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障礙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質教育受到人們普遍重視。數學作為自然科學最基礎的學科,“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邏輯性”[1],是中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礎學科,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人的思維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2]。我們研究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與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反思,以總結經驗,找準問題,發揚成績,糾正錯誤;(2)把握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狀態,加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高數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益;(3)試圖探討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因素及與素質教育相悖的有關問題,使數學學科價值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充分展現和有效發揮,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現代化建設服務。
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中學生積極主動和持久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訓練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培養數學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即是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賴心理
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數學教師也樂于此道,課前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上課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課后也不布置學生復習教材;習慣于一塊黑板、一道例題和演算幾道練習題。長此以往,學生的鉆研精神被壓抑,創造潛能遭扼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高峰體驗”——高漲的激勵情緒,也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3]。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筆,導致解題出錯。一是未弄清題意,未認真讀題、審題,沒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未知條件,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需要回答什么問題等;二是未進行條件選擇,沒有“從貯存的記憶材料中去提缺題設問題所需要的材料進行對比、篩選,就“急于猜解題方案和盲目嘗試解題”[4];三是被題設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層次的抽象、概括、判斷和準確的邏輯推理;四是忽視對數學問題解題后的整體思考、回顧和反思,包括“該數學問題解題方案是否正確?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該方案有什么獨到之處?能否推廣和做到智能遷移等等”[5]。
3.定勢心理
定勢心理即人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定勢。在較長時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習慣性教學程序影響下,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習慣性思考和解答數學問題程序化、意向化、規律化的個性思維策略的連續系統——解決數學問題所遵循的某種思維格式和慣性。不可否認,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格式和思維慣性是數學知識的積累和解題經驗、技能的匯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數學問題,比較順利地求得一般同類數學問題的最終答案;另一方面這種定勢思維的單一深化和習慣性增長又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使學生的思維向固定模式方面發展,解題適應能力提高緩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等。
4.偏重結論
偏重數學結論而忽視數學過程,這是數學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從學生方面來講,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也僅是對答案,比分數,很少見同學間有對數學問題過程的深層次討論和對解題方法的創造性研究,至于思維變式、問題變式更難見有涉及。從教師方面來講,也存在自覺不自覺地忽視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忽視結論的形成過程,忽視解題方法的探索,對學生的評價也一般只看“結論”評分,很少顧及“數學過程”。從家長方面來講,更是注重結論和分數,從不過問“過程”。教師、家長的這些做法無疑助長了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偏重結論心理。發展下去的結果是,學生對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不清楚,知識理解不透徹,不能從本質上認識數學問題,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難以深刻領會結論,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啟迪,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得不到訓練和養成,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還有自卑心理、自諒心理、迷惘心理、厭學心理、封閉心理等等。這些心理障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制約、阻礙著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教學效益降低,教學質量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中學生產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教師、家長、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學生自身的因素。具體地講,存在的影響因素有如下一些:①“應試教育”大氣候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題海戰術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忙于應付;②對素質教育缺乏科學的全面的理解;③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標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④數學學科價值還未真正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認識;⑤教法單調死板,缺乏針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⑥學法指導不夠,學生學習方法不對頭;等等。
二
如何引導中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增強數學教學的吸引力?這是數學教法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堅持“四重、三到、八引導”,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領悟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進而愛學、樂學、會學、學好。
“四重”,即重基儲重實際、重過程、重方法。
1.重基礎
就是教師要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嚴格按照大綱提取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清楚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及其各自在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實際
一是指教師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實際,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學習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數學教學內容要盡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三是要加強實踐,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初步體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3.重過程
揭示數學過程,既是數學學科體系的要求也是人類認識規律的要求,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皬囊欢ㄒ饬x上講,學生利用‘數學過程’來學習方法和訓練技能,較之掌握知識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義”[6]。一是要揭示數學問題的提出或產生過程;二是要揭示新舊知識的銜接、聯系和區別;三是要揭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四是要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解題規律進行概括和總結。總之,要“以啟發誘導為基幢,“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揭示獲取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進而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目的”[7]。
4.重方法
“數學方法是在數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稱?!保?]所謂重方法,一是要重視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又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掌握數學知識,掌握數學過程,掌握解題方法;二是要重視學法指導,即重視數學方法教學。數學學法指導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它包括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審題答題,進行知識體系的概括總結,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定,對解題過程和數學知識體系、技能訓練進行回顧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師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夠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忘,想學生所會,想學生所樂,從而以高度嫻熟的教育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調節學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課堂步入一個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學成為一種賞心悅目、最富有創造性、最激動人心的‘精神解放’運動”[9]。
“八引導”,即學科價值引導、愛心引導、興趣引導、目標引導、競賽引導、環境引導、榜樣引導、方法引導。
1.學科價值引導
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科價值,懂得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知識。一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悠久歷史;二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與各門學科的關系,特別是它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讓學生明白數學在工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讓學生明白當前的數學學習與自己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和能力增長的關系,使其增強克服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自覺性,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
2.愛心引導
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特別是對于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主動關心他們,征詢他們的意見,想方設法讓他們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向他們奉獻一片摯誠的愛心。
3.興趣引導
一是問題激趣?!皢栴}具有相當難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經努力可以克服困難,但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創造條件尋得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并非一蹴而就”[10];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創設生動形象、直觀典型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有語言激趣、變式激趣、新異激趣、遷移激趣、活動激趣等等。
4.目標引導
數學教師要有一個教學目標體系,包括班級目標、小組目標、優等生目標和后進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使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都有前進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標要既有長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總體性的又有階段性的,既有現實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對于學生個體,特別是后進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過“暗示”和“個別交談”使他們明確目標,給他們加油鼓勁。
5.環境引導
加強校風、班風和學風建設,優化學習環境;開展“一幫一”、“互助互學”活動;加強家訪,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征求家長的意見和要求,使學生有一個“關心互助、理解、鼓勵”的良好學習環境。
6.榜樣引導
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自己心中的榜樣,一是要在教學中適度地介紹國內外著名的數學家,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二是要引導學生向班級中刻苦學習的同學學習,充分發揮榜樣的“近體效應”;三是教師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競爭引導
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建立競爭機制,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學、趕、幫爭先進。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障礙健康
當從小學進人中學后,由于所學的課目增多了,老師講課的方式比起小學來又不同了等等,中學生可能一時還不太適應,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很長一段時間仍然不適應,甚至為此而產生苦惱、厭煩、抑郁等情緒表現,就說明中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了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實質上就是指在心理上存在著的一種障礙,它擾亂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塑造。這種障礙有輕有重,輕的如心理上的某種困惑等,它不會太大地影響學習、生活,也很容易解決。
一、中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
正確分析中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利于我們對疏導教育更為科學的認識。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1.情感障礙。情感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自我調節、自控能力差和情感反常。主要有:(1)激越式。即情緒高漲,易激烈,易沖動,喜怒無常,受到刺激后,情感引發反應失調,常常出現某種異常事件。(2)低弱式。情感脆弱,情緒低沉、焦慮、恐怖、怕這怕那,一遇到外界打擊,精神就承受不了,就會出現意外現象。
2意志障礙。意志障礙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主要有:(1)意志缺乏。行動放任自流,辦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缺乏主見和長遠的眼光,誰說都信,別人給他出壞主意他也干,很容易上當受騙。②意志倒錯。意向矛盾,目的與行為相違背,明知不對,硬要堅持,多在無意義、無價值的事情上表現相違背,明知不對,硬要堅持,多在無意義、無價值的事情上表現出頑強的固執。
3.智力障礙。智力障礙主要表現為智能活動上的不協調和低能。主要有:(1)記憶障礙。記憶亢進、缺損,記憶力衰退,好遺忘,考試焦慮,學習成績低下,厭倦學習生活,對前途喪失信心,悲觀厭世。(2)思維障礙。思維貧乏,判斷、概括和推理能力差。雖然學習刻苦,但學習成績仍很差,這樣的學生往往情緒低落,心情煩躁,自卑感也較強。
4.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發展內在的不協調,即在一種或幾種人物特征的強度上超過了正常范圍,出現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主要有:(1)偏執人格:表現為異常固執,自我批評過高,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在學習、生活中我行我素,無所顧忌,經常與老師、同學發生摩擦,人際關系緊張。(2)人格。表現為思想、信念和行為常與社會相矛盾,總以相反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并從社會的消極方面找出自己錯誤行為的根據。別人什么都不對,只有自己對,什么者晴不慣,經常與學校、老師對著千。
二、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一)學習上的心理壓力
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一些壓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學習上的壓力過大,就會經常出現心理失調。例如:有的學生有上進心,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習成績差,只有失敗的體驗,沒有成功的喜悅。因此,經常為自己的學習問題而苦惱,有壓抑感,有的還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
重點中學的學生(包括一般中學成績優秀的學生),由于學校對其在學習上強化培養,老師、家長提出過高要求,不少人在學習上感到壓力很大,精神上經常處于緊張狀態。
(二)青春期的心理困擾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由于生理發育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加之自身調節能力所限,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在:
對自己的體態發育泡括生理缺陷)的疑慮而產生的心理困擾。如個子過矮、過高、身體過瘦、過胖以及面貌方面的缺陷等。在與異性同學接觸交往中產生的心理困擾。如在異性同學面前不知所措,想接近又怕接近;對某個異性有朦朧的愛的表露;正常的男女交往被人誤解或受到指責而感到委屈;分不清友情與愛情而納悶;個別同學因情感發展不能用理智克制而陷人早戀;有的同學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誘發生性失誤而在心理上陷人困境,嚴重影響了學習等等。
(三)對環境泡括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引起的心理煩惱
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特別是走進新校之后,學習、生活進人了新的階段,環境有了新變動,有的人由于適應不良,產生了心理煩惱。例如:有的初中生進人重點中學之后,由于自己不再被人認為是學習上的“佼佼者”,容易產生失落感乃至自卑感。
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逐漸擴大,由于知識、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欠缺,往往由于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產生煩惱。有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獨立性的心理閉鎖性增強,與家長產生心理隔閡并為此而煩惱。
三、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健康指導
(一)加強中學生自理疏導和心理輔導工作
心理輔導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治療功能,就是盡早發現有偏常心理和偏差行為的學生,及時進行矯治。二是預防功能,就是有預見地幫助學生應付可能出現的事。三是發展功能,即發展個人潛能。如果我們努力對中學生心理障礙在以上三方面探索,相信學生心理品質定會有大大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也會有一個飛躍。在實現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工作人手:一是建立學生;心理輔導機構;二是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這種形式十分有利于與青少年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于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三是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由于當前的中學生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詢服務室的建設也勢在必須,無論高中、初中,青少年學生已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咨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口中煩悶。時代的發展顯示出,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已是一種現代的趨勢。
(二)注意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推進學生心理健康
實踐證明,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意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使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的意義,注意自己的教育、評價方式,懂得學習成績和分數并不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現代社會,它更需要的是一個人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等方式,使家長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對人熱情坦誠,樂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要正確冷靜地處理家庭中的矛盾沖突,相互諒解、忍讓克制,決不能任性和感情沖動,讓孩子感到溫暖。
論文摘要:跨欄技術動作比較復雜,在教學時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心理方面也要有特殊的要求。本文對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法。
跨欄跑是在快速跑動中要連續越過有固定高度、距離和數量障礙的運動項目。它的技術比較復雜,節奏感強,鍛煉價值較高。通過跨欄練習,不僅可以發展身體素質,而且可以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對跨欄初學者往往會產生好奇、新鮮和恐懼等心理,而且易發生碰傷、扭傷等事故,形成心理障礙。因此,在跨欄教學過程中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心理也要有特殊的要求。對有些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訓練,也會影響跨欄技·術的掌握。為了提高跨欄教學質量,本人把運動心理學的認識過程運用到跨欄教學的實踐中,對跨欄跑教學中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及其消除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 1研究對象
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大學二年級35名跨欄男生和38名女生,進行自編問卷調查。
1.2研究方法
1. 2. 1問卷調查法:對受試者教學前、后分別進行心理反應問卷調查,二次共發問卷調查表144份,收回144份,回收率達100% o
1.2.2分析法:采用百分率u值檢驗的方法進行比較,綜合分析,找出各指標變化的規律。
1.2.3文獻研究法:查閱有關運動心理學、教育學等有關專著及文獻資料,為本文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2結果與分析
從表1.2可以看出,調查73人中,教學前對跨欄跑感興趣者男生只有6人,占17.1%,女生僅5人,占13.2%;教學后男、女生感興趣率分別上升到97. 1%和94.7 %。教學前有恐懼感者男生32人,占91.4%,女生32人,占84.2%,教學后分別下降到8. 6%和8.43%;無恐懼感者由教學前8. 6%和5.3%增加到91. 4%和84.2%;害怕受傷率的人數及其百分比下降也十分明顯。這充分說明通過教學的心理調節,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了顯著的加強。在教學中,我們還發現體育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對欄的恐懼心理存在著差異,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富于技術、技能的掌握,并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產生良性循環。相反具有不良反應的心理狀態,則會使學習積極性下降,從而影響技術的掌握。
3跨欄跑教學中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理障礙指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干擾和障礙,其目的無法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產生的一種失望而固執的情緒狀態。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跨欄教學中產生的恐懼心理、緊張情緒及其由此而引起的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3. 1跨欄跑是帶障礙的短跑運動,男子110m欄高106. 7cm,女子100m欄高84cm,學生因怕欄高,同時又怕碰欄,一看到欄架就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猶豫不決,對能否過欄產生心理壓力,致使跨欄技術變形,恐懼心理隨之產生。
3.2跨欄運動項目由于技術比較復雜,不僅需要力量與速度,而且要具備良好的關節靈活性,中樞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狀態。由于較多學生在學習跨欄練習時過度緊張,心理紊亂,知覺范圍狹窄,思維遲緩,思想不集中,從而產生過多的焦慮情緒導致跨欄動作僵硬,上下肢配合不協調,因而產生恐懼心理。
3.3有些學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導致技術動作走樣,變跨欄為跳欄;也有些學生憑著身體條件較好,以錯誤的技術動作僥幸過欄,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情緒消極,表現浮躁,逐漸產生恐懼心理。
3. 4在過去練習中,因身體、技術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現過碰欄,摔跤、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損傷經歷,再做這個動作時就害怕,導致肌肉用力失調,影響對技術的掌握,嚴重時還會產生心理障礙。
4克服跨欄教學中心理障礙的方法
跨欄跑運動的恐懼心理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下產生,是后天獲得經驗建立起來的復雜條件反射。只要找到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正確地予以化解,恐懼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1心理疏導法
通過心理疏導,使學生明確跨欄跑不僅是練身體,練技術,也是培養勇敢頑強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精神的過程。一方面要向學生說明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使學生心理上有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做一些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跨越動作,幫助他們解開心理上的疙瘩,樹立跨越的信心。
4. 2確保示范質量
教師正確優美的規范動作,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突出跨欄特有的節奏感,形成學生正確動作表象,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心理愉快的感受,消除畏懼心理,使教學活動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有藝術性。同時還可以觀看優秀運動員的技術錄像和比賽實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什么是正確技術,讓學生建立起深刻的技術概念。觀摩正確動作后的表象演練,有助于消除恐懼心理,提高技術水平。
4. 3降低練習的難度和強度
在不改變技術動作要求的前提下,暫時降低練習標準,先采用低欄和較近距或簡欄架,讓學生在較輕松的條件下完成一系列練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從簡單的過欄動作感知到復雜的空間、時間感覺,從建立分解動作到形成完整技術的表象,直至建立“欄感”,消除恐懼。
4. 4加強安全措施
在跨欄教學中,不少學生因動作不熟練,往往容易碰傷或摔傷。因此要教育學生不僅要以正確的姿勢跨欄,還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碰欄。跨欄跑比賽規則中允許運動員將欄碰倒,在練習中碰欄是不可避免的。碰了欄要認真對待,仔細分析碰欄的原因,認真改進過欄的技術。同時要加強保護,減少傷害事故,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
4. 5合理的教學分組
安排膽大、技術穩定的學生和膽怯的學生在一組,在相互觀摩和幫助中達到克服恐懼心理的目的。一些身材矮小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容易產生對提高技術動作和運動成績的悲觀心理,這時候特別需要鼓勵他們的勇氣,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可以從同班學生中挑選若干名身體條件相類似、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通過榜樣示范的作用,鼓舞膽怯學生的信心,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一定量的練習,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掌握跨欄的技術動作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練習,組織教學接力比賽,經過競賽杠桿等,以引起跨欄跑的興趣,分散緊張感,消除恐懼感。
5結論與建議
5. I在跨欄跑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是由于該項目的器材特點,技術難度和學生自身的素質等因素引起、產生恐懼心理屬于正常。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針對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心理障礙的克服起到了積極作用,激發了學生對跨欄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效果十分明顯。
5. 2跨欄跑技術比較復雜,對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在教學中全面地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競賽技能,是預防恐懼心理的產生的根本措施。
[論文摘要]在體育教學中常有部分學生出現恐懼心理、緊張情緒等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本文結舍實際,對此類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進行了探討。
在體育教學中,常有部分學生或因完不成諸如雙杠、單杠等課目中較為復雜的動作,或因在考核時出現動作失誤而造成情緒緊張,此類情況的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手出汗、臉發白、腳發抖,說不出話。究其原因,前者屬于心理素質太差,而后者則屬于心理障礙所致。多年來,我對學生在體育課中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辦法進行了一些探討,頗有效果,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就心理學來講,心理障礙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中產生的恐懼心理、緊張情緒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據體育心理學分析,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如身體狀態、個人性格、環境、天氣等,都會對心理產生影響。如有的運動員雖然平時訓練時表現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賽中卻發揮失常,不能象平時一樣準確地完成動作,此類典型事例不勝枚舉。凡是起消極作用的心理狀態就是心理障礙。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也會在各種條件下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1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 1較差的心理素質。有些學生由于平時鍛煉的不足而導致身體素質較差,常常懷疑自己完成動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當他面對器械時就會產生恐俱、緊張,造成心理障礙。
1. 2情緒緊張。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做器械動作時,要有適度的緊張和精力的集中,否則過度的放松,容易產生外傷。但有些學生卻緊張得過度,這樣會使肌肉用力失調,神經系統反應遲緩,表現為動作變形、失常。如在做雙杠練習時,先做的輔助練習(支撐前后擺動)還正常。但面對完整練習或在教師關注的時候,就過度緊張,產生上不去杠、擺動浪的幅度不大或節奏不好、下法分腳、身體失去控制等現象。
1. 3情緒不穩定。情緒的穩定性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體育課在室外進行,而且動作練習時要輪流練習,前面的練習者做動作失敗,尤其是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動作失敗,會對后面或身體素質稍差一些的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如果教師動作失敗或不順利,更會使學生情緒不穩定,導致動作練習時信心不足而失敗,這種現象有時會造成連鎖反應。
1. 4課堂氣氛。課堂氣氛對學生練習的效果影響很大,輕快、活躍的氣氛可減輕學生的緊張情緒,有利于疲勞的快速消除,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相反,如果課間氣氛沉悶,就會使學生感到心理壓抑,對動作的練習會有厭煩心理,從而產生很大的心理障礙。
1. 5恐懼的心理遺留。是指在新動作練習時產生,而在復習中也會存在的恐懼心理遺留。如上次發生過失敗動作,那么下次課中就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感覺,對這個動作的練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再做這個動作時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調。
1. 6性格的差異。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的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的人對外部世界表現為關心、有興趣、開朗、活潑、對周圍事物容易適應;內向型的人不愿生頭露面、沉靜、孤僻、對周圍環境不易適應。在體育課上表現為內向型較外向型的人易產生心理障礙。
2如何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2. 1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教師要在課上或課下與學生增加接觸,與其交談,了解他們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做針對性的幫助和說服教育,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工作。 2. 2提高示范講解能力。示范講解是體育教學中一種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動作概念,正確規范的示范講解要求教師講解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簡單精煉、生動形象,示范的動作要規范、標準到位、輕松、優美,應邊示范,邊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緩解學生可能產生的緊張情緒或恐懼心理,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并提高其動作練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另外,在示范講解過程中,對動作關鍵和難點要重點示范和講解,讓學生有心理準備,練習時減少失誤。如果教師的講解示范不夠通俗易懂,簡易精煉,示范帶有驚險性等,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提高講解能力,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2. 3針對學生的恐·俱。心理,加強對學的思想工作。鼓勵學生提高自信心.使學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動作。要著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排除萬難的精神,使學生以飽滿的精神和積極情緒投人訓練之中。
2. 4調整練習順序。根據平時了解,發現和培養班里的體育骨干。要發揮素質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的帶頭作用,可讓這些學生帶頭練習,給其他學生做榜樣,增強其自信心;發揮學生之間幫帶學的作用。
2. 5加強幫助與保護。在練習時要加強保護,教師要講清楚幫助保護的方法、作用,讓學生感到即使動作失敗,也是安全的,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增強信心,在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動作時,保護者要幫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覺,領會正確的動作要領。如在單杠翻身向上時,保護者可托起練習的臀部,幫助其完成,然后逐漸減少力量,直到學生獨立完成為止。
2. 6糾正錯誤,個別輔導。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中出現共性錯誤時,要讓全體學生停止練習,然后指出錯誤之產生的原因和糾正的方法。當個別學生出現錯誤動作時,可個別輔導,可以找較好的學生進行幫助,以減輕其緊張感,但此時要注意學生自尊心的調整。
論文摘要:本文選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和《體育梭煉知行調查問卷》時242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在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高三學生顯著低于高二學生,農村生源學生顯著低于城鎮生源學生;2)有66%的高中生時體育梭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參加體育課外的徽煉:3)高中生體育梭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從高到低依次是:運動+認知高組.運動+認知低組、不運動+認知高組、不運動+認知低組。
1前言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十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準備高考的同時,學校和家長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要注意給他們創造積極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注意勞逸結合,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壓力。
關鍵詞:焦慮感;心理障礙;農業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249-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2年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階段成果,課題名稱:農業高校大學生外語學習的情感及心理問題分析研究,課題編號GH12122。
情感焦慮和心理障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反應,這種反應對人有好的幫助,也有壞的影響。農業高校的學生英語底子薄,在學校時,會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專業課程上,而花在英語上的時間,屈指可數。漸漸地,導致有些農業高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出情感焦慮與心理障礙,那么,這些心理會對農業高校的學生有何影響,則取決于學生情感焦慮與心理障礙的程度。本文圍繞農業高校外語學習中,學生的情感焦慮和心理障礙程度進行研究,分析農業高校學生產生情感焦慮與心理障礙的原因,探討解決情感焦慮與心理障礙的方法與策略。
1 農業高校外語學習情感焦慮
外語學習,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可以稱之為第二語言習得,用英文表達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簡寫成SLA。第二語言習得會涉及到社會,心理,語言等領域的研究,情感焦慮是其中之一,以下是關于農業高校外語學習情感焦慮的研究。
1.1 外語學習情感焦慮的含義
情感焦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是指人們的期望和目標無法達到或實現時,人們從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挫敗感,失落感。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焦慮,則是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未達到期許的水平,學生產生的一種自我否定,自卑,挫敗的情緒,這種情緒往好的方向發展,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接受新的挑戰,換言之,就是越挫越勇,這種情感焦慮,稱之為促進性情感焦慮。反之,這種情緒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會使學生走進一個陰暗的地帶,不敢面對事實,自我否定,對一切都失去信心,逃避學習中的困難,這種情感焦慮,可以稱之為退縮性情感焦慮。
1.2 外語學習情感焦慮的表現
外語學習情感焦慮,通俗地說,就是學生感覺到力不從心,拋出去的魚竿,沒有釣到一條魚。農業高校的學生,受到整個學校大的學習環境的影響,投入在外語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不是很多,但對于他們來說,在外語學習上投入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學生會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從而產生情感焦慮。一般來說,外語學習的情感焦慮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英語課堂上,對問題的回避,害怕自己說錯,就直接回避問題。其次,會出現一些無意識的小動作,如抓頭,轉筆,玩衣服等,學生試圖用這些小動作來掩飾內心的焦慮。最后,情感焦慮會表現為不敢正視他人,逃避他人的目光,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極力隱藏自己的情感焦慮。
1.3 外語學習情感焦慮的影響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解,認為情感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其實不然。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壞兩面,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反映了“逆水”這樣的逆境,不是一定會讓人后退的,有時還是會促進人奮發前進的。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焦慮也是如此,并不能絕對地就斷定外語學習中情感焦慮一定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事物的兩面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不好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為好的因素的。學生如果可以正確認識和對待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焦慮,會促進學生迎難而上,下定決定一定要攻破外語學習中的難關。反之,學生如果不敢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焦慮,開始懷疑和否定自己,將自己與外界隔離,讓自己陷入一個黑暗的世界里,只會使學生喪失對生活,對學習的信心,人生觀變得消極,情緒低落,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2 農業高校外語學習心理障礙
外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則不同于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焦慮,情感焦慮是一種中立的情緒,而心理障礙則是一種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中,要能夠排除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對某種事物的畏懼,不敢接觸這些事物。在農業高校外語學習中,學生的心理障礙一般表現為對考試的恐懼,具體來說,外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表現形式非常多,以下為幾種主要表現形式。
首先,外語學習心理障礙最常見的表現是恐懼。對英語課的恐懼,對英語練習的恐懼,對英語考試的恐懼。說起英語,學生如同被蛇咬后看到井繩,談英語色變。農業高校的學生,看到課程表上的英語課,心中就有一種恐懼感,害怕即將到來的英語課,在英語課上,總是躲在老師視線很少看到的地方,甚至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只想找個洞把自己藏起來。英語課堂上,最害怕提問環節,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把頭埋進書里,避免與老師有眼神接觸。面臨英語考試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仿佛試卷上不是英文考題,而是一只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獅子,會把自己吞掉似的。
外語學習心理障礙另一種常見表現為緊張。農業高校的學生英語基礎不是很好,先天性不足,后天又沒有花很多精力在英語學習上,英語水平只能是馬馬虎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缺陷,讓農業高校的學生面對英語時還會心跳加快,顯得非常緊張。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學生的臉馬上變得紅通通的,腦袋頓時一片空白,說話邏輯不清晰,支支吾吾,越是說不出來,就越緊張,這也是外語學習心理障礙在作祟。
外語學習心理障礙,還會表現為自卑。農業高校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而有的學生對自身要求嚴格,事事都追求完美,但客觀因素導致外語學是不見起色,久而久之,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愿意繼續學習外語,變得越來越自卑。
3 如何控制情感焦慮,克服心理障礙
外語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是未來就業的一個砝碼。針對目前農業高校學生外語學習中產生的情感焦慮與心理障礙,需要采取一些應對措施,讓學生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焦慮,不斷克服心理障礙,在外語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每一種行為背后都有對應的動機。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好等于高分,盲目追求智力因素。外語,只是人與人交流思想的介質,表達感情的工具,外語學習應該是一種感性的學習,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走出智力因素學習動機的誤區。另外,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生產生情感焦慮和心理障礙的時候,老師要能夠察覺出來,幫助學生及時排除情感焦慮,克服學習上的心理障礙,重拾勇氣,挑戰學習任務。在課程設計上,教師的備課方案要有彈性,一旦發現教學任務對于學生來說,會比較困難,馬上降低難度,避免學生產生情感焦慮和心理障礙。
4 總結
喬姆斯基將語言習得分為兩個層面,即能力(competence)和表現(performance)。能力就是指目標語的語言知識,包括本族語言中天賦的和習得的全部語言知識;表現是指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包括創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則,以及分析語法錯誤和錯用的原因。言語生成理論一方面抨擊了行為主義關于語言獲得的機械簡單的模式,另一方面強調了語言學與心理學的合作,探求語言行為的內在心理機制。
農業高校學生外語學習,各種因素導致學生會有情感焦慮和心理障礙,學校和老師要利用多方面資源幫助學生控制情感焦慮,克服心理障礙,提高英語水平,找回學習興趣和信心,不再感到自卑,相信自己,不懈努力,成為新時代有理想的大學生,將來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姜博.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分類及成因分析[J]. 北方經貿.2011,(05).
[2] 汪美玉.淺談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J].基層醫學論壇,2011,(24).
[3] 王效梅.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情感因素影響的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8,(05).
[4] 余梅冰.情感因素與大學英語教學[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04).
[5] 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0.
論文關鍵詞:心理問題,分類歸納,成因分析
年輕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情感體驗最豐富、學習生活最多彩、行為心理最活躍的時期。大學生在此期間要切斷個人與父母、家庭在心理聯系上的“臍帶”,構建自己獨立的、成熟的心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內心種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使得大學生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患有明顯的、復雜多樣的心理障礙與疾病。
一、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歸納
第一,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大學生正值逆反心理強烈時期,表現為用好奇、猜疑、推測的心理去沖破規定的束縛,用標新立異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用否定權威的方式尋找自我價值,長此以往形成了單一的對抗思維,脫離常理,性格偏執。
第二,自卑心理。由于青年人的情感不穩定,他們在順境中自信心比較強甚至驕傲自滿,但是遇到挫折就會出現自卑心理,悲觀失望,對自己評價過低,這種心理不但對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在學習上也不易成功。
第三,妒嫉報復心理。嫉妒報復心理是一種屬于情感范疇的狹隘心理。這種人一旦心理不平衡時就會產生怨恨或憤怒情緒,這種情緒一旦成為行為,就會制造謠言、挑撥離間、尋機報復分類歸納,這些負面行為也使他們心理煩亂。
第四,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應該說是一種情緒障礙,是在原有性格基礎上,遇到挫折后產生的一種較為長久的悲觀心境。學習和生活中壓抑的情緒長期得不到消除,就可出現心理障礙。表現為食欲不振,夜不成眠,少言寡語,近慮遠憂,缺乏信心,消極悲觀。
第五,人際交往障礙。由人際關系不良所導致的過度焦慮使一些大學生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內心常處于一種渴望理解與自我封閉的矛盾中,對自己的交際能力作否定性評價,并時常會因一兩件小事加劇挫折感。
第六,強烈的自我意識心理。自我意識的完善和加強是個體成熟的表現,但過分注重自我則是有害的。遇到問題時,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過分強調自我而不能進行客觀思考,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第七,性心理障礙。性心理障礙也稱性行為變態,是指與生殖活動沒有直接關系,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和方式上與常人不同,且違反社會習俗。常見的性取向變態的有同性戀,性行為變態有戀物癖、裸露癖、窺視癖、異裝癖等。
第八,躁郁癥。躁郁癥是指一種心境情感性障礙,表現為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現。有的表現為躁狂的癥狀,如過度的興奮、意念飛躍,甚至有夸大妄想、躁動不安、易怒、暴力攻擊等表現,嚴重的會出現精神混亂、幻視幻聽等精神病癥狀。
二、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由于環境應激帶來的心理問題。
(1)學校環境的變遷。多數學生首次離開親人和熟悉的環境,開始獨立生活。這會使其產生不同程度的環境應激。當應激過限時就會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焦慮不安、神經衰弱,甚至出現擅自離校、退學等沖動行為論文范文。
(2)學習條件和方法的變化。進入大學后開放式教學使其抓不住課程重點,也不在被教師關注,對新的大學課程學習方法也探討不明白,使其在學習問題上疲于被動應付,心理壓力增大,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加劇。
(3)生活習慣的變化。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同學生活習慣非常不同,寢室的住宿條件和食堂的飲食條件又比不上家里優越。學生對這些不適應產生的心理應激便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2、與自我有關的不適應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1)“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矛盾的不適應。大學生在腦海里設計出的未來與現實社會中的客觀障礙相互矛盾,結果少部分學生企圖逃避現實,甚至反過來攻擊現實,消極頹廢,不求上進,極個別的甚至因厭世而自殺。
(2)在發展自我過程中的不適應。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經產生了發展自我的需求。但在這復雜的過程中,有的沒能達到期望的目標,還有的忽略了自我的優勢,進而害怕暴露弱點而采取了某種防御性的心態,缺少交流,不安多疑。
(3)自我統一性的確立及其混亂。自我統一性是指對自我存在意識的一種感受。在其形成和確立過程中分類歸納,部分學生在多種價值體系中很難找到自己的目標和人生觀,也失去了自我和存在感,結果陷于苦悶絕望,甚至自殺的境遇中。
3、由于人際關系以及人格因素等導致的心理問題。
(1)人際交往中的障礙。大學生們嘗試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作準備。在此過程中,部分人會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苦悶焦慮,并由此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交往出現障礙。
(2)人格中的不完滿。在大學階段個體的人格特征在遺傳和后天因素的影響下已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學生人格特征中還存在著不良方面,從而對他們的學習、人際關系、社會活動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自我等造成一定影響。
(3)對身體內部發展著的動機變化的不適應。大學階段的青年個體內分泌機能和自律神經機能都在發展變化中,與之相伴的是心理需求的變化。比如與異性的交往及對學習和自我發展關系的處理等,使部分學生陷入強烈的動機沖突之中,表現為焦躁不安,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4、由其它因素造成的心理不適應問題。
(1)對重大喪失的不適應。在大學階段,學生有面對各種意外事件的可能性,諸如嚴重的外傷或疾病、親人亡故或重病等。當這些事件對個體意義特別重大,并未能被妥當處理時,就會對其各個方面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出現心理問題。
(2)早年傷害性體驗帶來的不適應。部分大學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曾經歷過不幸的遭遇,并造成嚴重的傷害性體驗,以致于對他們的行為模式、生活態度、性格產生了惡性影響。進入大學后,他們仍會以仇恨、多疑、逃避、攻擊、不合作等行為模式對待周圍的一切,使其不適應社會,影響了自我發展。
姓名:姜博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