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系統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趙貞吉詩文,整理,版本,論文
一、趙貞吉詩文的整理
(一)、子弟與門人對趙貞吉詩文的整理
最早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的是趙貞吉之子鼎柱、景柱與門人龔懋賢、鄧林材等。他們在趙貞吉逝世八年以后,終于綴遺稿為詩抄、文抄、講章凡二十三卷,名《趙文肅公全集》,于萬歷十二年刻,有高啟愚序、陳文燭序、姜寶序、許孚遠序、王藩臣跋、詹爾選跋、肖如松跋、陳謹策序。出版了《趙文肅公全集》。先有蜀刻本,閔刻本《趙文肅公文集》,后有南京、內江翻刻本《趙文肅公全集》。
(二)、內江市政協趙貞吉研究小組的整理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四川省古籍整理領導小組將《趙文肅公全集》列入重點整理書目。內江市政協趙貞吉研究小組先后編印了《趙貞吉研究初集》和《趙貞吉研究資料集》。
(三)、官長馳編撰《趙貞吉詩文集注》
內江師范學院官長馳先生,積十余年辛勞對趙貞吉詩文進行整理,1999年由巴蜀書社出版了《趙貞吉詩文集注》,列入建國五十周年《四川出版界推薦重點書目》。這對于研究趙貞吉其人及明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
《趙貞吉詩文集》原名《趙文肅公全集》,凡二十三卷。《趙貞吉詩文集注》是趙貞吉詩文結集問世四百對年來,對趙貞吉的第個注釋本。填補了我國古籍整理的空白。
這為后世學者研究趙貞吉與明代社會、政治、歷史、哲學、文學等文獻資料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做了開創性努力。為深入整理、研究和利用趙貞吉詩文中的寶貴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官長馳1998年撰寫《趙貞吉詩文集注》后記說明[1]:
本書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故箋注力求簡明扼要人文歷史論文,習見的熟語典故或略而不注,或僅簡單提示。箋注者對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處,為免詞費,大多為予注明。
(四)、《內江風物詠叢》輯錄箋注趙貞吉吟詠內江風物詩賦四十七篇
(五)、箋注研究論文
1、羅寧、武麗霞的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勘補《趙貞吉詩文集注》初閱前六卷之詩詞及7卷九至卷十四講章部分,獲益良多,贊嘆之余,偶見其失漏之處。
2、陳世英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點校商議 從《趙文肅公文集》的版本和流傳情況,對官長馳先生的《趙貞吉詩文集注》的訛誤脫漏之處一一進行正誤補脫。本部分還對較完整的二十三卷本《趙文肅公文集》未收錄的和官長馳的《趙貞吉詩文集注》漏輯的趙貞吉的作品進行輯佚。
3、鄧國軍博士論文《(趙貞吉詩文集注>點校注釋商兌》對《趙貞吉詩文集注》中的部分點校、注釋、系年之誤漏作出舉正。
二、趙貞吉生平研究
主要是針對《明史?趙貞吉傳》作了校正和補充,并將其為官情況制成《仕途履歷表》。
《年譜》;《內江縣志》卷十一收錄(鄧林材撰《趙文肅公先生年譜序》)按趙大洲自著《趙文肅年譜》,鄧石陽萬歷六年戊寅(公元1578年)為該譜作序。在此基礎上,曾孔恕、黃世杰編《趙貞吉年譜》,是趙貞吉生平研究重要資料。
三、趙貞吉的政治思想品格和軍事思想研究
陳世英論趙貞吉的政治品格
趙貞吉的政治思想豐富,無論是在用人,還是在守業方面;無論是在處理君臣關系,還是在治民方面,他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趙貞吉的政治品格是兩方面的,既有正直敢言的優點,也有“好剛使氣”、“動與物迕”的缺陷,這也是其政治主張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以趙貞吉在“庚戌之變”時的主戰和“隆慶和議”時的主和來說明其軍事思想的靈活性。同時介紹了趙貞吉重視防務、主張恢復明初分府分兵的舊制和重視賞罰分明在軍事中的作用等軍事思想。
四、趙貞吉的學術思想研究。
韓國學者李慶龍《趙大洲二教參究和經世思想》,論文認為:趙大洲等泰州學派的學者們,起初學習王陽明良知教,最后轉出于儒教;趙大洲之子趙臺鼎承繼家學參究佛道二教修煉,對“本體即工夫”有獨到的解釋;趙大洲對陽明學作出自己的解釋,特別是對“良知”在儒家學術上所起的作用作出極高的評價,他有出世經世、體用一源的與從前儒家不同的特點。
陳若愚教授的論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趙貞吉的思想與貢獻
指出:本文以《趙貞吉詩文集注》本所收266篇文章為評述對象,對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文學家趙貞吉的學術思想、政治建樹、道德境界、文章成就進行了系統的評述。
陳世英論趙貞吉的學術思想
論述趙貞吉的學術思想存在一個淵源辨別的問題,黃宗羲將之歸入泰州學派,本文主張不在其學派歸屬問題上爭執不休人文歷史論文,而從整體上對其學術思想作一梳理。本部分主要介紹了趙貞吉的“出世入世說”、對“心學”的發揮、禪學觀、儒佛道一家等學術思想,并介紹了其學術思想的變遷與博采眾長的特色。
梁明玉的論文《論趙貞吉的人才觀》探討了趙貞吉的管理、教育思想。
五、趙貞吉的文學、禪學成就研究。
明清人對趙貞吉的詩文的評語,并對趙貞吉的詩文選材和詩文特色予以分析。其選材有反映為國為民的詩文,有反映自身經歷的詩文,有送別贈別詩,有應和之詩,有游歷詩,有祝壽詩等。其詩文特色主要是多宗教用語、善用典故、文辭氣勢雄偉和以古論今,闡發道理。
釋智常、鐵波羅論文《趙貞吉的資中情結和他的寓教于禪》、
孟光全《趙貞吉筆下的明代內江佛寺》從地方文化建設的角度對趙貞吉的作品進行了研究。、
曾明教授交了論文《略談趙貞吉詩的用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趙貞吉詩歌的藝術特色。
曾良教授論文:《佛學對趙貞吉詩歌的影》闡述了趙貞吉信禪的主觀愿望是溝通儒佛之辨,使出世為入世服務,但客觀上佛學對其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等產生了復雜影響,使詩歌增強了表現力,形成了迷茫幽境的意境,增添了藝術情趣。
張文進、段庸生提交的論文《論趙貞吉的詩風》從比較的角度對趙貞吉的詩歌藝術特色進行了探索。
王發國教授論文《趙貞吉(雜詠六首>官注漫議》對官長馳先生的《趙貞吉詩文集注》中的部分詩歌的注釋提出商榷。
六、內江師范學院召開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鄧國軍博士撰寫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除以上例出相關文章外,研究員錢明提交了論文《王學在新安地區的遭遇與挫折——以王守仁與汪循關系為例》,為趙貞吉哲學思想研究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哲學文化背景資源。
吳震教授提供了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趙大洲的思想》,把日本學者研究趙貞吉的特殊視角展現在與會者面前。
本次研討會除了論文豐富多彩外,熱烈的討論也是一大亮點。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卓越認為:李贄是弘揚趙貞吉思想的功臣,趙貞吉有三大貢獻:政治功績、哲學思想、詩文成就。鄒作圣先生認為趙貞吉的疏奏價值極高,并對趙氏“性命為根、經世為用、文章為枝葉、人世為根本”進行了闡釋。
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釋智海認為趙貞吉的最大成就是“王學”,并聯系高校培養人才的實際對趙貞吉的人格魅力進行了分析。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羅寧博士、四川大學周斌教授、內江師范學院鄧國軍博士等人對部分文獻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論爭。
此次研討會對促進明代哲學思想的研究、宣傳四川文化名人、推進四川文化建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趙貞吉詩文整理研究的現實意義
在趙貞吉留下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剖析和革故鼎新的主張;他是一位哲學家,“左派王學”的代表人物,對人生、物我、性命之學沒每有沉思妙悟;他還是與楊升庵、任少海、熊南沙,并稱“蜀中四大詩文家”之一。
趙貞吉是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者、銳意改革的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王艮學派傳人。趙貞吉最能代表內江文化人的精神與氣骨。
通過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對發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批判地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古為今用,增強地方歷史文化底蘊;發揚其崇高的愛國精神,宣揚其對敵斗爭非凡的膽識,配合歷史知識及愛國主義教育,對當前的社會的改革開放人文歷史論文,建設文化內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趙貞吉詩文博大精深,而且不少是文言文,官長馳撰寫《趙貞吉詩文集注》是趙貞吉詩文結集問世四百對年來,對趙貞吉的第一個注釋本。填補了古籍整理的空白。這為后世學者研究趙貞吉與明代社會、政治、歷史、哲學、文學等文獻資料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
但“該書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故箋注力求簡明扼要,習見的熟語典故或略而不注,或僅簡單提示。箋注者對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處,為免詞費,大多未予注明。[1]”一般的讀者讀起來還有障礙,要使其通俗易懂,還需要做大量的箋注。
所以對趙貞吉詩文進行系統整理研究方興未艾,需要同仁和有志者,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官長馳趙貞吉詩文集注[M] 成都: 巴蜀書社 1999
[2]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M] 四庫全書存目從書影印本 濟南:奇魯書社 1997
[3]內江政協文史委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1輯[M] 內新出內(2005)002號
[4]洪若內江風物詠叢[M] 內新出內(2006)008號
一、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現狀
“科學引文索引”于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當時,西方學術研究已經發展了一套較為完整穩定的體系和科學研究范式,學者們普遍遵守這一規則。學術研究是通過論文之間的引證和被引證關系,反映出學科發展的脈絡和知識積累情況,發現科研成果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術期刊的評價因整體學術研發發展較晚而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的期刊評價研究得以起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我國期刊評價的開始。在學術研究迅速發展的今天,人文社會科學承擔了更加重要的責任,這對我國社會轉型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載體,對其進行正確的評價對于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發展具有著重大意義。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學科規范程度較低,在期刊評價時存在更大的爭議。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在評價時有其特殊性:首先,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大部分均為綜合性期刊,即期刊并不針對某一兩個細分領域,而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大多會按一級學科進行分類,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其次,國內自然科學研究具有規范程度高標準統一的特點,在評價時,會有高度統一的學科基礎,更易于用定量指標進行測算,因此自然科學的期刊評價認可度較高,而哲學社會科學的期刊評價并未發展成熟。和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評價并不適合完全的定量評價,而是應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
二、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體系介紹
國內較為知名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編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以下簡稱社科院核心)、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北大核心)、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CSSCI)和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RCCSE期刊評價報告》)在我國發揮著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作用,其中北大核心和《RCCSE期刊評價報告》為綜合性的,但包括了對人文社科類期刊的評價。
1.《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是由南京大學于1997年提出開發設想,1998年作為南京大學重大項目正式立項,1999年被教育部列為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其宗旨在于為科研管理提供參考、服務學術。這個項目首次在國內構建了CSSCI引文數據庫,并推出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CSSCI的期刊覆蓋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眾多人文社會科學,其中,經濟學期刊數占比最大。在評價方法上,CSSCI按照文獻計量學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國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進行評價,從而選出影響力大、發展潛力強、編輯規范的作為其來源期刊。到2015年年底,CSSCI經過(1998~2015年)18年數據影響力十分廣泛。目前,教育部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各大高??蒲性核褜SSCI數據作為評估人才、項目完成情況、評獎的重要指標。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對國內期刊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標進行鑒定的,其目的是優化圖書館的館藏、為讀者提供導讀服務。北大核心學科分為24個專業大類和綜合類,是對期刊進行登記劃分,評定核心期刊的標準也是由大學圖書館制定的,采取的是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在定量評價方面,采用的是多指標的評價體系,從多角度對期刊進行綜合性的評價,1992年開發之初采用的是載文量、文摘量、被引量等指標,發展到2008年以后,共有9個指標,新增系統收錄、Web下載量等指標,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運用指標定量評審的同時,北大核心的評審建立了專家評審機制。目前,北大核心已不僅是圖書情報部門購買儲藏期刊的參考,同時也為高校職稱評定和學術走向提供了引導,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社科院核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根據各界對學術期刊評價的實際需求,確定了核心期刊484種,牽頭完成的評價報告。該評價較為注重被學科論文引用,期刊的整體評價會以期刊的整體被引用即學科被引用程度為評價導向,在具體評價指標的設置方面,主要以期刊的總被引、期刊影響因子、期刊即年影響因子等指標來衡量。社科院核心的學科共分為24個專業大類和綜合類,其中,收錄的刊物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類似《新華文摘》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文摘類期刊,另一類是知名度高、具有較高地位的報紙理論版和核心期刊的轉摘文章以及部分高校收藏的核心資料等,第三類是指其他途徑獲取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文章??偟膩碚f,社科院核心是以“期刊在學科中的影響力統計”為主要導向,同時注重核心期刊的學理性和原創性,評選出的核心期刊少而精,體現了評價的自身特點。
4.《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
《RCCSE期刊評價報告》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在2009年的評價報告,之后每1~2年都會一期,到目前為止共4期?!禦CCSE期刊評價報告》從學術期刊的信息征集、評價對象篩定、學科分類、評價指標和權重研究著手,以定量的方式計算出期刊的排名和分級,采用6個評價指標,分別為即年下載率、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二次文獻轉載或收錄、專家定性評價。在此基礎上,以計算機系統設計出一套專家—學者—辦刊人共同參與的定性調查,這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最終隨著系統的運行自動生成期刊評價結果,產生期刊排序、分級報告等。《RCCSE期刊評價報告》在其不斷的評價過程中對支撐其評價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征集系統”和“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不斷優化,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使評價更加便利化和精準化。
5.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體系特點
國內期刊評價發展至今,被賦予強大的評價功能,可以直接影響學術評價。其中,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哲學社會科學的期刊評價一般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多樣性,導致學者們很難用某幾項定量指標對其進行很準確的評價,專家們進行定性的評價將對定量評價起到彌補的作用,將一些無法定量處理的元素加入,使得期刊評價更符合實際也更符合趨勢發展。其次,哲學社會科學在對期刊進行評價時需要確定某一主題或導向進行評價,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的是,其應用范圍更廣,它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為企業構建管理體系提供管理咨詢、為激勵員工提供舉措,為人類自我認識做出共享等。因為應用范圍廣泛,若不對評價確定導向,將導致評價因素過多,無法識別重點,最終無法形成報告,因此,在對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進行評價時,對自身的定位十分重要。最后,哲學社會科學的期刊評價中高校的參與度遠高于自然科學期刊的評價。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相對于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有更高比例的高校研究人員,而自然科學可能存在更多企業或者行業協會等團體進行研究,研究者在制定過程中有更高的參與度將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發展提供幫助。
三、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的期刊評價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發展上面臨瓶頸,陷入困局。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期刊評價主體官方背景較為濃厚,以高校科研院所承擔項目的形式較多,而歐美部分學術發展較為靠前的國家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場機制,由企業進行期刊評價且進行商業化模式的運作。當前我國的行政權力機構掌握了大多數學術資源,而他們的分配依據也大多來自排名數據,環環相扣,構成了當今最重要的學術評價機制?,F有的評價主體大多依附于科研院所,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這也使得期刊評價本身難以具有公正的獨立第三方地位。以1988~2011年CSSCI收錄的期刊評價研究論文為例,受到各類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有139篇,占比接近總數的1/3。事實上,期刊服務的主體應當是學術界的用戶而不是行政機構,現實未免本末倒置。雖然有關行政部門的評價服務必不可少,但還應以服務基層學術圈為主。二是模式仍然較為單一,主要還是采取收錄論文、對期刊評級等方式,對于論文、期刊等相關信息的深度挖掘少,期刊評價的附加值不高,相關產品較少。例如湯森路透除每年出具期刊引用報告外,還有技術預測、人才推薦、促進相關領域技術合作等多種業務,既可以開拓自身產業鏈獲取更多經濟收益,又能從多視角多層次給期刊編輯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國內期刊評價最終給出的數據統計和排名,信息量單一,難以給期刊編輯提供更多有效的相關信息。三是評價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多樣化審評過程。大部分評價方式仍以德爾菲法進行固定權重的設置進行評價,期刊評價重復度較高,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備。衡量指標也多以被引次數為指標,對于非引文類的影響力缺乏準確的測量方式。2004年,CSSCI來源期刊共有418種,其中自引率超過50%以上的期刊有27種,30%以上的有94種。CSSCI選刊曾一度棄用被引數量,直至2007年才重新增加這一指標。然而,2008年,依然有近120種期刊自引率超過30%。期刊評價時單純使用影響因子選刊還可能使得一些刊文較多的期刊占據劣勢(計算影響因子時的分母變大)。這種簡單的期刊評價方式同時變相激勵了部分期刊和機構采取不端行為刷高影響因子。例如,通過互引聯盟刷高雙方期刊的被引次數,一些高校甚至強行要求師生在發文中必須引用學報內容。定量評價雖然缺點明顯,但如果單獨使用定性評價則更難以讓人信服。個人對信息的了解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局限性,專家評審也難免有失偏頗。四是評價結果缺乏針對性,較少根據期刊類別、科目的不同對其進行分行業、分學科的更具針對性的評價。在面對重點高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師、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企業研發人員等不同受眾也缺乏更具針對性、層次性的評價。雖然近年來也產生了分目核心評價體系,但各個評價系統之間盤根錯節、自我標榜,導致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難以作為權威評價參考。
在此,提供畢業時,參考文獻的范例一則,部分內容如下:
[1]吳普紅.高中文言文的文化功能[J].中國民族教育,2011(01)
[2]劉磊.“古文字教學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代秀琴.高中文言文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2011(04)
[4]楊秀麗正視存在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簡要論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5]張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論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1(09)
[6]錢國利.高中文言文詞語歸納教學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7]梁玉敏,杜剛.關注人文精神構建完滿人格——解析人教社新課標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材的特色[J].語文學刊,2011(06)
[8]林玲.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提高學生語文素質[J].成才之路,2011(21)
[9]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10]《2009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試題分析》[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1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7 年第 3 版
[12]李緒坤.《學記》解讀[M].齊魯書社,2008 年 11 月
[13]杜萍,張道榮.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5)[14]丁念金.論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保障體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5)
[15]包玉紅.新課程改革與教師自身發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3)[16]孫葉飛.大眾文化的人文關懷[J].理論導刊,2010(02)
[17]具春林.中學語文泛文學現象芻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18]薛凡平.淺談文言文教學[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 ,2008(04)
[19]柯群英.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想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
[20]齊世濤.文言文教學芻議[J].中國培訓,2010(06)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來自于美國教育家和哲學家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其核心理論要求從傳統教育的束縛中將兒童釋放出來。他特別強調要尊重兒童的心靈和自由的天性,遵循兒童發展中教育規律的重要性。將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進一步運用于各類學校教育中就成為今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發現教學。
發現教學法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的教學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等人的教學思想,這一方法的廣泛應用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積極倡導的結果。發現教學法亦稱假設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時,不是簡單地將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獨立實現知識認知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教師發揮啟發作用,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研究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和客觀規律,從中發現創新點,形成自己的獨特理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促進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并自己收集證據回答問題。
(二)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法于二戰后出現于歐洲,到20世紀六十年代由英國教學專家所廣泛采用。情景教學法又稱視聽法,該方法認為知識的學習與知識使用的“情景空間”有密切的聯系,強調要注重特定情景環境中產生的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法的自然關系,不強調預設目標,不對學生提出僵化固定的教學要求。情景教學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是一種極具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方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合作教學理論于20世紀七十年代興起,并在美國教育學家的倡導實施下于八十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合作教學是以建立和組織學習中人的關系為基點,通過設計先導目標,以全員多層次多角度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團體講授為前導,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技能和心理品質的一系列教學手段。
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策略在畢業論文工作中的應用
(一)發現教學的應用。
通過多年畢業論文的指導和管理工作,我們注意到了這樣一些現象,一些由教師設定好的題目由于多種原因(如學術性過強或脫離現實內容生僻等)往往乏人問津,而學生對自己有興趣的問題或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有研究熱情。所以,我們在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中嘗試應用發現教學在以下兩個方面:
1、大學生在日常課程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學生興趣不大,簡單采用請教老師或同學交流的方式來解決;而另一些問題往往能引發一段時間的持久興趣。不論是哪種問題,由于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其對問題的理解和研究興趣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鼓勵學生根據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自設題目。
2、在進行畢業設計工作時,鼓勵有意向的同學對知名學術問題開展研究討論。知名學術問題通常具有高的知名度和隱含的高回報收益,有興趣有能力的同學如能解決知名問題,對于今后的進一步深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助力。
(二)情景教學的應用。
畢業論文主要于本科教學階段的最后兩個學期開展,這一階段大部分學生要么在準備研究生考試和復試,要么已經進入意向單位進行實習或工作。在校準備研究生考試的同學大多還能抽出時間,著手畢業論文的相關工作,而工作實習的學生就顯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了。針對這些同學應用情景教學策略。具體做法為:鼓勵工作實習同學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發現具體問題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在努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時,也完成畢業論文的要求。例如,宜家家居是來自瑞典的全球最大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每年會吸納部分實習生進行短期工作。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針對宜家采購系統結合實習工作寫出了論文“宜家家具訂購網的分析與設計”,就把畢業論文與現實很好地進行了結合。
(三)合作教學的應用。
合作教學策略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啟示為:
1、導師在設置畢業論文題目時可以有意識地將相關題目分組,同類子題目成立論文小組,開展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在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時,導師可以有意識地設置相關題目,如連鎖快餐店的管理系統設計,連鎖咖啡廳的管理系統分析、連鎖書店的管理系統的實現等。由于這些題目的主要設計目標相同,可以讓這些同學在把握自己獨特特點的情況下結合成論文小組開展合作,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工作。
2、從導師的研究課題中遴選學生能力所及的部分,由學生完成,開展導師與學生合作。導師還可以對自己承擔的科研課題進行篩選,選取學生有興趣能完成的部分,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研究內容,讓學生在完成論文的同時,提高科研能力。
三、畢業論文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研究現狀
1 國外研究現狀
當我們追溯思想史時,就會發現在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洛克那里,已具有了交往理論的初始形態,而后經過18世紀法國哲學家和19世紀德國哲學家,到馬克思時已演化出多種形態的交往理論,但國外沒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而是在“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國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歷史教育”的旗幟下悄無聲息地進行,所以筆者以“德育交往”為主線,著力挖掘教育交往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1.1 德育交往的理論研究
美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了如何在實用主義教學體系中處理交往活動與道德教育的關系;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指出“協作交往活動是道德發生的前提”,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他一再強調從交往中去尋找道德起因以此抓住道德作為人類意識活動的根本性起源;美國現代道德認知理論的創立者勞倫斯?科爾伯格強調,個體的道德成長是一種在其自身與社會交往環境相互作用下不斷建構的過程,是個體道德經驗的不斷同化、調整、平衡的過程。
1.2 德育交往的實踐研究
就德育教學而言,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所編寫的德育教材以“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并進而改善環境的個體社會化歷程”為一以貫之的主線,學生得以在與自身、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交往中實現其德育目標。教師在授課時善用澄清法、討論法、公正團體法等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樂于與學生一起思考討論,在溝通交流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
就德育活動而言,國外的高校生活更側重于以情景和活動為中心,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學生在群體交往中實現主體意識的培養。如美國的康奈爾大學除了提供學生活動的六百多個俱樂部、學會和協會以外,還提倡學生參加具有社會發展和政治意義的社會活動或者參加公益活動,這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效體現了思想道德主體性教育的特點。
2 國內研究現狀
2.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理論研究
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近幾年,先是在教育研究中,一些學者觸及到了交往這一視角,相關論著及論文的發表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其中以張天寶的《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2005年)為代表。同期發表的有:蔡春、扈中平的《從“獨白”到“對話”――論教育交往中的對話》(2002年),岳偉、王坤慶的《主體間性:當代主體教育的價值追求》等,學者們在具體論述德育與交往時,多數集中在德育對交往運用這一層次,主要著眼于兩方面:一是把交往作為與“活動”并列的手段,強調它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價值;二是把交往作為對舊式、傳統師生關系的挑戰,強調交往中的民主和平等。2005年彭未名在其論著《交往德育論》中系統提出了“交往德育”這一新概念,并構建其理論體系,是對我國大學德育理論建設的一個有益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首次明確談及交往的應是在張耀燦和鄭永廷等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一版)中。此后,在一些博士論文中也有學者論及交往,認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人類求善的精神交往互動過程。但這些研究并沒有就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探討和分析,因此不能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問題。此外,一些散見的論文更著重于從主體間性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進行研究,而忽視了交往理論的依托,使得目前的研究顯得殘缺不全。2011年8月由閆艷著述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交往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揚棄的基礎上實現的新跨越,作者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視角進行了深度剖析,還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系統構建,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推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改革均具有重要意義。
2.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實證研究
(1)調查研究的方法。國內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為數不多,所謂的實證研究也僅僅是對問卷進行的簡單處理分析,得出支撐論文寫作的數據。楊鮮鮮在其論文《交往-發展理論下的高校課堂教學及評價實證研究》、趙飛在其論文《廣東高校德育課基本狀況實證分析》中均采用問卷測量法,簡單地利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問卷分析。這些研究是對學生德育交往的一般特征的歸納,或者得出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評與建議。
(2)敘事探究的方法。李醒東在其《事件?場景?交往》一書所呈現的德育研究方法實現了相對意義上的創新,他著力以敘事探究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社會生活的內容,教育理論在呈現和解釋學生社會生活中建構,在進入現場中實現方法與思路的摸索和調整。這是一種生活范式的研究,從具體的事件中引發對學生交往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思考,進而得出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反思和理解。
3 國內外研究的不足
論文摘要:馬利坦所處的時代,正是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當時所形成的種族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等哲學風潮,拒絕形而上學,完全以推測性和經驗為根據。馬利坦作為一名執著于人類生命普遍真理和實在的哲學家,對這種情況感到尤其憂慮。教育關系著人類的未來前途,馬利坦感到當時的教育正處在一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應當作出一個正確的抉擇。馬利坦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form a man),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都是基于對于人生的一種觀念,歸根結底,是基于一種哲學系統;教育的審視,必須從哲學的審視開始;只有重新樹立起符合人性的人的哲學,才能在此基礎上重建教育的根本目的。
論文關鍵詞:雅克,馬利坦,人的哲學,教育
雅克·馬利坦(JacqueMaritain)是法國二十世紀初新托馬斯主義最重要的理論代表之一。1882年,馬利坦出生于法國的首都巴黎,由于其母親是名虔誠的新教徒,他自小接受自由派新教的熏陶,后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幾乎接觸了現代哲學的所有體系,唯理論、不可知論、唯心論和實證主義;然而他發現這些理論體系并不能滿足他對于實在問題的追求,于是又投身于實驗科學,獲得了淵博的科學知識。然而,馬利坦發現無論是自由派新教神學、現代哲學以及科學都仍然不能滿足他關于本體問題和實在的詰問。1906年,在作家布內瓦(LeonBloy)的影響之下改信天主教之后,馬利坦發現了圣·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圣·托馬斯哲學令人信服的完整的嚴密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征服”了馬利坦,馬利坦認為托馬斯的哲學就像一門真正的科學適用于現實生活中所有的領域一樣,隨時可以包括容納一切人類思想的真諦。在接觸了如此之多的現代哲學理論和實驗科學之后,他終于在圣·托馬斯的思想中找到了他所追尋的真諦。馬利坦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托馬斯思想的崇敬與投入,他甚至反對當時的“新托馬斯主義”這個名稱,因為他認為只有一種托馬斯主義,圣·托馬斯的思想就是一種永恒的哲學。馬利坦也從此發現了自己作為哲學家的使命感:那就是傾注全力闡釋圣·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同時,就像這一思想徹底服務于天主教信仰一樣,馬利坦也在竭盡全力維護天主教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唐冬梅(1982-),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基督教與教育
[關鍵詞] 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模式
由于地方院校實踐教學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影響著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地方院校如何構建富有創造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怎樣進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理論課教學內容和實踐課教學內容的構建
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富有創造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系統教育而實現的。
1.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構建
(1)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在課程教學中,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學內容劃分為3大模塊:①基礎性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涵蓋了學生必須掌握的本課程最基本的內容;②選擇性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可根據學生、專業特點與要求,由任課教師自主選擇組織教學,以突出不同專業的特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現實性和研討性;③動態性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由任課教師結合理論教學內容,介紹各種實際應用案例,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
(2)實驗技能培訓課。這部分內容涵蓋教學計劃規定的實驗原理,基本試劑、基本實驗儀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規范。目的是訓練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實驗設計的能力、采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專業論文寫作課。這部分內容涵蓋了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實習報告的含義和類別、特點和作用、結構和寫法例文與評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說明書寫作特點與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與評析;畢業論文含義和類別、特點和功用、選題、寫作步驟、通用格式、例文評析。目的是訓練學生論文或課程論文寫作能力。
(4)創造學課程。這部分內容涵蓋了創造、創造的一般規律、創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創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訓練學生眼力,培養創新能力。
(5)科學研究方法論文課。這部分內容涵蓋科學研究的體系與特點;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科技計劃管理;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立項與開題;科學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目的是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文與著作及研究報告的寫作、項目申報能力。
2.實踐課教學內容的構建
(1)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內容比較簡單,主要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掌握基本實驗技能。
(2)自主性實驗。自主性實驗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性原則,根據專業學科發展動態,結合學院科研成果,及時更新部分實驗內容、實驗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訓練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
(3)實習。實習是學生了解社會,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感性認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4)設計。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處理問題能力。
(5)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必須完成的綜合性獨立作業,根據專業培養的目標,選擇某一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撰寫出用以表現科研成果和闡述學術觀點的文章。
(6)科研項目。教師啟發學生自己提出科研課題,也可由教師布置科研題目,介紹本課題研究思路,學生自己獨立觀察、查找資料、最終寫出研究報告。目的是培養學生科研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少數幾門課程所能完成的任務,而是所有課程都應當為之做出貢獻;也不是單純地靠加理論教學或實踐教學環節就能夠完成的任務,而是要科學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加以研究和設計。
1.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采取一講、二講、三帶、四導模式
所謂“一講”是指老師把專業課知識傳授給學生,“二講”是指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再進行反饋,“三帶”是指接受知識快的學生帶動指接受知識慢的學生,“四導”是指老師采取啟發式教學開導學生,這種模式主要側重于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2.實踐教學課程教學內容采取分層次、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模式
如一年級上實驗技能培訓課;二年級上專業論文寫作課;三年級上創造學課;四年級上科學研究方法論課。
3.創建一個以技能訓練為基礎、以研究性實驗為核心、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組合方案。技能實驗為必做實驗;綜合實驗采取必做與選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實驗采取自主選題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從學科的單一性向多科性發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4.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豐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開展行業、地方和學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辦公室;二是建立聯合機構,加強長期合作;三是簽訂合作協議,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與企業簽訂“長期全面合作協議”。
5.將科研項目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建立以導師為核心的本科生指導小組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論文開題階段,圍繞科研項目讓學生提出創新性課題和實施方案;在科研實施階段,進行具體科研方法和創新方法的教育訓練;在論文的撰寫階段,向學生介紹國內外主要期刊論文、畢業論文等的撰寫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師生科研一體化模式
在實驗教學中,主要采取兩種模式:陣地模式和載體模式?!瓣嚨啬J健本褪峭ㄟ^邊生產、邊教學、邊科研,使實踐教學更貼近社會、貼近市場、貼近生產生活,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拜d體模式”就是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將采集到的生產或管理實踐中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學案例作為載體,學生通過分析、思考、討論這一過程,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參考文獻:
[1]李錦春.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