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有資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重新認識
截止到2001年底,我國擁有國有企業173504家(其中大型國有企業9453家)、經營性國有資產73149.3億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而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體系的過程中,對這些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正確定位和安排成為一個不容忽視和擱置的重要環節。在一定意義上,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改革是決定著我國公共財政體系能否成功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本文擬在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探討國有企業的重新定位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
一、國有企業定位
我國的國有企業主體最初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歸全民所有”建立起來的,并且在接下來的三十年時間里,它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計劃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利潤追求,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工廠”或者說是“生產車間”。1980年以后,隨著“包”字(承包制,作者注)進城,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實行了承包、承租經營模式,國有企業成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國家放權讓利的改革又強化了國有企業的這一功能),同時,國家財政來源于國有企業的收入比重下降,國家財政投向于國有企業的支出也有所放緩,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租賃工廠”。隨著199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正式實施,市場化浪潮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形成強烈的沖擊,也對國有企業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應對市場化競爭的需要,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國有企業重組與上市三個方面?!跋聧彿至?,減員增效”主要是解決國有企業冗員過多、效率低下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將國有企業從不合理的社會負擔中解放出來,兼解決企業急需的各種勞動力流動問題;國有企業上市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主要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陀^地講,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都已經初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并沒有根本性轉變,國有企業困難沒有根本改觀,國有企業投資仍然是財政支出的“黑洞”,是財政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另外,國有企業融資發展成為證券市場不能承受之重――國有企業大量上市融資,所融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或為母公司占用,或沉淀在企業的銀行賬戶中,真正被企業用來進行生產經營的資金所形成的投資回報率也是相當低下的。統計顯示,(2003年第三季度季報)滬市771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9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6.18%;深市507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2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85%;以2003年10月28日收市時1254只A股加權平均股價為6.98元計算,投資者的毛收益率小于2.25%,即使全部拿來派現,其收益率也只與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相當。但這并不能對國有企業進一步在證券市場融資形成任何的妨礙,最近發行的長江電力融資規模甚至超過了100億元。國有企業就象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地吞噬國家財政資金,不斷地從證券市場吸取資金而幾乎不給予任何的回報,所以可以稱之為“海綿工廠”。
作為“國家工廠”,它是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國有企業定位;作為“租賃工廠”,它是與從集中走向相對分散的經濟體制轉型相適應的一種國有企業定位;這兩種定位都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因而對當時的財政、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相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言,“海綿工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投資領域必須重新界定。在一般性競爭經濟領域,政府投資應該逐步退出,國有企業規模要不斷減小,至少是不應該再追加投資(不管這些資金是來源于財政投資還是證券融資);在基礎性經濟領域和外溢性經濟領域,政府應該加強投資,擴大國有企業的規模;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是個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場效率非常好的自由市場,“用手投票”機制使得投資者可以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經營管理,從而推動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用腳投票”機制使得經營不力的企業及其經營者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因而其內在的優勝劣汰機制可以使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最大值。作為市場管理者同時也是國有企業所有者的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往往會降低市場自身的效率發揮,甚至引至市場崩潰。中國的B股市場實際上已經宣告徹底喪失資源配置功能(至少目前是),而A股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融資功能也正在逐步喪失。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解決國有企業的進與退問題,二是要還證券市場一個清白的問題。
在國有企業進退問題上,“進”是重點,“退”是難點。對于新增國有企業投資,不僅要把握投資方向,更要注重企業經營機制的再造,從而建立起具有有效產權約束和經營激勵、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投資機制和經營機制。具體來說,在投資方向上,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在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投資的力度,改變目前我國在這些領域存在的嚴重的投資不足的問題。
首先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領域。雖然近幾年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大力實施,這方面的投資有長足的增長。但可以看出,政府在這類項目投資的過程中,過于強調其政治要求和利潤要求,而較少真正從財政角度考慮。以江西南昌為例,政府在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所謂的“亮化工程”――注重城市的外包裝如墻面裝飾、路燈、綠化林等,城市的實質功能并無多大改進。另外,在修路架橋的過程中,過份依賴社會資金的投入,導致路橋收費的居高不下,無形之中增加了區域社會和經濟運行的成本,加重了城市居民的負擔。因此,政府在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領域,一方面要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預先優選出投資項目和方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資的力度,減少對民間投資的依賴性,從而淡化項目經營的利潤追求,切實增進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居民的福利。
其次,在環境保護等領域,雖然政府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但由于對環境保護問題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財政方面的投入則遠遠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出現環境保護事業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并直接妨礙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政府可以在逐步完善環境保護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在吸引民間資本追加投資的同時,加強政府對環保企業的直接投入。
對于需要退出的國有企業,需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處理:符合《破產法》要求的國有企業,應該堅決予以破產;對于經營不善,但虧損不嚴重的企業,可以先進行重組,同時鼓勵、吸引民間資本或國外資本進行兼并、收購;對于經營效益較好或經過重組后扭虧為盈的國有企業,可以借鑒MBO等模式進行市場化改造,實現“國退民進”。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公共財政體制建立和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應該定位在:作為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工具,以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在公共產品提供等領域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二、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國有資產管理問題實質上是國有企業問題的具體化,是國有企業問題在資產管理方面的具體化。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方針,經歷了從“國家統一管理”到“國家統一所有、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再到十六大提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所有”三個階段變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越來越完善,管理手段越來越科學。但總的來說,改革的效果并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國有資產管理有幾個關鍵性的問題或者說是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前提條件沒有解決造成的。這幾個方面的前提條件是:
(一)對“公有制為主體”的正確認識?!肮兄茷橹黧w”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所在,是絕不允許挑戰的。十六大重申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原則。但是對于“公有制為主體”的理解,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的理論界和實踐界都將“公有制為主體”理解為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必須占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將這種優勢具體化為企業規模、雇員人數、產值、稅收上繳額等經濟指標的占比,因此才會有所謂的“抓大放小”政策的提出,才會有將公有制重新解釋為“包括全民所有、國家控股、國家控制大頭”或類似的解釋的政府首腦行為。這種理解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正確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理解就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要求相矛盾:市場經濟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一點,公共財政理論給出了詳細的說明:市場失效理論認為,以市場機制為調控手段的市場經濟本身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比如公共產品的提供、外部效應的存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失業、物價波動等,需要政府加以彌補;同時,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存在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的缺陷,需要引進市場手段加以克服。因此,在電力、自來水、石油、天然氣、航天之類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領域,政府必須牢牢控制和掌握;在道路交通、環境保護、國防之類公共產品領域,政府必須按照社會的真實需要量進行投資;而在機械生產、食品加工、服裝制造之類的一般性競爭領域,政府無需插手。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為主體”就應該重新解釋為:在需要政府投資的領域,政府投資應該成為主要的(無論是質的方面還是量的方面),甚至在某些領域應該成為唯一的投資主體。而在不需要政府投資的領域或僅需要政府少量投資的領域,政府應該主動退出,讓位于民。至于從經濟總量上看政府投資是否占據大頭,則不是我們應該用“公有制為主體”標準進行衡量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市場經濟需要這個角度出發,正確看待國有資產在各個領域的重新配置問題。
(二)對國有資產管理終極目標的正確定位。一直以來,我國國有資產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定位在“保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上。如果從防止國有資產人為流失的角度來看,這種提法尚不足為患,但如果從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的本源來講,這種提法就非常值得商榷了:國有資產是出于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和穩定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通過財政投資形成的,它的終極目標應該服務于政府財政的目標。一般而言,財政的目標定位在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上,因而它的主要目標在于宏觀的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對于微觀層面的經濟效益往往不是它所要追求,甚至相反地,根據公共產品理論,政府的投資即國有資產投資在微觀層面上的經濟效益往往還應該是微利甚至是虧損的。另外,政府身兼社會管理者與經濟管理者雙重身份,如果政府的投資是以微觀的價值增值為目標,則如何才能保障一視同仁的社會制度的供給?!因此,筆者認為,國有資產管理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其衡量標準是整體經濟發展的改進量。當然,這并不表明國有資產運營過程中不允許盈利,但至少盈利的目標應該放在次要地位。
(三)對國有資產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的正確認識。理論界和實踐界普遍將國有資產的名義價值或者賬面價值作為衡量國有資產價值的依據甚至將國有資產的賬面價值等同于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筆者認為這有失公允。一方面,國有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一個會計指標具有三個明顯的缺陷:一是賬面價值只反映了資產的歷史狀況,不能反映其即時狀況。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影響賬面價值的活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當會計報告出臺時,賬面價值早已物是人非;二是賬面價值不一定與其經濟價值相符;凈資產值是資產原值進行一系列規定減除后的余額,與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關系不密切。一臺凈資產值接近零的資產可能仍有巨大的生產能力,與此同時,一臺凈資產值驚人的資產可能已慘遭新產品、新技術的淘汰;三是賬面價值與會計制度、會計方法相關,不同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方法會導致同一資產有不同的凈值。關于待攤費用、遞延資產、折舊、稅收等事項的不同會計處理都會直接影響凈資產值的計量。另一方面,賬面價值是一個平均值,它抹殺了不同時期、不同股東對凈資產的不同貢獻率。以湖南華菱管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菱管線)為例,其在1999年發起設立時,發起人華菱集團將截止1997年10月31日經評估確認后的部分生產經營性資產凈值160,232.30萬元,按65.53%的折股比例折為105,000萬股國有法人股,其他發起人股東以現金按65.53%的折股比例認股230萬股,發起人股東的每股實際投入為1.53元,而社會公眾股東認購價即新股發行價為5.30元(2億股);2002年3月增發時社會公眾股東認購價為5.58元/股(也是2億股)(2001年底每股凈資產值為2.27元/股,2002年中報每股凈資產值為2.77元/股)。很顯然,在華菱管線2003年第一季度報告的每股凈資產2.92元中,發起人股東、初募社會公眾股東和增發社會公眾股東對每股凈資產值的貢獻率是有較大差異的。國有股每股凈資產值要遠遠低于社會公眾股每股凈資產值。同時,國有股的投入往往不是真金白銀,大部分是以生產經營性資產按評估后的凈值折股,甚至以商譽等無形資產折股。在評估基本被官方把持的過去和今天,這種評估價值很難科學、公允,往往根據需要進行估價,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情況下,評估價值往往高出實際價值。因此以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來衡量國有資產價值所形成的國有資產實際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并不是代表國有資產縮水或者國有資產流失,而是國有資產價值的回歸。
在理清了以上三個方面有關國有資產的認識后,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就變得相對簡單:一是在國有資產存量管理方面,按照其所在的領域不同進行調整。在“國退民進”領域,政府按照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行資產轉讓或出售(包括在證券市場上的國有股流通和轉讓),收回國有投資;在其他國有經濟必須存續的領域,政府繼續以貨幣形態或實物形態的資產進行經營運作。二是在國有資產增量管理方面,嚴格按照國有資產(本)財政的要求進行投資和管理。在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產權范圍以后,通過制度改進,解決國有資產運營過程中的失效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最終實現國有資產的終極職能。
隱形流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另一條渠道,有以下表現:第一,一些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經營管理措施不當,致使企業虧損或者破產,導致資產流失;第二,由于人為原因,在核算上存在較大的失實,流失比較嚴重。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會計監督
1.在客觀因素方面實施會計監督。
在評估和確定國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的時候,應當進行綜合考慮,全面作出評估。因為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單純的從會計賬簿上計算出的數字反映出的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實情況的。在當前的一些企業中,計算國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往往從會計賬簿上根據期末和期初的數值來確定。這種計算方式并不合理,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真實地反映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例如: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考核期內,國家對企業實施了新的項目,增加了一定的資金投入,那么在計算時,如果只是按照會計賬簿上的數字計算,那么企業的國有資產肯定會增加,如果就這樣單純的說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得很好,那么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這部分投資不是企業自己經營所得,因此,需要在計算時將這部分追加的投資減去。類似也應減去的還有:國家的專項撥款、企業的捐贈、由于“先征后返”政策增加的公積金等,此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不屬于企業經營所得的資產,也應該扣除。這些都是由于客觀因素引起的國有資產增值,而不是企業自己經營所得,那么在計算國有資產是否增值時,會計人員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在會計分析時,扣除應該扣除的部分,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有效的監督。
2.在主觀因素方面實施會計監督。
人為因素也是影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方面,在實際中,經常存在某些企業的經營者弄虛作假,使得國有資產虛高,而實際上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主觀因素方面,會計人員實施的監督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1固定資產折舊。一些企業在對固定資產折舊時,由于有關單位對固定資產的原值進行了重新估價,使固定資產的原值增加,但是在折舊時,企業仍然按照原來的計提折舊,這種情況會導致虛增利潤。因此,考核時,會計分析人員應當注意,對相關部分要進行扣減。2.2人為扣壓支出、消耗。一些企業為了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在考核時,故意將企業的一些支出或者材料消耗扣壓,以減少國有資產的消耗。因此,會計人員應當注意到這一點,在會計賬簿上及時作好記錄,在最后統計時可以有效扣除。
3.經營投資損失或者獲益。
一些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資產受到損失,但是這些資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一時無法核準,或者由于時間跨度較長,在考核時期無法進行計算。會計人員應當注意到這種情況,在考核時,要做出相關的說明,闡明其對國有資產的影響以及可能會造成的損失;在考核時,企業經營出現了扭虧為盈的情況,企業經營投資獲益,這部分獲益的資金可以對前期的虧損進行彌補。這個時候,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分析時,應當調整期末值,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進行準確反映。
4.對存貨和固定資產的處理。
如果在考核期內,存貨或者固定資產出現虧損等情況,會計人員也應當核實其金額,在會計賬簿中予以反映,調減期末值;如果出現存貨增加或者固定資產增值的情況,會計人員也應當在會計賬簿中予以調整。
5.對企業的往來賬。
如果在考核期內,有些賬目沒有結清,那么會計人員也應當根據賬目增減情況,相應的調整期末值,真實地反映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6.資金預算執行。
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規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編制相應的資金預算。會計人員要肩負好自己的職責,對企業的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更好地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結語
固定資產保值增值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問題。在這兩者的關系中,保值是基礎,增值是目標。因此,從資產運行的過程看,固定資產保值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為補償固定資產磨損價值而提取的折舊額。要能保證原有固走資產使用價值的更新,而不致于因為通貨膨脹而發生貶值;其二是在固定資產運行過程中,從兩個不同時點進行觀察,其資產凈值能維持原有的規模,而不發生資產流失和資不抵債。資產增值是一個相對概念,即從一定的時間區域來觀察,某一時點的資產市場重估價值與報告期某一時點的資產按市場價格的重估價值相比較,在這兩個不同時點上,按同一價格估價的資產值,若后者大干前者,即為資產價值的增值額。由此可見,考核國有固定資產保值增值,包涵著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通貨膨脹條件下折舊額的計算問題;二是按市場價格對于資產價值的重新估算的問題;三是資產增值與增值率計算問題。在這里筆者僅就通貨膨脹條件下,正確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談談資產的保值問題。
一、固定資產折舊額的核算原則
固定資產折舊額,是固定資產磨損價值貨幣表現,在一定時期內提取折舊的數額,取決于固定資產的規模與固定資產的磨損程度,這是傳統會計核算折舊額時所遵循的原則。但在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過快的條件下,計算折舊時,除了仍應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還應當考慮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因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提折舊基金,能夠從使用價值上恢復原有規模。如1985年投資100萬元,購買每輛載重噸位4噸的10輛載重汽車,壽命期為10年,提取折舊100萬元,1995年這批汽車報廢,由于物價上漲,再用這100萬元折舊額就無法購買具有原使用價值的10輛載重汽車。因此,在新的條件下,折舊額應當要保證固定資產原有使用價值得以補償,這是折舊額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同時,亦是資產保值應遵守的準則。
二、折舊額的核算方法
(一)固定資產磨損價值貶值的量變規律。
為了正確地核算折舊額,即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能抵補貨幣貶值的損失,在固定資產壽命期各個時間階段上所計算的折舊額之和,能夠滿足從使用價值上恢復原有固定資產規模的需要,這首先就需要分析固定資產磨損價值貶值的量變規律。
固定資產是長期使用的物質資料,而生產性的固定資產是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因而,固定資產再生產的過程是:
購置建造一交付使用一報廢一再購置建造。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建(購)置是固定資產原始價值的始點,報廢是固定資產原始價值的終點。在壽命期中,固定資產每年在提取折舊后,其金額必要產生一個無形貶值量。這個貶值量的變化過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Z代表固定資產原值;Z’代表貨幣貶值的損失量;Y代表年折舊額;L代表物價上漲率;l,2…n代表時序;n代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為了避免固定資產貶值的損失,在核算折;日時,應當把貶值(Z’)加到折舊額中,進入產品成本,待產品出售后,收回折舊以滿足更新固定資產的需要。
(二)核算折舊的公式設想。
上面從遞減折舊的觀點,考察固定資產逐年遞減的貶值量的變化規律的,但為了正確計算年折舊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這個問題,即一方面以整個固定資產原值為基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可把逐年貶值量加到固定資產原值中去,使固定資產從其生命的始點到生命的終點,仍能保值。另一方面每年提取的折舊額,從第~年末開始,直至折舊終止為止亦逐年加進一個貶值額,并假定固定資產在報廢時無殘值,則可建立如下公式:
把上述方程作為如下整理,則:
整理后簡得:
現仍以本文前面購買10輛汽車為例:
Z=100萬元,n=10年
則該批汽車的年折舊額為:
計算結果,每年提取13.8909萬元,在10年物價總水平上升87.186%的條件下,在10年后仍然能夠購買載重量為4噸的10輛載重汽車。然而按傳統的方法計算折舊,即100萬元10年=10萬元,在通貨膨脹條件下,所計算的折舊總額,是無法按照原有固定資產使用價值規模更新全部固定資產,即無法保證固定資產保值的。
三、核算折舊額的幾個具體問題
通過實例證明,筆者認為上面所設計并經過推導,論證所建立的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計算折舊額的公式是科學的,但在應用公式時,仍有下列問題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價格指數的選擇。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各種商品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其物價上漲幅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我國實際工作中編制有各種性質的價格指數。那么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當采用哪種價格指數為宜呢?筆者認為,應當采用國家統計局編制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這一指數綜合反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的變動程度,而且與折舊額的聯系最為密切。
(二)固定資產貶值率總額。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是一個十分重要經濟問題,它關系到正確評價企業經濟效益與國家財政收入等問題。因此國家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總指數與分類指數,考慮到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的趨勢,對價格變動作出預測,并以定額參數的形式公布,供各企業計算折舊時采用。當然我們不否認制定定額參數即貨幣貶值的定額參數是十分復雜的工作。但為了保證這項工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可以在預測的基礎上經有關專家討論,爾后經有關權威機構批準,再行公布采用。
(三)定額貶值率與實際貶值率的問題。
貨幣定額貶值率與實際貶值率是要發生離差的,因此,根據定額貨幣貶值率計算的折舊額和實際貨幣貶值率計算的數值之間,必須要產生一個差數,為此需要調整。一般來講,在年度執行過程中,可按貨幣定額貶值率計算,待年終決算時,再根據實際貨幣貶值率進行調整,其公式如下:
YI=Y[l+(L1-L)]
式中:YI代表調整后的折舊額;Y代表按貨幣定額或預計貶值率折舊額;LI代表實際貨幣貶值率;L代表定額貨幣貶值率。
設Y=13.8909萬元;L1=0.07;L=0.0647
1.1保證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內部審計來維護。內部審計定期對國有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審查,有效避免出現財務問題,在出現問題時盡快發現并解決。而且做好內部審計工作,還能保證國有企業財務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避免財務信息失真,為國有企業發展和做出決策提供依據。利用內部審計工作分析結果對國有企業利益實現、價值寒涼等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能夠實現企業利益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例如山東某國企定期派審計人員對財務部門進行審計,對財務政策運作和成本等進行審查和監督,有效的避免財務發生問題,同時也明確了各部分的管理職責。
1.2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做好內部審計工作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很大幫助。首先,在企業整體內部控制環境中,審計人員要想對財務部門進行審計,就需要掌握各部門特別是財務部門業務活動的關鍵節點,因此內部審計工作的針對性更強;其次,對國有企業進行內部審計,能夠客觀獨立對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審計人員能夠根據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確定日后發展方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具備良好審計技能和較高素養的審計人員,對國有企業進行內部審計時,一定會以資產保值增值、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守等方面為主要控制內容。如果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問題,審計人員就會立即向上級提出建議。
1.3規范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進行規范因此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高,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最基本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和執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執業道德。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可以說是一種隱形監督方式,可以對會計工作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審計工作是通過對會計管理和核算工作糾正財務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保證會計管理和核算工作的正常進行。財務問題的出現大多數都是會計人員出錯而引發的,因此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可以提高會計人員的技能水平和職業道德。
2內部審計在國有資產管理中的監管作用
內部審計在國有資產管理中的監管作用主要包括對存量資產監管和對國有資產實施動態內部審計監管。對存量資產監管的目的是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包括評價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完善性和有效性;認定國有資產存在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驗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完成情況;分析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對國有資產實施動態內部審計監管主要包括:減少國有資產必須由相關部門明文批件;出租出借國有資產要確保手續完整且有償使用;國有資產對外合資、投資或合作,要提前做出技術報告、可行性報告和資金來源及用途報告等,同時附有責任承擔條款。
2.1對存量資產的監管第一,測算國有資產增值率:定期測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以反映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權益總額/期初所有者權益總額)x100%,結果大于100%為增值,等于100%為保值。這一過程要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并排除下列因素的干擾:國家或部門投資、撥款使資本或資本公積金增加;國家或部門增加或減少所有者權益;按國家規定對所有者權益減少或增加清產核資;按照國家規定評估或重估資產而造成的資本公積金的增減。第二,評價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與企業法人簽訂經營責任書,明確法人對資產增值保值的責任。國有企業要建立對應的管理體系,因此內部審計在對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監督上可以從下面三點著手:第一,企業是否建立資產管理崗位或機構,是否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納入經濟責任制中;第二,對業務部門和負責資產保值增值的部門進行審計,包括常規審計、專項審計和審計調查;第三,監督企業對財務管理制度完善。
2.2對國有資產變動的監管第一,做好資產價值評估和產權界定:國有企業在資產重組中都會引起資產變動,這就需要做好產權界定和資產價值評估。內部審計要對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從下面幾個方面做好審計工作:核對并抽查中介機構評估結果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確認的項目;幫助企業選擇綜合素質高的審計師和評估師。第二,為資產經營選擇最佳形式:國有企業在市場、行業特征、資產結構和產品等方面都會不同,那么資產管理中選擇實現企業經營規模的科學擴張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內部審計需要為資產經營選擇最佳方式。第三,為企業選擇合理經濟規模:企業進行的兼并或收購都是為了更合理的配置資源,從而發揮其作用。如果不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而擴張,很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企業要從產品、技術、資金和管理等多方面考慮,從而選擇最佳經濟規模。內部審計要對企業決策提供幫助,內部審計在企業資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要以能換取跟高收益為基礎,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第四,選擇理想的目標企業,資產兼并和收購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標企業的選擇,如果選擇不當,不僅無法實現經營規模和資本的擴大,還可能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甚至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內部審計要做好協助工作:理清目標企業問題和優勢;對目標企業進行全面調查;將企業管理技術及一定資金引入目標企業并盡快轉化為現實經濟效益。
3結束語
所謂國有資產流失是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國有資產流失表現為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流失、資產投資經營過程中流失、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流失、企業管理過程中流失、企業營銷過程中流失、企業財務管理過程流失、企業管理決策中流失,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因存在產權模糊、管理混亂、配置不公等問題造成嚴重流失。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管中權力交叉和職能重疊,使得對國有資產流失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造成資產管理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加上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沒有實行責任制,無人對這些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負責。
1、國有資產產權模糊
目前我國國有資產采取的是條塊并行,分級管理的模式,國有資產的監管權力分布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房地產部門等,這些部門的職責劃分不規范,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處置權脫節,要進行跨單位,跨部門的調配很困難,造成產權虛置、管理缺位,非經營性資產轉作經營性資產后所有權關系不清,出現賬面資產與實物資產不相符,出現沒有人向經營者追索所有者權益的現象。國有資產使用部門沒能如實申報和登記資產,進行暗中招租,將房屋、車輛、設備、資金等國有資產無償提供給經濟實體使用,沒有嚴格規定辦理財產轉移手續,對轉讓方和接受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明確規定,致使資產關系不清,產權邊界模糊。不按照國家規定的成本開支范圍和核算標準執行,把不應由成本列支的費用計入成本,把應由成本列支的費用計入行政事業經費,把大部分創收收入用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福利。行政事業單位產權意識淡薄,資產處置缺乏監督機制,造成國有資產歸屬混亂,使國有資產在處置過程中流失。
2、國有資產管理混亂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混亂表現為:領導不重視、措施不得力、制度執行不到位以及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流于形式、管理失控、資產帳實不符,大量資產流失。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主要來源于上級撥款購置和配發,資產形成后由單位和部門無償占有使用,至于使用效果如何,資產保管和效益發揮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部分單位和部門受自身利益的驅動,不顧本單位客觀需求,拼命爭經費,盲目購置,由于缺乏統一與合理的資源配置標準或標準并未被嚴格執行,結果造成資產的重復購置和閑置,國有資產在部門與單位之間配置不當,資產利用率低。有的單位不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隨意出租、出借資產,報廢或達不到標準的固定資產不及時進行處理,對實物資產管理缺乏嚴格的審批、驗收、使用保管制度,責任不落實,造成財產損壞、丟失無人追究的問題。此外,也存在“行政事業單位投入的資產,得不到應有的補償,”資產投入未經批準,造成產權關系不明,甚至由集體或個人無償使用,改變了資產本身固有的性質等問題。
3、國有資產配置不公
傳統的計劃經濟配置管理方式導致國有資產產權分散,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缺乏嚴格規范的資產形成機制和資產配置標準,造成“問題”工程多、資產形成隨意性強、資產配置不公平。非經營轉經營資產處置隨意性,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在保障行政事業單位正常業務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形成、使用、處置大部分由各單位自行掌握,基本上是誰建設誰使用,誰使用誰管理,并在國有資產出租、轉讓、抵押、改變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有的單位隨意將機關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獲取收入,用以發放獎金、津貼等,造成單位之間和同職級人員之間辦公條件苦樂不均和分配不公,有的單位利用行政劃撥用地和各種規費收入自行開發建設辦公樓、培訓中心和房地產項目,容易產生腐敗現象。財政部門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主管部門,對機關國有資產管理權僅限于價值管理,對資產的產權、使用、處置等缺乏有效監管,難以對資產的形成和配置實施宏觀調控。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對策
1、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資產的監督管理,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保障國有資產不受侵犯,制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必須按照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行政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配置資產,優化資產結構,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措施,理順產權關系,管好用好資產,加快資產的合理流動,既有利于解決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的燃眉之急,又可以為資產原擁有單位換來一些經濟上的收益,同時對國家來說也可以減少國有資產的流失與浪費,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規范國有資產購置
建立科學的國有資產預算制度和采購制度,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這是解決資產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根本措施%財政部門要提出科學合理的資產購置、配置和處置方案,研究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配置標準,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的專門預算,加強對政府采購預算的編制的制定和管理,以此為依據進行經費預算,避免資金浪費現象、應當引入市場機制下規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購制度為主的資產購置方式,建立嚴密的政府采購監督體系,加強對政府采購機構、供應商、社會中介機構參與政府采購行為的監督,在招投標過程中分工負責、相互合作、各司其責,加強對政府采購活動各個環節的管理與監督,實現財政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政府采購資金按照政府采購制度的要求合法合規使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科學配置"有效管理和高效使用。
3、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法規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應當建立有效地監督管理機制,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實施辦法.進行國有資產管理、實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責任制,將資產使用責任落實到資產使用部門和人員,建立固定資產登記卡,并建立健全產權登記制度"保管制度和損失賠償制度,嚴格國有資產處置審批程序及權限,規范國有資產的調劑和拍賣制度,加大資產調劑使用力度,促使資產合理流動,提高使用效率,對造成資產閑置浪費和化公為私的相關人員追究責任、建立堅持資產與財務管理相結合,圍繞財政工作中心,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分類管理”的要求,強化財務監督,努力實現管理體制創新、加快制定《國有資產法》,界定各種資產的性質、范圍和分類,明確資產的管理者和職責,建立資產審計、登記制度,使得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有規可循、有法可依。
綜上所述,國有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國家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資產價值與實物管理脫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與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合理有效地使用,發揮國有資產最大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一)建設兵團經濟發展的優勢
制定嚴格的資產管理制度。為杜絕損失浪費,更好地管理資產,國資公司應嚴格規定對控、參股企業資產管理的授權額度;并監督企業制定資產購置、使用及處置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強化過程管理,優化管理流程,使資產管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二)兵團國有資產管理的劣勢
1、對兵團的資產狀況不清楚
當前國資公司對兵團的國有資產了解不清,無法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不能科學的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國資公司不能及時的組織人力和物力對所轄范圍內的經營項目進行細致的了解和研究,只能了解大致的情況,極大地影響了對兵團產業的管理水平。
2、高端管理人才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建設兵團的國有資產也在不斷的增加,兵團國有資產經營企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雖然兵團國有資產經營企業主要管理建設兵團的財務工作。但是卻缺乏大量專業的管理人才。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嚴重的阻礙了國資公司對當地的經營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
3、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
我們企業的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兵團黨委直接委任。這種情況雖然保證了監督管理人員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但是卻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知識。再加上我們單位分管的這一部分兵團的經營項目成分比較復雜,監督人員不能對我們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我們企業的財務工作也無法有效的進行監督,影響了公司對兵團資產的管理水平。
二、控制兵團國有資產管理風險的措施
(一)加強兵團和企業之間的聯系
在企業也內部設立嚴格的資產管理委員會,然后在兵團高層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要是由兵團分管經濟工作的領導和兵團有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及人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通過這種方式將兵團的國有資產管理細致分化,成立專門部門管理。通過監督小組對兵團的國有資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從外部對兵團國有資產經營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保證財務工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加強兵團的監督小組和企業的資產管理委員會之間的聯系。通過兵團內部的資產管理委員會和企業內部的財務部門對兵團的國有資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兩個監督管理部門互相監督,互相合作,加強控制兵團資產管理的風險。
(二)引進專業的管理人才
針對兵團財務管理的專業人才不足的情況,我們要有計劃的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引進?,F在隨著兵團國有資產經營企業對兵團的經營項目綜合管理,使兵團的經濟快速發展,建設兵團的國有資產持續增加。但是隨之而來的對增加的國有資產的管理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由于缺乏大量的專業管理人才,使建設兵團的國有資產的管理極易出現風險。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只有針對性的引進大量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強對建設兵團國有資產的管理。及時處理建設兵團的經濟項目在發展過程中的遇到的各種問題,減少對國有資產管理的風險,促進建設兵團經濟發展和國有資產的持續增加。
(三)加大考核力度
國資公司要樹立以最少資產投入獲得最大效益產出的資產管理理念。一是加強對控、參股企業資產折舊費、修理費等指標的考核,杜絕出現只關心資產購置,不關心資產效益產出現象的發生,進一步增強控、參股企業的節約意識,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加強業績考核。對企業負責人進行經營業績考核是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出資人考察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重要方式。經營業績考核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全新工作,在和企業負責人簽訂目標責任書的同時,還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企業負責人獎懲制度、任期考核制度及財務監督制度,各項制度相互銜接、相互配套、共同推進,才能把考核工作做好。
(四)強化企業財務風險防控,加大對投資的監管
強化企業財務風險防控。要指導企業全面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監測、評價和應對體系。切實加強現金流量管理,確保資金鏈安全。強化成本管理,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壓縮資金占用,有效降低成本費用。此外,還要監督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投資管理制度,完善投資辦法,嚴把投資方向,嚴格投資程序,嚴管投資項目,嚴控投資成本,嚴禁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投資,嚴禁超過自身實力的過度投資。
三、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實物形態,貨幣形態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指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財務論文,即事業單位的國有(公共)財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包括國家撥給事業單位的資產,事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其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等。我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長期以來一直采用實物形態來管理,而相對忽視它的價值形態,本文就是要進一步研究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實現形態問題。
一、國有資產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的基本特點。
1、實物形態的國有資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它是一種具有明顯的凝固性即不可流動性的資產。其二,它是一種需要多次投入或連續投入的資產。國家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投入,往往都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即是說,對實物形態的國有資產的投資者來說,不但要承擔初始投資的責任,而且還要承擔連續投資甚至承擔經營成果(或經營風險)的責任。其三,它是一種既會發生有形損耗也會發生無形損耗的資產。有形損耗有兩種:一種是因使用而損耗,另一種是因自然原因而損耗。
2、貨幣形態的國有資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它是一種處于轉化過程中的資產。當國有資產處于貨幣形態而沒有投入經濟運行時,那么這種資產其實只是一種資金,或是一種金融資產、一種潛在的資本,只有它投入現實的經濟運行并且被用來追逐利潤時,資金才轉化為資本。第二,它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資產。一般說來,貨幣形態的資產不可能長期存在,它或者是轉化為實物形態的資產,或者是轉化為證券形態的資產。在市場經濟中,貨幣形態的資產向何處轉化,取決于投資者的投資意向和收益預期。在貨幣形態轉化為實物形態或證券形態的同時,也會發生反向的變化,即實物形態和證券形態的資產向貨幣形態轉化。從經濟周而復始地運動的角度來看,這種轉化時時都在進行,天天都在發生。第三,它是一種容易發生無形損耗的資產。貨幣形態的資產一般不會發生有形損耗,但卻容易發生無形損耗,即由于通貨膨脹原因而引起貨幣貶值,由于物價上漲是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趨勢,因而貨幣形態的資產也就處于無形貶值的常態之中。
二、從價值形態上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 有著十分明顯的優點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第一, 有利于完成國有資產管理的特定任務。國有資產管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值增值。從價值形態上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國有資產的流失、損耗、保值、增值等經濟指標。
第二, 有利于對國有資產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價值指標所提供的信息, 國有資產具體管理部門可以非常容易地發現投資效益比較顯著的企業、部門, 以及國有資產運營中的一些問題, 從而向國家、政府提出有關國有資產結構調整、收益使用及擴大再生產方面的建設性意見, 使資產配置更加有效, 資產組合更有收益, 并且為國家、政府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法律提供可靠的依據。
第三, 便于對國有資產的實際運營進行考核。實物形態的國有資產因其門類繁多, 各個企業的具體經營過程又不盡相同, 因此很難用統一的指標體系來進行考核、評估??墒遣捎脙r值形態的管理方式, 就可以用各種經濟領域共同適用的價值指標體系, 對不同的單位。
第四, 有利于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我國要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它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區別就是要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墒窃趪匈Y產實物形態的管理方式中, 政府要求企業既講經濟效益, 又講社會效益, 這往往使企業無所適從, 常常會顧此失彼。在國有資產價值形態的管理方式中, 國家和政府就可以運用稅收、信貸、收益等經濟杠桿, 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達到的目標, 寓于經濟目標之中, 這樣就可以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揮其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