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專業學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目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14門,共計874個課時,在整個必修課1845課時中占47.37%。從這樣的實踐教學安排來看,整個體系“大而全”,貫穿了會計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涵蓋了專業建設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對于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來說,還缺乏深度,實驗效果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實驗內容相對簡單
我們的會計實驗相對比較簡單,對會計分析、預測、決策等涉及較少,缺乏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復雜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內容,缺乏深度,無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也只把實踐教學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業,感覺在實驗室中進行的教學實踐和在普通教室進行的教學基本沒有區別,學習主動性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還存在遲到、早退、缺勤、抄襲的現象,尤其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都是由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而學生把實習時間大多花在聯系工作單位、參加面試上,根本無心實習,所要求的實習報告也是想辦法編出來的。而畢業論文也大多是照抄網上的論文,或東拼西湊,這就使得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這兩種重要的實踐課程流于形式。
1.2實踐教學與實際有脫節
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往往被設計成“個人全能項目”,發給學生一套練習題,以及憑證、賬簿,讓學生一個人包攬全部業務,自己操作整個過程,學生自己既是出納、又是會計;既管記賬、又管復核;既是會計員、又是會計主管。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對各自崗位的工作流程、任務職能等并不十分清楚,無法形成鮮明的崗位意識。另外,一些在實際工作中發生較多的業務,比如說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在實踐教學中往往都是在實訓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來說明經濟業務發生的過程、內容和結果,實驗也只是要求學生根據事先填好的結算憑證進行賬務處理和填制某些稅種的納稅申報表,學生根本不知道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業務的實際發生過程,這使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知道怎樣與銀行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缺乏進行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有些教師自己未從事過實際財務工作,也少有機會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有時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來指導實習,造成與會計制度、會計規范或實際會計工作的沖突,從而使實踐教學的質量沒有根本保證。
2構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該增強實踐,強化應用,體現特色,突出創新,搭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如下圖所示:
2.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三大平臺
2.1.1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地點主要是校內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創業實驗,基礎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完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后開設的,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基本業務內容、會計處理和操作過程,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專業及崗位實驗是在學生學習完專業課程后開設的,包括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系統的、綜合的技能,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創新創業實驗,一般是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或創建模擬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學期,使學生熟悉創業真實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增強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實驗教學平臺中,在現有的高職高專實驗的基礎上,要注意盡量創造真實的經濟環境,培養學生辦理銀行結算、進行納稅申報的能力,可以考慮將學生分成若干大組,每個大組包括企業小組、銀行小組、稅務小組,每個小組中,“一人一崗,各司其職”,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不同小組之間有業務往來,不同大組之間也發生業務往來,比如說不同大組的企業之間有采購、銷售等日常業務,同時與其他小組之間還會發生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業務等。
2.1.2實習教學平臺
大學四年每年安排一次會計實習,第一次是認知實習,讓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參觀、了解,對企事業單位所處的環境和實際工作情況有一個感性認識,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崗位實習,在部分專業課程結束后,到校外實訓基地或其它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熟悉各崗位的職責分工和具體工作內容,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會計業務處理流程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畢業實習,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會計工作崗位上去,一般時間安排在大四下學期。要加強實習平臺的建設,首先要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但長期以來,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企事業單位對與高校建立會計實習基地的意愿很淡薄,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題。作為高校來說,一方面要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多多溝通聯系,實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實現實踐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資、擔保、管理、財務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等一大批中介機構為突破點,加強會計中介機構實訓基地的建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一大批會計中介機構已經開始壯大起來,他們把會計工作當做是一種對外提供的技術服務,不再排斥實習學生的參與,而且在業務旺季對于實習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這樣,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擔保、咨詢、審計、評估等項目,在實踐中加深對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3實踐教學平臺
主要包括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社會調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進行,可以針對會計教學或會計改革的熱點問題定出要調查的內容,采取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上調查和實地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會計機構設置、會計制度建設等情況,了解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人員素質、會計核算、會計管理等情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提供寫作素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都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性的雙重性質,學年論文是學生對一學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專業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畢業論文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各類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來說,要強調從實踐中選題,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于那些通篇理論論述,缺乏實踐內容支持的論文,可以考慮要求重新選題和定位。
2.2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現在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事業單位工作過,缺乏實際會計工作經驗。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與校外實習基地、企事業單位、會計中介機構的聯系和交流機制,鼓勵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定期到這些單位掛職,從事具體的財務工作,積累會計實踐經驗,提高實務處理能力,更好地滿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也可以多組織會計專業教師到兄弟院校參觀學習,交流教學經驗,多參加教育界和會計職業界組織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建立校外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財務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會計從業人員檔案,保持經常性的交流,促進產學研結合,還可以定期將這些專家學者請進校園作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甚至直接授課。同時支持會計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資格的考試,并要求取得資格證書,達到會計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2.3建立實訓技能和質量評價體系
完善和規范實踐教學評價,建立實訓質量和技能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另一部分是教師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制定評價體系的詳細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考評可以采取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手工模擬、上機模擬等多樣化的形式;對教學質量可以建立學校、教務處、系部、學生和校外財務專家五級監控和評價體系,采取學校抽查、系部檢查、教師自評、校外專家評學、學生評價等多種方式,尤其對實驗實習過程進行嚴格監控,分階段進行考核,從而對整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科學的評價。
3結束語
實踐教學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專業的教學計劃都有實踐教學這個環節。會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高校而言,優質的實踐教學能使其培養出更能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的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對企業而言,可以減少用人成本,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過程。(3)對學生個人而言,優質的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零距離就業”,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以至融會貫通。實踐教學對學生加深理解會計理論知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另一方面,會計崗位涉及企業一些不愿公開的商業機密,受各單位財務部門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的限制,學校很難聯系到合適的實踐教學基地。同時,由于單個企業的經濟業務相對單一,學生很難接觸到不同企業不同類型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這就使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呈現出其自身的特殊性,也使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現行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一)從培養方案的制定來看
查閱眾多大學財經及管理類專業的培養方案,筆者發現,其中90%以上的學校經管類專業大四上學期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專業課及相關選修課,下學期大多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并且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安排的時間大多各為兩個月左右,且學分分值大體相同。筆者認為這樣的培養方案設計值得商榷。1.會計專業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對等。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而我們的培養方案卻未能與時俱進。在大眾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培養的絕大部分是應用型人才,而不是科學研究人才。換句話說,會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就是要適應大多數學生要進入企業實際會計崗位工作的要求。限于知識和閱歷,對實務操作要求極強的會計專業的本科生來說,要寫出有價值的論文來有很大難度。為了完成任務,學生到處粘貼、復制論文,批量生產垃圾文章,教師再耗掉大量的時間去批改這些論文其意義值得商榷。而畢業實習則不同,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會計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加深理解并加以消化,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培養學生實際生存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說,對于絕大部分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畢業論文的價值和畢業實習的價值完全不能相提并論。鑒于此,筆者認為,不同的專業,情況不同,就會計專業而言,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讓位于會計的實踐教學。2.對所有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采用一刀切的培養方案是否合理。不同的專業具有不同的特點,目前對所有經管類專業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顧會計專業的特點,安排完全對等的時間長度和學分分值,顯然是不合理的。就一般情況而言,我們的培養方案共性的東西太多,個性的東西太少,忽視了不同專業之間的不同特點。注重細節應是做好一切工作最可貴的品質。特別是對實務操作要求極強的會計專業而言,不注重細節、不突出其實際操作特點的培養方案,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3.時期長度的設計。各高校會計專業培養方案大多把畢業實習的時間集中在第四學年第八學期的兩個月,而且,平時各門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也基本上都是以教師面授為主,學生基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實務,更談不上親自動手操作,這樣的模式設計及時間安排顯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國外一些知名大學會計專業的實習時間一般為一年。那么,哪一種時間設計更合理呢?更符合這門學科的內在特點呢?筆者認為:綜合考慮會計各專業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應該將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partA:會計基本原則的理解、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的運用、會計報表的編制和分析、企業稅收的計算與申報及各種常用會計軟件的使用。這個部分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需要耗時3個月左右。第二部分即partB:讓學生全面接觸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的各種不同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并進行實務處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優勢。行業不同、類型不同的企業,其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工業企業的成本計算,外貿企業的外匯業務,金融企業的核心業務、建筑企業的工程項目如何核算,以及小企業的會計核算,等等。這個部分需要耗時5個月左右。第三部分即partC:在前面的基礎上進入綜合運用階段,包括對高級財務會計相關知識的應用,如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及管理會計相關軟件的應用,這個部分需要耗時1-2個月。加上寒暑假的時間,總的實踐教學的時間應在一年左右,才能夠完成整個實習過程并取得較好的效果。4.時間點的設計。從現有大多數學校的會計專業培養方案來看,實踐教學的時間不僅短,而且安排的時點也不盡合理。不顧會計專業的特點,一刀切地和其他專業一樣都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這也是導致會計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根據會計專業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實習的三個部分應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進行才會有好的效果。比如partA適合安排在學完會計學原理及相關的背景知識課程,如宏微觀經濟學、財政與稅收、管理學、數學和一些基本技能課程如計算機、統計學及統計軟件應用等課程之后,具體可以安排在大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中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及相關課程學完后,學生應通過實務操作,來熟悉企業各種實際業務的處理,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的核心業務的處理,開始partB的實習過程,以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要求,這部分最好安排在大四,可以利用大三的暑假;全面了解這些內容之后,再進入管理會計及高級財務會計的學習,高級財務會計的內容理解是建立在全面掌握并充分理解所有相關會計知識并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的,最后開始partC即最后的綜合應用階段的實習,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與分析的能力,這部分時間最好安排在畢業前夕。經過這樣一個完整的程序之后,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一般能達到上崗要求,獨自進行會計核算的所有程序。所以,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應該是分階段、分內容、在不同時點上進行才更科學、更合理。要改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效果,首先,必須從制度的設計上開始做起。
(二)從指導教師和實習地點的選擇來看
鑒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會計專業的學生進入實體企業實習存在很大的問題。為了維持企業的工作秩序,企業很多業務都不會交給學生去進行賬務處理的實際操作,學生很難學到東西,實習也就形同虛設。就算企業相關方面都很配合,由于單個企業經濟業務的局限性,學生也很難接觸到不同行業不同的特殊業務。所以選擇實體企業作為實踐教學基地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最理想的地點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校開展了實驗室的模擬實習,這種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實習的指導教師自然就成為專業課的任課教師。由于高校教師大多是出了校門進校門,除了書本知識之外也并沒有很多會計實務的經歷和經驗,因此,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會受到限制。從這一點上講,這一安排的科學性有待商榷。鑒于以上考慮,筆者認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最佳的實習地點應該是會計師事務所,最好是規模較大、業務量較多、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企業的名牌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會計師事務所有著較完備的實習生培養制度。指導教師也應該是具有豐富從業經驗和扎實理論知識的會計師事務所專業工作人員,如高級會計師或CPA。這樣的設計主要出于以下考慮:(1)學生可以從會計師事務所的實際業務中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企業的各種特殊的業務,提升自己的會計實務處理能力。而選擇特定的實體企業則受企業自身業務的限制,學生接觸到的業務不全面,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局限性。(2)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如高級會計師或CPA,往往以審視的眼光去審核企業對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而且是專業團隊在工作,他們所依據的處理方法和原則一般都是正確規范的,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此外,其豐富的實務經驗,可以對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處理加以正確引導,規避實體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采用不符合規范的甚至是錯誤的處理方法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生保持對會計專業的敬畏感。所以,高校應該積極與當地或外地優質的品牌會計師事務所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也可以專門開發這項業務,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筆者以為學生跟著專業人員在事務所里摸爬滾打大半年,很多實務技能會得到提升,就業以后能很快勝任工作。另外,根據實習的內容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實習方式:partA部分根據內容可以通過學校的手工實驗室或機上操作的形式完成,由任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partB部分和partC部分,由于涉及不同行業的企業的各種實際業務處理和綜合分析實際問題,需要在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單位完成,指導教師可由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高級會計師或CPA擔任。
(三)從學生的選擇標準和階段實習目標的設定及考核方面來看
這一環節是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更有效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我們需要做好如下具體工作:1.設定選擇學生的標準。目前的現狀是學生人數過多,可做實習基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太少,面對這種情況必須進行適當的安排,包括依次考慮一般會計師事務所、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公司等單位作為實習基地,同時對學生按成績進行安排。選擇成績比較好,比如成績在良好以上的、能力強的學生,去業務量大且復雜的會計師事務所,便于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成績不達標的學生可以去業務量較少、規模較小的會計師事務所,或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公司。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均有較大的收獲,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引入了競爭機制,促使學生更勤奮地學習。2.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要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就必須對不同的實習階段設定不同的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目標所要求的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考核,教學效果無疑會提高。例如,對partA,應設立的目標大致為:學會做調整分錄;掌握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了解企業稅收的計算與申報等。3.實務技能考核。采取合適的方法對參與實習的學生進行實務技能考核,當然,考核要以各個階段實習的具體目標為依據,把好提高教學效果的最后一道關。
三、國外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模式介紹與借鑒
在國外,很多高校的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會計專業一般與會計師事務所或者企業都建立比較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即所謂的“Co-operativeEdu-cation”。直接讓在校學生到事務所或企業帶薪實習,一般期限為一年,以期形成一定的會計實際工作能力。畢業的時候,這種帶“Co-operativeEduca-tion”的學生找工作時就非常有優勢,視同有實際工作經驗。所以,各個大學里有“Co-operativeEducation”的專業招生都很走俏,學生趨之若鶩,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才能獲得這種機會,錄取的分數線也相對較高。加拿大很多名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大多采用這種形式。如西安大略大學、滑鐵盧大學、渥太華大學和溫莎大學等。各個大學的做法大體相同,本文以2014年渥太華大學Telfer管理學院會計專業的“Co-operativeEducation”方案為例,介紹其實施方法及過程。
(一)渥太華的會計專業“Co-opera-
tiveEducation”方案的時間表從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渥太華大學的這種帶“Co-operativeEduca-tion”的會計專業學制是五年,實習的內容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work1、work2和work3,按先后順序分別在第三學年的冬季、第四學年的冬季和夏季進行,由于加拿大冬季時間非常長,基本上沒有春季,所以,實際的實習時間超過一年,實踐教學完成后,第五年又回到學校學習,在新的認識基礎上學習難度更大、更復雜的高級財務會計知識。這種安排更合理、更科學,效果也會更好。
(二)目標設定方面
該計劃對每個不同的實習工作部分,都有明確的目標設定,以work1為例,目標分別為:創建小企業的會計報表;處理調整事項;準備初步的納稅申報;評估和解釋會計政策;將原始數據轉換成賬戶數據和會計報表數據等??梢钥闯觯滋A大學的會計專業“Co-operativeEducation”方案設立了非常具體的目標,使學生有目的地完成相應的實習任務,并為考核提供了依據。
(三)對學生的要求方面
1.對學生成績的要求。渥太華大學會計專業的合作教育計劃得到安大略省特許會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師協會和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認可,因此,每個學生12個月的實習時間可計入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為其就業提供優勢。這個合作教育計劃要求必須平均成績B以上的優秀學生才能參與這個合作教育計劃。這樣,限制了參與學生的人數,提升了效果。2.對學生背景知識及基礎技能的要求。該合作教育計劃規定:學生開始第一個工作學期之前必須對會計核算程序有較深的理解,并且熟悉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同時已經完成下列課程的學習,如宏、微觀經濟學、數學、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市場營銷學、金融和管理會計、組織行為學、公司所得稅、審計學等。也就是說,必須在完成兩年半的學習之后才能開始work1的實習工作,因為這兩年的學習給了他們一個良好的學術背景,幫助他們順利地從事第一個工作學期的工作。以上這些細節設計上的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四、重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
論文關鍵詞:會計,實踐教學,“1+1+1”模式
一、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企業、會計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會計職業界和學校之間沒有形成固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和聯系機制,很少有企業愿意接受實習學生,因而使會計專業學生在社會實習環節中不能形成一個良好而穩定的運行機制。如何在傳統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會計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會計實踐教學,呼吁社會會計職業界關注和參與學校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熟練的實踐技能和較快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是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中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筆者將通過本論文探索構建融單項技能訓練(蘊含在會計相關課程中)─分崗位模擬實訓(會計實驗室) ─綜合實訓(在會計中介機構,如會計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頂崗實習(在真正的會計崗位)于一體的、校內教學與社會實習相結合、系統完善的實踐教學新體系。該體系將為各高職院校規劃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效的借鑒,為會計中介機構參與會計教育與實踐提供有利的平臺,為教育行政部門、會計主管部門及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加強會計教育的管理、指導與協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論文格式,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會計職業教育。
二、影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
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僵化
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普遍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實踐教學環節支離破碎,會計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相脫離。學生實習操作主要依靠票據、描述性的語言資料進行,實踐內容空洞,與具體經濟業務的職業情境相脫離。學生被動跟著指導老師走,缺少在實際會計工作中的感受。
2.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局限性
教師講授偏多,仍以準則加解釋為主,學生始終陷于對會計處理的具體描述之中。主要的實踐教學形式就是集中實訓,無論采用“獨立式”或“分工式”,都會存在學生“渾水摸魚”的現象,學生不能獨立、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達不到教學效果。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主要以“雙證”教師(職稱證加會計師證)居多,由于這些教師多數沒有一線工作經驗,雖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但還是脫離不了書本,教師本身的職業崗位實踐能力不高,滿足不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
3.實驗教材的滯后性
由于會計專業具有很強的政策性,會計準則和制度經常修訂,往往實驗教材滯后,新教材中新舊知識混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比較迷惑。
(二)外部因素
1.政府部門對會計教育管理的缺失
教育行政部門、會計主管部門、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對于會計職業教育的管理、指導、宣傳、引導與協調工作不到位,導致學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崗位相脫離。
2.缺少會計中介機構的參與
目前在學校與中介機構的合作過程中困難較多,主要是會計中介機構沒有承擔會計教育的義務,他們不愿給自己找麻煩;另外,他們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在實習費用上雙方難以達成一致。
3.企事業單位不愿接納會計實習學生
學生到企業實習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麻煩,另外會計工作涉及單位的敏感事物,企業不愿讓外人接觸,所以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實現難度較大。
三、國外會計實踐教學的啟示
美國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論文格式,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能力。美國規定:“大部分的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最近取得的相關會計實務工作經驗”。且大學專職教師至少必須有40%在最近5年內擁有60天以上的相關會計實務經驗,且允許會計教師每周有一定時間外出自由謀職。這些措施對于增加教師的閱歷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都很有幫助。美國會計教育在職業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機制,即會計人才的供給(教育)與需求存在緊密的聯系:職業界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通過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當中,教育界把職業界的需求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并取得了職業界的支持。會計職業團體不定期地對會計教育狀況進行評估,以改進會計教育,使會計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英國會計教育一直以“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著稱,根據這一目標設置的會計課程體系,也緊緊地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相結合。英國學校重視與社會會計職業界的溝通與協作,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緊扣時展脈搏,主要是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就業情況,每學年進行會計課程的總結、修改和替換。每當出現會計領域的新技術、新理論,教師都要及時把它們加入到授課內容里面,避免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社會需要脫節。
目前,日本的會計教育除教育機構實施外,還包括各種專門學校和企業及監察法人(如會計事務所、職業會計人團體)實施的會計教育。日本學校積極探討與注冊會計師協會等職業團體和經濟團體的合作,增加產學、師學合作的機會。教育機構按照實業界提出的職業會計師標準來改進教育體系和課程計劃,提高會計教育水平。
國外會計教育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是:除了加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和師資隊伍建設之外,必須重視學校與社會、政府、會計職業界的溝通與合作,疏通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使會計人才的供給者─會計教育部門能夠根據社會會計職業界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狀況,訂立教育目標,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四、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1+1+1”模式的構建
(一)什么是“1+1+1”模式
該模式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新嘗試,這里的“1+1+1”即學校、會計中介機構、企業三方合作,共同承擔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任務,實現三方資源和人才共享論文格式,優勢互補,既破解了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給企業培養了“理論夠用,技能管用,人才適用”的真正急需的人才。這一模式突破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引入了會計中介機構,為培養人才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師資保障;實踐教學的安排包括學校專業課程模擬教學、會計中介機構模擬實習及實戰演練、企業頂崗實習三個方面;在學制上,學生一年(或一年半)在學校,一年(或半年)在會計中介機構,一年在企業,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例。這一模式將會計人才的供給(教育)與需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會計教育在職業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機制,為培養會計實用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構建“1+1+1”模式對策
1.完善校內實踐教學
(1)完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
會計課程設計中,要遵循理論夠用、突出實踐訓練和一專多能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改革中,要增加一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性課程。增設專業技能課程如單證模擬、會計綜合模擬(手工及軟件應用)、會計職業判斷案例、會計分崗位模擬、畢業實習等。
(2)選擇和編寫適用的實驗教材
組織教師或企業財會人員編寫適合創設以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和任務情境為中心的實驗教材,或選用企業真實的材料,讓同學們在仿真的環境中體會會計核算的流程。
(3)提升“雙師”素質,加強“雙證”教育
提升“雙師”素質的手段有: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組織的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科研、咨詢服務和技術開發等方式帶動會計教師參與會計實踐和開發工作;聘請社會上有經驗的會計人員來講座或者擔任兼職教師,加強對專職會計教師的指導;選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培訓或頂崗鍛煉。加強學生的“雙證”教育,將職業資格證書引入會計日常教學,學生通過參加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鞏固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職業能力。
(4)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教學手段上要摒棄傳統,采用實物、模型、圖表、音像、投影等各種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媒體,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增強其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論文格式,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式、實務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切實加強與會計中介機構的合作
會計中介機構雖然沒有承擔會計教育與實習實訓的義務,但它們擁有豐富的會計專業人才資源,擁有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會與經驗,加強與會計中介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參加他們組織的會計實習培訓,參與會計實際業務,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捷徑。
3.實現會計實踐教學與企事業單位的對接
加強會計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關心和關注會計教育,及時反饋企業會計崗位工作信息,積極參與會計教育,為學校會計教育教學提供有效的幫助??刹扇」W交替、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實踐技能。
4.政府相關部門對會計教育應擔負一定責任
教育行政部門要擔負起教育指導和管理責任,會計主管機關要創造更多的會計人才培訓、考試測評機會,協調和引導會計職業界積極參與會計教育,為會計教育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凡.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職業技術教育,2005(35)
[2]梁瑞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 財會月刊,2009(9)
[3]陳兆芳.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 會計之友,2010(1)
關鍵詞:財務會計雙語教學;教學目標;ACCA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025-02
財務會計雙語教學是為培養國際化會計復合人才的一門會計學專業學生拓展需求類課程,需要在培養閱讀專業文獻和專業寫作能力的同時,兼顧專業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專業術語,學習財務會計領域的理論和前沿知識,并了解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假設和原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主要是英美)財務會計理論的現狀,學習并通曉西方國家財務會計的各種實務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語進行會計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讀懂一般的外文專業文獻。
一、西方會計教學現狀
那么,在西方國家(英美),財務會計教學采用何種模式呢?筆者在分別對美國加州大學富樂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國龍比亞大學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學院的會計相關課程進行了跟班學習后,有以下幾點感悟:
1、專業方向種類繁多,但彼此差別不大
以會計學學士學位為例,專業選擇就分為企業金融學方向,市場營銷學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經濟學方向,法律方向和創業方向六個層面。其中,企業金融學方向和人力資源方向的的主要課程為:
Napier大學會計學學士企業金融學方向和人力資源方向的的主要課程設置對比表
學位研究方向
課程
設置
會計學學士企業金融學方向
會計學學士人力資源方向
第一學年課程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商業技能》《經濟學原理》《會計信息系統》 選修《市場營銷學》《行為學》《創業學研究》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行為學》《經濟學原理》《會計信息系統》 選修《創業學研究》《市場營銷學》《跨文化與組織管理》
第二學年課程 《公司會計》《商法與公司法》《職業會計學》《財政管理》《管理科學與統計》 選修《商務會計學》《商務》或《管理挑戰》 《公司會計》《商法與公司法》《職業會計學》《財政管理》《管理科學與統計》《人力資源管理概論》
第三學年課程 《高階公司報告》《高階管理會計》《公司財務管理》《現代公司財務》選修《稅務學》《管理會計學應用》《審計》《公眾財政學》 《高階公司報告》《高階管理會計》《公司財務管理》 選修《雇傭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發展》 選修《稅務》《現代公司財務》《管理會計學應用》《稅收編制與財政研究》《審計》《公眾財務》
第四學年課程 論文 選修《投資管理》《當代財政問題》《全球財政市場》《貨幣理論與政策》 選修《國際會計》《管理會計學改革》《戰略管理會計學》《企業社會責任》 《領導力的改革與創新》 論文 選修《全球雇傭實踐》《當代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選修《國際會計》《當代財政問題》《管理會計學改革》《戰略管理會計學》《公司管理》《投資管理
由此可見,同一學位的不同方向所開基礎專業課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級之后逐步細分,在論文的寫作方面有較大的差別。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課程設置,論文方向,以及學生學習范疇的差別。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會計專業,基本只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和國際會計學之分,每一類學科方向的課程設置以及最終的論文選題沒有太大的區別。
2、課程結構設置簡單,以學生自學為主
英美大學課程每門課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師共同擔任。教學十三周,每周教學二小時(有的為一小時),教師輔導學習一或二小時。每門課只有一至二個大作業加一次考試。學生按要求應在三個學期內(每年三個學期)選學課程(相當于一個學期專攻三門課程)。每周總學時(包括輔導學習)在10個學時左右。教師只給大作業一個等級分,基本不詳細批改。
英美教學方式以學院為范圍開設課程,課程學時數少,由學生自由選擇規定數目的課程學習,這是很好的教學組織方式。相比較中國的本科教學而言,中國的教育學制長,學的課程多,有些課程與所學的專業無關,學時數非常多,每一門課程都只由一門教師完成,學生習慣于聽,而非自己學習思考,學習依賴性相當嚴重。西方的教學方法與中國的教學方法有相當大的區別,老師不會照本宣科,每周雖然只有2個小時的課堂講授時間,但是教學速度非常快,以財務會計課程為例,一堂講授課就涵蓋了2-3個章節,一百多頁的課本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基礎。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學生在課下閱讀大量的書籍,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財務會計國際化培養目標
會計教學理應培養契合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準則持續趨同的客觀需求,拓寬培養復合型會計國際化人才,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雙語教學要求,隨后又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明確將雙語教學作為教學建設與改革的項重要內容,其后在2007年陸續了鼓勵雙語教學的舉措,即輔助教學的模式。眾多高校包括我們貴州財經學院開始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選取少量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現代會計學雙語),希望能提高學生掌握國際會計語言與規范的能力。
2011年,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快速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積極引進了英國公認特許注冊會計師(ACCA)、加拿大注冊會計師(CG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IMA)、英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1MA)等辦學方式,使用國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課,因而,教學計劃中的絕大部分必須采用雙語教學。在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須重構會計國際化教學目標,強調會計國際化教學是對傳統會計教學的有益補充,雙語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處于主導地位,財務會計雙語的教學目標定為:培育學生熟練掌握國外會計處理基本規范,能夠按照國際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并使用管理會計知識加以分析。
三、財務會計雙語教學的準備與實踐
1、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準備教學資料
通過西方會計教學的跟班學習和多年雙語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問題是明確教學目標。以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為例,由教師帶動學生朝會計國際化視野方向進行系統的培養,最佳程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通過教師串講,案例剖析,師生互動討論,由教師檢驗學生課前自學效果并解決重點疑難問題,提出系統的專業前沿理論知識。但實際過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實現,因為原版教材往往閱讀量很大,一些學生由于語言問題而不能堅持自學,或者雖然課前閱讀了課文和相關資料但不能把握要點,致使課前預習沒有實際效果而最終放棄。因而,選用合適的教材就成了雙語教學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財務會計雙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國際化的培養目標,著重于對ACCA人才的培養,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編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該教材從ACCA考試的層面系統介紹了西方會計的理論和實務操作方法,內容全面且難度適中,外語地道,語言明快流暢,學生可以領略地道的專業表達方式,了解中西方會計處理的不同,達到財務會計教學的目的,把握ACCA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拓寬國際化的視野。在中文教材上,選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編著的《會計專業英語》作為輔助材料,該教材采用中英文對照學習,是學生進行會計雙語學習的基礎材料。
2、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著重講解重點與難點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鑒于西方的授課經驗,學生的自我學習是關鍵。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定位學生的學習方向,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之后,按授課計劃進度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料供學生課前參考學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量用英文授課,在必要時以中文輔助解釋,主要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理解程度適當加以調整。在財務會計雙語教學中,筆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專題主要內容,列出關鍵詞并加以解釋,通過例題講解加深對學生理論的理解,提出問題讓學生以習作的方式解答,著重引導學生發現重點,理解難點,掌握解題的技巧。這要求雙語教師在掌控教學進度的前提下,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過程的互動,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要避免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知道聽的“填鴨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夠精彩紛呈的課堂變得平淡無味,甚至成了純粹的專業詞匯學習,或者出現備課時幾乎把每一句課堂用語都設計好,根本不敢多講一句教案上沒有的話,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默默無聞”的教學。
3、動手與動腦結合,恰當安排習題和答疑
在雙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看得懂、聽得懂,但仍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題目依舊不會做。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這些能力又不能僅依賴教師講授達到提高,問題長期積累下來,往往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教學的惡性循環。因此,習題課和答疑課就成了重要的環節。筆者認為,習題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師講解,可以請一些知識掌握得好的學生在充分準備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教師總結,或者由同學自由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課堂,可以針對全班、部分同學或者個人,借助于班級公共郵箱或網絡教學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習題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盡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學生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只是等著習題答疑,降低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筆者將習作的成績最終計入學期的總評成績,以便將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理論跟實踐相聯系,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同類課程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校雙語教學的總體質量,有效實現雙語教學目標。
參考資料
[1] 于洪,周恒男.對管理會計雙語教學方案的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7-28.
[2] 史艷紅.解決高校雙語教學中矛盾的方法與途徑 [J].山西大學學報,2007(04).
[3] 李穎琦.高校雙語教學實踐研究[J].會計之友,2008,(1下).
關鍵詞:高校會計教學 職業判斷能力 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51-02
1 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點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指在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政策、會計法規、會計準則與制度等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內,結合企業的管理形勢和具體情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內容、方式、步驟等進行選擇、判斷的能力。這種職業判斷能力是衡量會計專業學生是否可以成為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它既需要有較高的會計理論知識素質、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會計職業技能素質等作支撐,又需要以個人良好的素質,如政治思想素質、綜合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為基礎;可以表現為一個會計從業人員對會計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對會計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的會計教育越來越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學生對會計職業的判斷能力是應用能力的表現;那么要建立起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以突出實踐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就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因此,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也是目前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2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有認識誤區。
在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中,需要強調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和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但也不能忽略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一些高校在培養過程中,為了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而盲目的減少、壓縮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尤其是部分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更是遭到排斥;這使得會計學科體系的內容被割裂,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了解難以深入,專業視野過于狹隘;影響了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事實上,無論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是職業判斷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須以較好的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為前提的。
(2)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有不足。
由于大量高校提出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方面就成為高校會計教學改革中普遍受到關注的內容。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加以改進,也需要以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保障措施方面進行完善。很多高校往往沒有成熟的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方案,使得這一改革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探索。
2.2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體系尚需大面積改進。
由于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向,目前高校會計教學改革中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以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組成的教學模式,但對各教學環節應實現的目標,應發揮的作用仍然認識不足、把握不好;主要問題在于沒有形成由點到面的統一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沒有與理論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
(2)課程設置與師資配置沒有達到職業能力要求。
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是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遵照學科體系的特點,按照課程的難度逐步開設,以引導學生逐漸的深入到會計專業知識當中。但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已經表現出很多弊病,比如課程內容陳舊,對新經濟業務反映不及時;課程結構單一,沒有開設提高會計專業職業實踐能力的課程,課程考核也缺少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內容;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使學生適應新科技變化。在師資配置方面,很多高校仍然傾向于教師的理論水平、學歷程度,沒有專門設置會計專業教學的實驗教師,沒有對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沒有開展對教師的職業素質培訓。
(3)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的各環節間缺乏邏輯關系。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主要還是要依靠實踐教學環節的完善來實現,目前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由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學年論文等內容構成。但是,這些環節的安排應該體現一定的邏輯順序和不同的權重值,而不能簡單的并列排列、隨意安排。比如課程實驗應該緊隨著該門理論課程的設置而設置,生產實習、社會實踐應該安排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設計之前;以促使學生用理論知識去看待實踐中的現象,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思考。
3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與學生職業能力判斷新模式探索
3.1 教學改革采用“335-OSP”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為提高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應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和培養內容三個維度進行系統總結和凝練,并創新性構建“三目標(object)三體系(system)五方式(pattern)”型的“335-OSP”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新模式(見圖1)。
(1)第一個“3”是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定位―― 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強的應用型管理人才。
①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會計學是在集中了多門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都較強的學科,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學習這門學科必須強調知識的全面性與融會貫通。
②較強的創新意識。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屬于高級人才,不僅僅要有掌握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應該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敢于對知識進行理解、應用和再創造。
③突出的動手能力。突出的動手能力是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特點,它表現為會計人才對于會計學科技能的良好把握程度、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良好適應能力、對會計業務的良好處理能力;這種能力都需要高校在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中進行突出和強化。
(2)第二個“3”是培養會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新構建―― 由柔性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共同構成的教學培養體系
①柔性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當前高校會計課程設置中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陳舊、結構單一、未能組成有機體系等。所以,高校的會計教學改革主要的核心改革思想是要確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課程設置思路;設計出以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為內容的三模塊化的課程設置體系;處理好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等之間的關系;再以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教學計劃的修訂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為輔助;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
②突出會計學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踐環節設計。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需要以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根據會計學學科本身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主要應考慮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盡量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把會計從業資格技能培訓、會計崗位技能培訓、會計學科專業知識競賽等形式融入并規范到實踐教學環節中。
(3)第三個“5”是培養方式的創新。可以構建由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模塊化動手能力培養體系設置、創新化教學方法改革、多樣化實踐教學活動、科學化教學質量監控等“五位一體式”會計學實踐教學的培養方式進行創新(見圖1)。
3.2 師資隊伍建設采取“雙師制度”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與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需要良好的師資進行保障。高??刹扇 半p師制度”來改革教師管理機制,即學校除了有校內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外,還將聘請一些企業會計人員作為校外指導教師。一方面,對校內教師加強職業素質培訓,培訓期間給予校內教師相應的福利待遇,以幫助教師提高其實踐技能指導水平和理論水平。同時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培訓情況進行總結,形成培訓成果;并由學校組織座談交流、評議和考核??己私Y果進行保存,并作為對教師工作業績考核的標準之一,成為評職晉級的一個依據。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考慮根據一定的條件,以簽訂合作協議與制訂合作計劃的方式長期聘請企業的會計專業人員作為校外實習的指導教師,確定統一、規范的工資薪金水平,統一納入學校管理體制,年底進行考核與評價。學校與企業實踐指導教師每年必須對企業實際資料進行全面的加工整理,集中修改現有的實驗資料,編寫有針對性的、有企業特色的實驗教程和實驗資料。同時要引導校外指導老師參與到學生實習成績的鑒定、評價中來。
參考文獻
[1] 李軍.高校教師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4-58.
[2] 劉玉勛.對會計學專業核心能力有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12):362-363.
[3] 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56-67.
[4] 錢強.當前高校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8):67-68.
關鍵詞:雙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會計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222-02
一、“雙融雙練雙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
1.融合行業需求和國家職業標準,建立我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會計專業團隊經過多方調研、認真論證,制定并通過了2009級教學計劃,2010、2011、2012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開展了一系列社會需求調研分析工作,分析出企業人才需求、崗位情況、能力需求,結合我院生源特點,確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融合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設置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通過調查分析工作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聘請專家論證,建立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調查得到的會計崗位群具體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分析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并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3.形成遞進式學生技能訓練體系。會計專業建立了基本技能訓練、核心技能訓練與綜合技能訓練的遞進式技能訓練體系。第一學年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包括珠算、點鈔、假幣識別等,第二學年訓練核心技能,包括崗位賬務處理、會計信息化處理等能力,第三學年通過崗位綜合實訓培養綜合實踐技能。
4.形成教學相長的師生技能共練傳統。在團隊建設上,形成了教學相長的師生技能共練傳統。教研室建立教師發展規劃,支持教師掛職鍛煉、頂崗實習,以“技能提升”促進教學提高,教師出版實驗實訓教材、校本教材、理論教材,獲批省級教改、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校級考改項目、精品課程、省級優秀畢業論文等。鼓勵教師和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幾年來獲得國家、省、校級技能大賽獎勵近20項,實現了學生技能訓練加教師掛職訓練的師生能力共練傳統。
5.建成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經過不斷建設和積累,建設成會計實訓中心一個,配備教學軟件(平臺)10個,建立校外固定實習基地10個。建成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
6.建成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歷屆會計專業技能大賽均得到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企業、行業專家參與評分;頂崗實習由以校外實踐基地評價為主體。對實訓課程,聘請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定期評價和打分,構建了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雙融雙練雙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實行校企融合,創建“雙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高職教育的全過程。在建設和實踐中,會計專業教學團隊重點做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搭建平臺。在不斷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方案,將實踐教學體系分成五個子體系:實踐實驗教材體系、實踐教學大綱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條件體系、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按照“層次加模塊”的思想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會計專業都已經將實踐教學體系寫入人才培養方案,配套和完善了實踐教學大綱,購買實驗實訓軟件10個,為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搭建了平臺。
2.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教師是進行實踐教學的主體。培養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是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關鍵。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采取選派、鼓勵教師掛職鍛煉、參與社會審計等社會服務、參加校內外教學基地建設等措施,培養“技能高,學識佳”的教師;在教研室評優推薦和日??己酥?,均把教師的實踐教學工作和能力作為重要條件。通過這些措施,教師投入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到增強。
3.加強課內分項實踐和課程綜合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課內分項實踐和課程綜合實踐主要包括理論課內分項實踐,實訓課程崗位實訓、崗位綜合實訓、創業訓練、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在安排實習實訓時,改變了過去單純按課程設置實習的做法,對內容單一、重合的實訓取消或合并,采取多課程綜合實訓的方式,對部分專業知識繁雜的課程,保留課程單獨實訓課,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
4.注重基本技能訓練,遞進式技能訓練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始終注重基本技能訓練,強化核心技能訓練,依托綜合技能訓練,建立遞進式技能訓練體系。學生的基礎素質與基本技能訓練作為重要內容,通過改革實踐課程、實踐內容,加強實訓中心建設,改革實訓中心管理體制等措施,提高基礎實踐教學的質量。為了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大對實踐內容整合的力度,對側重“教中學,教中做”的課程在教學周內進行上機或實驗的方式進行。另外開設基礎會計實訓,使實訓與崗位實訓內容重合,因而撤銷基礎會計實訓,形成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方式,建立分崗與綜合結合的遞進能力培養實踐課程,增加了會計技能綜合訓練和《查賬技術實訓》,編寫了《外貿會計項目實務》。在教學方法上,實行分組實訓、團隊合作的教學方式。
幾年來,先后幾次對實驗室進行整合,最終建設成較為集中的會計實訓中心一個,其中機房兩間,一體化實踐教室兩間,手工實訓室一間。配備專門的實驗員。完善了實訓中心管理制度和體制,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管理水平,為開放教學內容改革創造了條件。
5.加強校內外實訓實踐基地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理想場所。多年來,學校一直注重校內外實訓中心和實踐基地建設,制定了《會計實訓中心建設規劃》,明確了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通過改革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促進了校內外實訓實踐基地的快速發展。先后建立會計信息技術模擬實訓室、會計一體化教室、商務一體化實訓室,投入200萬元建設實訓中心,改善實踐條件。本著“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先后與中岳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南京蔡嫻財務有限公司等建立掛牌校外實踐基地。學校建立了包括教師到實踐基地掛職、合作科學研究、聘任兼職教師、合作舉辦學校技能大賽等內容的長效機制,實現了專業和實踐基地的共同發展。2008年以來,專業先后派出全部專業教師掛職鍛煉,并帶領學生學習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
6.廣泛開展大學生創業訓練、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江蘇省創業訓練旨在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訓練項目,自推出來,我專業教師積極申請,先后指導3次省級大創項目。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開展崗位實習、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我專業為擴展學生知識面,每學期定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三、實施“雙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成效
1.創建了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會計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的運行和管理進行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發展和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提供了保證。
2.培養了一批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好的會計專業人才。會計專業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探索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許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實踐技能得到充分發揮。如會計2010屆畢業生征永娟同學成為公司財務負責人;2009屆畢業生姚遠同學進入財政系統并擔任一定職務。實施“雙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以來,我專業學生就業率平均為98%。97%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專業畢業生實踐技能較高,9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專業畢業生獨立工作能力較強。
3.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得到社會的認可?!半p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大大提高。學生評價說:外貿會計項目實務公司賬務處理,使得我熟練掌握財務軟件業務,面試時直接上手,單位就錄用了我。用人單位對我院會計專業畢業生評價,優良率達到90%以上。
總之,創建“雙融雙練雙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實踐技能的人才,已經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不斷深化、完善和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宣國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2]敬采云.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業需求視角[J].會計之友,2008,(9).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發展后勁
《都市快報》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標題《495萬大學畢業生明年找工作》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也是歷史上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此次大會有260多家用人單位招賢,但前來應聘的大學生卻超過了3萬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現場人數太多,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以使畢業生能順利實現就業,并不斷挖掘其發展后勁,這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一、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分析
1、傳統觀念制約職業教育發展,影響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總認為職業教育是低水平、低層次的教育,不僅輕視中等和初等職業教育,而且對近幾年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也持輕視的態度。有些人認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樣;而且,學生在學校中也不好好學習,混個文憑而已。長期以來,認為記帳、算帳、報帳是會計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把會計工作當作一種被動工作。畢業之后,學生缺乏發展后勁。有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分配到生產一線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來他辭職了,因為他看到分配到研發部門的同學就心理不平衡。職業教育從它登陸中國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情結的左右。
另外,社會上對高職教育還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部分人誤認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訓學校,僅僅為了收錢,給一些下崗職工或者民工進行培訓,其教學質量有待觀望。目前,高職生普遍的外語水平比較差,而且盡管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來之能干”,但不可忽視的是,高職生現在的社會地位仍不高,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與“應用型白領”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職教育培養體制還有待成熟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2、近年來高職教育的大發展,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加強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領導和支持,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講話;2005年11月9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12月14日,《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剛剛出臺。在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同時,高職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同時也逐步改變了傳統觀念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偏見。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相對較高的就業率,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除了學院領導重視外,主要的原因是歷屆學生專業技能突出,工作作風扎實。不少用人單位反映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流動性小,要求條件也低一些,比較好用,很受他們的歡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按照學院提出的“關愛學生進步、關注學生困難、關心學生就業”的“三關”學生教育服務體系理念,用科學全面的人才觀看待學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有差異的學生。歷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都在95%以上,社會反響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聲譽。
二、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重大意義
1、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
本文開頭出現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的情形足以說明了這幾年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之大。面對如此大的就業競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根據市場情況,建立了以訂單個性化培養為載體的“三個零”的培養模式,即“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使學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
2、內涵建設與質量管理,要求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
高職教育也應打好金字塔塔基,學生畢業后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學生畢業了,但是學校教育遠遠沒有完成。筆者認為,學校不能放手不管,學校教育要能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升和發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學校教育應該承擔起這份社會的責任,而不是把這份責任拋給社會,由社會去承擔。筆者認為,這也是現階段提出的“和諧社會”中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因此,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發展后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高職教育提出的“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的內在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年代,學校培養學生應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對學生負責,這也是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負責。反過來,這也為學院今后的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幾年來,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為學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高職會計教育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和“培養學生發展后勁”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以就業為導向是前提,培養學生發展后勁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發展后勁意義重大。簡單來理解,那就是,學生畢業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崗位上要有所發展、有大發展,成就一翻事業,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有效措施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重要創新及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強調創新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現代企業會計、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所需要的業務知識,掌握會計和柜員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未來提升能力。具備包括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客觀公正的職業意識,開拓進取的職業精神等人文素質,成為適應現代企業、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等基層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教學進程表是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意向為前提,以實施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為路徑而編制的。第一學年以專業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二學年以各專業為基礎進行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第四學期完成訂單班的組建工作,學院與用人單位根據行業背景、崗位業務標準操作系統、企業文化、特殊知識能力要求及職業資格考證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學期教學,進行訂單式培養。對于其他學生,則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業意向,學生可以選擇本專業方向深化模塊進行個性培養,也可以選擇一個非本專業的從業模塊進行學習,即第三學年第一學期以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個人意愿為基礎,進行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第二學期主要安排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畢業與上崗零過度”。
(二)畢業設計方面突出三種能力
1、溝通表達能力。會計數據需要通過大量的書面形式進行傳遞,書面表達能力強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優勢。一份畢業設計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答辯的口頭表達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口舌表達能力。會計是“商業語言”,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工具,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將會計數據組織起來并通俗易懂地報告給利益相關者,就會在經濟工作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畢業設計從選題、開題一直到答辯完成的過程中都面臨不熟悉環境下如何解決非結構性問題。如果能夠選擇一個較好的題目,則說明該學生看問題有較強的敏感性,所以在選題上,他們反復強調題目的學術性和新穎性,強調內容的職業性和實用性,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要求選題進行畢業設計。然后是提出方案解決問題,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優方案尤為重要。會計實務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問題性質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夠獨立自主解決畢業設計的問題,相應也就能夠獨立自主解決會計實務中的問題。
3、人際交往能力。筆者認為,目前如何協調企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已成為會計人員工作的核心內容和提升價值之所在。企業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計人員需要平衡和協調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必須運用較強的技巧來傳遞企業信息。學生在答辯的過程中也需要說服答辯委員會相信自己提出并進行過論證的觀點,由此也能夠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學生活動方面體現專業特色
1、實施“三大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再塑造
高校不僅僅是教學的場所,更應當是培養人的樂園。高等學校培養社會有用之才,就必須使其培養的學生既有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又有厚實的專業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歡迎之師”,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健康全面發展需求兩個維度。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創新育人新機制,在大一學生中實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學生中實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學生中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并且與專業教學緊密融合,聚集專業教師和管理教師兩支隊伍的力量,全面推動專業教學。在“三大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他們開展了“生生結對工程”、“情感結對工程”、“優秀名生工程”、“溫暖基金工程”等活動、設立了“美育教育基地”、開設了“職業道德素養”課程,將“三大教育“落到實處,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和諧健康發展,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舉辦“三個班級”,促進學生能力再提升
當前高職專業學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是很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比較欠缺的,而就業壓力之嚴峻,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實際,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既舉辦了“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方向主要是銀行和企業,因此他們主要針對專業要求,讓技能訓練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會計專業的傳統和特色;開設了技能特色班,營造技能訓練的氛圍,鼓勵學生加入勤練技能的隊伍中來。通過參加“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長和所愿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一技之長能讓學生在就業時處于優勢地位。只有擁有過硬的崗位適應能力,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為自己某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也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會計專業從“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中挑選一批學生成立了“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努力培養高技能會計人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學生畢業時基本上具備了較全面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崗位適應能力也較強??紤]到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學生多為女生且性格大多內向、不善言詞、缺乏交往技巧等弱點,該專業以市場對人才素質需求為出發點,為推動學生將來更好地、高質量地就業,高水平地發展,成立了“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每次訓練分兩個環節:主題討論和趣味游戲。主題環節將圍繞一個“會計熱點或經典”話題展開討論,自由發表意見,從發言、辨析、聯想、思考、判斷中提煉學生對事物、問題及現象的看法和觀點。通過“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的開展,為學生增添了不少樂趣、在個人素養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