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危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濟危機
論文正文:
我國經濟危機對策
一、經濟環境影響
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大,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無疑對我國造成巨大的沖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迅速惡化,這使我國內部在投資、消費、出口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問題更加突出了。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這些問題,進而及時尋找出緩解經濟危機的辦法,使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小。
二、世界經濟危機下的中國
經濟問題投資、消費、出口,這三者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問題最終會體現在這三方面上。所以,這里就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問題進行分析。
1.投資問題。
拿投資來說,我國的投資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紀經濟危機的影響,一直作為我們的產業重點的制造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出口受阻,其結果必是帶來巨大的損失。目前的投資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資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資為主,市場性投資需求仍然沒有恢復,民間投資意愿不強,在政府投資計劃完成后,投資增長的持續性和經濟回升的穩定性還存在一些不穩固的因素。可以說,這些使我國的投資環境迅速惡化了。
2.消費問題。
消費的問題不僅僅是收入高低的問題,它還涉及到醫療、教育、住房、商品物價水平等一系列的問題,對內消費的不足會使我們在經濟危機中處于更加被動的狀態。目前在我們的制造業大國里,顯然消費水平是不足的,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更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讓我們的老顧客們大大減少了對我們商品的進口,加之我們自身的消費又不足,這時產能過剩的問題就出來了,商品積壓,生產萎縮,以至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產能過剩帶來的后果勢必是資源消耗、貸款劇增,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繼續下滑。可以說,在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的今天,我們是否有足夠大的內需對于我們能否抵抗住經濟危機的波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此,在這方面必須加強重視程度。
3.出口問題。
出口問題,它一定程度上牽涉了我國制造業。我們的制造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制造業,沒有掌握專利和技術,在人民幣升值與生產成本提高的壓力下我們并沒有權利提高銷售價格。現在全球經濟危機一來,我國制造業的出口量必定是銳減,我國制造業受到巨大打擊。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制造業出現了問題,我國經濟是無法實現平穩發展的,我國的經濟結構也一定會出現問題。綜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極大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又相互影響,導致我國經濟無法實現平穩發展。所以,下面就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進行探索和思考,積極的嘗試解決,以此來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穩定國內發展。
三、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
1.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以恢復我國經濟元氣。
惡化的投資環境使大家都把錢緊緊握在手里,不敢拿出來投資了。這樣顯然是不利于我國經濟恢復元氣的。因此,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開辟其他的國際潛力市場,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比如,廣東就已經提出在粵澳港的區域基礎上加強與東盟的經濟合作,為我們的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業,鼓勵制造業都是改善投資環境的積極措施。
2.實現有力、公平的金融監管,使我國經濟走向正常發展軌道。
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導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債券在全世界泛濫。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離開嚴格的監管,各種違規現象就會發生,違規的操作一定會打破市場的平衡。所以,強化金融監管十分重要。我們要杜絕一切非法資金流動污染市場,合理引導資源流向有需要的企業,這樣我國經濟才能正常發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金融信用體系,促進市場的公平、公正,有序競爭,并實現經濟、人口、環境間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和可持續力。
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提高國民消費水平。
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提高國民的消費水平是極為關鍵的。我們應建立一個包括政府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慈善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斷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減少消費者對未來的不確定。這對于提高我們百姓的消費水平,刺激大眾的消費欲望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消費水平提高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能大大緩解,出口阻礙對我們制造業的打擊也減輕了,我們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就會更加暢通、更加合理。另外,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還要提升產業結構。尤其是面對現在的狀況,提升產業結構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這項策略主要針對我國的制造業。要加大技術改造投資,積極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保護好我們的專利,掌握定價權,以使我們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更加主動有利的位置。
1.1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經濟危機造成國際投資急劇減少,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數量明顯降低。由于進出口工業受到影響,導致國內企業破產倒閉或減少生產規模,國家稅收因此會下降[2],特別是對一國的財政收入造成極大的影響。以中國為例,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2008和2009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分別下降了12.9%和26.2%(見圖2),經濟危機使政府財政收入面臨巨大壓力。此外,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導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也會減少,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衛生事業的國際援助,這對于與衛生領域的產業負面影響特別大。
1.2居民的失業率增加2008經濟危機后,中國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門統計新增失業人員約為2000萬人,總體失業率有小幅上升(見圖3),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動力、傳統的城市出口行業、礦業和手工制造業。另外,經濟危機在柬埔寨已造成30000人失業,主要集中在該國最重要的出口行業制衣業。在印度,出口外向型行業已造成50萬人失業,主要集中在鉆石珠寶、制造業和紡織行業。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經濟危機將影響5100萬工人,失業人口將達到3000萬人。失業人員失去工作收入、醫療保險,這些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不到滿足,包括基本的營養攝入不足、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導致健康狀況下降。
2經濟危機對衛生的影響
經濟危機對衛生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公共衛生服務質量下降、食品安全性降低和公眾健康水平下降。同時經濟危機影響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特別是降低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營養不良發生率等。而經濟危機影響衛生系統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影響公共衛生投入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家將削減其衛生預算。經濟危機造成的國內出口需求減少,導致獲取資本渠道收緊,外國直接投資規??s減,以及匯款額下降。由于收入下降,為衛生保健籌措資金的政府收入面臨極大壓力。正是由于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實施經濟刺激而導致衛生預算增長速度降低或減少,或者由于國際援助減少而導致可利用的衛生資源減少,從而導致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可獲得性降低。例如,墨西哥在經濟危機后,GDP下跌了4.6%,其在貧困人口方面的政府投入下跌了23.7%。
2.2通貨膨脹影響基本衛生服務的落實程度由于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貶值、藥品價格上漲,導致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降低。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由于本國貨幣貶值,導致部分國家的進口藥品的價格上漲和部分國際的醫療服務價格上漲,加上本國居民的收入減少,這種情況影響到了醫療服務的利用。個人支付比例過高導致衛生服務利用減少,同時可能因為個人自負的衛生費用過高而使得一部分人陷入貧困。
3提高應對危機能力的啟示
經濟危機對各國的影響不同,各國的應對措施也不同。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維持穩定;二是保護長遠發展機制;三是保護弱勢群體。雖然各國應對策略有所不同,但其共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刺激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對社會部門投資就是對人力資本投資,健康的人力資本是經濟生產力的基礎,并能加快恢復使經濟走向穩定。目前全球已投入1萬億美元用于經濟刺激計劃,中國政府也提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計劃:其中50億用于增加貸款,420億用于促進就業,2930億用于提高社會保障系統。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刺激消費,包括建立社會保障網絡、人力資源培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擴大社會保障網絡,避免弱勢群體陷入貧困。
3.2監控經濟危機的影響,提高應對能力強健的衛生系統對于維持監測和應對能力,面對大流行的威脅至關重要。反映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一個指標是衛生系統是否建立了特定的監控組織或委員會,負責及時收集和解釋相關的數據及適宜的政策。在亞洲經濟危機中,亞洲開發銀行在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的支持下建立了亞洲復興信息中心,提供經濟以及危機的社會影響的數據,特別是衛生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主要是一些長期指標,如期望壽命和嬰兒死亡率,似乎對經濟危機的敏感性不強,另外這方面的數據目前仍然比較缺乏。
3.3防止衛生預算縮減,維護健康公平食品和燃料價格不斷上漲以及就業無保障等一些因素促使經濟衰退期間不平等現象日益增多。健康弱勢群體迫切需要政府建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予以保障。若衛生預算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固定下來,特別是針對貧困人口的衛生預算,則有利于促進健康公平目標的實現。巴西就采取這種方法確定衛生預算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泰國政府增加了為貧困人口提供免費服務的預算;印度尼西亞在國際援助資金的支持下,為貧困人口和老年人提供了服務并且擴大了社會保障網絡。另外,國際捐贈機構應該保證國際援助的水平不變,防止前期努力的成果毀于一旦。在保證衛生預算不縮減的情況下,在經濟刺激計劃中保證衛生領域和社會保障領域也有相關的投入。
4結語
1.勞動爭議案件類型多樣化。金融危機不僅使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增多,同時爭議案件的類型也越來越多。勞動爭議案件不僅數量越來越多,而且爭議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過去,勞動爭議案件類型主要是對用人單位除名、辭退的爭議,現在主要是對違法辭退,工資、保險、福利、勞動保護等的爭議,在這些案件中最多的是勞動報酬和保險福利案件。
2.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缺陷顯露無遺。由于我國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具有繁瑣的程序、環節比較多、時間比較長的缺點,同時從事勞動爭議的人員不僅短缺而且大多專業化程度低,導致我國很難去處理勞動爭議案件。
二、分析經濟危機下企業勞動關系問題凸顯的原因
現在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在進行轉變(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合同法法律不健全;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當經濟發展迅速時,勞動關系問題并不會凸顯出來,一旦經濟發展衰退,勞動關系矛盾就會立刻凸顯出來,從根本上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導致企業勞動關系問題凸顯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忽視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通過觀察我國的人力資源狀況調查,能夠發現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并進行了人力資源規劃的企業僅占全部企業的10.3%,在建立人力資源規劃的企業中能夠做到實行的企業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且大多企業不按照企業制定的考核制度和培訓制度執行,曾經有個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調查,發現占8成的企業對工作分析、評價含義模糊不清。因為市場永遠是不斷的在進行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競爭的優勢逐漸從降低產品的成品、提高產品的質量轉變為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的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優勢的源泉,離開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能否對企業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漸漸成為評價一個企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危機后,勞動關系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企業領導者開始重新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思考,漸漸感受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2.以往企業的人力資源理理念大于實踐。通過觀察,能夠發現我國雖然掌握著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但是缺乏實踐操作,如“中國人先進的概念能夠和美國人相比,只要美國人登出了新東西,在一星期后一定能在中國的報紙上看到”、“多年來理念是滿天飛,行動是地上爬”,由于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缺點:我國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分析不到位、我國沒有人力資源管理說明書,導致我國無法對員工給予該應得的報酬。我國企業大多實踐操作方面比較薄弱,受經濟危機沖擊以后大多陷入困境,不知道通過什么手段來應對危機,只能采取最簡單的裁員手段,因為我國沒有對人力資源管理評價的規定,導致企業中員工的質量良莠不齊,一味裁員,有可能會裁掉具備理念和實踐經驗的員工,降低企業的競爭力。現如今,經濟開始復蘇,企業出現了招人難這一現象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企業應該通過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來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3.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太完善,勞動爭議案件沒有得到很好只能累計下來,導致我國勞動爭議案件出現“井噴”現象,大部分企業仍存在拖欠員工工資、超時加班、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就業合同等行為,當員工與企業領導者產生矛盾時,勞動者通常會選擇集體罷工等不規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了加劇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困難。還有,隨著《勞動合同法》法律的頒布和類似法律知識的宣傳,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開始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了導致了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加。在此情況下,對企業造成了很多壓力,一是來自勞動者自身維權意識的增強;二是企業受政府的監管;三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企業不得不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制服來執行,加快了人力資源管理法制化的進程。
三、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曾經有個學者說過,經濟危機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壞的一面指的是,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使大多企業陷入絕境,經濟呈現一片蕭條的景象;好的一面指的是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是一次機遇,經濟的調整必然會使國內的資金、資源、人才進行重新配置,甚至是國際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就是人才的重新配置,人才的重新配置,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的契機,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抓住機遇,積極的迎接挑戰,通過創新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和諧的勞動關系的構建。
1.堅持以人為本,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現代企業管理關注的是以人為本,要提升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人力資源管理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只有提高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改善了員工的工作壞境,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為了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必須要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應從企業崗位的實際出發,對其工作進行分析,編訂可以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依據的說明書;
b.企業應對員工的工作績效進行評價,對員工進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工作評價體系必須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c.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讓員工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d.提出福利措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2.企業應抓住機遇,為發展做好人才儲備。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第一資源,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危機雖然導致大部分企業采取裁員的手段,但是也為我國企業帶來了機遇,企業能夠在此狀況下,吸收高素質人才和緊缺人才,從而促進企業實現良好發展。企業抓住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經濟危機導致大量企業裁員,因而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同時失業人員和大學畢業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夠找到工作,企業在此時吸收優質人才所花費的成本會降低,為此,企業應該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積極吸收優質人才;
b.企業應對危機時能夠培育人才,經濟危機給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面對困境時,企業員工的能力就可以顯現出來。
【關鍵詞】金融危機;返鄉;農民工;就業。
源自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沖擊著全球化日益加深且作為新崛起經濟發展中的中國。受其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外向型企業被迫倒閉、歇業、限產或外遷,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因此而失業,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農民工失業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問題不容忽視,它給經濟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不可低估,如何安置返鄉農民工的工作、生活已成為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
一、引發農民工大量返鄉的原因分析。
中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有著大量農民工群體,他們為經濟的迅速發展做出了貢獻。據有關資料顯示,將近百分之八十的農民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地方的產業特點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以出口為導向,用工需求和國際經濟周期有很大關系。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很大,受到嚴重打擊的是沿海外向型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首當其沖。農民工成為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最先受損的龐大群體,被迫失業走上返鄉回家之路。具體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外部需求萎縮。
金融危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經濟體傳導到新興市場經濟體,從虛擬經濟擴散到實體經濟,使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慢。金融危機在使全球經濟下滑的同時,也使失業成為全球的突出問題。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滑、失業人口增加,消費大幅消減使我國外部需求大幅萎縮,其突出表現:一是外貿出口下降。2008年11月我國外貿出口首次出現2.2%的負增長,12月外貿出口111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二是企業外貿訂單減少。相關研究表明,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增長每放慢1個百分點,將導致制造業中的23萬人失業,這還不包括制造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如來自房地產等行業的失業。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企業訂單量持續萎縮,不可避免地會使企業減少用工量。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年GDP為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2008年四季度GDP增速僅為6.8%。經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基礎,失去外部需求的支撐,經濟增速下降,使我國就業市場急速下滑,農民工就業遭遇困境。
(二)外部需求萎縮使我國生產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主力軍。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第二產業中農民工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業中占68%,在建筑業中接近80%;在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業中,農民工占到52%以上。然而,2008年以來,在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企業特別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企業經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中小企業受外部需求萎縮的擠壓而破產倒閉,尤其是外向型經濟規模較大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反應明顯。有些企業雖然沒有裁員,但職工在放長假、等訂單,實際上處于亞失業狀態。更為嚴重的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行業正在從紡織服裝、電子制造等加工貿易型蔓延到房地產、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行業。企業經營困境使其用工需求減少,裁員和職工待崗歇業現象逐步增多,就業市場容量一再收緊,失業成為部分農民工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三)企業經營困境造成農民工失業。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越來越開放的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面對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部需求萎縮和企業經營困境。不少外向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建筑、紡織、服裝等農民工集中的企業,早早開始“節衣縮食”而限產或停產,它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就業崗位減少,因其用工替代性強、技術要求不高,是農民工最集中的行業,因而農民工成為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群體。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12月初完成的《金融危機對就業影響最新數據調查報告》指出,失業返鄉的農民工,主要來自四川、重慶、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甘肅等勞動力輸出大省市,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波及國內出口企業受到的打擊尤其沉重,企業停產及倒閉令大量農民工失去工作,返鄉成為他們最后的選擇。
二、返鄉農民工面臨的問題。
金融危機在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與之帶來的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問題也是一個需要重視并且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農民工返鄉并未像所想像那樣能夠完全在家鄉找到自己的適合工作和崗位,由于當地產業結構和農民工自身的原因,在回鄉就業農民工中存在有以下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我國農業經濟的現狀是不能容納這樣多勞動力同時就業。本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有著較高的收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地農業發展并不需要這樣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在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大省中,如四川、貴州、甘肅等,往往都是平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地方,本來農業的就業壓力就很大,現在又面臨著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就業的現狀,未實現就業再就業的勞動力比重更大,農村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壓力加大。
(二)農民收入增長受到較大影響。
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農民進城務工更是我國現階段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農民收入來源不外乎三部分:一是以打工為主的工資性收入,二是家庭經營收入,三是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其中農民務工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40%,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大量農民工失業將嚴重危及農民收入增長,使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抑制農村消費,使擴大內需的政策目標難以實現。200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困難加劇、部分農民工返鄉回流問題。顯然,中央已經認識到農民大量失業的嚴重性、期望以穩定農民工就業、扶持返鄉創業來增加農民收入。
(三)土地糾紛明顯增多。
據有關數據,我國戶籍在冊的農民數量大約有9.5億,但是其中有2.1億左右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工。這樣就存在一個現狀,他們名下的土地就存在有荒蕪,無人種植的現狀。有些農村進行了私下的土地流轉,將原有的土地以常年出租的形式轉讓給別人,而農民僅僅獲得一少部分地租。這種私下的土地流轉形式在大量農民工可以在外有穩定收入是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甚至成為了農民工獲得收益的一種方式。但是,隨著大量的農民工返鄉,也要開始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就業渠道時,這一問題就開始凸顯了出來。這些農民工回到農村后,由于原有土地被征用或已流轉給他人而無地可耕,面臨城鄉雙重失業問題。因生計所迫,失業返鄉農民工紛紛索要承包土地,農地糾紛開始凸顯。農民工大量返鄉后,如果原有承包地已轉給他人,而流轉合同尚未到期,就很容易引起糾紛,這對農村社會穩定相當不利。
(四)社會治安出現新的問題。
總體上講,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絕大多數勤勞樸實,遵紀守法,但極個別農民工失業后,其收入來源少,情緒不穩定,由此產生了一些新的社會治安問題。在返鄉潮中,文化程度和勞動技能相對較低的中年農民工,所占的比例很大。他們在家庭中是經濟支柱,不僅承擔了上一代人的養老義務,還肩負著下一代人的教育責任,負擔最為沉重,因失業而中斷外出務工收入來源,相當一部分家庭入不敷出。甚至陷入貧困。如果他們長期失業,經濟狀況得不到改觀,便會對農村社會穩定構成威脅。相較于中年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并無農業生產經驗,既未能完全融入城市,又對鄉村生活產生疏離感。面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情況是:返回農村,做不了合格的農民;融入城市,很難逾越橫亙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墻。如果城里不能就業,他們長期窩在鄉村,就會無所事事。農村賭博之風盛行,他們就會加入賭博的隊伍中去,損害社會穩定是不容置疑的。
三、幾點建議。
目前,農民工返鄉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但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鍵在于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當他們生活有所依靠的時候,生活穩定時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里提幾條主要對策。
(一)要充分認識返鄉農民工工作的重要性。
金融危機下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社會問題,某種意義上更是個政治問題。多年來,我們一直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當宏觀經濟發展良好時,大量的農民被吸引到城市;當宏觀經濟形勢惡化時,最先遭受打擊的是農民工,大量農民工被迫回到農村。讓農村成為城市經濟榮枯的蓄水池,對農村和農民而言是不公平的。
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工就業空間,是全社會的重要任務和責任,必須落實好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措施,促進社會和諧。當前來講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使返鄉農民工盡快就業。政府關心農民的疾苦,首先關心他們的就業,只有穩定的就業,才能解決農村勞動力需求矛盾、農民收入與支出的矛盾,才能有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為此,各級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的重大意義,積極尋找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對策。
(二)爭取更多投資項目、發展以擴大就業為重點的產業。
在解決原有農業發展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拓展路徑,使得在外打工多年,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更快更好地就業。一是要狠抓招商引資。要在大招商中招大商,同時也要注意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為增加就業崗位作貢獻。二是要狠抓立項爭資。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力爭有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入國家計劃,使重點建設項目吸納更多農民工就業。除此之外,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發展中小企業,是國際社會解決失業問題的一條重要措施,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很大。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其就業吸納能力。比如餐飲旅店業、零售貿易業、交通運輸業、家政服務業等都能成為農民工的重要就業渠道。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要求不高,比較適合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
(三)加強職業培訓,以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
能力政府要把擴大就業作為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治本之策來抓。一方面,仍然要突出抓好勞務輸出。要著力加強縣、鄉勞動保障服務機構與勞務輸出基地建設,打造勞務品牌,積極開展與大中城市的勞務合作,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同時,要經常舉辦返鄉農民工專場招聘會,免費提供政策法規咨詢、職業供求信息和崗位援助等就業服務。
對家庭困難的返鄉農民工提供“一對一”幫扶,開展“送崗位”活動。另一方面,要安排專項資金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就業、創業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就業技能,特別是培訓高級技工人員,以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超級秘書網
(四)扶持返鄉農民自主創業,以增加就業崗位。
政府要營造鼓勵農民工創業的輿論環境,堅持“誰為社會創造的就業機會多,誰的貢獻就大”的輿論導向。同時要爭取農業銀行把網點延伸到農村,政府要建立小型企業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切實解決返鄉農民工“貸款難”的問題。
除此之外,要盡可能地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方便,要降低就業門檻和稅費負擔,特別是對那些剛剛辦企業的農民工,要放水養魚,以保護他們創業的積極性。
返鄉農民工就業是一項極為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形成合力,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等就業的制度。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問題,不能把農民當成負擔,應從調整城市化、工業化布局出發。清理一切利于農民工城鄉流動就業的制度障礙。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但越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越要善待農民工,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的關懷,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拋棄,這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佚名。失業潮襲擊全球暴亂此起彼落[EB/OL].星島環球網。2009202216.
[2]解希民。金融風暴:中國農民工遭遇池魚之殃[EB/OL].新浪網,2008211217.
[3]常紅曉。蘇南:就業“寒冬”正在到來[EB/OL].財經網,2009201201.
[4]佚名。官方統計;已有兩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EB/OL].星島環球網,2009202202.
[5]陽立高,廖進,柒藝。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J].財政理論與實踐,2008,(3).
[6]趙京武。靖西:農民工返鄉創業謀發展[J].中國培訓,2007,(9).
一、 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題目: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課題來源:教師規定課題
目的和意義:
2007年夏季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發,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不僅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而且引發了美國房地產及其關聯行業的衰退,拖累了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盡管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聯合干預措施,部分緩解了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但危機的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已經演變為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次貸危機的發生,使金融創新和金融國際化的過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認識房地產金融的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本文主要就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各領域的影響來分析,并探討相應的對應措施,總結其經驗教訓,從而為日后應對各類金融風暴的未雨綢繆做參考。
二、 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次貸危機的發生,各學者、專家對次貸危機的分析眾說紛紜。對次貸危機的研究也有相當多的文獻書籍,研究認識得已相當深刻??v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輪次貸風暴還對現有美國金融體制提出了諸多挑戰。危機必然成為市場革舊布新的重大契機。而美國監管當局應對危機的舉措,也當在治標與治本的雙重意義上給予更多關注和解讀。從某種意義上說,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貸風暴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件幸事。認真體味此次風暴之教訓,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種子在中國生根發芽,在未來引起無窮禍患。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 次貸危機定義及成因發展;
2、 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3、 次貸危機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4、 次貸危機對房地產的影響;
5、 次貸危機的應對措施以及給后人的啟示。
四、具體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和預期達到的目標:
1、 資料收集與整理階段(兼實習):2月15日 4月17日
2、 確定論文基本結構及內容階段:4月18日 4月25日
3、 完成論文初稿階段:4月26日 - 5月7日
4、 論文修改階段:5月8日 5月25日
5、 論文評審階段:5月26日 5月31日
一、經濟環境影響
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大,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無疑對我國造成巨大的沖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迅速惡化,這使我國內部在投資、消費、出口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問題更加突出了。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這些問題,進而及時尋找出緩解經濟危機的辦法,使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小。
二、世界經濟危機下的中國
經濟問題投資、消費、出口,這三者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問題最終會體現在這三方面上。所以,這里就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問題進行分析。
1.投資問題。拿投資來說,我國的投資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紀經濟危機的影響,一直作為我們的產業重點的制造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出口受阻,其結果必是帶來巨大的損失。目前的投資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資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資為主,市場性投資需求仍然沒有恢復,民間投資意愿不強,在政府投資計劃完成后,投資增長的持續性和經濟回升的穩定性還存在一些不穩固的因素。可以說,這些使我國的投資環境迅速惡化了。
2.消費問題。消費的問題不僅僅是收入高低的問題,它還涉及到醫療、教育、住房、商品物價水平等一系列的問題,對內消費的不足會使我們在經濟危機中處于更加被動的狀態。目前在我們的制造業大國里,顯然消費水平是不足的,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更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讓我們的老顧客們大大減少了對我們商品的進口,加之我們自身的消費又不足,這時產能過剩的問題就出來了,商品積壓,生產萎縮,以至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產能過剩帶來的后果勢必是資源消耗、貸款劇增,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繼續下滑??梢哉f,在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的今天,我們是否有足夠大的內需對于我們能否抵抗住經濟危機的波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此,在這方面必須加強重視程度。
3.出口問題。出口問題,它一定程度上牽涉了我國制造業。我們的制造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制造業,沒有掌握專利和技術,在人民幣升值與生產成本提高的壓力下我們并沒有權利提高銷售價格。現在全球經濟危機一來,我國制造業的出口量必定是銳減,我國制造業受到巨大打擊。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制造業出現了問題,我國經濟是無法實現平穩發展的,我國的經濟結構也一定會出現問題。綜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極大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又相互影響,導致我國經濟無法實現平穩發展。所以,下面就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進行探索和思考,積極的嘗試解決,以此來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穩定國內發展。
三、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
1.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以恢復我國經濟元氣。惡化的投資環境使大家都把錢緊緊握在手里,不敢拿出來投資了。這樣顯然是不利于我國經濟恢復元氣的。因此,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開辟其他的國際潛力市場,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比如,廣東就已經提出在粵澳港的區域基礎上加強與東盟的經濟合作,為我們的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業,鼓勵制造業都是改善投資環境的積極措施。
2.實現有力、公平的金融監管,使我國經濟走向正常發展軌道。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導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債券在全世界泛濫。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離開嚴格的監管,各種違規現象就會發生,違規的操作一定會打破市場的平衡。所以,強化金融監管十分重要。我們要杜絕一切非法資金流動污染市場,合理引導資源流向有需要的企業,這樣我國經濟才能正常發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金融信用體系,促進市場的公平、公正,有序競爭,并實現經濟、人口、環境間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和可持續力。
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提高國民消費水平。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提高國民的消費水平是極為關鍵的。我們應建立一個包括政府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慈善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斷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減少消費者對未來的不確定。這對于提高我們百姓的消費水平,刺激大眾的消費欲望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消費水平提高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能大大緩解,出口阻礙對我們制造業的打擊也減輕了,我們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就會更加暢通、更加合理。另外,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還要提升產業結構。尤其是面對現在的狀況,提升產業結構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這項策略主要針對我國的制造業。要加大技術改造投資,積極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保護好我們的專利,掌握定價權,以使我們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更加主動有利的位置。
論文關鍵詞:經濟危機,國際貿易,貿易保護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先后陷入低迷,世界經濟進入到新一輪調整期。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趨勢下,我國主要貿易伙伴進口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需求增速持續走低。嚴重的經濟危機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在國家依存度日趨提高,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沒有哪個國家和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雖然各國普遍看好中國經濟,但中國經濟已出現大幅下滑的信號,國際貿易業務是經濟危機中表現最為明顯,影響最大的領域。面對著如此惡劣的環境,筆者根據對中國對外貿易近年來的跟蹤研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以期解決外貿企業目前所面臨的不利形勢。
一、勇于應對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政策,打造中國貿易大國新形象
在全球開放的條件下,自由貿易是有利于各國經濟發展的,而當全球經濟出現危機或蕭條時,貿易保護政策的勢力就會抬頭。比如上世紀30年代美國在出現經濟危機后出臺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這一貿易保護政策將兩萬多種進口產品的關稅大幅提高,引發各國效仿出臺相應的貿易保護政策,但這錯誤的決定并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將在危機邊緣掙扎的世界各國推向更深的危機深淵之中。在新一輪經濟危機到來時,各國政府卻并沒有牢記歷史的教訓,貿易保護政策的風頭又卷土重來。2008年中國遭遇到的反傾銷調查達73起,反補貼調查達10起,分別占全球同類案件總數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以來,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有增無減。2009年,印度對中國輸印亞硝酸鈉進行反補貼調查及特殊保障措施調查,并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為期6個月。2月19日,印度再次宣布將在一至兩周內對中國鋁征收保護性關稅,并將對其它進口的中國商品進行調查。這是繼印度對中國玩具6個月進口禁令后的又一對華貿易舉措。
同年1月,歐盟對華出口緊固件采取最終反傾銷措施,5年內征收平均高達80%的反傾銷稅。2009年2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即日起對中國輸美床用內置彈簧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164.75%~234.51%不等。6月中旬,美國在10天里針對中國鋼鐵產品采取了3起反傾銷調查,歐盟也對中國的鞋和雞肉等等提出了反傾銷訴訟。
2009年9月9日,在美國商務部剛剛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石油用鋼管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為10.90%至30.69%之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又對中國的輪胎特保案做出最終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征收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即在4%的原有關稅基礎上,在今后三年分別加征35%、30%和25%的附加關稅。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應當主動地開展應對,聯絡其他世界各國拿起WTO所賦予的有力武器,充分利用WTO相關政策,立場堅決地站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舞臺上,積極反對貿易歧視與保護,倡導自由貿易。我國既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須兼顧其他貿易國家的利益,聯合其他國家積極面對歐美、印度等經濟體對我國設置的技術性壁壘及頻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同時我國政府職能部門更應該組織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在WTO機制下全面搜集各種資料,積極有序地應訴,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加強貿易業務中企業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高科技含量,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
在本次經濟危機中我們發現,那些出口附加值比較低的產品是受沖擊最大的一類。當今提出的許多貿易壁壘都是針對我國出口商品檔次不高、技術水平低而提出的。例如此次經濟危機,在紡織品領域中,商品出口過程中存在著品牌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缺少原創能力的問題。這說明紡織業還處于國際供應鏈的低端,因為缺少品牌概念及核心競爭力而無法進入高端市場的窘境,同時,體現出中國的紡織產業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政府應該大力引導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戰略,激勵企業重視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并配合企業對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增強中國紡織品企業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在沿著追求高附加值品牌的思路上加強追求產品的差異化和建立自主創新品牌,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自身也應該大力依靠科技進步,不斷調整自己的技術,學習國際先進企業的優勢,不斷創新自己的技術和開發新的產品,加速優化產品結構,在提升出口產品品質的同時,加快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只有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已有產品的性能與品質,滿足市場客戶的需求,用高附加值的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才能在本次經濟危機中順利度過難關,應對以后市場中更激烈的競爭。
三、加強海關監督管理及統計作用,推動貿易良好發展
作為海關也應該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更加主動開展自己的職能工作,為外貿企業和國家服務,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的良好進行。
1、積極參與區域和多邊海關合作事務,發揮大國海關作用,爭取對我國有利的貿易規則。不斷提升我國的雙邊合作層次,力爭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大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海關建立并發展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努力維護我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形象。
2、通過開展海關稅收政策研究,積極參與出口稅開征、退稅政策調整、外貿經營資格管理體制改革等國家外貿政策的研究論證工作,優化出口結構,加強對優勢農產品、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商品、服務貿易出口等的稅收扶持,限制資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出口,支持跨國公司把高技術、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轉移到中國,逐步降低我國能源、資源的對外依賴程度,推動外貿方向的轉變。
3、對加工貿易實施進一步管理。提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適當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商品目錄,吸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機械產品以及高增值、省能耗、低(零)污染等優勢產品的加工貿易鼓勵類目錄,鼓勵加工貿易企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物流服務、產品營銷領域延伸,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4、通過完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備案、調查、擔保、處罰等一系列制度,加大對國產品牌的保護,不斷優化國內出口商的生存發展環境,將現行的以商標專用權為主的保護,逐漸轉向對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專利權等各類知識產權的全面保護。
四、開發國內市場,適時將外銷轉為內銷
對于國際貿易企業而言,應該充分意識到相比國際市場的一片寒冬,中國的市場卻是機遇無窮。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危機時使用了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策略。對外受阻的出口貿易企業也可以考慮將原有的外銷業務轉向新型的內銷業務。但讓過去100%的外銷企業從事內銷,的確存在很多困難,面對新的內銷市場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克服。
1、加強自身品牌建設,適應國內市場需要
外貿生產大多數都是訂單生產,生產的產品都是外商市場需要的產品,產品并不適合國內市場需要。為此,外貿企業需要認識到這個本質區別,迅速根據本企業的特點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加強自身產品的技術優勢以適應國內市場的特殊需要。在保持原有出口產品良好的品質前提下,根據國內市場的需要來進行調整產品特性,通過樹立自己的品牌來吸引更多的國內客戶,占領國內市場。
2、控制營銷環節,發展完善的營銷管理
外貿企業主要是以產品為導向的,而內銷則主要是以服務為根本導向的。對于外貿企業來說,需要兩個部門就可以運行,即市場部和財務部。而內銷則至少需要開發部、行政部、市場部、財務部、客服5個部門。外貿企業要充分認識到這點區別,意識到企業轉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營銷隊伍建設,通過市場調研調整原有產品結構及類型,根據市場中體現的客戶結構和需要進行合理定位并且招聘一批熟悉國內市場的營銷人員,讓原先的外貿業務員和新型的市場營銷人員充分交流,互取所長,盡快實現從外銷到內銷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1 劉媛. 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弊端及應對策略[J]. 消費導刊, 2009,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