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聯合對比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 宅人 心理特性 消費行為 營銷理念模型
一、研究目的
時下互聯網融入人們生活,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隨之出現的一個新興群體“宅人”引發社會關注。在前期的文獻綜述研究中,筆者發現日本學者對于宅人群體相關研究較為成熟,包括對宅人群體的定義、分類、原因和態度評價。統而言之,“這群人癡迷于動漫、網絡游戲及過分沉溺于某事物,以至足不出戶,被稱呼為‘御宅族(おたくぞく)’。”(樂曲 2010)筆者初步統計國內學界對于宅人群體的關注和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對搜索的論文統計共50篇,有關宅人的描述性性文章較多,而學術性學理性的文章較少,學術界對宅人的系統認識還有待繼續。
課題組在研究前的試探性測試中發現大眾對于“宅人群體”的認知大多帶有偏見――認為他們不善交際、沉溺娛樂、性格孤僻等。筆者猜想宅人群體并不是如大眾所認知的一樣,希望通過研究發現宅人群體心理特性、消費行為等特點,結合專業視角,提出一個可供參考的營銷理念模型。故選大學生群體中的宅人進行研究,利于未來市場的細分和開發,幫助企業尋找網絡營銷之贏利點;也能夠滿足該群體的物質、精神層次需求。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課題組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原則,結合宅人群體和網絡營銷的特點,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問和個案研究法。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整理大學生群體對于身邊宅人同學的認知詞頻分析,采用開放式結構問卷法獲取一手數據;中期聚焦大學生宅人群體本身,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量化和質化相結合,探究大學生宅人群體自我認知,行為特征、心理特征、消費習慣等,通過對比、粘合分析,總結出大學生宅人的特點;后期綜合一手信息,借鑒已有文獻研究,試探性提出針對該群體的網絡營銷理念模型。
表1.1 調查研究方法表
運用SPSS通過對問卷變量進行因子分析(方差最大旋轉法),從而總結出宅人與非宅人的差異性。由成份得分矩陣分析,對比差異來源的原因。
最后整合分析,給大學生宅人群體下定義,描述其行為特征。基于網絡營銷時代的特性,提出針對該細分市場的營銷理念模型。
三、主要觀點與結論
(一)大學生群體對于“宅人學生”的認知
大學生群體對于自己群體中的宅人學生的評價偏消極,認為他們不出門是由于主客觀綜合因素造成的,認定為“社交恐懼”、“懶惰性情”、“依賴網絡”等。受訪者對大學生宅人的消極方面的評價詞匯集中在“孤僻”、“缺乏上進”、“消極”等方面。
(二)宅人自我認知結論
對宅的認知多元開放化,更多的宅人認為“宅”只是個人愛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與別人無關。通過深訪,我們發現宅人群體對自身的看法各異,將16位受訪者對自身宅的認知態度歸納,得出以下四種:否認型,自我認可型,態度中立型和自我批判型。其中,中立態度型所占人數最多。
宅人自我性格認知是內外兼有,深訪的宅人群體在自我性格認知中提到的核心詞匯包括:內向、動靜皆宜、開朗、和善、靦腆、淡定等。接近百分之5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性格中有內向的一面也有外向的一面。
1、對社交態度研究結論
宅人的人際交往方式主要依靠網絡。大部分宅人學生(75%)選擇網絡交流、外出見面交流與手機交流,而較為傳統的書信交流無人選擇。但在一定程度上,宅人喜歡社交,形式不限。大多數 (56%)深訪受訪者表示喜歡或比較喜歡社交。宅人群體對社交方式并沒有特別的偏好。比較偏好網絡的原因可歸納為:方便、朋友都用。可見,宅人群體的社交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相關群體的影響。
2、生活行為研究結論
問卷調查中宅人群體接近50%的人表示會或者經常會熬夜,而熬夜的原因主要有三類:工作或學習,失眠習慣以及有關興趣類的活動。這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大學生宅人群體的健康狀況。深訪受訪者的平均上網時間在3-4個小時。宅人群體經常瀏覽的網站包括論壇、貼吧、社交類網站、視頻網站、購物網站類等。受訪者的活動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休閑娛樂型以及興趣愛好型?;ㄙM的時間金錢各異。
3、購買行為研究結論
問卷調查中70%左右的宅人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的花費在收入的一半以下,同時他們比較注重商品的實際效用,有自己的消費主張,但也會參考他人的意見。大多數宅人是理性的消費者,僅僅是在消費形式上更偏重于網購等行為,信息獲取渠道也依賴網絡。認為網上商城商品豐富、價格相對便宜,可以足不出戶。同時,也有受訪者提及會受朋友推薦影響,人際和口碑就是朋友推薦信息渠道的基礎。
在深訪中談到品牌偏好時,服飾類品類提及率高,達到61.5%,其次為電子商品類。可見,大學生宅人群體對這兩個品類的產品關注度較高,同時也形成了自己品牌偏好,而其他類品牌有待建設,提升空間大。在選擇品牌的原因時,受眾更注重產品的質量,以及價格。
(三)大眾認知與宅人自身認知的差異比較
通過因子分析,得出大學生宅人與非宅人群體的差異性所在:
1、大學生宅人群體更擅長偽裝自己的真實身份以及真實動機;
2、大學生宅人群體單位閑暇時間做與工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更多;
3、大學生宅人群體在網絡環境中交際廣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較缺乏社交活動。
(四)大學生宅人群體定義及特征
我們認為一般的大學生宅人是更愿意呆在家中(宿舍),花費大量時間來做一些與工作學習關聯度不大的事情。對網絡等傳播媒體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把大量時間花在網上。性格趨于多樣化,存在選擇性內向,表現為對熟人嘮叨不休,初始陌生人則寡言少語。普遍較缺乏個人計劃,沒有很強的自制力。有著自己獨特的個人癖好(大部分基于網絡傳媒),并且有意愿投入較多時間、金錢、精力的一類群體。網絡購物是主要消費方式,對特定的品牌有著較強的偏好。
(五)針對大學生宅人群體營銷理念模型
1、營銷切入點歸納
大學生宅人市場以男性為主,注重服飾產品信息并且有購買需求;對電子產品也有一定的主動關注。營銷媒介選擇策略方面,受訪宅人中社交網絡接觸率很高,對于網購的方式體驗更多,所以網絡投放廣告策略需要關注。以社交類、游戲、動漫、餐飲類網站作為廣告投放的重點渠道,挖掘不同類型宅人的特定喜好,關注的類型網站。其中熬夜的人比例很大,所以廣告、信息投放的時間選擇靈活性更強,可以考慮深夜時段的信息傳播,更好利用其注意力資源。
2、營銷模型理念模型
針對大學生宅人群體營銷模型
3H營銷模型是本課題小組的營銷理念創想,所謂3H就是商家聯合運營(hand in hand),消費者行為習慣(spending habits),人文主義精神(humanism spirit)的英文簡稱。商家聯合運營指在激烈的網絡市場競爭中,為中小企業提供機會,提供他們展示商品的第三方平臺。消費者行為習慣要求商家要了解顧客并滿足顧客的各種需求,這就需要數據庫記錄消費者習慣從而探索出顧客的喜好,建立牢固關系,維持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人文主義精神倡導的不僅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還是社會效益的最優化,生產商,顧客,營銷中介應是和諧共贏的關系。
宅人營銷選擇3H作為內容構建的原因主要因為宅人的生活大多數都是在室內度過,所以營銷須秉持著“人文關懷”理念,全方位地提供服務。包括:娛樂、餐飲、咨詢甚至交友等,而這些品類都存在著幾個領導品牌,結合宅人自己獨特的品牌偏好,筆者建議為了實現立體的營銷構想,那么這些品類可以實行“商家聯合運營”,提高資源整理利用率。
3、通過一個具體實例作為進一步闡述
商家聯營:企業間可以在同一個廣告中展示多種品牌,節約成本;企業間采取標準化生產,生產同質化的產品,共同滿足市場的大量需求;共同促進“宅文化”的發展,例如舉辦相關的文化展示活動,宣揚相關的營銷理念。
消費者行為習慣:廠商可以通過信息反饋的方式,促進同一地區的宅人群體之間的交流,給予團購、回扣等優惠,發展新的流行風尚,引導消費傾向;對會員特權進行調整,淡化返利等行為,強調對其他宅人的示范引導作用,加強心理優越感。
人文主義精神:對具有敏銳流行觀念,最早進行消費的客戶提供優惠,宣傳其理念,引導其余宅人的消費觀;對地區內具有影響力的宅人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服務,以發掘其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CIM校園營銷研究院.90后的數字生活―90后大學生研究報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亞)何麻溫?卡塔加雅 伊萬?塞蒂亞萬.營銷革命3.0―從產品到顧客,再到人文精神[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美)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十版
[4]薛嬋娟.基于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的網絡營銷策略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5
在公共管理類專業培養領域,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簡單、封閉、單一,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借助職業勝任力以增強學生在公共部門管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為目標改革創新公共管理教學模式,對培養未來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明確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關鍵指標,建立勝任力模型,為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培養和教學改革提供指南。通過對公共管理類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將職業勝任力模型指標植入整個培養體系,構建以提升職業勝任力為目標的實習實踐體系,發揮公共部門在大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開發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
[關鍵詞]
公共管理類;職業勝任力模型;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勝任力是指對于準備進入職場的大學生所必備的勝任要素的總和。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其實質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與錯位,大學培育標準與社會用人需要不一致。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把職業勝任力這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要素引入高等學校教育培養計劃之中,提前獲取職業生涯所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許可以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條捷徑。特別是在公共管理類專業培養領域,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簡單、封閉、單一,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借助職業勝任力以增強學生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為目標改革創新公共管理教學模式,對培養未來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內涵
自麥克蘭德(Mcclelland)提出勝任力概念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應用于組織管理和人力資源外,其他學科也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職業勝任力的內涵和外延。麥克蘭德的勝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關情境中,幫助個體取得成功的決定性的、基本的個體特征[1]。一般認為,勝任力是指績效優異者所具備的一種特質,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識。進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對勝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場景下員工所表現出來的一些關鍵特征,比如價值觀、動機、知識、技能甚至個性,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其職場競爭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其職業勝任力包含了未來就業所需要的各種勝任要素的總和,既有專業素養,又具備工作能力;既有潛在能力,又能付諸實際。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表現為進入職場的一種素養,包括基本的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某種職業的技能、對職業的基本態度、所表現出來的職場行為;二是從事某種工作的能力,既包含從事各種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又包括從事特定工作和崗位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三是既包含尋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體現優良業績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利力
開發的前提: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進入中國后對企業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教育體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相對較晚。職業生涯規劃實現了個人目標、組織需求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考量,通過對個體主觀因素的測定和分析,考慮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需求,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選擇合適的職業目標,以此制定分階段的執行方案。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個體正確認知自我和社會,提前做好職場準備。特別是對于面臨就業難的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能等到即將就業才開始,應該從進入高校的第一天就開始進行。不僅僅只是規劃大學期間的,也要對未來職業生涯有個初步愿景,關鍵是把二者很好地進行接軌。整個大學職業生涯規劃包括三個過程:一是打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主要是認真學習公共文化知識以及專業基礎知識;二是樹立職業發展目標,了解專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熟知公共部門對大學畢業生能力和知識的要求;三是學習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和國家公務員制度課程,能夠使每個專業學生學習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了解政府部門的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門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類大學生職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隨著社會的日趨復雜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這對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對從事公共管理的人員素質和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明確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必要明確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關鍵指標,通過對這些關鍵特征進行識別,才能為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培養和教學改革提供指南。如何識別勝任力,關鍵是建立勝任力模型。勝任力模型實際上是為了實現績效目標而所需的各種要素的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該方法通過對被訪談者在職業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敗的三件事的回顧,探察訪談內容中所表現出來的該訪談者的勝任特征。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該工作角色中優異者和表現一般者所體現出來的差異,以此確定工作角色的勝任特征模型。為了建立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力模型,我們對已就業的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部分黨政機關以及專業教師進行了半結構化的訪談。通過半年多的持續性訪談,結合已有文獻的檢索總結,根據互斥性、相關性和完備性要求,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七個基本指標:業務知識、管理技能、社會交往、業務能力、精神風貌、身心特征、成長導向。內容分析最終得出一個七維度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職業勝任力的概念模型。每個勝任力指標又包含若干個勝任力二級指標。
四、公共管理類大學生職業勝任力開發方案
根據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特點,結合公共部門的實際情況,從公共管理類專業勝任力模型的要素出發,將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踐相結合,運用公共部門場景模擬和現場實踐,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具備未來公共管理者的勝任力。具體而言,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將職業勝任力模型指標植入整個培養體系。職業勝任力的模型指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涵蓋了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具備的各種知識和技能要素。國外一些高校的實踐表明,只有將所有的模型指標整合到培養體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將職業勝任力模型指標植入培養體系,首先是根據模型指標,結合公共部門的現實需求以及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實際狀況,設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拓展課、實習實踐課等課程和實習體系,課程改革是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和課程方法的系統變革[2]。保證所有培養方案都與職業勝任力密切相關,最終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其次,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培養不能封閉在學校,而應該由學校和公共管理部門通力合作,從公共部門的現實需求出發,課程設計與人才培養方案有必要邀請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與。同時,通過舉辦各種論壇聘請公共部門領導開展專題講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為學生授課,對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的評價也可以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第二,構建以提升職業勝任力為目標的實習實踐體系。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培養必須定位于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地方治理與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實習實踐學時必須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職業勝任力的模型指標分解到相對應的實習實踐中去,設計校內實驗和校外實踐兩大模塊。校內實驗模塊主要是模擬真實工作環境,購置公共部門管理的實驗教學軟件,通過軟件平臺的仿真實驗模擬公共部門系統的運作,比如電子政務系統、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系統、社會保障模擬系統等,利用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和網絡平臺,把公共部門搬到高校的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模擬熟悉公共部門的運作流程,運用虛實結合、以實為主的教學方式,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3]。全面提高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業務知識能力和管理技能,從而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校外實驗模塊主要通過參與公共部門實際工作,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實現理論結合實際,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習實踐,可以把學到的公共管理理論應用于實踐,同時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選題指南和寫作方向。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結合既強化了對公共問題的深刻認識,又拓展了實際動手解決現實問題的技能。第三,發揮公共部門在大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未來職場在公共管理部門,因此提前邀請公共部門介入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他們職業勝任力的重要一環。首先,培養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公共管理類大學生入學之后,組織他們參觀和認識公共部門,特別是通過認知實習,選擇參觀諸如政務服務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門,初步了解公共部門的職能、組織結構、規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為。選聘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加以介紹,邊參觀邊了解邊學習,可以通過座談會、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為加強對整個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破除校內外之間的藩籬,將公共部門領導和專業人士請入校園,為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開展專題講座、座談會、現場問答等。形式可以多樣,人員可以因專題而異。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和公共管理的現實需求進行講座或對話,使學生知曉當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了解公共部門管理的前沿,掌握公共管理的方法技巧。這種形式既嚴肅又活潑,既有理論知識,又有現實對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校外課堂,學生也樂于接受。最后,學校與公共管理部門開展聯合培養,合作開發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職業潛能。組建聯合培養委員會,就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課程的安排、實習實踐的落實等進行討論,公共部門可以安排大學生進行實習和就業,學校可以為公共部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促進雙方合作共贏。對于公共管理類大學生來說,在公共部門工作期間的寶貴經歷可以使他們盡快適應公共管理新常態,獲得一定工作經歷和從事有價值的工作,從而提高對自身能力、特性、態度和就業潛能的洞察力。
[參考文獻]
[2]王行靳.基于職業勝任力的財經類院校人才培養的嵌入路徑[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5).
各高校對畢業設計工作的高度重視,已經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措施,但隨著擴招等形勢的不斷發展,新的問題也在不斷出現:
(1)就業和考研的影響:近年來,由于就業和考研同畢業設計時間上的沖突,部分學生在大四將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尋找就業機會和準備考研上,部分學生甚至在找到工作后到工作單位進行企業實習,畢業設計有效時間被人為地縮短。
(2)學生主觀認識不夠,輕視畢業設計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學生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輕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他們認為畢業設計做好做壞都能畢業,甚至存在突擊完成的僥幸心理,更有抄襲的現象出現。
(3)指導教師重視程度不夠:部分老師對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不夠重視,對學生長期放任不管,或者交給研究生進行指導。老師沒能起到很好的監管作用,放松了對學生的過程管理和指導,答辯時給分隨意,造成了畢業設計質量的下滑。
(4)選題不合理,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有部分老師在制定畢業設計題目的時候,沒有從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和特長考慮。特別是一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缺乏指導畢業設計的實戰經驗,不會根據學生實際特點和特長來制定題目,造成學生無題可選或對所選題目缺乏興趣的局面。
(5)畢業設計時間安排不合理:畢業設計工作時間一般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而這一時期正是學生尋找就業機會和復習考研的關鍵時期。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部分學生需要抽出大量時間來投簡歷和參加面試,還有部分學生積極準備復習考研,求職、面試及考研耗費了原本該投入到畢業設計工作的時間,導致學生對畢設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
(6)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盡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畢業設計管理規定,但在實施細則方面則不盡完善,特別是在“過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從制定題目、審題、選題、開題到中期檢查、預答辯、評閱及最終答辯等環節,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考核指標,導致大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漫不經心,老師指導流于形式。
2加強“過程管理”、完善畢業設計管理體系
針對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滑的普遍性問題,結合我校自身特點,通過建立健全學校及院(系)畢業設計管理及監督檢查機構,完善畢業設計各項管理制度及措施,重點強調內容檢查與“過程管理”,提供資源保障與政策支持,從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管理體系。
2.1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
(1)規范化管理:為做好畢業設計的管理工作,我校建立了校、院、系三級管理體系。學校教務處負責制定規章制度、實施宏觀管理;學院負責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和標準;系一級負責具體的實施工作。(2)制度化管理:學校制定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條例》,對畢業設計的管理機構及職責、選題、時間安排、地點安排、指導教師及學生的職責、論文答辯要求、考核及成績評定的標準、總結及存檔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2.2嚴格把好出題、審題、選題關
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工作至關重要。選題合適,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又能使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設計任務書規定的工作任務,取得預期效果。針對出題、審題和選題,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出題不重復,堅持做到一人一題。學校要求各學院老師所出題目和內容要很好地體現各專業特點,題目盡可能反映當代科技發展水平和最新發展動態。出題目盡可能聯系工程實際、結合科研、生產與實驗室建設任務等。(2)建立以院、系為主的二級審查模式。由各院(系)進行組織,成立審題小組進行分級審題,盡可能把握好論題的性質及其難易程度和工作量,并逐年進行統計,嚴格要求各種類型題目都在要求的比例范圍之內。(3)提前選題時間、題目選取采用“雙選制”。為了使學生對選題有充分的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校把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時間提前到了第七學期進行。一方面,可使學生更早地熟悉畢業設計(論文)內容,搜集資料,做好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對學生未選的題目,指導教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修改或審查。學院采取“題目公布、雙向選擇”的做法,組織導師和學生進行雙選,即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已公布的題目。同樣,經審核后指導教師也可采用學生自擬的題目。這樣,確保了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3強調內容檢查和過程管理
畢業設計(論文)過程,指導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組織管理是保障。為此,我校制定了重視“過程管理”的完善、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
(1)確立以學校、院(系)為主的二級監督檢查機制。為了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過程管理,提高論文質量,學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學副校長為組長、各學院教學副院長為成員的檢查工作領導小組,以校督導組為檢查專家組定期對學院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組織情況進行檢查。
(2)嚴格把握三個階段的檢查工作。初期檢查階段:學生完成論文選題后,校專家檢查組、院(系)教研室對學生的論文選題、論文內容、工作量、可行性等進行檢查。中期檢查階段:以教研室或實驗中心為單位采取“預答辯”形式對學生論文的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階段:學校督導組對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答辯情況、評分情況組織進行檢查,以保證答辯的質量。
(3)推行指導教師“課表制”:指導教師定期指導畢業設計,是穩定學生情緒,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關鍵所在。學校要求將指導教師到南校區指導畢業設計工作列入課表,作為課程對待并對外公布,學校組織督導組進行檢查,教師如按照課表擅自未到則按教學事故處理,老師指導時間固定為每周一次(不少于3小時)。以上方式保證了老師與學生的見面交流指導時間,方便老師的指導與管理。
(4)實行“盲審制度”:即由學校教務處聘請專家對各學院隨機抽查的論文進行集中盲審。盲審分合格、適當修改、大量修改、重做四個評判等級。學生根據盲審意見進行修改,對于要求適當修改的論文,修改后可直接上交;對于要求大量修改的論文,修改后由院(系)擇期組織二次驗收答辯;要求重做的論文,答辯工作將延期至第二年。另外,教務處將根據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開展以及過程檢查和結題驗收質量等情況,最終確定各院(系)的盲審抽查比例,抽查比例不低于5%。盲審制度的建立,引入了一種競爭機制,對指導教師和學生都有激勵,同時,對下一屆學生也是個警示。經過我校6年的實踐檢驗,這一措施對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相關數據對比如表1。
2.4提供資源保障與政策支持
(1)“協同為輔”、“適當分流”:應對擴招壓力所帶來的師資不足、設備短缺等客觀存在。學校堅持探索建立校企聯合指導畢業設計(論文)的新模式。鼓勵學生到就業單位去做畢業設計,利用企業的場地和技術力量,完成企業需要的技術課題。實行校企聯合指導方式,一方面,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際工程設計和科研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工作單位的實際課題,任務明確,要求具體,時間性強,能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盡早地進入工作角色。這種培養運行方式,學生目標明確,積極性高,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通常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質量能夠保障。目前,學校“祖同菁英班”、“卓越工程師班”、國防生“卓越計劃”等項目的“3+1”聯合培養模式,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生普遍反映在企業的1年里收益頗豐,畢業設計工作完成圓滿。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加上形式上的協同合作,保證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2)“保障為基”、“氛圍為導”:設置補貼環節、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為保障新老兩校區運行后畢業設計指導工作的正常開展,學校為回老校區做畢業設計的保送生、到新校區指導畢業設計的老師提供了交通補貼,為師生交流提供便利和保障。
學校一貫重視開放實驗室的管理工作,每年堅持公布實驗計劃外的實驗室開放時間、開放地點、開放所能提供的設備及臺套數等信息,并在教務處實踐教學網等學校相關網站實時,為學生提供訊息。實驗室開放不僅為畢業設計(論文)提供了必要的工作場地,更給喜好創新活動的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3結論
關鍵詞:才俊資助機構;對比分析;思想資助
德國目前有十三個國家級扶持的才俊資助機構:
一、庫薩努斯學業機構,1956年成立,總部在波恩,傾向天主教,要求:1.出眾的專業成績 2.較強的反思能力 3.樂于承擔社會責任 4.認真對待自己的信仰,能用自己的信仰為他人做事,信仰天主教。
二、維利西斯特學業機構,1948年成立,總部在北威州的小鎮施韋特,傾向新教,要求:1.參與社會性事務的證明 2.學習專業水平的證明 3.信仰上隸屬新教 4.如無德國國籍須有較高的德語水平。
三、恩斯特?路德維希?艾利希學業機構,2008年成立,總部在柏林,傾向猶太教,要求:1.超過平均水平的學習成績 2.在猶太教社區、在社會領域、在青少年工作方面以及在大學生組織中投入熱情 3.資助結束后積極參與校友網絡平臺的建設 4.積極參加機構在思想方面的建設以及獎學金結構內部的事務
四、阿維森納學業機構,2012年成立,總部在奧斯納布呂克,傾向伊斯蘭教,要求:1.超過平均水平的學習成績 2.有社會責任感,參與社會事務。
五、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1925年成立,總部在波恩,親社會,要求:1.超過平均水平的成績 2.感到自己與社會民主的價值相聯系3.社會政治方面的積極參與 4.特別考慮家人無高校經歷以及有移民背景的申請者。
六、弗里德里希?瑙曼自由基金會,1958年建立,總部在波茨坦,親自由,要求:1.須對政治以及自由的、社會政治方面的事務感興趣 2.積極參與基金會的事務 3.同高校里的信任導師保持聯系 5.在規定時間內以良好至優秀的成績通過考試。
七、漢斯?賽德爾基金會,1966年成立,總部在慕尼黑,親基督教社會聯盟,要求:1.超過平均水平的學習成績 2.投身于社會政治方面的事務,有責任意識。
八、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1996年成立,總部在柏林,親聯盟90/綠黨,要求:1.優秀的學習成績 2.從事社會政治方面的事務 3.承擔社會責任 4.對于機構的活動應積極參與并提出自己的構想。
九、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1955年成立,總部在北威州城市圣奧古斯丁,親基督教民主聯盟,要求:1.成績優秀,接受過普通教育 2.對于本基金會所代表的價值觀及政治內容感興趣 3.對他人和社會承擔義務性工作 4.有潛能,有社交能力。
十、羅莎?盧森堡基金會,1990年成立,總部在柏林,親左翼黨,要求:1.較高的專業成績 2.突出的社會活動的證明。
十一、漢斯?伯克勒基金會,1977年成立,總部在杜塞爾多夫,親工會,要求:攻讀博士學位者除了學術能力外,其博士論文的主題應有一定的社會政治意義,從事工會方面或社會政治上的事務,對一般的大學生要求樂意承擔社會責任。
十二、德國經濟基金會及其下屬的克勞斯?穆爾曼學業資助機構,1994年成立,總部在柏林,親企業主和雇主,要求:1.參與社會性事務2.社交能力3.聯想式思維能力4.交際能力5.超平均水平的成績。
十三、德國人民學業基金會,1925年成立,總部在波恩,不受政治、宗教和世界觀的限制,要求:1.智力方面的能力 2.創造出成績的準備和動力 3.交際能力 4.社會技能 5.積極發展專業外的興趣,從事社會性事務。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從時間上看,德國國家層面的大學生資助體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完善起來的。歷史最悠久的兩個機構已有近90年的歷史,而最年輕的機構僅有3年歷史。從時間分布來看,幾乎每個時期(十年)都有新的資助機構成立。
2. 從空間地域來看,十三家資助機構的總部大多在柏林-波茨坦地區以及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只有兩個資助機構的總部在這兩個地區之外: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政治傾向上更親基督教社會聯盟,而該聯盟是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地域性很強的政黨,只在該州進行選舉和其他政治活動,因此該基金會總部設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無可厚非。阿維森納學業機構其總部在下薩克森州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伊斯蘭教神學院,該院院長布倫特?烏卡爾是機構的理事。
3. 從派系和傾向上來看,這個體系的特點是結構合理,覆蓋面廣。
首先,從方面看,在德國信仰幾大重要宗教的學生都被照顧到了。德國雖然沒有國教,但天主教和新教分庭抗禮,在德國,信仰這兩大宗教的人數各超過總人口數的1/4。而由于歷史和現當代移民的原因,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在德國也有不少信仰者:德國人中約有10萬人信奉猶太教,而在德國生活的穆斯林有400萬左右,德國250萬大學生中大約有3%信奉伊斯蘭教。時間上看,庫薩努斯學業機構和維利西斯特學業機構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成立的,這一較為悠久的歷史也從側面反映了天主教和新教在德國宗教系統中的地位,而恩斯特?路德維希?艾利希學業機構和阿維森納學業機構是近十年內相繼成立的,說明德國社會構成的多樣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和接受。
其次,從政治黨派的分布來看,德國聯邦議院內所有有議席的六個黨派都有與之對應的才俊資助機構。這些資助機構在甄選獎學金候選人時往往會包含一個條件,即要求候選人認同本黨派所秉持的價值觀并對本黨派的政治事務感興趣。由此,各黨派在資助學生的同時也是在為本黨派培養接班人和爭取擁護者。從中不難看出德國對于青年學子在參政議政意識方面的苦心栽培以及讓青年人自己選擇所支持的黨派上的民主和寬容。
關鍵詞:外語專業;實踐教育模式;三位一體
一、實踐教育的重要意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實踐教育是指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目的而展開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客體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客觀對象。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使之實現全面發展。
二、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教育模式: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探索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民辦高校之一,浙江樹人大學一直致力于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谌瞬排囵B目標,外國語學院對外語專業實踐教育進行了全方位改革,注重實踐教學的過程性和延續性,將實踐的理念和行為滲透到每個學年、每個教育環節,形成學生實踐活動“四年一貫制”。通過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加強與政府、企業、學校、社區之間的合作,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力度,加強與國外高校間的交流,互惠互利、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多層面、多樣化地探索建立外語專業“校企合作、社會實踐、國際交流”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
1.以校企合作為核心,強化直接實踐經驗
學院積極拓展渠道,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推進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將課堂教學延伸至企業,讓企業培養進入課堂,大力推動課程改革與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對接。在專業課程建設中,根據合作企業對于服務外包、金融財務、外貿業務等專業教學進行改革,如加入計算機軟件、金融實務、商務禮儀、職業素養等相關課程。此外,鑒于外語專業學生將大量與國際企業接軌的特點,在課程體系中植入國際多元文化、國際證書培訓等課程,能擴大學生國際視野,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學院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特點,擬定不同層次、多個系列的校企合作培訓項目,創新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點單式”選擇,力求做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有利于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模式一是企業利用學校辦學場地、師生資源等,投入一定的資金,購置設備、選派業師,雙方共同出資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皷|忠班”即為此類模式。杭州東忠集團出資在學校設立校內實訓基地,該基地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除了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還為進入企業的大學生提供各種軟件課程培訓。模式二是學校利用企業場所,提供資金或購置設備,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刂饕善髽I負責管理,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就業、“雙師型”教師培養以及企業項目研發和培訓使用。目前,外國語學院使用的校外實訓基地均由校企合作協議方企業無償提供。納思教育班、杭州漢世班、塔塔班、印孚瑟斯班等即為此類模式。
2.以社會實踐為重點,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學院以政府、培訓機構、社區、圖書館、中小學為平臺,開展學生多元實踐,于新生入學初即著手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識;以外語專業實訓課程為抓手,以項目為依托,根據各個基地實踐對象的不同和人文環境的特點,設計實施各具特色、分層分類的活動,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髓。幾年來積累的項目有近20項,內容包含中國國學常識、西方兒童文學、中西方文化對比、英語經典電影及歌曲欣賞、中西方國家風情、愛的教育、英語口語、初級日語和韓語等,這些項目旨在讓人們,尤其是中小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更為系統地接觸中西方文化的精髓。2006年至今,學生在近二十個實踐基地進行了800多場的中外文化傳播活動,二萬余人次受益,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所有這些項目的持續開展,不僅使學生有機會將專業知識運用于社會平臺,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強了服務社會的意識。
3.以國際交流為依托,鍛煉國際化實踐能力
學院與包括加拿大約克大學、日本活水女子大學、日本長崎國際大學、韓國建國大學、韓國南首爾大學、韓國漢陽大學、臺灣正修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在內的近20所大學開展國際交換和聯合培養項目,推薦優秀學生參加國際交換生、短期研修、專升本、本升研以及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從2006年至今,已選派近兩百名學生參加國際留學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國際化實踐能力。
實踐教育是一個多環節的系統工程,需強化學生、學校、社會三方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構建互需、互聯、互贏的合作機制,從而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學生的自主精神,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實踐教育創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潘家耕.談談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現代化,2007(4):23-27.
[2]黃志強.對民辦高校實踐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127-130.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莫扎特1785年創作的K.467第一樂章的音樂語言的特色、對傳統的協奏曲形式的開拓性發展以及戲劇性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試圖探尋形成于18、19世紀風格交匯時代的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的一般性特征,從而把握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協奏曲特別是鋼琴協奏曲發展的階段性軌跡。
一、引言
“協奏曲”這個詞本身來自意大利文con-certare,原意是“連在一起”、“聯合”。在16世紀,協奏曲是指獨唱與合唱、兩個分開的合唱隊、不同的樂器、特別是人聲與樂器之間“連在一起”協同合作進行演唱和演奏的一種音樂形式。到了17世紀,“協奏曲”這個詞又增加了一種彼此“對抗”和“競爭”的含義,指近代協奏曲中獨奏者或獨奏組與樂隊之間的那種對比關系。鋼琴協奏曲是從協奏曲繁衍而來,它是18世末盛行的獨奏協奏曲之一,是鋼琴獨奏者與管弦樂團相互競奏或協奏的一種大型器樂曲,所謂“獨奏協奏”曲是指在強調獨奏樂器的特性及發揮獨奏者演奏技巧的同時,表現獨奏音樂與管弦音樂的對比性及協和性。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1756一1791)在短暫的35年生涯中,譜寫了各種不同的協奏曲,達50多首,其中的27首鋼琴協奏曲經歷了一個成熟的過程,他的維也納時期的17首作品在其創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784至1786年,是莫扎特最輝煌的時期,共譜寫了12部堪稱杰作的協奏曲。此時他為了謀求生計所舉辦的預約演奏會也異?;钴S,甚至有些是在完成的第二天即首演,如K. 466, K. 467。但沒過多久,維也納的聽眾逐漸對此類作品失去了興趣,他創作的鋼琴協奏曲的數量也逐漸減少。在辭世的前5年間他僅譜寫了最后兩部,而將創作的注意力轉向其他類型的作品。C大調K.467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我們將通過對該首作品的第一樂章—由于第一樂章鮮明地揭示了音樂的主題思想和極具特征性地代表了協奏曲這一體裁的結構特征,故本文主要分析該作品的第一樂章—的音樂本體分析,來體察莫扎特在鋼琴協奏曲的音樂創作方面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
二、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467音樂分析
(一)導論
1、創作情況:
莫扎特于17$1年移居維也納后,每年都在當時的所謂“狂歡節”的季節里(年末至三月)以預約演奏會的形式舉行音樂會,發表新創作的鋼琴協奏曲。1785年冬天創作的bB大調K.459,d小調K.466, C大調K.467三首即為此而作。C大調鋼琴協奏曲是繼d小調之后屬于高貴世界的音樂,雖然d小調與C大調之間有所謂對立的調性之差異,但這對“雙胞胎”的鋼琴協奏曲仍具有相互對照的個性,在沉暗激烈的d小調之相對下,C大調鋼琴協奏曲則洋溢著平穩而明朗的氣息。
2、樂曲相關資料:
(1)作曲年代:1785年3月9日創作完成。
(2)首演:1785年3月10日,維也納。
(3)作品編號:K .467
(4)演奏時間:約31分鐘。
(5)樂隊編制:
主奏:Piano
樂隊協奏:F12 , Ob2 , Fg2 , Horn2 . Tp2 . Tim ,弦樂五部。
(二)音樂分析:
1、結構方面的繼承性與獨創性
像其他各種藝術一樣,“音樂藝術也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藝術家把握形式的主要手段除語言外,就是結構。有了一定的結構原則,他就有了組織自己思想感情的依據,不致使作品雜亂無章”?!泊ㄗ鳛橐魳敷w裁之一的協奏曲,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也有其相應的結構形式,下面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467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
K.467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
曲式結構樂隊呈示獨奏呈示小節1一43 44一64 65一73 74一79 80一l OR 1 09 一127 128一143 144一194 194一222樂思發展P S J(過渡)P S1 S2 K P演奏形式tutu一tutu
solo solo tutu tutu tutu調性變化C大調(主調)g小調G大G大展開部再現部Cadenza結束部222一274 274 313 384
396 397一417
新素材P S 2P
Ktutu
tutu tutu tutu solo tutue小調一C大調C大C大C大C大調注:P~主部;S=副部;K=結束部;J=連接部;tutu(全奏)
從結構圖,我們很容易看出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結構的顯著特征:
(1)繼承性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所代表的古典主義協奏曲保留了巴羅克協奏曲的某些結構,這最明顯地體現在他對巴羅克時期作曲家特別是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繼承。J’C·巴赫的獨奏協奏曲保留了巴羅克時期的利都奈羅結構的各種要素,但是充滿奏鳴曲所典型的調性對比和主題素材對比。從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K.467第一樂章,我們很容易找到這一明顯的繼承關系。第一呈示部即為樂隊全奏的主要主題,然后在第二次呈示中以獨奏的形式再現,通過主題的發展、裂變后進人再現部,這一主題幾乎是完全呈現。在一段自由馳騁的華彩樂段后主題以部分再現的方式結束全曲。我們可以用圖示將這種結構表示為:R-A-R-B-R-C ……( R = Ritornello)在這種Riturnell。曲式的統籌之下作曲家既可以自由地想象、盡情地發揮其作曲技巧,同時又給予獨奏者留足展示其演奏才華的空間。
(2)獨創性
通過上面的圖示分析,我們還能體察莫扎特對于鋼琴協奏曲結構的獨創性思考,這典型地體現在他把奏鳴曲式與利都奈羅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奏鳴曲式是器樂發展的高級結構形式,它體現了嚴謹而深刻的音樂思維方式,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規律。把奏鳴曲式與利都奈羅相融合,使莫扎特在自己的創作中完善了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的古典范式:
在開始為樂團寫的第一呈示部中,即清晰地刻畫出全樂章的主要主題,它的調性是建立在主調上;樂團與鋼琴獨奏的第二呈示部較之專為樂團所寫的第一呈示部長并擴大,而且主題的發展更加精致,兩個主題的調性則是按照奏鳴曲式的規格;第一結尾部由樂團加以擴充;發展部由鋼琴與樂團共同擔任;再現部雖由鋼琴與樂團共同負責,但在順序上,莫扎特對每首作品的差異很大;第二結尾部也由樂團擔任,它總是停留在終止四六和弦(K. 46)上;華彩樂段以即興彈奏為主,即使是特意寫出來的,也是采用即興風格;尾奏仍由樂隊擔任。
2、音樂語言的融合性與抒情性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音樂語言同他的歌劇一樣,具有顯著的歌唱性與抒情性的特征。在他6歲一15歲間,一半以上的時間由父親帶領,和姐姐一起,在歐洲各地長途巡回旅行演出,足跡遍布巴黎、倫敦、維也納及意大利和德國的許多城市。旅行演出不僅鍛煉了莫扎特非凡的演奏和作曲技能,而更重要的是使他開闊了藝術視野,其中J.C.·巴赫的歌唱性快板和協奏曲、意大利歌劇藝術和薩馬丁尼的交響曲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都在他以后創作中有鮮明的體現?!澳厥钦麄€歐洲音樂傳統培養起來的……他是18世紀歐洲精神的一個偉大混血兒……這是莫扎特精神運動的一大特點。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467第一樂章包含著慶典氣氛—這一調性的其他作品也具有這種特點。管弦樂團在前8小節的演奏中,由弦樂陳述主題,其它樂器使這一陳述盡善盡美。主要主題的前兩小節不僅易于認識,而且正如低音部分或進行對位模仿的音樂材料一樣產生了效果。
譜例1:
全奏包括兩個樂思,它們在再現部之前沒有再現,它們之一是平靜地進行的,另一個卻有著奇妙的威脅性。
譜例2:
本論文轉載于論文天下: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34292.3/
3.“以人為本”意識的淡薄導致道德教育方式的不適應
在調查中,學生并不否認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但同時認為道德教育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但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方式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具體表現為:第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不夠暢通。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是目前存在著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不夠重視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第二,“三育人”工作有待加強。前高校中仍然存在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視為少數專職學生工作人員的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工作并未落實,全員德育意識的形成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第三,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規范。校園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的重要途徑,不同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心理、情趣、思想道德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健康、向上的校風、學風會造成一種是非分明、揚善抑惡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起著良好的作用。但是,近年來,受利益的驅動,高校校園里商業氣息日漸濃厚,學校文化建設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旋律不突出,學術氣氛與高雅文化、嚴肅音樂則顯得勢單力薄。加之招生畢業分配過程中的某些不正之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評價。
三、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建議
筆者認為,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除青年大學生的主觀努力外,客觀上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一)注重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創新
充實內容。傳統的德育內容大都局限于對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培養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群體的學生面臨的問題不同,個體情況不同,其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應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學生的需求,將新生教育、學業指導、心理咨詢、就業咨詢和服務等工作內容納入到整個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教育體系中。
強化管理。道德問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有替代強化的作用,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到處罰。如考試作弊、助學貸款和就業求職過程中的誠信問題等,應訴諸紀律和法律來增強對大學生的約束和規范,通過嚴格管理,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社會實踐。按照馬克思教育學說,社會實踐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當以“社會需要、學科優勢和人才培養”三結合為原則,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社會公益服務、勤工儉學、教學實習等活動,精心設計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其主觀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增強德育實效。
(二)注重社會文化體系的構建
使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大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應該形成一種嶄新的青年發展觀,其核心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把“以青年為本”作為基本原則,二是把“青年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應當遵循嶄新的青年發展觀,努力促進大學生工作的理念、機制、政策全面而深刻地轉型。
建立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所急需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當前影響青年一代成長的環境因素比以往變得更加復雜。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即由家庭、學校、社區、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和政府等方面構成的通力合作體,來關愛和支持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這些支持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促進、心理危機的千預、貧困狀態的緩減和消除、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就業信息的及時獲得與就業市場的順利進人等。
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能夠感受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在社會轉型加劇的時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迫切地凸顯出來。現代化進程是由諸種因素所推動的整體性變遷,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文化創新和心理變革來加以促進和保證。建立一種多層次的社會文化體系以滿足大學生的價值和心理需求顯得非常必要。這一體系首先應能給大學生們提供精神支柱和價值導向;其次,還應能起到滿足心理、調適行為的作用;再次,它還能有助于大學生表達情緒、釋放壓力等。通過這種社會文化體系的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最終建立一種對于大學生群體具有明確導向作用和豐富意義體驗的社會文化形態。 鋼琴獨奏進入前是一段Ob, Fg, Fl迷人的對話,在鋼琴生動激昂的一些花體句之后,第一主題再現,前四小節由弦樂奏出。鋼琴在其上方演奏了一段顫音,然后自行結束。在第二主體群的過渡中出現了一個經過型的樂思,這里出現了由鋼琴所奏出的優雅流動的主題,然后以一個在全奏中聽到過的音樂材料結束。展開部以嶄新的樂思開始,其中第二小節令人回憶起主題,但很快就被琶音所掩蓋。這段音樂的主要部分包括在莫扎特協奏曲第一樂章經常出現的那些段落,還包括一系列慢板的流動和聲,而在鋼琴上都是以十六分音符飛速奔馳的音樂。在大量的富有效果的音樂懸念之后,再現部就開始了,一些連接材料被省略了。自從全奏再現后,其他樂思就再也聽不到了。從它的總體的宏偉特征來看,這一樂章的最后的幾小節是嬉戲性的,弦樂仿佛在企圖對主要主題進行回憶,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仔細體會下加點的詞匯和短語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它們可以典型地用來描述了18世紀的意大利、奧地利、法國、德國的音樂特征,這在相同體裁的其它作品中也如此。從優雅、細膩、柔情到天真、俏皮,從傷感、凄婉到情感的沖動與銳發,都可以在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真切地感受到。18世紀音樂家所渴望的表達人的各種豐富情感的器樂,被莫扎特的音樂將其巨大潛力和可能性揭示出來。
3、戲劇性
在所有為人們所熟悉的曲式中,古典協奏曲是最接近于歌劇的,隨著18世紀的來臨,巴羅克時期那種根深蒂固的對位化織體已顯得過時。那種在具有烘托作用的背景下格外突出的單一旋律線樂思—自從17世紀初以來,這一直是歌劇的主要基礎—已經開始滲透于器樂領域,這可以在曼海姆樂派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中看到。但在協奏曲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在協奏曲中,獨奏者常常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正如唐納德·托維許多年前指出的那樣,古典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是以管弦樂團全奏開場,與歌劇中的詠嘆調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幾乎并不會令人驚訝的是,莫扎特這位歌劇音樂與器樂音樂對其具有同樣強大吸引力的屈指可數的偉大作曲家之一,發現了協奏曲是一個恰到好處的音樂曲式。
而且,在古典主義作曲家中,莫扎特是唯一一位在意大利歌劇的聲樂藝術領域和德、奧交響曲的器樂藝術領域都獲得成功的作曲家。他把兩個領域的風格相互融通,使歌劇得到器樂戲劇性的烘托,使器樂更富于歌劇性。
譜例3:
這是第一樂章的結束部分,弦樂和管樂仿佛劇中的兩個角色悄悄退出了舞臺一樣,氛圍莊嚴,然后落幕……
這是K. 467慢板樂章開始的小提琴音色引出鋼琴柔和的歌唱,它完全可以和莫扎特歌劇中最出色的詠嘆調旋律相媲美。正象法國音樂學家Philip Radeliffe認為的那樣,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比18世紀后半葉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地位更高”,“甚至他的交響曲也沒有協奏曲那么豐富的創意、那么廣闊有力的構思、那么直覺而足智多謀地展開樂思?!?/p>
譜例4:
另外,華彩樂段具有相當強的即興性質,以顯示精湛技巧為主要目的,它來源于歌劇詠嘆調中即興自由的炫技性演唱。正是因為深受其歌劇的影響,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鋼琴獨奏出來的輝煌,以及樂隊的重復,均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再者,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戲劇性特征還來源于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以及那一時期的其他作曲家那里所繼承下來的溫和的音樂風格。另一方面,他本人的個性中,又包含著強烈而動蕩不安的氣質,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便使得他的音樂特別迷人。對于作品音響的美,他具有一種永不衰竭的感受力,因而沒有理由去認為他熱衷于發展他那一時代的音樂語言。但是,就在那種語言的范圍內,他總是十分注意音樂對比的可能性。這種察賦自然而然地在他那奇妙的“歌劇人物造型”中找到最為完美的表達方式,但是我們在他的協奏曲中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三、結語
鋼琴協奏曲K.467是莫扎特創作上成熟時期的杰作之一,通過其第一樂章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形成于風格交匯時代的莫扎特協奏曲已經把新的奏鳴曲式與其創作的協奏曲形式加以融合,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也正是通過這一音樂分析,試圖把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獨特性置于古典音樂時期的大背景之下去觀照,從而把握歐洲音樂特別是協奏曲發展的階段性軌跡。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都是以巴洛克協奏曲為基礎,進而確定了18世紀古典協奏曲的結構原則。即:
(1)三個樂章對比并置的套曲結構(J決一慢一快的排列形式);
(2)采用雙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結束于主調,第二呈示部轉入屬調或關系調,與接續的展開部相接);
(3)鋼琴演奏者極富技巧性的華彩演奏(cadenza);
關鍵詞:高校漢語類課程 改革 實踐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12-0005-02
作者簡介:梁曉玲(1971―),女,黑龍江肇東人,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方言、現代漢語語法。
王立東(1990―), 遼寧遼中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一、高校漢語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漢語類課程包括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及其他一些專題課。語言類課程一向不受學生歡迎,與漢語言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相比,語言類課程理論性強,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論思辨性,缺乏文學類課程的表情性、情節性、故事性、形象生動性。這門課對于偏重于形象思維與情感體悟的文科生來說枯燥乏味,被稱為中文專業的數學課。
語言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包括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運用能力,以適應各種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個方面就是為培養專業人才打好基礎。然而,從目前來看,本科階段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對這類課程明顯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連每學期的期末考試都有大量學生不及格,至于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寫作,那更是言不達意,漏洞百出。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一直是我們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改變一門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性質,只能從教學方法上去尋找途徑,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培養目的。
2012年1月, 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這一指示精神對于改變高校漢語類課程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只關系到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素養問題,而是關系到每個運用語言交際的人一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提高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改變目前語言類課程教學的現狀,尋求一些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語言類課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發表出來與大家分享的還很少,根據我們目前搜集到的資料看,專門討論高校語言課教學方法、教法改革成果的文章還很少。
二、高校漢語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法
筆者從事現代漢語課程及其他語言類課程教學十七年,每年帶學生到中學實習,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寫作,對學生在語言類課程學習中和在語言知識實踐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有較多了解,深感語言類課程教學教法改革的必要性。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摸索,向其他高水平院校學習,觀摩國內一些知名教授的教學視頻,并借鑒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包括:
(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語言類課程由于其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課堂教學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主,雖也采取一些師生互動的形式,但因課程性質,這樣的互動教學環節并不多。語言理論原本抽象,再一味抽象地講解,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接受效果不言而喻。事實上,語言學科的很多內容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可以借助試驗設備把抽象內容形象化。國內外一些條件好的學校都有語言學實驗室,比如國內的北大、南開等學校,但由于設備昂貴,大多數高校是沒有實驗室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語言學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語音,離開語音實驗設備,確實很難通過講解使學生順利理解接受。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陸續研發了一些語音教學軟件,相對于昂貴的語音實驗室來說,這些教學軟件經濟實用,借助它們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在語言類課程教學中,這樣的軟件并沒有被普及應用。我們曾購買了一款南開大學“桌上語音工作室”軟件,該軟件是南開大學的石鋒、朱思愈教授開發研制的,專門用于語音教學和語音研究。其功能類似語圖儀,可以把聲音形式轉化為圖譜形式,主要用于聲調、音高、音強、音長、變調、輕聲、兒化和推廣普通話等部分的教學。該軟件的運用彌補了我們在語音實驗條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給學生介紹一些實驗語音學的基本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以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二)實踐教學法的嘗試
實踐教學法可分為課內和課余兩種形式。比如在語音內容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安排一些讀和說的訓練,內容針對不同方言區的方言特點安排,來自不同方言區的學生把自己的方言同普通話對比,同其他方言對比,互相討論。這樣,學生對于音素、音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等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就可以有形象地感知,在互相交流、互相討論中體會、理解抽象的理論。語法教學也是如此,我們也會安排一些方言語法和普通話語法的對比討論,在討論中,學生開闊了視野,既了解到普通話以外的一些簡單的方言知識,同時也加深了對普通話語法的理解和認識。
課余實踐主要針對對語言學課程有興趣的學生。我們曾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帶領學生去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田野調查實踐之后,學生對語言理論的理解明顯改變,對他們而言,語言學課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具體的每個人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對于這個工具的原理,我們可以輕松地掌握。
目前,我們制訂了一套具體的社會實踐計劃和方案,內容涉及現代漢語課各部分,如語音實驗、社會公共場所用字規范情況調查、和諧話語和沖突話語在社會各階層的使用特點調查、套語在各機關單位的使用情況調查、瀕危語言和瀕危方言調查等。
三、已取得的初步成果
此前,我們組織了多次方言田野調查活動,在調查過程中,兩位學生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方言語法問題,目前這兩名學生正在撰寫論文,爭取公開發表。由此我們設想,以后如果能縮小班額的話,我們每個學期都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實踐調查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一些調查計劃,并鼓勵寫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學生去做一些這樣的研究工作。
王立東同學對老師正在研究的《東北方言、華北方言中的后置原因的助詞“的事兒”》很感興趣,并參與到調查當中;鄒賀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五常境內的拉林阿勒楚喀方言島進行了田野調查;徐小茜等調查了云南蒙自方言的音變問題;孟憲等10名同學對牡丹江的語言文化特點進行了調查,發現了流民文化對當地方言的影響;郭平、曹臻等同學對西北方言的雙賓句等語法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調查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及早地參與到科學研究活動中,提高了科研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