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音樂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從論文選題上看
(一)選題的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基本上是立足于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實踐方面。字面上出現“素質”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雖標題中未出現“素質”二字,但其內容亦是圍繞音樂教育的某一領域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以“……實踐與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高師??埔魳方虒W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等。另外,標題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音樂教學要善于創造美》、《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二)選題的意義及原則:
這些論文選題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都是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幼兒、中小學、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同時,選題很有新意,體現為:善于從實踐中挖掘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核心,以育人為本;從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范疇加以研究,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凸顯了音樂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強調論文的科學性、學術性、創造性、理論性等。
二、從論文類型上看
大多屬于問題性論文。當然,亦有綜述性論文,如《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亦有爭鳴性論文,如《關于音樂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亦有調查、實踐性論文,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此外,還有兼具問題性、爭鳴性論文,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三、從論文寫作質量上看
雖然獲獎作品數量不少,但這些獲獎作品也良莠不齊,其中相比優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獲獎的部分優秀論文作一些評析。
1、《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作者:馬達、陳雅先)
文章論點鮮明,作者著眼于全球人才素質的視角,著眼于教育大系統的氣候,抓住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提出了具有深刻實際意義的見解。而后,從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論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等特點。如,在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的過程中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現代教育觀、學習觀和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運用了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規定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運用了教育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全文還大量運用了事實論據,這些論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論據的新穎性。如,“智力是一種適應力”,“維持型學習”變為“創造型學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習腦,即練腦對動作的控制”,“美育還應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教育內容”等等。
論證主要采用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法、對比論證法,且常將幾種論證法交織在一起使用,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力。如,在論證“學會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關鍵”這一分論點的過程中,就綜合運用了四種論證方法。同時,作者對第三分論點的論述顯得非常巧妙,即在論述第三分論點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論據看似游離,而在結尾一段又“班師回朝”到高師音樂教育的視角上,由此可見,前面乃后面之鋪墊。
本文是按并列式結構來構思寫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礎上兼具有先后邏輯式的關系(或者說承接關系)。即首先是要學習(學會自我學習),然后是鍛煉實踐能力(自我實踐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
本文從選題原則上說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本文在音樂教育哲學理論方面進行探究,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二是選題原則與作者長期從事高師音樂教學工作所具備的主觀條件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與作者占有比較豐富、翔實、生動、典型的資料有一定的關聯),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創造性地概括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于讀者理解學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文化素質、教師素質、審美素質,因而選題還具有創新性、哲理性原則。
總之,本文具有規范性、實用性、創新性、哲理性等特點。
2、《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亞文)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意義深刻,行文規范,構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發展、踐行前人的理論和實踐,文章多處運用教學過程中生動典型的實例;其“理”主要是綜合運用了當代美學、心理學,尤其是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挖掘出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同時,還體現在對審美功效理論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例(將理論細化),將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的道理(將理論通俗化),用語恰當,娓娓動聽(將理論美化)。這就是如前所說的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令人信服。
3、《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作者:馬勝利)
⑴從論述的外觀上看,本文體現了章法的合理性。如開頭第一自然段便拋出了中心論點:“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的內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對什么是人的素質下了一個較為科學的定義,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從影響人的行為、意識、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質特征,進而闡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隨后,作者圍繞它共談了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五個策略,即五個分論點:一是體現在教學審美上;二是體現在多角色多維度等因素上;三是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四是體現在教學形式上;五是體現在教學時空上。同時,在論述上結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反駁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進行論證,使論證嚴密而靈活。
⑵從論述的內核上看,本文彰顯了內容的科學性。如其中運用了教育家奧蘇泊爾的研究發現來支撐分論點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和綜合擬定教學目標的建設為論據,對分論點三進一步展開論證,如此滲透了許多音樂教育學的理論,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詞不妥,如“挑撥”一詞應改為“激發”,因“挑撥”一詞的色彩是貶義,用在這不妥,用中性詞“激發”更貼切。(見《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頁第4行)
此外,其它相對一般的一等獎文章中還存在寫作上的基本問題:⒈論點上的問題。如《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作者:孫智玲)一文,稍加結合我國國情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言過其實。⒉論據、論證上的問題。如《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認知教育》(作者:馮效剛、周曉梅)一文,文章論據多且雜,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其實,這一課題的寫作應該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什么要加強認知教育,即把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講清楚;第二,提出怎樣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加強認知教育,擺出一、二、三等具體做法即可。這樣,文章脈絡會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對中心論點也更能發揮有力的支撐作用。寫音樂教育類的文章,占據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煉有用的材料則更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問題。如《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作者:許卓婭)一文存在的問題有:⑴用語不夠簡練,有多余的文字雜糅其中;(見第5頁)⑵用語不夠具體,如第6頁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節奏形式,還是演唱形式?作者沒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論述過于抽象,如第5頁的兒童“可感性”,應該舉例說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結語
綜上評析,筆者認為,在這些獲一等獎的音樂教育論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備以下特點:
⒈在選題上下工夫,尤其要考慮選題是否對音樂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倘若只想在音樂教育這塊藝術園里擺弄花草,則難以寫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馬達、金亞文、馬勝利等人的文中處處滲透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等學問,豐富了對音樂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這亦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⒊準確把握論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論點,分析獨到,有創見,能挖掘出問題所蘊涵的哲理。
⒋力求發散性思維與邏輯思辯能力的統一。
⒌講究行文規范、嚴謹并富有文采。
一、 從精神層面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如前所述,音樂是人類精神的體現,是生命的交響曲。人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徑。一個具備較高音樂素養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會以平和的心去面對各種挫折,把人生和學習的坎坷當成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當作音樂的高低音調,當作音樂那快慢、張弛有度的旋律,這是一種精神高度。同時,對于大部分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是他們人生所面臨的重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壓力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重壓之下,學生的心靈感到疲憊那就在所難免了。而音樂正是緩解人緊張情緒,是疏導人心理壓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音樂這兩方面的作用,并抓住這一特點,從人格精神的高度對學生進音樂教育,將音樂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如可以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天才,但是也是命運坎坷,但是憑借著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他毅然面對命運的安排,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這正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即讓人的心靈感動,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欣賞,然后雜志音樂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諦。轉
貼于二、從音樂與表演的關系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理解能力
音樂,是拿來欣賞的。音樂是聽覺的享受,是感覺的升華。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音樂行為。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音符,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行為。任何音樂,都是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源泉的,沒有生活資料,也就沒有音樂內涵。因此,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需要對音樂背后的生活內涵進行挖掘和闡釋。高中音樂教育也應該從欣賞著手,挖掘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還原生活的原貌,即將音樂與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展現出來。通過音樂與表演的聯系,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更好的深入音樂,從中得到更多的體會。還是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分組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音樂內涵和精神,進行相應的表演。以《命運交響曲》為音樂背景,學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表演,將樂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為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同時,也可以融入音樂節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三、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著手,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音樂與影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作為高中音樂教師,為了更好的將音樂的抽象性具體化,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音樂的精神內涵,可以通過影視片段播放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樂的抽象性和具體性進行結合,是教師闡述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學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紹我國各地的特色音樂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影視作為教學輔助資料,讓學生通過影視片斷中的音樂,結合影視畫面,來感受音樂的本質。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把《黃土地》等影視片斷作為材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西北地區的音樂特質,抓住音樂的本質。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不能讓畫面取代了音樂,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總之,高中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也是培育學生多方面思想品質的重要途徑。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將音樂的教育功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策略,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素養。
也不要忽略了音樂行為。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音符,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行為。任何音樂,都是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源泉的,沒有生活資料,也就沒有音樂內涵。因此,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需要對音樂背后的生活內涵進行挖掘和闡釋。高中音樂教育也應該從欣賞著手,挖掘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還原生活的原貌,即將音樂與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展現出來。通過音樂與表演的聯系,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更好的深入音樂,從中得到更多的體會。還是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分組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音樂內涵和精神,進行相應的表演。以《命運交響曲》為音樂背景,學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表演,將樂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為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同時,也可以融入音樂節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三、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著手,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音樂與影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作為高中音樂教師,為了更好的將音樂的抽象性具體化,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音樂的精神內涵,可以通過影視片段播放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樂的抽象性和具體性進行結合,是教師闡述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學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紹我國各地的特色音樂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影視作為教學輔助資料,讓學生通過影視片斷中的音樂,結合影視畫面,來感受音樂的本質。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把《黃土地》等影視片斷作為材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西北地區的音樂特質,抓住音樂的本質。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不能讓畫面取代了音樂,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四、結束語
總之,高中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也是培育學生多方面思想品質的重要途徑。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將音樂的教育功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策略,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一、起步階段:1868―1886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新業,文明開化”①三大方針。從1872年公布學制②開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澤修二赴美國調查師范教育制度,此舉成為西洋音樂大量輸入日本的開始?;貒蟮乃锤薪處熀徒滩牡闹匾裕蛭牟渴√岢隽巳椞岚福?.將日本傳統音樂和西洋音樂互為融合進行新教材的創作;2.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培養音樂教育人才;3.在各類學校實施規定的音樂教育。該案得到文部省的關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創立音樂研究所,伊澤修二任所長。其隨即開始調查國內外的音樂狀況,并于1880年聘請了第一位外籍音樂教師梅遜(L W Mason)在東京男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進行唱歌教學,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學。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開展了對音樂教師的培養工作,在全國召募了22名音樂傳習生進行培訓,開啟了音樂師資培養的先河。二戰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樂教師的培養均由該所承擔。第三項工作是把傳統音樂為中心的東洋音樂翻譯為五線譜,并進行兩者間的比較,由此證明東西方音樂的相同性,同時設立了田中正平邦樂研究所,記錄了大約300首以五線譜為記譜法的日本傳統音樂③,為五線譜的推廣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最初在滲入西洋音樂時,日本人是不習慣和排斥的。當時很少有人進入演奏廳去欣賞西洋音樂會,而傳統音樂如歌舞伎、能樂等則大量充斥著文化市場。這反映了日本人對西洋音樂最初接受時的態度④。但從明治二十三年開始,出現了鑒賞意識的萌芽。鑒賞教育是日本音樂教育中遲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識到了世界上存在著美妙的西洋音樂,應該用心耳去傾聽。這些觀念的轉變歸功于收音機的普及、吹奏樂的大眾化(如日比谷的公園奏樂)以及西洋音樂鑒賞的啟蒙書《音樂通解》的出版等,它們為西洋音樂的大眾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成長階段:1886年至二戰結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財務支援下,日本人對西洋音樂創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們驚訝于西洋的交響曲、歌劇、鋼琴和小提琴等音樂表現形式。1903年,東京音樂學校上演了格魯克的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茜》,社會思潮開始以崇尚西洋音樂為榮,日本逐漸走向了全盤西化。此時的高等音樂教育也在西洋音樂為中心的主導下發展,在音樂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上也全方位地呈現了西方化的傾向。
1898年,東京大學外聘了德國人豪斯庫涅齊講授教育學,把福祿貝爾的教育學理論帶到了日本,并指出該教育學理論同樣適用于音樂教育學,從此教育學理論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響,除了有福祿貝爾的教育學理論,裴斯太洛齊的教育學理論也慢慢得到了傳播。到了明治中期,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轟動。
明治二十年,以外國教師為中心的東京音樂學校,在曾經留學德國的第二任校長村岡范為馳的帶領下,改前任伊澤修二提倡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為德國式的高等教育體系。德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提倡大學的本質是“客觀的學問和主觀的教養相結合”⑦,即通過學習知識來獲得教養。繼村岡校長之后的乘杉嘉壽校長徹底地貫徹威廉•洪堡的思想體系,在其著作《社會教育之研究》中闡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機會均等是每個人應得到的權利,每個日本人都應該獲得知識,從而擴大了平民學習音樂的權利,擁有了提高自身音樂教養的機會。具體措施除了在學生中加強學校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之外,加強社會普通人群的音樂知識和道德修養,這些思想的產生和貫徹對日本高等音樂教育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觀點是提倡“孤獨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純粹的知識,這可以在東京音樂學院師范部的課程設置變遷中得到證實。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開設了聲樂、器樂、音樂理論、音樂史、體操,除此之外的教養課程涉及到了倫理、文學、教育、英語。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養課程,在聲樂、器樂、音樂史等基本課程之外,還增設了唱歌、樂理、和聲、體操、唱歌教學法等。這是因為當時學堂樂歌的出現,對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課程設置又加大了音樂專業化的力度,除上述設置的科目外,還增添了音樂通論、音樂教授法,還可選修音響學。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設了指揮法、音聲學。由此可見,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純粹的知識”的理念在加強音樂的專業性方面得到了驗證。值得關注的是從1900年開始文學這門課程從此刪去,但仍舊保留著英語、倫理、教育、體操。令現代人質疑的是非音樂專業的體操課程緣何在音樂專業中頻頻再現而從不忽略?原因在于師范生要求一律住宿,應向士兵一樣服從集體的領導,要求培養集體觀念來獲得集體協作的能力,而這些課程的保留與“脫亞入歐”及國粹主義的師范教育的思想觀點有關。該時期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國家主義”,即國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這些思潮的影響,音樂教育開始偏離本來的方向,成為國家主義的音樂教育。東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現茶水女子大學)教授小松耕輔曾戲言:“雖然音樂教育目標仍是德性的涵養和情操教育,但音樂中添加了國防的使命,培養靈敏的聽覺是為了能夠正確知道飛機和潛水艇的動靜,能辨明機器的故障。”
西洋音樂的大量普及是從大正時期開始的。1925年,從東京放送局開始到日本放送協會,音樂會的節目單上往往以西洋音樂為主。從1926年7月開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樂史講座由音樂家山田耕i、堀內敬三、野村光一主講,西洋音樂從此變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選擇方面,有10家出版社對教科書作出檢定,每個學校可以選擇通過檢定的任何一種作為本校的教材,教材內容仍以西洋音樂為主。
三、發展階段:從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
一、調查對象及方式
本調查對優秀音樂教師的界定是:音樂教育教學能力突出,在中小學音樂學科競賽中取得了省、市級以上的成績,并獲得市級以上個人榮譽,在市級或以上音樂學科領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調查隨機抽取了來自廣東省10個地區符合上述條件的優秀音樂教師共48人,含中學教師20人,小學教師20人,教研員8人;其中包括國家教材編寫者、特級音樂教師等音樂教育專家(A類)6人;省名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南粵新秀等優秀音樂教師(B類)10人;市名教師、教壇新秀、市骨干教師等優秀音樂教師(C類)32人(見表一)。從成長的梯度而言,調查對象屬于專家型教師和上升期的熟手型教師。
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和資料查閱的方式,訪談對象主要是音樂教育專家和省市名教師。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通過對數據與案例的整理與分析發現,優秀音樂教師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工作目標積極而清晰,工作態度熱情而執著,能開展持之以恒的學習與反思,有成為習慣的創新意識,有良好融洽的人際交流。
1、工作目標積極清晰
在目標定位方面,有近六成教師選擇了“成為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或教育專家”,超過三成五教師選擇“其他”——包括追求職業成就感、挑戰自我、給予學生快樂與美等等(圖一),選擇“無具體目標”的僅2人,選擇“生活保障”的為零。上述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優秀音樂教師都有積極而清晰的工作目標。
深圳市荔園外國語東校區特級音樂教師張娟在談到成長目標時,她說:“21歲初上講臺的我對自己說,做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吧;27歲來到珠海特區的我又對自己說,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吧;36歲通過綠色通道調進深圳的我更強烈地對自己說,做一個學生喜歡的優秀教師吧。”張娟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都很樸實,也很踏實,更帶著一份濃濃的責任感。
正是因為對清晰目標的不倦追求,成就了張娟“特級音樂教師”的理想。
2、職業態度熱情執著
在對待職業的態度方面,接近四成的優秀音樂教師表示“很喜歡,很有激情”,超過六成的教師表示“喜歡,有熱情”,而“不喜歡,感覺平淡”的教師為零(圖二)。在獲得教學成果方面,100%的優秀音樂教師都曾獲得過市級或以上的成績,有超過七成五教師獲得過省級或以上音樂教學成果,輔導學生參加音樂競賽獲得省級或以上獎項的超過六成五,也有超過六成教師的論文曾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圖三)。
上述數據表明,優秀音樂教師們熱情的職業態度是突出工作業績的支撐。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省南粵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廣州開發區一小樊彩英老師是個喜歡“自討苦吃”的人。近兩年多來她致力于探索不熟悉也不擅長的課堂豎笛教學,并組織了豎笛樂隊和民樂隊。受過委屈,犧牲了節假日,現在已經可以嫻熟地演奏豎笛,對樂隊的編配與排練也頗有心得了。在廣州市藝術團展演中,她的樂隊奪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對工作執著而充滿熱情,不推脫、不退縮、不計較、不馬虎,使優秀音樂教師不斷地邁向新的高度。
3、學習反思持之以恒
在學習與反思方面,老師們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閱讀報刊書籍、上網查閱、參加學科教研與培訓、參加各種比賽、參與音樂團隊活動及演出、聆聽音樂會等,其中“參加學科教研與培訓”是教師們最重視的學習方式,超過了七成(圖四)。在信息關注方面,教育類信息尤其是音樂教育信息是教師們最為關心的,超過了九成,《中國音樂教育》和《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最受歡迎的刊物。調查還發現,除了音樂教育信息,教師們對文化、社會、娛樂體育、政治以及科技信息也是懷著濃厚的興趣(圖五)。在教學反思方面,所有優秀音樂教師都習慣于進行教學反思并在教學中調整,有超過五成的教師還會及時把問題、困惑、思考記錄下來(圖六)。
這些數據表明了優秀音樂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習和反思。學習方式多途徑多渠道,學習內容重點突出而兼收并蓄,教學中能堅持反思與調整。
4、教學創新成為常態
訪談中,在被問到“創新意識是優秀音樂教師必備的素質嗎?”時,花城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副主編、廣州市天河區音樂教研員胡健給予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他說,“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一個音樂教師沒有創新意識,不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怎么能上好音樂課?又怎么可能成為優秀音樂教師呢?”
調查數據顯示,接近九成六的教師經常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創造活動(圖七)。其中最常進行的教學創編活動是演唱(奏)創編,其余依次是伴奏創編、舞蹈律動創編以及其他——即興哼唱、歌詞創編、旋律創作等等(圖八);在教材編創方面,歌曲改編是最常用的,然后是伴奏譜編寫、樂曲改編以及其他——教材編寫、集體舞編創等等(圖九)。顯示了優秀音樂教師都非常重視音樂創造活動,有較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創造能力。
相對一般教師而言,專家型教師具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和更強的創造性?!皠撔隆笔菍<倚徒處熒钪械某B。
5、人際交往融洽和諧
在人際交往方面,老師們都比較重視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際關系。調查顯示,在比較要好且親近的關系中,從密到疏的依次排列是親人、同事、朋友、同行、同學等;而工作中遇到障礙尋求幫助時,從幫助的大小依次排列是同行、專家、同事、領導、朋友等(圖十)。從兩條線交集的情況分析,同行、同事、朋友等是教師們關系最穩定、最密切的人群,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而地位比較高,學識比較強,能起到專業提升的專家、領導等“師長”卻未能成為大部分教師平時親密的關系,說明了相當部分教師對“師長”人脈存有一定的敬畏心理。
筆者曾切身感受了廣東廣雅中學特級音樂教師宋曼蕾的良好人脈。2010年暑假北京舉行的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上,宋曼蕾在執教音樂鑒賞課《中國琴樂》的前一晚,邀請了特級教師劉宏偉、吳少華,以及筆者和幾位年輕音樂教師一起去聽她試講。試講過程中,任何人提出的意見她都認真聽取、反復斟酌。執教時,她巧妙地令拘謹的學生放松了下來,很快沉浸于豐厚的琴樂文化里……課后,她又專程去拜訪著名音樂教育專家曹理教授,共同討論評課。
這件事給筆者的感悟是:踏實和謙遜能帶來和諧融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獲得專家引領;而良好的人際交流又能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個人發展。
三、對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啟示
優秀音樂教師的成長經歷對青年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筆者認為,這種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提升自主發展內驅力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
深圳市北環中學特級音樂教師劉宏偉從專業演奏員到一名普通音樂教師,經歷了迷茫、困惑和挫折后選擇了“從零開始”——向有經驗的音樂教師、專家請教,大量聽課,讀音樂教育專著,苦練聲樂和鋼琴……正是來自內心的強烈發展意識和動力促使劉老師不倦而熱情地學習和工作,最終造就了這位謙和、樸實的全國音樂名師。
有調查顯示,青年教師一般存在三種發展可能。第一種是度過適應期,踏上不斷自我創新的專業成長與發展道路;第二種是獲得了基本技能,進入了穩定和停滯發展狀態;第三種是產生職業倦怠,不能勝任工作。為什么接受了同樣教育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呢?美國作家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曾說:“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無論動之于情或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代替別人開門?!?/p>
優秀音樂教師的成長規律表明,自主發展內驅力對成長意義重大,“因為,它意味著人不僅能把握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發展當做自己認識的對象和自覺實踐的對象,人能構建自己的內部世界。只有達到這一水平,人才能在完全意義上成為自己發展的主體?!保ㄍ蹊F軍,名校長名教師成功與發展[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35,)從我做起,提升專業自主發展內驅力,一步步向目標挺進,是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
2、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條件。
有人曾這樣概括特級音樂教師宋曼蕾老師的教學:“強——艱深的專業知識,熟——豐富的音樂史知識,活——活躍的教學思維,精——品質極佳的音響資料,鮮——準確抓住音樂作品的特點,神——在音樂情感的表現中忘情?!彼卫蠋熞栽鷮嵉膶I技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教學深受學生、同行和專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
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音樂教師,也許歌唱得好,曲奏得佳,舞跳得美,但并不能代表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專業技能?!兑魳方逃雇芬粫刑岬剑骸靶率兰o理想的音樂教師,應該是音樂藝術和教學藝術的專家。他們既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教育知識的教育家,又是具有突出音樂能力的音樂家,有豐富音樂知識的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5)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的“專業化”日益凸顯,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
3、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
曾有人請教一位剛上完精彩公開課的特級教師:“請問您這節課準備了多久呢?”這位特級教師的回答意味深長:“準備這節課,我可以說準備了一個小時,也可以說準備了一輩子。”是多年的積淀、從不間斷的學習成就了特級教師瞬間的精彩。
現在,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已成為國際性的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6年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指出:“今天,世界整體上的演變如此迅速,以致教師和大部分職業的人員從此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即他們的入門培訓對他們的余生來說是不夠用的;他們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術?!保ㄍ蹊F軍,名校長名教師成功與發展[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15)
除了“世界變化快”,我們朝夕相處的學生也同樣“變化快”。他們思維活躍,新生事物接受快,技術新,信息量大。最流行的歌手、最炫的唱法、最酷的音樂軟件、最便捷的音樂下載……他們通常知道的比我們更多;而關于某個音樂話題的討論,他們也頗有見地。如果不學習,我們將被學生遠遠拋在后面。
優秀音樂教師之所以觀念新、點子多,在于他們勤于學習、善于反思。因此,終身學習是音樂教師職業生涯中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所在。
4、拓展良好的人脈資源是促進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障。
重視良好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優秀音樂教師突出的特點之一。在以群居為特點的人類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是直接影響我們工作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臺灣著名培訓專家郭騰尹在《人脈是畫出來的》一書中,以曼陀羅圖式(九宮圖)來闡釋、解讀和運作人脈,把人脈系統化、圖式化和條理化,給了筆者很多啟發。借用曼陀羅圖式,筆者繪出了音樂教師的人脈九宮圖(如圖十一)。
良好的人際氛圍和外界環境,將有利于青年音樂教師的成長;而青年音樂教師良好的個性又可以為自己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爭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因此,拓展良好的人脈資源是青年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障和提升力。
關鍵詞:音樂?。黄胀ǜ咝#灰魳穼W專業;教育價值
現今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體系大多沿襲音樂學院的專業教學模式,高、精、深是其特點。理論課程的深奧、乏味,理論教學與實踐需求脫節。在專業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為技術而技術”的教學傾向,導致學生知識面窄,文化修養與素質不高。缺乏藝術教育新課標中所要求的綜合性,這樣的課程標準下培養的人才是不適合中小學音樂教學要求的。
音樂劇起源于西方,目前它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基本屬于“二分夾層”現象,上層是西方引進的舞臺音樂劇,下層是電視文娛節目中的音樂劇,中間的夾層是本土的舞臺音樂劇,所以音樂劇離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很遙遠。在理論上有關音樂劇研究的專著可謂是碩果累累,但它的教育價值還有待開發,把音樂劇引入學校教學并對其進行理論研究的成果還非常少,有關音樂劇教學的論文也能見到零星的幾篇,如趙曦的《關于高職音樂劇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思考》,賴景瓊的《中學音樂劇教學實踐》,但對音樂劇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進行探究的文章至今沒有看到。在歐美,音樂劇是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即在俗的基礎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標中尋找俗的輕松。但在國內,音樂劇只是少數人能消費得起的精英文化。在歐美,音樂劇教學理論系統己相當完善,音樂劇已成為每一個學生都能享用的藝術大餐,在此基礎上已經形成了校園音樂劇文化,在那里,學生有很多自編自演音樂劇的機會,很多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音樂劇節。本人就是音樂劇的忠實愛好者,鑒于國內《新課標》指導下音樂教學的需要和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逐漸凸顯,促使本人對《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一些前期的分析和研究。
一、《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必要性研究
(一)讓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更加適應《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
我國的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主要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教學與科研人才和社會音樂工作者的。而目前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內容從《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出臺后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調整,涉及的音樂內容多元化,包括世界各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種類的有代表的音樂。反觀中小學的師資來源――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在課程內容上卻并沒有及時地與其接軌,這對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它將音樂、舞蹈、話劇表演等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是藝術綜合性、現代性、多元性的靈活統一。正由于它不受模式束縛的藝術特性恰好與中小學藝術教學強調的注重形式的靈活性、多樣性,內容的藝術性、豐富性和充實性相吻合,讓其可以成為了理想的教學載體。從目前中小學藝術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情況來看,很多教學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理想的教學載體而無法實現。雖然偶爾也能在中小學藝術課堂看到教師們采用音樂劇進行輔教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對運用音樂劇教學的獨特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導致音樂劇這一理想教學載體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課題將研究如何在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加入《音樂劇》課程教學以及其必要性,以期讓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更加適合中小學的藝術教育。
(二)增強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育部教體藝[2004]12號文件《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課程指導方案》)已在全國各高等院校開始實施,作為承擔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的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適應基礎教育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課程指導方案》的指導下實踐教學應該應遵循學科系統性、知識實用性和職業適應性相統一的原則,突出實踐能力和文明禮儀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上。
作為社會音樂工作者的貯備人才,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是“一專多能”的?!兑魳穭 氛n程的學習是專業技能的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增強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另外從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目標出發,其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教學,而現今藝術課程改革對我國藝術教育現狀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契機。隨著新的藝術課程標準的頒布,一些嶄新的藝術教育理念變成了可被我們直接認知的行動指南。新課改中強調學科綜合,強調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綜合起來以豐富音樂課程,拓寬學術視野,拓寬教育途徑,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音樂教育。但我們很容易走進了這樣一個誤區,認為一節課所涵蓋的文化面越廣,所涉及的學科越多,甚至使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教具越多,就越能顯示出授課者思路的新穎和教學的水平,單純認為簡單的拼湊和粘貼就等于綜合。殊不知,真正的綜合理念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觀,音樂劇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綜合性成為一種非常好的教學形式,尤其是對藝術綜合課程的實施。由此可見在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加入《音樂劇》課程的教學是必要的。
(三)促進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改革
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要體現“師范性”和“多能性”的特點。福建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王耀華學者曾說過:“師范性,是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與專業音樂院校人才在培養目標方面的主要區別”。師范性的特點要求音樂學專業學生全面發展,要將基礎音樂教育中應該具備的各種技術技能熟練的掌握,以便于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多能性”的特點,要求學生“懂音樂”,具備基本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但并非簡單的“一通百通”。隨著對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其專業性的要求也必然需要提高,要求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有針對性、專業性的培養學生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音樂劇本身多元化的特點,使《音樂劇》課程能很好地開發藝術課程資源,而中小學音樂課程中“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都需要施教者創造性地實施。要適應新課程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狀況。故在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加入《音樂劇》課程教學能很好地適應其“師范性”和“多能性”的特點。
二、《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一)《音樂劇》課程的教學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
音樂劇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形式、舞臺呈現風格、戲劇內容及其表達方式上都要求通俗易懂、生動直觀、引人入勝,符合學生思維品質的特點。好的音樂劇能夠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間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高校青年對新鮮事物總是十分好奇的,音樂劇創演中輕松自由的氛圍,使學生可以隨意地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實驗化和戲劇化。這樣,能給學生比較廣闊的想象力空間,內在的表演欲望和創造欲望也能得到滿足,提高了他們對表演的興趣,這些都必然使其樂于接受。
(二)《音樂劇》課程的教學符合高校學生綜合性審美特點。
審美心理指審美活動中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當今高校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是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首先,社會的信息量激增促進社會文化的快速更新,信息廣泛而快捷的傳遞,使他們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刻影響。審美意識不再僅僅局限于藝術,而是伸展到生活各個方面。其次,這種變化是由市場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它使包括審美在內的所有物質的、精神的關系越來越趨向于一種臨時的性質。這種變化大大影響到青少年的審美,使其更具綜合性。所以當今高校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特征可概括為:審美需求廣泛化,審美趨向時尚化,審美意識世俗化和審美形式休閑化。音樂劇是一種綜合了多種藝術樣式的藝術表演形式,它有社會大眾容易看懂的故事情節,有好聽的歌曲,有動人的舞蹈和音樂,還有輝煌的燈光、舞美等等。這種高度的綜合性,強烈的時代感,形式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對審美心理定勢的可調節性都使其符合高校學生綜合性的審美心理特征。故在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中加入《音樂劇》課程的教學具備可行性。
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音樂學專業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基本依據制定出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步驟。運用《音樂劇》課程教學加強“多能性”人才的培養,更好地豐富教學形式,拓展藝術教學資源,以期培養更加適應《新課標》指導下音樂課程教育要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余丹紅、張禮引.美國音樂?。跰].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2.
[2]居其宏.音樂劇,我為你瘋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2.
[5]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劉文潔.普通高校開展音樂劇教學實踐活動的初步思考
[D] .首都師范大學,2006.
[7]廖向紅.美國藝術院校的音樂劇教學――美國Tisch藝術
學院、辛辛那提音樂學院考察報告[J]. 戲劇-中央戲
劇學院學報,2005,(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