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與價格都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重點[3]。根據消費者的這一需求,應逐步規劃并建立一系列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生產基地中,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培植,建立一個綠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除了培植較為常見的品種之外,還可以在生產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農產品品種。在農產品的招商方面,應給予潛在商家一定的優惠政策,讓商家能夠通過最小化的投入實現最大化的收益。同時,也為無業人員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1.2提高農業人才儲備
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市場上投入更多的復合型人才與高素質人才。只有不斷提高農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農村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的高水平發展。在農業人才的選拔上,應實行競爭上崗制度,避免腐敗問題的發生。對于企業內部的高水平人才,應通過物質獎勵等方式進行激勵,遵循貢獻越高回報越高的原則。同時,對所有人才實行淘汰制,做到獎懲分明。企業內部應定期進行培訓,做到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人才儲備。
1.3建設龍頭企業
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使農村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經營。農村工業化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應按照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在農村企業成員中,著重培養一些龍頭企業,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不斷將先進的科技與一流的管理模式應用到龍頭企業的建設中,堅持企業自身的特色,提高企業在農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企業的市場規模,也能獲得較好的市場效益。在龍頭企業的建設過程中,應建立農副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基地,保證農產品與副產品投入市場的品質,使其受到市場的歡迎。
1.4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我國在加入世貿后,市場的規范化使我國的市場農業經濟體系日趨完善。然而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5]。由于我國農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導致我國還沒有完善的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缺失,使市場無法對農產品進行有效的評級。同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農產品的經營與銷售進行規范。為了保證市場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應根據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完善我國市場農業經濟體制的建設,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規范農產品的銷售行為。
1.5結合市場需求
在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圍繞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開展農業生產,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生產的規?;c農村企業的集團化發展。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針對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的農產品,應按照地域優勢規劃并建立一系列農產品生產基地。對于主導該農產品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建設企業的龍頭,推動企業集團化發展。農村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更有利于農產品資源的集中,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同時,也有利于農副產品的開發,實現農產品增值。此外,應不斷轉變思想,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及時對市場的消費能力做出預測。由于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依然受到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導致農產品生產者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了市場的消費能力。農業市場經濟想要獲得發展,企業就必須按照市場的消費水平來決定產量。
2結語
(一)研究模型
文中對于農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在研究的過程中相應的變量包括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將農村的相應投資作為控制變量,使用對于傳統金融環境評析的函數模式進行計算,通過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關系可以得出相應的方程,并可以表示為:Y=(fK,F),其公式當中Y主要的表示農村經濟的發展的現狀,K表示為農村的資本投入,F則是代表農村金融的發展水平。通過這個模型進行響應變量的實際調整能夠有效的減少誤差的產生,確保在衡量實際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的過程出現偏差。
(二)指標選擇
在進行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當中,實際涉及到農村金融和經濟增長兩個方面的內容。在農村金融指標的選擇方面,包含兩個方面的指標內容,其中農村經融發展規模指標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在衡量農村發展規模指標時涉及到一個相關的公式FIR=DL/RGDP,這個公式表示的是農村的存款金額和農村的信貸總余額之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指的是農村金融中介將農村的金融存款進行轉移,轉化成信貸行業的支持,促進農村的經濟的增長效率。因此,指標的正確選擇能夠有效地減少實際在進行計算當中的差值。
二、實證分析與檢驗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在20世紀末期以及21世紀初期進行實際的選擇和控制,對于相應的農村資本投入、存款余額以及貸款余額進行有效的數據統計。通過這樣的資源的和數據的收集,在實際計算當中的準確性是對于社會發展當中農村金融的真實性有著重要的保證。因此,在模型RGDP=(fK,FIR,RLD)中,其中RGDP代表的是自然數值K代表的是在農業經濟當中的固定投資額自然對數值,以及RLD貸款比的自然對數值。
(二)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分析之前,應該對于相應的監測系統VAR進行單位根的檢驗工作,確定數據在實際計算當中的準確性和運行的平穩性。因此,在進行單位根的檢驗當中應該重視農村金融當中包含的各個項目,并對于其中的平穩變量和不平穩變量進行相關的控制工作,并報相關數據的穩定性,在對于單位根的檢測當中。
(三)Granger因果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是對于標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檢驗工具,這個因果檢驗的結果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中進行提出并實用的,其實際的操作過程對于X和Y之間的研究進行實際英國關系的評測,并且在X變量能夠對于Y進行精度的改善能夠有效地預測Y的精準度,則確定X是Y的Granger原因,如果不能預測Y的精準程度則認為其不是Y的Granger原因。農村的金融環境長期的影響著經濟增長,并且二者之間具備一定程度的協調關系。
三、實證分析結果評述
通過上述的研究結果,并且通過相應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出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相關性的實際結論,下面對相關結論進行敘述。
(一)農村經濟貨幣化的正向相關性
在實際的農村貨幣的現金流通和實際的貸款金額的增加,以及農村的GDP的比重的增加在農村的經濟發展進程當中真有重要的比重,同時也是貨幣現象的重要形式。并且相應的貨幣現象的增加,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經濟交易的環節和交易的速度,使得相應成本有效地節約,同時金融環境的提升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地加快,為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農村經濟增長使得貨幣大量的增加,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支撐,符合經濟增長與貨幣化的基本規律。
(二)農村的金融貸款對經濟增長的負相關性
對于農村的金融貸款呈現出以下的特點:一是農村的金融貸款具有表面化的特點,其中的貸款僅僅是形式上的信貸模式。在農業當中的實際應用并不是很多,非農業化的現象相當嚴重。二是農村的金融機構對于金融的實際運用存在相應的弊端,沒有重視到農業的發展規律,其在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將農資發展作為重點。三是金融制度的問題,金融是維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制度的正確實施能夠有效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
(三)農村投資對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
在實際的農村經濟當中,投資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會產生顯著的成效。這與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相悖。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國家解放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得農村的經濟得到相應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進程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農村經濟現狀不能夠良好地利用投資。并且在實際投資時造成農村金融環境和投資脫節,造成無效投資和投資浪費等深層次的原因。
四、結語
當前相較于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言,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較上年增長12.4%,但由于基數低,依舊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農業經濟效益不高,難以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勞動積極性,因而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其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同時,還對對外貿易具有聯動效應,能夠減少外貿中的摩擦,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國農業產品出口,存在著技術含量低,僅是依靠規模取勝,獲得的經濟效益極其有限。且農業產品不具競爭力,容易被他國的產品所取代。由此,通過尋找轉變農村經濟發展途徑,依靠先進技術與科技創新,能夠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源泉。其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同時,響應十中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永續、健康前行。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資源緊缺,這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硬傷,但當前又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由此,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資源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新農村又好又快的建設。
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農業生產水平,還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收入等,都發展了巨大的變化。但也不能忽視了在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且矛盾顯現出日益上升的尷尬局面。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于產業比例失衡、競爭動力不足等。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中,一、三產結構失衡,表現于第三產業占據比例過低,且僅局限于商業、運輸業、餐飲業等,而新興行業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盲目推進農村工業化,形成了非農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另外,科技型產業比例低,技術裝備落后,員工基本不具專業素養,從而造成第二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弱,不具競爭優勢。
2.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均衡
且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并未得到緩解。盡管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勢頭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所轉變。但由于固有思維的慣性作用,造成重投資、輕消費的不均衡現象仍舊存在。主要體現于:農村基礎配套設備相對落后,造成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釋放。另外,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收入較低,嚴重影響購買能力,尤其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錢也不敢消費。另外,農村居民消費觀念陳舊,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資源缺乏
造成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當前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革新,以及創新與技術的升級,使我國農業產品已難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主要表現于:農業產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少。且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農業產品優勢競爭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農村人才資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途徑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轉變途徑:
1.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即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場為導向,從而實現社會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科學加快城鎮化建設,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逐步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消除各類社會經濟差別,從而實現城鄉居民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方面的平等發展。其次,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從而以發展工業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相關的政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項目審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進程,從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鼓勵民營企業興辦現代專業市場,引入勞動力市場機制,提升農業產品的市場化進程。
2.協調投資與消費的關系
中央曾經明確指出“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由此,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加大農村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投資,既使農村居民獲得就業機會,同時能夠促進其消費;充分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提升農村消費的社會經濟價值。
3.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競爭能力
針對當前農村高層次人才稀缺的狀況,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市場為導向,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創新聯合模式,增加技術創新能力。由企業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具有市場空間的產品,以市場敏銳的洞悉能力獲得先天優勢,從而實現技術創新的持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另外,還要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復合型人才,能夠留在民營企業創造價值。
4.科學、合理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1)政府行為的失當。
一方面表現為,政府行為過渡介入。為發展農村經濟,政府介入過多,介入過大,導致農村經濟組織發展違背自身原則,行為與功能扭曲,往往追求組織效益,忽視農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導致虛假繁榮,不能科學持續發展。另一個方面變現為,政府行為缺失,涉及農村經濟組織的部門過多,如農委、科協、農技站等等,形成多頭管理,無自身利益時,又往往不作為或亂作為。
(2)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各種經濟組織的活動,必須依據一定的法律來調節,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的經濟利益。而各種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還缺少相關的法律進行調節。其自身的經濟活動必然受到限制,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受到制約。
(3)相關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研究不足。
對農村基于土地流轉的經濟組織建設研究才起步,沒有形成適合我國的經濟組織理論體系。往往是借鑒西方國家的農村經濟組織研究方法,忽視了我國土地集體所有這一本質特征,理論已經滯后于實踐的發展。
2基于土地流轉的農村經濟組織形式
(1)家庭經濟。
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家庭經濟不同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F代家庭經濟雖然也是由家庭血緣和婚姻為紐帶,但是更主要的是以共同的家庭利益,以家庭作為一個生產主體,進行生產組織,利益分配的經濟組織。它既是我國原有的小農經濟的體現,也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按家庭范圍內生產要素的重組。是我國現在農村經濟組織的基本模式。它經營組織相對靈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中,實現自我發展。如:現在的家庭農場,當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生產也將不斷專業化、集約化,通過土地流轉,生產要素就會逐步向優勢家庭集中,必然加速了其他農戶的轉變,并使他們逐步轉換職業與身份,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通過這種生產要素的逐步集中,逐步形成了家庭農場。
(2)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通過合作經濟,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多個農民的多次買賣行為,通過合作經濟組織,轉化為一次,隨著交易規模的上升,交易次數的下降,必然帶來交易費用的降低。一是合作領域深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不再局限于生產領域,逐步向加工、流通領域拓展。通過農民合作興辦不同類型的產前、產后企業,實現農產品價值進一步增值、農業增效、農民進一步增收。二是合作方式緊密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逐步建立現代利益分配體系。農產品產前、產后的增值利潤。要按照一定比例向農民返還,實行二次分配。按照土地流轉的方式,相對應的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也將逐步在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實施。三是合作組織實體化。一般的、松散的技術合作或互助合作組織在搞好自我服務、滿足自身農業生產基木需要以外,將會進一步實體化,增強合作組織內部的經濟實力,擴大盈利性經營范圍,提高經營效率和競爭力,以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要求。
(3)農業企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發展的高級形式。
隨著土地流轉的進一步深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必然帶來現代農業企業?,F代農業企業是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從事商品性農業生產以及與農產品生產經營直接相關的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化,必將農業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或半自給自足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市場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轉變。使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具有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投資意識、科技意識的農業企業家方向轉變,從而解決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問題的過程。農業產業化的微觀基礎和表現形式是農業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業企業化的過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形式,促進了市場對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手段發展農業企業,實現企業主導,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解決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解決農產品加工率低、銷路差、效益低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域化、專業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在企業化的低級階段,社會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變,在企業化的高級階段,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逐漸形成壟斷性的農業企業集團、農業產業集群。企業化的充分發展將直接導致農業現代化,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
3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發展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各種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面臨各種風險與挑戰。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改革與發展的減震器必須發揮保障,兜底作用,提供必須的生活、生產保障。為農村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并進一步降低其成長中面臨的風險。
(2)實事求是,靈活多樣。
我國各地的經濟、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各不相同。在發展農村經濟組織的時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各地實際條件,實事求是,尊重農民自身意愿,可以是家庭經濟、也可以是合作經濟組織,不管什么組織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都可以進行嘗試探索。在具體實踐中,要圍繞當地自身資源優勢、通過典范帶動,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3)不斷健全自我發展機制。
一是要加強教育培訓,通過教育培訓以及引進高級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水平,才能是經濟組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二是要改革分配制度,要充分重視各種生產要素合理報酬,特別是知識技術的作用。三是要完善經濟組織內部監督機制,特別要充分發揮廣大社員的監督作用。
(4)培育市場支持系統。
農村土地,人們一般又將其簡稱為農地。通俗來講,所謂農地產權,指的是與農村土地相關的財產權利的總和,其作用是調節農村土地在存在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比如土地的處分權、收益權等各個全能以及利益產權關系等。我國實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既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同時也是發展農村經濟所決定的。就我國土地產權來看,其權能結構主要涉及土地產權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
二、農村土地金融的現狀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實行的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社會對農村土地金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土地金融和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未明確確定“集體”這一概念
一方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已明確規定農村的土地屬于集體。另一方面,對于“集體”這個概念的界定卻比較模糊?!锻恋毓芾矸ā?、《民法通則》中雖然都有關于“農民集體”的表述,但沒有良好解決“農民集體”同農民個人的利益關系。因此,我國農村土地產權主體出現模糊不清的現象,從而導致土地流轉的利益主體虛化,不能良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2.土地抵押權上的矛盾
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下,土地抵押權是其權能內容之一。就目前我國關于土地抵押權的立法來看,存在不一致性。在《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規定農村土地可以被轉讓、抵押等。但是在《擔保法》中,又規定歸集體所有的土地(比如宅基地、耕地等)使用權不能抵押。因此,根據《擔保法》中的規定,農民的宅基地、耕地等的抵押權受到法律的限制。
3.土地使用權不清晰
承包經營權屬于使用性質,農民在土地中獲得的權力非常小,即耕種權、一部分的收益權以及非常狹小的處分權。在農民經濟發展中,土地是重要的資產,目前土地使用權嚴重影響了農村土地的產權權能。假設土地可以自由抵押、流轉,但如果其中出現了問題,就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比如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資產——土地,農村金融發展受挫等)。我國土地產權界定模糊,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一直生活在貧困的邊緣。一方面,資金投入是農民生產中的必備因素,目前土地產權模糊造成產權權能不足,從而大大影響了農民的融資能力,促使農民不能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造成農村和城市居民的雙重貧困。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村金融剩余,造成一部分農村資金和人力的外流,所以出現很多土地棄耕的情況,造成城市資源分配不均,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貧乏現象。
三、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針對目前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必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促進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從而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
由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政府需站在發展農村土地金融和農村經濟角度,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經濟。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
1.1不斷完善相應的制度
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土地金融和農村經濟,我國必須要立足當前農村土地使用權方面的弊端,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第一,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的產權,保障農民的農業組織規范化;第二,科學對待集體土地的產權問題,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實現農村土地金融的良好發展。
1.2確保流轉方法的合法化
第一,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比如土地投資政策、投資補償政策等,并且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及時做出相應的修改。第二,在遵循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綜合考察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農民正確對待土地流轉,從而幫助農民提供土地的使用率,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第三,土地流轉之后,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土地用途變化造成的問題、權屬關系變化帶來的糾紛等。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對策,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2.采取集體抵押土地所有權的方法進行融資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表明,農民貸款之所以比較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資產。在農村土地使用權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銀行不接受農民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針對這種情況,考慮到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農村土地貴集體所有,在融資的時候,就可以采取集體抵押土地所有權的方式,從而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這樣一來,產權則獲得明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可以在農村中集體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且享受分紅。農村合作社在金融機構和種植大戶(或農業企業)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采用農村合作社方式發展農村土地金融和農村經濟,實現農村土地以集體抵押或轉讓,具有多種優勢。一方面,它可以有效保證土地的集中化、規?;洜I,從而彌補了小塊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大大提升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權權能,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權的抵押價值。
3.采用家庭農場的方式盡心運作
就農村土地金融發展來看,經濟發展不佳,最主要的問題是農村金融市場開發不夠(比如沒有實現產業化經營)。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下,農民采用的是小塊土地耕種,其成本高、收益小,無法達到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在農村土地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走家庭農場的運作方式,由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均不存在較大的分歧,且方便內部的溝通和協商。采用這種方式來經營,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采用集約化、規?;?、商品化的經營模式,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四、結語
四、結語
1.農村基礎設施性質
(1)公共性與社會性。公共性是指基礎設施的非競爭性,為公眾共同享有,任何人都無權阻止他人使用基礎設施;社會性是指基礎設施面向整個社會幾乎所有的部門,而非單獨向個體提供服務。(2)長期性。相對于短期經濟增長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根據索羅經濟增長模型可知,長期經濟的增長取決于技術進步、儲蓄率的提高與人口增長率,而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取決于儲蓄率的提高。因此,從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的期限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長期性。(3)間接性?;A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增長具有間接性,基礎設施投資并不像原材料那樣一次性投入進去直接生產出產品,而是在每一批次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一次次折舊進去。
2.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
正如林毅夫在其發展論壇中所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使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長期受益,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可以擴大全國的市場規模,不斷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空間,提升經濟發展水平[4]。(1)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于農村經濟的增長起著明顯的推動作用,根據乘數理論,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乘數效應,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可以帶動經濟的數倍增加。(2)農村基礎實施投資的增加促使國內總需求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會使國內總需求增加,國內需求的增加促使產出水平增加,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進一步刺激消費,提高投資水平,使經濟得到新一輪的增長。(3)農村基礎設施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我國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核心是強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就是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可以使農村生產環境得以優化,基礎設施條件的加強增加了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給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環境的改善不僅可以體現出農村生產發展支撐力的提高,還能體現出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水平比較落后
相對于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而言,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遠低于城市的投資水平。部分地區不夠重視農村的發展,造成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巨大差距,形成了城鄉有別的投資機制。不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稅收政策也明顯偏向于城市建設,導致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水平的相對落后。由圖1可見,我國近年來對于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從2004年的投資額不到2000億元,到2011年投資額接近9000億。顯然,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于第一產業的投資額不斷增加,投資總量不足的問題在未來有望得到緩解。從圖2可以看出,2000年我國政府財政支出為1231.5億元,其中農業支出占7.8%,到了2011年,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已經達到10497.7億元時,投資于農業的財政支出為9.6%。顯然,“十五”以來,國家已經認識到投資在農業方面的資金不足,并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投。
2.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單一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金額巨大、資金周轉慢、風險大且收益低等特點,使得基礎設施建設在吸引農村社會閑散資金和民間資本上存在著一定難度,這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由政府主要投資的重要原因。同時,政府缺少對農村基礎實施投資的激勵措施,對于企業、居民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缺少相應的法律與政策,從而導致基礎設施產權不明晰,從而降低了企業、居民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意愿與傾向。
3.基礎設施內部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投資于一些投資回收期短、投資回報率高、容易體現政績的一些公共設施項目。而對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如醫療、教育、環保等方面基礎設施投資供給嚴重不足。由于政府、企業、居民對投資項目的不同偏好導致了農村地區的醫療設備、教育設施、衛生基礎設施出現供給短缺的局面?;A設施內部結構的不合理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農村基礎設施之間結構不合理。全國性的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往往會受到重視,而對于地方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造成全國性與地方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均衡。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內部各成分之間的結構也存在著不合理性。一些地區非常注重交通、農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設,這當然是出于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動機,但同時卻忽略了文化娛樂、環境保護、醫療衛生保健等設施的建設。在今天,更高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再是這個社會的唯一追求,我們同時也需要建設一個令廣大農村群眾更具有幸福感的社會。無疑,這對農村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4.建設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效率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混亂,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嚴重的濫用、挪用現象,如國家合療資金、支農資金經常被挪作他用,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正常有序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阻礙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實證分析
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對農村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推動作用,本文對農村基礎實施投資各項投入與農村經濟產出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各項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的貢獻程度。1.變量定義及數據來源經篩選,我們選取的基礎設施投資指標有:農村電力設施投資、水利設施投資、農村機械設備投資、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通訊基礎設施投資。農村生產總值用農村經濟產出指標表示。各項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見下表。以上數據選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2000-2011年度的時間序列統計數據。我們對各項指標采取對數的形式對數據進行平滑處理以便進行分析。2.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村經濟產出回歸分析本文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模型如下: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模型中,被解釋變量Y表示農村經濟產出;解釋變量X1表示農村用電量,X2表示有效灌溉面積,X3表示農業機械總動力,X4表示農村公路總里程,X5農村電話用戶數;β0、β1、β2、β3、β4、β5表示各項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的影響程度,μ是隨機誤差項。3.計量結果與分析通過運用Eviews6.0統計軟件對上述模型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到回歸式如下:Y=31.87+0.17X1+0.087X2+0.31X3+0.011X4+0.015X5(1)線性回歸方程(1)估計了農村基礎設施各項投入對農村經濟的貢獻程度。從回歸結果看,F值較大,說明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R2=0.998,調整后的R=0.997,說明模型的整體解釋能力較強。從方程可以看出,農村電力設施、農村機械設備投入對農村經濟的產出影響較大。因此,如果國家在這兩方面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能夠持續加大,將更加有利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四、結論和建議
謀求農村經濟的發展,其基礎性條件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通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產出影響的實證分析,我們得出,基礎設施投資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應在以下諸方面加以完善:
1.加大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利、電力、機械設備、道路等基礎性設施,這些基礎性設施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應加大對以上各項的投資力度,以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2.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重點
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在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農村衛生設施、文化設施及農村社會設施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明確建設重點及優先建設領域,正如我們實證分析中提到的,尤其要加大對農村電力設施、農村機械設備的投入。在不為財政增加壓力的前提下,合理推動農村經濟增長。
3.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機制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多數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應逐步形成政府投資引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資體系。首先,應充分發揮居民、企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作用;其次,應開辦以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收益權或收費權為質押獲取貸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許多學者所提出的那樣,實施PPP融資方式[7]。
4.因地制宜,分步建設,整體規劃,全面地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1.1中央財政對農村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投入不足
農業水利設施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應該保持一定的公益性,因此,具有公益性工程的水利工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但是實際情況確實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享受政府供給的時公共產品少之又少。中央財政部門主要將資金和工作的力量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對于農村地區的水利工程的建設投入只是少量的。雖然最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財政對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真正用于農業建設的財政資金缺少少得可憐,這種不良情況的存在勢必會導致農業水流工程建設力度不足,將會給當地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
1.2基層財政投入力度不足
在我國進行了分稅制改革之后,基層地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獲取上級部門提供的財政資金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而上級部門實現了對財政的絕對控制,使得基層財政工作開展情況面臨嚴重的阻礙,在基層政府部門,其每年的財政收入大概只能滿足自身的日常開銷等,要想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方面更是顯示出了力不從心。再加上分稅制改革之后,省級以下的財政部門的財權和人事權存在嚴重的不協調的情況,因此本地區年度預算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貓膩現象。而即便是有上級部門的支持,同樣也很難有效解決好基層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樣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資金的缺口勢必也會越來越大,再加上鄉鎮地區籌集資金的能力不足,因而導致水利設施投入不足的現象在很多地區普遍存在。
2解決對策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想更好的解決好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切實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效率。首先,應該從政府角度出發,必須從行動和思想認知方面提高農村地區群眾對水利設施的保護和重視程度,并能夠保證農民群眾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工作中去,將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作為當前農業工作的重要工作去抓。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促進地區經濟建設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其能夠有效的低于各種極端的自然災害的襲擊,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和效率。因此,將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放在農作工作首要位置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農業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還應該有效的發揮管理人員的職能作用,保證各項工作能夠有序的進行下去。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了將管理工作更好的落實到位,需要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通力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