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維訓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是在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的分析性的思維形式,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探索問題的多種答案。如16—10,可以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敘述方式表述這道算式。如①16減去10等于幾?②16減去10還剩多少?③16與10的差是多少?④10與什么數的和是16?⑤16比10多多少?⑥10比16少多少?⑦16減去什么數等于10?⑧10加上什么數等于16?這樣,既使學生透徹理解了數量關系,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它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就不贅述了。
2.求同型
這是一種進行綜合、概括的思維形式。如上例,教師亦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敘述方法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歸納出16—10的算式來。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異中有同的習題來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如:
①甲乙兩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務,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幾天后完成任務?
②一件工程,甲獨做10天完成,乙獨做15天完成,兩人合作幾天完成?
像這些形異質同的問題,要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解一題會多題,可以起到減輕學生負擔的作用。
3.遞進型
這是一種屬于邏輯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例如,教師在講授“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币活愵}時,叮以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已知一個數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解題規律去進行邏輯推理,讓學生自己發現新出現的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規律。教師不要越俎代皰,否則吃力不討好,反而妨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4.逆反型
這是一種敢于和善于突破習慣性思維束縛的反向思維形式。在數學教學中,可供訓練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減、乘除、通分約分、正反比例等,問題是教師如何善于運用它。如教驗算時,16-10=6,學生習慣地用16-6=10來驗算,這時教師可啟發學生用6+10=16來驗算。經過訓練,學生便可知道用加法驗算減法、用減法驗算加法、用乘法驗算除法、用除法驗算乘法了。
5.激化型
這是一種跳躍性、活潑性、轉移性很強的思維形式。教師可通過速問速答來訓練練學生。如問:3個5相加是多少?學生答:5+5+5=15或5×3=15。教師又問:3個5相乘是多少?學生答:5×5×5=125。緊接著問:3與5相乘是多少?學上答:3×5=15,或5×3=15。通過這樣的速問速答的訓練,發現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準確。
6.類比型
這是一種對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個同實質進行識別的思維形式。這項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如:
①金湖糧店運來大米6噸。比運來的面粉少1/4噸、運來面粉多少噸?
②金湖糧店運來大米6噸,比運來的面粉少1/4,運來面粉多少噸?
以上兩題,雖然相似,實質不同,一字之差,解法全異,可以點撥學生自己辨析。通過訓練,學生今后碰到類似的問題便會仔細推敲,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解題的準確性。
7.轉化型
這是解決問題遇到障礙受阻時把問題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更清楚,以利解決的思維形式。在教學中,通過該項訓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如:某一賣魚者規定,凡買魚的人必須買筐中魚的一半再加半條。照這樣賣法,4人買了后,筐中魚盡,問筐中原有魚多少條?該題對一些沒有受過轉化思維訓練的學生來說,會感到一籌莫展。即使基礎較好的學生也只能復雜的方程。
但經過轉化思維訓練后,學生就變得聰明起來了,他們知道把買魚人轉換成1人,顯然魚1條;然后轉換成2人,則魚有3條;再3人,則7條;再4人,則15條。
8.系統型
這是把事物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從不同的層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慮的高級整體思維形式。在高年級除結合綜合應用題以外還可編制許多智力訓練題來培養學生系統思維能力。如:123456789在不改變順序前提下(即可以將幾個相鄰的數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數,但不可以顛倒),在它們之間劃加減號,使運算結果等于1OO。象這道題就牽涉到系統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引導學生把10個數看成一個系統,從不同的層次去考慮、第一層次:找100的最接近數,即89比100僅少11。第二個層次:找11的最接近數,很明顯是前面的12。第三個層次:解決多l的問題。整個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1.現代數學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強弱,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品質。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探求問題的思考、推理論證的過程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都以邏輯思維為主線。這是數學教學中實施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之一。
2.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
3.思維訓練是教學思維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數學思維論是思維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構成數學課程論、學習論的靈魂。數學教材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線,貫穿各個知識點。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是發展學生思維,發展思維不可能脫離教學內容獨立進行。因此,我們可以有理由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思維訓練是教學思維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
二、數學思維訓練教學模式探索
關于數學思維訓練的課堂教學,目前還處在實驗探索中。但根據思維訓練的目標與指導思想,以及廣大教師多年來的探索研究,以問題為中心、以教材內容為素材、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已初具雛形。依據數學思維的問題性特征,我們可將數學思維訓練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概括為:提出問題--展示新課--思維擴展--思維訓練--思維測評。在這一模式中,教師是問題暴露、思維點撥、啟迪、誘導者,學生是思維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發現和獲取者。
1.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巧妙恰當地提出問題,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能夠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是上好數學思維訓練課的首要環節。問題的提出,首先要從教材入手,尋找思維素材。其次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再加工,設計一些具有疑問性、思維性、說理性、擴散性、等特點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入思維"角色",成為思維的主體。2.研究問題,展示新課人的理性認識過程是由表象的具體到思維的抽象,再由思維的抽象上升到思維的具體的過程。研究數學問題的過程首先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此環節中,將數學問題轉化加工為例題形式,使被抽象出來的數學問題再回到實踐中去驗證,這一階段是學生的思維定向階段,是運用思維探索規律學會抽象的過程。但探索研究的關鍵是學生的參與,思維操作的關鍵是激勵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思維特征、認知規律,從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中隨機設計學生參與的最大開發口,暴露思維過程,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給學生主動研究、探索、分析、歸納、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的時空。
3.解決問題,思維擴展這一環節是知識的形成階段,屬抽象思維的高級階段。數學教學過程實質上是由一連串的轉化過程所構成的。學生接受新知識要借助于舊知識,而舊知識的思維形式往往會成為新知識思維形式的障礙(如思維定勢),因此,教師首先要抓好教學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數學知識的質變(往往是重點)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活動的轉折,排除思維活動的障礙(往往是難點),渡過思維操作的"關卡",以實現思維發展。教師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維取代學生思維,要正確處理知識與思維的關系,即:"已有知識--思維--新知識"。知識是思維的基礎,而思維又屬于知識的知識。知識有助于思維,但不能取代思維。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思維潛力的挖掘,發揮其既是知識的產物、又是知識媒介的雙重作用。
4.發展問題,思維訓練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側面有目的、有針對性地不斷設計組編一些探索型、開放型、判斷改錯型、歸納與綜合型等題目,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思維訓練素材,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不可缺少的。這要求教師注重挖掘課本典型題例的潛在功能,充分發揮它的導向、典型、發展和教育作用,反復滲透與運用數學思維方法,把數學知識溶入活的思維訓練中去,并在不斷的"問題獲解"過程中深化、發展學生的思維。
5.總結問題,思維測評思維測評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檢測與評定形式。測評方法可小型多樣,因課堂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如選編一些口答、搶答、限定時間解答等題型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單項測評或多項綜合測評。學生可先自我評價,體驗成功的樂趣。在測評中,教師要注重把握學生思維的過程和特點,了解其弱點,既不輕易放過學生出現的問題,也不盲目地下結論,而應以此為契機認真研究優生與差生的心理特征與思維特征,探索優生"見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維的奧秘和差生產生思維障礙的原因,從思維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變化教學結構、設計思維層次、調控思維節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數學思維訓練與傳統"一言堂"教學的對比探索
1.改變了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開發了數學知識的雙向教育功能傳統的課堂教學僅限于知識的傳授,數學思維訓練的課堂教學把數學思想方法這一"暗河流"的發掘與滲透作為思維訓練的突破口,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載體,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取的數學知識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統完整的"集成塊"形式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為教知識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了知識的全部教育功能。
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也可以通過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點發散;思維可以在對比中展開,也可以在類比中進行……總之,發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從模仿入手,指導學生逐一掌握發散思維的方法。
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思維,我引導學生從學習趙麗宏的散文《峽谷》入手?!秿{谷》的構思是在尋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中進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峽谷"與"社會生活----我們國家噩夢般的大峽谷"的共同特點:難以逾越。告誡人們必須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像江河沖出峽谷一樣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峽谷"。模仿《峽谷》的構思,要求學生在動筆寫《大地與安泰》一文前從安泰離不開大地出發,尋找具有"離不開"這一相似點的不同事物。比如魚兒離不開水,萬物離不開太陽;孩子離不開母親,黨離不開人民……由自然現象到社會現象,由"形似"到"神似"從而對《大地與安泰》這一特定的情境展開思路,引發出對黨與人民之間魚水之情的議論。
又如郭風的散文《橋》。指導學生模仿作者在"橋"與"塔"的對比中展開聯想,讓學生在正反對比中引出議論。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思緒從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現在拉回過去;寫的內容從櫻花到關于風景畫的主張,到與前二者看似無關的"一片樹葉"整個思維活動緊扣"珍重生命"這一主題擴展,既不受空間限制,也不按時間順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卻周而復始與人類從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聯想中發散游動,分析這些作品的結構,學習作者發散思維的方法,可使學生思路活潑,浮想聯翩。
除了逐步積累發散思維的方法,以供使用時檢索與提取,每一種思維方法應分解成幾個步驟反復訓練。巴金的《燈》由眼前到回憶;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邊到古希臘……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維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運動,是不會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燈"和"光"供作者運籌,供他作為主觀思緒的寄托的。
模仿"燈"的構思,將作者的思維分解成下述幾個步驟,我指導學生寫題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過去",學生想到幼時父母教他識字的小黑板,小學里黑板上的加減乘除,中學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從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搖籃"的認識。"由此地想到彼處",于是學生想到了學校長廊上的,居委會門口的,醫院門診處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種種黑板報,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會萬花筒"的結論,并意識到自己從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眾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學生想到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學習文化,想到《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寫在黑板上的"法蘭西萬歲"于是發出了要珍惜現有條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點時,讀散文《枕木》我把指導學生思維發散的過程分解為二步。第一步是啟發學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點:腳踏實地默默無聞;排列整齊有序伸延;承載重壓穩如泰山……第二步是由這些不同的特點出發,尋求與其一致的精神狀態: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的典范,大無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偉大。一位同學在《擁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寫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豎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們成人了!從戰爭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橋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場的烈士;從揮著熱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著掘土機巨臂筑起楊高路的年輕一代。他們走過了硝煙彌漫的戰場,走過了灑滿全色光輝的油田。在血汗澆鑄的軌跡上,走向未來。這便是我們的民族。一個無比堅強、無比團結的民族,用無法抗拒的腳步,一步一步走著自己堅實的路?quot;"既然我們都是這樣的枕木,就應該毫不吝嗇,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奉獻給這條路"。
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作文能否立意新穎,感受獨特;構思時能否浮想聯翩,思緒如天馬行空。這種思維發散活動建立在知識與經驗的積淀上,是思維操作方法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整個高中階段應將發散思維方法的訓練按單元有計劃地安排在各年級的作文教學中。
發散思維方法可以按單元進行教授。每單元教會一種發散方法,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方法輔導。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維發散的模式,并按此發散方法練習作文。
2.鞏固練習。重點為講評本單元所傳授的方法掌握運用的情況。如寫作《橋啊,橋》一文,一位同學由面臨高初中難以銜接產生的苦惱希望能為自己建立一座橋,讓這座橋將她引向所愛、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對比中展開,在對未來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講評既強化了方法指導,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再實踐。
3、鍛煉知識的遷移能力。重點為比較已教授過的幾種發散方法,培養運用檢索與提取的能力,進行綜合運用的示范。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進行識字教學,既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效果,還應該注意兒童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一、有目的地觀察,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觀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兒童的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著的。(沒有思維的觀察不能稱其為觀察。)又因為低年級兒童對客觀事物的大體輪廓的知覺占優勢,精細的辨別能力尚差,空間知覺的精確性和分化性還不高,注意力還很不穩定,不會對字形主動進行集中深入的觀察。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都是由問題而起的。”因此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老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從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識字教學在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氛圍中進行。不僅能提高識字效果,還能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充分發展。
筆者教學生識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驟:
1、觀察該字是什么結構?什么部首?
2、是由幾筆寫成的?
3、某一筆(重、難點)是什么名稱?
4、哪個地方最容易寫錯?
例如學生字“貫”。采用上述方法步驟會促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筆順,在此認知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地抓住字的難點,這要比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
這樣引導,學生不僅能敏銳地發現字體的重點難點,加深了印象,強化了識記效果。更重要的是進行了思維訓練,因為在此過程中,學生觀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其眼、腦、手多種感官并用,無論觀察、思考還是寫畫,學生的大腦均處于思維狀態,長期下去其思維的敏捷性將被培養起來。
二、變換角度、擴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果說認真觀察是學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話,那么引導學生變換角度,以加深對生字(詞)意思的理解,則是學生掌握字義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環節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學習“桌”字。如果僅讓學生記住字形和了解其義,那么局限性就太強,也勢必降低了識字教學的效果,學生的知識得不到豐富,其思維也就相應地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因為“思維是憑借一定的知識而進行的,知識經驗愈豐富,思維的領域就愈廣闊?!币虼?,要想在生字教學中啟發兒童的思維,首先要考慮開闊兒童的思路。
如上例學習“桌”,就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組詞,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從用途上:課桌、餐桌、辦公桌……
從色彩上:紅桌、黃桌、黑桌、白桌……
從形狀上:長桌、短桌、方桌、圓桌……
從體積上:大桌、小桌、高桌、低桌……
從質地上:木桌、石桌、鐵桌、水泥桌……
還可從勞做方式上:買桌、賣桌、拉桌、擦桌、搬桌……
這樣學生充分調用大腦中積累的關于桌的直觀知識表象,來參與生字“桌”這個新知的學習,不僅鞏固了新知,還通過互相啟發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更豐富的知識。尤其是通過學習該字,學生知道了思考問題時如果變換一下角度將會得到更豐富更完美的答案,這樣其思維方向的靈活性就會被逐漸培養起來。
三、系統表達,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同語言的發展密切聯系的。發展兒童口頭語言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可以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
筆者常用的“生字教學與詞句教學相結合”的兩種方式都可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邏輯性。
1、表述形近字的區別
在學生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形近字的區別口頭上表述不清,這一方面說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學生的思維是不條理不流暢的,為此我們常這樣引導。
例如學習“駿”字,學生首先聯想到以前學過的形近字“浚、峻、梭、唆、俊”等,然后引導學生說話:“駿馬的駿字是以前學過的崇山峻嶺的峻字去掉山字旁換上馬字旁變來的?!边@樣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準確的,同時對生字的感知記憶也是清晰的,識記效果是好的。學生一旦再遇到兩個形近字,隨之而來的就是與視覺同步的思維,繼之則是流暢地語言表達,長期下去其思維的流暢性會得到提高。
2、為形近字編小故事
一般地,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通過對其語言的完整性、準確性、邏輯性的訓練來培養的。
識字教學的重要任務,除了認讀、識記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項就是會用——將學過的生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為此我們教學時常常在引導學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區別后,再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利用這些形近字編小故事。還拿學“駿”為例,學生找到形近字“浚、梭、峻、唆”后,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編。
我曾有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在用因果分析法,以“思考”為話題進行片段寫作實踐時,大部分學生出現了僅套用格式、道理講得不深不透的問題。如有位學生是這樣寫的:
有一次,牛頓在樹下思考問題,突然一個蘋果掉了下來,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蘋果為什么不向天上飛,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總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什么在吸引它……由此他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正是因為思考才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可見思考多么重要。
畫橫線部分是這個學生敘例后的說理。顯然,這樣的說理不夠深刻。同時我也注意到這是學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怎么辦?作為因果分析法,要想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必須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而學生思考尚達不到這種深度,那么要想讓學生把道理寫深刻,就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指導。
課剛進行到一半,是這節課解決還是等到下節課再解決?在看到兩個語文功底扎實的學生的作文后,我靈機一動,決定就此進行一番寫作思維的訓練。因此我立即用3分鐘的時間做了幾張幻燈片,與學生共同探討牛頓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最初學生只能說出牛頓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思考了,而其他人沒有發現是因為他們沒有思考,此時學生得出的原因還是停留在表面。我順勢問道:“那其他人為什么不思考呢?難道他們沒有看到過類似蘋果落地的現象嗎?牛頓思考,他思考了什么?”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其他人看到過類似現象,但他們認為很平常,不足為奇,所以沒有深思,而牛頓則想蘋果成熟就掉落,一貫如此的背后一定有什么在支撐著它。”至此隱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才被揭示出來,學生通過辯證思維訓練打開了寫作的思路。
在這樣的討論后學生對原作進行了修改,大部分學生的說理都能比較深刻了。如有的學生這樣分析道:“蘋果掉落過無數次,無數的人也看到過這一現象,可是唯獨牛頓因此而著名,因為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思考,所以他成功了?!蹦苓_到這種說理程度的學生占70%左右。有的學生思考更深入,方法更靈活,說理更透徹,把牛頓的一句話放入了分析說理部分。如,“每年蘋果成熟都會掉落,無數的人也看到過這一現象,可唯獨牛頓由此發現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贝藭r學生的分析就很精彩了。不是最初的以“例”為中心,而是以“理”為中心了。正因為有了師生合乎邏輯的思維推理,才有了辯證的分析說理。通過分析部分的說理使潛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浮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分享到透視事物深層意蘊的愉悅。應該說課上師生進行的思維訓練這一環節必不可少,他既直接指導了當堂的寫作實踐,又讓學生通過具體實例明白如何運用因果分析法使說理透徹。
由此可見,在運用因果分析法時,可嘗試運用挖掘隱藏在事例背后的深層原因的辦法使說理深刻。有了這樣的成功體驗,結合教學實際,我發現在分析議理時訓練學生把原因具體化同樣能達到說理深刻的目的。可讓學生以某一話題收集相關事例,在幾個學生講述各自收集的事例后,師生共同對某一事件進行擴充,之后針對事例一同分析事件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再進行寫作實踐。事實證明效果也不錯。
一、利用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教學強化形象思維訓練
文學作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匯集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語文課本理所當然地成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基本教材。
1.利用小說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授《守財奴》時,我向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概括葛朗臺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學生通讀課文之后,頭腦中就會勾畫出一個嗜財如命、貪婪吝嗇、專橫冷酷、虛偽狡詐的守財奴的形象。久而久之,學生既領會了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也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利用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善于運用比較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比如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但是這一形象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又有不同的內涵。虞世南的《蟬》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這與當時唐太宗屢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的寫作背景是分不開的。
二、利用寫作教學訓練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
1.多方面選材
讓學生圍繞同一命題或中心,從不同的方面去選擇不同的題材,力求選材新穎、與眾不同。這種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比如以“欣賞”為話題,可以有如下立意:
從實立意:欣賞山水風物,欣賞樓臺亭榭,欣賞詩詞歌賦,欣賞漁歌村笛……
從虛立意:欣賞激情,欣賞閑適,欣賞過去,欣賞未來,欣賞創造……
肯定立意:欣賞是一種自我創造,欣賞是一種感動的過程,欣賞是一種人生歷練……
否定立意:欣賞不是一種被動接受;欣賞不是走馬觀花……
縱向立意:欣賞力的提高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不懂欣賞到學會欣賞,從體驗欣賞之樂到領悟欣賞的要義……
橫向立意:欣賞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賞與許多能力聯系在一起,比如欣賞與學識,欣賞與趣味,欣賞與風俗……
2.多形式表達
引導學生對同一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表達方式,以求構思新、表達巧,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寫作順序結構安排上,可采用順敘、倒敘、補敘、插敘、先分后總、先總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種形式。在語言表達上,可運用不同的句式、修辭,生動自如地表情達意,寫出自己的“活語言”。
三、利用自然科學類或社會科學類的文章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也屬于創造性思維類型。正如文學作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科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則是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產物。語文教材中部分科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主要是議論文、說明文),即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可用資源。
一、注重“引寫”
文無定法,成熟的寫作高手或大家常這么講。但是,中學生畢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對于他們而言,還是需要老實一些,即要老老實實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扎扎實實堅持入格、循序的訓練。那么,在這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到底該如何引導學生做實做好這些呢?洪宗禮先生給我們開具的第一個“方子”是重視“引寫”。請了解一下洪先生的“引寫十法”。
一是導源引寫法。即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留心自己的生活圈子,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利用課文教他們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極主動地反映生活。二是厚積引寫法。即引導學生平時多渠道廣泛收集積累各種寫作資料,屯足寫作的“糧食”并在厚積的過程中自然地提高捕捉、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三是知識引寫法。即教師以知識為先導,運用啟發式講授精要的寫作知識,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寫作規律,并獨立運用這些知識和規律、按照特定的寫作要求來練習寫作。四是階步引寫法。即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和寫作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課程標準》提出的寫作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訓練程序,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片段到整體,有層次地設計寫作訓練,扎實有序地進行訓練。五是觀察引寫法。引導學生運用定點、移位等觀察方法,觀察生活、社會、自然、人物、事物和景物,從中獲取自然、社會及人們自身方面的寫作素材,并把觀察過程與結果按一定要求寫出來。六是情境引寫法。即教師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虛擬情境等,并在這些情境中激發學生觸景生情,辭以情發,自覺地寫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七是激思引寫法。即激發學生觀察、想象、聯想,或就社會、學校、家庭的某人某事某問題作多維思辨,思如潮涌,寫出妙文。八是例文引寫法。即教師憑借課文或課外例文的典型解剖,范文引路,引導學生借形取神、由篇及類、仿中有創地進行寫作。九是活動引寫法(或稱任務引寫法)。即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寫作實踐活動,如課外文學社,小記者采訪以及辦小報、建網站等形式,讓學生帶著“任務”,為達到一定目標而寫作。十是說文引寫法。即教師引導學生先說后寫,以說促寫,邊說邊寫或先寫后說,以促進學生語言感受能力和書面作文能力雙提升。
實事求是地講,洪先生的“引寫十法”絕不意味著窮盡了所有的引寫之法,但它確實是從教學一線的真實土壤里生長出來的,很符合中學作文教學的本質和規律,也確實是植根于學生真生活和真生命的,是在真切地喚醒學生的寫作自覺,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培育他們的寫作智慧,可謂歸真返本、務實有效。
二、建構“模式”
洪宗禮先生在一線從事了四十多年初高中作文教學,為了落實好“引寫”理念,他根據教學實際總結、建構了幾種作文模式,如階步模式、讀寫思同步模式、從讀練文模式和自主寫作模式等。
階步模式。就是以知識梳理和能力訓練雙線交叉作為序列,初高中各設若干臺階和步點,注意訓練的合理序列,力求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兼顧寫作知識點的覆蓋面和能力訓練、思維訓練的完整性,以充分體現中學作文訓練階段性和層次性。具體是把寫作訓練設為十六個專題,分為“基礎階”“提高階”“靈活階”三個階梯,以便同學們拾級而上,穩步提高。“基礎階”的十個專題,專門指導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各類文體的寫作;“提高階”五個專題,專門指導各種表達技巧(包括提煉主題、謀篇布局、選詞煉句等);“靈活階”的一個專題,專門指導如何審題和臨考階段的適應性訓練。第一階著眼基礎,突出一個“準”字。即通過若干次專題指導和訓練,有計劃地復習鞏固以前學過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方面的基本寫作知識和基本寫作技能,讓學生把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路子搞準確。第二階著眼發展,突出一個“實”字。即通過幾次專題指導和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和鞏固各種強化表達的方法,力求從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煉句等方面,把文章寫得更深入、更扎實、更有色彩。第三階著眼綜合應用,突出一個“活”字。即著重通過語言訓練、審題訓練和各種表達方法的綜合訓練,以及各類文體不同形式的作文訓練,使學生能準確地掌握各類命題的題意,靈活而熟練地運用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地表情達意,真正把文章寫活,對于多種形式的作文都能應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