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術英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文獻綜述英漢學術論文分布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來,體裁和體裁分析成了語言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對各類語篇進行體裁分析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對學術論文的體裁分析尤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論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討論部分),而對作為學術論文重要組成部分的文獻綜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漢對比研究更為少見。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具有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并在語篇結構、文體風格、社會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體裁特征。文獻回顧能夠體現論文作者對研究問題的理性認識,論證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觀綜合文獻的能力,是整個論文中最難寫的一部分。[1]鑒于文獻綜述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本文以Swales學派體裁理論以及Connor的對比修辭理論為基礎,從分布特征對英漢論文文獻綜述部分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同一體裁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的異同。
一、數據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庫總共包括40篇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實證性學術論文。根據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語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聲望(reputation)和可讀性(accessibility)的原則[2],確立了具有廣泛代表性的4種雜志:《外語界》《現代外語》《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這些雜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運用WolframMathematics60軟件進行隨機抽樣,從4種雜志中分別任意抽取10篇論文,從而構成了本研究的語料庫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獻綜述宏觀結構對比,主要是針對所建立的語料庫論文中文獻綜述的分布特征進行對比。應用語言學領域實證性學術文章的宏觀結構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個部分。[3]文獻綜述在論文中呈現的最主要的形式為引用,占據了文獻中綜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將引用分為兩種類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號或上標數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現。[4]運用PDF轉Word轉換器軟件統計這兩種引用在英漢論文中四個部分(引言、方法、結果、討論)中的字(詞)數。英語論文的篇幅長度是以單詞數為單位計算的,而漢語論文的篇幅長度是以中文字數為計算單位,因此不能僅通過統計英語論文的單詞數和漢語論文的字數得出文獻綜述的分布比例。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說服力,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也作為分析的依據。在統計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分析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分布特點。
二、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宏觀分布對比分析
1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獻綜述字(詞)數占相應各部分字(詞)數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漢論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獻綜述最多(英語論文中引言部分文獻綜述單詞數24527,占引言總單詞數的637%;漢語論文中引言文獻綜述字數16650,占引言總字數的495%),結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獻綜述是英語論文多于漢語論文,而結果部分和討論部分則相反。對于文獻綜述在整篇論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語論文略高于漢語論文(英語論文中文獻綜述總詞數38401,占英語論文總詞數的266%;漢語論文中文獻綜述總字數33667,占漢語論文總字數的225%)。除了上面說到的英漢論文篇幅以不同的單位衡量的原因外,這樣的結果不能足以比較文獻綜述在兩種語料中的分布情況,因此有必要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兩語料文獻綜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表2顯示了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統計分析的結果。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個部分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
表3和表4是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對比。從表3可以看出,英語論文中文獻綜述在論文各部分的句子數都多于漢語論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為明顯(英語論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數771,漢語論文中為275;方法部分英文論文為185,漢語論文為50)。文獻綜述在論文中的出現頻率與句子的比較結果相似,也是英語論文多于漢語論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較結果和討論部分要大。為了使研究的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同樣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這兩方面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表5和表6的統計結果顯示,英漢論文文獻綜述的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顯著差異(p值均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語論文文獻綜述句子數和出現頻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顯多于漢語論文,結果和討論部分也是英文論文居多,但差異不明顯。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獻綜述在英漢論文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獻綜述分布最多。英漢論文文獻綜述在論文各個部分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就句子數和出現頻率而言,英語論文文獻綜述句子數多于漢語論文中的句子數,出現頻率亦是如此。這兩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顯著差異??偟膩碚f,英語論文作者更加重視文獻綜述的寫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這可能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寫作習慣差異。中西方對于“禮貌”的理解不同: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人際交往講究“客氣”。西方人似乎無暇“客氣”,人與人之間交流往往直截了當。[5]因此,在進行文獻綜述的寫作時,中國學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間接的表達方式;而西方學者則傾向于直接、明快的寫作風格。英漢論文文獻綜述部分的不同之處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漢作者不同的寫作習慣。文化習俗和寫作風格都會影響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對于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寫作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有助于學術寫作者了解不同語言文化各自的寫作修辭特點,提高跨文化意識,加強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文獻綜述體裁對比[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楊瑞英.體裁分析的應用:應用語言學學術文章結構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29-34.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關鍵詞:權力距離 不確定性規避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與寫作
荷蘭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過一項著名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他曾對IBM公司在40個國家、地區中的10余萬雇員,用20種語言進行了一項長達7年的研究,發現這些國家在文化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4個方面:即“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個體取向與集體取向”、“男性化與女性化”。這4個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異的4個維度,每一種文化的特點都可以用它在這4個維度上的強弱來表示。
1.“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指一種文化對社會地位差別和等級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視為上級對下級,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權力距離大的文化中,整個社會是一個等級較鮮明的組織系統;而權力距離較小的文化則會使人們有較為平等的觀念。
2.“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會大眾面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所產生恐懼感的強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這種恐懼感。不確定因素規避指數高的文化信賴權威,避免分歧和不確定;而不確定因素規避指數低的文化樂于冒險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種文化依賴和忠于個人自我的程度。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注重自我需要的滿足,追求多樣化的生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重視集體的利益及個人對集體的責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種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財富擁有,還是更看重社會支持、生活質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數高的社會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陽剛行為;男性度指數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則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與人的相互依賴與和諧相處,同情弱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文化屬于社會結構的概念,是社會形態的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結構、形態、運行等總的社會意識。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必然負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國應用語言學家羅伯特.凱普蘭(Robert Kaplan,1966)便發現,語言和寫作是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修辭習慣,篇章的組織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他總結了五種文化不同的段落組成類型,其中英語的段落模式與漢語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是"直線型"(linear),即直截了當地陳述主題,進行論述;漢語學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兜圈子"或"旁敲側擊",最后進入主題。卡普蘭有關思維模式和寫作的研究導致了對比修辭研究的發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為探討第二外語寫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從霍夫斯特德的四種文化思維模式來透視中國學生英語論文與英語母語論文的差異。
二、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國文化中較大的權力距離
中國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儒家禮教的熏陶,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三綱五常”的等級觀念中。上下級甚至父子、兄弟之間都有不同的權力等級。雖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觀念已然過時,但“長兄如父、官大一級壓死人、師道尊嚴”這些上下觀念依然深入人心。較大的權力距離使得中國文化中的人們比較尊重上級、長者或已有的權威,習慣順從和接受。與之相比,英語國家封建社會的歷史都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古代希臘文明的民主議會制度,說英語人數最多的美國和澳洲又都是年輕的大陸,英語文化的權力距離相對較小,人們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
2.中國文化中較高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
不確定性和標新立異往往與社會等級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穩定的社會組織系統中,不確定性自然不受青睞。因此,中國文化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也相應較高,人們對尚未被社會輿論或權威確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規避態度,不太喜歡競爭和沖突,追求有秩序的社會生活,力求將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處肥沃之地,以居住地為根,衍出“家本位”,更導致人們對不確定和模糊情境的較強恐懼;而多數英語國家探險和遷移的傳統使得英語文化中的人們較喜歡探索未知的領域,敢于冒險和面對挑戰。
3.中國文化強調集體主義
在英語文化中,個人主義(inpidualism)包含著自我認知、自我實現、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優秀品質(Waterman,1984)。但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常有自私、不考慮集體利益、特立獨行等負面內涵。中國的文化更重視互相依賴和共享的集體利益。自我的價值實現、成就的追求會受到有意識的壓抑和貶低,以求得同集體中其他成員的和諧。
4.中國文化的女性主義傾向
根據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義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義文化提倡的,人與人的相互依賴、重視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雖然中國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對物質和金錢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個男性度高的社會;但本質上,對追求成功、重視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氣概并不認同。相反,中國的儒家精神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道德規范自覺能力,人的價值通過“內省”、“克己”來表現,形成中國人內傾的性格。 林語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國人》上,把中國人的性格概括為,“老實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彪m然有些偏頗,但也真實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女性主義傾向。
從以上四種文化維度的內涵和數據上都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對第二外語寫作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遷移作用。Connor(1997)在《對比修辭——第二語言寫作中的跨文化層面》一書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種文化維度可以用來進一步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跨文化寫作的差異。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別對中國和北美學生英文寫作中的各自的“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傾向進行過研究。本文想通過將中國學生用英語寫的學術論文與英語母語學者用英語寫的學術論文進行對比,從霍夫斯特德的四個文化維度角度來找尋差異的原因,以改進我國學生的英語論文水平。
轉貼于 三、中國學生的ESL學術論文和英語母語學者學術論文的對比
1.引用時附帶的尊稱
英文母語論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時,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據xxx的話)”、“As xxx says(如xxx所說)”,或直接在引號后注上所引的出處。英語母語的論文很重視將別人的話加上引號,標明出處。但標明本身即意味著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稱。但中文的論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時,僅僅說明出處似乎遠不能表達對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標簽常??梢?。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中在引用時也相應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偉大的/資深的))”等恭維性修飾詞,或“其觀點對xx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奠定了xx的基礎)”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話語的權威性。這種對權威的恭維明顯是受中文傳統的影響。而這種傳統可能是源于中國較大的權力距離造成的習慣思維。在權力距離大的社會中,直接提到長者的名諱是十分無禮的,甚至有砍頭之罪。這種傳統流傳下來,便造成了習慣性的附加尊稱,在用第二語言寫作時,也難以避免。
2.引用成語或俗語的頻率
這里所說的成語或俗語是指已在語言中固定下來的表達法,這些引用在英語論文中并不得到欣賞,被稱為“cliché”(陳詞濫調),英語的論文中喜歡使用某些自創的隱喻,或靈活使用一些慣用語,卻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語或俗語(在統計的5篇文章中,這種“cliché”的數量為零)。而中文論文卻把這些固定成語、諺語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備的“華彩樂章”,一種文采的體現。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僅僅包括英語中常用的“觀點回顧”(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詩、古諺使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這種應用成語俗語的習慣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動輒“as the old saying”(古語云)等。然而,這種引用在英語中卻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對成語、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權威的態度以及對不確定性的規避程度。中國文化不確定性的規避指數較高,權威之言意味著被社會廣泛認可,因此,引經據典可以盡量避免分歧,減少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相反,英語文化喜歡競爭與沖突,因此,自己的觀點盡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避免步人后塵。英語文章不僅不喜歡使用“陳詞濫調”,對自己的觀點還常常從不同角度反證其可能性。而中國學生的論文則追求自圓其說,盡量減少不確定性。
3.結論中第一人稱復數和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頻率
從數據上看,中文的5篇論文與英語的五篇論文使用第一人稱復數(we/us/our)的頻率似乎相當,但實際上,5篇英語文章的結論都在700-1000詞左右,而漢語的結論則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的結論也很短,都在200詞左右。在這樣的字詞總數比例下,第一人稱復數在漢語文章中的使用頻率就遠遠高于在英語文章中的使用頻率。英語文章結論中使用較多的是第一人稱單數(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個人的觀點(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達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稱單數和個人觀點的使用體現了文章作者對自我的展示和肯定,體現了英語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傾向和男性主義傾向。他們認為個人的經歷最有說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說服讀者。而中文論文卻相比之下,對自己的觀點比較謙虛,常常出現“以上各點信手寫來,全是一孔之見,還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觀儀,2003)等謙辭,以保持學術界的和諧。這種對和諧的追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和女性主義傾向。中國學生的英語論文對自己的觀點評價不夠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稱復數,也顯然受此影響。
四、結語
英語論文格式.doc
留學生專業發表留學生畢業論文,留學生作業和國內英語碩士畢業論文,以及英語教育論文。老師大多來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海歸博士生和大學老師,其中不乏北大,上海復旦,交大各類商業專家和理工類的雙料人才。長年的合作,積累了豐富的項目控制經驗,此外還和國內核心期刊合作,提供了最穩妥的推薦服務。
英語論文選題 英語論文提綱格式 英語論文開題格式 商務英語論文選題 英語論文的提綱格式規范
英語論文文獻綜述 英語畢業論文格式 Essay格式范文 留學生畢業論文格式范文
英語論文參考文獻 Harvard Reference Style 英國論文答辯要求
一、英語論文的標題 通常長篇的英語論文(比如說英語研究生畢業論文)通常都需要標題頁,其書寫格式如下:第1行標題與打印紙頂端的距離約為打印紙全長的1/3,跟下行(通常為by,居中)的距離則為5cm,第3、第4行分別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這個英語畢業論文是學生針對某門課程而寫,則在作者姓名與日期之間還需分別打上教師學銜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門課程的編號或名稱(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時,如無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約為0.6cm(論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學生而言,如果英語畢業論文比較短,也可不做標題頁(及提綱頁),而將標題頁的內容打在正文第1頁的左上方。第1行寫作者的姓名,跟打印紙頂端距離約為2.5cm,以下各行依次為教師學銜和姓、課程編號(或名稱)及日期;各行左邊上下對齊,然后留出2.5cm左右的頁邊空白(下同)。接下來便是論文標題和正文(日期與標題之間及標題與正文第1行之間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二、英語論文的提綱 英語論文提綱頁包括論題句及提綱本身,其規范格式如下:先在第1行(與打印紙頂端的距離仍為2.5cm左右)的始端寫上 Thesis 一詞及冒號,空1格后再寫論題句,回行時左邊須與論題句的第1個字母上下對齊。主要綱目用大寫羅馬數字標出,次要綱目依次用大寫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和小寫英文字母標出。各數字或字母后均為一句點,空出1格后再打該項內容的第1個字母;處于同1等級的綱目,其上下行左邊必須對齊。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綱目必須是兩個以上,即:有Ⅰ應有Ⅱ,有A應有B,以此類推。如果英文論文提綱較長,需兩頁紙,則第二頁須在右上角用小寫羅馬數字標出頁碼,即ii(第一頁無需標頁碼)。 三、英語論文正文 有標題頁和提綱頁的英語論文,其正文第一頁的規范格式為:論文標題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紙頂端約5cm,距正文第一行約1.5cm。段首字母須縮進五格,即從第六格打起。正文第一頁不必標頁碼(但應計算其頁數),自第二頁起,必須在每頁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論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頁碼;阿拉伯數字(或其最后一位)應為該行的最后一個空格。在打印正文時尚需注意標點符號的打印格式,即:句末號(句號、問號及感嘆號)后應空兩格,其他標點符號后則空一格。 四、英語論文的文中引述 正確引用作品原文或專家、學者的論述是寫好英語論文的重要環節;既要注意引述與論文的有機統一,即其邏輯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語論文參考文獻)的規范性。引述別人的觀點,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間接引用。無論采用何種方式,論文作者必須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處。目前美國學術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圓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處。現針對文中引述的不同情況,將部分規范格式分述如下。 1.若引文不足三行,則可將引文有機地融合在論文中。如: The divorce of Arnolds personal desire from his inheritance results in “the familiar picture of Victorian man alone in an alien universe”(Roper9). 這里,圓括弧中的Roper為引文作者的姓(不必注出全名);阿拉伯數字為引文出處的頁碼(不要寫成p.9);作者姓與頁碼之間需空一格,但不需任何標點符號;句號應置于第二個圓括弧后。 2.被引述的文字如果超過三行,則應將引文與論文文字分開,如下例所示:
Whitman has proved himself an eminent democratic representative and precursor, and his “Democratic Vistas”
is an admirable and characteristic
diatribe. And if one is sorry that in it
Whitman is unable to conceive the
extreme crises of society, one is certain
that no society would be tolerable whoses
關鍵詞:旅游英語論文;旅游文化英語論文;英譯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梢圆扇∠鄳姆g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構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接下來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紹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命名的含義和淵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薩拉”是彝族的一個詞匯,含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的天堂”,“最的山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關鍵詞: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學;科研
強調學生自學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來一直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為研究生上課時,日本的教授大都數不會直接采用授課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更多的是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術知識的指導。討論課一般是每門課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約莫兩小時到三小時,同個專業的研究生及其導師都要按時參與討論課。每節討論課都會由一名到兩名研究生來進行對他對本課程研究內容的講解,講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則參與解答與提問的環節中,而導師則對于相應的問題作出一定的專業的學術指導。在上討論課之前,老師會安排所有的學生去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教材或教學指導書籍,并且在課堂上講解其觀點的學生進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單貼在學校的公示中。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講解次序后,就在課下先將課程的教材全部自學完,并且寫下教材每個章節學完后的思想總結,并且將在閱覽中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在討論課上將自己沒弄懂的問題與其他的研究生與導師進行探討。所以在日本,導師在研究生教學中扮演的是問題的回答者,而不是課堂上的講解者,而對于教材的學習全是由學生在課堂下自學完成的。對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課程的設置顯得更加的靈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課程的學分即可,而課程全部是由學生們自行選擇的,能選擇的課程非常豐富多彩,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方向來選擇所修的課程,完全不需要由學校與導師來指定他們所學的課程。博士研究生們可以選擇的課程數量有很多,幾乎包含了他們所學專業的各科知識,范圍包含極為廣泛。上課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
對于研究生來講,沒有在課程中設置單獨的外語課,然而外語的學習對于研究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的。對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會開設用英文來教學的專業討論課,在課堂上,導師給每位同學發放最新發表的用英文書寫的理工科論文,學生們要能夠翻譯整篇學術論文。學校會安排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研究生們參與這些研討會中,在聽國外學者的學術交流的同時,不但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更增強了英語的聽說表達能力。日本大學的國家化程度極其高,隨著日本“30萬留學生”計劃的實施,使得全球各國的學生都會在日本求學,所以在一些學術研究或實驗室中除了說日語,還會用到英語來與外國人交流,從而導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語的實際應用交流水平很強。日本的研究生們往往能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用全英文進行學術的報告演說,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英語論文,這些都是日本的大學注重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成果。雖然沒有特設的英語課程,卻在學校為其營造的良好國際氛圍中,學生們能更好地自學英語的實際交流表達。
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對于教學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每位研究生都會安排相應的課題進行研究。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兩年,第一年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第二年就完全進行課題的研究了,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更是靈活自由,所有的課程都由學生們自己來選,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此外,研究生們的導師都會安排學生們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交流會,以此來激勵學生們關注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專業發展的風向標,使學生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興趣,并且選取自己未來愿意潛心研究的課題。一般在研究生入學之初,導師們就會讓他們開始撰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以此來明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學年開始,導師們就要求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的中期報告的答辯,只有通過了答辯,學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計劃開展相應的研究,否則只有在自己已經研究所的基礎上做不斷地修改與更新,直到他的答辯讓所有的評審導師們滿意為止。在中期報告答辯時,同一專業的研究生與導師都會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來聽答辯,來分析學生課題研究進行的情況與其是否可以繼續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開展下去。在中期答辯結束后,許多學生都會對原來的研究計劃與結果進行重新的審核與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為的完善。在答辯過程中,導師會選取十分優秀的學生研究成果,鼓勵并且指導他完成學術論文,并且在國際的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其研究成果,并且還能獲得在國際學術報告會上進行演說。在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寫學位論文與自己研究的課題外,并且將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煉出來,與同一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學術的交流與分享,在大家的熱烈探討中,來知道自己研究內容中的不足與缺點,從而根據其他研究生與導師對自己研究內容的點評中修改自己的學位論文,并最終完成學位論文,進行畢業答辯。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導師對他們的要求就更加高,他們每年都必須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講十分重要,如果他們未能達到學校對他們的要求,比熱他們沒有達到的數量,或者是他們發表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不夠高,那么他們將不能按時獲得博士學位證書,只能向學校申請延期畢業,繼續在學校進行研究,撰寫更高質量或更多數量的學術論文了。所以說,日本對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們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其教學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是為了研究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課題而設置的。
參考文獻
目前,國際生物醫學界倡導盡量使用主動語態,如《美國醫學會編輯手冊》(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anual of Style)中指出:“In general the active voice is preferred, except in instances in which the actor is unknown or the interest concerns what is acted on.(一般主動語態是首選,除了演員的實例是未知的或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行動)”。
然而同為總結發現,國內學者大部分還是偏愛被動語態,這大大的影響了英文摘要的寫作質量。關于醫學英語論文的寫作,我們應當與國際慣例接軌,更好地進行國際醫學學術傳播和交流。
當然,必須明確指出,主動和被動語態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使用主動或被動語態要根據摘要表達清楚、簡潔的需要。
2. 對常見問題的指導性建議
2.1不應過多模仿現有英文原版論著上的詞語或句式,應注意保持文章邏輯的連貫性。
我們并不否認一些英文造詣很深的中國學生能寫出非常地道流暢的英文,但如果要求第一次發表英語論文的新手們寫出的文章與受過教育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出的文章質量一樣,確實是不現實的。因此,對于初學寫英語論文的學生,寫作教師會提供寫作范例,使學生了解各種書面表達形式,并鼓勵他們參考英文原版出版物。盡管這些范例和原版書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是過分依賴別人的詞句結構會導致隨意地模仿,有時甚至是剽竊。對于生搬硬套來的東西,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他們被問到為什么他們的文章里要用這種方式來寫這一句話時,最典型、最普遍的回答就是:“哦,我看到另一本書上就是這樣用的。”這種危險的寫作態度常常會使文章看起來有點支離破碎。
2.2盡量把一個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開頭,使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或需要強調的部分讓人一目了然。
為什么有時侯中國人寫出來的英文句子主要意思不清楚,重點不突出呢?這大多是直譯的結果。中國句式的邏輯結構通常是把關鍵詞或重點放在句子后半部分,而正常流暢的英語句式則恰恰相反,最主要的東西往往是最先出現。如:同樣一句話,中式表達會說“Compared to dogs, cats are nicer”;英語則習慣說“Cats are nicer than dogs”。因此,除非是為了便于銜接前句,最好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前半部。
2.3克服“名詞腫脹癥”,多用具體的動詞、形容詞等代替抽象的名詞。
何謂“名詞腫脹癥”?它指的是句子里名詞過多,且要位都被抽象名詞占盡,導致句子顯得累贅,表達不直接。例如下面一句: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的四個名詞在b句中由兩個動詞和一個副詞所取代,名詞當家一變而為動詞主宰,句子頓時有了生機。因此,我們主張在論文寫作中多用動詞,少用名詞,多用意義具體的詞,少用抽象含混的詞。其實,一般的英語修辭書或寫作書上也都是這么說的,只是寫作者為使文體顯得“威嚴”、“科學”,不知不覺就使用起了抽象名詞。
2.4避免出現因使用冗余的修飾語而造成同義堆疊的現象。
若寫作者對某些英文詞語的深層含義缺乏理解,或過度擔心自己寫出的英文表達不夠清晰,或是把文章由中文直譯成英文,都有可能導致同義堆疊現象的產生。例如:The key to the solution is to curtail expenditure. 此句中的the key to與the solution 在意思上有重疊部分,可直接把前者刪去,對句子意思沒有影響。再如,中文中我們常說“采取一系列措施”,若把這一句直譯成英文,即為:We should 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ssure that... 然而在英文句子中,此處的a series of便顯多余,因為measures的復數已表明了它的意思。要想發現和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寫作者對文章詞句的仔細研讀和反復修改。
2.5避免把多余的表示時間的副詞或短語放在句首。
漢語的動詞形式沒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無論是在口語中還是在書面語中,漢語動詞都不能提供給聽者或讀者時間上的信息:到底是指現在,過去,還是將來。因此,漢語中通常要在句首加入介詞、副詞、或短語來指明時間。在漢譯英時,中國寫作者往往忘記了英語是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的,所以他們會無意識地在句首加入一些表明時間的多余的詞語。例如:“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will,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 on...”此句中,開頭重點強調in the future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句子本身所用的時態已經表明是將來。
2.6避免總是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條件、地點或原因。
中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總傾向于事先表明目的(常常以In order to,For the sake of等來引導),條件(常常以If,When等來引導),地點(常常以In, At, From等來引導),或原因(常常以Due to, Because, Since等來引導)。這種語言習慣背后的邏輯似乎是為了一句話前因后果的完整性,或是為了進行過渡,以免引入正文時太直接、太突兀。然而,如果在每個內容前都加上這么一個引子,會給人留下文章作者說話太過含蓄,轉彎抹角,不直截了當的印象。
2.7在兩句或兩段之間使用連接詞過渡。
盡管我們提倡把句子主要內容的位置盡量靠前,但使用過多也會使整體文章生硬死板,缺乏連貫性和流暢性。中國學生常常在句首用副詞如thus,therefore,consequently,hence,specifically等等來承上啟下。此外,其實還應多嘗試使用介詞或其他過渡性短語。有時也可在第二句句首適當重復上句中的內容。靈活使用這幾種方法,可使文章的流暢性達到較好的效果。
2.8避免使用過長的句子,一句集中表達一、兩個意思,有時也可用分號隔開。
中國人寫的英文句子通常過長,有時讓人讀起來很別扭,很難抓住主要意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漢語中往往強調一個句子所表達內容的整體性和清晰性。正如以上第六點中提到的,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原因等,無疑會
使句子加長。而當他們把中文句子譯成英文時,他們會害怕因把英文句子的主句和從句分開而造成主要內容的分隔,害怕讀者無法體會句子的完整性。由于這種擔憂,結果就導致冗長的句子的出現。使用分號是分解長句子的另一種可行方法,遺憾的是中國學生似乎很少使用。
2.9慎用第一人稱,使用第三人稱會顯得更客觀。
在專業論作中如果過多地使用第一人稱,會使寫出來的文章看上去缺乏客觀性。相比較而言,使用第三人稱就不會讓人感到文章帶有濃烈的主觀色彩或個人偏見。