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科技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就是功能強大的CNKI學術,也就是中國知網,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全文數據庫,旨在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一個跨語種、跨文獻類型、權威的內容發現平臺。各類期刊、碩博論文、報紙信息、會議資料都能在里面找到,不僅如此,CNKI還提供各種年鑒數據、數據統計,為論文寫作者提供實時的數據。簡單來說,就是一般的學術文獻你都能在這里找到,包括校園圖書館內的文獻資源也可以在里面下載,可為廣大的論文寫作者節省大把的時間。
再來是萬方數據,萬方數據與中國知網相類似,論文資料也算是比較齊全的,但是存有一大弊端,那就是有好多東西都是喲收費的。但是有不少學校都會購買萬方數據庫,如真有需要,也不妨到校園圖書館里看看,有時會有意外收獲哦。
如果有些關于各地的文化、歷史、政治等類型的文章的小伙伴,建議你可以到世界樹組圖書館里看看,世界數字圖書館為廣大的需求者免費的提供源于世界各地、各文化的重要的、原始數據,而且可支持內容翻譯成七種語言,包括: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相信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你所需要的、世界各地的有趣的歷史。
谷歌學術也是被廣泛涌來搜索學術文獻的搜索神器之一。相較于其他文獻檢索可以說是略優,因為谷歌學術用了外掛,可以直接進入搜索,其主要功能包括:1.從一個位置方便地搜索各種資源;2.查找報告、摘要及引用內容;3.通過您的圖書館或在 Web 上查找完整的論文;4.了解任何科研領域的重要論。而且在搜索文獻時,它會自動的根據學術文獻的范圍,屏蔽掉網上一些不相關的信息,更方便于寫作者的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非音樂高等院校,作用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同樣音樂還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科技論文,非音樂高等院校??鬃釉浾f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通過音樂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顯然,在孔子看來,音樂不僅僅具有藝術的審美價值,它還具有存在論的意義,只有通過音樂,一個人才能達到完成的終極境界。因此,在以培養教育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高等學府里,音樂欣賞也應該作為學生們應該接觸和掌握的一門專業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同樣能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尚的人。
音樂或音樂教育有著他不可比擬的文化價值“音樂”或“教育”都可作為人類文化之一部分或現象,它們既相互獨立又與文化相整合。美國音樂人類學家公認“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觀念。內特爾在《音樂人類學與世界音樂的教學》一文中有清楚的闡述,如“音樂反映和表達社會的基本價值和文化結構”和“讓學生對音樂作世界范圍的理解,各種現象將幫助他們領會各種音樂,并提供一種進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種文化的情況,也有助于各社會成員,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的音樂。”因此,音樂的學習不單是一種專業的學習,她的獨特魅力和所能產生的巨大的作用更使得她成為一個人各方面發展和各方面能力培養的一個良好方式。
一、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在高等學院普及音樂教育的好處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音樂和音樂教育所共同的優點外,還有著更加直觀的好處。科技論文,非音樂高等院校。
1、能培養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因此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不同的人對某一作品的欣賞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或悲哀、幽怨;或典雅明快,或催人振奮;或使人低沉。這都是在欣賞音樂中所能產生的情緒,這使得學生能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以積極向上的態度直面人生。
2、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音樂教育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以達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愉悅身心的作用。如對學生進行《國歌》、《國際歌》、《紅梅贊》、《蝶戀花》等革命老歌的教唱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還可以使學生在接受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礎上,同時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熱愛祖國、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精神振奮的良好風貌,也養成樂觀豁達、聰敏理智、通情達理的健康心理以及行為習慣。
3、音樂教育利于學生正確調控自己的情緒??萍颊撐模且魳犯叩仍盒?。
⑴、音樂可以調節情緒,包括合理表達正面情緒,削弱乃至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自我安慰與疏導,從而擺脫不良情緒的體驗。⑵、音樂可以使學生自我激勵,敢于面對困難與挫折,敢于直面現實,擁有情緒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沖動情緒,消除自滿情緒,對人對己都能維持高度熱忱。⑶、音樂可以使學生擁有開闊的胸襟。青年學生容易激動憤怒,形成性格上的暴躁習性。要讓同學們在音樂的熏陶下學會用理智駕馭和調節自己的情感。
4、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融洽人際關系。
維系融洽的人際關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事業的成敗。音樂作為人類的共同語言,有它獨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縱觀我國現在的音樂教育,基本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小學、初中階段的普及教育,另外一種就是專業音樂學院的精英教育。但是在非音樂專業高等院校中,所謂的音樂教育卻沒有普及。學生只是在被動或主動的接收一些當代流行音樂的東西,對于民族的世界的或一些高雅音樂卻知之甚少??萍颊撐模且魳犯叩仍盒!R虼?,如果在非音樂專業高等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就要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使同學們能在學習生活的同時,接受到音樂方面的相關教育,并且能產生最好的結果。
二、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在審美意識上的培養和訓練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
1、突出審美意識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我們培養的對象是跨世紀人才,他們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而正確的音樂審美意識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正確的音樂審美意識是跨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2、創造美的情境,培養審美能力
在音樂教育中要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把真理轉化成為有血有肉的行為和行動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
3、學生的審美意識最終要增進現實生活的美
課外藝術活動的開展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大課堂。科技論文,非音樂高等院校。要讓學生將所獲得的體驗運用到實踐之中去,使得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美。
綜上所述,在高等學院中開展音樂教育,在同學們大量攝取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從藝術方面給同學們以極大的豐富和補充,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同學們一個健康的心理,培養一個正確人生觀,使廣大學生在現在這個充滿壓力、競爭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一份平常心,以一個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社會??萍颊撐模且魳犯叩仍盒?。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應該在高等院校中更多的普及和推廣,培養出一個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役中,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學刊/知識結構/編輯學/社會科學學/科學學/國家期刊獎
【正文】
一
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刊”)的質量無疑與其主編、編輯的素質、編輯(更主要的是主編)的知識結構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學刊評化的一個側重點應該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編、編輯)的知識結構、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方面所決定的學刊的優劣情況等。我們曾經研究過“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最佳知識結構”這一課題,研究結果認為,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首先應該是學術期刊出版方面的專家,其最佳知識結構“既要具有合適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體地說,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包含這樣四層含義:1.一定要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實現“學者化”;2.一定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學”知識儲存;3.一定要有比較高的“編輯學”理論和實務方面的修養;4.一定要有“領導科學”方面的素質修養。[1]推而廣之,綜合性社科學刊編輯素質、知識結構也大致如此。相應地,綜合性自然科學學刊主編(編輯)應當具有的是“科學學”的修養;而對于專業學術期刊(非綜合性學刊)主編來說,除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識結構完全適合于他們。只有有了學刊主編、編輯的最佳知識結構,才能有真正優秀的學刊。
二
毋庸諱言,在我國學術期刊界,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這就是有的學刊主編不去研究“社會科學學”(或者是“科學學”),或者不懂“編輯學”,就是說在這兩個方面不具備最佳的知識儲備,但是,其主編的學刊照樣獲得“國家期刊獎”、“雙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這些主編不自覺刪頃應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和“編輯學”內在規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義地講,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們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是由其所處優越的學術環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來稿而導致的。二是因為這類學刊編輯部的優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這方面,與其他學刊相比,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競爭狀態。誠如著名學者、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先生2002年在其主編的學報獲得“雙高”期刊和第二屆“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第一名這兩項大獎后,接受采訪之際所坦言的:“北大學報能有今天的成績,首先因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學術資源,有北大校領導和北大學者們的全力支持,還有編輯部同仁的齊心協力?!盵2]這是實事求是的?;仡櫄v次評比,經常是這樣的狀況:“國家期刊獎”等獎勵獲得者大多是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或者是國家的主要高等學校主辦的學刊(在此,我們絕對沒有否認在這些編輯部里,在編輯學、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級的獎勵,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綜合性大學和各省級社會科學院(科學院)等主辦的學刊,依此類推,幾乎“概莫能外”。
還有一種現象,更能說明這一點:就是同一所大學主辦的文、理兩種學報,它們的獲獎情況一般取決于該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對比,以理為主的學校,它的自然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社會科學版,相反,以文為主的學校的社會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自然科學版。就是說編輯部人員的力量高低不能決定和左右其學校文理比重,不能決定其學報的優劣。加之我國大學學報國家給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期刊”,它不適宜過多發表校外成果,這就決定了學校層次決定學刊層次、專業層次決定相關學刊層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們往往習慣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級的科研(教學)單位主辦的學刊上去,使這些學刊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局面。所以,目前的“優秀學刊”和非“優秀學刊”往往并非是由辦刊人主觀因素造成的。我國學刊的評比,其實是在評所登載的論文水平,是在評比主辦單位的學術水平,這與評刊的初衷是大相徑庭的。我國的新聞出版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我國新聞出版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執行情況的,而我國的期刊評比又主要由它們來執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學刊的編輯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們的學術水平,難免導致本末倒置。應該說,高等學校的學術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去評比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代表國家去評比的。所以客觀地講,這些學刊獲得的種種榮譽,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單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載內容(論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編輯部成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們依附的單位是科學研究方面的“國家隊”,其學刊理所當然的就是學刊界的“國家隊”。對此,南翔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術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見諸言之鑿鑿的紅頭文件,而是一種依門楣而定的習慣,門當‘等’對的,主要不是質量,而是出身?!盵3]我們認為,這個“依”就是依靠,這個“門楣”就是那些代表國家水平的學術單位,這里的“質量”應該指由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所創造出來那種品位,而這里的種種榮譽往往是靠其主辦單位的高水平,而非辦刊人的主觀努力和高水平得來的。如何通過國家對學刊的評比來真正調動編輯者們的積極性就成了問題的焦點。難怪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編,小刊難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客觀反照。
[page_break]三
我們提出這一重要問題,還基于以下三個事實:第一,在2004年8月召開的“首屆科技出版發展論壇”上,我國科技專家發出這樣深深的疑問和感嘆:“中國為何沒有《科學》?我國科技期刊處于內外夾擊”。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沒有像美國《科學》,在社會科學方面,還沒有像英國1843年問世的《經濟學家》(TheEconomist)那樣國際著名的學刊,就是明證。然而,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國際性科技期刊近年來紛紛進軍中國,美國的《科學》以及英國的《自然》等大牌學術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國的約稿力度。在我國并非沒有優秀學者和一流的學術稿件,而是沒有世界一流的學刊。
第二,這個事實更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美國科學情報所(ISI)編制的大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根據編輯水準、國際化程度及在學術界的影響等量化指標,每年都對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種期刊進行統計和評估。近日統計的1994-2004年國際學術期刊“引用總數”排行榜出爐。結果顯示,以發表生物醫學領域論文為主的學術期刊——美國的《生物化學雜志》(Jou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以被引用174萬次位居首位,綜合類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133萬次排名第二;大名鼎鼎的英國《自然》雜志與美國《科學》雜志則分別以119萬次和117萬次位居第三、四名;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與《物理評論》分別以77萬次和60萬次名列第五與第八;第六名由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與臨床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期刊《細胞》摘得。美國化學學會的《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位居第七名。而與英美等國的期刊相比,中國科技刊物的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數據顯示,我國期刊的年平均被引頻次約為300次,而同期世界期刊的指標(平均數)為2000多次。
第三,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的高水平論文往往流失海外。僅在自然科學方面,1999年《SCI》收錄的以我國科技人員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19936篇,而其中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僅占38%,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卻占到62%;我國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國際頗具影響的三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PT)》收錄國際論文共計46188篇,比上年增長32%。按國際論文排序,我國由上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所有這些說明,我國不是沒有高水平論文,而是沒有一流學刊。
上述情況能不牽涉到我國學刊編輯主觀能動性、編輯(首先包括主編)的素質和知識結構問題嗎!現在的學刊評比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代表“國家隊”的學刊因為優秀稿件的優勢,所以,其學術質量自然而然在國內領先,它們的主辦者往往可以高枕無憂,國家的種種期刊獎勵非他們莫屬。然而,我國有世界一流的學者、有世界一流的學術論文,沒有的是世界一流學刊,這難道不是一個怪圈?這個問題與中國體育界“國足”現象實質上是一個問題,只是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已。國足在國內是無疑的第一,但是能滿足于這個“第一”嗎?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其實我國學刊界,早已有有識之士為此呼吁過,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教授在2002年就特別強調過:“學術刊物也需要策劃!”[2]我們認為,這個“策劃”當然包括學刊編輯、主編深層次積極性的調動。須知,我國的學刊是在特有體制下形成的特別的運行機制。目前無論主辦學刊的高等學校還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由國家及其所屬機構投資,而現在的學刊評比實際上不是去評比它的具體操作者——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努力程度、編輯業務水平等,然而這恰恰正是我們應該去認真評比的,也應該是評比的初衷所在,是評比的真正意義之所在。所以,假如我們的學刊評比,不是僅僅去注重所載論文的水平,而是把編輯的主觀因素(主編是其靈魂)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真正按照可比性來進行評比的話,目前這些“優秀期刊”不見得就全都“優秀”。同時,如果我國的學刊評比按照科學合理的因素去進行,我國的學刊事業一定會出現更加繁榮的局面。
四
應當科學評比我國的學刊,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緊迫性。我國的學刊評比應當及時改弦更張,把評比的角度轉變到以下幾個方面來:1.學術期刊編輯部獨自享有資源的利用、開發和優化組合情況,這些資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編輯部成員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況,是起了積極作用還是起了消極作用,是使文章錦上添花還是有意無意弄巧成拙。3.編輯部培養作者、發現人才的情況。4.學刊編輯部門在出版標準化、學術規范化等方面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情況。5.學術期刊編輯部在出版規范、編輯技巧方面的情況。6.作者、讀者對編輯部的滿意度;編輯部及其主編執行國家著作權法等法規的情況。7.學刊封面和版芯的裝幀、設計的準確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設計規律、美學意義上的優劣情況等。8.編輯部成員對出版規律和編輯規律的探討和研究狀況,其標志是其發表編輯學成果的質量與數量。9.編輯部整體(尤其是主編)對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的把握程度,這同樣看其有無高水平成果發表,等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的編輯人員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編輯學科班出身,因為我國的編輯學高等教育才剛剛起步,現在在崗的學刊編輯主力大部分是在這之前參加工作的。另外,我國傳統上往往忽視“社會科學學”(或“科學學”)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所以,進行編輯學和科學學(社會科學學)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務正業,恰恰相反,這正是我國學刊主編和編輯們急需彌補的一課,因為我國學刊界當務之急需要的是學刊編輯行家——編輯家。我國的期刊評比如果能改弦更張,把考察、評比的角度和對象選準,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學刊的整體水平,必將激勵一大批所謂“小”和“弱”的學刊脫穎而出,真正形成我國學刊“百家爭艷”的局面,這也必將促使我國眾多學刊早日躋身于世界名刊行列,從而大大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玉吉,尹玉琴.論社科學術期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J].編輯學刊,2004,(5).
1科技論文與開放存取
11科技論文的作用
科技論文是科技成果的總結、學術水平的標志,是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更是評價一國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近幾年來,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及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呈穩步增長態勢,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科技論文數量也持續穩定增長。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表明,我國作者2007年發表國際科技論文總數仍居世界第2位。科技論文的迅猛增長,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全球開放存取模式的興起,我國在強調科技數量的同時,卻忽視了科技論文在網絡時代開放存取的版權管理和保護問題。
12開放存取定義
2001年12月,OSI(openoilyinstiue)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召開信息自由傳播會議,并于2002年2月正式對外公布《布達佩斯公開獲取計劃》(BUdPestcpenaccessjiitiativ,eBOA)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認為,開放存取某一文獻是指可以在互聯網公共領域免費獲取,并允許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檢索或鏈接到這些文章的全文,用于編制索引、作為軟件數據使用或用于其他合法目的,而沒有經濟、法律以及技術障礙。進行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和版權在此唯一作用是給予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以適當的方式對作者表示致謝,并注明相應的引用信息的權利151。2003年3月《巴斯達聲明》、10月《柏林宣言》更加明確了開放存取的意義、概念、特點和對象,并明確提出未來發展目標。開放存取旨在通過國際環境建立一個免費的、不受限制的學術論文獲取渠道,消除信息資源的獲取障礙,促進教學科研,分享學術成果,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交流,讓學術成果成為全世界的共享資源。PETR認為,開放存取模式就是把同行評議過的科學論文或學術文獻放到互聯網上,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得,以打破學術信息傳播的人為壁壘。
2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合理合法性
(1)國際圖聯開放存取聲明解讀。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一直關注信息的開放存取議題,設有開放存取信息及表達自由委員會(FAFE)積極推動信息的開放存取。2004年2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發表的《關于開放存取學術信息和研究文獻聲明對旨出,經同行評閱的學術文獻對人類的進步具有重要的貢獻,全面開放存取學術文獻是了解世界及縮減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呼吁作者、編者、出版商、圖書館及信息服務機構,堅持開放存取原則,提供學術文獻服務。
(2)開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目標是一致的??萍颊撐拈_放存取旨在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促進科技進步,使公共利益和著作權人利益同時得以實現。知識產權法的終極目標是鼓勵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科技進步,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在我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中第一條都有體現??萍颊撐拈_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擴大知識成果的廣泛交流與傳播,促進科技的進步、繁榮和發展。
(3)科技論文具有一部分公共性質,其大部分經費來源于國家財政資助??萍疾拷y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國際最多的部門是高等院校,占8458%;2007年國內最多的也是高等院校,占6603%,研究機構占10.19%。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正是受國家財政經費資助研究的主體。同時,科技論文資料來源離不開現有科技資源的支持,科技論文的創作需要建立在對現有科技成果和經驗吸收借鑒的基礎之上,科技論文肩負著傳播科技成果,促進科技進步的命。PUbHeLibraryofScience認為學術信息應屬于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3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的新模式
(1)開放存取出版仍然是有版權的出版。開放存取出版模式以承認版權為前提,仍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傳統版權環境下著作權法被商業出版者利用來阻止人們對信息內容的隨意獲取與使用。開放存取模式的誕生標志著不同于傳統版權控制下的出版模式的新型法律關系的確立。在這種新的出版模式下,著作權以一種使科技論文共享和可以被他人獲得的方式發揮著作用。著名知識產權法專家、知識共享組織的創始人勞倫斯。賴斯格(LAWRENCE)旨出,開放存取出版不是沒有版權的出版11)。
定義中指出,對文獻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或者說是著作權的唯一作用,應該是給予作者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作品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致謝和引用的權利。在開放存取中,作者仍然保留對作品享有基本權利,比如,保護作品的完整權和署名權等,一些作者還禁止作品用于商業用途。通過這樣的著作權安排,使作者在保留基本權利的同時,鼓勵作者放棄其他權利,授權認可合法的學術活動中所需要的一切使用,從而盡可能地擴大作品利用的程度與范圍。
(2)開放存取不依賴讀者支付版權使用費。傳統版權控制下出版模式的維持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版權使用費,即用戶的訂閱費,出版商對市場的壟斷性愈強,獲得的版權使用費就愈多。相反,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所需的經費則越來越多地來源于作者支付的出版費,即出版費用由讀者轉移給作者或其他機構。對于被發表的論文每篇收取較高的評審費用。比如,BiMedCeta每篇論文收費330英鎊,而PLS對每篇論文收費1500美元。收取作者出版費用是0A期刊成本彌補的主要手段。
(3)開放存取是在現行著作權法的法律框架下運行的。開放存取的作品只限于作者同意和授權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這與現行的著作權法并不沖突。因為現行著作權法賦予作者擁有限制作品傳播的權利的同時,也賦予了作者自由傳播作品的權利。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在一項開放存取政策草案中指出,不與現行版權法規相沖突。明確指出,不倡導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的版權法體系內,根據著作權人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實施開放存取出版。這樣,開放存取就形成了既承認版權法和以維護版權規則為前提,又在版權法的保護下打破版權壟斷的知識信息傳播的新模式。
(4)版權歸作者所有而不是轉讓給出版者。傳統出版模式下,作者將版權轉讓給出版者,而開放存取改變了傳統的學術出版權利歸屬方式,由作者擁有所發表作品的版權。1C一SURFPatneHngcnOPyHh”項目關于開放存取與版權的研究報告指出,開放存取期刊采用4種不同的版權政策,或者說學術作者有4種方式管理其作品的版權,分別是:①作者將部分版權轉讓給出版機構。作者保留版權,但允許他人使用和再利用作品,包括商業利用(如兩個主要的開放存取出版者PLCS和BKMEDCeta采用這一模式)。
②版權可以由作者保留,但是商業利用權通過許可協議轉讓給出版者。這一許可協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學術使用。作者可以再利用其作品,只要不涉及商業利用權利,不必征得出版者的同意。
③開放存取作品再利用和作品轉換權利受到限制。這一模式是基于“知識共享”許可證,其限制商業目的的再利用,即“相同方式共享”?!跋嗤绞焦蚕怼笔侵?,基于此作品修改、轉換和創作新作品,只有在與此相同的許可證下才可以傳播結果作品。④所有權利或大部分權利由作者保留而不是由出版者保留,作者保留商業利用權利。采用這一模式的期刊版權公告聲明,課堂使用免費,但其他使用要依作者本人許可而定。這些期刊大多由學術界自身出版,且沒有商業出版者的參與。不需作者付費,期刊只以電子形式出版。
4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策略
(1)確立許可協議的法律地位。版權許可協議是網絡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靈魂。開放存取許可協議的法律基礎在于版權是社會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的權利,同時法律允許版權人通過“許可”的方式,以締結契約的途徑來變更和調整版權人與用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許可協議中版權不是剝奪用戶的自由,而是通過協議給了用戶比以往商品化資源更多的自由。但是,許可協議并非法律規則,許可協議是建立在特定國家法律之上的專門解釋。沒有法律的支持,僅靠許可協議這種格式合同是很難實現開放存取理念的。應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權利進行規定,制定相關法律條例和條款賦予許可協議法律地位。
(2)完善政府政策引導與宏觀管理機制。從開放存取的發展來看,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更多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目前已引起了一些國家政府的重視。2003年6月,美國參議員SAO向參議院提出議案,建議所有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英國科研會議有關加強科研成果獲取的立場聲明也在2005年進行了修訂,公布草案并征求公眾意見。一些國際組織也提出了各自有關開放存取的原則立場。我國也應加強對受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論文的管理,進行合理的科研經費分配、出臺法律政策要求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指導相關部門,如科研政策管理部門制定開放存取期刊的評價體系等,從國家層面給予開放存取以宏觀引導和支持。制定相關開放存取的版權政策,開發版權政策指引工具,提供給研究人員使用。同時對版權歸屬、版權轉讓進行宏觀干預,協調學術出版鏈條上的利益關系,為鼓勵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
(3)建立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制度。對科技論文的發表時間進行客觀、正確的記錄,可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為他人所知,通過享有首創權、發明權來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以為在該網站的作者提供的時間證明,便于作者在第一時間公布自己的創新成果。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工作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在于確定文獻的發表時間,以確保作者的首創權和發明權。但是,僅對時間作出證明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對作者的主體資格開展認定。同時政府要將網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也要將網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評定職稱和考核的重要指標,以及申報課題的重要參考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激勵科研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最大限度地傳播和使用科研成果,促進科技的繁榮和發展。
(4)建立國家許可證制度。國家許可證是指通過政府授權,由出版商同第三方的非營利信息服務組織之間簽訂國家許可證,允許后者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前者的開放存取科技論文并負責向所有公眾免費提供、接入、檢索、瀏覽、下載、打印或復印的通道。國家許可證起源于20世紀末的北歐國家,目前,關于國家許可證的計劃和項目有:加拿大國家站點許可項目,英國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土耳其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等1171。國家許可證制度減少了要求用戶事先同出版商談判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降低了授權成本提高了授權效率,照顧了公眾利益。實踐證明,在開放存取中實行國家許可證制度,可以較好地平衡作者、出版商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開放存取所需要的經費,還可以大大提高開放存取科技論文的利用率。
我一向認為,每一個時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價值競逐的狀態,這種競逐有時激烈、有時寬緩,但是無論如何,每一個時代的文明都不會是單一的色調。在21世紀的今天,我感受到幾股價值/力量正在激烈競逐、拉扯中,而競逐、拉扯的結果,將決定人類下個階段的生命風格,而前述這個多元競逐的格局,正與數位時代的來臨息息相關。
第一,人們透過網絡世界,尤其是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得以進入更大范圍的生活圈(包括虛擬的生活圈),進行更頻繁的接觸,可是在加入一個更大的社群之后,往往疏離了實際生活中人與人的接觸。第二,數位世界造就了知識的公共性,造福無限,可是這也使得原先需要經費來維持及推進這個公共性的機制產生危機。第三,極輕、極薄、無紙造成不可思議的方便性,但是也根本地挑戰了千年來的書本文化(Book Culture)。
本文所要談到的書的危機,可以分成兩方面。其中一面與前述數位時代的挑戰有關,另一面則是與來自人文學界“自然科學化”的傾向有關。
2012年我讀了Anthony Grafton《書本的危機》(Codex in Crisis),他說:“自印刷術之后,計算機與網絡對閱讀造成的影響,沒有任何科技可匹敵?!蔽以瓉砥诖軐镜奈C提出一些看法,但是這本小書大多是在講書本、圖書館與讀者的歷史,雖然也觸及網絡及電子書,但對我所關心的如何保衛“書的文化”著墨不多?!皶奈幕迸c計算機及網絡的文化是否一定是彼消我長、你死我活的關系,目前似乎還沒有解答,但人類應努力設法使它們成為互補、伙伴的關系。
倒是第二個現象,我的了解比較親切。2000年我開始擔任臺灣國科會人文處長,我觀察到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臺灣的人文社會科學正逐漸從“書的文化”轉變成“論文的文化”。也就是說,在自然科學強大的籠罩之下,人文及社會科學正在模仿自然科學,開始以撰寫單篇論文作為他們最主要的表現研究成績的方式。當時我們采取了一個政策,由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每年編800萬新臺幣補助出版有審查的專書。有一次國科會副主委問我們:這個數目夠用嗎?沒想到一年下來,根本花費不到1/5的預算。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論文文化”的壓倒性勝利,表現為學術界普遍輕視或懷疑書的嚴謹性與貢獻度,并狂熱地追逐SSCI或其他有指針系統的學刊。學者的考績與升等成績表中傾向于把“期刊論文”放在最前面,而把“專書”放在比較次要的地位,或是僅僅當作“參考”。這是18、19世紀以來人文學科所從未經歷過的變化,進一步促成了“書的文化”的萎縮。我知道這個現象在中國大陸還不成問題,可是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形成重大的危機。
兩三年前參觀一家報社時,負責人略帶欣喜地宣布“無紙時代”的來臨:將來的報紙不用印出來,極可能是每家墻上掛著一個大型閱讀器,訂閱的人每天會從閱讀器收到報紙,然后在閱讀器上看;當然如果有“好古成癖”者,仍可以自備紙張印出。聽得我膽顫心驚,使我心中幾個美好圖像逐漸模糊:普林斯頓市中心帕瑪廣場上那一尊少年閱報的塑像變得過時;美國有一則電視廣告,一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一面喝咖啡、一面把報紙折成許多折的老人,也變成明日黃花。
當然,也有人宣示“無書年代”的來臨,電子書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電子書有無限的方便,一機在手,歷覽千古,不必像我弟弟,為了怕沒書讀,每天背著大量的書來來去去。甚至已有許多人談到,將來圖書館的藏書將“云端化”,則將來連到圖書館借書、看書,似乎可以省去。事實上,西方有些大學已經開始將圖書館改為“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
亞馬遜書店()的崛起則是更早的事了。當我發現可以輕易地透過網絡從美國買到我想要的書時,已經是亞馬遜開店多年后的事了,而且我注意到書店創始人在普林斯頓讀大學部時,幾乎與我同時(我在博士班)。后來,臺北有了博客來書店,不必逛書店也幾乎可以買到任何的書。甚至我們過去所引以為樂的逛古典音樂的唱片或CD店,也慢慢地被iTunes Store或其他線上音樂商店取代。
一些官員能認識到中國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不足,很好,起碼比早幾年某些人自戀地認為“中國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要強許多。中國的大學也確實需要創新,有那么一批高校,每年的垃圾論文和拼湊專著可以用火車拉,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課題可以攤滿一個足球場,但多少年出不了一項專利,轉讓不了一項能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內在活力,年年只能靠拼命擴招換取維持經費。我只是有個疑問,高等學校創新能力不足,可以通過某種“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式的臨時政策“計劃”出來嗎?我們的“211”工程、“985”工程已經實施了那么多年,花了不知納稅人多少個億的銀子,為什么就沒有“計劃”出一所世界一流的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大學呢?
認真一想,高校能不能煥發出足夠的創新能力,跟一個國家有沒有專門的創新規劃,關系真的不大,它只是取決于這樣幾個要素:急迫的社會需要;及時的財政支持;善待創新者的機制。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農業、軍事、教育、醫學等各方面,都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差距,社會對創新是高度渴盼的。只要我們的科研人員真正做出了切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只要我們極力鼓勵各種機構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讓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并不困難。
我們的科技現在也不缺資金支持。搞基礎研究,國家有規律宏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雖然有時評審未必那么公正,但如果真的是極其具有原創性和重大戰略意義的研究,我相信即使是出于良知,評委們也會給申請者投上一票。做應用型研究,有大小企業提供各種合作機會,某些關鍵研究成果還沒出來,企業的錢已經投進去了。
本屆博覽會共邀請到國際茶花協會主席格力高力?戴維斯先生、美籍華人著名茶花育種家王大莊先生及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五個國家共10名各國茶花界重要人士參會,中國花卉協會會長江澤慧、中國花卉協會茶花分會會長王建平、云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會長陳松、國際茶花協會理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管開云先生等茶花界專家、學者、企業及種植戶代表共205人到會。
本屆博覽會共有國外和省外的28個企業和個人參展,省內約200個單位及個人參展,另外還有約200個單位及個人在主展區及街道參展,主展區共展出各類茶花10萬盆,國內外茶花品種308個,全市展出茶花近百萬盆。
經中國花卉協會茶花分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云南省茶花界有關專家的認真評選,共評選出茶花精品珍品獎、茶花新品種獎、茶花文化開發獎、茶花科技進步獎、茶花栽培獎、參展組織獎、茶花攝影獎、參展優勝獎(紀念獎)共8個獎項272個獎牌?!焐白吓邸ⅰ尢旄摺?、‘童子面’、‘杜鵑紅山茶’、‘伊麗沙之浪’5個品種榮獲茶花精品珍品金獎:‘米依嚕’、‘崇潔’2個品種榮獲新品種金獎;張家花園、廣東佛山市林科所等5個單位獲得茶花文化開發獎:大理州園藝站、云南遠益園林工程公司、紅鐘花園等5個單位獲科技進步獎;金華市茶花協會等5個單位獲得參展組織獎:臺灣古樹茶花園等20個單位榮獲栽培獎;《大理州云南山茶古樹及其野生資源簡報》等5篇論文榮獲優秀論文獎;廣西南寧金花茶公園等200個參展單位榮獲參展優勝獎。
博覽會期間,各類商品茶花交易活躍,據不完全統計,每天茶花成交額達200萬元以上,臺資古樹茶花園等企業意向在大理設點共同開發茶花產業,并向大理州人民政府贈送名貴大樹茶花,大理州園藝站與廣東省佛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共同達成茶花國家級星火科技示范項目,協作科技示范與科研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