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形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討論緣起一份調查,省內媒體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市場和網絡壓力下“腿子發軟”“方向迷失”;自認為是“無冕之王”,出現“自我迷失”;受西方新聞理論影響,新聞觀存在偏差;受自身認識局限,存在“懷疑一切、質疑一切、指點一切、主宰一切”的心態。
一位老新聞工作者致信湖北日報,指出當前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追問“在國內外復雜的政治形勢和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角色姿態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命?”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尹漢寧指出:“我是建設者”大討論,就是要進一步弄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牢固樹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時代記錄者、優秀文化生產者和傳播者的角色意識。
我是誰?要解決的是角色定位問題。新聞工作者不是“無冕之王”,而是群眾的學生、群眾的公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角色定位端正了,才能發揮正效應,匯聚正能量。不僅新聞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包括出版工作都有角色定位問題,都要追問“我是誰?”弄清“我是誰”是根本立場問題,就是要擺正“我”與群眾的位置,要認清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不是高居于群眾之上,不能站在群眾的對立面,而要求當群眾的學生和公仆,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融合在群眾之中。
最近報紙披露的少兒讀物低俗問題,也就是一個沒有認清“我是誰”的問題。出版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優秀文化生產者和傳播者,不允許也不應該制造精神垃圾。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要求出版者“給全國少兒一個承諾,向天下父母有個交待”,實際上是要向人民群眾有個交待。同志曾經指出:“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于群眾的就干,不利于群眾的就不干,絕不能干勞民傷財、違反群眾意愿的事”。出版低俗少兒讀物,就是做了群眾不贊成、不高興的事,既違背了群眾的意愿,也損害了群眾的根本利益。
弄清了“我是誰”,還要弄清“為了誰”和“依靠誰”,前者是要擺正“我”與群眾的位置,后者是要擺正“我”與群眾的關系?!拔摇笔侨罕姷膶W生和公仆,就要為民、靠民,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然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出版者為了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忘記為了群眾和依靠群眾的大方向,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
一家名為《經濟生活文摘》的期刊,從2009年10月到2012年12月,與北京前沿時尚文化發展中心簽訂協議,名義上是廣告協議,實際上是整體讓出出版經營權,每年收取30萬元費用,致使大量未合法出版的“學術論文”,以《經濟生活文摘》名義上傳到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和萬方數據庫,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出版者眼中只有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不顧群眾利益,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惜轉讓出版權,放棄社會責任,背離職業道德,給劣質論文開放綠燈,這不僅違反國家行政管理規定,同時違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出版方針,違背了群眾利益。
關鍵詞:老舍;林語堂;魯迅;幽默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2)07-0124-04
“幽默”(humor)這個詞在我們這個時代經常被混同于“滑稽”或“笑話”,被弄得意義混淆了。實際上,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的思想表現形式,曾激勵過一批杰出的英國作家,隨后又影響了不計其數的外國作家。在中國現代作家中,老舍也許是受其影響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非常契合幽默的觀念。
今天,老舍已成了被研究得最多的中國現代作家之一。從曾廣燦搜集、整理的《老舍研究專著、資料專著書目》中,人們可以得到非常深刻的印象①。我們打算先從“”結束前的一些重要的老舍研究專著展開評述。
“”結束之前,中國大陸的老舍研究進展緩慢。因此,這個任務是由居住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漢學家們來完成的。那時,有四位學者及其著述比較知名:第一位是波蘭學者斯烏普斯基,他的《一位現代中國作家的歷程》于1966年在布拉格出版,該專著對老舍長篇小說中的結構、情節和人物進行了分析,研究了對《老張的哲學》產生過影響的各種因素。第二位是美國學者蘭比爾·沃勒,他的《老舍與中國革命》于1974年在美國出版。該專著按編年的次序對老舍的長篇小說及一些中短篇小說進行了述評,而以中國的社會—政治形勢的分析為其基調。第三位是法國學者保爾·巴迪,他的老舍研究成果豐碩,且以分析中肯及史料豐富而著稱。他的研究是從翻譯《老牛破車》開始的,其后擴展到作家生平研究,尤其是對“老舍之死”的研究,用功尤深。最后一位是中國香港的胡金佺,讀者欣喜地從他的專著中讀到了從真正的北京人視角對老舍其人其文所進行的研究②。
除了以上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外,同期還有一些研究工作也值得我們注重。蘇聯安琪波夫斯基的《老舍的早期創作:主題、形象、題材(1926-1936)》于1967年出版。該專著于1987年被譯為中文,改題為《老舍早期創作與中國社會》。日本的老舍研究從40年代開始,截止到“”結束前大約發表了百來篇論文,大部分都載于權威性的出版物。奧野信太郎、倉石武四郎、波野多太郎這三位也許是在頭20年最為活躍的,接著,柴垣芳太郎和伊藤敬一在同一年分別出版了兩本傳記類著作。此外,藤井榮三郎和大芝孝兩位日本學者對老舍的小說和話劇也進行了令人尊敬的研究。
1978年老舍被恢復名譽后,中國大陸的老舍研究才步入真正的研究階段。事實上,不久便出現了一些足以推動研究進程的可喜的情況。首先,老舍的女兒舒濟有系統地重印或再版了作家的著作,在大多數情況下,她是非常慎重地按初版本來重印的。《老舍文集》十六卷從1980年到1991年陸續出齊,從此成為研究者可以倚重的原始研究資料。接著,作家的一些佚文及一些有關作家生平的史料也相繼被發現,提供了作家文學世界的更加完整的全景。其中,《小人物自述》、《秦氏三兄弟》、朋友們保存的書信的重新面世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些都是人們原以為根本不存在或失而復得的重要資料。同期,老舍的遺孀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撰寫了很多的回憶文章,非常有助于人們對作家生平及其作品的理解。此外,一些活過了“”的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巴金、冰心、等也紛紛撰寫回憶文章,為他們熟識的、熱愛的這個“人”提供見證。那時,學院式的研究也有可能進行了。樊駿的著名論文《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文學評論》1979年第l期)發表之后,文學期刊或大學學報上涌現出了很多的關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論文。研究者共同的努力竟形成一時的風尚,以致有人認為老舍研究能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即 “老舍學”。在公眾中隨即出現了“老舍熱”。1982年在濟南召開了第一屆“老舍學術研討會”,次年《老舍研究論文集》出版,收錄了二十來篇參會交流的論文。佟家桓的專著《老舍小說研究》也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關鍵詞:學習;興趣;培養
學生的興趣是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又是學習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激活,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并會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通過精心設計導言課來激發學習興趣;第二階段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方法不斷鞏固學習興趣;第三階段是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來發展學習興趣。
一、激發學習興趣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而每一學年的第一堂課能否吸引學生,是能否激起學生對自己所教課程產生興趣的前提。因為對第一堂課學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導言課,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講課“有味”,學科的內容“有意思”,就會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這對以后的教學無疑會有幫助。例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上課一開始,教師不要急于講課本內容,而可以先讓學生講講在假期里的所見所聞,講講我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有哪些重大新聞、重大事件發生。同學們講的最多就是冰災、汶川地震的情況。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氣氛相當活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造成2008年特大冰災的原因有哪些?這對我國今后的發展有什么啟示?大災顯大愛,體現了什么樣的民族精神?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還能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說明了什么?當今世界國際政治形勢如何?從身邊的變化感受祖國的日新月異,考察我國的基本國情等等。通過提問,學生就會產生急于翻閱課本、學習知識的心理。第一堂課就體會到小小的課堂講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品德》課不單純是圈圈重難點,背背知識點,而是一門緊密聯系實際的課程,從而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產生學習興趣。
二、鞏固學習興趣
第一堂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課程保持長久的興趣,還需要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采取多種教學形式。
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在簡單重復的對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會遲鈍起來,難以產生心理反應;而新穎奇特的對象則會使人腦神經系統興奮,激發強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師在課堂中教學形式要多樣化,不能給學生“老一套”的感覺,否則就會削弱學生的注意力,甚至產生厭煩情緒,久而久之,原有的興趣也會喪失殆盡。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課的類型既有講授課、也有討論課、練習課、自學課,教學手段可采用錄音、投影、掛圖等多種輔助手段。教學內容緊扣現實,把身邊發生的鮮活事例引進課堂,如七十老頭磚刀劈死不孝子,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教師要不斷增設教學內容和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努力創設教學情境,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這樣一來,學生覺得每堂課都有新鮮感,興趣自然也來了,睡覺、做其他作業的現象也消失了。因此,經常變換教學形式,滿足了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使學習興趣與日俱增。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今日的中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及表現欲望較強,渴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不為所動,反覺得自己單純是貯存教材內容的“容器”。這樣就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內心要求無法得到滿足,自然地失去了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因而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力爭每節課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如上課開始五分鐘,我由學生進行時事政治講演。課中我要么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學;要么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討論中可以是師生進行對話,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辯論;要么可以由學生來充當教師進行課文講解;要么將富有啟發性的題目采取小組搶答、點名回答等形式來完成。這樣,課堂不僅成了施展才華的競技場,也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
三、發展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教師除了利用課堂教學這種途徑外,還可以利用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躍出課本,走出課堂,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多方實踐來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思想政治課有用、有價值,從而真正愛學、要學這門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取成立興趣小組,開展社會小調查。如文化程度與家庭經濟狀況的調查,得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經濟狀況越好的結論,意識到讀書與知識的重要性,明白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的道理。新農村建設的成就調查(農村房屋建設、道路硬化、飲水工程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征表現在“新”上,可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全面體現21世紀中國農村建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嶄新面貌。在講到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時,我要求學生調查父母所在單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內容,并在課堂上發言交流。在興趣小組里,我組織學生學習有關報刊,讓大家了解、熟悉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并開展時事知識競賽、新聞背景分析,撰寫政治小論文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很多同學已養成了讀書看報、關心國內外大事、積極思考的好習慣。這樣就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發展為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從而更加穩定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激發學習興趣,并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地鞏固和發展這種興趣,思想品德課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還無法適應數字化信息資源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應在開展繼續教育、加強信息意識、提高道德素質等方面提高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
隨著數字化信息資源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館員的職能,正從傳統的館藏維護、圖書管理轉向對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和維護。圖書館館員正由圖書的保館員進化為網絡的異航員,圖書館館員在網絡環境下要發揮的作用以及其本身素質的提高,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
一、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館員的整體素質已有很大提升,但隨著網絡信息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素質還無法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網絡技術
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館員不但要掌握圖書館學知識,還要掌握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和網絡知識。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有很多對信息檢索、信息共享等知識掌握不夠,這直接影響到圖書館館員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無法深層次地為讀者查找有關資料,無法滿足讀者快速、有效的信息咨詢要求。
(二)外語水平
網絡信息中英文信息量占很大比重,要想在網絡中暢游,有效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了解最新學術動態,加強與外籍學者、教師及留學生的語言文化交流,為讀者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則需要一定的外語閱讀水平,尤其是英語水平。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館員的外語水平大多偏低,極大影響了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全面利用。
(三)綜合能力
由于當代學科的交叉、滲透,圖書館館員僅具備一個專業、一門學科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讀者服務需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除必須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不斷吸取新知識。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館員就圖書館學的專門知識,大多經過專門培訓,而圖書館學之外的知識,則接觸不多,無法適應信息時代帶來的嚴峻挑戰。
(四)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主要指人們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和洞察力。讀者信息的需求不斷向著微觀化、多樣化、實用化和時效化方向發展,這要求圖書館館員自身要有較高的信息意識,以便服務于讀者,滿足他們的各種信息需求。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館員有相當一部分信息意識淡薄,還停留在傳統“借借還還”的工作流程,不能深入挖掘信息資源,沒有能力對信息進行深加工,不能充當信息的組織和傳播者,從而影響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提高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的方法
(一)開展繼續教育
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繼續教育,主要是指圖書館館員在接受圖書館專業或其他專業的傳統教育以后,繼續接受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外語、文化、科學等內容的再教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讀者對文獻信息需求的多樣化,突顯了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圖書館館員能正確地選擇信息,恰當地將各學科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選擇最佳切人點,以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因此,圖書館要根據館員的個體差異、層次結構、自身實際狀況,按工作實際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對圖書館館員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訓,以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要求。
(二)加強信息意識
進人網絡信息時代,圖書館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供文獻信息服務于讀者和社會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要通過工作實際不斷加強圖書館館員的信息意識:(1)網絡化圖書館雖具有高效的信息處理功能,但不具有理性的糾錯功能,對原始輸人數據的正確性提出了絕對正確的要求;(2)圖書館館員應及時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動態,敏銳地收集有價值的最新信息資料,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以充當各層次讀者的好參謀;(3)圖書館館員能夠獨立篩選與鑒別適用信息,要在抵制不良信息、防止信息污染、預防信息破壞等方面提高自己,樹立并培養自己正確的信息道德觀念,以確保知識創新的永久活力。
(三)提高道德素質
圖書信息的管理和傳遞過程,是圖書館館員邏輯分辮和去粗取精的過程。圖書館館員有引導、強化或弱化讀者某些方面信息取向的作用和義務。圖書館館員的職業道德操守,關系到工作效率、信息可信度等。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能使館員洞察社會的政治形勢,明斷是非,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履行自己的義務去感染和引導讀者。所以,信息時代的圖書館館員,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此,一方面要訂立制度,執行制度,另一方面要依靠思想教育,提高館員的思想道德本質。只有不斷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化圖書館。
三、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高等學校的學生、教師等進行閱讀和學術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為高校教學、科研提供信息服務的中心和重要機構。作為高校圖書館館員,所面對的讀者都是文化層次較高、知識掌握較全面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是知識要新、信息要準、資料要精,加之圖書館文獻信息結構趨于多元化、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日趨現代化等,這些都對館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過加強各方面的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高校圖書館館員一定能做到與時共進。
參考文獻
法學專業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學生擁有法律思維邏輯,能夠運用法學知識和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規定了國際法的淵源,其中司法判例是國際法規范的表現形式之一。雖然司法判例不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但它是重要的補充資料。許多重要的國際法原則源于司法判例,國際法院的判決對于認證、確定和解釋法律原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典型國際成案對于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十分重要。
(一)緊密結合課程內容,選取典型國際成案
譬如,在學習“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問題時,筆者選取了西伊福希訴加利福尼亞州案和巴西聯邦債券案,在簡要介紹案情后,梳理了法院的觀點,通過案例讓學生理解兩者的關系。同時,若有相關國內案例也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學習,譬如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將“陸紅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之間的航空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上海靜安區法院,2001年11月)”案[2]介紹給學生。聯系身邊的案例,學生更能夠感同身受,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課堂介紹和分析案例時,語言表述上應盡量簡單化,不糾纏于無關問題
課堂時間有限、人的注意力集中有規律,介紹案情時要簡明扼要,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盡快歸納案件關鍵問題,分析問題要抽絲剝繭、層層遞進。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把握法官的思維邏輯,了解法律適用過程,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更新案例庫,時刻關注國際法院的案件審理
目前,國際法的案例教材版本眾多,其中不乏精品教材,收集的案例典型、分析透徹并能跟進國際法院的新近案例,可以為學生指定一到兩本案例書作為輔助教材。
(四)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高案例教學要求,選取和布置案例進行輔導
國際法院官網將案件所有法律文書公開,這是學習國際成案的重要資源。筆者曾指導學生跟蹤“烏拉圭和紙漿廠案”的審理,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完整地了解國際法院的訴訟程序和制度,也使學生對國際環境法領域的規則原則有了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對于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效果顯著。在法院裁決之前,閱讀分析案件事實基礎上試圖利用所學知識推理,并在法院作出裁決時,檢驗自己的推理過程,從而培養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二、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分析國際時事
國際法的研究對象是國際關系,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豐富的課程,所以學習國際法要對當代國際事件及時跟蹤掌握,對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政治形勢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筆者在講解討論經典案件之余,通過對近年發生的國際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和思考,教學手段上除了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外,還增加了課堂專題辯論、模擬聯合國大會、模擬法庭和小論文寫作等多種方式,將抽象理論和直觀現實有效結合,一方面培養學生對國際法基本理論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愛國情緒進行理性的疏導,深刻理解我國和平外交政策。上述各種教學手段對師生的知識儲備要求甚高,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做準備工作,同一屆學生中一般選擇其中1~2種方式對時事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手段在選題等指導工作上有不同的要求。辯論的議題必須具有可辯性[3]。
三、利用視頻資料、豐富教學內容
如今的學生生活在多媒體發達的社會,從小習慣于從視頻獲取訊息。的確,在相同的條件下,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量更大,體驗感更強,印象也更為深刻。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歐美大學的國際法教學中開始大量利用網絡視頻資料,不僅用來進行案例教學,也利用各領域專家的專題視頻進行體系化的理論講授“影視教學法”已在國際法教學中隱然成型[4]。本課程中,我們準備了有關國際法的電影、紀錄片、時事新聞評論和國際法學者的專題理論演講等數十個視頻材料供學生觀賞學習。充分利用視頻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利用視頻資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收集和篩選國際法影視資料時要保證其學術性和權威性,譬如中央臺制作的紀錄片、時政評論和國內外著名國際法學者的專題理論演講,避免一些所謂“專家“、名人非專業評述混淆學生對國際法的理解。部分學生欠缺世界歷史、國際關系史方面知識,將有關重大國際事件或外交實踐的歷史資料視頻,如中央臺發行的《世界歷史》等推薦給學生進行補缺。其次,有針對性地精選優秀影片,推薦給學生課余欣賞,課堂討論。譬如我們曾就好萊塢影片《盧旺達大飯店》討論了時際國際法中宗主國的概念、人道主義干涉與國家原則、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國際法問題。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參與度很高,效果很好。而電影《東京大審判》和紀錄片《東京大審判》在學習戰爭法中也發揮了同樣作用。最后,堅持短片課堂、長片課后原則。由于課程課堂僅有51學時,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上使用的視頻需事先精選剪接,播放時間一般不超過五分鐘。為達到教學效果,對于較長的視頻資料,主要是針對資料提出問題,由學生課后帶著問題觀看視頻,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暢通師生互動交流渠道
論文摘要:孔子的道德學說是構建在春秋時期宗法血緣關系遭到破壞、宗法等級制度逐級崩潰的社會變遷的基礎上的;也是構建在禮治思潮興起、人們重視社會秩序與社會規范重建的思想資源基礎之上的。在具體的構建上,它以“仁”為核心,也包括一系列的道德規范與道德修養方法,由此開創了先秦儒家道德文化。
孔子的道德學說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特色,其道德學說開創了先秦儒家道德文化。由孔子開始在中國思想史上才有了針對社會普通的個體成員的獨立、系統的倫理道德理論。本文試圖對孔子道德學說構建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春秋的社會變遷——社會基礎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是孔子道德學說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春秋的社會變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社會經濟方面。青銅和鐵制農具逐漸運用于農業生產,牛耕開始使用。施肥、除草、中耕、灌溉等農業技術得到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春秋中后期,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如《論語·微子》中子路遇到的長沮、桀溺和荷丈人都是獨自耕作的農民?!蹲髠鳌べ夜迥辍酚涊d的降為農民的原晉國大夫冀缺夫婦也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对娊洝分幸灿胁簧俜从硞€體農民家庭生活的詩,如《王風·君子于役》、《鄭風·女曰雞鳴》等。在工商業領域世襲的“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出現了獨立的私人手工業者和私商,象著名的工匠,如魯國的公輸般,鄭國的大商人弦高,越國的范蠡,孔子的學生子貢等。春秋中后期,社會上出現的大量脫離原有族屬的個體家庭和個體勞動者,使宗法血緣關系遭到削弱,宗族組織開始瓦解,獨立的個人意識開始出現。
2、政治上西周的宗法等級制度遭到破壞。首先,是周天子作為姬姓大宗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平王東遷洛邑以后,由于不斷的賞賜和諸侯爭奪,王畿范圍不斷縮小,經濟軍事實力也不斷下降。而鄭、晉、齊、楚、秦等諸侯國的勢力卻不斷上升,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他們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很多諸侯不再向王室履行繳納、貢賦、朝聘、會盟的義務。相反,諸侯動輒出兵討伐周王,召喚周王去盟會。周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漸漸只具有象征意義。其次,大宗、小宗之間出現爭奪與兼并。如晉國曲沃武公攻滅晉侯緡,而奪取了大宗子的地位。魯國三桓以小宗控制魯國公室大宗。另外,從西周末到春秋中期各諸侯國的異姓卿大夫宗族開始強大起來,也構成了對公室公族的嚴重威脅,如晉國的韓、趙、魏等大族,齊國的國、高、管、陳氏等。最后,嫡長子繼承制開始遭到破壞。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在西周后期就遭到了來自周王的破壞。如周宣王強行立魯武公庶子括,周幽王廢嫡立庶。春秋時期,各國廢嫡立庶的事件多了起來,如宋國宋宣公舍嫡長子與夷而立弟穆公;魯惠公死時違背立嫡原則,由庶子隱公繼位。上述宗法等級制度的破壞,使原有的社會調控機制逐漸失去效力,從周天子到各諸侯國君的權威不斷遭到削弱,禮樂征伐由“自天子出”變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以至于“陪臣執國命”。宗族宗法制度出現了從上到下的逐級崩解。貴族集團以前那種簡單的家長制和等級制的統治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政治形式了。
二、禮治思潮的興起——思想資源
隨著春秋時期宗法血緣關系開始遭到破壞、宗族宗法制度的逐級崩解,舊有的政治等級關系趨于瓦解,原有權威的喪失,依靠天然血緣關系建立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與此同時,社會上開始出現了脫離原有族屬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個人的價值開始得到顯現。統治者不能再把民僅僅當作臣民來保護,而必須要當作人來對待。舊有的天命鬼神觀念和宗族血緣關系已不能很好的起到維系統治的作用了。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政治統治的重點就不再表現為強調權威的作用,而在于建立針對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在于統治方式的制度化,在于社會規范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在原有貴賤有序、尊卑有常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的春秋時代,人們倍感秩序的重要性,于是人們在既有的政治文化資源中重新發現了“禮”。春秋時期“禮”受到了政治家們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人們把“禮”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獨立出來,從政治理論的高度論述禮的政治功能,以禮治國成為時人的共識。
春秋時期在政治思想領域的一大變化即是禮治思潮的興起,“禮”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多數人的普遍認同,人們把禮上升到治國的根本大法的高度?!蹲髠鳌る[公十一年》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薄蹲髠鳌は骞荒辍份d衛國北宮文子言:“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薄秶Z·晉語四》曹負羈對曹伯言“禮以紀政,國之常也?!?/p>
與曹負羈的話相類似的是《左傳》桓公二年載晉大夫師服所言:“夫名以治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楊伯峻注:“體為‘體用’之體,意謂禮為政治政法之骨干”,師服認為禮是政治統治的核心。與這種認識相類似的言論還有《左傳》僖公十一年載周內史過言:“禮,國之干也?!薄蹲髠鳌氛压迥贻d子太叔所云:“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薄蹲髠鳌范ü迥贻d子貢言:“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左傳》中有大量的禮也非禮也的評判,人們把禮視為認識上的是非準則和品分人格高低的標準。人們往往根據各級貴族外在的禮儀、禮容判斷其修養的高下及政治生命力的興衰?!蹲髠鳌烽h公元年載,齊欲伐魯,齊公問仲孫湫曰:“魯可取乎?”仲孫湫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這里仲孫湫即根據魯國仍行周禮的情況判斷其國勢未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齊國莊子聘魯時,臧文仲看到他“自郊勞至于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北銊褓夜Y好齊國,因為“國子為政,齊猶有禮?!?/p>
《左傳》定公十五年載邾隱公來朝見魯定公,子貢即根據兩國君的禮容對兩君的政治命運做出了判斷:“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摺⒀?,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病,君為主,其先亡乎!”《國語·周語上》載,周襄王年間,太宰文公及內史興到晉國對晉文公行錫命禮,內史興即根據晉文公在行禮過程中能嚴格按錫命禮的規定行事,告訴周襄王:“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痹凇秶Z》、《左傳》中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是否有禮及行禮的好壞已成為反映各國興衰的一支“晴雨表”。
春秋時期禮無所不在,在王權衰落,權威喪失,戰亂頻繁的動蕩時代里,禮成為內政,外交及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突破禮的周旋揖讓的形式來認識禮的政治功能和本體意義?!蹲髠鳌氛压迥贻d:魯侯去晉國,自郊勞至于贈賄,全無失禮之處。晉平公認為昭公“善于禮?!贝蠓蚺妪R認為“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濒攪嗦淙肴甘种?,昭公無能為力;人民投到三家門下,不為公室效勞,昭公不知自己面臨危難,卻還利用與大國結盟去凌辱小國。昭公分不清“禮之本末”,“屑屑焉習儀以亟”是舍本求末?!蹲髠鳌氛压迥贻d趙簡子問子大叔“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焙喿訂?“敢問,何為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則實之?!瓰榫忌舷?,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以象天明,……’”這里把禮提升到自然的秩序與規律的高度,并認為禮的政治功能就在于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這一點可參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衛國大夫北宮文子所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即在于對處于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的社會角色的劃分與行為的規范。
三、仁學思想——具體內容
春秋時期由于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舊有社會秩序的破壞使得政治家們在理論上重視禮的維系社會秩序的功能,導致禮治思潮的興起。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卻并不理想,禮并沒能建立和穩定起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春秋時期恰恰是歷史上社會運作最無秩序的時期之一,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一個尚利尚力,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且不說政治家們企圖用來穩定社會秩序的禮本身就具有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致命弱點,就算它是一套適應新的形勢的新的制度,在這樣一個人的意識開始覺醒,人的價值開始被發現的時代,僅靠外在的制度規范的建設也不可能有效的規范人們的行為。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還要有個人內心的道德自律,要有道德的建設。
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親身體驗了這個時代的社會無序??鬃拥臅r代宗法等級制的崩毀已經到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的地步。他自己生活的魯國也已經是“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對于現實社會中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論語·顏淵》)的社會無序現象,孔子非常的痛心疾首,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禮崩樂壞”的局面,使社會恢復到往日的安寧秩序。要實現社會的有序,孔子所利用的手段是等級名分制即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僭禮不越位,在這一點上他與春秋時的政治家的認識并無二致??鬃颖人郧暗恼渭腋呙鞯牡胤郊丛谟谒吹搅水敃r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獨立個人,人的意識開始覺醒的事實,也看到了單純的外在規范的不足之處。他試圖為禮的外在規范找到一個人們內在的心理情感依據,使外在的強制規范變為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認同,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一點在孔子對宰我問“三年之喪”的回答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與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把行“三年之喪”禮制的原因直接歸結為基于血緣的親子之愛的情感需要,把禮的基礎直接訴諸人的心理情感需要。從而對這種禮制的遵循就是一種自覺的需要而不是被迫的服從。孔子這種對禮的改造是相當深刻的。孔子更重視禮的精神實質,禮的情感基礎。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孔子認為,沒有對禮的內在的心理情感的認同而只具有禮的外在的儀節形式,禮的生命力實際上已經喪失,這樣的禮也是不能長久施行的。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為政》)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為政》)如果人們沒有對禮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認同,沒有內在的道德修養和道德自律,人們自然不會按照禮的規范行事。在繼承西周時期“德”的思想和春秋時期禮的思想基礎上,孔子創造性提出了“仁”的理論范疇,把“仁”作為“禮”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基礎,試圖通過人們內在的道德建設來實現對禮的自覺認同。“仁”作為一種最高的政治與道德理想而成為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p>
首先孔子“仁”的學說是針對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個人意識覺醒這一情況而提出的?!叭收呷艘病?《禮記·中庸》)“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孔子所謂愛人,是表示人我關系的一個及其廣泛的哲學概念。凡是一切與人為善、利人成人的感情和行為,都可以說是“愛人”,都可以歸之于“仁”??鬃酉蚪y治者提出必須將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看待,把社會成員當做獨立的人去對待而不是僅僅當作自己的臣民當作毫無生存能力的“赤子”那樣去保護。這就要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真正把社會成員當成平等獨立的個人看待,在施行政令時就會以一種恭敬、虔誠、莊重、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人民,而不是漠視人民的權利和要求,真正做到如孔子所講的“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論語·子罕》)。
對統治者而言,“仁”就是要保民惠民給民以實際的好處,要輕徭、薄賦、省刑、庶、富、教,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即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統治者要行仁就必須“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統治者要怎樣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認為這首先要從“親親”中去培養這種感情??鬃拥膶W生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鬃诱f:“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近指與自己最貼近的父母兄弟;譬,譬喻,“能近取譬”就是能以自己對父母兄弟的感情來理解我與一般人的關系。把自己愛父母兄弟的感情和行為施于其他人,那就可以做到“愛人”達到仁。孔子的仁首先從血緣家族內部做起,但又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極限。只有這樣以血緣的親情之愛推廣開去,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在積極方面才能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而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消極方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孔子的“仁”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同時它更是一個道德概念。孔子不僅僅強調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對政治統治的重要作用,他更把目光投向了擺脫宗法血緣關系束縛而獨立出來的個人。更強調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普通成員的道德修養,道德自律對維系社會安定秩序的重要作用。只有“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外在的制度規范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提出了針對普通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準則并大量論述了如何進行道德修養,這成為孔子“仁”的主要內容??鬃邮恰叭省?、“禮”并舉的,他看到了外在規范與內在自律不可偏廢,但他卻更重“仁”,“仁”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之所以如此正在于對禮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經作了充分的闡述了,而孔子所看到的正是當時大多數政治家都忽略掉的東西,也就需要他詳細的加以說明了。
“仁者,人也”,(《禮記·中庸》引孔子語)朱熹注《孟子》“仁也者,人也”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即“仁”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有的品德,這是孔子對“仁”的又一個基本的規定?!叭省笔强鬃訛槿怂幎ǖ母鞣N道德品質的總稱,是人所應具有的理想人格,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追求達到的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即表現為人格,健全的人格正是生命的精神價值的實現,在這里孔子突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類的意識。既然“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就是每個人都應努力去追求達到的東西,這樣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就不是服從外在權威,外在律令的需要,而是作為人的一種類的意識的內在情感的需要。它直接服務和服從于人本身??鬃油ㄟ^“仁”的概念釋禮為仁,把外在的強制規范變成了一種內在的心理情感的需求,為原有的韁死的制度規定性的禮注入了新的活力?!叭省笔且粋€內容豐富的道德范疇,孔子為社會中的個人規定了許多需要遵循的道德品質。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恭即莊重、謙遜,寬即寬厚、寬容,信即誠實、誠信,敏即勤敏,惠即施恩惠于別人??鬃影堰@幾方面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并多次加以強調。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還說:“主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除了繼續強調為人謙遜誠信外,孔子還特別強調了敬、忠。敬是指一種臨事莊重、認真的態度,忠是指忠誠、忠實??鬃訌娬{為人要寬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要不念舊惡“犯而不較”(《論語·泰伯》)。為人要講誠信,孔子針對不講誠信的社會現實曾經感慨地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除此以外孔子還講“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剛、毅、訥也是孔子為人所規定的道德品質。剛是剛強,毅是果決、堅毅,木是質樸,訥是不輕易言語,這也是人們所應有的道德品質。好學善思也是良好的品德,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背艘酝狻叭省钡牡赖缕焚|還包括“直”、“智”、“義”、“勇”、“和”以及“溫”、“良”、“儉”、“讓”等內容。
那么怎么樣才能具有和保持這些品德呢?孔子認為能否具有這些品德,關鍵在于個人的內心自覺與主觀努力程度。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只要個人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加強道德自律,就能做到。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曾子也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學習對于道德修養的意義,主張多聞和多見。他認為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學習得來的。只有不斷學習,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水平才能不斷提高。他的學生子夏曾經說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即廣泛地占有知識,提高自我覺醒,堅定志向,對不懂的事情切實向人請教,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地進行周密思考,仁的精神境界主體現在這里面了。孔子要他的弟子們學文、學詩、學理、學道,其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仁,樹立其行仁的自覺。
孔子重視自我修身和道德自律,是希望以此來培植人們的道德品質,使人們按所公認的道德規范行事,以此維護等級制的“禮”,恢復往日安定的社會秩序。不可否認孔子所要維護的禮已不再是原封不動的周禮,而是用現實生活中的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加以合理的改革和解釋后的禮。但它畢竟還是等級制的禮??鬃酉M藗兺ㄟ^道德自律來自覺認同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地位,這顯然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但孔子卻由此開創了先秦倫理道德文化。在此之前尚無一位思想家提出過全面的道德品質的內容,也沒有人對如何培植道德進行過論述。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7.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0.12.
[3]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6.
[4]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先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1.
[5]李澤厚.孔子再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1980.2:77-79.
[6]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J].孔子研究,1990.1:23-32.
關鍵詞: 信息時代 德育 教育策略
一、信息時代德育的涵義
現代社會處處離不開信息的加工和處理。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以物質介質為載體,傳遞和反映世界各種事物存在方式運動作態的表征”[1]。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信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逐步提高到一種絕對重要的地位。到目前為止,人類對信息的大量接納和處理是現代生活的主旋律,可以說人類社會邁入了更加廣闊的信息時代。
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和以往相比復雜得多,因為影響教育的因素增加了。當前社會“信息量,信息傳播的速度,處理的速度,以及應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在增長”[2]。信息時代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信息時代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因此,在這個廣闊的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德育工作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合理開展,顯得格外重要。
二、信息時代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學校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價值就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的尊嚴,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3]。只有當人的價值提高了,人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聚焦我們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一般做法就是教育者把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品德的過程,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和必須服從的強制性,這種做法在中學教育顯得格外突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的學校德育工作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德育教育重政治而輕道德。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經常被抹上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青少年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社會政治活動,而忽視對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文明教育、行為習慣訓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學校德育工作習慣以政治的立場和尺度來認識道德問題,把一些本來屬于道德教育與評價的問題當作政治問題來解決,如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好壞當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據,使一些本來屬于道德范圍內的問題政治化;或者干脆將學校德育窄化為政治教育,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實現真正道德育人功能。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義語”,又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4]。
(二)把德育看成是一種社會意志。
意志中的“意”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狀態,“志”是對目的方向的堅信、堅持。即對實現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堅持的一種心理活動(含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在學校德育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我們就會把學生當作單純的客體看待,而喪失了對學生的價值和尊嚴的維護,學生自身對規則和條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出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壓力。造成的后果是學生缺乏道德行為的自律性,更談不上行為自我的責任感,道德也就失去了固有的意蘊。
(三)忽略德育的價值。
長期以來,談到德育的意義和功效時,通常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說明德育的必要價值,比如:德育要為發展生產力服務,提出所謂德育價值的生產力標準,從而來規范約束學生的思想行為,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這樣雖然有其合理性、現實性,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它的片面性:忽略了德育的價值“在于提高擴展人的價值,在于人活得更有意義,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創造才能,更有人的尊嚴,人格更高尚,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達到德育的最高價值應使人內心達到‘至善’”。學校教育由于價值導向、認識問題等一系列因素并沒有達到上述要求,或者說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因此學校的德育價值觀發生了偏移。
(四)不良風氣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影響。
信息時代,科技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事物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受網絡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學生通過網絡技術獲得了更多的信息資料,擴大了知識面,另一方面網絡資源也提供了一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誘惑力相當大,造成的后果是一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整天沉迷網絡游戲,意志消沉,精神渙散,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缺乏學習的動力。這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負面影
響。
三、信息時代學校德育教育策略
(一)改變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在我國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和現實根源。首先,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政治型”文化,政治和倫理兩大核心內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和“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倫理思想與政治融為一體的具體體現。這種傾向用某種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標來固定道德,將政治功能與道德的功能混為一談,使道德的工具價值與目的的理性價值等同起來,使道德的實踐規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過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體實施德育時,人們對政治問題過分敏感,而對道德問題卻麻木不仁。其次,傳統倫理以群體為本位,造成了個人意識的淡薄。傳統倫理強調以家族血緣關系為主體的人倫關系,這種群體本位的思想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體的獨立性,壓抑了個性,導致了個體意識的喪失。學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會輕個人、追求道德社會功效的傾向,不能說沒有上述兩方面文化積淀因素的影響。
認為,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的需要,并時刻反映著人們經濟利益的變化。在信息時代,道德仍然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規范體系,為人類更好地從事各種活動提供了一種相對穩定、可以預期的關系環境。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樹立起一種有分有合的整體觀,改變傳統的功利思想,不要將道德教育看成為統治階級服務,不要將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混同一體?,F實關系中政治和道德的整合一體,并不妨礙在思維方式或具體處理中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適當區分,在對事物分析處理中,我們應盡可能全面把握,因為這種區分不否認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作用。為了打破兩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更快、更有效地處理目前信息時代學校德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形成分合相間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獨特能力。在強調道德的社會性本質和整體性價值意義的同時,我們還要注重道德的個體性、內在主體性。
(二)準確定位德育目標和方法。
目前信息時代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認為是低效的,有的人認為是無效的。究其原因,涉及學校道德教育內部和外部等諸方面。就目標而言,學校的目標定得太高,甚至有不科學的東西,認為其無所不能。我們要擺脫“只講理想,不講功利;只講超越,不講現實”的局面。目標不要太高,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道德認知水平,否則,會出現名義上“加強”,實際上“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的現象。在內容方法上,我們不能單純認為德育是一種社會意志,而要認識到德育的本質:“潛在課程在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盵5]
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我們要很好地區分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和道德教育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科學知識學習強調接受、遷移和創造,技能學習強調訓練、熟練程度和應用效果,道德學習則強調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良好情操的形成”。在實踐中,科學知識教育、技術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經?;鞛橐惑w,相互影響,若處理不當,則容易造成三者俱傷的局面。因此,合理定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抵制不良風氣的侵擾,形成科學合理的價值觀。
在信息時代,學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外部環境經濟浪潮中不良風氣的沖擊,加上一些影視作品、大眾媒體的不正確價值導向當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不高,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當前現代社會主群體(一般指中年人)由于特殊社會實踐經驗,大都有一種功利思想,特別注重追逐物質利益,對精神理想持一種冷漠或嘲弄的態度,這將影響到德育工作功能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產生消極影響。信息時代的學校德育教育還是要建立合理的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合理的價值觀,“社會現實中的人對自己本質的認識和實現的程度,人對德的追求,是對人的本質的追逐,有了德也就有了本質”[6]。
學校德育教育還要根據信息時展的需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比如:在對國內傳統的儒家、道家、理學和現代教育思想,以及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的處理上,我們應采取“中西結合,相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堅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和網絡資源的侵擾,建立健全為人類服務的價值體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進一步推動信息社會朝健康有序、和諧向上、高尚文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baike.省略/view/1527.htm.
[2]baike.省略/view/27769.htm.
[3]孫喜亭.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下).教育研究,1989,(4).
[4]王逢賢.德育原理綱要.東北師大出版社,19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