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學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許多國家的大百科全書中,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定義不盡相同。如1976年版的《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社會學被描述為對人的社會行為進行的一種科學研究,或對人群的研究?!恫涣蓄嵃倏迫珪氛J為,社會學是關于人類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探索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個人之間和群體之間相互交往和相互影響的原因及其結果?!短K聯大百科全書》認為,社會學是一門關于社會這一完整體系以及論述與整個社會有關的各種社會法規過程和人群的科學。另外,現代年代社會學家對社會學的定義和理論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一些觀點認為,社會學是社會的科學;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所有其余的學術領域;第三種觀點主張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第四種觀點認為社會學是一門有關社會制度的科學?!?/p>
國內對于建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中國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社會學研究的歷程,由于社會學源于國外,因此當時的社會學研究基本上是從西方國家直接移植過來,并沒有開始社會學的本土化發展。社會學在我國發展之初,主要是將中國的人口、婚姻家庭以及農村等具體問題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并沒有形成本土化的社會學研究對象。
1979年至1985年的對象建構。自1979年社會學重歸學術界以來,各學者對于該問題的討論一致沒有間斷過。學者們對此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社會科學爭鳴大系•社會學卷》進行了簡單的歸納。于光遠等人認為,社會學是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是以研究社會問題為中心的一個“社會群”。該主張認為,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杜任之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社會,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發展動力以及社會生活現象及其規律性,范圍十分廣泛。楊心恒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發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里的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從中探索人類社會行為的規律。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指出,社會學沒有固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
1985年至今的對象建構。1985年至今是社會學重建之后的第二階段,此時對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基本上趨于一致: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整體。在此基礎上,學者們的思路更加開闊,提出了以下觀點:第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對于社會關系進行具體的研究構成了應用社會學,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分析和科學抽象形成了理論社會學。第二,鄭杭生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以及機制的綜合性的具體社會科學學科。第三,陳頤認為,制度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以上是對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界定的主要觀點,此外還有其他界定,如: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社會行為、市民社會、社會生活等等,這里不詳細闡述。從國內以上學者們的表述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各社會學家對于研究對象建構各不相同,也看到了其中一致的成分:第一,建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始終圍繞著“社會”;第二,該研究大致分為兩種類型:靜態研究和動態研究,并力圖將二者結合起來。
國外學者對于建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社會學自創立以來,國外社會學家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建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下面筆者將從社會學創立至今的不同階段對此進行梳理。
初創時期社會學的研究??椎掠?839年在《實證哲學教程》一書中正式使用“社會學”這個名稱,標志著社會學的誕生??椎抡J為社會學是一個相互聯系、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的科學系統的最后一環,前幾環依次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由于社會學和以上學科共處一個科學體系,且聯系密切,因此社會學在本質上應當和這些學科具有相同的性質和方法論,只是研究對象不同。孔德創立的社會物理學“是指專門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它本著和天文現象、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同樣的精神來考察社會現象。也就是說,社會現象受到不可變更的自然規律的制約,揭示這些規律是社會物理學所研究的特定目標”。這段話包含了三層含義:第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社會現象。第二,社會現象的背后存在著穩定的規律。第三,這些規律是可以用類似自然科學的原則來研究。當時,孔德的社會學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社會科學學科的綜合,不能與我們目前理解的社會學完全劃等號。此外,孔德還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以及社會學的主要方法———歷史法。綜上所述,創立時期的社會學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尋求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學科。一方面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提出來了,另一方面它又沒有真正確立自己特有的對象。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社會學并不處在同等地位上,而是具有指導意義式學科。
形成時期的社會學研究。在社會學史上,一般把19世紀末20世紀初稱為社會學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即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這時需要新的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從19世紀40年代產生到19世紀末的近半個世紀中,社會學得到了相當的發展,但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一直沒能在大學或學院中占據一個獨立的席位。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學從產生以來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象,因此,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摘要: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首先是從了解它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開始的,現對社會學研究對象客觀性進行討論。關鍵詞:社會學;研究對象;客觀性社會學家面前的主要任務之一即是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這一階段做出巨大貢獻的社會學家應首推涂爾干和韋伯。
(1)涂爾干的社會事實。涂爾干認為,哲學應研究宇宙中所有現象的普遍性,而社會學只研究“特殊的社會性質”,社會學必須從哲學的普遍性中走出來,尋找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涂爾干把“社會事實”定義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即強調社會現象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觀性。他認為,我們必須要擺脫一切預斷性的概念與主見,把社會現象當成客觀事物來考察;對于社會現象,只能通過社會現象去解釋。涂爾干對社會現象進行了嚴格的界定“:所有‘動作狀態’,無論固定與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強制力作用于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或者說,一種強制力,普遍存在與團體中,不僅有它獨立于個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個人,使個人感受的現象,叫社會現象。”該定義應從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涂爾干在確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時特別反對社會唯名論,主張社會一旦形成,就有超乎個人之上的特征和作用。所以,必須用一種社會現象去解釋另一種社會現象。第二“,強制”的含義與日常生活中對它的理解不同。第三,涂爾干的“社會現象”指的就是社會制度。他甚至直接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制度的科學”。
(2)韋伯的“社會行動”。與涂爾干不同,韋伯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社會行動。他認為“,社會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即它試圖用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對社會行動作因果解釋”。因此在研究層次方面,韋伯所指的社會行動是個體的“社會行動”。而不是社會結構。韋伯所講的“社會行動”具有三個特征:第一,具有行動者所賦予的某種意義;第二,涉及到他人的行為;第三,行動的目標與他人相關。韋伯進一步把行動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目標導向的行動,第二種是價值合理的行動,第三種是情感導向的行動,第四種是傳統導向的行動。韋伯認為,只有前兩種行動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行動。在社會學形成時期,涂爾干和韋伯為社會學知識的客觀性對研究對象進行了系統的界定。社會事實和社會行動都具有客觀性和社會性,與初創時期的研究對象相比更具有系統性和客觀性,在社會學研究方向的引導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社會學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社會學研究過程的客觀性
涂爾干:《社會學方法的準則》。涂爾干將社會事實界定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之后,進而發展出社會學研究的準則,涂爾干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中的首要原則是:要把社會事實作為物來考察,系統地摒棄各種先入為主之間,必須是在從主觀立場上對世界作實踐領悟的分析之前。涂爾干發展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涂爾干的實證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準則是要將社會現象當做客觀事物來研究,把社會現象作為構成社會學研究的出發點的實物論據來研究。在著手研究事實時,要采取一種對事實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態度,事實所特有的屬性以及這些屬性所賴以存在的原因,不能通過主觀臆測去探尋,而是通過研究者的實證研究去判斷。實證社會學應該把社會現象當作事物來研究,力求運作上有效地程序及規則,嚴格保證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力求和自然科學別無二致。涂爾干提出的社會研究的完全客觀中立性是一種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僅僅包含研究對象,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研究者。個體之間是有差別的,其看待社會、事物的角度也是有差異的,從客觀世界中所獲得的信息經過個體的主觀理解形成的印象也是不同的。而涂爾干僅僅從研究對象的構建方面來保證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是不夠的,仍存在值得探索和反思之處。
性 別: 男
民 族: 漢族
政治面貌: 團員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戶 口: 蘭州
婚姻狀況: 未婚
學 歷: 本科
畢業院校: 蘭州大學
畢業時間: 20xx年07月
所學專業: 社會學
外語水平: 英語 (CET-4)
電腦水平: 熟練
聯系方式:
求職意向
工作類型: 全職
單位性質: 不限
期望行業: 批發、零售(商場、專賣店、百貨、超市)、紡織品業(服飾鞋帽、家紡用品、皮具)、市場、廣告、公關
期望職位: 業務拓展專員/助理、客戶服務專員/助理、市場專員/助理、市場調研與分析、業務跟單
工作地點: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xx-4000
教育經歷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蘭州大學 社會政治類 社會學專業:培養社會學理論體系、科學方法和實證研究三大領域有機結合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有:社會學概論、西方社會學原理、社會調查方法、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等。就業方向:適合在企業從事人事管理、市場營銷、策劃等工作。
培訓經歷
20xx/7--20xx/8:在浙江錦陽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資源相關業務的專業培訓。
工作經驗
20xx/7---20xx/11:在浙江錦陽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擔任項目部專員職務,熟悉相關業務流程,能獨立操作相關業務。
20xx/10--20xx/3: 愛心活動 | 長期輔助孤寡老人;組織“心靈有約”獻愛心活動;策劃并參與了“師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樹活動
20xx/6--20xx/9: 畢業實習 | 組織實施了蘭州大學20xx級畢業生社會學專業畢業實習項目——《社會學視角下的西北地區高中生家庭陪讀現象研究》
20xx/5--20xx/6: 市場調研 | 策劃并組織了《蘭州大學學生收入與消費狀況調查》項目
20xx/6--20xx/8: 暑期實踐 | 申請策劃并具體負責實施了蘭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計劃——《西北鄉村家庭中子代夫妻關系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專業技能
熟悉spss社會統計分析軟件的操作
能熟練操作word.wps.ppt等專業辦公文件
熟練掌握了office.excel等專業辦公軟件
工作業績
20xx/6--20xx/10 申請策劃并具體負責實施了蘭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計劃——《西北鄉村家庭中子代夫妻關系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獨立完成了該項目的調查報告,獲得了學校20xx元的資助獎勵金,而后撰寫的調查論文被收入學院的優秀學術論文集
20xx/6--20xx/9: 組織實施了蘭州大學20xx級畢業生實習計劃社會學專業畢業實習項目——《社會學視角下的西北地區高中生家庭陪讀現象研究》,獨立撰寫了實習報告,被評為本學院優秀實習報告
20xx/11--20xx/5 自己獨立設計并獨立完成的蘭州大學畢業生論文被評為全校優秀畢業論文
自我評價
1、品行端正,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團隊溝通協作能力,能及時完成組織規定的目標任務;
所以,我對大學生活格外向往,倍加珍惜。
我來到位于河南新鄉的河南師范大學,坐在課堂里,看到講臺上的老師我會非常激動,聽課生怕漏掉一個字。盡管有些老師口音濃重,我聽不大明白,但我會努力支起耳朵聽,記筆記。不久,我發現,老師們的課與我的想象差別太大,教材要么太老,要么是老師自己編寫的油印本,內容很難激起大家的學習興趣,而且多數老師是照本宣科,我對所學的教育管理專業課很快就失了興趣。那時候,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手機,大學生活比現在乏味得多。于是,迷茫的我開始到閱覽室、圖書館里東瞅瞅西瞧瞧,尋找自己喜歡的書。
我搜尋到了不少自己喜歡的書,幾乎沒有一本與專業有直接關系。我找不到指導自己讀書的老師,所以我是逮著哪本讀哪本,從《道德經》《易經》《孟子》到劉震云、金庸小說系列,再到杜威哲學、中西美學以及古今中西人物傳記等,沒有章法可言,但是我看得高興。
彼時,城市還未大規模擴張,大學校園在城市邊緣,朝西走是市區,朝東北走是鄉村田野。周末和節假日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一個人帶本書到校外去讀,有時候是鄉間田野,有時候是城里鬧市,所帶的書從來不是專業書。不過,這些書或多或少地幫我了解了專業課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我慢慢跳出專業看教育,有不少新發現。比如,當我看到美國社會學家彼得?布勞的《不平等與異質性》,開始注意到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教育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功能,我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教育分流與社會分層關系的。有一次,我參加系里年度學術論文大賽,我用社會學里的轉型社會的概念,以及社會化、戈夫曼的自我印象管理等概念和理論,來分析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道德教育里的現象。那時系里還沒有老師、同學寫過這樣的文章,我的論文獲得了一等獎(全系兩個一等獎)。
我把自己的行動稱作“帶本書去游學”。在鬧市讀書,據說可以鍛煉鬧中取靜的專注力。其實我不用鍛煉,課堂再鬧哄哄,我看起書和寫起作業來都是旁若無人。到鬧市讀書還有個好處,就是不讀書時,可以觀察路人。更重要的是,漫無目的地走好些路,一路上的風景不可預料,還鍛煉了身體,放松了心情,激發了思考。從大學校門到火車站是一路公交車的始發和終點站,有時候我會帶本《道德經》走個來回,一路上看幾句后合上書,邊走邊琢磨,偶有所得,會心一笑。
我也時常去田野里游蕩。有一次走得太遠了,迷路了。正是秋收時節,玉米地里有母子二人在收玉米,兒子跟我差不多大,我和他們攀談起來,并幫他們收玉米。兒子讀中專,周末回家,下午就返校。中午,他們邀請我回家吃飯,于是我見到了這家的父親,不善言辭,用驢車幫人送磚石,所以母親負責莊稼。午飯是提前包好的餃子,飯后兒子返校,我繼續幫忙農活。那天回校已經天黑,我卻很開心。研究生時看到了先生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著作,才知道,我這樣的活動算是樸素的、無意識的社會學社區研究的參與觀察和訪談實踐了。
大學幾年里以帶本書游學的方式,跟偶遇的人們攀談之間我了解到人情世故,社會百態,也讓我多年以后對研究生階段所學的社會學專業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還記得大一在迷茫中搜索書籍時,發現了人民出版社剛出版的《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我隨手翻看,就被吸引住了。最讓我震動的是幾篇調查報告,尤其是《長崗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調查記錄非常詳細,甚至有幾只雞、幾只鴨、幾塊黑板報、幾個理發師都記錄下來了。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開始留心社會調查。本科畢業后,我考到中國人民大學讀研。報到前的暑假,我在家鄉,正好趕上農村分地調田,一旦確定分地后30年不變,牽涉到全村老小。我本能地開啟了社會調查模式,開始留心村中調田事件的枝枝節節:人口情況,土地數量,原來的分地規定,這次的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我把觀察到的記錄了下來。研一下學期,鄭也夫教授的理論課要求寫篇經驗論文為學期作業。我當年的記錄材料派上了用場,我不僅完成了作業,論文還發表在了《社會學研究》上,這是我的學術處女作,反響挺不錯的。我到美國讀博后,曾給明尼蘇達大學修社會學課的本科生上課,我會要求學生街頭、校園、家庭或者公交車上做調查,有時還要做訪談,寫出報告。每當這時,我都會想到自己大學時,拿本書在城里或者鄉村“游學”,誤打誤撞中我是在做樸素的、尚不成體系的社會調查,用先生的話說是“從實求知”。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方法,從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四個方面來分析國內《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特點。結果表明:關于“《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及研究對象是體育社會現象”的觀點已達成一致。
本文以1990年徐隆瑞、梁向陽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1990版),1999年顧淵彥主編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1999版)、盧元鎮主編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2003版)為研究對象,從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四個方面來探討其學科內容和體系;同時在比較國外相關研究及參閱國內同類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中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方法
1. 1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社會學》專著和教材近10部,并通過計算機檢索相關文章數篇,這為本文的進一步分析莫定了資料基礎。
1.2專家訪談法: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10余名教授進行訪談,訪談包括《體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及研究內容等。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 1學科性質。關于(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我們來比較三個版本的觀點。1990版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2003版認為,“其學科性質是社會學下的一門應用社會學,具有綜合研究的性質,具體來說,體育社會學是介于體育科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既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又是體育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1999版的觀點是“體育社會學是在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本C上可看出,《體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這一說法得到一致的認可。
就國內有關《體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相關文章及資料顯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①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②是體育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③既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體育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
由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體育社會學》學科性質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它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而關于它與體育科學的關系是分支,還是基礎,還存在一定的差異,著名學者盧元鎮先生認為《體育社會學》是體育科學的基礎學科。
2. 2研究對象。關于《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觀點。1990版認為“體育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的理論出發,研究體育的社會性或社會過程的學科,或者說,體育社會學是研究體育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贝颂幍纳鐣^程和社會性不僅表現在體育活動系統內部,而且還體現在體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及社會總體的關系上。1999版引用《中國體育社會學》中的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一門把體育這種文化現象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整體,具體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2003版《體育社會學》中清晰地闡述:“體育社會現象,是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對象?!?/p>
綜上可以看出,研究者對《體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與其對學科性質的不同看法有密切關系。對不同學科性質的看法,決定了不同研究對象的觀點。
2. 3研究內容。我們對3個版本《體育社會學》研究內容進行了比較分析。在1990版、2003版本中清楚的介紹了研究內容,其中有3個共性的方面,①體育的社會結構、特點及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包括整個體育結構及其組織形式的研究;體育與社會現象(包括經濟、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之間的關系等。②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和體育社會問題。這既包括創建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也包括解決體育中的具體社會問題。研究者通常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研究,促進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和諧發展。③不同體育形態的研究(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對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研究較多。大眾體育包括大眾體育的群體與組織、閑暇與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育、影響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各種群體的體育等等方面。
由于近來關于社會化的定性研究已經為理解社會體育界和體育參與提供新的、很有洞察力的見解,所以對社會化問題的研究也很關鍵。體育運動與社會分層的研究,包含的內容也較多,如體育運動中的階層差異是什么、不同項目之間是否存在活動者的階層差別及其程度如何等。
西方有關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與我國有相似的地方,同時也存在一些時空及文化差異。隨著進一步廣泛的交流和發展,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將更加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普適性。
2. 4框架結構。3個版本《體育社會學》分別有13、 15,20章組成,呈逐漸增加的趨勢。我們對其章節的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體育社會學》有一些共同之處: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及性質,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體育與人的社會化,體育群體與體育組織。隨著10多年的社會及體育學科發展,《體育社會學》自身也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社區體育、婦女體育、老年人體育、殘疾人體育及體育社會問題逐漸受到研究者關注,被納人到《體育社會學》體系中來。
應該來說,《體育社會學》的框架結構是在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受其指導而建構形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自身也不斷的增加新質,特別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體育現象和問題領域。此外,《體育社會學》的框架結構也受特定社會環境、社會制度及不同文化土壤的影響和制約,這一切就決定了《體育社會學》目前的多元化發展。但從相關研究來看,我們仍可發現其中的類似內容,如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及性質、體育的社會問題等方面。
3、結論與建議
3. 1本文通過比較國內3版本(體育社會學》,一方面反映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找出有關學科發展中的相同及相異觀點。
3. 2(體育社會學》屬于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的學科性質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它與體育科學的關系目前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
通過中國知網用“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社會”“成人教育、文化”“成人教育、公平”等相關關鍵詞進行檢索,對得到的文獻進行篩選、統計發現,1990年到“十五”末期(2005年)的15年間,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相關度大的論文才90余篇;而“十一五”到“十二五”中期的7年間,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相關度大的論文數量已達100余篇,呈現出論文數量不斷遞增的態勢。此外,不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也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成人教育問題,諸如《成人教育功能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視野下成人高等教育實踐主體研究》等,充分顯示了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被逐步關注。
二、“十一五”以來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主要內容
雖然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還不十分豐富,但研究已廣泛借鑒了社會學、教育社會學中主要理論流派的經典理論,也積極運用了新興的社會學理論。李峰從教育社會學中經典的結構功能論、沖突論和符號互動論的視角對成人教育問題進行了述評,并提倡研究的多元取向,兼容三者所長。知識社會學尤其是許茨的知識社會學也開始被運用于成人教育研究,葉劍結合了一些實例展現了成人教育與許茨知識社會學之間的關聯,對成人教育中如何發揮“類型化”的作用、推廣關聯性記憶和創新、關注多重實在間的轉換等問題進行討論,彰顯了許茨知識社會學在成人教育領域的價值。崔愛林,薛灘則以新興的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為啟發,全方位看待成人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提出打破原來孤立封閉、各自分離的成人教育狀態,通過資源重組達到優勢互補;重視成人教育專家系統的建立;運用信息技術使在場和缺場學習方式相互結合等。而李蘇娟著重研究了吉登斯現代性理論中的自我認同理論,并提出成人教育研究應該走進成人“生活世界”,積極促進成人的“自我反思性建構”。隨著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內涵的不斷擴充,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域也日益拓展,各領域研究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成人教育社會學框架日益完善。
(一)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研究
“十一五”以來的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更加具體細化,主要涉及四個面向:一是繼續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諸如社區成人教育對“城市新市民”的繼續社會化功能的研究;二是再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也引起關注,于金翠指出成人教育可以激發進城就業農民參與再社會化的主動性,幫助他們成功進行職業、社會規范和角色的再社會化;三是正、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得到重視,如谷文華從博弈論角度對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進行宏觀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礎上聯系成人的社會化實際提出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因應策略。何愛霞則特別關注現代社會下,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闡釋了反向社會化即年長者向年輕者學習的社會化,提出反向社會化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社區來實施成人教育,并指出反向社會化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另有研究提出的“文化反哺”的概念即是反向社會化的另一提法。此外,關于高校成人教育社會化或成人教育社會化的論文中的“社會化”概念更多的是指構建成人教育辦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不同于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的成人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
(二)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得以發展的,而優秀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又是通過各類教育的發展得到實現。因此,關于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向來是成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課題。“十一五”以來的相關研究在對之前研究成果吸納提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如高志敏認為,我國成人教育內部文化方面存在理念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的脆弱問題,長此以往將嚴重制約成人教育的“由弱變強”的趨勢;在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關系問題上,他特別強調社會文化施與成人教育的影響作用,認為社會文化對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激勵、規定、供給作用”;反過來,成人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承、揚棄、調合及創造功能的研究也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在多元文化與成人教育方面,他指出多元文化對于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五個“約定”的規制,并提出了回應“約定”挑戰的文化選擇。何愛霞則指出多元文化在為成人教育提供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成人教育目標、內容、形式、方法乃至評價提出了全面性挑戰。此外,她還提出了“三喻文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尤其是前喻式成人教育對成人教育的獨特作用。另有學者基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大背景,以宏大的成人教育發展為研究對象。如曾青云、郭凌雁基本梳理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脈絡、文化動因、文化訴求的基礎上,努力追索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蘊義、文化價值、文化路徑。鄭義寅,丁昶瑋引入文化資本理念,廓清中國成人教育變革的理念與思維,反思與叩問變革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并指出文化資本重構理念對我國成人教育未來變革的影響。
(三)社會分層和流動與成人教育研究
社會分層研究主要是從靜態的、共時性角度研究社會地位結構,而社會流動則主要是從動態的、歷時性角度研究社會地位變化。社會分層體現了社會群體的結構性差異,反映在成人教育方面,體現出了成人教育的不公平問題。“十一五”以來對成人教育公平的研究方興未艾。晉銀峰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成人教育公平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從教育權利差異的群體化、教育價值取向的精英化、教育實現途徑的正規化向教育權利實現的社會化、教育價值取向的普及化、教育實現途徑的非正規化轉變。羅永彬和李康林則分別基于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對我國“成人教育公平”的現狀進行分析。此外,不少碩士研究生直接把“成人教育公平”問題作為論文選題。社會流動作為社會分層研究的延伸和深化,其與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笆晃濉币詠淼某扇私逃龑W專著及相關的立項課題都重點關注了社會流動與成人教育。社會流動串起了成人教育社會學諸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繼續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促進社會流動、成人群體尤其弱勢群體社會流動、職業流動等。如林文廣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促進了包括城鄉流動、地域流動和水平流動等,為社會成員尋求工作崗位和社會位置提供了公平的機制,并提出必須不斷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更好的利用它為我國社會合理、良性的社會流動服務。曾榮青、賀義梅則特別關注了外來女工的流動,指出外來女工自身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傳統的性別意識和社會職業歧視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外來女工只停留在水平流動的基礎上,而垂直流動的發展性較小。成人教育具有其獨特的教育性質,能幫助外來女工獲得技能與綜合素養的提高,成為她們實現垂直流動的最佳渠道。
(四)成人教育背景下的社會群體研究
成人教育背景中的基本社會群體可分為成人教育者群體、成人學習者群體以及學與教組合群體。成人教育者是指從事成人教育的教師和管理者。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在“十一五”以前有較多論述,而“十一五”以來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成人學習者群體,尤其是從構建學習型社會背景下的或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視角對成人學習群體展開研究,特別關注了成人學習的動力源泉、方法、手段、效果及角色定位,成人個性發展等。如姚遠峰從社會學角度歸納得出:成人學習是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成人學習的動力源泉來自社會,其目標是為了適應變動不居的知識經濟社會,并成為自己文化進步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帥良余在學習型組織條件下,研究成人學習、成人個性發展。從成人個性發展的視角看,將社會學與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結合進行個性理論分析,使得個性以及成人個性發展與成人學習、學習型組織之間建立聯系,為分析成人學習提供理論依據。彭景陽用社會學的社會角色理論分析網絡條件下成人學習者的角色類型與沖突,提出通過正確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調適來進行協調和解決。
陳曉新指出學習型社會下的成人學習者角色對傳統的學生角色提出了挑戰,論述了成人學習者角色與學生的“邊際人”角色的本質區別,提出了成人學習者角色的定位、影響成人學習者角色發展的因素及其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于不同成人群體與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也是一大研究重點,這也是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極具現實意義的一個方面,包括對農民、失學無業青年、老年人、工人、干部等不同群體的研究,其中研究主要針對農民,具體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農村流動勞動力、“城市新市民”(失地農民)以及農村女性等,主要是從社會流動、繼續社會化及社會文化三個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研究中體現出了研究者的人文關懷。
此外,成人教育社會學還從教育的維度進行了多樣化研究,包括對社區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社會學研究。社區是社會學中的一個從空間形式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概念,社區成人教育是成人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現有的社區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系統深入地闡述了社區成人教育的概念、內容和功能等,提出對創建“生態社區”“安全社區”“健康社區”“學習型社區”的具體設想,以最終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關于成人高等教育社會學研究方興未艾,研究涉及面較為廣泛,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實踐主體、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成人高校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本質、成人高等教育公平性等,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開。
三、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一)存在問題
“十一五”以來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雖在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取得了上述的發展,但也不能忽視所存在的不足。
1.課題立項少,研究隊伍仍薄弱課題立項、課題成果及著作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研究者對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熱情高漲,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但是全國性的重大課題并不多,不能形成全國或區域聯動的研究格局,總體上呈現出小而散、不系統、各自為政的研究態勢,沒有太多的著作或叢書出版。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隊伍仍不強,研究人員不多且較集中在少數大學或科研機構,沒有形成合理化的結構,年長學者大多非本學科科班出身,理論功底相對欠缺,中青年學者尚未形成足夠的學術影響力,又沒有促使研究隊伍形成合力的科研機制,從而導致研究內容較分散、不深入、欠系統。
2.研究領域窄,關注群體較集中從研究領域看,關于社會變遷與社會流動的研究已逐步往縱深處發展。繼續社會化、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等在繼續深化的同時,應拓寬對社區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社會學研究。從現有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關注的群體看,農民是研究的聚焦點。隨著社會變遷,還應順應時代關注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不僅要關注弱勢群體,還應關注強勢群體,包括是否是強勢群體占據了大部分成人教育資源及成人教育對強勢群體影響等,因為成人教育不只是一種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類型,由此可以產生強勢與弱勢群體的對比研究。
3.“成人教育”有余,“社會學”不足既有的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大多關注的是“成人教育”,更多的是探討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務、模式、機制等,而對“社會學”的關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可謂“成人教育”有余,“社會學”不足。有些研究雖然冠以“社會學”研究之名,但是并沒有彰顯社會學研究的特色,并未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有些研究雖然運用了社會學中的理論,但是運用的較為生硬,理論分析不深入;另外還有研究簡單套用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再加上“成人”二字,并未仔細辨別出不少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社會學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在借鑒這些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成果時,不可簡單移植。應把握住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多借助于社會學,以顯示出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獨特質感及成人教育個性特色。
4.研究取向偏離,研究方法單一在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存在兩種取向,即以構建起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為目的的理論體系取向和以解決成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目的問題取向。由于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起步較晚,研究還不很成熟,加之我國不少成人教育研究者習慣于采用問題研究取向,理論體系取向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并不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學科體系。此外,研究方法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是整體上研究方法仍較單一,還不太借鑒社會學或教育社會學的諸多研究方法,以致研究容易出現泛泛而談,未能向縱深發展,這也是影響學科地位的一個原因。
(二)未來展望
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回顧和反思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不難展望其良好的發展未來。
1.研究領域繼續拓展,研究層次不斷深化我國的社會學研究仍然存在諸多未觸及或觸及不深的方面,如成人教育辦學體制、成人教育技術、強勢成人群體的社會學分析等。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與社會的密切互動性?!笆晃濉薄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肩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節約型、環境優化型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多重任務,“十二五”時期還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會不斷催生出成人教育社會學橫向上更多的研究領域,也要求我們的理論研究往縱深處發展,闡釋更深層次的問題。
2.研究力量持續增加,研究成果更加豐碩除以高校成人教育學研究中理論研究專業化程度高的專家、老師為主力外,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隊伍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成人教育學或社會學的研究生將研究興趣定位于成人教育社會學,作為一股新生研究力量不斷擴大研究隊伍,同時也因為接受著社會學或教育社會學的理論熏陶,將觸發更多理論性強的研究成果。此外,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員、政府機關和行政機構中成人教育工作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若能再結合相關理論,形成的基于實踐的理論分析將會是更加飽滿有力的。
3.注重理論研究取向,尋求多種研究方法現有研究多采用問題研究取向,而多采取理論研究取向是成人教育社會學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內在要求,有助于學科獨立、學科成熟。學科地位的建立與鞏固不僅依賴理論體系的構建,還與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有關。在研究中可以積極采用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謝維和曾指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與研究方法除一般的社會科學分析與研究方法,還包括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本身,以知識作為基本工具研究教育活動等?,F有研究已出現運用社會學分支理論以思辨方法分析成人教育,如現代性理論;也嘗試用知識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如運用知識社會學理論分析;也出現運用生活歷史法。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又如田野調查法、人類學的民族志法等,是成人教育社會學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書之前,曾遂今就已經于1997年出版了引音樂學界紛紛關注的《音樂社會學概論》。而自《音樂社會學概論》面世以后,社會發生了變化。在音樂領域,市場經濟所導致的音樂商品化進程,消費社會所帶來的音樂消費新方式,大眾文化所引發的音樂審美新趣味,網絡技術所產生的音樂傳播新方式……這一切都要求人們要對當前的社會音樂進行實時的觀察與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著者在《音樂社會學概論》一書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刪減,并補充入最新的音樂社會學觀點和大量的富含闡釋意義的圖片,于2004年出版了《音樂社會學》一書。該書一經出版,便在國內音樂社會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凡寫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術論文,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從該書中引用相關理論;而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眾多藝術類、音樂類專業院校,則更是將其作為指定教材。
筆者重點就該書的體系完整性、理論創新性和形式生動性等方面談一些讀后感。
一、體系完整
作為中國音樂社會學的奠基之作,體系完整是首要條件。全書思維開闊、邏輯嚴密、敘事宏大。從古今中外的音樂社會觀描述到比較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之異同,作者都在緒論以及第一章“音樂社會學的學科認識”中詳加闡述。
接著,作者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職能、學科結構四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他對中國音樂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之思考,這些思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緊緊圍繞“中國當前的社會音樂”這個主題展開。在筆者看來,與其他音樂學科如音樂史學相比較而言,音樂社會學是一門“當前”重于“過去”的學科。因此,曾遂今的這本專著,在內容與時代的結合度上的確是具有真切的“與時俱進”的品格的;而其中的學科建設論層次之分明,邏輯之嚴明,操作之簡易,更為當前中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體系框架。
曾遂今采取了根據社會音樂活動要素來分解剖析的方法。這些主要的要素亦即章節的分類為:一、社會音樂活動的主體構成――人,這里包括“音樂聽眾”和“音樂職業”人員等兩大主體;二、社會音樂活動的客體構成――物,這里的物專指音樂,而在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這里的音樂主要以“音樂商品”的形式呈現;三、社會音樂系統的內部運動機制構成――從社會音樂生產到音樂傳播再到音樂流行最后到音樂批評,系統觀始終貫穿于全書的體系構成。本書在體系上做到了宏觀與微觀結合,本土化與系統化的結合,為我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在整個體系結構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規范。
二、理論創新
關鍵詞: 社會調查實踐教學 研究性學習機制 機制構建
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本科教育中“教”與“學”問題引起學者和公眾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學辦學理念混亂、定位不準;大學管理政治化、企業化、商業化;大學人才培養“工具化”,等等。這些批判和反思揭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如何提高大學教育質量?根據大學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標,構建研究性學習機制既是一種有價值的理念選擇,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選擇。
一、社會調查實踐教學。
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指貫穿于社會學專業教育中,以社會學研究方法課程為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直接參與和實施的所有社會調查過程。它不僅是社會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徑。
在社會學教育的本科階段,主要包括社會學研究方法等相關課程中的社會調查實踐、論文寫作等研究中的社會調查實踐和專業實習的社會調查實踐。本文的相關資料主要來源于西北政法大學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社會調查實踐。
二、研究性學習機制。
研究性學習機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主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①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大學本科教育和發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的創辦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倡建立研究型大學。他認為,大學應該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及學術自由,科研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人”(whole man)?!巴耆恕睆膶W術研究中獲得理智和道德。因此,大學應該是一個探求科學與真理和培養個性與完善道德的場所。②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考察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大學目標不能局限于智力發展領域,大學的責任是讓學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形成一些極為重要的素質。③更值得關注的是,他明確提出了大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框架,提出了八項本科教育基本目標“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識、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全球化素養、廣泛的興趣、為就業做準備”。
在中國大學教育實踐中,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模式大致有基礎學科實驗基地模式、“以項目為中心”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和學科專業課程模式三種。具體形式有:實行小班化研討的教學組織形式;導師制與導生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優秀到卓越的人才培養目標;課堂教學與課外創新活動并存。④西北政法大學在社會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研究習慣,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帶動了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
三、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在“研究性學習機制”構建中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機制是一種恢復大學科研職能和培養“完人”(wholeman)的教學與學習功能系統。社會調查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項目或課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僅在實現形式上與研究性學習機制相同,而且在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社會調查實踐教學能夠帶動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意識。這一點主要體現為學生課堂討論和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過程中利用所學社會學理論分析現實社會現象的主動性和能力明顯提高。參加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后,學生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討論和辯論。在討論和辯論過程中,他們常常能夠結合大量的社會事實論證自己的觀點。在一次關于教育政策的討論中,由于曾經參加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和鄉村小學的調查,他們從教學設施、師資配備等教學資源和家長與學生的主觀態度等方面列舉了大量實證資料說明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現象,并結合人力資本理論論證了這種不平衡可能造成的影響與后果。
在論文寫作與調查選題方面,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學院的題目指南,而是傾向于自主選題,所選題目涵蓋的范圍明顯擴大。他們既主動關注傳統文化,又關注城鄉社會經濟現象;既關注白領群體,又關注弱勢群體。例如,關注皮影和秦腔的保護與繼承,也關注城鄉老年人養老問題;關注城市白領女性的家庭地位,也關注農村早婚女性群體和農民工、流浪兒童、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關注神木免費醫療保險的獨特性與普適性,也關注農村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與成效。同時,他們還將目光投向那些新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社會群體。例如,“娛樂至死”現象和網絡作家群體。在論文寫作方法上,他們越來越多地從以文獻研究為主的理論分析轉向以社會調查為主的實證研究,資料的處理和統計分析能力越來越強,結合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
科學研究意識得到強化在表現為遵循和貫徹實證主義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緊密結合社會事實理解和分析問題的同時,還注重對調查設計和調查過程進行反思。2011年興平調查組一位組員對資料收集過程進行了如下的總結和評價:“總體來說,我個人認為我們此次調查是比較成功的?!珜τ谙惹暗膯柧砑鞍l放過程,我認為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一是問卷的問題內容價值不大,關于這個問題我沒有具體的解決措施,我認為此類課題就不適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我對問卷的發放過程有些看法,因為這些問卷有些不是我們組員發放的,而是由我們其中一個組員的父母和老師完成的,在此我對他們表示感謝,但他們在對調查對象的選擇和問卷的解釋上可能是出現偏差的?!贝送?,他們對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客觀的評估和分析。例如他們總結:“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拒訪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我覺得要想降低拒訪率,就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博取調查對象的信任;二是要注意稱呼和表達適合和選擇適當的場合;三是問他一些他可能關心的問題,讓他覺得你站在他那邊?!薄霸L談是了解調查對象想法最直接的途徑,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在這其中,一個人的親和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計劃是永遠趕不上變化的,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使我們不得不更改一些計劃,而這時總會有分歧產生,在調查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自然不同,想要在統一意見很不容易,已經有了感受,再次訪談的時候所問問題角度也會不同,這對后來的材料整理很是不利。”如果沒有參與社會調查實踐,這些總結和體驗就很難如此真切。
2.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F代社會是一個有機團結的社會,強調團隊成員的協作精神和能力。團隊協作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團隊工作效率能力的重要指標。不僅是個人能力,作為團隊的一員與其他成員協調合作的能力也成為企事業用人單位考察和錄用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標。社會調查實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需要每個小組成員都根據需要扮演好相應的角色,在自己的職位上各盡其能、互補互助、通力協作。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領會團隊協作的精神,而且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他們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個團隊的精誠合作。在團隊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奏響優美的旋律,舞出優美的舞蹈”。通過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他們學會了如何與同學相處,學會了尊重、寬容和信任,以及欣賞和溝通。用學生自己的話說,他們通過實踐“收獲了最純最真的友情,學會了擁有愛和給予愛”。
3.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關注社會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樹立了社會責任感。如上所述,調查報告和論文的選題顯示,學生關注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高。此外,學生真切地認識到了社會調查實踐的重要性,并以積極的態度以實際行動爭取和參與各種社會調查實踐。他們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皩嵺`,收獲的是比聽更直觀的經驗,比看更深刻的體會,比想更透徹的感悟”。2010年神木調查小組一位同學寫道:“通過這次神木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中去,走向田野方能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理論是工具,實踐是手段。走出課堂,田野里有更廣大的一片天地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011年“西安市早餐工程銷售人員的社會支持系統”調查小組一位同學寫道:“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書本和試卷上,只有通過多次的實踐才會更深地理解知識的內涵,才會更恰當地和更靈活地運用知識。我們作為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在社會學業知識的學習中,更應該注重實踐。只有這樣我們的調查,才會經得起事實的考驗,才會得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不至于‘紙上談兵’?!庇辛诉@些認知之后,學生們不再放過任何參與社會調查實踐的機會,不僅積極參與學校團委、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各種調查活動,還積極報名參加市級和省級及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活動?!皩W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用實際的行動來實踐自己的價值?!边@句為早期參加社會調查的學生作為自己實踐的感受寫出的總結性話語變成了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準則,為越來越多的學生認可和踐行。
具備了這些能力和精神,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又有助于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和工作環境。根據目前社會學專業畢業生的走向,參加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次數越多,參與程度越高的學生,其考研和找工作的成功率越高。根據反饋發現,通常這些學生無論是進入新的學習環境還是工作環境都能很快適應,與新的同學、同事和諧相處,并以較高的效率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
可見,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既符合研究性學習機制的理念,又符合研究性學習機制的實踐要求,在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8-174.
②[德]彼得·貝格拉著.威廉·馮·洪堡傳[M].袁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76.
③[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8:39.
④張利榮.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庫,2012:114-118.
參考文獻:
[1]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德]彼得·貝格拉著.威廉·馮·洪堡傳[M].袁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等.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8.
[4]張利榮.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庫,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