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論文
時間:2023-03-16 16:0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全市中小學有信息技術教師54人,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達到了40人,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年輕。通過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研究活動,舉辦網絡備課活動,通過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施(上課)的教學案例課,以快樂學習、合作學習和項目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和上課能力,突破信息技術課重視操作的教學局限,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改變原有封閉、固守的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民主、和諧、科學、快樂的教學氣氛。
通過教研、培訓、網絡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強了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白山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吉林省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使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在整體上有一個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課題引領教師開展網絡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以教育信息化為切入點,整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結合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子課題研究。開展吉林省教育資源庫試點——信息技術課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師研修論壇板塊*),上傳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教案)500多課時。全面規劃××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技術框架,組建××教育區域性教師網絡研修模塊(*),規劃48個學?;蚪萄腥ψ?,注重網絡研修的技術管理,組織9名信息技術教師申報吉林省教育信息網信息員并得到聘用,對吉林省教育社區網站進行全面管理,在技術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開展網絡研修工作,為課題結題做好材料收集與過程管理工作。
為加強我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工作,舉辦了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遠程建立網絡空間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技術規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注冊個人空間、管理個人空間、在空間信息、建立并管理學校圈子(博客群組)、在吉林省教育論壇主題信息等網絡技術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遠程網絡技術能力,為各校開展網絡研修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博客),自主開展網絡研修活動。
三、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和學校網站建設全面發展
開放農村遠程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加強機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內及設備的清潔,注意防火,及時關閉電源。加強學校計算機系統維護和網絡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機房及部室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研究網絡環境和學校網絡辦公環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網加強××市教師進修學校網站建設(*),合理規劃欄目,豐富模塊內容,集成教育新聞資訊、教師網絡研修、教師研修論壇、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為一體,及時學校公開的教育教學信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市教師進修學?!毕嚓P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網站收錄,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學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網自助建站系統(*)建立全市中小學校網站體系,創建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網、××教育督導網、××市教育科研網為信息與網絡研修為主核心網站,全面規劃全市28個教育網站體系,集教育網站\個人空間\教育論壇為一體,整合教育新聞資訊\教師博客日志\教育論壇主題,初步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網站+空間(博客)+論壇”技術模式,指導全市中小學校建立網絡研修網站,為全市中小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教師網絡研修的技術含量。
四、教師信息化教育取得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組織的“惠普杯”中國教育信息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上給予指導。論文圍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資源整合與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這個主題,結合當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涉及到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信息化建設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網絡研修等方面,科學總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61名教師的57篇論文參加評選,獲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論文一等獎24篇,二等獎33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二等獎2篇,三等獎6篇,優秀獎9篇,17篇論文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論壇??珍?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吉林省賽區選拔賽中,我市有30名教師參加競賽,有33人獲一等獎,3人獲優秀獎,獲優秀指導教師獎3人,××市外國語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7-2014-02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y abou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XU S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hua College,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i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ers’ team inrural primary schools.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 faster.It is eff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hall be produced for the self-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and etc.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information literayEducation
1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Internet網絡的通貫全球,網絡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動迭起,科技生產力―知識經濟―信息社會雛形的孕育誕生,發展人們的信息素養已日益成為一個亟待探討的重大課題。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發展系于教師。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教師隊伍總體上還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現代信息素養,提高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對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 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內在結構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教師具備較高的應用信息素養、開發設計信息素養等。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和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四方面。
2.1 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與信息活動有關的意識和情感。小學教師應該在以下各方面具備較強的意識情感:有強烈地利用信息技術與專家同行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工作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交流以便及時了解學生需要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對于新的信息技術有了解和使用以便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愿望;有以自己對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積極態度去感染學生并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情感的意識;有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的意識和對自己的信息行為進行評價的意識;有學習信息技術新知識的意識和學習、遵守與信息和信息技術有關的法律的意識;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識;理解信息技術對教學、學習和學校管理所發揮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改革的方向。
2.2 信息倫理道德修養
對于小學教師而言,信息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傳播虛假、有害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不進行計算機犯罪活動。更重要的表現在于對自己的職業使命的一種社會責任感,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社會責任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做有益社會的事,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修養。同時,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時,要保證自己勞動成果的純潔性,對于信息和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善于尋求別人的合作與幫助的同時,要以豁達的胸懷幫助他人,與他人真誠合作。要尊重別人的勞動與信息產權,未經同意不要下載別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未經授權不將別人信息傳播于他人。
2.3 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指的是一切與信息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作為信息素養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識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它說明人們對信息技術了解的程度,而且通過了解與掌握這些知識,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意識、情感以及倫理道德也可能得到鞏固和加強。信息知識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文化素養、信息技術的基本常識與歷史、信息系統工作原理、信息系統的結構與各個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影響以及信息技術有關法律與道德問題。
2.4 信息能力
教師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意識到信息和信息技術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意義,在教學實踐和自身的專業發展中高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有效地應用信息,并能明確在獲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會責任的綜合素質。小學教師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統使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
總之,信息素養內在結構的諸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信息觀念在信息素養結構中起著先導的作用,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倫理道德是保證信息素養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的關系極其復雜,信息的開放、利用和創造都需要一定信息知識作為基本前提,已形成的信息能力又影響和制約者信息知識的掌握。隨著信息素養內在結構研究的不斷深入,將使信息素養教育不斷發展完善,并收到日益明顯的效果。
3 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提高途徑
3.1 加強信息設施及資源建設
小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前提和基礎。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需要必備的基礎設施和基本設備,如數量足夠的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校園網絡和因特網等設施,保證信息資源的暢通。給教師盡可能地創造接觸信息技術的機會,鼓勵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為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為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機會與條件。
3.2 營造信息素養的自我養成的環境
農村小學教師課務非常重,沒精力學習。這就要求將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滲透于平時,以自我養成的方式提高信息素養,盡可能少的占用教師有限的時間。終身學習是時展的必然產物,教師要成為創新知識的啟蒙者,必須先成為創新知識的學習者。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加強自身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時刻感受到自己對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樣的信息能促進教學。學會根據獲取的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創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斷改進教學,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創新教學結構和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一切的起點是注意實踐過程的評價和反思,把現代教育觀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觀念中,時刻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學校要為形成這種自我發展、自我養成的習慣提供物質基礎和輿論氛圍。
3.3 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
信息化教育環境下,課程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模式與方法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傳統的線性、固定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跟不上現代教學的要求,信息教育中廣泛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一線教師從事信息教育的實踐必須具備信息化的教學設計能力才能適應這一變化和改革。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核心是以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的利用為特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其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而非只是教學內容;注重教學資源的協調使用,而非只限于課本材料;注重學科的交叉專題,而非只是單學科知識點;注重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而非簡單的知識的傳遞;注重情境中的自我發展理解,而非僅僅強化技能;強調基于資源的探究、合作、自主式學習,而非傳統的講授、輔導、模擬、考試的單一課堂學習模式;注重形成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并強調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開發者的角色加入到教學過程的。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注重各類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合理設計學習環境四方面來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
3.4 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
科學可行的培訓計劃是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茖W可行的培訓需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培訓內容要切合教學實際。教師比較注重信息技術培訓中的實用性。這也要求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切近教學實際。使信息培訓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增強培訓工作的實踐性、針對性、實效性。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在培訓中要加重信息意識、信息相關法規、信息道德的學習。
第二,分層次根據不同人群特征進行不同的培訓。不同的教師群體間,信息素養差異較大,一刀切的進行同一種培訓是難以達到好的效果的。而信息技術培訓的具體內容可劃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目的是培訓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第二個層次主要是應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教學模式的講授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策略與教學設計方法等。第三個層次主要是指信息技術在教師所教學科中的具體應用的經驗與案例,分析本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具體案例。所以,應根據年齡、性別、學科、任教的年級的不同,不同群體的教師應進行不同形式的培訓,學習不同的內容。
第三,完善教師信息素養培訓工作評價體系。如果只有培訓制度和培訓內容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則培訓活動會難以落到實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利于教育事業和教師專業技能的良性發展。而我們目前的許多培訓缺乏持續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實際培訓過程中評價方法單一,沒有突出對教師學習效果的過程性評價,而培訓后又沒有充分地收集教師的反饋意見,缺乏與教師持續而廣泛的溝通。因此,應該以教師教學狀況的改進為基本尺度來評價建立評價體系,評價培訓的效果,以教師的反饋意見來調整培訓的方法與內容。
4 結束語
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因而,政府應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各小學應該營造信息素養養成氛圍、環境來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設置科學合理的培訓形式與內容,以便保障培訓效果??傊?,政府、社會、學校及教師本人應該相互協調、共同努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2004.12.
海北州電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電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來,我州廣大教育工作者克服電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員和經費緊張的局面,在歷任州、縣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術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在中小學逐步得到了普及和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師資隊伍得到了有效培養、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方式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在廣大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深入人心,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幾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實現我州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性舉措和實現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繁榮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設法,通過爭取項目和地方自籌等方式不斷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礎設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電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電教館和省電教館肯定與表揚,我州電教事業逐步步入穩步發展的軌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海北州在國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州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爭取和實施了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項目"、"青海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項目"、"第二批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信息技術教育項目"和"青海省鄉鎮中心小學局域網建設工程項目"、"中央民族教育專項補助信息技術教育專項經費"等項目,并在此基礎上,自籌資金,努力改善學校信息化條件和環境。目前,全州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中小學校信息化軟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的促進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為實現教與學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礎。
二、各級電教組織機構不斷得到健全和完善
為了保障全州電教工作的協調發展,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關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統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州、縣、校三級電教機構和三級技術保障隊伍,不斷理順和強化工作職能,深化工作范疇,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目前,州、縣教育局現有電教機構5個(獨立設置3個、掛靠教研部門2個),電教管理人員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設備管理、教師培訓、教學應用、信息化資源建設、教師考核、教學研究等內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級電教組織機構在遠程教育項目實施、教師培訓、課題研究、資源建設和管理、技術服務、舉辦各類賽事、標準化學校建設等工作中切實發揮了作用,認真履行了職責。領導重視、機構健全、措施完善確保了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推廣和普及應用工作。
三、認真做好不同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和發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確保工作落實
從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統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級電教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根據電教工作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工作重點和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標、分步驟、分階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電化教育發展規劃》、《海北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達標活動實施方案》、《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項目效益發揮方案》、《海北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與管理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規劃》等十余個規范性文件。同時,我州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開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廳《關于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規劃》和《海北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斗桨浮酚媱澋?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學校建成數字校園網,建成州、縣教育城域網,力爭使100%的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鄉鎮以上幼兒園聯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網,實現省、州、縣,校四級互聯的教育資源網絡,全州基本實現以數字化校園網為標志的"班班通"、"校校連";建成豐富的以本州學科資源為主體的全州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及其管理應用體系;建立一支以網絡管理員為支撐的信息技術管理隊伍,以學科教師為核心的資源建設及應用隊伍;在教育管理、學科教學諸多方面創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應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臺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海北州基礎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各階段工作重點,確定了信息化發展的規模、實現途徑和預期目標任務,并在工作實踐中得到了有效落實,確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協調、穩定和持續發展。
四、抓實抓好教師培訓工作,確保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多年來,針對我州廣大農牧區中小學教師缺乏、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較低的現狀,全州電教工作緊緊圍繞服務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個核心,加強領導,突出實效,把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作為長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
1、多年來,先后組織中小學教師參加省、州、縣、校級信息技術項目、遠程教育、信息技術骨干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等培訓,培訓人數達21200多人次,并組織開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知識輪番培訓,培訓人數達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自2004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英特爾未來教育學科教師培訓項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訓任務;從2007年起,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學教師的初級培訓任務,目前正在開展中級培訓及考核工作。
3、有針對性地組織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骨干教師舉辦了"計算機硬件維護和網絡基礎知識"專題培訓班和"教學課件制作"等專題培訓班,有效提高了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緩解了全州中小學計算機教師緊缺的困難,為學校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打下了基礎。
4、注重對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等人員的培訓工作。近年來,對全州電教專職人員和部分中小學校長集中進行了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電教工作管理、教學研究和教學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培訓人員達300多人次,并多次組織開展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觀摩活動。同時,在2011年組織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師參加的遠程"國培計劃"培訓工作。
通過扎實有效地培訓,使傳統教育遺留的陋習逐步得到了改觀,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有了明顯轉變,培養和帶動了一大批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大膽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師,使師資隊伍逐步具備了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技能和素養。教師隊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術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逐步變為現實,對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認真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夯實基礎,強化應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連續十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電教論文評審工作,參評論文達1699多篇,其中獲省級獎勵的論文達290多篇;自2003年起,連續組織開展全州教師教學課件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獲得省級獎勵;自2001年起,連續組織開展了學生電腦作品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594件,其中獲得省級獎勵48件。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達到了以活動為切入點,激發、影響和帶動廣大中小學師生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應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使師生信息化素養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師電教論文評審、教學課件評審和學生電腦作品評比已成為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應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學習的有效途徑,成為我州電教每年的常規工作。
六、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圍繞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這個重心,州、縣、校電教部門積極組織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課題研究工作,以課題研究促教改,從教改成果見效益。多年的課題研究中,全州有12個課題(全省確定的重點課題38個)被青海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確立為省級重點課題,13個課題被確立為一般性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和總結,各課題組順利完成了各項省級課題研究工作和一般課題研究工作,并順利結題。同時,在省電教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學先后被確定為"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6所中小學相繼組織開展了三輪課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通過課題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內容付諸教學實踐后取得顯著成效,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術滲透到了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了廣大教師互幫互學,團結協作,共同研討,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氛圍、教學過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良好氛圍。
七、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保障體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門負總責,州、縣各級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職能,電教、教研、督導相互配合的管理體系。同時加強信息技術骨干隊伍建設,把有能力、懂技術、懂教學的人員充實到州、縣電教部門,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術教育骨干隊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加強教育信息化考評力度,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到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核范疇,逐步形成了州、縣、校三級職責明確的考評機制。
[論文摘要〕本文從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調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遠地區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并提出了培養對策。
教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和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如何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為了加快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配合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和全國教師教育網絡建設。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是建國以來我們國家頒布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
2005年4月,教育部為貫徹落實這一標準,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項計劃旨在全面提升廣大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益,進而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和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2009年7月,我們對隴南市九縣1464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問卷調查,以期為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借鑒。
一、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
(一)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不足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80%的教師仍將教育技術等同于信息技術,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及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師認為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能力與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的關系不大。長期以來,國家、各級地方和各個學校在教育技術培訓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數停留在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階段,對于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對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整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的認識膚淺,其培訓幾乎是空白,而且無論是培訓者還是被培訓者都沒有明確的目標。
(二)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建設不足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是指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所設計的系統化的信息技術設施與條件,即實現教學信息呈現于教學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寫作討論、有利于信息反饋和教師調控的現代化教學環境,為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臺,十分有利于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成長。西部偏遠地區學校由于辦學資金極其困難,只能維持現有的傳統媒體教學,80%以上的學校都沒有建成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個別學校只有簡單的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機房等,并且功能單一,根本意義上都無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師對教育信息的運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過程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教師教育能力、學科教學和信息技術相整合的過程。在具備基本信息能力的情況下,教師還應具備以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有關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能夠有效地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并積極尋求優化教學的措施,積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極低,15%的教師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傳播媒體,40%的教師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運用技能。45%的教師(尤其年齡較長的)對信息技術的基本運用技能還是空白。
二、制約西部偏遠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在實踐教育技術的工作中,制約和影響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因素,是來自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舊觀念以及受這些思想觀念影響的思維方式。有的認為,教育技術只是電教人員和信息技術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其他教師不用了解;還有的認為教育技術純粹是一個花架子、空殼子,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在教學實踐中可有可無。尤其領導思想觀念上的不重視,更影響著學?,F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從而影響到整個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看起來屬于技術層面,實際上所要解決的主要是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
(二)硬件建設不到位
硬件建設是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礎和條件,沒有硬件建設就談不上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具備了硬件條件的同時,還需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軟件和潛件的建設,只有這樣,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續發展。而西部偏遠地區學校由于辦學資金極其困難,絕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建成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經濟因素是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學資源匾乏
信息化教學資源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軟件、網絡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持,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并為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而西部偏遠地區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沒有適用的信息化教育資源,信息技術的先進技術潛力就將難以被充分發掘,勢必影響人們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認識,進而阻礙現代教學觀念的形成,影響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四)教師繼續培訓沒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辦學經費短缺、師資不足、信息閉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許多教師無法接受相關的繼續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項目培訓,更多教師接受的是校本培訓,由于許多培訓教師本身并未受到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這樣培訓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此外,從培訓內容上看,基本上是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學習,接受培訓的教師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此培訓的總體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養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提高
教師對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術的學習途徑主要依賴于培訓。我們要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當成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為了使學校的所有現代教學設備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重視師資培訓工作,一方面對在職教師大力進行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把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作為實施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另一方面,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也要為適應新形勢作出相應的改革,對師范生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無論什么專業都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課程,各專業課程的教材教法應盡快增加有關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重點應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使未來的教師能夠自覺地將信息教育的觀念和能力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去。
對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培訓目標的確定上既要考慮基本技能的培訓,也要注重教育技術理論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真正把教育技術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培訓內容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進培訓,再輔之以政策獎勵,激勵廣大教師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有效地提高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現代教學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創建
因地制宜地開展學校教育技術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建設。既要發展經濟適用的常規教育技術媒體,也要爭取多建設計算機、互聯網、網絡教室等信息化教學設施,從而使二者優勢互補。而當今農村中小學校財力薄弱,政府對教育的支出相當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證硬件建設真正到位,各級政府及學校都要積極想辦法,開源節流,籌措資金,保證以有限的資金投人獲取最大的建設效益。這就要求我們方案設計要科學,充分考慮教學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本著實用、夠用、可升級及兼容性原則來進行方案設計。
各級學校要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需求,在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完善學校軟件資源的建設。根據目前基層教學需求,通過購買、下載或教師個人建立教學資源庫是行不通的。學校領導階層應按各學科實際需求組織相應的學科資源建設團隊,各團隊按學科課堂實際需求分析確定總體任務,制定任務完成的基本步驟,依照各自特長明確分工,這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豐富了教學資源庫,滿足了教學實際需求,也改變了以往資源各自為陣的現象,實現了資源的真正共享,促進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
論文摘 要: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現在教師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是直接關系到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調查和說明,指出現在中小學信息化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建議。
0 引言
信息技術素養主要是指教師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學習能力和技術道德能力。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涵:①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高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和創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獨立學習能力:具備使用技術的強烈興趣,并能夠運用技術理解和表達他人的作品以及對信息進行獨立探究和創新。
信息化課堂是和傳統課相對的。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識的編排順序組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的中心,教師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課堂教學進度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體。而信息化課堂教學則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它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成為了主體。信息化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教師作為導學者, 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各種個性化的學習情境, 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現狀
根據教育部組織的一次大規模問卷調查,通過郵寄、E-mail發送等形式,對全國分布在東、中、西部的十幾個?。ㄊ校┑闹行W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可以總結出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1) 教師家庭計算機普及率高于全國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網率都不高。根據調查,電腦在教師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學教師家庭電腦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學教師。但是,從電腦的軟件設施來看,電腦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電腦配有充分的軟件工具,如繪圖、flash、網頁設計等;從上網條件來看,大部分用調制解調器上網,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網,即使能上網的使用率也很低。
(2) 全國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普遍比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較大。通過調查有近七成的教師還處于電腦的啟蒙階段,計算機資格考試通過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場信息,能夠對計算機進行基本維護的教師只占不到1%。對于計算機硬件或軟件出現一些小問題,只夠自行解決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師成人對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對于Word、PPT這類作為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最基本的溝通點工具。教師們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擔憂的。能夠熟練掌握的不到兩成。會編程和網頁制作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數教師不能經常上網,沒有自己的個人網頁。從上網時間來看,年齡差距明顯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的只有兩成,幾乎不上網的占近三成。且有許多教師上網只是聊天或娛樂,沒有運用在搜尋信息上,教師的個人主頁擁有率只有不到1%,和學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課堂。
(4)信息技術教師改行的居多,師范學院計算機公共課力度不夠。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中計算機專業的比例幾乎為零,中學的情況要好些,但也不容樂觀,大多數老師都是自學成才,在大學中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很少,且有許多教師都是在職后依靠學校和教委的培訓。師范院校一般只是將計算機作為公共課開設,重視力度不夠,許多教
師長用到的軟件沒有完全掌握,這也造成許多教師在教學時不能讓充分的運用信息技術。
(5)信息技術能力不足,課程整合程度低。教師在使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時最大的障礙是在技術方面,大多數教師表示,盡管沒有進行過網絡教學,但并不是認為其不必要,而是技術上作不到。技術能力好的教師對專業課程不熟悉,專業代課老師技術能力不夠,有很多適合信息化教學的課卻沒有能力運用。這種情況在老教師身上尤其突出。課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極少數教師能夠很好的對一個學期的課程進行整合,能夠完美運用技術等方面因素。
2 思考與討論
(1)學校技術環境的建設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物質條件。從信息理論的觀點,學校環境應建成為方便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環境。主要是教學信息包括學校的信息資源中心和作為教學傳播的教師環境等;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為教師和學生方便獲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種信息傳輸網絡系統。其中,教室環境是對教學活動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因素?,F代的教學,教師不能只限于用口頭語言和板書去傳授知識信息,還必須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信息載體,去形象、生動的、科學、準確地呈現各類信息。因此,教室內應裝備有方便教師控制的能呈現各種多媒體信息的設施。
(2)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力,它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表現為:用教育技術的方法、手段將各種學習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創設優化的學習環境。教育技術不僅僅指媒體技術。教師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并不等于就能發揮了教學手段的優勢。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必須熟練和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并認真學習和研究作為教育技術兩大基石的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并以此來指導實踐。現在大多數教師的教育技術理論基礎都是很薄弱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使教師具備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
(3) 教師要做一個信息化環境教學的管理者。在信息化的環境下,教師要要做好一個信息化教學的管理者,而這點就依賴于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教師對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管理是整個信息化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調控整個教學過程,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信息化學習環境決定了需要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對各種學習資源的管理。知識經濟社會的特點,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收集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的效率,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與他接觸和掌握的各種學習資源的機會和能力有關。因此,教師要管理好各種學習資源,便于學生的瀏覽、搜索和利用,特別是對學習資源的支持系統的管理,以及學習資源運行系統的管理。其次,在基于網絡的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許多不確定的情況,需要教師加以解決。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要有適度的控制,以維持教學秩序,確保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隨時對學生主動積極的反饋予以鼓勵,對出現的異常現象進行分析判斷,并妥善予以處理。
(4)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評價者。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步驟。信息化教學環境不僅為教師搜集評價信息提供了豐富、快捷的信息交互工具,而且提供了一些已有的評價平臺、評價工具給教師使用。所以教學中怎樣設計,并恰當、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和工具是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評價的關鍵工作,也是教師所面臨一個主要問題。信息化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寬松、自由的空間,教學更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設計評價中不僅需要考慮怎樣評價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技能;而且在評價中應突出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體現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本著鼓勵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總之,教師應將網絡評價工具和原有評價工具相結合對學生學習做出診斷性、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價。
3 對中小學教師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1)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實行務實型師資培訓。教研部門應以網絡為平臺,充實更多的教學成果和成功范例,如整合教學課例、歸納明晰不同環境條件適用教案等,加強對一線教師的務實型培訓,建立校本教學中堅隊伍,以骨干帶一般、以示范推普及,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教學意識和技能。
在培訓中,因人施培、因地施培,要根據不同地域的經濟、教育、師資基礎實力和意識水平,實行級次差別培訓。如在經濟發展快、教育硬件投入量大質高、配套設施完備、接受現代信息意識強的地域,與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條件簡陋、信息技術教學配套設施差的地域,就不可能使用同一層次培訓內容;同一學校內不同水平的教師之間也應當實施不同級次的培訓內容;重視經濟型適應性強的縣級培訓和校本培訓。
(2)建立區域、校園信息技術網絡化交流模式。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研究部門要重視建設縣級網絡、校園網絡,豐富網絡教學研討和論壇活動內容,要加大縣級、校園網絡交流平臺建設的力度,制定激勵措施,讓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特點,有更多的時間更自由地閱覽思考,闡述個人觀點,讓教師在同一區域、同一學科、同一學校的教學學術得到更廣泛和深度的交流,接觸更多更近似自身實際環境的信息技術整合教學方法,更好地充實完善自己的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個大的范圍內,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提高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3)在師范院校對未來教師的培養模式上要和中小學互動。有一些師范院校對學生的培養,只是注重論論方面的知識,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養,特別是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把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當成一門公共課來開設,并沒有認真的重視,導致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像Flash、網頁設計等一些軟件都沒有基本掌握,流于形式。
(4)要加強中小學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上的教育。加強中小學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上的教育十分必要,這是關系到教師怎么運用信息技術的問題,信息技術運用不好必然影響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在一線教師中有很多都不了解一些運用很好的典型的教學設計模式,例如“探究-發現”、“協作學習”“WebQuest網絡探究”、“big6教學設計模式”、“自主學習”等一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一個好的、適應自身課程的教學設計比人能夠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課堂教學效率。
(5)完善考核評價管理機制。項目評價直接反映部門管理意向和定位。在普及信息技術整合教學中,教學評價指標既要反映要求、進度和時期目標,合理地評價教師信息技術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教學實施中的效果和作用,也要激發教師的內在需要和索求欲望,提高教師參與實踐積極性,促進樹立積極探索和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意識和理念。通過完善項目評價機制,考核教師的能力和成果,不但要看到教師掌握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量,還要看到熟悉程序操作的質;不但考察到教師收集和下載、制作和整合教學資料的能力,還能檢測到整合教學資料是適用于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引導,是在什么環境和條件下才適用的實踐效果。不要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僅僅流于一種形式,一線教師只是把信息化課堂教學當做一種表演,就是出現的一種“做課”現象,這是和我們評價體制是有很大關系的。
4 結束語
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整體不高。這直接影響到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也是影響信息化課堂有效性的最大阻力。因此,學校在進行硬件和資源建設的同時。應該注意加強教師的培訓,并且根據教師的實際水平將培訓做到實處,從最基礎的地方抓起,最終真正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讓信息化課堂切實有效,使學生的發展達到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張敬濤.中國教育技術調查報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 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李文劍.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之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6).
關鍵詞:小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
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將信息技術作為先導的高技術革命,對文化領域、社會領域以及經濟領域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教育領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我們應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以及管理過程中的應用有一個正確認識,在教學中有效、科學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使得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和小學課程以及教育教學管理相互融合,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在我國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教學管理效能,進而促進小學教育教學實現進一步發展。
一、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信息技術一直都具有隨意界面交互以及靈活互動等的功能,因此,小學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中存儲的聲音以及顯示屏上的畫面,根據教育教學需求來實施主動地調控,實現快捷交互。計算機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夠有效避免錄像機或錄音機因為倒回播放而出現的教學中斷,有效避免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學教師能夠對教學過程進行更加主動地控制,進而增強教學效果。人機對話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教師單一講述的形式,與此同時,還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自身所具有的主體性,和多媒體實現雙向交流。
二、優化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小學生缺少動腦、動口以及動手的機會,就不會真正實現有效學習,這已經成為了現代兒童發展理論中明確指出的一點。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有效使用,不僅僅符合小學生自身的思維發展特點以及年齡特點,還能夠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小學教育的趣味性。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技術,以從本質上提升小學教育教學的效率,進而達到教學活動最優化這一目的。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W生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以及擴大眼界的重要推動力就是學習興趣。在小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能夠綜合使用其光、色、聲等效果,創設各種靈活多變以及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將生活物景進行再現,實現靜態知識的動態化、枯燥知識的趣味化、抽象知識的形象化,進而營造出一個自然且輕松的學習氛圍,喚醒小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小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使得小學生能夠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三、優化教學內容
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計算機信息技術一直都是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并且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以及高度重視。現代化的小學課程包含了小學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知識以及經驗十分匱乏,因此,他們還處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維運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夠對復雜以及抽象的概念進行正確理解。與此同時,小學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極不穩定,這就決定了小學生必須要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以及生活環境之中通過多種多樣的感官刺激才能進行有效學習。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將教育教學內容鮮明、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以聲、文、像的形式從多角度呈現出來,從而創造出一個立體的教育教學空間,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識能夠實現形象化、具體化,從而使小學生很容易掌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還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易于學生理解、感知、可聽以及可視,使得小學生能夠在自身的探索過程中對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規律進行充分的了解。
四、結語
伴隨著當前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完善。在我國的教育教學領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現代化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我國教師隊伍實現現代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對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以及內在規律進行準確把握。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的教育教學體系,提升我國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陽,趙毅,錢玲.小學生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現狀調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2.王愛東.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水平[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
3.蘇興亞.淺談計算機的普及與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A].新世紀、新機遇、新挑戰——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冊)[C].2001.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 (2015) 05-0044-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7
引言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提出“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并于2013年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促進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國外已有不少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來分析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例如Drent M、Meelissen M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阻礙或促進教師在教育中創新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影響因素。最終結果顯示,教學方法、教師的ICT能力、教師個人的企業家精神直接影響了教師ICT的應用,學校因素不會直接影響教師ICT的創新使用。但是分析結果表明,學校的內部支撐結構(例如管理)影響個人的創業精神,并因此影響教師ICT的應用。而我國學者對影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因素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研究。由于所在地域、環境等的不同,我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可能與國外有所區別。究竟哪些因素會對國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產生重要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以便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在調查X省750多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的基礎上,運用線性回歸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的數學模型,并應用建立的模型計算各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質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根據得分進行排名,最后對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出了建議。
一 文獻探討
目前,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專家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在相關領域結出了碩果,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外國學者Afshari、Mojgan等認為,教師本身的特點(受教育水平、年齡、性別、教育經歷)會影響教師對新方法的接受,并且教師應該知道ICT作為一種教學和學習的工具該如何運用,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教師對計算機的態度、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教師培訓的質量也是關鍵的因素,在工作中對教師使用ICT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Kreijns K認為教師的態度、主觀規范、自我效能感影響對數字化學習材料的運用,從而影響教師ICT的使用。我國學者顧曉玲指出,影響信息化教學的因素有教師素質(包括教師的教育理念、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融合能力和角色轉換能力)、學生素質以及教學軟件和硬件。謝光、張景生等指出,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原因是對信息技術的認識不足、信息技術能力欠缺、培訓趨于形式。
研究發現,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主要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教育培訓的情況有關,但是這些研究在我國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的。
二 研究方法
l 研究指標
項目組在參考《馬來西亞智慧學校質量評估星級指標(SSQS)》、教育中的ICT測量指南(Guide to Measu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及我國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確定調查指標,并邀請X省教育信息化專家、電教館工作人員和一線教師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指標體系的修訂建議,根據修訂意見編制了《X省基礎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7個部分:學?;厩闆r、信息化應用、信息化人才培養、信息化資源建設、信息化環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體制,每一維度的具體指標如圖1所示。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啟示,結合所編制的問卷,從教師因素和學校因素兩個方面考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2 調查對象
為使本次調研樣本能夠充分代表X省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現狀整體情況,課題組在全省范圍內選取了14個市作為調研地區,受調研對象為教學點、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約占全省中小學總數的10%。
3 數據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以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為因變量(用y表示),教師ICT能力、教師態度、學校基礎設施、管理與政策中各個指標為自變量(用X表示),建立了回歸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因變量進行預測。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1 回歸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的建立利用強制策略回歸法,進入模型的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剔除或保留變量的顯著性水平也設置為0.05,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l可得到一個回歸模型,如下面公式所示:
y-1.146E-15+0.124X8+0.107X4+O.100X3-0.067X11+0.057X1+0.050X14+0.048X2-0.027XlO
根據表1和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受8個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第一,教師方面,包括教師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態度(0.124),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電子備課的能力(0.107),教師進行網絡教研的能力(0.1),獲取、合理使用數字化資源的能力(0.057),教師利用網絡交流的能力(0.048);第二,學校方面,包括師機比(-0.067)、信息技術培訓內容(0.05)、生機比(-0.027)。其他指標對敦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則不如這8個因素顯著。教師因素與學校因素相比而言,教師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師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態度、使用計算機進行電子備課的能力和進行網絡教研的能力,對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最大。
2 模型的檢驗
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檢驗(R2檢驗):由表2可知,本模型的決定性系數調整R2=0.500,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有一定的影響。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本模型的F檢驗值為98.435,Sig.值為0.000(小于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回歸系數與零存在顯著性差異,被解釋變量y與解釋變量X的線性關系顯著,可以用線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Sig.值小于0.05時認為可以保留在回歸方程中。由表1可知,自變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說明自變量都通過了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
3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建立的模型,可將影響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因素分為四類:學?;A設施、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度、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學校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
(l)學?;A設施
在整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事業當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他建設要素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農村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由于經費投入的差異,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于城鎮等較發達的地區,比如生機比、師機比都存在顯著的差異。目前,X省中小學平均生機比為28:1,平均師機比為2.2:1,但不同性質的學校計算機比例差距較大,高中學校幾乎每位老師擁有一臺計算機;而農村學校學生人均擁有計算機數明顯處于平均水平以下,平均50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由此可見,教學點在計算機設備建設方面與初高中相比較為薄弱,農村學校在計算機設備建設方面與城市學校相比較為薄弱。
(2)教師態度
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影響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在相同的環境中,教師呈現積極的態度會對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ICT教學應用態度主要包括教師價值認同、成本認同和應用意愿;具體來說,價值認同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可;成本認同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成本和代價,例如使用信息技術會在技術上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等;應用意愿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應用信息技術。
(3)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電子備課制作教案的能力、利用網絡參與教研的能力、獲取并合理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能力、利用網絡與學生及家長溝通的能力等,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具有較大影響。但是,不同地理位置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教師尤其是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缺乏,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4)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信息技術培訓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必然選擇。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校每學期都能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調研發現91%的學校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學校平均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次數為3.67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包括現有設備的使用、學校網站的應用、網頁制作的知識、多媒體課件制作、視頻錄像的編輯等。從培訓內容來看,農村學校主要集中在現有設備的使用和網頁制作知識方面的培訓,比例為21.8%;城市學校主要集中在對學校網站的應用和其他方面的培訓,比例為19.5%:縣鎮學校主要集中在視頻錄像的編輯和學習網站的應用方面的培訓。
4 模型的應用
(1)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比較分析
運用建立的評估模型,獲得X省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并根據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X省各市具體的評估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X省14個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最高分為0.2864,最低分為-0.4297。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差距較大,說明X省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沒有得到均衡發展。
根據14個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情況,可看到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發展特點:A市作為該省的省會城市,得分最高,排在第一位;N市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其得分最低;該省各市之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發展不均衡,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某些地區如B市、C市,其環境建設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較為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因此其應用水平與A市相當。
(2)城市、縣鎮、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比較
從城市、縣鎮、農村三大區域來看調研的14個市所呈現的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城市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最高,其次為縣鎮學校,農村學校得分最低;城市、縣鎮、農村三個不同的層次區域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上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較大。因此,應該更加注意關注如何提高農村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3)教學點、小學、初中、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比較
計算了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得分,教學點、小學、初中、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高中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學,教學點最低;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高中與教學點之間的差距最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四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因素和學校因素是影響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關鍵因素教師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以及教師在教學中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學校因素中最關鍵的是學校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以及生機比、師機比。利用建立的回歸模型計算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可知A市得分最高,N市得分最低,并且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質學校之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本文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供實證依據。
2 建議
(l)加強薄弱學?;A設施的完善與提升,努力縮小硬件“數字鴻溝”
農村教學點及邊遠地區學校等在內的信息化薄弱學校,目前的教學信息化設備仍然以電視機/DVD為主,其教學信息化設備己跟不上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計算機作為最基本的信息化設備,不管是生機比還是師機比,農村教學點學校與其他類型學校相比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其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在X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中,應針對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提升農村地區及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教學點等信息化薄弱學校在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等方面的配置水平;應做到硬件設備先到位、優質教育資源先輸送;應改造薄弱學校的傳統教室、提升交互式多媒體教室在此類學校中的覆蓋率、增加教學信息化接收終端(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等)的配備率,為薄弱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2)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近年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2013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明確規定各地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因此,應鼓勵X省中小學校分別以區域、學校為單位,面向課堂教學主陣地,健全教師信息化教學激勵與評估機制,提高一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習慣。通過應用激勵政策、課題研究、教學評估,進一步鼓勵并督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