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匯率、利率變動頻繁,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再加上科學技術特別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金融業務已經不能滿足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融資的要求,從而推動著金融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金融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將金融領域的這一系列變化稱之為“金融創新”。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起源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進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國外理論研究現狀
為了從理論上闡述區域金融創新,西方經濟學家陸續提出不少不同的見解,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形成了色彩繽紛的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流派。
在20世紀60年代-90年代,歐美國家有大量的學者研究了區域金融問題,根據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關于區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展開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有: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貨幣主義模型和凱恩斯主義模型)、公開市場操作的區域影響、區域貨幣乘數、區域金融市場(區域利率差異、區域信貸市場),此外,一體化金融市場內部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區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爾柏(W.L.Silber)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西爾柏研究金融創新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最積極這個表象開始的,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采取的“自衛”行為。西爾柏從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和工具創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創新理論對于從供給角度研究金融創新時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
凱恩(E.J.Kane)提出了“規避”的金融創新理論。所謂“規避”,就是指對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實行回避?!耙幈軇撔隆保瑒t是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管理行為。它意味著,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產生了金融創新行為。
??怂梗↗.R.Hicks)和尼漢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創新理論的基本命題為“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這個命題報考兩層含義:(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實際意義。(2)金融創新實質上是對科技進步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應。
威廉·L·斯爾帕(William.L.Silber),美國著名的經濟和金融學家,他在1983年5月發表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一文,在文中他詳細闡述了金融創新的原因,并用直線程序模型加以說明。斯爾帕認為:創新活動是經濟推動力的產物,在金融部門中,不定期的觀察結果表明大多數金融成果都源于經濟刺激。金融創新是微觀經濟的框架,它是約束誘導、技術的進步和立法的結果。
二、國內理論研究現狀
對中國區域金融創新的研究,中國的金融學者們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
張軍洲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區域金融的概念內涵:區域金融理論是以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發展空間結構變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他對區域金融概念的內涵要素進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間差異要素。二是金融結構與發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與輻射功能差異要素。四是環境差異要素。這些要素的差異形成了區域金融概念的豐富內涵。
唐旭博士在《貨幣資金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1999)中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類型出發,討論了區域經濟發展引起的資金流動的原因、途徑、趨勢、效果,以及資金流動引起的經濟效果的實證分析;指出隨著經濟計劃體制的轉型,資金流動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導致了區域資金流動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國內資金分布和流動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差別政策,顯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順喜在《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中對體制轉軌中的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我國東西部區域金融的差距,運用交換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一些措施。他們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他們認為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金融結構構成了區域金融研究的主題,也是區域經濟學發展的核心。他們強調了中央、地方與企業三方的利益沖突,蘊涵了博弈論的思想。他們的研究較為全面。
劉仁武博士在《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2002)中通過區域金融結構和進入發展理論框架,運用實證的方法討論了區域金融的均衡、區域金融調控、區域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劉仁武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概念進行了創新,提出了金融結構健全和金融發展可持續的理論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研究》(2002)中對區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疇進行了理論界定,認為區域金融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提出區域金融成長的概念;指出時空性、層次性、吸引與輻射性和環境差異性共同表現為區域金融的屬性;從質和量兩方面對區域金融成長的規定性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研究的展望
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體化的金融中心創造出連續24小時連續運轉的金融市場。作為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血液循環作用的金融市場,其蓬勃發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金融創新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區域金融理論還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楊星.金融創新.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4]徐進前.金融創新.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5]張軍洲.中國區域金融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順喜.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學林出版社,2000
1行為金融學概述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是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這一假說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資產組合理論(MPT)、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構成了現代證券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證券市場的現實不斷發生著沖突,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心理感受等主觀因素在金融投資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并不總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現象,證券投資行為中會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征;在證券市場上則表現出股票價格的各種“異象”,如:一月效應、周末(周一)效應等,用傳統金融理論很難對這些“異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受到了重視,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金融學的一些弊端。
2行為金融投資決策的心理、行為特征
2.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認為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他們列舉了大量證據顯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可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資金管理人、投資顧問和投資者都對可能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產生。
2.2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反應過度描敘的是投資者對信息理解和反應上會出現非理性偏差,從而產生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投機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總會有所偏離。過度反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沒有出現需要采取某種行動的事實時,投資者由于主觀判斷失誤,以為事實已經發生并采取行動而導致投資損失。
2.3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當市場上有重大消息時,股價通常未見波動,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時候,股票市場卻有時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且幅度較大,這表明股價對信息反應的滯后。與個人投資者對新信息往往反應過度相反的是,職業的投資人以及證券分析師們更多的表現為繁衍不足。他們通常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去的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依據,而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從而錯失贏利的良機。
2.4非貝葉斯預期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具體決策過程中,并非按照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貝葉斯來不斷修正投資的預期概率,而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給予更多的權重,在決策和做出選擇時更注重近期事件的。
2.5后悔厭惡(MyopicLossAversion)
投資者在發現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之后,通常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而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投資者會非理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皳p失厭惡(LossAversion)”是后悔厭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才使得人們會感到后悔。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于其他決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積極購買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考慮到還有大量其他投資者也同樣遭受了損失時,自責和不快會相應得到減輕。
首先,要培養寬視野的金融學本科人才。金融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其發展依托的主體為各個領域的實業,只有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各領域的通用知識,了解各領域的特點才能更好的為其提供有價值的金融服務,這就決定了具有單一金融知識的金融學本科人才的必須要在掌握金融技巧的同時還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較為寬闊的視野,才能在當前復雜的金融環境下快速發展。其次,要培養具備綜合能力的金融學本科人才。主要指能夠運用現代化基本通訊辦公工具的能力、快速學習陌生行業知識的能力、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不是單一形成的,必然伴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為此,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操作技巧是金融學人才的基本技能;同時對于科技進步下產生的網絡金融等創新產品的學習和掌握也是應對競爭的必要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解、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其綜合素質基本體現。最后,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金融學本科人才。要求不但具有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更要具備愛國主義情懷,這也是能夠遵守金融從業者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2.金融學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國在金融學的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當前各所高校的金融學本科培養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理論教學知識結構松散。目前很多大學的金融學本科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均按照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等模塊進行設置,從理論上對金融學本科進行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各門課程的教學僅僅圍繞著本課程的內容進行教學,而忽略了課程體系間的聯系,從而無法讓學生感到該課程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實際地位以及和其他課程的內在緊密聯系。而實際上金融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其發展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地理和文化發展起來的,如果不能將理論課程中的內在聯系說明,則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搭建以及專業能力的形成。其次,實踐教學難以實踐。金融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為此,理論教學后的實踐是有效鞏固理論知識,進一步幫助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踐的有效課程設置,有利于高校培養應用型的金融人才。但是在當前的高校實踐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從形式上,校內實踐的硬件環境較差,機房和軟件等條件的落后讓校內實踐流于形式。而在校外實踐中學生又往往難以接觸到核心業務,隨機性較大,從而失去了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學生寬闊視野的形成。最后,教師隊伍存在不足。由于當前高校的管理體制下,大多數的中青年教師多數為高學歷研究型人才,很多都不具備金融部門的從業經歷。為此,在培養應用行的本科金融人才過程中就難以做到理論和應用并重,這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金融學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改革建議
根據我國高校在金融學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教育改革建議:
3.1優化理論教學手段,強化理論教學目的。
針對于當前金融技術化發展的趨勢,在培養金融人才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據授課內容有針對性的采用學生作報告、小組討論和情景模擬等互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這樣,更能夠通過輕松的環境和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的內容當中來,培養其課下研究討論的能力和習慣,樂于置身于假設的情景模擬中思考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所有的金融現象和問題并非由于單一原因產生的,就本質而言金融問題和現象均是各種問題的綜合體現。因此,在教學的內容或案例討論上也要結合金融學的特點,根據所教授的內容結合金融學原理進行講授,利用多學科的內容綜合全面的幫助學生分析案例,避免單一課程的分析,從而使課堂內容脫離實際選入乏味。只有不斷的啟發和引導,才能進一步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的應用型,提高教學效果。
3.2完善和提高金融學的實踐教學效果。
金融是一門經驗科學,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更好的鞏固理論知識,從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對金融本科學生的培養中更加注重對課程實踐內容的模擬、訓練和實踐等環節,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模擬操作能力,從而提高職業素養。因此,應適當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培養計劃中的比重,增加金融學本科的實踐能力;積極建設不同金融行業的實踐教學基地,設計更切合實際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一步完善金融實驗室的功能,通過硬件和軟件的更新提高學生的實踐效果。
3.3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
委員會之所以選擇此題目發表評論是因為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框架已明確強調了歐洲貨幣穩定的重要性。但目前對采取一種共同方式以確保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穩定卻一直未見采取相應行動。因此,在歐洲經濟貨幣聯盟釋放金融服務自由化的潛力,正如現見到的銀行合并和跨國界交易活動增加,以創造一個真正的歐洲市場之時,委員會選擇了這個題目。
委員會呼吁對銀行的監管應加強,但采取的一系列對付有問題的銀行的步驟應建立在不取代市場經濟原則的基礎上。委員會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在銀行發生支付困難前,監管者應利用事前設定的預警資本比率著手逐步對有問題的銀行的活動給予一系列限制。這個通常的方法稱為早期結構性干預和重組。
2、當銀行發生支付困難時,政府不應該保護銀行股東和其債權人,但事前設定并明確的存款保險安排除外。
3、不必阻止銀行倒閉。
4、為了強化早期結構性干預和重組的嚴肅性和清算過程,國家的監管應更多避免政治影響。
委員會之所以贊成這個正式、有步驟的方法基于以下幾個原因:銀行不會在某一時點恰好陷入危機,問題的發生總有個積累過程,因此監管的反應也是與此并進的;第二,它排除了監管者容忍問題存在并使其擴大的可能性;最后,它消除了監管者會采取與競爭中應保持中立地位所不一致措施的危險。
委員會也從各國的和歐洲聯盟的角度考慮了目前的歐洲政策,沒有足夠強調對有問題的銀行提供流動性的重要性。如果政府啟動了臨時注資的計劃,并保護股東和貸款人不受損失,會出現銀行積極承擔額外風險這一危險。正如日本的銀行所發生的那樣,對資產規模的競爭逐步取代了對資產質量的競爭。在經濟蕭條時期,對一家銀行采取救助,會阻礙其它銀行加強各自的金融地位。過度鼓勵擴張,就為今后的危機埋下了種子。政府之所以采取明確的存款保險制度,加上還有暗地里保證救助有問題的銀行,部分原因被解釋為政府擔心銀行太大了,不應倒閉,或政府擔心倒閉事件會像傳染病一樣,通過銀行間的結算發生(也被稱做赫斯塔風險)。此外也存在著這樣的擔心,即一家銀行的倒閉有可能導致整個銀行體系信心的損失,而損害銀行的經營,可能會使有正常支付能力的銀行也陷入流動性危機。為降低資本成本,各國的政府也對其贊許存在的國有機構提供暗地里的擔保,1990年瑞典政府對瑞典所有銀行的負債給予一攬子擔保也反映了這一觀點。這種擔保是給所有銀行的,無論銀行是否陷入困境。
銀行間存在相互傳染這種恐懼是否被夸大了,許多經濟學家一直爭論這個問題,但幾乎沒有政府愿意驗證這種說法。反正有一種做法是,像美國那樣,存款保險覆蓋面一直在擴大,幾乎包括所有機構。1994年的歐洲聯盟指令僅保護儲戶的部分存款,實際上并沒有減少可能的傳染因此,政府保留著解救存款者、甚至是股東的動機,也就保留著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倒閉事件的一再發生,說明將防范和治療的措施結合在一起是多么必要。管理當局在面臨銀行體系遇到實際的或可察覺到的威脅時是要作出反應的。它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救助遇到困難的銀行,甚至將銀行業國有化,像80年代后期挪威那樣。其它解救方式包括(1)債務重組;(2)政府援助與或多或少的私人援助相結合;(3)設立特別機構接管壞帳,如美國的托管公司(RTC)。即使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恢復市場功能,但對監管者來說,也許伴隨著危機,如管理有誤或過分承受風險時,監管者不可能為銀行提供明確和可預見的措施。
假設給銀行提供清晰、事先設定的清算程序對銀行減少財務困難有好處,如能做到在危機出現時,防止一些銀行失去支付能力造成流動性危機,并防止損害有支付能力的銀行和經營狀況好的機構,那些失去競爭能力的銀行將會退出市場,金融體系不會發生風險。存款保險的涵蓋只是部分的,而且它唯一的目標是保護小額存款人利益。監管者做出“不救助”的保證很可能更有信譽,人為的承受風險的機會要下降。委員會建議采取以下步驟對待有問題的銀行:
1、應建立起早期結構性干預和重組體系,確定提前設定的資本比率,每一預警點的監管行動必須是有預見性的,商議的臨時安排前景必須是有預防性的。這樣的話,首先應做的是要求銀行對其財務狀況提交現實的、正式的評價,并詳細描述會計制度、防止欺詐程序;其次應做的是對銀行業務和分紅予以特別限制,必要時應迫使銀行出售其資產和企業。
2、一旦銀行的資本使用殆盡,銀行就應該關閉,清盤馬上就要開始。在最后清盤時,由于資產價值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比較理想的是就資本與資產的比率制定一個預警比率。關于這點,一些國家現行的破產法可能使這點難以做到。
3、存款人的優先權必須提前明確。優先的權利應指高流動性的債權。如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要優先,銀行間同業的債權要優先。在評估時,其程序應該有透明度,應最大程度地建立在市場價值的基礎上。
4、由于清算需要時間,銀行高流動性的債權只有當其它銀行(或中央銀行)在清償期間被組織起來維持流動性時,才能實現。采取這種行動時,要慎重考慮涉及面,銀行的類別及央行介入的程度。
5、央行只有在銀行的倒閉導致了系統性的流動困難并威脅到健康銀行的正常支付時,才應該考慮提供額外的流動性援助。采取這種做法一定要小心,央行在行使最后貸款者職能時,不要擴大到那些不是只遇到短期的流動性困難、而是失去了支付能力的銀行。
6、金融監管者的公共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在當時政治壓力下要保持獨立性,這對維護在上述干預程序中的信譽是十分重要的。同樣,對正在建立的歐洲中央銀行來說,監管當局也應強化政治獨立性。
隨著這些程序的實施,監管者實際需提供的流動性救助就應會減少。銀行發生清算時,存款者僅僅在銀行的資產被嚴重高估已經達到預警點時才會發生損失。一般而言,存款人和支付體系里的參與者的債權應該是很安全的,銀行的運行也將會變得格外地不同。
國有企業關系著國計民生,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它與民營企業不同。民營企業不具有公益性質,不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全問題,所以應當允許民營企業在這些領域內進行自由競爭,而國有企業應當主動退出這些領域,將這些行業交由民營經濟和合作經濟來經營。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競爭性行業中相互競爭,不能充分體現國有企業的優勢,也難以實現高效率的生產經營。國有資產應當從這些競爭性的領域中退出,要退出這些領域應當選擇適當的方式。國有企業可以通過拍賣、出售的方式將經營不佳的國有企業轉變為私有企業,改變企業的所有權關系和企業性質,這不是單純的產權關系調整,在改革過程中要結合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經驗,在國有股出售前要成立獨立于政府的私有化立法與政策委員會,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工作。國有企業還可以將自身擁有的經營網絡和社會關系、客戶群轉讓給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要收購這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需要的價格要低得多。經營較好的優質國有企業還可以通過內部職工集體籌資形式將企業轉變為股份合作制企業,使企業成為集體所有制企業,企業的性質仍然是公有性質,但是產權發生了轉變。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應當通過企業轉制的方式將企業轉變為合作經濟或者集體所有制經濟,使其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促進國有資產的有效運轉,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
2企業轉制的必要性
企業轉制就是將企業的所有權從政府手中讓位出來,實現以股份制為主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聽命于政府的命令,不能適應于市場的需求。企業轉制能夠促使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使企業的經營以市場為導向,提高企業的經營和生產能力。企業轉制重新界定了企業的產權范圍,建立了以股份制為主的不同經濟成分并存的新型經濟形式,使投資者共同享有企業經營成果。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應當與政府劃清界限,減少上級政府對企業經營的干涉,防止領導的錯誤指揮導致企業遭受損失,最終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3企業轉制需要有關金融管理措施的配合
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運營出現了比較多的弊端,且依靠自身體制已經難以使境況得到改善,致使許多企業權責不明,經營效率比較低下,企業內部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經營資金通常都是通過銀行解決的,導致很多企業的資金運作機制難以與市場經濟相配合。所以,企業要想成功實現轉制則離不開有關金融措施的配合。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資金的運作機制不能完全配合市場經濟體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轉制前的企業資金使用率不高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金運作效率通常不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自身運作效率較低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難以對企業資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的約束力。轉制前的企業通常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權責不清問題,企業資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得不到有力的監督,并且轉制前的企業資金一般情況下找不到合理的投資渠道,致使企業資金的使用率不高。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下,以往的企業需要改變其不合理的資金運行方式,從而為適應新的經濟體制做好鋪墊。
3.2轉制前的企業資金來源較為單一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資金的運作一方面依賴本企業的資金積累,另一方面則主要是依賴銀行貸款。這使得轉制前的企業過分的依賴于銀行貸款。其消極后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自身運作的自主性,企業穩定的資金流難以實現,這樣下去必然會阻礙日后企業的日常經營運作。同時,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也使得企業沒有足夠的實力來面對國家宏觀的經濟政策調控所帶來的風險,致使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3.3轉制前的企業資本結構不甚合理轉制前大多數的企業的資本結構都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此外,轉制前企業的新增資金貸款許多都是通過非正常的占用方式流失的。其危害結果一方面使得企業出現了非常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在銀行的呆賬、壞賬比例,給發放貸款的銀行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4能夠促進企業轉制的金融管理措施
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求企業依照市場要求來安排日常的生產經營工作,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及資金運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企業之所以轉制的目的正是要革新以往落后的企業運作模式,建立起一個權責明確,經營運作效率高,有著高效的企業內部激勵機制的管理形式。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運用金融杠桿、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金融信貸和管理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促進企業轉制。金融管理手段對企業轉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4.1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可以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上市融資與銀行貸款相比,限制要相對少許多,如果企業選擇上市融資,對于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問題是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式。通過上市融資解決了資金問題,企業則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有價值的項目中去。革新舊的融資方式需要金融管理的大力支持,加強直接融資渠道的建設將會大大地促進企業轉制的進行。
4.2革新計劃經濟體制下落后的金融調控方式以往的金融調控方式是與計劃經濟體制配套使用的,而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需要探索并確立新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調控方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調控部門的任務主要是為市場運行提供完善、公正、透明的金融環境,其角色并不是市場的直接參與者,而是市場守夜人。
4.3間接融資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攤機制以往的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下,其信貸方式所受限制多,在相對復雜得多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貸款銀行需要放松對企業資金使用上的過多限制,從而提高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若仍對企業資金的使用加以不必要的束縛,則難免大大地增加了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對風險的難度。
4.4綜合多種融資方式企業改制的資金運作方式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十分重大,企業改制可以借鑒已經經過檢驗的其他有效方式,包含現代企業通過BOT、TOT、BT等經常運用到的資金運作方式,發揮金融管理對企業改制的促進作用。
4.5建立配套服務企業改制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金融措施的轉變,還需要到位的配套服務,金融部門不僅需要轉制的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還需要企業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給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資訊服務、資產評估服務和方便的資金結算服務等,使企業成功實現轉型,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
5結論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已經有目共睹。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群體,在經濟改革初期還僅僅作為一個補充成為出現在國民經濟序列當中。在相關職能部門和決策部門的金融管理過程中,對這一群體的忽視,甚至遏制使他們遭受著長期的不公平的金融服務和待遇。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管理方面仍然面臨很大的融資瓶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資渠道的單一。目前銀行貸款是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當然也有一些民營上市公司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但是這畢竟是少數,民營企業由于自身先天條件不成熟和基礎薄弱的劣勢,使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狀態。而且這部分企業從數量上來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業。當前制約民營企業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瓶頸便是融資渠道的單一性。企業除了銀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獲得有效額資金支持。而銀行處于自身利益和風險的考慮,又對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制定了嚴格的貸款審批條件,審批嚴,放款慢等現象的存在使得民營企業在這一融資渠道中處境艱難。
(2)中小金融機構也不能滿足民營企業的金融需求。針對大型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不能有效滿足民營企業金融需求的客觀現實,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產生了一些專門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機構。這些中小金融機構在誕生之處曾經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些金融機構也存在光明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他們的發展過程當中又出現了向大型金融機構靠攏的現象。實際上,他們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減小。
(3)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國廣大的地方市場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營經濟的金融機構,例如農村信用社。但是這些地方性金融服務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實際運營資本難以滿足廣大民營企業的需求。他們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建立起適合市場需求的統一集中的管理體制。
2加強民營企業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議
(1)民營企業自身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有效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當前一些民營企業在內部管理中還沒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規范和人員崗位設置,因此造成企業在生產運作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資源整合不力,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這無形中也就增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也是導致資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個重要根源。為此廣大民營企業應當從內部成本控制的角度來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2)根據市場需求狀況適當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實際上就是創新產品樣式的一個過程。由于民營經濟的生存都有一個根基。這個根基是保證他們利潤空間和盈利能力的核心。因此,很多民營企業在自己的優勢業務領域會不遺余力的加大投入,生產大量的同質產品,造成成本的擠壓不說,也導致這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大大下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不穩定因素和不可控風險越來越多,企業若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同時也產生更大的資金壓力。為此企業應當在當前運轉良好的情況下,適當的調整當前的產品機構。生產和制造出適應未來市場競爭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這樣,當一種產品因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就能啟動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運營機制,大大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分散了的經營模式有利于堅強企業的金融壓力和金融風險。也是提升企業金融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金融行業主要起步于改革開放時期,其績效管理機制引入時間較短,而我國的金融IT企業起步則更晚。進入本世紀之后,國家相關部門根據績效考核應用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績效考核方面的文件,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建設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有利的促進了金融IT企業的績效管理工作。但是與國外較為完善的績效管理評價體系而言,我國的考核體系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管理目的不明確
由于我國引入績效管理模式的時間并不長,絕大部分企業對于績效管理的主要目的缺乏明確認識,沒有深入了解到績效管理其實是結合明確目的而實行的,明確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績效管理實施的主要前提。目前,一些企業經營者將績效管理中的績效考核部分簡單的與獎優罰劣制度聯系在一起,將考核的成績作為員工工作結果的評判依據,過分的提高了績效考核的地位,使得員工的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引起員工的逆反心理,使員工對績效考核產生抵觸情緒,導致績效考核達不到原有的考核目的,也無法對員工的工作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定,無法真正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或懲戒的作用。
2.考核指標不科學
績效考核中最重要的問題即是企業依據自身實際經營和管理情況,明確考核指標,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實際上,不同公司的考核指標應當各有不同,其考核指標不能僅僅根據經營指標的完成情況來決定,應當結合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態度以及體現的工作能力來綜合考慮。績效考核的指標應當多種多樣,從多個方面有效的結合績效計劃來反應員工的工作執行情況和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指標的可操作性。目前,金融IT企業的評價指標普遍傾向于財務指標,各企業往往根據業務發展重點來制定績效考核指標以及考核辦法,主要集中在員工業務規模,工作效益等內容,考核辦法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雖然該種考核方式能夠很好的根據企業的工作重點來引導企業經營發展方向,但從長遠來說,這樣一個偏重財務指標的考核,對于非財務指標的輕視,容易導致員工過于注重財務結果而忽略了長遠目標,員工可能會因此而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從長遠來看,對企業形象將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由于財務指標來源于過去的經驗數據,其反映的主要是企業過去經營結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為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經營狀況提供科學的依據,因此,過于注重財務結果這一評價指標而缺乏其他會對金融IT企業的產生影響的非財務因素考核指標,使得績效考核結果缺乏科學性,有失偏頗,不能夠全面準確的反映企業的營運實際情況。
3.績效管理等同于績效考核
雖然績效管理制度已經在金融IT企業的各個層面逐漸推廣開來,但絕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其績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甚至部分企業的管理層人員也沒有清楚認識績效管理的真正含義及其管理的一般流程,片面的強調了績效考核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卻忽視了績效管理不只是績效考核,還包含如績效計劃、績效分析、績效反饋等其他部分。因而,經營者在制定績效管理方案時,常常認為績效管理即是制定考核辦法,沒有從績效計劃、績效分析及績效反饋等方面深入分析,系統的制定管理制度,無法對公司進行全面的績效管理。此外,在績效管理采取的多半是簡單的獎優罰劣方法這樣的情況下,該種考核方式給了員工一種績效管理即是績效考核的錯覺,使得員工簡單的將將績效管理與自身職務升降,薪酬福利等聯系在一起,認為績效管理其實是約束員工行為的一種管理方法,導致員工在內心無法對績效管理形成認同,繼而無法達到利用績效管理激勵員工的作用。
二、金融IT行業的績效管理對策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金融IT企業也正面臨著關鍵時刻,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部分,結合前文對我國金融IT企業目前的績效管理現狀及我國國情和國外成功經驗分析,下文提出了改善金融IT行業的績效管理現狀的對策,以期幫助金融IT企業解決在績效管理方面遇到的問題,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績效管理作用、改善企業績效的目的。
1.樹立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
正確認識績效管理理念,明晰其含義和作用,是企業經營者充分發揮出績效管理預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是企業員工和認同理解績效管理,愿意在績效管理模式下進行工作的關鍵一步??冃Ч芾砜偣卜譃榭冃Х桨冈O計、績效方案實施、績效考評、績效反饋、績效結果運用五個方面,是企業管理者分解經營目標,將其落實到各部門及全體員工,實現金融IT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一個過程。對于目前績效管理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有關企業員工及經營者誤解管理理念的情況,讓經營者、管理層及員工樹立起正確的績效管理觀念顯得尤為重要,該問題的核心內容是績效管理被各層人員等同于績效考核。因此,為避免該種情況,應當將改善對策集中在幫助員工樹立起績效管理并不等同于績效考核以及績效管理也不是為了約束員工行為而設立的管理方法這兩個方面??冃Ч芾硎且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績效考核僅僅是該系統的一小部分,是企業實施績效管理的保障而不是績效管理的全部。
績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根據員工職位及員工所對應的職責,同時結合員工的工作過程,從多個方面有效的對工作階段性結果進行考核,此外,績效管理是能夠為企業管理者采取何種方式激勵員工提供參考依據,進而幫助管理層利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激勵員工,促使員工取得優異績效的企業管理方法??冃Ч芾碜⒅氐牟粌H僅是結果,而是該結果形成的過程,是幫助經營者發現經營過程中不足之處,進而改善管理方法的重要舉措。企業實行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利用績效考核對員工進行獎懲,而是督促員工努力,進而促進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價值。因此,加強企業內部的績效管理理念宣傳,樹立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進而消除員工心中對于績效考核即是績效管理的錯誤印象,消除員工抵觸心理,提高員工參與的積極性,是促進績效管理發展的前提。
2.完善績效管理體系
完善績效管理體系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管理組織。比如企業高層領導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建立一定規模的績效管理部門,如果在企業規模較小、人員不夠的情況下,部門人員可由企業員工代表以及部門領導組成,部門內可分為推進與咨詢、培訓及考核,申訴委員會三個小組。其中推進與咨詢小組主要負責的是企業內的績效管理推進工作,要及時總結績效管理工作進程以及在管理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同時負責解答員工對于績效管理的疑惑,幫助員工樹立起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同時幫助員工了解績效管理操作模式、理解績效管理。而培訓及考核小組,主要負責的是培訓員工,并依據績效考核指標對員工工作結果及過程進行績效考核。如果員工對考核結果有異議的,則向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請并寫明異議內容,要求申訴委員會進行結果復核,并公示結果。
其次,在實施績效管理的過程中,績效考核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切實可行的績效考核標準是利用績效管理制度得出科學的結論的前提。而企業的中高層人員的工作比起普通員工來說更加復雜,是績效考核的難點。因此,企業可以結合國外績效管理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妥善運用各種績效考核方法來豐富考核指標完善體系。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將績效考核分成縱橫兩個方向進行,橫向針對的是企業內同級的不同部門,縱向則是對同一部門及其下屬部門,利用縱橫方法將企業部門分類,并將績效考核方式細化,不同部門采取不同考核方式的同時兼顧到各個部門的實際情況,形成全面的績效考核體系。各級部門可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總體的考核指標的基本框架細化出適合自己部門的指標體系,將總體戰略目標細化并落實到各個崗位。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