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王屋山道教 “第一洞天” 生態倫理思想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從自然界獲得豐厚的資源,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危機。而河洛地區的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長期以來道教文化已深深地融人這里的自然山水之中,成為道教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天成和仙道化合的理想道境和仙境,充分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順應自然、道法自然,主張返璞歸真,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筆者就河洛地區王屋山道教“天下第一”的生態倫理思想進行初步探析。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宮觀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本來就是自然界的—個有機組成部分。老子《道德經》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道”為宇宙萬物之本源與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這里的“自然”則是一個法則。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所以天地萬物遵循道的變化而生息。但作為宇宙本源的道,也不能隨意地作為,它也有所遵循,即宇宙之中的萬事萬物都服從一個統一的法則,遵循一個有序的規律。而作為宇宙之中的人類既然來自天地,理應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按天地本來的狀態來生存,不能脫離和違背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要害。從這種“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發,道教主張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人只有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去對待自然萬物、合理利用自然萬物,遵循自然的法則而行為,才能夠使自己合乎自然要求,為自然界所接納和認可。王屋山由于復雜多變的地形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正合乎道教的崇尚自然,主張自然化合,追求“天人合一”、長生不老思想。因此,王屋山自唐代以來修建的道教官觀廟宇,或雄居于山麓階地、或隱藏于山林之問,或疊落于澗溪河畔。從構思、布局到建造,無不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各抱地勢,擇地而筑,十分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境之理念。即把道教的宮觀建筑充分融人自然景觀中,因境組景,渾然一體,達到自然環境和道教文化完美、和諧的融合。
陽臺宮是唐開元年間由唐玄宗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的場所。該宮坐落在華蓋峰南麓的陽臺上,為王屋山著名的“三宮”之一。陽臺宮選址獨特,北依天壇峰,形似鳳首;南臨九芝嶺,形似鳳尾;官居鳳身。其周圍地形像鳳凰展翅,又有“丹鳳朝陽”之氣勢。其宮,背靠華蓋峰,面朝九芝嶺,北托天壇,南對黃河。因居九芝嶺之首,又有“九龍戲珠”之美稱,是一組依山就勢的臺式建筑群。由于陽臺宮在選址、組景、取意上的高妙,體現了道教追求自然、主張“天人合一”的意境,顯得清雅古樸,潔凈神圣。加上交通便利,自唐代以來就是道教活動的中心,是道家修身養性的理想處所。
迎恩宮位于天壇山南麓華蓋峰東側峽谷的垂珠峰下。滴水溪、紫薇溪從其兩側流過,在峰前交匯。故此,有“雙龍戲珠”之意境。該宮創建于唐代,依山就勢,分上下兩院。上院由玉皇殿和左右配殿組成,為仙人所居;下院由祖師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為凡人所住。其布局緊湊嚴謹,建筑小巧古樸,構思巧妙,建筑次第升高,錯落有致。宮前有五丘環繞,偎依相伴,取意“五官朝宮”,使其儀態更加不凡。仰視迎恩宮,重樓疊宇,蔚為壯觀;俯視則錯落有致。遠遠望來,仿佛鑲嵌在翡翠般的山梁上。迎恩宮與山水環境的默契結合,點活了周圍的自然景觀,為其增添無限神采,可謂畫龍點睛之杰作。
紫薇宮為唐代中巖道士司馬承禎創建,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處位置與紫薇垣星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對應而得名,是王屋山道教三官之首。紫薇宮在天壇山南麓中巖臺的二級臺地上修建而成,是登天壇山的必經之地。該宮依山勢建三進院落,整個建筑背依三宮嶺,面對華蓋峰,上接天壇“神路”,如雄獅鎮守天壇,居高臨下,氣勢雄壯,扼天壇神路之門戶。
從陽臺宮經迎恩宮到紫薇宮,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一空間,即第一重天,屬于神人共處的世俗道境。這里既遠離鬧市,又有稀落的人家,道教的宮觀廟宇和村落農田相間相融,是神與人共處兼融的天地,也是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生態倫理思想的具體體現。
2自然天成、仙道化合的王者之屋和神仙朝會之“總仙宮”
王屋山從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變成仙道化合的道境,再到群仙朝會的“總仙宮”,是經過了道教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的融合過程,也體現了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
從紫薇宮經瘦龍嶺到天壇頂“總仙宮”,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二空間,即第二重天,是神仙朝會之所。通往天壇絕頂的瘦龍嶺稱天壇“神路”,其形若巨龍。從山底幾經起伏,左旋右轉順山勢沿委婉綿延的山道在山脊上延伸。沿途有十八盤、仙人橋、躡云梯、仙人洞等景觀,并在風景絕佳處修建了殿、廟、亭、閣等各種象征性廟宇,為登山者記程、歇足、觀景和焚香祭祀之用。這些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自然天成和完美的融合,使瘦龍嶺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成為得道升仙、通往理想仙境的神路。
王屋山主峰一天壇頂海拔1715米,周圍群峰層巒疊翠,環拱偃伏;天壇頂拔地通天,秀出群峰,有“運日月以旋,衡地道綱維”之意。遠觀天壇山,前有華蓋峰開道,后有五斗峰為屏,東有日精峰,西有月華峰,如四方的護衛簇擁;其下有無數大小連綿的崗阜偃伏,如仆伏朝覲,巍巍然如王者駕臨,符合“唯我獨尊”的王者心理和道教對重重天界的釋義。加上其主峰天壇山又具有“丹鳳朝陽”之勢,由北向南曲折起伏與八仙岡、九芝嶺相接,猶如一只安詳停立在陽臺宮的鳳凰鳥。天壇頂似鳳首,八仙岡九芝嶺如其長長的鳳尾,可謂具有王者之勢的寶地。
《黃帝內傳》云:天壇山“為之瓊林臺”。《真誥》云:瓊林者,即清虛小有之別天也。其下即生泡濟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長生爾。唐代司馬承禎提出洞天福地說,認為天下名山有十大洞天,“第一王屋山洞,號日小有清虛之天”。唐代杜光庭在《天壇王屋山圣跡記》中的記載,進一步發揮了司馬承禎的洞天福地說。認為天壇“為五岳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洞天之總首也”。王屋山在神仙境界中的地位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至此,王屋山的仙境以天壇為中心,向四面輻射,一山一景,各種自然景觀莫不賦以仙意,構成第一洞天仙境系統的基本結構。天壇頂按道境進行仙化,建設總仙宮??傁蓪m以三清殿為中心,包括南天門、玉皇殿、真君祠及其下的十大名醫殿、祖師殿、火神殿等。這些建筑群峰簇擁,依山就勢,突出自然,布局巧妙,意境深遠,融人工、自然、道境、仙境于一體,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仙道化合的生態倫理思想。
3返璞歸真、自然天成的神仙洞府
道家和道教從“道”這一本源出發,把“道”看成是宇宙的物質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天地萬物均由道而生?!兜赖陆洝吩疲骸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把天、地、人等宇宙萬物都連貫成為一個整體,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肚f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闭J為天地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萬物無不被道所統攝,萬物又以自己獨特功能來體現“道”。在這個整體中,物物相連,天人相通,渾然一體,和諧均衡。萬物只有相連而存在、相通而變化。人類既離不開天地,也離不開萬物,即在客觀上天地、萬物和人類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體系,人類的生命和自然的命運融為一體。
道教正是從這種思想出發,提出了返璞歸真、自然天成、萬物齊同的生態倫理觀。所以,在王屋山道教的第三空間即第三重天中,王母洞和靈山洞既有這種思想的體現,又有道教的天人相通,仙道化合、得道升仙的思想。
王屋山的崖壁處處可見。這些崖壁立而為峰,深而為谷,落水為瀑。在這些眾多的崖壁之中,有各種大小、深淺不等的天然溶洞。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母洞和靈山洞。
王母洞在天壇之北,處在離北斗坪不遠的山坳里。《濟源縣志》記載:“王母洞在五斗峰前,其洞深邃莫測。”它背依靈山,面對天壇山,其后形成如大神龕的山坡?!稇褢c府志·山川》記載:“山半有龕,深廣數丈許,仰視有穴,如井下懸?!痹诖簖惖暮蟊谧畎继幱幸粋€溶洞,深不可測,洞中有洞,洞中套洞,傳說是西王母修煉之所。據當地人介紹,此洞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忽寬忽窄,人往里走,或直立、或側身、或彎腰、或爬行才能進去。洞內有泉,較潮濕,兩壁掛有水珠,地面常年有積水。
在雨季,洞中的水會流出洞口,經過2米多高的巖形成小型瀑布,被稱“王母洞瀑布”。據《龜山白玉上經》日:“洞天周回萬里?!薄抖礈Y集》云:周回一萬里,乃小有清虛之天,三十六洞天第一,即指此洞。在秋季無風或微風的晴夜,點點螢光從王母洞飄起,列隊繞天壇而上,高低明滅,飄忽不定。清侯立德有詩贊日:“光來天上照天明,夜半雙雙空際行。應是瑤臺迎法駕,故教玉女捧仙燈?!碧靿宕笃嬗^中的“王母仙燈”即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