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計算機專業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智能電網;電力特色教學模式;電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隨著智能電網、綠色能源席卷全球,電力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電力不但要信息化還要智能化,電力企業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有電力專業背景的人才,這給電力大學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機會和挑戰。結合電力大學的大電力特色,為培養智能電網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開展計算機專業電力特色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智能電網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開展計算機專業的電力特色教學,首先要開設“電力信息化”課程。
一、我國電力信息化現狀及智能電網的目標
電力信息化是指計算機、通訊等信息技術在電力工業各個環節應用全過程的統稱。我國當今電力信息化現狀是實施電力工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信息化,包括電力工業規劃、設計、施工、發電生產、輸電、變電、配電、用電、電網調度、供電營銷、物資及管理等各個環節。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是電力信息化的基礎,各類電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電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電力企業的經營決策水平和經濟效益是電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電網將使電力信息化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發展。智能電網是電力信息化的延續和飛躍。智能電網是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新能源變革融合在一起的產物。中國的智能電網目標是分三個階段推進:2009年至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重點開展“堅強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工作,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及各環節試點工作;2011年至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關鍵技術、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分析我國電力信息化現狀及智能電網的目標可見,各國探索智能電網建設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術應用。為實現智能電網的戰略目標,電力企業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懂電力信息化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開展電力特色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二、電力大學計算機專業電力特色教學模式
面對電力行業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形勢,特別是智能電網席卷全球,電力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模式在保有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創建特色,開展以計算機技術為主、電力專業背景為輔的特色教學模式。2010年學校設立了計算機專業電力特色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的教改項目,以實現計算機專業的電力特色及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電力特色教學重點要放在計算機技術和電力專業交叉點上,電力特色教學的先行策略是由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承擔此重任。2010年學校將電力信息化課程列入433門核心課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學大綱中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這不但要求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的內容不斷優化,同時也要求對電力信息化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
電力大學計算機專業電力特色教學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群建設,開設代表計算機技術和電力專業最新技術交叉點的“電力云平臺”、“電力物聯網技術”等課程,并將“電力信息化”、“電力云平臺”及“電力物聯網技術”三門課程納入到一個課程群來建設??梢婋娏Υ髮W亟待探索并建立適合計算機專業的電力特色及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模式。
三、電力信息化課程特點與教學現狀分析
1.電力信息化課程的特點
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涉及面廣。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內容涵蓋電力工業生產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電網調度等全過程的信息化與智能化。課程內容包括發電企業的信息化與智能化、變電站的信息化與智能化、電力調度中心信息化與智能化、配用電生產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電力信息安全技術及物聯網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等。
(2)技術先進前沿。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內容涵蓋當今信息和電力領域的前沿技術、熱點技術。如在講解變電站的信息化與智能化這部分內容時要詳細分析電力領域的熱點技術iec61850。在講解電力調度中心信息化與智能化這部分內容時要詳細分析信息領域的熱點技術soa和電力領域的熱點技術cim及其在電力調度的應用。在講解物聯網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時要詳細分析當今信息和電力領域的前沿技術物聯網、智能電網及云平臺。
(3)與電力行業實際工程緊密結合。在講解課程的各部分內容時緊密結合實際工程。如在講解發電企業的信息化與智能化這部分內容時緊密結合發電企業的實際工程,如水電站廠級監控系統、火電站的dcs系統、發電廠?sis系統、發電廠智能管理信息系統等。
(4)多學科的交叉。電力信息化課程是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電力系統背景知識的融合與交叉。在講解課程的各部分內容時處處是多學科的交叉,如在水電站廠級監控系統中涉及計算機的網絡通訊技術,涉及控制領域的plc技術和現場總線技術,涉及水力發電特性專業背景知識等。
(5)電力信息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是與時俱進的,隨著電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而不斷地補充新內容,沒有現成的教材。當今世界電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非常迅速,如國家電網公司已經開展廣域全景分布式一體化的電網智能調度技術支持系統研制。在講解電力調度中心信息化與智能化這部分內容時就必須補充這部分新技術。
2.電力信息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沒有現成的教材,課程難度大,師資緊缺。從上述分析的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的特點可見,要求老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及電力工程經驗。
(2)課程內容與電力實際緊密結合,學生沒有現場工程概念,又是多學科的交叉,學生感覺課程難度大且抽象,學習興趣不足。很多學生很想學好這門課,但他們中只了解信息技術,沒有其他學科技術知識的積累。本課程開設在大三的第六學期,很多學生感覺困難后就放棄了,準備考研復習。
四、電力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是綜合應用課程,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體措施如下:
1.組建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
通過引進發掘培養人才,組建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吸納不同學科的擁有前沿的信息技術、豐富的電力背景和工程經驗的老師進入團隊,可以根據老師的特長安排講解相應的章節。電力信息化這門課程可由若干老師共同完成。由于國內市場幾乎沒有相關專著和教材,已經組織講課團隊老師撰寫并出版電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當今電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術并提供老師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的老師需要及時了解電力行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動態的最新技術。除了合作項目途徑外,老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參加合作、進修和交流。通過團隊的力量來解決沒有現成的教材、課程難度大的問題。
2.補充課程中需要的其他學科知識
鑒于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學習電力信息化課程時先為學生補充必需的計算機控制與通訊基礎技術知識,包括計算機控制通道接口技術、plc技術、串行通訊技術、現場總線技術及工業以太網技術等。在學習電力信息化的具體相關內容時為學生鋪墊必需的電力背景知識和工程背景內容,如講解水電站廠級監控系統時要先補充水力發電廠相關內容。通過利用一定的學時補充課程中需要的其他學科知識來降低學生課程學習的難度,使學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電力信息化技術。
3.新技術、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沒有現場工程概念,學生在學習電力信息化課程時會感覺抽象、難以理解,老師有必要與時俱進地將新的技術和理念引入課堂中。例如可以引入當今電力行業流行的先進仿真培訓軟件,比如三維變電站仿真培訓軟件,讓學生在軟件上仿真漫游變電站并模擬各種操作。通過仿真軟件讓學生模擬接觸電力工業現場,建立對電力工業現場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加強學生課后鞏固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消化和應用所學知識,可以將新的理念引入課堂中。借鑒西方本科教學及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經驗,本課程課后作業鞏固環節可以嘗試不同于常規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方法。本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每章的作業是查閱與本章相關的文獻資料并撰寫提交小論文,期末每個學生制作ppt文件并開展討論。
在學生課后鞏固教學環節中老師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指導本科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時,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優秀文獻,如何充分利用校圖書館提供的優質庫資源,然后指導學生如何讀文獻,如何寫小論文。要求學生在每章節后閱讀15篇以上相關文獻資料并提交小論文。教師要認真批閱學生的小論文,總結學生容易出現的普遍性問題,在下次寫小論文時提醒學生注意。
4.實施案例教學
新的電力信息化教學實施方案與國內外電力發展緊密結合,既具有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用性。此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必須將理論與工程案例結合,實施案例教學。案例可以來源于實際經典案例,也可以來源于老師們的最新研究的相關成果。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如何將工程應用問題轉化為計算機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iec61850和cim技術時,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中的面向對象技術來建模的。
關鍵詞 化學計算軟件 Origin Chemoffice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Computational Software
GUO Yan, LI Ju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44)
Abstract With the widely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computing software in chemistry, introducing such chemical computational software into the teaching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se courses can not only allow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ogress of chemistry and useful research tool, but als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and research work. In this course, we use the question-teaching 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self-learning. Class exercis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actual experiment result, to create a self-learning spac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examine ways of small issues or papers to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chemical computational software; Origin; Chemoffice; self-learning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硬件和軟件日新月異的更新,傳統的學科教學及科研已經離不開計算機輔助的影子。當前化學學科的研究已達到分子設計的水平,計算機在化學中的應用也是與日俱增,特別是在深入研究化學基本理論方面顯示出了強大的作用?;瘜W化工專業的學生只學習一般的計算機技術知識顯然不足以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近年來國內化工院?;驅I都或多或少開設了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應用方面的課程。①②
國內以往的一些介紹計算機在化學或化工方面應用的書籍,以介紹化工算法的居多,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已經不太適用。因而我們在化學專業高年級的課程中開設了化學類計算軟件課程,旨在給學生們介紹當今計算軟件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并要求學生們能掌握具體軟件的操作要求。
在化學專業中引入計算機軟件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的前沿進展和科研工具,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 教學中采用提問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化學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講授方式一般以講授為主,要分析原理、推導公式、并輔以一些習題。化學類計算軟件這門課程不同于這些傳統的專業課程,這門課程以軟件應用為主,本質為實踐性教學課程,從教學內容上通常分為理論講述和上機實習兩個環節。在設置這一課程時,出于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開展自主性、協作性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將理論講述的部分調整至總學時的1/4,剩下的學時用于上機實習。③
在計算機化學的理論授課中,重點講解化學計算中常遇到的數學問題,如最小二乘法,線性方程組的求解,函數插值及擬合算法等;簡述化學學科中常用的數據處理或繪圖軟件,如Origin,ChemOffice,Matlab等。接下來學生們通過大量的上機實習,來熟悉軟件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練應用軟件。
授課中,我們改變以往的闡述型教學方式,以提問式教學為主。以Chemoffice為例,這是一款強大的化學繪圖軟件,能過繪制各種復雜的分子式、化學方程式、二維空間結構、分子的構象結構以及三維空間模型等。授課中,首先給學生們瀏覽教師自己繪制的,或從文獻中看到的一些代表性的化學結構或反應流程圖片。接下來,提出問題,如何繪制出自己需要的結構式或反應方程式,如何做出與文獻上看到相一致的模型圖片。高年級的本科生大部分已經進入實驗室進行相應的課題研究或協助導師開展輔研究,也觸及到文獻及論文寫作方面的內容,由于講課及提問內容和學生自己的論文內容的關聯性,激發了學生們自己探求軟件的興趣。
上機實習由提問式講解和任務練習兩部分組成。我們以提問的講授方式介紹計算機知識和化學學科內容的結合,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操作命令。接下來提出問題,如如何繪制葡萄糖的分子結構式,讓學生們當堂完成。在整個上機實習中,我們的提問由易至難,層層遞進,逐步引導,激發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還是以ChemOffice的教學為例,我們從簡單分子結構式的繪制開始,過渡到立體結構式的繪制,接下來生物分子結構式的繪制,進一步學習核磁共振譜圖的模擬,最后完成漂亮的三維結構式的繪制。
2 課堂練習緊密聯系實際實驗結果,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
上機練習中,我們提出的問題,布置的任務將緊密聯系實際實驗數據。上機練習過程已經不僅僅是學生們在計算機上完成一個或多個布置的任務,而是這些任務與學生自己的畢業課題或科研課題相結合。學生在完成這些問題及任務的過程中,首先逐步建構起計算化學軟件應用的整體認知性,接下來應用在自身的實驗或數據結果中,能夠起到很好的練習效果。在整個上機實習的過程中,打破了由教師教授內容給學生的傳統方式,而是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任務的背后,讓一項項的任務成為帶領學生了解、熟悉內容的引線。④讓學生感到所練習任務內容的新穎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習熱情。在這樣的上機實習過程中,教師從講授者、灌輸者變為引導者、組織者,從講臺上講解轉變為走下來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
Origin軟件為一個多文檔界面的應用程序,利用該軟件可以繪制散點圖、點線圖、柱狀圖、三維圖等,還可以對圖表進行個性化設置,既有科學的準確性又兼具審美性。⑤因而,該軟件也是化學學科中常用的繪圖軟件。在Origin軟件的課堂練習中,我們首先將Origin軟件的界面與基本操作演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求,如,探索如何調整坐標軸、怎么加入文字及圖例說明,如何在簡單的單層圖的基礎上繪制多層圖,最后激發學生去嘗試繪制三維圖形。在學生自己探求的時候,以他們自己的實驗數據為主,學生對于將自己得到的數據處理成規律性的圖形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一些沒有獲得實驗數據或還沒有進實驗室的學生,我們則提供以往實驗課堂上的數據,如酸堿滴定實驗中滴定劑與pH的數據,蔗糖燃燒熱的實驗數據等。學生們因為都做過相應的實驗,手繪過相應的實驗數據圖,對于用Origin軟件處理出來的數據不陌生,但又有新鮮感,能夠起到很好的上機實習效果。
3 以小課題或小論文的考察方式,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良好的課堂效果離不開編排合理的課堂練習以及恰如其分的考查方式。我們摒棄了傳統的考試這一考查方式,以結合學生自己課題或感想的小課題或小論文的方式對該門課程進行考查?;瘜W類計算軟件的課程性質,是以老師教授為輔,學生自己探索,自主學習為主。這種計算軟件的學習應用,突破了傳統意義上課堂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學生們可以在實際的學習或科研中靈活應用,有較為豐富的應用背景。最主要的,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軟件應用。因而以公式、問答等傳統的考核方式并不適用于這門課程。我們會給定課題范圍,比如Origin軟件的基本知識介紹和其在三角相圖繪制中的應用;以fullerene分子三維圖形繪制為基礎的Chemoffice軟件在化學結構繪制中的應用;以三維等高線圖為例介紹Matlab繪制三維圖形的處理。這些小論文題目的給出,不僅與化學學科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應用緊密聯系,同時,能夠讓學生們在熟悉軟件的基礎上去探索軟件的一些高級應用模式。
我們的考核也不僅僅局限于給出的課題范圍,更加鼓勵學生以自己的科研數據為主,舉例介紹這些軟件在他們歸納總結數據時起到的作用。這種不劃定界限,不給定課題的方式,更能鼓動學生們,尤其是已經進入實驗室研究的學生們對于軟件學習的熱情,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而提高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4 結語
計算機軟件對化學學科的影響已經是舉足輕重,因而很有必要在本科高年級階段引入該類課程。這類課程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的前沿進展和科研工具,為學生從事實驗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在課程的教授與考核中,有的放矢,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注釋
① 張榮國,雷家珩,陳永.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26:93-95.
② 黃正國,徐梅芳.對計算化學的涵義與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9.26:661-664.
③ 李建平.《計算機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24:65-74.
關鍵詞:NIIT;合作辦學;教學模式;教學研究
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來源于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是總部設在印度的信息技術跨國上市公司,專門提供教育培訓、軟件解決方案和教育多媒體等產品與服務。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印度第一、全球最大的軟件教育培訓集團。NIIT于1997年進入中國,現已與我國多所本科、高等職業院校建立了計算機人才培養教育合作聯盟。2006年,作為江蘇省首批15所與NIIT合作辦學的本科院校試點之一,我院以嵌入式教學形式將NIIT的品牌課程GNIIT(博睿軟件工程師)的教學體系引入到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方向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本文分析了NIIT合作辦學模式、教學特點以及GNIIT課程體系的特點,指出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我們的解決對策。
1NIIT合作辦學模式
NIIT培訓分兩大系統:職業教育(GNIIT)和高級技術學習。其中GNIIT是NIIT在中國推出的工程師課程,主要針對受過12年正規教育或更高層次人員。該課程以業界的個案研究作為問題設置的依據,采用國際領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組織教學。
GNIIT分四個教學模塊,分別安排在計算機專業本科階段四個學期的培養方案中。每個模塊分別包括課堂教學、ISAS(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和Project(軟件項目開發)三部分,課堂教學要求在機房上課(學生可以邊學邊練),教師可選擇中文或英文授課;ISAS要求學生對指定的課題搜集相關的資料,分析、研究后撰寫小論文,教師組織學生集體演講、交流;Project是在模塊學習結束后的一次綜合性編程實訓。
NIIT公司通過教學網站組織、管理合作院校的教學工作。NIIT教學網站為每位授課教師和學生在其教學網站上建立個人賬戶,教師可在線創建班級、申請模塊結束考試、查看學生成績、學生對教學的評價等;學生可登錄NIIT教學網站下載教學資源、在線練習、在線考試,評價教師教學情況。
學生每個學習模塊的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在線考試成績(共2次,各占30%)、ISAS(10%)、Project(30%),其中在線考試成績在學生上線考試提交后立即生成,ISAS和Project成績由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小論文和項目完成情況評分后在線提交。學生通過第一二和四模塊考核后,可以獲得NIIT公司頒發的相應模塊NIIT國際化證書。
NIIT公司為合作院校提供每個模塊的學習教材、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并對每個模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物質獎勵。
2NIIT教學特點
NIIT在教學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1) 在教學方式上,NIIT強調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和師生教與學的互動。通過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 (Model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MCLA)使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升獨立解決軟件開發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以此增進師生之間的認同感。
(2) 在教學內容上,NIIT 教育模式對軟件領域的知識進行分類和精選,并將選擇出來的知識點與實際問題進行捆綁。目前,GNIIT的課程體系沿著“.NET”和“J2EE”兩條技術路線[1]組織,并強調前后關聯、由淺入深,進而構成貼近實際、內涵豐富的知識技能體系。
(3) 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推進式的NIIT 教學模式通常是按照“問題”、“計劃”、“實施”、“驗證”和“拓展”等幾個階段層層遞進,遵循人類的認知規律。
(4) 在教學組織上充分體現“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一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NIIT課程體系每個模塊都設置ISAS和Project實訓環節,它可以培養學生通過各種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掌握軟件開發過程的能力。
3GNIIT課程體系及特點
GNIIT的課程體系(見表1)具有如下特點[2]。
(1) 基本遵循著.NET和J2EE兩條軟件開發技術路線搭建,其內容由淺入深、由點到面,技術路線明晰。
(2) 逐級培養學生具備初級程序員、程序員、高級程序員的職業技能,尤其是實踐操作技能。
(3) 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自學能力、演講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4) 課程體系側重學生專業應用技能培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缺乏深度。
(5) 課程內容涉及專業應用技能知識面寬、內容較新,但不求精。
4NIIT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 我們與NIIT的合作模式是嵌入式教學,NIIT四個模塊的教學任務需要安排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由于NIIT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缺乏深度,學生繼續深造和發展的后勁不足。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我們注意到另外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核心課程應與NIIT教學內容互為補充。
(2) NIIT公司不提供各模塊的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部分教材內容在組織方面缺少一定的知識邏輯體系(如:SM2中Java部分等),重點難點不很突出,中文教材的翻譯質量較差,不適宜將其作為計算機專業本科生教材使用。我們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背景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經驗,從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角度出發,編寫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重新理順課程體系,注重將背景知識和教材內容充分融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構建知識邏輯體系,并貫徹到教學過程中。針對部分模塊,我們已結合NIIT教學內容重新編寫了課程講義或教材。
(3) NIIT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強的軟件人才,NIIT教學環節中的ISAS和Project是為該教學目標設置的,但這兩個環節具體的教學內容(如SM1、SM4模塊的.NET部分)、考核要求等在教材中都沒有反映,教師在培訓時也沒有提及,NIIT特色的東西被忽視了。我們建議NIIT加強這方面教材的編寫和規范成績考核,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參照學校學期論文和課程設計的要求自己編寫這部分教學大綱、考核大綱、指導書和任務書,組織教學實踐環節。
(4) NIIT各模塊的在線考試題目都出自NIIT題庫,且題型都為單選題,試題在難易方面沒有區分度,但有些題目較冷僻或不規范(一個題目有幾個一樣的選項),甚至出現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其他模塊中的題目。學生的在線考試成績普遍低于校內開設的其他專業課程的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此成績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且影響學生學習NIIT的積極性。我們建議NIIT重新整理試題庫,刪除不規范的題目;除組織學生參加NIIT要求的各模塊考核外,作為培養方案中獨立開設的課程,我們還要求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課程結束考試,此成績也記入學生的成績檔案。
(5) 因NIIT課程學時多,各模塊又按技術路線劃分為多個知識單元,所以,一位教師不可能擔任整個模塊的教學任務,也不可能對各個知識單元都有很高的造詣。為此,在師資配置時,我們為各模塊配置3~4位教師,每位教師承擔其中1~2個知識單元的教學任務,并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相應模塊的教學任務。
5結語
NIIT合作辦學在我校已開展了一輪完整的教學工作,從教學效果來看,2006級計算機專業軟件工程方向學生在編程動手能力、英語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協作精神等方面比往屆學生有明顯提高,知識結構較新。我們相信這屆學生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應聘會更有自信。通過這一輪的教學實踐,教師領略了NIIT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并結合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計算機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洛,張嬋,羅佳. 印度NIIT軟件專業課程體系技術路線分析[J]. 計算機教育,2004(2):107-109.
[2] 劉志成,李忠華,熊芊. 全面剖析NIIT 教學體系[J]. 計算機教育,2007(9):47-50.
[3] 朱香衛,徐桂華,趙林娟. NIIT最新博睿課程體系研究與實施[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54-56.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ith NIIT
HUANG Shu-rong
(School of Unigraphic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03, China)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 師范生 教育職業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王素坤(197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課程與教學論。(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20-03
一、計算機專業師范生教育職業能力結構分析
教師專業具有雙專業性質,即學科專業性和教育專業性。高等師范院校計算機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當是學術性與師范性兼而有之,既具備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然而近幾年師范院校在學生培養上呈現出重學科教育、輕師范教育的趨勢,過分強調加強學科專業能力建設,弱化了師范能力的培養,致使培養出的師范生在教育領域陣地上沒有自己明顯的優勢和特點。師范性是師范院校的立校之本,師范院校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突出師范特點,加強學生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
那么計算機專業師范生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教育職業能力結構呢?高師院校的計算機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未來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使命。在我國教育技術職業人員教育技術標準(Standards of Educaf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Professionals)中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基本要求: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技術支持教學資源和環境的建設;運用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優化;運用技術支持信息化管理;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自覺承擔與技術相關的社會責任??梢?,計算機專業師范生除了具備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能力外,還要具有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管理等輔助教學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計算機專業師范生的教育職業能力結構應該由教學基本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輔助能力組成。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是實施全面的信息技術師范教育,拓展和完善現有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建設與學生能力結構相匹配的課程體系。計算機師范生的教育職業能力結構及相關培養課程如下表所示:
二、培養教育職業能力的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體系
1 教學基本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專業師范生首先應該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教學基本能力的核心課程有“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板書訓練”和“信息技術教育學”。(1)“教育學”“心理學”是師范生應掌握的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教師口語”和“板書訓練”則是其必備的教學基本功。這些課程是各學科專業師范生的公共基礎課程,為教學基本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2)“信息技術教育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規律、原則和方法,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師范素養和信息素養,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
2 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培養學生教學設計能力的核心課程有“課堂教學設計”和“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分析”。(1)“課堂教學設計”目標是使學生全面領會教學設計的思想、掌握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序,使學生能夠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程序進行分析、計劃并做出具體安排。(2)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分析,目標是使學生全面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理解中學信息技術教材的內涵、價值觀與知識內容體系,掌握分析和評議教材的方法,能夠設計和編寫規范的教案。(3)“課堂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教給學生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分析”則提供了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緊密結合的實踐依據。以中學信息技術實際教學內容為依托進行教學設計,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
3 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能力主要是指實際從事教學活動的能力,計算機師范生應具備初步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技能和實驗指導能力。培養教學實踐能力的核心課程有“教師技能訓練”“中學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研究”和“教育實習”。(1)“教師技能訓練”目標是使學生了解課堂常用教學技能,即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結束、變化等技能的概念、功能、要素和應用注意事項,掌握各項技能的微格教學設計和教案的編寫,并通過觀摩案例和微格訓練掌握各種教學技能的應用。(2)“中學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研究”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各種教學媒體和實驗設備的使用方法,熟練掌握基本課程實驗的操作和演示技能,并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信息技術實驗。(3)“教育實習”目標是使學生深入到中學完成課堂教學實習任務,完成班主任工作和第二課堂任務,完成教育調查報告并開展服務于基礎教育的各種活動。通過教育實習,使學生將所學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地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全面培養和鍛煉學生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
4 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教學研究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拓展和深化。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推動者,應該是研究型教師,能夠將教學和研究密切結合,做到教研相長。培養教學研究能力的核心課程是“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使學生了解教學科研的方法和步驟,能夠對日常信息技術教學和學科整合教學進行研究,并具有撰寫論文、完成科研項目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的形成需要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論,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可以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教育調查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5 教學輔助能力的培養。教學輔助能力是對信息技術教師的特殊能力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完成本學科教學任務,還要能承擔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維護、服務和管理工作,能輔助其他學科教師開發課件和資源等。培養學生教學輔助能力的核心課程有“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課件制作”。(1)“計算機輔助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原理。熟悉教育軟件開發的基本流程及步驟,掌握媒體資源的設計原則和方法,為將來從事教育軟件開發或教學課件制作等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論與方法基礎。(2)“多媒體課件制作”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基本概念,掌握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常用課件工具的使用方法與技巧,能夠設計制作出實用性強的多媒體課件作品。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學生進行輔助教學的方法論課程,“多媒體課件制作”則是進行輔助教學的工具性課程。正確的方法指導加上熟練的工具應用能夠綜合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能力。
三、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
1 既獨立又整合的教學內容。在培養計算機師范生教育職業能力的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體系中,按照各門課程之間承前啟后的關系和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水平來安排課程。首先開設“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板書訓練”等公共基礎課,這是課程體系的起點。接著開設“信息技術教育學”,它是統領信息技術教學論其他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次,再兩兩結對開設“課堂教學設計”“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分析”“中學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研究”“教師技能訓練”“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和教學輔助能力。最后開設“教育研究方法”選修課和安排教育實習。這些課程具有相對獨立性,在能力培養上側重點不同,同時各門課程之間又是有機聯系、相互滲透的。例如在“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分析”和“中學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研究”課程中,學生要運用“課堂教學設計”課程的理論設計教案和實驗,在分析匯報成果時,又要用到“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說課技能。教育實習更是要綜合應用各門課程的知識技能。各門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整合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地運用各種教學能力。
2 多樣學習空間的教學模式。好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與之配套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體系中秉承“教師主導一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空間劃分為接受學習空間、自主學習空間和協作學習空間,在不同的教學空間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
接受學習空間指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學習空間。搞活理論課堂的關鍵是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通俗,注重啟發式教學。我們用到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案例式教學和問題式教學:比如選取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出要講的較為抽象的理論;精選一些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設計案例讓學生從中體會教學設計思想和教學方法精髓。在教學中也經常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使課堂氣氛在討論中活躍起來,學生對教育理論的認識也在思維碰撞中建立起來。
自主學習空間是學生自省和提高的空間。通過自學,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將課堂知識經過自身意義建構輸出外化為知識成果。在自主學習空間中,學生可以進行基于資源的學習。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文字、視頻、圖片等各種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或電子圖書館等途徑去獲取和利用有用資源。在自主學習環節中也開展了許多參與式學習活動,比如讓學生自己選取感興趣的中學課本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和實驗方案;自行調查研究有意義的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形成小論文等。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中,教師是助學者的角色,要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指導學習方法,創造自主學習環境,激發自主學習動力。
協作學習空間是學生共享學習經驗和拓展能力的空間。通過協作學習,學生在態度上相互尊重,在認知上集思廣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協作學習形式分為小協作與大協作。小協作指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問題,小組分析教材,小組互相說課、聽課、評課等。大協作指時間較長、任務較復雜的學習活動。如在“信息技術教育學”課程中,讓學生組成協作小組開展貫穿整個學期的研究信息技術教育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分為開題活動、探索研究和成果展示評價三個階段。在協作學習空間中,教師是導師的角色,是協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者,協作學習過程的調控者和協作學習成果的評價者。
3 過程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傳統的課程評價方式多為總結性評價,由期末筆試成績和平時考勤構成??紤]到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多樣性的特點,我們以過程性評價代替總結性評價方式,著重對學生能力進行多元性、全方面考核評價。
關鍵詞:計算思維;教學模式;計算機課程改革;計算思維課程體系
0.引言
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關注計算思維,研究如何把它引入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中,認為計算思維是近十年來計算科學和計算機學科中最具有基礎性、長期性的重要學術思想。同時,國家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應該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道路。為此,我們將計算思維融入計算機基礎教學,努力構建“素質培養-思維訓練-拓展創新”課程體系,形成教學整體解決方案,新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計劃已在北京交通大學全面實施。
1.“1+X”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
1997年高教司155號文件《加強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意見》明確提出高校要將計算機課程納入學校基礎課程范疇,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必修課和入門課地位。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2006年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白皮書――《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據此構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和6門典型核心課程的“1+X”的設置方案?!?+X”課程體系強調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內容涉及知識面廣,理論內容較深,但由于實踐體系不完善,因此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該體系課程內容設置忽視了非計算機專業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沒有充分體現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特征,同時缺少完善的教學實踐系統。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我們積累了從線上虛擬實踐系統到機房和硬件實驗室的線下實驗環境,我們整合這些資源,提出了“重文化-強能力-求創新”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新模式(以下簡稱“新模式”),如圖1所示。
實踐育人是目前我國大學教育面臨的新問題。盡管多年來大學教育一直強調教學實踐,但是如何完善實驗環境,使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新模式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從計算機技術的產生、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人和事,使學生對計算機技術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有了全面系統的了解;突出計算機技術在相關專業和交叉學科中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與科學方法,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拓展學生的自我學習空間,構造多層次創新人才成長環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滲透力,面對未來敢于挑戰。
基于新模式構建的課程體系突出公共基礎課程的特點,從單純的技能培養上升到強調通識知識、文化的學習和對學生計算機思維能力的培養。圍繞新模式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實踐,構建以資源整合為基礎的實踐訓練平臺。
2.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新體系
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新體系以學分制為基礎實施目標管理,設定總體學分要求,學生可據此自主構筑知識結構。新的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如下3層:
(1)素質培養層。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培養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計算機文化基本素質,在計算機基礎知識與綜合能力方面打基礎,為后繼課程作準備。
(2)思維訓練層。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基本方法和運用計算機的基本能力為目標。計算機程序設計作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后的一門重頭課,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專業領域,覆蓋面向對象的C++、Java、VB、Web等不同的實踐環境,支持實現分類分層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3)拓展創新層。該層目標是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基本的創新意識。通過一組選修課程(如與專業結合的計算機課程、前沿技術的計算機課程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專業需求和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以培養思維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
3.1多層次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
按照新的教學體系,以文化修養熏陶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基礎,以計算思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新的實踐課程體系(以下簡稱“新體系”)。新體系橫向劃分為4個層次,重視操作型和技能驗證型實驗,普及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鼓勵研究型和創新型實驗。
第1層次為文化修養熏陶。學生通過計算機認知學習平臺了解和認識計算機,注重計算機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作用和新的發展趨勢,加深對計算機的學習與理解。該層次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如文字處理以及通過網絡進行信息檢索。學生可通過立體化學習資源以及課外輔導自行完成。
第2層次為基本技能實驗。以操作型和技能驗證型實驗為主,注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以計算機基本操作和基本應用為主,如掌握信息獲取、數據處理、信息展示等相應軟件的使用。學生可以通過選修課、實訓等方式在開放的軟件實驗環境完成。
第3層次為計算思維素質實驗。以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為主,訓練學生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能力,重在培養學生計算思維,主要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VB語言程序設計、Web程序設計和網站與網頁設計等課程。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根據專業需求進行選擇。本層實驗強調提高軟件應用能力,培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第4層次為綜合應用與創新實驗。本層次包括計算機硬件、數據庫、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課程,以創新型、新技術和高層次應用實驗為主,重在啟發和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研究能力。本層次的教學結合大學生創新項目,強調將教師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項目實驗項目內容。學生選擇相應實驗項目后,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對實驗項目進行分析和設計,以小論文或軟件形式給出結果。
3.2“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這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實踐來實現。學生在課外練習中,經常遇到課堂上不曾講授過的知識和問題,由于不能盡快獲得教師的指導,使得一些疑難問題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為此,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我們對教師工作進行重新配置,保證線上和線下都能參與輔導。同時,安排高年級研究生進行實時線上輔導,安排教師在實驗室值班,承擔起學生課外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輔導。我們構建以能力為主導的課程考試機制,檢驗學生是否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術,即學生如何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荚嚈C制將提高計算機實測比例,根據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客觀評判??偝煽優椤盎A知識+綜合實驗+教學參與”,占比為5:4:1。
建立學習獎勵機制,即成績結構中的教學參與成績,對學習拓展模塊和參與創新型實驗的同學,綜合其實驗報告、實驗結果演示、答辯等環節,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進行評價。在課程的總成績中,實驗成績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40%,對其別優秀的,經過答辯組老師的評議,其成績可直接作為該課程的成績,免予期末考試。
3.3“惠及大眾,培育冒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ACM-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是世界上公認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是當代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展示其創新實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平臺。為此,我們構建了以ACM程序設計競賽為基礎的拓展創新訓練平臺,堅持“惠及大眾,培育冒尖”的主導思想,踐行“賽課結合,賽練互動”的執教方法,重視“訓練平臺,管理機制”的建設環節,獲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ACM程序設計競賽是少數精英型學生參與的活動,但是也不能曲高和寡、脫離大眾。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國內、國際不同層次的計算機競賽要求,在重點培養拔尖人才的同時,充分利用優勢資源,面向全校開設講座以及校內競賽,達到鼓勵一般、重點培養的目的。
4.差異化教學實踐模式
4.1基于學科差異的分類教學
好的教學體系需要一個操作性強的教學模式來支持。計算機基礎教學面對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每個專業的計算機能力要求差異較大。在對北京交通大學各學院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對專業需求進行分析、歸類和總結,根據“學科專業、知識結構、培養層次”構建如下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層和模塊化的教學模式。
學科專業分為3個大類:理工類、人文/外語類、經濟/管理類。
知識結構分為3個模塊: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基礎和計算機技術與應用。
培養層次分為2個層次:基本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
4.2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分層教學
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構建“強基礎,重技能,鼓勵創新”的層次教學結構,強化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圖2所示。
理論知識分為基礎知識、專項應用和綜合應用3層;實踐能力分為基本技能、應用技能和創新技能。
新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中考慮學生的個體和專業差異,培養方案面向全體學生。如圖2所示,基礎教學強調對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目標定位在使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掌握該課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各自的基礎選擇學習或免修。個體培養而向優秀學生(如思源班、卓越工程師計劃班、國際班等),該部分教學與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活動和學科競賽相結合,使學生有機會進一步拓展視野,提高能力。
4.3基于過程的模塊化課程教學
在分類、分層次教學體系中,每門課程采取“重基礎、強實踐、過程考核”的模塊化教學。每門課程包括基礎知識模塊和研究拓展模塊?;A知識模塊為本課程所有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塊為根據授課對象構建的該課程的專項應用知識和技能。我國中學計算機教育狀況不均衡,為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求知欲望,考試采用階段性過關考核方式,每學期安排至少2次考試,對于已學習過相關內容的學生可以參加第一次考核,通過后進入優秀學生培養過程的學習,進行拓展模塊知識的學習。拓展模塊由任課教師根據所在教學班的具體情況進行安排,充分發揮教師的優勢,體現個性化教育。
4.4實踐教學新體系
建立與理論教學并行的,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實踐教學新體系。新體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知識、實驗技能、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新體系壓縮了課內教學時數,增加實驗時數,同時精選知識點和技能點。
教師在課堂上講出內容的精髓后,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練習實驗相關的技術和方法。教學和實驗時數一般達到1:1甚至1:2,如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24學時上課,24學時實驗教學,再加上24學時的課外實踐。
5.教學實踐與成果
5.1新課程體系應用
2012北京交通大學新教學計劃規定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選修學分為4學分。根據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與教育理念,大學本科學生入學后先學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然后選修1門程序設計課及相應的課程設計,如表1所示。
5.2教學實踐成果
新課程體系經歷了“研究-實踐-調研-修改”的螺旋式發展過程,我們從教學實踐中找問題,發現新方法,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1)開展能力培養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實踐教學。
利用自制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突出實驗教學中的分類、分層的分級實踐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對教學的需求,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新課程體系在2010年選擇了3個學院、4個課堂進行試點,2011年開始在新生范圍內試運行,2012年在全校范圍內試行新課程體系。
2)突出過程考核與理論考試相結合的能力檢查機制。
利用自主研制開發的在線考試系統和試題庫構建靈活的考核機制。自2008年以來每屆新生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全部采用“實驗作業+課程設計”方式,強調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采用筆試和上機編程相結合的模式,其他系列課程則分別采用開卷、半開卷等模式進行考核。
3)探索“惠及大眾,培育冒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08-2011年間,北京交通大學代表隊連續4年晉級ACM-ICPC全球總決賽,并獲排名獎狀,其成績在中國大陸名列前茅(中國大陸只有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7所學校連續4年晉級全球總決賽并獲排名獎狀);北京交通大學代表隊在ACM-ICPC亞洲區預賽中獲金獎5次、銀獎9次和銅獎17次。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計算機類課程; 教學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70
一、不同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幾種模式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正在改變著人們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的許多專業都開設了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已成為許多高校的通識平臺課程。
計算機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應用,不同行業對計算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高校中對應的不同專業對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會不一樣。
我們不妨將計算機的研究和應用簡單分為以下4種類型:①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② 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應用類;③ 信息管理中的應用類;④ 其他方面的應用類。這樣可清楚地看出不同類型的專業對計算機的不同要求。
1.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
這類專業的特點是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就是計算機本身,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會把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原理與結構講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學生具有研究與開發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能力。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IT行業就業。
2. 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這類專業較多,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專業。
這類專業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各不相同,但其有兩個共性:一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各種問題,即屬于工程類和計算類的問題;二是其對計算機的要求主要是應用,即應用計算機快速解決問題。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幾種工具軟件或計算軟件,解決工程中的問題即可,而沒有必要對計算機系統內部的原理與結構作過多過深的教學。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工業制造業或一些工程類、計算類的研究所就業。
3. 信息管理中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這類專業有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行政管理等專業。
這類專業也有兩個共性:一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管理和商務中的各種問題,它們屬于管理類;二是它們對計算機的要求也主要是應用,即應用計算機提高管理效率,減少差錯。這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計算機能干什么,而且要學會如何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特點,去規劃和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對計算機的各種應用要學習比較多的內容,特別還要將計算機的應用與管理相結合,但仍然沒有必要對計算機軟硬件內部的原理與結構作過多過深的教學,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般的了解就行。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一些管理類或信息類的行業就業。
4. 其他方面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計算機還可在教育、醫療、數字多媒體及其他生活方面應用,相關學校也開設了相關專業,如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素養,還要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
這類專業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主要就是講授計算機在一些專門領域的工具軟件的應用,如利用計算機進行動畫設計等。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專業和領域對計算機的應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別,學科所跨的領域也比較寬,不可能也不應該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甚至名稱類似的課程可能由于專業特點不一樣,教學的內容的側重點也應不一樣。所以,一個學校不同專業的計算機類課程完全靠一個計算機系或計算機學院來統一開設,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只有每個專業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進行計算機教學模式和內容的研究,開設適合本專業的計算機課程,才能將專業特色體現出來,才能將專業建設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
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類課程特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既不同于計算機專業,也有別于管理專業,更不是計算機專業與管理專業的大拼盤,而是基于現代管理理論,借助先進的計算機工具進行信息管理和信息處理的學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眾多學科交叉的一個專業。在該專業中計算機類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素養和技能、支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其在課程設置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因此,構建適時、科學、合理的計算機類課程教學體系是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多學科交叉特點,決定了該專業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模式與特征,即以管理為基礎,以信息科學為支撐,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管理與技術并重,培養以應用為目標,管理、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技術型管理人才。這一方向和目標要求在教學中以計算機作為工具,注重將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融合,樹立“技術進步促進管理理念的發展,管理理念通過技術實現”的思想,讓學生獲得信息化管理與決策的專業技能。
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各高校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術導向型、管理導向型、信息資源導向型和公共管理導向型4種模式,這些模式雖各有自身特點和優勢,但無論何種模式,其課程體系的共同特點都是計算機類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計算機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分界明顯,不能充分體現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思想的融合與及本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習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提高加強管理的水平,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該以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培養具有信息分析能力與企業管理創新的知識,具有駕馭信息資源知識與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指學生能夠在某一領域內將與其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具體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成為理論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高級技術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技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
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中,沒有必要對計算機系統內部各個組件的原理、結構及工作過程作過多過深的介紹,而是應該把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把計算機同管理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應以計算機如何為管理服務或管理中如何應用計算機為主要宗旨,將管理信息系統的實用程序和案例貫穿其中。
將計算機技術和管理進行有機的結合,構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育和教學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內在規律性,使其區別于其他專業。
4.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幾個要點
(1) 多用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以及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達到幫他們進行復習的效果。
(2) 多用實例或多媒體演示。對于一些難點,或不好理解的知識,老師應多舉一些實際例子或現場操作加以輔助說明,如有可能,應利用一些多媒體手段(如動畫、電影片段)進行演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課程設計。有條件的課程可打破傳統的作業模式,將做習題改成做課程設計,課程設計的內容應盡量來源于實際工作中,通過做課程設計可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
(4) 不斷完善實踐體系。各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有步驟、分階段地來完成。這里每個階段的內容設計,都必須和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應用相關聯,如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信息化調研與咨詢、網站設計、軟件項目外包等。實踐教學環節是能否實現信息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5) 靈活的考試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有條件的課程可打破一次考試定成績的考核方法,實現考試多樣化,采用筆試、口試、操作演示、開卷、閉卷、小論文、項目規劃、項目設計或開發、答辯等形式全面考核學生整體水平。
三、結語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展,不同的領域和專業對計算機的要求各不相同,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也無法用同一標準來統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領域和各專業的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進各領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呂永林,師薇.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類課程體系設計[J]. 計算機教育,2010(6): 15-18.
[2] 王學穎,黃淑偉.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3):378-381.
關鍵詞:創新;計算機硬件;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274-02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增長,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的象征[1]。我國高校都開設計算機相關的專業,雖然歷經了二十多年計算機人才的培養,但計算機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近年來隨著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業界對所需的人才模式有了新的轉變,對硬件類技術人員有巨大需求,學生將面臨新的機遇,也對高校計算機教學體系及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培養的計算機硬件技術人員比例過低,硬件開發工程師相對匱乏。
一、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體系現狀分析
目前隨著嵌入式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所需的硬件開發工程師必須是軟硬件相結合的復合人才,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硬件實驗設備缺乏,并長期存在輕硬重軟的思想,培養的人才硬件知識不系統,達不到業界所需的硬件開發能力,直接影響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2]。當前硬件課程教學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1.計算機專業建設誤區:計算機硬件教學必須配備相應的實驗設備,硬件實驗設備投資較大,由于院校經費不足,而軟件教學投資相對較低且易實現,硬件課程的設置存在銜接問題。硬件課程一般包括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單片機技術等,很多高校制定教學計劃時忽略課程內在聯系,孤立地堆砌課程,讓學生對硬件課程感到厭煩,無法形成系統的認識。目前我國培養的計算機人才軟件知識扎實,而硬件知識薄弱。
2.教學內容陳舊: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硬件教材內容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比如說計算機接口技術課程的內容已過于陳舊,學生在課堂掌握的理論知識無法具體應用,影響到學習積極性,學生只能為考試而學習。一些硬件課程內容重復,各門課程的授課老師孤立教學,并沒有為學生后續課程打下鋪墊,純粹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教學,導致學生抓不住課程的精髓,針對性不強,最終學生不能對硬件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更無法將硬件與軟件知識相結合。
3.忽略實踐教學:不少院校在硬件教學上更注重理論,忽略實踐教學。計算機軟件實踐教學容易實現,一般只需一臺PC機和相應的軟件,學生可以在課后完成,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像程序設計等課程比較直觀,通過調試程序學生的成就感較大。而計算機硬件實驗設備前期投資大,維護費用高,實驗室一般在開設相關課程時才對學生開放,一些硬件實驗環節比較復雜,在實踐課上學生無法從理論上掌握實驗原理,僅動手在試驗箱上“連連線”,看看實驗結果。學生在硬件學習上存在盲區,更別提著手進行復雜的硬件項目開發。
二、構建集基礎、綜合、研究三位一體的遞進化教學體系
隨著業界對計算機硬件開發人員需求的不斷上升,針對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導向,創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遞進化計算機硬件教學體系。
(一)創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創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動手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另外在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時,要注重聯系社會人才需求,結合高校自身特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特色,才能讓學生走向社會有更強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二)構建遞進化計算機硬件教學體系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硬件課程、軟件課程及實踐課程是三大重要組成因素。學生要在掌握了硬件知識后才能更好地學習軟件課程,而在講授硬件課程時學生必須了解軟件對硬件的控制指揮作用,綜合應用軟硬件知識,通過實踐設計開發出新產品,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整硬件課程體系勢在必行。首先要有效地整合課程,將技術落后以及與后續課程聯系不大的內容刪除,將課程中重復的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并及時將最新技術補充到課程體系中。組織教師編寫適應的硬件教材,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出硬件新技術,使得教學過程更連貫,效率更高,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硬件的積極性,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硬件知識基礎。在建立學生良好的硬件基礎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軟硬件知識能力,著手硬件項目開發,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3],將學生的創新成果應用于企業,并根據企業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三)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要多樣化,硬件類課程一般涉及時空概念等,內容比較抽象,動態性較強,可以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借用多媒體技術,將靜態抽象的內容轉換成動態可視的情景。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建立起一種提出問題、完成任務的互動式項目驅動教學方法[4]。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提出設計任務,指導學生逐步完成任務,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教師也可以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4],通過布置一些小論文,引導學生課后有針對性地去查閱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方式,最后在課堂上讓學生研討、教師總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硬件學科網站,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方便師生參與討論,展開協作式學習方式。
(四)構建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必須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硬件教學過程中。構建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探究能力。通過設置多模塊化、多層次、多樣性的教學實驗類型,逐步提高學生綜合動手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加硬件設計競賽,增加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達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結語
計算機硬件教學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在十幾年的硬件課程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和探討,并將上述一些解決方案付諸于實踐,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獲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們將不斷完善遞進化計算機硬件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推廣,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萬曉冬,王友仁,陳則王.計算機硬件系列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4-6.
[2]唐建宇.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分析與探討[J].福建電腦,2007,(5):188-189.
[3]宋之帥,田合雷,盛義保.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17-18.
[4]曹維,徐東風.項目驅動法在計算機硬件系列實驗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