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倫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道德喪失問題在體育產業發展中,道德資本的核心是個體的道德素質。缺乏道德資本的運作,也必然會導致職業體育道德的喪失。在健康的體育市場中,體育法律法規等正式規則對人們體育行為的約束很小,大部分行為是通過道德、習俗等非正式規則來約束的。道德作為一種自律機制,可以輔助體育法律法規發揮作用,降低執行成本[5]。隨著我國體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體育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機。在經濟利益誘使下,會有一部分運動員或教練員曲解“利益最大化”原則,見利忘義,忽視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導致體育產業發展背離其本質,不僅會置他人于高風險的位置,同時也會把自身置于危險的境地。目前,體育市場中出現了商業欺詐、假冒偽劣體育用品、拖欠運動員工資、罷賽、假球、黑哨等道德喪失的惡劣現象。道德資本作為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一種特殊經濟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道德資本可以減少和遏制賽場暴力、貪污受賄、假球、黑哨、等現象發生,減少管理成本;可以激發體育主體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組織凝聚力,提高企業效率;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體育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6]。
(二)我國體育產業中引入道德資本的作用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引入道德資本是體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作為一種精神資本及知識資本,道德資本介入體育產業對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本要素。1.重構體育企業的經營理念,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在資本主義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市場經濟無道德、倫理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常態。正如恩格斯所說:“在資產階級的社會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金錢存在的,他們本身也是為了金錢活著的,好像全世界只有賺錢能讓他們快樂,他們完全忘記了世界上除了金錢還有其他的幸福。”在當時的社會,商人因此被人認為是自私、冰冷、毫無道德感的機器。然而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道德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倫理道德在經濟中的作用。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倫理道德在經濟中的這一作用也更加凸顯,因此,讓道德資本介入體育產業對體育產業的經營理念的重構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體育產業是一種“為人”的產業,基于消費者需要進行生產,“以人為本”是其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顯然,體育產業是一種具有道德感的行業,經濟最大化的做法與真正的企業精神是相悖的,并不符合社會的期望[7]。所以,道德資本的介入,能夠更好地重構和規范其經營理念,為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靈魂,使體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2.使體育企業生產向人性化靠近,提高其市場占有率“產品人性化”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能最大化地滿足,人們的本質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離不開其“人氣指數”,而“人氣指數”則與企業“道德指數”和人性化產品分不開。在《倫理經濟學原理》中,德國著名經濟倫理學家科斯洛夫斯基曾指出“商品中的非物質性價值成分所占比重正在不斷增長”,所以,企業必須重視文化道德“軟實力”,對道德資本加以重視。商海如戰場,誰能稱霸成為領跑者,最主要的還是其產品及服務,相對體育產品而言,主要看其產品是否人性化、是否具有道德理念。體育企業的道德資本意識,可以促使其始終立足于人性化,打造出一流的人性化產品,如耐克、特步等,其企業理念都與道德資本有密切關聯。體育產業要受到消費者的認同,必須轉變文化價值觀念,向文化和道德營銷轉型,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道德信任感。道德資本的介入能有效促進其轉型,使其更受消費者喜愛,從而促進其市場占有率的提高。3.減少體育企業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貫穿在任何管理和交易中,減少成本是經濟交易中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學的流行觀點認為,保證對下屬的嚴密控制能盡可能地縮減管理跨度,進而減少管理成本。道德資本的介入能夠將有形資本激活,加快有形資本的運轉[8]。在管理上,道德資本通過對組織制度人性化的設計,能優化資源配置,激發成員的潛能,將員工這種有形資產盤活,提高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寧波智丹體育公司提出如下道德資本理念:誠信、認真、精益求精;安踏對道德理念的恪守存在于每一個員工的心中,企業員工在這種道德規則之下自然會履行各自職責,為其減少了不少管理成本。道德資本對交易費用的節省也有重要作用,交易費用的問題主要在于失信這種道德問題。不信任和猜忌會增加交易費用,“信任”這種道德資本若介入其中,必定能贏得人們的信任感,使交易成本有所降低。
二、在我國體育產業中培育道德資本的策略
中國體育產業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1998年,中國已經被世界評為世界體育用品生產大本營,2000年世界體育用品產量中僅我國就占據65%,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總值增長規模每年更是高達493億元以上,但道德資本在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介入卻并不容樂觀,歸結起來,一是因為道德環境惡劣,二是企業經營理念的扭曲。因此,培育體育產業道德資本要成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完善體育法規,為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提供制度保障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是約束體育產業的兩大規則,只是法律法規更具有直接約束力。對體育產業法規進行構建和完善除了可以規范體育市場外,還能提高道德資本的介入和運用,促進體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立法工作1994年才開始,起步較晚,總體看來體育產業法規的數量十分有限,仍然需要完善。道德環境的好壞對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說古已有之,可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完善體育法規之外,必須培育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體育企業作為道德主體必須積極地培育道德環境,從自身做起,絕不做違背道德之事,堅持美德、正義、勇敢與誠實,在道德的依托下轉變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提高道德權利意識,滿足消費者和公眾對體育企業的道德要求。體育法規的完善與培育良好“道德環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體育法規的完善能夠為“道德環境”提供制度保障,良好“道德環境”則能促使體育法規更好地實施,從根本上改變體育領域的道德資本介入狀況。
(二)體育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做講道德、講良心的體育企業要改善道德資本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介入現狀,體育企業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為此,體育企業應該不斷學習、創新,促進企業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企業文化的不斷發展,并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對體育企業家們來說,更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時刻謹記自己心中流淌著“道德血液”。領導的帶頭作用能很好地激發企業其他管理者和員工的創新熱情,調動員工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給企業發展注入更大的精神動力。2007年對超過4000名企業家的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優秀的領導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更多消費者的調查也顯示,具有強烈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更受他們信任。所以,在道德資本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評價企業準繩的今天,體育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做講道德、講良心的體育企業。
(三)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塑造優秀的現代體育企業文化道德資本除了與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有關外,對社會關系中的道德關系更加關注。在社會關系中,人們要培育道德資本,就需要在人與人之間培育道德關系,這種道德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本。作為企業創新和發展的靈魂,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企業工作作風、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各種因素。在以人為本的時代大潮中,現代體育企業也必須以人為本。只有重視自身企業文化建設,加強道德資本培育,才能使現代體育企業在整個體育市場中脫穎而出。體育企業首先應該明確文化建設的目的,在兼顧企業經濟利益的同時關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員工的人格、權利以及經濟利益,這樣才能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使企業的凝聚力得到增強。
1醫學倫理學教學現狀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特別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問題。
2.2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梢試L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選擇與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超級秘書網
2.5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
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我們認為,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7]同時要大力開展醫學倫理學的教育研究,定期召開地區和全國性醫學倫理學教育研究會,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依靠全體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界、醫學界的同仁,共同為建設符合國情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及教育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2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4李傳俊、李本富.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實踐與評價.醫學教育[J]1995,(2)9~11
5張金忠.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效果的討論.中國醫學倫理學[J]1999,(3)27~28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護理倫理學的課程地位與性質、教學內容與方法、考核標準與形式、師資構成等方面對我國護理倫理學教育現狀作了深入全面的闡述與分析。然而,我國現有的護理倫理學教育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1]。筆者以可行性、有效性為原則,提出改革建議,希望能為我國護理倫理學在校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1護理倫理學概述
護理倫理學是護理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研究護理學科體系中倫理問題的一門應用科學,它關注的重點是護士應當如何處理他們在護理實踐中遇到的倫理困境[2-3]。護理倫理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護士在跨學科環境下工作的倫理知識體系[4]。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美國家就已經非常重視護理專業教育中倫理學的教育,在英國,護士接受的職業倫理教育甚至比醫生還多[5-7]。然而,在這一時期,我國的護理倫理教育才剛剛起步。如今,我國的醫學護理教育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發展存在失衡,醫護人員人文關懷相對欠缺[8]。改革護理倫理學教育,使之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符合臨床護理實踐需要,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2護理倫理學教育改革建議
2.1學校應重視護理倫理學教育醫療改革的發展及護理學科的進步,對新型護理人才的護理倫理學知識儲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9-10]。因此,學校應重視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讓他們在學生時期全面系統地接受護理倫理學教育,培養良好的倫理素質[11]。將護理倫理學與基礎護理學、內外科護理學等課程一樣,作為高等護理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課程[12-13]。
2.2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實踐需求有調查顯示,超過50%的護生希望授課教師多講授與臨床實踐聯系緊密的倫理學知識[1]。說明目前護理倫理學教育的重點是倫理學基礎與理論知識,對于培養護生具有敏銳的倫理意識和判斷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的能力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使教學內容符合臨床實踐需求。對于無醫學、護理學知識背景,或無一定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可以向臨床資深醫護人員請教,使授課內容傾向于臨床實踐需求;也可以開展實習護生座談會,詢問護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倫理問題以及對倫理學知識或教學的需求重點,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非實習護生的護理倫理學教學活動。
2.3整合教學途徑與方法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時代,教學方法也具有多樣性,一種教學方法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不同的學習階段及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師本身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情況,按“最優”原則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如通過熱點/經典倫理事件的討論分析,護生可以掌握事件中所涉及的倫理知識及問題,學會正確處理這些倫理問題的方法;在角色扮演教學中,可以邀請患者及臨床醫護人員觀看,并對表演事件發表各自的觀點,使護生學會從護患雙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PBL教學,教師可以用案例及提出的問題,吸引護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帶著問題學習,積極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撰寫影片觀后感,可以使護生將所學的倫理知識聯系起來,培養他們系統學習及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臨床見習、社區服務等,可以讓護生從護理實踐中認識到倫理知識的重要性;此外,成立護理倫理學學習小組或相關社團,搭建網絡溝通平臺,開展主題班會等,都有助于護生護理倫理學的學習。但是,教師應該意識到,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需始終體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及護生的主體性,形成“互動式”、“參與型”的教學環境。
2.4體現循序漸進和學科滲透護理道德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某一學期幾十個學時的護理倫理學課堂教學不可能使護生具備高尚的護理道德,護生需要通過“感悟、體驗、接收、內化與應用”5個階段來提升自身的倫理素質。因此,在護生的基礎課程學習期、專業課程學習期、實習期及走進工作崗位后,都應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其內容根據護生的學習階段及學習環境進行調整,做到“因時因地制宜”。除單獨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外,還應把護理倫理學內容融入到整個護理學課程體系中,充分發揮學科滲透的作用。如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等課程教學中,教師均應適當教授本學科知識相關的倫理學知識。實踐證明,學科滲透所收到的實際效果遠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更有說服力[14]。
2.5組建協助教學團隊,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高等教育目標能否實現,教育的道德要求和科學知識的要求能否按計劃轉化為護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高等教育特定的文化內容與要求的順利傳遞并最終在培養出的人才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實現[15]。真正實施護理倫理學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掌握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趨勢,而且對護理學理論、護理實踐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16]。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出身的倫理學教師,由于缺乏醫護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難免重倫理學基礎理論知識,輕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相關知識;護理學專業出身的倫理學教師,由于缺乏倫理專業知識,在授課過程中難以系統地闡述倫理學知識;其他護理學科教師,同樣因為倫理學專業知識缺乏,在教學過程中很少甚至從不涉及學科相關倫理知識的教授。因此,倫理學教師應該與其他護理學科教師組成一個協助教學團隊,在教學中相互幫助、取長補短,達到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培養既具有醫護專業知識背景,又具有倫理學專業知識的護理倫理學專業碩、博士研究生,是解決目前護理倫理學教師“專業偏科”的根本措施。
2.6科學化考核方式一種科學合理的考試模式不但可以達到以教育教學的要求為目的,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促進學風建設,以利于護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還能激發護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17]。護理倫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考核方式應體現護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從課堂表現、論文、考試及實踐等多方面進行考核與評價。課堂表現主要包括護生的出勤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角色扮演等;論文可以是影片觀后感、主題論文、對別人論文的評價等;考試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運用相結合,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洞察與正確處理倫理問題的能力應納入臨床實習考核之中。#p#分頁標題#e#
2.7注重第一堂課的重要性倫理學教師應特別注重第一堂課的重要性。第一堂課首先要讓護生對這門課產生興趣,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護理事業,其次才是教授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因為護生一旦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有明確的認識和情感選擇,也就有了職業行為的基本傾向,這個基本傾向決定了他們在日后實際工作中對患者的態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情感和態度[18]。
1.缺乏參考資料與師資力量
筆者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檢索發現,極少有論文涉及臨床醫學生醫德養成、醫學倫理教育。與此同時,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團隊師資力量薄弱,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不重視人文科學的發展,造成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陷入困境。
2.重專業知識,輕醫德教育
長久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過度重視培養技能型人才,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與培養,大多數醫學院校都把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放在第一位,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非技術型人文素養的培養都不太重視。
3.考核檢測重技能,輕醫德評估
不少醫學院將考核內容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能操作上,目前涉及臨床醫學生的各種考試均著重考核醫學生的技能操作,缺少與患者、家屬的溝通,缺乏醫學倫理方面突發事件的解決方法的考試與考核。
二、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策略
1.系統做好臨床醫學生德育工作
(1)重視入學教育及德育宣傳。只有抓好入學教育,為新入學醫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鋪墊,才能更好地培養未來的醫學人才。我們應在新生入學的時候,統一印發關于醫學倫理學方面的宣傳資料,組織新生學習。
(2)加強臨床醫學學生會建設,將倫理觀念融入學生社團工作之中。臨床醫學學生會是在團委指導下,由臨床醫學生自己組織構建的學生組織。應當充分發揮臨床醫學學生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1]。學生會應當積極組織鼓勵臨床醫學生參加醫學倫理道德有關的活動、講座,調動同學們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的積極性。
2.重視醫學倫理學教育,注重教學方法改革
重視醫學倫理學教育可以滿足我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時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和醫院管理水平,最終達成培養臨床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學人才的目標。但是目前醫學倫理學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法過于單一等問題。結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展多種教學模式。開展多種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更加貼合臨床實踐的需要。如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
就經典醫學倫理學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加大學生的思考力度。同時可以設立模擬病房,讓學生分別飾演“醫生”“患者”角色,就一些醫學倫理案例進行臨床實演,并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醫學倫理學的內涵。
(2)加強帶教導師言傳身教。相關調查顯示,導師與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的醫德教育成效最好(成效顯著的占63%)[2],表明臨床醫學生非常認可帶教老師言傳身教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當采取措施,盡可能重視帶教老師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帶教老師在日常臨床實踐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灌輸醫學倫理學知識,將枯燥的知識靈活化、實踐化。
3.重視臨床醫學生醫學倫理學意識考核
改變原先僅有的書面考試模式,更多考查臨床醫學生的醫學倫理學醫德知識。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模擬情景進行考核,考核分數以一定的比例納入出科考試總成績。以此來增強學生重視提高醫學倫理學意識。
總而言之,醫學倫理學教育致力于培養臨床醫學生的醫學道德,其內容隨著醫學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多元化、醫學模式的轉變,給醫學倫理教育帶來許多挑戰,也帶來了更多活力。學習、研究醫學倫理學是臨床醫學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對于成為一名優秀的新時代醫學生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一、民族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建構
中國的民族倫理學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在研究思路、范式上,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學者們站在更高的時代水準上定位民族倫理學,深入研究和思索民族倫理學的相關問題。
(一)民族倫理學的學科定位
1.倫理學與民族學二元交叉論。潘忠宇、于蘭認為,民族倫理學是一門介于倫理學與民族學之間的邊緣性、交叉性學科,它以民族倫理道德為研究對象,它所關心的是不同社會文化中的民族倫理道德的形成機制、變化規律、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功能作用等。
2.民族倫理學與人類學二元交叉論。孫春晨認為民族倫理學與人類學具有“親緣性”,民族倫理學應當以人類學的視閾研究民族倫理學,實現民族倫理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
3.民族學、人類學和倫理學三元交叉論。蔣穎榮認為,應當將民族倫理學置于民族學、人類學和倫理學三者的關系中定位,民族倫理學是一門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立場和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道德生活的交叉性學科。
(二)民族倫理學的研究視角
1.內在性文化論。李偉教授認為,在文化哲學的意義上,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具有內在性、精神性、機理性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他把民族倫理的研究定位于文化哲學層面的內在性文化范疇。
2.民族倫理價值觀念論。潘忠宇、于蘭認為,民族倫理學研究中的關鍵是要做到倫理學與民族學研究視角的有機結合。在民族文化中起著核心作用的是價值觀念因素,而民族倫理學探討的重點就是民族倫理價值觀念層面的問題。
3.民族政策論。熊坤新指出,研究民族倫理,不可忽視對民族政策的反思,民族問題無小事,所以從事民族倫理研究的學者,首先必須掌握民族政策。
4.綜合民族倫理論。陳延斌提出,研究民族倫理學,應當把少數民族倫理、中國民族的主流倫理以及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倫理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各民族一致的價值觀。
(三)民族倫理學的起點
1.民族習俗邏輯起點論。王淑芹認為,民族習俗是民族倫理學的邏輯起點,但民族習俗中有“良俗”與“劣俗”之分,民族倫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從價值選擇的角度評判民族習俗中的優劣元素。胡東原認為,民族學與倫理學的交叉點是民族習俗,這便是民族倫理學的研究起點。
2.文化哲學視角理論預設論。李偉強調把民族倫理文化作為內在于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中的內在機理和本質精神的特征。在此基礎上,他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給予了民族倫理研究四個方面的理論預設,即認為民族倫理文化是非線性的、選擇的、多元的和內在的。
(四)民族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創新論。杜振吉主張.在民族倫理學的研究過程中,不能簡單套用倫理學的一般理論范式,而應當挖掘少數民族中生活化的東西。李培超指出,當今倫理學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民族倫理學應該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創新。
2.四方法論。潘忠宇、于蘭認為,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民族倫理學有其適合自身特點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經驗描述方法;二是價值分析方法;三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四是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
3.人類學轉向論。孫春晨認為,以人類學的視閾研究民族倫理學,實現民族倫理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不僅能夠拓展民族倫理學的知識結構,而且有助于民族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更新。
4.引入民族志方法論。蔣穎榮認為,民族倫理學現有的研究方法使得目前的民族倫理學學術研究和體系建構囿于一般倫理學的框架,難以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道德生活的真實狀態。而民族志方法的引入,將給民族倫理學的研究帶來方法論上的變革。
5.借鑒自然科學方法論。王淑芹、高梅提出,研究民族倫理學,除了運用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方法之外,還應該借鑒一些自然科學的方法,比如實驗法、統計法等。
(五)民族道德研究
1.民族道德的發軔過程。熊坤新認為,民族道德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如下序列的演進過程:(1)人類道德的真空――前人類社會的道德失范;(2)民族道德的雛形――氏族道德;(3)民族道德向民族道德過渡的橋梁――部落道德;(4)民族道德的形成一一民族道德。民族道德的發軔及其狀態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其中,氏族道德是起點,部落道德是中間環節,民族道德是前二者的結果。
2.道德的民族性與超民族性。唐賢秋認為,民族性與超民族性是民族化道德主體所表現出的兩種相互聯系的道德屬性。道德的民族性指道德主體的民族道德差異性。道德的超民族性,則是道德所具有的超越不同民族主體自身的特點而為各民族所共有的屬性。
二、民族倫理的意義與價值
(一)民族倫理中的和諧因子
1.民族倫理和諧因子與構建和諧社會。徐成芳、李博認為,我國各民族倫理的發展是在“”的基礎上,尋求普遍性理解的過程,其中蘊含了大量寶貴的和諧因子。
2.多元的民族文化中有和諧的元素。衛建國指出,研究民族倫理的宗旨之一,就是“多元和諧”。研究民族倫理,可以將和諧元素整理出來,使之以系統、體系的方式為所有民族共同吸納。
3.對民族平等思想的倫理探析。韓中宜、馬亮認為,民族平等思想蘊含的“公平正義、人文關懷、同舟共濟、致思和諧”等民族優秀倫理,對正確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二)民族倫理與文化多元
1.民族倫理與文化多元。姚新中介紹了英國及西方國家與民族倫理學相關學科的研究狀況,論述了民族倫理與文化多元的價值和意義。他指出,在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文化的多元和諧、多元共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
2.對待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倫理態度。馮慶旭認為,對待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倫理態度,首先需要各民族對自身的倫理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這一整體的倫理認同,然后在此基礎上相互承認、彼此尊重、理性寬容。
3.韋伯消解張力的融合型價值倫理的啟示。馮璐璐認為,從韋伯的理論可以看出,伊斯蘭倫理更多的體現為一種價值倫理而非工具倫理;但韋伯眼中的伊斯蘭教又是富有鮮明的現世倫理色彩的宗教。這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有啟發意義。
(三)少數民族倫理對漢民族倫理重構的借鑒意義
“道德墮落”是學者對當下中國社會的真切關
注。陳文江、張言亮認為,與西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相比,漢族群眾現在面臨著道德淪喪的危險。而各種讓西北部分少數民族同胞在這樣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還能夠堅持底線。在建構現代性倫理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向西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同胞學習,重新找到自己信仰的基石,讓倫理規范獲得堅實的地基。
(四)民族倫理的自我意識與超越意識
1.種族認同與民族國家。陳家琪以錫伯族“西遷戍邊”為例進行了闡釋,認為錫伯族西遷是為了使民族國家成為一個以滿族人為主體、但同時又是漢化了的統一國家。
2.作為生存意識和超越意識的少數民族文化。李兵認為,少數民族哲學集中體現在其文化的生存意識和超越意識之中,生存意識展現了人的始源性生命本性和人與世界的原初關聯;超越意識表達了人類強烈的生命沖動和面向未來的生存意向。
(五)民族倫理文化的沖突與融和
1.民族倫理中的價值沖突與融和。尹強分析了民族倫理中價值沖突的“圍城”效應,即兩種不同步的文明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因懼怕“被同化”或“自我異化”而固守各自文化的合理性和內在追求,對異質文化的拒斥心態。何懷宏提出用發展和法律來解決民族矛盾,他認為,當前我們民族工作的思路應該是反暴力、保穩定、促發展,著力解決失業問題,同時要強化法律意識,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地方規則與普遍原則的差異與適應。陳其斌指出,在他自己已有的民族調研中,的確有民族地方習慣與國家法律相沖突的時候,也有藏區法檢部門默認當地習慣在調節糾紛中效力的情況。這引起與會學者一個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是民族倫理中的地方規則與普遍原則之間的差異、沖突及適應問題。
3.民族倫理中的地方性文化復興與自我認同。王良范以黔東南苗族文化的變遷為例,認為,今天的黔東南苗人正在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將本土的地方性知識和現代性資源融合起來,以建構自己的文化轉型和新的文化認同。
4.多民族國家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涉及的主體問題。高兆明通過對“民族文化主體”與“民族文化保護主體”的概念分析,揭示了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基石是多民族文化間的平等與尊重,其核心是少數民族自身文化主體地位的確立與主體性精神的培育。
(六)少數民族倫理與民族地方社會和諧
衛榮凡從教育的層面探討了對民族倫理的研究和建設。鄧艷葵分析了壯族傳統倫理道德在構建和諧廣西中的生態價值。鄧艷葵、賴佩嬡、覃馮還對壯族傳統倫理道德對當代壯族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梁銀湘、唐凱興探討了中華傳統政治倫理在壯族地區中的傳承與更張。胡濱從回族文化特征透析了回族居民的幸福感。王永和、張琳探討了回族倫理文化對促進寧夏社會和諧的價值。李紅梅分析了臨滄南美鄉拉祜族的和諧文化思想。
三、單一少數民族倫理文化研究
發掘單一少數民族的倫理文化價值也是這次研討會的特點和熱點之一。
1.回族的人性論、商業倫理及婚姻家庭觀。梁向明將回族傳統的人性論與儒家人性論進行對比,認為回族思想家秉承了伊斯蘭教的人性論說教,認為人的善惡是由真主前定的,同時,他們又以儒家的人性論為立論依據,強調人的氣質是可變的,從而使他們的人性善惡觀既具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又帶有濃厚的儒家倫理色彩。郭春霞認為,回族商人在伊斯蘭文化的熏陶與洗禮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并具有鮮明價值取向的商業倫理。李斌運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訪談了部分回族人士,概括了當代回族婚姻家庭觀的特征。
2.維吾爾族的生態倫理觀及現代價值。劉東英對維吾爾族生態倫理思想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了探析。努力曼?依米提結合自己對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聚居區所作的民族生態調查,對維吾爾族的生態倫理觀的現代價值作了探討。
3.藏族倫理道德中的“附魅”和“祛魅”。劉海鷗根據自己對我國和川羌等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的考察,對藏族倫理道德中存在的“魅”現象進行了分析。
4.蒙古族的畜牧經濟倫理文化。斯仁將蒙古族的畜牧業經濟倫理與生態結合起來,闡釋了蒙古族畜牧業經濟倫理的概況。
5.壯族歲時節日文化的倫理意蘊。唐凱興、李栗茜論述了壯族歲時節日文化的倫理意蘊。孟立永考察了壯族傳統婚姻道德生活現狀及發展趨勢。
6.土家族生命倫理。滕海濱從土家族撒爾嗬生命意識,解讀了土家族“卵生太極”宇宙論的生命意識傳遞。
7.云南白族近代商幫道德文化和傳統慈善倫理。楊國才對白族商幫道德文化作了系統探討。王銀春就白族傳統的慈善倫理及其現代價值作了論述。
8.傣族的淳樸文化及政治倫理。雷希以傣族為例,向大家展示了他對傣鄉“淳樸”文化的深入研究。李玉珍以西雙版納傣族為例,從政治倫理的視角切入,對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社會中的優秀傳統政治倫理思想進行了介紹。
9.佤族孝道文化的當代價值。艾兵有以佤族孝道文化為例,提出中國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形勢,“中國式養老難題”的解決必須與民族傳統道德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行性和現實性。
10.瑤族“度戒”倫理。劉莉論述了瑤傳道教“度戒”儀式對瑤族倫理的影響,兼論了道教倫理對瑤族倫理的影響。
王磊在分組討論總結時指出,對民族倫理的研究不能只注重差異,更需注重融合。
四、民族倫理典籍及跨學科研究
1.蒙古族典籍倫理思想研究。薩?巴特爾就《蒙古秘史》中的社會理念及倫理精神做了梳理和詮釋。斯仁首次對《蒙古秘史》所記錄的遠古道德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對該典籍中蘊含的氏族社會特有的氏族道德風尚進行了梳理。
2.回族典籍倫理思想研究。張學智考察了回族哲學家王岱輿的倫理思想與儒學的會通關系。孫振玉和胡玉冰就明清回回理學的相關文獻中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探討。
3.儒家典籍倫理思想研究。段吉福分析了德性倫理視閾中的孟子心性論。楊澤樹論述了孟子“夷夏變”的價值意蘊。鄭全從情本論和治世理念之弊的角度,探討了傳統哲學之主流――儒家道德哲學之蔽。
4.其他典籍倫理思想研究。唐凱興、黃修卓就壯族布洛陀“體系神話”中的倫理思想等進行了學術探討。張亞月對民族倫理視野中的民間宗教及其功用進行了論述。高寶麗從重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手,認為恩格斯的家庭倫理觀的核心是平等。
5.宗教學與民族倫理學的跨學科研究。很多少數民族的倫理思想是蘊含在其宗教思想中的。賈學鋒和鐘梅燕對藏傳佛教教義思想中的倫理美德及其現代價值作了探討。黃云明就百丈淮海禪學思想中的經濟倫理價值作了史學的、宗教學的以及倫理學的闡釋。阿不力米提?烏買爾-畢力蓋就中世紀伊斯蘭教哲學家法拉比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探討。任軍對納塞爾《知識與神圣》首章“知識及其祛圣化”進行了解讀。馬慧蘭以惠州伊斯蘭文化為例探討了宗教的價值。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倫理思想教學在我國獲得了蓬勃發展。但隨著社會倫理關系、道德觀念、價值信念的深刻變化,現有的教學呈現出教材滯后、教法單一等缺點,直接影響著倫理思想學科的獨立地位。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文件等的改革構成了倫理思想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基本任務。
倫理思想,亦稱道德學說、倫理學,指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關于道德的科學理論,它是無產階級科學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倫理思想教學,主旨在于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理論素質,樹立正確的倫理觀、人生觀。加強倫理思想教學改革,是倫理思想研究本身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
一、倫理思想的教學現狀
倫理思想傳人我國已有近l00年的歷史,但倫理思想教學的蓬勃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1979年,中央有關部門決定恢復倫理學學科建設,并積極準備在高校開設倫理思想課程。1980年,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倫理學研討進修班,隨后倫理思想教學在部分高校開始教學試點,此后逐步推開。目前,全國開設倫理思想課程的高校有上百所,倫理思想教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隨著全球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拓展和深人,人們的倫理關系、道德觀念、價值信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與我們現有的倫理思想教學處于一種不相適應的狀況。
一方面,教材滯后于時展。近些年來,各種版本的倫理學教科書相繼出版,數量較多,但在章節編排、觀點表述、論證思路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異,內容上沒有大的更新和突破,許多內容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接觸過。教科書中的理論距離現實較遠,存在虛空傾向,失去了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感,難以回答目前社會上大多數人所關注的一些重要的倫理道德問題。對許多問題的闡析,往往限于一般道德理論上的推演、思辨,忽視了對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研究,只剩下空洞的道德說教,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教條主義傾向,難以激發學生對倫理思想的學習興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形勢為倫理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課題,需要我們加以回答。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著沖突和變革,善與惡的斗爭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難以選擇,迫切需要有科學的道德理論加以指導。但現有教科書中,或是回避某些復雜而敏感的問題,或僅僅是引經據典講干巴巴的大道理,而缺少來自現實生活的、實實在在的分析與說明,因而不能正確地、客觀地回答學生們所面臨的各種道德問題而使學生感到不滿和失望。因此,倫理思想教學必須進行相應改革。
另一方面,教學方法上以講授為主,討論、試驗、調查研究等方法處于輔助和弱勢地位;以教師為中心,授課方式大多還是采取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的“課本+粉筆+黑板”的陳舊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缺乏應有的討論和互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潛力的挖掘和創新素質的培養,教學效果欠佳。在課程考核上,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起來,考核指標偏重于定量化分析。課程的教授效果、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通過期末閉卷考試來進行,考試內容就是老師的平時講解,未講解的不在考核范圍之內,所以,考核實質上僅僅考查的是學生的記憶力。但是,課程教學效果和課程時數不是必然的正比關系,考核結果和課程教學效果的顯現也不具有同步性。以考試結果作為課程教授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依據,這有悖于學習的目的。 基于上述問題,對倫理思想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二、倫理思想的教學改革
倫理思想教學改革,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首先,要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既不能靠抽象空洞的說教,也不能靠聰明智巧的賣弄,更不能靠奇聞軼事的羅列,而只能靠教師堅實的理論功底和靈活的教學藝術,在教學中把理論本身講活、講深、講透。其次,要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學生的理論興趣是同學生的理論視野成正比的。應當特別注重五種對話:與倫理學史對話,使講授的每個問題都具有一種深厚的歷史感;與現代哲學對話,特別是與影響廣泛的科學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思潮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話;與現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對話;與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對話,以哲學的方式去反思當今的時代精神;與當代中國倫理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對話,使學生對理論產生應有的親切感。再次,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這應當是倫理學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倫理思想,它要激發而不是抑制人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批判力,它要沖擊而不是強化人類思維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進而不是遏制人們的主體意識、反思態度和創造精神。唯此,倫理思想才能鍛煉和提高人們的理論思維能力,培養和強化人們的創造性素質。在倫理思想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尋找理論資源,發現理論問題,創新理論思路,把握理論精髓。激發理論興趣、拓寬理論視野、撞擊理論思維,其目的與結果都是要提升理論境界。講授倫理思想,不僅要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背景和靈活的教學藝術,而且必須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修養于一身的強烈的人格力量。有了這種人格力量,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進人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理論境界。
倫理思想教學改革要緊緊圍繞上述目標來展開。具體來說,重點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教學內容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注重改革創新,充分體現倫理思想歷史性與時代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多學科知識相整合的特點。課程包括三大體系:歷程篇、人物篇以及理論探討篇,涵蓋了倫理思想中國化的精髓,極具現實穿透力,納人并突出倫理教學實踐環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注重道德理論與個體道德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表里如一、知行統一的道德品格。采取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課堂辯論、指導論文撰寫、社會調查等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存在的道德問題,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化解道德沖突,提升道德品質。二是注意把學理問題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在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文明禮貌、道德禮儀的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區分善惡、弘揚社會正義的素質和能力。三是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倫理學的教學不應該是封閉式的,而應當注意吸收當代科學技術及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用以充實倫理學的教學內容。例如,適當滲透心理學的某些新成果。現代心理學不只是研究人的一般的心理過程和特性,也研究個人的道德知識的構成、道德情感和情緒的表現及形成規律、道德行為的心理分析、個性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等等,在倫理學教學中吸取有關理論成果分析現實問題,有利于更全面深人地考察社會道德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他一些學科,如教育學、邏輯學、社會學、民族學等,也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研究道德現象,它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于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道德現象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因此,在倫理學教學中,必須有推理性地吸取和采納相關學科中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這不但是改進倫理學教學的需要,也是完善和發展倫理學的需要。
1.醫學生行為存在嚴重的失范,影響和干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論文造假、不尊師重教或者考試作弊等,這些問題和現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醫學生良好職業行為習慣以及倫理規范意識的形成、培養,繼而進一步影響其今后上崗操作。
2.教學和課程設置中過于重視技術忽略了倫理教育
很多醫學生在學習期間簡單地認為只要熟練掌握專業操作技術即可,對于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不夠重視,認為其可有可無,其實不然當醫學生進入到實踐工作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職業人文素養,很容易迷失在價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響和干擾其人生道路。
3.缺失無私奉獻的意識和競爭,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單純經濟主義等現象嚴重。
因受利己主義的干擾以及影響,部分醫學生以及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多做一點就會抱怨,遇到困難或者加班等退縮,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部分醫學生和醫生過于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使得醫療服務逐漸商品化,自愿奉獻的人逐漸減少,一味追求個人利益以及經濟指標,而缺失作為一名醫生應有的素養以及道德。
二、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醫學倫理學所研究的內容主要為醫學道德,經醫德現象研究,將其所表現于醫德關系中各種問題矛盾和其發展規律揭示出來,醫學倫理學著重從三個方面對醫務人員提出了要求,即醫德倫理、醫德實踐以及醫德規范。目前就國內醫患關系來看,普遍都比較緊張,醫患糾紛事故頻發,所以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使其成為一個技術精湛以及具有良好醫德的醫生應變得尤為重要。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和其他行業工作者相比,醫療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從事該項工作的人要更為嚴格地按照職業倫理要求和規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僅要及時緩解患者疼痛,同時還應保護好患者隱,尊重其人身權利,若忽略了這些很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對此,只有醫務工作者具備良好職業倫理素養和規范意識,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才可更好地擔負起自身工作使命,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因醫療工作自身比較繁雜
一旦出錯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嚴重時還會引起醫療事故,在這種形勢下對醫務工作者的倫理規范意識和技術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倫理規范意識以及道德操守,同時具備高水準職業道德的醫務工作者才可更好擔任起作為醫師的責任,本著對患者負責這一態度,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獻,能夠和他人進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錯誤、醫療事故的發生。
2.對策
基于上述醫學生倫理教育所存問題和加強倫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提出相關對策:
(1)改變以往陳舊教育觀念,加大倫理教育重要性的宣傳,正確引導。
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均應改變其以往的陳舊教育觀念,將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培養有機結合,強化醫學生人文意識。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媒體技術宣傳醫學倫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網絡、報紙以及電視等。同時樹立先進榜樣和典型,正確引導學生,從而幫助其提升自我修養,使其倫理規范意識得到增強。
(2)合理且有效地應用各種教育方式和培養方法。
在教學中應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條主義,綜合考慮學生自身情況和當前醫學行業的需求,和臨床實例有機結合,經具體實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倫理教育重要性?;蛘咴O定相應的醫療工作場景,要求學生來扮演病人,以此實現換位思考。構建合理且有效的課程體系,大力實施課外教育,比如講座、心理咨詢、衛生服務、知識競賽以及社會時間等,充分利用網絡實施現代化教育,加強學生人際協調交往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應對突發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相關法律法規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等的培養。此外,還應健全醫學倫理教育方面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核與評價學生各項素養和能力。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