而不是以宏觀金融,即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為主的。
國外高等學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大體上都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一般均有十分嚴密的前導課程安排,以保證學生在修學高級課程之前已經掌握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前導知識。比如,在學習金融經濟學課程前,一般都要求學生修完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習公司理財課程之前,學生一般都要將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等課程修學完畢;學習金融工程之前,必須學完投資學等,這既能保證每門課的授課質量和教學要求的嚴格貫徹,又能指導學生在種類繁多的課程中進行選擇。(2)專業課程設置十分豐富多采。國外高校在金融學課程的設置上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專業必修課一般只有3到4門。盡管課程的命名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貨幣經濟學,金融市場,公司金融,投資學和期貨期權這幾個方面。而專業選修課可以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學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長設置。這些課程有的緊密聯系實際,有的緊緊扣住金融學前沿理論的進展,有的課程國際化色彩濃厚,都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為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專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3)國外高校金融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的內容,一般都會涉及該課程應該涵蓋的金融學理論和知識點,這一點對于保證金融學本科生完整的知識結構至關重要。但是與每一門專業課程所具備的廣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關理論的深度則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課程緊緊圍繞現代金融學前沿理論,例如資產定價理論。而一般的課程,由于其出發點主要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這些課程往往重介紹輕分析、重實踐少理論,例如固定收益證券,房地產金融等。(4)在國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學專業課程中,都十分強調實踐環節。最為簡單的就是強調通過課程作業,包括作文、小課題、案例分析等,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還會安排金融和統計軟件的學習和練習,案例研究,學生講述,乃至社會調查等。比之課堂講授,這些方式的優點都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培養能力。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差距是明顯的,課程體系不合理,教材陳舊,教學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進的地方,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金融學這個學科的內容和辦學目標的認識問題。
二、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國加入WTO意味著我國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在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下,直接與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同時,我國的宏觀金融監管也必須走向國際化,融入國際金融協調、監管過程中。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門順應時代的呼喚,培養出既熟悉本國金融運行的特點和規律,又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和慣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競爭、國際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說勢在必行,根據以上分析,這里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在對照國外教學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培養目標上實現突破,才能保證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成功。具體而言,就是在教育觀念上要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到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到以培養綜合素質以及能夠適應社會各種需要的金融學通才為目標的轉變。
其次,全面與國際接軌,以現代金融學為核心規劃金融學教育體系。徹底轉變我國金融學科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的教學思路,突出微觀金融學為主的辦學方向,強化微觀金融類課程建設。根據金融學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特點,在注重金融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建立起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到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培養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未來個人發展和工作打下厚實的基礎。
第三,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面對金融全球化、網絡化、技術化的趨勢,金融學本科教學必須做到與法學、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這既是金融學科發展所需,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調節市場運行和交易行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就是法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背景下,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對培養金融人才尤為重要。金融活動通常以數理模型為基礎,缺乏較高深的數理知識,不僅很難登其堂奧,更不用說去設計和開發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傳統方式進行的融資和支付業務,為電子化、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化的現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學科成為了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為一體的新型邊緣科學。外語和計算機更是跟隨金融學科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識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種學習能力。我們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階段解決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學生文理交叉,理工結合,知識結構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們走向社會后的再學習能力,增強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第四,革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紤]到金融學科更具有實證和實用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對于像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等宏觀類課程,可在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對于像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經營與管理、投資理論等微觀類課程,應突出其應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可通過案例教學、聘請業務人員授課、模擬實驗等手段,增強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質量的金融學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保證。由于現代金融學的引進是很晚的事情,國內高校金融專業的師資隊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從事金融學教學的教師,需要對各種金融經濟理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社會對各類金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有著深刻的理解。正是通過教師與社會及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各種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得以醞釀并付諸實施。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需要從海外引進人才,更應該立足于師資的培訓,以及通過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師資隊伍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峰,中外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比較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聰,提高金融學科教學水平的思考,暨南學報,2001年6月,pp91-95.
關鍵詞:國際金融;教學改革;國際貿易專業
新世紀以來,隨著貿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養適合未來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每個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秶H金融》是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專業課中“教”與“學”的難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紀新形勢下新的問題不斷涌現,探索與研究《國際金融》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
《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學科,在結構體系和教學要求等方面與其他課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對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學的基礎。
(一)理論抽象晦澀,而且更新較快
《國際金融》屬于宏觀經濟學范疇,許多原理和理論比較抽象、枯燥,而且內容豐富口徑寬廣,缺乏具體性。比如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匯率理論和利率理論等章節,內容復雜模型眾多,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很難理解。同時國際金融相關理論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較快,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國際金融市場風云變幻,新問題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學習新理論、研究新現象,單純靠教材靠老師無法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國貿專業實踐性又比較強,學生比較喜歡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訓練,對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比較排斥,所以教學難度非常大。
(二)數學能力與實踐能力要求較高
《國際金融》是金融學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數學知識,尤其是外匯與匯率、金融投資與風險管理等章節計算眾多,要運用數學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數學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學習時面臨較多障礙,熟練使用數學工具其實是學好所有經濟類課程的前提。此外,《國際金融》對實踐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遠高于其他課程(如《進出口實務》、《報關實務》等)。因為他要求的不是簡單掌握標準的程序性、重復性工作技巧,而是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學生要能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為將來做應用型金融服務工作打下基礎。
(三)知識的綜合性和關聯性強,與其他課程聯系緊密
《國際金融》很多知識在其他課程中已經提及,前后聯系非常緊密。比如國際收支調節、匯率形成機制、政策組合搭配等很多內容就是《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學習又要具有一定的會計基礎,相關貨幣需求與供給、利率的管理等知識又離不開《貨幣銀行學》基本原理。經濟管理類很多課程其實是互通的,要求溫故而知新,全面學習、理解并掌握。要熟練掌握《國際金融》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必須通過其他授課老師的先行鋪墊工作打下牢固基礎,學一門忘一門、存在僥幸心理的學生學不好《國際金融》。
二、《國際金融》教學目標與內容體系的重新定位
《國際金融》教學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勢下對教學目標做出調整。入世以來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人才的要求也從“量”過度到“質”。除了傳統的營銷、外語能力外,對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電子商務、商務談判等知識的人才也是求賢若渴?!秶H金融》作為國貿專業主干課程,既能為將來從事國際貿易宏觀管理、認識世界金融經濟形勢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也能為從事外貿進出口報價核算、經營管理風險的防范及投融資安排提供業務上的指導。因此,《國際金融》教學目標應由以往單純的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向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培養轉變,由單純注重課堂教學向模擬實戰、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轉變,由單純注重教師授課向積極開拓學生思維、啟發學生自我探索與研究轉變。
圍繞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也要進行同步調整與更新。隨著金融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匯率風險與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資本金融市場的發展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所有企業而言,防范匯率風險,規避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積極利用多種融資渠道增強自身實力,是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故授課時要增加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與風險管理等知識的比重。在中國外匯儲備已經突破3萬億大關,國際經濟糾紛不斷的背景下,對于儲備管理、國際協調及貨幣體系改革等方面知識學生也要積極掌握,這與我國當前經濟的發展現實緊密聯系。為了凸顯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推廣素質教育,實踐教學部分也要加大授課比重。綜合而言,以上內容是編寫教學大綱時重點強調的幾個方面,也是和傳統教學內容體系相區別的地方。
三、《國際金融》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比教學目標與內容體系的重新定位更為關鍵,也是《國際金融》教學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教學
首先是多媒體教學,它主要采用圖表、視頻和文字相結合的方法,效果比傳統的文字講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但還停留在充當演示工具的層次,未能真正發揮優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綜合使用多種多媒體形式,《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全方位利用多媒體技術。比如講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金融危機等內容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觀看專題教學光盤、金融題材電影等音像資料,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再比如講解一些邏輯性較強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時,為了避免空洞說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圖或者簡單的動畫,筆者采用了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實施教學。這里面要注意搭配問題,應是課堂教學為主,輔以課外網絡教學。我們要建立專門的課程網站,主要內容包括教學大綱與計劃、章節重點與作業、自我測驗、留言答疑等,有條件還可以加上授課資料和錄像,便于學生課外自學。這些是常駐內容,還可以隨教學進度定期增加一些熱點專題。師生課外互動也很重要,網絡聊天已普及,我們可以借此實現師生的課外交流,拉近師生距離。經濟類課程共同特征是熱點多變化快,網絡教學可以使信息零距離傳遞并及時更新,先進性遠超過課堂。教材選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楊勝剛、姚小義主編的《國際金融》配有專門的網絡課程網站,資料齊全,附帶的學習卡可讓學生直接通過網站自學。筆者實際使用中效果不錯,值得推廣。
(二)加強案例教學與雙語教學
首先,案例教學是加深知識理解的最好途徑。當下很多高校在推廣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是其中最簡便易行的一種。它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總結,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秶H金融》案例豐富,具有來源廣泛、題材多樣和時效性強等特點。比如在講解“外匯和匯率”時,可加入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案例,討論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因素及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而講解“外匯儲備”時,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討論外匯儲備的管理及運用。案例的選擇是成功關鍵,要遵循兩大具體原則:第一,案例要選擇早有定論的歷史事件。案例教學主要是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所以要避免無謂的爭論。第二,案例要選擇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應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所以要精心篩選那些經典的有價值的案例。
其次,實施雙語教學是由《國際金融》自身特性決定的。它研究的是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的均衡問題,具有很強的涉外性,雙語教學是培養學生涉外經濟活動能力的最佳選擇。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語對專業術語、基本原理進行一定程度規范表達是起碼要求。為了在未來工作中與外籍客戶順利溝通和協作,更要不斷通過各種英文媒體(尤其是國外網站)獲取最新信息和發展動態。雙語教學中有兩個問題要特別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內容,英語只是一個語言工具,對基本原理和理論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糾結內容忽略難度,如大幅降低難度會導致課程內容過于淺顯,這不利于知識掌握及后續課程跟進。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學必須靈活,英文授課的比重要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高低而定,同時也要根據講課內容的難度靈活變化,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廣實踐教學
《國際金融》目前嚴重缺乏實踐教學的支撐,很多經管類課程其實都是如此,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對于實踐教學我們不能單純以實驗、實習去理解,針對《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可以是多方面的,不應拘泥于具體形式?!秶H金融》實踐教學可從理論實踐和操作實踐兩方面著手:
1、理論實踐,包括課堂討論和課外講座,目的是豐富學生理論知識提高素養。首先我們可以經常將一些理論難題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在課堂進行討論,通過互動實現師生交流與共同提高。學生加深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也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討論教學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動員精心選題,如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同時及時給予引導;最后教師總結,形成討論報告或者小論文等成果。其次我們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學術報告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講座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專家型講座,主要針對與課程聯系比較緊密、影響很大的社會熱點問題;二是實務型講座,通過聘請在企事業單位從事國際金融相關業務的一線骨干(如中國銀行外匯交易業務員)進行操作性理論指導。通過聽講座以及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可以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操作實踐,包括校內實驗室模擬實踐和校外實習基地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的重點。首先是模擬實踐,這需要建立專門的金融實驗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學”和“模擬交易”兩大系統,既可提供即時證券、外匯、期貨等金融市場的相關行情和資訊評論,也可同步進行相關模擬交易活動。如講解外匯知識時,可安排學生進行外匯模擬交易,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學習外匯投資的技術方法,親身體會外匯市場的風險。其次是社會實踐,校外實習基地可滿足需要,這也為學生提前進入社會、從事相關金融工作打下基礎。筆者課余時間經常帶領學生到銀行、證券公司或外貿公司等校外實習合作單位進行參觀實習,這種學以致用、言傳身教的做法很受學生歡迎,增強了他們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不管將來從事外貿工作還是金融服務,都能從中獲得很大幫助,很多甚至提前實現了就業。
四、結語
作為《國際金融》授課教師,誠然應在掌握課程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思想積極提高教學質量,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具備理論實踐能力、競爭適應能力的優秀人才。但換個角度講,課程學習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單純教師講學生聽只會事倍功半,因此《國際金融》教學改革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應是先啟發引導,然后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最后做分析和總結,這樣才能把“教”和“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教師的“教”真正實現學生的“學”,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尤其要強調的一點。
參考文獻:
[1]孫鈞.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